话题作文体例创新例谈

2024-10-23

话题作文体例创新例谈(精选3篇)

话题作文体例创新例谈 篇1

作文体例巧创新

在作文中,新颖的体例会给考场作文增色不少。

1运用题记

以题记的开头,或阐述行文缘由,或牵引内容,或揭示主旨。

如:日子像手中的细沙,一不留意,就纷纷从指间流逝,而且义无反顾。——题记

——《翻拣日子》

2.巧用小标题

在行文中运用小标题,便于将文章的内容分为几大板块,条理清晰,外在结构匀称醒目,同时也能提纲挈领,减少过渡文字的铺排,使中心更加突出。如有位学生写《善待自然》,他巧拆了马致远的小令《秋思》,以其四句名句作为四个小标题,反映了一个沉重的话题:挽救地球,刻不容缓!

3镜头式

即运用电影蒙太奇的手法,用摇拉切换来扫视生活,将主题集中的各个画面尽收镜头之中,并通过组合展示丰富的内涵。

如有位学生写的《关于“真”的社会调查》通过“带着老花镜的奶奶”、“院子里看大门的王大爷”“当兵的大哥”“正在擦洗出租车的李叔”几个人物形象,根据他们自己的职业和人生经历关于对“真”的理解的四份报告,铺排契合,一泻而下,诠释着“真”的含义,这篇文章巧就巧在他截取了生活中的四个横截面,匠心独运,透视蕴涵在生活中的哲理。

4.铺排式

在写作时用铺张扬厉的方法,以排比方式来构成文章的主体,进行结构的创新。

如有位学生以“书”为话题,确定了文章的立意:书,给我带来了欢乐。接着用四个比喻句进行阐释:“在书中,我如同置身于一顿丰盛的晚餐;在书中,我是一只如饥似渴的小鸟;在书中,我是一片晶莹剔透、洁白无瑕的雪花;在书中,我是一叶飘摇不定的小船。”

5.对话式或访谈式

这种形式的作文比较自由灵活,能拉近读者与作者的距离,唤起读者的共鸣。如有位学生写《对“课堂”的采访》,把课堂拟人化,用专访的形势对它进行采访,一问一答,对话本身有很强的穿透力,活灵活现地描摹出那入木三分的课堂景象。

另外还有书信体、日记体、庭审式、剧本式等。当然,体例的新颖只是作文创新的一种方法,更重要的是立意的创新。

话题作文体例创新例谈 篇2

一、偏离话题

有的学生以为只要与指定话题沾边即可, 并不知其中还有谁轻谁重、谁主谁次的问题, 将指定话题贴金似地插进文中, 并不代表作文扣住了话题。例如, 要求以“音乐”为话题作文, 有位学生将题目自拟为《家庭, 一首美妙的交响曲》, 且不说这个比喻是否妥当, 单一读题目, 我们就可揣摩出文章将以“家庭生活”为话题, “交响曲”当然是音乐的一种, 但它只是为表现家庭生活这个主题服务的一个比喻说法, 文章肯定不会以音乐为话题。事实上, 本文正是这样写的, 虽然文章内容充实, 结构完整, 语言流畅。但因什么是音乐, 音乐的发展, 音乐的分类, 音乐的功能, 以及对音乐的独特感受, 均未谈及, 因此得分较低。

也有的学生开始时以指定话题为话头, 紧接着就生发开去, 抛开原话题不管。所谓的话题, 应该是贯穿文章始终的, 否则就可能步入偏离话题的误区。例如, 要求以“窗”为话题作文, 有学生写通过窗口看到的某对象或某件事, 用大量的篇幅写该对象或这件事的经过, 再也不提“窗”了, 这个“战略大转移”的过程, 实际上就是作者偏离话题的过程。通过这扇窗看到什么, 使我想到什么, 对我有什么启发, 应娓娓道来。

二、主旨分散

话题作文范围宽泛, 作者在审题立意方面明确后, 必须坚信自己的判断, 沿着这一思维方向深入思考, 若中途犹豫、动摇, 又想顾这又想写那, 则极可能在写作中造成主旨分散、文意叠出的局面, 使得已经确立的中心不能贯彻始终。例如, 要求以“兴趣”为话题作文, 有位学生自拟题目为《拉琴, 不是我的兴趣》, 文章的前半部讲了自“我”小时候以来妈妈先要求、再请求, 最后逼着“我”学拉琴的经历, 着力表现了“我”痛苦而又无奈的心理, 写得真情洋溢, 细腻动人。大概作者怕别人错误理解他的观点, 文章以“不过”一词将笔锋一转, 具体谈了学琴对于培养青少年广泛兴趣、陶冶情操的积极意义, 写得清新流畅、理由充分。单看文章的前半部分或后半部分, 都紧扣话题, 写得相当精彩。但前后主旨相悖。试想, 如果作者不贪多求全, 以其中其一层意思为主题贯穿全文, 则这篇文章不失为一篇佳作。

三、脱离实际

要求联系作者的生活实际写作, 有利于矫正浮而不实的文风, 可引导学生走说真话、叙真事、抒真情的正确道路。这项要求也可使话题作文步入良性循环之中。如果学生对此视而不见, 就会犯脱离实际的毛病。例如有位学生在一篇以“水”为话题的作文中, 说全世界每年有五百亿吨的水受到污染, 且不说这一数字是否可信, 就水污染用“吨”而不用“面积”的提法便不切实际。

四、角度不准

选取切入角度是写好话题作文的最重要条件之一。一般而言, 爱好史学, 长于写记叙文的学生可以从编写故事的角度切入;喜欢探秘, 善于想象的学生可以从展望前景, 想象未来的角度切入;感情丰富, 善于写散文的学生可以从抒发感情的角度切入……也就是说, 虽然题干说是“文体不限”, 但作者必须选择自己有把握的体裁, 才有利于得心应手成文, 否则, 角度选得不准, 必定不利于水平的发挥。例如, 在2000年江苏省镇江市中考中, 要求以“树”为话题作文, 有不少考生选择议论文来写, 去议论保护树木 (森林) 的重要性, 由于缺乏深刻新颖的观点、充分而又生动的论据, 文章写得空洞乏味, 这种未扬己长反露己短的做法, 实在不够明智。

五、深度不够

话题作文所提供的”话题”, 有时候仅从表面去理解, 往往难以写得深刻精彩。如“树”这一话题, 如果就树写树而不能从树的象征义去构思, 则难有创意。又如“网”这一话题, 如果仅从看得见的网入手而不能去把握生活中各种无形的网, 那写起来就更难了。

话题作文运用素材例谈 篇3

这位考生面对的作文话题是:认识自我与他人期望。从文章看,他确定的主题是:抛开他人期望,向着自我的认识迈进。那么,他是怎样围绕这一主题来选取素材、运用素材、组织素材的呢?

首先,他从众多的符合主题的素材中大胆取舍,采点定格在打铁为生的嵇康、濮水垂钓的庄子、乌江自刎的项羽这三个历史人物身上,分别从“追求崇高、追求自由、追求英雄本色”这三个角度来阐释主题,又以菊花为线索,以“菊之淡”、“菊之傲”、“菊之殇”为小标题,将三则素材自然串连起来。他用菊花象征三人的高洁品格,开篇就展示了一幅旷远的画面:

“当清爽的秋风将天空吹得更为高远、当陌生的孩子望断最后一只南飞雁、当枝上的绿叶换上橙黄,便又到了菊花飘香的时节。”

这个排比段形象而巧妙地引出了下面三则素材,这也是该考生在运用素材上的高超之处。

接着,他结合生活经验,运用联想想象,用三段文字对三个细节点分别将其细化,突出体现“形象丰满、文情并茂”的特色。

写嵇康,他抓拍到了一个高质量的特写镜头:“哐当、哐当……’听见那清脆的打铁声了吗?清风拂来,强健的肌肉散发出生命的气息,熊熊的烈火陶冶着高尚的情操。嵇康,这个时代的英雄,一代才子,就在这儿过着铁匠的生活。”

写庄子,他选取了一个动人的情节:“是否还记得起那个面对楚国相位而持竿不顾,依然决定‘曳尾于涂中’的庄子?这个‘心如澄澈秋水,身如不系之舟’的清高居士,拥有举世的才华,然而却从不向权势显贵屈服,一生过着清贫飘零的生活。”

写项羽,他描绘了一幅“霸王别姬”的悲壮画面:“‘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姬虞姬奈若何!’面对滔滔江水,面对彼岸的乡亲父老,一代霸王也不由泪湿衣襟。江水也随他人姓,美人自刎在怀中,是乘船远走、重整旗鼓,还是投身乌江、‘死亦为鬼雄’?”

至此,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调,以极具视觉冲刺力的文学语言,将素材“点”进行发散,将“采点”进行细化、形象化、情境化,具有了生动感人的魅力,使文章极具可读性。

选取并运用素材的终极目标是为文章主题服务,因而,不能让素材与主题油水分离,就得及时地将其与主题粘连融合,而议论评价兼及分析则是最佳方法。于是,在叙描的基础上,他展开了议论。

议嵇康,他写道:“和任何人一样,你也对他期望很高吧,可是你敢劝他入仕吗?是否忘了《与山涛绝交书》?那铿锵的言辞已经向所有人宣告他对仕途的不屑,就让他做他自己吧,让‘竹林七贤’永远过着‘邺下放歌’、‘竹林饮酒’、‘曲水流觞’、‘南山采菊’的生活吧,不要让世俗的秽气覆盖了菊花的淡淡的幽香。”这段议论,突出了嵇康不同流合污、追求自由纯净人生的高洁志向,体现了作者对嵇康自我认识地深刻理解。

论庄子,他写道:“你是否想劝他入世,期望他能为国君为社会为黎民百姓做番大事业?是的,所有人都希望如此。然而,庄子认为自己就是一棵树,一棵捍卫心灵月亮的树,如果你硬要将他拔起,种在污秽的社会泥土里,他将立刻枯萎死亡。

那么,就让他永远地做一棵树吧,他身边会有一株傲岸的菊花陪伴着他。”哲人的深邃思想决定了他的行为举止。这段文字紧扣住世人眼光与思想家思想的矛盾冲突,突出了庄子无愧无悔地选择。

评项羽,他写道:“如果你正在项王身边,是否会劝他‘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呢?江东父老们也期望着项王忍辱负重,说不定历史就会为此而改写,然而项王最终选择了自刎而死,他认为应该死得有尊严,他认为那才是他的英雄本色——一枝菊花的生命形态枯萎了,但花儿永世留香。”英雄的悲壮与民众的遗憾成为了灼痛中国人英雄情结的不解之谜。至此,情景细节与主题有了很好的融合。

素材与主题融合是艺术地运用素材的关键所在,这里,既需要作者有对主题及素材蕴含的深刻认识与超人见解,又需要作者有过硬地形象议论的写作基本功,还需要作者有真挚而深切的感情。用第二人称视角议论评价,增添了文章的亲切感与说服力。

上面三则议论评价是为了揭示素材与主题的内在联系:主题是“核心”,素材是“载体”。为了升华主题,首尾呼应,他在结尾写了一个议论段和描写段:

“或许这就是生命的真谛,不管他人如何期望,自认为是对的就要不懈追求——追求自由,追求崇高,追求生命的尊严,追求英雄本色,抛开他人心理期望,抛开他人的劝阻,向着自己的认识迈进。”

“当清脆的打铁声从远方传来,当远古的大鹏展翅欲飞,当滔滔的乌江向天咆哮,便又到了菊花飘香的时节。”

读到此,一种一唱三叹的艺术美感油然而生,令人回味无穷,我们不得不为他将鲜明的主题寓于生动形象的描写之中的高超技巧而拍案叫绝。

上一篇:对阿荣旗环境保护现状的调查与思考下一篇:夯实基础管理落实工作责任集中教育整顿活动的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