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行政绩效管理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2024-05-24

区行政绩效管理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精选8篇)

区行政绩效管理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篇1

一、前言

稳定的政治环境、良好的法制环境、有序的市场环境、优质的服务环境和优惠的政策环境,是地区竞争力的重要标志。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市场一体化、信息网络化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欧美发达国家在全球相继掀起了行政改革的浪潮,通过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进行制度改革,建立电子政务,实施政务公开,规范从

政行为,开展绩效评估,提高服务质量,强化行政效能,改善公共管理,展开了一场“新公共管理”运动,其目标是创造一个少花钱多办事的政府。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探索中国行政改革的路子,1994年福建省在全国率先开展了行政效能监督试点工作。1999年福建省漳州市等地探索提出通过效能监察抓效能建设的新思路。之后在福建、安徽、江苏、浙江、山东等省区市相继推广。尤其在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颁布之后,在全国掀起了加快行政效能体系建设的热潮。

近年来,我区为了加强机关作风建设,提高行政管理绩效,通过开展大力整治投资发展环境、“树立机关干部形象”教育活动、推动机关制度建设和年终目标管理考核等等,不但使行政机关的工作作风有了明显改善,办事效率得到较大提高,**的投资发展环境有了明显改观,有效地促进了**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但从总体上与周边区县相比,我区经济总量不够大、发展速度不够快,财政实力不够强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经济发展差距仍有不断拉大的趋势。区内一些行政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行政不作为、行政乱作为、部门之间相互推诿扯皮、办事效率不高、工作效果不好的现象等依然存在。为了客观、准确、全面地了解和掌握我区行政机关效能建设和绩效管理的现状,按照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的要求,**区政协成立了以黄大勤副主席为组长的重庆市**区政协行政绩效管理课题调研组,历时两个月,开展了以“提高工作效率、确保政令畅通、服务人民群众、促进**发展”为主题;以“区委、区政府的决议、决定及交办任务、区领导指示、交办事项按时完成情况;行政部门依照法律、法规规定要求限时办结的审批情况;行政部门职责范围内日常工作任务按时完成情况”为主线,对我区行政绩效管理、监督、投诉、考评等行政效能体系建设和绩效管理情况进行了调查。通过对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和对收集问题的科学归纳、综合分析,进一步揭示当前我区行政效能建设和行政绩效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在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和做法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和措施。由于调研时间紧、抽取样本较小、典型性不强,得出的结论不一定完全科学,所以本调研报告仅供领导参考。

二、**区行政绩效管理现状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调查方法与范围

这次调查研究采用问卷调查、上门走访、电话征询、网上调查、召开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围绕“主题”“主线”对区政府47个主要职能部门、驻碚重点企业、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以及所联系的部分企业和部分群众就各部门对全区中心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制度建设、政务公开、机制创新、绩效评估、效能监察、效能投诉等行政绩效管理的主要方面进行了调查,同时还到周边区县考察学习,借鉴了他们成功的做法,并采用统计比较的方法对搜集到的数据进行定量分析、因子分析和对收集的问题进行科学归纳、综合分析,汇总形成以下数据和结论。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行政职能部门中心工作任务按时完成情况调查结果与分析

调查统计结果:a.对区级职能部门办事效率的总体评价,有2.38%的人认为高,17.46%的人认较高,64.09%的人认为一般,15.07%的人认为差。这表明了**区目前的办事效率和行政效能管理总体水平亟待提高。b.对区委、区政府决定、决议、区领导指示、交办事项按时完成情况评价,有6.35%的人认为好,42.86%的人认为较好,41.27%的人认为一般,6.35%的人认为差,3.17%的人未作评价,表明我区的重点工作、中心工作、主要工作按时完成情况不尽人意。c.对职能部门依照法律、法规规定按时办理事项的完成情况评价,有6.35%的人认为好,34.13%的人认为较好,46.83%的人认为一般,7.14%的人认为差,5.55%的人未作评价,表明职能部门法制水平和执行能力不强。d.对本部门职责范围的日常工作任务按时完成情况评价,有16.67%的人认为好,有36.51%的人认为较好,35.71%的人认为一般,3.17%的人认为差,7.94%的人未作评价,表明部门自趋力不够,责任心不强。群众有意见。e.主管部门及领导对部门的办事效率重视程度的评价,有29.57%的人认为重视,有34.13%的人认为有时重视,11.91%的人认为不重视,9.52%的人认为不好说,14.87%的人未作评价,这表明区级职能部门在工作中还缺乏主动性、敏锐性和竞争性。f.对**区行政审批中

区行政绩效管理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篇2

1 调查基本情况

1.1 调查目的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卫计委关于卫生行政执法的相关要求,深入查找当前开展卫生行政执法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找准解决问题的方向,制订切实可行的措施,不断推进依法执法,从而提高卫生法治建设水平,为国家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建设法治政府提供素材和参考,特组织开展了卫生行政执法领域的相关调查工作。

1.2 调查时间、内容与对象

2015年1月至3月,围绕卫生行政执法的执法依据、执法主体、执法方式、执法程序以及执法风险等内容进行了调查。调查对象既包括卫生行政机关、执法部门和执法人员,也包括医药卫生机构、患者、城乡居民等执法相对人,还包括省内外医药卫生行政执法及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等。

1.3 调查方法

在调查方法上,主要采用了三种方法:(1)问卷调查法。通过网络问卷和纸质问卷,对某省医药卫生机构工作人员、患者、城乡居民、卫生行政管理者、卫生执法者等总计4138人进行了有效的问卷调查。(2)实证调查法。选取某省10个地市州和6个县(区)的卫生行政执法部门、医药卫生机构等进行了现场调查,组织座谈会,听取卫生行政执法人员和执法相对人的意见和建议。(3)个别访谈法。选取卫生行政管理者、卫法执法者、医药卫生机构管理人员及理论研究的专家学者等进行深入访谈,面对面探讨卫生行政执法相关问题和对策。

2 结果与分析

2.1 调查结果

2.1.1 关于卫生行政执法存在的主要问题。

调查显示,基层执法人员少、执法主体的权威性不够、执法对象流动性大和执法手段有限等是卫生行政执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详见表1)。

2.1.2 关于执法依据。

调查显示,执法中所需法律法规等依据能够基本满足需要,但有缺漏,需要进一步完善。(详见表2)。

2.1.3 关于执法主体。

调查显示,卫生执法人员中有法学专业背景的很少,而“执法人员的法律素养”是影响卫生行政执法效果的重要因素(详见表3)。此外,在“解决现有基层执法人员偏少、权威性不够的问题,您认为哪个办法最可行”的调查中,“增加具有公务员身份的执法人员编制”成为最受期望的选项(详见表4)。

2.1.4 关于执法方式和程序。

一方面,在对城乡居民调查问卷中,大多数受访者认为卫生执法人员的执法方式是比较人性化的,能较好遵守执法程序(详见表5)。另一方面,调查显示,“执法手段有限”依然是执法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选择率达到56.67%(详见表1)。

2.1.5 关于执法风险。

调查显示,目前卫生执法存在较大的执法风险(详见表6),“有限的执法人员与全覆盖式执法模式之间的矛盾”、“相对人违法行为数量增加导致执法人员工作强度增加”和“执法方式和手段落后”是导致执法风险的主要原因(详见表7)。

2.2 调查分析

根据调查结果,结合当前国家和部分省市对卫生行政执法的相关要求以及调研访谈中了解到的实际[2],我们认为,当前卫生行政执法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2.2.1 执法依据不科学。

当前执法依据的缺陷主要表现在:有些执法标准存在着诸多空白点,无法对损害公共卫生或个人生命健康的行为进行执法;有些执法标准不切合实际,有的标准超前了,目前的经济条件无法达到或者仪器设备根本无法监测,有的标准落后了,没有及时修订;有的标准是制定了,但不科学,很多方面还不符合社会经济发展和国际惯例。如卫生行政许可审批制度,目前涉及卫生许可审批的制度虽然在许多卫生法律、法规中有了明确规定,但大都属于原则性规定,缺乏既具体又规范操作性强的许可审批程序和运行机制等[3]。

2.2.2 执法机构的性质不明确。

当前省级卫生行政执法主体是卫生行政机关,具体执行机构是省级卫生执法监督总队,属事业单位性质,行政执法人员基本上都是事业编制,实行参公管理,执法主体的性质不明确、权威性不够。在具体执法中由于不是行政执法主体,无法以自己的名义进行执法,包括收集证据、拟作出处理决定等,最后均需报卫生行政机关批准,而在内部的审批程序设置中层层审批的程序复杂,这导致执法效率低下。常常执法人员在将案件上报行政机关后,由于关键的审批者未审批而导致案件久拖不决,甚至有些案件最后超过办案的期限,严重影响了卫生行政执法的合法性。

2.2.3 执法人员不能满足需求。

由于执法机构的性质和地位不明确,造成执法人员身份不确定,难以实现正常的晋升,对人员的招录和培养存在较大困难,导致执法人员的数量和质量均无法适应面广量大的卫生监督执法工作需要。原国家卫生部下发的《卫生部关于切实落实监管职责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与卫生监督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切实加强执法力量配备,参照辖区每万名常住人口配备1-1.5名卫生监督员的标准,测算所需卫生监督执法人员编制。按照这一标准,大部分地区达不到要求。由于卫生行政执法承担了大量的现场监督、执法工作,被监督单位数量众多,卫生执法人员数与辖区人员数之比悬殊太大,现场监督监测人员严重不足导致每名人员工作任务十分繁重,经常超负荷工作,满足政府要求力不从心。此外,执法人员中有法学背景的人员数量较少,相关法治培训也不到位,往往在认定事实、适用法律等方面不够准确,既影响了执法的公正性,也可能由此承担法律责任,给执法人员带来执法风险[4]。

2.2.4执法方式有待转变。

在执法方式上,由于卫生行政执法的人员有限,但执法内容和范围却非常广,当前全覆盖式的执法方式,执法效率低,漏洞多,且执法的社会效果不好。在实证调研过程中,几乎所有的地方执法人员都谈到了这样一种现实的执法矛盾,特别是在一些山区,人口不多,所配备的执法人员相当有限,有的地方只有1-2人,但执法的地域分布广,造成执法人员根本没有办法将所有的执法任务都完成,由此也带来了执法风险[5]。

2.2.5 执法保障需进一步加强。

卫生行政执法涉及面广、执法难度大,需在机构、人员、经费和执法设备等方面加强保障力度,排除行政干预。当前除机构和人员问题外,财政对卫生执法经费投入不足,同时也缺少先进的科学仪器和重要的通讯和取证工具等,执法交通工具的管理和使用也存在诸多缺陷,影响了执法质量和执法效率,增大了执法风险,不利于卫生执法工作的顺利开展[6]。

3 对策建议

3.1 梳理执法依据,完善执法规范体系

建立内容完备、有机衔接、符合实际的卫生执法规范体系是执法的前提和基础。一方面,要全面检查清理现有卫生法律法规、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做好立、改、废相关工作,以避免出现执法依据缺漏或“相互打架”等情况。另一方面,要建立和完善科学、民主立法制度,包括建立健全卫生法律规范立、改、废常态化制度,优化卫生法治建设顶层设计,完善立法规划、年度立法计划和公众参与立法等相关制度。

3.2 整合执法机构,强化执法力量

根据新的形势和要求,特别是在卫生和计生部门合并之后,需进一步整合现有卫生执法资源(包括办公地点、设备设施和人员等),积极探索跨行政部门的综合执法模式和执法体系建设。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综合执法机构的性质和行政级别,解决综合执法人员的执法资格问题,赋予执法机构和执法人员独立的执法权,以体现执法权威,提高执法效率。同时,按照有关编制文件的标准,充分考虑各地人口、区域面积、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等实际,增配卫生行政执法人员,尤其是要增加基层执法人员的数量,并结合现有执法人员的学历、专业、年龄结构等实际,逐步优化队伍结构,如新进人员可要求高学历法学或急需学科专业人才等。此外,还需健全在岗人员继续教育制度,通过系统性、实用性、多样性的培训,使各级卫生行政执法人员具备与执法工作相匹配的法治理念、法律知识和技能,不断提升综合素养。

3.3 转变执法方式,优化执法程序

在执法方式上,建议实现两个转变:一是将现有的“全覆盖式”执法方式转变为“自查+抽查”的执法方式。调整现行的以政府主导的卫生执法监管模式,积极调动行业协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行业管理、企业自律、政府监管、社会监督”的监管机制,在此模式下,行政执法主体主要是进行抽查,平时主要进行企业自查和行业管理,如若发现违法行为,则进行处罚。这既能达到较好的社会效果,也符合我国当前政府职能强调由运用行政手段为主转变为运用经济手段为主,由微观管理、直接管理转变为宏观管理、间接管理的要求。二是由实地执法向电子执法转变。通过有效利用现代信息和通讯技术,建立电子信息执法监控平台,按预先设定好的程序和数据录入要求,对相关企业和单位进行实时监控,从而提高行政执法效率[7]。

在执法程序上,建议进行两方面优化:一方面,简化内部审批程序,通过理顺卫生行政机关与执法机构的内部关系,精简行政审批的流程和环节;另一方面,优化外部执法程序,减少执法人员在作出执法决定时的程序设置,除重大违法案件适用集体决定外,建议实行办案人员负责制,简化请示、会商等程序,交由办案人员全权负责案件的办理,并承担相应的责任,从而提高执法效率,保证执法效果。

3.4 改善执法环境,规避执法风险

要规避执法风险,需从多个层面入手为卫生执法人员营造良好的执法环境,除前述完善执法依据使执法人员有法可依、进一步优化执法方式和程序使执法人员能在有限的时间内顺利完成执法工作之外,还可包括:(1)通过教育培训和制度建设,增强相关领导的法律意识,减少行政不当干预;(2)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与协调,加大对卫生行政执法的支持和协助力度;(3)强化执法人员法律知识的学习,不断提升执法综合素质,完善执法案卷评查制度,提高办案质量[8];(4)更新执法设备,尤其是增加高科技设备,进一步完善执法证据的收集和保存;(5)加强对被管理对象的宣传引导,使其对违法行为有较清晰的认知,从而增强对执法行为的接受度[9]。

3.5 加强执法保障,提升执法质量

除在组织机构和执法人员等方面保障执法需求外,重点还需加强两方面的保障:一是经费保障。省级卫计委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建立卫生执法部门常规运行经费和专项建设经费相结合的执法建设经费保障机制。尤其是要根据各地卫生执法工作实际,积极争取在职人员卫生法治培训、卫生法治宣传、卫生执法基础设施、执法设备和边远、少数民族地区执法等专项经费,并明确规定专项经费的使用范围和使用程序等。二是信息保障。以云技术为依托,建立“互联网+”管理服务平台,持续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信息系统等信息化建设项目,建立健全数据资源库等信息共享平台。尤其是要大力加强卫生执法网络培训和互动平台建设,主要包括:(1)构建卫生执法网络培训课程体系,方便执法人员在线学习提高;(2)建立案件讨论区,组织专家队伍在线执法答疑;(3)建立卫生执法信息即时查询系统,将现场执法信息及时上传,公民可利用智能手机上网即时查询处理结果;(4)建立在线投诉平台,接受公民的监督,同时开展法治教育,将监督与教育有效结合。通过充分利用信息网络,能以更加简便、快捷、广泛和实效的方式,不断提高卫生行政执法水平[10]。

4 结论

尽管近年来卫生行政执法进一步规范,但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无论是执法依据、执法机构、执法人员、执法方式和程序,还是执法保障等方面均面临不少问题和困难,实践中的执法效率和执法效果也不甚理想,甚至出现较高的执法风险。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实现卫生计生有机整合的新的历史时期,需进一步梳理完善执法依据、整合执法机构、转变执法模式、改善执法环境、加强执法保障,从而规避执法风险、提高执法效率、提升执法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全面加强卫生计生法治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卫法制发〔2015〕1号)[EB/OL].http://www.nhfpc.gov.cn/fzs/s3577/201501/986687ba458d42aba02cfb480a452878.shtml(2015-1-9).

[2]陈锐,徐宁,刘春宏,等.2015年卫生计生监督执法案例评查工作分析[J].中国卫生监督,2015,(6):567-573.

[3]周艳琴,江春明.我国卫生行政执法过程中标准执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国卫生监督,2010,17(1):51-55.

[4]孙刚,陈秋君.新医改前后我国省市县三级卫生监督机构人员配备比较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2,29(12):917-919.

[5]梁沁楠,郑仪.卫生行政执法风险分析[J].中外医疗,2012(23):179-180.

[6]耿岩.卫生行政诉讼案例分析及卫生监督执法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5,(1):1-2.

[7]刘洪,李元宾,陈慰,等.互联网舆情监测在卫生行政执法中的作用[J].上海预防医学,2014(5):274-275.

[8]吴晓明,李士雪,曹江涛,等.浅谈卫生行政执法案卷评查的管理[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9,26(2):108-109.

[9]严志平.卫生行政执法风险的成因及对策探讨[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2,(18):64-64.

区行政绩效管理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篇3

【关键词】初中 班级 自主管理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3-0205-02

一、调查目的

班级学生自主管理的有效实施,关系到学生自身的能力发展,关系到学校管理的效能,也关系到课堂改革的质量与成效。以东莞市横沥中学为例,通过调查我校班级自主管理的现状,可以发现我校目前班级自主管理中仍存在哪些问题并探究与之对应的有效对策。通过这些对策,提高班级自主管理的实效,减轻班主任的日常工作负担,提高班级学生的学习成绩。

二、调查对象

本研究中的学生问卷调查采用分级抽样的方法,抽取东莞市横沥中学初一6个班、初二13个班、初三11个班进行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252份。

三、我校班级自主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抽样调查的有效问卷中,有47.2%的学生担任过班干部或各类组长,有52.8%是非班干部或各类组长的普通学生。通过对问卷的分析,发现我校班级自主管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学生参与班级自主管理的意识及积极性不高

由于中考及学习对学生的压力,以及学校、社会对学生主要由学习成绩来评价,导致大多数学生只注重学习成绩,班级自主管理的意识及参与班级自主管理的积极性不高。

(二)学生参与班级自主管理的责任心不强,管理能力欠缺

从问卷中发现,学生对班级自主管理的责任心不够强,自主管理信心不足,能力欠缺。

(三)班级自主管理不够合理,效果不佳

从问卷中发现,我校班级自主管理不够合理,自主管理的效果不佳。如表5所示,只有57.92%的学生认为我们班目前的管理很合理或较合理,有42.08%的学生认为我们班目前的管理不那么合理;只有49.21%的学生认为我们班的班级学生自主管理效果很好或较好、班级氛围融洽或较融洽、纪律很好或较好,而50.79%的学生认为我们班的班级学生自主管理效果不佳。

四、实施班级自主管理的对策研究

针对我校班级自主管理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提出有效实行班级学生自主管理的五大对策。

(一)提高学生参与班级自主管理的意识及积极性

学生积极参与班级自主管理,不仅有利于减轻班主任工作的负担,更有利于良好班风学风的形成,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所以提高学生参与班级自主管理的意识及积极性很重要。但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的影响,绝大部分学生习惯于扮演“遵从者”的角色,服从教师的安排,很少学生能主动出来承担班级自主管理的责任。因此,我们班主任要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以生为本,帮助学生摆脱传统教育形成的种种束缚,使学生真正成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主人。在日常的班主任工作实践中,我组织开展了一些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班级自主管理的活动,大大地提高了他们参与班级自主管理的积极性。比如,实施小组合作积分银行制度。鼓励小组成员通过承包一些劳动或任务去获得积分,从而增加本小组积分银行的积分。积分前三名的小组每周和每月都有物质和精神奖励。还结合开展积分拍卖奖品活动等等。通过这些活动,以前一些令班主任很头痛的没人肯干的活,现在人人争着干,学生主动参与班级自主管理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

(二)强化学生参与班级自主管理的责任感,加强对学生班级自主管理培训,提高其自主管理的能力

学生缺乏参与班级自主管理的责任感,欠缺自主管理的能力,是班级学生自主管理实效差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增强学生参与班级自主管理的责任感,加强对学生班级自主管理的培训,提高其自主管理的能力,十分有必要。特别是对班干部、小组长要进行岗前培训、定期培训,提高班干部及小组长自主管理的能力。

(三)优化班级自主管理,建立班级自主管理评价机制

优化班级自主管理,建立班级自主管理多元化评价体系。多元化评价机制是指在班主任引导下师生一起构建的让每一班级生活因素都能发挥作用的评价机制。它包括班级管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如学校、年级、教师、学生、家长等;评价对象的多元化,如学生评价、班主任评价、班级管理评价等;评价范围的多元化,如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多元评价机制既可以充分发挥各种评价方法的优势,又可以相互弥补不足,从而使评价结果更加科学公正,更好地发挥导向、激励、反馈和调节功能,促进班级自主管理的实现。

(四)转变班主任的角色,改变班主任对班级自主管理的认識,加强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的培训。

班主任大多扮演着“保姆”的角色,事无大小均躬亲,既加大了班主任工作的负担,又使学生形成很强的依赖,使学生缺乏自主性、创造性与独立性。因此,要真正地实现班级的自主管理,就要彻底实现班主任角色的转变,更新观念。班级管理要遵循“管而不死、放而不乱”的原则,不仅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我发展的意识与条件,还要对其规范行为进行合理的引导。对于学生而言,每个个体都是独立发展中的人,每个人均有独立的倾向与要求,只有对这种倾向、要求予以承认、尊重,加深认识、正确对待和引导,才能保证最终的效果。班主任要从日常繁锁的事务中跳出来,工作以对学生的指导、服务为主,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学校要不断加强对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的培训,提高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的能力。

总之,班级自主管理的探索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涉及管理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因此,班主任要在日常工作中不断学习与摸索,总结更多经验,通过学生的自主管理提高班级管理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邱红心《生命的本色在于“自主”——初中班级自主管理模式的构建与实践》,《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2015.35.

区农村财务管理现状及对策 篇4

体制,完全不适应新形势下对村社财务管理的要求。

一、农村财务管理现状及问题

(一)财务人员队伍庞大,人员素质低。撤乡并镇后,我区辖6镇4乡,94个村,1048个村民小组,现有会计人员315人,其中:村会计106人,组会计209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248人,占78.75,接受会计专业系统学习的仅22人,占6.98,60以上的会计人员年龄偏高。文化程度低,专业素质不高,对新会计制度不熟悉,难以适应当前农村财务管理的要求。

(二)财务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规范。农村财务管理有章不循、有规不依,个别干部既当家,又管钱,既是审批人,又是经办人,白条抵库,坐支挪用时有发生。会计记帐不规范、帐目混乱、漏帐错帐、节节帐、包包帐、帐外帐等问题严重,影响班子团结,造成干群关系紧张,诱发农民集体上访,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影响农村社会稳定。2005年1—5月,区农林局、区监察局处理农民因农村财务引发的上访和信访案件5起,接待农民来访30多人次。

(三)财务公开不落实。一是财务公开不及时、不彻底,公开的财务数字比较笼统,没有明细,达不到群众监督的目的;二是财务公开内容没有相关部门监督认可,使内容和数字的真实性大打折扣,财务公开流于形式,达不到民主理财的作用;三是由此造成各乡镇收取各种税费困难,既使是合理的费用,都有不同程度的尾欠,全区到2004年末税费累计尾欠575万元。

(四)会计聘用制度不健全。一是会计任免随意性大,更换频繁,换班子就换会计;二是会计选拨、任用不规范,近亲繁殖,不倒翁式的终身制,近亲顶岗的世袭制,安插配人的任命制现象存在;三是监督管理乏力,对会计人员缺乏有效的考核管理制度和监督约束机制。

(五)非生产性开支大。在开支上大手大脚,不量入为出,寅吃卯粮,公款办私事,公款吃喝,挥霍浪费严重,致使集体经济不堪重负,在群众中造成极坏影响。

(六)负债金额大,且不良债务比例重。1999年对村级债务清理的情况表明,全区村级负债总额为172.7万元,平均每个村负债1.69万元,且不良债务占负债总额的79.2,村级负债还有增加的倾向。

二、对策

(一)建立农村财务服务中心,实行村社财务“双代管”。依托乡镇农经站设立农村财务服务中心,由农经站长任主任,配备专职会计、出纳各一名,实行村社财务“双代管”。在确保不改变村社集体资产所有权、使用权、得益权和审批权的前提下,由村社分别与乡镇农村财务服务中心签定委托代理协议书,取消村社财务管理人员,服务中心代理村社会计、出纳业务,村里只设一名报帐员。乡镇农村财务服务中心为各村社分别设立银行帐户,分别建立帐簿,分别核算财务收支,银行帐户实行乡镇农村财务服务中心与村社双方印鉴共同管理。

(二)统一模式,规范运作。

1、村社收支票据统一在乡镇农村财务服务中心“领、用、存”,实行登记制,年终收回,从源头上堵住村社收入漏洞。

2、实施民主理财小组监督。民主理财小组成员由社员大会或社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社由3至5人组成,村由5至7人组成。民主理财小组要定期召开会议,审议集体财务收支事项,听取广大村民的意见和建议。

3、规范村社帐簿、表册。由区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统一印制“内部往来登记簿”、“库存物资登记簿”、“固定资产登记簿”和“村社财务结报单”、“会计科目余额表”、“资产负债表”、“村社收支月报表”等帐簿、表册,杜绝村社帐簿五花八门,报帐凭证白条多的现象。

(三)实行财务公开。按照农业部、监察部制定的《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公开暂行规定》的要求,抓公开内容、公开时间、公开程序、公开形式的统一。一是统一公开内容,按照《暂行规定》确定的7大项38小项内容要全面逐项公开,没有确定但村民要求公开的其他事项,也必须如实细致公开;二是统一公开时间,全区统一每季度末次月5日为公开日,村财务每一季度公开一次,社财务每半年公开一次;三是统一公开程序,公开前,由民主理财小组对拟公开内容进行审核,报乡镇农村财务服务中心同意后公布,公开后,认真接受群众查询,对公开中反映的问题及时整改,整改或纠正结果向群众再公开;四是统一公开形式,公开栏要设立在主要交通路口、群众聚集地,并设立举报箱或举报电话。

(四)坚持“两审议”制度。农村集体财务管理要坚持走民主管理的道路,大力推进民主议事制度,要充分发挥群众管理集体财务的积极性,坚持“两审议”制度。一是坚持村党支部、村

民委员会审议制度。村社集体每年的财务预决算、经营项目的承包、集体资产的处理、集体公益事业的经费筹集、基建项目资产安排等重大财务活动必须经村支部、村民委员会讨论审议;二是坚持村民代表大会审议制度。经村支部、村民委员会审议的事关全局的重大事项,必须由村民代表大会通过才能施行。

(五)强化农村财务审计。加强对村社集体经济组织固定资

产增减变动的情况,集体土地征占收入管理使用情况、应收款项的回收情况、集体资产对外投资收益情况的审计,对离任的村社干部进行离任审计,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六)整训队伍,提高素质。农村财务管理混乱是农村干部违法违纪的重要根源,而造成农村财务管理混乱的主要原因就是农村财务人员责任心不强、素质不高。为此,必须加强对农村财务人员的培训和考试,经考试合格的颁发会计人员上岗证,持证上岗,提高财会人员坚持原则、秉公办事的能力。

三、实行村社财务“双代管”的好处

(一)能从根本上改变过去的“节节帐”、“包包帐”、“帐外帐”问题。由于村社干部换届,调整中不存在调整财务人员的问题,而且一切收支都必须通过乡镇农村财务服务中心办理,杜绝收入不入帐和坐收坐支的行为,保证会计帐务的完整性和连续性。

(二)促进和保证农村财务公开,增强透明度。实行村社财务“双代管”后,由于财务管理比较规范,能够按要求进行财务的月(季)公开,使农民群众能够了解村社财务的收支情况,消除农村不稳定因素和因农村财务问题引起的集体上访。

(三)减少不合理开支,减轻农民负担。实行村社财务“双代管”后,取消村社会计、出纳,减少干部职数,全区可减少村社财会人员221人,减少干部报酬66.3万元,农民人平减少负担3.58元。由于乡镇农村财务服务中心加强对村社财务的监督和管理,可杜绝贪污、挪用和胡支乱花行为。

区行政绩效管理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篇5

1.1 实物资产管理不规范:长期以来,行政单位对资产的管理往往存在着重钱轻物、重购置轻管理的思想,资产管理基础工作薄弱,一般只设置总账,没有设置明细账和资产卡片,购置的资产不及时入账,不对资产进行定期盘点,对资产的管理也没有明确责任人,导致部分行政单位实物资产账实不符,大量实物资产游离于账外,正常资产处置无法下账,不正常的资产损失也无人追究责任。

1.2 实物资产利用效率不高:目前,行政单位实物资产管理还处于初级阶段,不同程度存在着浪费和利用效率低的问题。购置固定资产不讲求效率,很少评价资金效率及固定资产投资的可行性,导致固定资产配置和布局不合理,缺乏共同配置、调剂使用机制。部分单位对办公设备一味求全、求新,部门、科室之间相互攀比,造成不必要的资产浪费,降低了资产使用效率。

1.3 对资产疏于维护保养:行政单位对资产进行保养、检修、维护不及时,致使许多资产无法继续使用或超常规、破坏性地使用,造成设备快速老化,影响了资产的使用寿命和效果。

区行政绩效管理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篇6

行政管理专科社会调查报告

题目 关于社区行政管理的问题以及对策研究的的调研报告

学校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淮安学院

班级 2013秋行政管理(专)学号 ***07 姓名 赵贝贝 指导教师 卢松 职称 中学高级

2015年11月

关于社区行政管理的问题以及对策研究的

调查报告

一. 社会调查的背景

社区管理主要是指一定的社区内部各种机构、团体或组织,为了维护社区的正常秩序,促进社区的发展和繁荣,满足社区居民物质和文化活动等特定需要而进行的一系列的自我管理或行政管理活动。二. 社区管理的现状

社区居委会作为社会基础管理服务平台,其功能越来越重要,作用越来越明显,它能协调业主与物主的关系,切实为业主着想,化解邻里关系,促进小区和谐,但是在社区建设和体制运行当中,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1.社区居委会的工作行政化倾向严重、工作任务繁重

社区居委会自治功能尚未到位。通过调查发现,社区居委会的功能还未能突破办理政府行政事务为主,办理社区事务为辅的现状,还习惯与上级领导让干什么就干什么,工作中表现较强的依赖性,自主性、自治性没有得到体现。

2.社区事务缠身,工作任务繁重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入,大量的“单位人”转化为“社会人”、大量农民进入城市生活、本地农民失地流向城市,流动人口的大量进入城市,使社区居委会面对复杂众多人口而发生的各项管理工作和事务数量增加、难度加大,“小社区,大社 会”的模式,增加了居委会的工作强度。

3.政府职能部门不到位,社区自治职能弱化

繁忙的行政和社会管理事务使社区居委会陷于被动应付的境地,许多部门提出了“横到边,竖到底”、“把工作触角延伸到社区”的目标和任务,以进一步加强城市基层基础工作,这本是一件好事,但是指导、服务不到位,形成了会议多、检查多、报表多的局面。有的部门工作(含街道)进入社区没有发挥自身指导、服务职能,为社区居民办实事,而是习惯于把社区当做自己的下属单位去布置工作;热衷于创建、搞评比、轻内容、重形式,各种工作都要求“建班子、挂牌子、社展板、建台账、要数据”。社区居委会每天应付着上级领导的检查和数据报表,传送各种数据,从未淡化了居民群众对社区的认同感,削弱了社区居委会对居民群众的亲和力和凝聚力,弱化了社区居委会作为群众自治组织的职能。

(一).社区居委会业务经费不足

一是发挥自身职责,调动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经费较少。《居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社区居委会负责宣传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维护居民合法权益,教育居民履行依法应尽的义务,爱护公共财物,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主义精神和文明建设活动,调解民间纠纷,协助政府或派出机构做好与居民利益有关的公共卫生、计划生育、优抚救济、青少年教育等工作。在当前形势下,社区居委会还要做好社区治安、社区教育、组合社区文体活动、美化社区环境等工作,这些都需有必要的经费做保障,否则很难形成居民的广泛参与和工作效果。

二是日常办公经费紧张。在各项工作中,召开会议、报送信息和数据,建立台账等文件资料的办公消耗,加之居委会会自身水、电以及电话费,一年就须得6000元左右。日常的上网费和消耗,一年也须得5000元。政府部门部署的大多要求制度上墙,制作展板,每年此项支出至少4000多元。

在社区居委会经费方面我区规定每个居委会每年一万五千元。各街道办事处统筹外,社区居委会实际的使用只有4000-8000元,业务经费严重不足。

(二).改进对策与建议

(一)是应积极为社区居委会减负

一是理顺区街关系。要按照“条专快统”的原则,对专业性比较强的由区委办局在街道设站(所),实现条条上的一专到底。具体就是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区政府的授权或有关职能部门的委托,使街道具有综合协调权、处置权等,从而有效的行使政府对城市的管理职能,对地区社会治安、市容市貌、城市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等达到高校的管理。二是理顺街(部门)居关系。理顺关系要改变过去领导与被领导、命令与服从的关系,成为指导与协助、服务与监督的关系。进一步明确社区居委会的任务。按照政事分开的思路,将社区居委会的各项工作进行梳理,坐到“两个明确”:即 明确哪些属于街道(部门)的工作,哪些属于社区的工作;明确那些事政务性工作,那些事事务性工作。在此基础上,属于街道的工作,街道(部门)无权向社区摊派;属于社区的工作,社区有责任完成;对需要社区协助办理的工作,要建立社区准入制度,属于正式的授权手续。

(三)多渠道解决社区居委会业务经费

一是社区居委会建立单独账户并全面安排,使其工作正常运转,为居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二是要动员发动辖区单位资源共享、共建共驻,各社区要协调辖区单位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把社区各种各样有形的、无形的资源开发出来。

三是居委会采取多种形式拓宽社区服务区域,建立自身的便民社区服务组织,在无偿或低偿为居民提供服务的同时,增强自身实力。

四是政府要加大社区业务经费的投入力度,在现有每年每个区1万5千元的基础上提到到3万元。

区行政绩效管理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篇7

1 酸洗污泥产生现状

根据全省酸洗污泥现状调查结果,目前江苏省不同行业产生酸洗废水的企业共1 047家,年产生酸洗废水1 787万t,废水年处理污泥达到16.5万t。其中泰州兴化、戴南,南通经济开发区,无锡惠山区、北塘区等地区的酸洗污泥产生量较大,占全省的63.7%。各地级市酸洗污泥产生详细情况见表1所示。

由表1可知,江苏省酸洗污泥处置主要以填埋为主,占50.8%;25.1%通过简单掺杂预处理后用于制砖或生产水泥,12.3%转移至省内或省外有危险废物处理处置资质单位进行焚烧或填埋处置,11.8%的剩余部分尚无最终处置出路仍暂存于企业或酸洗废水集中处理厂。

2 酸洗污泥处理处置现状

目前,国内酸洗污泥的处理主要以堆存和简易填埋为主,资源化利用研究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资源化利用可分为火法冶炼(高温条件下通过焦炭等还原剂从酸洗污泥中回收铁、镍、铬等金属)和湿法处理(通过化学沉淀、离子交换等方法从酸洗污泥酸浸液中回收镍、铬等重金属)两大类[3]。另外,还可采用水泥窑煅烧方法将重金属固熔于水泥熟料的晶格体中,但这种方法对污泥中重金属含量有一定要求[4],只适用于重金属含量低的酸洗污泥。

3 酸洗污泥处理处置存在的问题

3.1 酸洗污泥产生量大,含重金属成分复杂

受经济和技术水平制约,江苏省大部分不锈钢、钢丝绳生产和金属加工企业采用浸泡或人工直接冲洗的酸洗工艺,缺乏酸洗自动生产线和有效的废酸回收技术,造成废水量大、p H值过低,后续处理需添加大量石灰或碱液进行中和沉淀。目前全省酸洗废水处理,不分行业类别和废水中所含重金属成分,主要由企业投加石灰自行处理,集中处理水平低,且石灰对重金属沉淀效果差,导致污泥产生量大,重金属成分复杂且难以提取,不利于后续资源化利用。

3.2 处置方法不规范,存在环境安全隐患

由于污泥中重金属含量较低且难于提取,所以回收再利用价值不高。如兴市化戴南的两座集中酸洗废水处理厂产生的大量污泥目前临时堆放于厂区内;南京全市共有1 312.6 t酸洗污泥临时贮存,尚无最终处置出路;南通经济开发区每年拟将15000 t的钢丝绳酸洗污泥送往启东恒丰锌业有限公司烧结回收氧化锌等产品,但该工程目前尚未运行,污泥仍在临时堆存。

江苏省目前尚无处理处置酸洗污泥资质的企业,现有资源化利用企业主要是对酸洗污泥进行简单掺杂预处理后用于生产水泥或制砖,且规模较小,处置方法不规范,存在环境安全隐患。如无锡天辰铁离子矿化厂只是通过酸洗污泥(普通钢酸洗废水处理产生,含重金属较低)与钢渣混合以提高铁含量的方法进行预处理,然后送往水泥厂,企业本身并未对污泥进行最终处置。兴化利克废金属再生有限公司对金属含量较高的酸洗污泥进行烧结后外运制砖,但烧结工艺缺乏有效的环境污染控制措施,容易产生大量废气、含金属粉尘等二次污染物。

3.3 处置能力滞后,缺乏资源化处置设施

由于缺乏对酸洗废水和酸洗污泥处理处置的统一规划,导致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大量酸洗污泥未经危险特性鉴定直接交给省内有危险废物处理处置资质的单位进行处置,增加了全省危险废物的末端处置压力;部分酸洗污泥转移至外省处置,如常州、无锡每年向湖北大冶转移近6 000 t酸洗污泥,存在违规转移和倾倒隐患。

3.4 环境监管不到位,管理制度不健全

由于目前固体废物危险特性鉴定机构较少,酸洗污泥性质难以认定,造成环保部门未能将酸洗污泥无害化处置列入日常监管事项,未对酸洗污泥产生单位和处置单位提出具体监管要求。同时,酸洗污泥产生单位管理不到位,存在乱堆乱放、随意填埋等行为;现有污泥处置单位规模小,处置水平较差,达到处置预期效果的不多,处置过程容易造成二次污染,对周边环境造成严重危害。

4 对策与建议

4.1 推广酸洗污泥源头减量技术

酸洗污泥产生量和成分与酸洗废水产生量密切相关,要降低酸洗污泥产生量,首先要实现酸洗废水的减量化。如建设区域集中酸洗自动化生产加工线,回收酸雾和废酸,降低酸洗废水的产生量及p H值。开发废酸回收新技术,采用离子交换技术,分离回收混酸、金属盐等有价值资源,降低废水处理难度。完善酸洗废水接管管网,实现废水的统一收集、集中处理、达标排放。改造废水处理工艺,鼓励采用液碱或液碱和石灰配合使用的方法中和酸洗废水,减少废水处理污泥的产生量,提高污泥中重金属含量,提升综合再利用价值。

4.2 界定酸洗污泥危险特性

酸洗污泥的危险特性直接影响污泥的无害化处置方式。相关部门应组织开展全省不同行业的酸洗污泥特征的现状调查,鉴别危险特性,指导各地区有针对性地发展火法冶炼、湿法处理、水泥窑煅烧、制砖等多种无害化处置和利用途径,妥善解决酸洗污泥的最终处置出路问题。

4.3 加强酸洗污泥资源化综合利用

地方政府应对酸洗污泥处理处置设施统一规划,充分调动水泥厂、制砖厂等现有社会资源共同处置污泥的积极性,提高当地酸洗污泥处置能力;加强污泥资源化处置先进技术研究,推广污泥处置实用技术,开展酸洗污泥处理处置示范工程建设。同时,酸洗污泥产生企业要不断提高污泥的预处理水平,结合最终处置工艺要求,回收重金属和残酸,实现污泥的后续资源化利用。

4.4 加大酸洗污泥处理处置环境监管力度

高效监管是有效解决酸洗污泥处置问题的关键。环保部门应建立全省酸洗污泥处理处置环境监管体系,实行酸洗污泥储存、运转、处置联单制度,制定酸洗废水处理和污泥处置的污染防治规范,确保污泥的规范化处置。对新建酸洗污泥处置项目,要求企业基础设施与治污设施同步建设,同步投入使用;对已建酸洗污泥资源利用企业,要严格检查,对不符合环保要求的进行整改。

4.5 制定酸洗污泥处理处置扶持政策

相关部门应加大对酸洗污泥无害化处置项目的资金投入,制定出台财政税收优惠、奖金奖励等政策,建立多元化投资和运营机制,积极扶持建设酸洗污泥处置设施,并按照“谁污染,谁付费”原则,落实酸洗污泥处理处置费用,保障酸洗污泥处理处置设施正常稳定运营。对酸洗行业建立市场准入机制,逐步淘汰技术落后的小型酸洗加工企业和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酸洗污泥处置企业,确保废水处理达标,污泥规范化处置。

摘要:在分析江苏省酸洗污泥处理处置现状及其存在主要问题的基础上,结合江苏省实际情况,提出了解决全省酸洗污泥处理处置问题的对策和建议,为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污泥环境管理工作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酸洗污泥,现状调查,环境管理,对策

参考文献

[1]高亮.不锈钢酸洗废水处理中的污泥减排技术[J].中国给水排水,2009,25(10):83-86.

[2]贺慧,赵俊学,马红周,等.不锈钢酸洗废水处理技术分析[J].甘肃冶金,2009,31(5):42-46.

[3]戴伟华.镍铬酸洗污泥处理工艺的探讨[J].有色冶金设计与研究,2010,31(6):48-51.

区行政绩效管理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篇8

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政府绩效评估的研究现状分析,剖析了政府绩效评估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政府具体情况的政府绩效评估途径,切实推进我国政府绩效评估工作的开展。

关键词:政府绩效;评估;现状;对策

一、政府绩效评估的内涵

政府绩效主要包括政治绩效、经济绩效、社会绩效和文化绩效,它不仅是一个政绩层面的概念,它还包括“政府成本、政府效率、政治稳定、社会进步、发展预期”。因此,政府绩效评估,是以绩效为本对政府进行的测评与考评,“是根据管理的效率、能力、服务质量、公共责任和社会公众满意程度等方面的判断,对政府公共部门管理过程中投入、产出、中期成果和最终成果所反映的绩效进行评定和划分等级”。

二、我国政府绩效评估的现状

随着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政府绩效评估作为一种政府监督机制对促进公共部门廉洁行政和构建服务型政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各级政府和部门积极探索绩效评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模式。

1与目标管理责任相结合的绩效评估

目标管理是我国开展最广泛的绩效管理方式。绩效评估在我国部分地方政府早期实践中是与目标管理结合在一起的,特点是将组织目标分解并落实到各个工作岗位,目标完成情况考核也相应针对各个工作岗位进行评估。

2以改善政府及行业服务质量,提高公民满意度为目的的政府绩效评估

通过开展民主行业作风评议、旅游行业行风评改、通信行业行风评议等,提高政府及行业的服务质量,提高公民满意度。

3专业职能部门开展的政府绩效评估

专业职能部门开展的绩效评估重点是促进专业领域中组织和个人绩效的提高。

4以效能监察为主要内容的绩效评估

效能监察主要是针对国家行政机关和公务员行政管理工作的效率、效果、工作规范情况进行监察,是国家纪检监察部门依照法律、法规和有关规章对政府部门绩效进行的评估活动。

5与改务督察相结合的绩效评估

围绕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四个方面的建设,将督查工作与政府绩效管理有机结合,构建了绩效导向的督查推进体系。

6“第三方”专业评估机构开展的政府绩效评估

通过在政府绩效评估中引入“第三方”专业评估机构开展绩效评估工作。

三、我国政府绩效评估存在的问题

1评估主体单一

政府绩效评估由谁来做,直接影响到政府绩效评估的客观性、准确性、权威性。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多以官方评估为主,主体过于单一,缺乏社会公众、中介组织和专业机构对政府的评估。存在两点不足:一是在官方的评估中,多是由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的评估,缺乏地方政府的自我评估和公众参与的评估。二是当前我国政府绩效评估一直局限在内部考核,一般采取自我评估和上级评估相结合的方式。这些评估方式主要是政府评议政府,政府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缺乏政府服务对象的参与、监督和批评。

2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不完善

目前我国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中主要存在两方面不足,第一,片面强调经济增长指标而忽视其他指标。当前我国政府绩效评估标准仍然以经济增长指标为主,过分强调经济总量的增长要求,而忽视了经济增长背后的其他各方面的指标体系。第二,重视定量评估而忽略定性评估。我国政府绩效评估通常是以定量评估为主,即根据具体量化的指标,导致一些地方在政绩评估中出现夸大数字化,简单化现象,甚至在数值上大做文章,以凸现虚有政绩。

3政府绩效评估信息反馈体系不完善

政府绩效评估只是对政府前一个阶段工作的反馈,政府绩效评估会反映和暴露出一些问题和矛盾,政府部门对这些反馈问题采取什么态度,怎么样去解决或改进,解决或改进的结果如何,非常关键。但是,目前大部分的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中,只重视绩效评估过程,对评估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没有重视、改正,以至于绩效评估流于形式。

四、建立和完善我国政府绩效评估体系的对策

1建立和完善政府绩效评估的立法制度

在西方各国,政府管理和评估的实施,一般都通过发布法律的渠道予以保障。美国于1993年颁布了《政府绩效成果法案》,将“绩效评估”提升到法律的层面。由于我国的政府绩效评估研究处于探索、起步阶段,到目前为止我国尚未建立一部完整的有关政府绩效评估的法律条例。因此,我们应该借鉴先进国家的评估经验和做法,使我国政府的绩效评估立法走上经常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的轨道。

2建立多元化的评估主体

改变过去地方政府单一的自上而下的政府内部的评估方式,实现评估主体由内到外,由单一向多元化的转变。为此,应采取多元化主体的评估方式,将自我评估、上级评估、权力机关评估、公共服务对象评估、专业的评估机构评估和公众舆论评估等结合起来,在多元化的评估主体体系下实现更真实、准确、有效的评估结果。

3建立全面的评估指标体系

上一篇:系表彰大会竞赛类获奖感言稿下一篇:下小雨的小学作文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