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现状调查研究报告

2024-10-23

教育现状调查研究报告(共8篇)

教育现状调查研究报告 篇1

新型农民培训现状调查报告新型农民

培训现状调查报告

南溪地处成渝经济走廊城镇组团的核心区域,距离宜宾仅33 公里,已完全融入宜宾半小时经济圈。宜宾是万里长江的源头城市,是川南经济区重要的产业聚集区,南溪作为宜宾市城市发展及沿江经济的重要组团,其优势十分凸显。

随南溪工业的大发展,区城经济结构将发生重大调整,产业优化升级必成当务之急,传统的生产模式必将打破,失地待业人员必将产生,各种新的种养模式也必然形成,新型农民必将出现。同时,现代农业、服务业、生产制造业的发展和特色种植业、养殖业的兴起,也必将催生新型农民的出现。因此,开展新型农民问题的研究,构建新型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全面实施新型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是适应我区当前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为了更好地了解农民工的学习需求,2012 年 4 月 6 日,我们深入罗龙镇长江村、东风村对李小姐、王女士、周先生三名农民进行了调查,总体来说,现在的农民学习进取心都非常的 xx,都希望能有更好学习的机会提高自己知识水平,让自己能在今后的工作中能有更好的提升空间。

一、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生活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便有一批批为了提高生活水平的农业户口人员而进入

城镇务工,这个群体就是农民工,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朋友走出家乡,为梦想为生活在城市奋斗打拼,他们大多数在城市的基层成为城市的基层砥柱,为城市的发展做着不可磨灭的贡献。而科技的快速发展和新技术的不断革新以及用人单位对农民工朋友的学历、知识、能力和接受新事物等方面的要求,促使农民工朋友要在生活工作中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提升自己,才能在城市中高水平、快节奏的生活。为了解广大农民工朋友在工作中的学习需求,特此随机对三名来自不同行业不同年龄的农民工朋友做了调查问卷,以便更好的了解他们的生活工作情况,实际工作能力的运用和发挥情况,针对他们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以及所需要的专业技能知识给予相应帮助和合理的解决方法,使农民工朋友们能够快速提高自我,熟练掌握工作技巧并能达到专业水平,从而更快更好更轻松的适应城市生活。

二、调查内容 (一)调查的对象和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围绕“农民学习需求”问题而进行。

李 xx,女,19,职高,群众,未婚,家庭成员有 3 人,她现在一个民营企业任职,月收入 1500—2000 元左右。李小姐很想学习农学,在获得专业知识后回家乡支持当地农村的发展。本来学旅游的她在现实工作中并没有什么优势。她也考虑到通过短期培训进行脱产学习服装加工,这对于她继续留在城市有一定的帮助。毕竟手工制造业也需要一批真正有手艺的人。

王 xx,女,23,初中,群众,已婚。家庭成员 4(有子)。她现在一酒店工作。因为自己的学历低,所以成了她竞争的门槛。所以她现在最想取得一个本科学历,主修经济学,当一个财务方面的工作人员。另一方面,短期餐饮服务培训她也感兴趣,可以先在餐饮业好好干下去,寻找更好的机会去深造。

周 xx,男,23,大专,团员,未婚,家庭成员 3 人。他有些腼腆,但是计算机的水平不赖,学历也还不错。所以他想到广播电视大学学习经济学,当一名财务人员。如果不行的话,他就去参加当地政府组织的短期培训,学习数控技术,毕竟对于一个男士来说,数控这个职业也是不错的。

(二)学历及收入状况 从农民工调查对象中受教育程度来看,其学历主要集中在中专、高中、初中,比例为 90%,最少的是大专,比例仅为 10%。50%的农民工反映缺乏技术成为他们找工作的最大困难,35%的农民工反映学历成为他们工作过程中的最大困难。从调查对象岗位看,主要岗位办事员 30%,技术工 10%,普工为 60%(三)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他们户籍仍在农村,主要从事非农产业,有的在农闲季节外出务工、亦工亦农,流动性 xx,有的长期在城市就业,已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量农民进城务工或在乡镇企业就业,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为统筹城乡发展,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改善农民工就业环境,引导农村富

余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农民工现有学历一般都低于本科学历。而且农民工的学历与年龄成反比例。50 岁以上一般为小学以下学历;30 岁—50 岁一般为高中以下学历;20 岁—30 岁为本科以下学历。其学历与同等城市人相比有很明显的差异。

三、农民工学习需求的现状及分析 (一)学习需求明确 农民工生活在社会生活的底层,每个月只领到微薄的工资。而工资的花费除支付日常开支之外还存在着其它方面的费用。例如:邮寄回家乡的亲人生活费、子女的教育经费等。这样的状态下使农民工朋友更急切的想改变生存环境,那就是可以挣更多的钱,来改善自己的生活。

(二)农民工参加学习障碍,劳动时间长“没有时间”成为首位原因。因为现在大部分工厂上班时间名义上 8 小时制,但实际上班时间往往 12 小时左右,平常周六日也加班,几乎很少有人能够得到国家规定的每周休息两天的,农民工的休息权益基本上没有得到保障。但是农民工为了能有工作,就算很想学习技能、学习知识,也很难有时间去学习。

(三)培训的费用高因为参加培训,出培训费外,书本费、考试费、职业技能鉴定费等费用少则数百元,多则上千元,这让农民工挣扎需不需要参加这些培训。另外国家政府虽然明确提出农民工就业专项资金补贴,让其使用在农民工职业培训上,但由

于使用范围狭窄,审批却很严格,往往资金很难到位。而造成农民工一面急需帮助,另一面资金却又不到位的现象。

四、关于农民培训的调查述评:

农民教育培训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重要基础。发展现代农业,迫切需要造就规模宏大的新型农民队伍,切实把农业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农民作为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态度,对市场信息的选择和运用水平,对新品种和新科技的吸纳能力,以及能否移风易俗过文明、健康、向上的新生活,根本上取决于农民自身的文化、科技、技能、法律和思想道德等素质。农民素质的高低,在构建和谐社会及促进农村稳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重要地位。

而目前,对于农民培训问题,综观省内、外的培训现状,普遍认为:

(一)政府对加快经济发展有一种 xx 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而有些部门对农民教育是现实的生产力却认识不足,认为教育只是一种间接生产力,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重经济建设,重项目投入,忽视教育特别是轻视农民教育的现象依然不同程度的存在。

(二)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存在“上热下冷”现象。我区对农民教育培训工作非常重视,每年都制定出台一系列措施。但是,乡镇对农民教育培训工作重视程度不够,认为农民教育培训不是自己的重点工作,工作落实不到位。部分基层干部认识不到位,认为农民只要不上访,就没有必要进行农民教育;农民只要有活干,就没有必要进行技能培训;工作存在形式主义,教育内容不够丰富,浮在上面打电话、造文件的多,深入基层示范引导服务少;教育手段比较单一,依然停留在“读读报,开开会”、照本宣科上级文件的老套做法。

(三)个别农民教育培训机构敷衍了事,做过场,教育培训工作仅仅是“报名册争投资”,既耽误学员、又欺骗政府。农民培训没有实效。

(四)重课堂理论讲座,轻实践技能操作培训。

(五)缺乏本土教材、没有稳定的培训师资、没有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开展教学、没有通过培训后去实际指导、帮助农民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和帮助转移就业。因此,新型农民技能培训随意性很大,培训效果甚微。

五、调查反思:

(一)培训机构的问题研究:目前,参与农民培训的部门多,又缺乏统一的组织领导,致使教育资源严重浪费。由于多个部门(农业、林业、水利、农机、劳动、妇联、共青团、科协、扶贫办)搞培训,加之一些企业、社会团体、个体户也进行培训活动,造成:一是培训内容难以统一,农民在生产中无所适从。二是重复培训多,主要表现为培训地点和内容的重复,往往一个地方培

训多次,而有的地方一次培训也没有;一种内容培训多次,出现了“学了的用不上,要用的没处学”的怪现象,使本来有限的教育培训资源浪费严重。三是培训缺乏连续性。有些部门的培训是一阵风,使农民无法受到连续性的培训。

(二)参训农民的现状问题:农民群体差异大、需求多,培训难度大。一是文化素质偏低。他们对新兴的农业科技、现代化的生产经营方式缺乏接纳、吸收能力,导致农民教育培训难度加大。二是思想意识保守、安于现状。相当一部分已就业农民虽有培训愿望,但同时他们只看眼前利益,存在“小富即安”思想,轻视对科学文化和技术技能的学习,认为学习技术耽误生产,普遍存在既想致富又不同程度的存在“等、靠、要”的思想,把农副产品的销售、价格的提高、市场风险的规避都寄希望于政府,市场观念、市场意识非常淡泊。虽然小部分人对于能使个人有较好收益的技术往往热情很高,但是谈到费用时,就不愿参加培训学习,更没有形成交费参加科技培训的观念。三是由于年龄的大小不一和文化程度的参差不齐,决定了农民对科技的认知、需求、接受和实践操作上有很大的差异,使培训的成效大打折扣,培训难度加大。

(三)培训的方式和教学的手段问题研究:目前的培训仍以传统的教学为主,主要是理论讲述多、实践指导少,理论和实践不能很好的结合,远程教育设施不足,信息滞后,新技术不能及时推广,就更谈不上数字化信息的多媒体教学培训。

(四)培训教材问题:目前,培训的教材、资料五花八门,不切合当地实际。故如何解决切合当地实际的培训教材,以期达到应有的良好效果,是本研究课题的一个重要方面。

(五)培训基地及设备设施问题:空洞的说教和抽象的讲座,只能是一种走形式、做过场,没有实际意义,达不到应有的培训目的。

六、调查建议 (一)提供更广泛的学习机会 充分认识农民工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实行短期培训与学历教育相结合,培训与技能鉴定相结合,培训与就业指导相结合的方式,以市场需求为依归,以转移就业形式为引导,以职业技能培训为重点。要逐步完善培训服务体系,加大宣传力度,把职业需求情况、技能要求等及时传递给农民工朋友,使他们了解参加培训的重要性。要建立农民工培训需求调查系统。对农民工朋友培训需求进行分类,使之可以按其需求提供相应服务。

(二)关于培训内容要进一步丰富,科学的制定培训项目,以长训或短训结合学历教育的形式开展。培训要加 xx 成效结果宣布,在实际教育中切实提高培训含金量。针对农民工朋友的资金不足培训中心可以推出相应的优惠制度,适当降低培训的成本。

(三)灵活办学,把培训班办在企业、工厂、村社,送教下乡,把职业学校的办学与地方产业发展紧密融合,为地方经济发

展服务。

(四)只有在整合资源、多部门联动的基础上,才能为农民工自主学习创造良好的环境。可以充分利用现有闲置的中小学校舍,建设文化活动室和图书阅览室等公共设施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成为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阵地。

二 o 一二年八月八日

教育现状调查研究报告 篇2

一、公益教育在学校层面的现状与问题

1. 学校领导虽认同公益教育, 但依然缺少开展机会

从北京师范大学公益教育研究所对11所学校校长、书记的走访调查中可知, 学校领导层面对公益教育有着较高的认同度, 并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来解释他们对公益教育的理解:

现在大家都在嚷嚷素质教育, 可是真正给孩子提供素质教育的机会场合不是特别多。要让学生学会担当, 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公益教育很重要, 可以赋予雷锋精神现代意义。

从以上对调查走访学校领导的情况看, 学校领导层面基本上都认同公益教育对学生素质培养和教育的重要性, 但是从调查访谈的情况中也反映出一些问题:一方面, 学校缺少公益教育的途径和机会, 较少开展公益教育活动;另一方面, 由于应试教育体制的束缚和评价机制的单一性, 学校事务的繁杂导致公益教育活动顾不上或者没有主观意愿去开展公益教育活动。

2. 学校虽有公益教育基础, 但一直缺少系统课程模块

北京师范大学公益教育研究所从11所学校的调查访谈中得知, 学校都具有一定的公益教育基础。比如1~2年级的品德与生活、3~6年级的品德与社会以及3~6年级的综合社会实践课程对公益教育都有所涉及。除此之外, 在少先队活动和一些日常教学活动以及春秋郊游中都有一定的公益教育内容。但在学校里, 虽然存在着公益教育的基础, 但一直没有系统的公益教育课程模块, 公益教育被碎片化、分散化地融于学校的个别课程和非教学活动中。

3. 学校虽有涉及公益教育的课程, 但缺少体验式实践

从国家层面来讲, 我国学校教育一直非常重视学生的品德教育与培养, 这无疑就是公益教育的重要内容, 并在学校针对不同年级开设有相应的品德教育课程, 但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 这些课程多注重的是知识化取向, 缺少体验式的实践活动。而且从实际调查情况来看, 学校的活动形式单一、缺乏新意, 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性难于激发出来。更重要的是传统的教育活动往往注重说教, 缺少体验式的了解社会、认识社会的社会实践活动。

4. 学校之间公益教育基础差异大, 并缺少良好的社区互动

从调查走访的11所学校来看, 各个学校之间的公益教育基础差异很大。一般来说, 重点学校、国际私立学校公益教育的基础条件较好, 公益教育活动设计新颖, 能够寓教于乐, 老师能够积极地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并有策略地一步一步引导孩子们去思考和体会。对于这些学校开展的公益教育活动, 虽然获得了家长较高的支持度, 但依然没有有意识地与社区形成良好的互动, 仅仅局限在学校的活动范围之内, 缺少与社区的合作与互动交流。

5. 学校师资配备力量各异, 公益教育实践活动参差不齐

由调研数据资料可知, 各个学校综合实践课的专职教师比较缺乏, 多数为兼职教师, 从具体调研的10所小学来看, 仅有4所学校具有专职的综合实践课教师, 其他几所学校缺少综合实践课的专职教师, 一般都是由班主任担任综合实践课教师, 但班主任担任综合实践课教师有一个重要问题:一旦学习任务重或者遇到竞赛考试之类的事情, 综合实践课时间就成了首先被挤压的课程, 难以有效开展公益教育实践活动。

在调查中, 具有专职综合实践课教师的学校, 他们的公益教育实践课程要好得多, 而且开展形式丰富多样。在公立小学一般都设有少先队大队辅导员和德育教师, 他们会发起一些公益教育类的活动;而在重点学校和国际私立学校, 这方面的资源丰富, 师资力量配备良好, 公益教育活动类型丰富多样。

二、公益教育在学生层面的现状与问题

1.学生虽具有广泛的公益实践经历, 但公益活动类型少调研发现, 90.53%的学生都具有公益实践经历, 只有9.47%的学生没有参加公益实践活动。虽然大多数学生都具有公益实践经历, 但从他们参与公益实践的经历来看, 大多局限于“捐钱捐物”和“环境保护”, “捐钱捐物”占到了他们公益实践的78.5%, “环境保护”占到了53.91%, 其他类型的公益实践经历所占比例较低, “参加过志愿活动”占到了17.77%, “社区劳动”占到了27.45%, “慰问性活动”占到了7.08% (见图1) 。由此可以看出, 学生虽具有广泛的公益实践经历, 但参与公益实践的活动类型较少。从学生参与较多的公益实践经历来看, “捐款捐物”和“环境保护”多具有集体性、仪式性的特点, 这说明学生参与的公益实践经历, 多是学校或社区集体组织的, 而以学生个体主动参与的公益实践活动较少, 同时也说明这种公益实践是集体行为的结果, 远非个体公益意识使然。

2.学生参加公益实践活动的机会少, 缺少可持续性

虽然从上面的图表可以看到, 大多学生都有参与公益实践活动的经历, 但他们参加活动的机会比较少, 通过对2011年学生参加社区公益实践活动的次数看, 学生参加公益实践活动的机会较少, 这主要是社区每年提供的公益教育实践活动次数较少, 从调研数据来看, 40.1%的社区一年中只开展1~2次公益实践活动, 41.4%的社区一年之中开展次数也只有3~4次, 甚至还有5.1%的社区一年之中没有开展过公益实践活动 (见图2) 。由此可见, 社区公益实践活动开展的次数的多少直接影响着学生参与的频率。社区组织的公益实践活动通常都是出于社区方便的考虑, 多一些临时性的、便利性、传统性的公益实践活动, 缺乏公益实践活动的持续性和连贯性。

3.学生参与公益实践活动的频率较低, 缺少系统化的供给平台

调研数据资料显示, 学生参与公益教育的频率较低, 每年1~2次的占13.2%, 每学期1~2次的占25.1%, 每月1~2次的占17.7%, 还有31.7%的学生对自己参加公益实践活动的频率不清楚, 只有12.3%的学生认为他们每周能参加1~2次的公益实践活动 (见图3) 。由此可以看出, 大多数学生的公益实践活动频率较低, 主要是在寒暑假参与公益实践活动, 在上学期间, 学生们迫于学习的压力, 很少有时间参与公益实践活动, 在这期间, 无论是学校还是社区都缺少公益教育实践活动的供给, 缺少公益实践活动日常化、系统化的实施空间和平台。

4.学生对公益实践活动的认知存在狭义理解

从调研资料的数据来看, 学生对于公益实践活动并不陌生, 一说到公益, 88.9%的学生认为就是“捐款捐物”, 87.9%的学生认为是“看到滴水的龙头及时关掉”, 79.3%的学生认为是“秋游时随手带走垃圾”。从这些数据来看, 大多数的学生对公益都具有较好的认知, 当然也有3.5%的学生认为“把作业借给同学抄”就是公益, 很明显地看出, 极少的同学对公益的认知还存在着偏差 (见图4) 。

三、公益教育在家庭层面的现状与问题

1. 家长对公益教育的认可度、支持度较高

北京师范大学公益教育研究所通过对来自不同学校学生的不同职业的家长的访谈以及家庭调查问卷所得数据来看, 家长对公益教育持高度认同和支持的态度。这些家长包括大学教师、警察、记者、全职妈妈、工人以及来京务工人员等, 有37.7%的家长认为“很有必要”开展公益教育活动, 有55.1%的家长认为“有必要”开展公益教育实践活动, 6.3%的家长认为“一般”, 认为“没太大必要”和“没必要”的家长两项合起来也不到1% (见图5) 。这说明, 99%以上的家长对公益教育表现出普遍的认可和支持。

2. 家长对社区公益活动参与有限

在社区组织的公益实践活动中, 通过对过去一年家长参与情况的调查发现, 只有8.9%的社区认为家长“经常参加”社区组织的公益活动, 38.9%的社区认为家长只是“有时参加”, 29.3%的社区认为家长只是“偶尔参加”, 还有18.5%的社区认为家长“很少参加”, 4.5%社区认为家长“从不参加” (如图6) 。这说明家长对社区组织的公益实践活动的参与上非常有限, 远未能适应和满足公益教育实践活动对家长参与的要求和标准。

3. 家长与学校互动较好, 与社区互动较少

公益教育是一种联动学校、家庭和社区的教育机制, 调查发现, 家长与学校的互动较多, 多数家长主要是通过家长委员会这种志愿组织与学校互动, 而且沟通形式多样, 既有面对面的沟通, 又有利用现代信息工具平台的电子沟通, 如博客、学校信息平台, 短信、电话和飞信等进行沟通互动。

但家长与社区的互动较少, 可以上家长基本上很少主动去和社区进行互动, 即便社区组织了青少年公益实践活动, 家长的参与度也很低。

四、公益教育在社区层面的现状与问题

1. 社区开展公益实践活动主题单一, 次数少

社区所开展的公益实践基本上都是以活动的形式开展的, 而且其主题往往就是一些常规性主题, 通常就是社区劳动、环境保护、安全教育之类的主题活动, 孩子们每次参加社区公益实践活动总离不开这样的主题, 缺乏公益实践活动的创新主题与形式。调研发现, 74.5%的社区开展过社区劳动, 73.9%的社区开展过环境保护活动, 65%的社区开展过安全教育活动, 43.95%的社区开展过健康教育活动 (如图7) 。可以看出, 几乎大部分社区开展过的公益主题活动都离不开这些常规性主题。

2. 社区与学校互动合作少, 缺乏硬性制度规定

当前参与社区服务是学校社会实践课的一种评价制度, 教育部与北京市教委均将社区服务和实践纳入到学生的综合实践课的相关安排中, 并且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来保障其实施效果。但从调研情况看, 这一制度的运行并不乐观。尽管参与社区服务是学校评价体系中的一个指标, 但对社区来讲, 教育只是其中的一项事务, 社区与学校之间的合作由于缺乏硬性的制度规定, 因此二者之间的互动交流较少, 学校安排的社区实践服务活动实际上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

总的来讲, 学校、家庭和社区对公益教育塑造孩子人格的重要性有着较强的认同感, 三方都非常重视公益教育, 都曾不同程度地开展过相关的公益教育活动, 这说明公益教育在我国有着较好的基础和条件。但是当前我国的公益教育活动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学校公益教育一方面缺乏公益教育的专职教师, 另一方面, 由于缺乏独立系统的课程安排, 公益教育活动的开展带有较大的随意性;家庭虽然能够认识到公益教育的重要性, 但是家长把开展公益教育活动的意愿寄托于学校, 希望学校能够积极开展这方面的活动, 家长只是停留在配合参与的层面, 并没有主动开展公益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公益教育活动虽然是社区教育方面的一个内容, 但是多数社区往往由于事务的庞杂, 不重视或忽视公益教育相关活动的开展。调查中发现, 虽然学校、家庭和社区都有合作互动的意愿, 但在现实中并没有达成很好的合作互动意愿, 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公益教育活动的开展。

摘要:公益教育是一种旨在通过培养孩子能力和提高责任意识的一种需要学校、家庭和社区联动教育的模式。调研发现, 无论学校、家庭和社区对公益教育都具有共同的认知和需求, 但学校专职教师的匮乏以及应试教育下的公益教育边缘化, 家庭由于长期对学校教育的依赖缺乏主动性, 社区事务的繁杂而无暇顾及等, 使得当前的公益教育现状并不乐观。

关键词:公益教育,调查研究,学校,家庭,社区

参考文献

[1]王国庆.公民教育与服务学习[J].教育探索, 2012, (10) :20-22.

[2]王世伟, 黄崴.透析服务学习对公民教育的意义[J].思想理论教育 (下半月行动版) , 2009, (10) :21-25.

[3]王晨.服务学习视域下的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式探究[J].才智, 2011, (27) :2.230.

[4]许瑞芳.比较与启示:服务学习与社会实践[J].思想理论教育 (上半月综合版) , 2009, (6) :83-87.

小学“孝德”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篇3

关键词:孝德教育;传统文化;价值体系

一、问题的提出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必然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而正如《孝经》所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是一切教育的出发点。本文的“孝德”是指“孝道德”,它是中国伦理精神、人文精神最典型的表达,是中国传统文化最集中的体现和最突出的特色之一,不仅维系着家庭伦理、人际关系乃至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还涉及政治、道德、法律、思想、文化等诸多领域。因此,孝德教育也成为弘扬中华主流文化和核心价值观、道德观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推进孝德教育,首先应该从基础教育开始。小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期,也是人生道德观念形成的黄金时期,他们的思想意识发展尚不成熟,具有极强的可塑性,这一时期加强对小学生孝德教育的落实具有基础性作用。在此,笔者希望从师生对“孝德”的认识和态度、徐州市小学孝德教育的内容、实施形式、评价及实施成效几个方面,对小学“孝德”教育实施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对其实施孝道教育的经验和问题进行总结,为深入开展孝德教育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调查工具和实施

(一)调查对象

笔者选取了徐州市小学阶段通过分层抽样具有代表性的5所市区小学(重点、非重点)和2所郊区小学(重点、非重点)进行问卷调查。学生卷针对低中高三个学段的小学生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由于低年级学生(一二年级)识字能力有限、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等原因,本次调查只选取中高年级(三至六年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调查选取的小学按照研究对象的限定,从市区5所小学中随机抽取共600名学生、76名教师,以及郊区2所小学中随机抽取200名学生、49名教师作为问卷调查对象。

(二)调查方法与时间

此项调查以江苏省徐州市小学教育阶段具有代表性的市区学校5所,郊区学校2所,共计7所小学作为样本,调查于2015年3月至4月实施,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徐州市小学“孝德”教育现状实施调查,获取了真实可靠的资料。

本次问卷调查法所使用的调查工具是自编的《徐州市小学“孝德”教育现状调查问卷(学生卷)》、《徐州市小学“孝德”教育现状调查问卷(教师卷)》,主要包括师生对孝德的认识和态度、对小学孝德教育开展状况等内容。

(三)调查问卷的编制与发放情况

问卷的编制是根据2011版课程标准中的要求和建议作为理论基础,同时结合徐州市的具体情况编制而成。问卷分为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两部分,包含师生对孝德教育的态度、对学校孝德教育开展的认识、学校孝德教育的内容、学校孝德教育开展的形式与方法、评价及实施成效等五个维度。

本次共发放学生卷800份,回收问卷790份,其中有效问卷787份,有效回收率为98.4%(数据采用Excel、SPSS22.0社会统计学软件进行收集处理)。教师卷共发放问卷125份,有效回收率100%,对象包括各年级各学科教师(以语文和品社教师为主)、班主任及行政人员。所以本次调查获得的数据可以真实有效地呈现徐州市小学孝德教育的现状,具有较高信度和效度,保证了研究的客观性及研究价值。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学生对孝德的态度

关于(非)独生子女与敬亲情况

关于研究样本中(非)独生子女与敬亲的情况,如上表所示,笔者将学生问卷中“你是独生子女吗”“请选出三位你最尊敬的人?(多选题)”两项进行交叉分析。由统计结果可知,小学生选出的三位最尊敬的人中选择最多的是母亲,占样本总数的88.1%,其次是父亲,占83.9%,再次是老师,占76.2%,仅有4.2%的学生选择了直系亲属和老师以外的其他人,这表明该地区在对小学生尊敬父母长辈的认知教育上卓有成效。其中,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选择的选项差异最大的是父亲和奶奶(外婆),据此可推断,小学生的家长中,父亲和奶奶(外婆)在对待非独生子女的后代时最有可能差别对待;总体上,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敬亲意愿更强烈,这表明非独生子女家庭比独生子女家庭更需要对子女倾注更多关爱,并注重加强对孩子的孝德教育。

关于学生与家人的相处情况,有69.71%的学生能够记住父亲和母亲的生日,有85.19%的学生每次都能温和有礼貌地与父母对话;有81.72%的学生和父母的关系很亲密,能和父母经常聊天沟通;有91.76%的学生认为自己现在就可以开始孝敬父母长辈,从整体看,在各题的回答中选择正面选项的人数均高于60%。在所有的非正面回答中,有17.2%的学生对父母两人的生日都记不太清楚,13.1%只记得父母其中一人的生日,显然对父母基本信息的了解还很不够的学生仍然占有一定比例;有15%的学生和父母关系一般,偶尔才会交流沟通,有3.3%的学生与父母的关系存在较大的问题;有14.8%的学生不注意与父母说话;有4.21%的学生认为孝敬父母得从中学或者大学开始,甚至4.03%的学生认为等自己赚钱以后才应开始孝敬父母,对孝敬父母的认识或理解明显存在误区。

关于孝敬父母长辈的说法,分别有43.0%和27.2%的学生选择了“不管他们什么样,我都尊敬他们爱他们”“帮他们做点事就是孝顺,不一定要送东西才孝顺”这两种说法,他们对“孝”的理解没有错误;有27.5%的学生认同“我还小,好好学习就是孝敬他们”这个说法,片面地认识了“孝敬”的含义;还有2.3%的学生不认同以上任何一种说法。以上统计结果总体上表明在尊敬和关爱父母的行为养成教育上,该地区的孝德教育行之有效,但是某些方面仍然存在不足,学生的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存在冲突和矛盾,孝德教育需要继续完善和加强。

(二)师生对孝德教育开展的认识

教师对孝德教育的认识是决定孝德教育能否真正实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隐性条件。关于对孝德教育实施的态度,在有效问卷中没有教师不重视在学科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孝德教育,依次为重视(占43.2%)、很重视(占34.4%)、比较重视(占22.4%)。这表明该地区教师在态度上对孝德教育普遍表现出支持,但是他们对孝德教育的具体理解存在个体间的差异,需要对孝德教育理论及实践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和认知。至于对其所在学校孝德教育的开展情况,有41.6%的教师认为相关活动很丰富,有48%的教师认为一般,仅有10.4%的教师认为活动比较缺乏。关于学校孝德教育工作的重点,69.1%的教师认为当前应放在与家庭教育的结合上;其次是孝德意识,占39.0%,最少的是学科渗透,仅占14.6%,这从侧面反映了孝德教育的实施仍旧受到传统观念的干扰,教师更趋向于将孝德教育置于课堂教学之外。

关于学生对孝德教育开展的认识,有85.18%的学生觉得应该开展关于“孝”的班会或者课外活动,学习“孝”的品德;13.51%的学生认同“看情况吧,如果课业不紧张可以开展”选项;认为“不应该,没有必要”的学生仅占总人数的1.31%。这表明大多数学生对学校开展孝德教育比较支持和期待,这为我们以后进行孝德教育相关工作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学校孝德教育的内容

关于学校孝德教育的内容,笔者界定出感恩父母、孝亲敬长、励志修身、报效祖国等四个维度,其中分别有86.2%的教师和62.9%的学生认为学校开展了感恩父母方面的教育;有78.7%的教师和50.2%的学生认为学校开展了孝亲敬长方面的教育;有61.7%的教师和33.0%的学生认为自己学校开展的孝德教育中包含励志修身内容;还有35.8%的教师和15.8%的学生则表示学校孝德教育中包含了报效祖国的内容;此外,仍有6.7%的学生表示自己的学校没有开展与“孝”相关的教育。由此可见,师生在共同参与孝德教育的过程中,一方面,教师的“教”对学生的影响不大,学生对“孝”的理解不够深刻,教学效果不明显;另一方面,教师中仅有35.8%的教师认为孝德教育中包含报效祖国内容,表明教师群体本身对“孝德”的理解比较片面,甚至存在误区。

关于学科教材中孝德教育的内容充分与否,有83.9%的学生表示在课本上就有读过关于“孝”的故事,11.42%的学生只在课外书中见过,4.68%的学生竟然觉得自己没看过关于孝的故事、完全没有印象。在这同时,分别有22.4%和64%的教师认为教材中有关孝德文化的内容充足和比较充足,仅13.6%的教师认为教材中孝德内容寥寥无几。而事实上,在苏教版语文和品德教材中,从低年级开始就都有与“孝”相关的课文篇目,教材上有关孝的故事不在少数,该结果显然反映出该地区小学在品德课程的教学上存在不足,尤其对教材资源的开发利用还很不够,需要反思和改进,这也为小学阶段的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德育工作者今后的工作指明了方向。

(四)学校孝德教育开展的形式

关于徐州市小学孝德教育开展的形式,有65.7%的学生认为多媒体呈现(如:课堂中看“孝”相关的节目或者故事)最有效,其余按比重大小依次为:知识积累(如:课外读写有关“孝”的文章,收集“孝”的名言、诗词、故事),占42.1%;活动参与(如:开展以“孝” 为主题的演讲比赛、书画比赛、知识竞赛、征文活动),占36.8%;文化宣传(如:做关于“孝”的黑板报或者手抄报),占36.8%;其他,占9.1%;教师则有80.5%认为是文化宣传最有效,有62.6%的教师倾向于选择课外孝德知识积累,选择活动参与的教师则占41.5%,选择多媒体呈现的教师相对最少,占34.0%,另外还有4.7%的学生认为还有其他途径或形式。

从统计结果看,学校孝德活动开展形式较为多样,但教师和学生对其真实有效性的看法存在差异。

(五)评价及实施成效

1.评价

在对学生孝德行为的养成评价上,调查结果显示,有34.1%的学校十分重视对学生日常在家表现的评价;48.3%的学校会在特定情况(节日、活动)下对学生的在家表现进行评价;17.6%的学校对学生孝德养成没有建立任何的评价机制。学校主要通过家长会、反馈表、家访等方式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对学生孝德行为的养成进行了解和评价。有的学校会将学生的在家表现与在校表现结合起来进行评价和总结表彰,奖励孝德行为表现突出的学生,树立优秀榜样,带动全体学生。

关于对教师孝德教育组织和教学情况的评价,主要体现在学校对教师所教课程本身、教师角色本身、相关活动组织情况等方面的评价上。

2.实施成效

关于孝德教育的实施成效,师生的反馈情况如下:

有27.2%的教师认为其所在学校重视孝德教育工作,有56%的教师认为其所在学校比较重视孝德教育工作,有13.6%的教师认为其所在学校对孝德教育工作重视不够,认为学校对孝德教育工作不重视的教师仅占3.2%;有47.2%的教师认为学校安排的各项孝德教育活动实效性好,有20.8%认为很好,有28.8%认为一般,有3.2%认为不好,这表明,大多数教师认为学校孝德教育工作得到了校领导及教师的重视,且实效性较好。

学生有68.67%的比例认为学校开展的孝德活动对自己有较大影响,其余则认为学校没有开展孝德活动或者活动没给自己留下什么印象。此外,关于教师的教育或指导,有57.4%的学生对此感到很有帮助,24.1%的学生认为这些教育或指导可有可无,18.5%的学生则认为老师没有进行相关指导。

显然,教师和学生在对学校孝德教育的评价意见上存在一些分歧,对学校孝德教育实施情况不够满意的声音更多的来自学生。因此,学校在开展孝德教育活动时,应当更深刻地认识到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更注意强调对学生意见及感受的反馈情况,及时加以调整,完善孝德教育的落实。

四、讨论与建议

1.徐州地区的小学师生绝大多数能够认识到孝德在中国传统美德中的重要地位和提倡孝德养成的重要意义,并且在态度上十分支持学校孝德教育的实施,这为孝德教育相关工作的开展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2.徐州地区的小学在实际教育教学上对孝德教育不够重视,没有突出孝德教育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师生对孝德教育的思想认识与实际行动付诸之间存在矛盾。

3.徐州市小学教师群体中的大多数对“孝德”的认知不够深入,加大对在职教师专业素质的培养力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迫在眉睫。

4.徐州市小学孝德教育的教材和活动内容都较为丰富,但各小学对现有孝德资源的开发还很不够,有待加强挖掘和利用。在孝德教育开展的途径、形式、方法等方面,学校进行了较为广泛的涉猎,但无论是对活动开展的规模、频率还是活动的实施成效的评价,都反映出教师与学生在认识上始终不够一致,这表明学校孝德教育开展的实效和成果有限,孝德教育的实施还有待深入探索实践,任重而道远。

基于以上研究分析可以发现,徐州市小学孝德教育的实践形成了一定的基础,但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和不足之处,完善孝德教育应注意如下几方面:(1)正确、全面理解孝德内涵,辩证地弘扬传统孝德,科学地进行古为今用;(2)重视对一线教师的在职培训,提升教师综合素质;(3)建立完善的学校孝德教育评价体系,家校合作,共同促进孝德教育的实施。

总之,孝德教育是我们中华儿女一生中的重要一课,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一定要迎难而上,求真务实,使孝德教育在现有的基础上不断加强和提升。

参考文献:

[1]沈田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维度[J].新乡学院学报,2014(09):10-13.

[2]胡平生,陈美兰.孝经[M].北京:中华书局,2007.

农村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篇4

姓名:杜康平学号:053250015

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全民素质,是二十一世纪科技时代国家强大的基本体现,因此人们逐渐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人们对知识的苛求程度越来越大,全民受教育的程度越来越高。然而大多数人却忽视了农村教育的重要性。

毋庸直言,新世纪的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正处在非常重要的时期。目前,我国农业在总体上实现了温饱、进入小康的前两步目标,已经开始向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战略目标迈进。然而,中国农村教育的现状却令人担忧。目前,我国农民整体素质较低,难以适应现代化农业需要的状况,这将成为阻碍我国农业进一步发展的最大障碍。这样,如何培养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新时代农村人材,适应农村经济改革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就成为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任务。而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内容就是普及农村义务教育。

应当承认,新中国成立半个世纪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相继作出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等一系列法律和法规,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促使我国农村义务教育事业长足发展,为农村培养了一大批有文化的劳动者。但是,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长期以来,农村教育结构单一,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薄弱,教学内容缺乏地方特色,一些地方往往把升学教育作为教育工作唯一追求的目标,忽视中小学毕业生对生产知识和技术的需要。于是,造成了这样的结果:投入农业生产第一线越早的人,往往文化水平较低(文盲、半文盲,小学、初中流失生或毕业生),农村吸收运用科学技术的能力较弱,贫困地区尤其突出。教育是一个国家持续发展的关键。在农村教育管理体制上,长期是教育部门一家管教育,对农村的需要考虑较少,致使农村教育与当地生产和群众生活脱节,造成教育在育人、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影响了广大农民参与办学和送子女入学的积极性。科教兴国是中国的基本国策,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国家的现代化就是一句空话,而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在科技,基础是教育。任何一个取消绝对平均主义政策的社会,人口素质的差异都 1

将直接导致效率的差异,进而导致收入结果的差异。

结合我国农村教育的大好形势,本人在新学期之初对我县部分农村小学进行了深入地走访了解,从中总结出我县现阶段农村教育现状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一、学校办学经费紧张。据调查的情况,当地政府拿出的有限资金来办乡村教育,是不能满足广大农村青少年对教育的需求的。学校办学经费主要由上级主管部门按照学校学生人数拨给,但农村学校规模较小,生源有限,回拨经费往往是杯水车薪,根本不足以维持学校正常办公办学。而且有的贫困地区由于财政吃紧还会挪用教育经费,层层克扣,造成办公经费更加紧张。有些地方主管教育部门却不顾农村的现状而要求一些小学、中学一定要达到“普九标准”,这无异是在让学校背负沉重的负担。更有些学校为应付上级的各种检查,花费巨额的招待费。导致农村教育的发展变得越来越艰难,农村学校的负债累累将严重阻碍农村教育的发展。

二、农村小学教育的课程不完备。由于乡村小学比较分散,加上经济的制约,农村小学课程除语文、数学之外,往往缺少英语,体育,音乐,美术等课程,或有开设但无专业教师任教,甚至由主科老师将所有课程一手包办。但主科老师因缺乏足够知识水平,无法进行正常的教学,所以往往这些本该开设的科目就成了一种摆设,每天的课程表中虽说有这些科目,但结果上的却是语文课、数学课或自习课,结果严重影响了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教学配套设施不完善。由于乡村经济的不发达和学校办公经费紧张,使许多必备的体育器材,实验设备,音美工具等严重短缺,甚至是没有,造成小学生的音体美发展不平衡。如科学课上,经常是老师照本宣科,把这一节课的内容从头到尾讲完就算完成这节课的教学任务,但学生却无法通过自己动手做实验来了解一些基本自然现象,这样就制约了学生对大自然事物的认知能力。在小学英语教学中,以听和讲为主,但学校因缺乏听力器材,学生根本就无法通过听来较对所讲的内容,所以有的学生把英语单词读成汉语拼音也就不足为奇了。而在体育课上,因无体育器材,我们就只能看到整班的学生在操场上满场飞奔的体育课。由于远离城镇,科技,通讯设备缺乏,诸如电脑多媒体教学等高科技产品和高科技知识亦无

法在乡村小学中普及开来。这些必备的体育器材,实验设备,音美工具等配套设施的短缺,也是拖慢农村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客观因素。

四、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教师问题多多。农村学校任教的老师有很多是民办教师或代课转正教师,他们的学历通常都是初中到高中水平,而且没有经过正规的师范教育。由于地方财政支出有限,教师工资是少之又少,月工资收入大多在一千至一千五百元左右,至于其他如考核奖,岗位津贴,职位补贴等其他福利则无谈起,这样就给教师的生活带来沉重的负担。而很多农村任教的教师还要承担一些摊派,如修建公路、地方报纸的征订,继续教育或参加种种培训学习,这些费用全都直接从教师工资中扣除,这些摊派根本就容不得教师反对,犹如强盗拦路抢劫,这些做法直接损害了教师的利益。一方面由于受我县经济水平发展滞后的影响,政府在教师工资、住房、福利待遇等没有较好的吸引力,很多当地专(本)科师范毕业生毕业后根本不愿意回乡任教。另一方面没有经过正规师范教育的民办教师和代课教师又由于能力有限而对学生的引导及培养造成阻碍。大多数从事乡村教学十几年的老教师,缺乏现代高科技知识,连普通话都讲的不是很标准。这就导致教育资源被浪费,而少年儿童接受知识的领域变得越来越狭窄。

其中问题最大还是在于农村学校教师编制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几乎所有的农村学校都面临着教师紧缺的情况,这样就造成教师的工作量不断地增加。据统计,很多学校平均每个老师一星期要上18节课以上,而且还要兼顾不同年级的主副科教学,甚至是双主科。老师们的精神压力和工作压力是越来越重,精力上也有些力不从心。在这种情况下,课堂的教学质量也肯定会随之下降。因此,解决农村教师问题是改变我县农村教育现状的之根本。

五、资源分配不公平。在调查中,可以看到资源分配不公平的现象:各政府、电力、交通等机构拥有资源支配的权力,它们利用部门所掌握的权力最大限度地实现部门利益,或从财政分配计划中优先得到所需资金,他们的办公室及职工住房等都是最好的。而教育资源却少之又少,何况城镇人口的教育需要被优先满足,农村人口得到的教育资源就非常有限,远远无法满足农村人口接受教育的需要。在一所农村小学中我看到一种现

象:篮球场是黄泥地,操场是一块荒田,实验室的仪器陈旧的难以利用。如此的设施怎么进行有效的教学呢?相反在城镇的小学,教学活动多种多样,体育设施和其它教学设备可以说是完善,如此的差距是为什么?是资源的分配不公平。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使农村少年儿童处在教育资源非常短缺的环境中,而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这不仅严重阻碍农村少年的 发展,而且使农村青年就业更难。

六、辍学率居高不下。农村农民收入的影响对儿童接受教育的程度有很大的关系,有些家庭的经济拮据,使儿童很早就离开学校,外出打工,流失率不断升高。据很多学校校长反映,在农村学校中,一至六年级在校生人数都是呈现金字塔形的比例,越往高的年级,学生的流失就越大,其中约70%的为女生。如何控制学生不断地流失,降低辍学率,这也是摆在教育部门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虽然我县农村教育中存在着种种不同的问题,但我们还是要欣喜地看到我县农村教育也有着独特的优势:

一、自然环境优势:农村广阔的土地,多彩的森林,连绵的山脉,蜿蜒的河流,使得农村学生掌握了好多课本以外的知识。

二、社会环境优势:农村学生远离繁华的城市,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比起城镇学生来说相对较小,不容易受到一些不良的社会现象和事物的腐蚀,能够在一个相对健康的社会环境中成长。

三、农村人民的淳朴,善良,勤劳,勤俭的优秀的品质,从一点一滴中对乡村儿童进行言传身教。

总结:

我县农村教育,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农村小学教育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影响了广大的农村儿童全面的,健康的持续发展,我们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然而我们并不能因为存在困难就畏手畏脚,全盘否定。我们还应该看到乐观的前景,许多新毕业的青年教师正在乡村小学教师队伍中不断壮大;各种教师培训课程更加完善;教育投资不断增多,新的小学课程像英语,体育等正在逐渐开设。诸如此类的现象正在农村教育改革中日渐成效。特别是从国家实行了农村学生免费入学,以及国家正大力实施农村教

家乡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篇5

正如经济上城乡差距很大一样,乡下的教育也是远不及城市里的。乡下的教育硬件设施在变好,但是依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伴随着农村税费改革和教育人事制度改革,教育经费的紧张,师资队伍没有注入足够的新鲜血液,乡下人的观念,本身环境等等,都制约着乡村教育的改善。发展乡村教育,依然需要我们不断地努力!

【关键词】

乡村教育,教育现状,改善,制约因素

一、调查背景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是世界各个国家共同关注的话题,也是不同历史阶段的共同话题之一,在现代文明社会和知识经济的语境中,教育更成为了决定一个国家兴衰的重要因素。在中国,农村人口占了大部分,乡村教育自然也是国家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

二、调查目的

我们组的人都是乡下的孩子,都关心着自己家乡教育的发展。借着这次三下乡的机会,暑假我们就乡下教育情况展开了一次调查。希望更全面地了解家乡的现在的教育状况,为其出一点绵薄之力。

三、调查方式

通过走访当地居民、访问乡下学校在教老师、实地拍摄的方式,对乡下的学校设施、环境、教学质量,乡下人的受教育程度进行了一次调查。以下是我们组的成员在自己家乡通过调查得到的信息。

四、调查内容及分析

(一)、如今乡下学校教育实况

乡下的教育水平低。俗话说凡事要从基础抓起,重基础才能有更高的成就,而乡下的孩子们基础是不扎实的,成绩不好,没有学到教学任务规定的内容是普遍现象。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堂上,70%的学生是做不到认真听讲,甚者,吃零食,讲笑话,嬉笑玩骂干扰其他同学上课的现象非常严重,较之往年竟然有增加的趋势。

2.作业:70%的同学独立完成作业的质量是非常低的,也没有勤学好问的习惯,因此抄作业的现象较为严重!

3.课后,80%的同学没有科学的学习习惯,课前不预习,课后也不认真完成作业,更不用说自觉的巩固和复习!

4.农村孩子的知识面窄,摄取信息的途径少,电视是他们了解外界信息的主要途径,但是孩子们看电视看得是电视剧动画片等趣味性节目,对一些科普类的拓宽知识素养的了解较少。

(二)、近两年来学校发生的一些可喜的变化

教育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有着不可动摇的重要地位,我们党和政府也十分重视,而小学阶段是培养良好的习惯和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黄金时期,因此打好小学教育的基础,对今后中学、大学的学习将起到极大的作用。而农村的教育条件、教学水平等在总体上都低于城镇小学,因此,农村的义务教育尤其是小学教育显得很重要。而从几年来的情况看,政府对义务教育较为重视,投入也是越来越多,农村小学的整体面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硬件方面:现在不管是农村的小学还是初中,都在重建。有了新的教学楼,瞧,还正在建设当中的学校新的体育室学校还更新了电脑室,多媒体教室等现代设备!

软件方面:中心小学李老师说:”学校现在也是把: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作为重点来抓。为了使同学们的校园生活更加丰富,提高同学们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我们除了以往的每学期评“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之外,还组织我们的学生选举“班级之星“,既对表现好的同学给予嘉奖,也想提倡其他同学学习身边的一些好的习惯和品质,课外活动比前几年办,得多了一些,什么歌咏比赛啊,校园文化节啊等等,

(三)、为了让调查结果更具有说服力,我们也调查了邻近的村子。以下是他们村子教育的一些具体情况。

1.近年来在外务工人数增加,许多人半路辍学,并且城乡经济水平差距拉大,生活水平高低不平,于是人源大批往县城迁出,大批的生源流失,使得宋巷小学生数量骤然减少,虽有从幼儿园到初二九个年级,但总人数却只有342

2.从我咨询的曾任地理老师孙再红老师口中的得知,教师总人数近年也在大量减少,九个年级的老师却只有27人。其中幼儿园中的大中小三个班却只有2个老师担任识字,唱歌、跳舞、娱乐等所有教程;而小学生却只有语数外体四个科目,他们的体育活动也就只有单双杠,荡秋千,跑步、打篮球等项目;初一初二年级的政治、历史、化学、生物课程两个班的老师是同一个人,另外他们的化学生物实验也绝大部分并没有完成教学任务。从以上情况可知乡村老师教学任务繁重,学生的接受学习任务单调,娱乐欠缺,进一步说明乡村教育落后。另外由于乡村经济力量薄弱,老师工资低,许多老师前往省城以解决生计,剩下的现任老师都是年纪已过40岁的人许多老师差不多到了退休的年纪,但是现在又难得招到新的年轻的老师。这又使得乡村教育水准更难得提高。

3.以前的宋巷中学变为现在的中小学综合性学校,而之前的小学已经成了破旧的君爱制衣厂了。而现今的小学虽然有了实验楼、教学楼、宿舍楼、办公楼、综合楼等建筑(这些本来打算扩建中学的),然而其中的实验楼却大部分空置,里面只有少量的实验装置,宿舍楼只有部分的初中生寄住,因此宿舍楼也是大部分空置,教学楼每个班的学生也就30人左右。貌似现在小学建筑越来越好,但是生源质量较差,乡村的孩子自制能力较差,玩心较重,取得的成绩大多不尽人意。

(四)、其实差异不仅存在于城乡之间,村与村之间也有着细小的差异。

1.不仅是教学设施等硬件方面还是学生和教师素质等软件方面,就整体来说,乡下城里还是没法比的,当然个别优秀的除外。

2.规模大,经济状况好一些的村子,他们就更加有能力和资本向城市靠拢。他们的学校也能更好的组织学生们展开课堂内外的活动。许多乡下学校在重建,有些大一些的村子的学校教学楼办公楼也还不错。

(五)、乡下人的受教育程度

1.70岁以上的老人基本上没接收过什么教育,只有20%的老人进过学堂。其中,男的比女的又要多些。50-70岁这一年龄段的情况稍好一些,60%的人上过学。其中,大部分只上过小学,少部分上到了初中,更少一部分有幸读了高中甚至大学。30-50人群中,85%的人接受过学校的教育,而这85%中有20%的人上了大学,而且大部分是读了师范,现在成了当地初中和县城里高中的教师。随着经济状况的改善,30岁以下的人100%的上过学,只是分教育程度的高低而已。

2.30岁以下的青年,学历的高低,不仅跟家庭经济状况有关,跟个人自身也有很大的关系。家庭经济状况好一些的上初中高中还是有相当一部分的,偶尔也会出一两个大学生。上学也成了农村家家户户能够享受的,尤其是近些年“九年义务制教育”的实行和经济水平的提高,在农村上小学初中学早已不是一件奢侈的事情,有少部分人并不是那么爱学习,提前离开学校没有上完初中。

3.询问了周边的人,许多学生读完初中便没有选择继续学习,与我年龄相仿的同学许多已为人妻人夫,甚至还抱着小孩。在大学生遍地都是的今天,在农村,依然,考上大学不容易,大学生依然不常见。当然,随着高校的大量扩招,农村学生上大学的也越来越多,只是在农村供一个大学生并不容易。

尽管农村孩子的教育已经得到政府的重视,但是农村教育落后的问题还没有决,农村教学规模逐渐缩小,教学质量跟不上,城乡差距越来越大。

(六)、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

1.教学设施不先进,教室虽然有了多媒体,但是老师不常用,仍然习惯于传统的“一书一粉笔一黑板“教学模式,

2.城乡经济差距大,农村经济相对落后,留不住好的尤其是年轻老师,乡下小学的老师很多是已经在校任教多年的年龄大的老师,虽然教学经验丰富但是教学观念落后,而且在这个日新月异,高速发展的时代,这些老师本身也没有汲取很多新的知识,也就不能传授同学们什么除书本以外的东西。且教学方式单一,很难引起学生们的兴趣。

3.教学规模逐渐缩小。乡下一些父母对教育也越来越重视,他们愿花更多的钱,想尽一切办法的让自己的孩子去城里上学,接受比在农村更严格更先进的教育。而我们县里及市里的一些好的中学,在小学升初中的时候也会到乡下来招生,他们更会有对优秀学生的一些优惠政策来吸引各地尖子生。于是乡下的学生尤其是成绩好的学生越来越少,规模便越小,规模小便教学制度和活动便越不完善,越不完善则教学质量越不好。由此陷入一个恶性循环。

4.某些家长也不注重正确引导孩子学习。在乡下,80%的`家长对孩子的学习采取的是听之任之的态度,孩子自己学的好就好,要学什么就给他学,知道孩子的学习不好也不会过多的干涉,很少过问孩子们的学习。我们知道,小孩子意志薄弱,贪玩,在学校缺乏老师的严格要求,在家缺乏家长的科学引导,于是很多孩子从小就不爱学习,没有好的学习习惯。

5.当今大学生就业压力非常大。现如今的大学生早已不是以往人们心目中的天之骄子。农村家庭培养出一个大学生实属不易,而很多毕业了仍旧没有一个好的出路。当问及“要不要上高中,想不想读大学?”的时候,在我们调查的学生级家长中,10%的人表示不想,他们认为:现在读大学也没多大用,苦了父母苦了孩子到头来也没个好工作。30%的说想上,但是成绩不好,也学习不进,考不上。20%的说考上了就上,考不上就不上。40%的表示接受多的教育还是好的,家长累点也没关系,会支持孩子上学。

五、实践总结和感悟

经过这次暑期社会实践,更深入的了解了家乡的教育状况。尽管我们小组的人员有限,只是调查了南方四个省份的部分农村,但是它反映出来的问题却是很具有代表性的。看到学校设施越来越好很是欣喜,同时也为家乡的孩子呆在农村接受不到好的教育而担忧。影响一个地方的教育有多方面的原因,有些是地理位置的限制,有些家庭的因素。但是每个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不管是为了解决基本的生计还是为了农村人口中所谓的:以后有出息,找份好的工作,或是提高自身素质。

中国的农村人口占得分量很大,解决农村各个方面的问题尤为重要,对提高国家综合实力,国民的文化素养都有着重要意义。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这足以证明国家对乡下教育的重视。这些年来,像“两免一补”,“一村一大学生”等政策确实对乡村教育起到了很大的积极作用。但是,要真的提高农村教育质量还有很长远的工作要做。包括提高乡村经济水平,引进人才等等。

有关农村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篇6

在今年的暑假我参与了我市遵义师范学院组织的以勇担强国使命共建***家园为主题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其间,我们深进遵义市道真县棕坪乡进行了为期15天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有:支教扫盲、文化宣传、法律普及、义务劳动、展开农技知识培训、社会调查、济困助学、走访老党员和重走长征路等。其中,我重点参与了义务支教和社会调查两项。

此次活动使我们当代大学生能够深进农村,了解农业生产,近间隔和农民接触,了解当下农民的生活现状。对中国部份地区的农村、农业、农民题目有了整体的感性熟悉,得到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同时,通过此次活动,也使我们当代大学生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锻炼了能力,磨砺了意志。对继续和发扬五四爱国、进步、**、科学的光荣传统,把爱国热忱和成长成才的强烈愿看转化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行动具有重要意义。

此次活动以支教为主,故所得成果也是与教育有关。现将活动成果汇报以下:

此次三下乡活动重点针对棕坪乡的小学、初中学生进行假期补课。授课内容以中学阶段的主科为主,兼办有爱好特长班。我在这当中担负七年级和九年级的数学老师,支教为期十天,共授课21课时,教授学生一百余人。其间利用休息时间,对部份学生进行了家访。通过当堂授课、家访和同当地学校领导座谈,对农村的教育状态有了大略的熟悉,并为之作了相应的整理和思考,从而得出了一些初步分析结论和建议。

1、存在的的题目:

经过这么多年的新农村建设,且加上近来大弄农村寄宿制学校工程,就目前而言,农村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已日益完善,供水供电不成题目,教室教具给配充足(比如也能实现多媒体教学),学生食宿很有保障。所以,现在限制农村教育发展的瓶颈已不再是硬件装备跟不上的题目,而是出现在软件上。具体而言,教师队伍的数目和质量在这类乡镇中学是严重不足的。首先是优秀教师不愿意进来,再者是进来了留不住。这是农村教育长时间缓慢发的展的关键因素。

其次,教育常常是双向的,一方面需要学校的管理,但家庭的管理睬起更大的作用。但就调查下来的结果来看,家庭这一块基本上没能对学生的教育作多大的贡献。其中的缘由有两方面,一是家长大多是农民,平时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子女教育。假如是留守儿童则祖父母辈就更没有闲暇也无精力对其进行教育和管理。另外一方面,家长大多文化水平不高,对现在子女所学的课程,基本上是没有能力进行专业的指导的,所谓爱莫能助。

在采访进程中了解到,多数农村学生其实不同城市的学生一样用很多的课余时间来学习,相反,农村的学生自律能力普遍不强,这主要是观念差异而至。所以谈及如何进步成绩这个题目上,学生和家长由亲身体会而得出同一的结论是,老师严则成绩高,反之则低。这也合乎眼下应试教育的规律,这类教育体制下,其实不要求学生有多么高的自主发挥,而是看谁肯下工夫,肯花时间,只要拼命做、背,就会成效明显。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应试教育在维系城乡升学公平上还是起了相当大的作用。固然,农村学生的基础不牢固早已经是路人皆知的,但通过调查下来的情况来看,基础不厚不过是疥癣之疾,劲头不足才是亲信大患。由于基础不足尚可以亡羊补牢,劲头丧失、锐气大减则是釜底抽薪。曾想固然地以为农村的生活条件大不如城市,人言:困于心,横于虑,而后作。农村的孩子为改善改变这类状态而奋发读书。但实际考察下来与理想大相径庭。具体是何种缘由造成本日之农村学生思想之贫大于物资之贫尚待查明。也许是本日农村的物资生活相对进步,也也许是电视网络的***作用。总之,摆在眼前的是一个很严重的题目。

另外,地方保护主义也是阻碍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的一支气力。据了解,当地的初中学生一般不会在中考时填报遵义市的重点中学,其缘由其实不是没人有那个实力,而是填本县之外的高中,万一落榜,即使是上了本县高中的分数线也不一定能上该中学。所以多数的学生为求稳妥不能不填报本县的一般高中。学生水平有限固然是事实,但当地教育部分为维护自己的利益不鼓励也就算了,还如此设置障碍对学生就太不公平了。升学管道不顺畅通,也是一个辣手的题目。

2、针对上述题目,结合地方特点和整体上风,提出以下改进意见:

首先是在学生方面,固然大多学生基础薄弱且学习积极性不高,但其资质还是相当不错的。山村固然物资条件不甚丰裕,但基本的能保证青少年健康发育成长的物资所需还是有的。学生大多浑厚可爱,反应灵敏,可塑性强。所以,基于这个还算不错的客观条件,只要老师在学生身上多花心思,严格要求,并且善于引导,积极鼓励,学生的学习成绩是可以也是一定能够进步的。

另外,在支教进程中,我们也发现有很多专业知识强,敬业程度高的优秀教师。不光如此,也有老师放弃了外调升迁的大好机会,情愿扎根留在这穷乡僻壤,十几年如一日,从未止息。对此种难得的教学资源,当地教育部分,当地政府应当加大扶持,重点关照。对这类安心扎根农村的教师一方面进步待遇,另外一方面可遣至外地进行培训,促进其更好地为本地教育事业服务。

然而以上两点所能解决题目的范围和程度究竟有限,这个长时间构成的差距必定要用长效的机制才得以完全解决。在这当中,唱主角的正是国家的相干政策偏向和重点帮扶。农村题目说究竟是一个穷字,但核心其实不是穷经济,而在于穷知识、穷技术、穷观念,回根究竟是穷人才。只有想办法让无数的知识人才前赴后继不断地投身到中国的农村建设队伍当中,这个题目才有可能从根本上得以解决。但目前就全国范围的大学生就业往向来看,基本上没有主动积极斟酌往到农村就业的。其中责任其实不在于大学生,而是在于国家的政策性导引不够。并没有足够的鼓励来弥补其物资条件的匮乏所留下的空缺,大学毕业生不愿意投身农村的建设也是在情理当中的。好在最近几年来我国对这方面的重视程度和投进力度正在不断地加强,相信随着城市就业的饱和和相干政策措施的到位,将会不断有大学生到农村往就业、生活,而城乡教育的差距届时将会逐步缩小。

初中生闲暇教育现状调查研究 篇7

初中生的闲暇教育可以界定为:引导初中生自由地、积极地利用闲暇时间的一种自我开发式的教育活动, 使学生树立正确的闲暇价值观, 掌握科学利用闲暇时间的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其闲暇生活质量, 使学生个性得以充分自由发展, 精神境界得以充实提高的一种连续的教育活动。

通过闲暇教育, 使得处于身心成长关键时期的初中生能自由合理地选择符合自己内心感受的活动及行为方式, 自主地进行社会交往并增长见识, 形成其丰富的精神世界, 这是初中生和谐、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闲暇教育是初中生全面和谐发展的需要;是教育整合和弥补传统教育不足的需要;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同时, 大量的闲暇也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一些学生由于孤独、无聊而沉溺于庸俗低级的闲暇生活, 并影响同辈群体, 这给学校和社会带来了不良的风气;还有一些人在闲暇中放纵或自我封闭, 由此走上了自杀和犯罪的道路, 直接或间接对社会或家庭造成了不良的后果。面对这些不和谐的社会音符, 对闲暇教育的重视与开展显得更为重要。

一、初中生闲暇教育现状的调查及分析

1.研究对象

本文选择市重点初中忻州五中、市一般初中师院附中、乡镇初中豆罗中学这三所初中作为调查对象, 并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对上述学校的初一、初二和初三年级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其中五中发放问卷80份, 师院附中65份, 豆罗中学75份。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20份, 收回218份, 其中有效问卷为210份, 有效回收率为96.3%, 符合统计学要求。问卷调查的对象分布如表1所示。

2.忻州市初中生闲暇教育现状分析

(1) 闲暇活动目的。

调查表明:排在第一位的是“松弛身心”, 占46.2%;第二位的是“愉悦精神”, 占32.4%;“消磨时间”排第三, 占7.6%;而“结交朋友”和“学习提高”只占6.2%和5.2%。此次调查中, 男女同学在闲暇活动目的上基本一致, 都主要集中在“松弛身心”上。

(2) 闲暇活动内容。当问及“您在闲暇时间内经常参与的活动”时, 排在前6名的闲暇活动是:看电视 (81.9%) ;读课外书籍和报刊 (56.2%) ;上网 (34.8%) ;体育锻炼 (34.3%) ;逛街购物 (30.5%) ;兴趣爱好 (26.7%) 。看电视和阅读是初中生普遍进行的闲暇活动, 属于消遣娱乐类的内容, 可见娱乐活动占据初中生闲暇活动的主导地位。

(3) 闲暇活动载体。调查显示:在网络方面, 上网者有156人, 占总人数的74.3%。其中, 男同学有90人, 占男生总人数的89.1%;女同学有66人, 占女生总人数的61.0%, 可见男生上网的比例大于女生。而初一年级上网者37人, 占本年级的48.7%;初二年级上网者38人, 占本年级的52.8%;初三年级上网者40人, 占本年级的64.5%;可见随着年级的上升上网的人数在不断地增加。在电视方面, 看电视的共有209人, 占调查样本的99.6%, 可见电视在初中生的闲暇生活中占有绝对位置。家长们也大都反映孩子在家里闲暇时一般都是在看电视, 可以说电视成了学生们最亲密的闲暇伙伴。在书籍阅读方面:初中生在闲暇时阅读书籍的共有192人, 占调查样本的91.4%。还发现, 阅读“历史传记”、“武侠小说”、“体育”这三类书籍的男生比例大于女生;而女生阅读“言情小说”、“教材辅导”、“文学名著”类书籍的比例明显大于男生。

(4) 初中生闲暇认识与期望。当问及学生“是否需要闲暇时间”的问题上, 学生选择“需要”的有172人, 占81.9%;回答“无所谓”的有33人, 占总人数的15.7%;回答“不需要”的有5人, 占总人数的2.4%。可见, 虽有大多数同学肯定闲暇生活的重要价值, 仍有相当一部分同学认为闲暇时间并不是很重要。

在调查初中生对自己闲暇生活的评价时, 不同学校学生的总体评价都倾向于认为自己的闲暇生活是“较为自由”和“一般”的, 分别占总人数的31.0%、32.4%, 如表3所示。

在问及学生“对家庭提供的闲暇生活条件是否满意”时, 70%的学生表示比较满意。而当问及对学校提供的闲暇条件是否满意的问题时, 52.8%的学生表示不太满意。这需要引起学校方面的注意。

当问到学生“是否有愿望提高和改善自己的闲暇生活”时, 80.9%的学生表示希望提高自己的闲暇生活质量。

(5) 初中生闲暇教育调查。在问及学生“学校对其闲暇教育的重视程度如何”的问题时, 有73.4%的学生认为学校不重视他们的闲暇教育。可见, 绝大多数学校对学生的闲暇教育都不够重视;在问及“学生认为社区对其做闲暇指导情况”中可以看到有83.3%学生认为社区没有进行过闲暇指导, 可以说社区基本上没有起到闲暇指导的作用;家庭是学生闲暇生活的主要场所, 父母对子女的闲暇生活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通过了解“父母希望孩子在闲暇时间做些什么”, 就可从侧面掌握他们是如何对孩子进行闲暇教育的。调查结果如图1:

家长普遍认为孩子应当在闲暇时间里多看些辅导书, 多增长些知识, 可以说学业是最重要的。家长们认为孩子对闲暇时间的利用好坏是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的。通过图1, 我们不难看出学习自修是家长最乐意孩子在闲暇时间做的事情, 而且, 随着年级的升高, 课业压力增大, 家长会减少孩子干家务的事情, 希望孩子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学习上。

三、初中生闲暇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1.存在的问题

(1) 闲暇意识淡薄, 自觉性差, 闲暇生活呈随意性。从上面的调查中我们了解到, 初中生上网的目的大多趋向于休闲娱乐, 而上网 (占74.3%) 和看电视 (占99.6%) 已经成为初中生闲暇活动的主流, 真正能够从闲暇活动中获得信息 (占25.6%) 、提升自我 (占6.4%) 的学生并不多。可见, 大多数初中生几乎没有自觉主动地考虑过自己的闲暇生活, 他们的闲暇生活基本上还处于一种盲目和自发的状态中, 很少会对自己的闲暇生活做一个科学的计划。因此, 他们的闲暇生活有很大的临时性和随意性, 从众心理较为严重。

(2) 闲暇生活质量差, 闲暇知识和闲暇技能贫乏。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 初中生对周围的世界充满着好奇和渴望, 这种欲望能否实现很大程度上需要一定的闲暇知识来保证。然而, 初中生并不知该如何去度过闲暇时光, 这说明闲暇知识贫乏带来了一些不良后果。调查显示, 大多数初中生闲暇生活都集中在看电视、上网之类的消极活动, 正是由于闲暇生活比较单一, 缺少相应的闲暇技能, 才使得他们只能停留在较低等级的闲暇行为上。

(3) 闲暇教育开展不足, 闲暇生活存在庸俗化、成人化、被剥夺现象。由于初中生的学业负担较重, 学习时间被学校、家长安排得很满, 闲暇时间不足。调查显示, 在学习期间他们每天拥有的闲暇时间大都集中在半个小时到两个小时之间;放假期间他们每天拥有的闲暇时间大都在三个小时以上。他们不能自由安排自己的闲暇时间, 这有悖于闲暇的自由本质。学校、家长、社会在闲暇教育中对自己应承担的责任和角色认识模糊, 三方都没有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 缺少相互协同作用, 由此导致了初中生闲暇生活庸俗化和成人化的倾向。目前, 初中生以独生子女居多, 家长对其影响很大, 这就造成很多时候孩子都跟从成人活动, 导致学生缺少与身心发展相适应的活动。长期以来孩子纯真的个性会被泯灭掉, 这必然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和身心健康。

2.原因分析

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可以从社会、学校、学生方面来分析。

从社会角度看, 由于社会的转型和信息的全球化, 很多传统的价值道德观受到冲击, 价值日益多元化, 新的道德规范尚未确立, 这使得社会环境中的不良因素误导青少年的行为, 许多成人化的行为方式对身心还不成熟的初中生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从学校角度看, 由于我国目前升学制度和择业渠道的制约, 学校并没有完全走出“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 追求升学率等一些功利性目标成为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设计青少年各项活动的价值理念。这注定闲暇活动不会被重视反而还会受到限制, 各种补习班、辅导班增加了学生的负担。

从学生角度看, 初中生的年龄及心理特点使他们的行为容易走入误区。初中生在生理上正处于青春期的发育时期, 是一个人从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时期。心理上自我意识明显发展, 意志力大大增强。与此同时, 种种心理矛盾也存在于他们身上, 例如独立意识增强与生活上依赖成人的矛盾, 想象力丰富与思想内涵狭窄的矛盾等等。这些矛盾使初中生的行为往往带有偏激性、浅显性、趋众性, 容易走入误区。因此, 对初中生进行闲暇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四、初中生闲暇教育的实施策略

闲暇教育过程首先应该从加强对闲暇意义的宣传开始, 这也是推动闲暇教育实施的重要环节, 因而首先要加强对闲暇教育意识的宣传, 使社会教育工作者、全体教师和家长对闲暇教育及其在学生发展中的重要性有所了解, 使尽可能多的人支持并参与其中, 从而使全社会认识到闲暇教育的价值。对初中生进行闲暇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学校、社会和家庭形成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 协同互补, 共同进行。其中, 学校是初中生闲暇教育的主阵地, 学校对初中生闲暇生活的关注以及对学生闲暇生活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学校闲暇教育

(1) 设置闲暇教育的课程。闲暇教育的课程是实现闲暇教育目标的重要保证。在学科课程中, 很多能促进学生社会化和身心发展的教育内容都具有闲暇教育的意义。这些课程使闲暇教育融合、渗透于学生的日常学习中, 是中小学开展闲暇教育最简单、最主要的方法, 同时还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在活动课程中, 主要有陶冶情操的音乐、舞蹈、书法课等, 其本身就是一种休闲娱乐手段, 不仅能培养学生闲暇的素质和能力, 也丰富和美化了学生的闲暇生活。闲暇教育除了借助学科和活动课程外, 还可以通过学校的潜在课程来实现。

(2) 革新闲暇教育的方法。根据闲暇教育自身的特点和初中生的特点, 闲暇教育的方法运用上应采取具有时代气息、学生也比较喜欢的形式, 把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融为一体。学校闲暇教育中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课堂讨论法: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现有中小学的课程中, 有许多是可以用来进行闲暇教育的材料, 要善于了解、挖掘或把握已有的材料, 将闲暇教育融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介绍、讨论和总结, 学生的各种闲暇知识会不断丰富。

表格反馈法:这种方法是通过教师或学校, 设计一种《学生闲暇生活调查反馈表》, 在节假日定期发给学生, 让学生在每次假日后, 将填好的表格反馈给老师或学校。教师可根据表格的反馈情况、所利用的资源或工具及感受等, 有的放矢地进行闲暇教育和指导。

活动设计法:学校或班级要组织一种闲暇活动, 教师可鼓励学生自由地去设计各自的闲暇活动方案, 然后师生双方通过组织、评价、讨论、修改, 推荐出大家公认的方案。这样, 不仅能使活动得以顺利开展, 重要的是由于学生参与了设计、组织、评价、修改和实施的全过程,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参加闲暇活动的热情。在这种积极热烈的活动氛围中, 有利于形成学生良好的闲暇态度, 发展和提高学生的闲暇知识和闲暇活动的技能技巧。

2.家庭闲暇教育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家庭闲暇教育也是初中生闲暇教育实施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应重视子女的闲暇教育, 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父母应当引导孩子学会选择有意义的闲暇活动;家长要注意培养孩子的闲暇意识态度和自我选择能力;家长要为孩子提供良好的闲暇生活条件并鼓励孩子展示自己的成果, 让孩子体会到闲暇活动的成就感和快乐感;家长应配合学校闲暇教育的工作, 提高自身的闲暇素质, 认识闲暇教育对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作用, 不要给孩子施加过重的学习负担和心理负担, 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具有一致性和连贯性。

3.社区闲暇教育

社区教育始终存在着闲暇教育的因素。而本次调查结果显示, 很多学生对于社区教育的认同度很低, 没有意识到社区的教育功能, 社区中的闲暇教育还处在一种自发的、潜在的状态。因此, 社区在开展闲暇教育时, 首先, 要借助教育部门的力量;其次, 要建立健全社区教育组织, 积极开发社区闲暇教育资源;最后, 社区要保障开展初中生闲暇活动的经费。

总之, 闲暇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学校、家庭和社区三方相互协调, 形成合力, 找准闲暇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结合点, 提高学生的闲暇生活质量, 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大平.崇高的暧昧:作为现代生活方式的休闲[M].南昌: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2.

[2]赵虹元.国外闲暇教育研究及对我国教育的启示[J].教育评论, 2004 (4) :97-99.

[3]周煦.中外闲暇教育思想及闲暇教育研究回眸教育研究[J].文教资料, 2006 (28) :86-87.

[4]王能东.闲暇教育及其教育学意义[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3 (10) :68-70.

[5]齐炘.学校闲暇教育的误区及对策思考[J].教育科学研究, 2003 (12) :37-39.

教育现状调查研究报告 篇8

[关键词]高中英语调查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010033

一、问题提出

许多老师和有过英语学习经历的学习者都会感受到:学生在英语学习上花费和牺牲了大量的时间却成绩平平,收效甚微,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词汇难学,单词记不住。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这引起了我们的兴趣、追问和探索。

为深入了解高中学生在英语词汇学习方面的实际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研究,制定出适合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方法策略,提高学生英语水平,特进行英语词汇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二、调查对象及操作

《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现状调查及策略研究》学生问卷调查任务确立以后,为了确保此次调查最大程度上客观地反映实际情况,笔者于2015年2月6日在我校普通班学生中随机抽取了两个班121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内容主要从调查对象的英语学习观念、学习策略入手,分别围绕英语学习的兴趣、习惯、态度和方法等方面精选15题,采取“单选”的方式,要求学生以无记名的方式上交调查表。问卷共发放121份,回收121份,有效卷121份。

三、调查结果分析

调查问卷中,第一题设计的是关于英语学习兴趣的。结果显示95%的学生都对英语感兴趣,61%的学生对英语有强烈的喜好。这一点说明教师平时的教学方法和教材的趣味性是比较吸引学生学习的。一小部分学生学习英语兴趣不大,目的性不强的学习劲头很容易波动,教师需要加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度,以免高年级学习时他们因为不喜欢或者学习难度加大而放弃英语的学习。

关于学生英语学习习惯的问题有2个,从综合比例来看,81%的学生能够做到读记单词;老师讲解教授英语词汇时,81%的学生有记笔记的习惯。这说明大部分学生学习英语时了解记忆的规律,知道及时复习的重要性,并经常鞭策自己有计划地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巩固。

关于学生英语学习态度的问题有3个,从调查结果来看,50%的学生能够自己主动学习来提高词汇量,28%的学生靠他人督促,也有的顺其自然,缺乏主动性。在英语词汇课上,79%的学生能够专心听讲,知道教师引领的意义。94%的学生感觉到老师对词汇教学的重视,说明师生深切懂得词汇学习在语言学习上重要作用。

关于学生英语学习方法的问题有8个。首先, 78%的学生认为应该掌握并应用英语词汇学习策略记忆单词。 比如,英语课外阅读中遇到生词,22%的学生会根据上下文猜词义,有一定的阅读技能;39 %的学生会先标记,读完后,再查词义,知道解决重点,各个击破;23%的学生会使用字典或用网络工具查词义,懂得学习时借助工具的重要性。其次, 46 %的学生会通过读英语杂志、看英语电视或听英语广播等来增加词汇量;一半以上的学生还没有意识到扩大信息源对学习词汇的作用。此外,63%的学生会总结自己容易拼错、读错的单词以强化记忆。74%的学生会携带词汇笔记本或书来复习巩固词汇。57%的学生记单词时会联想记忆。67%的学生会用构词规则来学习记忆词汇。57%的学生会根据语境使用例句记单词。

调查问卷的第16题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它询问学生在英语词汇学习方面的建议和想法。

英语词汇学习既要营造学习的氛围,又需要创造学习的心境。既需要强烈的热情,也需要科学的方法。一方面,他们建议兴趣英语,注重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经常举行一些有竞争性的比赛激励斗志,希望能够有巧妙记忆单词的教材;另一方面,感悟了一些切实可行的英语词汇学习方法,比如,用联想法把单词联想成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加以记忆,把某个短语有关的词汇一连串地记住,用词根法、词缀法记忆,音标强化读音与拼写,归类记忆,灵活利用零碎时间记忆单词,把容易记忆混淆已学词汇记在特定的笔记本上,每天复习记忆。

四、小结与反思

以上调查结果表明,一方面,学生总体上对英语学习持有积极的情感态度,学习习惯良好;另一方面,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有待继续,学习习惯需要有序培养,学习策略有待加强。为此,在今后的英语教学中,我们课题组成员将帮助学生全面培养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不断激发并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他们逐渐将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以使他们树立英语学习自信心;采取强化训练手段和规范要求使学生掌握一系列学习策略,应用到学习习惯中,使之内化,学生形成自觉性、坚定性、自制力、有恒心等学习品质;让学生自主、合作互动型学习,促进学生对英语学习形成积极态度,继而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素质。

上一篇:陌上花开的优秀散文下一篇:近反义词、词语搭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