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研修现状调查报告

2024-05-17

校本研修现状调查报告(共8篇)

校本研修现状调查报告 篇1

校本研修现状调查报告

构扒小学廖春丽

近些年来,我们学校一直致力于研究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大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个人颇有些心得,今天和大家交流一下,也希望大家能多提意见和建议。

一、转变观念,深刻认识

工作实践使我们切身感到,校本培训是教师继续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与形式,又是学校成为学习型组织的有效载体。教师是提高教育质量之本,学校是教师专业发展之基,基于问题进行学习是教师能力发展之源。为保证教学质量,我们必须提高教师的基本素质。为此,在学校发展和教师的成长过程中,校本研修作为一个崭新的亮点,越来越显示其巨大的作用,成为学校有特色发展的一个恰当的突破点。校本研修的提出是国家进一步推进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策略,也是我们针对实践需要变革研修制度的一种必然选择。创设一种教师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相互切磋、相互交流的学校文化环境,使学校不仅成为学生发展的场所,也成为促进教师不断成长与提高的学习化共同体。因此,从本校出发,开展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研修活动,把学校建设成为学习化组织,无疑会在教师和学校的发展中产生重要的作用,更可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平台。

二、立体培训,求实重效

在校本研修过程中,我们强化措施,创新方法,丰富内容,务求实效。我们从师德、师能、师风三大方面全方位入手,开展立体式校本培训,做到了校本培训不走形式和过场。

1.利用本校“驱动互助”教学模式进行 教学评比和教学观摩 学校内部教师之间,校际之间分层次、多形式组织教学观摩,形成制度。

2.落实上级“五个一”工程

教师每学期向学校提交一个典型教学案例、一份评课稿、一份教学设计、一篇高质量的论文、一份教学反思性总结。学校为每位老师建立了个人成长档案,把“五个一”管理内容整理到个人档案中,并做好检查记录及相关资料的收集。我们加强集体备课,提高课堂效益。我校分专业教师和文化课教师的周五集体备课组,由学校教务处、专业部统一领导。教研组、备课组长都由校内教学能力强、教学成绩突出、工作作风过硬的教师担任,为集体备课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校集体备课的主要做法可概括为: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坚持备课和平时交流的活动,做好示范课、研讨课,做到教学进度和考试的统一。集体备课要通研教材,研究学生,研究教法,尤其是研究学法,研究过程中,全面渗透了课堂教学改革,以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为现实目标,以体现学生为主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进而提高教学质量为终极目标 3.外出培训学习

我校为了使教师开阔视野,尽快适应课改的要求,我们把握一切可利用的机会把我校的骨干教师派到外地考察、学习。待这些教师培训学习后,学校组织这些参与外出学习的教师及时地在校内做专题汇报展示。让这些教师回到学校在各处课改、教研活动中起着引领作用。4.以考促教。以考试为依托,帮助教师查找自身存在的业务问题,及时查缺补漏,有的放矢地研修自己的专业基本功。

5.校集中研修。构建师培与教科研一体化的会议模式,即把每周的教师例会变成校本培训、校本研修的阵地,及时、准确地解决教师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用三分之一时间安排工作,三分之二的时间学习研修,或专题讲座,或学科组研讨。

6.业务理论学习研修。培养教师的学习意识,让教师认识到,一次充电终身发光的教师观必须向终身学习型教师观转化。教师必须不断读书、学习、思考才能生存发展。教师在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的新理念后,学会消化理解和吸收,并最终融合到自己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形成有价值的教育随笔、教学反思、和教学工作总结。

7.专家引领研修。一是学校建立名师工作室,聘请校外专家式教师到我校指导开展教学指导。二是积极提供教师外出培训学习的机会,通过汲取外面先进的教学理念经验,提升专业水平。

8.上课听课研修。一是教研组互相听课评课,共同分享经验教训,提升教学智慧,二是针对教师上的某一堂课组内进行说课、评课以提升实践智慧。三是开展同课擂台赛,一课多讲,达到互相供鉴,实现个体实践反思与同伴互动的结合。

9.网络论坛研修。学校在网络上提出一个培训专题,教师跟踪发帖,讲述自己的教育教学故事,并在叙述过程中提出自己思考的问题与同伴讨论,各抒己见,见仁见智,达到共同提高。10.课题研究式研修。各专业部、教研组结合课堂教学的疑难问题,建立课题研究项目,并吸引组内教师合作参与,在课题引领下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有机达到教科研一体化。对能力强的教师,鼓励其独立承担课题研究,开展自主研修。

三、加强领导,完善制度。

研修强调学校是教学研究的基地,意味着教学研究的重心要置于具体的学校教学情境之中,教学研究的问题是要从学校教学实践中归纳和汇集,而不是预设和推演的。因此,我们的指导思想是,变教室为研究室,变教师为研究者,发挥集体智慧,促进每位教师自我反思创新,将学校建成具有浓郁研究氛围的学习型组织。总之,我校的校本培训工作取得了实效,但尚处于起步阶段和摸索时期,同时还从在一些不足。例如教学反思做得不够、因工作忙而放松学习,教学任务重,教学时间紧,与校本培训存在时间上的矛盾与冲突等不足,将在今后的工作中逐步改进和完善。

校本研修现状调查报告 篇2

一、认识校本研修的渊源

回顾新中国成立后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的历程,从上个世纪50年代初开始,中小学的教研活动在改变教学的盲目性和无准备状态以及建立健全教育教学秩序上起过很重要的作用。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学校教研活动又对恢复正常的教学秩序、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重要而积极的作用。通过教研活动,一批学校的面貌发生了改变,一批有成效的教学经验得以推广,一批教师得到了成长。

在五十多年后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今天,学校“教研工作对于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全面落实课程改革的目标,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学校课程建设的能力”,更是具有重要的意义。“校本教研”符合国内外课程教学改革大潮的紧迫需求,作为顺利推进课程改革的关键举措已成共识。

但是,与以往的教研活动相比,特别是在基础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学校的教研活动也出现了一些新特点,并有新发展,主要表现出四点变化:第一,从技术熟练取向到实践反思取向;第二,从研究教材、教法到全面研究学生、教师的行为;第三,从重在组织活动到重在培育研究状态;第四,从关注狭隘经验到关注理念更新和文化再造。正是由于上述意义,我认为把“校本教研”称为“校本研修”更为合适,因为它既是教师教学方式、研究方式的一场深刻变革,同时也是教师学习方式、历练方式的一场深刻变革。

二、开展联动型校本研修项目

2002年,行动教育模式的实验探索在上海市青浦区获得了有说服力的成功,被一些国际学者誉为可与20世纪80年代青浦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实验相媲美的新青浦实验。2003年,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设立“创建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基地”的大型科研项目,并以此作为落实课程改革的工作主线。

在行动教育模式推广于全国范围之前,上海有一个“八区联动”的校本研修项目,主要着重于校本研修形态与功能的推广。2003年3月,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联合本市静安区、普陀区、青浦区和浦东新区这四个区的三十余所定点跟踪观察学校,以及八十多位教师、四十位合作研究伙伴,启动了校本研修联合调研工作。2004年6月,这项研究由原来的四区,扩展到徐汇区、长宁区、金山区和宝山区等八区。同年八月,在上海市教委主持下,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与这八区教育局签订合作协议,组成联合项目组,合作展开“基于教学行动的校本研修”项目工作。这个多区联合行动项目,重点探索“研修一体”的方式,扩展多元对话的“第三空间”。在研究推广过程中,该项目始终坚持以学校为本、合作为本、行动为本。对数据资料的搜集,采用了多种途径,如问卷、讨论的录音、课堂录像和现场观察、学生和教师的成长档案、学生的作业、教师的反思录(多次递交的)、对教师和学生以及专家的深入访谈等。

2003年12月,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和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在上海共同举办“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研讨会,标志着这一全国范围的项目正式启动,来自3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84个区县成为项目基地。根据项目推进的要求,开始分层实施城乡联动、区域推进的活动策划与制度创新,进而开展研修文化的建设。随后,这一项目每年都会召开一次经验交流会。如2005年1月,第二届项目经验交流与工作研讨会在长沙举行。同年12月,第三届项目工作会议在太原召开。2007年5月,在北京召开第四届项目工作会议,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根据深化课程教学改革的需要提出,今后项目工作的重心,将由前一阶段教研制度建设延伸到以校为本的课堂教学改进上来,由前一阶段全国84个制度建设基地扩大到依托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研机构的全面推进上来。自此之后,全国的校本研修进入了更富实践意义的新阶段。

三、在对校本研修联合调研中的发现

教研活动作为一种在我国中小学前后延续了五十多年的教学研讨制度,一直是联系教师与课堂教学的纽带,也是中小学教师工作的一部分,它原本的切入点在于让教师针对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以研究的方式开展问题解决活动。但也需要有勇气承认,当前的教研活动中确实存在着一些“异化”现象,所以在校本研修项目中我们做了不少调研,发现了一些问题,当然也获得了不少经验。比如上海八区的联合调研,涉及329所中小学、24个学科的教师的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和座谈、实地考察等调研,有以下一些发现。

1. 明确校本研修的内容与过程

我们的目的是调查“当前学校教研活动中的突出问题”。首先根据访谈结果,调研组将存在的问题归纳为五个方面:活动计划性、针对性差;听课缺乏明确的研究目标;理论学习离课堂实际太远;以应付考试为中心;任务布置多,深入研讨少。调研组采用瑟斯顿统计方法,测评在教师心目中的哪一个问题更为突出。瑟斯顿统计法是一种用于测评某个问题或事物在人心目中位置的方法,其原理可简单解释如下:若在五个选择中要直接确定哪一个最突出是有难度的,但若对五个选择中的每两个单独进行一一比较,教师们选择起来就很容易了,我们再做统计处理,就能比较准确地判断哪个选择项在被试者心目中的分量重一点,这个分量称为心理量值。结果发现,教师心目中认为“当前学校教研活动中的主要问题”有两个,一个是“任务布置多,深入研讨少”,另一个则是“以应付考试为中心”,而且八个区这方面数据的拟合度很高。数据表明,中小学教研活动中比重最大的是“听布置,执行具体事务”,而这些工作与教研活动的核心“教学研究”相比,“管”的色彩似乎偏浓。访谈中,一位教研组组长的话很有代表性。他说:“现在区级教研活动,通常是传达上级教研部门工作要点、布置教学工作、考后试卷分析;学校层面的教研活动则往往是向全体教师传达区级教研会议精神。”可见,现在教研活动的模式可以概括为:开学初布置任务与要求→前半学期组织一两次听课、评课活动→期中布置考试工作和考后情况分析→下半学期再组织一两次听课、评课活动→期末再布置考试和分析→总结与表彰会,很少有研究成分。

面对这样的现状,该怎么办呢?我们给出的“处方”是,要从事务布置到有主题的研讨。研修活动要有主题,一个明确的主题能够让所有参与研修活动的教师明确目的,明确活动对自己和其他人的价值。这样的主题可以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做出贡献,并指导他们的学习方向,使他们的活动具有意义。了解主题的范围和前沿的信息,能够使教师准确地决定哪些东西值得分享,知道该怎样提出想法,追踪哪些活动,还能够激发他们探索新问题的潜力。有效的研修活动要求借助教师的观点发现真正有利于研修活动发展的主题。如果教师事先知道自己对研修活动的产出要求(他们的需要),教师就会按照这个目标来设计,就能理解主题中的核心问题,明确需要分享的重要知识和该主题面对的挑战。一个有效研修活动的主题不仅要能解决教师面临的现实问题,还要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有潜在价值,而这常常需要借助外部的观点或“眼睛”才能看到或发现。当内部人的观点吸收了外部人的理解时,将产生极为巨大的力量。

2. 探讨校本研修的主体和外来指导的问题

我们调查的问题有两个:教研活动中教师最想得到的帮助是什么,实际得到的帮助主要来自何处?我们选择了图书资料管理员、网络信息管理员、校内专家、教研员和专业研究人员等共五人,允许被试者进行多种选择。统计结果表明:一方面,教师对于“专业研究人员”和“教研员”的指导有着十分迫切的需求;另一方面,教师实际得到的帮助却十分有限。数据表明,教师最想得到的帮助指向“专业研究人员”或“教研员”的各占六成左右,几乎相等。教师对于来自研究人员的帮助是相当需要的,访谈中,一位教师这样表述:“由于长期埋头于以重复为特征的日常教育生活,往往对很多教育教学问题视而不见,见而不怪,习以为常。因此,特别需要研究人员提供专业帮助,帮助我们以批判性眼光重新打量自己的日常教育生活。”但现实中来自这方面的指导特别欠缺。数据表明,教师实际得到的帮助,来自教研员的不到50%,来自专业研究人员的不到18%。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有现有机制上的问题,有研究人员的数量问题,可能也有专业人员本身的意识和能力问题等。新教师的成长借助校内专家的作用是很重要的,在某种程度上这些校内专家可以代替教研员与一部分专业工作者的作用。有经验的教师,尤其是教龄十年以上的教师,他们的进一步发展可能更多地与教研员、专业研究人员的合作与支持有关。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开出的“处方”是从他人促进走向自我促进。因为我们通过粗略的梳理,发现导致这些现象有三方面原因:一是专业队伍的数量和质量;二是学校利用专业支持的意识、策略和方法;三是专业队伍如何支持。其中,第一和第三方面的原因涉及专业支持机构的队伍和能力建设,而第二方面的原因则涉及学校如何积极主动地争取专业支持,这是提高研修有效性的主导性因素。通过调研区县经验,我们发现了几个有针对性的做法:以团队对团队的指导形式,组建导师团,开发利用本土资源,解决专业支持数量不足的问题;聚焦课堂、通过“实作指导”提高专业支持的实效性;设立基于“认知师徒”理念的工作室;从专项切入,充分利用多种专业支持力量,打造一个优势互补的专业发展共同体等。

3. 厘清校本研修的组织形式

我们曾对教师所认为的“有效教研活动”形式进行调查,问卷结果显示,教师喜欢合作中的学习和非正式(松散)的同事交流。其中,九成以上的教师认为“集体研讨”比“独立钻研”更有效,“同事之间的随时交流”要比“教研组的常规活动”更有效,而且八个区的统计数据十分接近,可见这是一个很有共性的结论。调研组又对不同教龄教师的问卷做差别的显著性分析,发现差别并不明显,也就是说各个教龄段的教师对上述结论均有很高的认同度。针对这个调查结果,我们总结出以下一些经验,分为两个方面。

首先,松散研修必须讲究交往策略。第一,利用网络分享教研资讯,促进随时随地的研讨。如上海市一师附小开设研修网站,尝试开展网络研修。教师们在网络上寻找需要的信息,通过发帖子、在线交流等形式,和身处不同地域的、与自己有着同样困惑或兴趣的人群,随意地相互交流、切磋,是教师利用网络资源的最多形态。还有一些区、校进行网上答疑、咨询,建立通过网站等形式进行合作与支持。毫无疑问,网络研修活动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时间和空间,悄然弥散于教师日常教学生活的每时每处,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研修方式。第二,共建教师工作网络案例库,推动研修模式的革新。如前面我们谈到的行动教育模式,自2005年起,教师继续教育上海研究中心开始以文字资料与视频案例方式,将课堂教学和教师工作情况在网站上发布。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在这方面有着巨大的潜力,通过网络,建立教师研修文献资料和视频案例的资源库,可以将教师的“知”和教师的“行”统合起来。在网络案例库建设中,需要研究人员(包括专家)与一线教师的通力合作,不少专家采用了“早期介入、全程参与”的方式,是十分重要的。在最后的表达上,他们或是作为案例的主体对教学进行“示范”,或是作为旁观者对案例进行“点评”。无论哪种形式,都是教师和专家相互学习的一个重要机会。实践表明,网络案例库建设正有力地推动着教师研修范式的革新。第三,以教学观摩为平台,带动教师关注课堂教学。如长宁区在举办教学观摩过程中,特别关注教师学科知识和学科教学法知识的考量,关注教师如何将课程改革理念转化为实际的教学行为,关注学校教研组内部的充分交流与合作,关注开发和利用教学观摩这一教师教育优质资源,并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巡回展示,带动更多的教师关注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能力。正是这样的细节关注,这样的情境脉络,让大家习以为常的教学观摩成为带动学校教研活动正常而有效开展的支持性环境,成为学校营造浓郁的教师学习和教研氛围的情境性铺垫。

校本培训的现状调查与思考 篇3

校本培训  有效性  策略

校本培训是指在教育行政部门和有关业务部门的规划与指导下,以教师任职学校为基本培训单位,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为主要目标,把培训与教育教学、科研活动紧密结合起来的一种继续教育形式。

校本培训是在集中式大面积的教师机构培训难以满足个性化需求的指责中发展起来的教师培训方式,并且已成为基层学校开展教师培训的重要方式。校本培训较传统集中式培训的优点在于:首先,关注本校的实际需要,使教师所学到的教学技能理论迅速地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培训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工作中,针对性和实效性强。其次,教师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培训方式,机动灵活,培训更是结合本校的实际需要有别于其他学校。第三,重新配置了教师在职培训系统中的各种资源,利用各校现有的条件开展培训工作,既节省了经费又解决了工学矛盾问题。第四,培训者与受训者都是主动参与、地位平等的,双方可以互动学习,既可是培训者也可是受训者,有利于教师积极性发挥。

校本培训在在职教师培训的过程中无疑具有明显的优势与特色,但是就像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存在不足、有待继续发展完善的过程一样,校本培训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校本培训的现状调研

基于对校本培训的思考,我们选取了某省的中小学教师及校长、教师培训及管理部门相关责任人开展了校本培训的有效性研究,目的是探讨如何更有效地开展研究校本培训。其中教师277名,校长30名,教育行政相关管理人员10名。调查的主要方法是问卷调查与访谈,主要调查结果如下。

1.对校本培训认识的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有80%的教师对校本培训的内涵只是“了解一些”,有4%的教师“一点都不了解”,16%的教师了解。85%的中小学校长、教师认为,校本培训最大的好处是省时方便经济,“反正必须参加培训,在自己学校最方便”。个别校长认为“校本培训就是自己学校组织的培训”。部分教师认为,“学校怎样要求我就怎样做”,“专家到学校开讲座,教师听报告”,“要完成学习任务必须参加校本培训”、“校本培训是业务培训”。有的校长认为,学校教学任务重,实行校本培训是必须的,但不能太多,不然会影响教师的教学精力。28%的教师因教学任务重不愿意参加校本培训。

2.对校本培训开展方式的调查

校本培训的方式主要是:专家讲座、观摩听课、集体备课、自我反思、师徒结对、课题研究、外出学习。学校常用的方式前三位依次是:集体备课、观摩听课、专家讲座。对于培训方式的满意程度,调查结果显示,40%的教师满意,35%的教师不太满意,25%的教师认为一般。不满意的原因有:“同事间的听课流于形式,并没有深入探讨,怕说话得罪讲课教师”,“别的学校组织外出学习,我们总是备课、听课”,“走出去,请进来,说的容易,需要经费,需要联系”。除教研活动外,城市及重点学校校本培训方式更多的倾向于专家的报告及指导、课题研究、外出学习。教师认为有效的校本培训方式前三位依次是:专家的讲座及实践指导、观摩听课、自我反思。最集中的建议是要给教师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不搞形式,要追求实效,增加外出学习机会。

3.对校本培训内容的调查

学校在校本培训中是否对培训内容做过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有60%的教师反映“没有调查”,40%的教师反映“有调查”。学校校本培训内容对不同层次教师是否有差异?结果显示,36%的教师反映“有”,36%的教师反映“少部分有”,而反映“很少有”的教师占28%。校本培训的内容依次是:学科的教学、师德修养、课程改革、教育教学理论、改革信息。对于培训内容是否适合学校及教学实际的问题,87%的校长、79%的教师认为比较适合。但大部分学校实施的校本培训内容是停留在原来的教研活动这一层面。“听课和评课”成为了教研组活动的主要内容,占到了44.6%。60%的教师认为“结合工作中实际问题的培训更好”。

4.对校本培训的组织与管理的调查

结果显示,80%的学校都有文本的培训计划,各个年级组和教研室也有计划安排,负责人大多是教研室主任。64%的教师反映学校对教师参与校本培训的评价不详细,16%的教师反映几乎没有评价内容。学校是否有关于教师参加校本培训的监督管理制度?64%的教师反映没有监督管理制度。关于学校对教师参加校本培训有奖励激励措施问题,70%的教师反映没有奖励措施。关于培训结束后,培训方组织教师进行评价或反馈,54%的教师反映“有”。调查结果如图1所示。评价标准主要是:是否参加讲座、完成听课任务;检查是否有教案;目的是否是“督促教师学习”。在校长的个人因素对校本培训的影响上,72%的教师认为校长的个人风格、能力对校本培训存在很大影响。对校长是否发挥好第一负责人的职责上,52%的教师反映校长在校本培训中没有发挥好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对于教育行政机构是否介入培训管理,80%的校长表示主管部门主要并不介入具体过程,仅看汇报材料。

5.对校本培训的效果调查

培训结束后,您有对培训内容进行回顾和整理吗?在实际工作中,您是否运用培训时所学内容?调查结果显示,60%的教师偶尔有对培训内容进行回顾与整理,另有20%的教师对培训内容不进行思考,有20%的教师经常对培训内容进行思考。在实际工作中,对培训时所学内容的运用,经常运用的只有28%,而多数教师即56%的教师只是“偶尔运用”,另有16%的教师“没用过”。教师对校本培训的效果评价是:非常好18%,好35%,不确定25%,不好12%,一般10%。访谈中,教师认为,教学任务繁重没时间、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缺乏管理是影响培训效果的主要因素。原因是:“校本培训的主题并没有完全根据本校的实际需要,也不是教师急需学习的问题,只是按照大的教育趋势,跟风走,或是单纯的完成上级领导的要求,并没有联系日常教学实际”。部分教师习惯了灌输、接受式的活动方式,拘泥于教材和教参,没有积极研究和反思个人教学。

从校本培训现状调研中得出以下结论:(1)校本培训已成为基础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改革、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式。其目的主要是解决学科教学中的问题,促进本校教师专业的发展。校本培训更多的表现为学校自主性活动。(2)以课堂教学实际开展的各种培训活动对教师的专业帮助最大。校本培训并未充分发挥其优势,主要影响因素有:校长的重视程度、制度的保障、教师自身的动力、师资的力量、培训信息的沟通、培训方式、培训的经费。其中,校长对校本培训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到校本培训的质量。(3)校本培训发展不均衡。城区及重点学校校本培训普遍好于农村地区学校、薄弱学校。缺乏经费与师资的学校,更多靠校内教师进行培训,校本培训自我封闭,只能成为材料的堆砌与经验的总结,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办学条件的差异是导致校本培训发展不均衡的主要因素。(4)评估与监督制度不健全。校本培训并无完善的评价机制,各校评价的标准不统一,评价的方法也不一致,所以培训多是只看结果而不看过程。另外,还缺少有效的监督机制,对于校本培训,各校有各种文本,但却不一定有实施保障。学校主管部门认为校本培训是学校自己的事,也缺少必要的监督与管理。

二、提高校本培训有效性的对策

“校本”就是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校本培训有以下基本理念:学校是校本培训的基地;校长是校本培训的第一责任人;教师是校本培训的主体;促进学校和教师以及学生的发展是校本培训的最终目的。结合以上理念及调研结果,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以教师专业标准为导向,提高校本培训质量,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

我国已初步研究制定了教师专业标准,它是国家对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基本要求,是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是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的依据。学校是培养教师、促进教师发展的场所。教师从初级的专业人员发展到成熟、高级的专业人员,这一过程大部分是在学校进行的,教师专业发展需要在本专业内拥有实践经验和价值理解。由学校提供的某种专业发展活动,可以调整到适合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教师的实际状况。校本培训中应以教师专业标准为依据结合学校教师实际开展,切实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

教师专业标准提出了教师要以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的基本理念。校本培训在教师培训的目标定位上,应突出教师师德修养的提高、专业知识的增长、专业能力的提高,以及教师专业态度的发展,改变校本培训中忽略教师专业发展全面性的状况。培训内容上应注重教师职业道德、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教学设计、学习指导、学生教育及班级管理等,并体现差异性,注重更新和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不忽略解决学校及教师发展存在的问题。培训方式上避免集中讲座式培训方式,注重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性、自主性、合作性,主张灵活多样、开放多元的培训方式,在教师的日常工作及学习中促进教师实际教学水平的提高。在培训的评价中,注重教师的情感、态度、专业能力发展,注重学生能否发展得更好,真正保证教师专业发展的全面性和完整性,提高教师培训质量。

2.学校要重视校本培训,立足本校,联系实际,加强对外合作

校本培训是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校本培训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同时应突出解决本校教育教学实践问题,在问题的解决中促进师生发展、学校发展,体现针对性。在培训工作开展前要明确学校发展目标,考虑师资、经费和设施等培训资源,充分利用本校的资源,制订相应的培训方案,实施以自培为主。同时,针对不同层次的教师需求,按需培训。培训应以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为重点,避免理论学习和实践脱节,以使教师能够将学习转化为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这样才能调动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校本培训并非本校培训,应借助外力,建立培训共同体、避免自我封闭。可通过以下途径:(1)专家引领,包括理论专家与实践专家,可以是校外及本校优秀教师。理论专家可以为学校提供专题讲座进行理论指导,教师可以跟随实践专家,充当其助手锻炼实践能力。(2)与兄弟学校合作,结合本校实际吸收其他学校良好的培训经验,多到其它学校观察学习,实现区域内校际间的交流学习。(3)与教育行政部门建立信息共享机制,与教师培训院校和教科研部门沟通信息,为学校提供校本决策所需要的信息,实现学校与教育行政部门的纵向信息共享以及学校与学校的横向信息共享。农村及薄弱学校可以适当通过网络培训解决培训资源及经费的问题。

3.校长要做好培训的第一责任人

校长是校本培训的第一负责人,是培训工作的决策者、执行者、引领者、合作者。其作用至关重要。首先,校长必须提升对校本培训的认识。开展校本培训活动是全面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校本培训必须以学校发展为本,必须以教师发展为本,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培训要有针对性,讲求实效性,反对形式主义。校长必须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作恰当决策,得到全校教师的认同。其次,学校要建立校长为首的校本培训管理机构。学校形成一个校长亲自抓、分管校长助理负责抓、教导处具体抓、教科室协同抓的校本培训管理网络。实施教研活动组长负责制、学校领导联系制,校本培训才会落实到具体的学校工作中。第三,为了提高校本培训的成效,校长在资源上予以大力支持,包括时间、经费、场地等。如保证培训经费、保证课题研究经费、保证外出学习经费、保证校内奖励经费等。第四,校长应将培训工作日常化。把校本培训当作学校常规工作来抓,与平时的教研活动、业务学习相结合。最后,校长要不断学习,了解最新的教育动态,研究教育现象,才能引领好校本培训。

4.注重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形成校本研修文化

教师的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是教师作为校本培训的主体必须实践的三要素。教师的职业极富个性化特点,只靠外在知识的传授,没有自己的实践,没有找出自己身上的问题加以改进并创造,没有主动探索教学实践的意识,没有自我监控与调节教学行为问题,那么外在的培训、引导都达不到理想效果。所以,教师的自我反思是培训的基础与前提。教师在自我反思的基础上,理清自身教学实践的问题,力图改进,只靠自身的力量是不够的,还需要寻求有经验的教师指导,进行集体备课、课堂观摩、讨论、教学设计等,吸收同伴有益的经验。教师之间的广泛交流是提高教学能力的有效方式。专业引领中的人员应包括:大学或研究机构的专业研究人员、各级教研室的研究人员以及中小学教师中的骨干教师。

校本培训也需要学校文化的支持。只有当反思合作为成员所理解、接受、认同并内化为内在价值时,才能促进校本培训的有效开展。可从两个方面考虑:(1)营造安全的、主动的、积极探究的反思氛围。反思是教师对教学中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分析和审视的过程,本质是一种理解和实践之间的对话,反思必然公开揭示自己的错误不足,公开自己的困境,因此学校应积极营造教师反思的安全环境,让教师主动反思,敢于公开暴露自己的失误以求帮助。(2)培养民主、和谐和合作的学习文化,形成学习型组织。学校应努力将各种不同类型的组织打造成为学习型组织,通过团队组织的合作、互助学习保证校本培训的开展。

5.建立规范灵活有效的培训制度

校本培训的评价与监督是培训工作的关键环节,如果缺乏一定的权力和制度方面的支持和保障,校本培训的预期结果很可能成为一种理想或奢望。以校为本的培训制度化是促进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内在需要也是开展校本培训的有力保障,它对于保障培训活动的有效展开,防范、抑止培训中的消极因素,当会生发有效且久远的功用。校本培训制度的建设可以从导向机制、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几个方面考虑。一是规范过程管理的制度,如读书活动制度、培训活动制度、定期交流制度等;二是落实结果管理的制度,如培训组考核制度、成果展示交流制度、培训组评比表彰制度等;三是为培训活动提供服务的制度,如经费保障制度、学校领导联系培训组制度、培训组长选拔和定期测评制度。制度化的过程应包括:(1)确立共同的价值观念。通过引导促使教师对培训活动意义有比较一致的认识,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2)制定规范。根据共同的价值需要制定相应的培训规范,把教师的培训活动行为纳入比较一致的程序中,规范的制定要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互动,尽力提高教师对规范的认同度。培训制度不能只是向教师提要求,而应更多地考虑如何让教师在行使权力时,自觉地履行义务和承担责任。(3)建立机构。规范的实施要由组织机构保证,制度化过程也是组织机构建立和健全的过程,这样形成的制度才确实可行而非流于形式。学校要建立校长为首的校本培训的管理机构,整合教导处教科室、学科教研组和年级备课组的力量,形成教学研究进修密切结合的培训系统,由教导处日常监督,课题组、年级组、学科教研组等具体实施。

————————

参考文献

[1]陶玉凤,朱虹.基于“教师发展学校”的校本培训的再思考.中国成人教育,2010(16).

[2]张雳,郭勇.试论实施校本培训的有效策略.四川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07(5).

[3]肖远军,张俊珍.教师校本培训的反思及其改进策略.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10).

[4]胡庆芳.我国校本教研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综述.中小学教师培训,2005(4).

[5]余文森.专业人员如何促进校本研修.人民教育,2003(5).

[作者:游永恒(1955-),男,四川荥经人,四川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张雳(1967-)女,重庆人,四川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

校本研修现状调查报告近些年来 篇4

近年以来,我们学校一直致力于校本教研,研究如何提高教学效率、教学质量,我个人颇有些心得,今天和大家交流一下,也希望大家能多提意见和建议。

一、改变思想,加深认识

我在工作实践中切实感到,校本研修既是教师继续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又是学校成为学习型组织的有效载体。教师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学校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基于问题进行学习是教师能力发展之源。为保证教学质量,我们必须提高教师的素质。因此,在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过程中,校本研修作为一个亮点,越来越显示其巨大的作用,成为学校 特色发展的一个突破点。因此,从本校出发,开展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研修活动,把学校建设成为学习化组织,无疑会在教师和学校的发展中产生重要的作用,更可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平台。

二、多层次培养,注重实效

在校本研修过程中,我们强化措施,创新方法,丰富内容,求真务实。我们从师德、师能、师风三大方面全方位入手,开展多层次校本培训,做到了校本培训不走过场。

1.利用本校“驱动互助”教学模式进行 教学评比和教学观摩。一是教研组听评课活动,共同分享经验教训,提升教学智慧,二是针对教师上的某一堂课组内进行说课、评课以提升实践智慧。学校内部教师之间,校际之间分层次、多形式组织教学观摩,形成制度。

2.落实上级“三评三改”活动。在教师节举行师德演讲,加强师德、师风教育。每位教师提交一份“三评三改”剖析材料、一份“三评三改”意见书、一份“三评三改”心得,重塑师德,转变师风。

3.外出培训学习。我校为了加强教师业务水平,开阔教师视野,以尽快适应课改的要求,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把我校的骨干教师派到外地考察、学习(如:今年四月份去宜川中学考察、“阳光师训”、“国培”等)。通过汲取外面先进的教学理念经验,提升专业水平。待这些教师培训学习后,学校会组织这些参与外出学习的教师及时地在校内做专题汇报。让这些教师回到学校在各处课改、在教研活动中起着引领作用。

4.单元过关,以考促教。实行单元过关制度,以考试为依托,帮助教师查找自身存在的业务问题,以便及时查漏补缺,使自己的专业基本功研修有的放矢地。

5.学校集中研修。构建师培与教科研一体化的会议模式,即把每周的教师例会变成校本培训、校本研修的阵地,及时、准确地解决教师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用三分之一时间安排工作,三分之二的时间学习研修,或专题讲座,或学科组研讨。

6.加强业务理论研修。加强教师的学习意识,让教师认识到,活到老学到老,必须向终身学习型教师转化。教师必须不断读书、学习、思考才能生存发展。学习新课标,每周提交学习笔记和心得。

7.名师引领研修。学校建立名师制度,一方面聘请校外名师到我校指导开展教学指导(如:今年上半年聘请汉滨高中初中部的老师来讲课、交流);另一方面树立本校自己的名师,向身边的老师学习。

三、加强引导,创建制度

校本研修强调学校是教研的基地,意味着教学研究的重心要基于具体的学校教学情境,教学研究的问题是要从学校教学实践中归纳和汇集,而不是预设和推演的。因此,我们的指导思想是,变教室为研究室,变教师为研究者,群策群力,发挥集体智慧,促进每位教师自我反思创新,使学校环境具有浓郁研究氛围。

校本研修状况调查报告 高梅 篇5

浅谈我校校本研修状况

榆林中英1班高梅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将教师的专业发展又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各种形式的校本学习,校本培训,校本研修不断涌现,为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而不断努力。我校也积极地进行了校本研修活动,这对于教师和学校的成才都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还是存在着局限性。下面我谈谈我校校本研修的情况:

一.校本研修取得的成绩:

此次新课程改革,重要的是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锻造一支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师队伍。课改成败,和教师有着直接的关系,而教师的素质是否得到逐年提高,重点在于校本研训是否有助于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我校自从开展校本研修以来,每位教师更加关注自身业务水平的提高,不断探讨课堂教学的有效模式,开始更深入的探讨如何跟着新课程的理念愉快的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就这些问题时常展开讨论。每位教师积极主动的参加学校,教育局组织的各种培训、学习、交流、调研活动,积极主动地进行网络自主学习。在研修过程中,不断提高业务水平,专业知识,获得不少新的教学理念并将其结合所教学科特点应用到自己的教学中。

二、存在的局限性:

1.农村地区信息闭塞,受关注度相对不高。

农村教师,外出学习的机会少,获取新知识、新理念的渠道单一。网络资源并不宽裕,各种相关于学科的时新杂志、报纸缺乏,改革创新意识不强、有畏难情绪的现象,缺乏实施新课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缺乏硬件支持。

学校只有一个多媒体教室,很难实现现代化教学,只有在讲公开课的时候也会使用。

3.集体备课形同虚设。

每位老师带一个年级的学生,各自工作繁忙,集体备课很不现实。

4.缺乏专业引领,研训形式泛化。

目前农村学校的校本研训没有多少经验可以借鉴,教师人数不多目前农村学校的校本研训没有多少经验可以借鉴,教师人数不多,平时工作繁忙,缺乏必要的理论支撑和专业引领。

三、我对校本研修的建议:

1.希望学校提供信息技术平台,安装集体网络,便于网络教研的开展。

通过特定的培训与学习,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结合,实现与校外优秀教师的交流,便于开展网络学习与信息的获取,不断学习先进理念和优秀教学经验。

2.希望有关部门能帮助提高学校的办学条件。

希望每个教室都能安装上多媒体,更有利于实现现代化教学,跟上课改的步伐。还有能够充实学校的时新杂志,报纸等比如说英语周报,英语周刊,新课堂等等课程资源,尽可能地购置一些相关的教育教学书籍、光盘,让教师们传。

3.希望设立局域网,与周边学校实现集体备课,共享备课资源。

4.学校多组织向先进学校与教师的学习活动。

获得农村地区接触不到的新鲜血液,新的教学理念与组织学生学习的方式等等。

校本研修报告 篇6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培养各类需求的人才离不开教师。因此,从事教育的我们就需要不断地学习,以适应对人、对社会的一个又一个新的要求。“校本培训”这种可持续的、开放式的继续教育模式,为广大教师打开了方便之门,锻炼了广大教师的业务水平,提高了广大教师的素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深感肩上责任重大。今天,教育面临很多问题,正处在转型期,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历史提供给我们一个良好的机遇。我们要抓住时机,力争提高与发展自己。本学期,我将努力提高理论水平,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扎实有效地作好日常教育教学工作,更好地服务于广大学生。

一、组织管理与制度建设

为了鼓励教师放眼现代教育新环境、新动态,在实践中自觉运用先进的理论作指导;时时审视和反思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将实践经验及时总结提升为有操作价值的教育教学思路,形成风格与特色,我校将校本研修纳入学校教育科研的范畴,以便引长效机制,激励和引导教师的研修行为,为校本研修持续实施提供财力、物力、人力支持。

为了加强校本研修的有效性和有序性,强调校本研修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功能,我校建立了校本研修四级管理的系统管理模式:即校级行政管理、教科研室统一安排、教研组组织落实、备课组、教师积极配合,确保各项活动不落空、不漏人。

二、个人校本研修总结

由于我校校本研修机制的完善落实,校本研修活动的扎实开展,校本研修形式的丰富灵活,我校逐步形成人人爱研修、大家共研修的学习局面,教师综合素质有了显著的提高,促进了教师专业化发展,同时带动了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大大促进了学校各方面的工作,学校整体工作也提高了一个新的水平,我在校本研修中获益匪浅,以下是我对一年来校本研修学习的总结。

(一)积极按时参与校本研修活动

1、在校本研修培训中,我校组织了有关“各学科教学基本模式”、“课题研究的过程与方法”等教学理论的学习。开展多层次教育科学研究,人人有课题,人人学理论,人人掌握科研方法,从而有针对性地加强缺失方面的学习与锻炼,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有效地提高了我校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创新能力。我每次都积极按时参与校本研修活动并做好理论学习记录,踊跃发言,提出自己的见解,并认真撰写心得体会,在学习中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

2、积极参加有效课堂教学研究,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认真开展有效备课,有效课堂教学、有效作业设计和批改的研究,进行跨年级、跨学科、跨学段进行听课研讨,教研组在“研”字上下功夫,在自觉主动有效上下功夫,继续加强集体备课的力度,我校充分调动各年级组长的能动性。每次教研活动都有详细的记录。本学期我们继续加强对随堂课的调研力度,加强调讲的范围。面落实了教学工作备课要“深”、上课要“实”、作业要“精”、教学要“活”、手段要“新”、活动要“勤”、辅导要“细”、负担要“轻”、考核要“严”、质量要“高”。

我严格要求自己,在每周听节课程之后,向相关学科的教师学习课堂教学的方法,都会选一节本周最难把握的课大家共同讨论分析,取长补短,发表自己的见解,这使我受益匪浅。

我与学校其他三位老师一起完成了“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课题。

3、积极参加教研组组织的听课、研讨活动,总结优点,发现不足,逐步提高 教研组组织的听课、研讨活动打破了以往教师备课各自为战的局面,每月个教研组进行一次集体备课的,每次集体备课,每一堂教研课都是教研组集体的结晶,通过实践来改进和完善我们的课堂教学模式“重难点前移”,推行课堂模式“重难点前移”,提高研修实效。听课、研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此循环往复,使我们的教学方式逐渐的成熟起来,我也在互动、互补、合作中不断提高了自己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已形成的教育观念顺利地转化了能动的教育教学行为,我将不断走向成熟,给我的课堂注入更多的活力,取得更好的成绩。

4、积极参与网络研修

坚持每天都要上网浏览研修论坛新发表的博文,多看看同行们对于课堂教学改革的认识和思考,并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评论,及时与各位博友沟通交流,增长自己的见识,开拓自己的视野,使自己能够更及时的了解外面的世界。暑期认真仔细的参加网上学习,并提交了作业、心得体会等。

通过交流,我认识了自己在教育教学方面的不足,找到了与外界的差距,同时也是自己有了更多的紧迫感和压力感,自觉学习的劲头比以前更高了。

5、积极参与电子白板教学学习

学校这学期培训了我们电子白板的使用技巧,我也希望学校多多培训我们新事物的使用技能,这对我们教学是非常有帮助的。平时我也积极制作多媒体课件,在制作课件时充分利用各种资料和音响,寓教学目标和知识点于丰富多彩的多媒体教学之中,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参与其中的感受,让他们在感知生动的文章时,掌握相关知识,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视听结合对学生观察、想象、分析、推理能力的培养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既提高了课堂效率,又培养了学生的能力,教学效果有明显的提高。

(二)关注自我反思及案例

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曾提出教师成长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我国特级教师袁蓉从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成功经验中总结出:教学成功=教学过程+反思。我校要求我们教师积极投入到教学反思中去,把反思作为自己成长的阶梯。反思,是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一种有效方法,反思自己备课时是否遇到了什么困难,是否调整了教材,为什么调整教材;反思上课时是否发生了意料之外的问题,自己是怎样及时处理的;反思自己本节课有哪些比较满意的地方或者有哪些不足。因此,我经常对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反思,想一想这样的方法是否可行,能否适合学生特点,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我经过这段时间的反思与积累,自己确实掌握了很多“第一手材料”,悟出了一些道理,丰富、完善了自己的课堂,做到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而且注意做好课堂实录,并整理成文字材料及时上交。在反思教学中自然而然地开展教学研究,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和特色。

校本研修现状调查报告 篇7

关键词:中学生,学习适应性,实验区基地学校

学生学习与心理健康层面的校本研修是渭南师范学院与澄城县教育局共建省级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实验区的主要内容之一。我们以实验区基地学校、澄城实验学校实验班的学生 为对象, 进行学习适应性调查分析, 研究学习适应性对学业成绩的影响, 探讨对全体学生进行学习指导的方法, 以期进一步为教师有效指导学生学习提供可行性意见。

学习适应性是指学生依据学习内外条件的变化及自身学习的需要, 主动调整自己的学习动力与行为, 使自身的学习心理和行为与不断变化的学习条件相互协调, 取得良好学习成就的能力特征 (实际就是学习能力) 。根据近年来学习心理学研究成果可知, 影响学生学习适应性的主要因素有: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环境、身心健康等[1]。学生学习成绩主要靠其学习能力支撑, 如果学习适应性好, 学习方法科学, 就能提高学业成绩;相反, 如果学习适应不良, 则会导致学业不良, 影响他们的成长与未来发展。运用心理测量手段对学生学习适应性进行调查分析, 比单纯地看成绩高低 (学生考试成绩往往因试题的范围与难度不同而容易上下波动, 但其学习能力则相对稳定) 更能客观地说明学生的实际发展状况。

一、调查目的、方法、对象

1.调查目的 :心理学家把影响学生学习适应性的因素具体归纳为学习态度、学习技术、学习环境、身心健康四个方面, 每个方面包括三个具体方面, 共构成12个因素, 即学习热情、有计划地学习、听课方法、读书和记笔记的方法、记忆和思考的方法、应试方法、学习环境、性格和身心健康等。调查主要围 绕这些方面进行, 本调查的目的主要是对实验班学生的发展状况进行综合评估, 以便采取教育对策。

2.调查方法 :进行《学习适应性测验 (AAT) 》团体测试。该测验 (AAT) 是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周步成教授主修的《学习适应性测验》 量表 , 制定出中国的常模 , 是适用我国中小学学生学习诊断与指导的标准化测验工具。本测验折半 信度为0.71~0.86, 重测信度 为0.75~0.88, 有一定的 效度[2]。

3.调查对象 :实验中学初三一班 (实验班 ) 、初三六班 (同级对比班) 、初二五班 (同龄对比班) , 每班学生全体参加测验, 共121名学生。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 学习适应性总体水平分析

分析总量表着重看学生学习适应性总体水平所处的位置, 中等水平说明学生只要保持现有学习状态, 对个别不足部分稍做调整可取得好的学业成绩, 中上等及优等水平说明学生只要保持住原学习状态就可以。中下等及差等水平则说明学生不仅要努力, 而且要在许多方面改进才能进步。

从表中看出, 实验班和同龄对比班的平均分均在50左右, 略高于全国平均值, 说明学生学习适应性属于中等水平;实验班比同龄对比班平均分高出0.71分, 标准差低2.52分, 说明实验班学生的学习适应性比同龄对比班强。另外, 同龄对比班标准差高于实验班, 说明学生学习适应性之间有差异。同级对比班学生学习适应性总体属于中下等水平。适应性等级 差等率% 中下等率% 中等率% 中上等率% 优等率% 全国常模7% 24% 38% 24% 7% 实验班0 13. 16% 57. 89% 26. 32% 2. 63% 一致性人数38 12 47回答一致性测量结果平均分 标准差平均分标准差平均分 标准差51. 39 6. 82 37. 42 3. 09 50. 68 9. 34全国平均分为50分平均分在65分以上 (含65分) 为优等, 55 -64分为中上等;45 -54分为中等, 35

(二) 学习适应性五个等级分布状态分析 - 44为中下等, 34分以下 (含34分) 为差等。标准差值越大, 说明班级内部学

学习适应性五个等级的人数分布状况,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班级内部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状态, 能够揭示出优等生与后进生的分布及区别。同级对照班16. 67% 83. 33% 0 0 0同龄对照班4. 17% 25% 37. 5% 25% 8. 33% 生学习适应性水平越大。

同龄对照班学生学习适应性五个等级人数分布比例与全国同龄学生的分布状态基本一致, 呈正态分布, 中上等和优等同级对比班42 48. 75 41. 75 42. 33 0 0 41. 67 58. 33 0水平的学生明显高于全国常模。实验班学生学习适应性则集中在中等水平区域, 占57.89%, 高出全国常模水平将近20个百分点, 说明学生整体水平较高。同级对照班学生学习适应性集中分布在中下等区域, 中等及其以上水平的为0, 说明其整体学习能力不强。另外, 实验班优等率占2.63%, 低于全国常模的7%, 同龄对比班为8.33%, 高于全国常模 , 说明其优等生比实验班多, 实验班优等生少。项目量表得分 学习热情学习计划 听课方法优等率% 中上等率% 中等率% 中下等率% 差等率% 实验班51. 08 51. 55 52. 18 52. 21 2. 63 28. 95 50 18. 42 0同龄对比班51. 74 52. 6 52. 15 53. 49 12. 5 20. 83 45. 83 16. 67 4. 17同级对比班42 48. 75 41. 75 42. 33 0 0 41. 67 58. 33 0

(三) 学习态度分析

学习态度主要指学习者从事学习活动应具备的最基本条件, 即学习热情 (积极性) 、学习计划与听课方法。从表中看, 实验班和同龄对比班相差不大, 都属于中等水平, 且都高于全国平均值。但实验班的中等及中等以上水平人数分布明显相对集中, 且高于同龄对比班, 同级对比班学生学习态度处于中下等水平, 明显低于实验班。

(四) 学习技术分析

学习技术主要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使用的各种学习方法, 通过此项分析可以看出学生的学习方法是否科学和熟练。表中数据说明, 实验班和同龄对比班的学生在学习技术方面有一定差别, 但差别不大, 都属于中等水平, 均高于全国平均值, 但实验班中等及中等以上水平人数占94.77%, 同龄对比班占77.08%, 同级对比班仅占25%, 明显处于中下等状态。

(五) 学习环境分析

学习环境主要包括学生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学生之间的朋友关系, 一方面指这些方面的客观条件与状态, 另一方面指学生对这些客观条件的认同度, 尤其是学生之间的朋友项目量表得分 家庭环境学校环境 朋友关系往往直接影响初中学生各方面的发展。

从表中可以看出, 实验班学生对学习环境的认同程度高于全国平均值, 同龄对比班则略低于全国平均值, 但都属于中等状态。其中在朋友关系方面, 无论是实验班还是同龄对比班, 学生的认同度均接近全国中上等水平, 说明同学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相处关系比较融洽, 班级学习氛围好。而同级对比班学生的认同度则明显低于中等水平。实验班50. 45 48. 11 54. 11 51. 92 5. 26 23. 68 47. 37 21. 05 10. 53同龄对比班50. 47 47. 87 57. 17 49. 32 5. 25 31. 25 27. 08 31. 25 4. 17同级对比班35. 5 38. 5 43. 67 36. 67 0 0 0 58. 33 41. 67项目量表得分独立 性毅力心理健康优等 率% 中上等率% 中等率% 中下等率% 差等率% 实验班50.45 48.11 54. 11 51.92 5. 26 23. 68 47. 37 21. 05 10. 53同龄对50. 47 47. 87 57. 17 49. 32 5. 25 31. 25 27. 08 31. 25 4. 17

(六) 身心健康分析同级对

身心健康着重说明学生的心理品质与心理健康状况, 是衡量学生是否健康成长和学习潜力大小的重要指标。比班35. 5 38. 5 43. 67 36. 67 0 0 0 58. 33 41. 67

从量表中看到, 实验班和同龄对比班的身心健康状态与全国平均值基本相同, 都属于中等正常状态, 相比较而言, 实验班学生身心健康状态在中等及其以上水平的占76.31%, 比同龄对比班学生高出近10个百分点, 而同级对比班学生身心健康状态则处于中下等水平。在独立性这一方面, 三个班均低于全国平均值, 但实验班与同龄对比班都属于中等状态, 实验班学生独立性要稍强于同龄对比班。

三、对调查结果的思考

从以上六个方面分析的结果来看, 实验班学生在各个方面都优于同龄对比班和同级对比班, 与全国同龄学生相比较, 实验班学生学习适应性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同龄对比班学生学习适应性处于中等水平。从目前测验结果来看, 实验班学生的整体状况都优于同龄对比班和同级对比班。按照“教学是中学 , 质量是核心 , 全面发展是根本”的总体要求 , 澄城实验学校确立了“以责任之心办学、以父母之心务教”的办学理念、“差异推进, 关注个性, 内涵发展, 整体提升”的办学特色、“先研后教, 聚焦课堂, 讲究反思”的教学特色, 实验班的全体教师不辱使命, 用自己的德、才、艰辛和智慧, 谱写了实验学校实验班的辉煌, 赢得了社会的评价[3]。

针对中学生智力水平普遍较高而学习适应性水平不高、学业不良现象的现状, 教育者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学习适应性指导, 促使学生充分发挥学习潜力, 取得与智力相应的学业成就水平, 逐步减少学业不良现象的产生。实验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改善学习适应性的实验, 非常必要, 效果也比较明显。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知晓新课改的理念, 而且要用新课改理念改革原有课堂教学。大量实践已证明, 在学生的密切配合下进行课改, 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 悉心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 优化学习环境, 加强心理健康疏导, 是帮助学生改善学习适应性、强化学习效果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2]周步成等.学习适应性测验 (AAT) 手册[D].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 1991.

关于校本研修的断想 篇8

教师不只是“教书匠”,更是知识的“学习者”“探索者”“研究者”。教师在校本研修进程中,应该是一个思考者、追问者、探究者和反思者。当教师以思考的视角审视教育,以追问的目光审思教育,以探究的姿态研究教育,以反思的触角融入教育时,已经具有了研究者的特质。

真正的校本研修应该根植于和谐的校园。和谐即人与自然的和谐、师生之间的和谐、学生全面发展的和谐及领导与教师之间的和谐。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和谐教育体系,是校本研修不断前进的“助推器”。

网络是校本研修的有效载体。基于网络的互通有无、资源共享的互动式创造性的校本培训能为校本研修提供丰富的资源、广阔的空间和交流的平台。

校本课程开发不等于校本教材编写。编写出教材,不标志着校本课程开发的成功。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不能以“因校本课程而校本课程”为目的,也不能把校本课程作为学校为引起教育界关注,并借此扬名的工具。办学理念是校本课程的灵魂,校本课程开发应与办学理念结合起来,把办学理念渗入到校本课程,体现有机融合。校本课程也不是师本课程,应与学生的需求结合起来,让学生参与开发,体现互动研究。

校本研修旨在深化教学改革,培育新型教师,创新教学成果。所以在校本研修过程中应体现出整体协调的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人才培育观和超常思维的教育创新观。

校本研修不是购买几本参考文献、组织几次学习、空喊几句口号、举办几次有“影响力”的专家讲座、发表几篇所谓的“有价值”的论文就能完成的。也不是培养教师成为“口头理论家”。教师应不断反思,转变观念,成为一名创新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终身学习者”。教师应不断实践,转变角色,成为一名新课程理念与教学行动相融合的“实践创新研究者”。只要教育存在,教师就要不断学习,校本研修就不应停止。

校本研修应“以教师为本”,而不应使其成为教师工作中的负累。要让教师满足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使其用发展的眼光审视校本研修,自我定位,自我导向,自我修养,自我评价,自我提高。激励教师在研究状态下工作,在实践反思中成长,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当教师意识到研修就是学习,学习就是工作,并形成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观念时,当教师思考并实践着,学习并工作着,充实并幸福着时,已经融入了校本研修。

上一篇: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免交减免申报下一篇:画说咱们的老师们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