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研修文化

2024-12-09

校本研修文化(通用12篇)

校本研修文化 篇1

校本研修是从学校实际教育情况出发,依靠学校教学特色与优势,展开教育教学的研究工作,期间开展的各种教研活动是最为重要的研究载体。在新的教学形势下如何推动教学方案的实施,实施语文校本研修,构建语文教研文化呢?

一、要制定校本研修的实施制度

以“半日教研制”为例,教师要为校本研修保障一定的时间,比如每周三下午,安排语文教师不排课务,并全员参与研修活动,活动组长负责点名登记,保障校本研修活动的顺利开展。每次的研修活动都要确保有明确主题,通过方案记录,分享交流成果。同时,明确规定活动开展的次数,比如开展的活动每学期都要进行四次,同时保证备课活动定期举办六次。此外,学校还要针对语文校本研究工作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与考核评价制度,按时检查并督促,及时进行总结,在交流活动中分享成功效果与经验,分析反馈问题,进行有效解决,根据对应的激励机制给予教师一定的奖励。

二、需要校本理念引领,搭建研修平台

小学语文的教研组要得到学校的大力支持与保障才能更好地开展教研活动,要实现在组内“学校———教务处———教研组———教师”研修网的建立,通过健全完善的制度来规范具体研修工作的实施,同时建立相应的评价机制与奖励制度,在完善继续教育体系的基础上建立校本评价机制与长效机制,保障小学语文校本研究策略的稳定实施与发展。由于语文学科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集合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因此具体到学科的教学与备课,就要注重到汉字书写、应用功能教育的强化,并加大对于阅读量与阅读范围的重视,实施作文渗透化教学,以校本研修的形式培养教学“引领者”专业化成长,建立并应用优质课程的资源。

三、要立足语文学科,拓展语文空间

语文校本研修工作开展必须保证重点突出、步骤清晰、反思有效、小结准确,在学生提升学习能力的同时,自主形成合作学习的意识与模式,并逐渐促进良好班风、学风的形成,教师要在其中发挥引导的作用,并努力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与教学发展,教与学相长,师生共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更为广阔的空间与更为良好的环境。例如围绕“我的语文课堂”、“在这里我能学到更多的语文知识”、“成为一个更加专业的语文教师”、“构建阅读艺术的语文课堂”等形式的交流,此外,还要加强在培训工作上的力度,扩大研修的普及面和覆盖面。

四、需要创新教学课堂,落实知识目标

语文的教学不但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同时也是知识性与创造性的结合,但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时代背景下对语文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该将兴趣的培养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将提高语文综合素质作为主要的动力,全面提高自身的语文研讨能力,并形成新时代背景下核心的课题。在日常的语文教学课堂上,教师更要在这一理念指引下投入到教学工作中,以常规教学为基础,强化自身对基本功的掌握程度,并落实教学目标的三维方向,以学生的知识水平构造和语文学习能力为准循序渐进地完成从“知识训练”到“强化能力”的转化,并真正形成提高语文素养的改变。

五、要潜心研究教学,促进语文发展

常规教学多采用全程互动的形式展开,通过丰富语言表达、增强实践应用的方式积极参与各种教研活动,并设置相应的教学论坛、教育论文等形式,丰富教学技能的提升渠道,提高业务素质与教学能力,努力向科研型与专业化的方向发展与成长。比如,针对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基础与特点,在教堂上侧重强调“写字教学”和“阅读教学”,在长期实践中积累经验,并针对平时反馈的各种问题如“如何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如何处理语文的教学练笔”等方式展开校本研修,将“语文教学”转变为“发展教学”,将描摹书写转变为应用书写,打破过去教师同教案,学生同课堂的操控式模式,使得对话课堂、互动课堂、创新课堂成为当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常规模式。

六、要聚焦校本核心,形成课例反思

将关注点聚焦到校本研修课堂上,并以具体实践为问题的核心,充分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通过课中观察,案例研究,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对课堂的教学问题进行反思,不断调整并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首先是确定主题,语文组组长分析教师的笔录以后,召开座谈会,针对教师们普遍存在的教学问题梳理分类,确定主题,拟定计划,安排探讨时间及观察内容。其次,观摩课堂与分析案例,教师在研修课堂的实施过程中,详细记录参与者的课堂行为,得到第一手资料,并围绕主题,探讨感触最深的课堂事件,分析案例,集体会诊,进行反思性课改,不断完善教学措施。最后是实现创新,由教研组集体对整个教学活动进行反思,总结体验与收获,最终以论文或案例评论的形式发表总结与经验,以做创新参考。

摘要:<正>校本研修是从学校实际教育情况出发,依靠学校教学特色与优势,展开教育教学的研究工作,期间开展的各种教研活动是最为重要的研究载体。在新的教学形势下如何推动教学方案的实施,实施语文校本研修,构建语文教研文化呢?一、要制定校本研修的实施制度

校本研修文化 篇2

一、校本研修的任务目标

1把学校的发展与教师个人的专业成长有机结合起来,体现终身教育思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实现教师整体素质与学校综合水平同步提高的目的。

2、通过工作、学习、研究三位一体的现本研修活动,使不同层次教师的专业素质在原有基础上都能够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以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3、引导教师树立“终身学习”意识,不断更新观念,与时俱进,不断调整和改进教学研究和教学行为,深入研究教师在教学中发现的实际问题,切实提高教学水平和课程建设与管理能力,以适应学生的需求与发展。要充分发挥省州市级骨干教师的“领头雁”作用,提高全员教师研究能力和专业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二、校本研修内容

1、师德和教育教学观研修。校本研修要不断强化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还要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深入领会素质教育实质,把握新课程和各学科课程标准的精髓,树立新型教育观、人才观。

2、教学常规研修。“备、讲、批、辅、检”作为教学环节是教师岗位研修的基本内容。要针对学科实际、学科特点进行教学方法的研讨和教学技能的培养;要面向未来,结合新课程实施实际,改革课堂结构和评价方式,实现减负增效。

3、基本功研修。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师基本功在三笔字、普通话、“教师六项技能”等传统教育的基本功培训基础上,应扩大到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和现代教学设备的操作,多媒体教学、等现代教育的基本功培训。

校本研修文化 篇3

关键词:中小学;校本研修文化;教师专业发展;策略

“有质量的教育需要有质量的教师。”随着新课程深入实施,教师培训“阵地前移”、“重心下移”。在教育部“创建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基地建设”项目不断推进下,中小学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已经统整为校本研修,校本研修文化建设成为有效校本研修的关键。但是,我们发现,校本研修还存在着以下问题:如脱离学校真实问题的解决,先进理念未能很好地转化为教师自觉的行为,研修活动的行为规范体系尚待改善,学习和研究还没成为教师的生活方式,教师合作分享精神也需进一步培育等等,更需文化的整合和重建。为此,根据从活动开展到制度规范到文化生成的文化建设一般规律,我们认为,中小学要从学校资源条件出发,落实问题解决,开展校本研修文化理念重建的具体实践,持之以恒,逐渐形成各具特色的校本研修本土化经验和自觉行为,重建校本研修文化。

一、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策划校本研修活动

课堂教学是新课程实施的核心环节,也是教师在教中学、在研中练,获得成就感,增强教育信念的孵化器。教师研修是一种问题驱动的群体合作学习活动。只有不断解决教师实施新课程中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理念与行为之间的差距”,才能将先进理论和先进经验转化为教师教育教学自觉行为。因此,要聚焦课堂教学问题,优化校本研修活动设计。在策划校本教研活动时,要以问题为主题,以问题解决为导向设计丰富多元的校本研修活动。在设计校本研修活动中,在问题的筛选与确认方面,要引导教师学会问题发现和问题排序以及问题确认。在问题发现和问题收集中,要求教师、教研组、年极段、各科室首先关注实施新课程中的疑惑、难点、盲点和自己遇到的新问题,每学期开出需解决的问题清单。在筛选研修问题中,要始终坚持以下原则:一是问题必须来自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二是问题必须有研究解决的可能;三是问题必须是教师共同关注的;四是问题必须是目前亟待解决的。不管是从听课评课到观课议课,还是同课异构的比较研究,或者依托课例研究的主题研讨,抑或是视频案例分析等活动设计中,我们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保证校本研修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校本研修问题解决活动中,提升教师,提高质量。

二、以实践反思为抓手,促成理念化为行为

“在行中知”,“知行并进”。教师学习既是一种问题驱动的学习,又是一种基于案例的情境性嵌入式学习。要引导教师把先进理论和经验转化为自身的行为习惯,必须植根于实践反思。可以根据顾泠沅“行动教育”的“三阶段两反思”。模式,在校本研修活动中落实实践反思,在多元连缀的知识学习与实践相互观照的一体化过程中,促进教师专业的、学术的和人格的发展。一是澄清校本研修反思内涵,对自身或者他人的教育、教学、教研、科研、学习、管理行为和事实或事件进行思考、解释现象,概括经验,提炼规律。二是广开校本研修反思交流,做好学习反思、教育反思、教学反思、教研反思、科研反思、管理反思。三是重点抓好教学反思,因时制宜地开展整体反思、专题反思和细节反思。四是以问题性、针对性和深刻性为原则,践行反思步骤——摆出现象、分析原因、提出对策、总结规律。五是通过教师反思体验性写作为载体,在实践反思中要坚决摆进自我,丰富自我经验的省察,对原有行为进行改进,不能仅仅满足已有的经验认识,而忽略了对行为与理念之间差距的关注。要以实践反思为基础,从研究教到研究学到研究教与学,从外现到内隐、从行为到心理文化、从局部到整体,引领教师校本研修的行为跟进中解决问题,将新课程理念有效地转化为教师自觉的教育、教学、教研、科研和管理行为,成就自我,实现教师专业发展。

三、以制度完善为手段,再造研修行为习惯

校本研修是教师教学方式、研究方式、学习方式、专业发展方式的一场深刻变革。校本研修文化形成包括活动开展、制度规范、文化生成三个阶段。因而重建新型校本研修文化,要对新课程背景下的校本研修活动不断给予制度规范,并持之以恒地通过完善制度予以强化,习惯成自然。所以,可以通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沟通,健全和完善一系列校本研修制度:如校本研修领导制度、校本研修管理制度、校本研修奖励办法;再如校本教研工作制度、教研组活动制度、教研组考核办法;又如教师进修培训制度、新老教师结对制度、教师自我反思制度;还有,校本研修活动制度,如理论学习、课例研究、专题研讨、案例分析、集体备课、教学反思、读书交流,网络研修制度等。在教研组工作制度中,建立考勤制度、计划制度、总结制度、活动记录制度、考核评优制度、奖惩制度、活动管理办法等。对教师听课活动提出规范性要求:如为执教老师发现一个亮点,找出一个缺点,提供一条建议,写出一个听课小记等。每个老师每学期的研修行为规范:如听20节课,做20张读书文摘卡,写1篇读书心得,开1堂公开课,做一次研修专题发言等等。通过这些制度的完善,健全校本研修的行为规范体系。让每一个老师都认同、每一个教研组都遵守、每一个中层科室都实施、每一个研修活动环节都落实,使这些规范成为我们学校教师的生活方式和习惯。

四、以研究实践为平台,重建教学生活方式

从本质上讲,教师的校本研修就是教师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中心的专业化发展的教学生活过程。教师校本研修实际上就是在校本学习、校本培训、校本教研、校本科研、校本课程开发实践与研究中实现的。要以研究的实践活动创新带动校本研修的活动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把研究实践作为教师的生活方式,重建校本研修文化。一要理论先导,研修一体,将学习融入课堂教学研究活动。适度超前进行理论学习,如专题式理论学习、问题式理论学习和基本理论学习等。二要明确目标,知识管理,参与学习共同体建设。首先是在学习研究中把握规律,寻找问题解决的方法;其次是在学习研究中改善工作,在改进中获得成就感;最后是在学习研究中提升自我,走进自己的真实世界。三要实践反思,重建研修活动模式,提倡融合学习和混合学习。如开展新型磨课形式:第一步备课组确定主题,第二步理论学习,第三步确定上课课题,第四步全组教师备课,第五步全段教师分成三小组,每小组确定一名上课教师,第六步三轮磨课,第七步撰写论文、案例、课例或教育叙事等。我们要将教材分析、学习掌握、教学设计、问题处理、作业安排、考试命题、学习反思、交流讨论等等,都作为研究方式转化为教师教学生活的必然的组成部分,在有效学习、有效教学、有效研究中实现专业发展。

五、以合作分享为载体,培育校本研修精神

教师在校本研修活动中缺乏深度会谈和平等互助精神,其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合作分享的观念习惯,在于教师长于内省而缺乏公开自我、倾听与回应以及使问题化与问题解决的习惯和能力。所以,要以合作分享,共同进步为研修活动价值取向,进行校本研修文化精神和价值追求的重建行动。一是要进行研修成长规划,建设学习型学校。如提出“以学习为本,打造学习型组织;以研究为主,组建研究型团队;以和谐为贵,铸就共生型团体;以文化为标,培育生态型群体”的愿景。二是要明确规划参与要求,开展学习型组织建设。在与学校文化保持方向上一致的情况下,引导教师、教研组、课题组、项目组等的研修活动,应有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愿景和文化理想,夯实校本研修文化的基础,体现校本研修文化理想与精神核心。三是要落实规划实施中研修活动的有效互动。不把实践反思变成“检讨大会”,不将研修问题转变为教师的压力,而是通过良好的互动,如论坛式的问题交流、请教型的评课研讨、对等性的资料互换等等,促进教师之间的合作分享,是校本研修活动成为教师情感联络、思想交流、经验分享、合作研究、智慧生成的载体和价值追求。通过合作分享的活动实践,注入文化想象力和共同愿景,从而提升教师群体的实践智慧和实现校本研修的文化重建。

校本研修文化重建关系到校本研修制度建设成效,校本研修活动的成效,教师专业发展的成效。校本研修文化重建,无形而有形,无为而有为,不能重形而轻内涵。针对校本研修问题解决,中小学必须从本校资源环境条件出发,坚持先进的理念,策划活动,并付诸实践;制度建设,常抓不懈;发掘与本校实际相适应的、原生态的、个性化的研修活动方式、经验、特色、习惯和价值追求,一以贯之,去实现校本研修文化重建。

参考文献:

[1]陈大伟.校本研修面对面[M].中国轻工出版社,2006.

[2]汤立宏.校本研修专论:中小学教师人力资源开发于专业发展研究[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6.

[3]柯孔标.校本教研实践模式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校本研修文化 篇4

一、“绿茶文化”——促成教师专业互助

把“绿茶文化”引入校本研修,就是给教师提供更有效的思考、交流平台,旨在深化校本研究的内涵,营造教师专业互助的良好局面。我们发现目前采用较多的听课反馈式、个人反思式、骨干辐射式、城乡联动式等校本研修模式,存在着教师参与面比较有限、信息传递单向、忽视教师学科知识结构的完善和专业理论知识的充实以及精神层面的引领等缺陷。为构建校本研修新模式,扩大研修活动的受益面,丰富研修活动的受益点,从2010年开始,我们把“沙龙”和“笔会”创造性地纳入到了校本研修这一领域中,有效促成了教师专业互助,通过同伴激励,激发教师自我提高专业成长的夙求。

1. 教学沙龙:营造教育智慧的交流场

教学沙龙一般每学期举行两次活动,起初由各学科组结合各自学科需要上报沙龙主题,经教科室统筹安排,制定相应计划,落实活动时间。在经历了从一开始的“结构粗放、无序发散”到“主题细化、生成有限”再到现在的“多向激发、有序聚焦”三个阶段后,“主题式教学沙龙”这一特色研修品牌也逐渐走向了成熟。一次有效的教学沙龙要做到以下三点:

(1)精心确定主题。

很多老师之所以对研修活动兴趣不大,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研修活动的主题太过空泛,缺少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此,要让老师们有效参与,精心确定主题是至关重要的一环。从2010年至今,该校已经成功举行了九次教学沙龙活动,在主题的选定上有的直面教学中存在的共性问题,有的指向教学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有的关注教师的职业发展,有的研讨学生的学习成长。主题的精心选择,有效地突破了传统研修模式“受益点单一”的瓶颈。

(2)认真进行前期准备。

为提高沙龙的实效性,要求参与的老师能针对主题回顾整理各自的认识,广泛搜集学习相关素材,从而做到发言观点明确,事例丰富。同时沙龙活动主持人还需精心策划预设,准备好交流提纲,以保证在主持过程中收放自如,促进参与者生成即时观点,形成良好的“沙龙场”。

(3)及时做好总结反思。

每次教学沙龙活动后,该校都会将现场录音整理成沙龙实录,并上传到校园研修平台上。及时总结沙龙活动,既是对整个沙龙活动的回顾,清晰老师们在沙龙活动中的所得,以指导老师们更好地进行教学实践,同时,又能激起老师们对沙龙主题的后续思考,使交流从结束又走向开始。

2. 渲意笔会:激荡教育灵感的碰撞场

在对很多名师的研究中,我们发现笔耕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路径。但当下有不少老师由于日常教学任务比较繁重,在论文写作上又缺乏引领和指导,出现了“重实干,轻笔耕”的现象。为了唤醒老师们勤于思考、善于笔耕的热情,引领老师自觉地把教学实践所得转化成教学思想,学校创立了“渲意笔会”,这一“在休闲中实现专业发展”的研修模式成为了教师碰撞教育智慧、激扬写作灵感、倾泻教育理念的又一平台。

渲意笔会一般一学年安排一次,利用一两天的休息时间,赴相对安静的地方外出研讨。参加笔会的成员包括论文写作的教师和各学科骨干。为使笔会更加有效,在举行笔会前需做好前期准备工作。首先,各教研组根据研究主题组织教师自愿报名;然后,报名教师独立选择论文写作点,组织论文结构;接着,各教研组集中研讨写作论文的论点及素材的合理性,进行第一次修改;最后,参与教师各自修改提纲,准备相关素材,制作简易幻灯片,准备交流材料。渲意笔会的具体交流活动分为个体发言、专家点评和集体会诊三个步骤。个体发言时,教师逐个用PPT为大家呈现自己论文的框架结构,并作相关的说明;接着由校内骨干教师组成的各组专家对每位教师的提纲从论文写作素材的实效性、论文结构的合理性、标题论点的贴切性等方面进行当场点评;最后分语文、数学和综合三大组进行小组深入细致的会诊式交流,要求每位参与教师完善自己的写作提纲,完成初稿。为切实提高论文质量,回校一周后,教师对各自的论文进行细腻撰写和精心修改,各教研组的负责教师继续进行跟踪服务。论文初稿出来后,组织组内教师对这些论文进行再度讨论交流,集思广益,通过交流实现“自助助人,享受成长”的研修目的。

二、“红酒文化”——引领教师科研提升

教师的教科研就如同红酒一般,初入时都觉得困难重重无从下手,但坚持以后就会逐渐体会到教育处处可研究,教育事事是研究。为打破学校科研的瓶颈,激发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激情,促成教师“由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的传授者、学生行为的监管者转变为现代意义上的教育家”,该校成立了“草根研学堂”,为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提供强有力的后备保障。

以“草根”来命名,是基于扎根一线教师的教育科研。草根研学堂是该校组建的一支教师科研骨干队伍,由参与各级各类课题研究的教师组成。研学堂以校教科室为组织机构,外聘市内外科研专家为该校科研导师,与各课题组教师进行一对一结对辅导,从而达成对课题的动态化田野式管理,切实提高教师的科研成效。草根研学堂一般每月开展一次课题例会,包括课题指导、专家讲座、科研心得交流等形式。该校定期邀请外聘的专家进行课题指导和科研方法辅导,使教师掌握一定的科研工作方法,以便更好地开展小课题研究工作。为加强课题的动态管理,该校在校园博客中创建了“草根研学堂”博客群组,各课题组成员可上传研究材料,以达到过程跟踪和及时指导的目的。

为扩大课题研究的参与面,研学堂对教师的课题研究提出了“以校总课题为龙头,以教研组课题为研究重点,以教师小课题研究为落脚点”的上伸、下延、平铺式的立体型研究机制,打造了“科研先导,研训联动”的校本研修机制,努力提升校本研修的科研含量。目前,各教研组根据本组特色,申报了不同等级的立项课题,组内的研训活动围绕课题研究进行思考和实践,自觉地为日常研修注入科学性和研究性,做到研修科研化、问题课题化、实践理论化。

三、“咖啡文化”——丰富教师精神生活

咖啡,需要慢慢品,细细尝,人们可以边品咖啡边读书看报,也可以高谈阔论。把“咖啡文化”引入到校本研修中,扩展了校本研修的范畴,使校本研修向教师的业余生活拓展。为使教师更好地利用闲暇时间,陶冶教师情操,2010年初,该校成立了“红树林读书会”,看书、谈书、思书,成了教师业余最重要的精神生活。

红树林读书会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教师人文素养”为目标,以“完善自我,发展学校;享受职业,美丽人生”为口号,由喜爱读书的二十多位教师自愿组成。读书会每月向读友推荐一本书,涵盖励志类、文学类、教学类等多种书籍,如《启动心的力量》《论语心得》《窗边的小豆豆》等,至今已阅读了约十余本书。读书会在学期初,由会员推荐阅读书目,在删选的基础上确定阅读书目,制定本学期的阅读计划。根据计划按月下发一本阅读书目,教师利用闲暇时间自由阅读,可根据阅读体会撰写读书心得。读书会每月举行一次集体交流活动,形式有沙龙交流、外出采风、专家讲座、小组研讨等,让读书会成员在轻松休闲的氛围中,享受读书乐趣,修炼心性。

读书会活动极大地丰富了读友的业余生活,丰富了教师的精神世界。一位读友在回眸读书会活动时写道:“读书会的活动,丰富了我们单一的业余生活。灯火阑珊的夜晚,我们相聚在一起,几盏灯光,几盘水果,简单而又质朴。我们聊着深藏心底的小秘密,借着大家的理解和鼓励疗好了内心多年的伤痛,重启心灵力量;我们聊着古代圣贤的名言,体味着人生的立身之道,在浮躁功利的当今社会中寻找一泓清净高雅的心灵鸡汤。夜晚,因为我们的相聚变得温柔无比!借着读书会,我们猜字谜、踩气球、比拼盘,玩起这些带有浓浓童真趣味的小游戏,我们发现原来快乐竟是这么简单!”读书会活动激发了教师的读书热情,开阔了教师的教育视野,陶冶了教师的情操,也促动了教师专业成长的内需,为校本研修活动从被动走向主动搭建了和谐的桥梁。

校本研修文化内涵的重新塑造,一方面彰显着强大的导向功能,引领着教师在研究状态下工作、学习;另一方面它还呈现出卓著的凝聚功能,使教师原有的个别的、无序的、自发的个体研究转变为群体的、有序的、自觉的团队研究,使教师对这个团体产生了强大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再者,它更蕴涵着“润物细无声”的熏陶功能,在特色研修文化所营造的浓浓的研修氛围中,教师的信仰、观念、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自然受到熏陶,科研的意识被不断强化,研修活动从被动卷入到主动参与,不少教师由此开始走上了一条自我发展的研究之路。我们坚信:文化塑造,是校本研修的必然走向,以团队文化的建设为切入口,应该是有效提升校本研修实效的可行路径,它必将引领教师走上专业成长的持续的、健康的发展之路。

摘要:校本研修的开展不能仅仅依靠外部管理、规范制度、检查评比,而需要在学校内部形成一种具有传承性的文化,充分调动教师的内驱力,才能真正促进每位教师的发展。近年来,浙江省奉化市实验小学以团队文化引领为切入口,充分挖掘校本研修的文化内涵,营造出“绿茶文化”“红酒文化”“咖啡文化”等一系列特色研修方式,走出了一条“制度保驾护航,文化引发内需”的研修之路,营造出芳香四溢的“自助助人,享受成长”的校本研修文化。

关键词:校本研修,文化引领,专业成长

参考文献

[1]王洁,顾泠沅.行动教育教师在职学习的范式革新[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学年校本研修个人研修计划 篇5

一、研修目标

1、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自主、探究、合作”的网络研修能力

2、通过“校长专业化”、“学校常规管理”、“学校精细化管理”、“学校管理案例”四个专题的学习,提升自己的专业化发展水平,提高自己的管理能力,决策能力。

3、通过网络平台,实现同伴间的互助与交流,真正发挥网络研修的功能。进一步推广网络研修。

二、研修内容

1、以学习校长专业化发展理论、学校常规管理、学校精细化管理、学校管理案例等四个方面的内容为主。

2、重点学习临江市教育局进修学校干训部下发的学习内容共15位杰出校长的先进教育理念和管理方法。

三、具体措施

1、统筹规划,科学安排。合理安排好学习时间,处理好工作与学习的关系。依托校长网络研修平台,开展自主研修,争取每天网络研修学习不少于半个小时。

2、认真参加干训网络学习,按计划完成每月的学习任务,认真写出网络研修总结,研修日志,积极撰写研修博客。

3、依托网络研修平台,进行校际间、学员间、师生间的网络研修交流。

小学数学校本研修 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校本研修;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7-0119-01

近几年,我通过自主学习,积极听课、参加评课,积极立足于校本研修,努力加强业务学习,上好每节课,做好个人教学反思和随笔、积极参加外出培训和学习,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工作方法,以这个平台来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经过一年的不断进取,我觉得我的个人研修有点收获,特别是对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有很多的想法和实践,现总结如下和同仁分享。

一、多媒体用于数学教学的优势

多媒体具有一般教学工具所达不到的理想的本能,具有快捷性、形象直观性、容量大、优美性、游戏特性,可虚拟现实、可反复演示再现情景等优势。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完美的整合,融合它们各自的个性,交互它们优越的特性,让它们有机的结合,把数学的难点、抽象性形象地展现出来,让静的数与字母跳动起来,借以提高学生的兴奋点和学习数学的情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效率,调动学生的思维意识,使学生主动地去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环境,产生良好的效应。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可以实现重播,为学生提供重复观察的条件,加深学生对问题深层次的理解和拓展。学生也可以利用计算机等进行个别化学习,因材施教、因人施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养成健康的心态。

二、現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数学教学的弊端

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数学教学,对师生的思维空间有所限制,抹杀了教师的课堂教学创造。多媒体应用于数学教学是由课件完成的,在一定时间内,课件由于发挥了其视觉、听觉等方面的优势,加大了刺激强度,提高了学习效率;但软件的本质又决定了其局限性。课件是固化的、有预见的,同样排斥师生互动中的非预见性因素,而数学教学中对象不同,班级不同,课程进行的内容、流程也应不同,思维的闪光是迸发于思想的碰撞中的,教师为了配合课件进程,不敢发挥,导致千篇一律,预设思路框框,势必限制学生思维的自主发展空间。再者,教师在课堂上运用自己的体态语言感染学生,形成了各自的教学风格,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消除了情感上的陌生感。他们或以幽默睿智的教学语言引人人胜,或以严密简练的数学思维推导引人深思。但课件的大量应用,更多的把教师限制在了计算机机位,成了软件解说员,妨碍了个人风格的语言表达能力、板书能力、课堂应变能力等。

三、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研究

1.利用多媒体技术的直观性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必须以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为依托,使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敢想、敢问、敢说,从而诱发自主学习的意识。分组教学中融入电教媒体, 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比如在《年月日》一节课中,练习设计了基本题、操作题、思考题三种类型,每一种题型中又有若干小题,习题以网页形式出现。学生通过点击主页校园题库进入本节内容就可以找到练习题。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学习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题目,自己确定完成的数量,而后把答案输入计算机,点击网页中“答案”二字,机器就会自动判断是否正确,对的同学进入下一关,错误的可以改正,如果学生无法改正错题可通过“聊天”、“帮助”等方式,向同学、老师请教,也可以按电子举手直接请教老师。学生真正地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 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具体化、简单化,形象化,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电子白板作为新型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走进了课堂,它具有黑板和多媒体课件的优点,构成了真正的现代化教学体系。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展示几何模型,进行图像的平移、翻转、伸缩变换,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具体化、简单化,形象化。例如,在小学二年级《角的初步认识》一节中,为了引出课题,收集了生活中的一些与之有关的物品:剪刀、饮料吸管(弯的)、水龙头……。学生可直接在图片上用笔画一下,圈一下,写一下,从实物中抽象出角的一般模型,包括锐角、钝角、直角,体现了从直观到抽象的过程,使得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角产生了直观的认识。在做题时,电脑及时出示动面、声音,如“你真棒”,“再来一次”,做笑脸、哭脸,都适合小学生的心理,能让他们快乐地学习。在数学教学中,丰富的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能够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能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火花的碰撞,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结语:通过这几年的校本研修,我感触颇深,收获颇丰。网络学习是最快捷的一种形式,是在线研修的一种研修学习方式,我做到网上在线找相关的课题的视频学习,找相关研修主题的资料查阅学习,和同伴在微信和qq上、博客上交流个人校本研修的过程,分享其他同行的个人研修成果,吸取了他们很多有用的经验,感觉效果很好。另外,每次听完同伴的课或者听专家的课,我都要把对我启发最大的课的感受写下来,把我每次平时上的感触最深也写下来,把我公开课的评课和建议意见也写下来,我从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课堂调控,师生互动、学生学习效果等方面去写,作为以后的教学经验的积累。我还在上完课经常反思自己是否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有没有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等,并努力注意现代信息技术教学与传统教法衔接的问题,使之发挥最大作用,最终实现教育思想与手段的完全现代化。

参考文献:

[1]王贵存.浅谈多媒体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的有效结合[J].华章;2010.

[2]邵永洪.浅谈网络在数学教学整合运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3.

校本研修文化 篇7

一、形成一种共识———走“全员研教”之路

我校教师普遍比较敬业,但部分教师在课间不常在办公室里议论课堂教学的成败,不主动报名参加业务竞赛,一周一次的学科教研活动和集体评课时,主动发言的次数较少,也很少去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上公开研讨课的教师绝大多数以青年教师为主,评上高级职称的教师认为已经攀顶成功而失去了研教的动力。这样,部分教师逐渐被边缘化,成了研教的看客。“课程即教师”,课程改革的成败取决于教师。不搞教研的教师就一定不能上好课,即使能上课,也一定不精彩。教师在平时教育教学中要学会“教研”,一要会“思”,即事事反思。二要会“研”,即处处研究。我们必须让每位教师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形成“全员研教”的共识,在“教”字上下工夫,在“研”字上求发展。但转变教师固有的思想观念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长期的坚持和思想引领。

基于以上认识,我校主动思考教师的专业心理需求,关照那些“拒专业”教师的心理矫正及健康成长,对缺乏持续的专业发展的动力的教师、对在旧习惯中对“新专业要求”忽视的教师、对把教学看成是机械重复的简单劳动的教师和家务劳作与业务学习产生矛盾冲突的教师,剖析他们“反专业”的典型心态,实施心理疏导,并针对不同层次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的需求实行因材施修,引导、鼓励全体教师自觉、主动地参与校本教研,追求教师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关注教师校本教研过程中的心理成因与规律,关注教师在校本教研过程中的“自律性”和“自主性”,引导我校全体教师关注课堂和教学行为的改进,激励教师不断探索教学艺术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引导教研组、备课组关注有效教学、进行课堂观察、开展主题教研,树立教师巧教典型、研究课堂教学行为、提高教研活动效益。

另外,学校还充分重视专业人员引领的作用,通过专家带动教师,共同探讨教学中遇到的困惑,经常邀请浙江省小语会副会长、宁波市小语会会长特级教师纪育华及教研员胡华杰老师、朱林贤老师等专业研究人员来我校进行教学指导,开展教学专题讲座。

二、完善一项制度———落实“集体备课”教研

完善的教研制度不仅可以使“教”有章可循,而且使“研”有路可走,能更大程度地调动全体教师参与“教”和“研”的积极性。追求有效的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师个人的经验积累和提高,更离不开其所在的教研组成员的智慧,尤其是教研组协同合作、教师间的互助,这是校本研究的标志和灵魂。

我校十分重视教研组协同合作的教研环境建设,坚持以教研组为核心,采用“互补式网络集体备课”,各教研组制定“网络集体备课”计划,根据教材编排,以“单元”为单位,分别由组内各成员承担教案起草任务,明确每单元主备课人。第一次网络集体备课按照“网络集体备课计划”安排,由各主备课人提前一单元教学时间,将起草的教案发表在校园智慧网“论坛”栏目上,供组内成员开展网络集体备课活动。针对一个单元教学草案,组内成员可采用“在原草稿上用红字添加或修改”“复制片段重新设计”“跟帖提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或“围绕一个环节开展讨论”等多种形式的网络集体备课。第二次网络集体备课,主要由主备课人完成。根据组内成员的集体讨论,吸纳“第一次网络集体备课”的意见与建议,对草案进行修改、整理,形成较为优化的正稿教案供组内共享使用。第三次网络集体备课,通过对正稿教案的课堂教学实施,在网上互相交流课后感,课后感有教学得失、对本教学内容设计的重新认识,还有一些共性问题的探讨。通过教师参与每周的教研组集体备课,共同研讨一节课例,通过教师间的听课评课,将教学研究渗透于“备课(寻找问题)、上课(实施尝试)、听课(感悟技艺)、评课(优化尝试)、反思(调整提高)”的循环反复的流程中。久而久之,在这样实实在在的学习、实践、反思过程中,学校逐渐形成了一种“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成长”的“全员研教”状态。

采取“互补式集体备课”,各教研组在内容上要吃透教材,优化预案,以“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为支撑,以“轻负高效”为目标,围绕课程标准确定每一个单元、每一个章节的重难点,力求每位教师在课堂上能够找准并突破重难点,优化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通过教研组协作,解决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或困惑,鼓励教师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思考性的建议,使教师在互补中成长。

三、引领一种理念———指导“问题策略”研究

集学习、思考、实践于一体的科研型的教师,才是高教育水平的教师。没有科研意识和问题意识,就没有发展的前提。学校积极指导教师进行“小策略研究”,着眼于教师生活的实际情境,以探究教师行为问题解决的“小策略”为抓手,引领我校教师在问题解决和经验共享的过程中,焕发学习热情与研究意识,积累实践智慧,并孕育我校教师群体的研究生活。

我校多次组织教师读书活动,并邀请专家来我校进行教科指导,开展教科专题讲座,教师积极从教育专著、专家的报告和同事的实践中汲取营养,明确了自己的教育理想和追求,逐步确立起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逐渐掌握系统的教育科研方法。在此基础上,学校在各教研组充分讨论后制定《小问题小策略研究实施意见》,把握小问题小策略研究的全过程。9月份为“问题式”小策略研究项目上报月,人人自选探究项目,制订《“问题式”小策略研究方案》,上传教科处审核、指导。12月份为“小策略研究”中期抽查交流月,由教科处牵头负责开展中期交流、指导活动。5月份为“小策略研究”成果总结汇报月,汇报形式为论文,组织“问题式”小策略研究论坛活动进行优秀成果汇报。年级组、教研组或三人以上的自由组围绕学科课堂教学某一个真实的突出问题或项目,以教研组合作为组织形式加以探究与实践,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提高学科课堂教学的实效。所有学科专任教师,围绕个人在教育教学中所遇到的实际情况,开展“小现象”“小问题”“小策略”研究。“小策略研究”努力让教师时刻把教育教学实践与思考相结合,在思考中工作,在工作中思考,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养成勤于反思和乐于动笔的好习惯,在工作中及时有效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总结研究成果,积极参与各级各类教育教学研究和征文活动。

通过小问题小策略研究实施,引领我校教师发现并梳理当前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真实问题,探究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与方法,提高教师应对这些问题的能力,提高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开发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有效策略和方法,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策略库”,作为全体教师共享的教育资源,激发教师的学习欲望,唤醒教师的研究意识,引领教师走上研究性学习之路,形成教师团队的研究氛围。

校本研修文化 篇8

一、农村小学校本教研的现状

1. 学校教研 、科研 、培训不能有机融合 、和谐统一

首先,学校的教研、科研、培训往往缺乏共同的主题,目标不一,三者之间不能紧密结合. 其次,三者不能从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以教学中具体存在的实际问题为研究对象,确立校本研修的主题.

2. 教师的认识不够

其一,有的教师认为只要把书教好,将学生的成绩搞上去就行,校本研修,那是做文章、过形式而已. 其二,有的教师安于现状,视野始终锁定在教参、教本和教辅,不看书、不学习,教育教学的思想观念守旧、方式方法传统. 不关注减负增效,而是通过题海战术、重复练习去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对于校本研修活动,广大教师缺乏热情,缺少参与度.

3. 形式单一 、目的不明确

农村小学的校本研修已形成了“传统的模式”———上课、研讨. 就课论课,没有主题,目标不明确. 缺失对教育教学问题的思考和关注,让校本研修活动失去了“真”意义.

4. 效果不明显

由于教师不能结合自身的教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且根据问题确立校本研修的主题,所以在研修活动前没有思考、研修活动中没有收获. 更何谈“分享研究成果”“更新教育观念”“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服务于教育教学”.

了解现状,针对问题,我们认真思考,积极实践,且行且思,努力探索适合农村学校教育特点的校本教研之路.

二、农村小学校本研修有效性的思考

农村小学的校本研修需要结合实际情况, 有序开展,增强校本研修的有效性.

1. 问题的提出是农村小学校本研修的关键

农村小学校本研修的目标是什么? “丰富的理论素养”、“大家的上课风范”……这些都不是重点,其关键在于能够发现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且思考、研究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校本研修应立足于“人本”和“校本”两个着力点. 它的特点是:基于“本”,研修“教”,使教师主动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这就需要教师结合实际提出问题,这样,校本研修才能把握住“人本”和“校本”,才有丰富的一线资源,才有传承的生命力.

2. 正确看待校本研修的目标

校本研修目标层次:落实教育教学常规———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技能———提升专业素养———增进教育教学智慧. 校本研修要进行分层推进,农村小学的校本研修目标层次要起点低、小步走,大多数老师可以在立足于落实教育教学常规的基础上进行教育教学技能的提高,当然,也可以先“造就”一部分教师,让他们成为教学的行家,引领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

3. 组织的形式可以多样性

课堂教学是校本研修的主阵地. 但同时, 还可以进行形式多样的校本研修活动, 把教师从单一的模式中解放出来.例如:关于作业的校本研修,开展旨在改进作业过程的教师研修(作业布置的研究、作业设计的研究、作业批改和分析的研究);也可以进行备课活动的校本研修,通过备课提升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的把握;还可以让教师体验考试,让教师以学生的身份进行考试(解答试卷),以研究和反思试卷的命题和评分标准,(解读试卷)引导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考试,引导教师树立学习的意识. 除了学科校本研修,还可以进行德育方面的实践活动研究,或是针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个案研究.

4. 健 全制度 ,保障校本研修

首先,学校领导要对校本研修重视起来,校本研修是一个学校发展的脉搏. 在学校的管理制度中要有目的的进行规范,在绩效考核中有所体现,校本研修的制度要简明,可执行性要强, 要有针对性. 制度的制定要针对本校校本研修中的一些弊端,给出明确的执行意见及措施,执行力要强,执行要到位. 有了制度做保障,校本研修可以从制度化走向人文化、科学化的前行历程.

三、我校校本研修的实践

1. 建立校本研修活动中教师的主体意识

校本研修是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学校实际教育教学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探索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一种教学研究活动方式. 切实提高农村校本研修活动的有效性, 应加强校本研修的教师的主体意识. 为了搞好课题研究, 我们制定了计划,组建团队,将热衷于教育教学研究、有共同愿景的教师聚集在一起,调动他们的内在驱动力,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重要性、能动性. 有了这样的研究理念和团队精神,教师自然就有研究的兴趣,造就最好的研究.

2. 以课题研究为抓手 ,创建校本研修的平台

以数学学科校本研修为例, 我校结合市规划课题《农村小学生数学学习错误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研究》, 将课题研究与校本研修紧密结合,在教学实践中进行课题研究,在课题研究中夯实校本研修,在校本研修中解决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以课题研究引领校本研修的发展.

3. 把 握 “错误资源 ”,立足 “问题 ”解决

学生的学习问题是校本研修的根本点和出发点. 校本教研,关注的不仅仅是学生学什么? 更重要的是怎样学? 从学生的错误出发,探究如何让学生合理有效的学习? 我们的校本研修紧紧把握学生的“错误资源”这一核心问题,在校本研修的过程中用“发现”的眼光去看待这些错误,对这些错误进行研究,开发并利用好学生的错误,化错误为资源,在错误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附:我校的学生数学错题记录.

某小学六年级学生数学错题记录

4. 形成我校校本研修的基本模式

(1)课前思考. 提前一周确定授课内容 ,组内成员独立思考、研究,打下底蕴基础.

(2)课前交流、即席备课 . 课前组内成员研究沟通 , 预设学生的错误方向和特征. 进行简单的前置性的备课, 让每一位教师都能带着“思考”进课堂.

例如在《搭配规律》一课中学生的错误预设:a. 有部分学生不能有条理地进行搭配,使用避免遗漏或是重复搭配的方法. b. 学生在总结搭配规律时, 会出现选配的方法是木偶的个数加上帽子的顶数这种错误的数量关系. c. 学生将生活中实际问题如何转化成搭配规律的数学问题进行解决时会有错误. d. 在进行搭配规律的逆向思维,告诉你有多少种方法,两种事物分别是多少时,学生会有认识障碍.

(3)教学实践. 教师授课 ,听课教师关注课堂中错误资源的生成,并思考如何有效利用.

课堂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要有捕捉学生学习错误的意识,选择学生有价值的学习错误资源,对学生的学习错误资源应进行分析,分析其思维的错误点在哪里? 再根据原因,合理利用,调整教学策略,有效引导,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促进思维的发展.

(4)课后研讨. 听课教师依据学生错误情况 ,填写诊断分析表,分析错因,调整教学思路,构建有效的新策略.

例如:在《认识正比例》一课中,我校教师的诊断分析表:

(5)课后反思. 教师从课堂的错误入手 ,反思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总结课堂的“得”与“失”.

(6)回归课堂 . 教师将思考回归课堂 , 进行实践验证 , 对比研究.

进行反思后回归课堂的练习和分析. 附: 我校的学生练习错误分析表.

我们把握校本研修的主阵地———课堂教学. “教”“研”合一,“研”指导“教”,“教”促进“研”,“研”以致用,使研究不断深入,不断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校本研修文化 篇9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校本研修蔚然成风, 各级各类学校对校本研修的模式进行了广泛而有益的探索。但从现实情况看, 尽管各地中小学开展校本研修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校本研修的模式和方法多种多样, 但实际效果仍然不如人意:有的专家讲座隔靴搔痒, 同伴互助迫于学校强制要求, 个人反思往往流于形式, 公开课有些是表演秀, 参观考察大多走马观花等等。在给学校增加了经济成本, 给教师个人增加了时间、精力成本的同时, 不仅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 使得校本研修未能走向常态化、制度化, 反而产生了干扰正常教学秩序、增加教师额外负担的负面影响。

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部分校本研修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对校本研修在认识上存在误区, 在理论层面和实践操作层面没有能够做到基于课堂教学研究, 即从课堂教学开始, 研究课堂教学, 最终服务于课堂教学。

二、课堂教学研究是校本研修的重要支点

校本研修是以教师任职的学校为中心, 紧紧围绕学校教学活动的教师在职教育 (Inservice Training) 的一种形式。校本研修中所谓“校本”有三层含义:一是“为了学校”, 即所要解决的是学校和教师课堂教学所面临的问题;二是“在学校中”, 指教师应在任职的学校和课堂教学中谋求自身的专业发展;三是“基于学校”, 即教师继续教育的一切计划与活动都必须从学校和教师的实际需求出发。校本研修中的“研”, 就是要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修”则是在研究课堂教学中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

课堂教学是学校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 是教师教书育人的主要方式。不论是教师个人的专业成长还是学校的发展, 都必须是以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为最终呈现方式。不论是“为了学校”“在学校中”, 还是“基于学校”;不论是“研”, 还是“修”, 都必须紧紧围绕课堂教学, 尤其是常态的课堂教学。

要想有效规避目前校本研修在实践层面种种华而不实的流弊, 就必须确立基于课堂教学研究的校本研修模式:自课堂教学始, 研究课堂教学, 服务于课堂教学。只有这样, 才能使校本研修走向常态化和制度化, 从而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从根本上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三、在课堂教学研究中进行校本研修的方式

(一) 在常态“听课”中进行校本研修

听课与评课是教师日常教学工作的基本内容, 也是教师进入同伴课堂开展课堂教学研究的重要方式。很好地利用这一经常性的教学活动, 并对其进行研究, 能够开展教师的校本研修活动, 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在听课中进行校本研修, 应该做到“有备而进、有心而听、有得而评”。

1.“有备而进”, 即进入同伴课堂听课之前要有必要的准备。既然是对课堂教学进行研究, 就需要根据特定的研究目的, 对所要研究的内容、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进行必要的准备。

研究目的可以是教育思想、教学理论等较为宏观的问题, 可以是教学设计、调控能力等较为中观的问题, 也可以是知识和技能、课堂教学智慧等较为微观的问题。研究内容的准备就是要对与研究目的相关的文献进行整理与归纳, 熟悉这一研究课题在理论上已有的成果, 并通过对文献梳理形成自己初步的研究基础与方法。对于研究对象的准备就是要熟悉所要进入研究的课堂的基本情况, 包括任课教师的特点、学生的基本面貌、教学中的主要问题等。这一准备的过程既是在听课中进行课堂教学研究的必要阶段, 更是教师有效开展校本研修的关键一环。

2.“有心而听”, 即在听课过程中认真收集第一手的研究资料。首先要全面, 既要“听”上课同伴的目标达成和课堂组织, 又要“观”学生的活动和反馈, 全面衡量教学效果;其次要有针对性, 要在全面观察和记录的基础上, 重点收集与自己研究目的相关的素材;再次是要有延续性, 应该围绕自己的研究目的, 在课堂教学结束后, 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访谈, 认真听取上课同伴的说课, 以丰富研究素材。素材的丰富既有助于对同伴课堂教学进行中肯的评价, 更有助手教师自身研究目的的达成。

3.“有得而评”, 即在评课过程中对课堂教学进行系统而有价值的评价。以校本研修为目的的听课, 其本质是以“课”为例开展教学研究, 所以在评课阶段, 应正视课堂教学本身, 围绕自己的研究目的, 充分系统地表达自己的研究心得和体会, 并就相关问题展开必要的探讨, 使上课同伴感到有启发、有帮助, 使听课教师有收获、有发现, 两者皆有所“得”。因此, 评课阶段既是对同伴课堂教学研究的小结, 也是教师校本研修的提高和阶段牲成果的展现。

(二) 在“研究课”中进行校本研修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和教育理论研究的发展, 专业的教育研究者进入中小学课堂, 与教师共同进行课堂教学研究已经非常普遍。有效利用这类“研究课”, 实现教学实践者和教学理论研究者的合作, 是校本研修更为有效的方式, 同时也对教师和专业研究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研究课”可以是教师个体与专业研究者的合作研究, 即专业研究者进入教师的课堂, 教师在课堂教学结束后与专业研究者一起开展关于课堂教学的研究工作;也可以是教师集体与专业研究者一起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研究, 在专业研究者的指导下开展听课、观课、评课的集体研究活动。

教师在与专业研究者的合作研究中, 不仅能改进教学, 而且能学会研究。在专业研究者科学的理论指导与引领下, 教师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会不断提升为教师的实践性知识, 进而成为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和研究水平提高的主要动力。同时, 专业研究者先进的理念、方法和经验, 能够对教师“进行教育思想的不断重构与塑造、专业化知识的不断拓展、教育智慧的不断提升、研究品质的不断改善”, 有效推动教师的校本研修, 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但是, 在“研究课”中进行校本研修的前提是基于课堂教学的研究, 这就要求:

1.教师、同伴与研究者是基于校本研修而形成的课堂研究共同体, 是以探究课堂教学现象与问题为主要内容的。这不仅摒弃了种种华而不实的所谓专家引领形式, 更主要的是, 教师的课堂教学研究, 以及以此为基础的校本研修, 不是额外地让教师做本不属于他们的抽象研究, 而“是教师教学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 “这便是将专业活动与专业研究活动融为一体的教师专业生活”。

依托区级研修平台开展校本研修 篇10

一、建立区级研修平台

区级研修平台作为教师之间学习交流的平台,能有效实现专家与教师、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互动以及研讨学习,有助于促进教师的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的实现,为教师专业成长插上双翼。

例如,地理学科由于学科性质,有些学校甚至只有一名地理教师,即使有两名教师的学校也有可能因任教不同的年级无法进行校本研修,缺乏基本的校本研修的氛围,所以,需要在区级这个层面,为这样的小学科类教师建立研修平台,通过团队合作学习,让教师得到锻炼和发展。

二、开展区级研修的做法

1. 确立研修主题

第一,依托区级研修平台,注重文本研读,为课堂教学夯实基础。课程标准与教材不仅是课堂教学的依据,也是课堂教学的基础。教师必须要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基础知识点,对文本的解读和分析(备课)是课堂教学的前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必要手段。“理解课程标准,解读教材”是我区区级研修的首要主题,通过组织教师对文本的研读,使教师能对课程标准和教材充分理解和掌握,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第二,依托区级研修平台,分立专题,合作研讨,资源共享。对课程标准的认识和对教材的分析,只能帮助教师理解教学的理念,掌握教学的内容以及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因此,我区将“分立专题,合作研讨,资源共享”列为区级研修的又一主题,我们将把该主题研修的案例和经验形成文本,成为我区教师课堂教学重要的共享资源。第三,依托区级研修平台,以重点题型为抓手,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例如,2010年上海市开始推行学业水平考试,由于刚实施不久,教师指导学业水平考试的经验相对缺乏,需要借助区级研修平台提升指导能力,所以我区将“依据考试重点,编制合理、科学的练习题”列为高一教师的必修主题。

2. 明确研修步骤

第一,理论指引。我区邀请市专家举办讲座,如“课程标准解读”“怎样进行教学设计”等,通过讲座为各校实行校本研修做理论指引。同时,我区还鼓励教师主动阅读理论书籍,如推荐教师阅读与教学设计、说课、评课有关的书籍,加强教师的专业理论学习。第二,示范引领。我区要求教研员率先示范,如对课程标准再解读、对照课程标准进行教材“样本式”分析、就某个专题进行“教学设计、说课、评课”的示范讲解等。第三,分工合作。教师按要求完成任务,如对教材内容进行分析;对不同的教学专题做好教学设计、教学课件及说课课件;对不同的专题进行归纳整理,形成答题思路和解题步骤,以重点内容为载体编制练习题。第四,交流研讨。我区提供平台让各校教师经常互动,交流经验,如开展教学设计论坛,对练习题的合理性与可操作性等问题展开研讨等。

三、依托区级研修平台加强交流

1. 全体走出去,扩展视野

为了让更多的教师能有更多外出学习交流的机会,我们与邻区如嘉定区、杨浦区联动,共同参与教学研讨,从中学习其他区县教师有效的教学经验,用以改进自身的教学,教师们也感觉扩展了教学视野,受益匪浅。

2. 专家请进来,提高境界

教师校本研修的探索 篇11

自我反思——我要学

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因素就是自我反思。这两所普通的乡镇学校,依据农村学校的特点采用了以下的“土法上马”的校本研修方式:

1、写《教学后记》。人是在反思中不断成长的,教学工作尤需反思。教师应一课一反思,课课回头看。这几年来,这两所学校要求老师们每上完一课写简要的“教学后记”,通过后记形式强化教学反思。在“后记”的写作上学校提出了这样的要求:

(1)客观——就是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把本节课中成功或失误的原由简要写出来。从成功和失误中悟出规律或找出原因,只要是有价值的。

(2)及时——教学后记及时撰写是非常必要的,及时的反思就非常的有利于于下一节课的教学。

(3)简明——写后记提倡言语简约。因为写后记主要是自己看,无须太详细,否则会无形中增加老师们的负担。

写后记首先是基于记录,但更重要的是自己深刻思考和感悟。初写后记可以是零散的、无主题的,一段时间后,可以根据自己教学研究的主题写专题性的后记。如在一个月或一个学期中,根据学生合作学习的有效性问题写多篇后记;在此基础上进行抽象和总结,写出有关合作学习的专题总结;最后,还可以在自己总结和吸收他人经验的基础上写出关于合作学习有效性的教学论文。

2、抄写《教育教学名言警句》。为了提高教师的理论修养,这两所学校还要求教师加强对教育理论的学习。每学期统一安排学习一本教育理论著作,在学习中注意对名言警句的抄录,一般还要求熟读成诵40句段以上,并要求能学以致用。现在,每位老师能够脱口而出的名言警句都超过五六十段了,更重要的是在日常的说课评课以及论文的撰写中能恰当地运用这些名言警句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和分析相关的教学案例,老师们的教育理论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

3、辑录《教法集锦》。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艺,教师在听优质课或阅读教学书刊时,将精彩教学片断和环节记录下来,并适当地进行点、划、批、注,每个月一般要求要有3例以上。过去,老师上公开课前,学校领导要组织很多老师来出谋献策,现在由于融化了众多优秀教师的教例,并经过自己内化后设计出来的教学设计就非同一般了,近三年来,这两所学校的教师在县、市和自治区级的教学赛课中都取得了优良的成绩。

同伴合作——助我学

学会合作与交流,是现代职业教师提升自身素养的重要路径。 在教师个人自学研修的基础上,学校要求教师互相研讨交流,以达到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一般的做法是:

1、实施“2+1”工程。“2”就是教师每月自荐两篇教学后记式,由教科室每月检查评比并从中精选优秀者或展示或宣读,资源共享。“1”指的是教师每学期至少阅读一本理论书籍,在学期结束时写一篇读书心得体会并进行座谈交流。

2、加强互动性的课堂研究,主要做法是:预约课—— 领导向教师提前预约所听的课;邀请课——教师自己主动向领导和同事邀请听的课;同形课——大家都上同一节课,从中探究相同或相异的教学方法;二次课——在大家评议基础上再用不同的方法上一次甚至多次,以求切实的提升; 开放课—— 举办“开放日”活动,邀请家长、专家以及兄弟学校的领导老师到校观摩课堂教学,在更大的层面进行“合作探究”和“同伴互助”。在多种形式的上课和听课中,强调互动式的交流对话, 在相互的说课、评课和反思中,丰富了教研的内质,生成了新的培训机制。

3、举办“教研组风采展示”。教研组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精心准备“5个1”(上课、 说课、评课、教案设计和一份教研组风采介绍),最后抽签决定展示者;分别从上课、说课、评课和教研组风采介绍四个方面来展示所在教研组,最后由学校 针对“5个1”评出5个单项奖和1个综合奖项。在“风采展示”的过程中,组内教师充分体现出团结、合作、互助的精神。

4、在课题研究中合作探究。科研兴校就要有科研课题,而且必须人人参与。课题研究是一种集体探究的活动,最能体现团结互助的精神。在学校科研室的统领下,做到每个教研组都有自己的课题,每人都参与课题,在课题研究中进行自学、讲座、研讨、展示等形式多样的研究活动。课改以来的几年中,这两所学校各自都有8——10个县、市以及自治区级的课题。从目前结题的情况看,老师们的确是从课题研究中加强了团结协作的关系,提高了自己课堂教学和科学研究的能力。

5、开辟主题论坛。学校为教师开辟教育教学论坛,曾先后举行过“我的教学故事”、“我的好课标准”等主题的沙龙式座谈研讨活动,教师和学生都可以互相交流,使论坛成了信息反馈的集散地,在对热点问题的讨论和辩论中明晰事理、提升能力。 通过灵活多样的合作学习,教师们逐渐地能教会评、能说会写、养成“学习理论——探索实践——提高理论”的学习和研修的习惯。

专家引领——带我学

专家能给学校的校本教研工作提供智力上的支持,给予行动上的诊断,“专家引领”的方式也是多样的:

1、显性的专家引领。邀请教研员、知名专家来学校作学术讲座、现场指导或咨询座谈等。这几年来,这两所学校就分别请了县、市、区的多位专家到学校进行教学指导,还聘请了一些全区乃至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兼任学校的教学顾问。这些专家除亲临学校指导外,还通过电话、邮件、视频对话等方式进行指导。

2、隐性的专家引领。就是通过阅读专家的理论著作,从中学习吸纳专家的理念和方法,用以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这样隐性的专家引领方式是主要的和大量的。这几年来,这两所学校都有计划的统一购买了不少教育教学专家的理论著作,基本上是一个学期着重学习一本,而且还要求做读书笔记、摘抄《教育教学名言警句》、摘录《教法集锦》、举办沙龙式的理论学习座谈会等。

3、上“移植课”和“移植报告会”。除“请进来”外,还采取“走出去 ”的方式, 所谓“走出去”就是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外出学习,聆听专家们的报告,回到学校后再举行“移植报告会”;外出观摩特级教师和名师的优质课后,回到学校就上“移植课”; 派出优秀教师参加脱产学习和接受高层次的系统培训后,回到学校后就让他们做“学习体会报告”等,这实际上也是一种间接的专家引领。

校本研修文化 篇12

在课程改革的漫长过程中, 教师的素质对提高未来公民的素质起着相当关键的作用, 没有教师的积极参与, 没有教师的协助就不可能赢得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我们常说:“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教师的在职培训和教师的自我发展就越发显出其重要价值。然而对农村初中英语教师素质修养培训的机会是少之又少, 即便有机会也只能是少数骨干教师参与。在教师自身的发展中不是很清楚应该学习哪些知识, 提高哪些方面的修养。

因此, 充分发挥英语教研组的作用, 让英语教师在这个校本研修的最小单位中实现英语教师的专业成长成为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对于在农村初中英语教研组开展校本研修的可行性, 笔者在实际操作中发现有以下优势:

1 研修全员化

农村初中的英语教师专业素质参差不齐, 有学历仍较低的老师, 有其他学科转岗的教师, 还曾有代课教师。因此, 以英语教研组为单位开展英语学科的教学法、语言习得、跨文化交际意识以及英语新课程标准等等的理论研修显得尤为重要。有较强专业基础、教学能力强的英语教师在英语教研组中是骨干教师。骨干教师对一般教师做好校本研修准备的同时, 也让自己充足了电, 这样既起了引领作用, 又自身得到了提高。

开展师徒结对, 经验丰富的教师对新教师进行指导, 课前指导新教师对教材的分析, 对学情的分析, 新教师便能有针对性地作出教学设计。这样的指导让新教师缩短了自己摸索的时间。派出培训的代表回来后, 再一次给全组教师进行培训, 真正体现校本研修人人参与的特点。

2 研修常态化

以教研组为单位, 由教研组长具体操作, 培训理念、教学法、教学技术以及教学过程中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逐步提高自己的英语学科专业修养。

教研组开学初就安排好本学期的公开课, 按时上好公开课, 及时做好说课、评课活动。每周定时开展集体备课活动, 同一组的老师同备一单元, 分备一课时, 也可各位老师同备一单元, 分工合作, 有的查资料, 有的设计, 有的制作课件, 或各位老师各备一单元, 精心准备, 集体备课能发挥集体的智慧, 取长补短, 相互学习, 共同进步。同时要求各位教师要根据各班学生实际开展个性化修改。这样的集体备课才能体现同中有异, 异中有通。

有计划、有安排、有组织、有时间保证的教研活动体现了针对性、实效性和教学工作的常态化。

3 研修高效化

立足于本校教学实际, 英语教师在校本研修中讨论如何组织、指导学生开展有意义学习活动, 如何使用教学智慧, 如何提高指导水平。开展这些问题的讨论, 对于提高教师研修的效率都是很必要的。

一些英语教师的教学水平上不去, 可能不是“不会教”的问题, 而是自身的知识积累很欠缺, 是“没啥可教”的问题。大的问题比如课程、教材、小班化, 小的问题比如词汇、语法、阅读理解、完形填空、课堂互动、评价学生、试卷评析、如何抓重点破难点、如何对知识进行再加工, 细加工, 深加工、精加工等等, 无一不是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探讨的。

在英语教研组开展校本研修, 就是从教师熟知的常规教学行为出发, 借助教学案例, 启发教师发现案例中在教学行为方面教师存在什么样的问题, 引导教师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究。教师用一些理论依据来回答教学案例中的问题。例如在听课中教师说了这样一句“How much time do you need to finish this exercise?”这句话体现了新课程教学的理念, 蕴含着教师教育教学理念的一种转变, 及教师把对学生学习的控制权交还给了学生, 这句话教师充分认识到了学生是自己学习的主人, 学习是学生的自主行为, 学生在面对各种信息刺激时需要树立自己原有的经验, 他们所需要的学习时间由他们自己来定。

结合教师的教学案例能够有效地解决教师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校本研修体现了其高效的一面。

4 研修合作化

作为英语教师, 必须有过硬的专业本领, 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 良好的英语文化背景, 视野广阔。同时, 教师必须有新的教学理念, 以创新为宗旨, 探索出行之有效的英语教学新路。教师必须有新的教学技能, 要熟练掌握现代教学技术, 而且要在教学技能上不断革新和提高。

开展组内研修是教师和教师合作的桥梁。以理论为指导, 确定教学内容、目标, 教学步骤, 灵活的教学活动。

教学目标不是死的, 固定不变的, 而是具有灵活性和多变性, 根据授课对象和授课内容的不同, 有针对性地运用各种教科方法, 制定出真正为学生接受, 并且通过师生的互动能达到理想效果的教学方法。

教师的教法实质上是一种艺术, 一种教学艺术。解释开来, 就是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 恰当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教师要精通本专业的知识, 不断提高自己多方面的知识和素质修养, 从而使课堂教学灵活、丰富、保质保量。大胆尝试各种教学方法, 主动与教研组的老师探讨教学中的变化, 主动与学生交流, 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使教学更加受到欢迎。

教师尽可能地创造环境, 制造氛围, 结合教学内容开展各种各样的表演活动, 同时, 充分利用实物和直观道具, 并借助动作、表情等, 合理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积极为学生创造语言运用场景, 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实践, 尽量使英语课堂练习“交际化”。

现代教学技术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使用已经是屡见不鲜, 特别是当前不少公开课已经将网络技术引入英语课堂教学。但是并不是每一个教师都能熟练使用多媒体, 并不是每个教师都能结合多媒体来备好自己的英语课堂教学。年轻的教师接触新事物快, 这时候就要对年长的教师进行培训和指导了, 互相帮助, 共同研修的氛围就显现出来了。另外, 由于农村初中的资源配置有限, 更多的时候教研组要安排好使用多媒体教室的教师。

开展组内研修也是联系英语教师和学生的纽带。在教研组内共同探讨培养学生兴趣, 因材施教, 培优补差等问题, 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 形成一些有效的教学技巧。

教研组推选教师参加赛课比赛, 全体教研组的老师走进课堂, 全体试上, 共同切磋, 凝聚集体的智慧。平时观看优秀课录像, 通过学习和观摩, 吸取他人教学的相关知识, 积极自我反思, 促使教学能力进一步提高。

在教研组中教师之间能够难题共研、优势互补, 真正体现研修的可行性。

5 研修提升化

钟启泉教授:“教育, 教学原本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 长期的经验和自觉地研究, 是教师形成优秀教学实践的两翼。”校本研修的理论提升就是校本教研。校本教研必须从教师实际需要出发, 教研的内容要来自于教师教学的困惑、教学中的问题;教研要突出教师集体的智慧, 使英语教研组教师共同参与;要依托教育科研, 专业引领, 提升教师的理论修养, 充分发挥校本教研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作用。

而引导教师认识自我, 增强学习的紧迫感和反思意识, 为校本教研提供教师个体的内在需要。

自我反思, 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和分析, 增加自己对英语学习本质和英语教学本质的理解, 在教学中尝试运用各种途径解决自己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并对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进行不断地监控和评价, 以提高自己的教学和研究水平。具有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掌握自主学习、自主研究和自我发展的方法和技能。

同伴互助, 是一种人与人的平等的合作和精神的交流, 通过“对话文化”获得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善和专业水平的提高。教师专业知识如何在实践中应用与发展, 对教育实践中的不确定性作出正确的评判与决策能力。主要通过加强对教师之间的研修, 提高教师的理论知识、水平。教研组成员之间的实践性知识, 依存于情境之中的经验性知识以及案例知识的积累, 运用理论提升来进一步解决实际问题。

专家引领, 开展手拉手工程, 聘请市骨干教师上示范课, 同时教研组也派出教师上课。请教研员、专家来校听课、评课, 剖析课堂, 进一步培养和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特别是专家讲座, 专家的听课评课以及教师与专家的对话交流能够丰富教师理论素养, 从理论上指导与提升, 提高的教师反思能力。

6 结束语

教师要有终身学习的观念, 利用各种机会参加培训, 不仅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 而且要接触和了解其他领域的知识, 扩大知识面;教师要参加专业团体的学习, 通过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协作来提高他们的影响力。

以教研组为立足点, 以课堂教学为生长点, 以提升理论为突破点,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参与校本研修的内在动力被充分激活, 教师能更多思考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也提高教师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力, 苗青.中小学英语教师的基本素养[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 2007 (5) .

[2]殷成勇.高中英语新教材教法初探[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 2007 (11) .

[3]邢孟达.再论素质教育与课堂教学[J].现代中小学教育, 2007 (11) .

[4]于晖.有效运用教师影响力, 发挥教师权威[J].现代中小学教育, 2007 (11) .

[5]吕良环.对外语教师忽视自我分析之现象的探讨[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09 (7) .

上一篇:开放式设备网络下一篇:版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