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幼儿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2024-10-15

农村幼儿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通用8篇)

农村幼儿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篇1

农村幼儿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一、农村幼儿教育现状分析

(一)农村幼教规模变化

2009年到2013年城市和农村幼儿园数(所)、在园幼儿数及班数(个)比较:农村幼儿园数、班级数和在园幼儿数与城市相比,下降十分明显,且无增长迹象,城市从2010年起开始增长。从2009---2013四年时间,全国农村幼儿园数(所)由101896所减少到49133所,减少了52763所,班数(个)减少了49320个,城市幼儿园数(所)虽然由37301所减少到29305所,但班数(个)由160103个增加到166888个,增加了6785个;全国农村在园幼儿数从1259万减少到1005万,减少了约255万,年均减少64万,城市在园幼儿数从510万减少到489万,减少了约21万,年均减少约5万。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城市幼儿园数(所)、在园幼儿数及班数(个)2002年都要比2001年有所增加,幼儿园数(所)增加1457所,幼儿数增加约24万,班数(个)增加8022个,而农村在这四年中都是呈连续下降趋势的。

(二)农村幼儿教师流失严重,专业素质较低

1、农村幼儿教师流失严重

当前,在农村的幼儿师资队伍中,有大量的中青年骨干教师流失,这对于本来就落后的农村幼教无疑是雪上加霜。究其原因有:①在农村,人们尊师重教的氛围不浓,教师体会不到“人类灵魂工程师”这个崇高职业的意义所在,认为体现不了自身的价值。②农村教师待遇不高,部分地区甚至存在严重拖欠教师工资等情况,使农村教师流失,而留在农村继续任职的教师队伍在素质、水平、学历、师德等方面暴露出的问题也日益严重。③农村教师工作超负荷,平均每班人数多,成班率过高,造成了任课教师工作量的增加和教学的困难,最为直接的难题就是课堂纪律,课堂纪律难以维持。④部分有能力的农村幼儿教师到城市等条件更好的地方发展。

2、教师待遇低

教师缺乏基本的生活保障,队伍流动性大。农村幼儿教师待遇低,一方面是工资低,即百度文库

使这样还不能及时发放,拖欠严重;另一方面,农村幼儿教师身份不被认同,缺乏基本的社会保障。农村税费改革后,没有了农村教育费附加和教育集资,幼教经费更加紧张,可能会造成农村幼儿教师经济收入的进一步下降。

3、村幼儿教师专业素质业务能力较低

农村幼儿园园长和幼儿专任教师学历普遍较城市低,获职称的教师数较城市少。其中幼儿专任教师学历多一半是高中(含高中)以下学历,而城市高中(不含高中)学历以上占多一半。在职称获得上,城市小学二级(含二级)占多一半,而农村则与之相反,并且越高差距越明显。城市和农村幼儿园长和幼儿教师学历达到研究生水平的比达到42:1;高级职称数城乡比为6:1。

在农村有城市幼儿园所望尘莫及的可以为幼儿教育提供丰富而生动素材的大自然和社会环境,然而,一些农村幼儿园却盲目照搬城市的教育内容与方法,未能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文化习俗、办班形式、现实条件等方面的不同情况,选择教育内容,设计教育方案,组织教育活动,而是把幼儿关在教室里,忽视了户外广阔的天地,让幼儿静坐、旁听、观看教师的讲解与示范,没有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为幼儿提供多种游戏和活动材料,这在很大程度上与农村幼儿教师的素质不高有关系,他们没有能力想到或做到。

二、农村幼儿教育发展滞后的原因分析

(一)传统的农业文化是影响农村幼教发展滞后的根本原因

在我国,传统农业文化的影响根深蒂固,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农民的观念,使得农民的观念相对传统和保守,制约了农村幼教的发展。我们的传统文化与“农”字紧密相连,它以中原文化为中轴,以农民为主体,是中国两千年来农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在这种自给自足的经济系统背景下产生的文化,具有一种自我调节机制,能有效地调节其文化与社会的相对一致性,也正因为这种大的背景,使其发展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在这种环境下,农民自给自足,自己完全可以在家照看孩子,没有必要让别人来照看孩子,幼儿教育对他们来说是可有可无的。同时,他们在观念上也很难意识到儿童早期教育对其一生的价值。

(二)对农村幼教问题重视程度不够

农民自身由于各种原因,不能或者没有能力来重视这个问题,而各级政府应该对农村幼教问题给予重视,帮助农民来形成问题,并争取解决。而现实是农村幼教管理力量薄弱,管理机构不健全、人员缺乏,管理不到位,指导监督不力,缺乏关的政策和管理措施,事业没

有政策保障。

任何问题的解决,都是以问题的成功建构为基础的,问题建构对问题解决起着重要作用。社会问题建构就是使社会问题成为社会问题的各种社会策略与社会努力。这是一个不同社会行动者参与其中,针对问题情景的定义、问题事实的关注、问题原因的争论、问题利害因素的权衡、问题处理的社会动员过程。在我国,农民作为一种弱势群体,很难自己建构自己的问题,只能依赖于他人的力量,即各级政府和新闻传媒等的帮助。

三、发展农村幼儿教育的对策

(一)、更新观念、提高认识

当前农村学前班教育的现状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观念落后造成的,农村幼儿教师传授知识仍然是教育活动的主要目标,忽视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的发展,教师以习惯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忽视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往往注意发挥自己的作用,幼儿学习是“教师讲、幼儿听、教师做、幼儿看、教师指示、幼儿做”。同时“小学化”的问题长期严重存在。在教育活动中严重忽视幼儿的需要、情感的经验等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教育内容和要求,由此转变观念是改变现状的基础,教师应改变传统的自导自演,硬性灌输的局面,充分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认识到幼儿是学习的主动者,真正做到师幼互动,帮助幼儿成为主动的探索者。

农村幼儿家长较繁忙,知识水平、观念也较落后,他们认为教育是幼儿园的事,把孩子送入幼儿园便事事大吉,有的家长忙于农事,很难抽出专门的时间来教育孩子。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建立家园互动手册,让家长了解新的教育观念,参与到幼儿教育中来,也可以鼓励家长带孩子到田间地头参与劳动,积累丰富的知识经验,另外家长必须转变那种认为教育就是读书、认字的观念,不要把幼儿的学习等同于知识的接受,教师和家长必须从根本上认识“活动”是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

(二)、立足农村、发挥优势

人们往往认为农村幼儿教育的最不利因素是资金紧、设备短缺,其实恰恰相反,农村幼儿教育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社区资源。“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农村的孩子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他们与大自然接触繁而广泛,丰富多姿的虫、鸟、禽;形态各异的根叶、花果;四季交替的田野,静静流淌的小河-----。让孩子回归自然,是发挥农村幼儿教育优势的重要途径,比如:田野是农村孩子很好的游戏天地,在田野里玩泥巴、放风筝、抓泥鳅、捉蚱蜢、打土仗、在田埂上跑步等,这些活动非常有利于孩子发展动作,形成活泼开朗的个性。也可以在宽旷的田野里固定几根木柱让幼儿练习攀登。刚开始可设脚蹬,随着能力的发

展,可逐渐取消脚蹬,类似爬树,这种运动有利于发展幼儿体能。教师还可以让幼儿参与简单的劳动,如捡稻穗,给菜浇水,分捡地瓜、土豆等,这样既能培养孩子参与力所能及的劳动的意识、能力,体验劳动的乐趣,又能使孩子知道粮食来之不易。另外农村的孩子可以伺养小动物,如小兔、小鸡、小狗等,在实践中学会关心、爱护小动物,促进情感的发展。这是农村幼儿园开展教育得天独厚的条件,可以充分利用优越的自然环境教给幼儿有关动物、植物、物理、化学等粗浅知识,进行启蒙教育,本着内容的选择力求突出农村本地特色,体现农村幼教实际,贴近幼儿生活,充分发挥农村的优势。

(三)、调整方法、灵活手段

农村幼儿教育存在严重的“小学化”倾向,这种不顾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教学模式非常不利于幼儿的健康发展。如何采用生动活泼的方法,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做到“幼儿化”而不是“小学化”,是当前农村幼儿教育改革的关键所在。

1、充分利用“上课”等集体活动进行教育

农村幼儿园条件差,班级人数多,而教师多为一人一班,落实分组教学,建立活动角有困难,幼儿教育活动还是主要通过集体活动来完成,但应努力改进。

(1)变过去单一的活动目标为目标设计的多层次性

如《夏天的种子》,目标可设计为:a 认识夏天主要农作物的种子;b 能熟练按不同标准分类;c 进一步明确种子的作用。在b 层目标中。因幼儿存在个体差异,分类能力不同,允许每个幼儿用自己的想法,按自己确定的分类标准进行一次分类、二次分类等。教师应仔细观察并给予恰如其分的指导,帮助幼儿实现活动目的,获得成功的喜悦。

(2)内容的拓宽、延伸

过去常识教育偏重于知识的掌握,而科学教育不仅要教给幼儿粗浅的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应帮幼儿学习学科学的技能和方法,鼓励好奇心,培养和激发幼儿对周围事物的敏感性。如《认识雷电》,不仅要认识雷电现象,而且要向幼儿适当渗透“为什么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即光速与声速的问题,激发幼儿探索的愿望。

(3)变被动性提问为开放性提问

变被动性提问为开放性提问,引导幼儿动手操作、言语表达。仍以《夏天的种子》为例,分类前问:“你带来几样种子?仔细观察他们的特点是什么?分类时要求:“按你的方法把种子分成两类(或三类),把你的分法告诉大家。”然后引导幼儿用语言充分表达。这类开放性问题能激发幼儿动脑思考、言语表达,发展思维的灵活性和积极性。

2、利用户外活动进行教育

充分利用农村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让幼儿走出教室,走进广阔的天地,农村万物生长丰富多彩,随时能找到科学教育的好教材,到处是教育的好场所。如讲授《小草变黄了》,直接带幼儿看看园外石堆下或长在庄稼下面的发黄的小草,感知阳光对植物生长的作用;《乘凉相云》可在树荫下观赏空中巧变的云彩:像山、像马;《动物有趣的散热法》,可以让幼儿

亲眼看看村里伸着舌头的小狗、张着嘴的母鸡等,有趣的散热现象就在儿童身边。这些活生生的教材,给了幼儿生动、形象的直接经验

3、利用日常生活进行教育

开发日常生活中蕴藏着的丰富的教育内容,自然和社会为儿童创设蕴涵丰富教育价值的环境,需要教师以新的教育观点去开发和利用,源于日常生活的内容是十分广泛的,要充分利用周围的事物和孩子已有的生活经验,如认识动物时,教师就没必要再去绘画或制作一些模型讲解,而是要引导孩子通过观察自己家里或邻居家里的这些动物的特征鼓励参与家庭劳动等活动,然后再回到课堂与孩子一起分享各自的经验,从而培养孩子从身边的生活中学会观察、发现、表达以及构建自己的想法等多种学习能力。如在认识羊、兔、猪的活动时,可以引导他们关注:羊、兔、猪的数量、异同、它们的生长发展和变化以及与人的关系等;再如,注意以儿童感兴趣的事物或生活中所发生的事件为契机,不断生成新的教育内容《我们家的菜地长虫了》、《今年的玉米为什么长不大》、《青蛙为什么死了》等等;引导幼儿去实地观察、探究、发现和获得相关经验。体验探索发现的乐趣。

(四)、借助游戏、发展能力

农村自然环境为幼儿提供了天然、有趣、丰富、开放的活动场所,应巧借自然环境,地制易引导幼儿尝试开展各种游戏,促进幼儿能力的提高。

1、就地取材,开展游戏活动

“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的实施素质教育,游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活动,而游戏活动的开展需要大量的物质材料,才能满足幼儿探索的需要。”因此教师应从实际出发,游戏活动器材的选择尽可能就地取材。现成的物品并不稀奇,但经过略一组装,就像“变形金刚”一样变出许多新“面孔”,且一物多玩,一些日常生活用品如小椅子、小桌子、风琴、手帕、积木等,再搭配一些辅助材料,就可以进行游戏了。四张小椅子对摆,上面放一床小花被和一个小枕头,当娃娃的床,在小桌子上放上餐具,就可玩“娃娃家游戏。三装小椅子叠起来,中间插一根短纸棒当大炮即为坦克,玩具搭成机关枪,即可两人玩”打仗“的游戏。手帕架上挂满各种幼儿从家里带来的玩具,开起“玩具店”。再如就是引导幼儿利用长凳做“长凳游戏”,长凳有不同高度,也有不同宽度,幼儿可自由选择不同高度的长凳往下跳或跨跳,也可选择不同宽度、高矮的长凳做“小桥”练习近平衡,还可以用小桌子练习钻爬。将室外的竹梯搭在轮胎上,玩爬竹梯、过“铁索桥”等游戏。以上这些现有物品替代游戏材料,既简单又方便,二且一物多用,一举多得,幼儿可以随意改选。不仅使他们的身心得到愉悦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幼儿能力的发展。

2、利用乡土气息浓的自然物开展游戏

大千世界里的自然物品形态各异,随着季节的变化取之不尽、用之不尽。因此教师经常和幼儿一起亲近大自然,到野外收集可利用的自然材料,选择后年经过加工制作供幼儿在活动区开展游戏活动。日在“编织区”,教师指导幼儿用芦柴编席子、小背篓;用狗尾草编结

花环、草帽,以及各种动物头饰;幼儿用玉米棒搭建小房子,小门板铺马路,几根枯树枝并排扎起来做木排,用烂泥建成一个大伺养场等等,培养幼儿建构的兴趣和想象能力。在“美工区”幼儿用贝壳、树叶、花、各种植物种子、羽毛等进行制作、拼贴,美工区随处有栩栩如生的小动物、生动有趣的拼贴画,培养了幼儿的动手能力及创造能力。

(五)树立城乡幼教整体发展观

城乡幼教整体发展,就是要改变城乡幼教分割和分治的做法以及重城市轻农村的倾向,加强城乡交流与结合,把城市与农村纳入统一的教育发展大系统,建立城乡协调关系。单纯改变农村幼教而不同时改变城市和单纯研究城市幼教是不够的,必须从城乡关系的整体来考虑国家的幼教发展,实现城乡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协调城乡幼教的需求和利益,在发展中逐步消除城乡幼教发展的差距。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发展计划中缺乏城乡幼教差异和协调发展的意识,这是阻碍农村幼教发展的主要根源。我们要针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调整发展战略。当发展开始转移到以人为中心的时候,城乡存在的不平等和不公平现象就应该成为发展的中心议题,从而幼教发展计划本身就应该是城乡幼教协调发展的计划。

(六)、加强对农村幼教的投入

我国还处于“短缺教育”时期,教育资源匮乏,对于教育资源的总量性短缺,依赖于经济的发展短期内不可能解决。当前,要把重要精力放在缓解“体制性短缺”,对有限教育资源的分配上。政府要把保证义务教育经费的供给作为主要责任,实现基本教育机会的公平,而对非义务教育,应该把经费投入主要用于帮助处境不利的地区和人群获得公平的受教育机会。作为基础教育重中之重的幼儿教育,应该让每个幼儿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这将对整个教育的发展和公平有积极的作用。起点的公平是基础,如果我们不采取措施,继续忽视农村幼教,这种起点的不公平本身就意味着过程和结果的不公平,无论对个人还是整个社会的发展,都潜伏着必然的问题。针对目前农村幼教的滞后状况,我们要在不扩大城乡差距的基础上,逐步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政府要特别增加对农村幼教的投入,解决农村幼教面临的生存性危机。

农村幼儿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篇2

1.农村幼儿艺术师资的良莠不齐:通过调查发现,多数幼儿教育师资落后,大多数农村幼儿教师不是正规的幼儿师范学校出来的,一般是乡村招聘的民办教师为主,多为本地的高中或初中毕业生,没有受过专业训练,在职培训机会又少,学历合格率低,专业素质能力较差。由于大部分教师的稳定性比较差,许多农村幼儿教师教育观念也比较陈旧、落后,对儿童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了解也甚少,缺乏尊重幼儿独立人格的意识。导致以音乐课,美术课为主的艺术课仅仅局限于教唱一些简单儿歌、自由画图画等形式。与现行的艺术课程标准相差甚远,更谈不上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艺术教师既是艺术家又是教育家的标准了。

2.农村幼儿艺术教育教学观念滞后:教学要成功,在某种意义上取决于教学方式,而设计教学方式是一项很复杂的技术,需要许多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做指导,在一定的教学思想下完成教学目标。农村幼儿园的教学,不外于三种教学方式:A、幼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看重教材,方法停留在老师教,幼儿学,而忽视幼儿的感受、兴趣、发现、创造、表现能力的培养。B、小学化教育。很多农村幼儿园教学模式倾向于小学化,总是认为要教孩子很多古诗,很多算术,认得很多字就是好的幼儿园。农村很多幼儿园以音乐课、 美术课为主的艺术课看成了单一的唱歌课,图画课,只为了迎合很多家长的心理。C、圈羊式教学。即随意性教学,只要幼儿安全,对幼儿教学既没有艺术教学计划也没有课件准备,完全忽视了艺术教育最基本的有效教育观,这样的教学使大部分农村幼儿园的艺术教育几乎处于空白和零的状态,这种“大孩子”带“小孩子”教育白白浪费了农村蕴含丰富的艺术教育的自然资源和社区资源,没有充分发挥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功效。

3.农村幼儿园的环境对艺术教育的制约:一些农村乡、镇一级基本上没有公办幼儿园,村一级更是没有。一些县城虽有公办大型幼儿园,但由于种种原因,农村孩子很难入园接受教育。因此,有很多农村儿童没有接受幼儿教育,而是直接升入小学一年级。有的地方虽然在一些农村乡、镇建有社会力量所办的幼儿园,但由于资金条件等方面的限制,大多处于“保姆式”看护阶段。

为了使农村艺术教育符合新《纲要》中幼儿园艺术教育内容和要求,艺术活动中面向全体幼儿针对他们的不同特点和需要,让每个幼儿都得到美的熏陶和培养,提出了如下对策:

1.提高农村幼师师资:幼儿师范学校是培养幼儿教师的重要基地,县政府部门应该采取相关措施,让农村走出去的幼儿师范学生回到农村,为农村的幼儿教育做贡献,教育部门也相应实施一些优惠政策,提高待遇等措施来提高本地的教育水平。农村幼儿教师的缺乏可以填充部分本地的高中教师,虽然在技能有限,但这些人的知识面更广。还可以通过一系列教师的比赛活动来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改变陈旧的教育观念。艺术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应充分发挥艺术的情感教育功能,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

2.明确艺术教育目标转变教育观念:新《纲要》中艺术教育目标使每位幼儿教师必须树立起新的教育观念,让知识与技能满足当前幼儿发展的需求,农村幼儿教师应该从两个方便转变观念:A、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把儿童看作是具有发展潜力的,不同于成人的独立主体。B、把握教育对象的基本特点,实施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教育;广泛开展多种活动,既对幼儿提出统一的教育要求,又注意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幼儿都能在原有的水平上有所提高,得到发展。

3.农村幼儿艺术教育教学方式本土化:根据目前农村艺术教育现状,在幼儿安全的前提下科学制定适合农村幼儿园的教学内容、 教学方式,使农村幼儿艺术教育实现本土化。例如:根据农村本地的地理环境和民情风俗,针对幼儿不同年龄阶段,选择性的开展一些民间游戏活动、唱本地民歌,不仅可以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的审美情趣,强了幼儿爱国爱家乡的情感;还可以选择本地自然农作物,做教具,发展幼儿各方面的能力,提高艺术表现力、创造力。在这些快乐的游戏中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让他们学会了观察、学会发现。利用农村自然物对幼儿进行艺术教育的实践中,让农家孩子从小亲近自然、接触艺术, 为孩子一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艺术教育是幼儿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课堂不仅是艺术知识与能力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发展农村幼儿艺术教育的潜能是无限的,只要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把智慧充分的开拓和发展。相信在农村幼儿教师教育的共同努力下,农村幼儿的艺术教育一定会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韩万斋.他给我们留下的不仅仅是音乐——悼石夫[J].人民音乐,2008,03.

[2]舒泽池.“顽石·耕夫”——生命中没有休止符[J].人民音乐,2008,03.

农村幼儿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篇3

关键词:学前教育;农村;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3-137-01

家庭是学前儿童教育的重要阵地,父母是孩子的第一教师。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的起始环节,为孩子的全面、健康、和谐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前提条件,良好的学前教育是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基础。但是,农村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由于受自然条件、经济状况,家长的思想认识和能力、素养等原因因素影响导致发展受限。本文重点分析农村儿童学前教育现状,并针对各类问题提出解决的对策。

一、农村儿童学前教育现状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的家长对早期教育关注程度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把孩子送到学校接受学前教育。然而,由于在基础教育阶段家长和老师的认识不足、师资力量薄弱、资金投入不足和教学条件差等因素的影响,使农村儿童的学前教育绝大多数流于形式、效果欠佳。

1、认识不足。家长:随着社会和科学文化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儿童家长认识到儿童学前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儿童被父母送进了学校参加学前教育。然而,在广大的贫困农村家长对学前教育的认识还很欠缺。绝大多数的家长认为:进入学校就应该学习加减乘除、识字、背诵唐诗等。哪个孩子算数算得快、认得字多、背诵的古诗多,哪个孩子就是好孩子,将来就能出人头地!而且,以此为标准来衡量自己孩子是否聪明,将来是否有出息。

教师:参与农村儿童学前教育的绝大多数教师认为学前教育就是为小学教育做铺垫、做准备的,他们利用幼儿的可塑性和接受能力强的特点强行灌输给幼儿一些知识和技能,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和发展都是不利的。

家长和教师的上述认识,严重的违背了儿童成长发育的规律,片面的追求学前教育的数量只能导致失败的后果。

2、师资力量薄弱。农村参与幼儿学前教育的教师绝大多数都是小学教师队伍中的特殊情况者:岁数大身体欠佳者、岁数小经验不足者、没有学历代课者等。很多农村学校存在教师编制不足的问题。为了解决教师缺乏的问题,很多农村参与学前教育的老师基本都是代课人员。这些教师很少有专业的学前教育学习的经历,要不是缺少教育教学经验要不就是教学方法落后,这些都严重制约和影响农村儿童学前教育的发展。

3、资金投入不足和教学条件差。学校的办学水平与学校的硬件设施建设有着密切的关系。虽然近年来农村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幼儿的学前教育由于没有升学压力、不好出成绩,在很多农村学前教育尚存在经费不足导致办学条件落后、教育设施严重缺乏等问题。与城市相比,由于农村教育经费有限,学前教育教学设施很难跟城市的相比。大部分农村学校音体美器材匮乏,几台简陋的放音盒,各个破旧的篮球,几盒单调的彩笔往往就是许多农村儿童开展音体美教学的全部家当,老师只能进行简单教学。孩子们玩的多数是自制的娱乐用具,如丢沙包、踢毽子、跳皮筋等。音乐、美术、体育器材短缺或过于简单,严重阻碍儿童的全面发展。

二、纠正农村儿童学前教育现状的对策

1、认识不足的对策。0-6岁是儿童的行为习惯、情感等基本形成的时期,是儿童养成良好的人格品质的重要时期。并且,这一时期儿童的发展状况具有持续性影响,其影响并决定着儿童日后人格的发展方向、性质和水平;同时,儿童在学前期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有助于儿童积极地适应环境,顺利地适应社会生活,从而有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成材。作为我国学制体系的起始阶段,儿童的学前教育的基本任务使促进儿童身心各方面的协调发展,为以后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不管是家长还是教师,都要遵循儿童的这些发展规律,制定合理有效的教育内容、选择合适的教育方法。①在儿童的学前教育阶段,我们要大力宣传适应幼儿身心发展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前教育。②使家长认识到培养孩子各种素质和能力远比让孩子记住各种数学公式、古诗词等要重要得多。③而参与学前教育的教师应结合幼儿阶段儿童的活泼好动、思维形象具体和个性强的特点,选择符合儿童发展和需要的学前教育的方式方法,把抽象的知识融入到形象思维活动中,这样才能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激发幼儿潜在的学习动力和兴趣。

2、师资力量薄弱的对策。①幼儿学前教育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给专业师范类院校的毕业生提供一个发展的平台,到农村任教。发挥他们的特长,在聘用教师不要只聘用语文、数学专业的教师,应当大量吸收文体美专业的教师,在教育上形成专业化教育。②建立教师定期培训制度,使得农村参与学前教育的教师能够按时得到相应的专业培训,吸收新知识,学习先进的教学模式,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建立长效的城乡教师交流制度,使城市的教师到农村支教或让农村教师到城市进修一段时间,让新鲜的血液不断注入到农村的学前教育中区,已达到取长补短的效果。③另外,政府应加大教师资源的人才引进,为农村学前教育合理调派教师,补充专任教师,改进教师教学方法,鼓励年轻教师进行教学创新。这些方法不但可以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而且还可以大幅提高农村学前教育的质量。

3、资金投入不足和教学条件差的对策。加大对农村学前教育教学的资金投入,一所学校经费充足后才能改善教学设施。①在经费充足的情况下,结合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购置适合学龄前儿童的各种教具和玩具,使广大农村儿童也能享受到城市儿童的教育条件。②资金投入充足的情况下,参与儿童学前教育的教师才没有后顾之忧,脚踏实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教学方法。③也只有在资金投入充足的情况下,农村的学前教育才能吸引有专业能力和专业特长的教师投身其中。

学前教育作为小学教育的基础,要提倡积极参与和开展各种教科研活动,积极探索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思想转化为教师的教育行为,运用于幼儿园的教育实践,提高教师的教育技能和专业素质。我们要把我国最广大的农村地区的儿童学前教育重视起来,以确保我们社会的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雪琴,邵 丽.农村学前儿童家长教育观念调查与分析[J].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3)

农村幼儿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篇4

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毕 业 论 文 提 纲

一、农村教育的现状

(一)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二)师资力量的大量流失

(三)教学质量不高

(四)教育观念淡薄

(五)农村经济影响教育

二、对未来农村教育的对策建议

(一)解决农村教育经费的途径

(二)解决教师流失的问题

(三)解决教育质量不高的问题

(四)教育观念淡薄的对策

(五)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目录

要„„„„„„„„„„„„„„„„„„„„„„„1 关 键 词„„„„„„„„„„„„„„„„„„„„„„„1

一、农村教育的现状„„„„„„„„„„„„„„„„„„„1

(一)教育经费投入不足„„„„„„„„„„„„„„„„„1

(二)师资力量的大量流失„„„„„„„„„„„„„„„„2

(三)教学质量不高„„„„„„„„„„„„„„„„„„„3

(四)教育观念淡薄„„„„„„„„„„„„„„„„„„„3

(五)农村经济影响教育„„„„„„„„„„„„„„„„„4

二、对未来农村教育的对策建议„„„„„„„„„„„„„„4

(一)解决农村教育经费的途径„„„„„„„„„„„„„„4

(二)解决教师流失的问题„„„„„„„„„„„„„„„„5

(三)解决教育质量不高的问题„„„„„„„„„„„„„„6

(四)教育观念淡薄的对策„„„„„„„„„„„„„„„„7

(五)大力发展农村经济„„„„„„„„„„„„„„„„„7 参考文献„„„„„„„„„„„„„„„„„„„„„„„„8

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杨国斌

[摘要]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我国人口相当大的比例,但是,我国农村和城市发展较为不均衡,尤其是教育资源的分配显得尤为突出。

对于这种现状,本文从义务教育的投入、教育资源的流失、经济与教育的关系、农村教育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发现了一些问题,并认真分析了其原因。对教育投入不足、教育质量下降,地区发展不平衡,师资力量不足等突出问题进行了研究。

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一些浅显的解决方案,在建立教育系统,使用信息技术,结合慈善活动,利用大学生西部支教等机会等方面给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关 键 词]

农业人口 教育现状 问题探讨 对策研究

中国的教育改革走到今天,教育一直是人们茶前饭后所津津乐道的话题,大多数人谈到这个问题时,总是说到“中国的教育现状令人担忧”。其实,每个人的担忧都有一定的道理。

众所周知中国城乡经济差距较大,教育本来是拉近城乡差距的重要手段,而城乡教育的差距进一步拉大,这是一个严峻的现实。中国在教育领域投入的很少,特别是偏远贫困的农村地区,可用的教育经费更是少之又少,以至于农村教育质量下降,导致教育和发展领域的投资很不平衡。所以,今天我想深入探讨的问题是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和改善,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在中国农村,其生活水平和基础设施建设普遍落后于城市,经济发展缓慢,农村教育问题也一直是中国教育改革的一个老大难。据东方财富网报道,中国是一个以农村人口占中国总人口65%的农业大国。只要能解决农村教育问题,就能更好地解决中国的教育问题,农村教育是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面对农村教育严峻的形式,我有以下几点认识:

一、农村教育的现状(一)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农村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制约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在农村学校由于经费短缺,普遍存在着这种现象,校舍破旧,面积狭小,有的甚至还是危房,教学仪器设备

区一直缺乏优秀的教师队伍。教育资源的流失比例很大,师资力量的流失让人心痛。贫困农村中小学里,一个教师跨年级、跨班、跨专业的现象已司空见惯。师资力量是否雄厚是衡量一个国家教育的重要先决条件。社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知识,让人民有知识文化,才能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效率,解决贫困问题。好的教师、科学教育的教育是当今社会的需要,解决农村教师问题也迫在眉捷。

(三)教学质量不高

目前在农村,担任教学中坚力量的是中老年教师,他们大多数是高中毕业,由民转公而来。据湖南教育网报道,农村小学专任教师中本科以上学历占的比例不到城镇的20%,初中也只相当于城镇的一半,如衡阳市农村学校教师第一学历合格率为22.7%。尽管通过大规模的学历补偿教育和在职培训,农村教师学历达标率得到极大提高,但教师素质仍然不能满足义务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

虽然许多民转公的老教师从在教育的岗位上从事了数十年,但由于缺少外出学习和交流的机会,他们“两耳不闻窗外事,封在教室教死书”,他们思想陈旧,知识结构老化,普通话不合格,对现代信息技术一窍不通,教学能力偏低,他们没有与时俱进的思想,不能给学生传输先进的文化知识,只是死板的教授书本上的固定知识。看看城市学校的复习班、兴趣班等课外辅导课程开办得惹火如荼,再看看农村学生的缀学率、流失率让人心寒,这种冰火两重天的现象必然导致农村教学质量的下降。

(四)教育观念淡薄

家长的教育意识不强。对于农村中小学的大多数学生们来说,他们接受教育的情况是由家长决定的。

一些封建残余思想深深的影响着农民的行为。重男轻女的思想在偏远农村地区还很盛行,他们中还有一部分人认为男孩子可以读书,而女孩子读书无用,女子无才便是德,家长的愚昧无知剥夺了无数适龄女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还有许多偏远农村的家长认识不到教育的重要性。近年就业形势不太乐观,即便是大学生毕业出来都很难找到工作,使得农村出现了新的“读书无用论”。一些家长认为,与其让孩子花费时间和精力读书,还不如让孩子早点出去打工挣钱贴补家用。这些家长目光短浅,认为读书不能当饭吃,如果孩子不出打工贴补家用,家庭生活就难以继续,于是私自剥

考验。我们在考虑教育经费的同时,还要集思广益,用更广泛的思维方式和更广阔的渠道,鼓励创新,拿出一些既实用,又有效的办法。如开展开展贫困助学,各级教育部门可开通贫困助学咨询电话,让国家资助家庭经济困难的贫困学生政策家喻户晓;做好资助工作预案,在每个新学期开学前,为家庭确实有困难的学生开通“绿色通道”,确保其顺利入学报到。

利用信息网络平台,实现教育资源的再利用,能减少教育经费。在信息技术飞快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影响也不断扩大。如果中国要解决城乡之间经济、教育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是非常有必要建立一个信息化平台。作为一个信息平台它具有独特的优势,它可以使发布和查看信息的速度更快,成本更低,资源更有效地得到合理分配,如果每个人都享用这个平台,从中发布或者了解各种教育信息,那么大家都可以从中受益,从而缩短城乡之间的教育资源差距。可以把建立这样一个平台所需的资金分为等额股,让每名受益人提供资金,从而变成低成本的投入。因此,这种投入必要而且相当有效的,因为从中受益的人是非常广阔的。从中国教育的现状来看,教育经费很紧张,因为地方政府财力、物力、人力都十分有限,要想建立这样一个平台,就必须是政府主持操办,还最好是中央政府。中央政府能够更好的纵观全局,能够更加全面地安排、调度和管理平台,把事情更好地解决。在一系列的经营过程中,不允许有人为因素造成的问题,有了中央政府的管理,可以使这个过程更透明,更高效,不会因为人为因素而产生问题。如果这一信息平台得以实现,那么如果市区学校的学生想更换新座椅,而农村学校的学生座椅短缺,市区的学校又找不到好的方式来处置旧座椅,农村的学校又因为经费紧张无法购买新座椅,两地的学校却不能互知需求,这时信息平台就会发挥它的功效,只要双方学校需求的信息发布在同一资源网站上,那么双方互相的需求正好互补,这不但节约了时间,而且节约了农村学校教育经费和教育资源,城市的教育资源在农村学校也得到了再次利用。

(二)解决教师流失的问题

1.提供政策上的优待,给农村教师发放特殊津贴。1993年的《教师法》明确规定:“不得拖欠教师的工资”。而且规定教师的工资还不能够低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2006年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里面明确规定:“教师的平均工

程培训网络,全员进行培训,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优化教师年龄结构。在农村学校都是以中老年教师为中坚力量,青年教师数量少,教师出现年龄结构短缺。所以各级教育部门要在考虑基层教师培养过程中,注意加强年轻教师的资源储备,为农村学校教育注入一股新鲜的血液,带来新的理论思想,为学校带来活力。

(四)教育观念淡薄的对策

国家义务教育政策是必要的。不管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也不能因为孩子的家庭贫困就剥夺他们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不管在什么情况下,每个孩子受教育的机会都是均等的,它不仅关系到孩子们的一生,也间接地影响到下一代的生活环境。

政府应该拿出他的号召力,在农村大力开展舆论宣传工作。在村上贴标语、挂横幅,“知识改变命运”“知识就是第一生产力”,乡干部、村干部、大学生村干部都要深入每家每户宣传义务教育法,特别是对于适龄却没有读书的家庭更应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家长领悟到知识的重要性,孩子教育的重要性。

积极推动各级政府落实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杂费和补助寄宿生活费的责任。国家可以成立贫困学生助学基金会,开展慈善助学活动。号召群众捐款捐物,对家庭生活困难学生的家庭实行经济帮助,解决他们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贫困孩子在学校的生活费、书本费都一律免费。可以减轻家庭经济负担,转变家长观念,让孩子无后顾之忧的去学校学习。

(五)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就能有发展教育的资本

我国是个发展中国家,也是一个农业大国,教育的落后,追根溯源还是农村经济的落后,农民文化素质低,农业生产方式还很原始、落后,农村经济的发展能够促进教育的发展。大力发展农村经济这一点在这我简单论述一下我的观点。

1.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农村中学音乐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篇5

赵翠莲

摘要:

中学音乐教学是整个音乐教学的提高发展阶段,是实施美育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是中学必修课之一。音乐教学对于中学生智力的开发,情操的陶冶,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等都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农村中学音乐教育改革应重视培养音乐师资队伍,改善办学条件,以努力提高农村音乐教育质量。在音乐教学中,应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提高音乐文化素质,促进农村中学音乐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关键词: 农村

音乐教学

现状

对策

初中生正处在人生重要的转折时期,他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开始初步形成,并逐步转向成人,中学音乐教学是整个音乐教学的提高发展阶段,是实施美育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是中学必修课之一。音乐教学对于中学生智力的开发,情操的陶冶,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等都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然而,在农村中学,音乐教学现状与现代化教学的要求相差甚远。因此,本文想针对农村中学音乐教学的现状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

一、农村中学音乐教学的现状

1.教学观念陈旧,领导不关心。目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行的素质教育,对农村中学的影响力度不够,没有从根本上转变大多数农村中学教师和领导的教学观念,不少学校仍把各种统考分数作为评价教师和学生的唯一标准,跳不出“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窠臼。因此,忽视音乐教学、占用或“砍掉”音乐课的现象就是不可避免的了。显然,这是造成农村中学音乐教学落后的一个最主要原因。而且在农村中学,基层领导对音乐教育、教学知之甚少,且本身音乐艺术细胞少。他们认为音乐是人人都可教的课,所以凡是认为教不好“主课”的老师就去教音乐算了,音乐教师当然就低人一等,于是纷纷改行,使本来就缺乏的音乐教师就更加缺乏。因此,加强和提高农村中学音乐教学质量的根本性措施就是要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彻底改变学校领导和教师的教学观念,真正使农村中学重视音乐教学。

2.音乐教师少培训、能力差、素质低下。

目前在农村中学音乐教师师资力量中,有一定数量的非专业教师担任音乐教学工作。由于没有专任音乐教师,学校的钢琴教师不擅长弹奏,上课不用,长期闲置,只成了学校创品牌验收的办学硬件摆设。由于非专业教师一般没有接受过正规培训,因而在教学理念、教学水平、教学 方法、教学技巧等方面以及对新教材的适应性上,都存在相当大的差距。这种现象反映了中学音乐教师的音乐技能差、素质低。音乐教师尤其需要经过特别的专门培训,但实际上他们接受正规教育和培训的机会却少得可怜,就算有,学校也不送他们去培训。于是许多能唱两首歌的音乐爱好者便成了音乐教师。教师音乐素质低,是造成目前农村中学音乐教学质量低下的又一原因。因此,重视对音乐教师的培养和继续教育,是提高音乐教学质量的一个有效途径。

3.教学条件简陋,相关设施不完善。首先,缺少音乐专用教室。在农村中学,不仅音乐唱游活动难以开展,就是学生上课也受到制约。学生坐在原来的班级教室上课,受课桌、凳子、学习用品等影响,学生在音乐课上的活动空间受到束缚,有时需要练声、唱歌,全班学生站起来都很困难。更重要的是,在原来的班级教室上音乐课,发出的声响,势必会影响到其他班级上课。可见,没有专用音乐教室会有许多不便。其次,缺少音乐教学所必需的多种教学设备和相应的音响、音像资料。虽然学校有电脑、多媒体、影碟机、投影仪等设备,但极少用在音乐教学上。由于没有独立的音乐教室,也就使得音乐教学的设备缺少独立性,教学条件得不到保障。最突出的就是没有从事音乐教学的多功能讲台。需要指出的是,音响、音像资料也需要不断地丰富,特别是有些音乐教材的配套磁带都没有,使得音乐欣赏无法进行。

4.对音乐教学的投入不足。

农村长期以来由于经济较为落后,并且发展相对缓慢,在财政收支方面比较困难。于是在这种情况下地方政府在教学上的投入就显得很低,在音乐教育上就更是微乎其微。在这种情况下要发放教师的工资都很困难,也就没有更多的财力去添置音乐教学设施了。更不要说引进优秀的专业音乐教师,就算是引进来也没有什么用。有的学校连一架普通的风琴都没有就更谈不上钢琴、电子 琴、音响、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有的地区由于对音乐教学的不重视,即使有一些音乐教学设备也并未真正用于日常的教学中,最多也不过是在公开课或赛课等时候用一下,其他时间也就像博物馆用来展览的文物一样。

5.音乐教材内容编排不合理。

现在的有些音乐教材与农村中学的教学现状不相适应。教师教起来吃力,学生学起来费劲。在此情况下,不少学校虽然订了教材,但无法按教材的要求施教,以至不得不抛开教材。许多教师不讲乐理知识,不渗透五线谱常识,只是用录音机放一些流行歌曲给学生听,敷衍了事。谈不上如何去欣赏各类体裁的音乐作品,致使音乐课缺少系统性、多样性和丰富性,从而破坏了音乐教学的整体。

二、改变农村中学音乐教学现状的对策

1.更新教学观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要改变当前农村中学的音乐教育现状,首先应提高对音乐教学的认识,大力倡导音乐教学的新理念。各级教育部门的领导,尤其要更新教育思想观念,激活思维,将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这一变革推向深入。严格按照《音乐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实施音乐教学,建立正确的教师评估机制,彻底消除“正课”与“副课”的偏见,让农村中学的音乐教学正常有序地开展起来,把欢乐和美的感受还给孩子们,让每一个孩子确实拥有接受音乐教育的权利。同时,教育行政领导要转变观念,把农村中学音乐教育放在全局战略的高度即从提高我国全民素质的高度,摆到与其他学科同等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使音乐课成为中学教学内容的一个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

2.加强学校师资队伍的建设。

加强音乐教师的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中学音乐教学质量的首要条件。首先,有效合理地利用现有师资,要充分发挥现有师资的长处,为这部分师资力量作用的发挥创造良好的环境。现有师资的适度使用,既不能滥用,也不能放任。同时,音乐教师在教师评优评先活动中与其他学科的教师一视同仁,只有这样才能提高音乐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其次,面对农村专业音乐教师不足的情况,学校应该用优厚的待遇引进专业的音乐教师,如果经济有困难的地区和学校也可以加大对兼职教师的专业培训力度,提高音乐教师素质。在岗培训的内容应包括:第一,音乐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让教师熟练掌握音乐基本表现要素和常见结构以及体裁形式等基础知识,加强音乐教学基本功。第二,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引荐城市中音乐教学的优秀成果和国外著名的教学形式和方法,发展 教师的创造性。第三,文化素养。音乐教学不仅包括音乐艺术内各科之间的渗透,还包括与音乐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渗透。加强教师各方面的文化素养,使教师对教材掌握得更深、更精,理解得更透彻。

3.加大音乐教学投入,增加音乐教学设备。

在中学音乐教育中,音乐教学设施是制约音乐教育发展的关键所在。音乐是时间的艺术,也是感官听觉的艺术,音乐教学首先是感官听觉的教学。录音机、电视、钢琴、多媒体、手风琴、风琴这些现代化的设备和配置足够的音乐图书、唱片、光盘等资料,在音乐教学中是不可缺少的。因此,各学校应继续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修建音乐专用教室,配置钢琴,拓宽渠道聘用专职音乐教师,尽快解决音乐教师短缺的问题并拿出大量资金添置音乐教学设备,从而丰富音乐课堂教学内容只有教学环境的改变,音乐教师的自身价值才能体现,音乐教师忠诚音乐教育的信念才能坚定,从而使我国的农村音乐教育得到开拓和发展。同时,音乐教学设备是完成音乐教学任务的保证,是确保音乐教学正常进行并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条件,因此,应努力完善教学设施。学校应有计划、多渠道筹措音乐教学设备专用资金,逐年添置必备的教学用具,如键盘、音像器材以及常用的打击乐器、民乐器及西洋乐器,修建专用的音乐教室等。而且要加大音乐方面的图书、相关期刊与教辅资料的投入,这样可以让老师吸取更多的音乐最新消息,也丰富了学生的视野。

4.开发农村资源,促进音乐教学发展。

根据农村中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规定的音乐教学设施,做到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与地方特色的课程资源相结合,在应用先进教学手段的同时,利用地方课程资源进行教学。如醒狮锣鼓、客家山歌、采茶、风俗音乐等等,都可以运用于欣赏教学、节奏训练等教学之中。这样,既丰富了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又因其接近学生生活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弘扬民族音乐。同时,地区地理环境与地方特产也为农村音乐教育的立体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农村学校虽不一定具有雄厚的资金配备现代化的音乐教育教学设备,但它地处农村,竹、木、泥等自然资源对师生来说唾手可得,只要我们稍动脑筋,就可加工成精美的具有特色的乐器:竹筒可制作双响筒和竹鼓,硬木可制作木鱼,泥可捏烧制成陶埙、陶鼓,用矿泉水瓶装沙子做成沙垂、用钢丝将酒瓶盖串在一起当串铃、用竹片加工成快板……还可以让学生人手一套或组建一支特色乐队等。这就为农村学校基本上处于空白的“演奏”,提供了极为生动的教学内容,并与其他教学内容有机结合,从而带动农村音乐教育全方位立体化发展。

5.合理使用音乐教材。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不管是对农村还是城市都应该有适用性。要适应新的音乐课程标准,必须因地制宜,合理使用音乐教学教材。在教材使用上,要多选用当地优秀民歌、民乐。这些优秀民间音乐艺术最纯朴动人,最有生活气息,最容易使学生联想到周围的事物、备感亲切,引起更大的学习兴趣;针对农村学生的实际情况,增加一些音乐游戏,来培养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使音乐教学生动活泼,更具有乡音乡情的民族特色。例如:可以增加一些乡土内容。在音乐教材中,可以增加一些有地方特色的歌曲,比如当地的民歌,还可以增加一些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歌曲等,这些歌曲既可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又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同时,删除教材中超出农村学生接受能力和认识水平内容。农村学生基础差,对新教材中的某些内容很难接受。这种超出农村学生实际水平的内容会增加学生害怕音乐、厌烦音乐的情绪,因此,要适当的删除不适合农村学生的音乐内容,增加一些他们熟悉的内容。

总之,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文化在繁荣,全社会的审美需求也在提高,因而农村中学音乐教学现状必须尽快改变,才能满足社会发展和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的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学校领导、全体教师尤其是农村中学音乐教师应当为此共同努力,不断把音乐教学推上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农村幼儿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篇6

余晖;广西壮族自治区合浦县沙田中学

摘要:九年义务教育法实施至今,已走过六个年头,相对于传统的应试教育,是中国教育改革的一大进步,在实施过程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然而,在新时期、新环境的制约下,农村中学义务教育出现了诸多问题,又反过来制约了义务教育的进一步深化。本文主要针对存在问题,提出具体解决的对策,让农村中学教育工作者从中得到启示,以便更好地完善教育管理方法。

关键词:义务教育:农村中学教育管理:对策

一、义务教育的内涵

2006年9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使适龄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二、新时期农村中学义务教育管理现状分析

九年义务教育实施至今已六个年头,虽时间不长,但农村中学教育成绩突显。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逐步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教育知识结构呈多样化发展

义务教育提昌的是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使适龄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农村中学认真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按照“法律”制定具体的教育管理措施,增加新课程设置,改变旧知识结构,大力推行素质教育,让学生逐步摆脱了应试教育的依赖,与应试教育阶段相比,各方面的素质明显提升。本地区的升中免考科目,如历史、地理、生物、美术、音乐,学生表现出对这些科目的偏爱程度明显提升,特别是学校教学管理中加大了投入的力度,学生在美术、音乐等方面的比赛中成绩突出。

2.加强了学生思想品质及行为规范的教育,总体素质得到提升

农村中学在实施义务教育后,以素质教育为导向,不拘泥于应试教育,而是从学生全面发展方面考虑,着重培养学生的各方面素质。特别是加强了学生思想品质及行为规范的教育后,农村中学的学生在发扬勤劳传统习惯的同时,不但在文化基础知识方面有了明显的提高,而且在思想品德、良好的行为习惯等方面也表现出像县城中学学生一样,知礼节懂礼貌,总体素质得到明显的提升。

3.减少费用,推进教改,降低了辍学率

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教育,不收学杂费。由于国家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农村中学依据国家教育政策,保证了义务教育制度的有效实施。近年来,国家实行了住宿生特困生活补贴的具体措施,让更多的贫困农村学生得到了实惠,无疑给农村中学留住学生增加了保障。以此同时,农村中学也加快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机制,注重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也注重各项素质的教育。如思想品德、文化基础知识、体育艺术及劳动技能的教育等,而不是只强求应试教育,让学生减轻了心理负担。多方面的措施不再让学生怕入学怕上课,因而留住了学生。每年的“两基”巩固调查,农村中学辍学率不到3%。

然而,在新的形势下,农村中学的义务教育管理也出现诸多问题,极待改善。1.制度本身存在问题,已不符合时代要求

实施义务教育之前是应试教育,小学升初中必须通过升学考试,按国家计划,按升学考试分数划线招生。这样,便把一部分要求继续接受教育的学生挡在了中学教育大门之外,不利于全民素质的提高,不利于国家长远的发展,也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实际上是取消了应试教育,所有的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小学、初中阶段的教育。由于取消了升学考试,所有的小学毕业生一律直升初中学习。这样一来,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加上教学设置要求一致,在这种情况下,初中教育必然暴露了义务教育制度的严重不足:学生基础良莠不齐,城乡差别悬殊而课程设计统一要求,教学任务要求统一,一部分学生由于基础差而无法学,并且读书并不是唯一的出路已成了共识。这必然导致部分学生厌学、捣蛋、辍学的恶性循环。这是义务教育政策本身从一开始实施就存在的严重不足。

2.义务教育中教学及德育管理体制滞后

义务教育的教育方针,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但农村中学教育管理者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偏离了教育法的宗旨。他们认为素质教育“只是培养”学生的各方面素质,而可以不管升学教育质量。基于这种理解,大多数教育工作者在教学管理中放松了教学质量的要求,只是得过且过,或者反其道而行之,一味地追求适应于现阶段社会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等的“素质”教育,因而学生各种行为习惯迎合了现阶段社会习俗的要求,但学生的文化知识严重滑坡。很多人认为,现在的大学毕业生质量比不上八、九十年代的,就是有力的证明。

由于网络、媒体的发展,学生社会接触面的扩大,他们受到了不良思想导向的冲击,加上农村中学德育管理机制滞后,他们便把社会上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或不符合中学生要求的陋习带进校园,诸如染发、怪发,男生穿戴耳环、首饰,女生高跟鞋、穿着大胆暴露的衣服等,至使学校管而无方,缕禁不止。近年来,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难或不肯就低要求工作,让读书无用论又一次抬头,严重影响了农村中学学生,他们学力严重不足,大多数学生无心向学,到学校的目的只是玩耍或消耗时光,初中“毕业”时,至少三分之一的学生没有达到小学三年级的实际水平。

3.社会偏重于《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认可,至使学校管理处于两难困境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1992年执行后,让青少年的切身利益得到了法律强有力的保护。但社会更偏重于《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认同,在农村中学教育管理中,学生违反了学校的规章制度,而学校在处理时时常与《保护法》严重冲突,在此情况下,学校或教育工作者往往被诉诸于公堂,错对都是错。处理违纪学生不是,处理管教不严之教师也理由不足,学校管理处于被动,处于两难之境。因此,教育工作者不敢“严格”管理,久而久之,学校管理中便出现了诸多难于解决的问题。

4.上级偏重于安全管理要求,学校疏于安全能力的培养

安全教育无论何时都是极其重要的。在学校中,我们必须抓好安全教育,它涉及到人的生命,牵连到多个家庭。生命是美好的,没有了生命,谈及任何东西都没有了意义。但是,学校的上级常常夸大安全教育而放弃了有关安全能力的培养。如常严禁学生到江河湖海游泳,而扼杀了学生学习游泳能力的培养;因害怕学生踢球受伤导致纠纷而放弃了上体育课等,诸如种种,不一而足。由于学生的这种自身安全能力得不到有效的培养,致使学生一旦遇到问题,便造成严重的不可挽回的后果。因此,上级的这种工作方法实则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极力推卸责任的严重行为。

三、与时俱进,深化完善义务教育的对策

基于以上农村中学义务教育管理中出现的诸多问题,要进一步深化完善农村义务教育,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进行课改,以适应义务教育的要求

由于义务教育取消了升学考试,所有的小学毕业生一律直升初中学习,学生基础良莠不齐,城乡差别悬殊而课程设计统一要求,部分学生无法学或学而不进。农村中学学生已无法适应制度本身存在问题。为适应新的素质教育要求,必须重新制订课程,或以农村中学的要求为基点,或以基础知识为要求,以补救制度本身存在的不足,以合理中肯地重新评价学生。

2.教育教学管理者必须深入理解《义务教育法》,重新审视素质教育

教育工作者对《义务教育法》的内涵没有深入的理解,甚至对素质教育,理解为只是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这样的理解是有失偏颇的。因此,教育工作者必须重新审视素质教育,必须两头抓。一要加强文化基础知识的教育,二要抓好学生思想品德、良好行为习惯及生活技能的教育,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只有把对学生的教育定位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才能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3.学校管理要努力寻求社会的支持,加强纪律约束

在学校管理中,应努力寻求社会的支持,让社会改变对《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偏重认识,鼎力支持义务教育在农村中学的进一步深化。教育管理者必须解放思想束缚,大胆实施教育管理的新措施,严肃学校管理制度。因为学校是一个养成人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场所。任何抵制学校良好行为习惯教育的学生,都应接受批评教育。加强学生思想品德的素质教育,亲近学生,关注个体,深入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如此,学校的管理将由被动变为主动,学校管理中的诸多问题将会迎刃而解。

4.抓安全教育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安全能力

学校的上级首先要明确安全的重要及分清责任,作为上级必须敢于承担责任。学校管理中必须以人为本,在强调安全的同时,不能只是“严禁”,要根据实际采取相应措施,加强开展安全教育;更加注重安全能力的教育,如教习游泳,学会自救等。“禁止”与“学会”相比较,当然掌握了安全的能力就显得更加重要了。

农村幼儿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篇7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舞蹈教学,素质教育

舞蹈教育既是艺术教育, 也是情感教育, 同时更是美育不可缺失的部分。舞蹈教育不仅仅是传授学生舞蹈技能, 更是让学生在舞蹈艺术美的熏陶中提高审美能力, 并且掌握舞蹈艺术的特点和规律, 升华情感, 陶冶情操。在素质教育中, 舞蹈教育对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发挥着积极作用, 是在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发挥着其他学科所不能代替的特殊作用。

一、农村中小学舞蹈教育现状

(一) 对舞蹈教育的认识不够充分

由于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 农村中小学教育工作者仍将教学重点放在所谓的主科上, 认为舞蹈会影响学生的成绩。此外, 虽然加强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 但是在农村中小学成绩仍是衡量教师业绩的标准, 同样升学率也是衡量学校办学质量的标准, 而舞蹈教育得不到重视。

(二) 缺乏舞蹈教师和教材

中小学舞蹈教师除了要具备专业舞蹈技能之外, 更要懂得教育学、心理学、美学、生理学等相关学科知识, 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综合素质的提高, 发挥舞蹈的特殊功能。而大部分农村小学根本没有舞蹈教师, 尽管极个别农村中学有舞蹈教师, 也是为特长生服务, 因此大部分农村中小学的学生没有机会接受舞蹈教育。

(三) 舞蹈教学设施短缺

近年来,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家政策的支持, 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但在艺术教育的硬件设施配置上与城市学校还有很大的差距。大部分农村学校没有实施舞蹈教育所需要的专业教室, 也没有多媒体等欣赏教室, 这就制约了舞蹈教育在农村中小学的实施。

二、农村中小学舞蹈教育的对策

(一) 将舞蹈设置成中小学的必修课

我国现行的中小学课程设置中, 只有语文、数学、英语、音乐、美术、体育等学科, 并没有单独设置舞蹈课。而从生理学角度来讲, 人的黄金生长发育期主要是中小学时期。通过舞蹈教学不仅可以塑造学生优美形体, 也可以培养学生优雅举止, 也能使学生强身健体, 并且能培养学生独特的个性。在中小学开设舞蹈课, 既可以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又可使学生享受舞蹈美。如果在中小学把舞蹈课纳入常规课程当中, 定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 编写相应教材

中小学舞蹈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舞蹈演员, 也不是培养舞蹈家, 应该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 现行专业舞蹈院校的教材不适合中小学的舞蹈教育, 应根据中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 以及中小学实际情况, 来编写相应的舞蹈教材。我们可以借鉴欧美一些成功的做法, 如将舞蹈教育分为启蒙、教育、成熟三个阶段等。编写舞蹈教材是农村中小学实施舞蹈教育的重要途径。

(三) 培养师资

多年来, 专业艺术院校、师范类院校以及综合性大学的舞蹈专业或舞蹈班, 已经培养了大批的舞蹈人才。但这些毕业生大部分都是从小接受专业系统的舞蹈教育, 是专业的舞蹈演员或舞蹈家, 非专职中小学舞蹈教师。所以, 这些毕业生往往不能满足当今中小学舞蹈教育的需要。因此, 要“以地方高校为依托, 建立稳定的、多种形式的师资培训基地”, 来解决我国农村中小学舞蹈师资问题。高等院校应采取“必定的形式和手段”, 积极开展非学历性的成人舞蹈教师教育与培训, 使当地中小学舞蹈教师能有继续学习的机会, 成为合格的舞蹈教师。此外, 教育行政部门应制定农村定向培养舞蹈教师的相关政策, 如加速农村中小学非专业舞蹈教师培训, 建立农村在岗舞蹈教师培训网络。地方高校应在各县建立培训基地, 除了对专业理论、技巧进行培训外, 要开设舞蹈教育学、舞蹈心理学、舞蹈教法等课程。

(四) 建立考评机制

1. 建立全面质量型的考核制度, 确定考核的内容。

首先, 根据教学内容、智力、技能的要求和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努力程度等非认识性的动态评定, 把以往单一的考核内容扩展为综合素质测定。其次, 改革考核的方法。遵循统一原则, 使“教”与“考”的目标一致;改进课堂结构, 使“练”与“考”一致;优化平时考查, 及时反馈;坚持多样化原则, 使考核过程轻松愉快;体现主体性原则, 组织自评与互评。

2. 构建完整的评价目标体系。

第一, 以减轻负担为出发点, 让学生在考中学, 学中考, 使学生处于愉悦轻松的考核情境中, 促进学生内在动力、智力、潜能的充分发挥。第二, 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 使考场成为师生共同进行创造性活动的乐园。第三, 要以使学生巩固知识、发展能力和智力为目的, 优化考核过程。第四, 在评价功能上, 重视“形成性评价”“自我评价”, 使评价不仅作为评定的工具, 而且更重要的是作为改进教学的有效手段。然而, 良好的教育考评机制关键在于落实, 如果落实不到位, 也就失去了意义。要想使舞蹈教育真正发挥其他学科不能比拟的作用, 以及提高中小学学生的综合素质, 就必须使有效的舞蹈教育考评机制得以落实, 把各个年级中小学学生应该掌握的舞蹈技能, 以及相关的舞蹈知识进行详细规定, 并将每个学生的舞蹈教育指标计入学生档案。这样, 农村中小学舞蹈教育才能真正落实, 从而使中小学学生整体素质得以较快提升。

三、结语

农村幼儿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篇8

关键词:幼儿教育;户外活动;现状;改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7-0320-083

现行的《幼儿园工作章程》指出:“幼儿每日的户外体育活动时间应不少于一小时。”同时,《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也要求幼儿园多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活动,培养幼儿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增强体质,实现身心的健康发展。由此可见,国家对幼儿户外活动的重视程度。但纵观当前幼儿户外活动现状却不容乐观,还存在许多问题,如教师不够重视,缺乏管理,户外活动场地、时间、器材有限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通过进一步观察、调查和研究,我总结了几点解决策略。

一、农村幼儿园户外活动开展现状

(一)幼儿教师对户外体育活动指导少,组织形式单调

开展户外活动的主要目的是给幼儿更多的自由和更大的活动空间,但在实际的开展中,大多数教师对户外活动缺乏应有的重视,他们总是完全放任或者让幼儿单调地玩大型玩具,而主要精力则放在幼儿的生命安全上,认为玩不玩不重要,只要幼儿不受伤即可。这种思想的存在,让教师一直致力于扮演“观察者”的角色,即使有的幼儿不知如何玩时,教师也没有引起重视,更没有进行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导致户外活动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和价值。

(二)时间安排有限,活动量不足

农村孩子多、幼儿园场地少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让本来就不受重视的户外活动的开展更加举步维艰,一些幼儿园干脆以缩短幼儿的户外活动时间来应对这一难题,不是让各个班级轮流进行户外活动,就是让其他活动占用幼儿的户外活动时间,结果每次户外活动的开展都会因为时间少导致幼儿运动量不足,无法充分活动。

(三)幼儿动作及技能的发展水平差距较大

由于先天条件、生活环境、性格差异等现实因素,很多幼儿的自身素质也存在较大差异,这一点在农村幼儿身上更为明显。比如在一次幼中班的户外活动中,我组织了一次“跛脚狼”活动,让幼儿练习单脚跳技能。结果只有三分之一的幼儿跳跃姿势比较规范,三分之二的幼儿单脚、双脚夹杂着跳,无法达到要求。究其原因主要是一部分幼儿缺少锻炼机会,自身的素质水平与经常锻炼的幼儿差距较大,另有一部分幼儿性格内向,他们不愿也不敢参与活动,更有一些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体质弱,参加户外活动容易生病,不鼓励幼儿积极参与,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幼儿发展水平的差异,对幼儿园户外活动的开展形成了不小的阻碍。

二、农村幼儿园户外活动的开展策略

(一)加强幼儿教师的理论学习,丰富活动形式

幼儿教师必须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将户外活动真正落实到位,帮助幼儿解除大脑疲劳,使其在必要的户外活动中提高自身素质。具体到农村幼儿园,幼儿教师要充分利用农村的自然资源,丰富幼儿户外活动的形式。诚然,农村幼儿园受经济条件的限制,很多活动器械无法满足幼儿的活动需要,但农村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乡土资源,幼儿教师完全可以就地取材,自制体育活动,丰富活动形式。如春天开展“亲亲小草”“植树造林”等活动;夏天开展“可爱的青蛙”“追赶树荫”等活动;秋天开展“摘果子”“树叶分类”等活动;冬天开展跳绳、踢毽子等运动量较大的活动。这些简单的活动,反而比那些琳琅满目的成品器械活动对幼儿有更大的吸引力,充分利用这些游戏形式可以有效激发幼儿参加户外活动的积极性。

(二)确保足够的户外活动时间和活动量

鉴于农村孩子多、场地有限这一现实,幼儿园可在开发可利用场地的基础上,将各年级、各班的活动时间协调好,充分利用晨间、午餐后、下午户外活动时间,为幼儿提供多种多样的游戏材料,组织幼儿开展户外活动,减少因为场地少对幼儿户外活动的限制,避免不必要的时间浪费。另外,有足够场地的幼儿园,也要制定一系列的户外活动制度,确保幼儿在有足够的户外活动时间的基础上,达到必要的活动量,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户外活动的价值效用,真正让幼儿增强自身素质,更好地成长。

(三)关注幼儿个性特点,给予不同的帮助支持,促进每个幼儿的发展

在户外活动的开展方面,幼儿个体差异的现实存在必须得到重视,尽量让每个幼儿都获得成功的体验,这样才能让幼儿对户外活动产生兴趣,从而实现户外活动的意义。要想做到这一点,广大幼儿教师可在实际的户外活动开展过程中打破班级的界限,面对全年级的幼儿,并根据幼儿不同的性格特点,给予不同的鼓励和支持。比如当胆小的幼儿面对一个新的很想去玩的区域犹豫不决时,教师要从情感上让幼儿体验到接纳与安全,告诉他玩法,同时给予指导,让幼儿获得成功的体验;对于好动又乐于参与活动的幼儿,教师要每隔一段时间指导他坐一坐,或玩一些安静、运动量小的游戏,以保证这类幼儿的活动量合理、适中。结果表明,通过这样合理组织、因材施教,能够逐渐让幼儿建立自信心,在户外活动中获得有效锻炼。

总之,户外活动是幼儿园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组织与开展户外活动,能使幼儿学到室内学不到的东西,达到室内所不能达到的良好教育效果。作为农村幼儿教师,我们要将自身的劣势变为优势,积极总结现实中的不足之处,探索解决方法,让户外活动更加自由、愉快,让幼儿从中获得发展与提高。

参考文献:

[1] 陈月文,胡碧颖,李克建.幼儿园户外活动质量与儿童动作发展的关系[J].学前教育研究,2013(4).

[2] 姜玲玉.浅谈幼儿园户外活动的开展[J].家教世界,2013(6).

上一篇:跳短绳说课案例反思教案下一篇:抒情散文《秋未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