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现状及对策

2024-10-02

发展现状及对策(共12篇)

发展现状及对策 篇1

1 山东家兔养殖的现状

我国是世界养兔生产大国,兔肉的年产量在80万t左右,肉獭兔皮1.1亿多张左右,兔毛的产量2万余t。兔肉的产量山东占全国产量的25%左右,獭兔皮占到20%左右,兔毛占到40%左右。山东省家兔是公认的全国第二家兔养殖大省,但从国内生产情况看,山东省家兔生产水平还比较低下,要不断进行提高生产技术改进环境设施。

2 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地区发展不平衡

目前,不少地方把养兔作为一把手工程、第一主导产业来抓,十分重视,使养兔生产快速、健康、持久地发展起来。但是有些地方过去发展养兔中受过挫折,至今仍然有“一朝遭蛇咬,十年怕草绳”之忧,从思想上存有“怕”字,即怕病、怕死、怕无销路等,不敢大胆组织、发展、饲养家兔。

2.2 科技普及面小

要想快速、健康、持久的发展养兔生产,必须大力普及养兔的实用技术,进行科教兴兔。把养兔实用技术普及到千家万户。很多养殖户对养兔知识技术掌握不全、掌握不够,不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甚至有些不该出现的问题;对养兔业的市场和发展前景不了解。

2.3 优质粗饲料资源不足,成为发展的重大瓶颈

家兔对粗饲料具有很强的依赖性,没有优质安全的粗饲料原料,难有优质安全可靠地兔全价饲料,不可能有健康兔业生产的发展。但是目前摆在面前的问题是优质的粗饲料资源匮乏,受到天气及种植的影响较大,最大的限制是饲料霉变及农药的药残的影响,由于饲料问题造成的伤亡和纠纷事件不断发生,成为制约山东家兔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问题。

2.4 疫病在有些地区时有发生

兔病是发展中生产的大敌,各地虽然采取了很多措施,但是不够系统不够合理致使每年一些疾病在一些地方流行,给养殖业带来很大的养殖损失。

2.5 种兔质量不高

在发展养兔的道路上很多养殖户重视数量,重视发展规模,而轻视兔群的质量,在生产过程中出现早配、过多杂交、不能够很好的按照留种标准进行留种,造成种兔群的退化,生产力降低。

3 2016年家兔产业发展应采取的措施

3.1 加强四大体系的建设

(1)品种优良化:在本体系中结合体系专家根据情况在试验站选择一到两个优良的品种,在养殖户中进行推广,良种是实现优质高效生产的关键因素之一。然而,我国的兔繁体系建设严重滞后,优良种兔相对缺乏、覆盖率低,优选一到两种优质品种实施品种优质化战略。(2)饲料安全高效化:加强优质粗饲料的开发和利用,进行科学的饲料配家兔是草食小家畜,配合饲料中需要添加大量的粗饲料。但是随着草食家畜产业的发展,粗饲料资源不足的矛盾逐渐显现出来,所以在现阶段寻找一种安全可靠地粗饲料是当务之急,利用体系设立的营养专家岗位普查和选择一到两种优质的粗饲料,加以推广和应用。(3)设备现代化:随着人工费越来越高,养殖现代化势在必行,原来传统的设备和落后的设施,必将被淘汰。以先进精良的现代化设备武装兔业,既要充分考虑到管理者操作方便和效率,又要给兔只提供最适宜的生存环境和生活环境,以较小的人力投入获得较高的经济回报。(4)管理科学化:随着养兔业现代化和规模的发展,现代化管理也越来越重要,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工具及科学技术等生产力因素在没有结合之前只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只有有机的结合好,通过管理者体现生产力的提高,让管理者运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把科学技术知识转化为生产力。所以通过体系建立一套完整的科学的管理体系加以推广和利用不断提高整个行业的发展和提升。

3.2 充分发挥山东特种经济动物试验站点的作用

(1)试验站能发挥强有力的区域带动作用,是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的示范展示平台,同时也是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平台。试验站还要从品种选育到各个技术环节综合布局,开展科学试验、提升科技创新、建立技术储备,让试验研究、技术示范始终领先于产业发展,成为发展现代兔产业的技术源头。试验站将利用身在产区与生产无缝对接的优势,开展科技创新,及时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提高养殖户关键性的养殖新技术。我们要做到产学研、农科教“三结合”的平台。试验站直接与生产、农民对接,生产一线中的信息得以及时反馈,把生产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汇报到专家组,针对生产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到解决的办法和途径,把先进的管理和技术及时推广到广大养殖户中。(2)试验站,从开展农民培训、建立示范样板、创新体制机制入手,确保先进技术进入养殖户。强化以科技户为重点的农民培训。在当前小规模家庭生产为主的情况下,广大农民科技素质差异大,农业技术的推广传播不可能“一竿子”插到底。基于目前这种状况,试验站首先选择有一定文化基础、头脑灵活、接受能力强的农户或龙头企业家作为运用科技的带头人,按不同的生产季节由进行现场指导,再利用农闲季节集中进行系统的理论和技术培训。通过反复地、多种形式地培训和学习,培养这些科技户成为农村科技的“土专家”和“领头羊”,让其把新技术带到所在乡村,由点到面、星火燎原,最终辐射扩散到整个产区。

发展现状及对策 篇2

摘要介绍了水利发展的研究现状,探讨了水利发展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发展对策,以为今后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水利发展研究;现状;问题;对策

水利发展研究要围绕水利中心工作,研究水利改革与发展中的重大战略性问题、难点问题和热点问题,以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为政府和社会服务,为水利改革和发展提供政策建议和咨询意见。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是我国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加强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工作,是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的重要手段。

水利发展研究是水利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保证。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水利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问题,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存在的干旱缺水、洪涝灾害和水环境恶化三大水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迫切要求水利工作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加快改革和发展。为此,需要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针对新情况、新问题,紧紧围绕水利改革与发展的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长期性问题,提出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研究成果和咨询参考意见,为水利改革与发展提供支撑。

1水利发展研究现状

水利发展战略研究方面,近年来,我国开展的“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为开展水利发展战略研究提供了示范,提出了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和政策建议,突出强调解决我国的水问题,核心是提高用水效率,建设节水型社会,并概括了节流优先、治污为本、多渠道开源的指导原则。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研究取得突破,从2000年起我国重点研究了水利工程分级管理、水管单位分类定性、经费来源渠道、工程管养分离、多种经营、综合利用水利工程公益性资产界定办法、水价形成机制和收费管理机制以及人事制度与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等问题,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水法规建设研究进展显著,近年来,围绕着《水法》修订及配套法规建设,开展了广泛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出台了一批新的水法律法规,促进了依法治水;我国水权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逐步深入,社会各方对建立我国水权制度、建立节水型社会提出了一系列有参考价值的建议。

2水利发展研究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水利改革与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绩,水利发展研究工作发挥了重要的支撑和保障作用。但是,水利发展研究在水利各项工作中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对水利发展研究的认识还不到位。“重建设、轻管理”、“重科技研究、轻政策研究”等观念还没有得到彻底扭转,在一些地区和单位,水利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工作没有得到足够重视,特别是没有从推进水利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高度认识水利发展研究的作用,水利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机制尚不完善。二是研究缺乏系统性、连续性和前瞻性。水利发展研究基本处于被动研究状态,系统研究、超前研究不够,总体滞后于水利发展客观实际需要。三是研究机构和人员短缺,力量薄弱。从水利系统来说,水利发展研究机构和人员数量仍然较少,部分地区研究机构尚不健全,特别是综合素质高、研究能力强的研究人员缺乏,研究力量分散,没有形成全行业完整的研究工作体系,研究信息网络很不完整,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能力和水平还不能满足水利改革与发展工作的要求。四是研究经费缺乏稳定的资金来源渠道。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不够,部分研究成果与实践应用相脱节,不仅使研究成果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而且影响了研究单位自身的发展。

3对策

水利发展研究必须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将水利改革与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大局中来全面考察和分析,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水利与经济社会环境的关系,不能就水利论水利。研究应着力体现:坚持为领导决策服务、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研究的针对性、系统性和前瞻性和开拓创新的思想,充分体现可持续发展水利的特点和本质要求。

水利发展研究必须适应新形势,吸取多年来水利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工作的成功经验,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通过组建精干有力的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水利发展研究队伍,完善水利发展研究良性发展的投入机制、激励机制和管理体制,不断推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1]。加强对水利发展研究工作的组织和领导,把水利发展研究工作作为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内容,切实解决发展研究中存在的突出困难和问题,推动水利发展研究的顺利开展[2]。

建立稳定的水利发展研究专项资金投入机制,这是水利发展研究能够健康稳定发展的前提条件。积极争取扩大水利发展研究经费的资金额度,探索并建立稳定的水利发展研究经费来源渠道。同时,研究单位也要逐步走向社会、走向市场,积极探索水利发展研究的多渠道投入机制[3]。

水利发展研究机构应精简高效,明确定性为公益性(或非经营性)事业单位,政府在事业经费上予以保障。需建立起专门的水利发展研究机构,形成完整的水利发展研究网络体系[4]。

面对水利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必须积极拓展水利发展研究的新领域。进一步提高研究能力和水平,只有做出一流的研究成果,才能为水利改革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发展研究是一项高智力、高强度的劳动,一流的成果需要一流的人才。要充分尊重发展研究人才,积极探索并建立科学的用人机制和分配机制,充分调动研究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需要制定全面系统的水利发展研究规划,为水利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工作提供指导性的工作框架,保证水利发展研究工作科学有序地开展。

4参考文献

专业报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篇3

一、 我国专业报发展面临的困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专业报发展迅速。据不完全统计,至今我国现有1938种正式报纸,其中行业报1129种,数量大大超过了美国。而以医学卫生专业报为例,全国就有近50家,竞争之激烈可想而知。最近几年,随着报业市场竞争的加剧,专业报遇到的困难也越来越多,除少数几家专业报适应性较强,仍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外,大多数专业报面临着严重危机,分析原因主要有:

⒈办报体制的羁绊

专业报大多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创立的,大部分隶属于与专业有关的厅、局等衍生主管部门,属公费办报。这种办报模式有正负双面影响,其中“旱涝保收”小康式生存环境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办报人手脚,部分专业报仍由上级行政领导任总编,使报纸缺乏独立操作的环境及能力。其实,随着社会的发展,改革进一步深入,这种旧的体制模式很快会消失,如果专业报不谋求发展之策略,办报人思想不转变,认识不到形势的严峻,那么无论对上级主管单位还是报社自身均无好处,一旦“断奶”,淘汰将成为必然。

⒉专业报之间竞争加剧

从大环境来看,专业报面临的不光是自己省内的竞争,全国范围也有对手,更何况境外争夺也在步步逼紧。从小气候来说,各专业报虽然内容、对象等方面有所侧重,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现象的存在,客观上加剧了竞争。有的专业报通过行政干涉手段来争取发行量,但此乃下策,强拉硬塞的结果反而使自己失去竞争力。

⒊综合性报纸争夺读者

综合性报纸为了自身的发展及社会需求,纷纷扩展内容,扮演起“专业”角色,与专业报抢稿件。不少综合性报纸加大了经济、卫生、科技、法律、维权等内容的版面,造成对卫生、法律、科技等专业报的压力,而综合性报纸有着影响面广、大众易接受等优势,这是众所周知的。

⒋专业报自身因素限制

作为自己本行业兴办的专业报,不同程度带有行业封闭性色彩,在编发稿件中往往首先满足部门自身的宣传,因此,带有明显的行业部门机关特征,从而降低了社会影响力,限制了读者覆盖面。行业的需要不一定就是老百姓需要,版面上文件、报告太多,会引起读者反感,失去读者对报纸的亲和力。

二、 我国专业报发展的前景

尽管我国专业报的发展面临一定的困难,但在报业日趋激烈的竞争中专业报以其行业特色和知识性,仍有其独特的竞争优势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⒈行业宣传的需要

专业报的产生是各行业自我宣传的需要。改革开放后,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生活都进入了一个比较稳定的时期,社会各个行业的发展使专业报有了明确的办报主体,办报经费得以保证,专业报主管部门经济、政治等方面实力越雄厚对专业报的扶植也越得力,成为专业报得以生存的主要支柱。这也是近几年部分专业报发展较快的主要因素。

⒉满足群众多方面阅读需求

随着社会进步,人们的生活质量日益发生变化,他们对不同种类及层次的信息感知愈来愈迫切,过去那种单一的宣传方式及大报一统天下的局面已很难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因此,高品位、有特色、有个性、耐人读的专业报越来越受人青睐。

⒊发行市场依然很大

专业报发行问题一直困扰着专业报前进,有人认为受专业性质限制发行量很难突破,其实不然。就拿医学卫生专业报为例,在专业报中一直以“大户”身份独领风骚,浙江省公开发行的有:《生活与健康》,周二报(10万份),医学会主办;《当代家庭报》,周一报(12万份),计划生育委员会主办;未公开发行的有《浙江老年报》及《浙江卫生报》,粗略估算,此4份报纸有30万份总发行量,按浙江省138.44万户(4446.86万人口)计,每46户才拥有一份,况且《生活与健康》为全国发行,可见市场之大。

三、 我国专业报发展的市场竞争力分析

报纸虽然是一种精神产品,但它仍然是一种商品,作为商品就必然经受市场考验,同时也必然遵循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如平等竞争、自主选择、优胜劣汰等。处于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之境况的专业报,如何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中立住脚,并勇敢地迎接挑战呢?笔者认为专业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明确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所在,从而更好地发挥自身优势,实现良性循环的发展。对专业报而言,其核心竞争力包括以下几个因素:

⒈报纸的定位

每种报纸一般都有一个定位问题。报纸的定位是指报纸面对何种群体,主要传递何种信息,为谁服务,如何争取广告客户等等。特别对专业报而言,由于其专业性较强,准确的定位和明确的发展策略尤其重要。例如《平安时报》的定位是公安干警、交通行业、驾驶员、社区工作者;《农村信息报》的定位是农村及农村科技工作者;《浙江市场导报》的定位是宣传浙江经济、个私经济和浙江市场的新成就、新情况,为浙江创业者引路,为中国民营经济代言;做最好的财富周报。

不同的报纸定位不同,报纸阅读的对象就不同,其发展思路、营销策略都有所不同。例如省级行业报的定位是:读者以本行业人士为主,信息主要是关于行业的,这种报纸发行量不是很大,但必须及时宣传新科技、新思维,以满足读者群对新知识的渴望,稳定读者群。专业报发展中就必须根据读者群的需要明确自己的办报宗旨,为读者群提供更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和专业知识指导,同时还要及时准确地反映相关群体的呼声与观点,形成特色鲜明、内容丰富的办报风格,才能稳定读者群、发展读者群。

⒉报纸的发行模式

报纸的发行模式不同,对报纸的经营运作有重大影响。对专业报来说,读者更多的是通过自费订阅来获取报纸,因此,发行方式更多的是投递而不是零售。对于报纸的传递速度,报纸发行上流行“出好报不如出早报”,早和快是发行制胜的一对法宝,发行的时效牵涉到好多环节:编辑部能否按时交版?印刷厂的设备是否先进,能否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报纸印出来交给发行部门?发行部门如何尽快分发好,在最短时间内送到发行站?发行站能否及时组织人员,以最快的速度把报纸送到读者手中?这是一个接力赛,任何一个环节一旦“卡壳”,都会影响发行的时效,因此这“一条龙”要有明确的规范,分清责任。所以,必须选择投递及时、准确、服务质量好的发行模式。

此外,不同报纸的读者地域分布有所不同,其发行模式也相应发生变化。如《农村信息报》,该报的读者主要分布在农村地区,中心城市读者较少,发行量也少。所以,采用邮局发行模式,以争取更多的中心城市读者,提高中心城市的发行量,从而吸引广告客户。而《浙江市场导报》的读者主要是经营者、企业家、主要分布在市场及城镇,因此,采取自办发行模式较为合适。

⒊报纸定价与资金运作

报纸的定价与报纸的发行方式、成本核算、竞争对手的报价,广告收入的预期、读者心理等有关。一般而言,大多数面向市场的市民报,以尽可能低的价格获得尽可能大的发行量,再用尽可能大的发行量吸引尽可能多的广告,以广告费弥补报纸发行的亏损,报纸最终获取利润,国外报业经营者把这种发行量与广告收入的关系称为“发行螺旋”。这种策略使发行收入无法抵消纸张成本,发一份亏一份,成本核算就是关键问题。低价报纸成本负担很高,广告是否能填满这个洞?何时能填满这个洞?而报纸的定价高,发行收入高,成本消化快,又担心发行量上不去。因此,如何准确平衡定价、发行成本、发行量和广告收入的关系,形成资金运作的良性循环必然是专业报发展的一个核心环节。

当然,解决问题的关键还是专业报内容的丰富多彩以及读者群体和广告厂商的市场肯定。例如《浙江市场导报》在紧抓工商系统这条已建立多年的发行主渠道的同时向外延伸,借助行业信息员推广宣传报纸,从市场到城市,从个体户到大企业、到浙商,走出了一条逆向行驶发行之路,正因为实施的是“市场包围城市”的战略,在群众中根深叶茂。不少普通读者就因为手中有了一份《浙江市场导报》,在经营、生活中遭到困难,就在第一时间想到向《浙江市场导报》求助,而导报记者通过媒体优势,一次次诚心帮助他们排忧解难,给导报带来社会效益的同时,这些读者对导报的感情更深厚了,从而促进了发行。对报纸来说,如果质量是根本,发行量则是保障,保障报纸有一个不断自我发展的后盾。发行量越大,报纸实力越强,有助于提高报纸质量,而质量的提高又能拓展发行空间,由此形成报纸运作的良性循环,促使报纸越办越红火。

四、 对专业报发展的建议

当前专业报的发展已经从计划体制走向市场机制。我国大量专业报能否在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并寻求更大的发展,是值得深思的问题。笔者认为专业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拓宽发展思路、提高办报能力。

⒈更新观念适应市场,尽快转变体制

随着生存环境的改变,有些专业报思想转变快,他们大胆摆脱来自上下左右的种种束缚,自寻出路,在战略和战术上胜人一筹,坚决从过去陈旧的窠臼中走出来,走向普通人的生活,走向色彩斑斓的市场中,报纸得以较快发展。但也有一些专业报市场适应性差,观念陈旧、缺乏竞争意识,以不变应万变,任报纸萎缩或处于维持状态,这样难免遭受停刊、出让刊号等结局。《医药时报》便是一例。

在适应市场竞争环境的同时,专业报在内部管理体制上也需要加快改革的步伐。一张好报纸需要一个优秀的办报群体、一个相对自由宽松的办报空间、一个有激励机制的良好氛围、一个正确的办报理念,而报人应是有理想、有能力、有活力、与时代合拍的新人。所有这些均需以转变体制为前提,政策宽松、人才可以流动,体制活了,报纸也就更活了。

⒉准确定位读者群,不草率扩大“领地”

专业报必须立足本行业,从内涵中开掘,外延中拓展为主导思想,定位于相应的读者群。如发行量较大的《科学时报》定位于高层次知识分子,该报纸改版后组稿思路清晰,文章内容吸引人,受到广大中青年知识界读者的欢迎。

与此同时,专业报需要坚守专业色彩,不草率扩大“领地”。行业报的专业特色是伴随着它的诞生、成长过程而逐渐形成的。个性是专业报的生存基础,失去专业特色就会失去生存的条件。综合性报纸所设的专版专栏有不少局限。所以专业报在不藐视综合性报纸专版专栏的同时不必过分畏惧他们带来的压力。坚守专业阵地并深度切入专业,发扬自己优势仍是一条通往光明的捷径。

⒊抓好发行工作,整合发行模式

发行工作在报纸发展过程中一直起重要作用,报纸起落与发行量关系密切。发行工作所有报纸都在做,但看谁做得巧做得妙。一张报纸要脱颖而出首先得使它引人瞩目,报纸同属商品,同样需要自我推销、自我宣传。人们如果不了解有这么一份专业报,那么何从谈起喜欢它、订阅它。杭州日报社主办的《都市快报》从发行第一天起就在街头巷尾设点或请人流动叫卖,效果很好,一方面让更多读者了解《都市快报》,另一方面也方便群众买报。专业报也可以尝试走这条路,如经济类报纸完全可以在市场、商街等地方设摊或流动卖报,让经营者、消费者抽空读一点专业和维权方面的知识。至于在其他媒体做广告也有相当效果。

在发行模式方面,专业报可以建立水平式发行体系。水平式发行体系是指邮局发行与自办发行并重,即两条腿走路。这一模式是最适合专业报发行的。它的特点是报社可以根据读者分布的地域特点,把邮发和自发结合起来,利用邮发的收订、运输、处理、投递四大网络可以使得外埠边远地区的读者能顺利地见到报纸,这远比自身在省外各地建立一支庞大的发行队伍合算。同时,发挥自办发行的优势,通过自己的发行网络在本埠或在离报纸所在地不太远的地区发行报纸,可以保证迅速快捷地把报纸送到读者手中,这对一城多报的城市报来说极为重要。谁的报纸能在第一时间与读者见面,谁就赢得了读者。因为读者接触信息时总是先睹为快,对于同质化问题较严重的我国报纸来说,最先让读者接触到自己的报纸是发行的首要任务。自办发行能较好地做到这一点。把邮发和自办发行整合起来,还可以牵制邮局,使其不断改进发行质量使自己从中获得好处。

⒋克服文件化倾向,满足读者多种需要

专业报应竭尽全力撷取、开掘、提炼本行业有价值的新闻,而不应专门刊登给人带去沉闷感的大块头理论性文章。平时注重读者的心理需求,多刊登一些读者喜读,可操作的实用性文章。《浙江市场导报》“新浙商”、“新消费运动”、“维权”等栏目,免费为读者服务,且诚心诚意,得到了读者一致好评。想读者之想,为读者服务也是专业报一大法宝。

此外,报纸以它的耐久性、收藏性成为电视台、电台不可比拟的媒体。故牢牢抓住读者这种珍藏心理很有必要。经常采编一些有收藏价值的文章以飨读者不失为良策。在设置栏目,刊登系列连载文章时不妨先考虑读者是否感兴趣,合不合他们胃口,其实用性、知识性等是否已达到读者愿意收藏的境界。其实专业报在这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参考文献:

⑴董顺立、董林:《自主发行报业发行战略正确选择》,《新闻战线》,1998.8

⑵宋健武:《试论我国报纸发行方式的改革》,《新闻战线》,2000.7

⑶张平:《试论报纸发行的多渠道营销系统》,《新闻知识》,1999.11

⑷屠忠俊:《报业经营管理》,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2年

⑸科特勒:《营销管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⑹俞国明:《媒介的市场定位》,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

⑺幸培瑜:《打造集团的核心竞争力》,《中国记者》,2001.6

⑻何宁:《激发活力追求效率》,《新闻战线》,2001.5

⑼吴锋:《报纸发行营销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

农村水利发展现状及对策 篇4

1.1 农田水利体系不完善

目前农田水利严重滞后且建设标准较低[1], 老化维修欠缺。现有排水灌溉设施部分修建于20世纪50—70年代, 长期缺乏维护, 部分设备已超过设定的使用寿命, 机械损坏率较高, 效益大为降低, 农村中小型灌区骨干建筑物坏损率超过40%, 尤其是农业灌排“最后一公里”问题凸显, 设施不够。目前在我国现有耕地中, 50%以上靠天收获, 还有部分肥水资源较佳、适合发展水利设施的地区, 但财政投入不足, 农业潜力无法充分发挥。山地丘陵地区、边远牧区水利发展尤其滞后, 配套不齐, 影响了农牧民致富。农村中小型灌区工程配套率不足60%, 很多低洼地区排涝标准极低, 甚至不足3年一遇。灌溉可覆盖面积中30%是中低产田, 稳定产出土地仅占现有面积的约30%。

1.2 财政投入不匹配

从目前看, 我国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投入存在量少、点散、标准低等问题[2]。一是投入不足。目前我国中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财政投入与实际需求相比有较大差距。统计分析表明, 将来10年农业项目水利投入应大于2万亿元, 才能为农业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和保障国民粮食安全夯实基础。但目前我国投入到该项资金每年少于400亿元, 尤其是地方配套资金到位率低, 农村“一事一议”远不能满足劳动力的需求, 加深了农业基础设施各项投入不足与实际需求的矛盾;正因如此, 农业水利基础设施造价低、标准低。二是管理主体权责不明。一直以来, 由于农业比较效益、农民承受能力和思想观念等因素的影响, 农业用水价不到成本的1/2, 实收率少于70%, 导致农业基础设施管理主体无法明确、责任无法落实。三是资金无法统筹。目前, 涉及农业基础设施的财政投入有20多个, 但这些项目的奖补标准、建设目标并不一致, 同时项目之间彼此孤立, 资金难以统筹。部分基层政府通过实践, 通过统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强化资源整合, 获取了一定的经验。

1.3 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面临现实挑战

目前, 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新挑战, 如农业步入生产高成本、产品保护价、从业高补贴的新阶段, 农民不再专注土地、外出务工想法更强的新形势, 而农业基础设施的补助方式、政策组织、管理方式都也面临着严峻挑战[3]。一是基础设施不能适应新格局。自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 家庭种植业结构遵循经济利益原则调整, 这就要求水利排灌工程建设的标准、供排水到达率、排灌形式等相关配套标准要很好地适应, 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 配套措施难以满足。二是高新技术难以深入推广。随着农民外出务工数量增加、青壮年劳力锐减, 这就要求采用更为轻松便利的灌溉方式来降低劳动强度和成本, 但留守农民大多是老年人、妇女和儿童, 其能力和素质又难以熟练掌握先进的技术, 况且“一站式”、“保姆式”的社会化服务组织尚未健全, 基层乡镇水利管理职能缺位, 缺乏主体维护, 缺少农田水利工程的技术指导。同时从事农业的比较效益相对较低、投入意愿和能力弱, 导致我国目前的高效节水灌溉比例远小于发达国家。

2 对策

2.1 规范标准, 统一规划, 全面集中建设管理

主管部门应从农村水利工程的前期工作入手, 逐步规范完善建设管理的各个环节, 按照标准化建设的整体思路, 结合当前农村水利面临的形势, 在与有关部门、各有农业区县充分协商沟通的基础上, 编制重点工程规划。在此基础上, 形成以编制、审查、批复的程序化管理模式, 成功带动项目可研、初设等环节程序化标准管理模式的形成。作为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各级主管部门要明确以县为单元组建水利建设项目管理中心, 作为项目法人, 承担当地病险水库 (水闸) 除险加固、农村饮水安全、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泵站改造、中小河流治理、水土保持等各类公益性和准公益性中小型水利工程的建设管理职责。创新体制、机制和制度, 充分发挥试点县的典型示范作用。成立水利建设项目管理中心, 作为区域内所有中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的项目法人, 中心下设小农水、中小河流治理、水库除险加固、饮水安全、堤防、小水电代燃料、山洪灾害预警等项目管理组, 分别承担相应类别水利工程的建设管理职责。中心可有效整合基层水利系统的人财物资源, 优化县主观部门内部机构设置, 摒弃以往按项目或事务划分股室的“分块分线投资、股室自主管理”老模式, 对项目和投资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包装、统一报批、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新模式。

2.2 深化农田水利工程管理改革, 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工作

加快完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 强化农村用水合作组织主力军地位, 建立健全以农民专业用水合作社为主体的农村用水管理体系[4]。各级主管部门要依照有关法律、法规, 坚持从实际出发, 确定各类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产权确认办法和经营方式。完成管理体制改革的工程管理者要把所有相关文件资料报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工程产权所有者或代理人要在充分考虑用水群众利益的基础上, 选择有利的经营形式, 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工程产权、使用权发生转移时, 要及时办理变更手续。进一步搞好灌溉试验站建设, 加强节水灌溉制度推广应用和灌溉试验资料整理工作。组织开展节水灌溉技术应用适应性与发展模式、高效节水灌溉机理、节水灌溉制度等综合性基础研究。建立我国农田水利现代化指标体系和考核标准, 在全国选择一部分初步具备条件的县市进行农田水利现代化试点建设, 逐步将指标体系上升为行业或者国家技术标准。搞好国际学术交流与双边多边务实合作。加大农田水利的宣传、培训工作力度, 提高基层技术人员和农民节水意识和技术水平, 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

摘要:分析新形势下农村水利发展现状, 提出发展对策, 以期为农村水利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村水利,发展现状,对策

参考文献

[1]李伟, 景明宪.农村水利服务体系建设的调查与思考[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 2011 (19) :65-66.

[2]徐峰.农村水利工程管理问题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0 (25) :320.

[3]姚牧阳.谈农村地区水利的可持续发展[J].企业科技与发展:上半月, 2010 (10) :45-46.

动漫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 篇5

目前,动漫产业已发展成庞大产业集群和消费市场,全球形成了美、日、韩三足鼎立的动漫市场格局。我国动漫产业发展起步早,但发展缓慢,产业规模小,产业链结构不合理,市场化运作不规范,专业人才短缺,明显落后于美、日、韩等国。

动漫产业是以“创意 ”为核心 ,以动画、漫画为表现形式 ,包含动漫图书、报刊、电影、电视、音像制品、舞台剧和基于现代信息传播技术手段的动漫新品种等动漫直接产品的开发、生产、出版、播出、演出和销售 ,以及与动漫形象有关的服装、玩具、电子游戏等衍生产品的生产和经营的产业。在中国刮起的浩浩荡荡的动漫风,加之持续升温的全球动漫创意产业,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一个推崇创造力、崇尚个性元素、强调文化艺术的动漫创意新世纪的到来。面对这样的发展趋势,如何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培养并扶植有创意、有想法的动漫人才,使中国动漫创意,成为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关注的产业走稳、走好、走实热点问题。

一、我国动漫产业现状

世界上第一部长篇动画电影《白雪公主 》诞生于 1937年。而在 1941年 ,我国便推出亚洲第一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制作的《大闹天宫 》、《哪吒闹海 》等动画片 ,都在国际电影节大放光彩 ,令世界瞩目。尤其值得一提的是 1960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 》诞生 ,极具中国特色艺术表现手法的中国水墨动画让世界为之惊叹,被奉为国宝。1988年 ,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山水情 》成了中国水墨动画片的绝唱 ,也成了中国动画彻底商业化之前的最后一部艺术精品。

中国动漫产业虽然发展势头良好,但热潮与软肋并存,商机与危机同在,仍然面临着诸多困难与挑战。

中国动漫水平的明显下降从上个世纪 90年代初就已开始 ,时至今日仍不能止住颓势 ,动漫作品开始被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垄断 ,国内原创的动漫作品很少,明显落后于国外动漫产业的发展步伐 ,与国际动漫产业发展水平相比 ,被称之为亚洲动漫“鼻祖”的中国已落伍了 ,整个中国的动漫产业仅处于初级发

展阶段 ,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资金匮乏是制约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的首要原因。经费投入不足,直接造成了产量的不足。许多动漫企业依靠自有资金发展,处于自生自灭的残酷生存状态。综合竞争实力薄弱。

2、没有形成有效的产业链。动漫产业是一个联系紧密的产业链,而我国动漫产业多为单打独斗,缺乏整体资源、营销整合,远未形成产业链。起领军作用的大型开发主体未真正确立,使整个产业处于分散经营的初期阶段,形不成合力。

3、创作人员缺乏想像力、创造力,造成了动漫作品题材单一,在读者和观众中引起广泛关注的动漫品牌形象太少。一直以来,创作者把动画片的观众定位为少年儿童,使国产动画片丧失了大量成人观众。而一些思想性和艺术性平庸、充满说教色彩的国产动画片,和引进动画片尤其是美国动画大片相比,缺乏竞争力,无法得到广大青少年的青睐。

4、原创性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短缺,造成市场需求虽大,但原创动漫产品薄弱的状态。据统计,全国动画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多达15万人,而真正的从业者目前仅有7000—10000人,只有韩国的三分之一。

此外,还有产业环境差、缺乏深入人心的卡通形象、专业人才缺乏、消费群定位偏差、知识产权保护不足等几方面。

二、我国动漫产业发展对策

(一)完善知识产权保护

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 我国必须建立一个完善的、专业的保护体系。国家相关部门应尽快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 ,严厉打击各种走私、侵权和盗版动漫产品的行为。同时 ,加强对引进动漫产品的审查,确保动漫产品内容积极健康。动漫企业应尽快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通过版权登记、申请专利和注册商标等途径保护自身产品的知识产权。

(二)完善动漫产业链,创新产业运作模式

动漫产业本身由环环相扣的复杂产业活动所构成 ,由于其极强的融合性与渗透性 ,它还在自身的制造传播过程中融合了很多其他产业内容而成为综合性产业。动漫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是来自整个产业链上的特定环节的优势 ,形成并清晰认识动漫产业流畅而完整的产业链 ,是推动动漫产业发展必须解决的重要

问题。完整的动漫产业循环链由“动漫生产——播出——衍生产品开发——收益——再生产 ”组成 ,兼具“学、艺、研、展、产、商 ”六位一体的产业特征。正确明晰的产业链定位可以为实现集约经营、形成规模优势、提升研发技能、提高产业的整体实力的有力保障。加强对动漫产业链的关注 ,有效地把原创、创意与终端市场紧密联系起来 ,使得创意者通过更多的对消费喜好、时代风貌的捕捉来发展终端消费。所以我们要尽快完善动漫产业链,创新产业运作模式。

(三)加强区域联系 ,培养创意人才与专业人才

动漫产业的专业人才包括原创制作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目前我国动漫人才的需求总量约为15万人,游戏动画人才总需求量约为 10万人,而现有动漫产业人才却只有8000万人,且平均学历只有大专。动漫专业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均不能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况且,目前国内一流的网游动漫人才多数还供职于国外企业。虽然我国已有200多所院校设立动画专业,但培养出来人才大多从事中期制作环节,而策划、创意人才却凤毛麟角,原创能力严重不足。现阶段,我们应该意识到培养专业人才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四)拓展产品营销市场与动漫衍生产品市场

大力发行拓展销售渠道,可以包括新媒体发行、海外发行、原创动画录影带发行;创造运用销售新模式,充分利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新政策。健康的动画产业链包括:影视动画片的生产——电视台和电影院的播出和放映——动漫图书出版发行——音像制品的发行——形成版权的授权代理——衍生产品的开发与营销。最后的衍生商业产品是整个过程中收获利益最多的部分,所以我们定要做好营销策略和动漫衍生产品的开发。

(五)改变动漫受众群低幼化现状

动画片不只是给孩子看的。目前 ,我国的动漫内容与形式都相对单薄和孱弱 ,呈现出极端“低幼化“的特点。把动漫消费者定位于低幼群体,是国内动漫界的长期固守的观念动漫产业从本质上看是一种文化娱乐业,如将青少年作为主要消费群体,涉及购买力不足与耽误学业等问题,其消费能力非常有限,产业也就不能做大。漫画读者的年龄结构是从幼儿到 40岁左右的中年人。而中国动画企业制作的多数作品观众定位还是12岁以下,这直接导致国内动画市场财富的巨大流失。我国大部分动漫制作和播出企业并没有抓住国际上动漫产业成人化趋势

所带来的产业机遇,没有将成人作为目标消费者,创作适合成人的动漫产品,因而极大地制约了动漫购买力的上升。所以我们要制作一些成年人也可以乐享其中的动漫作品。

(六)培育自主创新能力 ,创造有代表性的动漫形象

动漫形象具有强大生命力,创作者通过故事情节赋予动漫形象独特的个性和精神内涵,生命力的强大让它能跨越不同的年代和不同的文化背景,被不同年龄段的消费者接受,拥有强大的市场竞争力。中国的动漫形象缺乏创意,但是我们中国的动漫人必须重拾信心,不要轻易放弃本土动漫,拥有原创的具有生命力的动漫形象是振兴我国动漫产业的根本所在。

(七)创作令人难忘的动漫音乐

几乎所有的小孩子都爱看动画片,有的动画片甚至还吸引了大批成人观众。它的魅力可真是非同一般。小孩子们可以背唱出许许多多动画片的主题曲,但是却往往不记得教科书上老师认真教唱的歌曲。一般说来,动画片主题曲都是比较生动、悦耳的,旋律性极强。当动画片播放到某个感人的场面时,主题音乐还会反复再现,这就更加增强了剧情的感染力,也让孩子对动画片主题曲音乐又在脑中进行了一个“温故知新”的过程。有些时候孩子爱上动画片就是从主题曲开始的,所以我们要丰富听觉感受,带给学消费者带来心灵的震憾。

(八)大力发展动漫教育

国内分级阅读现状及发展对策 篇6

一、国内分级阅读现状

作为一种有效提升儿童阅读能力的阅读方式,分级阅读在国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不仅助推了教育体系的改革,带来出版行业的飞速发展,还大大地提升了国民素质。近几年,受国外分级阅读的影响,我国的分级阅读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呈现飞跃式地发展。

首先,建立了一大批分级阅读研究中心。2008年7月,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新闻出版局、广东省教育厅等部门联合成立了广东南方分级阅读研究中心;2009年3月,接力出版社的接力分级阅读研究中心在北京成立,并建立了20人的专家委员会,包括儿童文学作家、学者、阅读推广人、出版人、图书馆等方面的代表,以及教育工作者和儿童心理学家。这些分级阅读研究中心和机构的建立,为分级阅读理论与实践的建立与推广奠定了基础。

其次,分级阅读的理论框架基本搭建,包括分级阅读的分级标准、分级阅读的书目以及分级阅读的评价体系。以南方分级阅读研究中心为例,2009年该中心以“什么年级读什么书,什么年龄读什么书”为核心理念,在借鉴美国蓝思分级阅读体系的基础上,研发了《中国儿童青少年分级阅读内容选择标准》,把1~9年级的儿童分为4个学段:第一学段(1~2年级),第二学段(3~4年级),第三学段(5~6年级),第四学段(7~9年级)。同时研发的《中国儿童青少年分级阅读水平评价标准》围绕儿童课外阅读水平,从阅读数量、阅读技能、阅读习惯等方面提供了评价的标准。2014年4月,南方分级阅读研究中心又推出“儿童青少年图书分级研发标准”,并正式上线了少儿分级阅读推荐书目数据库——分级书库。应该说,这些理论框架的搭建,为分级阅读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最后,展开了一系列分级阅读的实践研究。国内对分级阅读研究的实践,始于“桥梁书”(Bridging Books)。2007年,广州出版社以“我爱阅读”丛书的形式,推出了一套以黄色为色系、从法国引进的“桥梁书”。同时,贵州人民出版社北京图书中心推出“蒲公英桥梁书”。作为在图画书和文字书中间起到桥梁作用的“桥梁书”,在当时的出版界以及儿童读者中产生了巨大的反响。以“‘我爱阅读’丛书”为例,在黄色色系套书的基础上,又推出了蓝色、红色书系,其销量节节攀升。而各大分级阅读研究中心以及各大出版社推出的分级图书,也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南方分级阅读研究中心一成立,就研发了全国小学第一套“经典文学分级阅读丛书”,投放到广州市场一周后,30万册销售一空。截至2009年,“南方分级阅读丛书”累计销售超过100万册。不得不说,良好的市场反响和丰厚的市场回报,引发了对分级阅读的持续关注。

二、国内分级阅读面临的困境

正是因为有了以上各方面的支持与保障,分级阅读在中国可谓是飞速发展。但在分级阅读飞速发展的同时,由分级阅读产生的一些现象和问题,也使我们看到了分级阅读在国内发展的困境。

一是分级阅读的推进主要以出版社为主。从国内分级阅读研究机构的建立,到理论框架的搭建,再到分级阅读图书的出版发行,出版社在分级阅读中起了主角的作用。出版社的这种角色定位,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分级阅读的发展,但在一定阶段则成了制约分级阅读发展的瓶颈。表现之一是,出版社在推进分级阅读的广度和深度上会有所局限。以广度为例,出版社推进分级阅读的影响力更容易在城市儿童身上产生,而对于乡村儿童则鞭长莫及。同时,各个出版社推进分级阅读凭借的是自己的力量,如果能结成联盟,将更加有利于分级阅读的推广。表现之二是,出版社的自控力不足,分级阅读很容易成为图书的噱头。有些出版社会受市场和利益的驱使,为出版而出版,他们出版的分级阅读图书,不是从科学研究出发为儿童量身订做的读物,而是在已有图书贴上“分级阅读”的标签,硬生生地将风马牛不相及的图书和分级阅读书目绑在一起。这样粗制滥造的分级阅读图书对儿童根本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二是分级阅读的理论体系还不完善,尤其体现在分级阅读的分级方法和分级阅读的评价体系上。国内分级阅读在分级方法上,大多以年龄、年级来分,忽视了儿童对图书的认知水平——对图书的题材、体裁、词汇水平等方面的认知能力以及接受能力等的差异性。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在制订图书分级方法时,关注儿童音素认知、自然拼音法、流利程度、词汇和理解能力五个方面的因素,能从更精细化的角度来划分图书的难易度。A~Z分级法就充分体现了这种分级思路,根据由易到难的原则,循序渐进,将图书分成了26个级别。而对于国内分级阅读中的评价体系来说,无论从南方分级阅读研究中心的《中国儿童青少年分级阅读水平评价标准》,到分级书库上的阅读能力测评来看,以及从笼统模糊的测评标准到涉及具体文本的内容、常识性等问题的考查,都可以看出分级阅读的评价体系在实践中有了飞跃式地发展。但不可否认,对阅读能力的测评还不能给儿童提供一个精确量化的阅读水平的界定,而这对儿童阅读能力的提高,起不到一个积极的作用。

三是分级阅读的发展还没有形成合力。从欧美国家分级阅读发展的历史来看,分级阅读是一个系统的理论,包括分级阅读教育、分级阅读图书市场以及测评体系。三者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互相制约,协调发展。从目前国内分级阅读的情况来看,三者的发展水平和速度极其不平衡,分级阅读图书市场一枝独秀。从分级阅读教育来看,虽然国内分级阅读图书市场与学校、学生息息相关,但分级阅读的图书只涉及学生的课外阅读领域,与课堂教育关联不大。这样一来,分级阅读在儿童身上产生的积极作用很少能影响到课堂,而教育作为助推分级阅读发展的重要支柱作用也显现不出来,最终使分级阅读流于形式。国内之所以对分级阅读教育不重视,是因为分级阅读教育没有得到社会的认可。无论是从国家层面、教育工作者的角度,还是从儿童文学作家抑或家长来看,都没有形成这样一种意识:应该对孩子的阅读水平进行确认,对达不到平均阅读水平的孩子应该给予阅读方面的提升技巧和方法培训,通过各种技巧和方法去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其中还有一个薄弱方面,即缺乏相应的测评系统。虽然分级阅读的研究机构或中心已经推出相应的测评体系,但针对性还不是很强,测评的重点往往停留在儿童自己对文本内容的测试上,而作为一个测评体系来说,应该包括多方面的内容。以美国为例,其分级阅读的测评系统包括三方面的内容:所在州的年度统考测试、师生之间的非正式测试和阅读专家与学生一对一的跟踪式测试。而这三个测试系统中的每一方面又包括不同的测试方式。如阅读专家与学生一对一的跟踪式测试,就有DRAZ、QRIC等。通过这一系列的测试方法,能准确知道儿童所处的阅读阶段或水平,对照相应的标准,对于不达标的儿童可以给予及时的帮助。从整体来说,可以知道一个地区或一个学校的阅读教育水平,从而使教育者发现阅读教学中的问题,根据分级阅读图书库提出相应的书单,提高一个地区或学校的阅读水平。

三、国内分级阅读发展对策

面对国内分级阅读发展存在的困境,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方面着力。

第一,分清分级阅读发展的主力,应该是国家主导推进,从立法和行政方面给予确定性的保障。以美国分级阅读的发展为例,其之所以能取得现在的成就,其最大的推动力在于国家层面的支持。从立法层面来看,在2001年1月23日,总统布什通过了《不让一个孩子掉队》(No Child Left Behind Act,简称NCLB)的法案,促进了分级阅读图书以及测评体系的发展。从行政层面来看,闻名世界的蓝思分级法阅读体系则是由美国国家儿童健康与发展中心制定的。正因为有了这种国家的主导以及相关法律、制度的保障,美国的分级阅读才取得了现在如此繁盛的局面。令人欣喜的是,国内分级阅读发展也正在朝着这个方向前进。2011年8月国务院在颁布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中明确提出:“推广面向儿童图书的分级制,为不同年龄儿童提供适合其年龄特点的图书。”但是国家还应该加大对这方面的重视和投入,把推广分级阅读作为一项重要的文化工程来抓。

第二,加大分级阅读理论体系的研究,制订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分级阅读的分级标准、评价体系和测评体系。一是加大对分级阅读理论体系的研发力度。国家应该加大对这方面的投入,从资金保障和人才优势上给予大力扶植。各大分级阅读研究中心和机构应该在已有基础上,做更进一步的研究,提出更加切合实际运用和我国国情的分级标准、评价体系和测评体系。同时,分级阅读理论体系的研究还可以纳入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研究领域,为分级阅读的长足发展提供保障。二是在分级阅读的分级标准、评价体系和测评体系的融合性上下功夫,促进三者协调发展,真正达到通过合适的测评系统帮助儿童准确知道自己所处的阅读阶段,并为没有达到相应阅读水平的儿童提供促进其阅读水平提升的分级阅读图书。同时,通过分级阅读教育所产生的内外合力,使课堂阅读和课外阅读有机衔接,从而真正提升儿童的阅读能力。三是分级阅读理论体系的研究应该尊重中国传统阅读习惯,结合现在的大数据、云时代等现代网络数据以及儿童认知科学、脑科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

第三,共筑合力,助推分级阅读大发展。分级阅读的发展不是凭一己之力就能大踏步往前发展的,需要集合各方面的合力。在以国家为主导推进的大背景下,应该形成出版社、教育者、教育机构、儿童文学作家、儿童心理研究者、图书馆以及家长的合力,共同促进分级阅读的大发展。以儿童文学作家为例,他们在进行儿童文学创作时,应该了解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心理和智力发展水平,以及处在这一年龄阶段的儿童所能接受的作品的难易度,从而创作出适合特定年龄段孩子的作品,真正促进儿童阅读能力的提高。再以图书馆为例,它们作为分级阅读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应该充分发挥积极作用,成为分级阅读理论体系的实践者,同时为儿童推荐切合他们实际的阅读书目和推广一些行之有效的测评方法。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家长,他们在儿童成长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应该了解一些分级阅读方面的知识,知晓自己孩子的阅读水平,为孩子选择适合他们阅读水平的图书,从而有针对性地提高儿童的阅读能力。分级阅读需要包括儿童教育、儿童心理、儿童文学、儿童编辑出版、儿童阅读推广、儿童图书馆、儿童图书营销等多学科专业和行业的专家共同参与,才能共创儿童美好未来。

[1]李芳. 国内儿童分级阅读图书出版窘况[J]. 出版广角,2011(6).

[2]蔡健. 分级阅读推广的困境与策略[J]. 图书馆学刊,2013(11).

[3]孙楠楠. 美国分级阅读教育及其中国可适性[J]. 教学与管理,2011(5).

合肥种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篇7

1 发展现状

1.1 种业发展环境较好

合肥市地处江淮之间, 气候适宜, 南北方主要农作物均有大面积种植, 适合于各种农作物科研育种。加之合肥是全国最早对外开放种业市场的城市, 商业物流畅通, 综合成本较低, 投资环境优越, 吸引了大批国内外知名种业企业入驻合肥。目前合肥种子企业经营涵盖水稻、玉米、小麦、油菜、棉花、花生、西甜瓜、蔬菜、杂粮等全国主要农作物品种, 是南方或者北方单一的种子经营模式无法比拟的。同时合肥作为全国唯一科技创新型试点市, 技术优势明显。国家级龙头企业合肥丰乐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丰乐种业”) 作为全国种业第一股, 号称种业界的黄浦军校;中国创业版种业第一股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荃银高科种业”) 作为种业界的一匹黑马, 打造民族种业品牌, 在全国形成了巨大的影响力。

1.2 龙头企业品牌效益强

中国种子协会发布的2010年中国种业骨干企业名单中, 丰乐种业、荃银高科种业、安徽皖垦种业有限公司等3家合肥种业公司入选。合肥种业发展形成了龙头企业为主体的模式。2010年度, 丰乐种业实现主业销售收入9.46亿元, 净利润5 900万元;荃银高科种业实现销售收入1.8亿元, 利润3 548万元。合肥市拥有两系杂交水稻“四大花旦”中的3个品种:新两优6号、两优6326、丰两优1号, 2009年在全国推广面积分别为30.4万、28.4万、28.0万hm2, 分别位列全国杂交稻单一品种推广面积的2、3、4位。以丰乐种业、合肥中艺、合肥绿宝为代表的西甜瓜供种量占据全国1/3市场。此外, 以皖垦种业、隆平高科为代表的小麦品种, 以丰乐种业、隆平高科的玉米品种, 以天禾农业为代表的油菜品种, 以隆平高科、安徽安岱为代表的棉花品种, 以及以徽商农家福为代表的种子流通企业等, 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

1.3 种子科研及相关政策配套较好

1.3.1 合肥种业科研机构多。

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华东分中心、国家水稻改良中心合肥分中心、安徽西甜瓜工程研究中心、合肥市优质杂交水稻选育工程中心等一批国家级、省市级研究中心, 以及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安徽农业大学等科研教学机构座落合肥, 合肥农业科技研发和创新转化能力位居全国前列。

1.3.2 合肥市种业自主创新凸显企业主体地位显著。

种业企业对科研非常重视, 科研实力较强, 选育出新两优6号、丰两优1号等一批在全国有广泛影响力的优势品种。荃银高科种业2010年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5%左右, 2009年获得合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5年作为参加单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丰乐种业年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4%~8%, 2008年获得安徽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1.3.3 产学研相结合。

种业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产学研战略联盟已经初步形成。安徽省农科院牵头组建了“安徽水稻、油菜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分院生物技术与工程所牵头的“中国科学院生物产业科技创新联盟”等战略联盟已经形成, 为今后的品种选育聚合了各个参与单位的优势力量, 加速了种子产业化进程。为增强我国种业竞争实力, 在农业部的倡议下, 荃银高科种业、丰乐种业作为联盟发起单位, 成立“中国种业知识产权联盟”, 打造我国种业行业知识产权的“航空母舰”[1]。

1.3.4 相关政策配套好。

合肥市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推进合芜蚌试验区农业科技创新的总体思路, 高度重视种业发展, 特别是大力扶持生物育种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支持种业发展。2010年制定的《合肥市承接产业转移进一步推进自主创新若干政策措施 (试行) 》 (合政[2010]29号) 和《合肥市承接产业转移促进现代农业发展若干政策 (试行) 》 (合政[2010]27号) 都有力地推动种业的快速发展。

2 存在的问题

2.1 经营体制落后, 行业管理水平低下

在肥种业企业数量虽多, 但是整体管理水平较弱。种子企业运行机制不灵活, 资金规模小, 盈利水平低, 经营管理手段落后, 企业生产要素配置不合理, 缺乏躲避市场风险的能力。

2.2 科研投入不足, 缺乏科技创新能力

合肥市种业在某些领域如杂交水稻和西甜瓜育种方面虽走在全国前列, 但是总体来看研究设施和研究水平较落后。许多种子企业自身没有适宜的科研条件和相应的育种人员, 主要经营科研单位的品种, 因此企业依附性很强, 专业化协作水平低。一方面经营品种小而全, 另一方面经营领域专而窄。同时, 企业间过于强调品种和科研的竞争, 有限的科研经费、同质化的重复研究、封闭式的经营管理, 从而造成有限的人财物浪费, 不利于整个行业的长远发展和整体对外竞争。

2.3 优势品种主导地位不明显

市场品种过多, 不利于农产品的深加工和品牌化发展。一些审定的品种难有推广价值, 易于造成产品积压和资源浪费。尤其是不具有自主研发能力和品种支持的企业, 面临生存的危机和发展困境。同时, 种子品牌化程度依旧较低, 目前合肥市种子企业仅丰乐商标是“中国驰名商标”, 丰乐牌杂交玉米种子和丰乐牌杂交水稻种子是“中国名牌”产品, 还没有形成规模集群效应。

2.4 发展风险加大, 融资困难

农业是高风险行业, 特别是种子行业的发展面临了许多风险。随着新企业的不断涌入, 以及原有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 需要建立研发、仓储、加工、包装基地, 固定资产投入大、用地难等矛盾突出。种业中小企业融资难、贷款难的矛盾依然存在。种业企业要面临融资风险、管理风险等一般企业所面临的共性风险问题的同时, 还需要解决制种基地稳定、气候因素等种业行业特有的风险。合肥市绝大多数种子企业未能建立稳定的生产基地, 多为代繁生产, 产品及质量难有保证。尤其近年来基地萎缩相当严重, 种业的自然和市场风险进一步加大[2]。

2.5 人才机制不灵活

由于种业企业内陈旧的人才观念依然存在, 导致缺少懂技术、善管理、精经营的复合型人才。种业需要大量投入, 而却相对不易出成果, 加之人才激励制度欠缺, 不能激发科研人员的自主创新。同时, 由于体制机制原因, 各单位之间的人才流动性较低。

3 对策

3.1 实施体制创新工程

做好做大龙头企业带头示范作用, 增强企业竞争力, 以企业带动产业发展。对企业之间、企业和科研单位之间的联合、兼并、重组给予鼓励、引导和支持。国内种子企业总体规模偏小, 在生物技术领域难以与国外公司竞争, 通过实施产业重大专项的契机, 加大对企业的专项投入, 加大对种业企业研发投入的后补助, 加大对种业科技成果奖励的力度, 进一步扶持企业的科技创新, 使中国的种子企业尽快做强做大。

3.2 提高科技研发创新能力

加强科技创新投入, 加大扶持研繁推销一体化种业企业发展的力度, 对传统育种技术进行改造, 利用现代高科技育种方法如转基因、生物技术对传统育种技术进行渗透, 提高农作物的育种效率。实施常规育种与生物育种相结合的科技创新策略。完善育种硬件设施建设, 引进学科带头人, 引导企业和科研单位开展广泛的合作研究。一般企业经费不足, 所研发出的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有限。与科研机构或大学联合研发能做到优势互补, 企业借助科研机构或大学的优势科研资源和设备资源有针对性地解决企业在市场中遇到的困难和研发市场中所急需的产品。既加快了科研机构或大学的科研成果转化, 又提高了科研机构或大学资源的社会效率, 同时使企业发展得到了助推[3,4]。

3.3 加强良种繁育基地建设, 积极创建种业产业园区

由于制种风险大, 劳动力投入成本大, 目前基地很难落实, 良种繁育难度大、风险高。各级政府应加强农业基础建设投入, 土地利用集约化、机械化, 减少劳动力投入, 对农业保险制度逐步完善, 减轻企业和农户的制种风险。同时, 应当进一步推进轻简化制种, 以充分降低劳动强度, 减少劳动成本。由于城市建设等各种原因, 合肥市樊洼路种子产业一条街、中州农贸市场等一度种子企业比较集中地区已经萎缩;另外由于各产业园区因种业企业创造税收不高等原因接纳积极性不高, 一部分企业移居高新区, 多数企业经营分散, 发展空间较小。建议市政府重新规划建设种业发展集中产业园, 园区集种业研究、开发、试验、加工、包装、培训、观光于一体, 在投资密度 (不能等同于一般的工业项目) 、财政扶持、企业税收、企业融资等方面提供一系列扶持政策, 鼓励和吸引企业入园创业。

3.4 推行品牌战略, 制定灵活的种子审定制度

重点扶持龙头企业的品牌化发展, 在近几年内重点扶持“荃银高科”、“天禾种业”等有规模、有实力的种业企业推进品牌化发展, 完善商标管理, 防止假冒商标等问题发生。进一步修订种子审定标准, 引进种子退出机制。对多年不用的没有推广面积的品种采取退出制度, 杜绝“老瓶装新酒”的现象。加强植物新品种保护, 加大对优势品种的扶持力度, 促进品种创新和推广。同时, 加大市场监管力度, 联合各级各部门, 打击制假、售假行为, 保护企业和农民利益[5]。

3.5 加大对种业企业金融支持力度

目前, 合肥市已有丰乐种业和荃银高科种业2家上市公司, 有较好的资本运作基础。接下来, 将针对种业企业金融风险大的特点, 出台解决种业企业融资难、贷款难等问题的若干政策, 进一步优化上市公司的资本市场环境, 培育规模较小的公司进行上市。

3.6 创新农业高科技人才的流动机制

解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人才往企业流动的后顾之忧, 加大产学研联盟、工程技术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平台建设, 鼓励科研机构人才到企业来做研发, 事后还能回到其原单位, 且待遇与福利不受影响等。完善人才体制, 加大对人才奖励制度, 激发科技人才的创造力[6]。

参考文献

[1]孟凡军, 王忠术, 赵震.我国玉米种子产业现状及发展建议[J].现代农业科技, 2010 (10) :369, 372.

[2]李文明, 苏桂华, 张红艳.玉米种子市场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 2010 (6) :85, 87.

[3]王景行.选择水稻种子的三原则和八注意[J].种业导刊, 2009 (1) :35.

[4]高占金.平凉市种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甘肃农业, 2011 (1) :75-76.

[5]张继春.加强品种真实性管理促进种业健康发展[J].种子科技, 2011, 29 (1) :14.

种子市场发展现状及对策 篇8

1 种子市场现状

1.1 以“品种保护”为由, 垄断种子市场货源, 大幅提高种子价格, 损害农民利益

目前, 几乎所有的大田作物种子审定通过后都进行了品种保护, 有的在进入区域试验时就对品系进行了保护, 一旦通过审定就立即进行品种权转让 (抛售) , 从而进一步垄断种子市场。

以江苏省如皋市为例, 2010年春季种子市场的主推品种, 未保持品种“武香粳14”零售价格为4.8元/kg, 保持品种“南粳44”统一零售价7元/kg, 2010年2月审定的“镇稻11”统一零售价7.6元/kg, 分别比“武香粳14”高45.83%和58.33%, 3个品种的种子价格分别是稻谷价格的2.00、2.92、3.17倍;2013年春, 常规水稻种子零售价在7.0~8.4元/kg, 是同类商品粮 (2.78元/kg) 的2.5~3.02倍;一般杂交玉米种子价格已高达20元/kg, 是玉米商品粮的8.3倍 (糯玉米种子高达60元/kg, 是同类商品粮的20倍) 。由于种子价格奇高, 不少农民不得不自备种源, 减少自身的农业成本。

1.2 以“科技普及”为由, 大肆渲染自己的品种, 排挤他人品种, 达到大幅提价的目的

不少种子经营企业, 掌握农民心态, 迫切要求购买抗病力强的品种进行种植。某品种审定通过后, 品质、产量一般, 抗性 (抗病性、抗倒伏性、抗虫性的总称) 稍好, 为达到自身目的, 在品种宣传时, 大肆渲染自己的品种, 致使农民纷纷高价抢购, 导致该品种需求大增, 从而达到哄抬种子价格的目的[1,2,3]。而到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病显症期发现, 该品种抗条纹叶枯病性能一般, 不少农民自认受骗, 苦不堪言。

1.3 宣传部门把关不严, 违背事实的种子广告登上报刊杂志, 误导农民消费

《江苏农业科技报》是江苏农业科技的核心刊物, 该刊物在2006年8月6日刊登“扬幅粳8号”宣传广告时, 将品种审定公告中表述品种品质的“三级米”说成“一级米”;将品种审定公告的千粒重25 g表述成27 g, 从而达到夸大宣传的目的, 将该品种的水平推入更高的层次, 误导消费者。

1.4 政府部门推波助澜, 导致种子价格虚高

为了调动广大农民种粮积极性, 加速农作物新品种的推广, 国家实施良种补助。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多层管理、多层剥皮现象。事实上良种补助项目需经招、投标确定的种子价格, 但其真实价格均高于当年的市场零售价, 有的还出现种子“倒流”[4,5]。

新品种大多是国家级科研院所育成, 育种单位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已获得政府的财政支助, 品种审定后又以品种权的名义收取高额的保护费用, 从而出现了财政投资, 单位获取品种权后出售品种权, 品种权人以市场维护为幌子, 统一市场零售价格, 从而导致价格虚高[6]。

1.5 流动领域暴利, 无人过问

2010年春水稻种子“镇稻11”, 品种权人以3.2元/kg价格全量垄断种源, 加品种保护费0.8元/kg (含包装) 、运输费0.1元/kg, 实际种子成本仅4.1元/kg, 而销售价达7.6元/kg流动领域的利润就达3.5元/kg。

2 对策

2.1 依法对种子实行最高限价

政府职能部门应严格审核育种成本 (财政补助资金应在育种成本中踢除) , 实行分年摊销的办法, 防止成本膨胀, 影响种子价格;实行种子价格行政干预制度, 未经审核不得出台种子价格[7,8,9];严格流动领域的价格管理, 坚持合理的加价比例和价格申报制度。改进良种补助办法, 实行一卡通。

2.2调整品种保护政策, 培育市场竞争主体, 参与市场竞争

农民文化及法制水平低, 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不强, 在农作物品种利用上依赖政府, 因此须调整农作物新品种保持制度。获得政府财政补助资金培育的农作物新品种审定通过后, 不得再向农民收取品种保护费;财政支助审定通过的品种直接无偿转让给政府职能部门, 职能部门按照法律规定落实生产单位, 限价销售, 让农民直接得到实惠;若向消费者收取品种权保护费, 则政府应及时收回先期投入[10,11,12]。

2.3实行育、繁、售一体化, 减少流动成本, 降低种子价格

获得政府财政补助资金培育的农作物新品种审定通过后, 无偿转让给国有农业企业, 由国有农业企业组织生产、销售, 从而减少种子的生产、经营成本。

摘要:在分析江苏省种子市场发展现状的基础上, 提出了解决对策, 以进一步促进我国种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关键词:种子市场,现状,对策,江苏省

参考文献

[1]邬荣世, 冯海燕, 郭小燕, 等.从农作物种子“育繁推”现状, 看我国种子法律法规[J].农家之友:理论版, 2009 (6) :9-12, 15.

[2]邬荣世, 冯海燕, 郭小燕, 等.农作物种子育繁推法律法规的完善[J].中国种业, 2009 (10) :20-22.

[3]刘树新.浅谈种子纠纷处理的几个问题[J].种子科技, 2012 (11) :14-16.

[4]邬荣世, 杨宝平.农作物种子价格上升原因与控制对策[J].中国种业, 2013 (8) :18-19.

[5]王建凤, 殷武, 高建芳, 等.种子经营者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 2007 (12) :186, 188.

[6]赵海龙.关于种子执法实践中有关问题的思考[J].种子科技, 2005 (1) :30-31.

[7]刘文忠, 李东海, 朱树琼.建立种子价格约束机制的必要性[J].中国种业, 2013 (2) :6-8.

[8]张永祥, 韦园园.农作物种子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商榷[J].农业科技通讯, 2009 (1) :7-9.

[9]耿月明, 付云海, 王世才, 等.种子价格体系要因势利导——中国种业发展问题研究之一[J].中国种业, 2009 (3) :5-6.

[10]周治华.创新市场管理模式确保种子经营秩序[J].种子科技, 2009 (6) :19-20.

[11]邢海军.加强市场监管推进种子管理体制改革[J].中国种业, 2007 (8) :24-25.

村镇银行发展现状及对策 篇9

关键词:村镇银行,资金来源,风险管理

1 村镇银行发展现状

村镇银行是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新生力量, 已经在增加农村金融供给、增强竞争活力、完善农村金融服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试点工作的进一步展开, 一些制约村镇银行长足发展的问题逐渐显露。国家将进一步加快村镇银行的发展速度, 为此必须先解决在现有发展过程中已经暴露出的问题。

2 村镇银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1 资金来源不足, 制约可持续发展

村镇银行作为小型商业银行, 充足的资金是其生存的基础, 也是它进一步发展的前提。从目前全国已成立的村镇银行经营状况来看, 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资金匮乏,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具体有以下几点:

2.1.1 发起人制度一定程度制约了民营资本的进入《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第25条, 村镇银行实行发起设立, 且至少应有1家以上境内外银行业金融机构作为主发起人, 这一规定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民营资本的投入。同时规定民营资本持有股份不超过10%, 民营企业的逐利性决定了投入资本必然要带来相应的收益, 追求利润最大化依然是民营企业的第一要件, 而不够高的持股比例使得民营资本对村镇银行未来的利润不抱信心, 对村镇银行的设立也就兴趣缺缺。

2.1.2 吸收存款难度大。除了投资者注册资本, 存款是商业银行最主要的资金来源, 存款的多少制约着商业银行的资产经营能力。从目前村镇银行的运行来看, 无论是个人还是机构存款, 都存在吸储难的问题。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 (1) 村镇银行作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成立时间短, 缺乏公信力和社会认同, 与农信社和邮政储蓄银行相比不存在优势, 对当地居民来说缺少吸引力; (2) 村镇银行设立的初衷是解决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零金融”现象, 这些地区受自然条件落后和经济发展水平低下等限制, 居民收入水平本来就低, 农民和乡镇企业闲置资金也就十分有限, 加重了村镇银行增加储蓄存款的困难。 (3) 村镇银行是银监会倡导设立的, 目前大多数村镇银行未能加入人民银行支付结算系统, 汇款、转账等各种业务都无法正常办理, 无法进行通存通兑, 而且没有行号就无法开展对公业务, 也使得村镇银行因此流失掉大量客源。

2.2 信贷资金存在风险隐患

对于现在处于试点阶段的村镇银行来说, 资本金数额较小, 风险的抵御能力较弱, 再加上农村金融的特殊性, 使得村镇银行的信贷风险问题较为突出, 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农村金融的特殊性, 农业生产有一定的规律性, 易受自然条件影响。因此, 当贷款获得者无法取得预期的收入时, 村镇银行就面临极大的信贷风险。再加上同一地区的农业发展由于受到环境等因素的制约, 往往具有产品趋同性, 可能会造成某一时刻农户大量需要资金而到银行取款或者贷款, 同时带来银行流动资金的减少和需求的增加, 使得产生流动性风险。 (2) 农户信用意识淡泊, 银行自身缺乏有效的内部信用评级系统和信用风险管理机制。对农户贷款, 普遍存在“无抵押”贷款现象。这些都给村镇银行带来了严重的信用风险。 (3) 我国的信用制度体系不完善。目前我国信用法律法规并不完善, 未制定出规范村镇银行信贷业务的具体实施细则, 并采取有效监管。

3 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建议

3.1 拓展资金来源、壮大银行发展实力

针对村镇银行资本来源不足的问题, 监管部门应适当放宽发起人制度, 降低民营资本准入门槛, 增加自然人及非银行企业法人入股的比例, 充分调动民营资本积极性以引导民营资本入股村镇银行。

村镇银行还应该充分利用宣传媒介, 提高其在农户心中及社会的认知度。通过为农户提供优质、快捷、方便的服务的方式, 扩大在当地的影响力创造出品牌效应, 逐渐吸引农户个人存款的增加。

尽早加入银行支付结算系统, 一方面可以争取更广泛的客户资源, 为客户提供快速、便捷的支付结算服务, 满足广大客户的基本需求, 拓展资金来源渠道。另一方面也能使村镇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之间开展同业拆借, 形成村镇银行主动型负债, 增加资金来源渠道。

3.2 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和配套措施

作为新生事物, 政府在村镇银行的发展过程中应针对性的给予相应的支持政策: (1) 给予村镇银行一定数额的低息或无息支农再贷款的政策支持与鼓励, 以扩大村镇银行的资金实力; (2) 放松利率管制, 赋予村镇银行合理的存贷利率的定价区间, 允许村镇银行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资金供求状况以及债务人可承受能力等现实情况灵活的确定贷款利率; (3) 给予优惠的税收政策, 相应地减免一定的营业税和所得税。

3.3 完善风险管理体系

3.3.1 加强信用风险管理。从银行自身来讲, 村镇银行必须研究并建立一种科学高效, 适应农业金融环境的农村信用评估方法。这里可以借鉴尤努斯及其创办的格莱珉银行经验:

尤努斯基于一个社会常理:处在相对封闭的熟人环境中的人比处在陌生流动社会环境的人, 由于周围熟人的舆论压力, 他们会自动选择诚信。尤努斯充分运用社会的多次博弈效应, 建立了格莱珉银行的信用基础。我国的村镇银行也可模仿组织成立小额贷款小组或村民贷款委员会, 由5-8名借款人组成, 从其中选出1名负责人, 再由8-10个小组或委员会组成一个中心, 选出1名中心主任。增强借款者自我管理的积极性与创造力。

格莱珉银行分期还款的管理机制, 也值得我们学习。其贷款回收频率高、数额小, 一般从贷款一周后开始偿付, 每周偿付数额是每周偿还贷款额的2%, 即通过均衡的小额还款来分散信贷风险。我国村镇银行也可尝试这种分期还款形式, 贷款期限原则上为1年, 每月或每季度分期还款。

此外, 由于建立了贷款小组, 可以进一步利用小组的制约作用。即贷款小组内若有1人不能还款, 其它成员可帮助归还, 如果不还, 小组的其它所有成员将不能获得新的贷款。贷款人1年到期成功还款后可以再次借数额更大的贷款。这样不仅可以分散村镇银行的信贷风险, 也可以增强村民的信用意识, 达到村民自我监督的作用。

3.3.2 多方面规避市场风险。对由于农业特殊性带来的市场风险虽然不能够完全避免, 但也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来将风险程度降到最小:首先, 政府应完善农村金融市场, 加强农业相关的保险业的发展, 建立健全农村信用担保体系。成立专项保险基金作为保险补贴, 鼓励农民参加农业保险, 加大保险的保障范围和补贴力度, 降低村镇银行支农的市场风险。积极探索适合农村经济的新型抵押担保方式。其次, 加强农村产业发展研究, 包括研究某一行业的发展前景和国家政策的合规性研究等。特别是要对当地的产业进行全面谨慎的研究, 明确这一产业的发展特点, 这样更有利于控制贷款业务风险。最后, 可以实行集团化经营, 使业务多元化。

参考文献

[1]周露.我国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研究[J].金融市场2011. (03) .

[2]李敏.资金瓶颈与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研究—以浙江为例[J].农业经济2011 (.01) .

[3]中国人民银行荆州市中心支行课题组.求异型市场定位与叠加型风险控制: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J].金融参考.2008.02) .

[4]崔萍.村镇银行的风险管理策略研究[J].现代经济.2008 (.10) .

[5]张忠永, 朱乾宇.村镇银行的风险控制问题[J].农村金融.

水利发展研究现状及对策 篇10

水利发展研究是水利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保证。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水利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问题, 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存在的干旱缺水、洪涝灾害和水环境恶化三大水问题, 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 迫切要求水利工作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 加快改革和发展。为此, 需要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 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 针对新情况、新问题, 紧紧围绕水利改革与发展的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长期性问题, 提出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研究成果和咨询参考意见, 为水利改革与发展提供支撑。

1 水利发展研究现状

水利发展战略研究方面, 近年来, 我国开展的“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为开展水利发展战略研究提供了示范, 提出了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和政策建议, 突出强调解决我国的水问题, 核心是提高用水效率, 建设节水型社会, 并概括了节流优先、治污为本、多渠道开源的指导原则。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研究取得突破, 从2000年起我国重点研究了水利工程分级管理、水管单位分类定性、经费来源渠道、工程管养分离、多种经营、综合利用水利工程公益性资产界定办法、水价形成机制和收费管理机制以及人事制度与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等问题, 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水法规建设研究进展显著, 近年来, 围绕着《水法》修订及配套法规建设, 开展了广泛深入的调查和研究, 出台了一批新的水法律法规, 促进了依法治水;我国水权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逐步深入, 社会各方对建立我国水权制度、建立节水型社会提出了一系列有参考价值的建议。

2 水利发展研究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 水利改革与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绩, 水利发展研究工作发挥了重要的支撑和保障作用。但是, 水利发展研究在水利各项工作中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对水利发展研究的认识还不到位。“重建设、轻管理”、“重科技研究、轻政策研究”等观念还没有得到彻底扭转, 在一些地区和单位, 水利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工作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特别是没有从推进水利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高度认识水利发展研究的作用, 水利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机制尚不完善。二是研究缺乏系统性、连续性和前瞻性。水利发展研究基本处于被动研究状态, 系统研究、超前研究不够, 总体滞后于水利发展客观实际需要。三是研究机构和人员短缺, 力量薄弱。从水利系统来说, 水利发展研究机构和人员数量仍然较少, 部分地区研究机构尚不健全, 特别是综合素质高、研究能力强的研究人员缺乏, 研究力量分散, 没有形成全行业完整的研究工作体系, 研究信息网络很不完整, 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能力和水平还不能满足水利改革与发展工作的要求。四是研究经费缺乏稳定的资金来源渠道。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不够, 部分研究成果与实践应用相脱节, 不仅使研究成果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而且影响了研究单位自身的发展。

3 对策

水利发展研究必须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 将水利改革与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大局中来全面考察和分析, 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水利与经济社会环境的关系, 不能就水利论水利。研究应着力体现:坚持为领导决策服务、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研究的针对性、系统性和前瞻性和开拓创新的思想, 充分体现可持续发展水利的特点和本质要求。

水利发展研究必须适应新形势, 吸取多年来水利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工作的成功经验, 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 通过组建精干有力的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水利发展研究队伍, 完善水利发展研究良性发展的投入机制、激励机制和管理体制, 不断推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1]。

加强对水利发展研究工作的组织和领导, 把水利发展研究工作作为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内容, 切实解决发展研究中存在的突出困难和问题, 推动水利发展研究的顺利开展[2]。

建立稳定的水利发展研究专项资金投入机制, 这是水利发展研究能够健康稳定发展的前提条件。积极争取扩大水利发展研究经费的资金额度, 探索并建立稳定的水利发展研究经费来源渠道。同时, 研究单位也要逐步走向社会、走向市场, 积极探索水利发展研究的多渠道投入机制[3]。

水利发展研究机构应精简高效, 明确定性为公益性 (或非经营性) 事业单位, 政府在事业经费上予以保障。需建立起专门的水利发展研究机构, 形成完整的水利发展研究网络体系[4]。

面对水利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 必须积极拓展水利发展研究的新领域。进一步提高研究能力和水平, 只有做出一流的研究成果, 才能为水利改革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发展研究是一项高智力、高强度的劳动, 一流的成果需要一流的人才。要充分尊重发展研究人才, 积极探索并建立科学的用人机制和分配机制, 充分调动研究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 需要制定全面系统的水利发展研究规划, 为水利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工作提供指导性的工作框架, 保证水利发展研究工作科学有序地开展。

摘要:介绍了水利发展的研究现状, 探讨了水利发展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发展对策, 以为今后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水利发展研究,现状,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陈小江.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努力开创水利政策研究工作的新局面[J].水利发展研究, 2009 (12) :1-4.

[2]孙宝光.水利投入机制的理论探讨[J].江苏水利, 2009 (12) :40-41, 43.

[3]朱宪生.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力加快重庆水利城乡统筹发展[J].重庆行政, 2009 (2) :22.

曲靖乳品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篇11

关键词:曲靖乳品业;现状;优势;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426.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0)-12-0293-2

曲靖地处云南东北部,西距昆明135km。2008年统计,城市常住人口已超过55万,2020年,人口将达100万,成为云南的第二个百万人口大城市[1]。曲靖地区多山地,气候温和,林木广茂,污染少,经济以农业为主,旅游资源丰富。曲靖在改革开放、西部大开发以来,很多行业都有了逢勃的发展,但乳品业的发展一直都不被看好。2008年统计,世界人均年牛奶占有量为100kg以上,发达国家为300kg,我国人均年牛奶占有量10kg左右,国内发达城市青岛人均年牛奶占有量35kg以上,曲靖市麒麟区人均年牛奶占有量为4.07kg,曲靖地区人均年牛奶占有量仅为2.73kg[2]。曲靖作为云南第二大城市, 人均年牛奶占有量还未达到国家平均水平。

1 曲靖市面上乳制品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原料奶、乳制品质量参差不齐

曲靖市面上目前80%是手工擠奶,且日益增多的个体户不注意奶牛疫病防治,原奶细菌超标、抗生素含量过高等问题突出,严重制约着乳制品质量的提高。即使在原料奶主产区采用机械挤奶设备,但仍然存在管理水平低、设备不能及时保洁等问题。原料奶生产卫生条件差、细菌数量偏高、杂质较多。检测方法落后,远远落后于当前食品安全的要求。

1.2 企业规模小、设备制造技术落后

曲靖市面上乳制品工业发展时间短,真正的发展仅15年历史,经济实力、技术装备水平、企业规模均不能同发达地区相比。曲靖市面上乳品业装备整体水平同先进地区相比大约还有20年差距。目前,乳品机械进口量占到10%,乳品机械三化程度低、配套性差,尤其是通用关键机械上,与国内发达地区相比差距大,品种少,性能差。

1.3 产品结构不够合理,乳品品种少

目前,曲靖市面上乳品与国内外发达地区相比,在风味、品质、品种上差距比较大,据统计,发达国家2008酸乳上市的新品种有900多种。我国品种百余种,乳品产量中奶粉产量占70%,奶油的产量很小,在液体奶品中,巴氏杀菌奶约占53.1%,保鲜奶约占29.9%,酸奶约占17%[3]。而曲靖仅有几家乳品厂,产品有五六种,生产的产品仍为塑料袋鲜奶、玻璃瓶装的酸奶,多采用的是巴氏杀菌工艺,工艺设备落后,生产条件差,乳粉生产线还是一个空白,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产品档次低度、配方工艺粗糙,口味欠佳,销售价格难以提升,品牌忠心诚度也不高,很难抵御外来乳制品的冲击。

2 曲靖乳品业发展的优势

2.1 资源优势

曲靖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5℃,最高气温30左右,最低气温0℃左右,年种植2-3季,适合种植青贮玉米、苜蓿草等奶牛饲料,发展奶牛业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经科学饲养,奶牛单产均可达5000kg,(目前曲靖奶牛单产3500kg,国内奶牛单产可达4000-5500kg[3])。

2.2 地理优势

由于曲靖特殊的地理位置,与国内乳品业较发达地区运距较远,外来产品运至曲靖及周边山区一是成本高,二是不能保证供应近期生产的产品,新鲜度没有地产鲜奶好,因此外来产品就失去竞争优势。

2.3 政策优势

随着我国对西部大开发的发展进程,乳与乳制品这一与人民生活悉悉相关的基础产业会越来越被政府所重视,定会给予更多的扶持与相关政策。农业部等国家8部委倡导并发起实施的“学生奶计划”不仅为支持该项计划实施的乳品开辟了学校市场,培养了未来潜在的消费群体,而且能够争取政府给予的政策与资金支持[4]。国家将乳品行业作为“十五”规划的重点项目来抓,为企业做大做强提供了政策保障。

2.4 市场潜力

因曲靖乳品业发展较晚,2008年统计牛奶产量仅6.2万吨,人均年牛奶占有量为2.73kg,且目前国内乳品业巨头和国外乳品企业还未把曲靖作为竞争对象和发展重点,因此空间巨大,很利于自身乳品业的快速发展。据悉,国家有关部门提出,未来两年我国人均年奶占有量要提高到16kg,这对曲靖市面上乳品业发展速度提出要求。另外,随着学生饮用奶计划在全国的实施,作为云南第二大城市的曲靖,乳制品的消费空间将非常巨大,近几年农村对乳品消费量也有很大增加。这充分说明曲靖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对牛奶需求量会有很大增加,乳品业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3 曲靖乳品业发展对策

3.1 大力扶持奶源基地,变供求关系为利益共沾是曲靖乳品业发展之基础

奶源基地建设是乳品发展的基础,往往是乳品发展链中的薄弱环节,而原料生产成本高,质量偏低,又使奶制品缺乏市场竞争力。经过对奶牛饲养户的调查,许多农户尚不懂或不习惯对奶牛科学饲养,青饲料与精饲料搭配不合理,甚至有的就是按使役牛的饲养方法只喂青饲料,不喂精饲料和青贮饲料,造成牛抗病能力低、产奶量低、奶质量低的“三低”现象[5]。在交售鲜奶时,谁给的价格高,谁的质量要求低就卖给谁。由于养牛户与企业未形成唇齿相依的关系,所以造成了鲜奶的销售有着很大的随意性。应尽快加强奶源基地建设。提高原料奶质量,建立稳定的供求关系。

奶源基地建设涉及面广,工作量大,而且需要政府、企业、相关部门群策群力,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地进行实施。

进一步加强奶牛饲养技术培训,优化优良品种,配套社会服务体系;抓好饲草、饲料基地建设,大力推广紫花苜蓿和高产青贮玉米的种植面积;开展“以质论价,优质优价,等外拒收”的办法[5],鼓动饲养户自觉改善饲养管理,注意安全卫生,达到提高原料奶质量的目的;在养牛大户和集中养牛的专业村大力推广机械挤奶;除为养牛户提供必要的服务外,尝试将养牛户以参股的形式纳入企业经营中来,日常为养牛户结算保护价奶款,年终再以红利或奖励的形式给予回报,以建立巩固的原料基地。

3.2 实施独特的营销战略,潜心打造地产鲜奶品牌是曲靖乳品业生存之根本

3.2.1 加大宣传导向,“地产新鲜盖过一切[6]” 就品牌而言,曲靖任何一家乳品业都不能正面与市场上的乳品业巨头去竞争,无论知名度、企业规模、加工设备、技术力量都不能与之抗衡,但自有的最大优势就在于“地产新鲜”,牢牢抓住这个切入点,就大有文章可做。

3.2.2 加强服务 在订奶送奶工作中进一步加强服务,对服务进一步细化,如何了解消费者为谁订奶,订什么样的奶合适,不同品种的牛奶有什么特点,如何饮用牛奶,出现差错和质量问题如何投诉等等,通过消费者“满意度”以达到对产品品牌的“忠诚度”。

3.3 引进先进的生产工艺设备,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产品档次和竞争力是曲靖乳业上台阶之方法

引进自动化程度高的先进工艺设备,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产品档次和竞争力是曲靖乳品上台阶方法之一,要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就必须有先进的生产工艺设备,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6]。目前曲靖全市还没有一条较为先进的生产设备,从硬件上就不具备竞争条件。

曲靖乳与乳制品的发展要充分估计自身的不足和劣势,要通过加快生产工艺和设备改造,来努力降低生产成本。根据奶牛饲养成本高、原料价格高的不利因素,曲靖适合引进和发展保质期3-15天、销售半径在200km以内的新鲜屋包装生产线和保质期1-3个月、销售半径在400km以内的百利包类包装的灭菌奶生产线,同时可开发运作学生奶项目。不易引进保质期6个月以上的长效奶项目,一是投资规模大,企业会背上更加沉重的包袱,造成资金不足,影响产业链的发展;二是成本高,难于外销,外省由于饲养加工规模大,成本低,长效奶有竞争优势,发达省份的长效奶运到曲靖都会低于当地的加工成本。

3.4 更新观念,汇集八方人才,加快企业改革步伐是曲靖乳品业快速发展之渠道

3.4.1 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曲靖因地理、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一些企业和一些企业的决策思想不够解放,观念守旧,对新的东西不能正确看待和接受,没有很好地把握机会,影响了企业的快速发展。观念问题不解决,看不到企业的危机,小车不倒只管往前推,迟早会被历史车轮辗出轨道。

3.4.2 要快速发展,首先要解决人才问题 曲靖乳制品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更是奇缺,现在岗的技术人员多数为改行从事该行业的生产技术和质量管理工作,仅个别为正规乳品院校所培养的本科与大专生,乳品硕士、博士生、专业工程师为空白,从事乳品企业的管理者更是外行人居多,如此的人才结构,“矮子里面拔大个”的用人方法显然不能够适应企业的快速发展。要加快企业的改革步伐,就要解决用人机制和决策思维问题,要纳八方贤士为我用,给予必要的条件和待遇,建立相应的竞争机制,一切从市场出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才能提高决策效率和企业运营效率。

总之,曲靖乳品业的发展有喜有优,潜力巨大,任重而道远。机遇与挑战同在,矛盾与发展共存,我们相信在各级政府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经过乳品业战线全体同仁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创造出曲靖乳品业辉煌灿烂的明天。

参考文献

[1] 政务公开办.曲靖市情况简介[EB/OL].中国·曲靖电子政务门户网站,2008-09-20.

[2] 曲靖市统计局.2008年曲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ww.qujing.gov.cn,2009-2-26.

[3] 中国统计年鉴(2008)[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8:575-580.

[4] 励建荣.我国乳品工业的现状与发展前景[J].中国乳品工业,2004,(9):49-52.

[5] 胡小明,胡文英.喀什地区奶牛业现状及发展对策[C].第三届中国牛业发展大会论文集,2008:120-123.

[6] 邓江.国内乳品业发展状况研究[C].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第八次年会论文集,2002:49-57.

九龙牦牛生产发展现状及对策 篇12

近年来由于草场退化、饲养管理粗放、近亲繁殖等因素的影响, 造成牦牛品质退化, 主要表现为体格变小、生长和增重较慢、产肉及产奶性能下降、繁殖率降低, 目前还未形成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为此笔者对九龙牦牛生产发展现状进行了调查及分析, 提出以下发展对策。

1 生产发展现状

1.1 生态条件及牦牛数量

九龙县属大陆性高原气候, 全县草地面积501.56万亩 (1亩=667平方米, 下同) , 占全县总面积的49.4%, 可利用草地面积437.53万亩。

九龙牦牛自从开展保种选育工作以来, 数量稳步增长, 2002年存栏37930头, 出栏5415头;2009年存栏55157头, 出栏8887头。2009年存栏、出栏比2002年分别增长45.42%、64.12%。

1.2 品种资源保护

2009年以来组建了九龙牦牛核心群235头, 现已发展为300头规模, 扩繁群由2124头发展到3700头, 完成了核心群基础母牛和种用公牛的体尺测定和档案系谱的建立, 完成扩繁群优秀种公牛的体尺测定和档案系谱的建立。完成全乳培育种牛250头, 确定种公牛1219头, 并发放良种补贴, 完成4000头的牦牛溯源和选育耳标的佩戴。

九龙牦牛品种选育在国家、省、州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 经过长期的努力, 已列入了《国家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名录》, 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根据九龙牦牛的生长、生产指数, 2007年颁发了四川省《九龙牦牛地方品种标准》, 已先后为西藏、云南、青海、甘肃及四川省内提供种牛2180头。

从九龙牦牛保种选育区生产情况对比分析, 九龙县确定了7个乡为九龙牦牛保种选育区, 2002年7个乡九龙牦牛存栏30061头, 出栏3909头, 分别占全县的79.25%、79.19%。2009年7个乡九龙牦牛存栏45960头, 出栏7260头, 分别占全县的83.33%、81.69%。7个乡能繁母牛的比重从2002年的79.23%上升到2009年的87.04%, 说明九龙牦牛保种选育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1.3 专合组织发展及产品流通

为了促进九龙牦牛推广及销售工作, 2007年成立了九龙县牦牛种牛生产协会, 共有成员201户, 分布在汤古、斜卡、洪坝三个乡, 饲养牦牛1.3万多头。2009年成立了湾坝乡草坪子村、洪坝乡中心村、斜卡乡洛让村和雪洼村4个牦牛养殖专业合作社, 入社农户130户, 饲养牦牛11830头。三年来协会和合作社共出销种牛820头、商品牛3124头, 收入达1781万元。

1.4 牦牛产业化项目实施情况

九龙牦牛产业化项目已经启动, 其中重要的是建设一条九龙牦牛细管冻精生产线。目前九龙牦牛冻精生产线核心设备已从法国购买并进行了安装调试, 国内配套仪器设备已全部采购, 并在汤古乡建成九龙牦牛采精场。通过省、州、县各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共同努力, 于2010年9月19日成功制作九龙牦牛细管冻精, 细管冻精的制作成功, 标志着我国牦牛冻精现代化生产线的建成, 为优良牦牛品种的推广应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暖棚和巷道圈建设也是产业化项目建设的重要内容, 完成了汤古、斜卡、洪坝、湾坝5个巷道圈建设, 并投入使用。完成4个牦牛养殖专业合作社, 120个暖棚建设, 标准为60~80m2/个, 共7000多平方米。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对九龙牦牛选育和开发利用程度不够

长期以来, 牦牛饲养存在饲养管理粗放、靠天养畜的状况。目前还有重生产、轻选育的情况, 选种选配开展比较差, 有的生产区出现牦牛近亲交配、品质退化的现象。由于缺乏对九龙牦牛系统选育, 保护与开发利用脱节, 尚未建立以保种促开发、开发促保种的良性循环机制。九龙牦牛良种繁育场基础设施缺乏, 交通不便, 选育工作还有待加强。缺乏对九龙牦牛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品种登记和性能测定工作尚未有效开展。九龙牦牛生产的组织化程度较低, 龙头企业缺乏, 产品加工不足, 资源优势没有发挥出来。

2.2 牦牛细管冻精生产和应用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牦牛采精是一大难题, 牦牛半舍饲的饲养方式更是一个新的课题, 没有可参考的资料。为了做好牦牛的饲养管理工作, 还需要解决饲料配方及饲养管理方面的问题, 为大规模生产细管冻精打下基础。

2.3 冬季贮草不足、抗寒保暖设施差距较大

九龙县割草基地和打贮草基地数量少、面积小、辐射范围窄、贮草补饲量少, 不能满足九龙牦牛的生产发展需要, 抗灾保畜能力弱, 造成冬春掉膘严重。九龙县现有规范性暖棚较少, 与抗寒保暖设施的需求差距甚远, 加之九龙牦牛主产区气候恶劣, 牦牛长期生活在海拔3600m以上的高寒地区, 经常刮大风、降大雪, 在漫长的冬春季节, 牦牛忍受着寒冷和饥饿, 尤其是对妊娠母畜与犊牛影响极大, 易造成牦牛死亡。

2.4 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由于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导致保种场、保护区建设滞后。良种繁育场的设施设备陈旧、手段落后、技术力量不足, 开展保种选育工作的难度较大。

3 发展对策

3.1 加强良种繁育场建设, 提高品种选育的技术水平

九龙牦牛已经列入国家级保护品种, 目前九龙牦牛良种繁育场基础设施缺乏, 交通不便。在国家项目下达后, 州、县应加强繁育场基础设施建设, 健全机构和充实人员, 开展九龙牦牛核心群的组建和选育工作, 充分发挥现有草场的作用, 做好九龙牦牛资源保护和性能测定工作, 提高选育工作的水平。

3.2 依靠科技创新, 推进九龙牦牛资源保护工作

一是继续开展九龙牦牛资源的动态监测, 及时掌握动态信息。二是开展生产性能研究工作, 利用常规技术, 结合分子评价技术, 加强对九龙牦牛特征、特性的发掘和评估。三是完善保种技术方案, 积极开展种质鉴定和品种登记。四要加强科技创新, 在开展活体保种基础上, 建立九龙牦牛冻精基因库, 做好九龙牦牛细管冻精生产和推广应用工作。

3.3 加强选育工作, 建立以保护和开发相结合的机制

保种的目的是为了更有效地利用种源, 保种应坚持开放、发展、利用的原则。对于具有优良特性的九龙牦牛, 要进一步选育, 提高其生产性能, 开发其独特的产品市场, 实现资源的直接利用。利用九龙牦牛个体差异较大, 采用品系繁育的方法, 逐步培育专门化品系, 满足市场的多样化需求。在九龙牦牛保种选育区, 建立九龙牦牛种源基地, 加强群选群育工作, 坚持定期调换种公牛, 提高群体品质。

充分发挥九龙牦牛种牛协会的作用, 走“协会+专业合作社+牧户”的发展路子, 促进九龙牦牛产品销售工作。在条件成熟时, 建立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开展牦牛产品深加工, 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3.4 加快棚圈建设, 建立贮草基地

根据需要, 牧户需要修建犊牛暖棚40~60m2。暖棚修建应选择在与定居住房附近, 干燥、避风、向阳、水源方便的地方。有条件的地区在暖棚内安装相应设备和引水冲刷粪便。妊娠母牛暖棚, 养殖大户需要户均修建80~100m2。

建立割草基地和打贮草基地, 特别是7个保种选育乡更要增加投入, 建立割草和打贮草基地, 开展冬、春补饲工作, 增加抗灾保畜能力, 提高犊牛成活率。充分利用国家实施退牧还草工程的机遇, 做好草场围栏工作, 切实开展分区轮牧, 保护草原生态环境。

3.5 培养人才, 为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提供技术保障

上一篇:建筑设计的创新与发展下一篇:现代物流经济公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