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内部审计现状及对策

2024-05-23|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医院内部审计现状及对策(通用9篇)

医院内部审计现状及对策 篇1

医院内部审计现状及对策

张雪青

2013-3-1 14:56:54来源:《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年第10期上

提要:内部审计是医院监督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内部审计在医院经营管理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转变观念,重视审计工作,对提高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促进医院管理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内部审计,现状,对策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医疗行业的竞争不断激化,如何加强医院内部管理,使医院既能较好的服务社会,又能使自身健康有序地发展,是当前医院管理中的重要任务。医院内部审计是医院内设的审计机构,从内部对其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审计监督。现阶段,虽然许多医院都设立了审计部门,但是由于机构设置不独立、相关审计制度不完善、认识不到位等原因,内部审计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一、医院内部审计现状

1、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不独立。目前,许多医院内审机构的设置不是出于医院管理的需要,而是迫于某些因素,如医院创建升级等,是“你要我建,我不得不建”的情况还较为普遍。有些医院没有单独设置相应的内审机构,而是将内审机构设为财务科室下属机构,或者将内审机构置于纪检、监察之下,使内审机构失去独立性,内审的监督、服务作用难以充分发挥。

2、审计规章制度不健全。现行国家颁布的关于医院内审工作的法律中,只有卫生部的《卫生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与社会审计和国家审计相比,国家没有根据医院内部审计的特殊性制定相应的具体准则和实施细则。这种法规的滞后性,不仅导致医院内部审计人员在实施具体审计工作时,显得无章可循,而且出具的审计意见和建议也缺少法律的强制性,执行过程中,常常遭遇被执行部门的抵制,审计意见和建议难以落到实处。

3、对医院内部审计认识不够。许多医院职工认为,内审是自找矛盾、自挑毛病,有些医院领导不了解或很少了解内审的职能和作用,对已建立的内审机构闲置不用或不知该怎样使用,认为是:“我让你审,你才审”,使内审工作很难开展。同时,内审人员也存在“审查本单位问题,情面难撕开,工作开展难,不好下结论(得罪人)”等这样那样的后顾之忧。部分医院从领导到职工都认为,内审工作不重要,只是为应付相关检查过关的设置机构,这些因素都导致内审部门缺乏应有的地位,使内审工作开展举步维艰。

4、人员配备不足,不能有效开展工作。内审工作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要求内审人员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较好的专业知识,一名称职的内审人员必须是个复合型人才。目前,内审队伍的自身质量还难以适应医院内审工作的需要。从数量上看,还缺少足够的内审人员来满足日益增长的医院审计需求;从年龄结构上看,内审人员年龄结构不合理,呈现老龄化;从知识结构上看,内审人员大都是财会出身,缺少不仅懂审计、财务知识,而且懂经营管理、工程技术、计算机等方面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这种知识结构难以满足不断扩展的内审职能。同时,随着医院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和财会人员素质的提高,账务处理上的差错将会越来越少,这对医院内部审计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内审人员的素质与内审要求不一致的矛盾在加剧。

5、审计内容单一,无法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目前,许多医院的内审工作仍局限于单纯的财务收支或医院收费等方面的审计,没有或很少开展医院内控制度评价、经济合同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经济效益审计。随着医疗卫生事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医疗服务行业的竞争加剧,医院内部的管理和运行不确定因素越来越多,各种潜在的风险也越来越多。因此,这种纠正违纪违规,对内部控制制度缺乏有效监督的事后的、单一的财务收支审计已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新形势和现代医院经营管理工作的要求。

二、医院内部审计改进对策

1、建立独立的审计机构。随着我国医疗市场体制改革的深化与发展,内部审计的地位越来越高,作用越来越显著,这个趋势是不容置疑的。内审工作的经

验说明,内审的发展,完全是医院管理的需要,这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因此,从行政隶属关系上来说,内审机构必须在本单位主要负责人的直接领导下,并与单位财务、纪检、监察部门分别设立,保持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才能独立行使内部审计职权,对本单位主要领导负责并报告工作;从医院的内部审计工作职能和范围上看,要发挥内部审计规范内控管理、评价经营业绩、严格会计核算、预测潜在风险等方面的作用,也需要内审机构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只有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才能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评价、鉴证、管理等职能。但内审机构在保持应有的独立性时,也要积极转变传统观念,加强和纪检监察部门联系,实行监督与服务并举,把监督寓于服务之中,寓于医院现代化管理的各个环节中。

2、转变观念,重视内部审计工作。医院内部审计工作开展得如何,与医院管理层对内部审计的重视程度有很大关系,如果没有管理层的支持,内部审计工作开展不起来,因此转变管理层对内审工作的观念,提高对内审工作的重视,积极支持医院内审部门开展工作,对内审工作提出工作任务,帮助内审部门排除工作中遇到的障碍、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使内审工作顺利进行,同时内审部门也要提高工作主动性,发挥内部审计监督服务职能,协助管理层搞好医院管理和决策。

3、加强审计队伍建设,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素质。为适应当前医院发展形势的需要,医院内审人员在数量上要扩充,在素质上要提高。单位领导应将内审部门的队伍建设摆在一个突出的位置。在内审人才选拔上,要将那些作风正、懂业务、知识面广、能力强的人选拔进来;将懂网络信息技术、基建工程、投资等各类高素质人才吸引进来,提高内审人员的整体素质;在对内审人员业绩评价上,要严格考核机制,对内审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促使内审人员提高自身素质;在内审人员业务上,要为内审工作在审计视野、技术方法上创新提供条件;另外,内审人员也应注意更新知识,努力通过自学、参加培训、继续教育等方法不断拓宽知识面,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4、加强内审制度建设,为内审工作提供工作依据。法律法规是审计人员的依据,现阶段,卫生主管部门可以根据国家《审计法》、《卫生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等相关法规的要求,借鉴其他行业的审计准则和操作指南,制定符合医院情况的内部审计准则和内部审计操作指南。医院也要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制定出符合本医院实际的《内部审计工作制度》、《审计人员岗位职责》等内部规章

制度,完善内审机制,明确内部审计的职能、权限和工作标准,使内部审计工作走上规范化的道路。从制度上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避免审计意见和建议在执行过程中人为意志的干扰,真正发挥审计的作用,保障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5、拓宽审计范围,实现内审战略转型。目前,审计作用仅局限于事后监督方面,随着医院对内部审计要求的不断提高,内审必须扩大自身的审计范围,内部审计要履行对医院经济工作的综合监督职能,需要逐步向内部控制、价值增值、风险管理、效益评价、责任分析延伸,为单位内部经济管理及外部经济行为的公开、公平、公正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实现内审战略转型,在审计目标上,要由单纯的事后发现型、复核型转向事前预防型、效益评价型;在审计角色上,由“经济警察”向“决策参谋”、“咨询顾问”转型;在审计内容上,由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向内部控制、管理和效益审计转型;在审计手段上,由手工操作现场审计向计算机辅助审计、联网审计和非现场审计转型;在审计监督方式上,由事后审计逐步向事前、事中及全过程审计转型;在审计行为上逐渐从随意性为主向程序化、规范化转型。

三、结论

随着医院内审工作重要性的提升,各方面对内审工作认识的提高,内审工作制度化和规范化进程的加快,内部审计在服务医院卫生事业的发展,加强和完善内部控制,减少浪费,堵塞漏洞,促进医院的经济管理和经济效益的提高,杜绝违规违纪行为,降低医院的各种风险,确保医院各项服务、管理活动的顺利进行,促进医院两个效益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必将发挥应有的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杨平礼,李学锋,李芳.59家二级医院内部审计情况分析[J].卫生经济研究,2011.11.1.[2]愈斯海.医院内部控制制度缺失的成因与对策[J].中国卫生经济,2010.29.1.[3]史秀芸.医院内部审计的内容及对策[J].医学信息,2011.6.24.(作者单位: 安徽省阜阳市第二人民医院)

医院内部审计现状及对策 篇2

1医院内部审计的现状审视

1.1认识不到位,内审职能定位模糊

公共治理理论的特征之一就是责任制,即“公共治理理论要求人们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具体来说就是要求治理主体承担必要的行政责任和政治责任”[1]。当前不少医院领导对待内部审计态度千差万别。有的把内部审计看成经济顾问,不提出具体的工作规划和目标 ;有的把内部审计部门看成是成本控制机构,在财务收支上要求内部审计部门严格把关 ;有的把内审看做纪检部门,医院领导经常让内部审计机构处理各种内部“问题”,成了单位的行政执法部门等等。这种对医院内部审计部门的认识,使内部审计部门职能未能厘清,这与财务治理的要求背道而驰,使其职能错位和越位,处境尴尬,地位边缘化, 导致其陷入困境。

1.2内部审计独立性及治理权威性仍需强化

内部审计是医院实现现代化治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内部审计部门应当是医院的一个独立的职能部门,也应当和其它的职能部门处于平行的位置,其财务治理的开展必须具备一定的权威,“但这个权威并非一定是政府机关,而治理的主体既可以是公共机构,也可以是私人机构,还可以是公共机构和私人机构的合作”[2]。医院内部审计部门权威当然来源于医院自身,但有些医院把内部审计职能融合于财务管理和人事部门之中,内部审计工作名存实亡。此外,领导配置上,医院的院长不是主要负责人,很多内部审计部门的负责人既是审计部门的领导,又是财务部门的领导,使医院的内部审计丧失了工作独立性,内部审计流于形式,审计人员不能正确行使审计权利,审计流程和结果没有科学性,敷衍塞责现象极为严重,对医院的财务监管无力。财务治理的效果不佳,审计真实性和客观性大打折扣。

1.3内审部门人员配备不齐,财务治理方式单一

内部审计是一项技术性和专业性极强的工作,它要求内部审计人员既要有很高的政治素养又要有很好的专业知识。其工作除了日常财务收支审计外,还要进行基建审计、大型设备投资收益审计等工作。但是当前,内部审计人员队伍配备数量不足、业务素质不高,不少医院内部审计只有1~2名专职人员,大多就账论账的传统财务审计,不能多层次、多视角地透视问题,对政策的分析判断能力和宏观综合分析能力较差[3]。有些还是招聘入职的新手,缺乏审计的实践经验。审计工作方法单一,这与财务治理的要求相悖,治理理论认为 :治理的意蕴就包含着工作方式的多元化。财务审计方法的单一,不利于医院财务治理的深度拓展。

1.4内部审计内容和范围相对狭窄

目前医院内部审计大多停留在医疗耗材的清点、门诊和住院收费的纠错、各类仓库的清点、财务科目之间的均衡等医院财务收支及相关经济来往的审计。内审人员关注于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合法性,而对项目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缺少深入的监督和分析,财务治理的深度与广度仍欠缺。财务治理视域内的大型基建项目和重大投资项目效益审计也较为滞后,对医院各经济部门内控制度的建立、运作流程和大型资金往来缺乏有效及时的效益分析,“没有发挥出内审工作的前瞻性效果,忽略了内审对于医院管理的分析、评价和建议作用”[4]。这与治理理论秉持的效率精神不符,它导致了“非效率投资”与资源浪费的出现,提升了医院的管理成本。

1.5内部审计制度效率不高

医院内部审计制度开展时间较短,其制度设计和运行不够完备,尚未涵盖医院所有审计岗位与业务操作环节。这不仅影响了医院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也缺乏对医院专职审计人员工作的有效规范,不利于提高审计质量和对审计风险的防范和规避。医院内部审计依据的法规主要为原卫生部的《卫生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内容比较宽泛,可操作性较差。财务治理效率的提升,依靠制度效率的提高。医院内审制度不健全,使医院内部审计工作无法可依、无规可据,其出具的审计报告不具有法律性和强制性,相关执行部门常常不作为,使审计报告的整改建议难以落实。

2治理视域下的医院内部审计服务模式优化探索

2.1以提高治理为准绳,精准定位内部审计

医院的员工尤其是医院领导,要提高对医院内部审计的再认识 :“作为一种服务于治理的第三方鉴证(评价) 活动,审计应基于治理的需求来确定自身的目标定位。公立医院特殊的事业单位法人地位,使得公立医院的审计活动要满足‘受托责任’与‘决策有用’的双重目标”[5]。 “受托责任观”主要指的是公立医院承接出资人委托,对国有资产开展合规经营,保障运营安全实现保值,获取收益实现增值之责任。“决策有用观”主要指的是内部审计信息对监管与决策的价值方面。治理视域下,医院内部审计不能固化在“合规性”的目标之内,必须对管理开展绩效评价,凸显其治理的价值,为“市场失灵”提供有益的补充。医院要精确定位医院的内部审计工作,医院内部审计部门是独立于财务和纪检等部门,有其独特的职能。

2.2独立内审部门的建构

依照《卫生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年收入3 000万元以上或者拥有300张病床以上的医疗机构应该建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配置专职审计人员。这是医院内部审计工作运行的组织保证。有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机构,内审机构才能在医院领导的指导下进行工作,赋予了其治理的权威,才能使其职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当前,不少医院都通过减员增效来进行成本控制,没有设置专职的内部审计部门,这与现代化的医院经营和管理相违背,也不符合医院现代治理的应然与实然的要求。医院必须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有独立行使内部审计的专业财会人员,才能充分发挥其监督、评判、鉴证等功能,才能使其审计报告更具有公正性和参考价值,治理效率的提升才能有可靠的组织保障。

2.3提升内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为治理提升做好人才储备

医院内部审计人员综合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内部审计工作质量,也决定了医院财务治理的目标的实现程度。 形势的发展要求医院内部审计人员数量要增加,综合素质要提高:不仅仅局限于财务知识,还要精通金融、保险、 证券等方面的知识,有了渊博的经济知识,才能适应审计工作现代化的需要,使内审人员集“理性经济人”与“道德人”为一身。因此,一方面,要有计划地强化对内部审计人员的思想和专业培训,提高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专业培训中要引入法律、经济管理和信息技术的培训,提升综合素质 ;另一方面,要广纳贤才,以投资、证券、金融等方面的高素质人才为依托,提升内部审计部门的整体素质,打造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水平高的专业内部审计队伍,要应对信息化时代的挑战,应制定适合自身的管理制度,建立起全方位的信息系统,不使医院管理留下信息化空白[6],消弭信息不对称的鸿沟,实现财务治理工具的多元化。

2.4与时俱进,拓展内部审计的治理范围

医院现代化管理水平在不断提升,对内部审计工作也提出了新要求。医院内部审计工作也与时俱进,转变思想和转变职能,突破原有的审计监督的窠臼,要结合自身的工作特点和优势,不断拓展自身工作的新领域。从内部审计经济督查功能向评价、服务、管理、咨询等综合功能演变,勇于探索,开拓进取,敢于创新,进行经济投资效益审计、经济管理责任审计、内控制度创新的工作,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医院的重大经济活动中来,实现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方位、多角度的审计,把审计职能融合于管理之中,“完善医院内部控制机制,增强内部控制系统的连续性、完整性和可操作性”[7]。用刚性制度堵塞经济运行漏洞,彻底遏制“非效率投资”与资源浪费的现象,实现医院资源的合理配置,达到治理责任的有效实现,调动全体员工节支增效的积极性。

2.5积极探索医院内部审计制度的创新

制度是内部审计顺利开展的基础和保障,也是治理效率实现的最可靠依托。不完善的内部审计制度,不利于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也不利于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只有健全和完善内部审计制度,严格依照制度规定的流程、方式和范围等来工作,才能保持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和公正性,避免外来力量对正常内部审计工作的干预,使内部审计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制定内部审计职业准则和道德规范,规范内部审计人员的行为,明确内部审计的职能和权限[8]。医院要依照《审计法》等国家相关的审计法律法规的要求,结合医院工作实际,推进内部审计的制度创新,制定《内部审计工作制度》、《审计人员岗位职责》等规章制度,健全内部审计的体制机制,用制度筑牢医院的“防洪堤”,用制度创新,实现内部审计科学化和规范化,达到以制度效率提升治理效率之目标。

摘要:基于治理理论梳理了公立医院内部审计中存在的认识不到位、内审职能定位模糊,内部审计独立性及治理权威性仍需强化等不足,立足于内部审计的效率和质量的提升,提出了内部审计模式以提高治理为准绳、精确定位,独立内审部门的建构等优化的路径。

医院内部审计现状及对策 篇3

关键词:专科医院;内部审计;工作现状;对策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新医改的进一步深入,为我国的专科医院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和发展环境。专科医院不同于其他公立医院,在内部管理方面存在一定的独立性,医院需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开展各项经营管理活动。尤其是内部审计方面,要引起重视。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很多专科医院在内部审计工作方面还面临着一些困境,导致审计工作不能在医院的现代化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切实发挥效用,需要医院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改进。

一、专科医院内部审计工作现状

(一)没有设立专门的内部审计组织机构

在专科医院当中,由于医院各级领导和管理者都将大部分精力放在了医院的医疗卫生管理和各项医疗业务方面,对于内部管理工作缺乏足够的重视,部分领导对内部审计职能和作用的认识存在误区,认为医院进行内部审计工作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因而也就没有设立专门的内部审计部门或审计机构,导致专科医院内部审计工作不能切实发挥作用。

由于专科医院本身就存在一定的独立性,在内部管理的规范性方面比不上公立医院,内部审计工作的职能难以得到有效的发挥,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医院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综合素质难以满足审计工作的实际需要。在很多专科医院当中,审计人员大多都是从事财务、管理工作的人员,他们虽然具备基本的财务、会计和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但是这些知识和技能不能满足内部审计工作这项专业性非常强的工作的要求。

(二)审计工作缺乏专业性和权威性

如前文所述,由于专科医院各级领导对审计工作的不重视,导致医院审计部门的地位和作用也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缺乏足够的处理权限,这就使得医院内部审计工作在开展过程中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再加上缺乏专业的审计人员来组织开展医院的内部审计工作,导致审计工作的专业性和科学性下降,审计结果可信度低,尤其是遇到重大问题时,审计工作的专业性和权威性就难以真正的发挥作用。由此可见,在新时期加强专科医院内部审计建设势在必行。

二、专科医院内部审计工作改进对策

(一)完善医院内部审计组织机构

针对目前专科医院内部审计组织机构不完善,审计职能难以得到发挥的现状,需要医院各级领导提起重视,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配备专职审计人员,保持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充分尊重审计部门在医院经营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使审计部门能够独立行使内部审计职权,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公正性。另外,医院要在内部加强对审计工作的宣传力度,让医院全体职工认识到内部审计工作对于医院建设发展的重要意义,保证内部审计机构在本单位主要负责人的领导下开展工作,不受其他人员和部门的限制,从而使内部审计机构的专业性和权威性得到充分的体现,这样才能使医院的内部审计工作顺利、有效地开展。[1]

(二)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对于专科医院来说,内部审计工作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审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水平,因此,在新时期专科医院要结合自身发展的实际为审计部门配备专业的审计人员,并加强教育培训,使其掌握必要的审计、财会、管理、统计、信息技术等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满足新时期医院审计工作的需要。另外,还要同时要注重内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使其具备与工作相适应的政治素质,严格按照国家政策的有关规定进行各类经济管理信息的把控,积极地参与监督活动,提升自身的判断力,为专科医院审计工作的开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三)完善医院内部控制与审计管理工作

对于专科医院的内部管理工作而言,加强和完善内部控制和审计是新时期专科医院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其中内部审计是医院强化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要途径,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医院要充分发挥内部审计这一优势,完善内部审计制度建设,强化医院内部管控,为各项工作的开展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环境。审计制度是确保专科医院审计工作开展的基础工作,所以健全和制定完善的审计制度,建立有效的审计评价和监督制度,这能够极大地提升审计工作的质量。制定科学化的审计制度必须要做好内部调研工作,分析审计工作中存在的不足,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内部审计运行机制,明确内审机构的职责和权限,建立覆盖内审工作各个方面的内部审计工作制度,提高内部审计质量,使医院内部审计工作走上规范化的道路。[2]

(四)加强审计监督,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规范化水平

医院内部审计监督工作是审计工作高效开展的保障,有助于提升专科医院各项工作的规范化水平。审计监督贯穿于审计工作的整个过程当中,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比如在医院的招投标过程中对开标、评标、定标的程序及评标标准进行严格的审计监督,有助于保证招投标的质量,维护医院的经济利益。再如,进行合同签订时要发挥审计监督的作用,对合同的各项条款进行深入的分析和审计,进而从源头上规范医院的经济行为,帮助企业有效的规避和防范风险。

综上,专科医院由于其自身的独特性,在内部审计工作方面还面临着一些发展困境,针对这一现状,需要医院更新观念,提高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视,建立适合自身发展实际的内部审计组织机构,并配备专业的高素质的审计人员,同时加强内部控制与监督管理,进而使医院的内部审计工作规范性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苏昱霖. 医院内部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中国管理信息化,2014,20:9-10.

医院人才现状分析及解决对策 篇4

医院人才现状分析及解决对策

作者:苏海娟

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第09期

摘 要:专业技术人员是一个医院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源泉和重要保障。本文通过对我院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现状的分析,找出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以此来加强医院人才队伍管理。

关键词:医院 人才现状分析 人才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R19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3(c)-0208-01人才队伍现状分析

我院是一所市属三级乙等中医医院,现有职工362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328人,占全院职工总数的90.6%。现对全院专业技术人员的年龄、学历、职称情况分析如下:

(1)专业技术人员年龄结构分布合理。医院各级专业技术人员中,45岁以下的人员206人,占62.8%;46至55岁之间的人员108人,占32.9%;56岁以上人员14人,占4.3%。通过对比可以看出,我院人员队伍年龄结构比较合理,呈年轻化趋势。

(2)专业技术人员学历结构比较合理。为加强医院人才队伍建设,近年来医院高度重视高学历人才引进,2005-2010五年间共引进本科学历人员24名;研究生学历人员5名。此外,医院还注重对在职人员的学历培养,2005-2010五年间医院专业技术人员中参加在职本科学历教育人员达到50多人,参加研究生学历教育人员5人。目前医院专业技术人员中,研究生学历人员10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3.1%;本科学历人员103人,占31.4%;大专学历人员130人,占39.6%;中专及以下人员85人,占25.9%。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医院专业技术人员的学历结构比较合理。但医院高层次、拔尖人才仍然紧缺,硕士以上学位仅占专业技术人员比例的3.1%。

(3)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结构不尽合理。按照理想状况,医院专业技术人员中高级、中级、初级职称比例应为1:3:5(其中正副高之比为1:4),呈正金字塔型,但我院目前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结构是:高级职称人员52人(其中正高级人员24人),中级职称人员158人,初级职称人员118人。职称结构呈现出中间大、两头小的“桃核”形状。人才培养策略

通过以上的统计分析,针对医院在人才建设和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采取以下措施,进一步引进和培养人才,优化人才队伍结构,为医院的人才发展奠定基础。

2.1 加强领导,完善制度

医院领导高度重视人才工作,把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到医院工作的重点之中,把全面提高人才队伍素质作为一项重大的基础性工作,实施人才强院、科技兴院战略,以“院有专科、科有专病、人有专长”为奋斗目标,不断提升医院的核心竞争力。医院先后制定了《中医医院专业技术职称聘任办法》、《关于加强医院人才队伍建设 推进医院持续快速发展实施意见》、《关于培养使用人才、吸引优秀人才若干规定》、《中医医院关于对优秀人才和专业技术科研成果实行奖励的有关规定》等一系列人才政策。目地是更好地调动专业技术人才的积极性,为医院的两个效益做出贡献。

2.2 引进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

针对医院高层次专业技术人员不足的现状,医院适时调整人才引进计划,并做到严格把关。制定高层次人才引进办法:明确高层次人才引进标准、条件、形式、待遇、管理措施等。为高层次人才创造良好的环境,做到“用事业留住人、用待遇吸引人、用感情感化人”。另外,还制定并完善了高层次人才培养机制,增加高层次人才总量,建立起一支能够实现我院学科高速高效发展的高层次人才队伍。

2.3 关注现有人才

在对引进人才与本院现有人才的使用上,要尽可以地创造一个公平、合理的环境,要做到一视同人。只有这样才能调动所有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性,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并使他们和引进的人才优势互补,形成一股合力,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共同进步,达到人才使用效益的最大化。以此来促进医院的快速发展。

2.4 健全激励机制

医院应采取科学和人性化的激励措施,站在战略的高度建立有效的激励体系,不断提高广大职工的满意度,发挥其积极性,使激励真正成为推动医院发展的引擎,从而实现个人的优秀业绩和医院的最终目标,达到个人、医院和社会的良性互动。(1)改革聘用条件,修改聘用方案。在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聘任工作中,坚持重视人才、注重实际工作能力、倾向临床一线的原则,并对有突出贡献和特殊技能的人才优先进行聘任。通过职聘调动了广大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2)建立科研课题奖励基金机制。医院对科研经费的投入实行基金制。对获得市级科技进步奖以上的科研项目,实行等额配备。同时鼓励新技术、新项目的引进和应用,对引进填补院内空白的新技术给予一定的奖励。(3)加大奖励力度,强化激励机制。为进一步激励和调动广大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医院先后设立了科技开发和科技成果推广奖、管理奖、论文奖、病历书写奖等,特别对有突出贡献的和重大成就者加大了奖励力度,强化了奖励机制。(4)实行绩效考核,建立薪酬激励机制。近年来,医院不断实践和探索新的绩效考核和薪酬发放办法,以此来调动广大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医院对全院职工分门别类建立相应的绩效考核、评价制度,同时把薪酬和绩效挂钩,在分配上体现出贡献大小,奖勤罚懒,改变做多做少一个样的陋习。薪酬制度改革,不仅是对人才价值的承认,也对吸引人才有重要意义。

2.5 创新用人机制

医院要更好地使用人,挖掘人的潜力,必须建立良好的用人机制。用制度管好人,用好人。要建立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升能降,优秀人才能脱颖而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用人机制。实行竞争上岗制度,通过竞争上岗,把优秀人才选拔到最能发挥个人潜力的岗位上去,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

2.6 加强人才队伍继续教育培训

医院是知识和技术高密集型组织,因此,必须建立科学严谨的培训管理体系。教育培训可以采取在职学习和脱产学习相结合,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要定期邀请有名望的专家到医院进行讲学和学术交流,组织各科室学科带头人进修考察,不断提高人才的自身综合素质。

2.7 培育良好的医院文化

要培育良好的医院文化,加强医德医风建设,使员工树立爱岗敬业、廉洁行医、无私奉献的精神,培育爱心、耐心、细心和责任心,端正医疗作风,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更好地为广大患者提供优质服务。要重视团队精神的培育,重视医院凝聚力的增强,从而吸引和留住人才。3 结语

总之,人才队伍建设是一个医院得以生存、发展和创新的源泉。在人才队伍建设中,医院管理者应始终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用科学的用人管理,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实现医院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现状及对策 篇5

摘要:建立和完善企业集团内部控制,已成为当前理论界和实务界最为关注的话题之

一。内部控制是衡量现代企管理的重要标志,通过实践得出的结论是:得控则强、失控则弱、无控则乱。本文将通过相关文献对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其相关对策做相关陈述。关键字:内部控制现状对策

目前, 我国大多数企业还未意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内部控制意识淡漠, 甚至对此有很多误解, 再加上公司治理结构的先天不足以及监督乏力等多方面的原因, 致使我国企业部控制普遍薄弱,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存在着重大缺陷, 内部控制乏力

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分离。作为公司内部控制系统的核心, 董事会的作用主要有两个: 1 集体投票决定重大决策;2 制衡经理层, 决策层和管理层分开。但是, 目前在我国很多上市公司虽然形式上建立了董事会、监事会, 聘任了总经理班子, 但在实际工作中, 真正的法人治理结构并未建立。主要表现之一就是以国有性质为主的上市公司由于国有股东缺位问题, 导致股东大会、董事会不能真正起到对公司经营管理层(总经理为代表)应有的控制作用。相当多公司总经理本身就是董事长,或非董事长也是董事会的重要成员, 结果产生/ 内部人控制0现象, 董事会无法发挥应有作用。公司内部缺乏制衡机制,对管理系统缺乏控制,导致内部控制形同虚设。一些企业集团产权不明,且企业集团高层人员素质差,不懂内部控制为何物,当然更谈不上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了。有一些企业集团没有根据企业规模,业务性质等特点去设计,造成企业的内部控制不切实际,偏离控制重心。

(二)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执行不得力

由于长期计划经济体制导致的积习沉疴, 我国一些企业的领导内部控制意识淡薄, 忽视内部控制的作用, 反而认为有关制度束缚了自己的手脚, 不重视其建设, 有关制度残缺不全或内容不够合理;有的企业虽有内控制度, 却有章不循, 只是将已订立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印成手册、文件, 以应付有关部门的检查、审计, 而不管实际执行情况如何, 遇到具体问题多强调灵活性, 使内部控制制度流于形式。目前,虽然绝大多数企业集团都建立了内控体系,但其操作规程都较为粗放,缺乏统一的、详尽的、具有很强操作性的岗位操作流程。

(三)很多企业未形成风险意识, 内部控制缺少风险控制系统

很多企业集团对内部控制的认识还停留在感性阶段,有的片面地理解为内部控制系统就是成本控制、会计控制。在实务操作中,被更多地限定在会计控制的范畴。不能用系统的眼光来看待内部控制这一重要的系统;有的则认为企业集团内部控制就是内部牵制或内部监督,甚至看成是某些文件或制度。在我国企业集团管理层的思想中,缺乏风险概念,没有设置风险管理机制,因此抗险能力很低。我国企业集团在内部控制的实际工作中,多数人对风险评估的意识还很淡薄,很少分析甚至不分析可能导致风险出现的因素,没有建立行之有效的风险评估实施机制,强化风险管理。

当今社会经济环境风云变化, 企业间竞争越来越激烈, 企业经营风险不断提高。然而, 我国很多企业风险意识淡薄, 未建立风险控制系统, 导致在企业运转过程中忽视风险控制, 造成巨大隐患甚至损失。如巨人集团的失败, 正是由于缺乏风险意识, 没有考虑到生物工程

1可能会遭受的风险,而将巨人大厦的资金来源完全依赖于生物工程。

(四)缺乏健康的企业文化和良好的员工职业道德。

一个没有企业文化的企业,就不会有发展前景。员工难以理解和执行内部控制的规定,从而导致员工缺乏有效的沟通,信息难于共享。而员工不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同样危害极大。巴林银行仅仅一名员工职业道德出现问题,就断送了一个信誉卓著的企业。

(五)企业管理者素质不高,法律意识淡薄。

“人”是内部控制环境设计和实施的主体,内部控制的好坏取决于各层执行人员的素质和观念。内部控制的执行包括管理当局及管理层在内的全体员工。有些领导利用内控制度的漏洞,大量收受贿赂,贪污、挪用、盗窃企业资金,勾结外部个人或企业非法侵占资金,都造成非常恶劣的影响。

(六).内部审计的薄弱。

内部审计是企业自我独立评价的一种活动,是控制环境的要素之一。内部审计可以通过协助管理部门监督,来促成好的控制环境的建立。我国不少上市公司未成立审计委员会,而且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缺乏独立工作的环境,无法实施有效的内部审计。

(七)在内控制设计上存在着各自为政、就事论事的倾向

财政部门着重抓了内部会计控制建设: 财政部于1986年颁发5会计基础工作规范6, 2001年以来发布了四个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证券监管部门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报告作了一些规定, 2000 年国家证监会发布了5公开发行证券公司信息披露变报规则6, 对公开发行证券的金融企业内部控制的披露作了一点要求。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对事务所的内部控制作了要求。国家审计署实施的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基本准则6对内控制度的测试当作/ 作业准则0予以规定。整体来看, 全国没有统一的协调和规划, 各部门只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 针对具体事件确定要求。

针对我国当前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 诸位作者认为要完善企业内部控制, 应强化以下几个方面:

(一)推行独立董事制度, 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指治理企业行为的组织体系。在这个组织体系中, 各层次、各环节应当科学安排, 合理分工, 相互协作, 使内部控制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但是目前我国很多上市公司存在法人治理结构上的缺陷, 主要为/ 内部人控制0现象严重, 董事会职能失灵。针对这些情况, 在董事会中引入独立董事是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有效措施。独立董事既不代表出资人, 也不代表公司管理层, 能在公司战略、运作、资源、经营标准以及一些重大问题上作出自己独立的判断。因此独立董事在监督CEO 和高级管理人员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较之内部董事, 这种监督会更加超然和有力, 可使/ 内部人控制0现象在源头上得到遏制,实现董事会应有的控制职能。

(二).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框架。

强化管理者的内控意识及高层的控制职能,为员工建立一个管理完善,控制有效,相互激励、相互制约、相互竞争的工作环境;建立一个有效的令行禁止的管理系统;培养一批对

工作认真负责、勤奋、正直、忠诚的员工,不断加强员工的后续教育,对关键岗位定期轮岗、换岗,对不相容职务严格分离,堵塞漏洞,消除隐患,防止并及时发现管理欠缺及舞弊行为,以保护单位资产的安全、完整。

(三)强化企业风险意识, 建立健全风险控制系统

现代社会充满激烈竞争, 每一个企业都面临着成功的挑战和失败的风险。对风险的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主旋律之一。风险控制要求单位树立风险意识, 针对各个风险控制点, 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系统,通过风险识别、预警、评估、分析和报告等措施, 对财务和经营风险进行全面防范和控制。针对我国当前很多企业风险意识淡薄, 在运转过程中忽视风险控制的现状,要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必须加强企业风险意识, 应要求企业建立健全风险控制系统。强化风险管理, 确保企业各项业务活动的健康运行。加强内部控制理论的研究, 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标准体系, 为完善企业内部控制提供规范标准建立一套完备的内部控制标准体系, 作为企业管理行为规范标准, 是达成内部控制目标的重要条件。

(四).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新观念。

企业制定经营目标,设置核算机制,都必须依靠人的创造性工作。强调以人为本,要求企业内部控制要充分发挥人的作用,依靠提高人的综合素质、道德水准和法规意识,充分发挥控制者和被控制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达到内部控制的最佳效果。企业领导者注重内部控制,尊重员工的心理需求,强调沟通和管理交流,便能减少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隔阂,形成强大的企业合力,建立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把核心人员及其员工的短期行为长期化,促进整个企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员工的道德水准和价值观念长期被认为是内部控制环境的重要因素, 内部控制结构的建立要考虑员工道德水准和价值观念。实践表明, 基于环境现状而构建内部控制机制是一种被动性的做法,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建设是世界各国公司管理中面临的共同课题, 就我国目前公司的现状而言, 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的建设也有了一定的基础, 现在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在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建设中避免空洞的说教, 针对各岗位的特点建立起具有操作性的行为规范与准则体系。

(五)强化企业负责人的内部控制观念

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建立健全及有效实施负责。针对我国企业管理者内部控制意识模糊的问题, 一方面, 应通过明确企业负责人对内部控制承担的责任, 提高企业管理当局对内部控制的重视;另一方面, 政府有关部门和新闻机构应加大对内控工作的宣传力度,并通过举办以内部控制制度为主题的研讨班, 组织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到内控工作做得好的企业参观、学习等各种形式, 加深对内部控制的认识。最后是提高管理者的内部控制意识,营造诚信为本的企业文化氛围。管理者及其他管理阶层的执行者对内部控制的态度、管理者的经营风格、管理哲学、企业文化、内控意识等都是影响内部控制的重要因素。企业管理者应充分认识到,现代企业集团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注重内部控制的设计与实施,必须从企业整体的角度来考虑内部控制问题、从企业整体角度来定义和设计内部控制体系,打破传统企业内部控制的狭隘性,由局部的会计控制、财务控制扩展到整个企业治理权控制、企业资源和运营控制,确保企业集团的每个岗位及人员,每项业务或环节都能按规定的制度办理,真正将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作为一项长期任务来抓。

(六)要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认为,内部审计是指一个组织内部建立的一种独立的评价活动,并

作为该组织的活动进行审查和评价的一种服务,其目的是协助该组织的管理人员有效地履行他们的职责。企业集团应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人员熟悉企业基本情况和业务循环的优势,切实加强其在内部控制环节中的制约职能,加大内部审计人员对企业集团内部控制的监督检查力度,审查交易记录及相关账户的真实性、合规合法性、准确性,及时地发现重大错误、舞弊及违法行为并查明原因。第三是加强对内部控制的信息披露。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目的在于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说明,加强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可以提高企业管理当局内部控制的意识,促进管理当局发现内部控制缺陷,改进内部控制,增强内部控制有效性。内部审计机构应直接对企业最高领导层负责,保持相对独立性。

企业通过内部审计制度对各级管理层的财务活动和管理活动进行评价,包括企业经营方针的贯彻执行情况、企业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各级管理人员的绩效、内控环节的协调情况等。

此外,1,强化政府和社会监管。国家财政部门应完善会计法律法规,针对不同企业,要求定期,编制专门的内部控制规范。证监会也要加大对财务舞弊的处罚力度,以提高财务信息质量。社会监管主要来自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应从注册会计师负有对企业内部控制监管责任的角度出发,降低注册会计师与企业串通舞弊发生的可能性,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

2,建立和完善ERP 建设,完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机制。通过信息化手段整合企业资源可以提高内部控制效率和优化内部控制流程。ERP 可以把企业全部业务涉及到的资源整合起来,企业每一个员工都被明确地赋予在内部控制中所应承担的职责,并且通过信息和沟通系统,使每一个人都能顺畅、快捷地获取他们在执行、控制经营过程中所需要的信息,并交换这些信息。企业运作层面的供应、生产、销售交易资料,只要是与财务有关的,都会在财务系统中自动生成,实现财务分析和业务运作的同步进行,使得内部控制动态化,也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对于信息系统内部测试的工作量。

3.随着我国进入WTO,国内企业将会面临更大的环境变化和生存风险。每个企业都应该认真分析并识别出自身存在的风险,建立一个风险数据库,要分析风险的重要性程度、评估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或频率、并且找出企业应该如何应对管理风险的方法。对企业而言,一套科学、完善、适用的内部控制体系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够建成,而且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我们应遵照内部控制的原则,依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随时应该关注:现有流程中的控制措施是否全面涵盖了风险,这些控制措施设计是否合理,是否形成了充分的控制证据,这些控制措施是否在相关规章制度中予以体现。根据情况的变化和出现的问题对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作出及时修正或建立新的内控制度。这是一项周而复始、从不间断的工作。只有不断加深认识、自我评估和改进,才能确保行之有效,为企业生存和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关于现代企业内部控制的探讨》 詹二妹(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 福建福州 350000)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2 年第4 期(总69 期)

2,《企业集团内部控制研究》陈亚琳(厦门舫昌集团福建厦门361101)改革与开放 2009年第10期

3,《浅析企业内部控制》顾珊

医院内部审计现状及对策 篇6

【关键词】高校;内部控制制度;现状分析;对策研究

内部控制是高校能完成日常教学工作的基础,为了能提高教学的质量与效率,能降低高校运营的成本,保证高校各个项目目标顺利完成,并对高校内部活动进行约束与控制。现阶段,我国的高校已有了很好的发展,学校规模不断扩大,资金渠道增加,其资金的规模也在不断增大,要使得资金使用与筹集都有序进行,就必须建立科学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这就需要根据相关的会计法与相关的经济管理办法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研究,其意义非常重大。

一、高校内部控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约束和指导

目前,我国还没有制定一套完善科学的高校内部控制的相关制度和体系,也没有完善的法律法规进行约束和指导。20世纪90年代,我国高校就进入高速发展期,高校管理人员看到了内部控制体系的价值和重要性,不断加大建设力度。但是从目前实际情况来说,对于内部控制体系研究的比较多的还是企业,而对高校对于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研究还是不够多,不够深。且目前我国制定的内部会计控制的法律法规太少,也不太适用于高校内部使用,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因此需要从高校入手,进行需求定位,制定完善的法律进行指导和约束非常重要。

2.管理人员的内部控制意识薄弱

很多高校管理人员没有意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内部控制意识薄弱,这是因为以往高校规模不大且运行经费由主管部门直接拨款,就缺乏对资金使用进行控制的意识,财务核算工作也较为简单,所以就导致一些高校忽视了对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内部控制制度基础单薄,缺乏一个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甚至很多管理人员片面地认为内部控制是企业才需要实施的,高校不应该和这些经济指标挂钩的体系联系到一起。有的高校已经制订了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但是一些工作人员没有重视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致使内部控制制度只是写在纸上、挂在墙上,从而没能发挥出制约机制,难以取得实际成效。

3.高校内部控制体系不够完善

高校的内部控制体系不完善,从20纪90年代起,我国就已经在不断加大对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力度,企业对于内部控制的意识比较高,相应的研究也较多,高校对于内部控制的认识不够,导致其制度建设也相对滞后。我国对内部会计控制的相关法律法规制定也较少,所以就一直都没能形成一个完整的内部控制理论体系。这也是导致高校对于制定内部控制体系难度较大,可参考借鉴的资料较少。

二、完善高校内部控制的对策研究

1.树立正确的内部控制意识

没有正确的内部控制意识,就无法全面实施内部控制制度,一直以来,高等院校的内部控制水平和力度不够的原因就是其内部控制意识不够。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认为内部控制是企业的事情,只有企业才需要进行内部控制,高校运行并不需要使用什么内部控制。特别是一些高校管理层的领导缺乏意识那么就会造成无法自上而下的推行内部控制的理念,这就成为了一种形式与空话。内部控制的根本就是进行会计控制,需要从学校的立场出发,根据高等院校的特性与结构并结合《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等相关规定进行制度改良优化,不仅要制定适应高校发展的制度,更需要提高管理人员、会计人员、后勤人员的对于内部控制的认识和意识。

2.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内部控制体系

在高校内部制定控制制度就必须要严格的去遵循相关的法规要求,必须要遵循《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的有关规定,立足与规定的六项基本原则,即符合现有法律法规规定、高校的实际情况、具有广泛的约束性、全面性、系统性、讲究成本效益原则,建立一套符合当前市场经济规律的内部控制体系。强化内部控制的执行与监督。一项制度无论它法规制定的多健全、多科学,如果没有监督者,而没有认真的执行,那就是一纸空话。所以既然制定了规章制度,那么就要认真执行,形成相应的监督制度,一切计划都按照规章制度来进行,让各项经济活动、校园业务更透明、更高效、更规范。制度贯彻落实执行的主体,不仅仅是高校最高管理者和各职能部门,还包括高校各个层次的管理人员与全体职工。这些人不仅是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者,也是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者。

3.加强高校内部控制队伍建设,要使内部控制制度能更好的执行,这就需要加强队伍建设,首先要提高认识程度,这就需要进行培训,并增加人员编制,让相关工作人员更加稳定且素质更高。有条件的院校可以根据学校的需求从社会上聘请一些资深的专业人员来进行内部控制工作,这能更加术业有专攻。内部控制的人员的知识储备和专业要求非常高,不仅仅是要懂得财务设计、法律知识、计算机知识还需要懂得高校管理,这对于一些高校内的专职教师来言难度较大。聘请专职人员来进行内部控制工作能更好的满足高校内部控制工作的发展需求。

三、结语

医院内部审计现状及对策 篇7

一、医院计算机信息系统建设的必要性及现状

(一) 信息系统建设是医院发展的要求

近年来, 医院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增加, 规模不断扩大, 收入不断增加, 相对应的经济活动和财务数据及临床医疗、检验诊断、影像诊断、教学科研等所需要的信息量大量增加, 这就要求必须加大对计算机信息系统的投入建设力度, 满足医院发展、管理、教学科研等活动的需要。

(二) 信息系统建设是提高管理效率和工作效率的需要

门诊病人及住院病人数量的增加, 使得医务人员的工作量成倍地增加, 为了在更短的时间内, 最大限度地节省人力资源, 最大限度地改进工作方法, 提高工作效率, 也要求具有与之相配套的信息系统。同时, 这也是提高医院管理者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的要求。

(三) 信息系统建设是患者对医疗信息需求的要求

随着服务人性化的发展和患者对就医过程中产生的费用、疾病诊断的时效性、明确性等方面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 也相应要求医院加大对信息系统建设力度, 满足患者日益增长的需求。

(四) 信息系统建设也是各级卫生主管部门对医院提高服务质量和内涵的要求

卫生部及各级卫生主管部门对医务人员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 如:住院病人费用一日一清单、检验报告自助打印、影像资料及报告即时传送、各项费用价格公示、预约挂号、划价收费一次性完成等, 这些服务项目的不断开展及完善, 也要求加强信息系统的建设。

二、医院计算机信息系统存在的问题

(一) 缺乏信息系统建设长远规划

由于部分管理者认识上的不足, 医院基础设施建设的进度以及应用软件更新换代的速度、机器设备更新的速度、开发功能的不可预知性, 造成很多医院缺乏科学合理的信息系统建设长远规划, 不能在建设中预留空间和线路, 长期以来, 形成了基础建设上一定程度的混乱和重复建设, 形成不必要的浪费。

(二) 中心机房建设未能严格按标准建设

中心机房, 是医院信息系统的心脏和大脑, 承担着大量的数据处理、存储工作, 国家有关部门也针对性地制定了《标准机房建设》标准, 但在实际工作中, 出于地点的选择、配套费用的限制、安全意识淡薄等种种原因, 一些医院的中心机房建设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如:机房设置地点不够私密、机房周围人流量大, 未能实现机房整体的独立的封闭, 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未能严格按照标准进行基础设施建设, 未按标准铺设防尘、防静电地板;未安装实时监控和报警系统;未安装精密恒温恒湿空调;未配备规定的气体灭火器;未实现数据异地备份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重大安全隐患。

(三) 信息系统相关规章制度建设和维护记录不完善

信息科在系统管理、维护工作中, 虽然制定了一些规章制度, 但在审计中发现, 一些制度已不能满足信息系统发展的要求, 有些规章制度缺乏针对性, 流于形式。同时, 一些操作人员对规章制度了解的程度不够, 存在未按规定操作及相应的记录。对例行的系统维护、数据备份、故障等记录不详细, 存在项目不清、内容不全、记录时间不及时等问题。

(四) 各工作站终端管理存在不足

一些医院信息系统 (HIS) 与当地医保基金信息系统和农合信息系统存在互联, 主要传输医保 (参合) 病人诊疗、药品消费信息, 但其互联线路为公网, 传输数据机密性、安全性不能得到有效保证, 以及存在木马、病毒的威胁。且终端工作站有USB接口, 存在外接设备的可能, 也对系统的安全构成隐患。不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的相关规定。

(五) 计算机系统数据安全存在漏洞

医院信息系统中内涵大量的财务数据、医疗信息、病人资料等, 核心数据库所要求的保密级别极高, 但一些医院信息科却未按规定实行核心数据库准入审批制度, 未实行双人双密码进入, 软件工程师或软件厂家代表可随意进入核心数据库进行系统维护、数据修改的工作, 存在着信息外泄和篡改的可能性。工作站终端操作人员操作权限管理不严, 一些普通操作人员具有与其工作不相称的高等级的查询权限。这些都对系统的安全性形成极大的隐患。

三、加强医院计算机信息系统建设的对策

(一) 建立健全医院计算机信息系统长远发展规划

根据医院长远发展规划及计算机设备、材料发展情况, 制定具有前瞻性的信息系统发展规划, 要充分考虑到医院发展规模及系统功能增加的可能性, 在新建或改建基础设施时, 对信息系统建设预留出一定空间的区域和线路设施, 做好相应的配套预留准备, 以便随时能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进行相应设施的增加, 避免重复建设以及不必要的浪费。

(二) 加强中心机房建设

中心机房是安全等级极高的设施, 承担着医院系统运行的重要任务, 要严格按照《标准机房建设》和等级医院相关规定的要求, 完善机房设施建设, 健全安全防护设施。对主机房增加气体灭火器、精密空调、监控系统、报警系统, 并按要求配备双UPS、双主交换机、双磁盘阵列。数据备份应异地进行, 并且做到每天及时备份并有相应的台账记录。

(三) 完善相应的制度建设

医院应按照上级主管部门和有关业务部门的要求, 建立、健全和完善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制度建设, 从基础建设到岗位设置, 从宏观管理规范到操作人职责等各个方面着手, 建立一整套建设、管理、安全、保密、使用等规章制度, 并建立相应的台账记录, 严格安全保密操作规定, 明确岗位人员职责, 确保信息系统运行有章可循。

(四) 加强人员业务培训及系统维护

制定下发有针对性的操作规范, 对终端工作站操作人员定期进行操作及安全培训, 确保操作人员熟练掌握运用。定期对系统进行杀毒, 并定期对杀毒软件进行更新。严禁操作人员使用外接设备连接电脑, 并确保系统内外网物理分离。

(五) 加强对终端工作站的管理, 完善相应的操作规范。

严格终端工作站设备的完好性、安全性, 严格操作人员的权限, 屏蔽终端工作站不需要的系统功能模块, 拆除工作站不必要的外接设备端口。建立定期巡查制度并对检查结果记录在案, 同时对违反系统终端工作站规定的, 按照规定进行严肃处理。

总之, 计算机信息系统在医学科学发展、医院发展建设、满足社会对医疗信息的需求、提升医院整体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方面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医院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审计, 不仅能发现并解决在审计中存在的具体问题, 而且, 通过对审计结论的成果利用, 在加强医院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建设, 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 增强信息系统的安全性, 提高信息系统利用率方面, 也可以起到一定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于东明, 匡远深, 王强, 胜彦婷.医院信息化建设若干问题探讨.中国卫生产业.

[2]陈红, 戚建伟, 龚伟伟.浅谈医院信息化建设.中华现代医院管理杂志.

[3]田尖参, 牛夏勒, 德松加.信息化建设推动医院管理现代化.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医院内部审计现状及对策 篇8

关键词:医院;内部会计控制 ;会计人员;问题;完善措施

医院内部会计控制是指为了规范医院内部各个会计流程,提供高质量的财务信息,纠正经营过程中的各种漏洞与错误,保证医院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保护医院资产不受侵害,按照国家有观点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而对医院经营活动采取和建立的各种措施和办法的总称[1]。医院内部会计控制对提高医院的经济活动效率,促进医院的快速发展以及实现医院又快又好的发展战略目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在医院内部实现内部会计控制,并达到预期的效果,是目前大部分医院亟需要解决的难题。

一、 医院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医院内部会计控制意识淡薄。当前,相当一部分医疗单位缺乏科学先进的管理办法,行政命令高于内部控制制度,医院的领导和员工普遍对内部控制认识不足。(1)认为内部控制是一种静态机制,就是将业务过程过程中的各类规章制度汇集起来,没有意识到内部控制是一种动态机制,在业务运行过程中个环节会环环相扣并且相互监督。当在工作中遇到具体问题时,个别领导及员工随意性很强,不按照规章制度认真执行,使会计内控制度形同虚设;(2)以为医院内部控制应由审计部门或者管理部门负责,会计在内部控制中作用微弱,可以忽略不计[2]。(3)以为内部控制就是设置不相容岗位,部门之间相互制约,对内部控制的作用机制没有清晰明确的认识。以上几点都导致了目前在医院内部,会计控制意识淡薄,实施效果不理想。

(二) 会计控制制度设计不合理。由于我国对于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缺乏统一完善的界定标准,有些医院尽管也建立了会计控制制度,但制度不够严谨与合理,对工作中出现的违规违纪行为只能采取事后处罚和更正,导致内控成本较高,会计控制效果不理想[3]。有些医院内控制度不够全面,只重视管理控制医院的有形资产,例如大型机器设备、房屋等,而对无形资产,则缺乏必要的控制,制度的不全面使会计控制的作用难以完全发挥出来。另一方面,会计控制制度的职责划分不明确,岗位设置和人员配置不当,导致问题出现后不能有效及时地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从而使内部控制停留在纸上,失去了应有的刚性和严肃性,最终影响会计控制的执行效果。

(三)会计控制监督执行力度不够。有些医院没有建立内部审计制度,即使为了上等级医院需要,已建立内审机构,其内部控制的效力也没有完全显现出来[4]。有些医院的内审人员在进行内部审计时,往往只检查账面上的财务数据,而未将内部控制情况纳入检查范围,稽核缺乏完整性和全面性。而上级主管部门对医院内控监管的缺失,使得医院的内部审计工作很难得到上级部门的重视和帮助。

(四)医院会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人员素质对医院内部会计控制的执行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医院的会计人员与一般的会计人员不同,医院的会计人员不仅应掌握过硬的会计知识,还应知晓基本的医学知识[5]。但有些会计人员对医疗知识不了解,有些是“半路出家”,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加之会计人员日常工作繁琐,没有充足的时间学习新的知识,导致会计人员业务素质不能及时提高。有些会计人员不重视财务管理,认为会计就是简单机械记账、算账、报账的工具,或者是一味按照领导的意图处理经济业务,造成会计信息扭曲,财务报表失真。

二、 医院内部会计控制完善措施

(一)强化内部会计控制意识,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提高内部会计控制效果的首要一点就是要强化内部控制意识。会计控制作为一个监督制约的动态机制,在不同的环境中发挥的作用也不尽相同。管理层和员工对内部会计控制的认识程度越深,重视程度越大,会计控制的效果就会越好。因此,必须营造良好的环境,管理层和医院内部职工要重视和了解内部会计控制的内容及要求,将控制意识贯穿到各个部门各个岗位各个职工身上,使控制意识真正的深入人心。

(二)建立完整的内部控制制度。医院应根据《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要求,并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来建立健全医院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具体包括:一是建立内部牵制制度,实行严格的职务分工,不相容职责分离,授权批准与业务经办,业务经办与会计记账,会计记账与财物保管,财物保管与稽核之间要相互分离相互制约[6]。二是要建立多级审核制度。发生开支业务时,按支出金额由经办人,负责人、上级领导按规定在报销单据上签字审核。三是加强对票据的管理,尤其是支票的管理。四是强化复核核对控制。会计部门须定期复查已经完成的经济业务,包括发票、收据的购入领用,银行存款日记账和银行对账单,总账和明细账、总分账和日记账的核对。

(三)加强内部审计监督。除了构建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制定出科学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外,还应加强内部审计监督。首先是要建立相对独立和专业的内部审计部门,配备精通审计和会计业务的内审人员。其次是加强内部审计制度和内部审计的执行。内审部门通过审计分析财务部门日常的业务活动,检查分析内部控制实施的效果,以此来发现医院内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进而规范医院的行为。

(四)加强对财务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会计人员素质。(1)要加强财会人员的继续教育,使会计人员能及时吸收新知识,掌握新《会计法》中的各项规定,不断提高财会人员的管理能力和业务能力。(2)要对会计人员进行业务能力考核,实行优胜劣汰,对财务管理工作做得好的,要予以奖励,不能胜任会计工作的,要及时进行岗位调整。(3)会计人员必须持会计证上岗,对没有从业资格证的人员,在规定的期限内,若仍无法取得,要及时予以清退。

综上所述,科学全面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维持医院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针对发现的问题,不断完善各种控制策略,形成完善的内部监督和牵制机制。只有通过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才能实现医院又快又好的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陈文娟.浅谈医院内部会计控制[J].财会通讯,2010(14):21-22

[2]宋庆福.完善医院内部会计控制之我见[J].中国商界,2009(6):82-83

[3]刘孟飞. 新医改背景下的公立医院内部控制问题研究[J].会计之友,2011(7):54-57

[4]焦叶萍.浅谈完善医院内部会计控制体系的措施和建议[J].中国商界,2009(188):25-26

[5]李大力. 医院会计内部控制的现状和目前要做的工作[J] 科技创新导报,2009 ( 12) : 233-233

医院内部审计现状及对策 篇9

行政事业单位作为国家政策的直接贯彻和执行者,其收入基本来源于财政资金,随着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统一纳入到了会计核算中心进行集中核算,这大大提高了对行政事业单位资金使用的监管力度,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当前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建设还相对滞后,内部控制存在着许多问题,制约了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影响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在信息管理时代,加强和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对于防止舞弊行为的发生,保证国家财政资金的安全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

一、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会计账务处理不规范

健全的会计记录系统是有效的内部控制的基础。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不少单位的会计核算不规范。主要表现在: 原始凭证管理不规范。不少单位对原始凭证审核粗糙, 原始凭证规定的内容填写不全、手续不严密, 购买实物的凭证只有经手人和领导签批,没有验收人签字;一些单位自制原始凭证, 格式和内容都不规范。再如预算外收入挂在往来账, 以此来掩埋收益。有的单位在年终结账时, 不将收入和支出结转“结余”科目, 而是将收入和支出相对冲, 使“结余”科目不能正确、完整地反映核算单位的结余状况。

(二)费用支出缺乏有效控制

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对于行政经费的支出(特别是招待费、办公费、会议费等)普遍缺乏严格的控制标准;即使制定了内部经费开支标准,但仍较多采用实报实销制,只要有相应审批人员签字同意,会计人员就予以报销。专项经费被挤占、挪用现象也较普遍,致使专项资金未能发挥其应有的资金效益。费用支付流程控制体系不够完善。具体有三种情况: 主要是有些经济事项没有明确的审批控制业务流程。比如有些行政单位为工程项目购买的设备, 在既无合同也无发票的情况下就一并支付入账, 工程完工之后也迟迟未能转为固定资产;其次是有些经济事项的流程控制过于简单, 仅仅局限在事后审批上, 缺乏事前控制的程序, 很多单位费用开支实行的都是事后“实报实销”的制度;最后是流程控制的先后顺序不尽合理。比如,行政事业单位的费用报销流程都是采取“先审批后审核”的程序, 执行起来影响财会人员审核把关的效果。

(三)财务与业务管理脱节

财务部门只起到“核算”、“付款”作用,对单位重要事项的决策、实施过程和结果均不了解,未能对业务部门实施必要的财务管理和内部监督。如一些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部门对于房租收入,往往只负责对收入登账核算,而对收入额确定是否合理、是否按合同及时收取、是否做到应收尽收等却未能实施必要的财务监控。

(四)固定资产管理薄弱

实行政府集中采购制度以后,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购置得到了有效控制,但对资产的使用管理仍缺乏相关的内部控制,重购轻管现象比较普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没有正确地进行固定资产核算,如购入价值比较小的固定资产,未作固定资产核算,造成有实物而没有固定资产帐的情况,形成帐外固定资产。(2)资产报废未及时办理报批手续,造成固定资产帐面价值虚增。(3)资产管理责任未落实到人,内控制度不健全。由于人员岗位的调动等原因,使有些固定资产处于无专人管理的状态中。(4)缺乏成本意识和绩效意识。重钱轻物,重购买轻管理。(5)资产管理制度和财务制度执行未到位,监管力度不够。(6)资产的清查和盘点、处置审批没有形成制度化、经常化。往往产生固定资产账上有但实际上已经不存在了, 而实际使用的某些固定资产却尚未作价入账, 形成账外资产的情况。另外也存在着不同单位的资产转移, 却未办理相应手续, 也未反映到业务台账中的现象。

(五)票据、印鉴管理不够严格到位,漏洞较多

票据的购、领、用、核销未按规定建立相应台账;对票据使用情况未建立定期或不定期抽查制度,导致一些执收部门延期上缴相应收入,甚至出现挪用公款问题;对使用后票据未能及时办理交验、核销,容易导致收入不入账、私设“小金库”等问题。印鉴保管上的漏洞较多。应该说这是会计基础工作中存在的重大疏漏。有的单位将财务章和法人章交由财务部门负责人, 还有的单位将支票、财务章和法人章同时由出纳一人保管,这对单位资金的安全埋下了很大的隐患。

(六)岗位设置不够合理

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编制有限,人员紧张,岗位安排不尽合理,许多单位存在一人多岗、不相容岗位兼职现象。记账人员、保管人员、经济业务决策人员及经办人员没有很好的分离制约,存在出纳兼复核、采购兼保管等现象,管理漏洞不少。

(七)预算控制比较薄弱

随着部门预算改革的推进,预算控制得到了一定程度加强,但仍较薄弱,主要表现为:一是预算编制还比较粗糙。目前部门预算的编制一般仍根据当年财政状况、上年收支实绩、预算单位自身的特点和业务进行核定,大部分都还没有细化到具体项目,预算支出达不到逐笔进行核定的要求。二是预算刚性不够。预算的计划性、科学性不强,预算调整追加较为频繁,资金使用缺乏预见性,削弱了预算的约束控制力。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控薄弱的主要原因

(一)内控意识淡薄,单位内控缺乏基本保障

良好的内控意识是内部控制制度得以健全和实施的重要保证。但从笔者了解情况看,一些部门(单位)领导对内部控制制度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够到位,内控意识淡薄。重事业发展、轻内部管理,甚至缺乏对内部控制知识的基本了解。有的甚至认为,现在财务方面反正有会计核算中心把关,单位内部控制不再那么重要了;有的则把内部控制看成仅是财务部门的事;行政事业单位长期实行的“一支笔”制度流于形式。

(二)内控体系缺乏,重制度制订,轻制度执行和落实

财政部制定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主要是针对企业的,对行政事业单位的适用性较差,行政事业单位迄今为止也没有一套有针对性的内部控制制度。有些单位用一般财经规章制度代替内控制度,一些专项经费管理制度、办法,仅就其开支范围、标准加以限制,单位资金安全性问题依然存在;有的单位对一些问题的处理仅凭经验、贯例办理,随意性较大,业务流程控制往往过于简单;有的单位虽然制定了一系列内控制度,但未能严格执行,对制度的执行及效果缺乏必要的监督,导致有章不循、违章不究,内控制度印在纸上,贴在墙上,却未能落实到行动上,结果成了一种摆设,流于形式,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此外,没有建立规范的内审制度,如何审,审后怎么处理,都没有明确的规定,部分单位根本就没有内审部门。

(三)会计核算中心的沟通衔接脱节,影响单位财务管理的及时有效实施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后,各单位只设报帐会计,由会计核算中心对行政事业单位集中办理会计核算和监督业务,由于会计主体单位与核算部门不一致,双方沟通衔接不够,极易形成账物分离的资产管理现状,即核算中心管账不管物、核算单位管物不管账、账物不符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单位财务管理的有效实施。

(四)部分单位财务管理人员业务素质不高,工作能力欠缺

人是一切工作成败的关键因素,内部控制工作也同样,内控制度的制订和贯彻落实都离不开人,尤其需要有较高素质的专业人员;但现阶段,由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较为简单,财务管理的地位未能有效体现,因此对会计业务素质要求不如企业那么高。部分单位的财务人员仍然只能称作是会计核算员,不能满足实施和完善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要求,其业务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还有不少单位的财务人员由业务人员兼任,这部分人员对财务知识不了解,更谈不上实施内部财务监督了。

(五)外部监督力量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健全性和有效性的监督检查不够

目前作为行政事业单位主要外部监督力量的财政、审计部门,大多偏重于对单位财政资金的运用是否合法、合规进行监督,较少对被审计单位是否建立有效的内控制度以及有效执行加以实质性检查。缺少有效的外部监督,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体系不够完善。

三、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建议

(一)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

1、加强内部控制环境及制度的建设

首先对单位内各部门定岗定责,明确分工,坚持不相容职务的分离,互相牵制,以达到会计内控的效果。新修订的《会计法》第二十七条要求“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应当符合下列要求:(1)记帐人员与经济业务事项和会计事项的审批人员、经办人员、财物保管人员的职责权限应当明确,并相互分离、相互制约;(2)重大对外投资、资产处置、资金调度和其他重要经济业务事项的决策和执行的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程序应当明确;(3)财产清查的范围、期限和组织程序应当明确;(4)对会计资料定期进行内部审计的办法和程序应当明确。”这四条要求的本质内容就是内部控制。内部控制是以职责分工和适当授权为主要特征的;简言之,企业内任何一项业务不能由一个人单独操作,必须由两个以上个人来办理,而且经办人员只能在各自的职权范围内作出处理。这样就形成一个互相交叉、互相制约、互相检查的内部监督过程。财务部门要做到会计、出纳不由一人兼任,印章和支票等分开保管,出纳人员不兼任稽核、会计档案管理和收入、支出、费用、债权债务账目的登记工作等。其次要依据《会计法》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结合有关部门对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要求,建立适合本单位业务特点和管理需要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并在实施中规范财务流程,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进一步完善预算控制、财产保全控制、会计系统控制、内部报告控制等。规范单位财务审批程序和制度,“一把手”不得直接分管财务工作,坚持集体领导下的“一支笔”审批制度。最后加强内部监督,及早发现问题,堵塞漏洞。内审部门或内审人员对单位内控的执行、财务管理情况进行检查和监督;单位主管部门要切实履行对下属预算单位财务工作指导、管理和监督的职能,定期不定期地进行财务检查,促进整个系统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

2、加强部门预算控制

在部门预算编制环节,要在实施综合财政预算的基础上,努力做到零基预算和细化预算。特别是在编制支出预算时,应从单位当年实际需要出发,结合当年财力状况,核定具体支出额度,明确各项支出的方向和用途。专项资金力求细化到具体项目;在部门预算执行环节,应进一步强化预算的刚性约束。一方面应在支付环节强化预算执行,防止随意调整追加预算以及超预算、扩大预算范围等行为的发生;另一方面建议建立合理、规范的预算调节机制,赋予主管单位和财政部门一定的预算高速权力,使预算单位在实际情况发生变化时,可以快捷、简便、高效地调整预算。三是在财务预算时限上,强调预算管理的时效性。

3、加强债权、债务、资产保全控制

定期对债权债务清理核实,尤其对跨的应收款加大催收力度,及时回收陈欠款项和个人借款,避免和减少资产流失,坏账损失须经严格程序审批核定,杜绝因单位财政财务不合规收支行为而引起的往来款挂账。各单位必须严格遵守国家规定的现金开支范围,核定每日库存现金量;支票填写须与发票、入库单、订单等核对;印章分专人保管,防止资金被挪用。实物资产做好产权登记,完善资产处置,避免资产流失。

(二)要落实措施确保内部控制有效的执行

1、进一步加大宣传培训力度,努力提高单位领导对内部控制重要性的认识

单位负责人在单位内部控制体系中居主导地位。按照《会计法》和《内部会计控制基本规范》的规定,单位负责人作为单位财务与会计工作的第一责任主体,对本单位内控制度的合理性、有效性应负主要责任。因此,必须进一步强化对行政事业单位主要负责人及相关领导在内控知识方面的宣传培训,使他们能充分认识到内部控制建设的重要性,培养良好的内部控制意识,从而切实履行起健全单位内部控制的职责。

2、建立科学的内控制度,切实提高内控制度执行的有效性

有关部门应根据行政事业单位的特点,研究制定一套能体现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特殊性的内部控制制度,如预算管理制度、内部稽核制度、票据管理制度等。确保制度科学合理、符合实际的基础上,各单位应狠抓各项制度的执行落实,加大制度执行的监督检查力度,确保做到有章可循、有章必循、违章必究,以提高内控制度执行的有效性。建立相对独立的内审小组,有条件的单位应设立内审部门,定期对本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设计的效果及其实施的有效程度作出评价,监督单位制定的各项制度和预算执行情况。

3、重视与会计核算中心的沟通衔接,及时掌握实施内部控制所需相关信息

会计核算中心应认真履行核算监督职责,努力提高会计信息的及时准确性,并着重反馈和控制预算的执行信息,通过核对各部门预算指标情况,对预算指标实行即时控制,杜绝超预算用款。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的行政事业单位,必须认真建立各类备查账,并与核算中心定期进行核对,及时向核算中心回馈意见和建议。有条件的单位可实现与核算中心信息系统的联网,便于及时获取信息,提高内部控制的效果。

4、强化教育培训,进一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人员业务素质

有关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培训,重视多种形式的会计继续教育。只有建设好一支业务过硬、严以律已、思想业务素质好的财务人员队伍,才能贯彻实施好各项财务管理制度,有效发挥财务监管作用,从而杜绝不规范行为的发生。

5、发挥有关职能部门作用,把内部控制检查作为一项重要内容

财政部门是会计与内部控制工作的主管部门,应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组织和指导,将行政事业单位的内控建设作为会计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的完善。审计部门是内部控制实施的重要监督机构,应定期不定期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及其执行进行专门审计。

6、分发挥财政与审计部门作用, 完善单位内部控制体系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单招学校的面试的自我介绍技巧下一篇:工商企业经营管理作业

付费复制
期刊天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8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