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内部审计的误区

2024-08-23

医院内部审计的误区(通用12篇)

医院内部审计的误区 篇1

一、高校审计具体概念

高校是“传道、授业、解惑”之地, 高校审计特指高校内部特有的审计机构和相关的审计人员, 按照我国的法律法规采用其相关程序对学校的收支情况进行审核和监督, 确保高校财政情况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目前虽然存在很多问题, 但是依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高校的审计职能主要是审计职能和监督职能, 审计是确保财务支出的科学完整和对财政的控制, 在财务上降低经济风险, 为财产的流通使用提供了保障。监督职能是以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为避免不必要的财产损失进行监督。

二、我国高校内部审计存在的误区

(一) 内部管理不规范

现在的高校领导对内部审计还缺乏一定的了解, 觉得学校不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就对审计工作不重视, 审计工作并没有起到对学校经济的提高和完善作用, 审计人员也并没有以身作则, 由于是校内部, 大家都是同事, 从而不严肃对待, 认真执行, 也怕得罪同事和领导, 让审计完全不具备正常的作用, 人才的缺乏和审计人员偏老化也是校园内部审计流于形式的主要问题。审计部门不独立, 目前国际法律对高校审计并没有相对的严格规范, 高校内的审计部门就更加形式化, 缺乏威严的章程和目的。

(二) 高校审计不严谨

高校审计是高校内部的审计, 这就涉及到上下属领导审计问题, 审计的不独立性可能造成员工的积极性, 和抱着走过场的心理, 而不得罪老同事和领导。这表明我国高校的内部审计还是比较落后的, 并没有在不断的发展和创新, 高校内部的经济相对简单, 所以高校对审计的定位形成弊端。只有有目的的务实基础, 建设积极向上的内部审计队伍, 才能发挥更好的督查工作。现在高校内的审计人员还没达到理想的要求, 目前高校内部也缺乏校内有丰富经验的校内审计人员。审计最主要的是重大项目和财务收支进行事前和事后的审查的独立性经济监督活动。高校内审计的最基本的作用是防止差错和监督防弊。内部审计还处在最基本的探索和完善的阶段, 矛盾和复杂性比较突出。

三、避免高校内部审计误区的措施

(一) 完善法律制度

纵观世界, 发展是社会的主题, 社会是不断的完善和进步的, 那么随着法律的不断完善, 和高校发展的不断探索, 高校是学生学习知识和思想成熟的阶段, 也是精神的摇篮, 学校的进步也影响着社会的发展, 建立法律制度也是十分必要的, 适用于学校的法律政策才能更加的结合实际。因而, 修订相关的法律法规, 对审计人员作出严格要求, 和有目的性的指出校园内部审计的缺陷, 才能防止和监督此类事情的发生。

(二) 校园内部创新

高校内审计直接受校园内部审计结构的影响, 校园内部领导层次和机构的完善重视更加影响了高校内部的审计作用, 各个高校有权利决定审计内部的领导方式, 但必须要保证审计活动及其相关资料的真实性、正确性、合规性、合法性、效益性。同时要严格审查和监督, 高校内审计要肩负起高校的经济责任。要结合校园情况创新的发展, 不拘泥于一格, 最好有校园最高领导人领导, 这样也会无形中避免很多矛盾, 也可以加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促进内部审计的顺利开展。

(三) 机构设施规范

我国目前只有一部分高校设立了内部审计机构, 但内部机构都不成熟, 相应的就使审计的作用减小, 审计内部没有完善的机构结构, 结构的不完善就减少了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 从而导致了一部分不必要的开支, 也无形中影响了审计的作用。目前高校的内部审计人员, 大部分从财务部门或者行政部门调来, 缺少相关经验, 也无形中局限了校内部审计的发展, 所以要建立新的机构设施规范。近年来民办学校的发展兴起, 既要提高教学素质又要以营利为目的, 学校各个部门费用的支出也为审计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高校内部审计建立机构设施规范迫在眉急。

四、结语

综上所述, 高校内部审计存在诸多漏洞, 高校内审计部门的不独立, 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问题, 和不合理的配置问题, 都使高校内部的审计发挥不了主要的作用, 本文提出的观点是发展高素质审计人才, 结合实际情况, 探索出一条适合各高校发展的方针, 建立单独的相关部门, 把审计工作落到实处, 求实创新发展, 法律的实施是校内审计问题解决的主要保障。高校内部的未来发展是离不开经济效益的, 经济基础是后背力量, 科学发展始终是时代的主题, 高校作为孕育人才的地方, 要更加贯彻落实, 积极引导审计内部人员对审计的积极性和重视。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 教育事业也在日新月异, 高校的经济业务变得日益复杂, 需要更加完善高校内部审计, 文章从高校内部审计出发, 找出高校内部审计存在的误区, 分析其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从而针对这些问题找出解决的办法, 提出了审计内部人员转变定位的迫切, 指出了加强理论和法制建设的完整机制, 还有开拓思维和视野的必要性, 望文章的分析能对高校内部审计起到积极引导和促进意义。

关键词:高校,内部审计,误区措施

参考文献

[1]张忠良, 薛毫祥.高校内部审计面临的问题、误区及对策[J].时代经贸, 2012 (08) .

[2]胥晓凤.高校内部审计如何发挥“免疫系统”功能[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 2013 (01) .

[3]杨柳.高校内部审计外部化及定位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 2005.

医院内部审计的误区 篇2

现在大多数医院过分追求经济效益,实行经济独立核算[2],所以医院员工在工资薪酬和福利待遇方面促使医院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社会效益。这种医院只顾眼前利益长期发展不能吸引患者。还有一种特别恶劣的影响就是收回扣、收红包,医院要想长期发展,在医院中树立一个良好的口碑,就要协调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二者的关系,医院才能在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中共同促进。

2.2医院职业化管理绝对化

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医院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者作为发展的共同目标,许多医院看见医院职业化管理对医院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所以盲目的实施医院职业化管理,这种思维模式发展是片面的、不具体的,医院职业化管理也要结合医院自身的发展情况而定。就目前而言,我国医院的职业化管理体系并不健全,所以对于医院实施管理职业化也只能慢慢开展,找准成熟的时机。此外,有些医院的经营管理和管理者能力等条件没有完全具备医院职业化管理的标准,所以不能盲目尝试。总之,医院职业化管理要结合自身医院的发展条件,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专家管理的优势。许多人对医院管理者选择存在一定的误区,认为医院的管理者就应该只做管理,而对于临床看诊或者是研究生的医院管理者抱有一种怀疑态度,认为专注于医院管理的人都不一定能管好医院,更何况是其他管理人员,其实这种观点是不完全正确的。相反,可能一个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管理者更适合做医院管理者,他们能知患者所需,并且具有很强的专业知识,能够在医院的管理决策上更加准确、专业。如果管理者本身不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医学的专业性,又怎么能带动医院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呢?

2.3知识体系方面的缺失

企业内部成本分配误区探析 篇3

【关键词】 成本;分配误区;防范

一、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

固定成本,是指成本总额在一定时期和一定业务量范围内,不受业务量增减变动影响而能保持不变的成本。固定成本的特征在于它在一定时间范围和业务量范围内其总额维持不变,但是,相对于单位业务量而言,单位业务量所分摊的固定成本与业务量的增减成反向变动。固定成本总额只有在一定时期和一定业务量范围内才是固定的,这就是说固定成本的固定性是有条件的,如果业务量的变动超过这个范围,固定成本就会发生变动。固定成本通常可以分为约束性固定成本和酌量性固定成本。 约束性固定成本是为维持企业提供产品和服务的经营能力而必须开支的成本,由于这类成本与维持企业的经营能力相关,也称为经营能力成本,这类成本的数额一经确定,不能轻易改变,因而具有相当程度的约束性,如厂房和机器设备的折旧、财产税、房屋租金、管理人员的工资等。酌量性固定成本是企业管理当局在会计年度开始前,根据经营、财力等情况确定的计划期间的预算额而形成的固定成本。由于这类成本的预算数只在预算期内有效,企业领导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的变化,确定不同预算期的预算数,所以,也称为自定性固定成本。这类成本的数额不具有约束性,可以斟酌不同的情况加以确定,如新产品开发费、广告费、职工培训费等。变动成本与固定成本相反,变动成本是指那些成本的总发生额在相关范围内随着业务量的变动而呈线性变动的成本。直接人工、直接材料都是典型的变动成本,在一定期间内它们的发生总额随着业务量的增减而成正比例变动,但单位产品的耗费则保持不变。

二、企业内部成本分配误区

企业中内部成本费用分配对管理决策有重要影响,内部成本费用分配不当可能误导决策,因此管理者不仅需要关注决策和业绩评价,还应该注意内部成本费用分配问题。内部成本费用分配误区在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分配中比较常见。

误区一:宏伟公司本月的实际固定成本60 000元,预算的单位变动成本为60元每小时,甲、乙两个部门的实际用量分别为200小时和400小时,总成本=(200+400)×60+60 000

=96 000(元)。企业实际分配方法如下:

分配给甲部门的成本:96 000×1/3=32 000(元)

分配给乙部门的成本:96 000×2/3=64 000(元)

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一同按照实际用量进行分配的情况,在企业管理中经常发生。由此带来的问题,在分配成本费用的当月不容易发现,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就会显现出来。假设下个月甲部门只使用100小时,乙部门仍使用400小时。我们再来看一下成本的分配:

下月发生的总成本=(100+400)×60+60 000= 90 000(元)

如果继续按照实际用量分配,则有如下结果:

分配给甲部门的成本:90 000×1/5=18 000(元)

分配给乙部门的成本:90 000×4/5=72 000(元)

问题是:与上个月相比,乙部门在实际服务用量没有任何变化的情况下,都是400小时,凭空多承担了8 000元的成本,相当于比上个月提高72 000÷ 64 000=112%。

乙部门在业绩考核中,实际业绩变差了,但这完全是由它不能控制的外部因素引起的。即使乙部门经理和员工付出很大努力,它的业绩也会因为甲部门实际用量的变动而被扭曲。在业绩与奖酬挂钩的情况下,激励系统原本对乙部门的有效激励被削弱。这种由其他用户的用量而并非全由自己的用量决定短期成本的现象是不合理的。在实际工作中,许多企业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固定成本经常被作为实际总成本的一部分,按照实际用量进行分配,这是一种错误的分配方法。改变按实际用量分配成本费用的模式,采用按计划用量进行分配,就可以避免业绩扭曲和激励失效。例如海天公司的一个服务部门预算的每月固定成本60 000元,甲、乙两个部门预计的长期平均每月使用工时各为200小时和300小时,实际使用工时为240和360小时。采用“按预算用量分配”是最恰当的方法:

分配给甲部门的成本:60 000×2/5=24 000(元)

分配给乙部门的成本:60 000×3/5=36 000(元)

影响固定成本水平的是使用部门使用服务的长期计划及其相对比例,而不是短期的实际用量,因此,采用计划用量作为分配基础更为科学,它不会引起业绩扭曲和激励失效。不过企业在使用时也应注意防止使用部门低估计划用量以减少成本分配比例。企业可以采取由级别较高的管理人员对使用部门的长期服务用量预测进行监督;对预测长期用量相对准确的部门进行奖励;对实际用量超过计划用量的部分予以限制或禁止使用等措施来解决。

误区二:假设企业内部某部门的变动成本预算总额为80 000元,实际达到110 000元。超过的30 000元代表的不利预算差异不应分配给使用部门。应由部门经理对这一不利差异负责,有利于减少使用部门对服务部门的不满。例如企业总部的广告费用110 000元(超预算部分30 000元),甲部门实际销售额4 000 000

元,预算销售额5 000 000元,乙部门实际销售额6 000 000元,预算销售额5 000 000元,最恰当的方法是:

分配给甲部门的广告费:80 000×1/2=40 000(元)

分配给乙部门的广告费:80 000×1/2=40 000(元)

只分配广告费用预算中的预算部分,超过预算的广告费不分配给两个分部门,而是由企业总部负责,在业绩考评中计入总部而不是分部的业绩;按预算的销售业绩进行分配,而不是按实际的销售业绩进行分配。实际发生的变动成本超过预算的部分,应该由发生超支的部门或总部来承担,而不应分配给其他部门,防止出现业绩扭曲、削弱激励的现象。

三、企业成本分配建议

笔者认为分摊成本可以让管理者关注和控制整个组织的成本水平,但是从原则上讲,企业的成本费用分配只应限于会计的目的,确定损益、存货计价和计算所得税。如果错误的分摊成本,会导致业绩扭曲,削弱激励甚至误导决策;如果实在需要分摊成本,则应努力寻找那些真正引起成本费用发生的因素。会计人员普遍按照工时分摊制造费用,但对于许多制造费用而言,工时有时并不是真正的成本因素。在实际分配成本费用时,无论是变动成本还是固定成本分配,都应以“便于利用预算评估业绩”的方式进行。只分配预算数、不分配超预算数以及按标准分配率而非实际分配率进行分配这些规则,都有助于利用预算评估业绩。

固定服务成本分配时应按照预算分配率×预算的固定成本总额分配。其中,预算分配率以使用部门长期的计划用量为基础。固定成本按生产能力计算, 并按实际耗用工时分配计入产品的生产成本, 便于控制与决策职能的执行, 从而能为企业管理提供更为有效的信息资料。

变动服务成本应按标准(预算)分配率×实际服务用量方法分配。不按实际分配率分配的原因是标准分配率相当稳定,而实际分配率经常波动;避免使用部门对其无法控制的成本负责。比如企业内部某个服务部门向使用部门提供计算机主机服务,该部门的成本随着使用时间变化而变化。假设今年6月份预算变动成本为60 000元,但因管理不善导致实际变动成本超过10 000元。如果按实际分配率分配,实际分配率会很高,并且超支的部分一同被分配给该项服务的使用部门,导致使用部门对并非自己原因导致的超支负有了责任。在这种情况下服务部门和使用部门的业绩同时失真,服务部门与使用部门将发生利益矛盾和冲突,后者将对前者强烈不满;两个部门的服务或产品定价发生扭曲:服务定价过高并导致该项服务利用率过低,使用部门的产品定价过高而影响销售业绩和公司利润;诱发服务部门的低效率并将低效率传递和扩散到使用部门。与使用标准分配率进行分配相比,使用实际分配率还会导致一个不利结果,使用部门无法预知服务价格,只是在服务部门实际成本费用全部发生以后才知道自己使用的服务价格。相反,如果使用标准分配率,服务使用部门都可以预先知道价格,这种预知价格对于任何消费者或买方都是重要的信息,因为价格信息是帮助他们制定或改进许多相关决策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雍君.财务精细化分析与公司管理决策[M].中国知识经济出版社,2008.

走出企业内部审计的误区 篇4

关键词:企业审计,误区,经济

引言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公司所要面对的困难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企业内部的审计问题也日趋明显,人们都知道企业的内部审计的主要作用是加强企业内部的管理以及使得企业经济效益得到提高,其是对企业内部的所有与经济相关的活动实行监督和评价作用,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使得企业的经营与资产得到全面的透明化,这样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各种违法问题得到遏制,从而维护国家的与企业的权益,也同样加强了企业的建设,还可以防止国有资产不明不白地流失。企业的内部审计不仅仅构成了市场审计部分,它也是我国审计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执行对经济的评价与监督的主要职能,这一职能随着我们国家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而显得重要起来,所以内部审计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一、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1.审计部门内部组织问题。审计部门是一个职能部门,其也是构成企业职能体系的组成部分,当然其工作的开展就不得不在企业管理者的领导下进行,并且审计部门的主要工作者的选择以及待遇等问题都是在单位领导的决定下,这也很大地限制了企业内部审计的职能作用。同时由于审计工作者与企业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各种复杂关系,这也更进一步导致了企业内部审计的客观性与公正性值得怀疑。

2.审计部门工作人员问题。在我国的企业中,企业审计部门的工作者专用能力普遍不高,加之审计机制不完善,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审计工作。我国对审计部门的工作人员有着明确的要求,要求这些人不但要精通与金融相关的问题,同时也要具备数学与工程学相关的知识。但是,就目前我国企业审计人员大多都属于半路出家,所以专业知识就不过关。还有部分企业干脆会计与审计花落一家,这样一来,审计结果的科学性难免与实际相差较大,审计部门的监督职能基本上不复存在。

3.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态度。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在目前我国企业工作者眼里就是走走形式,根本得不到重视,这也就使得企业所有人员对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意识淡薄,甚至还有大部分企业人员都不知道内部审计到底是干什么的,即便就是像审计部门一样了解内审作用的人也会认为这只是看领导的眼色行事,领导说没问题那就一定没问题。这种对内部审计不重视的风气在企业内部长期存在,使得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形同虚设,企业内部审计的主要职能得不到发挥,使得评估无法客观,监督作用也大打折扣。

二、企业加强内部审计对策

1.健全审计部门体系。企业首先需要解决的便是让审计部门有独立职权,这种职权要很少受到企业管理者意识的左右。这个问题也就显得相当明显,也就是让企业管理者直接担任企业内部审计领导。这样至少可以保证这种内部审计的权力与企业领导权力持平。同时也需要进一步完善企业内部的审计工作的机制,这样可以使得企业内部审计实际效率得到提升。当下的一些企业的规模一再扩大,经营从业务到范围不断复杂化,经营的方式为了满足实际需求也在发生着变化,企业管理者对企业的审计越来越依赖,企业的各个部门更是不能缺少审计这一环节,所以不断完善企业内部审计体系非常重要。只有当这种审计体系不断完善,才有可能使得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从本质上更上一层楼。

2.加强企业工作人员对内审的认识。就企业而言,首先,需要加强企业管理者对企业内审的正确认识,只有当这些领导者能够正确认识企业内审的重要性和作用,企业内审才有可能得到其他企业部门的重视。其次,企业应该积极在公司内部加强一般员工对企业内审作用的了解,使得企业工作者对内部审计意识加强,从而做到企业人人都重视企业内部审计。最后,企业管者需要不断建立健全内部审计,这就需要不断拓展审计视野,进一步深化内部审计的工作领域。企业还需着重了解与研究我国对企业改革的相关审计法律法规,将这些已有的法律法规作为参考和准则,再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制定满足自身发展与国家基本要求的企业内部审核制度。这就需要在保证企业开拓业务的同时也不断地加强企业管理,还能够进行自我约束。

3.加强内部审计工作者选择与管理。企业需要壮大内部审计队伍,并不断提升审计工作能力。企业内部的审计是否能够真实的达到为企业服务的能力,这不仅在于企业内审机制的健全,更在于企业内审部门工作者的基本素养。因此,建立一个高效率、高水平的审计队伍对任何一个企业的审计部门而言都尤为重要。企业应该加大遴选审计工作者的力度,挑选一些德才兼备的审计工作者,只有这样企业审计才会有一个本质变化,企业审计部门才会有个美好的未来。所以加强企业内部审计队伍的建设对企业的发展所起的作用非常重要。至此,审计者就必须要具备如下条件,首先,审计工作者应该有较高的个人素养,不论是知识层面还是道德层面都需要较高的个人素养;其次,审计工作者需要有开阔的思维,不能太过古板;最后,需要具备基本的专业素养,最后一点最为重要的,因为审计工作者需要懂得专业知识相关领域也要有所也解。同时,企业也需要对审计工作评估与监督的再监督作用,这样可以有效地实现对审计工作者的监督。

总结

总的来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这种改革逐渐融入到企业的改革之中,再加之目前我国企业大多数都在不断地扩大自身规模,经营手段也在逐渐多样化。所以需要不断加强对企业的多方位的评估与监督,只有这样,企业的内部审计才会对企业的发展起到推动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兵,张丽琴.内部审计特征与内部控制质量研究[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5,(1).

医院文化建设误区分析及思考 篇5

■当前医院文化建设存在的误区

1.对“医院的文化”与“医院文化”内涵认识不清

文化一词的拉丁文意为“耕作出来的东西”,表明文化是与“自然存在的东西”相对立的,是人的主观意识对客观存在的一种反映,是伴随人类社会发展而发展的,不是与生俱来的。医院文化不同于自然形成的医院的文化,它应当是医院优秀文化的集成,是对经验的超越,是引领医院进步的先进文化体系。

2.对医院文化建设“虚”与“实”的逻辑关系不清

谈到医院文化时,常会提及它的“虚”,仿佛这就是它的一个基本属性。具体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医院文化功效作用虚,空洞的口号,只花钱不挣钱,绩效上反映不出来,做不“实”;另一种认为医院文化表现形式虚,理念、价值观等弥漫医院,却看不见、摸不着,感觉上“虚”。其实医院文化本身并不“虚”,只是实践中某些人把它做虚了。从整体角度讲,如果不断强调理念而没有相应的具体措施,那就是虚的。如果不仅有理念,还落实为相应的具体措施,追求结果和提高,那就是实的。从个体角度讲,将人的意志、行为和结果统一起来,并用优化了的人的行为与结果来证明,医院文化才会落实。

3.将“医院文化”与“医院管理”相互割裂

在医院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将医院文化与医院管理工作结合起来,让医院文化渗透到各项工作的各环节中,使之优化,从而提升整体效率。当然,这种整合并不意味着医院文化工作失去自己的特性,恰恰是通过与医院管理工作的有机结合来体现医院文化的特性,塑造适应自身发展的、极具个性化的医院文化,使其在医院管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4.对医院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

作为一项事关医院全局的富有战略意义的工程,医院文化建设与管理自然要由领导们牵头、挂帅,成为名副其实的“一把手工程”。领导重视是关键,说明会有支持力度。医院文化工作,一把手确实亲自在抓,但是在他们手里,这项工作的位次往往是排在医院组织管理、医疗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服务管理、安全管理、危机管理等等的后面。由此看来医院文化建设工作就成了一项“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工作。

■对医院文化建设的思考

1.科学把握医院文化建设的前瞻性

加强和改进医院文化建设,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努力探索其内在的规律,继续推进理论创新。我们首先要立足于医院实践的新情况和新趋势,又要吸纳传统文化精华,把孔孟儒学等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运用到医院文化建设和医院管理之中。汲取前人和同时代的优秀思想成果,要在批判与继承、理论与实践的矛盾中形成创造性的医院文化。其次,要科学把握医院文化建设的创造性。继承是为了更好地创新,医院文化建设要立足于医院职工的实际问题,了解医院职工心理变化的特点和趋势,做到既统一思想又尊重差异,既引导医护人员又服务医护人员,充分发挥每一位医护人员的创造性。第三,要着力开展医院文化研究的国际国内比较,医院文化的实证研究,医院文化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关系的研究,医院文化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研究,医院文化的未来研究,探索医院文化在中国医院的管理模式,重视医院管理文化、制度文化的研究等,以此促进医院全面协调持续有效发展。

2.建立健全现代医院文化管理制度

社会学家认为,制度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生存需要而形成的社会关系以及与此相联系的社会活动的规范系统。对于一个医院来说,管理制度也是一个“公理化”不可或缺的东西,医院一旦制定出一个内含公共价值观念的文化制度,那么它就是这个医院中的公共品,而公共品的一个突出方面就是它的产生与运行不能独立于医护人员集体,不能凌驾于医护人员之上,这个公共品是调动医护人员积极性的润滑剂。医院文化制度是一个医院的医护人员集体创造的,是为医院和所有医护人员服务的,因此在实施导向上其出发点和目标仍在于“人”。医院在建立健全其自身文化管理制度上,要以“医院即人”、“医院靠人”、“医院发展人”为理念制定与实施目标。

3.努力营造良好的医院内部学习氛围

学习对组织的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新的环境下最成功的医院仍然是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在医院文化建设中必将进一步受到关注。在医院塑造学习型组织的过程中,一是要凝聚共同愿景,也就是有共同的学习目标,产生聚沙成塔、万众一心的氛围;二是要提升团队学习力,医院要为医护人员提供学习条件,搭建一个学习的平台,促进学习力的提升;三是要实现双环学习途径,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反思,创造性地提出解决方案,改变现行的不适合的认知模式和做法,从而推动医院在新一轮实践中不断前进,实现良性循环;四是完善激励机制,除了薪酬激励机制、精神激励机制外,更要注重医护人员自我激励,以保证学习的持续性。

4.注重医院精神与医院价值观的人格化

医院精神应该成为医院成员共同的精神。医院能发展,一定是一些可贵的职业信念和精神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种精神是医院文化的核心,是一个医院优良传统、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工作作风和生活态度的总和,也是医院群体的精神支柱,在各种活动中应充分体现医院精神,把它作为医务工作者的行为准则,贯彻到医院的医疗活动中去,使之深入人心,并转化为行动。医院价值观也是医院文化的核心,并通过日常工作过程和行为习惯体现在医院的诊疗服务和管理实践中,使医院全体医护人员增强主人翁意识,与医院同呼吸、同成长、同发展,做到医院精神与医院价值观的人格化,实现“人院合一”。如果在医院中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念能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医院发展的需要,就会在医院内形成巨大凝聚力,推动技术创新和医院发展;反之,则会束缚管理者和职工的思想,严重阻碍医院的技术创新和发展。依靠医院文化,培育医院全体员工共同认知的先进价值观念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是培育与提升医院核心竞争力的出发点。

5.重视利用医院文化开发人力资源

医院内部审计的误区 篇6

关键词:会计责任;审计责任

随着中国证券市场的进一步完善和成熟,越来越多的投资人关注的是上市公司的会计报表而非报表以外的因素,并以此作为是否投资的依据。因此,会计报表的真实性就成为投资者关注的重点。

宇通客车虚减资产、负债各1.35亿元,河南华为会计师事务所为其出具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证监会给予警告处罚并罚款30万元。华为会计师事务所上诉,申辩自己不应承担审计责任,不应受到法律制裁,并声称未发现错弊是因为被审计单位与银行做了手脚,应由被审计单位承担全部责任。不管该案的判决结果如何,从中可看出:无论是社会公众还是注册会计师都在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的认识上存在误区。其实,审计责任不能替代会计责任,同样会计责任也不能替代、减免审计责任。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当注册会计师审计失败时,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同在。

一、存在的认识误区

(一)社会公众的认识误区

会计信息的编报日益复杂以及会计信息的常常失真导致会计报表的使用者完全依赖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报告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如果会计报表里有重大错报或漏报,但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时未发现,就肯定会给报表的使用者带来损失。此时,会计报表的使用者往往将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混为一谈,并且认为审计过报表的注册会计师就是会计报表质量的当然保证人,注册会计师即要承担会计责任同时又要承担审计责任。从目前发生的诉讼案件来看,会计报表的使用者都是控告注册会计师,而很少有控告造假的被审计单位。

(二)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认识误区

由于注册会计师诉讼案件的增多,注册会计师总是过分强调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责任从而以此来减轻自己的审计责任。

(三)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的认识误区

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认为会计报表经过审计出具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那就意味着会计报表经过了注册会计师的确认,一旦已审计过的会计报表被发现还存在重大错报,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常常以会计报表经过审计为借口来推卸自己应承担的会计责任,而追究注册会计师的责任。

二、存在认识误区的原因

(一)会计报表的使用者不理解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

会计和审计职业在目标上存在关联性导致会计报表的使用者不能区分理解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

审计与会计关系密切,它们都以会计资料(包括会计报表、凭证、账簿等)作为工作对象。区别在于,会计强调收集和加工满足使用者要求的信息;审计则强调监督和鉴定被审计单位所提供会计信息的合法性和公允性,以便为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决策和判断提供依据。这两者的基本目标一致,即都是为使用者提供有价值的会计信息。正是审计与会计目标的关联性使得那些使用错误的会计信息而造成了决策失误的使用者,很难分辨这是属于审计责任还是属于会计责任。此外,会计造假以后,企业往往会陷入破产的境地,会计报表使用者也难以追究其责任,因此只有让注册会计师承担全部责任。

注册会计师充分履行审计责任,能帮助和促进被审计单位充分履行会计责任。注册会计师充分履行其审计责任,对在审计过程中发现的会计报表里存在的重大错报和未披露事项调提请被审计单位调整和披露,注册会计师根据审计结果和被审计单位对有关问题的处理情况,形成不同的审计意见,出具不同类型的审计报告。这样可以使被审计单位重视其会计责任,帮助和促使其充分履行会计责任。所以当审计责任未充分履行时,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便认为注册会计师既承担会计责任又承担审计责任。

注册会计师遇到的法律诉讼源于社会公众对该行业的过高期望,这种期望又源自社会公众不了解审计活动的特性以及不了解在审计活动中注册会计师和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双方的责任。近年来,随着审计失败案例的增加,对注册会计师惩罚力度的加大,但对于造假的企业及相关责任人的处罚,远不及对注册会计师的处罚力度,让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产生了错误的认识,以为会计造假只需注册会计师承担责任。

(二)注册会计师未能充分履行审计责任

注册会计师未能充分履行审计责任,甚至参与造假,导致审计失败,又不愿承担审计责任,而过分强调会计责任。

一般情况下,如果注册会计师签发的是保留意见、否定意见、无法表示意见这三种意见类型,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是不会追究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责任的,当然也不会要求注册会计师承担会计责任。但如果签发的是无保留意见而会计报表里又存在重大错报,就表明审计失败了。造成审计失败的原因在于:不遵守独立审计准则这一专业标准;部分注册会计师的业务素质不高和业务能力不强。由于会计造假的手段越来越隐蔽,如果没有足够的审计经验和判断分析能力,会计信息里存在的重大错报有时很难发现;由于自身利益的驱动,少数注册会计师缺乏诚信的职业道德也是造成审计失败的原因。由于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部门对注册会计师处罚力度的加剧,因此注册会计师及其所在的会计师事务所尽可能的推卸自身承担的审计责任,以逃脱法律的制裁。

三、对策

(一)加大宣传力度,让社会公众理解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

注册会计师行业管理部门应让社会公众对审计活动的局限性和审计职责有基本的了解,让报表使用人理解并接受审计意见只能合理确信而非绝对保证,当出现审计失败时应正确认识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

注册会计师行业管理部门必须充分发挥其影响力,更多的承担起宣传与沟通的职责。特别是对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的理解。

注册会计师行业应充分利用财经信息媒体向社会公众宣传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的区别。首先,两者的责任内容不同。根据独立审计准则的规定,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负有的会计责任包括:建立健全本单位的内部控制;保护资产的安全与完整;保证提交审计的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与合法性。审计责任是注册会计师对委托人应尽的义务,是审计职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按照独立审计准则要求对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报表进行审计,对会计报表的合法性和公允性发表审计意见负责。其次,承担责任的主体不同。根据《会计法》的规定,被审计单位的负责人是会计报表质量的保证人,而审计责任的主体是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再次,所适用的法律不同。不充分履行会计责任,编制虚假的会计信息按照《会计法》承担法律责任;而不充分履行审计责任导致审计失败则按照《注册会计师法》承担法律责任。无论管理当局的会计报表是否经过注册会计师的审计,会计报表的质量永远由编制者负责。当审计失败出现时,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同在。

(二)完善相关法律

把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明确写进《注册会计师法》。

(三)注册会计师要诚信执业

1、坚持诚实守信,恪守独立、客观、公正的职业道德原则。注册会计师行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存的资本就是自身的诚信。诚信具体体现为在执业时保持独立的、客观的态度、公正的立场这三个基本原则。

2、严格按照独立审计准则这一专业标准执行审计业务,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虽然司法界和审计界在对审计准则的地位的认识上仍存在分歧,但近年来国内发生的一些重大审计案件,大都是由注册会计师在执业时不遵守审计准则要求造成的。注册会计师只有严格遵守专业标准的要求执行审计业务、出具审计报告,才能最大程度避免审计失败。

3、重视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后续教育,提高其业务素质。只有通过持续不断的、系统、正规、制度化的职业后续教育,才能确保执业所必需的专业胜任能力。应当重视并加强后续教育学习,规范注册会计师接受后续教育的方式和时间要求。

4、当审计失败案例发生时,会计行业监管部门既要加大对注册会计师的处罚力度,同时也应加大对企业会计信息造假者的处罚力度。让注册会计师和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分别承担审计责任与会计责任,并受到法律的制裁。

参考文献:

1、曾志华.浅谈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责任[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1).

2、杜贵军.浅议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J].中国工会财会,2007(7).

3、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法律责任[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3(1).

医院内部审计的误区 篇7

随着我国市场化经济的发展,国内企业的发展速度也不断加快,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企业的内部审计有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对企业的发展来说,改革是非常必要的,但是也有一定风险,时代在进步,企业也要不断对自身结构进行调整,以便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企业的内部审计对企业发展有重要的作用,是企业长久发展的重要基础,但是目前我国很多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对企业的发展有很大的制约作用,所以需要加大对其研究的力度,下面对企业内部审计各种进行详细的分析。

二、企业内部审计概述

企业的内部审计各种主要指使用审查和评价的方式,对企业发展进行指导,是一种典型的独立、监督与客观的企业活动,随着目前我国企业内部各项制度的与模式的改进和完善,内部审计工作在监督企业的运行,促进企业效益的提高等方面有重要作用。虽然我国企业内部的审计经过了长久发展,已经有了一些成果,但在实际的运行中仍然有很多问题存在,对企业的发展有很大阻碍,比如,企业的内部并没有对其进行控制的完善制度,内部控制的制度也没有得到有效的落实,进而使企业财务方面的信息失去真实性,企业的运行效率非常低等。所以,非常有必要对企业内部的审计工作进行研究,并提出改进的对策,确保企业内部的审计能够充分的发挥作用。

三、企业内部审计失败的原因

1、企业内部设计的发展设计缺乏科学性

一般来说,企业都会为内部的审计建立专门的审计部门,并配置专业且具有较高水平的审计人员,利用部门内设计人员直接完成内部的审计活动。但是,从我国企业目前的现实情况来看,这种审计部门的设置和构成等模式还有着很多问题,其设置不科学、不合理的现象依然存在。第一,从对企业内部的审计部门调查的情况来看,目前我国只有不超过20%的企业,在内部设置专门的审计部门,并且配置了水平相对较高的专业人员。第二,大多数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中主要的领导与管理人员都由企业的经理或者会计部门的主管兼任,没有选择具有丰富经验和技术过硬的专业人员负责。第三,一些企业内部的审计是直接受到董事会的安排和制约,缺乏真实性。

2、企业对内部设计的认识不够

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是提高企业所有部门内部控制的重要机构,是向企业的领导和管理人员提供各种信息,为企业发展提供意见的重要顾问,但是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大部分企业的管理人员并没有认识到内部审计在企业发展中的意义和作用,片面地认为内部审计只是对企业的内部错误进行查找和纠正,甚至一些企业管理人员把内部的审计和监察纪检等工作相混淆。这就导致企业的管理人员把内部审计定位成对违法和违规事件进行查处的部门,使企业的内部审计与原有工作的定位相偏离,造成企业的内部审计缺乏应有的重视,没有真正的发挥出内部审计的作用。

3、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人员的管理方法和模式也相对落后

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工作人员的素质对最终的审计质量有直接的决定作用,内部审计是一项非常复杂、具有较高的标准和规范、需要严格认真的工作,这就要求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人员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和素养,而且还要使员工掌握相关的法律、会计以及财务的管理等知识。我国目前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人员的管理出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人员的数量和企业的需求不符,目前很多企业缺乏专业的内部审计人才,内部审计部门的人员编制也比较少,这就制约了内部审计工作的发展。第二,企业内部审计部门人员的知识结构缺乏稳定性,很多审计的人员并没有受过专业的学习与培训,缺乏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这就造成审计的质量比较低。第三,企业内部审计部门人员后续的培训缺乏应有的支持,很多企业虽然设置了内部审计部门,但是缺乏对审计人员后续的培训工作,后续培训是提高审计人员专业能力和素养的重要方式,需要引起企业的重视。第四,企业中对内部审计部门考核的力度不够。缺乏严格的考核也是制约企业内部审计发展的重要因素。

4、企业内部审计使用的技术缺乏合理性

企业内部审计的项目与审计的内容和对象等没有系统、科学的评价,一般都只会使用管理评审、经营分析等技术,这些就使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缺乏合理性。而且,由于企业内部审计部门人员专业的能力和水平有很大差异,很多审计的员工只能使用一些简单方便的查账技术,对财务的支出等进行粗略的分析,也就是说,内部审计没有有效的发挥其原有的作用。

四、解决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存在问题的策略

1、要使企业的管理人员加大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视力度,切实提高管理人员对内部审计的了解和认识

企业的内部审计和企业发展有着直接的联系,有助于帮助企业对其内部的经营行为进行客观的评价,且确保评价的效率与质量。所以,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企业的内部审计具体的实施措施与目标也会有很大差异,这就需要提高企业管理人员对内部审计的重视力度,正确认识到内部审计的作用。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可以加强企业管理人员和内部审计部门员工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让企业的管理者了解到内部审计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重要作用。第二,对内部审计的工作进行开展时,要和企业的发展规划与目标相结合,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是为企业的发展而服务的,其工作的开展要与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进而更好的发挥出作用。第三,要对整个企业的运营体系有所了解,以便更好地实现内部审计的意义,只有对企业各个部门和经营的环节进行了解,才能够切实发挥出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

2、要在企业内部建立科学的内部审计部门

建立起科学的内部审计部门是解决内部审计问题的重要方式,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首先,可以选择具有丰富经验和能力的人员对内部审计工作直接进行负责,一个好的部门负责人是整个部门发展的关键,对内部审计的工作质量也有很大影响,所以需要对部门的负责人进行慎重的选择。然后,企业内部审计部门需要和企业的管理层直接进行联系,这可以让企业的管理人员更加直观的感受到内部审计的作用。接着,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方案和计划需要和企业管理人员进行商议并有详细的备案。最后,内部审计部门还要定期提交审计报告,以便企业高层对审计工作有所了解,并对企业的管理经营模式作出改进和完善。

3、还要强化对内部审计部门人员的管理

内部审计部门的员工对审计质量有直接的影响,所以需要强化对员工的管理,主要从以下方面出发:首先,要是企业管理人员对内部审计重视的程度,尽可能早的解决内部审计人员的数量和企业的需求之间不符的矛盾,积极引进各种审计人才,增加审计部门的编制,以便切实发挥出审计部门的作用。然后,要及时地引进各种复合型审计的人才,人才对部门和企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要加大对内部审计人才培养的力度,定期对其进行培训,提高审计部门人员的专业能力和素养。最后,要对企业内部审计的人员与内部审计的咨询人员进行区分,使用不同的方式对其进行分别管理,使他们各尽其用。此外,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人员自己也要加大对工作的重视力度,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学能力,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和实践,提高专业技能,以便为企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4、要对内部审计部门的流程和技术进行改进和完善

只有加强对企业内部审计流程和技术进行改进,才能够促进企业的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第一,要建立起完善的审计工作流程和制度,并且严格遵守这一流程对企业进行审计。第二,要加强对审计部门员工的培训,使他们学会使用各种新的方法和技术开展审计工作。第三,要加强对新技术和方法的研究与评价,找到合适的技术对企业进行内部审计工作。

五、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对整个企业的发展都有重要影响,所以需要引起相关人员的重视力度,不断对其管理进行改进和完善,切实发挥出内部审计的作用。我国企业还可以向国外知名企业进行学习,加强和他们的交流与沟通,取长补短,然后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和企业的具体运行情况,对自身的审计部门进行建设,最终促进我国企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洪明.走出企业内部审计的误区[J].经济研究导刊,2015(19):114-114.

[2]马月忠.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重点问题及对策探讨[J]投资与合作,2011(12):67-67.

医院内部审计的误区 篇8

当前单位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被越来越多的管理者重视, 但是, 有些单位混淆了审计监督的内涵, 不恰当地安排或邀请内部审计人员承担招标“监督人”、“监标人”, 招标人代表, 如果内部审计定位不准确, 觉得盛情难却没有以理明示、或迫于行政命令很可能无奈地“被”陷入以下三个误区, 尽心尽职, 却是错位、越位不当履职。

误区一:被安排承担代理招标现场的监督人

有些单位安排内部审计人员承担代理招标现场的监督人, 要求监督招标现场开标与过程的合法合规性, 过度放大与超越了内部审计的职责。“误区一”现象, 会产生监督无效。

对招标活动监督的规定来自国家法律法规。根据《招标投标法》第七条规定:招标投标活动及其当事人应当接受依法实施的监督。有关行政监督部门依法对招标投标活动实施监督, 依法查处招标投标活动中的违法行为。对招标投标活动的行政监督及有关部门的具体职权划分, 由国务院规定。《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第四条规定: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指导和协调全国招标投标工作, 对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的工程招标投标活动实施监督检查。国务院工业和信息化、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铁道、水利、商务等部门, 按照规定的职责分工对有关招标投标活动实施监督。

例如:房屋和市政工程建设工程的招标活动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实施监督职责。相应各地招投标管理办公室负责监督这类建设工程的招标投标全过程。通常将国家有关主管部门派出到开标现场的行政监督人员简称为监督人, 监督招标的合法性。显然, 在代理招标与自行招标中, 内部审计人员无权代表国家有关部门对招标过程行使行政监督。

误区二:被安排承担代理招标现场的监标人

有些单位安排内部审计人员承担代理招标开标现场的监标人, 要求监督招标现场开标与过程的合法合规性, 超出了内部审计的职责。“误区二”现象, 会造成业务“越位”。

对于“监标人”这一表述, 《招标投标法》及其《招投标实施条例》没有提及。在实践中, 一般指招标项目开标时监督过程、维护评标秩序的专业人员。如果严格寻找监标人身份的法规出处, 在水利部颁发的《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监理招标投标管理办法》 (水建管[2002]587号) 中第四十五条规定:开标工作人员至少有主持人、监标人、开标人、唱标人、记录人组成。可以看出, 监标人是与主持人、开标人、唱标人、记录人并列的招标工作人员。

监标人要熟知招标项目情况、招标规定与程序, 维护招标现场纪律与秩序, 保障招标公开、公平、公正进行。实践中, 代理招标时, 监标人一般由招标代理机构负责该项目的项目经理担任。自行招标时, 监标人由招标人负责组织招标的工作人员担任。按照内审准则, 内部审计人员不得负责业务活动的执行。所以, 在代理招标与自行招标中, 内部审计人员不得作为监标人, “越位”开展招标业务工作。

另外, 实务中还有些单位还称监标人为“见证人”, 请内部审计人员承担代理招标过程的“见证人”。根据《招标投标法》第三十六条:开标时, 由投标人或者其推选的代表检查投标文件的密封情况, 也可以由招标人委托的公证机构检查并公证。招标人委托的见证机构应为独立于招投标人双方的公证机构。内部审计机构作为招标人的内部机构, 无权承担独立的见证工作。

误区三:被安排承担代理招标的招标人代表

有些单位有时认为招标部门业务较多, 又希望内部审计监督招标情况, 就简单“二合一”安排内部审计人员代表招标人参加代理招标开标现场, 要求其监管委托代理招标过程的合法合规性。显然与内部审计的定位与职责不相符。“误区三”现象, 会造成业务越位。

招标人代表作为招标代理的委托人, 需要在招标过程中履行招标人的权利与义务, 是招标活动的真正组织者。招标人与委托招标代理机构同为招标代理合同的平等双方, 需要在招标项目中共同履行合同。招标人单位的招标业务部门是招标业务的管理机构, 从履行招标管理职能、管理招标代理行为的角度讲, 招标业务部门是招标人代表的恰当角色。

招标代理机构接受招标人委托, 一般承担下列全部或部分工作:代拟招标公告;代拟投标邀请书;代拟资格预审文件;协助招标人评审投标资格预审文件;编制和发出招标文件;编制工程量清单;编制标底;组织投标人踏勘现场、答疑、草拟答疑纪要;协助招标人或受招标人委托依法组建评标委员会;协助招标人或受招标人委托组织开标、评标、定标;编制招标投标情况书面报告;办理招标的备案手续和有关事项的公示手续;代拟合同;约定的其他事项。我们看到, 招标代理的工作为“协助”与“代理”, 真正的招标管理主体还是招标人。

《招标投标法》第三十五条规定:开标由招标人主持, 邀请所有投标人参加。第三十六条:开标时, 由投标人或者其推选的代表检查投标文件的密封情况, 也可以由招标人委托的公证机构检查并公证。招标人在招标文件要求提交投标文件的截止时间前收到的所有投标文件, 开标时都应当当众予以拆封、宣读。第三十七条:评标由招标人依法组建的评标委员会负责。这些招标人的法定组织职能显然不能由单位内部审计机构代替招标业务部门去完成。

二、内部审计监督是确认与评价单位内部的业务活动、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

(一) 内部审计定位

2013年8月, 新修订的《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发布, 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本次修订充分反映了内部审计发展的最新理念。其中:《内部审计基本准则》 (第1101号) 第二条规定:本准则所称内部审计, 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 它通过运用系统、规范的方法, 审查和评价组织的业务活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适当性和有效性, 以促进组织完善治理、增加价值和实现目标。第五条规定:内部审计的目标、职责和权限等内容应当在组织的内部审计章程中明确规定。第六条规定: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应当保持独立性和客观性, 不得负责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活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决策与执行。

可见内部审计是由单位内部设置的内部审计机构所实施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内部审计机构的职责来源于单位管理层的委托, 是单位内部防范风险、强化内部控制的监督与评价机构。

(二) 内部审计依据与权限

单位内部审计要遵守《审计法》、《内部审计基本准则》等行业规定。在工作依据上, 与外部审计最大的不同是:首先要依据单位内部的规章制度、管理流程及部门职责等内部控制程序。内部审计的职权来源于单位管理层的授权。国家招标法规明确了招投标双方主体的权利等, 没有赋予单位内部审计在招投标中监督招标代理机构、监督招标过程合法性的权限与职责。招标代理机构与招标人是平等的合同双方, 没有行政隶属关系, 通过委托代理合同的约定来约束双方行为。单位内部审计机构无权监督招标代理公司与投标方等外部单位的管理行为。

(三) 招标监督职责

单位可以授权内部审计机构对本单位的招标管理情况进行审计监督, 内部审计的职责在单位基本审计制度中明确。既可以开展招标管理的专项审计, 也可以开展招标管理项目的事中审计监督, 这是单位内部的一种内控管理行为。审计监督与评价的职权范围仅限对单位内部的管理部门与行为。招标管理内部监督的客体是单位业务部门的招标管理情况。

单位招标管理的审计监督实质是内部监督。主要是审查内部制度建设、组织实施、文件管理、合同履约管理等。一般为:审查单位内部招投标管理制度与流程的合规性, 审查内部招标制度是否符合国家相关法规, 任何实质违背国家招投标法规的内部制度是无效的;审查单位内部招标管理部门在招标过程中是否按照单位内部管理制度与流程进行招标组织管理;审查单位内部招标管理部门的招标相关文件是否按照内部流程审批、报备以及存档管理;审查单位内部招标管理部门对委托代理机构的招标工作是否按照代理合同进行管理等。通过审查与评价内部招标管理、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的适当性和有效性, 敦促进一步规范招标管理、防范管理风险。

三、结束语

内部审计机构是建设单位强化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监督与评价机构。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监督职责、及时防范风险是现代企业管理的合理安排。值得注意的是, 根据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精神, 业务职能部门是业务风险的第一道防线, 内部审计或风险管理部门是业务风险的第三道防线。要避免因加强风险管理, 或放大内部审计监督职权, 或混淆业务管理职能与审计监督职能的定位。同时, 内部审计机构要强化国家招标法律法规的研究, 在单位进行相关专业的解释, 开展必要的咨询服务, 避免被迫陷于尴尬的三个误区, 不当履职。内部审计机构要按照内部审计准则, 正确定位, 审慎履职, 发挥确认与咨询的职责, 才能真正促进单位不断规范管理, 切实防范风险。

参考文献

[1]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中国内部审计准则.2013

基层医院人才引进的误区与对策 篇9

一、医院人才引进误区的分析

1、对海归派高学历人才的过度追捧, 忽视了本地人才。

众所周知, 21世纪最为宝贵的就是人才, 所以各个企业参与进行了对人才进行争夺的“大战”当中。“海归派, 高学历”在一部分医院眼中成为了进行人才引进的标准。很多弊病在引进之后暴露了出来, 海归派带来的先进的医疗技术是否对中国本土医疗事业的发展起到作用, 高学历只是文凭的一种体现, 还是真正的具有实践作用?成为了医院不得不重视的一个问题[1]。其实, 人才的引进除了要从经验以及学历等方面进行考察, 对其在实践中的作用和能力更家应该重视。实用型、高层次的全能选手才是优秀的医疗人员的标准, 而并非资历深以及学历高这么简单。

2、对科研型人才的过分重视以及对教学型人才的忽视。

随着现代医疗设备的不断完善以及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 论文发表以及科研成果已经逐渐成为医院对优秀人才进行评定引进的杠杆和标准[2]。医院对科研成果以及科研项目开发的过分重视, 导致了对最新成果的应用、专业知识的普及的忽视。长此以往, 科研项目必然会被束之高阁, 其研究意义也就丧失了。这样医院资深优秀的资源不仅被浪费了, 同时在引进人才方面也是一种损失。

3、对实践型人才的过分重视以及对创新型人才的忽视。

21世纪人才必备的素质就是创新, 同时创新也是对优秀人才进行衡量的重要标准。医院在对人才进行引进的时候不仅要对其临床实践和专业知识的学习予以关注, 更应该不断地转变思维、更新思路, 从而跟上时代的步伐, 将创新型的人才引进到医院中来, 将新鲜的血液注入到医院当中。但是现在很多医院对实践型的人才更过分的关注, 却将创新型人才的作用忽视了。从医院的角度来讲, 目前最为短缺、最为需要的正是实践型人才, 这样就可以使医院急需人才的燃眉之急得以解决。但是从医院长远发展的角度来讲, 医院不能不追求未来发展, 而之中时眼前需求, 这是一种狭隘的行为和眼光, 最终会使医院的长远发展受到影响。

二、针对医院人才引进误区的解决方法

通过分析医院人才引进误区的现状, 我们可以发现, 不仅要将这种误区改变, 还要在思考的时候换一种角度, 通过别的方式将人才吸引过来, 最终促进医院人才梯队建设目的的实现。用合作培养人才的方式替代单一的引进外来人员的方式, 与本院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从医院引进人才的角度进行分析。

将严格的人才引进考核制度设置好, 对于教学型和创新型人才予以应有的关注。作为人才密集型企业, 医院必须要将引进人才的严格的考核制度建立并完善起来。医院要以不同类型的人才需求为根据, 来制定不同的考核标准, 其中有以下几个方面是必须要注意的:引进的人才是否与基本的职业素养要求相符合, 是否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而且在条件相同的情况下, 尽量选择创新型人才。 (2) 促进科学合理的医院人才结构的形成。科学合理的医院人才结构应该由低、中、高档次的各种医疗人员共同构成, 结构必须要具有有序、稳定的特点, 互相扶持, 功能互补, 只有这样才可以将医院人才建设的最佳效果发挥出来。 (3) 人才的引进需要遵照多能效、多学科、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医院的内部结构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能够实现稳定以及平衡, 各部门需要发挥所长, 相互配合, (4) 职业道德教育和专业技术能力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4]。

除了要具备精湛的专业技术, 一个合格的医务人员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所以, 医院在进行人才梯队建设的时候必须要重视培养医疗人员的医德。医院在将专业技术培养工作抓好, 还要定期对医院医疗人员的医德进行培训教育。使医疗人员真正遵守医院医德的规定, 将职业道德操守自觉的养成。

2、其他方面吸引人才分析。

医院要坚持对人才的培养为主, 对人才的引进为辅。医院在将外来的人才大量的引进来的同时, 必须要对自身人才建设的培养更为重视。医院要将良好的人才梯队建立起来, 不断地对医院人才的自身建设进行完善, 对本地的优秀人才进行培养。同时, 还要以各领域、各科室的不同特点为根据, 采用优先重点培养与普遍培养双管齐下的方法, 将与本地情况相适合的人才培养出来。此外, 医院还要坚持对中青年医生的重点培养, 从而将各学科的专业带头人培养出来, 不断地对医院的人才队伍进行扩充, 从而实现医院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结语

作为一个详细而又巨大的工程, 医院的人才培养必须要将严格的考核和引进制度建立起来, 不断地对自己的人才梯队建设进行完善。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医院医疗技术水平以及医疗人员专业素质的提升, 更有利于医院以后的长远发展, 最终实现医院的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舒维平, 赵春兴, 冯长武.浅谈医院人才引进和培养[J].中国卫生产业, 2011 (19) .

[2]曹伟, 李双印.医院人才引进测评模式设计初探[J].现代医院管理, 2011 (04) .

[3]刘小凤, 徐秋正.医德医风问题探析及对策[J].经营管理者, 2011 (13) .

政府绩效审计的若干认识误区 篇10

一、对绩效审计理论的认识误区

理论来源于实践, 可以解释和预测实务。绩效审计在我国产生较晚, 学者们对绩效审计实践的认识不够深入, 在绩效审计理论尤其是绩效审计相关概念方面的认识较模糊。

1. 绩效审计就是绩效评价。

关于绩效审计和绩效评价的关系, 学界有一定的研究, 但还没有一致的结论。有部分学者认为, 绩效审计就是绩效评价, 并从绩效评价的角度研究绩效审计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笔者认为绩效评价和绩效审计都有利于促进政府加强责任、改进管理和提高效率, 两者的主要联系是:绩效审计和绩效评价都是政府绩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绩效审计可以借鉴绩效评价的方法。

两种审计的主要区别在于: (1) 从主体来看, 绩效审计的主体是审计机关, 绩效评价的主体则相对比较广泛, 一般是组织自身、外部机构或中介组织。 (2) 从对象来看, 绩效评价可以是对组织或项目的全面评价, 也可以针对员工绩效、某一个问题或者几个问题进行评价;而绩效审计一般很少对组织进行全面评价, 其评价对象可以是一个问题或者几个问题、管理活动、项目、公共职能或某一政策的执行情况, 被审计单位绩效评价系统也可以成为绩效审计对象。 (3) 从独立性来看, 绩效审计的独立性相对较强, 可以避免被审计单位在自我评价中“报喜不报忧”或选择性绩效评价。 (4) 从目的来看, 绩效评价是政府内部控制制度的一个方面, 其目的是保证政府内部各个组成部分更好地履行内部公共受托责任, 并最终完成整个政府的外部公共受托责任;绩效审计是审计机关代表社会公众对政府公共受托管理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检查, 将审计结果公告于社会公众, 促进政府提高公共管理水平, 促进利益之权威性分配政治过程的良性运转。

绩效审计和绩效评价是相互促进的, 审计机关可以通过绩效审计直接参与组织或项目预算支出进行绩效评价, 尤其是对政府和党委指定的重要项目进行评价, 也可以对组织内部绩效评价进行再评估, 还可以对被审计单位提供的绩效数据进行审计。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制度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 绩效审计应该积极改进而不是等待这些制度体系的完善, 绩效审计还可以为绩效预算制度的建立提供依据。

2. 绩效审计就是“3E”审计。

传统观点认为绩效审计是“3E”审计, 也就是对被审计单位或项目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全面评价。首先, 合规也是一种效果, 广义的绩效审计包括合规审计 (美国审计准则规范的绩效审计包含合规审计业务) , 绩效审计应该关注被审事项相关的法规政策执行情况, 因为这些文件的执行情况是影响被审单位或项目绩效的重要因素。

其次, “3E”的定义一般从投入和产出的角度进行描述, 这种描述使得“经济性”和“效率性”很难区分, 也忽略了“经济活动影响”这一重要因素。单纯从投入产出来理解“3E”, 审计人员可能会忽略内部控制、完工及时性等方面的评价, 还会忽略“公平性”、“环保性”等影响的评价, 也制约了绩效审计向“安全性”和“质量性”发展。

最后, 开展绩效审计不一定要面面俱到, 根据审计目标不同, 项目时期不同, 可只关注某一个或者某几个方面, 如在一个项目的产出和效果存在滞后性时, 项目决策的合规性审计可能更重要;在涉及福利性政策及相关资金项目的审计时, 公平性审计目标可能更重要;对希望小学建设期间, 经济效率审计目标比较重要, 希望小学建好数年之后的审计可能更关注学生流失率、教学质量方面的效果性审计目标。

3. 专项审计调查都是绩效审计。

从概念上来看, 专项审计调查与绩效审计是两种不同审计分类标准下不能直接相提并论的两种审计类型。首先, 专项审计调查是相对于项目审计的一种分类, 而绩效审计是相对于合规审计的一种分类。也就是说, 不能简单地说专项审计调查就是绩效审计。其次, 专项审计调查关注的绩效是决策、管理和制度方面的绩效, 绩效审计关注的是项目、活动或某一政府功能的绩效。专项审计调查的主要目的是从宏观角度直接发挥国家审计的建设性作用, 它着力于在宏观上从体制机制和法律法规上去研究解决一些问题, 尤其适用于政策执行过程和效果的评价, 而绩效审计的主要目的是在微观上从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环保性、公平性的角度进行绩效评价。从审计建议来看, 专项审计调查一般不是针对被审计单位的, 而是针对宏观的体制、机制的完善, 一般不对某一被审计对象出具调查报告;绩效审计建议主要是针对被审计单位或项目的, 要向被审计单位报告审计结果。因此, 不能将绩效审计调查化, 将专项审计调查审计化。

4. 绩效审计能提高组织绩效、降低运行风险。

绩效审计能否提高组织绩效、降低运行风险, 取决于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建议的态度, 审计建议与审计评价标准密切相关。与传统审计不同, 绩效审计不论是评价标准的获取和选择还是审计意见的提出都具有协商性。如果被审计单位不认可绩效审计评价标准, 这个审计项目就是失败的, 即使被审计单位接受了审计建议并进行了改进, 受审计人员能力的影响, 审计建议也未必能促进组织改进绩效, 降低运营风险, 因此, 绩效审计的作用还是有个限度, 当然, 绩效审计发挥作用离不开审计人员高素质地界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绩效审计标准等于绩效审计评价标准。

审计标准是审计理论的重要概念之一, 目前, 理论界对审计标准的认识并不一致。笔者认为, 审计标准一般包括审计准则、审计依据和审计评价标准。如果将审计标准比喻成电筒:照亮自己的是审计准则, 照亮别人的是审计依据和审计评价标准, 那么按照这一原则, 其在绩效审计评价中叫绩效审计评价标准, 在真实性、合法性审计中叫审计依据。因此绩效审计标准包括绩效审计相关准则, 还包括绩效审计评价标准。

6. 绩效审计评价标准就是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绩效审计评价标准是评价被审计单位或项目绩效好坏的标尺。首先, 必须明确绩效审计评价标准是根据绩效审计目标确定的, 在绩效审计方案中, 绩效审计评价标准应该围绕绩效审计目标体系来设置, 绩效审计评价就是针对具体目标 (往往是影响目标实现的关键成功因素) 得出结论, 这种目标体系可以采用类似“问题分析法”的方式来确定, 当然, 并不是所有的绩效审计评价都需要回答效益好或坏, 效率高或低。

其次, 绩效审计评价标准不一定需要一定的量化指标, 是否需要量化指标取决于绩效审计目标, 绩效审计评价标准分为指标导向、流程导向、决策导向等三类, 只有指标导向型评价标准才可能需要一些指标。另外, 指标导向型绩效审计评价标准除了要设置评价指标外, 还应该包括这些指标依托的目标体系和每个指标的目标值, 当然, 这些指标可以是定性指标也可以是定量指标, 如果是定性评价指标还应该包括绩效等级描述。实务中, 指标导向绩效审计中也有些领域会用到定性指标评价, 因为公平、影响、潜力、决策能力、服务意识等领域很难设计定量指标。在绩效实践中, 大部分绩效审计项目都不用设置一套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 一方面, 因为指标体系的系统性 (互斥、穷尽) 难以保证;另一方面, 绩效审计的最终目的是对发现的绩效问题提出针对性建议, 当审计人员过分关注指标体系构成和最终得分计算时, 可能会偏离绩效审计目标。

7. 绩效审计方法就是绩效审计取证方法。

审计方法包括广义的和狭义的审计方法两种, 广义的审计方法是指审计人员为了行使审计职能, 完成审计任务, 以及达到审计目标而针对审计对象所采取的各种措施和手段的总称。广义审计方法与审计程序密切相关, 伴随着审计程序的每一个环节, 包括选择审计项目的方法、规划审计工作的方法、设计审计工作量的方法、获取审计标准的方法、获取审计证据的方法、进行审计判断的方法、对审计事项进行分析评价的方法等。狭义的审计方法主要指审计技术方法, 包括审计取证和审计评价方法。

对于财务审计而言, 其职能主要是监督, 审计过程主要是通过取证获取“是然”信息, 而后将其与“应然” (会计标准) 相比较, 最后做出是否“真实、公允、合规”的结论, 因此, 财务 (合规) 审计方法主要是取证方法, 相关审计准则中一般也只规范取证方法。由于绩效审计的标准不具有强制性, 且审计机关的独立性有限, 因此绩效审计的职能主要是经济评价和建议。要实现这一职能, 审计人员必须从体制、机制、管理和技术等多层面进行分析以发现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在此基础上运用审计判断, 采用定量和定性方法进行综合分析评价, 提出可操作性建议。当然, 在取证方法方面, 财务 (合规) 审计方法和绩效审计方法有一定的交叉, 但使用频率不同。主要是因为财务 (合规) 审计对证据的要求更高、更严格、更准确、误差更小, 因此经常运用核对、复算、盘点、函证等方法获取审计证据;绩效审计对证据的要求相对宽松一些, 因此可以运用审阅、座谈、访谈、第三方信息、比较、统计分析等方法。

8. 行政型审计体制制约绩效审计的发展。

很多学者认为, 我国审计机关隶属于政府, 这不利于绩效审计的发展, 对此应该一分为二地看。首先, 审计机关合规问题涉及的政策、制度多是政府部门的决策结果, 而不是人大决策的, 审计机关通过报告这些制度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可以使得政府能够及时有效地改进这些政策。其次, 绩效审计的终极目的还是帮助改进政府受托责任, 通过开展绩效审计可以缓和与被审计单位的紧张关系。国家审计的重要优势就是可以在同政府首长的沟通中畅通地传达信息, 对有些绩效问题的体制性原因, 被审计单位呼吁了很多年, 仍不能及时完整地传递给政府首长, 但通过绩效审计的信息传递可以使政府及时地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与其说行政型体制制约绩效审计的发展, 不如说是政府受托责任意识低下制约绩效审计的发展。因此, 提高政府受托责任意识和委托人的监督意识, 提高民主水平, 更能有力地推进绩效审计发展。而在此过程中, 绩效审计功不可没。

二、对绩效审计实践的认识误区

目前我国一些地方绩效审计实践还处于摸索阶段, 由于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 地方审计机关往往被动地开展绩效审计, 受其人员素质等影响, 在认识方面也产生了一些误区。

1. 我国合规性问题这么多, 不宜开展绩效审计。

在审计实务中, 有些地方审计机关缺乏开展绩效审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存在“等待观望”的情绪, 它们认为目前我国合规性问题太多, 应解决后再开展绩效审计, 这种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绩效审计的发展。实际上合规审计和绩效审计是相辅相成的, 有时候合规的不一定是有效的。合规性问题的产生主要是因为相关治理制度缺失或者不完善, 加之制度执行者的机会主义行为, 而绩效审计就是要发现政府治理构造中各种机制运行存在的缺陷, 并提出改进建议, 抑制机会主义行为。从这个角度来看, 绩效审计的产品是体制、机制性建议, 开展绩效审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被审计单位建立相关制度, 抑制违规问题。同时, 合规审计则有利于形成合规文化, 使得新建立的制度能够得到贯彻, 从而促进治理的完善。另外, 我国审计法已经授权审计机关开展绩效审计, 根据《行政诉讼法》的文件精神, 法律授权行政机关做的, 行政机关不作为就是违法。因此, 在目前状况下, 合规审计不放松, 绩效审计更要推进。

2. 绩效审计评价标准太难确定。

绩效审计评价标准是理性的人对被审计事项的理想预期或认识, 或者说是一种规范化的模式, 用以说明组织或活动“应该怎样”。绩效审计评价标准与财务审计评价标准不同, 财务审计评价标准就是会计准则及相关制度, 具有法定性和封闭性。绩效审计评价标准具有协商性、开放性, 正是由于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的这个特点, 部分审计人员将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神秘化,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绩效审计的进一步发展。

笔者认为, 只要掌握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的获取和选择方法, 充分发挥审计人员的创造性, 利用审计职业判断, 对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的确定并不难。审计人员获取绩效审计评价标准首先要调查与项目、组织或指定问题有关的法律法规政策, 其次要识别相关的机构法定职责、目标、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如果上述评价标准不够充分, 可以从相似项目中获取现存的技术标准、行业标准、最佳实务或标杆、专家建议、可研报告, 建立被审单位或项目的“逻辑模型”, 或者运用“系统导向分析法”来获取绩效审计评价标准, 有时公认的规则 (如裁判员不能当运动员) 、公众满意度 (尤其是民本审计项目) 也可以作为评价标准。值得注意的是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的确定需要审计人员运用专业判断, 既要避免盲目运用被审计单位的指标, 也要尽量避免闭门造车式设计指标, 要考虑计算指标数据的可得性, 还要考虑指标结果的可利用性。另外, 也要充分发挥审计人员的创造性, 比如评价某一公路建设项目之“改进公路安全”目标的实现情况, 如果安全性方面的指标不好确定, 利用逆向思维, 可设置反映不安全情况及其严重程度的指标, 如事故频率、死亡人数和财产损失等。

3. 审计署应该制定统一的绩效审计评价标准。

鉴于审计评价标准对绩效审计开展的影响, 有些审计机关呼吁审计署制定统一的绩效审计标准。笔者认为, 制定绩效审计准则或指南是可行的, 但不论从概念逻辑、现实操作的角度, 还是从国内外经验的角度来看, 最高审计机关都不可能也不应该制定被审计单位的绩效审计评价标准。

首先, 从逻辑的角度来看, 审计人员的审计过程是将事实与既定标准进行比较的过程, 并将结果报告利害关系人, 如果审计机关自己制定标准据以评价绩效并得出结论, 就相当于为被审计单位制定了目标体系, 在被审计单位不认可该标准 (或目标) 的情况下, 审计建议就可能得不到执行。

其次, 从操作的角度来看, 与预算执行审计项目不同, 绩效审计项目是一种不重复审计, 由于被审计单位或项目的业务性质不同, 审计评价标准也千差万别。从经验来看, 无论是国外发达国家的绩效审计还是国内绩效审计比较好的深圳市审计局, 都没为被审计单位制定绩效审计评价标准。在这方面, 绩效审计发挥作用的方式是, 通过获取和选择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的过程, 加强与被审计单位沟通, 促进被审计单位从公平公正和为百姓服务的角度设计指标, 完善内部绩效评价体系。

4. 平衡计分卡可以作为绩效审计评价标准。

平衡计分卡既是战略管理工具也是绩效评价工具, 平衡计分卡可以为审计人员开发绩效评价指标提供思路。笔者认为, 审计人员在应用平衡计分卡理念设置评价指标体系时不能一味地照搬企业平衡计分卡的模式。首先, 平衡计分卡的适用对象一般是组织或者部门, 不适用于项目、活动或者职能;其次, 与企业应用平衡计分卡不同, 在非营利组织中使用平衡计分卡, 客户应该放在最高层面, 譬如政府部门指标体系在设计时最上层的应该考虑公众需求, 而不是财务需求;另外, 平衡计分卡的四个层面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5. 绩效审计的范围仅限于公共资金的使用。

我国《审计法》授权审计机关“对财政财务收支及其相关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效益”开展审计, 是不是意味着审计机关只能以“公共资金”运用为主线开展审计呢?笔者认为, 资金是一种形式, 公共资金支出的载体可能是项目、某一管理活动、某一公共职能的实现和某一相关经济政策的执行。对公共资金开展绩效审计, 具体可以体现为对公共资金的分配、使用和管理审计, 对项目 (包括投资项目、建设项目) 的决策、内部控制、效果审计;还包括对公共政策执行过程、执行效果的审计。

摘要:我国绩效审计产生较晚, 研究力量较薄弱, 人们在绩效审计相关概念、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的应用等方面存在模糊认识, 这些不利于绩效审计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本文分析了认识误区, 澄清了概念, 有利于推动我国绩效审计向纵深发展。

关键词:国家审计,审计机关,绩效审计,认识误区

参考文献

[1] .陈希晖.效益审计评价标准及选择.中国内部审计, 2008;1

医院治理中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篇11

【关键词】医院治理;内部审计;问题;对策

一、医院治理中内部审计的现实意义

其一,加强对内部审计的研究可以提高医院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质量。因为受到政策等环境因素的影响,我国医院内部审计在制度上存在诸多缺陷,导致医院内部审计工作受到影响,进而影响医院治理。在此发展趋势下,只有加强内部审计的研究,严格遵循相关的法律,才能提高医院内部审计的质量与效率。其二,加强内部审计有利于提高财务部门的管理。在医院治理中,医院需要从自身的实际发展出发,加强对内部审计的管理,将传统比较陈旧的资金管理模式进行淘汰,避免出现资金浪费的现象,做到真正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的目的。其三,内部审计可以避免贪污犯罪现象的发生。医院治理的目的是要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形象。良好的内部审计工作往往可以让医院做好预防管理,能够在事前、事中、事后均按照程序办事,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徇私舞弊的现象,并做出相应的处理,从根本上保证了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二、医院治理中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1.缺乏完善的规章制度

制度决定一切,要保证内部审计在医院治理过程中的有效性,则离不开各项规章制度的建立。然而目前,医院内部审计制度并不完善,并没有严格按照《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制定完善的制度;也没有针对性的对旧制度进行更新,卫生部发布的《卫生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于2006年发布并实施,距今已有十年时间。这样导致在医院治理过程中内部审计出现无章可循、无法可依的现象,无法将各项审计意见进行落实。除此之外,因为内部审计法律制度未得到落实,且不具备针对性,致使医院治理中内部审计存在难题,无法获得良好的审计结果。

2.缺乏对内部审计的重视

我国医院内部审计趋于形式化,往往只重视审计项目数字等工作,并没有将审计工作进一步落到实处,这样难以完成内部审计的基本目标。与此同时,有非常多的医院并没有从本质上对审计工作加以了解,也不重视内部审计工作,在审计中马虎了事,没有按照具体的目标开展工作,这样内部审计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无法真正提高内部审计的质量与效率。

3.缺乏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

在医院的治理过程中,如果内部审计机构不独立,不专业,那么则会导致审计结构无法得到落实。虽然现在我国大多数医院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设置内部审计机构,但是有部分医院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后并没有安排专职的审计人员进行管理,很多情况下所选择的内部审计人员都是一些非财务人员,或者财务人员出现身兼数职的现象,导致医院的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和专业性。

三、医院治理中内部审计的发展对策

通过对上文的分析可以了解到内部审计在医院治理过程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且内部审计的好与坏关系到医院治理的成败,但内部审计存在的缺陷,也需从全局出发,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关的建议与措施。

1.制定完善的内部审计制度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只有保证内部审计制度的完善才能保证医院治理的有效性,才能真正保证内部审计工作有法可依。正如上文所言,现阶段我国医院内部审计制度并不完善,甚至还比较落后,已经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医院需要从治理的角度出发,对内部审计机构加以规范,避免不法分子恶意损害,影响我国医院内部审计的正常运行。完善的内部审计制度还可以给医院的内部审计带来帮助,推动其健康有序发展,促使医院治理朝着规范性发展与进步。

2.实现内部审计的专业性

在新时期医院治理中,医院最高管理层需要对医院内部审计加以重视,要在内部审计方面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与财力,特别需要设置专门的内部审计机构,还要根据医院治理的实际情况选派优秀的员工作为专职的内部审计工作人员,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和专业性,从而保证内部审计机构的权威性,提高医院内部审计的质量与效率。

3.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水平

在医院内部审计中,内部审计人员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且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水平和素养从根本上决定了医院内部审计的质量。因此,医院需要加强对内审人员的培训,并且要鼓励其认真工作,在工作中给予热情,并制定完善的奖惩制度,这样一来才能真正提高内部审计的水平。通过专业的教育培训可以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和专业能力,不断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能力,才能满足内部审计工作的需求。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医院的治理过程中,内部审计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且内部审计的好与坏关系到医院治理的效果,关系到医院各项资金的有效应用,因此在医院治理中需要加强对内部审计的研究,从各方面提高内部审计的质量和效率,切实推动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光清,陈航. 医院内部审计信息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中国内部审计,2012,03:66-67.

[2]鲍国强. 当前医院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时代金融,2011,12:26-27.

[3]何娟. 医院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 当代经济,2016,06:103-104.

[4]朱优红. 公立医院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与思考[J]. 医院管理论坛,2016,10:6-8.

医院声誉管理误区与对策研究 篇12

1 医院声誉管理的特点及挑战

声誉管理是指管理者为了取得机构恒久的发展,以建立良好的声誉而在管理中采取的决策、投资、交往等一系列活动,带来的公众对机构的情感、态度的总称。进入21世纪以来,安然等大型公司的倒闭使声誉管理成为西方学者的热门话题。

1.1 医院声誉管理特点

医院声誉具备与其他机构声誉相通的特点:声誉是一项长期指标,需要不懈努力;声誉是由机构的品质而不是它的重点人物决定的,同机构的价值观、文化和操行密切相关;声誉涉及机构的方方面面,属于所有部门的共同职责范围;声誉对所有要素产生影响,其中不仅包括消费者,更有投资者,股东、员工、商业伙伴,供货商和当地社区等[1]。对医院来讲,声誉将影响包括患者、患者家属、员工、潜在就医人群、医药厂商及与社区的关系等。

辨析声誉的特点要认清以下几点:(1)声誉从本质上讲是对于未来服务满意的一种承诺,需要用心经营,声誉本身不会自动变好。(2)声誉不仅仅是基于讲了什么,更多是基于行动:即你的医院做了什么。发布信息或广告新闻稿对于

(1)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卫生部新闻宣传中心),100011北京市安定门外安华西里一区12号楼

创立品牌可能很奏效,但声誉很难仅仅通过广告或信息发布建立。(3)良好的声誉可以使危机对机构的影响降到最低,不过声誉一旦失去则需要长时间的弥补与修复。《创建和维护企业的良好声誉》一书作者戴维斯·扬所说,“创建声誉可能需要数年的时间,可要使名声扫地却只需片刻功夫”。(4)声誉的树立与维护,离不开大的舆论环境,要建立本机构的声誉就要解决公众存在的一系列误解。

与公司提供经大规模复制的产品不同,医疗机构提供的是医疗服务。声誉对于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来说,更是起着独特的作用。在服务中所蕴涵的风险越大,顾客们就越会去积极地寻找关于该服务机构的公正的信息[2]。而且这种服务越重要、越复杂、越多变,个性化越强,那么越是依赖于声誉的保证。良好的声誉可以使顾客在选择无形的服务中增加依赖感,如梅奥诊所91%的患者表示他们会向其他人称赞诊所的服务,而潜在顾客会利用有经验顾客现成的可依赖的评价[3]。

1.2 医院声誉管理面临的挑战

医院可以主动去树立声誉,医院的声誉也难免受到外界的影响。这些影响有的是由于组织机构或个人的过失、错误造成的,有的是由行业内其他机构或个人的过失、错误造成的;也有的院方不存在过失,属于误解、谣言甚至攻击。

具体来说,医院声誉管理面临的挑战分为以下几类:谣言或污名化,如网络论坛上出于某种目的的对医生、医院的攻击谩骂;医院突发事件,如医院发生大火、医院施工工地出现人员伤亡等;机构管理方面的问题或员工违规、违纪、违法行为被显微放大,如医生工作时间上网“偷菜”;医疗事故,患者主导的媒介事件;医院管理者、员工丑闻或不良行为,严重损害医院的声誉;其他医院出错,舆论影响到本地医院;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社会事件救治,媒体向收治医院寻求新闻点而被动卷入;受到来自地位显著机构或名人批评等。

医院声誉管理总体来讲需要处理好三个关系:即员工个人声誉与医院声誉的关系,其他医院声誉与本院声誉的关系,本医院声誉与行业声誉的关系。

2 医院声誉挑战的根源

医院声誉管理面临的挑战,客观上讲是在医改过程中,公众急剧增长的医疗需求与医疗供给总体不足、医疗资源配置不均衡及过度医疗等多方面原因造成,也具有媒体特点及舆论传播环境变化、医院有效信息供给不足、长期以来对医疗技术风险信息的忽略、公众对医疗服务的非理性使用等直接与间接原因。

2.1 舆论传播规律发生了变化

随着互联网技术带来的传播环境的根本变化,舆论传播特点从传统媒体单向、垂直传播,向网状的交互性的传播转变;新闻报道由媒体专职采编队伍层层把关的职业化生产转变为无门槛、人人参与的全民写作转变;传播方式由媒体刊播后传播转变为高效的滚雪球式传播。围观、跟帖、论坛BBS、QQ虚拟社区、播客和拍客、播客、微博等的繁荣,使“全民皆记者、新闻无处不在”成为客观现实。医院传统的为媒体提供通讯稿、新闻稿、专题片或视频等新闻宣传工作方式,越来越难以招架与适应新媒体环境特点,任何一位患者、家属、员工及公众都可接触并网络发言,面对网络谣言、知名论坛匿名攻击帖时,医院往往感觉百口莫辩、束手无策。

2.2 过度宣传技术忽略了风险

长期以来,医院偏重对技术性进展宣传,媒体报道为突出技术的先进性而无意忽略风险,尤其个别医院在利益驱使下,为推广新技术、新疗法有意误导患者,将公众对医疗服务的认知引导上了一个“唯技术”的误区,阻碍了公众正确看待医疗服务、医疗技术实施过程中的风险。我国公众远未建立正确的医疗风险观念,对医疗风险估计严重不足,公众更是无法理解医疗差错。另外,公众也往往缺乏随着年龄增长生命肌体处于衰变状态的科学认识,很难辩证看待疾病与健康。在上述因素作用下,相当一部分公众到医院都希望患者能躺着进去、走着出来而忽略实际情况,当这种脱离实际的期望不能得到很好满足时,医疗纠纷往往就出现了。

2.3 医院缺乏有效的信息供给

由于医患双方在信息的占有及解读上,患者处于弱势,医方有责任做出更清晰、易懂的信息解释,包括治疗信息、费用信息、手术告知信息、医嘱信息等。一些医院建立了医患沟通制度、发言人制度,但医患沟通局限于一个“一个”技巧、“二个”掌握、“三个”留意、四个“避免”,缺乏具实践操作意义的人际沟通及风险沟通指导与训练。一些医院在提供费用清单时缺乏解释,貌似有信息供给,但属于患者难以看懂的无效信息,加重了社会普遍存在的“看病贵”的怀疑;术前医生对于风险的告知,由于欠缺风险沟通的专业训练,可能被患者理解为是院方责任推脱的一种手段。

2.4 医疗服务的非理性使用

在“好死不如赖活”、“尽孝”、对于生命质量的忽略等传统观念与做法的影响下,我国很大一部分公众存在追求医疗高消费、非理性消费的现象。亲人得了重病,即使是不治之症,许多家庭仍会不惜一切举债治疗。有的晚期癌症患者癌细胞已多处扩散,手术对患者有害无益;有的患者反复化疗造成白细胞降低,身体虚弱,再次化疗只会增加痛苦,加速死亡。但许多人认为这是“尽孝”[4]。过度医疗导致家庭经济负担严重,一少部分人通过医闹、求助媒体制造医疗纠纷事件等手段转嫁给医院。

3 医院声誉管理误区

3.1 声誉危机防不胜防

危机不可预测但却是可以预防的。应对速度是声誉危机管理的生命,关键在应对的第一个24小时。建立一套完整的危机应对预案,有

中国医院.2011年4月第15卷第4期·55·一套高效快捷的新闻宣传运作机制,完善的舆情监测机制,以及加强医院全员的新闻宣传、与声誉管理培训,使人人关心、一个口径,可将声誉危机的潜在影响降到最低。

危机管理与日常常态下的新闻宣传工作有一定的联系,又有其不同特点。声誉危机事件具有突然发生、变化迅速、影响广泛甚至是致命的等特点。时间压力大、信息有限的情况下,要快速反应就需要建立完善的危机应对机制,指定发言人一个口径对外;抢当第一个发声的核心信息源,即做到知晓事实时发布事实,事实待查时表达态度,以第一时间获得信息控制权;对事态保持密切关注,做好组织内部信息沟通,使全员了解事态进展,并支持医院立场;持续发布信息,全面、公开、透明,直至事态缓和、结束;在媒体与公众的关注降低后,声誉管理工作重点是做好形象修复工作,通过进一步的活动纠正可能给医院带来的负面影响。

3.2 传递信息就能建立声誉

目前医院信息发布数量较多,增加在媒体的单位时间曝光率对于维持积极公众有一定用处,但对于改变公众的观念乏力。声誉与曝光率有一定的关系,但曝光度的增加不必然带来好声誉。公众不仅听其言更观其行,很难仅仅通过传递信息来建立良好声誉。

要从医院内部建设抓起,由内而外打造医院声誉。医院负责人要带头,以树立维护医院声誉为荣的价值观,从时间、资源等方面体现对声誉管理的重视,在医院管理中在尽量做到公平,并在出错时勇于承担责任,加强全员培训,对遵守道德、维护医院声誉的模范行为给予奖励,将医院声誉内化为每一位员的荣誉感与责任。北京协和医院在住院处、挂号处等悬挂“维护协和声誉员工人人有责”的横幅,将声誉管理提到了一定的高度。

建立声誉还需要了解公众既有观点尤其一些误解,有针对性、围绕核心主题打差异牌。本院的形象定位,亲民、便民、利民还是专为妇儿的温馨家庭式医院,除给予健康教育信息、医院发展信息、各类新闻外,还应围绕特定主题提供开展系列活动。

3.3 正面宣传就是树完美典型

在媒体纷纷争夺眼球、公众注意力被多处分割的媒介环境下,人性天生对负面事件信息更感兴趣,单纯正面典型很难引起兴趣,传统树典型的正面宣传手段效果十分有限;一些典型人物好得有点“假”,离公众太远。

典型人物宣传是正面宣传的方式之一,要注意在具体环境条件下把握感人事迹。要把握人物个性,选准宣传角度,切忌脸谱化和概念化[5]。典型人物要有特点,有故事,有细节。也可通过文艺作品、开展慈善活动等开展正面宣传。如卫生部新闻办、卫生部新闻宣传中心指导与协助拍摄的33集电视剧《医者仁心》,客观把握医疗关系,不回避矛盾,媒体评价“直指人心”,不仅指向医者内心的一隅,更能够让医患两者的心走近并走通[6]。

3.4 在引导舆论上医院无能为力

很多医院认为舆论引导是卫生行政部门或其他医院的事,而事实上,如果医院在舆论引导上不发挥作用的话,就会被反面放大与利用。针对舆论一边倒的局面,我们需要“打破沉默的螺旋”。“打破沉默的螺旋”指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使“优势”意见显得更加强大,这种强大反过

·56·Chinese Hospitals,Apr.2011,Vol.15,No.4

来又迫使更多的持不同意见者转向“沉默”[7]。2009年北京市卫生局举行了“医患沟通双体验”活动,下属19家医院参加患者一日体验开放活动,吸引了北京媒体记者参与体验并广泛报道,中央电视台专题栏目也主动加入,带来了一段时间媒体与舆论的持续关注,有效地促进了医患沟通。

3.5 在“敏感”话题上保持沉默

医院由于身处基层,对于一些“敏感话题,如医改、社会责任承担、传染病救治、甚至本机构存在的管理问题等话题,往往不轻易表态。“敏感”话题之所以存在,是因为该话题在公众中存在未获得有力解释的误解。但凡敏感话题,必存在一个甚至几个公众与相关机构之间的认知盲区,回避只能使敏感话题更敏感。话题本无所谓敏感与不敏感,关键在如何表述。首先要认识到,医疗机构监管中存在一些问题是正常的,需要合理表达。同时,针对“敏感”话题一方面,界定清楚问题,将其“隔离”在局部,并从事件的积极意义方面来表态。

4 医院声誉管理对策

美国学者查尔斯·J·福诺布龙和荷兰学者西斯·B·M·范里尔在其合著的《声誉与财富》一书中指出,提高知名度、塑造独特性、建立诚信度、保持透明度和保持一致性是开展声誉管理的五个重要原则。结合上述原则及医院及声誉管理工作的特点,笔者提出医院声誉管理的7条实践性操作较强的措施。

4.1 告知公众与员工机构愿景

明确告知公众与内部员工,我们机构努力的方向、期待的理想的状态是什么,让公众陪伴并与我们一起成长。这种做法有两点好处:一是表明医疗机构具有在当地社区的影响力,愿意应该成为本地社区具积极号召力的机构,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二是愿景不仅激励本院工作人员、内部员工,更会把这些知情公众变为积极公众,帮助医院一起成长,而非一味站在对立面充当指责者的角色。

4.2 建立与公众的情感纽带

善打情感牌,将心比心,以情动、以理服人。医生很辛苦、关心患者苦楚、同情并理解患者一直以来没有获得很好的表达。打情感牌,可以从历史上、文化上、传统上找依据。如陈竺部长用孙思邈搭救路遇猛虎虎携子致谢的故事来谈医患本一家。也可讲述医院的历史,一家几代在同一医院出生,见证两三代人的出生离别,及医生受到触动选择的从医等能打动人心的故事,有助于误解的消除、声誉的建立。另外,择机适当“示弱”,打破医院“以强欺弱”的刻板印象,尤其在医护人员因患者攻击受到伤害时,此时舆论往往倾向于认为医院有错在先,而在事件初期事件原委并不清楚时,迅速表达伤者承受的痛苦与对家庭、工作的影响,及对本地患者就诊的影响等,将有效地把舆论引导向有利的一面。

4.3 不要试图保持完美

尽管完美的形象是每一家机构的不懈追求,但是试图保持完美形象的代价将是十分高昂的。试图保持完美的企图也许一开始就错了,因为作为任何一家机构,即使管理措施再完备也不可能没有缺点。一旦面临对医院管理、医疗服务、医疗质量的指责,我们要传递的核心信息是:我们也有缺点;但我们一直在努力;我们采取了有效措施来避免更多错误出现。

4.4 万一出错及时道歉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如果在脆弱时被利用就不会轻易原谅。因为,要为不良行为道歉,而且不止一次道歉。在对错误做作出解释时,一定要先道歉后解释,而不是先解释后道歉,这样更易于获得宽容与理解。道歉的三个主要内容:对不起,我们犯了错误;对不起,我们太过肯定了或初期没有充分强调不确定性;对不起,我们误导了公众。

如果犯了错而不承认错误,或许永远毁掉公众对你的信任,或许在短期内可能成功了,但是真相总会在某个时刻被揭露,一旦“被抓住”后将面对公众的愤怒,其后果通常是毁灭性的。另外,不要认为低调地发布信息或数据会保护你和所在的机构。如果公众意识到你在说一些跟在公共场合所说的差别相当大的事情,其本身将会成为重大新闻。

4.5 注意倾听公众声音

让公众发出声音,与公众互动,不再是高高在上、不顾普通公众的感受。如在如何解决看病难等问题上倾听公众的主张。顺承民意,应积极看待媒体、公众的批评,这一方面说明我们的工作与公众息息相关,一方面是爱之愈深责之愈切,对此应表示感谢并做出改进措施。注意倾听也包括对传统媒体、网络知名论坛,如天涯、猫扑、QQ等的关注与动态监测,及时发现影响声誉的苗头,并做出快速回应。

4.6 日常加强医疗风险宣传

日常工作中加强与公众信任度的建立,这些主题的宣传同时会为在突发事件中的传播打下良好的舆论基础。通过议程设置把公众的关注点引领向被忽略的方向,表明生命生而平等,接受治疗的权利平等;从公众角度着想,引导医疗的理性消费,杜绝过度医疗及对医疗资源的浪费。另外在医疗过程中,提前向每一位患者把医疗风险沟通到位,赢得信任与理解、对治疗的配合,而一旦出现问题再作解释则易于陷入被动局面。

4.7 提供超出预期的服务

满足预期的服务并没有什么特别,只有非凡的服务才会口口相传,在预期期望以外的服务往往能给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一家儿童医院不仅在医疗设施、就诊环境上方便就诊儿童,更为打针时表现勇敢的小患者准备了糖果。

摘要:声誉是医院重要的无形资产,从本质上讲是对于未来服务满意的一种承诺。声誉管理不仅仅是基于新闻宣传,更是基于行动。声誉一旦失去需要长时间的弥补与修复。分析了医院声誉管理特点及面临的挑战,解析了医院声誉危机的根源,并就医院声誉管理的五个误区提出了告知公众与员工机构愿景、建立与公众的情感纽带、不要试图保持完美等7个对策。

关键词:医院形象,风险沟通,声誉管理

参考文献

[1]凯文.杰克逊.声誉管理[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31.

[2]利奥多L.贝瑞,肯特D.塞尔曼.向世界最好的医院学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180.

[3]利奥多L.贝瑞,肯特D.塞尔曼.向世界最好的医院学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206.

[4]新华每日电讯.“过度医疗”是浪费与伤害[EB/OL].http://news.xinhuanet.com/mrdx/2009-09/18/content_12075999.htm.

[5]卫生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抗震救灾医疗卫生新闻宣传工作的通知[S].见:卫生新闻宣传工作手册,2009:33.

[6]《医者仁心》:我看到了久违的崇高感[N].新京报,2010.12.15.

上一篇:风机建模下一篇:探究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