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状及对策(通用8篇)
现状及对策 篇1
浅议我国腐败问题现状及对策
摘要:自新中国成立伊始,党和政府就十分重视官员腐败与反腐败问题,采取有力措施预防、打击腐败分子和腐败行为,并收到了一定的成效。改革开放以来,对于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的过程中,由于改革措施不配套、制度建设不到位,腐败现象在我国呈现出蔓延发展之势,腐败分子和腐败行为已给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健康运行带来了严重的问题和损失,并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形象,严重威胁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本文将在对我国腐败问题发展历程和现状进行回顾与总结的基础上,探索出积极有效的反腐败对策,从而促进我国反腐倡廉建设。关键词:腐败
发展历程
现状
对策
腐败是指掌握公共权力的组织和个人以对公共权力的非公共运用而达到谋取私利的目的的行为。腐败是一个普遍性、世界性和历史性的问题,自国家产生,掌握公共权力的组织和个人出现后便一直存在。作为社会主义的中国,腐败问题依然存在,只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而已。通过认真地对61年的反腐败历程加以回顾和总结,探索其中的规律,不断深化认识、发展认识,从而为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的反腐倡廉工作找到切实有效的对策。
一、腐败问题的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轰轰烈烈反腐期
大致发生在新中国成立后至十一届三中全会。早在1949年3月召开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主席向全党发出这样的警告:“可能有这样的一些共产党人,他们不曾是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的,他们在这些敌人面前不愧英雄的称号;但是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他们在糖弹面前要打败仗。我们必须预防这种情况。”并谆谆叮嘱:“今天是赴京赶考的日子,不要学李自成,我们要考出个好成绩。”从中可以看出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当就已经有了“赶考意识”。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更是出台多项措施打击和惩治腐败,如1951年中共中央颁发了《中共中央关于精兵简政、增产节约、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和反对官僚主义的决定》,指出:“一切从事国家工作,党务工作和人民团体工作的党员,利用职权贪污和实行浪费,都是严重的犯罪行为。按其情节轻重,给以程度不同的处理,从警告、调职、撤职、开除党籍、判处各种徒刑,甚至枪决。”【1】1952年3月21日,周恩来总理签署命令,公布中央节约检查委员会《关于处理贪污、浪费及克服官僚主义行为的若干规定》,:“凡贪污超过一亿元之贪污分子,一般均应按其情节轻重给以不同的刑事处分追缴贪污款物”“刑事处分,除免刑者外,采用机关管制(一年至两年)、劳役改造(两年至四年)、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五种方法。”【2】不仅在政策上作出严格的规定,还特别重视群众在反腐败斗争中的作用,通过开展轰轰烈烈、声势浩大的“三反”“五反”群众运动,严厉打击一批腐败分子和不法商人。
1952年以毛泽东主席为代表的中央更是依法严惩了罪大恶极的天津地委书记刘青山、天津地区专员张子善,向世人庄严地表明中共反腐的决心和坚决,也是用实际行动向世人表明:“我们党决不做李自成!决不会放任腐败现象滋长下去!决不会让千千万万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江山改变颜色!”【3】并以刘、张案件为突破口,依法制裁了大批贪污腐化分子,如公安部行政处处长宋德贵、武汉市长易吉光、上海市委秘书长黎玉、广西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刘宏、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贺衡夫等人。通过对这些腐败分子的处理,不仅在当时起到了很大的震慑作用,而且对后世的影响也很大,更对此后二十多年中腐败分子和腐败现象的出现起到了很大的警示和震慑作用,使得共和国政坛保持了20多年的清廉形象。对此,1
在1986年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邓小平同志在讲话中强调指出:“一九五二年杀了两个人,一个刘青山,一个张子善,起了很大作用。”【4】 第二阶段:腐败滋生蔓延期
大致发生在改革开放政策实施后到八十年代中后期。由于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在经济领域里开始了体制改革,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向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市场经济体制推进。但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还很低下,物资比较短缺,不得已采取价格“双轨制”,权利开始进入市场,且以“官倒”为主要特色的腐败开始发展起来,主要表现在商品、信贷和外汇等“商品流量领域的腐败。”【5】国有资产通过“官倒”变成了私人资本,造成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相当一部分私人资本通过“官倒”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腐败现象在这些行业或领域及一般经济管理部门开始出现并蔓延起来。第三阶段:腐败泛滥期
大致发生在九十年代初期至本世纪初期。由于这一时期我国已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在经济领域里已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改革,但由于政治体制改革相对滞后和不完善,使得腐败分子有了可乘之机,钻制度的漏洞,“权力”往往与“资本”结合在一起,利用制度上的漏洞疯狂地聚财敛财,厦门远华案、沈阳慕马案等大案,就是“权力”与“资本”相交易的结果,在高额、巨大的诱惑上,腐败形成了一股一股的恶浪,而对腐败的打击则是采取“摸着石头过河”,多是被动的、防御性的。第四阶段:腐败分子开始受审的高峰期
在进入新世纪后,国家明显的加大了反腐力度,逐步告别了“摸着石头过河”式的被动、防御性反腐模式,开始形成一套比较成熟的理论来指导反腐败斗争的实践。《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等党纪国法相继出台,从2002年12月至2009年3月,共立案90多万件,给予党纪政纪处分94万多人,查处陈良宇、韩桂芝、杜世成等严重违法违纪案件。【6】对上世纪90年代腐败泛滥期的腐败分子进行“秋后算账”,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确定了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反腐倡廉方针。
二、腐败问题的现状
1、腐败范围越来越广
当前腐败现象已从改革开放之初的一般经济管理部门扩展到党政领导机关、组织人事部门、行政执法部门、司法机关等要害部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都受到腐败现象的渗透和侵袭。【7】过去被视为“清水衙门”的文化、教育、卫生等领域,腐败现象也有了明显的增加,甚至纪检、宣传、反贪等部门,也发生了不少买官卖官、贪污贿赂现象。腐败分子利用手中的权力,肆无忌惮的谋取私利,或中饱私囊,或利用职权索贿受贿,或利用职权欺压良善,甚至与黑恶势力相互勾结充当保护伞。
2、腐败分子职位越来越高
如果把以前揪出来的腐败疯子比作是“小蛀虫”的话,那么现在已经揪出来了“大老虎”,许多省部级以上的高官受到了查处。据统计,全国纪检监察机关查处的给类经济案件中,在2003年涉及百万元以上的案件为1780件,其中设计亿元以上的有21件。李真、程维高、杜世成,甚至连原中央政治局委员陈良宇也都有不同程度的腐败问题一并受到查处,腐败现象有向高层蔓延之势。
3、窝案、串案明显增多
腐败有“集团化”的发展趋势。现在的腐败案件,不少都是左右勾结、上下串通、相互利用,形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腐败同盟。有的大案涉及的人员少则十几人、几十人,多则上百人。如黑龙江省绥化市原市委书记马德一案,牵扯出260多名官员,一半以上的绥 2
化县处级干部卷入其中;河北省原国税局原局长李真一案,牵扯到县处级以上干部67名,其中有40多人是“一把手”。
4、“隐性”腐败现象普遍存在,勒索型腐败现象大量上升。
许多腐败现象通常是假借合法之形行腐败之实,在“合法”的名义下,公开的为本地区、本部门,甚至为个人谋取私利,通过一些所谓的“潜规则”来腐败,在行为认定上是很难认定为违法的。这类案件的存在,给案件的定性和查处带来了一定难度。在行贿受贿的交易中,受贿者作为公共权力或资源的掌握者而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处于垄断地位,行贿者作为有求于人的不利地位,行贿者和受贿者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当受贿者面临着众多的行贿者时,他往往会选择出价最高的行贿者,其他行贿者如果不想被淘汰,就只能被迫行贿。
三、反腐败的对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1年以来的历史,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也是一部反腐倡廉史,一部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同腐败分子和腐败行为作坚决斗争的历史。在61年的反腐倡廉中,党和政府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自觉地同各种腐败分子和腐败行为作斗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认识、深化认识,逐步探索出一条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群众广泛支持和积极参与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反腐倡廉机制和体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党和政府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和反腐败斗争的实际需要,针对不同的腐败现象和腐败领域,采取卓有成效的措施惩治腐败分子。在进入新世纪以后,党和政府更是把反腐败斗争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确定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制定出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这一这一反腐败国家战略,从整体上推进反腐败斗争。经过不懈的努力,认真的探索,在反腐败的认识上不断深化,实践上不断发展,措施上不断完善,反腐败斗争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根据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10年12月29日发布的《中国的反腐败和廉政建设》白皮书披露,由中国国家统计局进行的民调显示,2003年至2010年,中国公众对反腐败和廉政建设成效的满意度平稳上升,从51.9%提高到70.6%;公众认为消极腐败现象得到不同程度遏制的比例,从68.1%上升到83.8%。但是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的反腐败斗争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的特点,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腐败现象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仍然处于高发期,反腐败斗争也将会随着实践的发展而面临着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反腐败斗争仍将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形势。
1、以制度建设打开反腐败局面
在我国的反腐败斗争史上,经历过运动反腐和权力反腐的阶段,但实践证明,只有依靠制度反腐,才能使反腐败斗争更可靠、更理性。对此,时任深圳市长王荣说过:“预防腐败和监督领导干部不能光靠其自觉性,更不能靠其誓言,要靠一个好的制度。”邓小平同志曾深刻地指出:“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
(1)匡正选人用人不正之风,改革干部人事制度
得人者昌,失人者亡。只有把那些德才兼备的人才选拔出来并放到合适的岗位上,使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国家才能治理好,社会才能和谐稳定,人民才能安居乐业。但在一些选人用人的过程中,“闭门圈干部”“买官卖官”“跑官要官”“任人唯亲”等不正之风依然存在。这不仅败坏了党风政风,更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
一是用民主和竞争原则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事实上存在的自上而下的委任制使得干部选拔任用的权力掌握在少数几个人手里。这也是导致人事腐败的重要诱因之一。因为买官者若想获得某一职位,只需把那少数的几个人搞好就可以了。因而买官者也就把主要精力和心思放在“溜须拍马”“行贿”等方式上,以求取得那少数几个人的支持,顺利得到某一 3
职位。而在干部选拔任用中引入民主原则,改变那少数几个人说的算的情况,把对干部任职的同意权交由广大选民行使,因其面临的是众多选民,而非是那少数的几个人,所以贿选的成本和风险也大大增加,非个人财力和精力所能达到,再加上群众的眼睛又是雪亮的,因而能大大减少选人用人腐败的生存空间。同时,允许同一职位有多人竞争的情形,这样一方面能使选民有自由选择候选人、表达个人意志的空间,另一方面也能扩大选人用人的视野,通过“优胜劣汰”的规律,使人才脱颖而出。逐步扩大直接选举的范围和层次,适当扩大差额选举的比例和范围,继续探索公推直选的有效模式,即公开报名、选民直选。在提名干部候选人和选举过程中,扩大群众参与,开展民意测评,把群众对干部的认可程度作为选拔任用的一个重要标准。
二是建立健全公职人员的资历和绩效晋升制度。长期以来,在我国的干部人事制度中,论资排辈现象十分严重,官员的晋升靠资历而非能力。这种靠资历而非能力的用人制度,严重抑制了人才的健康成长。如何打破论资排辈这一陋习?那就是要引进资历和绩效晋升制度。虽然世界各国在政治文化、政治制度、行政制度等方面存在着不同,公务员制度的设计也存在着差距,但“资历和绩效晋升”是得到共同认同的。公职人员只要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在自己的岗位上埋头实干,竭忠尽智,尽忠职守,讲求实效,到了一定年限就有晋升的机会。
(2)完善对权力的有效监督
事实证明,如果权力得不到有效的监督,就极易被滥用。绝对的权力产生绝对的腐败,没有监督的权力是产生腐败的土壤。“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变的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有界线的地方才停止。【8】”因此,完善监督制度,加大监督力度,以“权力监督权力”,规范权力的运行和使用显得特别重要。
一是使各种监督力量达到总体协调。目前,在我国已形成了中共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政府内部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司法监督、公民监督、舆论监督各种形式的监督体系,在反腐倡廉的职能机构设置上,有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国家司法机关、政府监察机关、审计机关和国家预防腐败局。应该说监督体系和只能机关的设置已经比较完善了,但在实际中未能真正发挥出应有的效能,更未达到“1+1>2”的整体效果。究其原因,在于我国的监督机构分散,关系没有理顺,权限没有划分清楚,缺乏统一协调机制。通过明确各监督机关之间的职责和功能,合理划分各监督机关之间的权限。同时,加强各监督机关之间的沟通和联系,避免发生职责碰撞和冲突,进而既能发挥各监督机关的积极性、主动性,又能发挥监督系统的整体效能。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十四大报告中所强调的:“建立健全党内和党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监督制度,从而形成强有力的监督网络,发挥监督整体效能。”
二是强化内部监督制约机制,以权力制约权力。从腐败产生的情况来看,任何腐败现象都根源于不受制约的权力,纵观我国政坛上落马的高官,虽然腐败手段五花八门,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大权在握而又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一个人说了算。“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从事物的性质来说,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9】不能把权力集中于某一部门或个人,要对权力进行合理的配置和分解。在党内决策的过程中要真正执行集体领导、集体决策体制,在对重大事项进行票决时,实行无记名的投票原则,真正做到“一人一票,每票同值”,书记、副书记、常委之间的关系完全是平等的同志关系而不是当前扭曲的一元化领导;坚持党委领导下的行政首长负责制,支持行政首长在权限范围内行使职权,不能事事横加干涉;对掌管人、财、物等容易产生腐败现象的重要岗位,在定期进行岗位轮换的同时还要加强对其的经济审计、离职审计、事后追究责任制度制定必要的权力运行程序。
三是尽快建立财产申报制度。在2009年全国“两会”前,温家宝总理在与网友交流时强调:“许多网友在网上提出为什么不建立官员的财产申报制度,我认为这个建议是正确的,4
这应该是反腐败的一项重大举措。”财产申报制度,又叫“阳光法案”,目前已在全世界90多个国家实施,是世界各国广泛采用的反腐手段之一,已被各国证实是行之有效的防止腐败的制度。【10】目前除了少数地区,如新疆阿勒泰地区、重庆市江北区、浙江慈溪这些试点地区外,其他大部分地区还只是将官员个人财产情况向上级汇报,远不是财产申报,更不是向公众公开。财产申报制度在反腐败斗争中的功效:一是当公职人员获得某种不正当的利益时,必将在申报材料中隐瞒或是虚假申报,而发现隐瞒或虚假的行为比较容易,由此可以找到贪污的线索;二是当发现公职人员生活水平过于奢华,显然超过收入水平时,则可以对照其申报材料进行审查,也可以要求其立即报告收入明细帐,如不能说明巨额财产的合法来源,即可立案调查。加快建立财产申报制度,对财产申报对象、申报程序、申报范围、申报主管机关及权限等作出规定,以使财产申报制度更好的发挥其反腐败的作用。
四是实行垂直管理体制和“零容忍”的原则。邓小平同志曾指出:“坚强监督,最重要的是要有专门的机构进行铁面无私的监督检查。”【11】监督主体的独立是监督有效性的根本保障,因为权力本身是一种强制性力量,如果权力监督主体失去应该有的独立性,对权力的制约缺乏强制性,那么其监督职能就不能正常发挥,对公职人员的监督就会软弱无力,甚至使监督主体成为监督客体的附庸。现行的纪检监察体制,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实行双重领导,既受上级纪检监察机关的领导,又受同级党委、政府的领导,由于人事、经费、福利等受制于同级党委、政府,所以起主导作用的还是同级党委、政府。这就导致权力过分集中,监督过分软弱,监督客体领导监督主体,监督主体依附监督客体的状况。为改变这种情况,一方面是纪检监察机关实行垂直领导方式,由横向领导为主改为纵向领导为主。各级纪委的人事、经费、待遇、福利等由上级纪委统筹安排,下级纪委向上级纪委负责,独立行使对案件的查处权,同级党委、政府无权干涉。除党的中央委员会领导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外,省级(包括省级)以下纪委实行垂直领导,提高纪委的权力和独立性,其垂直管理模式为党中央—中纪委—省纪委—市纪委—县纪委。另一方面是对腐败实行“零容忍”。“零容忍”指不宽容任何轻微的犯罪行为。【12】香港廉政公署把“零容忍”理念运用于廉政建设,使其清廉指数一跃成为亚洲前列。廉署在制度审计上对任何轻微的腐败行为均不容忍。20世纪60年代香港《防止贿赂条例》出台,从而堵住了轻微腐败的漏洞。同时,廉署下设的执行处、防止贪污处、社区管理处实施“举报必接、有腐必查、惩腐务尽”的原则,在执行法律法规时也体现出了“零容忍”的精神。如果对轻微的腐败不予制止,不仅会提高腐败分子的胆量,而且会激发其他腐败分子的腐败动机。深圳海关原党组书记、关长赵玉存从一餐饭,一块表开始,发展到接受贿赂90多万元,放纵不法商人走私24亿元。我国现行的反腐败体制是一种以数额的多少来划分犯罪的体制,对贪污腐败而言,其数额在5000元以下的,属纪律承接范畴,由行政监察机关负责;而5000元以上,则属于刑事处罚范畴,一般由检察机关负责。这种安排是与“零容忍”精神相背离的,改变当前以数量划分贪污罪的做法,采用国际上通行的以性质划分的做法,凡是贪污受贿行为,即使只是贪污一分钱,也一律构成刑事犯罪。
2、以法制保障反腐
在我国反腐败的历史上,曾经历过运动反腐和权力反腐的阶段,邓小平同志在总结历史上的经验后,鲜明地提出了“反腐败必须依靠法制”的重要思想,反腐败斗争“还是要靠法制,搞法制靠得住些”。反腐倡廉,教育是基础,监督是关键,法制是保障。
(1)完善法律体系
坚持以法制反腐的首要前提是有法可依。在宪法的框架下,我国已制定出《公务员法》、《行政监察法》等法律法规,但总体来说,廉政法律体系还不完善,不能很好地适应反腐败斗争形势发展的需要,具体表现在现行法律法规多为事后惩戒性,缺乏事前预防、事中监督的法律法规,党纪党规比较多,但大多未能上升到国家意志的层面。为此,根据我国当前反腐败斗争的实际,借鉴国外的经验,尽快制定出《廉政法》、《反腐败法》、《新闻法》、《公职 5
人员财产申报法》等。
(2)严格执法
有人曾用7个“未必”来概括形容当前执法情况:受贿了未必被发现,发现了未必就立案,立案了未必能查清,查清了未必就起诉,起诉了未必能判刑,判刑了未必判实刑,判实刑的也未必真正执行。再好的法律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执行,法律也就成了一纸空文,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江泽民曾严厉指出:“历史事实说明,吏治上的腐败、司法上的腐败,是最大的腐败,是滋生和助长其他腐败的重要根源。”当前司法腐败现象正日益普通化、集团化、公开化、体系化,行政权对司法的干涉越来越严重。为使司法机关真正发挥其作用,就要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加强司法机关对行政权的监督制约,理顺党的领导与司法权行使的关系,防止党委、政法委借口党的领导对司法工作横加干涉;加大人大对司法机关的监督制约,界定人大监督制约的范围,实行的严格的人大对司法人员的认知和罢免机制;优化司法职权配置,重新构建司法辖区,建立各级财政经费保障体制以排除地方保护主义的不良影响;建立司法人员考试录用、分类管理、选拔任用等制度,保障司法人员有健康的成长途径,建立品德高尚、知识渊博的专家型职业队伍;改革司法机关管理体制,发挥司法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建立司法人员只服从法律,服从事实的办案机制。最终使司法公正,重新树立司法机关清正廉洁的形象。
3、加快新闻立法,充分利用网路力量
舆论监督本身是一种“普遍的、无形的、强制的力量。”【13】舆论监督是社会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舆论工具,对社会上一切腐败案件进行曝光,以达到对其监控的目的。从全球来看,凡法制化程度比较高和政治比较廉洁的国家,都十分重视舆论监督在反腐败斗争中的独特作用。新闻媒体号称是立法、行政、司法的“第四种权力。”【14】“不怕上告,就怕见报。”一旦腐败行为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其丑恶嘴脸为千夫所指,腐败分子必将受到惩处。应加快新闻立法,使新闻媒体监督有法可依。顺应时代潮流和现实需要,进一步加快和完善新闻立法,将新闻媒体的权力、义务、责任、监督的范围、对象、基本原则以法的形式确定下来,将新闻媒体监督纳入法制轨道;在坚持正确舆论的导向下,保证新闻媒体有足够的自由权和自主权,允许新闻媒体对各种行政行为、廉政行为、腐败案件进行自由、公正、客观的采访、调查、报道和评论。
在信息化的今天,网络已是传播的一种重要方式。网路的广泛普及和网络在传播信息方面所具有的即时、互动、直接、廉价等特点,使得网络监督成为反腐败斗争的一个新武器。据人民网的一项调查显示,参与调查的网民中有87.9%非常关注网络监督,当遇到社会不良现象时,93.3%的网民选择网络曝光。在新的社会条件下,拓宽和健全有效的监督渠道,应该把网络列为一种必须认真考虑的监督方法。同时,重视网络媒体在监督违纪和腐败方面的作用,也是“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一个表现,因为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报告显示,我国自2008年6月底,网民数量已达到2.53亿,首次大幅度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要建立便捷的民意反应机制,变被动为主动,变压力为动力,变对立为互动,摒弃防范网络的惯性思维,改变过去拦、堵、截的做法,引导和支持网络监督在反腐败斗争反面的作用;畅通民意表达渠道,建立健全网络举报制度,使其尽快成长为纪检监察机关在反腐败斗争方面的重要支撑力量。
参考文献:
【1】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二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483 【2】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三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109 【3】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152~153 【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153 【5】邵道生。我国社会转型期腐败发展的四个阶段。廉政瞭望,2006年版,7:40~41 【6】王焕章。腐败和反腐败问题的几点思考。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5,(11):79~80 【7】李玉赋。关于扎实推进惩防体系建设的若干问题。行政管理改革,2009,2:38~45 【8】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商务印书馆,1982,154 【9】俞可平。西方政治学名著提要。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141 【10】李云瑞。论我国财产申报制度。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12,(4)【1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292 【12】刘宗洪。“零容忍”视角下的反腐倡廉建设。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9,4:32~35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73 【14】吕贵、刘宗洪、周敬青等。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德国社民党组织建设的新趋势。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9,6:95~100
现状及对策 篇2
思想不重视。 现在一些老师都和我有一样的想法, 认为在课堂上诵读非常浪费时间, 反正考试又不考这个, 还不如把诵读的时间拿来做课堂练习, 说不定还能无意中练到一题中考题。 有些老师偶尔在课堂上安排了诵读这个环节, 但大多都是一种形式, 要么就是出于划分节奏的需要, 要么就是在公开课的时候安排几分钟让学生诵读, 从而保证在这节课里能全面照顾到语文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
示范性的诵读少。 可能有些人认为只要不是“睁眼瞎”就会诵读。 诵读看似简单, 其实不然, 要把一篇文章读好, 不但要读出声, 还要读出感情。 这一点对初中生来说要求有点高, 因为他们阅历浅, 有些感情他们是体会不到的, 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诗中那种缠绵的感情就连教师都无法彻底体会, 这就需要让他们听听示范性诵读。 由于大多数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资金匮乏, 无法给老师配备相应的教学用具, 导致学生没有“耳福”听到精彩的朗读。
毫无目的地诵读。 在听课时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语句:“来, 全班一起把这篇课文朗读一遍。 ”“怎么这么小声? ”“大家精神要好点, 读出点感情。 ”很少听到老师指导学生:读这篇课文的目的是什么, 哪些句子是我们应该细细品味的……现在课堂上能听到的琅琅读书声, 很多都是出于“读”的需要, 这种“读”是漫无边际的。
针对这种现状, 我认为指导学生诵读应强调以下几点。
一、边读、边品、边思
诵读, 不仅要动口出声, 更要动脑思考、品味。 首先要读, 读的重点是理解词语的基本意思和作者的用意, 这是最基本的要求。 比如:“到徐州见着父亲, 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 又想起祖母, 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狼藉”是什么意思? “满院狼藉”又是怎样的景象呢? “簌簌”地流泪是什么样子? “不禁”说明什么呢? 其次要品的重点是指品味文章写法上的妙处。 例如:“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 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背影”有什么稀奇? 为什么“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呢? 又如父亲买橘子那段每个动词是如此形象地刻画了人物, 每次读来都不禁让人拍案叫绝。 最后是思, 思是对文章的感悟不断加深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领会作者的思想, 甚至达到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的美好境界。 思的过程是体验文美的过程, 也是提高审美情趣的过程。
二、要有选择的读
在课堂上, 教师要依据鉴赏要点确定诵读的内容, 切忌从头到尾无选择、无重点地诵读。 一节课时间有限, 若是篇幅短小的诗文尚有时间进行整篇诵读;稍长点的文本如果全文诵读, 则既耗时, 又不能进行细致的诵读指导, 更谈不上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和领悟。 合理取舍文本, 恰当定位诵读内容, 以此作为诵读和鉴赏文本的突破口, 如此诵读教学才会有的放矢, 这是诵读教学的切入点。 课外, 教师要经常向学生推荐精美的诗文。 因为要求学生对文本熟能成诵, 这文本就一定要是学生喜欢的精美 (短小精悍、文质兼美) 的诗文。 既精美又为自己所喜欢, 读起来才有乐趣, 才有享受的感觉, 才能乐此不疲, 收到理想的效果。 因此, 教师在推荐时不仅要注重数量, 更要注重质量, 这样学生才能有选择的余地。
三、要读出感情
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作者感情的结晶。 诵读的时候, 要细心体会, 感受洋溢在字里行间的浓浓情意;让自己的心一步步贴近作者, 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 让字字句句仿佛出于已之口, 让浓浓情意仿佛出于已之心。 这时会有一种“我即作者”的感觉, 这是诵读的最高境界。
进入诵读的高境界, 要善于展开联想, 联想自己的经历、感受, 联想自己的所知、所闻……
例如读“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就要想想“活着, 已经死了”的是什么人呢? 是卖国求荣的人, 是草菅人命的人, 是出卖战友的人, 是腐化堕落的人……“死了, 却还活着”的又是什么人呢? 是为祖国、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人, 是勇于献身的人, 是刘胡兰、江姐、黄继光、孔繁森……这时候, 谁的心头能不升腾起憎与爱的火焰呢? 当然有些学生由于种种原因还无法真正体会到“憎与爱”这种感情, 这时候就要让学生饱饱“耳福”, 来一个示范性的诵读。 如果教师的诵读素质高, 就可由教师范读。 反之, 则可以让现代化的教学工具代劳, 听一听录音带里的声音, 想一想人家为什么能读得这么好, 我们怎样才能达到这种程度?
技校学生现状及对策 篇3
和教育思想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传统的技校教育得到了更高的重视和关注。技校教育是技术工人的摇篮和培养基地,打造好技校教育可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数总更多高素质高技术水平的人才。因而,做好对技校学生身心素质、专业水平和思想道德的教育工作十分重要,关系着未来就业和社会建设等多个方面。与教育部对技校学生的高度与重视相反,眼下我国的技校教育工作还存在着许多差强人意的地方,技校学生的技术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以及文化水平均有待更进一步的提高。本文将通过阐述目前技校学生的基本现状,来分析技校学生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议性的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7
摘要:技校学生;学生现状;管理问题;解决对策
技校学生的教育工作责任重大,对技校学生的技能考核和素质培养同等重要。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和时代使命的转变,技校学生的教育水平已经有了更高的指标,传统的教学方法和管理制度已经存在了一定的滞后性,无法满足技校教学的新指标,这就对技校学生的管理工作有了或更高的要求。教育工作者们应将人本观念作为教学理念的思想指導,把技校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想要更好的解决目下技校学生教育存在的问题,首要的工作就是掌握好技校学生的基本现状。
一、技校学生的主要现状探究
我国地域辽阔,技术学校林立,技校学生数目庞大,存在的问题也比较复杂。本文将对大部分技校学生的现状做一个简要的阐述,以便更好的发现技校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便更好地解决问题。
(一)技能水平和实践能力还有待提高
目前我国正处于现代化建设的大发展大建设时期,技术人才的缺口相当之大,对技术人
才的技能要求也相当的高。与社会上的高需求量和高需求指标相比,我国技校学生的数量其实并不欠缺,但很多企业和事业单位仍存在着技术人才的需求,是因为从技校毕业出来的学生技能并不达标或者是极为欠缺操作经验,这是技校教育者要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固然和技校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投入精力息息相关,但学校的考核指标还有待提高,考试制度所存在的漏洞还有待完善,为学生提供的实践操作机会还有待增加。
(二)生活习惯和个人作风还有待改进
与义务教育阶段不同,技校教育存在着很大的自由性,这就造成了技校学生的生活习惯
和个人作风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技校学生普遍都住在学校宿舍或者外租在学校附近,没有了监护人在身边的约束,学生们很多的不良习惯逐渐扩大,并对其他本身生活习惯良好、个人作风端正的学生造成消极的影响。目前,手机、电脑、平板电脑、游戏机等电子设备的普及,使得学生醉心于其中,很多学生甚至通宵达旦的操作这些设备进行娱乐,不论是对第二天技能的学习还是学生个人的身心健康发展都有很大的不良影响和危害。更有甚者,由于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和自身抵制诱惑的能力较差,沾染上了许多的坏毛病:染发、吸烟、熏酒,更有甚者参与打架斗殴、赌博等简约法律和道德双重界限的活动中,亟需引起教育者和家长们的重视。
(三)知识阅历和文化水平还有待加强
目前我国极小学生们普遍还存在着歪曲的认知,认为只要掌握好专业技能就足够了。忽
视了知识阅历和文化水平的重要性。现在是信息化社会,信息技术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至关重要,只学习技校固有的技能知识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瞬息万变的发展形势,极容易被11社会发展的潮流甩在深厚。只注重学习技能技术,而不主动的去学习文化知识和丰富自身的社会阅历,无异于故步自封,不利于技校学生未来人生发展道路走的更宽更广,只能被局限在单一领域,那时追悔莫及。
二、技校学生管理的问题和对策探究
通过上文对技校学生的现状概述核问题探究,我们可以看到目前的教育形式还很严峻,作为教育工作者就要从滋生的教学管理上出发,检讨和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探究解决对策。
(一)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目前很多技校都片面的重视对学生的技术教学和技能考核,而忽视了学生的个人作风和
个人品行。这就需要加强对学生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疏导,实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才能及时的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帮助其进行纠正和疏导,避免很多恶果的酿成。
(二)提高对学生的实践考核指标
目前很多技校对学生的技能考核中,试卷问答还占据着绝大多数的比重,而对学生的实
践操作能力考核则并存在太过严格的限制,学生们只要遵守学校的法律法规,按时完成每个学期的教学考勤,问卷分数只要及格便可以顺利的通过期末考核。这就造成了学生们消极懈怠心里的养成,也不利于提高学生们的实践操作能力。教育工作者们要加大实践考核在整个学生技能考核中的比重,并严格按照考核指标进行考核,才能更好的敦促学生学习,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和进步。
(三)加强学校的图书馆建设
在很多技校中,图书馆空有丰富的藏书而鲜有学生问津的现象屡见不鲜,这就需要教育
工作者们多举办读书的活动,并鼓励学生去图书馆阅读,促进学生养成爱阅读爱求职的好习惯。多读书多求知有利于开拓学生们的视野,丰富学生们的阅历,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质。
三、尾言
目前我过技校学生面临着很多亟待解决的现状,需要教育者们完善和健全教学模式和考核机制,以期帮助学生们全面发展,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李莎莎,周郁秋,杨金伟.护理本科生的自尊水平与心理控制源及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J]. 护理管理杂志.2010(01)
车间问题现状总结及对策 篇4
车间在短短一月发生X起问题,虽然技改生产存在矛盾,但都要正视这些问题,认真按四不放过开展工作。
车间现状
1工作转换管理重点不突出,管理人员方向不明确,资源配置不足,导致车间总体生产率低。
具体表现1技术改造调试与设备维护保养2生产组织与生产质量3技术支持与员工行为4信息沟通与问题处理
2人员工作质量意识思想放松,敏感性不强,工作进展缓慢,处置不力,导致问题积累。
具体表现1设备动起来就OK,剩下是厂家的2产品不达标是技术标准问题3出现问题没能从自身找起,推为客观条件4处理问题耗时长,效率低
3现场秩序混乱,现场管控力度不够,管理人员在具体工作方式方法措施上研究不足,特别是关键特殊工序,凭经验办事,没有做好相关工作记录及总结,问题频发。
具体表现1劳力安排,2文件传递慢且不准确,3物料流转(原料投入产出,半成品,在制品,乙方厂家相关回收物资无管理规定,无帐卡物管理记录核对,4过程监控重点不明,5生产记录缺漏且员工不记录设备保养物料流转情况,6班与班交接不明,7上下工序监督缺失
4基础管理考核跟进不及时,人浮于事,积极主动,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维护企业利益的氛围都严重下滑,整体士气不足,导致相关方产生不信任危机。
具体表现1现场6S管理无序2生产记录不精准3人员现场到岗率低4每班每岗人员工作按时按质完成率无考核记录5管理人员主动跟进现场,分析总结验证少,时效性缺乏监督。
下一步工作:目标,措施,要求
(一)明确部门发展目标:
围绕设备,用TPM体系开展车间各项工作(产品、团队),做细,做精,使各层次人员技术、管理水平有较大的提高,车间现场面貌工作质量改观。
一季度:
现场6S向xx看齐;设备效能的有效发挥,达到设备技术改造预期要求xx万箱/年。(部门、班组、个人发展计划;制度流程梳理,岗位职责调整,工作记录调整)
二季度:
各层次人员技术知识技能水平有所提高,得到乙方厂家认可。要求操作人员技能达到岗位独立操作,车间考核良好分数一次通过率为90%;维修层技术层次人员由专业主管定技术知识技能水平标准,要求内专业课题不少于3,专业培训次数不少于6次。
三季度:车间管理运行中安全生产设备质量的物流信息流规范,制度流程再梳理,要求形成车间运营手册,员工工作按行为规范开展。
四季度:按厂部人力文件,车间人力资源管理,各环节密切关联,(业绩,考评,奖惩,分配,培训,聘任,晋升,淘汰)形成良好竞争氛围,形成能上能下。
措施:
1学习厂部职代会报告,特别是关于生产效率和品牌维护发展方面,要求写出心得
2开展现场6S,划分责任区,落实到每天每班每人每岗,把力所能及的做好,要求每周车间检查考核一次班组;
3做好技术培训管理;
4管理汇同相关职能部门,梳理车间规章制度,培训员工,验证掌握效果,要求考评员2份月内完成。
(二)重新规划工作设计,从上到下开始,强调工作质量和有效性,上下工序监督。
1要求车间管理人员结合实际20xx年至今工作,重新编制工作说明书(1工作目标2工作职责内容:工作的广度,工作的深度,工作的完整性,工作的自主性,工作的反馈。2工作职责:工作责任(重要,日常),工作权利,工作对象,工作方法,相互沟通,合作,工作成果。3工作权限及工作关系:协作关系,监督关系4工作环境及压力5绩效标准及分配5技术技能要求,阶段目标)
2怎么体现安全,设备,工艺,生产,产品
要求:管理岗位每专业选一人实施,2月完成(三)主要工作流程优化
1(生产过程投入,流转,产出),措施可视化管理,定置管理
生产组织,生产控制,关键工序管理,设备管理,安全管理,2车间信息系统的应用
3相关厂家的要求
4设备维护保养维修
要求:班组长就关键工序管理,设备员就维护保养维修,安全员就安全管理进行编写,2月完成.(四)工作策略和评价标准
坚持什么,反对什么,表扬什么;高压线;逐级惩戒
综合考评:解决人怎样肯做/干,怎样能做/干,怎样做/干好。
追求:高生产率,低缺勤率,一定流动率,良好规范行为,工作满意度/忠诚度
措施:
根据厂部人力资源管理,收人分配政策,厂部目标,部门发展中难点重点,调整车间绩效管理方案,各项主要任务/指标的考核权重。
具体按班组绩效和个人绩效开展。如生产班中的设备保养,技能提升;维修班的现场服务,维修效果,效率;管理班中技术人员的攻关培训,技术支持,信息收集分析处理,服务效率;对连续一段时间内没有改观的行为,现象的考评。
要求:考品员就xx工管理,班组绩效进行调整,2月内完成.追求:高生产率,低缺勤率,一定流动率,良好规范行为,工作满意度/忠诚度
安全是工作保障;高效是工作核心,稳定的质量控制是基本要求,低耗是综合水平的体现。
以上不对之处请大家指正,共同协商,合力解决。
Yh
20xxx
农村消防工作现状及对策 篇5
一、大洼县农村消防工作现状
1、现在农村大多使用木柴等做燃料,居家周围堆放大量的柴草等易燃可燃燃料,加大了火灾荷载;
2、消防水源严重缺乏,无消防水源,发生火灾后造成无水扑救的局面;
3、村民消防安全意识淡薄,缺乏消防基础知识和逃生自救常识,存在火灾危险,不懂怎样预防或处臵初起火灾,自我保护能力低,一旦发生火灾,往往惊慌失措,致使小火酿成大灾,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4、因一些沉规陋习,在生活中对火源、火种缺乏有效管理,容易引发火灾;
5、电气线路的敷设管理不规范,电气线路老化、乱拉乱接照明线路,容易引发火灾;
6、辖区面积大、交通不便利,消防队难以按照到达现场扑救。目前,我县的农村距离消防队距离短的也要10多分钟,远的乡镇需要一个多小时甚至更长,再加上受到农村范围较大,乡村道路较小且交错纵横的地理环境和交通条件的制约。
二、做好农村消防安全工作六点措施
1、加强农村责任区行政领导对消防工作的领导。乡镇领导要站在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上,来认识农村消防安全工作的重要性,把加强和改善农村消防工作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点。
2、加大农村消防工作的资金投入。乡镇领导要形成共识,形成制度,按乡镇经济总收入的一定比例来投资消防安全环境建设,形成发展农村消防工作的良好态势。
3、抓好农村消防规划的落实。规划制定出来,如果不抓好落实,就
一切都是空的。
4、改善农村消防器材装备建设。在设立适合农村发展的多种消防队伍后,就得配臵足以保障农村经济发展的消防装备和灭火器材。
新农合现状、问题及对策 篇6
一.概念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简称新农合,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
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简称旧农合,是指以农村居民为对象,由集体和个人共同筹集医疗预防保健基金并按一定比例补偿的各种形式的医疗保健制度,包括合作医疗、医疗保险、住院费统筹及预防保健合同等形式。其中合作医疗是主要形式,主要解决农村居民因病致贫等风险问题。
二.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发展现状
(一)我国新农合的筹资机制和补偿机制
我国新农合采取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的方式筹集资金。2009 年我国增加了对新农合的财政补贴,由原来的40 元提高到80 元,其中包括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各补贴40元,且个人缴费也由原来的10 元提高到20 元,从而充实了医疗基金。
我国现行的新农合制度对医疗费用的补偿及补偿范围均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并设定了.起付线.和.封顶线.。医疗费用的补偿范围只是大病住院费用,正常分娩和慢性病大额门诊补偿其中大病费用的补偿范围必须是符合《合作医疗基本用药目录》中规定的药品费、手术费住院费、治疗费等;对于正常分娩的实行定额补偿制度,孕妇可凭生育证得到一定额度的补偿。95%的统筹地区实现了医疗费用即时结报,三分之一以上的统筹地区开展了提高农村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和急性白血病等重大疾病医疗保障水平试点工作,到今年一月底已累计救治4859名患儿,实际补偿比达到79%,超过30%的统筹地区开展了门诊总额预付,按病种付费等方式改革。我国各地区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设置不同的补偿额度。
(二)我国农村地区医疗机构的设置
我国新农合对医疗机构的设置采取定点医疗的方法,参合者在患病时,可凭《医疗证》、本人身份证明到定点医疗机构就医。当参合者在本市就医时,可选择任何一家定点医疗机构,以方便参合者就近就医。对于在外地就医者应经市新农合医疗管理中心批准;外出人员在患病住院时也应及时向市新农合医疗管理中心报告。
(三)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
新农合医疗基金主要用于补助参合农民的大额医疗费用或住院费用,只能减轻患病农民的经济负担,而不能从根本上真正的防止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由于合作医疗筹集的基金数额少,只可对大病进行补偿,难以发挥新型农村合作对于小病补偿医疗制度的作用。对于那些在年内没有动用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人员,统一安排一次常规体检或者其他疾病预防和基础保健。
(四)新农合的发展
截止2010年底,全国有2678个县(区、市)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口数达8.36亿人,比上年增加300万人;参合率为96%,比上年增加2个百分点。2010筹资总额达1308.3亿元,人均
筹资156.6元。全国新农合基金支出1187.8亿元;补偿支出受益10.87亿人次,其中:住院补偿0.66亿人次,普通门诊补偿9.89亿人次。政策范围内住院补偿比达到6%0左右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倍左右,基金使用率超过90%。信息化建设快速推进,商业保险机构经办新农合业务逐步展开,一些地区探索由卫生部门统筹管理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的做法成效明显。
三.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问题
1.筹资机制和补偿机制的问题
(1)筹资难度大,县级财政压力大
(2)宣传工作不深入,不到位
(3)医药费报销比例过低,缺少吸引力
(4)报销程序繁琐
2.定点医疗机构设置的问题
(1)定点医疗机构基础条件差,医疗服务水平和质量亟待提高
(2)农村合作医疗设施总体水平不高,保障程度低。
3.政策管理上的问题
(1)管理手段落后,信息化建设迫在眉睫,管理和监督不规范。
(2)是立法滞后,政策不过硬。
(3)存在道德风险
四.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对策
(一)加强宣传力度,建立咨询机构
(二)确定合理的补偿制度,缩减报销程序
(三)加大社会筹资力度,比如慈善捐款和发行彩票
(四)加强定点医疗机构的硬件设施建设,鼓励农民就近就医
(五)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加强疾病预防和基础保健的建设
(六)加强立法,用法律规范新农合的体系
五.补充
新农合基金的支出:
实行大病统筹加门诊家庭账户的统筹地区,基金支出包括统筹基金支出和门诊家庭账户基金支出;实行大病统筹或住院统筹加门诊统筹的统筹地区,基金支出全部为统筹基金支出,其中实行住院统筹加门诊统筹的统筹地区,统筹基金支出包括住院统筹基金支出和门诊统筹基金支出。
统筹基金支出是指用统筹基金支付的对参合农民医药费用的补偿支出。其中,住院统筹基金支出是指用统筹基金支付的对参合农民住院费用的补偿支出,门诊统筹基金支出是指用统筹基金支付的对参合农民门诊和健康体检费用的补偿支出。
门诊家庭账户基金支出是指设立家庭账户的地区,用于参合农民门诊费用、住院自负费用和健康体检的支出。可以结转使用,但不得提取现金。
思考;新农合参合自愿还是应采取强制性?
新农合资金如何做到收支平衡?(防止有结余)
企业绩效评价现状及对策 篇7
所谓评价, 是指人们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 运用特定指标和标准, 采用特定的方法, 对人和事的价值做出判断的认识过程。
绩效评价是指运用一定的评价方法、量化指标及评价标准, 对中央部门为实现其职能所确定的绩效目标的实现程度, 及为实现这一目标所安排预算的执行结果所进行的综合性评价。
企业绩效评价的案例研究
A企业人力资源现状
A企业1988年1月成立, 截止到2010年6月, 企业员工总人数800余人。2006年公司注册资本为1.65亿元, 总资产8.8亿元。在全体员工中, 学历情况统计如下:大专及以上学历约占60%, 30岁至39岁年龄段的员工约占59.2%, 具有专业技术职务人员约占28.7%。从总体情况来看, 体现出以下特点:整体素质较高, 但本科及以上学历比重较低;管理人员所占比例过高, 技术人员比重较低;操作人员持证上岗率高, 但学历相对较低。
A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现状
通过调查, 得知该企业采用的仍然是传统的绩效评价方法, 从统计结果来看, 该企业绩效评价中存在着以下四个问题:
(1) 现有绩效评价方法缺乏科学性。该评价体系的评价方法中定性评价指标过多, 定量评价指标较少, 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实际绩效的情况。
(2) 绩效评价目标与企业发展总目标不一致。该企业的绩效评价目的是薪酬与职务级别的提升, 刺激所有员工积极的工作态度和增强其工作责任心, 而该评价体系的实施却不能够为促使企业整体绩效的提升带来贡献, 使得企业员工不能够集中精力投入到促使企业发展的工作上来, 从而影响了企业总体的发展效率。
(3) 绩效评价体系的具体内容缺乏针对性。该企业目前的评价内容仅仅是从员工个体的德、能、勤、绩方面来进行评价, 评价内容基本相同, 不同部门和不同层次人员考核指标没有明显区别, 领导和员工评价的指标基本相同, 不能客观反映出不同层次人员的整体情况, 并难以保证评价的合理性、公平性和评价体系的完整性。
(4) 绩效评价结果没有得到合理利用。评价结果与员工薪酬、职务提升、员工进修等方面相挂钩是绩效评价的最终目的。而该企业对绩效评价结果利用程度不够充分, 仅把评价结果视为一项独立的管理行为结果, 并未发挥评价结果的重要作用。
A企业绩效评价的改进对策
树立正确的绩效评价目标
通过绩效评价, 了解员工绩效的现状, 增强员工积极的工作态度和增强其工作责任心, 指引员工把精力投入到促使企业发展上来, 建立正确的绩效评价体系, 促使绩效评价目标与企业发展总目标相一致。
绩效评价的原则, 主要包括:
实用性原则;信息反馈原则;公开性、公正性原则;差异性原则;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
绩效评价的结果应该得到合理利用
(1) 增强评价沟通。上级应该及时反馈被评价者的评价结果, 反馈的内容首先是评价结果, 让被评价者了解自己的评价结果, 这个结果在相同层次人员中所处的位置如何;其次是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 分析评价结果所反映出来的实际情况, 包括优点、缺点。同时, 对于评价结果信息反馈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对评价结果申诉的情况, 应该设置专门的申诉渠道, 确保评价结果让每个层次的员工都可以接受。
(2) 绩效结果应该得到正确利用, 发挥评价的重要作用。要把绩效评价与薪酬、职位等涉及员工利益的因素相联系。企业在进行薪酬与职位调整时应正确合理利用绩效评价结果, 根据评价结果来决定员工薪酬、职位调整, 从而促进企业健康向上发展。
(3) 要重视员工的培训工作。评价结果必然会反映出员工一定的工作情况。通过评价结果, 可以了解员工是否需要培训以及需要培训的程度, 培训要具有针对性, 要因材施教地对被评价者应具备的管理技能、业务技能和管理观念进行培训并且给予指导帮助。
通过对A企业的绩效评价体系研究分析, 可以得出科学正确的绩效评价体系以及对绩效评价结果的合理利用, 对员工业务水平与素质的提高, 对员工工作责任心与积极性, 和企业整体绩效水平的提高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建立正确的, 适合本企业健康发展的绩效评价体系, 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 追求较高绩效的重要保证。
体育中考现状及对策分析 篇8
[关键词] 体育 中考 对策
实施体育中考后,体育教学成绩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实施体育考试之后的效果所在,其实质意义远远超出体育考试的本身,从端正教育思想,由围绕“主课”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跨出了坚实的步伐。那么,现行的体育中考还存在哪些问题,应如何去实施呢?
一、体育中考的现状分析
我市规定体育中考成绩占中考总分的比例不超过5%。我市体育测试身体素质:包括必选200米和自选项:跳绳,实心球,立定跳远。即200米,不管男生还是女生必须要选的,跳绳、实心球、立定跳远男生女生均可选其中一项,即每个考生测试两项。这样,既考了学生的基本素质,又让学生有了一定的选择余地,要根据自己的身体条件进行有针对性的锻炼。对于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与新课程标准中的“让每个学生形成一到二项特长”相符合。现行的体育中考是以健康第一为思想的,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有利于促进学生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既符合素质教育的方向,又切合绝大部分家长的心愿,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二、体育中考对体育教学的负面影响
随着中考体育考试的进行,社会、学校、学生家长、学生都重视体育工作和学生身体锻炼了,但他们所重视的仅仅是需要考试的几项,至于其它体育项目一概不问,这样体育教学工作也滑入了应试教育的泥潭。具体体现为:
1.许多地方和学校为了应付考试,每天只练考试的几个项目,体育课脱离了正常的教学大纲,致使体育教学思想、方法、手段远不适应体育教学生动、活泼、主动的要求,许多体育教师也因此不备课、不写教案,体育课出现“放羊”倾向;部分体育教师的思想与业务素质,与实施素质教育要求不适应的状况差距加大,使得学生们仅体育考试的几项成绩突出,却未学会其他的体育项目。现在为了就会中考,学校延长了学生的锻炼时间,体育课上与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搞的热火朝天,表面上中考项目的训练时间加大了,考试成绩也可能提高了,但学生掌握的“三基”却达不到体育大纲的要求,学校体育课向学生传授体育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作用下降,违背了国家教委加试体育的初衷,更遑论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培养。
2.为了提高学生的中考体育分数,绝大多数学校把专业教育的内容、方法和要求搬到普通学校体育学科中来,把体育课变成训练课,违背了体育教育教学的规律。有的学校为了提高学生的中考体育分数,在考前搞“突击”,安排的晨练、体育课、课外活动全是考试的三项训练,而家长还每逢周六、周日送子女去考前训练班、强化班等,这种单调的、不科学的做法,必然使学生望而生畏,失去对体育的兴趣与信心,这样不但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同时使学生身心受到摧残。去年北京积水潭医院收治了不少初三的骨折学生,他们是因平时缺乏体育锻炼,考前搞“突击”,结果运动量过大而导致骨折。
3.体育教学内容单一、乏味。现在我们在体育课上或者是课外活动的内容都是围绕《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在转,受初中升学体育考试内容的指挥。每年都花大量的时间在重复练习,重复;练测反复进行,,枯燥的练习充塞着体育课堂,更有甚者,从初一开始就围绕体育考试项目进行三年强化训练。在这种环境里学生关注的是考分,本来是生动、活泼、学生所喜爱的学科,变成了学生厌烦和生畏的课堂。《达标》、初中升学体育考试本意是为促进学生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体育地位,为育人服务的,结果执行起来即偏离了素质教育的轨道,在应试教育驱使下成长起来的学生对体育不会有好感情的,更不能产生兴趣,“终生体育,全面育人”将成一句空话。
三、体育中考的对策
1.新的体育考试方法实行,从内容上克服了因体育考试给体育教学带来“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使中考体育考试的“指挥棒”与体育教学改革的方向相一致,有利于促进学生积极参加平时的体育锻炼,上好体育课;体育教师要善于运用家长、学生关心体育考试这样一种心理特点,加强自身业务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制订出科学合理的体育课、课外体育锻炼考核、评价体制,以考促教,引导学生树立体育意识、健康意识,注重学生体质的全面发展,不断提高体育的教育教学质量。
2.应加强体育教学过程管理,防止连续三年的体育课成绩、平时参加体育锻炼的考核评价流于形式,而出现任意送分等“腐败”现象的滋生。体育课成绩和平时体育锻炼的考核共计30分,虽然由学校负责考核,但主要还是体育教师,连续三年的体育课成绩、平时参加体育锻炼的考核评价,增加了工作量,这就要求我们体育教师要有高度负责的精神,既要扎扎实实、客观公正地做好这项工作,又要顶得住歪风邪气。
3.强化素质教育,淡化应试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从根本上增强学生体质。注重过程性评价,采取绝对评价与相对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既要重视学生在体育学习的进步幅度与努力求知程度。重视学生自学的体育知识、技术、特长项目或具有自创性的动作或锻炼方法进行测试,以鼓励学生发展特长、培养个性,促进其锻炼习惯的养成。
综上所述,中考是关系到学生能否进入高级中学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中考体育操作得当,收到的利益不仅是给高中带来全面发展的学生,为初中体育的发展带来利益,更重要的是让学校普通教育阶段更重视体育的发展,让学生在一个大环境之下加深对体育的认识,让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所以,中考体育改革势在必行,以让中考体育更加科学化、规范化。
参考文献:
[1]徐大从.体育中考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策略[J].中国学校体育, 2006, (06).
[2]张震伟.体育中考下的体育教学误区与对策[J].中国西部科技, 2008, (09).
[3]马爱华.改革中考体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J].中国学校体育, 2007, (05).
【现状及对策】推荐阅读:
现状及对策06-23
现状问题及对策07-06
现状成因及对策06-06
现状及对策分析07-10
养老服务现状及对策07-25
发展现状及对策10-02
汉字书写现状及对策12-02
失业问题的现状及对策06-04
商标抢注的现状及对策12-25
乡镇行政管理现状及对策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