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现状及对策思考

2024-09-21

幼儿教育现状及对策思考(精选8篇)

幼儿教育现状及对策思考 篇1

幼儿教育现状及对策思考

家朋学校中心幼儿园:章传宜

内容摘要:幼儿教育是一切其他教育形式的基础,所以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同样也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让每一个幼儿都受到良好的早期教育,是国家发展幼儿教育的基本宗旨和目标,农村幼儿教育是我国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农村幼儿教育的发展,就谈不上全面提高我国幼儿教育的整体水平。

关键词: 现状 分析 对策思考

幼儿教育是一切其他教育形式的基础。所以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同样也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近几年,幼儿教育事业也有较大发展,但同时也存在着诸多问题,这需要政府、主管部门及幼儿教育事业从业者共同努力去改变。

一、家朋乡幼儿教育现状调查

家朋乡属于绩溪县的边远山区,近年来,乡政府通过举办“油菜花”旅游活动,家朋乡的知名度不断提高。但作为家朋乡的一个文明窗口的幼教事业,发展还是严重滞后。全乡8个行政村,40多个自然村,人口12110人,其中3---5周岁的适龄幼儿390人.全乡有公办幼儿园(包括托班)4所,其中霞水幼儿园2014年上学期因缺教师停办,民办幼儿园5所,乡内在园幼儿106人,其中外地入园幼儿约20名,毛入园率仅有27%,还有280名3—5周岁适龄幼儿没有入园或去外地入园。

二、幼儿教育问题分析

(一)布局不够合理。平均差不多5个自然村一所幼儿园,由于布点不够合理,加上农村人口居住分散,导致多数适龄幼儿上学路途遥远,必须由家长早晚接送,有的只好选择不来入学。

(二)条件简陋。中心幼儿园好一点,唯一的一台电脑是在中心校借用的学生电脑,全乡幼儿园设备、设施都很落后,其中还有两个园点还在70年代集体建造的房屋内开展活动,全乡幼儿园只有一个卫生厕所,幼儿大、小便的安全隐患大。多数民办点没有教具、玩具,更没有开启幼儿智力的游戏设备。远远不能适应幼儿教育发展的需要。

(三)师资力量薄弱。全乡有幼儿教师11人,其中还有3人兼带1---2年级的课程,中师或中专学历5人(无幼师专业),高中学历1人,初中及初中以下3人,40岁以下2人,40至50岁4人,57周岁以上5人。幼儿教师来源和构成身份复杂,有在编的小学教师、临时代课教师、村干部、社会自主就业人员,师资素质、能力参差不齐。

(四)观念落后。一是幼儿教育观念淡泊。幼儿教育没有引起只够的重视。多数幼儿都是隔代监护,家长让幼儿入园接受教育的认识不到位。二是“小学化”倾向严重。向幼儿教授小学才应接受的知识,严重违背了幼儿生理发展和心理特征,对孩子未来的学习信心、兴趣产生不良的负面影响。这一方面是由于幼儿教师没有掌握幼儿教育的方法技能造成的,另一方面是家长由于不懂教育规律、望子成龙心切,甚至给幼儿教师施加压力造成的。三是“托管化”现象严重。较多的幼儿园没有注重幼儿行为习惯培养、智力潜能开发。四是保育工作薄弱。全乡只有少部分幼儿在园内午餐。乡内幼儿106人,只有床位30张,中心幼儿园都不够用。幼儿身体发育所必须的营养、休息得不到有效保证。

三、幼儿教育对策及思考

(一)合理规划布点。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把标准、规范的中心幼儿园和村级幼儿园建设纳入城镇、中心村规划,优质、高效地提供包括幼儿教育在内的各种公共服务,提高农村幼儿教育水平。

(二)建设师资队伍。一是将农村幼儿教师培养纳入师范院校招生计划,享受国家有关优惠政策,加大幼师队伍的建设,以满足农村幼儿教育的需要。二是公开招考、录用一批农村幼儿教师,充实到农村幼儿园。三是将农村幼儿教师的培训纳入教育规划,有计划、有步骤、有考核地加强培训,对具备从事幼教工作基本条件的幼儿教师进行岗位培训,颁发证书,加强对幼儿心理、教育方式方法、教学内容等的培训,防止幼儿教育“小学化”。四是要从社会保障、工资水平等各方面切实提高农村幼儿教师待遇。

(三)积极鼓励民间资金兴办幼儿园。

(四)建立从场地布局、设施设备、师资配备、教育保育、管理模式、质量评定等适应农村幼儿教育发展的标准。

(五)实行归口管理。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进一步落实责任机制、调整利益分配,以乡中心校管理为责任主体,管理、指导、示范区域内的幼儿园教育工作,注重幼儿教育的特殊性,实行小学教育与幼儿教育的差别化管理,避免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倾向。条件具备后,再成立具有独立资格的乡中心幼儿园、村级幼儿园,由乡中心幼儿园进行统一管理,有效杜绝幼儿教育“小学化”。

让每一个幼儿都受到良好的早期教育,是国家发展幼儿教育事业的基本宗旨和目标,农村幼儿教育是我国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农村幼儿教育的发展,就谈不上全面提高我国幼儿教育的整体水平。《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明确政府职责,加大政府投入,努力普及学前教育,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

总之,要发展学前教育,任重而道远,需要地方政府,社会各界和幼教从业人员的共同努力。

幼儿教育现状及对策思考 篇2

一、高中教育发展失衡的现状

1. 高中教育在整个教育系统中失衡

一直以来, 国家非常重视高等教育的发展, 致使高等教育投入在整个教育系统中所占份额偏高, 发展形势较好。同时, 随着近年来政府对义务教育关注程度的提高, 投入力度的加大, 义务教育发展失衡的局面也逐步得到好转。但是, 处于两者之间的高中教育却一直处于受忽视的地位, 从而导致了目前高中教育总体发展水平偏低, 并且发展不均衡。主要表现有三。一是高中教育投入不足。在各项经费投入中, 高中教育投入所占比例最低。如图所示:

注:数字来源于对《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06》的分析

二是高中教师质量不高。2006年, 小学专任教师合格率为98.87%, 初中专任教师合格率为96.34%, 而高中专任教师合格率仅达到86.46%[3], 高中教师合格率在整个教育系统中达标率最低, 不断制约着高中教育质量的提高。三是高中发展绝对数量不足。根据中国教育年鉴分析, 自1999年高等教育扩招以来, 高中的升学率在七年的时间里由1998年的46.1%上升到2005年的82.5%, 增加了36.4%。同比之下, 初中升学率由50.7%上升到62.9%, 仅提高了12.2个百分点。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高中发展绝对数量不足, 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需求, 从而对初中出口的畅通造成了消极影响, 并成为初中出口和高等教育入口的瓶颈。

2. 高中内部受教育群体机会差距显著

高中教育均衡发展的核心是实现教育机会的均等。这种机会不仅包括起点, 也包括过程以及获得与其能力相对应的结果的机会均等。目前, 高中非均衡发展表现最为突出的正是群体受教育机会的差距。“机会是一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可能空间。它虽然不是现实性的东西, 但拥有机会, 才能转化为现实的可能。因此, 对于每个个人来说, 机会是一种资源。”[4]每个人都在为争取到这个资源而努力。当前对教育机会的关注主要集中在高等教育领域, 高中教育涉及较少。由于高中教育发展的滞后, 高中教育机会, 尤其是优质教育机会竞争的激烈程度甚至超过了高等教育。

“尽管现代教育系统的选拔过程似乎是以能力标准为主, 但许多研究发现, 非能力的身份特征仍然对人们的受教育机会产生重要影响。尤其是家庭出身与教育获得之间的联系, 几乎跨越国界普遍存在。许多国家的教育改革正是要弱化这种联系, 但毫无例外地, 这种联系仍然存在着。”[5]从高中教育机会的分布来看, 中上阶层的子女更容易进入重点中学, 而中下阶层的子女则更多分布于普通中学。社会上层子女进入重点中学的入学机会比低阶层子女要高得多。同时, 从进入的途径来看, 农民家庭的学生多数只能依靠分数的优势上重点中学, 通过考试获得的比例最高。拥有更多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家长可凭借所拥有的资本来弥补分数的不足。即是说, 在靠分数取得高中入学机会的背后存在着家庭背景 (包括家庭的社会资本、经济资本、文化资本) 的较量。

二、高中教育发展失衡的原因分析

1. 投入有限及分配的不合理是导致教育投入失衡的主要原因

在教育总量中, 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一直徘徊在3%左右, 从未达到《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规定的4%的目标, 教育低投入一直受到学者批评。同时, 政府在分配这有限资源时往往更青睐能迅速带来收益的高等教育和受众人瞩目的义务教育, 使这两者成为优先保障对象, 从而造成高中教育资源一直短缺, 以致不能向受教育者提供足够的教育机会以满足受教育者的需求。再者, 单从高中投入份额看, 政府也没有担负起主要责任。正如有学者指出教育投入中“小的非公共部门, 大的非公共投入”[6]的格局一样, 2006年, 高中教育总经费中, 政府预算内财政拨款只占40.6%, 与初中的68%以及小学的76%相去甚远。在这种情况下, 对有限资源的争夺就变得理所当然并且异常激烈。同时, 也正是由于资源短缺, 高中无法吸引更多的、更优秀的教师, 以致目前高中仍有近1/6的不合格教师, 这将是高中教育均衡发展的深层危害。

2. 经济收入差距巨大是导致受教育群体失衡的根本原因

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 各阶层收入差距显著。一般认为, 基尼系数小于0.2为高度平均, 在0.2~0.4之间为基本合理, 在0.4~0.5之间为差距较大, 国际上把0.4作为贫富差距的警戒线。而据中国社科院2005年社会蓝皮书报告, 2004年中国基尼系数超过了0.465, 2005年逼近0.470, 显然, 贫富差距过大。教育经济学家认为, 教育首先是一种消费。目前, 我国高中教育允许收取学费和择校费, 这是一个无形的门槛, 再加之高中学生资助体系的缺失, 导致一部分低收入家庭的学生要么因经济能力丧失受教育机会, 要么因经济能力丧失优质教育机会, 从而形成教育群体差距。

三、高中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探讨

1. 强化政府责任, 提高政府教育均衡意识

高中教育的准公共产品属性决定了政府必须在均衡发展中负有主要责任。第一, 提高公共教育经费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只有这样, 才能保证教育资源总量的充足。同时, 在分配各类教育资源时, 增加高中教育的比重, 逐渐缓解资源匮乏的局面。第二, 在高中教育经费中增加政府的投入比例。教育的投资主体包括政府、社会团体和个人家庭, 而高中教育的准公共产品属性决定了政府必须在投入中占主导地位。政府应该确保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占高中教育总经费比例达到50%以上。第三, 建立监督机构。国家虽然允许高中阶段收取部分学费和择校费, 并作出一定限度规定, 但收费的弹性空间很大, 由于监督力度不够, 导致乱收费、高收费屡见不鲜。政府应建立专门的监督机构以保证收费的透明度以及合理性。第四, 创办特色学校。高中教育禁止举办重点学校已经很明确, 但为了追求升学率, 甚至是教育收益, 地方政府在形式上放弃重点学校时却并没有改造薄弱学校, 缩小学校差距。我们虽然不能像韩国那样采取削峰填谷的极端做法, 但也不能继续制造和扩大已有的差距。应加强创办特色学校, 用学校的特色去弥补学校的不足, 从而达到学校之间均衡发展。

2. 改革和完善高中教育体制

高中教育均衡发展的核心是实现教育机会均等。因此, 在制度设计上应坚持公平的原则。第一, 应切实执行多元化办学体制, 发展民办教育。国家虽然在法律上允许和支持民办教育, 但在实际办学中并没有给予足够优惠和支持, 无论是教师待遇还是经费扶持, 民办学校都无法与公办学校相比。以致民办学校在经过当初几年的快速发展后逐渐萎缩。政府应该转变观念, 不仅在政策上, 而且应该在经费上扶持民办教育。这样, 不但可以增加教育的供给, 缓解政府办学压力, 而且可以为那些有意择校的人提供空间, 让择校的人去择民办学校。第二, 加强多渠道投资体制。当前的问题是政府既无法完全提供受教育者需要的资源, 又限制其他渠道投资方式, 因而导致教育资源短缺。2005年的高中教育投入中, 社会力量办学的投入比例只有7%, 由于政府投入不足一半, 因此剩余的部分只能靠学费来弥补。若资源问题得到解决, 高中失衡现象将得到极大缓解。第三, 建立高中学生资助体系。应把高中教育纳入到公共财政体系当中, 以防止高中的收费制度给弱势群体带来危害。通过发放奖学金、勤工俭学、减免学费等一系列措施来保证教育机会的公平, 从而最大限度地削弱家庭背景给高中教育带来的影响。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课题组.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2]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6年中国教育绿皮书—中国教育政策年度分析报告.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6.

[3]数据来源:2006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4]冯建军.论教育公正的基本原则.教育学研究, 2007 (4) .

[5]李春玲.社会政治变迁与教育机会不平等.中国社会科学, 2003 (3) .

小学科学教育现状思考及对策 篇3

科学课是科学教育的基础课程,对于提高全民的科学素养与国家的整体科技创新实力具有无法估量的作用。小学科学课程是科学的启蒙课程。早期的科学教育对科学素养的形成有决定性的作用。新课改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学生亲身去体验和探究,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拓展其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并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小学科学教育的现状

(一)科学师资缺乏,科学教师素养不高

在新课程实施的今天,很多学校仍对科学课程缺乏重视。科学课教师兼职的多,专职的少,即使有也专而不精。一般城市小学大多能配备专职的科学课教师,但乡镇以下的小学主要是兼职的教师。师资配备的失调,导致科学教师们难以形成团队,同伴互助、团队合作也就难以进行。同时,有的教师缺乏夯实的科学知识、组织探索的教学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加之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少,导致教学收效甚微。

(二)教学设备不足,科学课程资源匮乏

地方政府对教育经费的投入少,教学设备和仪器落后,以致科学课的教学实施步履维艰,困难重重。目前,仍有学校还没专门的功能教室,在普通教室上科学课。部分教师也对多媒体辅助教学方法的使用频率低,仅局限于简单的设备,如投影仪,录音机等,运用电脑也仅仅是单纯的播放教学参考书辅助光盘中的一些课件图片及相关视频,很少有自己的原创课件。

(三)小学科学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与执行不相适应

小学科学课由于一直没纳入小升初考试而处于副科地位。家长不主张学校开设,学生不愿意花时间学,老师也不想教。至今,很多科学课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还非常滞后,他们对科学课程的内涵和外延以及对开设科学课的目的缺乏科学准确的认识,依然把科学课当做是原来的自然课来上。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创新意识薄弱,科研能力缺乏,通过总结教育教学经验、教育实验、专题研究来展示教育教学规律的能力偏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大多偏向传授科学知识,较少触及科学态度、科学精神领域,没有理解新课程改革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二、提升小学科学教育质量的途径

(一)转变科学课是副科的观念,提升科学课的地位

《自然》改为《科学》后,课程标准上升到了“指导学生获得一些浅显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同时培养他们的科学志趣,及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要提升科学课的地位,一方面要依靠政府行为和新闻媒体对《科学》课程实施目的和意义进行宣传,使各级政府部门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以及学生家长都是《科学》课实施的知情者、协作者和参与者,形成正确的科学学习观。另一方面,借鉴发达国家方式,把《科学》课程确定为核心课程,建立《科学》学科规范的考试考查制度,让社会、学校、家长、学生都必须重视科学教育。

(二)加大科学教师培训力度,提升科学教师科学素养

新型的小学科学课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必须要培养以下几种科学能力:科学探究能力,科学创造能力,科学应用能力,教育科研能力。从教师的角度讲,教师自身要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习惯,从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入手,阅读科学史的书籍,如:《科学究竟是什么》《科学探索者丛书》等。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校的优势和利用当地丰富的资源上好每一堂科学课;要应因地制宜,灵活多变,千方百计保证科学课的顺利开展。学校方面,要加强科学教师的职前培养和在职培训,让教师尽快适应新课程改革。掌握扎实的科学技能是科学教师胜任科学课的坚实基础,以科学行为的养成为宗旨,铸造良好的科学行为是科学教师从事科学课程教学的有利保障。在目前缺乏科班科学教学师资的情况下,采取定时培训、延时培训、培训考核等手段,加大对在职和兼职科学教师的培训力度,是提高科学教师科学素养的重要手段。

(三)加强科学教育的经费投入,充分运用校内外课程资源

政府部门应做好《科学》课程改革教学的后盾,在经费上提供必备的保障,满足科学教学的基本条件。学校要提供必备的科学实验室及相应仪器设备、音像资料、图书报刊等。教师在收集有关课程资源时,应合理地整合好学校配备的资源,实现学校课程资源利用和开发的最大化和最优化。同时,科学课教师要开发利用好社区和家庭的课程资源,如:图书馆、展览馆、科技馆、高等院校、企业单位以及附近社区、家庭等。学校可组织学生走出教室、走向自然和社会。还可请专家或者有科学教育经验的家长到学校做讲座,开展科学与生活,环保与社会,课外小发明、小制作等专题辅导和互动活动,这是利用社区和家庭课程资源的重要方式。

总之,无论作为政府部门,还是作为学校领导和教师,都应更新观念,加强对小学科学的重视,为培养小学科学素养的启蒙打下良好的基础。

区教育现状与对策思考 篇4

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由于各级政府重视,特别是区委、区政府领导关心、支持教育事业,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力度,每年区财政都把教育作为优先考虑,统盘安排教育发展资金,确保了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尤其是近两年,区委、区政府、区人大、区政协领导多次视察我区教育工作。亲临基层现场办公,解决我区教育发展中急需困难,先后投入300余万元为部分中小学安装了电教室、微机室,使我区的电教化教学等向前跨进了一大步。近两年新建、改扩建校舍15000多平方米。有2所学校告别了以往阴暗潮湿、光照不足的低矮平房,搬进或即将搬进宽敞明亮、设施配套完备的高标准教学楼。新扩建的于家小学将原有的办学条件锦上添花。其它学校的办学环境也都在村及街道的关心支持下,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全区校舍无危房。

由于办学条件的改善,为我区教育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发展机遇。近年来,我们按照区委、区政府的要求,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在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和执教能力上下功夫,在强化学校制度建设和各项管理上做文章,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习惯和学习习惯,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上动脑筋,在校级领导管理上,实行了目标管理责任制,在教师管理上实行全员动态结构工资制和末位淘汰制,形成了从校级领导到中层领导和教师层层目标管理,责任到人。劳绩挂钩,奖罚分明。每位教职工都感到身上有压力,工作有动力,较好地调动了大家的工作积极性。校长的责任心、教师的事业心普遍增强,教师队伍思想稳定,教书育人、关爱学生,渴望成才己成为每个教师的归宿。教育教学质量逐年提高。目前己跃居县区前列。与之相配套的职工教育也协调发展。我区每年都根据市场发展需要和区情,有针对性地开展职工培训和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先后举办美容美发班、汽车修理班、电器维修班、计算机应用班、农业技术栽培和农村家畜饲养技术等培训班。培训后的学员,有一半以上人员通过不同途径就业或自谋职业,用所学到的知识奉献给社会,同时也充实了自己及家庭生活。

学前教育和幼儿教育有新的进展。目前我区城区儿童入园率达100,农村儿童入园率达65以上,从政府、到农村,从干部、工人到农民群众普遍对幼儿教育非常重视。学前二年教育城市达100,农村达60,学前三年教育也正在积极推进,城市儿童达100,农村也在逐步推行。随着时间的推移及人们对知识的认同,此项工作前途可佳。

成人教育正在向高层次拓展。人们己由原来单纯追求文凭、学历证书转变为我要真学习、掌握更新、更高、更现代化的科学知识上来。学习兴趣和人群始终未减,而且考研、读研人员与日俱增,成为新潮。

所有这些都充分证明,我区不论是基础教育、学前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始终是在发展、在进步。但是目前也有一些已经暴露或隐性问题应值得注意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保证教育工作健康发展。这些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基础教育方面:一是校际之间发展不平衡,西部学校由于受自然、地理、经济等多方面影响,无论是办学条件、还是办学质量都相对薄弱;二是部分教师业务素质相对不高,虽然按上级要求,全区中、小学教师学历已经达标,但这只是一般标准,还不是高标准达标。况且大部分教师现有学历都是通过进修或函授形式取得的,不论是知识占有面或是含金量与正规师范院校毕业生相比悬殊较大;三是现有教师拨高难。由于我区原农村教师转正人员较多,原有基础相对较差,且年龄也都有40岁出头,接受新事物、新知识、迎接新挑战的适应度和能力差,所以今后再想提升难度较大。若不采取措施,要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也只能成为空话;四

是个别学生及学生家长有“读书无用论”思想存在。这主要缘于目前国家对今后大学生就业不包分配,感到孩子上不上学都无所谓,再者是存在急功近利,认为孩子能认识几个字就够了。现在是市场经济、没钱办不了事,干脆让孩子早点下学进入社会挣点钱更实际一些。由于这种思想的存在,给中学生辍学埋下伏笔,加重了学校和教育部门控辍保学的难度。

学前教育

方面:总的是城区好于农村,农村目前好于以前,这主要是基于人们对社会进步的认识程度;但主要问题是,城区幼儿教育单一,设施场地不足,尤其是开发儿童智力的玩具及活动不到位,教学方法需要进一步探索和改进。在城区幼儿园中,公办园无论从办学条件到师资总体上都好于个体园,(但少数个体园办的也有特色)。一是设施好,二是师资配备好,三是教育和管理比较正规。不足的是,在开闭园时间上没有个体灵活;而个体园相对来讲,大多设施简陋,师资力量薄弱,保育员多,教师少,卫生条件等方面相对较差,尤其是个别园受经济利益驱动的影响,办园水平不达标。此外,兴盛、兴海街道幼儿园不配套。按国家要求,乡级政府必须有一所中心幼儿园,而目前我区两个街道皆无。尤其是兴海街道离城区较远,应考虑建中心园问题。

职业教育方面:虽然我区职工教育年年搞,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年年抓,但缺乏新意,只是搞一些常规培训,方法也不灵活,教师多是聘请的。缺乏系统、周密安排。有些课程在实用性、科学性、应用性等方面也并非完全符合情况,应有待探索开发和研究。成人教育方面:成人教育是正规教育的补充。尤其是党的十六大提出建设学习型社会目标后,成人教育更应发挥其作用。就我区现有在职人员看,机关成人大专以上学历基本达到,企业和社会差距较大。应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人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意识,积极鼓励在职职工利用不同方式进行深造,但学费问题是影响成人教育问题的关键。其次还有人们对学习的认识及家庭、社会等诸多因素。

采取措施:

1、在基础教育方面: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按照“三个”增长的要求,确保教育经费投入足额、到位。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逐步改善办学条件,首先使硬件达标。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人员更新。一方面教育部门要通过一系列制度和措施,进一步改善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如通过继续教育提高教师业务能力;通过师德师风教育,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质,通过校际间交流促进教师队伍发展。造成竞争局面,通过竞聘上岗未位淘汰增强教师责任意识、紧迫意识等。最关键的还要有计划补充一定数量的师范院校大学毕业生,从根本上解决师资力量偏低问题。

3、营造全社会重视教育的氛围。要大力宣扬优秀教师典范;大力宣扬从教为荣的思想,大力宣扬教育对科技与未来社会发展的影响,形成社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使教师感到从教为乐、从教为荣,树立终身从教思想。

4、进一步做好《义务教育法》的宣传工作,使全社会每个家庭、家长都进一步明确贯彻《义务教育法》是每个公民和家长应尽的社会责任,必须不折不扣地执行。对不执行义务教育的家长实行舆论遣责或强制措施。

5、进一步贯彻《国家幼儿计划发展纲要》,各级政府要把幼儿教育尤其是学前教育当作是基础教育的前奏,要十分重视,大力普及学前两年教育,发展学前三年教育,从小培养孩子们的幼智和兴趣爱好。要坚持城区公办幼儿园为主体,大力发展民办幼儿园所,并注重办园质量。要重视农村幼儿事业的发展,兴盛、兴海街道都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尽快规划。早日实施建设街道中心幼儿园为农村幼儿园健康发展尽快创造条件。同时要向城市化进程迈进。

6、职业教育应紧密结合我区城区人口多、待业人员密集,农村土地面积逐年减少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有目标有计划的开展培训,要按照市场需求,尽量在培养技术实用型人才上下功夫。

小煤矿税收征管现状及对策思考 篇5

在××旗的××、××屯一带,煤炭资源较丰富,随着我国矿产资源的日渐匮乏,引来了大量的外来投资商来此开发煤炭资源,在××从事煤炭开采的小煤矿现有8户,其中××1户、××屯地区3户、××地区4户。小煤矿的开采方式为竖井开采和斜井开采,斜井开采比竖井开采安全,但成本较高,因此小煤矿多采用竖井方式开采,但竖井开采受条件限制,每个矿井年开采量最多在3万吨左右。现有小煤矿开采的均为以前国有煤炭企业的废弃矿,而国有煤矿是1958年建矿,1998年停产,开采历史长达40年,所以造成现在的小煤矿开采的均为剩余的废弃边角料,不是原始煤层,因此出煤量较少,而且随着开采历史的不断延续,使得煤炭这种不可再生资源日益遭到致命性的破坏。[]随着我旗小煤矿的日益兴起,这在增加了本地经济收入的同时,也给税务部门的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二、小煤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税务机关较难掌握其真实采掘量

小煤矿采取蜂窝式采掘,没有详实的地质资料供参考,所以枯井较多,矿主大多是能开采到煤炭就采,采不到煤就放弃,这样就导致煤矿更换法人较快,而且采掘量不稳定,税务机关不能准确的掌握企业的采掘量。

(二)税务机关较难掌握其具体销售量

一方面,受地质资源的限制,当地的煤炭资源都是类石墨,热量高而且燃烧会产生有毒气体一氧化硫,所以不能被民用,大都销往外地的钢铁厂、水泥厂等小规模工业企业,这就导致税务机关无法根据有效凭证来核定企业的销售量。另一方面,由于受地理环境和经济条件的制约,每逢春夏翻浆季节,是煤炭生产企业的经营淡季,即使有煤但因路况不好而运不出去,也造成了企业销售量的不稳定。

(三)税务机关较难核实帐务

由于小煤矿外来投资者的特殊性,小煤矿主只是以赢利为目的,纳税意识淡薄,精通财会知识的人员比较匮乏,致使小煤矿的财务核算混乱,税务机关难以查帐。

三、正在采取的措施

(一)加大税收执法力度和宣传力度

近几年来税收政策变动比较频繁,尤其是在采掘业税收政策方面涉及因素较多,因此必须加大对小煤矿的税法宣传力度,使企业更加及时地了解税收政策动态。税务机关要切实履行其职责,发挥其职能,才能为纳税人提供更加优质、快捷、高效的服务,也才能调动纳税人主动纳税、自觉纳税的积极性。

(二)依法健全小煤矿帐务管理,加强法制监督

一方面,要求企业严格按财务制度的有关规定建帐,对于确无建帐能力的,税务机关可以按《征管法》第二十三条的有关规定,批准企业可以聘请经税务机关认可的财会人员代为建帐。另一方面,对于建帐确实有困难的,税务机关应派驻税务人员进行实地蹲坑,每天从下井采掘的井长手中获取工人工资分配表,因为小煤矿工人工资是计件工资,出煤按罐(一般每罐的重量不同,需实地了解而定)记提工资,打夯道按掘进距离(单位为米)计算工资,并且采煤和掘进的工资额度不同,老板是不可能每天跟工人下井的,这就需要每组下井的井长手中有份工资表,记录工人的井下工作进度和工作量,老板则根据这份工资表给工人开工资,因为涉及的是工人的切身利益,所以井长手中的工资表是最真实的,也是经过工人认可的。税务机关可以据此核对出企业每日的实际出煤量,通过对企业的每日出煤量测算出该企业一个月的出煤量。

(三)加强同企业开户银行的联系,通过帐户控制税源

由于当地的小煤矿受煤质限制,多是销往外地,每户小煤矿都有固定的销售商。所以他们之间的交易都是从帐户上往来。这样税务机关就可以每月通过定期检查企业开户银行帐户上的资金往来,从而确定企业的销售量。

(四)加强小煤矿户籍资料管理等基础征管工作

税务机关应严格核对从事煤炭采掘的企业户数,认真检查企业手中的《煤炭资源采掘证》与企业实际经营的法人姓名和采掘范围是否相符,对不符的,责令企业立即变更。并定期与工商部门、国土资源部门交换户籍信息,建立信息共享制度。

(五)严格一般纳税人管理,对达到一般纳税人标准的一律按相应标准进行管理

对小煤矿销售额达到一般纳税人标准的,按《增值税征收管理暂行条例及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责令企业加入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管理,对不申请纳入一般纳税人管理的小煤矿,按不含税销售额乘以13的税率计算征税,并不得抵扣进项税额。

(六)加强税收征管,严格核定定额

为了更好的组织税收收入,今年我局根据国土资源局核定的每个小煤矿的生产能力和规模,对所辖的核定征收的小煤矿的税款进行了认真核定,核定的定额在去年的基础上,有大幅度的提高。

农村共青团工作现状及对策思考 篇6

我省现有35岁以下农村青年690余万。这支庞大的队伍,既是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中坚力量,又是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的主要来源;既是促进当前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生力军,又是决定农村未来繁荣进步和长治久安的根本力量,因此农村共青团工作和农村青年工作的好坏,不仅影响农村,而且影响全局;不仅影响当前,而且影响未来。进入新世纪,在我省振兴老工业基地的伟大进程中,更需要农村团组织团结带领青年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按照团省委的统一安排部署,我们深入到阜新、朝阳、铁岭、盘锦4市、9县(市)、18个乡镇36个村,采取下发调查问卷、召开座谈会,实地考察、走访党政干部和青年典型等形式,针对农村青年和农村共青团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农村青年和农村共青团工作基本情况

(一)当前农村青年的基本状况

改革开放20年来,我省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波澜壮阔的改革进程,在农村青年身上烙下了时代进步的深深印迹。他们追求进步,崇尚科学,自身素质和文明程度得到了提高;他们志在四方,在更加广阔的天地里大有作为;他们的自主精神得到充分发扬,真正成为了自己创造美好生活的主人。

——在执行党的农村政策中,农村青年是坚定的拥护者。农村青年既是改革的受益者,又是改革的积极推动者。特别是近年来我省农村实行的税费改革,中央2004一号文件的下发,解决农民工拖欠工资、子女就业就学等一系列政策,农村青年更是举双手赞成。今年中央财政对农民实行“粮食直补”政策出台之后,抚顺县救兵乡马合村团支部书记联合几个团员青年带头承包了260余亩摞荒稻田,用有机肥改良稻田,试种无公害稻米,取得丰收,以实际行动响应党的政策。调查中显示,98%的农村青年对现行党的政策表示满意,他们一致认为,党和政府确实把农民的利益放在了心上。

——在我省农村“一主三化”进程中,农村青年一直是中坚力量。从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战略高度,省委提出我省农村要坚持民营经济为主,大力发展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的“一主三化”方针,又是农村青年率先大胆实践。全国十大杰出青年农民,盘锦市大洼县青年农民李晓东刻苦钻研,掌握了先进的河蟹繁殖、培育技术,通过创办光合水产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十农户形式,辐射带动数千户农民养蟹致富,使河蟹养殖成为当地主导产业;我省十大杰出青年锦州凌海夏家村农民张运生创办的百合食品公司与万余户农民签订合同,推广种植特种菜,回收加工成腌渍菜,出口日本、韩国,打开了国际市场,使过去不起眼的“锦州小菜”成为拉动地方经济、帮助农民致富的“黄金菜”。而在加快城镇发展中,带头向小城镇聚居,进厂务工、进城经商办企业的“主力部队”仍是农村青年。

——在推进科教兴农中,农村青年始终站在前列。科教兴农,青年当先。农村青年积极参与各级各类科技培训,团中央、财政部、农业部开展的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使我省31个县9万余名农民得到培训,他们从学习适用实用技术,到大力传播科技星火,到示范、领办、推广新品种、新技术,一直是科技致富、科技推广的领头雁。

——在搞活市场流通中,农村青年敢闯敢干。大批农村青年抓住市场化取向改革的历史机遇,率先走村串户,走南闯北,内引外联,成为推动农业产业化、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青年经纪人。目前我省各地市、县级农村青年经纪人协会近百余个,具有工商经纪人执照的从业人员2000余人,成为农产品流通中的重要中介力量。

——在传播文明、倡树新风中,农村青年模范带头。调查中我们发现,无论是在家务农,还是进城务工,农村青年都是文明新风的热情实践者和倡导者,特别是全省数十万农村青年长年往返于城乡,大大促进了新思想、新观念、新风尚在乡村的传播。

(二)伴随着农村青年的成长进步,农村共青团和农村青年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适应形势变化,服务大局,服务青年的工作主线清晰鲜明。各级团组织紧紧围绕党的农业和农村工作,积极适应农村和农村青年的变化,进行了不懈的努力。特别是我省十一次团代会以来,农村共青团和农村青年工作以“建小康青春行动”为统领,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服务农村青年增收成才的工作主线,在各项工作中得到贯彻落实。农村青年科技活动,由实用技术培训、培养青年星火带头人,发展到领办科技推广项目、组织青年参加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和科技星火专项行动,提高了广大农村青年素质,有效促进了青年成长成才和当地经济发展。以“五争做”活动为载体,扶持培养了一大批青年星火带头人、青年经纪人、青年农业产业化带头人和工商创业带头人,通过这些成功创业典型来引导鼓励更多的农村青年成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的骨干力量。农村青年绿化祖国活动,发展到全方位保护生态环境的保护母亲河行动,为再造辽宁秀美山川,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农村青年文化活动,由自发性的“吹拉弹唱”、“打球照相”,发展到普遍建设青少年活动阵地,广泛组织“三下乡”和层层举办乡村青年科技文化节活动,在更高层次上丰富了农村青年的精神文化生活。积极探索农村新青年组织建设,普遍创建青年中心,以产业服务、劳动力转移服务,科技培训服务等为主要形式,更好地服务青年,引导青年、凝聚青年。为切实增加农村青年收入,积极开展农村青年劳动力转移工作,抚顺、阜新等地团组织与劳动、工商部门密切合作,成立了专门的青年劳动力转移中介机构,按照“事业化运作,实业化发展”工作思路,成建制地有序输出农村青年劳动力,减少了农村青年外出务工的盲目性,保障了外出务工青年的合法权益。

——各具特色的工作,充分体现出广大基层团干的聪明才智和实干精神。围绕“农村青年增收成才行动”这一工作主线,各地团组织创造性开展工作。铁岭团市委针对农村团的组织建设覆盖率低,部分乡、村团组织“瘫”、“散”的现状,审时度势,全面启动实施了“城乡牵手,结对互助”活动,把城市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先进团委与农村乡、村团组织结成对子,以城带乡、以乡促城,促进基层团组织横向联系和团的工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通过整合团的资源,社会资源,重点抓班子体现结对共建;抓队伍牵手互助;抓阵地实现优势互补;抓活动促进全面活跃。“城乡牵手,结对互助”的实施有效促进了农村团建的快速发展,巩固完善了农村团的活动阵地,提高了农村团干部的工作水平和服务质量。在服务农村青年增收成才方面,阜新团市委推出的“十百千万”工程更为具体明确:“十”——帮助青年新建10个年纳税过万元的青年农业产业化企业;“百”——培养100名青年星火带头人;“千”——每年安排1000名农村青年外出就业;“万”——结对帮扶10000个农村贫困青年。通过层层签订责任状,任务层层分解,目前全市已帮扶建立3户纳税过万元的企业;精心培养了145名青年星火带头人;劳务输出912人;结对帮扶10000户贫困户已有3117户脱贫,树立了共青团服务大局、服务青年的良好社会形象,体现了共青团组织求真务实的工作精神。朝阳团市委通过在全市农村团组织中开展“三争一创”活动,努力服务农村青年增收成才。“三争”就是引导和组织广大农村青年积极争做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头人,争做农产品经纪人,争做领办科技推广项目带头人,“一创”:各农业县区团委至少创建一个农业高新科技青年示范园区。盘锦团市委把提高农村青年科技文化素质和培养农村青年经纪人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手段。几年来,共投入培训经费52万元,争取市、县财政配套资金20万元,直接培训了1万余名青年农民,盘山县制定了《盘山县农村青年科技工作三年规划》,培养各类青年星火带头人600名,实用技术培训3000多人次,建立科技示范园区6个,800人获绿色证书。盘锦市青年经纪人协会多次举办培训班,先后2次组织会员到上海、山东等地考察学习,并常年发布致富项目信息,为农民增加收入作出了积极贡献。

——有为有位,各地党政领导对农村共青团工作给予高度重视和支持。今年3月,在朝阳市农业产业化会议期间,市委、市政府专门召开了各县区主管共青团工作的书记、分管农业的县(区)长、市涉农部门和县区团干部工作会议,对“三争一创”活动进行安排部署,并安排专项资金100万元对活动予以支持奖励;铁岭市委组织部、市财政局与市团委共同下发《关于开展农村青年增收成才行动的意见》。并同时拨付活动资金10余万元。阜新市委书记王琼到阜新青年就业服务中心“暗访”,对劳务输出工作详细了解之后,表示非常满意,称赞团市委“虚的东西少了,实的东西多了”要继续抓好抓实这项工作。同时阜新政府有关部门无偿拨付团市委20个大棚,150亩土地创建共青团农业生态示范园区,用于高新技术品种“网络甜瓜”的示范栽培。

二、存在的问题

——团员流失严重,出现部分“空壳”团支部。农村青年大量外出务工,团员数量不断下降,造成即使机构健全的乡、村团组织也难以开展活动,功能逐渐萎缩,调查中显示“空壳”团支部已近10%。

——村团支部书记工作岗位受到严重冲击。随着农村税费改革,村团支部书记和村妇联主任已丧失合法的经济来源,同时,《村民委员会自治法》的出台,也使符合团支部书记年龄的年轻人很难进入村民委员会,调查显示90%以上村团支部书记兼职其它一项或两项工作,而且年龄平均在40岁左右。

——乡、村团组织工作经费严重匮乏。78%的乡、村团组织基本没有工作经费,有工作费的也仅限于1~2次的“实报实销”,导致基层团组织既使敢想敢干能干也因经费问题而“好梦难圆”。

——团的活动与青年需求脱节,动员力和凝聚力下降。近60%的乡、村能够开展团的活动但活动内容老套、形式单一,缺乏吸引力,农村青年盼望的科技培训、外出务工等项目因经费和团干部素质问题不能普遍开展。

——团员意识淡漠,难以管理。农村团员青年主体意识不断增强,崇尚务实,追求个人成功、致富的意识增强,组织观念、集体主义观念淡漠,同时由于多种思潮冲击,信仰多元化现象明显,难以教育管理。

——乡、村团干部素质亟待提高。大部分乡镇团委书记年龄小,工作阅历浅,没有受到系统的培训,缺乏实践经验和实际工作能力。而村级团支部书记兼职多,年龄大,政治经济待遇低,工作积极性普遍不高。尽管如此,矛盾和问题并不能代表农村共青团工作发展的主流,也改变不了农村共青团服务大局、服务青年的先进属性,也动摇不了农村共青团仍然是农村青年工作的核心力量的本质特征。而敢于面对这些困难和问题,进而研究、解决这些困难和问题,也正是农村共青团继续发展的动力所在。

三、对策及思考

(一)加强组织建设

——加强农村基层团组织建设。要始终坚持“党建带团建”的原则,这是由党和团的特殊关系决定的,既是党领导团的一个重要方面,又是团的建设的关键和重要原则。要紧密结合农村党建“三级联创”的要求,建立健全农村基层团建常抓不懈的工作机制。要服从服务于创建“六个好”乡镇党委目标,在乡镇党的建设带动下,切实建好乡镇团委,增强乡镇团委整体功能,按照强乡带村工作思路,使乡镇团委在整个农村基层团建中发挥更加突出的带动作用。要适应农村税费改革与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根据农村产业结构、劳动力就业结构和团员青年分布的变化,采取依托产业、依托民营企业、依托专业协会、依托农村中学等多种方式灵活设臵各类团支部,鼓励支持农村基层团组织大胆探索团建新途径、新形式。

——以农村团组织为核心,推动青年中心的建立。大力发展各级各类青年专业技术协会、市场中介服务组织和专业经济合作组织,以此作为青年中心的核心和骨干,以更有效的形式,服务青年,引导青年,凝聚青年,在为农村青年提供实实在在服务的同时,增强团的影响力和动员力,巩固党在农村青年中的执政基础。

(二)增强服务能力,把服务作为农村共青团工作的重点

继续围绕“农村青年增收成才”这一工作主线,以社会化、项目化、事业化、实业化的思路,完善改进工作方式,整合政府、社会资源,增强农村团组织的服务能力。

——为提高农村青年科技素质提供服务。作为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的接续和发展,目前团省委已会同财政厅、省农委联合下发文件,在全省10个农业大县启动实施“新型农民培训计划”,并与省财政、省农业、林业、畜牧业、海洋渔业、农机等部门联合开展农民科技培训系统工程,同时团省委会同省科技厅联合开展实施“星火富民工程”。各级团组织要与农业、财政、科技部门紧密合作,组织好“新型农民培训计划”和“星火富民工程”的实施,要切实负起责任,引导组织农村青年参加各类技能培训,不断提高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培养造就一大批觉悟高、懂科技、善经营的新型农民。

——为促进农村青年劳动力转移提供服务。农村青年外出务工是增加农村青年收入的一个重要途径。目前团省委会同省农委、劳动厅、教委、科技厅联合下发了有关文件。要按照文件精神,积极为农村青年劳动力转移提供劳务中介,维权保护、转移前参加“阳光工程”技能培训等各方面服务。

——大力培养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典型引路。培养青年带头人是农村共青团一个显著特点和突出优势。对广大农村青年来说,自己身边看得见、学得了,比得上的成功创业典型最有说服力和影响力。要深化“五争做”活动,重点培养一大批青年星火带头人,青年经纪人,青年农业产业化带头人和青年工商创业带头人,积极争取有关部门对农村青年带头人予以重点扶持,为他们提供政策、资金、技术和信息等方面的优先优惠条件,依托他们建设各类示范推广、培训基地,进而辐射带动更多的农村青年创业致富。

——为丰富农村青年的精神文化生活提供服务。总体上看,目前农村青年的精神文化生活还十分匮乏。这已成为影响农村青年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要大力开展乡村青年文化节活动,推广一批健康向上、有趣有为,具有乡村风格,乡村特色的文体娱乐项目,寓教于乐,寓教于活动之中。要培养青年文体骨干,组织青年文体队伍,踊跃参加乡镇文化建设。广泛组织开展文化下乡活动,扩大城乡文化交流。

一基本情况

xx镇共有10034人,其中青年4873人,团员人数262人,男性为117人,女性为145人。14—28周岁青年人数为3030人,29—35周岁青年人数为1843人。团员占14—28岁青年人数的9%。

xx镇团委共下设10个团支部,包括1个机关团支部,6个村团支部,2个小学团支部,1个卫生院团支部。在职青年为130人,其中28岁以下青年为26人,全为共青团员。

团支书平均年龄在28岁以上,团支书50%在村委任职。

xx镇占地面积287.863公顷,全镇以人参种植为经济支柱,95%以上住户的以种植人参为生,近年来有30%以上的村民到外地发展参业,其中青年人占50%以上。北岗镇的经济经济状况在全县农村属于中游水平。

二、团委工作的基本特点

1、团员及青年流动较快。

xx镇因全镇皆以种植人参为主,近年来很多村民又多往外地发展参业,青年们做为主要劳动力,纷纷涌向延吉、安图、黑龙江等地,而本镇青年们多忙于山上的参地农活,人员组织较不方便。

2、实际团员数流失严重

1)由于外出种参及务工人员的流动性大,不好管理和掌握,致使团员数量减少。

2)历年来团关系管理不规范,学生团员到了社会后,虽然团关系由学校团委转交到镇团委,但因入团手续填写不够详细,难以划分所属团支部,导致团组织与一部分团员失去联系。

3)各单位,团员们在工作调动时,多数未能及时转交团关系,造成了团关系管理混乱,给各支部团费收缴及组织生活方面的形成了一定障碍。

4)近年来由于机构改革,像邮政局,信用社等单位上挂到县,团组织也随之上挂,但由于工作地点仍在本镇,管理较为不便,团员管理松散甚至处于无组织状态。

由于以上原因,导致镇团委实际团员人数与在册团员人数相差悬殊。

3、农村团干部兼职、大龄化、无薪情况严重

通过对xx镇十个团支部情况的调查来看,农村干部由于受职教和经费等因素的制约,有95%以上均为兼职,多数团干部身兼团委、妇联、报帐员等工作,其中70%以上的团干部超过三十岁。虽然身兼数职,但报酬并未相应增加,特别是团干部的报酬并无正式规定,几乎等于无报酬,而且团干部年纪较大,家庭负担较重,精力多放在家务上,没有精力多与青年人做接触,难以把握当前青年人的思想脉搏。

4、农村青年“重经济轻思想”情况严重

现在多数青年都非常关心农村经济发展,同进更看重自己的发展机会和发家致富的本领。对社会制安、社会保障等问题也都给了一定的关心,但对不能带来经济效益的公益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极低。

三、存在问题

1、基层组织建设亟需加强

近年来农村团的工作弱化等大环境的影响,直接影响了团支部在农村工作中的地位和形象,而且基层团干部年龄偏大,兼职又多,其作用也就不能充份发挥,基层团组织日渐萎,多数处于松散瘫痪状态,有事临时组织,无事各自散去现象普遍存在。团支部是共青团组织的基层单位,是团的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联系青年的桥梁和纽带,要想搞活团的工作,必需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

2、干部队伍亟需培训

团干部是共青团工作的贯彻和执行者,其素质和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团的工作水平。团员干部素质参差不齐,缺乏必要的团务知识,与时代发展脱节,缺乏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没有良好的服务态度,必然导致在青年人中没有号召力和影响力,没办法更好的团结和帮助广大青年。因此必须尽快的完善团的培训机制,加大团干部的培训力度,提高广大基层团干部的修养与工作能力。

3、团员管理亟需规范

随着新形势的发展,流动团员人数地增加,团员管理难度增大,再加上对团员的进出管理不严,操作规程不够规范致使农村团员数量锐减,而部分农村团组织对此极没有深刻认识,单纯的只为了扩大团员队伍,放宽对团员入团的审核,使很多不够资格的青年也进入到团员队伍,不仅打击了优秀青年向团组织靠近的积极性,更失去了共青团所代表的先进意义,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团组织在农村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必须进一步规范严格团员管理办法,抓紧抓严团员入团审批手续使共青团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代表光荣与先进的青年组织。北岗镇团委已经着手进行了团员档案管理与交接的规范工作,但是把严入团审批手续方面还需要中学团委和上级团委的重视与配合。

4、经费渠道亟需拓宽

目前农村团的活动经费还是主要靠团费和划拔两个途径,而农村团员数量本身有限,加上流失严重,团费收缴十分困难,特别是农民团员的团费收入基本空白。而历年来团的工作一直处于停滞状态,人民群众对于团委极为漠视,活动开展困难,难以引起镇委及村委的重视,团的活动经费难于争取。经费不能保障就不能满足正常的活动要求,影响工作开展,团的活动经费问题成为制约北岗镇团的工作全面活跃的瓶颈。为此,北岗镇团委把如何有效的解决工作经费问题作为当务之急。

四、原因分析

1、工作环境变化加快

市场经济的深化发展,特别是我国加入wto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都加速了农村的改革步伐,农民特别是青年农民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和经济理念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成为当代青年农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随之农村团的工作环境势必相应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农村团组织本应及时洞察到工作环境的快速变化,及时根据农村发展需要调整团的工作思路,扭转团的工作滞后于农村发展实际。加上部分领导对团组织等群团组织在农村工作中的长期作用和潜在作用没有充份认识,忽视了团的工作,为使农村团的设置,人员配备,活动开展,经费筹集难度加大。

2、工作重心脱离实际

与前几年相比,目前农村团的工作机制对现代化农村的适应程度已有一定程度上的改观,但仍有部分村及团组织过分强调团组织自身的特殊性而忽视了与农村其他方面的工作协调相嫁接,使团的活动游离于农村中心工作之外。另外,农村团组织就团论团,封闭保守的思维模式,以指令为主的领导模式,以突出为主的活动模式以及灌输式的教育方法和狭隘,脆弱的经费来源,使团的工作过于空泛,脱离实际,难以引起广大农村青年的共鸣。

3、工作定位把握不准

团组织在农村的职能定位,是其作用发挥的导向。农村的发展客观上要求团组织提高经济参与能力,把帮助和带领农村青年发家致富作为团的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团的每项工作都转化为农村重心工作服务的具体举措。而调查发现,农村团的这种职能作用的调整和转化并未到位,很多仍只停留在口头和思想上,多数农村团组织有待调整没能充分体现到团的实际工作中,致使农村团的工作长期务于农村中心工作之外,极大的影响了团的职能作用的有效发挥。

五、工作对策

1、切实加强基层团组织的建设

要切实增强团组织在农村青年中的凝聚力,提高团组织在农村中的分量和地位,改变团工作的人力资源不足的现状。

1)要加强团的自身建设,建立和完善工作制度和正常的组织生活。以简单、适用为原则,使基层团干部对于自己的工作内容做到心中有数。

2)是重视团干部队伍培养。一要配齐配强农村团干部,加强对团干部的管理培训,尤其要帮助他们落实职务津贴在内的各种政府、生活待遇,调动和保护农村团干部及共青团工作的积极性。二是要建立团干部储备制度,为基层团支部灌输新鲜血液,培植新生力量。

3)多组织团员参与组织活动,将团员活动与青年活动相区分,提高团员待遇,突出团员与普通青年的区别,为进一步发展团员队伍奠定基础。

4)重视团员干部的思想教育,特别是青年团干部的思想教育,树立为团员服务和青年服务的观念。

2、立足农村生产实践,创新开展团的活动

创新活动内容,突出经济效益,贴近生产需求,围绕农村中心工作设计开展活动,并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解决,使之成为团的工作发展的生长点。

1)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成立信息服务队,向广大农村青年提供最新的、急需的供求信息与科学技术。北岗镇团委通过网络等渠道收集科技信息,成立科技频道等方式,向广大农村青年提供各类致富信息,得到了北岗群众的认可,扩大了共青团工作的影响力。

2)建立青年人才档案,帮助有特长的青年发挥其优势,以延伸团的手臂,扩大团的影响,团结凝聚广大青年。北岗镇团委通过帮助有声乐特长的青年参加各项比赛的机会,与青年们交了朋友,使他们乐于参与共青团组织的活动,聚拢了大批的青年,为搞好团的活动奠定了群众基础。

3)是创新活动方式。注意将工作时间与业余时间相结合,针对青年流向多元化,流量多变,兴趣多样的特点,利用闲散时间,开展不同特色的小型活动。

4)是要提高团的工作科技含量,围绕农业生产,提高团的科技含量。广泛开展“学科技,用科技争做科技型农民”活动,使团的工作成为农村工作的重要组织部分。

3、立足农村发展,灵活创收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农村组织应该从各自的实际出发,能过”收,拔,创,建“等多种方式,多渠道筹措经费。收,即收缴团费,管好用好团费,拔,即通过争取领导支持,从村集体中划拔部分经费,创,即通过开展各种有偿服务和各类经济实体,自创活动经费。建,即兴建青年活动中心,向广大青年们筹集活动资金。

4、立足农村现实情况,积极优化团的环境

1)要争取村党支部对青年工作的组织领导,优化团的工作环境。

2)规范工作规程,进一步规范团的工作制度,严格执行团员管理,团员生活,团会团课等日常工作规程,增强农村团的号召力,提高组织在农村青年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夯实团的工作基础。

3)要加强政策建设,坚持党建带团建,以团的工作实际和需要出发,制定,落实青年工作的相关政策。把团的权利,经费标准,干部待遇等以农村管理制度的形式确定下来,纳入镇级管理考核之中。为团组织的顺利开展提供政策保证。

4)贯彻落实好“推优入党”工作,提高团在农村工作中的政治地位。

江油市农村共青团工作现状及发展对策浅析

江油市农村共青团工作现状及发展对策浅析

农村青年是推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生力量,现代化建设不断向纵深发展,给农村共青团的工作内容、方式和对象的更新变革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如何适应形势发展,探索新走向,构筑新格局,保持团工作的发展势头是农村团工作必须面对的问题。2005年11月——12月,中共江油市委安排部署了《江油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调研》课题,团市委对全市农村基层团组织进行了认真地调查研究,就我市农村共青团工作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发展的对策。

一、江油农村共青团的工作现状

江油市共有41个乡镇团委,480个行政村团支部;农村青年总数167233名,团员总数15052名(以注册数为准),团青比率9%(见表一)。乡镇团委书记(专兼职)平均年龄为26.56岁,大专以上(含大专)占总数的82.5%,其中党员占总数的70%,村级团支部书记平均年龄为36.44岁,高中以上占总数的59.02%,其中党员占总数的86.11%,村团支部建团率为100%,但其中10人以下的团支部占32.7%。

当前,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变化和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生产格局和家庭经济组织形式发生了深刻变化,这种变化使农村团员青年的思想受到了很大程度冲击,他们受物质利益和经济利益的驱动,组织观念、集体观念逐渐淡漠,他们最关心的是如何致富、赚钱,他们开始竭尽全力营造自己的“安乐富”。因此,农村团的工作,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组织涣散,难以开展工作的局面。全市农村团的工作面临着许多难题:

(一)农村团员青年团员意识淡薄,缺乏团的纪律观念。目前,大多数农村青年对纯政治性的工作是不感兴趣的,他们重视自身经济利益,认为团组织不能为他们解决实质性困难和问题,对团的工作缺乏积极性、主动性。许多人认为在农村入不入团都无所谓,从学校毕业或当兵复员返乡后,不愿参加团的活动,且由于组织关系转移手续没有按规定及时办理,有些团员出外打工或毕业后就全部流失。

(二)基层的农村团干队伍结构老化。乡镇团委中兼职团干部增多,部分乡镇团委书记还是老团干,他们大都从事团的工作时间较长,年龄偏大,工作热情减弱,缺乏创造性和开拓精神,影响农村团的工作开展;而村级团支部书记一是素质偏低,大部分团干部文字口头表达能力不强,缺乏独立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和能力;二是年龄偏大,个别村前几年甚至出现50多岁村干部兼任团支部书记现状;三是精力不集中,有50%以上的团干部在村外谋职,没有足够精力顾及团工作;四是后继乏人。普遍没有建立村团支部书记后备人选及相应的培养机制。

(三)团组织活动缺乏活力:镇乡团委开开展活动较少,活动也缺乏吸引青年团员参加的活力。村级团组织多年来政治理论学习和青年活动缺乏,除了少数村1年开展过

一、两次活动,其余村基本上没开展过任何形式的团队活动。

二、当前农村团的工作存在困难的原因

(一)、基层党组织对团干部的政治待遇落实和对团干部培养、使用不够。当前,基层团干部队伍建设中存在许多客观问题。从待遇上看,基层党组织对团干部的政治待遇落实不够,表现在团干部政治地位较低,绝大部分农村团支部书记从事团工作可以说是带义务性质的,无相应的报酬和补贴(他们的报酬往往是兼职部分的工资收入),不计入工作量进行核算;乡镇团委书记只有少数享受中层干部待遇,(二)、团员管理方式老化,力度不大。市场经济条件下,团员青年主体意识增强、部分团员团员意识淡化、团工作行政性弱化,大部分近郊农村团组织没有敏锐地把握这些新情况,团员教育管理呆板、滞后。团员发展力度不大,调研中发现,一些村有几十名青年,但却未发展团员。

(三)、团的服务功能弱,载体不多。在服务青年上,绝大多数近郊农村团组织仅局限于服务团员青年部分闲暇时间的文化娱乐需求,而调研中发现,18.5%的团员青年希望团组织提供学习帮助,50%以上青年希望得到信息咨询,17.6%的青年希望团组织帮助解决就业,同时青年希望提升文娱活动品位和频率,因此出现了青年需要的,团组织做不了、做不好,团组织要求的,青年不愿做的矛盾。在服务中心上,大部分团组织仅局限于组织临时性的、突击性的志愿者活动,没有有效的载体和工作机制。

(四)团的干部兼职过多,乡镇团干部专职不专用、研究团工作的时间和力度均不够,开展工作时重活动轻效果、重团干部轻普通青年,团组织影响力削弱;村干部队伍精减后,行政村没有团支书记编制,现任团支部书记普遍交叉兼职,既无工作压力也无工作精力,空壳支部增多。同时,农村团的活动经费、场所、器材、书籍等的缺乏,制约着活动开展的内容和形式、规模和效果,活动开展老套单一,成效不大,影响了团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战斗力,成为制约团的工作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对改善农村共青团工作现状的对策

(一)以整体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强化乡镇团委职能

乡镇团委是基层团组织的领导核心,担负着指导农村共青团工作的直接责任,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1、加强乡镇团委建设,关键是抓好班子。配好团委书记。乡镇团委书记的配备,原则上应是党员,具有大专以上学历,有一定的工作经历并熟悉农村经济工作或基层党务工作。要根据实际、确定1-2名专职或兼职团干部,把年纪轻、素质高、懂经济、事业心强的优秀青年人才选拔到团委的一把手位置上来。同时要妥善协调解决好乡镇团委书记的编制和待遇等问题

2、抓好班子整体建设。根据乡镇大小和经济结构的不同类型,从行政村、乡镇企业、社区或机关分别挑选2—3名优秀团干部兼任团委副书记。团委委员的分布要照顾到各个方面,使团委班子成员在知识、能力等方面形成互补,达到结构合理、整体优化。

3、着力提高乡镇团委班子整体素质。在建立和完善乡镇团委书记上岗培训制度的同时,多渠道、多途径地强化对团干部职业、技术培训,特别是要抓好对那些素质能力不适应要求或新上岗的团委书记、副书记的培训,增强他们带领农村青年奔小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本领。

(二)以增强活力为目标,不断优化行政村团组织的设置。

村级团组织建设就其实质而言,仍然是团组织如何通过合理调整、科学设置来带动青年、凝聚青年的问题,是如何增强自我调节能力和适应创新能力的问题。

1、根据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围绕所有制结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大行政村团组织的调整力度,发展和创新基层团组织设置模式。在农业经济占主体的村,要立足于适应农业产业化进程、提高青年的组织化程度,加快产业建团步伐,依托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和各种营销组织、经济组织、专业技术协会以及专业批发市场建立团组织;在工业经济为主体的近郊村,要着眼于推进农村现代化,提高工作的开放化、社会化程度,探索中心村、农村现代化试点村团组织的设置和建设,打破原来单纯按行政村或居住区域建立团组织的格局,配合和协助企业团组织共同抓好亦工亦农团员青年的日常管理,增强行政村团工作与乡镇团委和企业、社区团工作的内在衔接。

2、按照有力于发展农村生产力的原则配备各级团干部,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引导农村青年以市场和产品为纽带,在条件较为成熟的水产养殖、种苗繁育、林果业等主导产业创办多种形式的股份合作组织,成立青年行业(产业)协会,依托协会建立团组织。同时从青年科教兴农带头人、种养殖大户和个体工商户中选拔有一技之长的“实力型”人物来担任团组织领导。这部分人是农村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同时已形成一定群体,具有相当群众基础。(三)竭诚服务农村青年与加强对农村团员青年的教育、引导相结合。

竭诚服务青年是共青团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进农村共青团工作和青年工作,必须真正了解农村团员青年的需求,实实在在地帮助他们解决在增收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当前要特别加强有关政策法规服务、农业科技和其他技能培训服务、生产经营和市场营销等方面的信息服务等,使农村团员青年的基本素质不断提高,致富本领不断增强。在抓服务的同时,对农村团员青年的思想教育和引导工作也不能放松。要组织农村团员青年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构筑农村团员青年的精神支柱,争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一代农村青年。要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村青年增强建设繁荣富裕新农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强化艰苦创业意识,积极学习,增长本领,在农村的广阔天地里,在农村改革和发展的实践中成长成才,建功立业。

(四)发挥团组织自身优势与整合社会资源相结合

农村共青团工作和青年工作有自身的优势,也有很多劣势,比如资源不多、抓手较少等。推进农村共青团工作和青年工作,既不能就团论团,也不能就农论农,要善于合理利用整合资源。一是要充分整合团内资源,发挥青联、“青年志愿者”、“青年文明号”、“青少年维权岗”、“希望工程”等团内工作品牌的资源优势,寻求与农村共青团工作和青年工作的契合点;二是要善于挖掘利用团外资源,加强与政府农业、科技、财政、供销社等部门的合作,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推进共青团工作和青年工作的社会化运作,为农村青年的成长成才搭建更为广阔的舞台;三是要努力促进城乡统筹、良性互动,按照党的十六大确定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发挥城乡团组织各自的优势,通过组织、人才、市场、信息、产业、文化等多方面的互利合作,形成良性互动格局,促进城乡基层团组织建设和共青团工作的全面活跃,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和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五)抓农村共青团工作要与维护农村青年合法权益相结合。

农村青年是青年人群中最大的弱势群体,受自身素质、外部条件、竞争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他们融入市场经济的能力相对较弱,在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较多,在教育、医疗、住房、交通、劳动条件、工资报酬、民主政治权利等方面的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障,特别容易受到利益和权益的侵害。农村各级团组织要坚持一手抓活跃,一手抓维权。一是加强政策和法制宣传,提高青年农民的文化素质、政策水平和法制意识,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二是大力发展农村青年的合作经济组织,代表青年农民说话,协调农工贸之间的利益关系,靠合同契约规范龙头企业、组织与农户之间的责任和义务,减少损害青年农民利益的行为,加强自我防护;三是探索成立农村青少年维权中心和维权岗,借助公安、工商等执法部门及社会的力量,加大对信用缺失、违反契约、坑农害农等不法行为的查处打击力度,为农村青年的成长成才、发展致富撑起一片蓝色的天空。

幼儿教育现状及对策思考 篇7

一、特殊教育职业技术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

目前, 我国独立设置的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仅有1所, 另外, 其他师范院校和少数综合性院校也设置了部分与特殊教育相关的专业。这些专业的毕业生, 其就业主要面向中等以下各类学校。从就业的情况来看, 以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近三年来, 学院学生就业完成了由计划到市场的转变。在2005年以前, 学院每年毕业生人数在200人左右, 全部为定向培养的师范生, 且面向全国就业, 每年就业率均为100%。自2006年起, 毕业生就业由原来的统筹分配转向市场就业, 毕业人数较之原来已不可等量齐观。至今, 年均毕业1700余人, 已成为常态, 占到了全国各类培养特殊教育类人才院校毕业生人数一半以上。在面向市场的就业过程中, 学院的就业工作经历了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就业质量不高,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岗位减少的阵痛, 随后在全院上下的共同努力下, 经过多轮面向市场的就业工作, 学院逐步改变传统的就业模式, 高度重视职业指导, 加强市场拓展与调研, 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

近三年平均就业率达到98.55%。少量未及时就业的毕业生, 部分继续深造, 部分自主择业。在近年的就业中, 学院引导毕业生走出传统的只面向学校就业的误区, 积极鼓励毕业生面向各类残疾人康复机构、残疾人康复器械生产与制造企业、残疾人物资供应部门、福利企业、各类学前教育机构等企事业单位和大量特殊儿童家庭就业。实践中特殊教育类毕业生的就业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就业目标呈现多样化。师范生主要的培养目标是到各类特殊学校任教, 但由于全国公办特殊教育学校每年新增就业岗位总体供给的限制, 近年来只有10%的毕业生能进入该类单位;有大部分师范类毕业生转向残疾儿童的学前教育、康复类机构就业;非师范生主要面向残疾人康复机构和残疾人康复器械生产与制造企业、残疾人物资供应部门和社会各类企业就业, 例如, 公共事务管理等专业。二是就业意向较为单一。受社会、家庭等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 各类特殊教育师范生, 其就业意向相对单一。主要的就业意向是公办特殊教育学校, 在求职无果的情况下, 才退而求其次考虑学前、康复类机构。三是就业岗位呈现稳定与频繁变动的两种态势, 对于定位准确、专业思想巩固、能力较强的毕业生, 一旦走上工作岗位, 实现就业, 就比较稳定地从事某项工作, 工作岗位的轮换相对较少, “跳槽”的机会也相对较少;而对定位模糊、专业思想薄弱、能力一般的毕业生而言, 多元的求职取向造成了工作岗位的频繁变动, 有的甚至流动出特殊教育类工作领域。四是就业环境逐步完善。近年来, 随着党和政府对特殊教育事业的关心, 在政策环境的营造上, 给予了毕业生更多的倾斜。如国家在中西部县级以上城市新建1500所特殊教育学校的政策正逐渐发挥作用, 以2010年、2011年两年为例, 中西部新建公办院校吸纳了学院大量的毕业生, 将进入公办院校就业的毕业生比例提高了5个百分点;经济较为发达的广东、浙江等沿海省份也逐步加大了对特殊教育的关注力度, 公办学校、残联纷纷加大了对教师、残联下属康复机构人员的引进力度, 可以说近年来社会和用人单位对特殊教育事业的关注, 为毕业生就业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特殊教育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特殊教育院校毕业生有别于普通高校毕业生, 也有别于一般的职业学校毕业生。其就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既具有“点”的代表性, 由于受整体就业形势等因素的影响, 也具有“面”上的普遍性。具体表现为:

1.特殊教育院校的人才培养的“特”导致毕业生就业面向的“独”。特殊教育院校与综合性院校相比, 综合实力相对薄弱, 社会关注程度较低。但是其人才培养特色鲜明, 人才培养目标明确, 较之社会总体需求, 岗位数量较少, 但纵观整个特殊类领域, 就业岗位并不缺少, 且呈现着增长的势头, 只是由于特殊教育的独特性, 被社会较少认知, 如社会普遍对特殊教育类人才的就业停留在学校层面 (甚至影响了该类院校高考志愿的填报和学生入学后的就业观念) , 而根据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自2006年以来的统计, 全国接纳特殊教育类毕业生就业的机构除了公办学校外, 还有民办学校, 残联下属康复机构, 残联、民政残疾人辅助器具部门, 公立医院下属康复部, 民办康复机构, 使用残疾人的企业 (含世界500强) , 社区工作机构……以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近年来共有568家用人单位来校招聘, 其中能稳定提供就业岗位的达384家, 且该类单位的数量仍在逐年增加, 有部分以录用普通类专业为主的单位, 也因为特殊教育类毕业生的爱心、吃苦精神, 而青睐学院毕业生。可以说, 人才培养的“特”为该类院校毕业生需求打造了一个“独一无二”的风景线。

2.特殊教育院校办学层次的现状导致特殊教育毕业生就业层次总体较“低”。当然, 这种“低”并不带有价值取向, 只是说明当前的现状。目前, 举办各类特殊教育的院校大多是大专层次, 少数为本科层次, 研究生层次的特殊教育专业少之又少。就每年的人才供给情况看, 专科层次的特殊类人才占到了全国该类人才供给的80%以上, 大部分本科或研究生层次的人才进入一线岗位就业的并不多。从近年全国各地招考公办学校教师的情况看, 涉及特殊教育类师资的, 招考的学历都可以放宽到大专。但由于研究生、本科学历层次与专科学历层次人才培养目标、规格的差异, 导致该行业整体的就业情况处于强化技能与实践, 缺理论研究与开拓创新, 行业的进一步发展与层次提升面临瓶颈。而毕业生在首次就业选择时, 往往更多地考虑专业对口、就业机会等因素, 虽能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 但毕业生更多流向的岗位, 总体层次不高。

3.特殊教育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较以前有所凸显。具体来说, 一是增长与发展的矛盾。特殊教育院校近年来的招生规模逐步扩大, 毕业生人数增长较快, 但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 被毕业生普遍青睐的公办教育单位, 总体提供的岗位仍然有限;而大量非公办学校类机构虽然数量增长较快, 但发展水平参差不齐, 有相当一部分单位缺乏有效的机构管理, 毕业生到岗工作后的发展得不到保障。从岗位提供的质量看, 社会各类用人单位能拿出的高质量就业岗位实际上是有限的。二是专业人才培养的矛盾。人才培养方向与市场需求的矛盾是当前特殊教育毕业生就业难的深层次原因之一。不少特殊教育行业的用人单位和部分企业提出, 与前些年相比, 尽管毕业生数量大幅增长, 但用人单位招聘急需专业人才却更难了。特殊教育院校出于事业发展等多方面的考虑, 传统优势专业没有得到发展, 新设置专业又缺乏竞争力, 导致毕业生培养质量下降, 毕业生就业更加困难。部分用人单位呼吁, 高校的专业设置要认真研究, 解决招生专业与市场需求的脱节。与此问题相类似, 有些单位还提出, 一方面人才的高消费普遍地存在, 引进人才的门槛明显提高, 动不动是要求本科、硕士, 英语4级、6级, 另一方面, 单位急需的最基础人才, 主要是各类技能型人才, 特别是精通手语、盲文等专业的高级技能型人才比较缺乏。

4.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仍不平衡。当前, 在涉及特殊教育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三个方面, 即政府、高校、用人单位, 在开展毕业生就业指导方面仍不平衡。特殊教育是一项崇高的事业, 各级党委、政府在其发展中承担着重要职责, 应更加强化其社会公益性事业的特点, 加强对特殊教育院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的扶持。近几年来, 各级党委、政府研究制定了若干就业政策, 对特殊教育事业更加重视, 但由于财力、人力等因素, 工作成效受到一定的影响。高校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开展也不平衡, 特殊教育院校由于传统就业工作的惯性, 往往把毕业生就业当做一般性的工作对待, 对市场需求调研和专业设置研究相对较少。特别是特殊教育院校的毕业生对市场配置、双向选择主渠道的依赖不很明显, 学校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实际是比较有限的。但也有很多院校非常重视就业指导工作, 例如, 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坚持把毕业生就业指导作为学校长远发展的中心工作来抓, 学校就业指导机构健全, 就业基础信息系统完善, 市场需求调研、学生推介、校内人才市场、见习实习、学校与单位长远合作、就业动态跟踪等就业制度健全, 软硬件设施齐备, 工作成效好。近几年来, 学校的毕业生就业率均达到98%以上。

三、促进特殊教育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若干思考

特殊教育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开展, 主要是针对特殊教育院校人才培养的特点, 结合社会职业对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开展的。同时, 开展特殊教育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还要从有利于发展社会公益性事业的高度出发, 从有利于发挥特殊教育院校毕业生个人特长和实现个人理想相结合出发, 采取更加务实的措施, 实现毕业生在更高水平、更高层次、更能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就业。

(一) 将特殊教育院校毕业生纳入社会就业系统工程

包括特殊教育院校毕业生在内的广大高校毕业生是新增人才资源和新增就业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特殊教育院校毕业生也是一个较为特殊的就业群体, 其就业工作好坏关系到人才的合理使用, 关系到毕业生的切身利益, 同时也关系到其职业对象——残疾人这一弱势群体劳动素质的整体提高, 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因此, 特殊教育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应该纳入社会的就业系统工程。因此, 各级党委、政府, 各级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一定要坚持为特殊教育事业服务、为残疾人服务、为社会服务的办学思想, 从全局出发, 切实抓好特殊教育院校毕业生就业的各项工作。

(二) 加强特殊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引导和指导

从某种意义上讲, 毕业生的就业观就是个人世界观、人生观的客观化和具体化, 即对将来所从事的事业、职业所担负的任务, 所从事的岗位和职责的基本认识、基本选择和基本倾向。因此, 加强特殊教育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关键在于结合特殊教育的特点, 积极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特别要发挥政府、学校、社会各方面的作用, 帮助广大特殊教育毕业生确立为国家服务、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为残疾人服务的正确方向。当前, 重点要正确处理好四个方面的关系, 一是就业与择业的关系。由于特殊教育院校专业设置的特点, 毕业生择业范围相对狭小, 广大毕业生要树立只要发挥专业特长, 对社会有所贡献就是最好的就业, 就是最实际的择业的观念, 消除不切实际的就业期望需求。二是事业与职业的关系。特殊教育毕业生要确立为社会服务、为残疾人服务的崇高理想, 在事业与职业的选择上, 实现高层次的统一。将自身即将选择和从事的职业融入到国家和人民的特殊教育事业和残疾人事业中, 为促进小康社会建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作出贡献。三是当前与长远的关系。近几年来, 中央提出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就业的方针, 这是适应时代要求, 着眼于培养锻炼毕业生的一项重要举措。因此, 要发挥政府、高校等各有关方面的作用, 发挥舆论引导、政策引导、市场引导、组织引导的作用, 教育和引导毕业生立足长远发展, 面向基层、面向一线、面向艰苦地区, 到国家最需要的特殊教育岗位, 全面锻炼自己, 实现自身的理想和事业追求, 而不是仅仅看中眼前舒适的环境和轻松的工作岗位。四是奉献和索取的关系。特殊教育院校担负着光荣的使命, 它是一项立足奉献的高尚事业。为索取, 就不可能全身心地投入到特殊教育事业中。相信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政府的重视和社会的逐步理解和关注, 从事特殊教育工作的环境一定会更加优化、待遇一定会得到更大的改善, 特殊教育事业一定会迎来更加灿烂的明天。

(三) 做好毕业生就业的各项基础性、服务性工作

特殊教育院校的毕业生就业工作要重视基础建设, 突出抓好以服务为重点内容的各项工作。一是抓组织领导。从高校而言, 就业是加强学校党委、行政对就业工作的指导, 组建就业工作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 形成职能部门、系科、班级为一体的毕业生就业指导体系。二是强化服务。高校要本着“努力展示学生综合素质, 全面宣传用人单位情况, 充分发挥窗口桥梁作用, 热诚提供全方位服务”的宗旨, 为广大毕业生就业和用人单位招聘毕业生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促进教育教学和就业服务的一体化。三是多办实事。例如, 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部门可以编制《毕业生服务实用手册》, 发放给学生, 帮助学生了解相关的政策, 熟悉就业流程等。为学生搭建和政府人才服务机构联系的桥梁。举办校内人才市场、举办与用人单位直接见面的洽谈会。加强网络建设, 畅通信息发布渠道。通过就业服务网络, 促进就业工作规范化、信息化与科学化, 为毕业生及时提供就业服务信息。实施走出去、请进来的战略, 广开门路促就业。高校可以主动与各地的人事部门、人才市场和相关的特殊学校等用人单位联系, 了解毕业生的需求信息情况。

(四) 结合实际完善特殊教育院校专业设置办法

目前, 全国共有大约1500多所特殊学校。特殊教育院校的专业设置多年来已形成完整的体系, 但同时也带来专业设置比较单一, 专业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现象有发展的趋势。从特殊教育院校招生情况来看, 计划的落实、招生及报到率也显示出专业冷热的差异, 如特殊教育 (包括盲、聋、弱智、孤独症等专业方向) 、听力语言康复、音乐、美术等专业就业前景较好, 很受用人单位和考生青睐, 但教育信息技术、英语教育等专业受市场需求、信息、观念等因素的影响, 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当前, 用人单位对特殊教育院校人才培养的专业、质量、规模、层次等有了不同的需求, 这应当引起特殊教育院校的重视, 教育行政部门也应把改革和完善特殊教育院校的专业设置提上议事日程, 不断完善学科和专业设置办法, 促进高校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统一。要进一步建立面向社会需求的专业课程体系, 并建立专业需求市场调查机制, 定期不定期地了解社会需求, 为促进广大毕业生就业提供重要的信息资源。

(五) 适应新的形势, 不断提高特殊教育院校毕业生的质量

特殊教育院校由于其行业的特殊性, 以前就业的政策都采取生源地派遣制, 所以往年的就业率一直比较高。近几年来, 全国特殊教育师资的需求量有所下降, 许多特教师资都由普通教师参加特教技能培训后转化而来, 这对特殊教育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市场产生了一定冲击。新的形势表明, 特殊教育院校毕业生进入传统就业渠道的难度逐年增加, 这对特殊院校毕业生人才培养方向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新的挑战。应对这一形势, 在调整完善学科结构的基础上, 当前的重点就是要苦练内功, 提升素质, 不断提高特殊院校毕业生就业的竞争力。实践证明, 近几年由于特殊院校毕业生培养质量的提高, 更多的特殊院校毕业生走上了更广阔的舞台, 在非特教领域的岗位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提高特殊院校毕业生就业的竞争力, 关键要做到:一是加强专业基本功教学。 在“三字”一话、手工制作活动指导等方面, 要加强基本能力训练。尤其要根据特校毕业生基本功的项目, 实现对毕业生职业技能培养的专业化, 降低用人单位的用人成本。二是加强一专多能培养。“一专多能”人才已成为未来特教师资培养趋势。特教老师除了具备基本的特教理念、教学手段外, 还应掌握如音乐治疗、脑瘫康复、自闭症训练、行为矫正、语言康复、语言训练等方面的技能。三是加强创新性人才培养。尤其要树立课改理念, 突出课堂教育的钻研性, 提高知识储备能力。四是加强思想素质教育。要进一步强化学生献身特教的理想, 培养其作为教师的基本素质, 培养其热爱本职工作, 培养其对特殊儿童的爱心。

参考文献

[1]李继刚.美国特殊教育立法及对我国的启示[J].南京特教学院学报, 2008, (1) .

对农村小学教育现状及对策的思考 篇8

【关键词】农村 教育 小学 现状 分析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3-0005-01

一、农村小学教育现状及原因

农村小学教育的教育基础地位决定了它不仅影响着我国整体教育事业的攀升,还影响着农村地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相比于城市的小学教育来说,农村自身的发展落后,动力不足,前进缓慢。

1.经费紧缺,机制不全

学校是进行教育活动的主场所,学生们要想全面的发展,就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的环境,这也就是为什么“孟母三迁”了。农村小学因为经费紧缺,很多硬件设施无法满足教育需求。虽然近几年来,国家投入了大量资金进行农村教育设备的配制,但是却没有对农村的教育发展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农村本身条件的制约,好多高科技的设备不经常被使用或者根本不会使用,想电脑、网络这些现代化的东西,在城市里依然成为了家庭必需品,对于农村的孩子们来说,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另一方面的原因是依然有很多的偏远的农村小学没有被政府的资金辅助政策惠及,学校没有围墙,没有操场,学生就在荒地里进行体育锻炼,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就更不用说是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像电视机,投影仪,微机室,多媒体教室了,这些设备的缺失严重的影响教学活动的正常、高效的运转。

2.观念陈旧,师资薄弱

农村小学中,由于受到教育环境的制约,真正是大中专师范毕业的教师屈指可数,再加上农村小学教师待遇低,很多高学历的年轻人都不肯长期的留在农村,纷纷到大城市了谋发展。而留在农村小学的教师,队伍年龄较大,他们中相当大的一部分是初中毕业甚至是小学毕业,只是凭借多年的教学经验和积累进行教学,他们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但是却因为缺乏继续学习和深造的机会,知识面窄,教学理论、观念和手段都无法和飞速发展的时代科技接轨。及时近年来很多教师也相继的考取了大专或是以上的学历,但却没有在教学水平上有所提高,依然是学习和实践两层皮。再加上师资力量的匮乏,有些老师身兼多科,像一位语文老师还带着美术、音乐等课程:有些教师都没有上岗证书,在校内做代课老师,这些现象都会严重的降低小学教学的质量。

3.家庭教育空白,老师工作量大

农村小学的教育质量本就不高,加上农村家庭家长的教育程度低,无法对学生的功课进行辅导,心有余而力不足,还有的家长甚至对孩子的学习不闻不问,学生的家庭教育一篇空白,无法在家里得到知识的巩固和发展。再有就是留守儿童的问题,很多的农村家长因为生活所迫或是追求更加富裕的经济生活而外出打工,本应家庭承担的重任也落在了学校和老师的肩上,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在学习上帮助学生,还要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给予关心和照顾,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教师的负担,拖了农村教育发展的后腿。

4.办学不平衡问题严重

农村小学的分布不合理,点多面广,办学规模日趋萎缩。因为农村发展的滞后,许多家长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将来能有更好的生活和前途,将孩子送去教学质量较好的城镇学校上学,有的家长因为不放心孩子,跟随到城镇陪读,有的甚至携带子女外出城市打工,让他们在流入地借读,这使得农村小学的学生数量日益的减少,学校规模日益萎缩,这也成为了农村教育发展的瓶颈。

二、农村小学教育发展的建议及对策

1.重视农村小学教育,加大资金投入,构建保障机制

俗话说的好,再穷不能穷教育,教育作为社会科技和经济发展的基础,它的重要性,可想而知。因此,国家要重视农村小学教育。一方面,构建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县统筹发放教师工资的办法,尽可能小的缩短城市和农村的教师工资差异,保证农村小学教师的工资能够按时,按量的发放,为教师提供一个无忧的物质保障。另一方面就是要加大资金的投入,为农村小学置办教学必须的设备,并能派专人对教师进行操作指导,使这些设备能够发挥作用,很好的为教育服务,同时还应定期对设备进行检修,替换。构建校舍,操场等,让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运动的环境和场所,确保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和发展。

2.端正农村教学思想,提高师资力量,完善教育团队

教师是知识传递的载体,是战斗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的知识水平和思想觉悟直接影响教育工作的质量。所以,要提高农村小学教育质量,就一样要提高师资力量,打造完善的教育团队。一方面,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村教育者的薪资,营造良好用人的环境,用感情、事业和薪资留人。另一方面就是要严格的对教师进行选拔,培训和考核,优胜劣汰,提高师资质量。

3.提高家长文化水平,师生同力配合,提高教育质量

俗话说,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他们对于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平时家长们都忙于农活或是家事,很少有时间顾及孩子的学习,再加上他们本身知识水平有限,无法给予孩子正确的知识辅导,使得教育工作完全依靠学校教育,但是这样并不能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所以必须要着力提高家长们的文化水平,家庭和学校相互配合,同心同力,才能给学生营造一个360度的完美学习圈,提高教学质量。

4.科学规划农村教学,合理均衡布局,促进和谐发展

农村小学生源萎缩,是由农村教学多方面的因素决定的。针对这样的问题,我就需要对于农村的一些规模小,设施差,学生少的学校进行拆并,整合,合理规划,资源重组,这样不仅能将教学资金集中投放,节省资源让资源更优化,还能给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好的生活、学习的环境。与此同时,要在农村进行资源整合工作的宣传,让广大的村民了解拆点合并的意义所在,保证农村小学规划建设的顺利实施。在教学和资源一步一步的扩大和完善中,提高农村小学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关锐捷,“重中之重”的农村义务教育必须警钟长鸣[J],中国农村研究网,2002

[2]韦志杰,农村小学教育的现状与思考[J],教育导报,2003

[3]李世庄,改善村级小学办学条件是当务之急[N],教育导报,2003

上一篇:笑靥作文下一篇:养羊经营计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