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临沧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

2024-10-26

浅谈临沧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精选8篇)

浅谈临沧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 篇1

浅谈临沧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

(临沧市双江自治县职业教育中心 鲁荣华 677300)

摘要:本文对临沧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从树立现代职教观、加大扶持力度和宣传力度、创新办学模式、加强职教师资队伍建设、加大实训基地建设及深化教学改革等方面提出了加快临沧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临沧市;中等职业教育;现状;对策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人力资源开发,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推进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的重大举措。2007年以来,国家加大了对中等职业学校的资金投入。然而,许多边疆民族贫困地区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却陷入了学生“招不进来,分不出去”的困境。临沧市中等职业教育就处于这种困境中。目前,我市中等职业教育还存在招生就业难、办学质量低以及人才培养模式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等突出问题。正确认识我市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快速发展,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当地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临沧市基本情况

临沧市原为临沧地区,属边疆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是典型的山区市,山区面积占全市国土面积的97.5%,2004年撤地设市。临沧市地处云南西南部,因濒临澜沧江而得名,西南有沧源、耿马、镇康三个县与缅甸接壤,国境线290.79公里。全市辖七县一区,国土面积2.45万平方公里,全市总人口236万多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85.72万人,占总人口的36.3%,年平均气温17.2℃。临沧市把旅游业作为新兴支柱产业加以培育。目前,临沧以糖、茶、水电矿等产业为支柱产业。其中,临沧茶叶年出口量占全省茶叶出口量的40%以上,年产量达2万多吨,面积和产量均为云南第一;临沧市又是云南重要的蔗糖生产基地,覆盖全市8县(区)、16万多农户、70多万蔗农。近几年来,又加大烤烟栽培、大力发展泡核桃产业。教育事业上,加大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力度。全市拥有各类学校3184所,其中:中等专业学校3所,职业中学7所,各类在校生总人数35.57万人。

二、临沧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足,办学规模发展迟缓

多年来,我市中等职业教育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社会上“重学历轻技能”、“重普教轻职教”的现象较为普遍,职教“不规范”、-1-

“没前途”是普遍的社会认识,品行差、成绩差、落榜生是对多数职校生的一种偏见,甚至一些领导干部、教育部门内部也存在着轻视职教的现象。由于认识不足,加之宣传引导不够,造成普高和职高比例明显失调,没有形成全社会关心理解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环境。笔者在双江县调查发现:2005年初中入学学生数为2946人,到了2008年6月参加中考的报名人数只有641人,加上分流到双江职教中心的312名学生,总共也才有953名学生,其中有1993名学生在初

一、初二就已辍学流失,而能进入职业学校就读的每年也就只有300多名学生。可见,中等职业教育现有的办学规模与庞大的教育潜力不协调,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另外,国家就业准入制度得不到很好的落实也是制约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些企业和单位用人用工只注重人力,不注重职业技能,严重挫伤了受教育者的积极性。

(二)办学方向存在错位现象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根据笔者调查,对口升学成了一些中等职业学校办学的主要目的,与国家和社会发展赋予职业教育的任务背离。如我市部分职业高中的多数优秀学生都被动员参加了对口升学考试,2005年、2006年升学率高达80%以上;其他一些职高也在探索对口升学的路子,把对口升学作为学校的支柱之一。职业学校以此作为办学定位,不仅无法发挥转移富余劳动力、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功能,也给自己的办学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三)经费投入不足,办学条件相对滞后

多年来,我市财政为“吃饭”财政,能满足工资已属不易,对于学校的发展所需要的资金便无能为力。虽然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但仍然难以满足需要。由于经费不足,硬件缺乏,学校现有的设备老化,办学条件得不到改善,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办学水平的提高。而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的直接后果是导致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较差,教学质量不高,社会影响和吸引力不大,很难办出特色和水平。因此,学生的学杂费顺理成章地成为学校办学经费的重要来源。我市中等职业学校的学费公办一般在1000元/年——2000元/年左右,占全市农民年均收入的近80%以上。如果加上食宿等其他费用,三年大约需要支出20000~25000元。高昂的受教育成本极大地抑制了广大家庭子女的教育需求。

(四)专业设置僵化,师资缺乏,人才培养水平不高

目前,在生产一线的劳动者素质偏低和技能型人才紧缺问题十分突出。据不完全统计,2004年底全国城镇从业人口中技能劳动者仅占32.9%。我市中等职业学校的部分专业设置也不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所开设专业多为成本小、对实习、实训基地要求不高的专业。

专业结构与产业、行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结构不协调,办学形式单一,教学内容方法陈旧,与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需求脱节。

另外,我市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参差不齐,大多数是从学校走向学校,缺乏专业实践经历,“双师型”教师更是严重缺乏。笔者在双江职教中心调查发现,42名专任教师中,专业课教师有6人,只占教师总数的14.3%。近几年内,很少有教师参加过市级以上的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和专业培训,70%以上的教师从未接受过任何培训,专业教师大多都是现学现“卖”,难以胜任相应的专业课教学,许多教师的知识结构与职业教育所要求的知识结构不相适应,另外,课程设置中,实践课程占总课程的比例偏低,严重脱离了现实的需要。在这样的条件下培养出来的人才水平也就不容乐观。

(五)生源基础差,内部管理急待加强 当前,我市中等职业学校存在农村生源比重高,生源整体素质较低的状况。这些学生大部分不仅文化基础知识差,而且思想品德也差,给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在我市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中,90%以上的职高学生都是农村生源,一些县级的职高农村学生比重更大。生源质量下降,给学校的毕业生质量带来负面影响,从而给用人单位造成对职校生的不信任。这种恶性循环使得职业教育的社会信誉度越来越低。另外,我市的许多职业学校还存在着制度不健全,现有的制度落实、执行力度不够等弱点。因此,学生的不良行为导致了学校声誉的下降,也加深了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鄙视,最终影响到职业教育的发展。

三、加快临沧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

(一)加强学习,提高认识,树立现代职教观

观念决定一切,意识决定行动。只有每一位教师从思想上牢固树立现代职业教育观念,并努力使教师把这种观念内化为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才能真正推动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为此,笔者认为要深入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等,提高领导干部依法兴教、依法治教的认识;改变中等职业教育的弱势地位,促进社会观念的转变、提高对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重要性的认识。

另外,要树立现代职教观。树立现代职教观,还应该适当引入市场机制,深化学校改革。当前的中等职业教育,政府仍然是投资的主渠道,作为边疆民族贫困山区的临沧市更是如此。我省的部分中等职业教育改革试点的成功经验证明了这一点。曲靖麒麟职中、玉溪二职中、昆明市二职中的成功经验表明,政府在宏观上控制,微观上办学,可以由学校根据企业、市场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来确定,让办学单位充分发挥自主权,调动学校和教师的办学积极性。

(二)加大扶持力度和宣传力度

1.政府应当加大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扶持力度和宣传力度

国家、当地政府应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和宣传力度,出台相关政策,使经费得到落实和保障,从而使中等职业学校的贫困学生生活得到保障。职业学校所在当地党委、政府也应对职业教育给予政策倾斜。例如通过新闻媒体等形式加大对职业教育的宣传力度,让职业教育进入千家万户,使社会、家长及学生认识到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从而愿意送子女到职业学校接受职业技术教育。此外,政府部门应转移教育投资重点,加强对职业教育的投资,促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均衡发展。

2.学校自身要加大宣传力度

宣传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学校自身义不容辞。中等职业学校应通过送教下乡、招生宣传、定期召开家长会及邀请创业成功的职校生回校举办讲座等形式加大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宣传力度。近几年来,我市双江县职教中心除了通过送教下乡和招生宣传来加大对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宣传外,一直坚持举办“创业成功职校生谈职业教育”讲座。通过讲座,对在校生思想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对吸引生源、巩固好在校学生努力学习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三)创新办学模式

边疆民族贫困地区中等职业教育要发展,就要积极探索办学新路子,创新办学模式。

1.半工半读、工学结合。这种办学模式是满足农村贫困学生学习、就业欲望的一种最好方式。2003年以来,双江职教中心对近百名学生实行半工半读、工学结合,既巩固了学生,又让学生学到实践技能、得到就业锻炼,获得生活费。此外,有条件的学校还可结合半工半读、工学结合实行学分制管理,加大对贫困学生的方便面,吸引更多的贫困学生前来就读。

2.校企联合办学。校企联合办学,一是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的实习条件,培养技能人才,二是创造了学生的就业环境和就业之路,三是双方共同对学生进行思想和教学等方面的教育管理,直接面向企业、面对社会,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的培养。2007年3月,双江职教中心与双江勐库茶叶有限责任公司联合办学,招生数达376人,学校派出4名教师对学生进行跟踪管理和辅导。目前,企业、学生及家长反映较好,办学效果显著。

3.校校联合办学。校校联合办学,在发挥本校优势的同时借鉴他校的长处和优势共同办学,为当地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培养实用人才。目前,我市许多中等职业学校都与本市、省内、省外的省部级重点职校和国家级重点职校等联合办学。例如,2002年以来,双江职

教中心一直与昆明市盘龙职中、安宁二职中及深圳市保安区西湘职校联合办学,实现了资源共享和互补,学生毕业后全部在外推荐就业,方便了学生的学习、实训和就业,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4.校乡联合办学。校乡联合办学模式是以乡、镇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和技术的需求为基点,将办学的重心下移,直接为农村培养人才。这种办学采取灵活学制,农、科、教结合,农闲进行理论教学,农忙开展生产实习,理论和实践不脱节,学习和生产两不误,为农村培养科技致富带头人。2008年,双江县职教中心在忙糯、大文、帮丙及勐库四个乡镇试点,进行校乡联合办学,开办“农村家庭经营专业”,招生人数达422人。目前,办学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学生、家长及当地政府反映均很好,这种办学模式既符合国家大力发展农职业教育的政策,也是为“三农”服务,实现“兴村富民”工程的一大举措。

(四)加强职教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学校的灵魂,加强职教师资队伍建设是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关键。首先,政府应在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实行学校自主聘用教师制度,允许学校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技师或技师担任生产实习指导教师,通过内“培”、外“聘”等多种途径,充实中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其次,加大对在职教师培训力度,强化技能培训,鼓励教师多深入企业调查研究,采用岗位培训、下厂锻炼等,加强教师培训、培养。第三,通过校企合作办学,加深教与学的交流,将企业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才,交流充实到中等职业教师队伍中来。同时建立和执行职业学校教师到企业实习的制度,将自己掌握的专业理论应用于实践,再来教学、指导学生,以加强和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解决专业课和实习指导教师紧缺的难题。

(五)加强实验、实训基地建设,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学技术、练技能是职业学校学生学习主要目的。学生学技术、练技能凭借的是教学设备和实训设备,没有设备的职业教育只能是画饼充饥。因此,政府要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完善职业技能实验、实训设备的配备建设。另外,职校也要想办法、多方筹措资金努力改善办学条件,为学生的学习创造条件。另外,还要建立校内外相结合的实习、实训基地,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2003年以来,我市双江职教中心的“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一直以本县的多家汽车修理厂为实训基地,成功地进行了教学和实践的结合,培养了学生的技能。

(六)深化教学改革,加强管理,不断提高办学质量

提高办学质量,首先要合理设置专业,以满足劳动力市场对人

才的需求,专业方向应与当地产业结构相适应。专业的设置不但关系学生的前途命运,也影响中等职业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其次,要进行课程改革,这是许多成功职校的共识。专业课程的设置也要按需设置。有些专业教材不宜统编,应体现企业性,突出实用部分,压缩理论部分,坚持实际、实用、够用的原则。另外,要加强管理。严格的管理是办好一所学校的前提,学校应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加大对已有制度的执行力度,矫正学生不良行为。只有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出得去、用得上,才能体现好的办学质量、学生才有好的就业渠道,才能引起社会关注、加深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

目前,临沧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已经初步摆脱了困境,步入了新的办学阶段。我们相信,在中央和各级政府的正确决策和领导下,在全社会共同关注下,通过广大职教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一定会开创临沧市中等职业教育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2005.10.[2]《云南省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云发

[2005]18号,2005.12.[3] 朱兴德.重点职业高中与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7.

浅谈临沧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 篇2

1 当前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德育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德育教育工作在维护职业技术学校稳定,激励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促进素质教育改革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随着环境的变化发展,也凸显出了诸如与时代脱节,落实不力等问题。

1.1 德育内容与时代相脱节

据相关部门的调查显示,有78%的中职学生认为学校的德育教育内容严重与时代和社会的发展相脱节。我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普遍存在着德育教育内容空洞、形式横行、号召多实际少、重智育教育而轻德育教育等问题,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仍然停留在过时的传统说教,而没有根据新形势和新的社会热点和学生自身的身心发展相结合。另外,在德育教育的形式上依然是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德育教育。尤其是近几年面对文化和价值观多元化的冲击,学校没有很好地与时俱进地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导致学生社会公德水平、心理调适及行为控制能力,人生观价值观出现与社会需要巨大脱节的情况,道德滑坡的现实提醒着学校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的改革。

1.2 德育教育工作目的不明确,针对性不强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学生德育教育工作方面存在着工作目的不明确,针对性不强等问题,一些学校把德育教育工作当作一种形式和任务来完成,并没有从根本上进行规划和详细明确的设计,盲目的模仿别的学校的模式,而不能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地具体量化学生的考评指标和模式,针对性不强,严重影响和制约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德育功能的整体发挥。

1.3 德育教育管理不够规范,缺乏力度

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金钱至上”观念的传播,中等职业学校也逐渐成为一个小社会,因此,受一些负面影响的不仅是学生,而且包括老师。但当前很多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仍然沿用过去的德育教育工作模式,影响着学生工作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加之目前德育教育管理配套设施不够规范,教育制度的改革一方面带来学校活力的同时,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教育工作的难度,特别是近年来互联网的普及,给校园的德育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网络环境的复杂与学生的自制能力不强,使得学校道德教育出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问题。而面对出现的这些新情况,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缺乏相应的配套管理应急措施来抵御这一场信息风暴的袭来。

2 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德育教育的建议和方法

2.1 树立正确的德育理念,挖掘和丰富教育资源

教育要发展,理念要先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教育工作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只有从理念上真正的树立创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当然理念的正确与否要取决于实践的探索,在实践中更要挖掘和丰富社会和教育资源,通过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增强德育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和趣味性,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通过全校师生的团结协调,切实做到用行动影响学生,用品德感化学生。

2.2 改革传统的德育教育工作方式,构建新的德育教育工作新体系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应该立足于自身学校,结合学校和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规律特点,制定相关的德育教育的规范和意见,进一步完善规章制度,使学校的学生德育工作逐步走向科学化、合法化和规范化。此外在学生的管理上也要发生观念性的转变,把过去的具体微观管理逐渐转变为宏观指导和检查督促。同时辅助加设相关的思想品德教育课程,弘扬我国传统的道德品质,如爱国主义,艰苦奋斗等道德价值观,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2.3 加强校园网络和其他信息传播媒体建设,利用公众舆论约束和规范行为

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普及,校园网络及其他信息传播媒体已经深入到学生的根部。因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可以利用这一便利条件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德育育人氛围。一方面学校要加强学生网络道德和法治规范的教育,另一方面也要加强校园网络建设,利用互联网这个平台和载体宣扬党的先进思想和文化方针政策。此外,还必须对学生进行网络教育的疏导,提高学生对待网络的自我免疫能力,教育学生不要沉迷网络,远离网络犯罪,取其精华,剔除糟粕。

2.4 实施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工程,促成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加强和改进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关键是要把学生的健康教育摆在战略位置。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要增强学校心理素质的培养,不断培育其适应新环境的能力。要从理念上预防学生将会出现的一切心理问题,真正地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个系统战略工程来做,从实践中不断灌输和教育学生面对现实面对挫折的勇气,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心理咨询以及组织学生心理讲座,健全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和人格。

2.5 加强教育工作力度,提高教师德育教育工作水平

作为德育教育工作的主体,对学生德育教育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应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充分发挥教师的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作用,模范示人,以德服人,引导学生德育教育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3 总结

综上所述,德育教育的根本是以人为本,因此,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要做好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就必须从战略高度重视德育教育,要把德育教育工作列为学校发展的战略系统工程,要从意识和理念上深刻认识到德育教育工作的艰巨性和重要性,并准确把握时代发展的规律,加强与学生直接的互动,不断改进和创新德育教育工作的内容、方法形式和手段,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增强德育教育工作的时效性,推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德育教育工作走向全面健康发展。

摘要:德育教育是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生命线,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德育工作也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和新的情况。本文站在理论研究的高度,就新时期我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探讨,并就如何改进和创新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德育教育工作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德育教育,对策

参考文献

[1]高建国.科技发展与学校的德育教育[J].发展论坛,2009.8.

[2]肖积生,陈群辉.新时期高职院校德育工作思路[J].职业技术教育,2008.2.

[3]陈延斌.德育良性互动:未成年人道德建设的新路径[J].道德与文明,2005.6.

[4]刘莹.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德育工作探析[J].机械职业教育,2010.11.

浅谈临沧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 篇3

【关键词】职业院校;道德建设;现状;对策

一、当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现状

(一)生源文化素质较差,学生来源和分布存在较大差异。

如果按学习成绩排队,初中毕业生中的优等生和及格线以上的基本都上了高中,选择技校的大部分是及格线以下或者农村贫困家庭的子女。

学生的来源和分布也呈现较大的差异,一是年龄差距大,最小的十三、四岁,大的有二十多岁;二是社会阅历不同,有些是直接升学过来的,有些是打过一段工又回来的;三是生源地不同,有农村的,也有城市的,甚至还有外省市的。生源文化素质低下和生源差异性突出也就成为了必然的结果。

(二)管理难度加大,教育教学面临严峻局面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年龄一般在15~18周岁之间,他们的生理发育趋于成熟,但心理发育相对滞后,正处于心理极不稳定的时期,这些“初中阶段的失败者”为了就业的需求,勉强进入技校。但长期的懒散和对学习不感兴趣使他们不可能关注学习,因此,上课不注意听讲、睡觉、玩手机已成为常态,课余时间也多用来上网玩游戏、打牌、聊天。还有一些人沾染了成年人的一些不良习惯:抽烟、喝酒,甚至赌博、偷盗,更有甚者还结交一些不三不四的人出入公共场所,打架斗殴,惹事生非,个别严重的还公然扰乱课堂秩序,明目张胆地顶撞老师……众多这样的学生入学,使得中等职业学校的管理和教学压力陡然增加。

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

(一)青春期阶段的表现十分明显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正在青春期阶段,处于一种成熟与幼稚并存,迷茫和困惑交织的状态,他们渴望自主,又摆脱不了单纯;热情、冲动又缺乏持久性;敢于创新,又缺乏信心;渴望表现自己,显示自己的才能,又十分注意自己的“秘密”和“隐私”;急切地想步入社会,获得成人的认可,但又存在胆怯、自卑和懦弱的心理。

(二)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组织纪律性较差

许多家长常年外出打工或者忙于工作,忽略了对他们的教育,造成家庭教育缺失(还有许多学生是单亲家庭)。再加入许多学生在初中阶段是“不受欢迎的人”,学校教育也没有跟上,因此使得他们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加上缺乏自我约束能力,又使他们沾染了种种不良习惯。尤其是独生子女,从小就受到家长的娇惯溺爱,养成了自私自利的心理、个人主义突出、组织纪律观念淡薄、缺乏社会公德和爱心。

(三)心理问题多,自卑心理强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有许多学生家庭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有的家庭父母离异,形成了单亲家庭;有的和爷爷奶奶长大,教育呈不完整状态;有的家庭遭遇不幸,子女无人管教;有的家庭还存在暴力倾向,这就使得有些人从小养成孤僻、倔强的性格;还有的学生长期遭受老师和同学们的歧视,内心非常自卑,心理问题突出。他们普遍缺乏与人沟通和交往的能力,不能很好地表述个人情感,自我封闭严重。

(四)学习基础薄弱,学校兴趣不高,学习成绩较差

曾经听到过这样一件事,新生入学后进行了一次数学摸底测验,全班45个人,只有一个人及格,考试内容基本属于初一的内容。许多学生连汉字都写不好,有些甚至连课文都读不下来,所以职校生这一群体学习基础薄弱,学习成绩较差,难以专心致志地思考和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五)热爱劳动,动手能力较强,乐于钻研实习操作技能,有不怕脏,不怕累的精神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落后地区和城市低保家庭,从小就在父母的要求下,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逐渐养成了喜欢动手、热爱劳动的习惯。在学校体育活动、劳动中,也到处显现他们的身影。

三、浅谈中等职业学校关于加强道德建设工作的对策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道德建设工作,必须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围绕学生处于青春期这个时间节点上的生理、心理特点进行。

(一)转变人才观念,研究和创新德育理念

教育的本质是塑造人、完善人,是体现人性的伟大事业。在教育家眼中没有培养不好的学生。转变人才观念,转变教师的态度,不断创新德育理念,公平公正地对待学生。全面分析和正确对待学生的差异,坚持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分类指导的教学模式,重新设计对学生的评价机制,鼓励学生岗位成才、专业成才。

(二)保护学生的尊严,体现尊重人格的良好风气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三块糖果”的故事脍炙人口,它传递了对学生的尊重、理解和宽容,这样的教育形式才能让学生心服口服。事实证明,充满人情和温暖的教育更具备价值和成功性,教育工作者要有博大的胸怀,对于中职生,尤其是成绩差的学生,要当成自己的孩子看待,要用“放大镜”去观察学生的闪光点。

(三)重视心理辅导工作,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和疏导

对处于心理不断发展变化时期的技校学生,怎样进行心理辅导是一个重要课题。我认为,根本问题在于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按照他们的身心发展规律进行心理辅导,这样才能收到好的效果。我建议,有条件的学校应该配备专门的心理辅导教师,并开设心理辅导、心理健康等课程。通过教学,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帮助他们掌握心理疏导和心理调节方法,克服自卑、紧张、抑郁、冲动等心理疾病,树立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良好心态。

(四)重视校园、班级文化建设

开展校园文明建设工作,开展一些学生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文艺、体育、论坛等活动,让校园充满健康、活泼的文化气氛,净化校园环境。班级文化建设可通过板报、主题班会、职业素养课、各类新颖的社团活动等多种形式有效地开展起来,常态化地进行班级文化建设。

(五)坚持德育教育课的主渠道作用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在校学习只有三年时间,要充分利用宝贵的时间,通过系统的德育课学习,不断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让他们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会全面地观察世界,看待问题,努力成为一个有能力、负责任的合格公民。要逐步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养成文明礼貌的行为规范,成为一名热爱祖国、热爱生活、追求人生价值的新时代的青年,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结束语

本文的宗旨就是希望社会正确评价和看待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这一特定的群体,呼吁各级各类中等职业学校要切实转变人才观念。把教学的安排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水平和用人单位的技能需求,推进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以优质的教育塑造优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蔡克勇著.《21世纪中国教育的走向》.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

浅谈临沧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 篇4

其对策

摘要: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很多,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弱者”,抗风险、抗击打的能力很差!但他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秘密武器”,备受国家重视!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就要不断发现并解决存在于职业教育各个层面的问题。本文从科研系统、与行业企业对接、教材、人才培养标准、宏观调控、教师、经费等七个方面论述了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 问题 对策

长期以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一直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难”的怪圈中徘徊。从基层职业教育工作者的角度看,我们认为中等职业教育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存在问题

(一)职业教育科研支撑系统十分薄弱。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明显缺乏强有力的科研支撑。一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缺乏顶层设计;二是职教科研机构数量不足、地位不高;三是职教科研人员严重不足、结构不合理;四是职教科研缺乏集中度,包括就业需求、职业资格标准、职教专业标准、职教教材等都缺乏基础性标准研究,难以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如北京和上海作为两大中心城市,其职业教育事业发展水平都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同时也堪称全国职教科研的两大高地,但与发达国家城市的职教科研力量相比依然十分薄弱;而且在现有的职教科研机构组织和研究成果中,来自经济界、企业界的还很少,与树立“大职业教育”观念的要求很不适应。

(二)职业教育体系缺乏开放性,职业学校系统仍然相对封闭。职业教育要面向社会、对接产业发展、系统培养技能人才,必须依赖于职业教育体系的开放。但就我们目前的职业教育体系而言,这种开放性还很缺乏。其具体表现,一方面是以职业学校教育为主系统的职业教育体系,吸纳行业、企业要素的动能不足;另一方面是中等职业教育在专业、课程、教学与评价等方面存在脱节、断层或重复现象,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三)教材呈现“一人一把号,各吹各的调”“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混乱状态。缺乏吸纳行业企业参与的顶层设计,传统的学科体系束缚特征明显,内容滞后于生产一线,且偏深偏难,中职与高职的教材特征不明显,严重影响了学校的培养质量,降低了中职学校的吸引力!特别是我们极力倡导的“校本教材”,实际是教材开发主体的下移,不仅不能保证教材与行业企业和生产一线的对接,而且造成了开发成本的加大和浪费。

(四)人才培养标准缺失,评价体系不健全,造成中职毕业生质量不高,竞争力不强!目前,国家只对中职出台了“专业目录”,规范了专业名称,明确了专业发展方向,但没有相应的培养标准,导致学校培养和学生学习目标的缺失、企业和社会对中职毕业证的含金量的迷茫;由劳动部门颁发的技能等级证也只能给企业模糊的判断,这是中职毕业生质量不高,竞争力不强的根本原因。

(五)宏观调节失控,造成巨大浪费。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基本上是以部门、行业为主办学,主要培养对口专业人才。由于封闭式管理,使得机构重叠,管理重复。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目前市场经济的作用,职业教育由上述封闭的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各校争相开设市场、社会热门的专业,有的甚至抛弃自身的强项专业,走进了与大多数学校设置相同专业的“死胡同”,导致重复的人力、物力、财力在自我约束中消耗,造成了“招生大战”的局面!这种情况下,人才的产出成本有增无减,真正的结果是必然降低人才的质量。

(六)教师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待遇不高,进入渠道不畅,培养体系不健全。从根本上说,决定职业教育未来走向与命运的根本在于职业教育的培养质量,而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要求的师资队伍是职业教育培养质量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必须从战略高度认识和重视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与紧迫性。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尤其是县级职教中心,师资队伍是从普通高中的师资队伍中脱胎出来的,其主要特征是文化素质高、专业素质低,要将其培养成“双师型”教师难度相当大。目前的问题是

1、工科类大学毕业生由于没有教师资格证无法进入职教教师系统工作,而承担职教师资培养的全国八所大学毕业生数量有限,也不能满足众多中职学校的需求。

2、与企业给工程技术人员的待遇相比,学校处于弱势地位,吸引力不大!即使有人愿意到学校任教,调动也缺乏政策支持!

3、兼职教师的待遇由于没有经费的强力支撑,学校也不能从企业行业中招聘到合适的人选。以上三点原因导致中职学校教师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教学适应性不强!

(七)经费保障不力,中职学校举步维艰!目前,国家对中等职业教育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有效解决了学生上学难的问题,保障了弱势群体接受职业教育的权利!但也滋生了一些负面影响:一是学生不缴费,就不珍惜接受职业教育的机会,高兴了就上,不高兴了就走人,造成学校管理上的软弱和无力;二是免费以后,国家拨款的相对滞后和县级财政配套的困难,至少一学期甚至一学年学校财务没有进账,从而把学校推倒了举步维艰的地步!

二、主要对策

(一)、建立以政府科研机构为主体,民办科研机构为辅助,学校企业行业紧密参与的职业教育科研体系,加强中等职业教育的顶层设计,有效解决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标准、人才培养方案、教材、学生评价等问题,全面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增强吸引力。国家和省级应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科研机构的建设和人员的配备,尤其要吸纳行业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参与,组成高素质高水平的研究队伍,研究出台专业标准,人才培养方案,编辑符合生产一线需求的,中职学生能够学懂、中职教师能够熟练运用的理论、实训大纲、教材、教参和教辅资料,明确规定必修课、选修课、立德树人课的课时安排、教学要求,学校只需组织教师认真实施即可。同时至少在一个市的范围内,以公办或者民营的形式成立职业教育培养质量的评价、检测机构。定期或不定期对职业学校的专业质量、师资队伍进行检测评价,帮助学校加强专业建设,逐步形成特色!该机构尤其要承担考核学生质量的责任,学生合格与否,不能由学校说了算,而要由市上的检测机构说了算!由于培养有标准,检测有权威机构,发给学生的证件就有了含金量,就业时竞争力就会大大增强,学校就有了吸引力!

(二)加大对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的省级统筹规划力度,建立专业设置的省级评估批准制度,避免校际之间专业重复,促使学校逐步形成专业特色,从根本上解决“招生难”问题,形成良性循环机制!目前,困扰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问题是生源问题,造成招生大战的根本原因是:几乎所有学校专业设置都一样。当新闻媒体炒作“数控技工年薪10万,一将难求”的时候,一夜之间,90%的学校都开设了数控专业,等到学生毕业时,大家才发现根本不是这回事!当国家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的时候,所有中职学校都开设了“学前教育”专业,等到学生进校学习时,却被告知连考取“学前教师资格证”的机会都没有!由此可见,中职学校专业设置处于无政府状态1为了生存,许多学校盲目跟风,道听途说,!为了生存,兄弟学校相互攻击,招生大战,为了一个考不上高中的学生,学校往往要付出千元的招生成本,使得本来就捉襟见肘的经费真正用在培养上时所剩寥寥无几,低质量的输出又加大了招生的难度,从而使学校走进了如此循环往复的“怪圈”!所以,要解决招生难的问题,就必须在省级或者市级的范围内,统筹规划学校布局,根据学校优势规划设置专业,坚决不允许学校自行设置专业!学校开设专业的程序是:学校申请------权威机构评估-------市县审核-------省级审批!由于各校专业特色明显且互不重复,学生一旦选择了专业,就等于选择了学校,招生难的问题就迎刃而解,学校就步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

(三)下大功夫解决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及管理人才缺乏的问题:

1、建立建设一批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基地。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基地建设可分几个层次: ①建设若干所专业化的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培养高层次、高水平的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管理人才。

②在部分重点高校增设或将部分普通高校改建成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充分利用普通高校的现有资源与优势培养职业教育人才。

③由高校与国内部分大型中外企业或民营企业合作组建职业技术人才培训中心,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加快应用型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步伐。

④在国外高校、企业合作建立职教人才培养与培训基地,加快外向型师资培养,逐步与国际职业技术教育接轨。

2、从国外引进一批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德国、日本、新加坡、美国等发达国家的职业技术教育各有特色,教育思想先进,教育手段科学,人才培养各有所长,随着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发展的全球化、国际化,要彻底和尽快改变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和经济、技术发展的落后状况,从国外引进一批专职或兼职、客座职业技术教育专家十分必要,通过他们把国外先进的职业技术教育思想、方法、手段和技术带到国内来,尽快实现我国职业教育的现代化与国际化。

3、从企事业单位选调一批高级技术与生产经营管理人员到职业教育系统从事教学工作。企业、科研院所的技术、管理人员不仅有较强的理论研究水平,而且有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选调一批高素质的技术与生产经营管理人才充实到职业技术教育教师队伍中来,有利于改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结构,加强教学实践环节,改进教学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选调方式可采取调动、借用、校企合作、兼职等多种形式,政府可制定配套的政策给以鼓励与支持。

4、加大投入,加强职业教育教师的在职培训。目前,我国从事职业教育的广大教学人员绝大多数是由普通中学或普通高校教师转岗而来,他们从事传统的理论教学很有经验,但与现代化要求较高的职业技术教育的要求还存在许多不足和较大的差距,因此,做好这些人员的转岗与在岗培训十分必要,以实现职业教育教师自身职业化、专业化的基本要求。在职人员的培训可采取脱产培训、进修、寒暑假集训、到企业挂职、赴国外学习等多种形式。

5、实行职业教育教师资格认证与准入制度。职业技术教育是一个特殊的教育领域,专业化、技术性较强,对职业教育的教师应有特殊的要求。因此,建议实行职业教育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对职教人员进行全面的考核和岗前培训,从而保证职教人员的基本素质。

6、切实解决好职业教育教师的待遇问题职业教育的教师是我国教育战线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时期负有特殊的使命,因此,党和政府应与对待其他教师一样,解决好职业教育教师的政治待遇、经济待遇和生活待遇,重视他们的培训进修、职称评定、选拔任用、住房安排、子女就业等一系列问题,激励他们献身职教,不辱使命。

(四)建立以政府投资为主、企业社会资助为次、学校自筹和学生家长缴费为辅的职业教育经费筹措机制,确保职业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

1、采取有效措施贯彻国家关于教育经费筹措的法律、规定与政策措施。近些年,我国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确保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但遗憾的是都未能全面贯彻实施。重点加强职业技术教育的战略地位与实际经费投入缺乏的矛盾仍然十分尖锐。这就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入思考,为什么国家出台的这么多政策文件不能落实到位呢?笔者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国家没有出台中等职业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标准是什么?标准就是硬杠子,标准就是不论财政有多大困难,都必须切实保障的最低限额!有了这个标准,就能保证各级财政部门依据国家法律法规收取的职业教育经费真正用到职业教育上!有了这个标准,职业学校就知道财政应该给我拨多少经费,争取资金就有了依据!有了这个标准,审计部门审计、上级部门检查就能一针见血,督促到位!所以,经费保障的关键是要把软规定变为硬杠子。

2、企业要通过承担职业教育经费的方式担负起职业教育的责任。葛道凯司长说他对职业教育有四个梦想,其中第三个梦想是“企业从一年级开始就参与职业院校的教学过程成为普遍现象!”他说:“校企合作一直是学校求着企业,这个现象很快就要转变了。为什么?因为我国新生劳动力在快速的减少,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关系从供给过剩转为供给短缺,这时,企业怎么办?”葛司长号召“职业院校要挺起腰杆,对那些等在校门口要毕业生的企业说,想要我的毕业生,你就必须从一年级参与我的教学过程!”我想司长这句话一定蕴含着企业还必须投资院校的教学设备,投入他的技术和智慧的意思!“如果这一点能够实现,不仅学校会得到更好的发展,我们的产业也会得到更好的发展!”(来源《中国远程教育》)

浅谈临沧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 篇5

【摘要】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对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高度重视、社会对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日渐突显出来。毕业生的择业心理是影响其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对其进行相关的调查研究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对中等卫生职业学校毕业生及择业相关的诸方面因素进行探析,并对卫生学校中职毕业生择业时的心理状态及中职教育的不足之处作出剖析。

【关键词】中等;卫生职业学校;就业

选择职业是青年的重大人生课题,学生选择什么样的职业受其职业价值观指导,同时也受到所学专业、所接受的教育及当地的社会条件所影响。价值观作为一种观念系统,对人的思想和行为具有必然的导向或调节作用,使之指向一定的目标或带有一定的倾向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是学生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对于择业价值取向、职业价值标准、职业选择、求职意向等的总体看法,它对毕业生今后的职业生活有着关键性的指导作用,不仅直接决定了他们的择业行为,而且对他们的工作态度、工作积极性,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都会产生深刻的影响,同时社会条件及学生所接受的教育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及学生就业心态。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社会对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以及学校招生规模的扩大,中职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日渐突显出来。毕业生的择业心理是影响其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对其进行相关的调查研究非常必要。了解中职毕业生择业心理既可以为毕业生择业提供帮助、纠正毕业生择业时出现的一些不良心理状态,同时也能够为中职学校的教育改革提供帮助。本文意在对中等卫生学校的毕业生与择业相关的诸方面因素进行探析,并对卫生学校中职生择业时的心理状态及中职教育的不足之处作出剖析。

1 现阶段我校学生情况及就业情况

包头市卫生学校创建于1958年,是一所自治区级重点全日制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学校在办学理念上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培养能力为中心、以解决就业为龙头”,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提高教学质量,加强教学管理及改革,保持学校在办学事业上与时俱进。建校50多年来,学校凭借优越的办学条件和雄厚的师资力量已为自治区医疗卫生行业培养了近2万名合格的卫生技术人才,为我区的医疗卫生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近年来我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相对于其它中职卫生学校,我校招生占较大的优势。20XX年我校普通中职招生1 134人,5年制大专班431人,其中不包括成人专科及本科。学生素质呈现以下几个特点:(1)少部份学生(主要是父母强迫就读卫校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厌学情绪,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成绩差;(2)相当一部分学生不知道自己来到学校该做什么,将来要做什么,没有明确的目标;(3)学生纪律差、难管理,有的同学在初中就有许多不良的习惯,如抽烟、喝酒、逃课、打架等,到中职学校旧习难改;(4)少部份学生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认为自己是失败者,自己与其他人比没有竞争力,从而自暴自弃。诸如此类的问题不仅使学校教学及日常管理面临着许多难题,也使就业推荐工作面临着巨大的考验。

近年来我校学生的就业情况是就业率高但就业质量不高。近几届毕业生大部分已经就业,他们就业单位主要是农村卫生院、私人诊所、药店,部分升入成人专科继续学习,少部份护理专业的学生在外地医院就业,还有学生改行考公务员。许多学生工资待遇不理想,多次变换工作。我校2009届毕业生共计866人,其中护理专业557人、中西医学专业67人、药剂学专业33人、口腔工艺技术专业44人、乡村医士专业165人。经过调查分析,毕业生对就业前景的认识存在以下误区。

1.1 信心不足

我校20XX届大部份同学信心不足,中职生在社会就业竞争中属于弱势群体,他们随时受到大学毕业生的冲击,大学也是他们的追求,他们希望能拥有大学专科或本科学历,能和大学生一起竞争职位。在与学生的谈话中发现,他们认为学历高竞争就强,而没有把学历与能力分辨开来,他们把学历看作是求职的第一法码,从而忽略了工作能力对就业的影响。另一方面,他们没有对中职生与大学生的就业方向进行分析,大学生就业的目的地主要是省市县级,只有绝少部份到农村就业。作为中职卫校毕业生,他们就业的目的地主要是农村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如此一来,卫校毕业生就不会与大学毕业的医学生形成竞争。我校2009届以及以后几届的学生大多数是在中考时没考入高中的学生,中考对于他们来说是一次失败。在青春期,一次的失败对信心的打击很大,有很多学生因为一次失败而自暴自弃,不求上进。虽然经过3年的中职学习生活可能有一定的缓解,但仍然有一部份同学在内心深处留有阴影,至今尚未从中走出来。

1.2 对就业形势不了解

在我们20XX年6月末组织的就业供需见面会时,几乎没有见到在校生去了解情况,他们漠不关心,认为与自己无关,根本就没有想到下一年求职是自己将要面对的。作为卫校学生,在学校他们要经过2年紧张的理论学习,再在医院实习8个月。因为学习任务重,学校对就业方面开设的课程很少。另一方面学生主动性差,他们在假期不会主动去了解与自己就业相关的信息。中职在校生大多数年龄在16~18岁左右,在此阶段,他们对自己今后的出路考虑太少,很多信息靠老师及父母的灌输,他们也只接受其中部分信息,故造成了学生毕业前信息量少,对就业形势不了解的情况。

1.3 目标过高,背离实际

毕业生普遍希望能到市里大医院工作,目标选择与就业成功率关系密切。学生择业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一个适合的目标才能提高就业的成功率,若选择的目标与自身实际不符合,那将会给就业带来诸多的不便。如此一来,学生的就业目的地就与学校、社会为其定位的目的地相差较大,同时也会与大学毕业生产生竞争,虽然说文凭不是最主要的竞争法码,但是从综合素质衡量,中职学校和中职学生不得不承认,中职生不如大学生,中职生很难和大学生在同一水平上竞争。对于工资待遇方面,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大部份要求也偏高,虽然工资并不取决于文凭,但是作为中职生,其工资待遇在边疆地区一般来说不会超过1 000元,即使在大一些的城市也在1 000元左右,过高的工次待遇要求是求职失败的一大原因。在对部份跳槽的往届毕业生调查中发现,他们换工作的最主要原因是工资待遇低。

2 影响择业的重要因素

对择业产生影响的各因素经调查,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为:薪酬>特长发挥>稳定性>地区>社会地位>工作安闲>社会需要,从中可以发现2个问题。

2.1 目标存在短期化、功利化倾向

毕业生在选择工作时往往将经济报酬与个人特长发挥作为首要考虑因素,注重个人物质需求与个人志向的满足。但是当二者不能兼得时,更多的毕业生倾向于选择高薪酬的工作。择业时只注重短期目标,重视经济待遇。他们在处理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时出现困惑。

2.2 社会责任感淡化

在毕业生优先考虑的因素中,“社会需要”被排在了最后一位,与“薪金”和“发挥特长”两个因素比起来,社会需要似乎已经很微不足道了。可以看出,群体本位或集体主义取向的人生价值观已随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人们价值取向的多元化而面临现实的严峻挑战。毕业生对人生价值的选择和评判上出现了从集体主义向个人主义的偏移。如何使青年娇子们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兼顾国家与社会利益,成为当前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

2.3 希望能够自主创业,但阻碍原因多

原因有几个方面,一是学生年轻,社会经验不足,缺乏自信心;二是学生对自主创业不甚了解,客观上困难太多;三是没有实例供学生参考,学生不知道如何下手。

3 促进学生就业的对策

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的目的不是单方面的招生教学,而是要让学生通过学校的培养,在全面提高其综合素质、使之成为一名合格社会公民的同时,掌握一项专业技能,在学生毕业后能够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工作,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作为学校应主动适应市场的需求,使出口畅通。只有就业渠道畅通,学生学习才会有信心,招生才能顺利进行。为了适应市场要求,提高学生就业率与就业质量,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3.1 加强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在学生毕业前,学校应对学生集中进行就业指导,就业指导的内容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帮助学生对就业政策及就业形势进行分析,让学生心中有数,而不是处于一种盲目无助的状态;二是指导学生以正确的心态去求职,学生在求职时常出现眼高手低的矛盾,对工作环境、工资待遇及就业地区有过高的期待,学生对自身的定位认知不准确,易产生自卑或自负的心理。学校应该根据学生的自身条件,结合就业市场情况,帮助学生做细致的分析,使学生明确与自身相适应的择业目标和工资待遇,有目的地进行求职;三是用成功就业和自主创业成功的实例,激发学生的自信心。

3.2 加强实训教学管理和实践技能的训练

职业学校毕业生在就业市场竞争的根本还是在于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因此加强实训教学管理、加强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加大卫生学校毕业生执业资质的考前培训、提高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可以大大降低用人单位的用人成本,成为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期待,同时也是职业学校加强教育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的努力方向。学生应能掌握多项技能,以拓宽就业面。学校应完善第二职业技能培训,为学生拓宽就业门路,让学生掌握多种技能,在求职时就有更多的选择。在卫校学生中很多同学都有参加第二职业技能培训的机会,学生选择参加职业技能培训主要是为了一专多能,增加就业渠道,提高就业成功率与就业质量。

3.3 健全和完善心理咨询机构,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力和自我调适能力,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

毕业生在求职时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如焦虑、自卑、失落等,甚至表现出不思进取、听天由命的冷漠心理。为此学校在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应该重视学生心理的健康教育,向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特别是就业前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重视学生的择业心理教育和疏导。

3.4 指导学生学会收集信息

掌握大量的就业形势、就业政策方面的信息以及岗位信息,是提高学生就业率的一个重要因素。就业信息来源于多个方面,包括网络、招聘会、人才市场等。同时学校也应该利用这些信息和渠道推荐学生就业。

3.5 积极与外界联系,扩大对外劳务输出

大多数学生都愿意到外地工作,在外地经济更发达,需要人才多样化。因此,对毕业生劳务输出方面可做些尝试。

3.6 适应社会需求,及时调整专业和培养方向

学校专业设置更适应社会需求,畅通人才出口。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我们如何办好教育,如何设置更适合社会需求的专业,如何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如何使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具有承受压力的心理准备,是我们今后工作的重点,也是工作的难点。我们应从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角度,培养新型高素质、高层次的中职医学专业人才[1]。教育学生把职业理想建立在社会理想的基础上,把国家的需要、社会的利益以及自身的条件有机地结合起来[2],才能真正提高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朱莲.让中职幼教专业走出新路[J].中国信息科技,2007,(2):217-219.

浅谈临沧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 篇6

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梁永初级中学吴佳骏

【 论文关键词】留守学生错误!未指定书签。现状 成因

【论文摘要】 农村留守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在心理健康、行为习惯、道德品质、与体质健康等方面都存在众多问题。笔者从教五年多来,通过与农村留守学生的相处以及对相关问题进行探讨性分析,发现留守学生的现状的不乐观性,要解决留守学生的诸多相关问题,需要构建家庭、学校、错误!未指定书签。三位一体的网络体系,尤其在政策措施,直接的教育机构、家庭教育等方面应加大力度来改变现有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错误!未指定书签。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以及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加快,农民外出务工、经商现象十分普遍。许多儿童因种种原因而“留守”在家里,失去了直接监护人,使孩子面临无人监管的“真空”状态,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特殊群体——“留守学生”队伍。“生活上缺少照料,思想上缺少正确引导,学习上缺少辅导,心理上缺少疏导,行为上缺少教育,”监管教育严重缺失,已成为制约“留守学生”有效错误!未指定书签。,影响其健康成长的严重社会问题。我镇位于四川东部大巴山深处,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模式导致剩余劳力多,从而使我镇成为一个农村劳务输出镇,存在着大量的“留守学生”。而我校又是一所农村初级中学,1200余名学生中,“留守学生”就达到500余人,占全校总人数的近42%。“留守学生”的教育管理,健康成长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因为他们的成长关系到国家民族的未来,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事关新农村建设,农村社会稳定,下一代健康成长,和谐社会的构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 发展观,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农村“留守学生”的教育工作,应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因此,如何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来共同关注、解决“留守学生”教育管理问题,已成为当今时代刻不容缓的重要课题。1

基于教育的责任感,我校一直非常关注“留守学生”的教育管理问题。通过对我镇一些周边农村中小学的走访问询,结合本校数百留守学生的情况分析,缘于“留守学生”教育管理上存在的“五缺”现象,衍生出这一特殊群体普遍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亟需引起全社会的正视与关注。

一、“留守学生”安全隐患多,极易遭到伤害

根据认知发展规律及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少年儿童处于身心发展的转折期,其生理和心理成长发育均不成熟,可塑性大,自制力差,这时候的“留守学生”一旦失去或脱离家长适当的约束与科学引导,极易受到不良诱惑与影响,很多少年儿童由于无人管理或管理不当而与社会上的不法分子混在一起,养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同时他们遇到突发事件时自救能力差,伤亡事故极易发生,甚至成为不法分子的侵犯对象,极易遭受伤害。

二、“留守学生”生活习惯差,身体发育不良

“留守学生”由于缺乏父母的教育和管理,没有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饮食习惯,相当一部分学生经常不洗脸、不洗澡、不讲卫生、吃饭不按时、作息不按时、生活不规律、营养不良、抵抗疾病能力弱等情况,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由于部分爷爷,婆婆,外爷,外婆的卫生行为习惯也不比年轻一代的父母,对“留守学生”的行为造成了不良影响。

三、“留守学生”心理不健全,性格孤僻

由于父母常年在外,父母关爱缺乏,金钱补偿较普遍,心理健康失衡。现在农村“留守学生”教育,以隔代教育和寄养教育为主,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遇到不当行为的表现得不到有效制止,极大地影响了他们身心健康发展,致使不少“留守学生”软弱无助,自卑自闭、寂寞空虚、逆反心理严重。孤僻敏感,爱发脾气,情绪异常,难于沟通。对老师同学甚至家人产生隔阂,不同程度上形成了人格扭曲隐患。如我校初二年级四班程凡同学(化名),人很聪明,上网成隐,性格孤僻,老师多次找他谈话无济于事。经与他外婆交流,原

来他7岁时就寄养在外婆家。多年来,父母很少回来过,只是给他经济上的补偿,给孩子心理上产生了极大的阴影,所以,一旦在心理空虚时就控制不住自己,哪怕半夜都外出去上网。

四、“留守学生”学习功力不足,成绩普遍较差

由于缺乏监管或监管方法不当,在他们遇到学习上的困难时,在家得不到帮助,从而导致学习成绩逐步下滑,一直到最后成为学困生。最终部分“留守学生”在学校反映出学习缺乏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和吃苦精神,厌学情绪日趋严重。严重者发展到经常旷课、逃学。给学校教育工作增加不小的压力。

五、“留守学生”良好道德缺失,行为习惯养成差

由于缺乏家庭的关爱,加之祖辈的溺爱和代监护人的无奈,部分“留守学生”常常表现出任性、自私、贪婪、固执倔强、我行我素、不尊敬长辈、好逸恶劳等不良品行。上进心、集体荣誉感多有缺失,道德品行、自控能力养成习惯较差,常有违规、违纪,甚至违法行为发生。总之“留守学生”的教育管理已成为迫在眉睫的社会问题。

“留守学生”问题是我国社会转型期的特殊产物,它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结构转型,城市化进程加快而产生,有着极其复杂的、综合性的社会背景因素。但剖析“留守学生”教育管理缺失,影响其健康成长的因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家庭教育的缺失

首先表现为家庭心理环境的缺失。家庭是儿童个体成长的重要阵地,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文化将对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产生终身的影响。因为儿童的成长需要稳定安全的环境,父母的呵护和关爱,是儿童最为安全、温馨的环境,在爱的环境中成长是孩子的基本需要。但对“留守学生”来说他们享受不到这一正当的权利。其家庭或者是父亲外出,导致父亲的教育角色弱化;或者父母双方外出,使得“留守学生”与父母缺乏正常的情感交流,如亲子互动,儿童没有机会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感受,碰到不顺心的事心中一片迷茫。同时父母也没有机会传达自己对子女的爱,认为自己打工就

是为了孩子,只要给孩子以金钱补偿就对了。这样长此以往孩子拿着钱也就心安理得地乱花,无形中使父母与子女之间产生心理上的隔阂,使儿童丧失基本的心理归属和心理依恋。人生最重要的社会关系是父母和子女关系,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作为一种教育因素直接影响着家庭教育质量和孩子的成长发展水平。其次表现为家庭教育环境的缺失。一方面,农村贫困家庭不能为少年儿童的教育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另一方面家庭教育意识淡薄,教育观念陈旧。农村的贫困文化及教育现状滋生了农民“教育无用论”、“读书无用论”等思想,使他们对子女的教育采取排斥,抵制的态度,并对教育持有一种功利性价值取向,进而将其演化为一种短视的实惠观,以家庭利益作为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另外“留守学生”寄养家庭代养人文化素质普遍低,其寄养家庭缺少文化氛围,无力辅导其学习,教育方式不科学、不理性,难以了解到孩子的心理困惑,从而也加剧了“留守学生”教育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留守学生”的不良性格和行为习惯。

二、农村文化教育环境的制约

众所周知,我国区域发展极不平衡,广大农村尤其是边远山区经济落后与文化贫困相生相伴,这种现象在我镇农村和边远山区也毫不例外地存在。这种贫瘠落后的农村文化以其浓厚的小农意识顽强地“抵制”着外部先进文化的影响,消极地禁锢着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构成了制约农村教育健康发展的障碍因素,使农村的教育缺乏必要的文化动力和观念支持,缺乏刺激和推动农村教育发展所需的人文环境,人们难以打破原有陈旧、落后思想观念的束缚,客观地影响了“留守学生”对教育选择的倾向。农村经济生活的现实是生产力水平的低下,小规模的简单生产方式短期内无法换代升级,人们往往感受不到传播人类文化和开启人类智慧的教育带给他们的“实惠”。他们更多的是关注自己短期内的经济利益,教育对他们来说纯粹是一种“风险投资”。加之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加剧,教育返贫现象的存在。在相当程度上淡化了他们对子女升学接受良好教育的价值选择,使他们变得更为务实和保守,及早让孩子停学外出打工或者孩子不愿读书也不要紧,减少这笔投资相对实惠。同时,我国农村

地区基础教育管理存在的种种弊端,也使教育缺乏鲜活的动力。

三、我国各项教育配套设施机制不完善

浅谈临沧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 篇7

绿色经济融合了人类的现代文明,以高新技术为支撑,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形成能够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是市场化和生态化的有机结合,也是一种充分体现了自然资源价值和生态价值的经济。绿色经济的范围很广,其包括生态农业、生态旅游、有机食品、可再生能源、绿色服务业等,其特点对环境友好,不必投入过多资源进行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

2 临沧发展绿色经济的优势

2.1 气候优势突出

临沧既是太阳转身的地方,也是太平洋和印度洋两大水系的地理分水岭,最高海拔3504m,最低海拔540m,兼有山地气候、低纬度气候、季风气候的特点。夏季有来自印度洋的西面季风,带来大量的蒸气和云雨,使地面恒温,清凉舒适。到了冬季,哀牢山、无量山和高黎贡山高大的山脉屏障,挡住了来自西北部和东北部的寒流,而且在西南暖流的影响下,晴多少雨、阳光充沛、气候温和、四季温差小、日照充足、降水充沛,具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如春的气候特征,具备一年四季都能生产绿色生态农产品的优势和条件。

2.2 物种优势明显

临沧生物多样性富集,是滇西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点区域之一,农作物种类、畜禽品种、渔业资源和林木资源十分丰富,拥有珍贵树种20多种、药用植物3000多种、野生动物种群725种、野生植物种群4200种、经济林1238.4万亩、种养业品种133种,其中优良品种85种,是云南的“动物王国”、“植物王国”、“药物宝库”、“天然花园”,被誉为我国滇西南“动植物基因库”,国内大多数动植物均能在临沧生长。

2.3 生态环境优良

临沧森林覆盖率67.5%,工业经济处于起步阶段,环境污染小、空气质量优、水质好。农业生产监管严格,土壤污染小,区域性原生态农产品生产条件优越。临沧先后被授予“中国十佳绿色城市”、“全国低碳国土实验区”、“中国精品咖啡豆示范区”等称号,是享誉世界的“滇红之乡”、“红茶之都”。在土壤、空气、水源无污染的洁净临沧,一年四季都能生产绿色、生态、优质、安全的农产品。

2.4 农业资源丰富

土地资源丰富,该市热区面积7886km2,占总面积的32%,占云南省热区面积的11.4%,土壤多为中性至偏酸,适宜发展甘蔗、橡胶、咖啡、坚果、热带水果、木薯、香料、辣木、冬季蔬菜、生物药材等热带作物,中高海拔地区适宜发展核桃、茶叶、烤烟和冬桃、冬梨、生物药材等特色产业。该市适宜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基地面积超过2000万亩。饲草饲料资源丰富,有天然草山面积1646万亩,年可产饲草960万t以上,同时临沧是云南省最大的蔗糖生产基地,甘蔗种植面积160万亩,年产蔗梢(叶)150万t左右,若利用率达50%,年产粗纤维饲料20万t以上,加之种植的玉米200万亩、水稻70万亩、小麦65万亩等农作物秸秆,该市各类农作物秸秆年产量达300万t。丰富的饲草饲料资源可大力发展畜牧业。库区水产养殖资源丰富,临沧境内已建成小湾、漫湾、大朝山、糯扎渡4个百万级千瓦大电站,库区面积84万亩,发展高原淡水渔业资源丰富。

2.5 开放潜力巨大

从临沧孟定清水河口岸出境至缅甸皎漂港仅970km,是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的内陆“黄金口岸”,是云南建设东南亚辐射中心的前沿窗口,是昆明通往印度洋缅甸海岸皎漂港最便捷的陆上通道,用中国地图看临沧,临沧是中国的边疆;用世界地图看临沧,临沧是亚洲的中央。临沧市与缅甸接壤的缅北地区以丘陵地貌为主,常年温差小,雨量充足,土壤肥沃,属亚热带气候类型,有丰富的光热、水土资源,适宜开发种植甘蔗、橡胶、咖啡、坚果、热带水果、木薯等热带经济作物的轮歇地、荒地达上千万亩,与缅甸合作发展外向型特色优质农产品的潜力较大。

3 临沧发展绿色经济的现状

紧紧围绕“生态立市、绿色崛起”和“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战略部署,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围绕“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以调优农业内部结构主线、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重点、深化农业农村改革为动力,强化现代农业庄园、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发挥优势,提出把蔗糖、茶叶、核桃、咖啡、坚果5个产业打造成云南第一,把木竹、烤烟、橡胶3个产业打造成云南最优,把临沧打造成中国西南重要的肉牛生产基地,云南乃至全国重要的高原淡水渔业生产基地等10个发展目标。

3.1 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基地的建立

坚持“三万”工程为抓手,建成了一批规模在全省甚至全国前三位的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基地,为临沧市发展绿色经济奠定了基础。2015年末,该市累计建成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化基地2102万亩,农民人均13.4亩,其中“万元田”45.34万亩、“万元山”101.8万亩,培育“万元人”25.69万人。共建成亩产值达1万元以上的高效农业基地147.1万亩。坚果面积149.5万亩、产量4687t,产量、面积均居全国第一;咖啡面积61.5万亩、产量1.7万t,面积全国第二;甘蔗面积146.6万亩、总产量599万t,面积和产量云南第一;茶园面积135.4万亩、产量11万t,产量全省第一;核桃面积800.4万亩、产量23.5万t,面积全省第二;橡胶面积100.91万亩,产量3.8万t,面积和产量云南第三,孟定创区域性橡胶单产全国最高,最高单株产量8.36kg,亩产209kg;烤烟跃进百万担大烟区行列,烤烟面积40.56万亩,产量92万担;早熟油菜连创三个全国最高产量,2014年创造了单产456.47kg和百亩连片平均单产360.8kg的两个全国最高记录,2015年又创造了千亩连片平均单产298.08kg的全国最高记录。蔬菜、生物药材、蚕桑、特色水果等产业稳步发展,蔬菜面积43.44万亩,产量67万t;生物药材46.2万亩。

3.2 农业庄园经济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至2015年末,该市建成现代农业庄园62个。以凤庆滇红茶叶庄园、双江戎氏茶叶庄园、云县幸福高原特色农业循环经济庄园等为代表的集各类种植、养殖、加工为主兼具有拓展“自然生态、田园景观、采摘体验、休闲观光、餐饮娱乐、民俗文化展示”为一体的特色农业庄园已取得明显成效;以华叶临沧庄园、临翔荷塘庄园、耿马华裕庄园、临翔天颐茶庄园等为代表的集“绿色生态、立体农业、休闲观光、旅游度假、民族风情”为一体的休闲度假型庄园进一步升级。目前已初步形成产业在林中、林中有产业的生态农业景光效果。

3.3 特色绿色农产品加工水平全面提升

围绕“世界佤乡、天下茶仓、大美临沧”和恒春之都品牌,坚持以开发绿色食品、发展绿色农产品加工业为切入点,按照“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发展方向,加快构建以特色农业、绿色农业、生态农业为基础,以环境友好型农产品加工业为支撑,以休闲农业为补充的绿色产业结构。大力实施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网络化销售,全市农业逐步进入了由数量型向规模、质量、品牌、效益型转变的新阶段。沧源碧丽源(云南)茶业获国际“雨林联盟”认证,双江县勐库大叶种茶获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凤庆县被批准实施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该市累计通过“三品”认证企业33家,认证无公害农产品59个、绿色食品7个,认定基地面积585.2万亩,认定农产品15.3万t。该市获云南名牌农产品27个,凤庆县安石村被国家农业部认定为“一村一品”村镇“中国滇红第一村”,双江县勐库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被国家农业部认定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4 临沧绿色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4.1 农产品品牌建设滞后

农业企业对品牌的重要性认识普遍不足,意识不强,特别对“三品一标”认证的积极性普遍不高。在品牌制胜的时代,临沧市农产品品牌多乱杂,基本上是一个企业一个品牌,有的甚至是一个企业几个品牌;大品牌小产业表现突出,虽然滇红茶、冰岛茶、昔归茶等品牌,具有一定的市场影响力,但生产销售规模小;大产业无品牌也较突出,畜牧业产值已超过60亿元,核桃产业产值超过50亿元等,但仍没有一个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

4.2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保障能力与需求不相适应

该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不健全,专职人员少、投入不足,检测经费得不到保障,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检测遇到许多困难。

4.3 农村人才缺乏越显突出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有一定文化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部分外出务工,农村年轻劳动力短缺的问题表现突出,对农业技术的普及、良种的推广、新技术的应用影响越来越大;大中专业毕业生普遍不愿回乡从事农业生产和特色产业开发,农村专业技术人才普遍缺乏。

4.4 农产业大而不强、广而不精

该市农业产业化基地形成规模,但综合效益普遍较低。农业产业种类多,每个县甚至每个乡镇都有几个、甚至十几个产业,但真正形成规模效益的特色产业不多,综合效益普遍不高。该市农村土地一家一户经营占的比重仍较大,仍以“小而全”、“小而散”的农户家庭经营为主体,发展方式粗放,与市场化、规模化、信息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差距仍较大,农业竞争力、创新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弱;农村休闲旅游服务业层次不高,休闲农业多以农家乐为主,层次低,效益差。

4.5 农业产业争地矛盾制约了绿色经济的发展

一方面随着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人口的增加,可用耕地在减少;另一方面,临沧生物资源多样及产业发展区域性,决定临沧产业发展多样性,“小而全”的产业发展难以形成规模效益。

5 临沧绿色经济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坚持“世界佤乡、天下茶仓,恒春之都、大美临沧”品牌定位,高度重视地理标识认证和产地认证,扩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规模,集中打造一两个特色鲜明、生态优质的绿色生态农产品品牌,提高临沧高原特色生态农产品影响力和市场占有份额,从而形成产业特色鲜明、规模大、效益好、产业美的高原特色生态农业产业基地。具体措施如下。

(1)坚持开发绿色食品,农产品品牌创建取得新进展。围绕“世界佤乡、天下茶仓、大美临沧”和“恒春之都”品牌,积极推进农产品品牌创建。

(2)在循环农业上下功夫,推进资源利用向优质高效、生态低碳、安全转型。按照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要求,从转变资源利用、生产方式入手,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生态、低碳、安全循环农业。积极推进种养平衡、农牧互动、生态循环、环境友好的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围绕“到2020年全市建成年亩产值达1万元的‘万元山’300万亩、‘万元田’100万亩、年收入达2万元的‘万元人’100万人”目标,推行“核桃+魔芋”、“林果+魔芋”、“坚果+咖啡+摩芋”、“核桃+薯类”、“林下生物药材”、“生态茶园+林果”、林下特色养殖等多种模式,推进“万元山”建设;推行标准化蔬菜种植、热带水果多样性种植、“优质水稻+冬马铃薯”、“优质水稻+蔬菜”、水产池塘精养、马铃薯与甘蔗套种、粮食作物与魔芋套种等多种模式,推进“万元田”建设;抓好蔗稍等农业废弃物综合开发利用,大力推广“畜牧+沼气+有机肥生产+饲草+粮经作物”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创新农作制度,减少资源消耗和物质投入,推广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推行农牧结合、水旱轮作、立体种养等新型高效农作模式,改良生态环境、培肥地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3)着力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临沧市工业发展潜力在农产品加工业,要坚持抓农业生产发展,做强一产,做精二产,做活三产,扩大市场营销,搞活流通,构建农业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型农业产业体系。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科技”运作模式,合作社起到上连龙头企业连市场、下联农户的桥梁纽带作用,生产的农产品通过龙头企业订单收购,直接进入加工、进入市场。

(4)突出庄园经济引领,推进农业多功能发展。坚持把绿色、生态理念融入农业庄园建设中,围绕创建经营主体、产业基地、加工体系、特色展示、庄园品牌、文化内涵、商业会馆、市场体系“八星”庄园创建目标,高标准、高质量集中打造一批生产、加工、销售、物流、文化体验、旅游观光、休闲养生、购物为一体的生态农业庄园。

(5)加快推进农村改革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临沧农业生产方式仍以分散小规模经营为主,投入大、资源浪费大、产出低、效益差。要加快培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殖业大户、家庭农场、龙头企业等多种形式的经营主体,积极引导农民土地经营权采取入股、租赁等形式合理流转,鼓励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林地林木使用权入股开展生产合作,积极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承接和连片开发经营农民自愿流转的土地和林地,推进分散的农民承包土地向农业庄园、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家庭农场、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集中,发展多种形式的集约化经营,促进人、地资源合理配置,促进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提高。

(6)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推进增长方式向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业效益发展。重点是要注重优良品种、先进种养技术推广和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应用;注重抓好农业物联网和精准装备为重点的农业全程信息化和机械化技术体系建设,积极探索大数据农业应用;注重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支撑;注重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农业科技服务多元化、社会化。

摘要:阐述了临沧市发展绿色农业经济的优势,分析了其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了临沧绿色经济发展的对策及建议:拓展绿色农产品品牌;推进可循环的可持续农业转型;扶持农业龙头企业;推进农业多功能发展;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快农业科技创新。

关键词:绿色农业经济,优势,存在问题,临沧市

参考文献

[1]陆亚琴,安靖博.云南绿色经济发展的现状与对策[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8(4).

[2]李若芳.临沧市高原特色农业发展问题研究[J].农村经济,2013(1).

[3]熊清华,程厚思.走向绿色的发展[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浅谈临沧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 篇8

一、中职学校德育的特殊性

1. 德育对象的特殊性。职业学校的学生来源于普教学校,各自有较大差异,其主要特点如下:

(1)学习动力普遍不足,文化基础薄弱,部分学生有厌学倾向。

(2)学生受家庭的关注程度不够,其中父母离异及单亲家庭孩子所占比例在有些学校已达到30%以上;还有一部分学生,父母不在身边,生活一直由爷爷奶奶、姥爷姥姥照顾。

(3)由于受社会负面因素的影响,职校生中存在上网成瘾、早恋、抽烟酗酒、打架等诸多问题。

(4)初中阶段因成绩不佳,与班主任及任课老师关系紧张,对传统教学模式持反感情绪和态度。

基于以上这些情况,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任重而道远。教师必须从学生问题的根源入手,因势利导,才能使学生愿意接受德育,也才能使职业学校的德育状况在根本上得到改变。

2. 德育目标的特殊性。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从事某种社会职业所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它是一种终端教育,多数中职生经过两三年的学习后要走入社会。衡量职业教育质量的标志是看毕业生是否能适应社会及行业岗位要求,能否适应企业要求。因此,毕业生既要具备专业能力,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具备较好的品质和德育素质。

3. 德育效果评价的特殊性。普教的德育主要由学校来实施评价,而职业学校德育效果主要是在毕业生走入社会后,在实际工作岗位上得到评价。因此,这种评价的特殊性要求职业学校的德育评价体系要和未来企业的要求及社会要求相一致。

二、中职学校德育现状存在的问题

1. 教育方式及评价方式相对传统、单一。职业学校德育评价方式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教育方式应具有多样性的特点,这离不开学生深入社会、企业等实践环节。但目前,能实现这种全方位德育的中职学校并不多见。有些学校由于课程设置不合理,或者由于经费不足等原因,致使目前德育还局限于传统的课堂讲授,缺乏创新和实用性,与中职生德育培养的目标相去甚远。

当今,职业学校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也多局限于单一的教师评价,形式多流于考试、考核的试卷形式,无法全面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德育素质。

2. 德育与专业、行业要求脱节,不适应社会岗位要求,因此教学效果不容乐观。有相当一部分中职学校由于校企合作不深入,使得学生不仅专业能力不足,进入企业时不能马上适应岗位要求,而且在德育方面也存在各种不适应问题。不少毕业生缺乏岗位角色意识。在针对企业的众多毕业生跟踪调查中显示,他们的就业状况不够理想。企业反映的主要问题有:(1)工作责任心不强,有脱岗、迟到、早退现象;(2)缺乏吃苦耐劳精神,拈轻怕重;(3)不满企业的工资和待遇,频繁“跳槽”。因此,有些企业宁愿招聘社会上有经验的人,也不愿招聘职校毕业生。

3. 德育课师资结构不合理。现在有些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师专业性不强;有些德育课教师观念陈旧,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性;学校在德育课教师的师资培训上力度不够大,无法适应现实德育总体目标。

三、中职学校德育的相关对策

1. 学校应增强对学生德育的重视程度和加大投入。由于职业学校德育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学校必须对德育高度重视,并提高其时效性。

中职生的德育离不开实践,因为学生要通过实践来体验,从而将德育思想内化为目标和动力。所以,学校应尽可能多的创造条件,投入资金支持学生德育实践,对学生的德育理论课和实践课进行合理的设置和安排,以更好地实现德育目标。

2. 加强校企合作。只有通过校企合作,职业学校才能明确企业的岗位要求,也才能更加清楚德育培养的目标和努力方向。只有适应社会和未来岗位要求的德育教育才是对的、好的。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学校可以做以下尝试,与企业共同提高德育效果:校企共同制定德育课程设计及实践方案;聘请企业领导或岗位模范到学校作报告;通过到企业顶岗实习、半工半读的形式,完成学生的德育实践,并邀请企业参与对学生的德育综合评价等。

3. 开展立体化、全方位的德育。中职学校的德育要打破传统德育的单一形式,除课堂德育形式外,可借助主题班会、社会实践、校园文化渗透等形式开展多角度的德育。在学生管理工作中,采用对学生日常行为进行量化考核,操行评比等多种形式,全面塑造学生人格,将课内课外、校内校外活动结合起来,形成科学、全面的德育体系。

4. 调动家庭、社会共同参与德育和管理。中职生的德育问题起源于家庭,因此不可忽视家庭在其德育中的影响。学校可借助家长会、家长学校、家访等多种形式,使家长配合学校进行德育,共同关爱学生,关注学生素质的提高。

同时,学校还要尽最大努力改善校园周边不良环境及社会负面因素对职校生带来的不良影响,呼吁相关部门关注中职生成长,协助学校共同对中职生进行德育。

上一篇:乡镇“农转城”工作情况小结下一篇:在“申遗”迎检誓师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