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苏县招商引资工作现状及今后发展对策(共4篇)
昭苏县招商引资工作现状及今后发展对策 篇1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昭苏县招商引资工作现状及今后发展对策 作者:张晓红
来源:《新农村》2011年第17期
摘要:新疆工作座谈会折射出党和国家对新疆进一步发展的高度重视。昭苏要抓住此次发展的大好机会,招商引资工作就显的尤为重要。要做好招商引资工作就要从加快优势资源转换、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不断提高企业技术含量等几个方面入手。
关键词:昭苏招商引资对策
昭苏县工业化水平还处在一个低水平的状态,优势资源转化能力弱,转化层次低。昭苏县必须要充分领会新疆工作会议精神,并能较好的把握援助机会。要想做到这一点,招商引资工作就显的至关重要了。
一、招商引资企业及优势资源转化现状
昭苏有丰富的优势资源,但昭苏地处偏远,信息闭塞。如何把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就必须招商引资。昭苏县从2002年至2009年末累计签订招商引资协议、合同223份。招商引资协议、合同引资额达到28.06亿元,实现到位资金6.58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到位资金2.36万元;第二产业到位资金3.44亿元;第三产业到位资金0.78亿元。昭苏县为促进第二、三产业快速发展,先后引进了葛洲坝集团、山东新汶集团、浙江金鹰集团、新疆康尤美、伊犁盛康粮油集团公司、新疆伊昭锰冶、江苏禾丰集团、新疆大明畜牧、江苏常州铜业等一批企业入驻昭苏。招商企业的工业增加值占到全县工业增加值的52.2%,成为昭苏县工业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为充分挖掘昭苏县丰富的矿产资源,昭苏县已投入地勘资金5100万元对锰、铜、铅锌、铅银、煤等矿产资源进行开发并实现新的突破。昭苏县新建了阿克苏锰矿、巴尔德萨依铜矿、小洪纳海铜矿、夏塔铅银矿4家选矿厂。山东新汶集团投资3.8亿元的切特木斯60万吨/年煤炭资源综合开发项目,已完成可研和规划设计,确定了井位,即将开工建设。葛洲坝集团投资34.2亿元总装机28.1万千瓦的阿合牙孜梯级水能开发项目,前期工作全部就绪,装机10万千瓦的森木塔斯水电站即将开工建设。完成了伊昭锰冶第二台12500KVA工业电炉安装和万顺油脂、草原油脂技改扩容项目。全县3户油脂企业的年加工能力由10万吨增加到30万吨,昭苏县已成为自治区畜牧、油料、粮食的重要生产基地。目前昭苏县已形成以碧溪油脂、金鹰亚麻、伊昭锰冶为代表的一批招商企业,极大地加快了工业化进程。以龙头加基地加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新格局已初步形成,油料、亚麻、马铃薯、小麦、肉制品、乳制品六条主导产业链进一步完善,对促进财政和农牧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农牧业科技含量显著提升,油菜、马铃薯等农作物良种繁育体系加快建立。以冷配、胚胎移植技术为重点的畜牧业品种改良取得实效,以牧业大户、养殖小区建设为载体的畜牧业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步伐明显加快。
二、招商引资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招商企业技术含量还不高
昭苏县这几年虽然在招商引资上取得了较大的突破,但引资的企业基本上是初加工企业,附加值较低,市场竞争力不强。而且企业规模较小,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弱,往往市场价格一波动,就会造成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如:受金融危机的影响,金鹰亚麻打成长麻由原来的18000元/吨下降到现在的13000元/吨,因此导致企业举步维艰;伊昭锰冶公司硅锰合金的价格由最高时的12000元/吨下降到目前的6400元/吨,其它矿产品的价格都有大幅下降。因价格下滑造成企业亏损,对企业影响很大。
2.矿产资源的勘探开发进度缓慢
昭苏县的矿产资源虽然非常丰富,但是昭苏县所有的矿点全部被区内外客商注册完毕,这些客商注册完毕后勘探开发进度非常缓慢,从而影响了矿业开发的进度。
3.电力供应得不到保障
昭苏县处于伊犁电网末端,用电面广、线长,比较分散,用电安全得不到保证。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用电需求与日俱增,单一输电线路供电与用电需求矛盾越来越突出,增加了资源开发的难度。
4.个别部门的服务意识还不到位
一些部门服务意识还不够强,办事效率还不够高,因循守旧,缺乏改进工作、强化服务的实际行动;办事程序繁琐、效率不高、疲沓拖拉的现象时有发生;个别部门之间还缺乏良好的沟通配合,工作中常出现推诿扯皮、议而不决,致使本应很快办结的事情受阻;有的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办事中还存在拖、压、推的问题等等。
三、今后招商引资的重点及发展对策
1.1是通过资源整合和关闭矿山,实现小型矿山数量减少,布局合理,安全生产条件及矿山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小矿全部达到最低开采规模;2是按照大矿业、大调查、大勘探、大开发的战略目标,在两年内全面取缔和严格查处长期圈而不探、探而不采,伺机炒作矿权、乱采滥挖、非法承包转让探矿权、采矿权的行为;3是从2008年起,实行最低探矿权投入制度。具体规定为:第一年每平方千米投入3万元;第二年每平方千米投入6万元;第三年每平方千米投入9万元。达不到标准的一律不予年审;4是从2008年起,实行探矿权保证金制度。具体标准为:5平方千米以内的,按每平方千米2万元的标准缴纳保证金;5平方千米以上的,按每平方千米1~2万元的标准缴纳保证金,待年检合格后再按规定返还。
2.加大水能开发力度
充分利用昭苏县水能资源相对丰富的优势,通过引进葛洲坝集团、农四师、浙江客商等一批企业、客商进驻昭苏开发水能资源,进一步加快水电开发步伐,促进水电开发健康有序的发展,力争把昭苏打造成水力能源基地。
3.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不断提高企业技术含量
昭苏县在这几年的招商引资过程中,确有重数量不重质量的情况。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对资源依赖性的不断提高,昭苏逐步从过去的“招商引资”转变为现在的“招商选资”。大力实施“大招商、招大商”战略,昭苏县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始终处理好以下两方面的关系。1是处理好大资源、小开发的关系。昭苏县资源优势明显,昭苏县必须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使资源优势能够最大规模化、效益化,坚决防止大资源、小开发,浪费资源的现象发生。2是处理好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昭苏县在引进项目的同时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落户昭苏的企业必须通过环境影响评估,否则一律不得上马,从而在促进昭苏经济发展的同时确保昭苏的蓝天碧水。
昭苏县招商引资工作现状及今后发展对策 篇2
1 本县奶牛人工授精工作现状
本县牛人工授精工作起始于1980年, 多年来曾取得一定成效, 但由于各种原因, 此项工作一度中断。近年来随着落实惠民政策, 大力发展奶牛基地项目的建设实施, 进一步促进了我县奶牛改良步伐, 2002年以来, 在以前工作的基础上本县恰卜恰镇地区建立奶牛人工冷配点2处, 2005年又在沙珠玉乡兽医站开办冷配点1处, 2008年在县站建立了冷冻精液站, 同时又在四个农业乡镇兽医站分别成立牛改点4处, 现共有牛改点7处, 从事冷配工作技术人员9人, 其中中级职称6人, 初级职称3人。近年来共输配奶牛2300余头, 平均受胎率82.5%, 平均繁活率74%以上, 所产犊牛出生重提高明显, 体格健壮, 生长、适应性良好, 深受群众喜爱。随着良种奶牛补贴项目的实施及群众观念的转变, 冷配奶牛头数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2 存在问题
2.1 人工冷配点少
本县共有11个乡镇, 其中半农半牧乡镇6个, 共建立牛改点7处, 各乡镇养牛户居住分散, 服务面积大、范围广, 上门服务难度大。
2.2 技术力量薄弱
牛改工作是技术性很强的工作, 操作上不直观, 全凭感觉和经验, 牛改技术人员少, 且大多数为新手, 技术不过关, 受胎率难以提高, 加之牛改工作是一项脏、苦、累的工作, 致使一部分长期从事牛改工作的人员患有关节炎、静脉曲张等疾病, 严重威胁牛改人员身心健康, 挫伤着改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大多数人员不愿干此项工作。致使奶牛冷配工作难以大规模顺利发展。
2.3 群众思想观念落后
大部分群众科学文化素质偏低, 观念未转变, 认识不到奶牛人工冷配的优越性, 部分群众还对人工冷配持怀疑态度, 甚至听信人工冷配牛犊软弱或因牛犊大难产多等传言, 有些群众为图方便省事与村中杂种公牛本交, 加之对母牛发情鉴定不准确, 输配效果差, 许多冷配点的效益没有得到体现, 严重制约着牛改工作的健康发展。
2.3 资金投入不足
开展奶牛冷配工作是一个高投入、高消耗的技术工作, 配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 冷配器材的配置, 冻精的购买, 冷冻精液的拉运及工作人员的交通工具, 防护用具等方面需要足够的资金来保障, 长期以来, 由于对乡镇畜牧兽医站经费投入的匮乏, 无法确保此项工作走上良性发展轨道。
2.4 杂种公牛较多
对杂种公畜缺乏长效监管机制, 对种畜管理, 本县既无专门执法机构, 又无专门执法队伍, 更无专项工作经费, 种公畜管理力度不够, 面对全县农户分散饲养的各类土、杂、劣质公畜的去势、淘汰, 阻力大, 困难多, 群众利用土、杂、劣质公畜配种, 返交滥配现象较为普遍, 对改良工作带来一定阻力。
3 今后发展思路
加快本县牛品种改良的思路是:坚持因地制宜, 分类指导。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坚持以点带面, 逐步扩大, 采取行政领导、技术人员、农牧民群众相互协作, 相互支持的原则, 加大牛品种改良步伐, 提高个体生产性能, 优化牛群结构, 逐步使本县奶牛生产走向良种化、规模化、产业化, 实现优质高产奶牛的自给自足, 结束从外地引进奶牛的历史。
3.1 加强奶牛人工冷配工作的组织领导
县级行政部门及业务部门落实责任, 采取切实可行措施把奶牛人工冷配工作作为畜种改良, 发展高效优质奶牛业的一项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来落实, 形成一级抓一级, 层层抓落实的格局, 从而使奶牛冷配工作逐步走向正规化和规模化的轨道。
3.2 加大对畜种改良工作的资金投入
结合各乡实际, 合理设置固定牛改点, 繁殖母牛饲养量大的村社设置村级输配点, 各乡在现有的基础上逐步增设2~3个牛改输精点, 配备交通工具、液氮罐等器械, 进行上门服务, 既方便群众, 又方便工作, 还能增大改良面, 同时加大资金引进荷斯坦、西门塔尔、皮尔蒙特等优良品种冻精, 大力推广肉、奶牛综合配套技术, 积极扶持奶牛养殖示范村、户。
3.3 加强专业队伍建设, 提高业务水平
抓好技术人员培训工作, 积极培养牛改技术能手, 牛改队伍必须是一支能吃苦耐劳, 技术过硬的队伍, 只有加强队伍建设, 加大培训力度, 才能提高技术水平, 胜任牛改工作。各乡镇兽医站业务工作量大, 加之牛改工作性质繁忙, 且各乡镇站人员缺乏, 在充分培训利用好现有专业技术人才的基础上, 多招聘一些畜牧专业人才, 合理分配于各牛改点, 以确保此项工作长期有效可持续发展。
3.4 更新观念, 培育示范
结合新农村建设, 把牛改工作提高到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振兴农村经济, 增加农牧民经济收入, 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高度来认识, 通过牛品种改良, 培育良种养殖示范户, 树立牛改典型, 逐步带动一村一社, 一乡一镇直至全县牛改工作的开展。
3.5 加大种畜管理力度
坚决取缔土、杂、劣质公畜, 杜绝返交滥配, 加强对种公畜生产经营的管理力度, 对各牧户饲养的种公牛进行普查、鉴定、登记、颁证工作, 对土、杂、劣质公牛由各乡镇兽医站配合乡 (镇) 政府进行强行去势。
3.6 各乡 (镇) 站固定牛改技术人员
昭苏县招商引资工作现状及今后发展对策 篇3
关键词:植物检疫;工作现状;发展对策
连云港市地处江苏省的最东北部,新欧亚大陆桥的“东桥头堡”陇海铁路横贯全境,宁连高速、连徐高速、沿海高速穿境而过,近年来,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业生产正在向大农业方向发展,形成粮、棉、油、花(卉)、果、蔬、茶、牧全面发展的种植业新格局,已成为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和优质棉基地。下辖四县三区,全市共建有4个具有法人资格的植物检疫站,现有在岗检疫员25人。各级植物检疫站为保障我市的农业生产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但随着我市经济的发展,植物及植物产品、工业产品的进出口数量迅速上升,不断传入的检疫性有害生物和外来有害生物将对农业生产造成严重的威胁,植物检疫工作面临新的考验。因此笔者针对连云港市植物检疫工作出现的新情况、存在问题及今后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1 连云港植物检疫工作的新情况
我市植物检疫工作在当前形势下,出现了许多新情况:一是我市绝大部分繁种单位为个体经营,植物检疫部门对生产和经营植物及植物产品的管理相对人生产经营情况很难摸清;二是应实施检疫的产品数量增加、面积扩大;三是新的检疫性有害生物和外来有害生物传入几率大大增加,加大了植物检疫防控工作的难度;四是植物检疫公路检查站的作用削弱,应施检疫的产品漏检、逃检数量增加。
2 植物检疫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流通中的检疫问题 一是种子经营单位和个人成倍增加。2012年末我市有各类种子经营单位和个人发展到52家,10年来增加了44家;二是近年来兴办的各种货物托运处、快递公司,都是个体或者个人承包经营,受理货物时基本不履行植物检疫手续;三是农村集贸市场花卉、苗木销售兴旺,一些经营户无产地检疫证书;四是存在检疫的许多盲点,尽管一些地方已发生检疫性有害生物,但应施检疫的粮食、中药材、饲料、蔬菜、瓜果等产品的经销基本都未办理植物检疫手续。
2.2 调运检疫的把关问题 多年来,检疫部门主要依靠铁路、公路、邮政、民航等运输部门的协作配合来开展植物及植物产品的调运检疫把关。
2.3 执法监督机制和植物检疫体制问题 现在我国的植物检疫体制分成内检与外检。在具体检疫业务上存在着脱节和扯皮现象,在政策处理上标准不一,给检疫业务的开展带来很多问题。从当前植物检疫的体制现状来看,也存在较多的问题:一是如检疫员力量薄弱。二是检疫员业务水平跟不上形势的需要。三是检疫签证管理有待进一步规范。
2.4 基层植物检疫站的规范化建设问题 目前连云港市所辖的四个县三个区植物检疫站没有一个检疫实验室,无法提高检疫检验水平,无法适应严峻的疫情检测需要。
2.5 植物疫情的防控问题 随着假高粱、加拿大一枝黄花、美国白蛾等检疫性有害生物传入我市,对我市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构成严重威胁,尽管各地都建立重大植物疫情阻截带疫情监测点,但防控经费严重不足,影响重大植物疫情防控工作的开展。
3 连云港市植物检疫工作发展对策
现阶段检疫工作的对策是充分发挥植物检疫队伍和专职检疫员的专业优势,重点做好一个普查、两个建设、三个检疫和四个加强。
3.1 一个普查 通过疫情普查:一是可以摸清疫情发生的底细;二是有利于及时办理对应检植物及植物产品的调运检疫;三是可以根据疫情发生情况,正确划定疫区和保护区;四是提高检疫员的业务水平。
3.2 两个建设
3.2.1 植物检疫机构建设 基层植物检疫站要创造条件建立植物检疫实验室。
3.2.2 检疫队伍建设 首先是要稳定。每个植物检疫站至少应有2人以上专门从事植物检疫工作的专职检疫员,以稳定植物检疫队伍。其次是要加强提高专职检疫员的业务水平。
3.3 三个检疫
3.3.1 产地检疫要重点实施 各地植物检疫站对辖区内所有种苗繁殖单位和个人繁育的种子都要进行产地检疫。
3.3.2 调运检疫要严格把关
3.3.3 要加大市场检疫力度 对调入、调出的各类种苗与繁殖材料要仔细检查“调运检疫证书”、“产地检疫合格证”、“植物检疫要求书”。
4 四个加强
4.1 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政府必须加强领导,狠抓各项植物检疫防疫措施的落实,有效控制重大植物疫情的扩散、蔓延和危害。
4.2 加强宣传培训 植物检疫部门必须加强植物防疫知识的宣传和培训,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进行植物检疫宣传,利用“三下乡”等活动,引导农民主动配合和自觉参与到防控行动中来。
4.3 严格开展疫情监测工作 严格按照《江苏省重点阻截有害生物名单和部分阻截对象监测技术规范》进行监测,采取走访群众与实地调查相结合,大面积普查与系统调查相结合,确保疫情早发现、早报告、早封锁、早扑灭,将疫情扑灭在萌芽阶段。
昭苏县招商引资工作现状及今后发展对策 篇4
富源县位于云南省东部, 有云南东大门之称, 国土面积3251km2。海拔1110~2748.3m, 地貌以中山山地为主, 河流依山切割, 山高谷深, 坡陡流急。
据2005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 全县现有林业用地面积225.24万亩, 占国土面积的46.2%。其中, 有林地142.99万亩、疏林地0.55万亩、灌木林地73.07万亩、未成林造林地3.87万亩、宜林地4.27万亩、无立木林地0.49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38.41%, 森林植被以华山松、栎类、云南松为主。
全县气候属南温带山地季风型半湿润气候, 四季温和, 雨水充沛, 阳光充足。因地处低纬高原且地形地貌复杂, 形成了南部热、中部暖、北部凉的区域气候, 在垂直差异上形成槽坝热、半山暖、山区凉、高山寒的立体气候, 并形成了冬春暖和干燥, 夏秋高温多雨的季节特征。年均气温13.8℃, 年平均降雨量1093.7mm, 大于10℃年活动积温4024℃, 空气相对湿度75%, 全年无霜期240天。自然气候比较适宜开发利用沼气。
全县辖10镇1乡, 161个村民委员会, 1770个村民小组。2008年年末总人口74.9万人, 人口密度230人/ km2, 少数民族占总人口数的8.5%。全县贫困人口5.15万人.
2008年, 富源县是国家级猪品种--大河乌猪原产地、全国百万仔猪基地县, 以大河乌猪养殖为重点的畜牧业发展迅猛, 2015年年末生猪存栏504385头 (户均存栏3.26头) 、大牲畜存栏128061头、羊存栏177536头。沼气开发利用有得天独厚的能源发酵原料基础。
2 农村能源情况
目前, 富源县广大农村群众生活用能主要集中在照明、炊饮、家电、冬季取暖等方面。照明、家电普遍用电能, 炊饮、冬季取暖除部分利用电、液化气外, 大多数仍以煤、薪柴为主要燃料进行低价值的一次性消耗, 形式较单一, 且热效率低下。由于农村经济收益低等因素制约, 全县农村户用沼气等新能源运用形成了起步早、发展缓慢的状况, 使用率低;其它新型能源基本是空白, 2011年以后才有农村太阳能热水器项目, 而且数量很少。上世纪70年代开始开展户用沼气等新能源运用尝试, 到2015年底推广新型省柴节煤灶15000眼;建户用沼气池4.75万口 (98%以上的为2001年之后建设) ;安装农村太阳能热水器9900台;2000年以后, 开始按照“七有”标准 (即:有一辆抽渣车、一套进出料设备、一套检测设备、一套维修工具、一批沼气配件、一个服务场所、一批 (名) 专业技术服务人员) 在建设沼气池达到500口的村委会建立村级服务网点, 目前已建有村级服务网点46个。富源虽为产煤大县, 煤炭资源丰富, 但煤炭资源对当地广大农民生活用能的贡献率极低, 多数农村群众的生活燃料仍然十分紧缺, 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农民经济收入较低, 对煤、液化气等商品能源的购买力弱;二是薪柴利用受限制, 主要是全县山高坡陡, 薪柴生产能力低, 而且大部分林地属生态公益型林分, 管理严格, 不可就地随意取柴。
3 存在问题分析
3.1 沼气建设拓展空间狭窄
3.1.1 劳动力转移输出, 群众投工投劳难度大
近年来, 各地大力组织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 发展农村务工经济, 多数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转移出去, 其中一部分举家外出务工, 留守的多数是老龄人和孩子, 致使组织群众投工投劳难度大, 建好的沼气池部分未投入使用导致沼气池使用率低, 阻碍户用沼气建设的推广;
3.1.2 户用沼气建设项目补助标准偏低, 技工流失率高
现行各级农村户用沼气建设项目补助标准虽已达2000元/口, 但建成一口一般标准的“三结合”沼气池至少需投资7000元 (沼气池建设与改厩、改厕、改厨相结合) , 建设户自筹资金部分难以筹集;同时, 因各种物件上涨较快, 特别是劳动力价格的快速增长, 对户用沼气的建设产生较大冲击, 特别是技工流失率高。
3.1.3 农村电网改造基本覆盖全县, 沼气池难以推进
全县农村, 即使是十分偏远的山村, 基本实施了农村电网改造, 农村电价特别是生活用电价格大幅下降, 且供电正常, 使用电炊的农户遍及几乎所有的农户, 为了方便, 绝大多数农户不原意再投资建设沼气池, 导致沼气池难以推进。
3.1.4家庭养殖户减少, 不愿建沼气池的农户增多
一是富源为产煤大县, 储量大, 分布广, 近年来, 大力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煤炭产业迅速发展壮大, 有煤地方群众除部分出县务工外, 多数都能在当地煤炭第二、三产业中上班务工, 且收入不薄。因此, 部分群众的承包地全部撂荒也不搞养殖;二是养殖小区建设步伐加快, 家庭养殖逐步减少。导致这些农户不愿建户用沼气池, 致使户用沼气建设规划范围减小。
3.1.5 建设空间不断变窄
全县已建户用沼气4.75万口, 户用沼气建设条件比较好的地方已基本覆盖到, 剩下的有一大部分为没有空闲地 (或难以开挖池坑) 可建, 一部分坐落在有地质灾害隐患区域不便建, 一部分没有投资能力无力建, 一部分因有充足生活燃料 (部分村组群众的生活用煤为主地煤炭企业无偿供给) , 一部分全家外出暂时不需建、一部分根本就不想建。因此建设空间越来越窄, 多数为攻艰区域。
3.2 户用沼气池使用率低
造成户用沼气池使用率低的原因主要为:一是外出务工人员较多, 家里只有老人和小孩留守, 无法对沼气池进行日常管护;二是农村电网改造基本覆盖全县, 电价便宜, 使用电器方便, 导致沼气池闲置;三是家庭养殖户减少, 无沼气运行所需原料。
3.3 后续服务滞后
一是后续服务体系建设不完善, 服务网点建设只补助物资, 没有补助技工劳务费;二是技工进村服务时, 老百姓认识不到位, 思想上不接受, 导致服务队物资销售少, 技工无法解决自身的待遇问题而流失。
3.4 建设内容单一
农村能源建设项目单一, 主要只有户用沼气池和节柴改灶等项目, 富源县农村太阳能热水器建设项目少, 起步晚 (2011年上级才下达建设项目) ;太阳能、风能发电等项目基本是空白。
4 对策与建议
4.1 多方筹资, 提高补助标准, 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1) 采取措施, 多渠道增加对农村能源建设的投入和扶持。 (2) 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捐资支持农村能源建设。对捐资数额较大的, 以政府名义予以表彰。
4.2 强化宣传、加强培训
部分村委干部对农村能源建设项目认识不到位, 致使对农户的宣传不到位, 使农户对农村能源建设项目产生误区, 阻碍了项目的实施;农村能源建设工作人员绝大多数都是半路出家的, 大多数没有受过专业教育, 能够系统掌握农村能源专业知识的几乎没有。要切实加强对村干部和专技人员的培训教育, 全面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4.3 因地制宜, 建设匹配能源项目
富源县现有农户数15万户, 其中:高山区约1.2万户、地质灾害隐患区 (重点是煤炭开采区) 约4.3万户、截止2011年底建有农村沼气池4.1万户, 按照20%的比例测算无地点可建沼气池农户有1.1万户。按照整合资源、统筹规划、分类实施等要求, 在煤炭开采区以安装农村太阳能热水器为主;在冷凉高山区以节柴改灶为主;其它为沼气适宜区, 除去已建沼气和无地点建池的农户外, 规划建设农村户用沼气池。力争到2020年使全县15万户农户户均享有一项农村能源建设项目。
4.4 注重后续服务, 提高沼气使用效果
富源县虽有户用沼气池4.75万口, 但使用率只达30%。为提高沼气使用效果, 将向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和县委、县政府争取服务网点技工劳务费补助, 确保技工不流失, 完善服务网点建设, 使闲置、危旧病池回复使用。
4.5 由单一的户用沼气池建设项目向多元化发展
根据《云南省“十三五”农村能源建设规划》, 积极向省、市主管部门争取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路灯、以电代柴、光伏提水、太阳能烤房等新型农村能源项目, 使富源县农村能源建设由单一的户用沼气池建设项目向向多元化发展。
摘要:通过对富源县农村能源建设现状进行分析, 根据全县自然环境特点、生态环境现状、社会经济状况实际, 找出富源县农村能源建设存在的问题, 进行探讨, 研究出今后富源县农村能源建设的模式及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