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现状与对策思考(通用8篇)
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现状与对策思考 篇1
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现状与对策思考
公共事业管理2009162班学号:20092839姓名:严薇
非营利组织(nonprofit organization)是指由私人为实现自己的某种非经济性愿望或目标而发起的各种各样的社会机构或组织。相比一些超级大国,中国的非营利组织的规模较小,而且目前还处于发展初期,还不够稳定。首当其冲的困难我认为是资金的匮乏,它过于依赖政府的投入和一些企事业单位或是个人的社会捐助,但是政府的拨款毕竟有限,而社会捐赠只有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才能够有能力捐资给非营利组织,因而资金的筹集不容乐观。再者,中国非营利组织的财务管理能力还不够完善,这也是引起资金缺乏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我国有相当多的非营利组织即使是作了财务报告也没有能够进行严格的审计,这导致非营利组织的会员对非营利组织的资金管理和使用的信度降低。其次,在人员管理上也存在着较大的缺陷,非营利组织应该是使命感、责任感最强的组织,可是在中国现阶段,组织起非营利组织的高层,积极性并不高。再次,非营利组织产生的激励不够有效,一般情况下,当使其形成一定的公众效应,回馈给它的会员一定的好处时才能提高会员缴纳会费的积极性和额外捐献的程度。最后,中国对非营利组织的税收政策不够明确也不系统,并且具有优惠政策的各类税收的范围也比较小,尤其缺乏对民间成立的非营利组织的优惠措施。
但是解决这些困境的对策也有很多。首先,我国的非营利组织可以试着提高自创性收入,整合资本进行投资,获取投资收益,以实现资金的保值与增值,重视多种投资方式的应用,不断地创新出符合社会需求的服务方案规划,吸引更多的有识之士参与,拓展更多的业务,赢得更多的资源。第二,大幅度提高财务管理的透明度,行政支出的管理应坚持厉行节约的原则,尽可能控制行政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所获得的利润不可分配给其创立人或员工,建立非营利组织独立的财务和审计制度。其三是要进一步提高非营利组织的内部体制,提高整体人员素质,充分运用民主管理机制,提高工作人员对工作的热枕。第四点要提高自身的服务品质,满足社会和政府表达其意愿和利益的要求,提升他们的美誉度和影响力,同时争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利益。最后,政府也可以出台相关的减免非营利组织税收的政策,特别可以对非营利组织捐赠的企业和个人进行应缴税所得额扣除等方面的优惠。
总之,我国的非营利组织若是想要有长久健康的发展,必须解决好它的资金问题,进行系统而有效的管理,积极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才能更好地保证其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现状与对策思考 篇2
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 政府加强了对非营利组织的培育和监管力度。当前, 我国非营利组织获得了更好的外部环境, 不断发展壮大, 相关研究以及来自政府和民间的支持都不断增加, 但仍然面临政府规制、市场挤压, 以及非营利组织自身失灵的考验。
1 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1.1 法律制度不健全
非营利组织的创办和运作或是无法可依, 或是只有原则性规定而无具体界定标准和实施细则, 或是与其他法律法规相矛盾。目前规范非营利组织的主要法律只有《基金会管理办法》、《外国商会管理暂行规定》、《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公益事业捐赠法》。[1]
1.2 外部行政环境不完善
我国政府通过实行“登记管理机关”和“业务管理机关”双重审核、双重负责、双重监管的双重管理体制来严格规范和监管非营利组织。然而, 登记管理部门和业务主管部门对非营利组织的审核和监管或是控制过严, 或是采取放任, 监管效率低下。
1.3 经费不足
经费不足是阻碍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的一个普遍而严峻的问题。我国许多非营利组织依赖政府财政支持, 然而政府的资助有限, 支持的重点也随时可能转移, 来自企业和私人捐助的经费偏少, 通过有偿提供产品和服务所得收入比例太低, 这使得非营利组织财务预算被动, 难以稳定地进行运作周期较长的较大项目。
1.4 组织内部管理混乱
志愿公益性的特点, 使得非营利组织责任界定模糊。这种不确定性增加了组织定位、制订战略、监督管理、自我评估与调整的难度。此外, 我国将近40%的非营利组织没有正式的决策机构, 组织的决策由少数负责人决定。[2]决策不民主、不公开、不透明, 降低了组织的效率, 为经营管理者打开了腐败的方便之门, 可能会损害组织形象, 失去公众信任, 令资金筹集变得更困难。
1.5 人才缺乏
非营利组织的发展需要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和拥有专门知识技能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但由于非营利组织不以营利为目的, 非营利组织的薪酬福利和激励制度相对较难吸引和留住高素质人才, 而且难以提高工作人员整体素质。
1.6 缺乏信息公开制度
当前大部分非营利组织缺乏公开自身信息的有效制度。尽管相关法律规定应当公开组织章程、拟开展的非营利活动和资金的详细使用计划、年度工作报告等, 在实际工作中往往缺乏有效的主动公开信息。[3]
2 我国发展非营利组织的对策
2.1 政府发展非营利组织的路径选择
要促进非营利组织的发展, 政府必须扫清发展中的障碍和束缚, 提供一个健康宽松而规范有序的环境。 (1) 转变意识, 重视非营利组织作用。政府和非营利组织应增加互动, 理清二者的权责职能, 根据各自的特点各施所长, 加强在社会公共事务领域的合作。政府应转变观念, 放弃“全能政府”的模式, 避免包办一切, 将更多社会公共事务交给非营利组织。 (2) 建立和健全相关法律体系。我国有必要出台一套包括非营利组织创办、财务帐务、开展活动、接受监管等各方面准则的详细的法律体系以规范其组织行为。应建立一套能够规范非营利组织的行为、维护非营利组织的合法权益、切实为非营利组织的健康发展提供便利的法律体系。 (3) 改革、完善现有行政监管体系。政府对非营利组织的角色应由领导与管制为主转向指导与服务为主。一方面要弱化非营利组织与政府业务主管机关的关系, 放手让其接受社会的选择, 维护非营利组织的独立性;另一方面积极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 降低非营利组织成立的门槛, 规范登记注册要求和监管制度, 对非营利组织在筹集经费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 (4) 资金扶持。政府对非营利组织的资助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以拨款的方式直接支持非营利组织发展, 二是对非营利组织的收入给予免税优待、对向非营利组织捐赠的企业和个人免税以鼓励资助行为。我国目前关于非营利组织的税收制度还有待完善。此外, 政府还可通过委托授权的方式, 让非营利组织代理部分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活动, 这一方面能推进政府改革, 另一方面能发挥非营利组织的作用, 促进非营利组织的发展。 (5) 建立竞争机制。政府严格限制在同一地区内业务范围与已有非营利组织重复的新的非营利组织成立, 而且主动将其认为业务上有重复或没有必要存在的非营利组织予以撤销或合并。[4]这种做法使得非营利组织丧失提高效率和改善服务的动力, 限制竞争最终降低了非营利组织的生存能力, 因此有必要逐步改变。可以根据具体需求量大小, 允许在同一地区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同或相似业务领域的非营利组织, 让其展开竞争, 保证非营利组织不断提高自身实力。 (6) 鼓励和规范非营利组织涉外活动。非营利组织对外交往是民间外交的一种重要形式。涉外非营利组织活动包括境外非营利组织在我国境内的活动和国内非营利组织对外的交往。开展涉外活动有利于我国非营利组织借鉴经验、提高竞争意识、开拓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2.2 组织自身发展的策略选择
真正要想得到发展壮大, 更重要的还是要靠非营利组织不断完善自我, 提高生存和发展能力。
(1) 完善内部管理机制。要注重非营利组织的决策机制的完善。首先是非营利组织的领导一般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相应领域的专家担任, 避免由主管部门兼职担任。其次要避免以往官僚作风的领导和管理方式, 在组织内部倡导民主作风、实行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改变家族式管理。在组织内部应制订适当的规章制度明确领导权责, 保障民主监督, 加强组织内部沟通。 (2) 吸引人才, 提高人员素质。虽然非营利组织不能给予员工十分优厚的报酬, 但也要保证与员工贡献相符的薪酬和福利, 特别是要加强精神激励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此外还应建立一种良好的组织文化, 培养员工的公益心、责任感和志愿精神。对内鼓励员工从工作中得到锻炼, 接受挑战, 从公众生活改善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对外注意团结热心的志愿者。 (3) 扩大筹资渠道。非营利组织应积极争取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的支持。除了政府拨款和免税政策以外, 非营利组织还可通过承包政府委托项目的方式增加收入。此外, 非营利组织还可以积极开展与企业的合作。另外, 非营利组织也应加强对自身的宣传, 争取社会公众财力、人力两方面的志愿援助。最后, 要在筹集捐款上进行创新。 (4) 健全常规性主动公开信息制度, 保持组织良好形象。首先, 通过各种传播媒介将组织宗旨和组织文化传达给社会公众。其次要保证内部运作、特别是财务资金的公开透明, 创建主动公开信息的有效常规途径, 维护良好的公益形象。一旦发生损坏组织形象的事件, 要强调解决问题的诚意和决心, 引导公众注意力转向积极方面, 争取媒体同情与支持, 防止事态进一步扩大。再次, 发掘和宣传组织的独特之处, 吸引公众关注, 提高知名度。此外, 要分析公众需求, 提供社会最需要的公共产品和服务, 提高效率和效益。
摘要:本文从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出发, 对政府应如何创造条件推动非营利组织的发展, 非营利组织应如何不断提高自身生存和发展能力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苗丽静.非营利组织管理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6.
[2]王海峰.我国非营利组织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甘肃农业, 2006 (2) .
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现状与对策思考 篇3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困境;对策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1-0128-02
一、非营利组织的界定
非营利组织(NPO)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称谓。非营利组织是美国广泛采用的概念,与其类似的词汇有“非政府组织”、“公民社会组织”、“第三部门”等。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莱斯特·萨拉蒙教授提出,具有组织性、非政府性、非营利性、自治性和志愿性五个特征的组织为非营利组织。在我国,1998年国务院将设于民政部的原社会团体治理局改为民间组织治理局,“民间组织”一词从此作为“非营利组织”的中国官方用语开始被正式使用。所谓非营利组织或非牟利机构(Non-Profit Organization,NPO),是指不是为组织所有者营利为目的的组织,它的目标通常是支持或处理个人关心或者公众关注的议题或事件,因此其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担任起弥补社会需求与政府供给间落差的任务。
在我国,非营利组织可以分为五类。第一类是社会性团体,即在社会文化领域开展各种活动的会员制组织,如各种学会、协会、志愿者团体等。第二类是经济性团体,即在经济领域开展各种活动的会员制组织,如行业协会、商会、工会、各种职业团体等。第三类是基金会,即在各个领域里开展各种资助活动或资金运作活动的非会员制组织,如项目型基金会、资助型基金会、联合劝募组织等。第四类是民办非企业单位,是由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力量以及公民个人利用非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公益性社会服务活动的非营利民间组织。如各种民办的学校、医院、福利院、社区服务中心站、职业培训介绍中心、研究所、文体馆等。第五类组织,包括中国特有的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和专家称之为“未登记或转登记团体”,其中包括一部分没有依法登记注册的非营利组织和一部分采取工商注册的非营利组织。这类组织既有其存在的客观条件,又发挥着作用。
二、我国非营利组织的数量
据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底,全国共有社会组织49.9万个,比上年增长8.1%;吸纳社会各类人员就业613.3万人,比上年增加2.3%;形成固定资产1 425.4亿元;社会组织增加值为525.6亿元,比上年减少20.4%,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0.23%;接收社会捐赠470.8亿元。这其中,全国共有基金会3 029个,比上年增加415个,增长15.9%,其中:公募基金会1 316个,非公募基金会1 686个,涉外基金会8个,境外基金会代表机构19个。民政部登记的基金会199个。公募基金会和非公募基金会共接收社会各界捐赠305.7亿元。从1988-2012年,全国登记的非营利组织数量增长了100多倍。1988年,我国仅登记社会团体4 446个,在十年前,全国各级民政部门登记的社会组织不过20余万家;而截至2012年年底,这一数字超过了49万。更多的是大量因无法民政注册但以社会组织名义活动的“草根组织”和在华活动的境外社会组织。据研究者调研估计,后者总数应在300万家之上。
三、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面临的困境
(一)资金匮乏
中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的最大障碍是资金缺乏。尽管社会公共服务领域对发展非营利组织的呼声越来越高,但由于观念、资金、政策等各方面的限制,中国的非营利组织发展仍处于较低水平。据了解,对非营利组织而言,资金来源除了零散的个人资助外,主要是企业和基金会。基金会层面的现状是,十几家比较大的公益基金会垄断了主要的善款,但是他们的钱又不给民间组织。在这种情况下,民间组织的生存非常困难。能够资助民间组织的就只剩下企业和一些非公募基金会了,而非公募基金会的资金也来源于企业。中国的企业捐款普遍重硬件、轻软件,见物不见人,不愿为服务项目捐赠款项、支付必要的项目管理成本,这种观念也是阻碍基金会资助民间组织的主因之一。
(二)能力不足
从宏观来看,非营利组织对社会以及政府的影响能力非常薄弱。从微观角度来看,能力不足主要体现为非营利组织的领导及其工作人员的个人能力难以适应新的社会环境,缺乏迎接新挑战的观念和知识。一是资源缺乏、能力不足、专业化程度偏低。有些非营利组织缺乏自身学习能力及可持续发展规划,工作人员缺乏专业指导,调动社会资源能力不足,服务社会功能较弱。二是内部管理制度尚未完善。有些非营利组织内部制度不健全,财务管理混乱,导致社会公信力不高。三是存在违规行为。有些非营利组织不按照章程和条例办事,长期不开展活动、多年不参加年检等违规行为时有发生。因此,提高非营利性民间组织的自身能力建设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非常重要。
(三)结构不合理
主要表现为功能结构不合理和服务对象结构不合理。众多非营利组织由其业务主管部门发起成立,政会不分明显,非营利组织的社会服务功能淹没在政府的管理功能之中,从事着“第二政府”的工作职责。而直接参与社会建设、提供社会服务的非营利组织数量少、比例小。服务对象结构不合理,体现在当前为弱势群体服务的非营利组织的数量还较少。
(四)法制缺陷
我国非营利组织绝大部分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才成立的,远远迟于西方发达国家,非营利组织发展过程中,普遍缺乏法律依据、法律保护和法律约束。我国目前关于民间组织的法律法规滞后于民间组织的发展。现行《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均属国务院规章,规定较原则,且缺乏税收、财务、人事、内部的管理等相关配套法规、政策。在管理上存在重登记、轻管理的弊端,且民间组织种类繁多,缺乏分类指导的法规、政策,管理粗放。
四、解决困境的对策
(一)建立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之间的合作关系
非营利组织在很多方面能够更好、更直接地代表各类利益群体的利益、满足各类利益群体的需求。要进一步改变政府统包统揽的管理功能,在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同时,将大量的具体的执行性、操作性、技术性、服务性功能转移给社会中介组织承担。以行政许可法为依据,加快政府职能转变,逐步将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可以向非营利组织转移的相关业务职能向非营利组织转移,如行业统计、行业规划、行业规范、资格认证前置审查、专题调研和专项工作等职能,这样,社会中介才会有地位、有职能、有实力、有发展,真正发挥应有作用。同时,推行政府电子公务,加强地方政府与社区的联系沟通,改善政府与公民的关系,促进非营利组织与政府的合作。
(二)创造良好的环境,培育非营利组织发展
维护非营利组织的良好发展环境,推动非营利组织向社会公开信息,增强非营利织运作的透明度,提高自身的公信力。完善公共服务信息平台,逐步形成政府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自我监督相结合的管理体系。政府必须在有高度公信力的同时,也要求市场必须恪守诚实守信的契约,对那些正在日益崛起,并且今后将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相关的非营利组织的公信力的期待和维护,既是现实层面的一种考量,也是价值层面的一种目标。
(三)政府制定扶持非营利组织发展的相关法律、政策
尽快制定和完善非营利组织法,确立非营利组织的法律地位,我国可以沿袭目前分类管理,分别制定专单行法的分散立法模式。这些立法在非营利组织设立上应采取准则主义,以便利各类非营利组织的设立,为促进非营利组织发展提供便利,而对非营利组织的监管重心将转移到非营利组织治理上。健全扶持政策,在资金、税收、项目等方面向非营利组织倾斜。经验表明:非营利组织服务的绩效水平与政府的支持程度存在着某种程度的正比关系。对于协助政府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非营利组织,应对其所取得的业务收入、社会资助和捐赠、政府购买服务资金等享受减免营业税和所得税的优惠政策。在土地使用、办公用房、公共事业收费等方面,应享有与同类公办机构的同等待遇,免收管理类、登记类和证照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
(四)非营利组织加强和提高自身素质
非营利组织应该有明确的目标导向,公益活动有利益的驱动,更重要的是伦理和道德等精神上的动力,从物质上说,公益是以付出和奉献为基础,从精神上来说,如果把付出和奉献当作自身的需要,则是高境界的人生价值观,非营利组织要在社会责任和公民行为上起到模范楷模作用。非营利织自身要有强烈的规范和发展意识,要制定规范的团体章程,健全和强化以理事会为最高决策机构的组织管理机制。严格内部管理制度,包括完善财务制度、完善人事制度、鼓励志愿者服务,加强独立自治运作等能力建设。注重对非营利组织领军人物、领军组织的培育与塑造,提高发展的示范性。调整和改善从业人员结构,提高非营利组织从业人员的素质。
参考文献:
[1][美]莱斯特·M·萨拉蒙,等.全球公民社会—非营利部门视界[M].贾西津,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2]张秀兰,徐月宾.中国发展型社会政策论纲[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3]梅志里.发展型社会政策:理论与实践[C]//顾昕.中国社会政策.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田凯.机会与约束:中国福利制度转型中非营利部门发展的条件分析[J].社会学研究,2003,(2).
[5]熊跃根.转型经济国家中的第三部门发展[J].社会学研究,2001,(1).
对非营利组织的思考 篇4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会计制度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针对非营利组织的财务制度一直沿用预算会计来规范,并没有因为会计环境的巨大变化而发生改变,现行预算会计体系的缺陷逐渐显现出来。首先,财政体制不断深化,预算会计体系各组成部分之间协调性较差。其次,我国事业单位组成复杂。其中,一部分代行政府职能,一部分从事经营活动的具有企业性质,因此,不是所有的事业单位都适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再次,非营利组织发展迅速,分布范围比较广,但针对我国民间非营利组织的财务会计制度出台较晚,预算会计又不能满足核算要求。而我国企业会计的发展生机勃勃,逐渐与国际惯例靠拢,特别是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我国新的企业会计准则,极大地促进了企业会计的发展。相比之下,我国非营利组织会计发展滞后,研究相对薄弱。
二、我国非营利组织会计体系现状分析
非营利组织一词是从西方引进来的。许多人认为,非营利组织在我国就是指通常所说的事业单位,因此,关于非营利组织的会计规范就是有关事业单位的会计规范。但是,我国除了事业单位以外,还有大量的非企业非政府的民间非营利组织。这些民间非营利组织,财政部有统一发布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我国事业单位的会计规范、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规范是由财政部发布的一系列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制度组成。我国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制度自颁布实行至今对规范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是尽管如此,仍然显得比较混乱,不成体系。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发展,事业单位与市场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事业单位的会计环境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就使得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制度有些不能适应业务发展。一方面,十年前制定的准则应用于发生了很大变化的会计环境,不可避免地造成会计信息被扭曲披露。另一方面,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制度适用的范围受到限制。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第二条规定:本准则适用于各级各类国有事业单位。一些社会团体、行业协会和民间组织等非国有事业单位遵照什么会计准则和制度进行会计核算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定标准。这就使得一些非国有事业单位在财务的管理上无章可循,导致这些单位的财务行为难以规范,财务管理问题很多,从而阻碍着这些单位的健康发展,甚至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此外,《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是一种“准则+制度”的模式,形成我国非营利组织会计体系也是一种“准则+制度”的模式。而这种“基本准则+行业制度”的模式,应当是一种过渡模式,似乎既存在交叉重叠,又存在空白之处,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模糊。
三、我国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的建立
(一)非营利组织的界定
我国非营利组织管理模式发生了巨大变革。1998年预算会计改革的事业单位实行的是核定收支、定额补助、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的管理模式。筹资渠道从单纯依靠财政资金转向
多渠道、多形式筹集资金。很大一部分非营利组织甚至可以做到收支相抵。从发展趋势来看,非营利组织会计与政府会计差别越来越大。此外,会计的基本分类就是看其会计主体是否进行经营活动,是否以营利为目的。非营利组织会计与企业会计虽然从形式上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从本质上又有很大的区别,即非营利组织不以营利为目的,即使期末有盈余,那只是结余而非目的。而且即便形式上非营利组织会计与企业会计也有很大的差别。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在今后发展中公立非营利组织肯定将被进一步推向市场,大部分单位将提高经费的自给程度,与民间非营利组织越来越相似。两者采用不同的会计准则规范似乎没有必要。而可行的方案是:将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和财政总预算会计归为一类,统称为“政府会计”,事业单位会计与民办非企业单位会计、各种社会团体会计、基金会会计等合称为“非营利组织会计”。在此基础上,构建我国企业会计,政府会计、非营利组织会计“三足鼎立”的会计体系新模式。相应地,应当建立我国政府会计准则和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
(二)我国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的制定机构
目前,世界各国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可以划分为三类:一是民间会计机构或组织制定会计准则并发布;二是会计职业团体组织机构制定会计准则,由官方机构批准发布;三是由政府机构制定、发布准则或制度。美国作为当代会计准则理论与实务高度成熟的国家,其经验值得借鉴。在美国,目前由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制定私立部门(包括企业会计和非营利组织)的会计准则,政府会计委员会负责制定州和政府机关及其公立企业和非营利组织的会计准则,会计总局负责制定联邦政府机关及其公立企业和非营利组织的会计准则。美国会计准则制定机关权力超然独立,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但非营利组织的会计准则由三个不同的机构制定,势必造成三套准则之间不协调,甚至矛盾。
而从我国的政府会计环境来看,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应该由财政部制定发布,这符合我国《会计法》的规定。这种做法也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保证准则的权威性,但在某种程度上缺乏代表性。建议我国财政部组建专门的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委员会,负责制定一套科学、完整、有序、逻辑严密的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委员会的人员的选择应该具有普遍的代表性,要吸收非营利组织会计人员、高等院校学者、研究人员、会计师事务所等各界人士参加,并广泛征求社会意见。
(三)我国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的理论体系
非营利组织单位经济业务与企业经济业务有相通之处。企业以经营为目的,事业单位也在从事一些风险较小的经营活动。因此非营利组织单位会计和企业会计同处于社会经济的微观领域,两者具有某些共性,比如资产、负债业务及某些收入业务等。由此决定了在会计目标、会计假设、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会计要素定义、会计确认与计量和会计报表的某些方面,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可以吸收借鉴企业改革和企业会计准则的成果,完善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理论体系。但是非营利组织会计与企业会计还是存在很大的差别,因此具体而言,应该明确如下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的理论问题:非营利组织的界定;非营利组织会计假设;非营利组织会计要素;非营利组织会计目标;非营利组织会计要素的确定与计量等。
(四)我国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体系的设计
1、我国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体系结构设计。目前我国会计界对企业会计准则层次的一般认识是,会计准则由基本准则与具体准则两个基本层次构成。其中,基本准则主要就会计核算的基本内容做出原则性的规定,包括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一般原则、会计要素和会计报表的基本框架结构等,具体准则是基本准则的要求,就会计核算的基本业务、特殊业务、特殊行业等所做的规定。我国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体系也可以借鉴这种层次结构。
2、非营利组织会计基本准则的内容应该包括:(1)基本前提:包括会计主体、会计分期、和货币假设。(2)一般原则。(3)会计要素。(4)会计报表等。
3、在具体准则层面上应该由下列种类的准则构成:(1)共性业务处理的准则,即
对教、科、文、卫、体等待业共同具有的基本业务规范会计确认与计量等处理的会计准则,如应收款项、存货、投资、借款、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折旧与摊销、业务收入、业务支出等准则。(2)特殊业务处理准则,如拨款收入、捐赠收入等。(3)报表列示准则,即规范报表中的项目分类、排列顺序及方式、格式的准则,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和现金流量表的准则,提供报表附表的准则,报表附注的揭示的准则。(4)提供补充信息的准则,用以规范会计报告应该提供补充信息的范围、程度及方式等。
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是一套完整科学的体系,其构建需要较长的时间,不可能一蹴而就。现阶段比较可行的方法是,先就比较紧迫、理论发展比较成熟的事项制定具体准则,在非营利组织会计理论逐步完善的基础上做出原则性的规定,然后再进一步完善具体准则。
参考文献:
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现状与对策思考 篇5
华东理工大学-香港理工大学 社会服务管理课程(上海)阎军楠
摘 要:志愿者是非营利组织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社会资源,志愿者管理工作是非营利组织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非营利组织在国内的日益兴起,参与志愿服务的社会公众数量和规模都在迅速扩大,正在成为一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然而,由于当前非营利组织还处于发展的早期阶段,缺乏一定的理论指导和实践,针对志愿者管理的工作还存在诸多的问题,难以实现志愿服务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非营利组织长远、健康、有序的发展。本文就当前非营利组织中志愿者管理的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完善志愿者管理的若干建议,以期对有关非营利组织志愿者管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有所帮助。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 志愿者管理问题对策
非营利组织是指社会中除政府和企业以外的机构和组织的总成,它的兴起和发展正是由于作为第一部门的政府和第二部门的企业“失灵”,是现代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非营利组织具有组织性、非营利性、民间性、自治性和志愿性五个特性。在非营利组织的构成中,人力资源是非常重要的构成要素,而志愿者管理又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像一些助学组织、义工组织和基层服务组织,志愿者更是组织赖以生存的生命源泉。
非营利组织的志愿者管理和营利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在发展规划、管理步骤和绩效目标等诸多方面,都具有很高的相似之处,但非营利的志愿者管理仍然具有自身独有的特殊性。首先,志愿者管理强调的是对于组织价值观和使命感的认同;其次,志愿者管理讲究责信度和人力资源管理的紧密结合:恪守服务承诺、尊重个人的价值和尊严、包纳社会的多元化、坚持应有的道德风尚等等。
一、问题的提出
近几十年来,非营利组织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兴起、迅速发展,掀起了一场“结社革命”,这股世界风暴在90年代初期,也开始在中国大陆蔓延开来,经过十多年的不断生长,非营利组织在数量和规模上已经呈现出迅猛发展的态势。特别是2008年的5.12汶川大地震之后,社会对于公益捐赠的资金总额以及志愿者队伍的规模都创下了历史新高,也正是基于此,国内的诸多学者纷纷发言,将2008年称之为“中国的社会组织元年”、“志愿者元年”,这对于中国的志愿者队伍建设
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标志着中国的志愿服务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据统计,2008年全国志愿者队伍的规模接近1亿人,其中,仅共青团、民政、红十字会三大系统,2008年共增加志愿者1472万人,年增长率达31.8%。而在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中,共有300万余名志愿者参加了抗震救灾工作,其中外省进入四川的志愿者人数100万余人,省内志愿者约200万人。全国参与赈灾、募捐、搬运、照顾伤病员等志愿者服务的超过1000万人,其经济贡献约185亿元。此外,两亿的网民志愿者也为赈灾空前忙碌,捐资、捐物、捐骨髓,献血、献身、献爱心1。面对“井喷”式的志愿者队伍和志愿精神的广泛发扬,社会对志愿者、志愿服务的社会认知度也在不断提升。在欢呼雀跃之余,也应该清醒的意识到我们对于志愿者管理体系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正如志愿者队伍在地震灾区救援过程中暴露出的缺乏组织性、非理性、非均衡性、专业性不足等等诸多问题,都需要非营利组织加强和完善志愿者管理的技能和能力,所以志愿者管理作为非营利组织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值得我们反思和总结,尽可能得实现志愿者队伍健康发展,助力非营利组织顺利实现组织使命,最大化的实现社会效益。
二、相关概念综述
志愿者(Volunteers)
志愿者是一个没有国界的名称。指的是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为改进社会而提供服务、贡献个人的时间及精神的人。志愿者是不受私人利益的驱使、不受法律或政府的强制,是基于道义、信念、良知、同情心和责任感而从事公益事业的人或人群。
志愿服务(Volunteer Service)
志愿服务是指任何人志愿贡献个人时间及精力,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为推动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和社会福利事业而提供的服务。志愿服务也称志愿工作。
志愿精神(Volunteerism)
志愿精神是指一种自愿的、不为报酬和收入而参与推动人类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和完善社区工作的精神,是公众参与社会生活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式,是公民社会和公民社会组织的精髓。志愿精神鼓励人与人之间的援助,因为它强调的是社会上个人对周遭有需要的人的扶助责任,而这种责任的实践,并不单在于纳税,而是在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责任。
志愿者组织(Volunteer Organization)
自愿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去帮助有困难的群体,愿意奉献自己的才智和资源1 鹿雨:《5.12赈灾救灾中的志愿者服务》。
去增进公益的人走到一起,建立起的自己的组织。志愿组织的灵魂是增进社会福利的理念。志愿组织的自愿性、奉献性决定了它的民间性。
从组织的成熟程度来看,志愿组织可分为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正式组织是指经过政府登记和法律认可的志愿组织;非正式组织则指未经政府登记认可、但在一定范围内活动的志愿组织,它们在某地域内或领域内从事有益于社会的活动,获得了社会认可,如社区青年志愿者组织,大型公共活动中的志愿服务队等。
志愿者管理(Volunteer Management)
志愿者管理是影响志愿者在志愿服务中的价值观、责任感、态度、技能和行为的理念和文化、政策和制度。而人力资源管理是影响员工行为、态度和绩效的政策、实践和制度。志愿者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区别点主要在于价值观和责任感的不同,志愿者管理强调对社会和他人的关怀。志愿者组织须按组织推行志愿服务的目标、服务需求和资源配置情况,订立长远的志愿者人力资源政策、组织构架和协调系统,力求用好志愿者资源,改善及发展志愿服务。
三、非营利组织中志愿者管理的现存问题
非营利组织在国内尚属新鲜事务,非营利组织的志愿者管理更是处于摸索之中,比如表现为:志愿者纪律性差,流失率高,专业能力弱等等。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以及对国内数家主要依托志愿者开展服务的非营利组织进行访谈,发现非营利组织在志愿者管理方面存在很多的共性问题:
1、社会认知层面
虽然中国有着悠久的慈善传统和慈善思想,但志愿精神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才开始出现,普通公众对与志愿服务的不理解,认识过于简单,绝大多数社会公众对于志愿服务的理解还停留在“学雷锋”“做好事”阶段,很多人参与志愿服务仅仅“由着心情”“一时兴起”,很难以行程持续有效的志愿服务和志愿精神的培养。
2、法律法规层面
对志愿者进行立法保护是国际上通行的做法,在英美发达国家,对于志愿者提供抵偿或无偿的社会服务,具有明确的《公民服务法》或者《劳动法》为其提供必要的保障,我国在志愿者权益保障方面缺乏健全的法律法规。虽然部分省、市、地区颁布实行了一些地方法规,对志愿服务有了一定的保障,但各地的志愿服务条例/办法等,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和局限性,不仅会挫伤人们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也会影响志愿服务的顺利开展。在加上地方法规在地位上又低于国家层面的法律法规,无法突破现有法规中的不利条款,所以迫切需要一个全国性的志愿服务类的法规,来规范和促进志愿服务事业的蓬勃发展。
3、管理能力层面
非营利组织的团队成员,团结在一起的核心不仅仅是应该得到的合理经济收入,更重要的是对于组织文化、价值观、使命和远景的认同。而志愿者又多是抵偿或者无偿提供服务,如何加强志愿者团队对于组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对于任何一个非营利组织来讲,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再加上非营利组织本土的管理理论和实践经验的积累还不够,也使得非营利组织本身对于志愿者管理能力不足。很大程度上,组织自身的管理技巧和能力不足是志愿者流失的重要原因。
4、志愿者自身层面
首先,志愿者们通常因某个事件而临时组织起来,一般选择在工作和学习之余参加志愿活动,参与活动的随意性较大,流动性也较大,致使志愿者不能及时参与并完成志愿服务;再者,由于志愿服务的业余性质以及志愿者自身知识储备不够,加之缺少专门的培训,志愿者在组织的日常活动中表现得热心有余而专业素质不足,这直接影响到志愿服务质量,致使志愿服务工作成效欠佳。
5、服务保障层面
志愿者不追求报酬不等于不应该得到报酬,组织为志愿者报销车费、通讯费、基本食宿乃至最低生活费等活动相关费用,以及办理保险等,都需要一定的资金来保障,绝大多数非营利组织在项目筹资的过程中都忽略了这部分的预算开支,物质资源与经济资源的匮乏使志愿者服务活动受到较大限制;另外,对于志愿者而言,除拥有热情待人的服务态度外,还需具备与服务活动相关的专业技能。很多非营利组织未把组织技能、沟通技能、专业技能、募捐技能等纳入志愿者培训范围,未能根据活动性质、特点,因人而异地提供培训,因而弱化了志愿服务的成效。
6、精神激励层面
非营利组织运作的不成熟使之对志愿者激励不足,往往只顾追求志愿服务的效果而忽略到志愿者的自身诉求,较低的志愿服务参与率和社会认同度,使志愿者很难从身边的环境中感受足够的精神支持,加之动摇志愿者信念的个别负面因素存在,导致志愿者的工作积极性和自我满足感下降。
四、非营利组织中志愿者管理的对策建议
1、加大志愿服务、志愿精神的社会宣传力度
开展专门的志愿者讲座、论坛、研讨会等,积极与新闻媒体、传播机构合作,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介,号召和动员社会公众了解志愿精神、参与志愿服务,唤起全民社会公益意识。
2、建立完善志愿者与志愿服务相关的法律法规
国家宪法第42条规定“国家提倡公民从事义务劳动”,为志愿服务立法提供了
立法依据;各地区探索建立的志愿者及志愿服务相关的地方法规,实施和运行过程中已经积累了相关的经验;许多专项法律法规中倡导对特殊群体实行志愿服务,如《残疾人保障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随着志愿者队伍的不断壮大,出台一部国家层面的《志愿服务法》,已是迫在眉睫。
3、提升志愿者管理人员的能力和水平
根据需要,在团队中配置专门的志愿者管理者,并对其进行系统的志愿者管理课程培训,帮助志愿者管理者掌握岗位评估、招聘、面试、培训、上岗、督导、评估等系列的志愿者管理内容及技巧;此外,在条件运行的情况下,可以提供参访交流的学习机会,开拓志愿者管理者的视野,提升志愿者管理水平。
4、开展志愿者培训工作,提升志愿者专业素质
在非营利组织内部积极营造一种持续教育、终生学习的环境和氛围,为志愿者提供各种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培训机会,使其不断的提高和完善个人素质,进而能够满足各种志愿服务需求。
5、建立志愿者督导和评估体系
建立志愿者督导制度,定期开展志愿者进行一对一或者小组的督导工作,了解志愿工作进展,提供及时的支持服务,让志愿者能够尽快适应投入工作;也可以考虑开放志愿者在团队中的晋升机会,培养有志愿服务经验及具备专门才能的志愿者担任志愿者管理工作。
6、完善志愿者激励机制
建立包括组织内部激励、社会激励和志愿者自我激励的激励机制。组织内部激励可采取不同的渠道或明确的方式向志愿者表示感谢及表彰,对服务表现优异的志愿者,设定明确的标准,加以确认及表彰,同时对志愿者应给予应有的工作津贴(如膳食、交通费用)保险或工作安全保障等福利;社会激励机制,即从社会方面对志愿者的服务予以承认,进行奖励、提供回报。社会激励机制的建设,包括制度化的措施,舆论的宣传和现实生活的回报等,既有宏观的导向性激励,也有微观的辅助性激励;志愿者的自我激励机制是参与服务过程活动的自我成就感、自我表现提升感和自我满足感。志愿者的自我激励机制可以从自我价值激励、自我成就激励、自我提升激励和自我快乐激励几个方面提升,以保持志愿者的服务热情2。
志愿精神代表着成熟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是现代公民精神的精髓,它所培养的人与人之间的互信互爱是社会资本的基本要素3。无可置疑,志愿者之于非营利组织,即如基石对于大厦,亦如大海对于游鱼,其重要性自不待言。非营2东莞理工学院成教学院:《非营利组织与非营利组织志愿者管理》。宿玥:《我国非营利组织中志愿者管理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利组织正是依靠广大而富有热情的志愿者才得以不断成长、壮大。在非营利组织发展过程中,如何做好志愿者管理工作,最大限度的激发志愿者工作热情,整合他们的专业优势,如何使志愿者对于组织产生持久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对于非营利组织和组织中的志愿者管理者来说,都是需要时刻反思和梳理的问题。随着非营利组织在中国的不断发展、壮大,公民社会精神的不断普及和内化,非营利组织会继续凝聚更多志愿者加入,非营利组织的管理也将越来越规范和完善,相信通过完善志愿者管理体系,志愿服务会得到持续的发展和进步,非营利组织将会通过更加良好的志愿服务贡献社会,明天值得期待。
参考文献:
[1]王名:《非营利组织管理概论》(修订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年.[2]衰凌,孙俊杰.非营利组织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挑战[J].2003.[3]陈泽伟.认识身边的志愿者[J].了望新闻周刊.2002,(16).[4]
[5]
[6]
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现状与对策思考 篇6
一、现行体制下非营利性医院财务管理的现状
(一) 预算执行约束力软化。
目前的卫生管理政策、财政政策等客观条件制约医院预算的编制和执行。非营利性医院是带有一定社会福利性的公益性事业, 享受政府财政预算等相关补助, 财政拨款的分配数额直接影响医院的建设和发展。现行的卫生管理政策和财政政策要求医院自身的事业性收入补偿其业务开支及管理费开支中预算拨款的不足部分, 而财政部门在卫生人员经费、医院设备更新和维护等方面未给予拨款补助或只补助其中很少一部分, 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医院的收支平衡, 对财务预算产生巨大的冲击, 也为医院的经营管理和良性循环带来诸多不便。同时在编制财务预算过程中还存在领导和财务部门依据以往决算数据而制定年度预算, 缺乏对卫生事业快速发展的认识和相关业务部门的参与, 造成财务预算的主观性较大。
(二) 成本核算管理不健全。
现行医院会计制度在核算原则和方法上与现代企业会计制度相差甚远, 无法科学地开展医疗机构的成本核算, 导致医院的投资者和决策者无法获得真实准确的信息, 从而也影响了医院的投资和发展。目前, 非营利性医院多是政府投资举办, 存在着公用资产界定不清, 概念不明, 体制不顺等问题。加上卫生行政部门拥有一定的人事任免权, 若缺乏成本核算管理, 则不仅容易造成人满为患, 而且容易导致医院人力成本过快增加。
(三) 财务分析缺乏有效性。
目前国内多数非营利性医院不重视财务报表分析, 医院财务人员知识水平良莠不齐, 有些财务人员思想观念较陈旧, 把大量的精力用于记账、算账、报账, 很少对医院的经营活动进行分析和控制。由于对医院经济运营缺少整体的分析评价, 其财务报告存在只关注过去不注意未来, 只重视货币性信息而忽视非货币性信息, 只反映经济活动结果而不能反映经济活动产生的社会效益等方面的弊端, 从而影响了医院财务报告的相关性, 也阻碍了医院管理者决策的及时性、准确性和有效性, 容易造成医院经营管理决策的失误。
(四) 固定资产管理不规范。
固定资产是医院资产的重要构成项目, 非营利性医院的固定资产是政府的国有资产。在医院固定资产管理中, 医疗设备是管理的重点。医院医疗设备的先进、齐全已成为各医院竞争的重要手段。非营利性医院为抢占市场份额, 增加经济效益, 盲目购置高、新、尖医疗设备, 过分注重其先进性, 而忽略效用性。目前, 非营利性医院普遍对已购入的设备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维护, 固定资产经常发生损坏, 带病运转或是提前报废的现象时有发生, 城市卫生资源分布和使用严重不平衡。
(五) 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
资金的良性循环是实现医院整体目标和战略的有力保障。目前不少医院财务管理存在着资金黑洞和私设小金库的现象。由于缺乏有效的财务监管, 因医院基础建设、高端设备购置等造成医院财务管理混乱的问题事件屡见不鲜。如何保证医院资金的使用效率, 提高医院财务管理水平, 促进医院健康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
二、非营利性医院财务管理实施对策
(一) 加强预算管理
1、预算编制的原则。
一要坚持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 本着“有多少钱办多少事”的要求, 合理安排项目支出。二要坚持集中财力办大事的原则, 从严从紧控制一般性支出, 减少一些分散、零碎的项目, 实事求是、科学合理地安排项目。三要坚持统筹安排、收支平衡的原则, 分别轻重缓急, 合理排序, 不留缺口。四要坚持精打细算、节约开支的原则, 做到有所为, 有所不为, 实事求是地编制预算。
2、预算编制的方法。
预算编制采用“二上二下”的编制方法, 根据预算期内的总目标, 合理分解, 层层落实, 采用“零基预算”的方法, 一是要如实预测收入, 增强收入预测的准确性;二是要将本部门当年履行职能所必须的硬性支出全部编入当年预算;三是相关基础信息数据要按要求核准, 不虚报、不漏报。
3、预算执行和监督。
预算应按预算责任体系层层分解, 下达各预算执行部门, 实行“切块管理、审定项目、归口审批、逐级负责”的办法, 预算项目和数额不得随意调整, 不得突破预算, 更不得挪作他用, 原则上不再追加预算。财务部门通过对财务报表分析、成本费用测算加强对预算执行情况的日常监控, 确保预算的顺利完成。
(二) 加强成本核算
1、成本的分析。
成本分析的目的, 在于认识成本的变动规律, 寻找成本控制点, 降低医院运营成本, 分析医疗成本和医疗收费的关系及差异, 寻求降低病人负担的途径和方法, 提供决策与参考的依据, 提高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成本分析的方法有多种多样, 可根据自身管理的需要和主管部门的要求选择分析方法, 分析成本形成及产生差异的原因, 寻求降低成本的措施, 常用的分析方法有:本-量-利分析、成本差异分析、成本构成分析、成本系数分析等。
2、成本的控制。
控制医院成本, 关键在于加强各成本发生环节的监管。一是要加强折旧及大修理成本的监管。加强设备购置和大型修缮的可行性论证, 降低采购和维护成本, 控制折旧及大修理成本。二是加强物流环节的成本控制。包括采购环节成本控制、储存管理、领用消耗监管等, 重点是加强二级库存的消耗监管。三是加强人力成本的监管。合理配置医院人力资源, 控制人力资源费用的发生, 降低人力资源成本。四是加强公共成本的监督。落实各项成本支出责任和管理责任。五是加强现金流的监管。认真编制医院现金流量预算, 充分利用医院现金流, 降低财务费用成本。
3、成本的考核与评价。
有效控制成本, 必须强化成本考核, 以评价成本控制效益, 奖惩成本控制责任人员。成本控制应体现事前、事中、事后三个环节环环相扣, 不能形成时间脱节。事前控制的重点应把握成本的预测和计划, 确定成本控制目标, 制定成本控制计划, 实行成本归口分级管理及责任成本控制;事中控制的重点应加强成本的核算和控制, 采用制度、定额、管理措施、预算、会计手段控制成本;事后控制的重点应强化成本的分析和考核, 及时揭示成本差异, 明确责任, 纠正偏差, 考核绩效。
(三) 加强固定资产管理
1、建立固定资产的内部控制制度。
一是制定固定资产业务的岗位责任制度, 明确资产管理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 确保办理固定资产业务的不兼容岗位相互分离、制约和监督。二是实行固定资产预算管理制度, 加强固定资产购建论证控制。对项目可行性进行研究、分析, 编制固定资产投资预算, 重大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 要组织独立的第三方进行可行性研究与评价。三是严格固定资产交付使用验收制度, 确保固定资产数量、质量等符合使用要求。四是建立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制度。资产管理部门要有专人负责固定资产的日常使用与维护, 保证固定资产的安全与完整, 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五是建立固定资产清查盘点制度。医院至少每年一次对固定资产进行清查盘点, 有条件的可以每半年或每季度一次。
2、加强固定资产的核算工作。
建立固定资产三级账卡制度。财务部门设置固定资产总分类账, 控制固定资产总额;资产管理部门设置固定资产明细账, 进行数量、金额核算, 同时按设备品名记载使用部门配置情况;使用部门在办理固定资产领用、调拨、报损手续时, 由资产管理部门在登记卡上记录财产增减情况, 并在本部门建立相应的数量台账。医院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和使用部门要定期进行核对, 保证账账相符、账卡相符、账实相符。
3、建立计算机管理网络, 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方法管理固定资产。
固定资产管理工作量大, 涉及面广, 各部门之间联系密切, 统计资料多, 变化频繁, 准确性要求高, 稍有不慎, 极易出现差错, 传统的手工管理工作远远不能满足现代管理的需要, 固定资产管理必须建立计算机管理网络, 计算机容量大, 运行速度快, 能够对固定资产管理中的有关数据进行快速、详细的分析, 全面客观地反映固定资产的入库、出库、调拨情况, 把各责任中心的终端连接起来, 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 大大提高管理效益和管理质量。
(四) 加强财务分析
1、医院财务分析的主要内容。
医院财务分析的内容主要包括医疗经营任务完成情况、医疗业务开展情况、医疗服务指针与质量变动情况、医药费用控制情况、医院经济核算指标完成情况、固定资产利用率、劳动成本率、人力资源开发利用、新技术与新项目的开发和研究、管理创新以及医院财务活动、财务收支结余情况等等。从社会效益分析设备投资在资本保值增值的前提下所产生的社会效益, 而医院债权债务情况和资金使用率是医院今后生存与发展、保证医院目标顺利实现的前提。
2、医院财务分析的主要指标。
医院财务分析的指标涉及经济效益、医院管理、偿债能力、变现能力、发展能力等方面。主要包括:人员经费占总费用比例;管理费用占总费用比例;人均门诊人次;人均住院床日;人均业务收入;平均每门诊人次收费水平;平均每住院床日收费水平;床位使用率和周转次数;出院病人平均住院日;流动资金周转次数;平均每张开放病床年业务收入;百元固定资产业务收入;百元医疗收入卫生材料消耗;百元业务收入人员经费支出;检查诊断设备利用率;治疗设备利用率;药品周转率;固定资产净值率;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等。
3、医院财务分析的主要方法。
医院财务要引用现代企业财务分析的方法, 利用比率分析法、比较分析法、投入产出分析法、因素分析法、差额分析法、图表分析法等, 结合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医疗收支明细表、药品收支明细表、现金流量表, 根据经营管理实际需要, 对医院各个时期财务会计报表及其它相关数据进行全面分析与专题分析、重点分析和一般分析。
财务分析贯穿于医院资金运作的始终, 对医院财务活动, 财务关系和相关经营活动需要事前、事中、事后分析相结合、专业分析与群众分析相结合、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定期分析和不定期分析相结合。
(五) 加强内部控制
1、医院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内容主要包括:
预算控制、货币资金控制、收入控制、支出控制、工程项目控制、药品及库存物资控制、对外投资控制、债权及债务控制、固定资产控制、财务电子信息化控制等。
2、医院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应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以及财经财务规章制度;
约束医院内部涉及经济事项的所有人员, 任何个人都不得拥有超越内部会计控制的权力;医院内部会计控制应涵盖医院内部各项经济业务及相关岗位, 并应针对业务处理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 落实到决策、执行、监督等各个环节;保证医院内部涉及经济事项的部门、岗位的合理设置及其职责权限的合理划分, 坚持不兼容岗位相互分离, 确保不同部门和岗位之间权责分明、相互制约、相互监督;遵循成本效益原则, 以合理的控制成本达到最佳的控制效果。
3、医院内部会计控制规范有采用的基本方法主要:
一是内部牵制。医院内部岗位的设置应当体现不兼容岗位相互分离、相互制衡的要求。二是授权审批。明确规定涉及经济事项的授权批准的范围、权限、程序、责任等制度。三是会计控制。明确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报告的处理程序, 建立和完善会计档案保管和会计工作交接办法, 实行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四是预算控制。按照财政部门有关规定加强预算编制、执行、分析、考核的管理, 实行责任预算制度。五是财产保全。建立健全财产保全控制制度, 限制未经授权的人员对财产的直接接触, 采取定期盘点、财产记录、账实核对、财产保险等措施。六是风险控制。针对各个风险控制点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系统, 对财务风险和业务活动风险进行全面防范和控制。七是内部报告。建立和完善内部报告制度, 及时提供业务活动中的重要信息, 增强内部管理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参考文献
[1]国家财政部, 卫生部.医院财务制度[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98.
[2]程薇主编.医院会计与财务管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
[3]汪静.重视医院财务报告提高财务管理水平[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6, (8) :464-465.
[4]朱秋燕, 黄建堂.非营利性医院成本核算初探[J].现代医院, 2008, 8 (3) :131-135.
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现状与对策思考 篇7
关键词:信息披露制度;披露成本;对策建议
我国的非营利组织主要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开展公益性或互益性活动的机构,分为法人组织与非法人组织两类。前者包括公益性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基金会和民办非企业单位以及企业法人非营利组织,后者包括未注册的草根非营利组织、宗教组织等,此篇文章主要讲述我国国有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披露状况。自1997年以来,财政部陆续制定颁布了《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及有关特殊行业会计制度,如《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医院会计制度》、《科研单位会计制度》等。但是目前我国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披露不尽如人意,这取决于多层次的制约因素。
一、我国国有非营利组织会计信息披露的制约因素
国有非营利组织和政府不同,它不拥有企业的商业秘密,也不涉及国家的安全机密,完全可以充分地披露会计信息,体现透明度,并通过各种渠道向公众宣传其使命、基本道德标准及操作规程,而不必担心其他非营利组织的竞争。因为竞争的实质就是看谁能为公众服务得更好,谁能更多地得到公众的信任和支持,而会计信息的披露恰恰是获得公众理解和支持的一个必备条件。但为什么当前国有非营利组织所披露的会计信息仍然无法满足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需求呢?笔者认为主要是由于存在以下影响国有非营利组织披露会计信息的制约因素。
1.对信息使用者需求的忽视
需求引导供给,没有需求就不会有供给,需求的弱势地位必然会导致供给的不足。前已述及,非营利组织不存在一个完整产权的所有者,捐赠者没有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非营利组织只有一定范围内的剩余控制权,受益人虽然最终拥有剩余索取权,但其本身作为虚拟主体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产权所有者的缺位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信息需求的内在动力不够强大。且不同信息使用者的个人素质不同,对组织会计处理的理解力存在差别,需求重点不同,更导致了需求动力的严重分散,减弱了信息使用者的群体影响力。这种状况下,非营利组织很容易忽视信息使用者的需求,简化组织的会计信息披露。
2.会计信息披露成本的制约
对国有非营利组织来说,可能少了像企业那样因信息披露而引起的诉讼成本和披露导致的竞争劣势而产生的成本,但仍然会有处理和提供信息所需要的成本。处理和提供信息的成本包括搜集、处理、审计(如果需要审计的话)以及传输信息的成本,还包括对已披露信息的质询进行处理和答复的成本。而当前非营利组织所面临的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是“慈善不足”世界各国的非营利组织都在不断积极地搜寻扩大取得资金的途径并尽量压缩不必要的开支以能最大限度地将资金投向组织所从事的慈善事业。因此国有非营利组织往往将会计信息披露的成本当作一项可有可无的管理费用,总是想方设法压缩其规模,这种情况下会计信息的不充分披露就成为必然。
3.会计理论不完善
会计信息的生产与披露无疑会受到会计理论的影响和限制。会计理论的发展一方面对会计主体本身的会计信息生产和披露产生直接的影响,另一方面还会影响规范会计信息生产与披露的会计规则。非营利组织的产生虽然与企业同步,但其发展的步伐却远远落后于企业,对其会计理论的深入研究更是最近十几年才兴起,且会计法规和制度均有很多不完善和有争议的地方,需要结合实践不断探索和发展。会计理论的不完善直接影响到非营利组织会计信息的披露情况。
4.财务报表是财务报告的主要表现形式
我国目前基本通过财务情况说明书来提供表外披露,但是内容还不够丰富。财务情况说明书可以根据编制的时期不同而详略有别。披露的信息必须遵循可靠性、相关性等标准,积极鼓励自愿披露。我国非营利组织财务报告披露信息还存在局限性:报表反映的信息不够完整,表外信息反映不够充分,财务分析不够完善。应重新设计我国非营利组织财务报告信息披露模式,增加现金流量表,修正资产负债表,加强表外信息披露,重视财务情况说明
书和适当增加财务分析指标等。
二、解决办法和建议
1.应重视非营利组织委托人对会计信息的需求
由受托人提供的会计信息要能满足物资提供者即委托人的决策需求。会计信息披露将使组织内的会员了解会计信息有了一个制度化、规范化的渠道,从中可以获取资源(包括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运作效率和效果的信息,进而做出增资或减资等决策。同时,会计信息的披露要能帮助委托人了解所提供资金的用途和去向。只有满足了委托人的知情权要求,委托人才能清楚自己委托的资产是否得到了恰当的利用。
2.应加强非营利组织受托人会计信息披露行为的监管
由于非营利组织不以营利为目的特点,造成了对非营利组织会计信息监管主体的缺失。从某种范围来说,真正关注于非营利组织运作效率的主体,除了委托人以外,就应该是政府部门。但是,我国的现状是政府对非营利组织的监管更多的是针对其行为,而不是其财产利用情况。至于公众就更没有立场来对与己关系不大的非营利组织的活动进行监督。因此,这种对受托人会计信息披露行为的强制性监管就很薄弱。这也正是需要加强和改进的方面。
3.建立信息披露制度
信息披露制度是现代资本市场存在的基础,它要求在资本市场上筹集资金的企业公开会计和非会计信息, 信息披露的要求同样适用于国有非营利组织,且由于非营利组织具有服务公众的使命,并享有减免税待遇,这就在客观上要求更严格的信息披露与其突显的社会责任相适应。一是政府通过相关部门的监管向公众提供非营利组织的信息。通过制订相关法律,政府对非营利组织提供法律上的检查,如果非营利组织未按照法律规定办事,那么它将受到政府的惩罚甚至遭到解散。二是独立的评估机构通过监察向公众提供非营利组织的相关信息。独立的评估机构是独立于政府机构的第三部门,没有法律所赋予的管制权,它只是通过搜集非营利组织的资料,按一些大家一致认可的评估标准,对非营利组织的表现进行评估,并将评估资料及评估结果用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告之公众。三是媒体通过信息传播向公众披露非营利组织的相关情况。新闻媒体关注整个社会,当非营利组织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的时候,媒体也应该给予它们更多的关注。
4.建立恰当的报表制度。
事业单位会计报表不包括现金流量表, 因此事业单位应增设现金流量表。现金流量表反映企业一定时期内现金的流入和流出, 表明企业获得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的能力, 并能帮助分析企业投资和理财活动对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影响。增加现金流量表, 以现金为基础来编制单位的财务状况变动表, 提供现金流入、流出、净现金流量的财务信息, 便于单位准确地了解可支配资金数额, 有计划地使用和调度资金。同时, 投资者和管理部门有权知道企业的可用现金量, 这些均使得现金流量表的编制成为必要也成为可能。再者,会计报表附注也要调整。附注就是表外披露的重要方式之一,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根本没有提到, 可见从规范上就没有足够重视表外信息的披露。一份完整的会计报告体系应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单位基本情况、基本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表、会计报表附注、财务情况说明书等内容。
参考文献:
[1]高虹圆,对我国非营利组织实施营销管理的思考[J].特区经济,2004(9).
[2]李虹,论非营利组织社会公信力的建设[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 (1).
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现状与对策思考 篇8
1.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政府会计主要用于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政府和政府单位财务收支活动及其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非营利组织会计主要用于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各类非营利机构财务收支活动及其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
2.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等式:①资产十支出=负债十净资产十收入②资产=负债十净资产十(收入一支出)③收入一支出=净资产变动额 3.政府财政会计:政府财政会计是各级政府财政部门核算、反映和监督政府预算执行和财政周转金等各项财政性资金活动的专业会计。
4.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国库单一账户制度):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也称为国库单一账户制度是我国财政资金收付制度的一项重大变革,目前经过了试点改革,扩大试点范围等阶段,目前正在逐渐推广,基本普及。这一改革对政府会计产生重大影响。国库单一账户制度,是指政府在国库或国库指定的代理银行开设账户,集中收纳和支付财政性资金(包括预算内和预算外资金)的一种结算制度。
5.国库单一账户:国库单一账户包括国库单一账户、财政零余额账户、单位零余额账户、预算外资金账户、特设账户
6.财政零余额账户:为财政部门设立。在商业银行设立。用于财政直接支付及与单一账户清算。
7.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为预算单位设立。在商业银行设立。用于财政授权支付和清算。8.财政性存款:财政部门代表政府所掌管的财政资金,包括国库存款及其他财政存款。9.国库存款:在国库的预算资金(含一般预算和基金预算)存款。
10.其他财政存款:用来核算各级财政总预算会计未列在“国库存款”科目反映的各项财政性存款,包括财政周转金、未设国库的乡镇财政在商业银行的预算资金存款以及部分由财政部指定的存入商业银行的专用基金存款等。
11.有价证券:地方政府财政部门使用暂时不用的财政结余资金购买并持有的中央政府以信用方式发行的国家公债。
12.预拨经费:财政部门预拨给所属预算单位但不在本期列支的款项。
13.在途款:国库存款的报解整理期内,政府财政会计收到的属于上收入、收回的不属于上的支出及其他需要通过在途款过渡处理的款项。
14.与上级往来:本级财政与上级财政之间由于财政体制结算或向上级财政借入财政周转款项等原因而形成的待结算款项
15.暂存款:各级财政部门在预算执行过程中与各预算单位之间
16.借入款:是按法定程序及核定的预算举借的债务,包括中央财政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数额举借的国内和国外债务,以及地方财政根据国家法律或国务院特别规定举借的债务。
17.直接缴库:由缴款单位或缴款人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直接将应缴收入缴入国库单一账户或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
18.集中缴库:由征收机关(有关法定单位)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将所收的应缴收入汇总缴入国库单一账户或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19.一般预算收入:
20.基金预算收入:是纳入基金预算管理的各项收入,是政府预算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设立基金项目,目的是保证特定项目的财政资金来源。基金预算收入要求专项核算,按规定用途使用,是一种限定性的财务资源。
21.转移性收入:也称为预算调拨收入,是指根据财政管理体制规定,在各级财政之间由于
转移支付、体制结算的需要而进行的预算资金调拨,以及同级财政为使预算收支平衡而进行的各项资金之间的调剂所形成的收入。
22.补助收入:上级财政按照财政管理体制的规定,或因专项需要补助给本级财政的款项。包括税收返还收入、体制补助收入、专项拨款补助收入。
23.上解收入:指按财政体制规定由下级财政解交给上级财政的款项。上解收入按具体内容又可分为体制上解和专项上解。
24.调入资金:是为平衡一般预算收支,从基金预算结余、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结余或财政专户管理的资金结余中调入一般预算的资金,以及按规定从其他渠道调入的资金。
25.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是政府以所有者身份依法取得国有资本收益,并对所得收益进行分配而发生的各项收支预算,是政府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
26.财政直接支付:预算单位按批准的预算和资金使用计划,提出支付申请,由财政部门开具支付令,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直接将财政资金支付到收款人(即商品和劳务供应者)或用款单位账户。
27.财政授权支付:指预算单位根据财政授权,自行开具支付令,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将资金支付到收款人账户。
28.一般预算支出:国家对集中的一般预算资金有计划地分配和使用而安排的支出。一般预算支出是财政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政府财政支出的绝大比重。
29.基金预算支出:用基金预算收入安排的支出。基金预算支出也是政府预算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
30.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安排的支出。
补助支出是本级财政按财政体制规定或因专项需要补助给下级财政的款项及其他转移支付的支出。
31.专用基金支出:用专用基金收入安排的支出。我国目前财政设立的专用基金主要是“粮食风险基金”,专门用于粮食市场的调节。
32.转移性支出:指政府无偿向居民和企业、事业以及其他单位供给财政资金。西方财政学按照财政支出是否与商品、劳务直接交换为标准进行财政支出的分类。是西方国家政府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的一种手段。主要项目包括债务利息支出;对外国政府的捐赠和国际组织的缴纳支出;对居民和企业的补助支出。
33.财政专户管理资金支出:是指用财政专户管理的资金安排的支出。34.补助支出:
35.上解支出:按财政体制规定由本级财政上交给上级财政的款项
36.政府财政会计的净资产:是一级政府所掌握的资产的净值,是某一时点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财政总预算会计按结转结余,平时不要求结转结余,结余表现为结余。结余的资金,是下可以结转使用或重新安排使用的资金。
二、简答题:国库集中收付制度
(一)国库的职责
国库是国家金库的简称,负责保管、管理国家的财政资金。国库出纳业务是政府财政收支活动的重要环节和有机组成部分,国库既是政府财政的出纳中心,也是参与组织和执行政府预算的管理机关。
国库主要有两种基本方式:一是独立国库制;二是委托国库制。
我国国库采用委托国库制,国库由中国人民银行(即中央银行)总行及其分支行代理。我国国库机构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财政管理体制设立,原则上一级财政设立一级国库。与财政管理体制相适应,我国的国库分为总库、分库、中心支库和支库四级。(1)准确、及时地收纳预算收入。
(2)按照财政制度和银行的开户管理办法,为各级财政机关开立账户;
(3)对各级财政库款和预算收入进行会计核算,按期向上级国库、同级财政和征收机关报送国库报表。
(4)协助财政、税务机关组织预算收入及时缴库。
(5)组织管理和检查指导下级国库和国库经收处的工作,总结交流工作经验,及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6)办理政府交办的与国库有关的其他工作。
(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含义 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也称为国库单一账户制度是我国财政资金收付制度的一项重大变革,目前经过了试点改革,扩大试点范围等阶段,目前正在逐渐推广,基本普及。这一改革对政府会计产生重大影响。国库单一账户制度,是指政府在国库或国库指定的代理银行开设账户,集中收纳和支付财政性资金(包括预算内和预算外资金)的一种结算制度。
(三)国库单一账户的内容
国库单一账户:为财政部门设立。在国库设立。用于财政收支及与其他账户清算。财政零余额账户:为财政部门设立。在商业银行设立。用于财政直接支付及与单一账户清算。单位零余额账户:为预算单位设立。在商业银行设立。用于财政授权支付和清算。预算外资金账户:为预算单位设立。在商业银行设立。用于预算外资金收入和支出。特设账户:为预算单位设立。在商业银行设立。用于批准的特殊专户。
(四)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程序 直接缴库:由缴款单位或缴款人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直接将应缴收入缴入国库单一账户或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
集中汇缴:由征收机关(有关法定单位)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将所收的应缴收入汇总缴入国库单一账户或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2.支出付款程序
在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下,财政支出的拨付有财政直接支付和财政授权支付两种方式。(1)财政直接支付
是预算单位按批准的预算和资金使用计划,提出支付申请,由财政部门开具支付令,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直接将财政资金支付到收款人(即商品和劳务供应者)或用款单位账户。一般用于工资支付、购买商品、转移支出等。(2)财政授权支付
预算单位根据财政授权,自行开具支付令,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将资金支付到收款人账户。实行财政授权支付的支出包括未实行财政直接支付的购买支出和零星支出。一般用于未纳入统一支付的购买支出和零星支出等。
三、业务题(单位:万元)
(一)、总预算会计
某市财政局2013年12月发生以下业务,请分别根据经济业务内容编制会计分录: 1、3日,收到国库报来的一般预算收入日报表,本日行政性收费18万元; 借:国库存款-一般预算存款18
贷:一般预算收入18 2、5日,用预算资金安排粮食风险基金500万元;
借:一般预算支出500
贷:国库存款-一般预算存款500 借:其他财政存款-专用基金存款500
贷:专用基金收入-粮食风险基金收入500 3、10日,收到财政周转金使用单位资金占用费2万元;
借:其他财政存款-财政周转金存款2 贷:财政周转金收入-资金占用费收入2 4、16日,为平衡一般预算收支,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安排调入200万元; 借:国库存款-一般预算存款200
贷:调入资金-一般预算调入资金200 借:调出资金-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调出资金200 贷:国库存款-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存款200 5、19日,拨付基建财务部门实行限额管理的基本建设款300万元; 借:基建拨款300
贷:国库存款300
6、基建财务部门报来基本建设支出报表,发生实际支出260万元,剩余40万元退回国库; 借:一般预算支出260
国库存款-一般预算存款40
贷:基建拨款300
7、经年终结算,省财政厅应补助款20万元尚未收到;应补助某区财政局30万元,尚未拨款;借:与上级往来20贷:补助收入20
借:补助支出30贷:与下级往来30
8、新设立的某经济开发区财政局收到上级市财政拨付的预算周转金专项资金250000元,款项存入区财政账户。借:国库存款-一般预算存款25
贷:预算周转金25
(二)、行政单位会计:某市行政单位2013年12月发生以下业务
1、通过单位零余额账户购入一批材料,价款20000元,增值税3400元,运杂费用500元,材料已验收入库;
借:存货23900贷:资产基金23900借:经费支出23900贷:财政拨款收入23900
2、以财政直接支付方式购入一台设备,价款100000元,增值税17000元,运输及安装费用2000元;
借:固定资产:119000贷:资产基金-固定资产119000借:经费支出119000贷:财政应返还额度-财政直接支付119000
3、为固定资产计提折旧费用1350元;借:资产基金-固定资产1350贷:累计折旧1350
4、出售一台不需用专用设备,收到出售款项50000元存入银行,出售设备应缴纳营业税2500元,设备已经交付,该设备原价为150000元,已计提折旧120000元;
转入与处理:借:待处理财产损溢30000 累计折旧120000贷:固定资产150000 收到转入时:借:银行存款50000贷:待处理财产损溢-处理净收入50000 发生应缴营业税时:借:待处理财产损溢-处理净收入2500贷:应缴税费2500 经批准予以核销时:借:资产基金-固定资产30000贷: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财产价值30000同时借:待处理财产损溢-处理净收入47500贷:应缴财政款47500
5、年终,确认本财政直接支付实际发生480000元,直接支付用款额度为500000元,进行注销处理;
借:财政应返还额度20000贷:财政拨款收入20000
6、年终,确认本授权支付用款额度为400000元,已经下达380000元,实际使用数为350000元,进行注销处理。
借:财政应返还额度50000贷:财政拨款收入20000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30000
三、事业单位会计
1、某事业单位为科学研究事业单位,根据预算安排和资金使用计划,向财政部门领取本月财政补助经费500000元,以用于开展高新技术应用研究。现收到开户银行转来的“到账通知书”,补助款项已经到账。借:银行存款 500000 贷:财政补助收入—基本支出 500000
2、某事业单位收到国库支付执行机构委托代理银行转来的“财政直接支付入账通知书”及原始凭证,事业单位的一笔培训费用86000元已经完成支付。借:事业支出—基本支出
86000 贷:财政补助收入—基本支出
86000
3、某事业单位收到国库支付执行机构委托代理银行转来的“财政直接支付入账通知书”及原始凭证,事业单位通过财政直接支付方式购买的办公用品已经采购完成,办公用品价值为3800元,已经验收入库。
借:存货—办公用品
3800 贷:财政补助收入—基本支出
3800
4、某事业单位收到代理银行转来的“授权支付到账通知书”,本月事业单位财政授权支付额度为170000元已经下达,其中基本经费150000元,项目经费20000元。借: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
170000 贷:财政补助收入— 基本支出
150000
项目支出
20000
5、某事业单位收到上级主管部门拨来的补助款100000元,款项已经到账。此款项是上级单位用其所集中的款项,对附属单位基本经费进行的调剂。借:银行存款
100000
贷:上级补助收入---基本支出 100000
6、某事业单位为培训中心,为某企业举办两期业务培训班,培训收费总计为32000元。现收到第一期培训费16000元,款项已经存入银行。借:银行存款
16000 贷:事业收入—培训收入
16000
7、某事业单位开展专业业务活动收到事业服务费8600元,款项已经存入银行账户。此款项纳入财政专户管理,按规定需要全额上缴财政专户。借:银行存款
8600 贷:应缴财政专户款
8600
8、某事业单位收到开户银行通知,申请财政专户核拨的基本经费53000元已经到账。借:银行存款
53000 贷:事业收入—财政专户返还收入 53000
9、某事业单位收到国库支付执行机构委托代理银行转来的“财政直接支付入账通知书”,财政部门通过直接支付方式,用财政专户管理的资金为事业单位支付相关费用91000元。借:事业支出—基本支出
91000 贷:事业收入—财政专户返还收入
91000
10、某事业单位收到代理银行转来的“授权支付到账通知书”,财政部门通过授权支付方式核拨的财政专户管理资金40000元已经下达,此款项为事业单位的专项课题经费。借: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
40000 贷:事业收入—财政专户返还收入
40000
11、某档案管理事业单位,下设复印服务部为客户服务(没有实行独立核算)。本日收到复印费收入680元,款项已经存入银行。借:银行存款
680
贷:经营收入—复印部
680
12、某环境保护事业单位,下设检测服务部向社会公众提供家庭装修污染检测服务(没有实行独立核算)。本日应收检测服务3200元,实际收到2600元,款项已经存入银行。借:银行存款
2600
应收账款
600 贷:经营收入—检测服务部
3200
13、某科学技术事业单位,利用其技术条件对外销售一项附属产品。本日销售商品一批,价值234000元,款项尚未收到。该事业单位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销售商品的增值税税率为17%,增值税销项税额为34000元。
借:应收账款
234000 贷:经营收入—产品销售收入
200000
应缴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34000
14、某事业单位为公共医疗卫生事业单位,从单位的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中支出9200元,用于支付甲型N1H1流感的预防项目工作人员的特殊岗位津贴。借:事业支出—财政拨款支出--项目支出 9200 贷: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
9200
15、某环境保护事业单位,向社会提供家庭装修污染检测服务,其业务没有实行独立核算,也不要求进行内部成本核算。本日购置检测用品360元,款项尚未支付。借:经营支出—检测服务
360 贷:应付账款
360
16、某事业单位收到代理银行转来的“授权支付到账通知书”,本月基本经费财政授权支付用款额度为120000元已经下达到代理银行。借: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
120000 贷:财政补助收入—基本支出
120000
17、本某事业单位财政直接支付额度预算指标为3800000元,当年财政已经实际完成支付3720000元,需要注销未实现的财政直接支付额度为80000元。借:财政应返还额度—财政直接支付
80000 贷:财政补助收入—基本支出
80000
18、本某事业单位财政授权支付额度预算指标为1250000元,根据代理银行提供的对账单,本年已经下达的财政授权支付额度为1230000元,事业单位已经实际使用了授权额度1200000元,需要注销未实现的授权额度50000元。其中,未下达的授权额度20000元,未使用的授权
借:财政应返还额度—财政授权支付
50000
贷:财政补助收入—基本支出(未下达)
20000 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未使用)
30000
19、次年初,事业单位收到“财政直接支付额度恢复通知书”,恢复上年底注销的财政直接支付额度80000元。
恢复的财政直接支付额度80000元并没有实际支付,不进行会计确认,只进行预算登记。
19、续前题。次年初,事业单位收到“财政授权支付额度恢复到账通知书”,上年注销的授权额度50000元已经全额恢复,并且已经下达到代理银行。借: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
50000 贷:财政应返还额度—财政授权支付
50000
19、根据国库支付执行机构委托代理银行转来的“财政直接支付入账通知书”及原始凭证,财政部门使用恢复的上的用款额度,采用财政直接支付方式,为事业单位支付了一笔因公出国(境)费用80000元。
借:事业支出—财政拨款支出--基本支出 80000 贷:财政应返还额度—财政直接支付
80000
19、事业单位使用上的财政授权支付额度,通过授权支付方式支付一笔公务接待费用50000元,款项已经通过单位零余额账户支付。借:事业支出—财政拨款支出--基本支出50000 贷: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
50000
20、借:存货
贷:银行存款、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财政补助收入、应付账款等 存货备查簿:资金性质
21、存货的发出
借:事业支出—财政拨款支出
非财政拨款支出(事业用)
经营支出
(经营用)贷:存货
22、存货盘盈:借:存货
贷:其他收入--资产处置损溢
23、存货盘亏:借:待处置资产损溢
贷:存货
24、某事业单位以政府集中采购方式购入一批网络设备,价值320000元,款项通过财政部门以直接支付的方式支付,设备已经通过验收。借:事业支出—财政拨款支出--基本支出 320000 贷:财政补助收入—基本支出
320000
借:固定资产—网络设备
320000 贷: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
320000
25、某事业单位购入一批经营用机器设备,价值10000元。款项通过银行存款支付,机器设备已经通过验收,并交付使用。
借:经营支出
10000 贷:银行存款
10000 借:固定资产—经营设备
10000 贷: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
10000
26、某事业单位接受捐赠一批图书,所附发票表明其价值为30000元;收到捐赠历史文物一项,无相关凭据,无法取得其可靠价格。借:固定资产—图书
30000 贷: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
30000 借:固定资产—文物
贷: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
27、某事业单位计提本月固定资产折旧费,根据“固定资产折旧计算表”,本月应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共计38650元。
借: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
38650 贷:累计折旧
38650
28、某事业单位外购一项专利权,以银行存款支付其价款170000元。借:无形资产—专利权
170000 贷:非流动资产基金—无形资产
170000 借:事业支出—非财政拨款支出
170000 贷:银行存款
170000
29、某事业单位根据其职能要求,代收政府性基金收费100000元。此款项纳入财政预算管理,需要上缴国库。
借:银行存款
100000 贷:应缴国库款—非税收收入
100000
(二)财政补助结转核算
1、期末借记“财政补助收入——基本支出、项目支出”科目,贷记“基本支出结转,项目支出结转”;将事业支出(财政补助支出)本期发生额结转入本科目,借记“基本支出结转、项目支出结转”,贷记“事业支出——财政补助支出(基本支出、项目支出)”或“事业支出——基本支出(财政补助支出)、项目支出(财政补助支出)”科目。
2、年末,应当对财政补助各明细项目执行情况进行分析,按照有关规定将符合财政补助结余性质的项目余额转入财政补助结余,借记或贷记(项目支出结转—××项目),贷记或借记“财政补助结余”科目。
(三)非财政补助结转核算
1、期末,借记“事业收入”、“上级补助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其他收入”科目下各专项资金收入明细科目,贷记“非财政专项资金”;将事业支出、其他支出本期发生额中的非财政专项资金支出结转入本科目,借记本科目,贷记“事业支出——非财政专项资金支出”、“其他支出”科目下各专项资金支出明细科目。
【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现状与对策思考】推荐阅读:
中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07-02
非营利组织分析与研究08-08
关于非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的现状及管理06-18
发展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思考08-10
我国企业债券发展的难点与对策06-07
我国绿色食品市场的现状与发展对策07-26
非营利组织管理08-06
非营利组织免税09-28
非营利组织体系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