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非营利组织论文

2024-08-03

有关非营利组织论文(共8篇)

有关非营利组织论文 篇1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

关于非营利组织有关企业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

(征求意见稿)

为扶持非营利公益组织的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和《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非营利公益组织企业所得税免税收入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122号)、《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非营利公益组织免税资格认定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123号)的规定,现就符合条件的非营利公益组织取得的免税收入范围进一步明确如下:

一、非营利公益组织取得的下列收入为免税收入:

(一)接受捐赠收入,指非营利公益组织接受其他单位或者个人捐赠所取得的收入;

(二)政府补助收入,指非营利公益组织接受除《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第七条规定的财政拨款以外的其他政府补助收入;

(三)会费收入,指非营利公益组织按照《关于规范社会团体收费行为有关问题的通知》(民发[2007]167号)的规定,向会员收取的会费收入;

(四)不征税收入和免税收入孳生的银行存款利息收入;

(五)非营利公益组织开展相关业务活动取得的收入扣除相应的支出后全部用于符合其设立宗旨和章程规定用途的为非营利公益组织免税收入。非营利公益组织开展相关业务活动取得的收入是指非营利公益组织向符合其设立宗旨和章程规定的范围和对象提供服务或者销售与其非营利活动相关的特定物品等所形成的业务收入,主要包括:

1.取得的特许权使用费收入;

2.取得的政府购买服务和项目资助收入; 3.为特定对象提供服务取得的收入;包括:

(1)公益性社会团体取得的服务收入,具体包括:培训收入、咨询收入、会务收入等。

(2)医疗、卫生机构提供医疗、卫生服务取得的收入,具体包括:提供检查、诊断、治疗、康复、预防保健、接生、计划生育、救护车、疫苗接种等服务取得的收入以及病房住宿和伙食收入;

(3)教育机构提供教育劳务取得的收入,具体包括:学校的学费、住宿费、伙食费、考试报名费等教育收入,技术转让、技术培训、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承包等技术性服务收入,进修班、培训班等培训收入,以及勤工俭学收入;

(4)托儿所、幼儿园提供养育、教育服务取得的收入,具体包括:教育费、保育费、伙食费等;

(5)宗教服务场所提供宗教服务及举办宗教活动、文化活动取得的收入,具体包括:门票收入、卜签收入、法会收入等;

(6)社会福利机构提供生活照料、文化、健身、养护、康复、托管等服务取得的收入,具体包括生活护理收入、托管费(包括住宿费、餐费等)、护理费(包括分级护理费、专护费)、康复治疗费(包括医疗费、诊疗费、康复费)等;

(7)殡葬服务机构提供殡仪服务、安葬服务等取得的收入,具体包括:遗体接运、遗体防腐(消毒)、遗体寄存、遗体冷藏、遗体火化、遗体整容化妆、礼厅出租、入殓服务费、骨灰寄存、墓地和骨灰堂维护、祭祀用品出租等。

(8)公共文化、体育、科技场馆所举办的教育、科技、文化、艺术、体育等活动取得的收入,具体包括:门票收入、文体培训收入、文体活动设施使用收入、讲座展览收入、演出播映收入、图书借阅收入、复印打印收入等。

4.销售、拍卖特定物品或捐赠物品取得的收入;包括:(1)公益性社会团体销售、拍卖捐赠物品取得的收入;(2)医疗、卫生机构销售与医疗、卫生服务直接相关的药品、医用材料器具取得的收入;

(3)教育机构销售课本、作业本、学习资料、生活用品等取得的收入;(4)托儿所、幼儿园销售学习资料、生活用品等取得的收入;

(5)宗教活动场所销售宗教用品、宗教艺术品和宗教出版物取得的收入;

(6)社会福利机构销售药品、生活用品等取得的收入;(7)殡葬服务机构销售殡葬用品、墓地(骨灰堂)、祭祀用品等取得的收入;

(8)公共文化场馆销售纪念品、纪念册等与其经营活动相关的商品取得的收入。

5.不转移资产所有权取得的租金收入;

6.按照设立宗旨和章程规定取得的相关收益;主要包括:

(1)投资收益,指非营利公益组织按照其设立宗旨和章程开展对外投资取得的持有收益与转让收益。

非营利公益组织按照法律、行政法规开展的与其设立宗旨和章程无直接相关的资产的保值、增值活动等资产营运活动取得的投资收益,应依照现行税法的规定征收企业所得税,但符合本条第一款规定条件的,可作为免税收入。

(2)资产处置收益,指非营利公益组织按照其设立章程、宗旨规定转移或核销自身拥有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取得的收入扣除计税成本后的余额。

二、本《通知》所称的“公益性社会团体”是指通过省级以上(含省级)财政、税务、民政联合认定的获得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的基金会、慈善组织等公益性社会团体(公益性群众团体)。

本《通知》所称的“医疗、卫生机构”是指依法定程序设立的从事疾病诊断、疾病治疗、疾病控制、妇幼保健等各级各类医院、门诊部(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急救中心(站)、城乡卫生院、护理院(所)、疗养院、临床检验中心、卫生防疫站(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各种专科疾病防治站(所)、妇幼保健所(站)、母婴保健机构、儿童保健机构、血站(血液中心)等。

本《通知》所称的“教育机构”包括学历教育机构和非学历教育机构。“学历教育机构”是指经国家教育局批准成立的,颁发国家(所在国)承认的学历证书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具体包括:1.初等教育机构:普通小学,成人小学;2.初级中等教育机构:普通初中、职业初中、成人初中;3.高级中等教育机构:普通高中、成人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包括普通中专、成人中专、职业高中、技工学校);4.高等教育机构:普通本专科院校、成人本专科院校、网络本专科院校;5.外籍人员子女学校等。“非学历教育机构”是指由境内外各级组织和个人举办的,国家不承认其学员学历的学校、培训中心等教育机构及其分支机构。

本《通知》所称的“托儿所、幼儿园”是指经县级以上教育部门审批成立、取得办园许可证,以全日制、半日制为主要形式实施保育和教育的学前教育机构,具体包括托儿所、幼儿园、学前班、幼儿班、保育院、幼儿院等。

本《通知》所称的“宗教活动场所”是指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批准,依照《宗教事务条例》等规定依法登记成立的寺庵林舍、宫观、清真寺、教堂及其他从事宗教活动的固定处所,主要包括佛教的寺庵,道教的宫观,伊斯兰教的清真寺,天主教、基督教的教堂、会所,宗教院校,以及信教群众聚会的简易宗教活动点。

本《通知》所称的“社会福利机构”是指经民政部门批准设立的,为老年人、社会困难人士、残障人士、疾病患者、孤儿和弃婴提供生活照料、文化、健身、养护、康复、托管等服务的机构,具体包括:各类社会福利院、敬老院(养老院)、老年服务中心、老年公寓(含老年护理院、康复中心、托老所)、社区服务中心(站)等。

本《通知》所称的“殡葬服务机构”是指经民政部门批准设立的提供遗体火化、遗体安葬、骨灰安放(葬)等殡葬服务的机构、场所,具体包括:殡仪馆、火葬场、殡仪服务站(点)、经营性公墓(陵园)、农村公益性墓地(骨灰堂)以及不直接冠以殡葬设施名称但从事殡葬服务项目的单位。

本《通知》所称的“公共文化、体育、科技场馆”是指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成立的,开展教育、科技、文化、艺术、体育等活动的博物馆(院)、展览馆、美术馆、科技馆、纪念馆、烈士纪念建筑物、名人故居、图书馆、文化馆(站)、文化宫(工人文化宫、工人俱乐部)、书画院、文物保护单位管理机构、体育场(馆)、青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等。

三、非营利组织应对取得的应纳税收入及其有关的成本、费用、损失与免税收入及其有关的成本、费用、损失分别核算,未分别核算的,不得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

非营利组织发生未按其设立宗旨和章程规定支出情况的,不得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

四、非营利组织取得第五条规定的免税收入,发生下列情形之一的,应按规定补征企业所得税。

(一)次年起的五年内未按设立宗旨和章程规定使用的;

(二)被取消非营利公益组织免税资格的;

(三)在规定时间内不提出复审申请和复审不合格的。本通知自 2008年1月1日起执行。

有关非营利组织论文 篇2

长期以来, 慈善机构没有专门的会计制度可依, 一直执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而事业单位与民间非营利组织在资金取得、业务活动、运营目的等方面差异较大。自2005年1月1日起《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 (以下简称《制度》) 实施以来, 有助于规范民间非营利组织的会计行为, 加强民间非营利组织的会计核算, 强化对民间非营利组织的会计监督, 提升民间非营利组织的会计信息质量, 突出诚信、透明、制约的民间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理念, 对我国慈善机构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从2005年执行《制度》以来, 慈善机构在执行制度过程中还存在有些问题, 需要分析解决。

一、慈善机构执行《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机构运行支出列支科目不合理

慈善机构的资金来源主要来自社会各界的捐赠、会员缴纳的会费、政府补助收入。根据《制度》规定, 除会费收入属于非限定性收入外, 将政府补助收入和捐赠收入划分为限定性收入 (资产的提供者对资产的使用设置了时间限制或者用途限制, 则确认的相关收入为限定性收入) ;除此之外的其他收入, 为非限定性收入。从制度上没有规定机构总部运行所需要的费用来源渠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第二十三条规定公益性社会团体应当厉行节约, 降低管理成本, 工作人员的工资和办公费用从利息等收入中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开支。则会费收入和利息收入成为慈善机构正常工作的主要来源, 会费收入还要保证全年会员单位组织活动的经费来源。而利息收入远远满足不了机构正常运行。

(二) 业务活动成本科目设置不合理

《制度》规定本科目核算民间非营利组织为了实现其业务活动目标、开展其项目活动或者提供服务所产生的费用。既包括捐赠支出及其他支出, 在实际运用上与捐赠收入不配比, 不能从账目上直接反映出来。

(三) 慈善机构的自身可用经费来源不明确

慈善机构自身发展必须要有强有力的保障资金, 通过资金灵活地运用于各项服务活动之中发展其效能, 让会员单位和社会成为受益者, 民间组织才能吸收更多社会的人力资源来巩固自己的发展地位, 保持自身的健康良性发展, 而机构本身并没有任何经费来源, 这样就造成慈善机构总部资金匮乏, 按照《制度》规定, 机构总部人员经费如:工资、奖金、津贴、福利费、住房公积金、住房补贴、社会保障款等, 以及办公费、水电费、邮电费、物业管理费、差旅费、折旧费、修理费、无形资产摊销费、存货盘亏损失、资产减值损失、因预计负债所产生的损失、聘请中介机构费和应偿还的受赠资产等, 如果可用经费来源不足就有可能挤占捐赠收入。这样就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 根据《捐赠法》第二十九条的规定:挪用、侵占或者贪污捐赠款物的, 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责令退还所用、所得款物, 并处以罚款;对直接责任人员, 由所在单位依照有关规定予以处理;构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依照前款追回、追缴的捐赠款物, 应当用于原捐赠目的和用途。

(四) 捐赠收入确认和计量方式不明确

捐赠收入构成某些非营利组织的主要业务, 而对这些捐赠如何合理的确认、计量, 《制度》没有详尽的规定, 成为这些非营利组织在实务操作中经常遇到的棘手的问题。比如:当年捐赠限定性捐款分几年完成, 如助学捐款“一对一”, 捐赠任务要几年才能完成, 收款当年已经做账, 而当年完成一部分捐赠任务, 年末结存在限定性净资产, 而第二年开展此项活动, 无法明确的知道剩余资金, 慈善机构一年要有许多限定性收入的捐款。而我们根据实际工作经验是这样进行处理的。

收到限定性捐款时做科目:

借:现金

贷:其他应付款-捐款人

向受捐人支付捐款时做科目:

借:其他应付款-捐款人

贷:现金

年末时根据收到的捐款收入-其他应付款的贷方数做科目:

借:非限定性净资产

贷:捐赠收入-限定性收入

根据当年支出数-其他应付款的借方做科目:

借:业务活动成本-限定性支出

贷:非限定性净资产

这样进行账务即可以反映当年限定性收入及支出真实情况又能反映资金剩余情况。

(五) 劳务捐赠入账确认不明确

民间非营利组织由于其非营利性、公益性的特点, 劳务捐赠在相当多的非营利性组织中存在。《制度》规定:对于民间非营利组织接受的劳务捐赠, 不予确认, 但应当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作相关披露。在劳务捐赠中情况差异很大, 如有的劳务捐赠增加了资产的价值, 有的劳务捐赠因其专业性, 如果不是捐赠者提供, 非营利组织需出资购买, 对于这些劳务捐赠, 民间非营利组织是否应予以确认入账, 而不仅仅在表外披露, 以利于更真实地反映组织的财务状况。

其他问题还有利息收入没有明确的规定, 只能计入投资收益或者冲减管理费用。

二、在慈善机构解决上述问题的措施和实例

建议单独设立捐赠支出科目, 具体设二级科目核算抗震救灾捐款、大病救助捐款、助学捐款、指定资助单位的捐款等等。与捐赠收入相匹配, 及时了解捐赠结余情况。

增加设置其他支出科目, 核算除捐赠支出和管理费用支出以外的支出。

国家可以就慈善机构这种特殊的民间非营利单位, 根据每年收取的捐款收入提取一定比例的机构经费, 可以根据机构规模的大小确定不同的比例, 每年派专门的审计单位对提留的经费开支进行审计, 审查是否违犯国家财经制度和税法规定。这样用于慈善机构总部的人员经费, 就不会因为资金的匮乏影响慈善事业的发展。例如:

年末12月31日根据全年捐赠收入总额按规定比例提取机构经费:

借:业务活动经费——捐赠支出

贷:非限定净资产—机构经费

总会开展工作时产生的经费:

借:管理费用

贷:银行存款 (现金)

每月月末结转管理费用:

借:非限定净资产—机构经费

贷:管理费用—各明细科目

这样处理的结果可以一目了然看出限定性捐款的余额和非限定性捐款的余额, 也好根据余额安排救济工作。更能根据机构经费的余额对全年慈善工作作好计划和安排。使我国慈善事业更加蓬勃发展。这样才能真正从根本上解决慈善机构工作资金匮乏的问题。

实物捐赠价值计量的问题。民间非营利组织接受的捐赠有现金、实物、无形资产、有价证券及劳务等, 而实物捐赠在全部捐赠中又占了相当的比例。实物的计量受实物成新程度的影响, 即使捐赠方提供了相关凭据, 若按凭据上标明的金额, 也无法公允地反映其实物的实际价值。又不可能每项实物捐赠都要进行评估入账。实物捐赠只有设置库存商品帐, 接受实物捐赠时如果是没有金额或者是废旧物资时, 只记辅助账, 反映库存数量, 如果有发票金额则作科目:

借:存货-明细

贷:捐赠收入

实施物资捐赠时做科目:

借:业务活动成本

贷:存货-明细

由于“存货”科目核算即包括自有物资又有受捐物资核算, 而受捐物资若在“存货”中核算是抵触的。因此建议增设“受捐资产”一级科目。由此, 在资产负债表中能真实地反映民间非营利组织自有资产与受赠资产的真实状况, 有利于捐赠者、债务人、社会人士等对民间非营利组织财务状况的判断、分析与比较, 提高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信息质量。

现在我国慈善事业在蓬勃发展, 越来越引起国家的重视, 只有逐步规范财务制度, 明确合理收入, 保障机构的基本开支, 才能使这项事业发扬光大, 增加透明度, 每年进行国家审计, 进行账务公开, 这样既保障了捐款人的利益, 又达到利国利民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建发.规范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行为促进非营利事业蓬勃发展 (J) .会计研究, 2004 (11) .

[2]张月玲.对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完善建议 (J) .预算管理与会计, 2005 (8) .

[3]顾立霞.对《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的几点认识 (J) .财会月刊, 2005 (8) .

[4]刘玉廷.《企业会计制度》的中国特点及国际惯例的协调 (J) .会计研究, 2000 (3) .

[5]陆建桥.我国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规范问题 (J) .会计研究, 2004 (9) .

[6]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 (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4.

非营利组织筹资前景 篇3

1.技术领域,特别是计算机及网络媒体的利用障碍将会消除,会有更多小型慈善机构利用相关资源进行筹资。

计算机技术的进步、低廉的硬件和软件资源,有利于激励和推动新兴慈善组织,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新兴慈善机构加入在线筹资领域。

2.对监测及透明度需求的增加,必然推动公益机构保护组织(umbrella organizations)的成立。

随着草根组织的不断增加,为保证慈善机构的可靠性、证明其实践活动的有效性,公益机构保护组织在世界范围内的建立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3.为保证慈善机构透明度及监测的顺利进行,所采取的措施将更具严格性和普遍性。

基于监测目的,所有具有公信力的慈善组织都将成立公益机构保护组织。权威公益机构保护组织将采取更具严格性兼标准化的措施来评估和报告慈善机构的资金运用情况。

4.公益机构保护组织将以捐赠代理人的身份,帮助捐赠人集合资源,做慈善决定。

由于所有的专业性慈善机构都将登记入册,并得到相应的证明,捐赠者在捐赠方面便有了更大的选择余地。鉴于慈善机构所从事的事业、建立的人际关系、历史及效率评分标准是其项目单制定的根本,捐赠人恰好可依据项目单进行选择。

5.利用普通市民所纳税金来代替政府对社会福利事业的直接支持。

政府在减少对社会福利事业的直接支持的同时,也将消除慈善捐赠障碍以帮助慈善机构募集资金。政府将雇用慈善顾问,来为服务于公共利益的慈善机构引入捐赠资金。

6.慈善领域领导层面临重组,权力将整合到专业的慈善顾问手中。

随着基层筹款组织的增加,非营利组织的执行管理人员将减少,而雇员数量将会增多。慈善顾问将以捐赠人、捐献者顾问、基金和慈善机构中间人的身份领导慈善领域。

7.慈善顾问和捐赠顾问在推动捐赠进程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专业筹资顾问可以代表捐赠人和捐赠基金作出捐赠决定。届时,顾问将兼具高知名度和高收入,而且会十分抢手。

8.筹款机构的高需求,使得慈善领域专业化得到加强。

随着对慈善领域可靠性、公认性及第三方专家需求的增加,专业筹资人不仅需获得学位、证书,在某些情况下还需执业资格。

9.学术机构将与非营利组织合作,设立与其相关并具价值意义的发展学位。

高校将制定竞争性学位和证书计划以培育慈善领域专业人才,帮助参与人尽快进入领导职位。

10.社交网络和网际网路技术将以超乎想象的方式发生改变。

非营利组织管理 篇4

(以希望工程为例)

众所周知,希望工程自从1989年以来资助贫许多困地区失学儿童重返校园,援建了许多希望小学、希望图书馆等。可以说希望工程20多年的健康发展,与其采取良好地营销策略密不可分。一个组织要想健康的发展,就离不开战略分析、战略确定、战略实施、战略评估等四个方面。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其营销策略:

一、组织内外环境的分析:战略分析是指一个组织通过对其所处的内外部环境进行扫描、综合分析和评估,以识别该组织对十其竞争对手所具有的优势、劣势以及所面对的外部机会和威胁的过程。外部环境分析中希望工程必须考虑政治、经济、社会、科技、人口及法律等因素;内部环境分析中希望工程必须把握组织内部涉及人员安排、资金安排和物资调配事物,准确的外部和精准的内部分析,为希望工程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组织的产品战略:非营利组织营销的第一步,就是要开发适合的产品,并为产品制订合理的价格。任何组织或机构都要为自己的目标群体提供产品,产品不仅是指有形物品,而且还包括了无形的服务等附加利益。非营利组织要向目标群体充分展示产品的核心利益,增强公众的信心,通过使目标群体满意来维系其忠诚度。这就要求非营利组织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开发并创造出公众所接受的产品,通过由指导到引导的过程来满足公众的需求。希望工程向失学儿童捐赠的活动,从分体现了非营利组织产品的性质介于政府机构提供的公共产品和营利组织提供的私人产品之间。

三、组织的渠道战略:非营利组织不仅要提供优秀的产品和服务,制定有吸引力的价格,还要以适当的销售渠道传递给对象,与现实对象和潜在对象进行沟通,实现产品的销售。营销渠道是指促使产品或服务顺利地被使用或消费的一系列相互独立的组织或机构。多数非营利组织都相对缺少资源,必须获得其他机构的支持与协助,将自己的产品和服务以最便捷的方式提供给目标群体。例如希望工程向企业或者其他机构募集资金,来维持其继续活动。非营利组织在制定渠道战略时,利用有效管理手段,处理好与每一个渠道成员的关系。为了有效管理好渠道成员,组织必须具有相当的影响力。

四、组织的促销战略:对大多数非营利组织而言,促销意味着与现实对象和潜在对象进行沟通。在促销过程中,有关非营利组织的产品、服务、价格、员工、形象以及各种措施等,都在无时无刻不在对外进行着信息传递。非营利应该将促销看作是传播信息的沟通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种有效的沟通方案。非营利组织营销的目的往往是改变行为和观念,这种改变包括认知改变、行动改变行为改变和价值观念改变。认知改变是使人们掌握新的信息,增加对某个既定理解程度。希望工程也不例外,希望工程在救助失学儿童的同时,不断的对其组织的宗旨进行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希望工程从而带动更多人参加希望工程。

综上,希望工程在采取以上几个营销策略的基础上,不断调整和发展新的营销战略。不仅发展壮大了自己的组织,还取得了巨大经济社会效益。

第一,建立监督机制:监督机制既要规范非营利组织健康发展,又不抑制非营 利组织创新能力,同时要放宽对非营利组织的登记控制,加强服务机构运作期间的 管理,对其运作的规范化及质量进行监督,以促使这些机构在满足人们需要方面起 到应有的作用。有效的质量控制体系、法律监督以及社会监督可以为非营利组织创 造一个规范的社会发展环境,促使非营利组织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有利十非营利 组织规范自身的行为。

第二,完善内部管理:首先,非营利组织高层管理人员的任用问题对十组织的 发展是至关重要的。目前,国外很多非营利组织都聘用政府的前任官员作为自己的 高层管理人员,非营利组织可利用这些政府官员和政府的关系,来获得发展所需的 资金。其次,由十非营利组织的“志愿性”的特点,很多工作人员都是志愿义务服务,当然也有部分是有偿工作的。非营利组织要建立相应的内部激励制度,以防止贪污 浪费等腐败现象的形成。同时,必须对其组织的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化培训,提高人 员素质从}fn提高服务质量和组织活动的效率。最后,非营利组织在组织内部要避免 政府的官僚作风,坚持民主作风,实行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建立透明的财务管理 制度。

第二,处理好政府关系:非营利组织是介十政府和市场之间的“第二部门”,它 的作用在十提供政府和市场无法满足人们需求的各种公共物品,协助政府做好公共 事业工作。目前,我国非营利组织的主要资金来源还是政府,由政府对其进行拨款。所以,非营利组织和政府保持良好的关系是非营利组织发展的一个重要策略。但同 时非营利组织不能完全丧失其独立性,成为准政府,失去它存在的意义。非营利组织要保持对公益事业和弱势群体的关怀,积极配合政府促进公益事业的发展,从}fn

非营利组织访谈提纲 篇5

尊敬的先生/女士:

您好!我们是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硕士研究生。为了了解非营利组织(医院、学校、红十字会等)的治理现状以及绩效评估等信息并进行相关研究,我们组织了对部分非营利组织的访谈,希望能通过与组织高层管理者的访谈获取相关资料。访谈大约需要一个小时,希望能够得到支持与帮助。我们保证:我们搜集的信息仅仅为研究提供素材,您所提供的相关信息均是匿名性的,不会对组织有任何损害,您只需要根据组织实际情况回应即可。为了避免信息误解,也为方便信息记录和研究,我们将会有录音记录,除此之外,绝不用作他途。

非常感谢您的支持与帮助,同时期待您对我们的访谈提出改进建议

1.作为高层管理者,您的职责是什么?(工作、任务、目标)

2.您在组织治理(战略)和日常运作上花了多长时间?(比例)

3.您认为成功的(有效能的)非营利组织应当是怎样的组织?是否可以列举一些关键要素?(能否根据这些要素判断本组织的发展?)

4.您认为应如何评估组织的效能?您任职以来为您组织的发展作出了那些贡献?采取了那些举措?能否详细举出一些关键性事件?

5.您如何描述您与董事会(理事会)之间的关系?您的决策受董事会的影响如何?您认为董事会(理事会)应当发挥什么作用、并且实际上发挥了什么作用?

6.您是否能够列举影响组织最大的三大关系?贵组织与这三者关系如何?

7.非营利组织应当如何获得更好的声誉?您所在的组织又是如何做的?打算如何做?

8.作为高层管理者,您工作是否满意?哪部分是最具吸引力的?那部分是最不具吸引力的?您觉得比较难处理的事务有哪些?烦请举例

9.您认为促进中国非营利组织效能(成功)的因素是什么?

10您认为阻碍中国非营利组织效能(成功)和的因素是什么?

MPA学员调查:

1.您认为就非营利组织领域亟待研究的10大问题是什么?

2.您认为促进和阻碍中国非营利组织效能(成功)的因素分别是什么?

3.请您列举您所知道的十个非营利组织。

4.您愿意在非营利部门任职吗?为什么?

5.请调查一个非营利组织,试分析其利害相关者,收入结构,运行机制(如筹资,服务提供,信息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行政支持,财务管理,利害相关者管理等),业务流程,支出结构,有无利益冲突管理的政策,如有请描述之;该组织面临的机遇、挑战与困境是什么?

6.NPO,NGO,民间组织,社会组织,公民社会,你更喜欢哪个概念?

非营利组织管理概论试题 篇6

一、名词解释:

国际非政府组织

在有关国际公益性事务中发挥作用的NGO可获得联合国体系的咨商地位(consultative status),获得这种地位的NGO即为国际非政府组织。志愿精神

是一种利他主义和慈善主义的精神,指的是“个人或团体,依其自由意志与兴趣,本着协助他人、改善社会的宗旨,不求私利与报酬的社会理念”,在一些国家,志愿精神被作为国民精神大加倡扬,成为其公民社会的基础。

志愿服务

主要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有组织的志愿服务,表现为志愿者通过参与特定组织或共同组成一定的志愿者组织,以组织的形式或组织中成员的身份,向社会提供志愿服务;另一种是非组织的志愿服务,表现为志愿者为实现其价值和理念,以自我认知的回馈社会需要的形式开展志愿服务。

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估

评估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评估是指评估主体对评估客体的价值大小或高低进行评价、判断、预测的活动,是人们认识、把握某些事物或某些活动的价值的行为;狭义的评估是指在一定的时限内,尽可能系统地、有目的地对实施过程中或已完成的项目、计划或政策的设计、实施和结果的相关性、效果、效率、影响和持续性进行判定和评价。

非营利组织的项目管理

是指非营利组织为了实现其宗旨,通过项目申请的形式获取资金、人力等资源,并优化配置所获得的资源,组织、计划、控制项目的动作过程,达到项目的既定目标。

二、填空题:

1、非营利组织的三个基本属性(非营利性)(非政府性)(志愿公益性或互益性)。

2、美国对非营利组织的分类是将其分为(会员制)组织和(非会员制)组织。

3、非营利组织有三种主要的决策类型:(战略决策)(管理决策)(业务决策)。

4、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的首要目标是(组织的稳定和长期的发展)。

5、非营利组织投资管理的三个基本原则是(安全低风险)(有一定的投资回报率)(保证基金的增值)。

6、财务预算是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的计划环节,通过预算给出的一个组织发展的蓝图。

7、引入(外部)审计对非营利组织的公信力十分重要。

8、非营利组织筹款的市场主要包括(个人)市场(企业)市场(基金会/国际资助)组织(政府)市场(联合劝募)组织。其中(个人)市场最大。

三、简答题:

1、我国非营利组织在扶贫开发领域开展的活动主要有哪些方面?

答:第一,生存扶贫活动。第二,技术扶贫活动。第三,教育扶贫活动。第四,救助贫困母亲活动。第五,合作扶贫活动。第六,文化扶贫活动。第七,实物扶贫活动。

2、非营利组织项目评估的内容有哪些?

答:非营利组织项目评估是指对已经完成项目的目标达成情况、执行过程、成效、项目管理能力所做的系统的、客观的分析。

3、非营利组织需要营销吗?为什么?

答:营销不是企业所特有的,非营利组织同样也需要营销。为了其宗旨,非营利组织使用营销方法来唤醒人们的意识,增加政治与社会的支持。非营利组织需要通过营销手段,来实现其各种目标。毫无疑问,营销将在非营利组织的发展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4、非营利组织志愿者管理模式有哪些?

答:第一,自主管理模式。第二,定期报告模式。第三,监督工作模式。第四,指令工作模式。

5、当前我国非营利组织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答:第一,社会资源不足,公益产权基础薄弱。第二,双重管理限制,法律政策环境不利。第三,专业能力缺乏,多元力量难以整合。第四,社会监督乏力,市场机制挤压公益。

四、论述题:非营利组织的组织能力评估包括哪几个方面? 答:非营利组织的组织能力是达成组织使命的重要保证。通常非营利组织的组织能力评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共同的价值观

共同的价值观是指所有工作人员与志愿者都了解本组织的宗旨与价值观。

2、管理技能

组织能力还与管理技能密切相关。非营利组织管理的技能表现在:是否能够制定计划方案、预算方案和报告文本?是否能够制定出具有创新性、典型示范性的项目或活动计划?是否能够实施和督促所计划的战略和项目?是否具有自我评估的能力?

3、组织结构

组织能力的另一个体现是组织的结构。一个好的组织结构不仅有助于增强组织的管理能力,还有助于发挥组织的最佳效力,从而取得好的绩效。

4、工作人员与志愿者

工作人员与志愿者的状况直接关系到组织的能力。

5、信息管理系统

健全的信息管理系统是组织能力强的重要标志之一。

6、领导的艺术

非营利组织是否具备强有力的执行领导、项目经理等?秘书长和理事会的领导风格是否是参与式的?是否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创造凝聚力、加强交流?志愿者与工作人员的关系是否融洽?秘书长和会长是否协调一致?是否在志愿者和工作人员中实行性别平等?目标群体是否参与组织决策与管理?

7、动员资源

组织拥有的资源关系到组织的生存与持续发展。包括:非营利组织是否有长期的、可靠的开发地方资源的政策、计划和有效的活动?是否有与其宗旨一致的创收系统?组织的人力资源、资金是否充足?等等。

8、公共关系

非营利组织的收支管理 篇7

非营利组织, 也称为非政府组织 (Non 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简称NGO) , 是独立于政府体系和市场体系之外, 不具有物质产品生产和国家事务管理职能, 主要以精神产品或各种服务形式向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服务, 不以营利为目的, 资产供应者不图回报, 其剩余资产不存在明确的所有者权益的单位。常见的非营利组织主要包括环境保护组织、科技组织、文体组织、医疗卫生组织、照顾弱势群体的社会福利团体、非企业单位、宗教组织、寺院、宫观、清真寺、教堂等。

二、非营利组织收入的管理

(一) 非营利组织收入的内容

非营利组织收入是指非营利组织开展业务活动及其他活动依法取得的非偿还性资金, 这是非营利组织为实现其社会使命而获取资金的主要来源。非营利组织的收入来源广泛, 按收入来源区分为非自创收入与自创收入。

1. 非自创收入是指非营利组织接受的政府拨款和社会捐赠。

这是非营利组织收入的重要来源。非自创收入的管理需要做好与政府合作、寻找企业合作伙伴、面向社会公众募捐。非营利组织的非自创收入来源主要包括各级政府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 (我国一部分非营利组织) 、社会公众的捐赠收入。捐赠收入有各种不同形式, 有现金捐赠、非现金捐赠、捐赠承诺、劳务捐赠等。有些捐赠可能设立条件, 按照捐赠收入是否设立条件, 捐赠又分为永久性限定捐赠收入、暂时性限定捐赠收入和非限定性捐赠收入等。

2. 自创收入是指非营利组织通过提供产品或劳务而向消费者直接收取的收入以及通过投资而从受资方取得的收益。

扩大自创收入并加强其管理, 应当是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的方向。

非营利组织的自创收入主要包括业务收入、经营收入和投资收益。业务收入是指非营利组织为实现其社会使命而开展业务活动取得的收入, 这是自创收入的基本形式。

(二) 非营利组织收入的特点

1. 收入来源比较广泛, 包括自创收入和非自创收入。

有人认为非营利组织不应该有经营收入, 其资金应全部来自于外部援助, 尤其民间捐赠应当是非营利组织的主要收入来源。其实, 这是社会观念对非营利组织的误解。实际上, 非营利组织的收入来源非常广泛, 非营利组织收入有一部分是来源于接受民间捐赠和公共部门支持, 但其主要来源还是自创收入。在香港, 非营利组织收入中自己创收约占40%多。在经济发达的美国, 1995年民间捐赠 (包括个人、公司和基金) 也只占非营利组织总收入的12.9%, 而非营利组织的主要收入来源于自创服务收入, 服务收入约占收入的56.6%。

2. 非自创收入不纳税。

非自创收入一部分来自于政府补助, 一部分来自于社会公众捐赠。这些收入将有利于非营利组织活动的开展, 替代政府无法进行专职或部分专职的公益活动的开展。一般情况下, 各国政府对于这部分非营利组织取得的非自创收入是不征税或减免税赋的。

3. 政府资助或接受捐赠收入属于非偿还性资金。

非营利组织取得的各项收入, 是不需要偿还的, 甚至也没有相应的成本支出, 因而这些收入可以安排用于开展组织业务活动及其他活动。而非营利组织取得的需要偿还的资金, 一般应该作为“负债”处理, 不能作为单位收入处理。

(三) 非营利组织收入的管理

1. 依法安排收入, 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当前, 我国多数非营利组织靠政府完全资助或部分资助, 而这些单位的资金管理采取收支两条线模式。对于非营利组织取得的, 不论是预算内政府资助收入, 还是自创的预算外收入, 都必须统收统管, 上缴同级财政专户, 而支出则由同级财政监督, 按照预算内外资金收支计划和单位财务收支计划统筹安排, 从财政专户中拨付。

2. 充分利用现有条件, 积极开拓财源、组织收入。

各非营利组织除了政府给予支持外, 还应该按照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充分利用人才、技术、设备等条件, 拓宽服务范围, 开拓财源, 组织自创收入, 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3. 保证收入的合法性与合理性。

在非营利组织收入管理中, 要特别强调收入的合理性和合法性, 将非营利组织的收入纳入正确的法制轨道。所谓合法性, 就是要依法办事, 依法组织收入, 严格遵守国家收费政策和管理制度。所谓合理性, 就是要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 取之得当, 用之合理。

三、非营利组织支出的管理

(一) 非营利组织支出的内容

非营利组织支出是指非营利组织为组织自身的生存发展和开展业务活动以实现其社会使命而发生的各种资金耗费。这里的支出与企业的投资不同, 投资是为了获得经济上的利益, 投资的管理必须从经济效益出发, 而非营利组织支出所注重的是社会效益。对于非营利组织的支出管理, 应当按支出的用途分为项目及活动支出与行政支出分别进行管理。项目及活动支出是非营利组织为了实现其社会使命而发生的支出。项目及活动支出的管理应当从社会效益出发, 通过规划与监督, 保证最大限度地实现组织的社会使命。行政支出是非营利组织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而发生的支出。行政支出的管理应当厉行节约尽可能控制行政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当然, 也并非行政支出所占的比重越低越好。

(二) 非营利组织支出的特点

1. 非营利组织支出注重社会效益, 营利组织核算注重利润。

如前所述, 任何一个组织开展活动都会有一定的行政开支, 并且非营利组织也应当注重自身的能力建设, 包括对员工的培训。只有非营利组织的能力得到提高, 资金才能被更为有效地使用。

2. 除了经营性支出外, 非营利组织的支出一般不讲究投入与产出比较。

即非营利组织支出成本效益原则中的效益是社会效益而不完全是经济效益。比如, 慈善总会善款的拨付或支出, 大学支付学术资助费、优秀学生奖学金等各种支出。

(三) 非营利组织支出的管理

1. 在财务活动中, 非营利组织, 尤其是政府资助的非营利组织应

该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等财经法规和财经纪律, 办理各种拨款支出必须以预算为准;其他非营利组织在搞好单位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及内控目标的前提下, 经常核查制度的落实情况, 保证本单位各项支出的合理性、合法性。

2. 完善财务预算编制责任制, 强化预算约束刚性, 实行支出的分类管理。

在不影响组织活动的前提下严格遵守支出计划, 不得随意改变资金用途。同时, 在支出管理中, 要精打细算, 厉行节约, 决不大手大脚地花钱。应教育本单位全体同仁尽最大努力采取措施, 挖掘财力, 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3. 本单位有自创收入的非营利组织在进行支出核算过程中, 应该

中国非营利组织的文化基础 篇8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非营利文化内涵;中国文化

一、非营利组织在中国的发展

(一)非营利组织在中国兴起的背景与原因

自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非营利组织就在中国迅猛崛起,成为社会上一股异军突起的力量。非营利组织是指“以特定的公共利益为目标,提供公共服务的非营利性的公共组织。”[1]伴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所产生的漏洞也日益造成社会矛盾的加剧,在此情况下,作为社会重要组成部分的非营利组织,无可厚非的承担着特殊的责任与使命。

非营利组织在中国的兴起与西方的非营利组织有着不同的社会背景与文化环境。中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与整个社会的经济文化制度形成了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密切联系。从非营利组织在中国发展的背景来看,中国的制度转变特别是经济制度的转变给非营利组织在中国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契机。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所有的社会组织基本上都属于公有的,政府垄断着公共物品与公共服务的提供。改革开放以后,经济与政治体制的改革为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提供了宽松的环境,由于市场经济的杠杆作用,公共物品与公共服务的提供上形成了多元化的选择,不再由公有制垄断,由此中国的非营利组织在中国独特的社会改革背景下逐渐兴起。

(二)中国非营利组织的成就与问题

非营利组织在中国的发展是一个逐渐与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相融合的过程。在中国社会特定的文化氛围中,虽然发展时间不长,但是中国非营利组织已经成为中国社会不可忽视的力量。特别是在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上,非营利组织都扮演着无可替代的角色。一方面,从社会领域来看,中国非营利组织在科教文卫体、社会服务、环境保护、扶贫救灾等众多领域都已做出无可替代的贡献;另一方面,从非营利组织对社会文化的建设来看,中国非营利组织的兴起,吸收了大量的志愿人员,从精神层次上提高了公众的社会参与意识,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民主化进程。

然而,虽然在一系列领域中国的非营利组织的都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可是毕竟非营利组织在中国的发展还很不充分,就其应有的能力与作用来说,是没有发挥完全的。非营利组织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也曾与中国文化发生过激烈的碰撞,在牟取公众利益时,做事情事倍而功半。这说明我国的非营利组织在内涵建设特别是——组织的灵魂——文化的建设上还十分薄弱。由于起步较晚,我国的非营利组织不仅在组织建设上与国外相比稍显稚嫩,在理论建设上更是与国外的非营利组织相差一段距离。事实上任何事物的发展都离不开理论建设的支持。中国非营利组织在理论建设还在起步阶段,在这样一个重要的过程中要抓住非营利组织与中国文化的融合,使文化成为我国非营利组织的有力支撑。中国文化,特别是中国流传几千年的悠久文化所营造出的特有的背景环境,不应成为非营利组织在中国发展的阻碍力量,而是应该成为推动非营利组织在中国发展的强大动力。只有与中国特有的文化背景相融合,非营利组织才能更具内涵,才能更好的发挥自身所拥有的能量。

二、中国文化对非营利组织文化的影响

(一)非营利组织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融通点

“文化并不简单的是意识观念和思想方式的问题,它像血脉一样熔铸在一个民族的精神文明的各个方面和社会存在的各个领域中,自发的左右着人们的行动。”[2]非营利组织的文化突出的是非营利组织的非营利性、志愿性以及服务性。非营利组织的文化旨在营造出一个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组织,这个组织并不以自身的盈利为存在的目的。从非营利组织的文化与特点可以看出非营利组织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异曲同工的契合点。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国古代思想家所提炼出的理论化和非理论化的、并转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具有稳定结构的共同精神成果的总和。”[3]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处事的根本出发点,是中国精神文明的历史浓缩。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仁”。

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在内涵与精髓上与非营利组织的非营利文化在本质上是共通的。例如,中国传统文化所提出的“大同”社会理想,是古代文化理论所追求的终极社会模式,是一种人人平等、互相友爱的、互助互利的社会,这与现代的非营利组织文化不以营利为目的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是社会资源实现优化分配终而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是殊途同归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中国传统文化君子情怀的具体体现;推己及人,乐于奉献的道德情操,更是与现今非营利组织所提出的志愿性、奉献性是不谋而合的。也可以說中国传统文化孕育深厚的互助互利、志愿精神的传统,是一种非营利精神的抽象化表达。

因此,非营利性,不仅仅是非营利组织文化的核心,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浓缩。非营利组织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通融点也基于此。非营利组织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在价值观上都体现出一种先进性,是一种精神上意识上的建设,都是“仁”的具体表达与承载。无论是传统文化的“大同”还是非营利文化“志愿性”都深刻的指引着社会与组织的发展方向与目标。因此,非营利组织与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先进与落后的关系,相反,非营利组织在中国的健康发展需要汲取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重要的理论建设。

(二)中国文化与非营利组织文化的再造与重塑

文化是一个组织立足社会的精神支撑,是组织的内在核心与灵魂,代表着一个组织的基本价值观,引领组织向着既定目标前进。因此,非营利组织的文化建设,是非营利组织的外在形象体现,对树立非营利组织的品牌大有裨益,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无法脱离文化建设的内在激励。

中国华夏文明流传千载,浓烈而深厚的文化氛围必然会对一切外来和新兴事物产生巨大的同化作用。非营利组织作为一个新兴事物,在中国的发展还是不充分的,精神对物质的指引作用必然导致中国传统文化对非营利组织有不可避免的再造与重塑作用。而非营利组织必然要经过中国传统文化的锤炼与融合,逐渐适应中国的文化背景与社会环境。只有符合中国的传统价值观,才能在如此激烈竞争的环境下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不能适应中国文化氛围的组织必然会被自然淘汰,因此中国文化对非营利组织的再造与重塑既是无法避免的也是十分必要的。

非营利组织的核心特点是非营利性,然而,由于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没有建立长远的战略目标及非营利文化建设,使得非营利组织的市场化倾向日益明显。对于非营利文化建设,中国的非营利组织显得薄弱。对于非营利组织的管理还停留在管理学的理论层面上,并没有充分发挥文化的能动作用。因此,在中国文化对非营利组织的再造与重塑时,会将传统文化核心的“仁”等思想与非营利组织相融合。“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模式、“厚德载物”的包容精神、“百姓昭明,协和万邦”的外交观念、“博采众长,兼容并包”的开放胸怀、“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的环境意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本精神、“君子和而不同”的交往思想、“有教无类”,“诲人不倦”的教育思想、“负荆请罪”,“退避三舍”的君子风度等等,会使非营利组织的非营利精神从抽象转化为具体,从外来转化为本土,从而使人更加容易接受,而与中国文化相融合的非营利组织文化也将成为非营利组织立足于当今激烈竞争社会的根基。与企业文化一样,非营利组织吸收中国文化,不仅仅会提高精神层面的理论建设,它也会成为一种无形资产、精神财富、潜在影响力甚至是组织之间的核心竞争力。非营利组织吸收中国传统优良文化,树立其文化建设意识,在无形中不仅与中国社会融合的更加紧密,更是树立了良好的组织形象,可以得到社会的认可,公信力将大大提升。

三、形成基于中国文化的非政府组织文化

(一)把“天下为公”、“国家至上”作为非政府组织活动理念的基石

非政府组织文化的特色不仅仅应该停留在非营利性上,更不应该仅仅局限在一个组织的日常管理层面上,而是应该体现其深刻的思想性和理念上。在传统文化深厚的中国,能深刻体现人文精神、社会心理的非政府组织,在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层面上应该将代表公益精神的非政府组织的抱负和胸襟提高的以国家利益为根本、以兼济天下的情怀作为组织活动的基本出发点。

《礼记•礼运篇》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人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千百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目标正是要建立一个扶危济困、以解救天下苍生苦难为目标的“大同社会”。“大同社会”、“兼济天下”是中华民族历朝历代的仁人志士孜孜以求和为之不懈奋斗的理想社会。从孔子的“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大同社会梦想,到孙中山先生毕生追求的“天下为天下人之天下”的革命追求,可以看出,“天下为公”、“国家至上”是为公共利益服务的最高境界。因此,如果中国非政府组织将“天下为公”、“国家至上”作为组织的活动的基点和处世原则,那么无疑是对中国文化最深刻的理解和最完美的表达。唯有如此,非政府组织才能真正以非营利精神造福于天下,造福于民。

(二)把“民为邦本”、“社会和谐”作为非政府组织的社会价值追求

出自《尚书•五子之歌》中“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这句话,深刻表达了中国文化中的重民思想。传统的中国文化认为百姓是构成国家的基本要素,应该以人为本,把人作为国家的重心。在古代社会中,就已经有先贤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虽然在君主专制下这一理想并不能真正实现,但是历史上的明君却都明白同一个道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可以说“爱人贵民”集中地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鲜明的人文意识。

在非政府组织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过程中,在以中国文化对非政府组织进行重塑与再造的前提下,“民為邦本”这一朴素的观念,表达的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思想。非政府组织与企业及政府最大的不同在于它的公益性。而所谓的公益,就是为广大民众的利益所提供的公共服务。非政府组织将传统文化中的“民为邦本”的思想融入于自身的文化建设,这使得其在承担社会责任、履行历史使命时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随着当今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文明与民主程度不断提高,中国现今社会的政治体制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这是真正体现了“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思想。然而,社会的进步并不意味着矛盾的根本消除,在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的前提下,非政府组织在固本安民上承担着特殊的责任。人民的稳定关系着整个社会的安定与和谐,而和谐的社会环境才能使我国社会达到更加平稳而健康的发展,因此,在特殊的历史使命面前,非政府组织应该勇于承担,担负起应该承担的责任,把“民为邦本”、“社会和谐”作为非政府组织的社会价值追求。

(三)把“济困扶危,雪中送炭”作为非政府组织的道德情怀

“济困扶危,雪中送炭”自古以来便是善良人文情怀,是最受人称赞的道德情操。古人曾经有“锦上添花众人有,雪中送炭无一人”感慨。在事态炎凉的社会背景下,有的人愿意趋炎附势,结交权贵,不愿意悲天悯人,济困扶危。如果一个人尽心尽力的帮助他人,就是高尚的行为,就是脱离了利己的低级趣味的行为。非政府组织的出现,使社会关系、人际交往、价值观念发生了重要转变,不仅可以弥补市场经济带来的负效应,而且在道德领域展开了一幅新的互助互爱的全新图景,谱写了一曲曲扣人心弦、可歌可泣的慈善道德颂歌。

伴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伴随着中国经济政治体制的改革与转变,使中国非政府组织勃然崛起。在与国际组织的交往与接轨过程中,逐渐吸纳了其高尚的精神文化和公益慈善的情怀,在社会主义事成经济大潮中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

然而,非政府组织虽然不以营利为目的,但是组织本身的存在、运营与发展根本就脱离不了物质、资金的支持。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在经济杠杆的作用下,非政府组织并不能置身事外,非政府组织与其他组织一样也要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倘若经一部好也要面临着被淘汰,这是市场经济的法则。由于经济利益的诱惑,受组织运营的影响,有些非政府组织为了维持组织的存在与发展,逐渐背离了非营利组织的初衷,忘记了组织成立的宗旨,卷入利益的纷争之中,鲜有“济困扶危、雪中送炭”之举了,代之而起的是趋利避害。因此,现今中国非政府组织面临的很大问题便是如何防止市场化的倾向,怎样高扬公益精神、志愿服务、非营利行动的旗帜问题。面对这种情况,以中国传统文化的仁义理念加强非政府组织的文化建设,吸取国外非政府组织文化建设经验,投身和谐社会建设,使我国非政府组织的管理和建设的当务之急。所以,把“济困扶危,雪中送炭”作为非政府组织的道德情怀,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社会和谐治理的过程中保持非政府组织非营利本色的必然要求。

(四)把“义利并举”、“义以生利”作为非政府组织的活动目标

一提起非政府组织很多人自然而然的将非政府组织与利润相隔离,认为非政府组织,不应该与金钱和利益相联系。其实,这是对非政府组织的一个误解。非政府组织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组织,不能进行任何营利性的活动,但这只是非政府组织的初衷。在以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为目的的前提下,非政府组织可以从事一些与营利有关的活动。当然,这与营利组织的行为具有明显的区别,非政府组织所从事的营利活动,都不会用来进行组织内部的利润再分配,而是用来维持和运营组织,组织中的个人也并不会因为非政府组织的营利性活动而取得任何利益。

在中国传统道德中,虽然主流价值观是以义至上,将“义”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认为金钱利益是低俗的。为了保持自身的高洁,哪怕是箪食褛衣,也要“视金钱如粪土”、“视富贵如浮云”、“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等等。但是,“也有一批实用主义的思想家、哲学家提倡讲义与利并举,主张义利双兼,这种充满着浓重的讲利重义的管理思想,倡导‘见利思义’、‘义然后取’。”显然这是一种更加理性、更加实用的思想观点,“义利并举”、“义以生利”,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偏废,“义”的实现不能脱离“利”的支持而凭空存在。当然,不能只追求利益而放弃大义。利益的存在会使道义可以更好地实现,毕竟精神无法脱离物质而存在,同时,“义”的实现也需要有“利”的支持。只有将二者相统筹,才能体现义利并举。从另一方面来说,“义”也可以生“利”。在非政府组织实行义举时,无疑会提高非政府组织的品牌形象以及在社会的公信力,这势必使组织获得良好的回报。因此“义利并举”、“义以生利”是非政府组织的活动目标。

(五)把“修己安人”、“克己奉公”作为非政府组织的修养准则

中国古代推崇的处事原则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种处事方式透漏出的是“仁”的情怀和修养。所以,这不仅仅是一种人际关系的交往方式,也体现出传统文化熏陶中的个人修养的水平和程度。《论语•宪问》云:“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4]这是说要提高自身修养,使人民安乐。从这里不难看出的是,中国古代文化中已经从管理者的角度思考管理他人和加强自身修养的关系了。

非政府组织的管理不仅仅要从制度上进行约束,同时还要加强对组织成员的道德修养与精神境界的提升。从非政府组织成员的构成来看,由于很大一部分是来自志愿者,因此,与企业管理不同的是,利益激励并不能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非政府组织成员更注重的是精神上的回报。因而,非政府组织的“大学之道或管理之道,亦即管理的最高境界:修己安人。修己叫做自我管理,是德行;安人叫做管理他人,是德政,将二者发扬光大,便是‘明明德于天下’。”[5]这就是说,非政府组织的管理者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因为自身的威严并不是由于组织中的地位决定的,而是来自个人的较高修养。非政府组织中的成员要注重克己奉公,严于律己,要具有鲜明的志愿精神,只有加强双方的道德修养,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所以,把“修己安人,克己奉公”作为非政府组织的修养准则,是提高组织知名度与公信力最有力的武器。

参考文献

[1]张志刚.李希茜.NGO文化建构初探[J].甘肃理论学刊,2005,(2).

[2]王永华.实现传统文化与时代的对接[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3,(4).

[3]李宗桂.中国文化概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8.

[4]武晓花.论语通译[M].吉林:延边人民出版社,2003.

[5]郑直.管理的最高境界:修己安人、内圣外王[EB/OL]. news/viewnews-21164.

上一篇:怎样让学生喜欢你,喜欢你的课下一篇:计划生育局各站股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