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营利组织免税

2024-09-28

非营利组织免税(共11篇)

非营利组织免税 篇1

非营利组织免税资格认定申请报告

北京市财政局、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财税[2009]122号、财税[2009]123号文件相关规定,本单位符合京财税[2009]123号文件第一条规定,属于符合条件的非营利组织,对本单位取得的财税[2009]122号第一条规定的收入申请免征企业所得税。在此声明,本单位提交的所有非营利组织免税资格认定资料都是真实的、合法的、有效的,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望给予批准!

(单位公章)

年 月 日

非营利组织免税 篇2

一、非营利组织的下列收入为免税收入:

(一) 接受其他单位或者个人捐赠的收入;

(二) 除《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第七条规定

的财政拨款以外的其他政府补助收入, 但不包括因政府购买服务取得的收入;

(三) 按照省级以上民政、财政部门规定收取的会费;

(四) 不征税收入和免税收入孳生的银行存款利息收入;

(五)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规定的其他收入。

二、本规定从2008年1月1日起执行。

非营利组织筹资前景 篇3

1.技术领域,特别是计算机及网络媒体的利用障碍将会消除,会有更多小型慈善机构利用相关资源进行筹资。

计算机技术的进步、低廉的硬件和软件资源,有利于激励和推动新兴慈善组织,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新兴慈善机构加入在线筹资领域。

2.对监测及透明度需求的增加,必然推动公益机构保护组织(umbrella organizations)的成立。

随着草根组织的不断增加,为保证慈善机构的可靠性、证明其实践活动的有效性,公益机构保护组织在世界范围内的建立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3.为保证慈善机构透明度及监测的顺利进行,所采取的措施将更具严格性和普遍性。

基于监测目的,所有具有公信力的慈善组织都将成立公益机构保护组织。权威公益机构保护组织将采取更具严格性兼标准化的措施来评估和报告慈善机构的资金运用情况。

4.公益机构保护组织将以捐赠代理人的身份,帮助捐赠人集合资源,做慈善决定。

由于所有的专业性慈善机构都将登记入册,并得到相应的证明,捐赠者在捐赠方面便有了更大的选择余地。鉴于慈善机构所从事的事业、建立的人际关系、历史及效率评分标准是其项目单制定的根本,捐赠人恰好可依据项目单进行选择。

5.利用普通市民所纳税金来代替政府对社会福利事业的直接支持。

政府在减少对社会福利事业的直接支持的同时,也将消除慈善捐赠障碍以帮助慈善机构募集资金。政府将雇用慈善顾问,来为服务于公共利益的慈善机构引入捐赠资金。

6.慈善领域领导层面临重组,权力将整合到专业的慈善顾问手中。

随着基层筹款组织的增加,非营利组织的执行管理人员将减少,而雇员数量将会增多。慈善顾问将以捐赠人、捐献者顾问、基金和慈善机构中间人的身份领导慈善领域。

7.慈善顾问和捐赠顾问在推动捐赠进程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专业筹资顾问可以代表捐赠人和捐赠基金作出捐赠决定。届时,顾问将兼具高知名度和高收入,而且会十分抢手。

8.筹款机构的高需求,使得慈善领域专业化得到加强。

随着对慈善领域可靠性、公认性及第三方专家需求的增加,专业筹资人不仅需获得学位、证书,在某些情况下还需执业资格。

9.学术机构将与非营利组织合作,设立与其相关并具价值意义的发展学位。

高校将制定竞争性学位和证书计划以培育慈善领域专业人才,帮助参与人尽快进入领导职位。

10.社交网络和网际网路技术将以超乎想象的方式发生改变。

非营利组织免税 篇4

苏财规[2010]14号 2010-05-31

各市、县财政局、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苏州工业园区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张家港保税区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省国家税务局直属分局,省地方税务局直属税务局,各有关单位:

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非营利组织免税资格认定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123号)规定要求,结合我省实际,我们制定了《江苏省非营利组织免税资格认定办法(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2008年前(含2008年)已经成立的非营利组织,应当提供所属期为2008年度和2009年度两年的申报资料,通过认定的,自2008纳税年度起享受优惠。2009年成立的非营利组织,应当提供所属期为2009年度的申报资料,通过认定的,自2009纳税年度起享受优惠。

江苏省非营利组织免税资格认定办法(试行)

第一条 为加强对非营利组织免税资格管理,保障社会公益事业发展,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非营利组织免税资格认定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设立或登记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宗教活动场所,以及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认定的其他组织,申请非营利组织免税资格的,按照本办法执行。

第三条 各级财政、税务部门负责本级非营利性组织免税资格的认定工作。经省级(含省级)以上登记管理机关批准设立或登记的非营利组织,由省财政厅、国税局、地税局shui5.cn进行资格认定。经市(地)登记管理机关批准设立或登记的非营利组织,由市财政局、国税局、地税局进行资格认定。经县级登记管理机关批准设立或登记的非营利组织,由县财政局、国税局、地税局进行资格认定。

第四条 申请非营利组织免税资格认定的单位,必须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一)从事公益性或者非营利性活动,且活动范围主要在中国境内;

(二)取得的收入除用于与该组织正常活动有关的、合理的支出外,全部用于登记核定或者章程规定的公益性或者非营利性事业;

(三)财产及其孳息不用于分配,但不包括合理的工资薪金支出;

(四)按照登记核定或者章程规定,该组织注销后的剩余财产用于公益性或者非营利性目的,或者由登记管理机关转赠给与该组织性质、宗旨相同的组织,并向社会公告;

(五)投入人对投入该组织的财产不保留或者不享有任何财产权利,本款所称投入人是指除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外的法人、自然人和其他组织;

(六)工作人员工资福利开支控制在规定的比例内,不得变相分配该组织的财产,其中:工作人员平均工资水平不超过上年税务登记所在省辖市市级统计部门公布的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水平乘以2得出的数额。上年度是指申报资料所属年度的上一年度;

(七)除当年新设立或登记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基金会及民办非企业单位外,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基金会及民办非企业单位申请前一年度登记管理机关的检查结论为“合格”;

(八)对取得的应纳税收入及其有关的成本、费用、损失应与免税收入及其有关的成本、费用、损失分别核算。

第五条 符合本办法第四条所列条件的非营利组织申请享受免税资格,需报送以下材料:

(一)江苏省非营利组织免税资格认定申请表(见附表)

(二)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的组织章程或宗教活动场所的管理制度;

(三)税务登记证shui5.cn复印件;

(四)非营利组织登记证复印件;

(五)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报告或税务师事务所的鉴证报告,报告内容应涵盖申请前一会计年度的资金来源及使用情况、财务报告、公益活动和非营利活动的明细情况及非营利组织工作人员的平均工资水平;

(六)登记管理机关出具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申请前一年度的年度检查结论;

当年新办非营利组织仅需提供上述(一)、(二)、(三)、(四)项资料。

第六条 需报省级认定的非营利组织的申请材料由非营利组织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受理后,由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报省税务机关;需报市级认定的非营利组织的申请材料由非营利组织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受理后,由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报市税务机关;由县级认定的非营利组织的申请材料,直接报送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

第七条 非营利组织免税资格的认定,原则上每年办理一次。初次申请非营利组织免税资格认定的单位应在每年9月底前向主管税务机关报送免税资格申请材料。

财政、税务部门在联合审核后于每年12月底前予以公布,并同时报上级财政、税务部门备案。

第八条 非营利组织免税资格的有效期为五年,自申报资料所属年度起计算。

非营利组织应在期满当年9月底前提出复审申请,不提出复审申请或复审不合格的,其享受免税优惠的资格到期自动失效。

非营利组织提出复审申请时,需按照本办法第五条的规定报送相应材料。

第九条 取得免税资格的非营利组织应按照要求及时报送纳税申报表及有关资料。对纳税申报收入中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及其《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和有关规定免税条件的收入,shui5.cn应向主管税务机关办理免税手续,免税条件发生变化的,应当自发生变化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主管税务机关报告;不再符合免税条件的,应当依法履行纳税义务;未依法纳税的,主管税务机关应当予以追缴。

取得免税资格的非营利组织,对纳税申报收入中不符合免税条件的收入,照章征收企业所得税。

非营利组织的应税收入及其有关的成本、费用、损失应与免税收入及其相关的成本、费用、损失分开核算,划分不清的,不得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

第十条 未经认定的非营利组织,其所有收入一律不得享受免税待遇,应按税法规定申报缴纳企业所得税。

第十一条 已认定的享受免税优惠政策的非营利组织在资格有效期内,存在不符合本办法第四条所规定条件情形之一的,主管税务机关应当暂停其享受当年度的税收优惠,并由认定机关发布公告,取消其免税资格。

第十二条 已认定的享受免税优惠政策的非营利组织有下述情况之一的,应取消其资格,并由认定机关予以公告。

(一)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基金会及民办非企业单位逾期未参加年检或年度检查结论为“不合格”的;

(二)在申请认定过程中提供虚假信息的;

(三)有逃避缴纳税款或帮助他人逃避缴纳税款行为的;

(四)通过关联交易或非关联交易和服务活动,变相转移、隐匿、分配该组织财产的;

(五)因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其《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而受到税务机关处罚的;

(六)受到登记管理机关处罚的。

因上述第(一)项规定的情形被取消免税优惠资格的非营利组织,财政、税务部门在一年内不再受理该组织的申请;因上述规定的除第(一)项以外的其他情形被取消免税优惠资格的非营利组织,财政、税务部门在五年内不再受理该组织的认定申请。

第十三条 本办法由省财政厅会同省国家税务局、省地方税务局负责解释和修订。

非营利组织免税 篇5

资格认定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的通知

川财税[2010]7号

各市(州)、扩权试点县(市)财政局、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省国家税务局直属税务分局,省地方税务局直属分局:

现将《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非营利组织免税资格认定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123号)转发给你们。并结合我省实际情况提出如下补充意见,请一并贯彻执行。

一、申请程序

符合财税[2009]123号规定条件的非营利组织按规定级次向主管税务机关提出免税资格申请的同时,抄报同级财政部门,并提供本通知规定的相关材料。

二、申请时间

(一)2010年初次申请的。

非营利组织于2010年7月1日至9月30日向财政、税务部门提出认定申请。

鉴于财税[2009]123号于2009年底发布,自2008年1月1日起执行,为了满足非营利组织从2008年起开始享受此资格的需要,2010年,财政、税务部门将分别认定2008、2009、2010的非营利组织免税资格。请非营利组织提供申请享受资格的起始的前一相关材料。(二)2011年以后提出申请的。

自2011年开始,申请免税资格的非营利组织,应于每年的7月1日至7月31日向财政、税务部门提出认定申请。

三、申请材料

(一)财税[2009]123号第三条第(一)至(七)项规定的相关材料;

(二)非营利组织设立或登记所依据的国家有关法律法规;

(三)非营利组织的免税资格申请表,格式见附件2。

四、对非营利组织的免税资格的审核确认,原则上每年定期集中审核确认并公布一次。免税资格的有效期为五年。

非营利组织企业所得税属于国税部门主管的,由相应级次的财政、国税部门联合审核和公布;企业所得税属于地税部门主管的,由相应级次的财政、地税部门联合审核和公布。

五、主管税务机关应严格按照财税[2009]123号第五条规定征免企业所得税。附件:1.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非营利组织免税资格认定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

2.非营利组织免税资格申请表

非营利组织分析 篇6

二、该组织的组织结构设置情况如何? 协会组织机构:理事会下设秘书处,秘书处下设五部门、一中心(办公室、援建部、阅读指导部、计财部、会员部、配送中心)

三、该组织的使命与愿景如何?

使命:为广大贫困地区学校、农村募集图书,发动志愿者参与知道有效的读书方式,组织有益的读书交流活动,在城乡之间搭起学习、交流与沟通的平台。愿景:倡导知识助学,共享读书快乐,构建书香社会

四、该组织的人员配备情况如何?是否有招募志愿者?如有,招募条件如何?对志愿者的管理情况如何?

问:林 逸(原福建省政协副主席)名誉会长:谢先文(原福建省人大副主任)

王耀华(原福建省政协副主席)会

长:吴纪宗(原福建省政府副秘书长)

副会长 :郭荣辉(福建省关工委副主任、教育厅关工委主任、原福建省教育厅厅长)

王少昆(原福建省政协港澳台侨外事委员会副主任)

林景华(原福建省政协文教卫体委员会主任)

梁茂淦(原福建省政协港澳台侨外事委员会副主任)

兰德明(三明市关工委主任、原三明市委副书记)

孙绍振(福建师大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并任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

黄 旭(福建教育出版社社长)

林 斌(福建电子音像出版社社长)

吴永禄(福建省教育厅关工委德育中心常务副主任)秘 书 长 :吴永禄 常务副秘书长:洪燕青

福建省读书援助协会经常与社会、高校等的相关志愿者团队合作开展活动,但是协会自身并没有招募志愿者,没有关于志愿者注册的相关说明。

五、该组织用何种方法筹措资金?

1、会费。协会的会员缴纳会费,作为组织开展活动的经费的一部分;

2、捐赠和赞助。通过协会公布的公益账号,获得社会爱心人士的捐赠赞助;

3、政府资助。政府对协会的工作非常重视,会给与一定的资助;

4、利息。协会在银行的账户可以获得一定的利息,虽说数目很少,但也可以聚少成多。

六、该组织的营销策略如何?

1、协会定位。协会成立之初,便以“倡导知识助学 共享读书快乐 构建书香社会”为宗旨,利用出版机构、机关、企事业单位、城市家庭的图书文化资源,为广大贫困地区学校、农村和社区募集图书,发动志愿者参与指导有效的读书方式,组织有益的读书交流活动,在城乡之间搭起学习、交流与沟通的平台。协会的服务对象和服务宗旨都很明确,所开展的活动目的也很明确。

2、协会宣传推广。协会利用报纸、杂志、电视、网络等媒介宣传推广协会所开展的活动,一来可以提高协会的知名度、美誉度、和谐度,有利于协会的发展壮大,以便可以不断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输送更多的优秀、有营养的书籍给需要的人;同时有利于社会爱心人士对协会的了解、知晓、支持、监督,有利于协会的改善、发展,同时有利于社会人士向该协会申请帮助等,这些都符合协会创办的宗旨和使命。

3、协会公共关系。主要分为与政府机构、其他非营利性机构和普通公众的关系。协会利用网络、报纸、电视等媒介,在公众心目中树立正面、良好等对协会有利的形象,有利于组织活动的开展以及协会今后的发展;同时协会与政府机构及其他非营利性机构加强联系,政府机构包括组织宣传部、文化厅等,其他非营利性机构包括相关志愿者团队、兄弟读书援助会等,通过密切联系、沟通,有利于相关合作活动的开展,扩大活动以及机构的影响度。

4、协会服务。协会通过自身的调查访问、资料搜集以及社会爱心人士的提示,对需要书籍的人群提供书籍服务,同时,不断在扩宽书籍的来源渠道、增加书籍覆盖面、促进书籍多样化等方面做出不懈努力。

七、你对该组织的发展有何建议或参访心得(1500字左右)?

福建省读书援助协会于2006年成立,已走过六个年头,协会的发展壮大有目共睹,但是也存在着一些不够完善的地方,通过对协会的参访、资料的收集,针对协会不够完善的地方提出以下几点不成熟的意见:

1、制度。

①志愿者制度。协会经常与志愿者团队进行合作,开展相关活动。这样的模式有助于加强与各团队之间的交流合作,但是也有不好的地方。例如,志愿者承担的任务是多样化的,就导致志愿者不太可能在承办的活动结束之后,继续进行相关的活动,同样的,在协会活动结束之后,志愿者不太可能主动宣传跟读书、援助有关的事情,也不太可能努力去塑造一种读书的气氛。但是也有改善的方法;招募属于自己的志愿者。协会拥有自己的志愿者,并对志愿者进行培训,使得志愿者不仅在开展活动的时候宣传与读书、援助有关的事情,同时,在活动结束之后,志愿者也会主动宣传,主动在周边创造良好的读书的气氛。

②期待捐赠的学校。在协会的制度中,只有已捐助的学校的反馈信息,但是并没有在某些空间或者版块有关于期待捐助的学校的信息。协会可以在办公地点、官方网站或者透过其他方式,公布需要捐助的学校的名单,鼓励社会爱心人士捐赠援建,同时也鼓励通过协会这个平台,聚少成多,通过大家的力量进行捐赠援建。当然,这需要协会扩充信息来源渠道,开放信息交流平台。

2、组织机构。协会秘书处共设有五个部门,其中的办公室、计财处、会员部都有各自明确的职责,但是援建部和活动部并没有进行细致的分工,不细致的分工容易导致责任不明,以致工作开展遇阻,同时不利于先进经验的学习交流。有鉴于此,建议对援建部和活动部进行细致分工,或者将两个部门合二为一,进行精细化管理,达到精兵简政的目的。

3、活动开展。

①从协会开展过的诸多援建、捐赠活动中可以看出,协会更注重于援建、捐赠的物质,而忽略了对读书这项活动的推广,忽略了援建、捐赠活动的精神所在,协会开展的活动,应更注重于对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的内涵的宣传,使得捐赠的书能被真正的读到,书中的所传达的知识能被吸收,以提高活动的效益性,赋予活动更多的内涵。

②协会开展的活动,除了援建、捐赠,还可以举办另类宣传读书精神的活动,鼓舞人们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塑造八闽全民读书的好风气。概括的说,就是赋予活动更多的文化气息,提高活动的效益性、渲染性,让人们在闲暇之余能够拿起一本书,或者在繁忙之中也挤出一点时间学习。

4、网站建设。

①添加“期待捐助的学校”一栏。通过获取的信息,将需要捐助的学校以及期待捐助的学校名单在网站给定的栏目中列出,使得捐助活动更及时、更有力、更具时效。

②添加“电子书库”一栏。纸质的书籍更具历史的味道,更具书香味,但是,在当今“快”节奏的生活里,人们来不及、没有空间在身边放一本书,以便阅读学习,而电子书可以储存在人们每天必带的手机、电脑里,可以随时供人们阅读学习。因此,如果协会网站能提供电子书,有助于丰富协会的资助方式、促进读书精神的宣传、提高读书活动的效益。

③信息的更新。从协会以往举办的活动中,可以看出协会有自己的常规活动,可能还有协会的特色活动,但是在网页上并没有显示出来,即便是常规性的活动,也没有显示出来。这涉及到网站信息更新的问题。信息更新的效益不言而喻,要注重在网站上更新活动信息。④网站交流平台。建立网站交流平台,网民可以通过该平台,及时对网站建设提出自己的真心的建议,通过也可以通过该平台进行信息的提供、核实、反馈等,提高了信息的时效性,也有利于协会的改善和长期发展。

5、资源获取。①资金。充足的资金是协会运行、活动开展的基本保证。同时,充足的资金有利于协会制度、组织机构等的改善、更好的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提供更好的书籍、提供更好的服务等,因此协会要有充足的资金。前面提到协会资金来源有多种途径,多途径不代表资金有保证,因此协会仍要通过各种方法保证资金不断流,同时,也要注意拓宽其他资金来源渠道。②书籍。书籍分纸质和电子书籍。纸质书籍可以通过捐赠、协会购买、协会印刷等方式获得,电子书籍可以通过网上下载、纸质书籍录入等方式获得,但是协会不能止步于此,应拓宽书籍获取的渠道和方式,以保证书籍的获取,同时尽量降低获取成本,以提高资金利用效率。③信息来源。协会可以通过调查访问、资料收集、社会人士反馈等方式获得有关需要捐助学校的信息,也可以获得学校关于捐赠后的反馈,但是这些方式都具有延迟性,协会可以开通网站交流平台,及时获取了解这些信息,当然,还要对这些信息进行核实。

非营利组织的收支管理 篇7

非营利组织, 也称为非政府组织 (Non 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简称NGO) , 是独立于政府体系和市场体系之外, 不具有物质产品生产和国家事务管理职能, 主要以精神产品或各种服务形式向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服务, 不以营利为目的, 资产供应者不图回报, 其剩余资产不存在明确的所有者权益的单位。常见的非营利组织主要包括环境保护组织、科技组织、文体组织、医疗卫生组织、照顾弱势群体的社会福利团体、非企业单位、宗教组织、寺院、宫观、清真寺、教堂等。

二、非营利组织收入的管理

(一) 非营利组织收入的内容

非营利组织收入是指非营利组织开展业务活动及其他活动依法取得的非偿还性资金, 这是非营利组织为实现其社会使命而获取资金的主要来源。非营利组织的收入来源广泛, 按收入来源区分为非自创收入与自创收入。

1. 非自创收入是指非营利组织接受的政府拨款和社会捐赠。

这是非营利组织收入的重要来源。非自创收入的管理需要做好与政府合作、寻找企业合作伙伴、面向社会公众募捐。非营利组织的非自创收入来源主要包括各级政府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 (我国一部分非营利组织) 、社会公众的捐赠收入。捐赠收入有各种不同形式, 有现金捐赠、非现金捐赠、捐赠承诺、劳务捐赠等。有些捐赠可能设立条件, 按照捐赠收入是否设立条件, 捐赠又分为永久性限定捐赠收入、暂时性限定捐赠收入和非限定性捐赠收入等。

2. 自创收入是指非营利组织通过提供产品或劳务而向消费者直接收取的收入以及通过投资而从受资方取得的收益。

扩大自创收入并加强其管理, 应当是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的方向。

非营利组织的自创收入主要包括业务收入、经营收入和投资收益。业务收入是指非营利组织为实现其社会使命而开展业务活动取得的收入, 这是自创收入的基本形式。

(二) 非营利组织收入的特点

1. 收入来源比较广泛, 包括自创收入和非自创收入。

有人认为非营利组织不应该有经营收入, 其资金应全部来自于外部援助, 尤其民间捐赠应当是非营利组织的主要收入来源。其实, 这是社会观念对非营利组织的误解。实际上, 非营利组织的收入来源非常广泛, 非营利组织收入有一部分是来源于接受民间捐赠和公共部门支持, 但其主要来源还是自创收入。在香港, 非营利组织收入中自己创收约占40%多。在经济发达的美国, 1995年民间捐赠 (包括个人、公司和基金) 也只占非营利组织总收入的12.9%, 而非营利组织的主要收入来源于自创服务收入, 服务收入约占收入的56.6%。

2. 非自创收入不纳税。

非自创收入一部分来自于政府补助, 一部分来自于社会公众捐赠。这些收入将有利于非营利组织活动的开展, 替代政府无法进行专职或部分专职的公益活动的开展。一般情况下, 各国政府对于这部分非营利组织取得的非自创收入是不征税或减免税赋的。

3. 政府资助或接受捐赠收入属于非偿还性资金。

非营利组织取得的各项收入, 是不需要偿还的, 甚至也没有相应的成本支出, 因而这些收入可以安排用于开展组织业务活动及其他活动。而非营利组织取得的需要偿还的资金, 一般应该作为“负债”处理, 不能作为单位收入处理。

(三) 非营利组织收入的管理

1. 依法安排收入, 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当前, 我国多数非营利组织靠政府完全资助或部分资助, 而这些单位的资金管理采取收支两条线模式。对于非营利组织取得的, 不论是预算内政府资助收入, 还是自创的预算外收入, 都必须统收统管, 上缴同级财政专户, 而支出则由同级财政监督, 按照预算内外资金收支计划和单位财务收支计划统筹安排, 从财政专户中拨付。

2. 充分利用现有条件, 积极开拓财源、组织收入。

各非营利组织除了政府给予支持外, 还应该按照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充分利用人才、技术、设备等条件, 拓宽服务范围, 开拓财源, 组织自创收入, 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3. 保证收入的合法性与合理性。

在非营利组织收入管理中, 要特别强调收入的合理性和合法性, 将非营利组织的收入纳入正确的法制轨道。所谓合法性, 就是要依法办事, 依法组织收入, 严格遵守国家收费政策和管理制度。所谓合理性, 就是要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 取之得当, 用之合理。

三、非营利组织支出的管理

(一) 非营利组织支出的内容

非营利组织支出是指非营利组织为组织自身的生存发展和开展业务活动以实现其社会使命而发生的各种资金耗费。这里的支出与企业的投资不同, 投资是为了获得经济上的利益, 投资的管理必须从经济效益出发, 而非营利组织支出所注重的是社会效益。对于非营利组织的支出管理, 应当按支出的用途分为项目及活动支出与行政支出分别进行管理。项目及活动支出是非营利组织为了实现其社会使命而发生的支出。项目及活动支出的管理应当从社会效益出发, 通过规划与监督, 保证最大限度地实现组织的社会使命。行政支出是非营利组织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而发生的支出。行政支出的管理应当厉行节约尽可能控制行政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当然, 也并非行政支出所占的比重越低越好。

(二) 非营利组织支出的特点

1. 非营利组织支出注重社会效益, 营利组织核算注重利润。

如前所述, 任何一个组织开展活动都会有一定的行政开支, 并且非营利组织也应当注重自身的能力建设, 包括对员工的培训。只有非营利组织的能力得到提高, 资金才能被更为有效地使用。

2. 除了经营性支出外, 非营利组织的支出一般不讲究投入与产出比较。

即非营利组织支出成本效益原则中的效益是社会效益而不完全是经济效益。比如, 慈善总会善款的拨付或支出, 大学支付学术资助费、优秀学生奖学金等各种支出。

(三) 非营利组织支出的管理

1. 在财务活动中, 非营利组织, 尤其是政府资助的非营利组织应

该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等财经法规和财经纪律, 办理各种拨款支出必须以预算为准;其他非营利组织在搞好单位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及内控目标的前提下, 经常核查制度的落实情况, 保证本单位各项支出的合理性、合法性。

2. 完善财务预算编制责任制, 强化预算约束刚性, 实行支出的分类管理。

在不影响组织活动的前提下严格遵守支出计划, 不得随意改变资金用途。同时, 在支出管理中, 要精打细算, 厉行节约, 决不大手大脚地花钱。应教育本单位全体同仁尽最大努力采取措施, 挖掘财力, 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3. 本单位有自创收入的非营利组织在进行支出核算过程中, 应该

中国非营利组织的文化基础 篇8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非营利文化内涵;中国文化

一、非营利组织在中国的发展

(一)非营利组织在中国兴起的背景与原因

自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非营利组织就在中国迅猛崛起,成为社会上一股异军突起的力量。非营利组织是指“以特定的公共利益为目标,提供公共服务的非营利性的公共组织。”[1]伴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所产生的漏洞也日益造成社会矛盾的加剧,在此情况下,作为社会重要组成部分的非营利组织,无可厚非的承担着特殊的责任与使命。

非营利组织在中国的兴起与西方的非营利组织有着不同的社会背景与文化环境。中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与整个社会的经济文化制度形成了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密切联系。从非营利组织在中国发展的背景来看,中国的制度转变特别是经济制度的转变给非营利组织在中国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契机。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所有的社会组织基本上都属于公有的,政府垄断着公共物品与公共服务的提供。改革开放以后,经济与政治体制的改革为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提供了宽松的环境,由于市场经济的杠杆作用,公共物品与公共服务的提供上形成了多元化的选择,不再由公有制垄断,由此中国的非营利组织在中国独特的社会改革背景下逐渐兴起。

(二)中国非营利组织的成就与问题

非营利组织在中国的发展是一个逐渐与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相融合的过程。在中国社会特定的文化氛围中,虽然发展时间不长,但是中国非营利组织已经成为中国社会不可忽视的力量。特别是在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上,非营利组织都扮演着无可替代的角色。一方面,从社会领域来看,中国非营利组织在科教文卫体、社会服务、环境保护、扶贫救灾等众多领域都已做出无可替代的贡献;另一方面,从非营利组织对社会文化的建设来看,中国非营利组织的兴起,吸收了大量的志愿人员,从精神层次上提高了公众的社会参与意识,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民主化进程。

然而,虽然在一系列领域中国的非营利组织的都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可是毕竟非营利组织在中国的发展还很不充分,就其应有的能力与作用来说,是没有发挥完全的。非营利组织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也曾与中国文化发生过激烈的碰撞,在牟取公众利益时,做事情事倍而功半。这说明我国的非营利组织在内涵建设特别是——组织的灵魂——文化的建设上还十分薄弱。由于起步较晚,我国的非营利组织不仅在组织建设上与国外相比稍显稚嫩,在理论建设上更是与国外的非营利组织相差一段距离。事实上任何事物的发展都离不开理论建设的支持。中国非营利组织在理论建设还在起步阶段,在这样一个重要的过程中要抓住非营利组织与中国文化的融合,使文化成为我国非营利组织的有力支撑。中国文化,特别是中国流传几千年的悠久文化所营造出的特有的背景环境,不应成为非营利组织在中国发展的阻碍力量,而是应该成为推动非营利组织在中国发展的强大动力。只有与中国特有的文化背景相融合,非营利组织才能更具内涵,才能更好的发挥自身所拥有的能量。

二、中国文化对非营利组织文化的影响

(一)非营利组织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融通点

“文化并不简单的是意识观念和思想方式的问题,它像血脉一样熔铸在一个民族的精神文明的各个方面和社会存在的各个领域中,自发的左右着人们的行动。”[2]非营利组织的文化突出的是非营利组织的非营利性、志愿性以及服务性。非营利组织的文化旨在营造出一个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组织,这个组织并不以自身的盈利为存在的目的。从非营利组织的文化与特点可以看出非营利组织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异曲同工的契合点。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国古代思想家所提炼出的理论化和非理论化的、并转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具有稳定结构的共同精神成果的总和。”[3]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处事的根本出发点,是中国精神文明的历史浓缩。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仁”。

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在内涵与精髓上与非营利组织的非营利文化在本质上是共通的。例如,中国传统文化所提出的“大同”社会理想,是古代文化理论所追求的终极社会模式,是一种人人平等、互相友爱的、互助互利的社会,这与现代的非营利组织文化不以营利为目的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是社会资源实现优化分配终而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是殊途同归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中国传统文化君子情怀的具体体现;推己及人,乐于奉献的道德情操,更是与现今非营利组织所提出的志愿性、奉献性是不谋而合的。也可以說中国传统文化孕育深厚的互助互利、志愿精神的传统,是一种非营利精神的抽象化表达。

因此,非营利性,不仅仅是非营利组织文化的核心,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浓缩。非营利组织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通融点也基于此。非营利组织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在价值观上都体现出一种先进性,是一种精神上意识上的建设,都是“仁”的具体表达与承载。无论是传统文化的“大同”还是非营利文化“志愿性”都深刻的指引着社会与组织的发展方向与目标。因此,非营利组织与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先进与落后的关系,相反,非营利组织在中国的健康发展需要汲取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重要的理论建设。

(二)中国文化与非营利组织文化的再造与重塑

文化是一个组织立足社会的精神支撑,是组织的内在核心与灵魂,代表着一个组织的基本价值观,引领组织向着既定目标前进。因此,非营利组织的文化建设,是非营利组织的外在形象体现,对树立非营利组织的品牌大有裨益,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无法脱离文化建设的内在激励。

中国华夏文明流传千载,浓烈而深厚的文化氛围必然会对一切外来和新兴事物产生巨大的同化作用。非营利组织作为一个新兴事物,在中国的发展还是不充分的,精神对物质的指引作用必然导致中国传统文化对非营利组织有不可避免的再造与重塑作用。而非营利组织必然要经过中国传统文化的锤炼与融合,逐渐适应中国的文化背景与社会环境。只有符合中国的传统价值观,才能在如此激烈竞争的环境下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不能适应中国文化氛围的组织必然会被自然淘汰,因此中国文化对非营利组织的再造与重塑既是无法避免的也是十分必要的。

非营利组织的核心特点是非营利性,然而,由于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没有建立长远的战略目标及非营利文化建设,使得非营利组织的市场化倾向日益明显。对于非营利文化建设,中国的非营利组织显得薄弱。对于非营利组织的管理还停留在管理学的理论层面上,并没有充分发挥文化的能动作用。因此,在中国文化对非营利组织的再造与重塑时,会将传统文化核心的“仁”等思想与非营利组织相融合。“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模式、“厚德载物”的包容精神、“百姓昭明,协和万邦”的外交观念、“博采众长,兼容并包”的开放胸怀、“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的环境意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本精神、“君子和而不同”的交往思想、“有教无类”,“诲人不倦”的教育思想、“负荆请罪”,“退避三舍”的君子风度等等,会使非营利组织的非营利精神从抽象转化为具体,从外来转化为本土,从而使人更加容易接受,而与中国文化相融合的非营利组织文化也将成为非营利组织立足于当今激烈竞争社会的根基。与企业文化一样,非营利组织吸收中国文化,不仅仅会提高精神层面的理论建设,它也会成为一种无形资产、精神财富、潜在影响力甚至是组织之间的核心竞争力。非营利组织吸收中国传统优良文化,树立其文化建设意识,在无形中不仅与中国社会融合的更加紧密,更是树立了良好的组织形象,可以得到社会的认可,公信力将大大提升。

三、形成基于中国文化的非政府组织文化

(一)把“天下为公”、“国家至上”作为非政府组织活动理念的基石

非政府组织文化的特色不仅仅应该停留在非营利性上,更不应该仅仅局限在一个组织的日常管理层面上,而是应该体现其深刻的思想性和理念上。在传统文化深厚的中国,能深刻体现人文精神、社会心理的非政府组织,在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层面上应该将代表公益精神的非政府组织的抱负和胸襟提高的以国家利益为根本、以兼济天下的情怀作为组织活动的基本出发点。

《礼记•礼运篇》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人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千百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目标正是要建立一个扶危济困、以解救天下苍生苦难为目标的“大同社会”。“大同社会”、“兼济天下”是中华民族历朝历代的仁人志士孜孜以求和为之不懈奋斗的理想社会。从孔子的“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大同社会梦想,到孙中山先生毕生追求的“天下为天下人之天下”的革命追求,可以看出,“天下为公”、“国家至上”是为公共利益服务的最高境界。因此,如果中国非政府组织将“天下为公”、“国家至上”作为组织的活动的基点和处世原则,那么无疑是对中国文化最深刻的理解和最完美的表达。唯有如此,非政府组织才能真正以非营利精神造福于天下,造福于民。

(二)把“民为邦本”、“社会和谐”作为非政府组织的社会价值追求

出自《尚书•五子之歌》中“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这句话,深刻表达了中国文化中的重民思想。传统的中国文化认为百姓是构成国家的基本要素,应该以人为本,把人作为国家的重心。在古代社会中,就已经有先贤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虽然在君主专制下这一理想并不能真正实现,但是历史上的明君却都明白同一个道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可以说“爱人贵民”集中地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鲜明的人文意识。

在非政府组织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过程中,在以中国文化对非政府组织进行重塑与再造的前提下,“民為邦本”这一朴素的观念,表达的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思想。非政府组织与企业及政府最大的不同在于它的公益性。而所谓的公益,就是为广大民众的利益所提供的公共服务。非政府组织将传统文化中的“民为邦本”的思想融入于自身的文化建设,这使得其在承担社会责任、履行历史使命时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随着当今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文明与民主程度不断提高,中国现今社会的政治体制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这是真正体现了“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思想。然而,社会的进步并不意味着矛盾的根本消除,在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的前提下,非政府组织在固本安民上承担着特殊的责任。人民的稳定关系着整个社会的安定与和谐,而和谐的社会环境才能使我国社会达到更加平稳而健康的发展,因此,在特殊的历史使命面前,非政府组织应该勇于承担,担负起应该承担的责任,把“民为邦本”、“社会和谐”作为非政府组织的社会价值追求。

(三)把“济困扶危,雪中送炭”作为非政府组织的道德情怀

“济困扶危,雪中送炭”自古以来便是善良人文情怀,是最受人称赞的道德情操。古人曾经有“锦上添花众人有,雪中送炭无一人”感慨。在事态炎凉的社会背景下,有的人愿意趋炎附势,结交权贵,不愿意悲天悯人,济困扶危。如果一个人尽心尽力的帮助他人,就是高尚的行为,就是脱离了利己的低级趣味的行为。非政府组织的出现,使社会关系、人际交往、价值观念发生了重要转变,不仅可以弥补市场经济带来的负效应,而且在道德领域展开了一幅新的互助互爱的全新图景,谱写了一曲曲扣人心弦、可歌可泣的慈善道德颂歌。

伴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伴随着中国经济政治体制的改革与转变,使中国非政府组织勃然崛起。在与国际组织的交往与接轨过程中,逐渐吸纳了其高尚的精神文化和公益慈善的情怀,在社会主义事成经济大潮中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

然而,非政府组织虽然不以营利为目的,但是组织本身的存在、运营与发展根本就脱离不了物质、资金的支持。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在经济杠杆的作用下,非政府组织并不能置身事外,非政府组织与其他组织一样也要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倘若经一部好也要面临着被淘汰,这是市场经济的法则。由于经济利益的诱惑,受组织运营的影响,有些非政府组织为了维持组织的存在与发展,逐渐背离了非营利组织的初衷,忘记了组织成立的宗旨,卷入利益的纷争之中,鲜有“济困扶危、雪中送炭”之举了,代之而起的是趋利避害。因此,现今中国非政府组织面临的很大问题便是如何防止市场化的倾向,怎样高扬公益精神、志愿服务、非营利行动的旗帜问题。面对这种情况,以中国传统文化的仁义理念加强非政府组织的文化建设,吸取国外非政府组织文化建设经验,投身和谐社会建设,使我国非政府组织的管理和建设的当务之急。所以,把“济困扶危,雪中送炭”作为非政府组织的道德情怀,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社会和谐治理的过程中保持非政府组织非营利本色的必然要求。

(四)把“义利并举”、“义以生利”作为非政府组织的活动目标

一提起非政府组织很多人自然而然的将非政府组织与利润相隔离,认为非政府组织,不应该与金钱和利益相联系。其实,这是对非政府组织的一个误解。非政府组织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组织,不能进行任何营利性的活动,但这只是非政府组织的初衷。在以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为目的的前提下,非政府组织可以从事一些与营利有关的活动。当然,这与营利组织的行为具有明显的区别,非政府组织所从事的营利活动,都不会用来进行组织内部的利润再分配,而是用来维持和运营组织,组织中的个人也并不会因为非政府组织的营利性活动而取得任何利益。

在中国传统道德中,虽然主流价值观是以义至上,将“义”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认为金钱利益是低俗的。为了保持自身的高洁,哪怕是箪食褛衣,也要“视金钱如粪土”、“视富贵如浮云”、“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等等。但是,“也有一批实用主义的思想家、哲学家提倡讲义与利并举,主张义利双兼,这种充满着浓重的讲利重义的管理思想,倡导‘见利思义’、‘义然后取’。”显然这是一种更加理性、更加实用的思想观点,“义利并举”、“义以生利”,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偏废,“义”的实现不能脱离“利”的支持而凭空存在。当然,不能只追求利益而放弃大义。利益的存在会使道义可以更好地实现,毕竟精神无法脱离物质而存在,同时,“义”的实现也需要有“利”的支持。只有将二者相统筹,才能体现义利并举。从另一方面来说,“义”也可以生“利”。在非政府组织实行义举时,无疑会提高非政府组织的品牌形象以及在社会的公信力,这势必使组织获得良好的回报。因此“义利并举”、“义以生利”是非政府组织的活动目标。

(五)把“修己安人”、“克己奉公”作为非政府组织的修养准则

中国古代推崇的处事原则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种处事方式透漏出的是“仁”的情怀和修养。所以,这不仅仅是一种人际关系的交往方式,也体现出传统文化熏陶中的个人修养的水平和程度。《论语•宪问》云:“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4]这是说要提高自身修养,使人民安乐。从这里不难看出的是,中国古代文化中已经从管理者的角度思考管理他人和加强自身修养的关系了。

非政府组织的管理不仅仅要从制度上进行约束,同时还要加强对组织成员的道德修养与精神境界的提升。从非政府组织成员的构成来看,由于很大一部分是来自志愿者,因此,与企业管理不同的是,利益激励并不能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非政府组织成员更注重的是精神上的回报。因而,非政府组织的“大学之道或管理之道,亦即管理的最高境界:修己安人。修己叫做自我管理,是德行;安人叫做管理他人,是德政,将二者发扬光大,便是‘明明德于天下’。”[5]这就是说,非政府组织的管理者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因为自身的威严并不是由于组织中的地位决定的,而是来自个人的较高修养。非政府组织中的成员要注重克己奉公,严于律己,要具有鲜明的志愿精神,只有加强双方的道德修养,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所以,把“修己安人,克己奉公”作为非政府组织的修养准则,是提高组织知名度与公信力最有力的武器。

参考文献

[1]张志刚.李希茜.NGO文化建构初探[J].甘肃理论学刊,2005,(2).

[2]王永华.实现传统文化与时代的对接[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3,(4).

[3]李宗桂.中国文化概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8.

[4]武晓花.论语通译[M].吉林:延边人民出版社,2003.

[5]郑直.管理的最高境界:修己安人、内圣外王[EB/OL]. news/viewnews-21164.

非营利组织失灵理论 篇9

公共物品的不可分割性和非排他性,使得它无法通过市场体系,即个别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的交易来提供,出现市场失灵。因此,提供公共物品的任务就落在了政府肩上。但是,人们对公共物品在品种、数量方面的偏好并不一致,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只能倾向于大多数的选民。这样的结果必然导致一部分人对公共物品的过度需求(excess demand)得不到满足,另一部分人对公共物品的特殊需求(differentiated tastes)也得不到满足,出现政府失灵。这时候,非营利组织应运而生,它们拾遗补缺,为需求过度的人提供额外的公共物品,为需求特殊的人提供专门的公共物品,以此来满足他们的需求。

韦斯布罗德采用了剩余分析的策略。在他看来,任何消费者都有对于物品(包括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需求,个人会因收入、宗教、宗族背景、教育等差异产生需求的异质性(the heterogeneity of Quantities demanded)。政府、企业(市场)和非营利组织都是满足个人需求的手段,这三者在满足个人的需求方面存在着相互替代性。正是政府和企业(市场)在提供公共物品方面的局限性,导致了非营利组织的存在。他认为政府提供的任何产品的数量和质量都是由政治决策过程决定的,对于公共物品也不例外。在不存在投票交易的简单多数模型中,投票结果往往反映了中位选民(median voter)的偏好,这样的结果必然导致一部分人对公共物品的过度需求和特殊需求得不到满足而留下大量不满意的选民群体。尽管在公共选择中也可能采用其它的投票方法,但Weisbrod认为,投票方式的变化只会较小的改变不满意人群的数量,只要反映中位选民需求的政治决策过程还存在,就仍然不能满足异质性较强的消费者需求,从而出现政府失灵。当消费者不满意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时,他可以选择几种替代形式。

(1)移民:但人们的迁移是有成本的,人们选择居住地点的时候往往更多地考虑其他因素,而不是当地政府的政策。

(2)组成较低层次的政府:人们可以组成较低层次的政府来提供公共物品,如公园和图书馆就可以同时由联邦和州、县政府提供。

(3)求助于私人市场:人们不可能约束私人市场生产公共物品,私人和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在适应消费者需要和价格方面是有区别的。

(4)求助于非营利组织。公共物品有一个弊端,每个消费者对物品的形式、质量、使用和处分都很少控制。因此,消费者通常会选购那些容易控制的私人物品来替代,很少再买公共物品。这意味着,消费者并非处于政府和私人市场的最优位置,他们对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不满意,同时又在私人市场上做出了无奈的选择。

韦斯布罗德的理论说到底是个制度选择理论,他为一个重要的现象提供了有说服力的解释。的确,相当多的非营利组织所提供的服务具有公共物品性质,至少对某个特定的人群具有公共性。例如,美国的全美心脏协会(AmericanHeartAssociation)、全国癌症协会(National Cancer Society)是靠私人捐款的资助进行医学研究的,这类研究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任何治疗心脏病或癌症的新进展对所有患者和潜在的患者都是个福音。但是政府由于种种原因不愿意或不能提供充足的研究经费,使得这两个协会在发挥作用,以弥补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不足。

韦斯布罗德的理论解释了企业(市场)、政府和非营利组织三种机制存在的必要性,指出它们之间是互补关系。非营利组织的规模取决于消费者对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满意程度,当消费

者对政府提供公共物品越不满意,非营利组织的规模就越大。但是,韦斯布罗德的理论也有很大的局限性,有些非营利组织提供的并不是公共物品,例如美国很多非营利的医院、托儿所、私立学校、养老院、交响乐团,它们提供的服务显然不是公共物品,而是私人物品。为什么有些私人物品不是由营利性企业提供,而是由非营利组织提供?耶鲁大学法学院教授Henry Hansmann的合约失灵理论给出了回答。

非营利组织作为一个部门出现是20世纪后二十年的事情,它与福利国家、公共管理的危机,政府改革及治理理念等相关联,是对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的反应。具体而言,现代非营利组织兴起的背景具有以下特点:首先,西方各国已经经历了漫长的资本主义历程,经济生活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市场发育成熟,企业作为一种以利润为导向的积累财富的机制从其它组织形态中分离出来,与政府体系分别构成两个相对独立的部门。换言之,在黑格尔时代“国家”与“社会”分离的基础上,“社会”领域中的经济生产部门——企业部门又分离出来,从而形成政府-市场-社会的三分模式。这种三元社会结构是现代“公民社会”的内涵和非营利部门产生的基本架构。第二,在上述三元模式中,公民社会领域在20世纪70—80年代以来得到更多的重视。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及二战以后兴起的福利国家越来越显露出危机,依靠政府来满足公共需求的计划受到了质疑;现代企业的发展对自由市场机制也造成了冲击,人们认识到政府在提供公共物品或市场在提供私人物品时也存在缺陷,这促成了另一种机制——非营利组织机制的发展。因而,现代非营利组织是对“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的应对,但必须认识到,这两种“失灵”并没有离开有限政府和成熟市场体制的话语前提,换言之,非营利部门的兴起是对国家的统治霸权和市场的经济霸权的制衡,而与有限政府和自由市场的制度安排恰恰是相应和一致的。

从第三部门的发展历史中可以看出,它是在国家、市场、公民社会的三元模式中构建的。现代第三部门至少体现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制度内涵:

第一,基于分权的有限国家的理念。近代公民社会的制度意义主要是对国家权力边界的界定,这种倾向反映在17世纪洛克的国家起源有限权力学说的影响,18世纪斯密对市场经济“看不见的手”的强调,19世纪托克维尔对志愿社团自治作用的研究等。公民社会的话语突显了国家权力之外的自由空间的生长,也体现了国家权力边界被不断界定的过程。

第二,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现代公民社会涵义的演进,基于市场经济体系的成熟和复杂化,企业作为一种以利润为导向的积累财富的机制已经从其他社会组织形态中分离出来,与政府体系分别构成两个相对独立的部门。换言之,在“国家”与“社会”分离的基础上,“社会”领域中的经济生产部门——企业部门又分立出来,从而形成政府—市场—社会的三分模式。现代公民社会关注于政府和市场的“所不能为”,是对政府体系和市场经济作用的范围的进一步界定。

非营利组织管理小论文 篇10

一、参考题目

论文一:二选一:2013年11月8日交

1.非营利组织与政府之间的互动研究

2.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问题及对策分析

论文二:二选一:2013年11月22日交

1.非营利组织战略案例分析

2.非营利组织营销环境分析

二、格式要求

(1)封面: 横向逐行书写:天津电大**专业(本科)《**》课程论文(小三号字宋体,加粗);标题(居中,三号字宋体,加粗);作者、学号、所在分校、班级、辅导教师姓名(居中、小三号字楷体、加粗)

(2)内文 :横向逐行书写:标题(居中、三号字宋体、加粗);作者(标题下空一行,居中、小三号字楷体、加粗);正文(作者下空一行,小四号字宋体)。

正文为文章的主体部分,为使脉络清晰,应有纲、目、子目之分,建议加上小标题,标示各个部分的内容要点,或用加简捷准确的观点句表示。序号的规范应是“

一、(一)、1”。每页36字×28行,可以设置1.5倍行距,标示页码。

(3)注释(正文下空一行,五号字宋体)

(4)参考文献目录(注释下空一行,五号字宋体)

注释、参考文献目录是评定论文作者的研究状况及钻研程度的一个重要依据,要依次列作者,文章名,出处,出版社(或刊物),出版时间。注释应注明出处页码。文中加注释序号,一律采用尾注形式。

课程论文统一用A4纸打印,左侧装订。

三、字数要求

我国非营利组织的薪酬管理 篇11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薪酬管理;薪酬设计;激励

一、薪酬管理的概念界定及功能

(一)薪酬的概念

1、广义的薪酬,是指员工获得的所有劳务回报。1990年约翰特博曼提出全面的薪酬也就是广义的薪酬,他认为,薪酬不仅仅包括金钱和物质范畴,还包括员工的间接收入和一些非经济性报酬,就是非货币性薪酬。

2、狭义的薪酬,是指员工获得的一种货币收入。国内的学者大都从狭义的角度出发来定义薪酬的。

(二)薪酬管理在非营利性组织中的功能

1、维持和保障的功能,首先,非营利组织的员工付出脑力和体力劳动,就应该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来维持最基本的吃、穿、住、行等基本生活,薪酬最基本的作用就是维持个人及家庭的基本生活需求,在此基础上,员工还必须更新知识和技能,来保障他们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不被淘汰。

2、激励功能。薪酬激励就是确定薪酬与业绩之间的关系,合理的薪酬可以促进员工提高工作效率,更高的工作效率又会给员工带来更高的薪酬,由此形成良性循环,虽然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员工可能不是由于更高的薪酬投身社会组织的工作,但是薪酬在一定的方面给予他们工作肯定,尤其是非物质薪酬满足他们更高层次的需求。激励功能是薪酬的核心功能。

3、调节功能。薪酬的调节功能主要表现在对薪酬差别的利用上,一方面,管理者可以利用薪酬的变动,将组织目标传达给工作人员,使得员工的行为符合组织的目标。另一方面,通过员工间的差别薪酬可以化解员工间的矛盾,协调人间关系,从而促进组织战略目标的实现。

综上所述,薪酬管理在非营利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想要实现社会组织的良性发展,就必须利用好薪酬管理的手段,这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二、我国非营利组织薪酬管理的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非营利组织的薪酬整体水平低

虽然在《社会团体管理条例》中规定,社会组织的薪酬标准参照事业单位,但是实际上我国社会组织工作人员的薪酬待遇与事业单位相差甚远。在一些较发达的地区,例如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区,非营利组织的工作人员工资在2000元-2500元,在欠发达地区,非营利组织工作人员的工资在800元左右,远远低于当地的平均工资水平。连基本的生活都保障不了。尽管非营利组织的工作人员可能不是因为高薪才进入非营利组织工作,是由于某些特殊的偏好,例如利他主义、较短的工作时间、较好的工作环境等等,同时过低的薪酬,保障不了基本的生活需求,也会使得非营利组织人员的流失。

(二)我国非营利组织的薪酬管理普遍存在平均主义

平均主义的思想在我国根深蒂固,我国历来都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传统思想。非营利性组织由于其非营利的本质特征,其活动的利润和收益不在组织内部成员间进行分配,使得大多数的非营利组织管理者并没有意识到差别薪酬的重要性,导致其收入分配没有顺应市场的规律,仍遵循平均主义思想。这种平均主义的思想严重影响了非营利性组织员工的工作热情,还阻碍了拥有竞争意识的优秀人才发挥能力,使其工作效率低下,不利于社会组织的长期发展。

(三)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分配模式相对单一

以青岛市为例,我们对青岛市,120名社会组织的工作人员进行调查发现,社会组织的工作人员薪酬的分配模式比较单一,大部分依靠的是学历,工作年限和职称等级和职务级别。研究生的薪酬高于本科和专科生。工作时间越长相对的薪酬总额越高,按照年限进行工资的增长。职称级别的评定十分不规范,每上升一个级别都非常的困难。这就导致了工作量的增加并不会带来薪酬的上涨,造成熬年头熬资历的现象突出,挫伤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得离职率高于其他的行业,大量的人才外流我国非营利组织的薪酬管理缺乏长期的激励机制。

(四)我国的非营利组织的薪酬管理缺乏政策的支持

随着,我国社会组织的数量的增多,规模的扩大,国家没有出台相应的规章制度来规范社会组织的薪酬管理,没有建立薪酬管理制度。由于我国与西方的政治制度不同,政策的支持在我国是至关重要的。没有政策的支持,社会组织员工的基本工资和福利都得不到任何的保障,容易引发薪酬管理的混乱,由此进一步影响社会组织作用的发挥。

三、对我国非营利组织薪酬管理的建议

(一)树立正确薪酬管理的理念

平均主义思想向公平理念转变,公平和平均存在本质的区别,公平理念体现在两个个方面,首先是外部公平,外部公平体现在同一行业、同一地区、同一规模的组织中相似职务的薪酬水平应该大体一致,然后是内部公平,从前实行的平均主义想要实现的也是内部的公平,但是平均主义强调的是无差异性,实际上是对组织内部人员的不公平。公平强调的是对不同职务的员工,按照对组织的贡献、个人的能力以及工作的态度进行差别的薪酬管理。

(二)基本的薪酬设计

根据经验借鉴,国外对于非营利组织人员的薪酬主要持三种观点,第一种是低薪酬理论,认为非营利组织的工作人员具有某种特别的偏好,并能从这些偏好中获得一定的效用,这些效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补偿较低的劳动报酬。第二种是高薪酬理论,由于非营利组织的员工不分享组织的利润,而且对非营利组织的监督相当困难,再加上信息不对称,因此认为非营利组织没有低薪酬的动机,同时他们普遍认为较高的薪酬可以保障服务的质量。第三种是等薪酬理论,认为非营利组织人员的薪酬受市场供求的影响,与企业相同,劳动生产率决定劳动报酬。

(三)薪酬激励

对于薪酬管理来说其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将薪酬与绩效相结合,从而成为激励员工的重要手段。对非营利组织的员工进行薪酬激励,对非营利组织的员工进行薪酬激励,首先要了解员工对薪酬的期待,并且这种期待具有可能性,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求分为五种,从高到低依次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根据非营利性非营利组织的特征,非营利组织的人员对于高收入并没有过分的追求,他们只要求薪酬水平能够满足个人及家庭的基本日常支出就足以,他们追求的更多是尊重与自我实现。其次,非营利组织要想留住和吸引人才不仅要了解从业人员的需要,还要争取员工对其工作满意。根据赫兹伯格提出的双因素理论,影响员工对其工作的满意度的因素分为两种,一是保健因素,二是激励因素。结合我国的具体实际,对我国非营利组织员工的薪酬激励制度提出自主式薪酬,成为我国非营利组织吸引人才的基本激励制度。薪酬包括各个方面:基本工资、附加工资、间接工资、工作用品补贴、额外津贴、晋升机会、发展机会、心理收入、生活质量和私人因素等。自主式薪酬就是根据自己的能力、知识、兴趣、爱好以及家庭情况,自主选择一个或者多个薪酬成分,进行自由组合,从而构建出自己最满意的薪酬。与单一的薪酬管理模式相比,自主式薪酬尤其明显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降低了非营利组织的成本,实现资源的有效分配、满足了员工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体现了非营利组织员工的价值观和道德使命感(作者单位:青岛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美]托马斯·伯格曼,维达·古尔比纳斯·斯卡 佩罗,著.何蓉,柳莉,陆文学,龙先东,李宏伟,等译.何蓉,译校.薪酬决策(第4版)[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

[2] 孙剑平.薪酬管理—经济学与管理学视觉的耦合分析[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

[3] 李新建.企业薪酬管理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上一篇:美国商务签证申请材料下一篇:王文涛常委见面会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