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效应

2024-08-28

发展效应(通用12篇)

发展效应 篇1

城市的“品牌效应”实质是与城市有关联的社会公众在选择城市旅游、居住、发展时, 对著名城市更偏爱、更感兴趣的倾向及积极影响。品牌城市更能吸引愈来愈多的高层人才和名人名流前来定居, 并能使人产生愉悦感、信赖感、可靠感和安全感, 其地位一旦在人们心中确立, 就能够保持长久的相对稳定性。人们对品牌城市的关注、信任与忠诚度是社会公众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城市经营者应善于把握此种心理现象, 实施城市“品牌战略”, 在城市竞争中获益。例如徐州市早在2005年就荣获“中国品牌经济城市”称号, 2006年又入围“CCTV中国魅力城市”20强。开放型经济快速发展, 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知名企业2000余家, 卡特比勒、利勃海尔、圣戈班、克虏伯、上好佳、拉姆齐、劳特斯、沃尔玛、家乐福、普尔斯马特、易初莲花等国内外著名企业跨国公司先后落户徐州;私营企业发展迅速, 达到2.3万户, 新增注册资本175.7亿元;有10多家民营企业跻身全国企业500强, 现拥有中国驰名商标36枚、中国名牌产品48个。这些“国字号”名牌企业, 在面对去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上, 发挥了“顶梁柱”的作用, 有力支持了我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所谓名牌, 是指知名品牌或强势品牌, 我们研究名牌, 正是为了帮助企业创立名牌, 利用名牌, 并希望通过对名牌的研究使人们充分意识到名牌的作用, 形成名牌意识。名牌的伟大作用在于它的品牌效应, 名牌亦应以此为基点, 带领着产品、企业、社会进步、发展。

而品牌效应是指由名牌这个无形资产所引发的能够为其所有者或经营者带来新的经济效用的现象。名牌作为企业资产在市场开拓, 资本扩张, 人员内聚等方面都会给企业带来影响, 使企业拥有成功的法宝。

一、强化引导服务, 持续推进企业品牌的创建

品牌靠创建、靠宣传、靠保护、靠扩散。实施品牌战略更应重视发挥品牌效应, 促进资本扩张。可以说, 品牌效应是名牌战略的目标和归宿。品牌创建过程不重视发挥与名牌相关的效应, 则名牌难以形成一定声势和影响, 局限而难扩张。名牌创建后不重视发挥已形成的名牌效应, 名牌不可能持久和远扬, 酒香也不怕巷深。创建名牌为龙头实施资本扩张, 以品牌和资本为纽带, 创建大公司, 大企业集团。必须自始至终把品牌效应最大化作为衡量名牌战略成功度的标准。重视发挥品牌的乘数效应、积累效应和扩散效应的作用, 正确处理三种效应的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 实现品牌效应最大化, 在实施品牌战略中, 创出一条新路子。

例如, 古称彭城, 史称九州之一的徐州, 具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和2500多年的建城史, 幅员辽阔, 物产丰富, 交通便捷, 地理位置优越, 处于苏鲁豫皖四省接壤地区, 是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 先后获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优秀旅游城市、双拥模范城、环保模范城、卫生城市等称号, 这为推动古彭城城市品牌的“名牌效应”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使素有拼搏精神和创新意志的徐州人民充分利用资源富集且组合条件优越的优势, 选择生产适销对路的民生产品和能源产品, 迅速催生了纺织、服装、鞋业、建材、建筑、机械、火电等一批批工业园区和城乡市场日益活跃的工业商业带。在市场竞争的优胜劣汰中, 特别是在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后, 自主品牌和核心技术使成本竞争和能源竞争起到了关键的稳定作用。基于这样的认识, 徐州市更加注重加强政策引导, 大力实施“质量立市、质量兴市、质量腾飞”的战略, 坚定地走质量起步、ISO上路、品牌开路的发展路子, 并从财政、信贷、税收、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奖励扶持。在2004年就开始启动了新城镇建设、新城区建设, 按照“一年打好基础, 两年拉开框架, 三年初具规模”的要求, 力争把新城镇、新城区建成集商业贸易、行政金融、文化娱乐和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现代化新城镇, 把实施品牌带动与项目带动、创新带动与服务带动结合起来, 强化扶持企业发展, 不断优化品牌企业的成长环境;坚持把工作力量压到一线, 压到抓工业经济“大盘”上, 全力打好“保品牌企业、保市场份额、保营销网络”攻坚战。今年1-6月, 我市城乡市场日益活跃, 以淮海食品城为龙头的三环路市场带蓬勃兴起、城区三大商业圈日益繁荣。在淮海经济区20个地级市中, 徐州市经济总量排名第一, 100多万外来务工、创业人员在徐州实现了稳定就业。新徐州、新形象, 繁荣、文明、和谐的徐州正在古彭大地上迅速崛起!

二、积极应对危机, 趁势扩大品牌企业的竞争优势

在国际金融危机面前, 我们坚持技术进步和管理创新“双轮驱动”引导企业固本培源, 走内涵式发展、差异化竞争的路子。

一是向技术进步要后劲。加快技术改造步伐, 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大力引进技术装备, 实现生产能力提高和生产成本下降。徐工集团去年从德国、法国等地进口多台先进技术设备, 不仅生产效率提高了40%-60%, 也大大降低了经营成本。今年, 我们抓住增值税转型的有利时机, 引导企业加大机器设备更新力度, 新购置机器设备抵扣税款2.66亿元, 折算机器设备价值约18.3亿元。

二是向管理创新要效益。在应付国际金融危机中, 维维集团创新营销管理模式, 取消省级代理商, 发展市、县和乡镇级代理, 在全国发展了3000多家优秀的战略伙伴, 形成了高效的销售网络。徐州矿物集团通过实施企业精细化管理和系统化管理, 经营规模和税后利润增长6倍多。一批企业抓住国内同行重新洗牌, 技术管理人才, 技术工人流动加快的时机, 提出“四舍得” (工资舍得、福利舍得、保险舍得、培训舍得) , 南下北上“招贤纳士”。今年从“长江三角”引进的优秀技工和高级管理人员达到1万多名, 从而使全市企业管理的整体水平迅速提升。

三是向扩大内贸要市场。在巩固拓展传统外贸市场, 加大自主品牌和机电产品出口的同时, 引导徐州品牌企业选择出口与内销齐头并进的战略。以维维集团为例, 90%的市场在国内, 去年公司销售额比上年增加40%, 剩润增长56%。据不完全统计, 全市共有28万多家品牌店遍布全国, 为企业应对危机, 渡过难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进一步做大做强一市六县28个交易额超过亿元的专业市场, 办好各种经贸展会活动。

四是向行业协作要空间。鼓励品牌企业利用市场网络营销优势, 使名牌企业实现了低成本快速扩张, 同时为配套或加盟的企业节省了大量研发与市场开发的资金投入, 实现了双赢。目前, 在徐工、维维、徐矿集团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周围, 已聚集了成百上千家中小企业,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 同业公会的职能作用, 引导造纸、煤、铁、石灰石、大理石、石英等具有国际市场定价权的行业加强价格自律。企业在展销会上统一价格, 取得了整个行业效益的提高。

在应对危机的同时, 要大力支持企业参与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制定。一些企业开始从做产品向创品牌、搞研发、定标准跨越, 加速了从“徐州制造”向“徐州创造”的转变。全市有5家企业参与制定3项产品国际标准, 63家企业参与制定101项产品国家标准。鼓励品牌企业大力实施资本运营, 扩大品牌规模优势, 全市共有境内外上市企业36家, 募集资金近200多亿元。鼓励有条件的品牌企业实行跨国界、跨区域、跨所有制的并购重组, 对被评为世界名牌产品的企业给予一次性奖励300万元。目前, 徐工、维维、徐矿集团等一批企业, 开始尝试通过跨国合作、国际品牌并购等方式“借牌出海”, 拓展国外营销网络, 挤进国际高端市场。

三、加强资源整合, 致力推动城市品牌的“名牌效应”

“城市竞争, 名者胜。”世界名城、无论大小、莫不如此。城市品牌的“名牌效应”具体体现为:

附加效应, 著名城市能给本地居民及旅游消费者带来附加价值, 有时这种附加价值甚至超过旅游消费者行为本身的价值。旅游消费者一般按遗憾最小原则消费, 其对最小限度遗憾的关心超过对最大限度满足的关心。选择名牌城市消费则能起到如此效应。到名牌城市消费、定居是消费公众显示自己个性、提升自己地位、显示自己身份的标志。著名城市能吸引名人前来光顾甚至定居, 名人则更能为城市增添名气, 提高城市的知名度, 增加城市的文化含量。

光环效应, 名牌是城市为自身营造的光环, 它能有效地影响社会公众对城市自身形象的看法和评价。如何建立城市名牌的光环特征:城市功能要健全稳定;城市建设要独特新颖, 有个性特色:城市品牌的名称要易于认读、识别和记忆;品牌标志要寓意深刻, 引人注目;城市环境要整治, 尤其要提升市民素质, 建设一流的城市软环境。塑造良好的城市品牌形象, 可以帮助城市建立“光环”。城市名牌战略策划能把握社会公众这一心理倾向, 对强化名牌意识、全面实施名牌战略有很大裨益。

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支配着城市形象竞争, 越是有声誉的城市, 越能获得更多文化名人光顾, 获得更多旅游消费者的青睐, 愈能获得好的收益, 增加城市更多的名声, 而这些好处恰恰又能产生并维持城市获得更大的声誉。相反, 城市形象愈差, 旅游收益就会愈低, 光顾、定居城市的群体也会锐减, 而城市建设的投入就会越少, 形成恶性循环, 城市将会一蹶不振。

激励效应, 城市的名牌效应能鼓励市民的士气, 能鼓励城市市民更重视城市自身的环境、文化建设, 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 增强城市的内聚力、荣誉感。城市名牌的塑造主要靠全体市民长期不懈的努力, 而著名城市的市民会更珍惜名城的这一荣誉, 会加强自律意识, 会加倍努力塑造城市的形象品牌。

我们始终坚持品牌带动战略, 有规划、有步骤地推进特色产业园区、产业基地和专业化市场的建设。目前, 全市10多个国家级产业品牌, 28个年交易额均超亿元的专业市场, 从而为企业创品牌、保品牌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同时, 我们坚持把实施品牌带动作为促进各项工作的重要抓手, 努力形成全社会“讲品牌、创品牌、护品牌”的良好环境与氛围。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 徐州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文化模范城市等称号。可以说, 品牌不仅打造了徐州经济的核心竞争力, 也打造了徐州在科技、教育、文化历史、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城市名片”。

发展效应 篇2

一、成人教育对受教育者个体发展负向效应的经常性表现

1.录取分数低,基础好坏无所谓———对成人教育认识不足,难以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上世纪从70年代后期恢复高考到90年代中期,全日制高等教育招生数量增长缓慢,许多被挡在大学校门之外的成人,想进一步深造或获得相应的文凭,不得不走成人教育这条路。再加上当时有能力举办成人教育活动的单位少,开办专业不多,招生量也不是太大,因此,其成人教育质量是令人满意的,社会反映也比较好。90年代末,随着全日制高等教育快速扩招,成人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和适龄人口总量下降,成人教育逐渐出现了生源危机。而大部分的成人教育举办单位是通过入学者缴纳的费用来维持运转的,为保持教育的正常进行并有所收益,成人教育招生时一再降低分数,甚至降到及格线以下。如此一来,成人学员的认识和态度出现偏差,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不足,缺课逃课、迟到早退、上课不认真、作业应付、考试作弊等现象频频出现,满足于考试及格和毕业等最低学习要求。

2.专业设置宽泛,那个专业好通过选那个———学习方向和目标不明确,难以为以后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随着高等教育专业类别的扩张,成人教育专业也越来越多,但相当一部分专业是原有专业的一个研究方向或者分支。这对于教育者来说可能易于区别与对待,但对于要参加学习的成人来说就有些迷惑了,不了解专业内涵,以及专业与社会需求、个人发展的关系,在专业选择时,有的走传统,有的则赶时髦,或者别人选什么,自己也选什么。而对专业认识程度的高低,以及喜好程度的不同,不但直接影响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甚至可以影响到一个人以后的生活方式和工作质量。

3.教学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应用性差———曲解教育的价值和功能,强化学习的投机行为

成人教育一般以相关学校,尤其是全日制高等学校为依托而进行教学活动。高校是以教学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强调相关学科的系统性、科学性、前沿性和可操作性。因此,高校教学活动基本上是以理论传承、研究为主。教育者要利用有限的时间,向学生灌输大量的理论知识,以使学生慢慢消化吸收,为以后的发展服务。而成人学员是“在岗学习”,希望学到实用的知识和技能,在工作中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应该说此种想法不错,但却是一种急功近利的学习意识和行为,是在错误理解教育的价值:教育具有“全人”的功能,是要求受教育者综合全面发展的一项社会活动,而不是职前培养或岗位培训。

4.管理不严格,学习时间缩水,学习过程轻松———养成对学习、生活和工作随意随性的态度,不能很好地适应秩序化的社会

“工学”矛盾始终是成人学员面临的一个棘手问题,如果按照许多教学单位规定的“缺课三分之一及其以上,不得参加该课程考试,必须重修”等规定,恐怕有相当多的学员难以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学业,并顺利毕业。因此,许多成人教育举办单位在对学员学习、考试等环节上,往往要求非常严格,但真正执行起来要大打折扣,对待各种违纪现象或者得过且过,或者熟视无睹。如此一来,学员对待学习的惰性心理就会被无限制地放大,慢慢形成一种“无所谓”的心态。如果把这种心态带进未来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将很难适应越来越秩序化的社会。

5.起点不高,社会认可度低,用人单位不太重视———自我评价严重错位,难以持续不断地提升自己

当今,尽管“五大生”(全日制、函授、夜大、广播电视、自学考试等学生的简称)在相关文件中享受同等的待遇,但在人们的意识和现实的生活中,他们与全日制同等学历的毕业生相比,受重视的程度要差得多。除了传统的教育观外,成人招生、培养、毕业等环节与全日制的有距离也是影响因素。而且这些做法和看法将长期存在,其直接影响是成人学员自我否定,进而感觉自己的知识能力等不如同等学历的全日制学生,进取心不能正常释放,失去了发展的动力,遇到困难或问题时回避逃避,难以在未来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不断自我加压,提升自己。

6.接受教育主要是获取文凭,对教育中的其他要素,诸如情感、人际、心理、道德等方面的关注程度低———把学习当作过程而不是新的起点,忽视教育对个体发展的长期影响作用

成人学员对文凭的期待是非常迫切的,接受教育就是拿文凭,接受教育就是完成一个文凭的获得过程。至于这个过程的所有活动或要求对自己以后的发展到底有多大的影响作用,可以忽略不计。因而对于情感交流、人际关系处理、良好心理养成、形成社会所期望的价值观和道德素养等一系列与教育活动有关的要素,缺乏全面考虑并身体力行。随着教育活动的结束,学员之间、学员和教师之间的各种活动也就停止了,大大降低了成人教育的价值与功能,忽视了教育对于自己整体素质增强的促进作用。

二、成人教育对受教育者个体发展负向效应的原因分析

1.成人教育的专业结构设置不合理,不能满足学员个体发展需要

由于社会变化速度的加快和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成人学员对于新知识和技能的要求越来越强烈,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具体。而成人教育和其他教育一样,与社会的发展和人的要求相比,有一定的滞后性。尤其是专业设置和调整时,除了有一定量的社会需求之外,还要看相关知识的发展是不是完整、系统和科学,能不能达到专业培养的程度。由于传统专业知识体系比较成熟和完整,师资力量等教学资源比较充足,尽管社会需求量下降,但开设者仍然很多,招生量仍然很大。而有些社会急需的专业,则因知识体系不完整、教学条件不足等而没有办法开设。当然,也有的专业具备开设条件,但生源少而达不到单独开班的最低要求,成人教育举办单位也就放弃了。

2.成人教育的教育内容方法等与普通教育差别不大,不能适应成人学习特点

成人在教学活动中,除了对知识技能的讲解与示范等常规教学要求外,更重视教学的实际应用价值,也希望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以便增加学习的乐趣。而成人教育一般是依托相应的普校来开展的,师资也是以临时聘用的教师为多。而普校的教师习惯于按学科特点来进行教学活动,教学时比较重视学科理论的完整性。教学方法也是以讲授为主,成人学员希望的讨论、参观、实践等教学形式很少或根本不用。几节课过后,部分学员感觉教学活动索然无味,不如自己看书或者干点其他事情。所以,经常发现成人教学活动开始热闹,但随着教学过程的进行,就会慢慢变冷,直至数十人的班只有几个学生听课。

3.成人教育管理宽严不一,视野之外的教学站点监控不到位,同一批次的学生学习结果差距很大

成人教育举办单位根据学员需要或办学的需要,经常在外地开设教学站、教学点,由于远离视野范围,对其管理的难度比较大,监控不容易。考虑到办学成本和收益等因素,有的教学站点就租用几间房办公,教学场地也是开课时临时租借。师资尽量利用当地的,不管其是否具备授课资质。教学材料除了考试时必需的书本,仪器设备等几乎无从谈起。有的教学站点甚至不安排面授活动,只要学员参加考试就行。而所谓的考试是“抄袭作弊”,没有按照考试的规范来进行。当然,也有比较好的教学站点,但总体是校内班比校外班规范,学习结果差距较大。

4.从事成人教育教学工作的人员素质不齐,教学质量不能全部有所保证

高水平的教育教学是搞好成人教育工作的核心要素,直接影响到教育过程的有效性和教育结果的可靠性。由于成人教育举办者认识的不足和操作的随意性,在管理人员、教学人员聘用和使用时往往存在许多问题,比如有的管理人员水平较低,经验欠缺,能力不足,遇到问题时常茫然不知所措。有的学员学历不达标,低学历者给高学历的学员上课。有的不具备教师资格,而把成人教育课堂当试验场。还有的人对从事成人教育活动认识错位,看作是正常工作之外的补充;甚至有的人把从事成人教育活动当成增加额外收入的机会等等。

5.用人单位对成人教育毕业生另眼看待,导致学员学习热情降低

在使用和评价过程中,用人单位往往区别对待属下的成人教育毕业生与全日制毕业生,遇到工作安排、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福利待遇等问题时,按照毕业证属性来分先后。过去因为全日制大学毕业生比较少,区别对待的现象并不突出但随着毕业生的增多和社会观念的多元化发展,许多单位对待成人教育毕业生态度则大不如从前了,甚至有的单位根本不认可成人教育的毕业生,少使用不使用,使用不放心等现象比比皆是。因此,有的学员把接受成人教育当成“预备”,为以后“万一有用”而做准备,不能全面认识和理解接受教育的价值和作用。

三、成人教育对受教育者个体发展负向效应的矫正

1.摆正成人教育的位置,从终身学习的角度来认识成人教育活动

成人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一部分,也是持续时间最长、内容最丰富、层次类别最多的教育形式。随着社会要求的不断提高与人们观念的变化,接受教育,终身接受教育将成为社会的.必然要求和个体的自觉行动。成人教育正在由传统的学历教育向人的生存与发展所需的方面转化,由外界对于受教育者的“刚性”需求向受教育者内在自觉要求转化。接受成人教育是一个人在未来社会中生存有机会、生活有质量、工作有保障、发展有空间的重要前提,是构建学习型社会、自觉遵守学习型社会要求的必然所在,成人教育将成全社会的行动,逐步得到重视和加强。

2.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把成人教育看作是人的发展的途径之一

现代社会的一切活动要求从人的实际出发,尊重人爱护人和发展人。成人教育表面上是一种教育形式,是在完成一个个的教育过程,实现一个个的目标。但从具体的、直接的和最终的角度看,成人教育的开展与质量高低,取决于成人学员自身的能动性、主动性和教育结果的有效性。因此,教育过程中应该尊重学员人格,满足学员对于教育的需求,让学员体验到学习带来的快乐和收益,即成人教育要回归“成人”本位,从成人的角度来进行教育活动。

3.以社会需求和学员需求为出发点,不断调整教育目标和手段

成人教育的出发点无非两个方面:社会的、学员个体的。这是由教育的社会功能和个体功能决定的,即教育既要促进社会发展,也要促进受教育者的发展。从个体发展的角度看,教育过程中应该避免教师本位、课本中心、获得文凭为结果的行为和做法,在保证教育目标实现、教育任务完成的情况下,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和教育结果应该更切近社会实际,切近学员实际。在社会发展变化中,在学员的实际需求中安排调整教育内容、方法和手段。

4.加强教育过程管理,纠正成人教育活动中的失当行为成人教育管理难度大于其他教育形式是事实。管理难度大不能单从学员身上找原因,管理者要从自身找原因,要戒除思想懈怠、不负责任、得过且过等行为。管理者不但要制订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更要执行各种管理措施,即管理者先管好自己。而且配备管理人员时,在学历、能力、工作热情等方面与成人学员适配。要不断调整专业设置及课程结构,选聘高素质的任课教师,鼓励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灵活的学业成绩考评措施。管理者和教师加强与学员的联系,通过感情的拉近来实现管理的有效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5.宽进严出,调整成人教育结构和布局

充电站发展需“圆形效应” 篇3

当舆论均以“圈地”、“对垒”这样的字眼儿,来形容“油老大”和“电老大”竞相建设充电站的热潮时,充电站建设在技术标准、成本、未来商业市场空间等诸多领域所面临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央企示范的“美”

电动车时代即将到来,与电动车相配套的充电站建设,会成为一种新兴产业。但由于目前缺乏经济性,国内的电动车充电站尚未对社会开放,更多只是示范作用。

有业内人士指出,现在建充电站除了“圈地”,没有什么太多的实际意义。其作用,大概相当于老虎在一棵树下撒了泡尿,用以标定自己的势力范围。

行不行先占着,这是典型的垄断行业的垄断思维。记者从去年8月建成的漕溪电动车充电站了解到,这个充电站自建成以来,可称得上是“门可罗雀”。相关部门来此考察时,充电站会联系某品牌的轿车,让轿车过来摆个姿势。此外,偶尔来充电的,只有上海电力公司的几辆电动工程车和上海已经投入运营的一些电动公交车了。工作人员坦言,如此现状,主要是由于上海目前并没有社会化的电动车辆。

其实,这也正是目前全国电动车充电站的缩影。

北京市电力公司内部人士很坦白地对媒体说,现在的充电站真正符合标准的不多(根本没标准),现在建充电站不是为了用(当地根本没电动车,对已经上市的电动车,他们也认为电池技术根本不行),而在于“宣传示范”。

清华大学汽车工程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宋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充电站的意义大于实际作用。为什么?路面上没有多少电动车在跑,怎么会有市场?”

他认为,目前电动车仍停留在概念车的范畴,应用也只是在公共领域,只有电动车推广到私家车了,才会对充电站有需求。此外,还有充电时间的问题,电动车一多,而充电位有限,必然造成不便。

比亚迪方面传出的信息是,充电配套设备的欠缺,将拖电动车商业化后腿。

北京索荣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汽车咨询网总裁贾永轩认为,我国还未形成良好的电动车使用环境,例如充电设施不完善、充电标准未统一,消费者即使购买了纯电动车也不方便使用。另外,在政府没有明确新能源汽车补贴的情况下,电动车的保有量不可能大幅度提升,充电站也就是摆设而已。

国家电网研究院副院长胡兆光表示,电动车充电站目前还不具有经济性,尚处于试验摸索阶段,主要是电池技术还不过关,未来的发展还要取决于电动车的推广。

标准缺失竞争无序

據不完全统计,国内十个城市计划、在建、已建成电动车充电站(桩)的累计投资,已超过3亿元。 然而,偌大的市场却面对一个尴尬的现实:目前我国尚无出台电动车和充电站相关标准和政策。

专家指出,目前能让各大能源巨头“群雄逐鹿”的最大争夺点,可能是充电站的标准。现在各利益方都在搞标准,国家电网想推广自己的标准,南方电网要推广它的标准,电力部门的标准还要和电动车生产企业的标准统一起来。但问题是:没有协调机构,大家各做各的,所以推进速度很慢。

有人这样描述了这个尚未成形的标准:“标准关系到市场份额,是利益的关键点之一,哪一方的标准得到国家认可,就可以获得巨大的利润。”

“标准不统一,是电动车行业发展过程中很大的问题。”比亚迪公关部经理徐安说。

不同的充电模式,也是目前各大企业角力的焦点。就连电动车生产阵营,也因不同的充电模式形成两大门派。如一汽、上汽、东风、长安等国内十家整车企业,去年8月联合成立电动车产业联盟,推动插电式纯电动车的商业标准和模式。而浙江康迪则与中海油、中国普天、浙江天能电池有限公司达成协议,成立“中国纯电动汽车产业化推进联盟”,力图扩大“换电池”模式的影响力。

“一流企业卖标准、二流企业卖产品、三流企业卖苦力。”这句话不知道被中国经济界说了多少遍,但中国政府和企业似乎就是缺少建立“标准”这根筋。

就在人们对丰田召回事件进行声讨的同时,丰田、日产、三菱和富士重工四大日系车企,宣布将与日本第一大电力公司联合成立电动车充电协会。这个协会成立的目的,就是在日本国内统一充电方式和标准,并致力于将这个快充标准在全球推广,成为未来世界统一的快充标准。

亚太电动车协会执行委员、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名誉理事长周鹤良表示,如果我国充电站标准失去自主权,电动车的发展也将受制于人。在电动车商业化的早期,就应该在电动车行业范围内制定相关标准,规范公共场所的充电装置与电动车的充电接口、充电规范和接口协议,并制定充电站的安全性标准。

国内一家生产充电接口配件的企业总工程师称,为电动车充电站配套的直流、交流接口设备,已经在试生产过程中,现在就等标准出台。可以说,标准出台越早,对我国实现充电站普及就越有利。

据悉,纯电动车国家标准最快能在今年上半年形成框架,年底前才有望推出。而国家标准委已经在加速推进充电接口标准的制定,并将于今年6月推出。如此看来,充电站标准或许将先于电动车国家标准出台。

政府主管部门成为“旁观者”

标准还未出台,为何出现那么多充电站建设项目?

“建设充电站,需要很多部门配合。比如说要征地,一个充电站和一个加油站用地面积差不多,到哪里找地方?即使是建简易充电桩占地不大,也总要找个地方。”西安市供电公司一位工程师告诉记者,国家电网一直在努力推进充电站、充电桩的建设,但是在推进过程中,征地、规划等环节困难重重,仅靠自身力量无法完成。

“几年前,电动车几乎无人谈起,现在各大央企都很积极,但由于政府未出台任何电动车和充电站建设标准,无序竞争会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告诉记者:“如果企业所做的计划都能按期完成的话,全国充电站数量将会非常可观。但是,电动车的发展能否跟上充电站发展呢?答案还很不明确。”

林伯强同时强调,意欲参与充电站建设的企业要权衡好,在国家标准未出台之前不能盲目进入。 因此,政府在充电站建设方面应早做规划,以有利于配套充电站的建设和发展。

有关专家指出,即将出台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不仅要着眼于如何使用补贴手段鼓励汽车企业和消费者生产、使用新能源汽车,还要提出对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建设的标准和规划。从国家层面明确充电站的标准建设和要求,通过市场手段解决使用瓶颈,避免资源浪费。

“因缺乏政策引导,市场基本处于混乱竞争状态,很多新的投资主体都进入到这个市场中来。一旦出现变化,充电的模式和未来的市场,就会走向完全不同的方向。”国家电网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管理人士表示了自己的担忧。

没有规划,各自建站,势必造成充电站建设的混乱。业界早已发出明确信号:希望在国内电动车充电站产业启动之初,国家相关职能部门能及早介入指导,制定标准,做好规划,并鼓励包括民营资本在内的多种投资主体,参与有序竞争。

记者手记

人间四月天,乍暖还寒。

然而,冷的是天气,热的却是“低碳”。记者在北京的闹市区一隅,看到有“低碳餐厅”的招牌,不禁感慨国人对热点问题追踪的热度和激情。在“低碳”之风的尽情吹拂下,“电动车充电站”,在2010年开局之初成了一个很热的名词。

然而,火热背后存隐忧。电动车充电系统的政策,目前仍处于真空状态,政策门槛将成为这个未来市场的最大悬念。央企群起逐鹿,无论是为了抢占资源,还是仅仅炒作概念,“标准的抢夺”,最后将会钳制电动车的未来。

在本文行将结束时,记者突然想起狄更斯的一句话:那是最美好的时代,那是最糟糕的时代;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失望的冬天;我们将拥有一切,我们将一无所有;我们直接上天堂,我们直接下地狱。

电动车充电站,一个孕育着巨大商机的未来新产业,如何才能把握时势,顺利发展?

经济发展的密度效应 篇4

经济发展结果的累积对人均生活水平的各个方面都有着重大的影响, 因此, 它吸引了众多杰出的经济学家的关注。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Robert Lucas教授1988年在他的具有深远影响的论文中写道, “一个人一旦开始思考它们 (即各种经济发展问题———作者注) , 就很难去思考其他任何问题。”

到目前为止, 经济学家已经对经济增长提出了很多解释。Robert Lucas (1988) 指出了人力资本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 Paul Romer (1990) 认识到了干中学是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支持。这些理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经济为什么会增长, 但是都不能够解释各国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巨大差异, 以及经济增长率的数十年间的持续的差异。具体而言, 这些经济理论对于各种著名的经济发展现象, 如“李约瑟之谜”, “亚洲四小龙”和“金砖四国”等显著的经济增长奇迹没有给出有说服力的解释。同样的基于经济规模的解释也解释不了这些现象, 因为这些经历了经济发展奇迹的国家或地区, 从人口规模到经济规模都很小。

本文将通过对这些经济现象及现存的各种解释的分析, 概括出它们共同的特征, 即经济活动的密度是经济发展的关键, 并解释了该特征促进经济增长的具体机制。

二、“李约瑟之谜”及其启示

英国学者李约瑟在其著作《传统中国的科学》一书中提出了如下问题:为什么中国科学技术在公元2世纪开始领先欧洲, 而自此始直到公元16世纪的约14个世纪中, “中国文明在发现自然, 并将自然知识造福于人类方面比西方有成效得多”而此后中国并没有发生科学革命以及工业革命, 再度落后于西方。

因为科学技术水平代表了劳动工具的水平, 因而科学技术的相对水平也基本代表了一国经济的相对水平。因此这不仅是一个科学之谜, 也是经济发展之谜。林毅夫 (1995) 提出中国曾经领先的原因是:中国人口众多, 因而在以经验为特征的发明中占有优势, 而后来欧洲采用了以重复试验为特征的发明模式, 中国的众多的人口在发明中不再具有优势。这是以规模效应来解释科技与经济发展的思路。但是, 他不能解释Maddison (2001) 所指出的事实:在中国的科学技术以及将自然知识造福人类领先于世界的时候, 印度人口事实上一直多于中国却远没有达到中国的科技与经济发展水平。

文贯中 (2004) 提出了比较可信的解释, 该文是用自然地理的原因来解释科技以及经济发展的相对水平的起伏。中国汉朝和唐朝开始, 虽然完全控制并开发的疆域并不大, 但是内部比较稳定, 形成了长安, 洛阳等大城市。南宋疆域更小, 于是迫使核心城市人口密度增加。这都在客观上造成了人口以及经济活动的密集, 这使得经济竞争加强, 城市提供的便利性也使得商业, 协作与分工得以发展。正是这些促进了当时科技发明的涌现与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 明末甚至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而元朝之后疆域扩大, 人们能够轻易地购买到土地而不需要在狭小的城市竞争, 人口以及经济活动密度降低, 因此科技与经济水平便停滞不前。

由此可以看出, 经济规模的大小只是表面现象, 经济发展本质上是要求在一定区域内有密集的科技与经济活动。经济活动的密集促进了竞争, 并产生了更多相关产业, 如商业等经济媒介行业的需要, 使得社会分工程度提高, 从而提高了科学与经济发展的水平;反之, 即使经济规模再大, 如果分布分散, 彼此间联系很少, 则经济活动产生不了互动, 所谓规模效应根本无从发生。我们可以将这种由于经济活动密集使得竞争加剧, 并且导致社会分工发展, 最终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称之为经济发展的密度效应。

三、现代主要经济发展现象中的密度效应

现当代经济增长早期突出代表是日本, 日本土地狭小而多山, 而且不濒临发达经济体, 但是在“二战”后却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增长。相反的是加拿大, 其国土广阔而且与美国接壤, 但是增长却远逊于日本。这同样可以用前一部分归纳出的经济活动的密度效应来解释。日本众多的人口分布在相对贫瘠的土地上, 促使其在国内激烈竞争, 并努力利用国际贸易和分工的好处。加拿大与日本形成鲜明对比, 该国地广人稀, 经济活动不够集中, 因而极不利于竞争也不利于相互协调, 不利于“干中学”等正的外部效应得以体现, 因此发展缓慢。“亚洲四小龙”紧随日本的脚步, 取得了经济增长的奇迹。但是其经济总体规模都很小, 无所谓规模效应。仔细分析会发现, 4个国家和地区内部联系都很紧密, 经济活动密集, 也正是这种密度效应同样造就了“亚洲四小龙”。

2003年美国高盛公司报告中将英文名称分别以英文单词“brick”之中的字母开头的巴西、俄罗斯、印度以及中国, 称为“金砖四国”, 其经济发展引人瞩目。这4个国家疆域人口数目都比较大, 看起来它们的增长是所谓规模效应的体现。但如果具体分析, 还是经济活动的密度效应的表现。俄罗斯虽然国土广大, 但位于亚洲的部分人烟稀少, 经济活动也是零星地分布, 彼此联系很少, 很难发生什么效应。但是处于欧洲的莫斯科, 圣彼得堡等城市很大, 人口和经济活动都密集分布, 增加了竞争, 也增加了相互间正的外部效应, 很多产业因为人口的密集也才有了发展的必要和市场需求。中国虽然不像俄罗斯那样分布极端, 但是主要的经济发展成果与科技成果, 也都主要产生在因对外经济交往便利而使经济活动密集的东南部省份以及由于政治原因形成的主要大城市中。这又是经济活动的密度效应的例证。巴西、印度的情况也是非常类似的。

经济活动的密度效应对于经济发展的促进机制前面已部分地提及。

第一, 经济活动的密集加剧了竞争, 迫使每个劳动者更加努力, 每个企业更努力的提高起生产水平, 即提供了一种经济激励的外部机制。

第二, 经济活动的集中导致更多的社会产业需要, 特别是商业, 促进了社会分工, 每个生产者能够更专注于自己所擅长的生产活动, 从而有利于发明创造的产生, 有力地提升了社会生产力。

第三, 经济活动带来的科技成果相互可以借鉴, 此所谓正的外部效应, 或者知识的外溢。此外, 众多产业集中便于相互协作, 容易形成产业链, 相互支持对抗外部的竞争。

四、总结以及政策启示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无论是从长远的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 还是就当代较短期的经济增长而言, 大城市中经济活动的密集带来的竞争与分工协作都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的增长。这一点对于当代的中国的经济战略而言具有以下启示:

第一, 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应该主要通过重点支持其中具有自然资源或知识资源优势, 或者是便于发展贸易的大城市来进行。不能面面俱到, 点点不漏地扶持。

第二, 我国的城市化战略应当以发展一定数量的较大城市为主, 而不应当以发展小城镇为主。小城镇是由于其位于一定行政区划的核心位置而确定的, 但是其人口与经济规模全国来说差异很大。就城市化的主要对象而言, 一般是那些经济落后, 人口密度也相对低的地区。其依照乡、镇的行政区域划分集中起来不能够形成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口与经济活动的密度。相反地, 应当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程度与潜力, 规划一定数量的大城市, 使其真正具有促进经济的作用。另外, 据李子奈等 (2006) 所指出, 小城镇因不具有真正的城市生活功能, 也并不是农村居民所需要的。

摘要:文章通过对“李约瑟之谜”, “金砖四国”等经济发展现象的总结, 提出了经济体的人口及经济活动的密度对经济发展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发展了对经济发展中经济活动相互影响的“规模效应”的认识。

关键词:经济发展,密度效应,规模效应

参考文献

[1]、李敬红.金砖四国的经济增长优势比较[J].经营与管理, 2008 (4) .

[2]、李子奈, 侯红娅, 杨晶.中国农村城市化模式的需求分析[J].科学新闻, 2006 (20) .

发展效应 篇5

【摘 要】本文在对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现状进行了阐述后,分析了地方政府债务的经济正负效应,然后就负面风险效应探究当前不断提高的原因,以此提出了防范和管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建议,这对于防止我国经济大起大落、增强地方经济发展的持续性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地方政府债务;经济效应;风险管理

一、地方政府债务现状分析

我国经济连续多年高速增长,特别是为应对金融危机进一步加大了地方政府举债力度,把地方债务规模推向了空前。时至今日,仍不断内生出强烈的债务需求,债务增长依然强劲。

(一)债务规模过大

截至2014年末,地方债务余额达到18.7万亿元,省、市、县三级地方政府性债务之和与综合财力比率为52.25%,如计入或有债务,债务率为70.45%。沉重的偿债压力造成部分地方政府财政紧张,个别负债率较高的地方融资平台出现债务逾期或违约。

(二)债务增速过快

2014年地方债总额比2010年增长74.74%,2011年和2012年地方债增速分别达到48.20%和61.92%,明显高于其他年份。随着债务快速增长,部分地方融资平台多头举债,项目资金管理不规范、营利能力较弱等问题日益突出。

(三)债务结构不合理

地方政府债务形式多种多样,既有财政部代发的地方政府债券也有地方融资平台的银行贷款还有部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券(“城投债”)。部分融资平台公司自有资本金薄弱,缺少营利性项目,存在对银行信贷过度依赖、还款期限过于集中问题,对部分财政赤字较高的地方政府形成了很大压力,有债务风险集中爆发的可能性。

二、地方政府债务的效应分析

(一)积极效应

(1)资源积极配置效应。正如斯蒂格利茨所说,政府性债务融资有相当一部分用于公共工程和基础设施投资,形成了政府所拥有的各种各样的“可再生性资产”。债务资金用于资本性支出符合收益费用配比原则,有利于代际公平。因此,地方政府债务支出有助于改善资源配置格局,优化资源配置。

(2)国民经济扩张效应。经济增长通常受人口增长、劳动生产率、资源丰裕程度、教育水平和投资等诸多因素制约,其中投资又是推动经济增长的最重要的力量。现代社会中社会总投资由政府部门投资和微观经济主体投资组成,而对于政府部门来讲,举债投资是提高地方经济发展速度的重要途径。

(二)消极效应

(1)对财政风险形成信用危机。地方财政风险多表现为无力偿债、支出相对于收入的快速增长、长期持续赤字等,但最终往往集中以地方政府债务的形式表现出来。如果地方政府债务规模过大导致产生债务风险,地方政府无法按期偿还,损害的就不仅是债权人的利益,也包括政府的公信力。

(2)对金融风险产生传导效应。由于当前银行对政府机构的贷款申请大都没有纳入严格的审贷程序处理,而且贷款额度较大。如果地方政府债务清偿能力不足,产生债务风险,在地方政府不能破产,而中央政府对于大面积的地方政府债务又不能完全兜底时,只能是增加银行的不良资产,债务风险则传导为金融风险甚至诱发金融危机。

三、目前地方债务风险急剧提高的原因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实质是经济体制转轨中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诸多深层次矛盾在财政上的集中体现。我国自94年实施分税制以来,中央和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多不匹配,造成地方政府债务不断积累。而近几年地方债务规模的快速扩张,却是多方面因素共同决定的。

(一)融资制度不规范

据统计,2014年全国9.59万亿元的新增贷款中,投向地方债务融资的贷款占比高达40%。很显然,由地方财政变相担保的债务实质性上已经构成地方政府的隐性负债及或有负债,导致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加剧,同时也对银行业的经营风险形成显著的潜在压力,未来极有可能传递成为金融风险和财政风险。

(二)债务管理不到位

面对已有的大量债务,债务管理的不到位更加剧了风险的提升。一方面,缺乏举借债务的整体规划和科学论证。地方行政领导往往注重政绩,很少顾及债务结构和实际偿债能力,导致债务融资规模远远超过地方政府财力的实际承受能力。另一方面,缺少相应的偿还机制和决策失误的责任机制。致使各级地方政府和地方政府部门举债欲望不断膨胀,举债形式不断翻新,债务规模越来越大。

四、提高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防范与管理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是一种系统性风险,对金融系统的稳定及经济社会稳定发展都有极大的危害,因而风险的防范与管理凸显重要。

(一)构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预警机制

目前大多发达国家选择交叉型的预警机制,这种安排可以监测不同类别和不同层级政府部门债务的预警指标。同时要以政府监管为主导,配合以相关的职能部门来完成体系的安排设计,协调各个监管主体的职能共同完成本级部门监管的任务,从而完全达到了立体化债务风险预警机制的设计初衷。

(二)加强地方政府融资风险的信息披露

地方政府应定期宣布有关债务和资源的信息,保证政府预算的全面性和透明度,便于在政府涉及的融资和债务规模上有清晰的认识。地方政府可支配资源以及当前债务是风险信息披露的两大部分,其中债务应包括地方政府当年的债务结构,逾期债务,债务余额,还本付息额等。

【参考文献】

港口发展对城市经济的带动效应 篇6

关键词:港口群;城市经济;协整理论;脉冲响应分析

一、北部湾港口发展与北部湾城市经济互动效应的实证分析

(一)变量的选择、数据来源及说明

秉承系统性、层次性、可操作性和可量化性的原则以及数据的可得性原则,本文选取地区生产总值(Y)和货物吞吐量(X)两个变量,来分析港口发展与城市经济之间的关系。本文选取各项指标的1995年~2014年的数据为样本数据,各项指标的原始数据均来源于1996~2015年的《广西统计年鉴》,个别缺失数据利用插值法补齐。由于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的度量单位不同,具有不同的性质含义,因此本文对相关指标进行无量纲处理;为了是各项数据具有可比性,本文以1978年为基期对相关指标进行折算。

(二)单方根检验

根据相关的研究,在经济分析中的时间序列数据大多是非平稳的时间序列数据,而直接用非平稳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就会造成“伪回归”,必会对回归的结果产生错误解释,从而得出错误结论。因此,本文通过Eviews8软件,采用ADF检验法对原始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结果如表1。

(三)协整检验

单方根检验表明,dlnX和dlnY都是一阶单整序列,符合进行协整检验的条件。因此,本文通过Johansen检验法对其进行协整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结果表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北部湾地区的生产总值与货物吞吐量之间存在长期且稳定的正相关关系。

(四)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协整检验能够反映变量序列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关系,但不能确定其稳定关系就是因果关系,这需要进一步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参见表3)。结果表明,当滞后期数为二时,变量InX,InY互为格兰杰原因;当滞后期数为三时,北部湾地区生产总值是港口货物吞吐量的格兰杰原因概率缩小。

(五)误差修正模型

在进行单方根步骤时,验证了InX,InY都是一阶单整的。接下来的协整检验表明eam是具有协整性的平稳序列,由此我们可以将eam作为误差修正项,代入如下方程:

经反复利用AIC和SC统计量及滞后系数显著性判断,最佳滞后期为1期。利用EViews8.0软件得到误差修正模型的估计结果如下:

(3.01) (3.18) (-2.49)

从估计结果可以看出,误差修正项系数为0.41,表示当短期波动偏离长期均衡时,误差修正项将以0.41的力度将其拉回均衡状态。

(六)脉冲响应分析

图1、图2分别表示港口对港口城市经济拉动的脉冲响应图和城市经济对港口推动效应的脉冲响应图。脉冲响应图表明,港口对城市经济的发展存在明显的长期的正相关关系,而城市经济对港口的发展的正向冲击效应不太明显。

二、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主要结论

计量结果表明北部湾地区生产总值与港口货物吞吐量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正相关关系,港口货物运输业的发展拉动了北部湾地区经济的发展;但是北部湾城市经济水平的提高对港口货物的运输量的影响不显著。可能的原因有:

1、随着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和“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推进,北部湾地区外贸出口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港口、城市与产业之间的互动关系进一步加深。北部湾地区产业的发展,使得广西、海南等北部湾接壤城市的资金、技术和人才等要素向北部湾地区集聚,正处于规模效应递增阶段,对北部湾地区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带动了北部湾城市群的崛起。

2、北部湾港口城市经济基础仍然较薄弱。北部湾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总体较低,临港工业园区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创新能力相对较弱,港口对周边城区的带动作用不够明显,主要港口之间的互动合作关系尚不够深,城市产业布局相对分散,集聚效应尚未充分发挥,港口之间的恶性竞争现象依然突出。随着北部湾工业园区建设与城市基础配套设施的完善,城市与港口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北部湾城市经济发展对港口货物流量的带动作用将越来越明显。

(二)政策建议

1、完善港口群功能

北部湾港口群与我国的广州港、上海港、深圳港以及青岛港相比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因此对北部湾港口功能的完善,要参照国内和国际知名港口的发展路径,同时要注重加强与国内其他港口的合作,以增加货源。结合北部湾港口的发展状况,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对北部湾港口群功能进行完善。(1)根据不同港口的优势特色,对港口进行功能定位,避免港口群内部重复建设,造成恶性竞争。同时,港口群需要加强与北部湾地区政府的协作,根据各地区的资源禀赋,联合制定各地区的发展规划。(2)加强港口群综合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港口内及港口间的通向畅通性。受行政区划的限制,港口之间基础设施建设的不同步限制了整个北部湾港口群的发展,因此就公共基础设施问题,各政府之间应该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整合各地区资源组建专门管理港口群基础设施建设的部门,并保证该部门资金和政策上的畅通,对港口码头、进出港航道和应急疏散系统进行系统的完善。

2、港城关系重整

对北部湾地区港城关系重整,主要的措施有:(1)对临港工业区、仓储保税区以及港口码头区的发展进行协调规划,完善港城关系的整体布局。使北部湾港口及周边城市逐步完成由基础产业发展,到随着要素的集聚,发展为多功能产区;从各区单独发展到四区共同发展,并带动周边腹地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最终实现北部湾地区经济水平的总体提升,实现港城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目标。(2)依托港口,围绕北部湾经济区重点发展的钢铁、石化、林浆纸、电子信息、修造船、海洋开发等产业,以及金融、商贸、港口、物流、会展等现代服务业领域,在区域内实现优势产业间的联动,逐步形成规模经济效应,带动港口周边城镇的发展,实现港城一体化发展。

3、建立和完善北部湾临港产业分工与合作机制

首先,按各园区的资源禀赋状况对整个北部湾地区产业的发展做好整体的规划,充分发挥各园区的优势,将北部湾建设成为集工业园区、现代物流、仓储运输、休闲娱乐与一体的多功能区域。其次,按照“政策引导-公司开发-市场运作”的路径,建立临港工业园区良性投入机制,推动港口城市协调发展。最后以临港城市为依托,建立临港产业配套服务体系,通过延伸临港区产业,来带动北部湾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4、实施“港口特区制度”模式

日本为了维护东北亚枢纽港的地位,对其采取了“港口特区制度”。制度的内容主要包括:日本政府对东北亚枢纽港地区提供优惠的税收政策,放宽对该地区土地使用限制,划定“港口特区”,并对港口当前的产业结构做适当的调整优化其资源配置,促进港口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北部湾港口地区与日本的东北亚枢纽港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因此北部湾港口的发展可以借鉴日本的经验建立“北部湾港口特区”,通过制度上的保证来加快港口的发展。制度上的优势更有利于资金流、人才流、信息流向北部湾地区集聚,加快消除北部湾港口与我国先行发展的港口之间的差距,进而使得港口业的发展成为推动北部湾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促进北部湾地区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航,栾维新,王跃伟.我国港口功能与城市功能关系的定量分析[J].地理研究,2009,28(2):475-483.

[2] 徐质斌.关于港城经济一体化战略的理论思考[J].港口经济,2004(6):30-31.

[3] 张帆,杜宽旗,阮有仲.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与越南北部三省经济合作边界效应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5(11):36-41.

[4] 向媛秀,庞广仪.北部湾经济区低碳经济的紧迫性和现实路径探讨[J].学术论坛,2014(11):58-62.

农村民间组织发展的效应分析 篇7

随着中国农村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农业税的全面取消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的实施,乡村社会面临一系列的变革。在新的形势下,农村民间组织在维护农民权益、使农民更好地表达其利益诉求、增强乡村整合能力等方面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农民权益的维护

农业税的取消,重新激发了农民对土地的热情,各地出现了一系列的土地纠纷。在其中我们看到的不是“一袋互不相干的马铃薯”,他们通过自发组织起来,向村委会及乡镇政府提出要求,最终维护了自身的利益[2]。农业税取消之后“三提五统”没有了,原本有限的乡、村财政的减少,势必会影响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影响良好村庄秩序的生成。为此,国家提供巨大的财政支持和“以工补农”转移支付方式来弥补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由于两者之间的利益并非总是一致,乡镇与村委会之间发生资源的争夺成为一种必然。此时,农村民间组织作为农民自己的组织,可以为处于弱势的村委会尽可能地争取更多资源,为分散的、原子化的农民维护自己的权益提供有效的途径。

此外,农村民间组织还可以加强农民维护政治权益的意识,增强他们的基本法律知识和维权意识,让他们体会到组织化维权的成功感和欣慰感。体制外精英能作为村民利益的代言人和带头人,在法律知识增强的同时也没有了原来的顾虑。体制内精英作为村庄的“当家人”,当然希望村民能够组织起来维护自身权益,而且在有些时候还可以作为村委会抵制乡镇政府行政干预的工具。当乡镇为了自身利益挤占国家下拨给村庄的资源时,组织化的农民组织可以作为村委会与乡镇谈判的筹码,为村庄争取更多的利益。

(二)农民利益诉求的表达

政府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需求时,或者把复杂的社会需求简单化,使人性受到严重压抑,使个人完全丧失独立性;或者是由于努力去适应各种复杂的需求而使政府疲于奔命,顾此失彼[3]。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让人们自己来满足复杂多变的需求成为一种必然,其中社会团体就是人们满足自己发展方面需求的一种有效方式[4]。另一方面,政策的制定者常常忽略原子化的个人利益诉求,但作为群体或者具有共性的、普遍的利益诉求却是任何政策制定者都无法忽视的。因此,人们要满足自己的利益诉求,往往要借助一定的组织,形成具有共同利益要求的利益团体。

但传统中国政治文化的重要特征是自上而下的权力向度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自下而上的利益表达,再加上中国农民组织化程度低、社会发展中的农民非组织化参与严重制约了农民利益的表达和利益维护的有效性,导致中国农民权利事实上的缺失。分散的农民面对种种歧视性的制度安排,无法拥有影响政策制定和利益分配的话语权。因此,要维护农民的利益,就要建立和发展真正属于农民自己的组织,以高度组织化代替分散的个体表达利益诉求,使农民的利益诉求更容易引起政府的关注和重视,从而有效推动国家涉农政策的执行并保护农民的利益。

(三)乡村社会的自我整合

全面取消农业税,解决了国家对农村过度提取的问题,遏制了基层政府和干部的搭便车行为,政府的合法性迅速增强。但是,另一方面,国家行政力量从农村中退出,此时农村必须增强自我整合的能力,“官退”的空间必须由“民进”(农村民间组织)来填充。此时,农村民间组织能增强农村的自我整合能力,而且它也是农村社会结构优化的重要因素。

随着农业税的全面取消,乡镇进一步弱化了对村庄的控制,加之国家法律制度不健全,政治权威受损,国家在农村的影响力势必受影响,确保乡村的良好秩序必须增强乡村的自我整合能力。通过民间组织加强农民的组织化是提供乡村自我整合最有效的途径。通过将农民集合在一定的组织中,不仅可以用组织的规章、制度约束农民,而且增强了农民的归宿感,通过对组织的认可达到对基层政权和国家的认可,从而实现乡村社会的自我整合。

由于中国农村民间组织正处于成长的初级阶段,大多不具备现代意义上的民间组织特征。另外,民间组织在发展过程中本身也会出现“失灵”现象。这就决定了农村民间组织的发展本身也会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

(一)引发新的社会矛盾

中国农村民间组织在发展过程中大都具有政府化的色彩,许多民间组织的产生都是根源于政府自上而下的制度安排,在运行中的行政化倾向严重。在村庄的权力结构中,这些组织虽然有法律赋予的独立的权力和地位,但实际上要接受乡镇党政权力和村党组织的领导和控制,依附性很强。具有“官民二重性”[5],也被称为“类政权组织”[6]。这类组织由于受政府的过度干预和控制以及接受政府的资助,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政府的附庸,只对政府负责而不对村民负责,不仅不能有效保护和代表村民利益,而且还常常损害农民利益,从而失去农民的信任。

(二)损害农民权益

非营利性是民间组织的重要特征,但许多农村民间组织由于资金的短缺或者受到营利动机的驱使,以从事商业活动的方式赚取大量利润,从而忽视甚至损害公共福利和社会效益,无形中改变了这些组织的性质。有些组织利用自己的优势与一些农业企业的特殊利益关系,肆意压低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并从中渔利,甚至合伙坑害农民,引发新的社会纠纷。

(三)组织之间出现矛盾和冲突

随着农村民间组织的发展,各个组织代表的社会群体、追求的价值目标、表达的利益诉求、内部运行的机制等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必然带来组织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在有关民间组织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甚至缺位的情况下,组织之间的行为失范将会更加严重。

农村民间组织的发展是把双刃剑,在培育和发展农村民间组织时,应采取多种措施,使其向着有利于农村社会进步的方向发展,防止和避免其危害社会的结果,从而实现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

应理顺政府与农村民间组织的关系。对那些行政化色彩浓厚的农村民间组织进行社会化和民间化改革,使其真正融入乡土社会。政府要更新农村社会管理理念,为农村民间组织的成长和功能发挥创造宽松的制度环境和运行空间。政府应努力营造有利于农村民间组织发展的政策环境,对农村公共事务由过去的行政管制转向公共服务,让民间组织共同参与社会治理。鼓励农村以外的民间组织在农村开展活动。他们可以为农村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公共产品与服务,为农民提供资金技术支持、培训农村技术人才、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此外,这类组织还可以在支农的过程中与农村民间组织进行合作和交流,促进农村民间组织的发展。

总之,中国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既需要政府的宏观政策指引,需要农村市场经济的日臻完善,也需要农村民间组织的高度发展。只有农村民间组织得到较快的发展,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才会有真正的提高,农民也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把准方向,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才能实现。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民间在农民权益的维护、利益诉求表达、增强乡村社会的整合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由于中国农村民间组织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他的发展也引发新的社会矛盾,损害农民的利益,组织之间出现矛盾和冲突等。因此,在培育和发展农村民间组织时,应尽量使其向着有利于农村社会进步的方向发展,避免其不利的影响。

关键词:农村,民间组织,发展,效应

参考文献

[1]陈振明.公共管理学——种不同于传统行政学的研究途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387-392.

[2]伍军.乡村治理过程中农民组织化的必要性[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3):104-106.

[3]任进.政府组织与民间组织[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85-87.

[4]毕监伍.社团革命[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120-125.

[5]李熠煜.当代农村民间组织生长成因研究[J].人文杂志,2004,(1):162-169.

发展效应 篇8

当前, 武汉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深入实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全面展开, 特别是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获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武汉的改革发展再次上升为国家战略, 我市实施名牌战略面临着重大机遇。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我们将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着眼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以加快“武汉制造”向“武汉创造”转变为主线, 以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动力, 大力实施名牌战略, 重塑老品牌, 创建新品牌, 用5年乃至10年的时间形成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名牌产品, 提升城市品质, 增强城市竞争力, 推动武汉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是强化政府规划引导, 着力培育名牌产品。全面完成《武汉名牌战略“十一五”发展规划》目标, 加快制定《“十二五”武汉名牌产品培育规划》, 进一步完善名牌产品培育体系。结合我市主导产业、优势行业的发展, 重点支持一批消费类产品品牌, 扶植一批装备类产品品牌, 培育一批高新技术类产品品牌, 发展一批服务类产品品牌。完善名牌产品扶持政策, 引导鼓励更多企业实施名牌战略, 争创名牌产品。对获得世界名牌、中国名牌、湖北名牌、武汉名牌的企业分别给予奖励, 并在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技术改造、贷款贴息、政府采购、产品宣传等方面给予相应政策支持。

二是发挥企业主体作用, 做大做强名牌企业。进一步增强企业的质量意识, 引导企业视质量为生命, 大力引进国际先进管理理念和手段, 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体制机制, 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能力和水平, 为创建名牌奠定良好基础。进一步增强企业创新意识, 引导企业把创新作为名牌产品发展的原动力, 加强科技开发和技术改造, 始终保持名牌产品的生命力。进一步增强企业市场意识, 引导企业认识到名牌产品是市场竞争的产物, 鼓励企业运用市场手段, 集聚各种资源, 扩大生产规模, 形成新的竞争优势。进一步增强企业品牌意识, 引导企业充分利用武汉“老字号”, 挖掘地方特色鲜明的产品价值, 通过企业化运作, 开发出一批具有武汉文化特色的名牌产品。

三是发展壮大名牌群体, 扩大城市品牌效应。支持武钢、东风、武烟、武石化、神龙等名牌企业以品牌为纽带, 利用产品、技术、管理、营销等优势, 加快资产重组和资源整合步伐, 使生产要素向品牌企业集中, 不断壮大品牌企业实力。鼓励名牌企业发挥品牌的辐射带动作用, 吸引一批中小企业配套生产, 加快形成以品牌企业为核心的产业链, 培育一批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和规模的名牌企业群。充分运用名牌的影响力, 通过市场化、社会化方式运作, 积极打造行业品牌和城市品牌, 促进产品品牌、企业品牌与行业品牌、城市品牌的良性互动, 不断提升城市知名度和品牌效应。

四是加强名牌宣传保护, 营造品牌发展良好环境。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 深入报道、集中宣传武汉名牌产品生产企业的发展理念、经营业绩、成功经验、优势产品, 帮助名牌企业巩固扩大市场, 提高武汉名牌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知名度、美誉度。加大名牌产品保护力度, 充分运用法律手段, 发挥行政监督作用, 深入开展打假维权等专项行动, 严厉打击假冒名牌产品、侵害企业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 在全社会营造保护名牌、发展名牌的良好氛围。

发展效应 篇9

竞争市场导致了竞争的激烈性,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也同样适用于金融的发展。金融行业的低成本性与服务高效性不断提高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推动力, 因此对于其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的金融发展历程相较于国外经济发达的国家而言尚显稚嫩, 而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成熟也是造成我国目前经济现状的重要因素, 金融的发展意味着经济的发展。对于我国金融发展的经济增长效益和路径分析应该从多方面进行考虑, 以此作为分析基础才能得出最为准确的结论。本文通过对中国的金融发展历程进行分析, 在此基础上分析其对于经济增长带来的影响, 并且结合实际提出了几点措施。

一、中国金融发展的经济增长效应

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 金融与经济之间的关系表现为金融推动经济的增长, 在随后的经济与金融体系发展到相较而言较为成熟的时期, 各国学者与研究人员也提出了相关的理论, 经过漫长的研究路程, 发展到今天的金融与经济体系理论。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回影响金融结构的发展, 而金融的进步又推动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主要的两种金融形式为证券市场与银行性金融, 其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相当重要的贡献。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而两者之间的结构技能分析和经济增长的路径探析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通用意义重大。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确定了社会主义路线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经济体系多元化的格局。在金融影响下, 经济的发展受到制约, 我国金融体系的不断改革也正逐步追赶其他经济体系较为成熟的国家。金融发展理论最初的发展是在20实际50年代左右, 其跟随经济学理论的产生而形成, 当时的研究重点是在金融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上, 即金融结构体系在经济的增长中起到的推动作用, 如何建立有效的金融结构体系 (金融中介与金融市场) 从而实现经济的最高效益, 其中金融结构方面的研究主要为合理性金融政策的确定与金融体系之间的协调配合。美籍比利时著名经济学家戈德史密斯在其著作《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一书中对金融的规律及过程进行了描述和分析, 为了研究的方便, 他提出金融现象的三个方面:金融结构、金融工具、金融机构。主要经济因素 (金融结构、金融工具存量、金融易流量等) 的特点和变化规律, 进而解释金融发展的规律。我国的金融发展经济增长效应因为其自身的社会主义经济市场影响, 具有一定的特征, 因而我国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首先应当对经济现状进行深入的分析, 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策略, 实现长期经济增长的新局面。我国金融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面临着诸多的难题, 尤其是在经济增长效应的影响作用下, 金融行业的发展会遇到诸多的问题, 一旦制定和实施的金融政策不符合经济发展现状, 不但会对经济的增长产生一定的阻碍, 甚至还会对当下的经济发展现状产生不利的影响, 因此我国应当加大对金融发展路径的研究力度。

二、中国金融发展的路径分析

随着近几年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我国金融行业也要不断进行创新, 以便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基于此, 下面本文就结合我国金融发展实际情况, 提出推动我国金融发展的有效对策, 进而能够为我国金融行业实现可持续化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 金融产品的创新和多元化发展

在现今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 金融行业的发展也不得不遵循着时代的改变, 以满足目前的金融市场的需求。首先应当确定的是, 互联网金融行业中的部分券商应当尝试改变自己的经营思维和经营方式, 对于社会上各阶层人士的具体情况以及实际需求展开相应数据信息的调查, 并且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更符合自身发展的营销模式和管理体系。目前而言, 一些券商采用降低自身的通道费用, 从一定程度上刺激金融市场的需求, 使之经营的经济规模和其服务体系得到大程度的改变, 利用其增值服务的收费标准调控来实现自身经济利益的提高, 这不仅在增强自身竞争力的同时, 更是自身获得更好发展前景的一个重要思路。另一方面, 在要求自身企业发展和不断壮大的过程中, 应当更加注重客户的实际体验, 对其实质性经纪业务服务进行更大程度的创新和金融产品的创新, 使之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在满足客户实际需求的同时, 也让自身获得更大经济收益, 实现客户与金融企业之间的共同获益。总的来说, 金融产品的创新和服务多元化是目前长时期内不会改变的策略, 也是各大金融企业关注的焦点, 对于金融产品的创新是让自身获得更好发展的一个有效途径, 但是其也会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 那就是在对金融产品进行创新的同时, 会对金融企业的经济造成更大的负担, 这对于一些自身经济实力较弱的企业而言, 不仅不会给其带来经济的增长, 反而会因此造成其经济减少。

(二) 部分金融企业顺应市场需求进行转型

金融服务业务的主旨都意在为其服务对象提供最为完美的服务体验, 而部分以服务为主的金融企业应当顺应市场的需求进行转型升级, 各个金融企业仍然需要具备这样的精神。首先来讲, 该行业应当以客户作为主要服务对象, 以相较而言更为开放的互联网经营模式来进行各项流程, 与此同时, 在金融企业发展的过程中, 必须要明白客户与企业是一种协作的关系, 所以在进行任何业务的推广或者实质性服务时应当从自身和客户的角度出发, 做到及时了解客户真正的需求以及内心想法, 并且对其基本信息进行反馈。这样的服务理念给金融企业注入了更强的血液, 使之具有更好的发展前景和更加旺盛的生命力。随着金融业务的不断发展, 其产品形式已经有了越来越多元化的种类, 并且随着对其理论的基本发展和探索, 金融企业的营销的方式在不久的将来必定会占据证券行业的半壁江山。在这样的情形下, 传统的金融行业对于其发展的基本路线调整已是势在必行, 对于其基本的业务模式、管理模式、内部系统等各方面的改革也随着而来。金融企业的转型不是让其放弃, 而是让其谋求更加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一个企业想要在目前的竞争形势下生存下来, 不能仅仅依靠自身的实力, 还要顺应社会的需求, 这两者之间的结合才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关键所在。另外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在互联网的影响下, 证券行业乃至是整个金融市场的各项产品的边际成本受到影响, 伴随着其改变的佣金策略也是部分券商不得不去考虑的问题。由此可以看出, 在当今互联网技术的影响下, 金融行业的发展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不再像从前一样的一成不变, 金融企业具必须有更加灵活的经营体系, 更加灵活的服务管理模式, 以及更科学的发展策略。因此, 我国金融行业必须紧跟时代发展潮流, 不断加大科学技术的重视程度, 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 为客户提供更多、更安全、更便捷的服务, 进而为金融企业成功实现转型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结论

马街书会产业化发展的集群效应 篇10

一、河南省文化改革发展实验区与宝丰文化创意产业园

地方政府参与马街书会的一个重要目的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即“借‘文艺搭台,经济唱戏’举办各类文化艺术活动,弘扬民族文化,振兴民族精神,促进经济振兴。”[1]宝丰县原县长王宏景指出:“力争把马街书会民俗园、香山寺建设成为我县文化旅游的亮点,努力使文化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2]

将文化作为产业进行发展,是达到上述目的的重要举措,河南省原省委书记徐光春所指出:“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全面推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其中一项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进一步加大力度开发文化产业,使文化产业真正成为重要的一个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富裕广大农民群众的一条重要途径。”[3]2 0 0 5年,宝丰县先后出台了各项政策与规划,进行前期准备。宝丰县的另一做法是吸引民间资本进入马街书会,创建文化品牌。对此,宝丰县原县长严寄音提出:“(要)吸收民营经济参与文化事业的改革,并尽快拿出方案。”[4]

2 0 0 6年,马街民俗文化产业园区项目开工建设,规划投资1亿元,目前已经进入二期工程建设。2008年12月,宝丰县被确定为首批省级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之一,随后确定了“一心、两翼、多组团”的战略目标,以宝丰县城为演艺文化C B D,以马街村和赵庄乡为文化副中心,创建多个特色文化小城镇。在马街村规划建设马街书会城,形成“一心一环多社区”的大马街村,为曲艺书会节庆提供场所。[5]省、市、县三级政府制定各种优惠措施,通过宝丰演艺产业的集群化发展,构建完善的演艺文化产品、休闲、旅游产业链。

2 0 0 9年初,宝丰县提出了“搞好曲艺魔术文化城”、“培育壮大民间演艺业”、“拓宽文化产业融资渠道”等举措。为此,宝丰县积极进行项目投资建设,2 0 0 9年9月与深圳如意八宝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签订协议,投资1亿元建设“马街曲艺民俗园”。2 0 1 0年6月,由北京金竹泰和国际文化投资有限公司投资的宝丰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开工建设,“以民间演艺中心为突破口,形成集游、购、娱,吃、住、行为一体的文化产业园区。”[6]目前,宝丰县民间演出团体约有1 4 6 0余家,从业人员5.54万人,2007年创收6.7亿元,占全县国民生产总值的5.5%;2 0 0 8年,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6.8亿元,增长26%。[7]

目前,宝丰县已经初步形成以地方政府积极引导、龙头文化企业示范带动、各类民间演艺团体规模凝聚的民间曲艺集群效应,这种分工合作的民间文化产业结构布局已经产生了明显的集聚动力,吸引着更多的文化资本进入这一领域。

二、文化品牌的初步成型

由于民俗习惯、社会结构与生活方式的巨大转型,马街书会的社会基础发生了新的变化,“集群效应”突出,其文化品牌效应得到初步确立,主要表现在:

1、丰富而独特的文化内涵。

马街书会作为区域性的民间曲艺中心,其独特的文化特征体现在诸如灯书、愿书、亮书卖艺等民俗活动上,形成“聚众效应”,社会影响广泛。同时,马街书会又是一个集民间游艺、戏曲、歌舞、器乐、宗教、饮食、购物、政策宣传、商业宣传等为一体的庙会型商贸活动,具有广阔的商业开发价值。近年,地方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民间曲艺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联姻与合作,文化企业和民间演艺团体迅速壮大。此外,国内外众多学者持续关注马街书会这一独特现象,从各个角度进行学术研究,成果显著,这是保证文化资本扩张与民间曲艺转型之间良性互动的智力资源。总之,马街书会的文化内涵十分独特和丰富,为文化品牌的确立打下了良好基础。

2、明确的发展目标与市场定位。

马街书会及其民间曲艺的产业化发展,走的是政府引导、企业投资、演艺团体为主体的道路,通过文化强县建设,使之成为河南省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的样板。为此,宝丰县委、县政府积极在制度与组织上加强建设,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我县文化产业的若干意见》、《宝丰县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2 0 0 5-2 0 1 5年文化产业十年发展纲要》、《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建设文化强县的若干政策意见》等政策文件,成立了马街书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初步形成了政府部门的协调机制。

对于广大民间演艺团体和投资者来说,走的是市场化的发展道路,根据自身特点进行市场定位,构建多元化的市场经营模式,充分发挥文化品牌的凝聚、激励、导向、辐射和协调功能。2 0 0 6年1 0月,宝丰民间演艺集团公司成立,组织各类演出活动,并从事中介服务,通过强强联合和优势互补,激励优秀人才和演艺团体加盟,进行统一包装、统一策划、统一推介、统筹演出。该公司现已吸纳300多家民间演出团体加盟,与全国50多位知名演员签约,每年演出8 0 0多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良好。此种集团化的发展模式,有利于形成文化资本的集聚效应。

3、有效的宣传与传播途径。

马街书会是一个极佳的宣传平台,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人民日报、大公报、河南电视台、日本铁木真电视制作公司等各大新闻媒体纷纷前来采访报道,极大地推动了社会各界对马街书会和民间曲艺的认知。新闻媒体的报道有利于艺人及演艺团体的社会影响力不断提高,社会影响日益扩大,文化品牌效应显著。由于马街书会具有良好的新闻宣传效应、商业宣传价值和市场运作价值,有利于吸引着许多文化投资者前来考察、融资和创业,因此对文化品牌的创建无疑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4、品牌的情感认同与文化归属。

文化品牌的主要作用在于满足了人们商品需求之外的文化需求,文化品牌的建立需要构建自己特有的文化属性,取得观众的情感认同,充分调动观众的文化审美意识,于无形中产生文化归属,对文化品牌产生心理依赖和品牌忠诚。以鲁山县河南坠子艺人乔双锁为例,社会影响广泛,在老百姓心目中树立了良好的艺术形象。2 0 1 0年,乔双锁被聘为马街书会艺术学校附属艺术团团长,全面负责艺术团的市场运作和组织管理,并取得了初步的市场效应。这里,乔双锁本身具有名人效应和品牌要素,再加上资本投入和市场运作,产生了更大的市场效应。此种手法利用的是名人的文化效应,对文化品牌确立起到了显著的推动作用,同时又丰富了文化品牌的文化内涵。

三、演出市场的发散性拓展

通过对马街书会文化品牌的多年经营,本地民间曲艺的演出市场逐渐成形,呈现出发散性拓展,主要表现在:

从传播方式来看,马街书会及其民间曲艺活动借助政府扶持和媒体宣传,已经迅速地由一个普通的中原民俗活动发展成为国家级物质文化遗产,形成了由点到面的传播途径。在这一过程中,地方政府主要提供资金投入、政策规划、人员物力、协调组织等方面的支持;省级、国家级政府主要在法律法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财政金融等方面的支持;而新闻媒体则利用自身优势,引导社会各界关注这一事象,形成了有利于民间曲艺发展的良好舆论环境。

从投资渠道来看,由于各项政策与法律法规的出台,各级政府加大了对民营资本的支持力度,制定了各项优惠政策,于是,马街书会的产业化发展经历了由本地投资为主到内外结合的投融资格局,大量外地投资者与宝丰县政府签订合作协议,创建了一批具有现代企业制度的文化企业,并对其他各地的文化资本投资者起到了积极的吸引力。

从组织管理来看,马街书会的组织管理也由民间自发组织改为目前的政府参与、艺人主体、民众主导的运作模式。目前,马街书会民俗园、民间演艺中心、马街民俗文化产业园等硬件建设已经初具规模。同时,大批民间演艺团体采取各种适应市场要求的组织管理方式,由以前的自由随机式管理改为以团长负责制和绩效薪酬分配制度为主的管理方式,充分调动了广大艺人的积极性,增加了企业发展的动力。

总之,马街书会民间曲艺的演出市场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以现代文化企业制度为特征的演艺管理模式正在形成,必将促进文化资本投入渠道的多元化、制度化和地方化。

摘要:在讲马街书会民间曲艺作为文化产业进行发展的过程中, 各类文化资本逐渐融入其中, 文化创意园区逐渐成形, 文化牌品牌初步成型, 演出市场呈现发散性拓展的特点, 初步形成了以现代文化企业制度为特征的演艺管理模式。

关键词:马街书会,产业化,集群效应

参考文献

[1]周俊鸿.河南文化艺术年鉴 (1992) [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3:2.

[2]王宏景.政府工作报告 (2006年4月28日) [EB].宝丰政府信息网, http://www.baofeng.gov.cn/LiLun/WenXian/20064/7723.html

[3]徐光春.徐光春在宝丰县专题调研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时的讲话 (2006年10月20日) [EB].宝丰政府信息网, http://www.baofeng.gov.cn/LiLun/WenXian/200611/11131.html

[4]史军伟.我县召开文化产业工作会议 (2005年10月28日) [EB].宝丰政府信息网, http://web.baofeng.gov.cn/News/BaoFeng_News/200510/3413.html

[5]宝丰县地方史志办公室.宝丰史志[J].内部.2009 (4) :36-37.

[6]王真真.我县召开文化产业重点项目会议 (2010年3月5日) [EB].宝丰政府信息网, http://www.baofeng.gov.cn/News/BaoFeng_News/20103/25089.html

发展效应 篇11

经主办方全力打造,本届展览规模再升级,展览面积较2015年增加了1 000 m2;参展商800余家,较2015年同比增加了14.3%,来自中国、意大利、奥地利、法国、德国、印度、罗马尼亚、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覆盖了乐器制造企业、琴行、文化教育机构、乐器研究机构、专业组织,以及相关的专业媒体、大众媒体。在4天展期中,参观的专业观众达33 583人,较上届增长近18%。

1 展会品牌效应持续延展

本届展会与往届比,除乐器及其配件产品展示的全覆盖,还有“一高四增多”的特点,即:高峰论坛的规格高;西洋乐器增多,特别是钢琴部分尤为显著;行业组织集体组团参展增多;惠及器乐爱好者的技术讲座增多;器乐大赛、笛友节、器乐展演等交流互动活动增多。这显示出北京乐器展持续发展的生命力和品牌影响力。展会期间,文化部文化科技司司长孙若风、教育处处长何亚文观摩展会,莅临指导。

(1)高峰论坛规格高、格调高

展会期间,主办方共举办了“PALM EXPO首届音乐教育峰会”和“‘中国好二胡’演奏家与制作家对话论坛——从第一届全国二胡制作交流展示大会看二胡艺术发展趋势”两场高峰论坛。来自全国各地的高等音乐院校的师生、学者,中小学校的音乐教师,从事社会音乐教育的相关机构代表等参加论坛活动。

在“PALM EXPO首届音乐教育峰会”上,中国音乐学院教授韩宝强、南京艺术学院副教授张明,教育部教育装备研究与发展中心音乐教学设备与课程研发中心常务副主任丰元凯作为主讲嘉宾,与参会嘉宾围绕音乐教育中乐器学研究和乐器设计对兴趣的影响、乐器教学标准化装备、学生艺术教育兴趣的培养及音乐教育体系等各个层面展开深入、全面的探讨,特别是针对目前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向展开热议,纷纷发表自己的思考与见解,为提升全民艺术素养出谋划策。

在“‘中国好二胡’演奏家与制作家对话论坛——从第一届全国二胡制作交流展示大会看二胡艺术发展趋势”论坛上,近百位专业观众与演奏家、制作家共同探讨了二胡制作技术和二胡艺术的发展,促进了演奏界与制作界交流。

(2)抱团参展 打造专业品牌效应

由于历史、地缘的关系,形成了区域内生产某种乐器的企业聚集的现象,同在一地,遇到的问题也比较集中,可以组织起来一起研究技术,改进产品,统一学习新的生产工艺,交流演奏技巧与管理经验。组团参展也会有同等的效果。

本届展会上,也有几家民乐组织抱团出击。作为“中国古筝之乡”的扬州,扬州市琴筝协会已多次组团参展,此次展团组织了正声、金韵、天艺、华音等30多家琴筝企业参展;扬州江都琴筝协会组织则是第一次牵头亮剑,展团也有金艺、新韵、昌松、天声等12个品牌的琴筝企业参展。

此外,享有“中国竹笛之乡”的杭州余杭,同样第五次以整体形象亮相展会,其中,杭州余杭铜音竹笛专业合作社有17家企业参展,杭州余杭迪乡竹笛专业合作社有6家企业参展。

(3)钢琴企业踊跃参展

在1号展馆中,参展的钢琴企业与往届相比明显增多,据粗略统计,有来自国内外数十家知名钢琴企业参展,如北京珠江、德国诺英德曼、麦斯威尔、上海邦加、香港德巴赫、杭州嘉德威、江苏凤灵诗帝堡、厦门斯坦伯格、南京萨德威等,其中有些是第一次参加PALM展,为业界带来了不同风格、不同种类、不同档次的精品钢琴。从钢琴展商带来的新产品、新技术可以发现,很多钢琴企业纷纷开拓新思路,校准自己的定位,谋求、布局新的发展模式与方向。

(4)技术讲座受追捧

展会组委会一以贯之坚持“高端、精品、专业”的定位,举办各类主题的技术讲座,请来知名演奏家,围绕乐器发展、吹奏基本功、演奏技巧、音乐艺术等层面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体现展会的专业性。本届展览将重点落在民族乐器领域,举办了“竹笛演奏艺术以及经典作品的讲解与教学”、“从七孔葫芦丝到十孔葫芦丝”、“竹笛、排箫的艺术魅力”等技术讲座,以期促进民族乐器的普及与改良。这种能与音乐界大师近距离学习、交流的机会实数难得,因此受到与会者的热烈追捧。

(5)大赛、笛箫节、展演多形式互动

由吉他中国和中国演艺设备技术协会主办的PALM展吉他中国木吉他大赛已连续举办4届,成为展会活力四射的活动之一。参赛选手是前期在全国各地经过层层选拔,进入最后的大赛阶段,其中,最小的选手只有15岁;评委由张利、汶麟、康康、杜新春、马海宾五位老师组成。来自全国各地吉他歌手同台竞技。今年的选手水平和场地都全面提升,比赛选手们的吉他和效果器也在逐年升级,最关键的是,演奏水平每年都在整体提高。

由于笛箫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主办方携手笛友之家首次尝试将笛友节引入展会,共同举办2016中国笛友节。在展会现场举办户外签名、免费调音、讲座等活动,旨在为广大笛友们搭建互相交流、沟通演奏技巧的平台。笛友节的各项活动贯穿展会期间,并且形式多样,受到广大笛友们的热烈欢迎。

展会在注重专业性的同时,也没有忽视观众的实际需求,增强服务的理念而展。因此,首次尝试的“乐器医院+乐器大讲堂”,则是以互动的形式,现场设立乐器医院,分时段免费进行乐器保养、维修等咨询。

同时,在展馆的展区,参展企业为更有效地展示产品的性能,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器乐展演活动,有些企业还请来国外音乐家在展台上演出,以吸引更多的关注,充分彰显企业文化、品牌形象及产品品质;同时也为展会平添了时尚、动感元素。

各种接地气的器乐盛宴受到器乐爱好者的青睐,前来聆听课程、交流咨询的人络绎不绝。

nlc202309081126

2 反映行业发展态势

(1)创新产品领航发展

纵观本届展会,各家参展企业根据市场的变化需求转型升级,使企业步入规模化,产品覆盖面拓宽,产品系列也不断增多;另一方面,加强新产品的开发,这些新产品除提高声音品质外,在外观造型、工艺加工方面也有不同程度的改进,外观更加抢眼,做工更加细致。

行进乐队表演是欧美地区喜闻乐见的欢庆形式,天津市津宝乐器有限公司看好这一市场前景,推出了行进乐器的系列产品,包括行进管乐器和行进打击乐器,行进鼓采用碳纤维材料,轻质、时尚,受到欢迎。行进管乐器是与雅马哈合作研发的,音质、音准都是上乘的;行进打击乐器包括面向小学生的行进鼓,颜色艳丽,鼓体小巧、质轻,以及面向成人、专业用的采用碳纤维材料的行进鼓,轻质、时尚。

很多企业展示了近期利用新材料、新工艺研发的新产品,如北京德勇乐器有限公司推出的CoolWind(酷风)系列5款型号的号,采用ABS高分子聚合物材料,有5种炫彩色,在音色、音准方面与传统材质制造的号几乎一样,但具有轻、耐用、耐磕碰的特点。河北金音乐器集团有限公司推出的管乐器新系列在外观和音质上都有显著的改观。

展会上,一款梵音手碟产品和它的制作者、演奏者浩瀚吸引了许多观众关注。手碟是一款像大铁锅又像大龟壳的乐器,由两名瑞士人于2000年所创。手碟结合了打击乐和声乐器,敲击上去会发出悦耳的声音,演奏全凭乐手的即兴发挥,创造旋律和律动,无拘无束,且便于携带。

(2)产品品量普遍提升

随着数十载的潜修与发展,尤其是在巨大市场的刺激下,中国制琴业从追求大产量开始向艺术精品慢慢靠近。透过展会上琳琅满目的各类展品可以发现,通过与大品牌合作或OEM方式,从选材到工艺水平都有显著改观,与国外差距缩小。

上海邦加琴业有限公司一直以来都主打高端钢琴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旗下的贝多芬钢琴高贵典雅,品质优越。而此次会上带着奥地利百年品牌聂米斯基钢琴就是与约翰·聂米斯基的第三代传人合作的结晶,将欧洲顶级钢琴引入中国,并一同开发了进口原装、进口配件系列产品。

正如中央音乐学院管弦系主任赵瑞林教授观展后的感受,有的新产品从工艺、声音质量方面都有很大的进步,特别是外观与国外产品已没有什么差别,工艺还有待改进之处。

(3)互联网融合创新发展模式

在乐器行业,“互联网+”进程相对滞后。但本届展会上,无论是参展企业举办的发展论坛、技术交流,还是展会上的产品,也或多或少显示出融合互联网的发展态势,以及为乐器行业带来的新的发展空间。

“互联网+乐器行业高峰论坛”、“V乐+ 乐器行业全新营销攻略风暴来临”为主题的“V播音乐探索频道”开通新闻发布会,围绕中国乐器行业如何结合互联网创新发展思路进行探讨,以新的视角探索各自的商业运营模式。如V播音乐探索频道,就是基于3.0和V播网自媒体生产资料共享应用平台以及针对自媒体创客的渠道体系(V播+)来生产相关内容,并通过移动端进行传播和应用,节目中内嵌的“视频商城”是一种全新的场景式销售模式,把乐器行业的艺人、大咖、粉丝、创客和商家有机地联系起来,打造互联网“B2B2C”商业模式,实现乐器行业上游和下游市场的互动,线上和线下资源的协同(O2O)发展的新尝试。

展商们也纷纷带来了创新经营思路,尝试在产品与市场之间利用互联网建立新模式,力图打破传统方式,以求整合资源,跨界营销。如里歌中艺乐器音响(北京)有限公司的蓝海战略——中国音乐艺术连锁,即架构一个互联网+乐器,互联网+教育……通过互联网++理念,将乐器、音响、教育、演艺、音乐、传媒、连锁、公益八个行业有机整合在一起,搭建一个多维度、多角度、多支点的跨界融合创新平台,创造一个O2O线上线下一体的环形立体联动生态圈。

(4)产品结合音乐教育

在参展的企业中可以发现,一些企业在公司运营、销售过程中,依托发展音乐教育,有针对性地开发适应网上销售的新产品,尝试拓展产品销售渠道;还有一些企业,看好巨大的音乐教育需求市场,以制定的教育计划为产品,在展会上获得了成功的推广。

北京珠江钢琴制造有限公司特别研发了适合线上线下的新产品——W系列与至臻系列。新产品外型简单,追求的是内在品质,注重音色、音质与触感;同时更适应新的销售环境,也降下来了成本。

罗兰数字音乐教育集团依托Roland在电声乐器领域的成果,开发了ISM智能化音乐教育系统,是一种结合数字音频技术、网络及跨媒体技术,以数字化、智能化、游戏化、集体化为核心的音视网一体化教学模式,使孩子在享受音乐所带来的快乐、掌握演奏技能的同时,全面深入地主动领略音乐的内涵,并能够体会到音乐所带来的快乐。

湖北华都钢琴制造有限公司带来了逸琴国际乐教中心研发的线上线下音乐教育方案,开发了互联网音乐智能化教学平台,率先倡导建立学员终身音乐成长大数据,率先开发运用实战阶段多媒体数码钢琴课堂,目标用户为琴行学琴的学生,尤其是幼儿园年龄段的用户。

辛巴星专注于艺术培训机构标准化解决方案,目前拥有辛巴星学校标准化管理学院系统、辛巴星婴幼儿启蒙钢琴系统、辛巴星少儿趣味钢琴系统、成人速成钢琴系统等多个产品。

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琴的兴趣和效果,并大大降低了学琴的成本,当前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

(5)市场向好

总览参展产品,可以反映出产品发展方向和市场变化。随着推动群众文化新政的实施,以及素质教育的开展,群众文化活动越来越普及,也越来越丰富,学校、社区、群众文化馆的文艺团体增多,如全国管乐队越来越多,现已有数万支。因此,拉动了市场需求的增长,特别是普及端的产品,普遍反映市场是增长的。在钢琴、电声乐器、管乐、二胡、笛箫、葫芦丝等展区关注度高,观展人数多,反映出目前这部分市场有更多的需求。

nlc202309081126

与此同时,乐器业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积极树立新思维,尝试新模式,力求开拓新的市场空间。如青岛美德威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在管乐器方面有很好的业绩,但其负责人表示,2016年开始扩大产品线的配备,根据市场变化,增加了电钢琴的产品,今后还会增加钢琴的产品。

3 展商观众反响热烈

PALM 2016北京乐器展已举办25届,参展商、参观者持续稳步增长,而且逐步成为了解行业发展动态、寻求商机、配置乐器、学习求知、交流会友的多功能平台。

展会上,参展企业普遍认可PALM展这一品牌的影响力,连续多年参展,反映通过展会平台,可以展示企业形象,宣传推广品牌,拓展销售渠道,推介最新产品,纷纷表示展会效果良好,下届继续参展。意大利博兰多尼式手风琴公司表示,明年将增加参展面积,同时希望与国际行业组织合作,增加展会的国际化。来自欧洲意大利、奥地利、法国等国际展商表示,非常看好中国市场,通过PALM展拓展了市场。里歌公司是第八次参展北京乐器展,他们认为本展会有助于对品牌宣传推广,结识了很多有意向的合作伙伴,在本次展会中成功加盟6位合作者。

在观展的人群中,有专业人士,还有众多的器乐爱好者,甚至各界名流。专业人士在此可以增进与同行的交流,学习、了解最新技术和乐器改良发展现状与趋势。对于广泛的器乐爱好者更是难得的学习、交流、购买的好时机,很多观众反映,乐器展上的产品种类丰富,选择性多,以后还会继续关注展览;技术讲座丰富,修理乐器水平高,非常有收获。一位来自天津的玩家在这边购买提琴背板和低音梁木料等琴料,他表示,基本每年都会过来参展,现场采购木料可选择的机会多,并且可以现场和厂家沟通学习,学习挑选原料的基本常识。

展商、观众也为展会更好的发展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著名小提琴家盛中国在接受采访时谈到,从本届展会看到了许多来自法国、德国的优质提琴,中国提琴展商的数量与品质也有一定提升;希望乐器展会除了商业属性,邀请名家现场器乐演奏,更多的展示器乐文化。

部分展商建议,应该对展品类型进行细分,避免打击类、电声类乐器影响到其他音色较细腻的乐器的展示效果。观众希望展会规模更大一些,乐器品牌、产品更丰富一些;大师亲授课程难得,希望提前多宣传,惠及更多的器乐爱好者。

回顾4天的盛会,参展观众络绎不绝,各色乐声余音绕梁,洽谈选购随处可见。在伴随欣喜收获的同时,也感意犹未尽,让我们共同期待明年的盛宴——2017年5月26日?29日、6月2日?6日,第二十六届中国国际专业音响·灯光·乐器及技术展览会再相会!

(编辑 张冠华)

发展效应 篇12

关键词:空间滤波测速,滤波效应,功率谱密度函数

1 引言

20世纪60年代, 随着光学与电子学的快速发展, 光学测量在科研和工程领域的重要性逐渐凸显, 特别是非相干光源如激光的发明使很多以前不存在的光学测量技术得到了发展, 其中最典型应用即速度的测量。

为了对速度进行测量, 人们提出了很多种类的光学测量方法, 可将它们分为非相干和相干技术两种, 需要注意的是, 这种分类并不意味着它们必然使用了非相干光源或相干光源。相干技术利用了光的振幅和相位信息, 如激光多普勒测速法 (LDV) [1], 激光斑纹测速法 (LSV) [2]等;而非相干技术利用了目标成像的光强信息, 两者的区别一般被认为是“图像”和“干涉图样”的区别[3]。在光学发展的早期, 非相干技术包括照相法和摄影法, 这些方法在测速时简单的对目标的运动轨迹进行观察或摄影, 如光电图像追踪技术, 后期被称为空间滤波技术 (SFV) 。在多种非相干和相干技术中, 激光多普勒测速法由于其较高的空间分辨率和较高的测量精度而被很多学者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虽然空间滤波法的测量性能与多普勒法是类似的, 但一开始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 近些年来, 空间滤波法以其光学和机械结构简单稳定、光源可选的实用优点而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本文对空间滤波测速的发展进行了介绍, 并从数学角度对空间滤波特性进行了分析。

2 空间滤波测速的发展及原理

2.1 空间滤波测速的发展

空间滤波测速的基本概念来源于于航空相机控制技术和红外光学跟踪技术。明确的提出将空间滤波法用于速度测量来自于Ator的研究[4], 他从理论上明确了利用平行狭缝作为空间滤波器进行测速的原理, 还从相关性理论的角度对这种方法进行了分析;Gaster[5]则对空间滤波法进行了试验验证, 他将其应用于液体流速的研究;Naito和Tsutsumi[6]给出了空间滤波法的理论基础, 他们对透射光栅进行了空间域的分析, 给出了它的功率谱密度函数和空间透射比, 并成功的证明了透射光栅相当于一个空间滤波器, 能够用于进行速度测量;为了增强空间滤波器的选择性, Kobayashi和Naito[7]讨论了窄带通滤波器的最优性问题;为了改善低空间频率域内的滤波特性, Tsudagawa[8]等介绍了平行四边形视场, 从而使空间滤波器性能得到了改进;Ushizaka和Asakura[9]研究了一种拥有显微镜的光学成像系统空间滤波测速法, 并将其应用到在一个直径为130um~3.3mm的细小玻璃管内用于测量液体流速的分布;Aizu[10]等构建了一种差分式透射光栅测速计, 它改善了滤波器滤除多余低频成分的能力, 并证明了其在显微领域测量流速的有效性;Koyama, Aizu, Borders, Reuter和Kratzer[9]等一些研究人员则将这类空间滤波测速计应用于进行血液流速方面的研究。

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 Kobayashi[7]团队将空间滤波探测器进行了拓展, 提出了具有空间滤波器功能的光电探测器;Itakura等[6]利用一个液晶元件阵列构建了一种新型的空间滤波器, 并实现了两维速度分量的测量;除此之外, 其它光学元件也可以用作空间滤波器。Hayashi和Kitagawa[11]利用光纤阵列构建了一种空间滤波器, 他们将这种空间滤波器用于进行两维的速度分量和距离的测量, 并确定了速度的方向;棱镜光栅是能够作为空间滤波器的光学元件中很有趣的一个例子, 据此, 科学家们诸如Plesse, Slaaf, Reuter和Talukder等实现了血液流速的测量[9];Ushizaka[12]研究了透镜光栅的成像和折射特性, 证明了它和棱镜光栅的原理相似, 同样可以作为空间滤波器。

空间滤波测速的原理已经以多种方式应用于运动目标的测量。与双电子束LDV类似, Ballik和Chang[13]从理论和实验方面研究了一种边缘成像技术, 在一个运动物体上进行仿光栅照明, 而实际上在其前方并没有放置光栅, 强度被调制后的散射光由一个光电探测器进行接收, 通过其信号进行分析即可实现速度测量;Aizu[9]等对空间滤波法进行了改进, 使其能够感测速度的变化程度;Ohno[14]等提出了采用空间滤波探测器来感测两维随机运动的方法, 如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 尺寸以及数量等;基于光学成像的特性, 空间滤波法还可以用于测量光学系统的离焦量, 成像距离以及成像位移等。

2.2 空间滤波测速的原理

空间滤波测速 (SFV) 的基本光学系统如图1所示, 在一定的探测区域内, 照射光被一个沿x0方向以速度v0移动的运动目标进行散射, 通过镜头L成像在一个沿运动方向有空间周期透射比的空间滤波器SF上, 经过空间滤波器的光被其后方的一个光电探测器PD接收, 由PD探测到的总光强由于图像以速度v运动以及空间滤波器的周期透射比p而产生周期性变化, 如图2所示, 于是, PD的输出中包含一个周期T0=p/v的周期信号, 通过测量这个信号的频率f0=1 T0, 则目标速度v0可由下式确定[4]:

其中, M是光学成像系统的放大倍数, 则v=Mv0。由图2可知, 输出信号中包含一个频率为f0的周期信号, 通常为正弦波, 通过测量此正弦波的频率即可由以上公式实现速度的测量。

3 空间滤波效应

空间滤波法的原理可以从数学角度和频域的功率谱密度函数来描述。上节对空间滤波测速 (SFV) 的原理进行了直观的描述, 本节对图像强度分布的空间滤波效应进行了数学分析。

式中, xr=vx t+c1, yr=vy t+c2, 1c和c2为常数。一般的, 我们认为地面目标的光强分布在时间和空间上满足随机过程。假设光强分布f (x, y) 在x, y方向上满足静态随机遍历过程, 则输出信号g (x r, y r) 的相关函数为:

其中E[…]代表数学期望。对 (3) 式进行傅立叶变换, 去掉常数部分, 可得g (x r, y r) 的空间功率谱密度函数为:

其中, H (µ, ν) 为h (x, y) 的傅里叶变换, µ和ν分别代表x, y方向上的空间频率。

如果图像光强分布函数f (x, y) 不是随机的, 而是周期或非周期 (瞬时) 的, 则其功率谱可表示为:

其中F (µ, ν) 为函数f (x, y) 的傅里叶变换。此时空间功率谱密度函数表示如下:

其中G (µ, ν) 为输出信号g (x r, y r) 的傅立叶变换, 可得:

由公式 (4) 可知, 功率谱Gp (μ, ν) 由两个功率谱函数Fp (μ, ν) 和Hp (μ, ν) 相乘得出, 由此可看出输出信号是由经过空间滤波器调制的输入图像给出的, 由线性滤波理论可知, Hp (μ, ν) 在空间频域相对输入Fp (μ, ν) 表现为一个线性滤波器。

空间滤波器在待测图像的运动方向上要求有一定的周期透射比, 为方便数学分析, 假设图像只在方向上有速度分量, 即xv=v, vy=0, 此时, 空间滤波器的透射比h (x, y) 只在x方向上具有周期性, 而在y方向上是相同的。通过对 (4) 进行积分可得相对空间频率的功率谱密度函数为:

4 结语

上一篇:发展现状与对策下一篇:学生数学学习方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