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示效应

2024-10-19

暗示效应(共6篇)

暗示效应 篇1

摘要:心理暗示和期望效应和我们的学习、生活和教育由密切的关系, 笔者通过对在教师、学生和母亲三个角度的探讨, 提出了心理暗示和期望效应是有一定联系的, 接下来对心理暗示和期望效应进行了概念的界定, 再进一步浅析两者之间的关系, 最后, 结合实际教育和教学, 分享一下如何实际运用心理暗示和心理效应。

关键词:心理暗示,期望效应

一、问题的提出

作为一名教师, 笔者经常探讨, 我们怎样的看待自己的学生, 在言行中就回流露出自己对他们的一种暗示, 一种期望。我们的态度, 会影响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如何让自己的态度给学生们带来积极地影响?

站在学生地角度, 我经常遇到这样的学生:因为一次考试考不好, 而闷闷不乐, 没有了动力;也有的学生因一点小事情, 和同学闹点小矛盾, 看到的都是对方的不是;也有的学生好高骛远, 以为自己很了不起, 但做事不够踏实……我们的学生对自己和他人也要有合理的暗示和期望。

同时, 作为一名母亲, 也经常反思自己对女儿的教育, 自己也存在很大的失误:如自己心情好时, 看到女儿什么都好, 心情不好时, 也会迁怒到女儿的身上。我必须处理好自己教育女儿的失误。

上述的三点都与心理暗示和期望有关, 同时, 我们的日常生活也充满着暗示和期待。因此, 我想浅析一下心理暗示和期望效应。

二、概念的界定

1、心理暗示

心理暗示, 是指人接受外界或他人的愿望、观念、情绪、判断, 态度影响的心理特点。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心理现象。它是人或环境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个体发出信息, 个体无意中接受这种信息, 从而做出相应的反应的一种心理现象。心理学家巴甫洛夫认为:暗示是人类最简单、最典型的条件反射。从心理机制上讲, 它是一种被主观意愿肯定的假设, 不一定有根据, 但由于主观上已肯定了它的存在, 心理上便竭力趋向于这项内容, 我们在生活中无时不在接收着外界的暗示。人都会受到暗示, 受暗示性是人的心理特性, 它是人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 形成的一种无意识的自我。

2、期望效应

期望效应又叫“皮格马利翁效应”或“罗森塔尔效应”。这个效应源于古希腊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雕刻家皮格马利翁深深地爱上了自己用象牙雕刻的美丽少女, 并希望少女能够变成活生生的真人。他的真挚的爱感动了爱神阿劳芙罗狄特, 爱神赋予了少女雕像以生命, 最终皮格马利翁与自己钟爱的少女结为夫妻。后来美国哈弗大学教授罗森林塔尔等人为首的心理学家进行一系列研究, 实验证明, 学生的智力发展与老师对其关注程度成正比关系。

1968年罗森塔尔和和雅各布森教授带着一个实验小组走进一所普通的小学, 对校长和教师说明要对学生进行“发展潜力”的测验。她们在6个年级的18个班里随机地抽取了部分学生, 然后把名单提供给任课老师, 并郑重地告诉他们, 名单中的这些学生是学校中最有发展潜能的学生, 并再三嘱托教师在不告诉学生本人的情况下注意长期观察。8个月后, 当他们回到该小学时, 惊喜地发现, 名单上的学生不但在学习成绩和智力表现上均有明显进步, 而且在兴趣、品行、师生关系等方面也都有了很大的变化。这一现象被称为“期望效应”, 后来人们借用古希腊神话中皮格马利翁的典故, 称这种现象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三、心理暗示与期望效应关系

心理暗示和期望效应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在某种意义上说, 期望效应是心理暗示的理论依据。

心理暗示可分为积极地心理暗示和消极的心理暗示, 期望也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就教师而言, 你对学生产生一个肯定的信息, 那么, 你对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就会产生积极地期待, 在这种期待的作用下, 你在课堂内外都会给学生一种积极地心理暗示, 你的言行会朝着有利于发挥学生潜能的方向发展, 也会使学生不断的肯定自己, 取得良好的成绩。你若对学生产生否定信息, 就会有消极的期望, 进而产生消极的暗示, 学生就会想你所期望和暗示的方向发展, 这样你岂不是成了罪人。

四、心理暗示与期望期望效应的实际运用

1、要有积极地心态

老是认为自己要倒霉失败, 你可能真的就倒霉失败了, 这是不良的心态, 在心理学上称为“预言的自我实现”或“期望的效应”。人们平时应该拥有积极的心态, 往好处想, 看到事物光明的一面, 淡化阴暗的一面, 你的心情也许就会不断的晴朗起来。但如果没有一点危机感的话, 也是不利的, 所以, 你要在面对现实的情况下, 往好的一方面看。

2、学会积极地心理暗示

积极的心理暗示能给人带来积极的认识和体验。珍爱自己, 对自己有所期待, 相信自己的潜力, 期待生活、期待明天, 你就能有信心、有动力展开行动, 就能坚持到底。珍爱别人, 你期待与人友善相处, 你就能接受他人真诚的帮助援助, 消除心中的不满和偏见, 与他人和睦相处。珍爱生活, 对未来有所期待, 你就能投入的去欣赏一个人、赏一朵花、听一支曲、品一杯茶, 感受到生活中的乐趣。

作为家长或教师, 积极的心理暗示会给学生或孩子以积极的影响。教育孩子时切忌用消极的心理暗示, 不要总是挑孩子的缺点、指责孩子的错误, 那样做会让孩子失去信心, 丧失克服困难的勇气。

3、运用期望效应, 进行赏识教育

赏识教育是教师对学生积极期望的一种有效手段。赏识, 《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认识到别人的才能或作品的价值而予以重视或赞扬。”赏识教育------就是教师要用欣赏的、发展的眼光来对待学生, 坚信自己的学生是优秀的, 具有无限的发展潜力, 并能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宽容学生的不足, 帮助和鼓励学生不断进步, “宣扬学生最精彩的一刻”, 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使学生走上自信、自立、自强之路。这就是期望教育的核心理念。

如果一个学生感到他不被人接纳、肯定、喜欢, 就会产生一种自暴自弃的心理。因此教师要发自内心地喜欢每一个学生, 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 真诚地赏识学生, 不断增强学生的自信。要摧毁一个人最好的方法是摧毁一个人的自信心, 而要帮助一个人成功莫过于不断让其增强自信心了。

我们要用对学生无限的爱心, 去唤醒学生那种与生俱来的美好期待, 实现其美好理想。要知道每个学生都来是带着想好好学习的美好期待来上学的, 这种期待象一颗耀眼的太阳, 照亮着儿童所关切和操心的情感世界。这颗太阳很容易被尖刻的、粗暴的、不信任的态度所熄灭。所以我们要赏识我们的孩子和学生, 也要学会赏识自己。

暗示效应 篇2

“心理暗示”这一术语来自西方的心理学,指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考研路上,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心理暗示的效应,不断地进行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强化信心,帮助我们克服考研过程中出现的一切困难,有以下心理暗示可供利用。

一、学会和自己说话

最好是有声地说话,请“意识”调动内心深处的“潜意识”。可以站在镜子面前,看着自己的眼睛,真诚地表述自己的愿望:“你马上要参加一场至关重要的考试了,我相信你的实力,只要肯努力,你一定可以成功的!加油!”。但尝试之后会发现,经过这样的自言自语,你的心情会更加积极乐观,思维、行动的效率也会提高。

二、在想象中预演

在一个安静、安全的环境中将自己彻底放松,并将希望达到的目标在脑海中进行清晰细腻的预演。比如,想象着自己考入了理想的学府,想象着自己在校园徜徉,想象着自己在研究室做实验等。在心里告诉自己:“这就是我的理想,我愿意为我的理想去付出去奋斗!”有了这样的心理预期,人就会有前进的动力。想象之后,脑海中会留下一个积极的.记忆印痕;而在遇到真实的情境后,记忆就会被激活,从而指引人的思维和行动。

三、用语言表达出内心的感受

心理学研究中有一种“内省法”,就是让人冷静地观察自己的内心深处,然后将观察的结果如实讲出来。当考生考研信心不足的时候,与同学、朋友、老师和家长多交流,把心里话、苦衷都倾诉出来,这样会使心理上的压力得到释放。他人的安慰、鼓励和支持,有助于考生改变信心不足的状态。除此之外,考生可以经常看一些考研成功者的经验文章,看看他们是怎样在自信心不足的状态下走出低谷的。同时也对自己进行这样的鼓励:我们都会遇到“拦路虎”,既然别人可以打败它,我同样也行!

四、把每一次失败都当作是最后一次

在遭遇不顺和失败的时候,试着对自己说:“这是最糟糕的情况了,不会再有比这更倒霉的事情发生了。”“既然‘最糟糕的事’都已经发生了,那么以后就该‘否极泰来’了!”

五、不要总强调负面信息

不要总是给自己一些这样的提醒:“昨天我有20个单词没有背下来”、“这类题我总是找不到解题思路”等等。越是这样担心的事情越容易发生,所以,聪明人应该避免用失败的教训来提醒自己,而应该多用一些积极性的暗示,如:“多背几遍我就能记住了”、“这次知道错在哪里,下次做这类数学题的时候就有经验了”等等。积极的暗示和指导,比起强调负面结果,效果会好很多。

六、不要被失败吓倒

不要总是对自己说“我的能力实在不行”、“我缺乏解题的技巧”、“我不适合考研”这样的话。要知道真正能够击倒你的人有时恰恰正是你自己。因此,不要给自己贴上“这不行、那不行”的失败“标签”,而应该多给自己一些激励与信心,所谓考研成功其实就是考生在考试中发挥出自己实际的水平。平时多做一些纵向比较,盲目与他人攀比只能挫伤自己的信心,打击自己考研的积极性。

七、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自我心理暗示不仅仅是以上直接的潜意识的沟通,还包括很多行为习惯方面的因素,尤其是一些细节。比如,走路时挺胸抬头,会觉得自己很有精神;出门的时候照照镜子整理好仪表,会对自身形象有个积极的评价;工作或学习的时候整理好桌面,摆放好物品,让自己感到很从容很有条理;说话的时候清晰大方,让自己感到自信沉稳……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地方,其实都会不知不觉地影响一个人的精神风貌。

自我暗示的用处很多,范围也很广,只是开始时,效果往往并不明显。这不奇怪,人的心理调整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把原有的心理活动纳入自己所期望的轨道,需要具有一定的毅力。万事开头难,只要我们持之以恒,不以途远而怯之,不以效微而废之,日久天长,自我暗示一定能成为我们进行心理调整的得力助手。

暗示效应 篇3

1968年,两位美国心理学家来到一所小学,他们从一至六年级中各选3个班,在学生中进行了一次煞有介事的“发展测验”。然后,他们以赞美的口吻将有优异发展可能的学生名单通知有关老师。8个月后,他们又来到这所学校进行复试,结果名单上的学生成绩有了显著进步,而且情感、性格更为开朗,求知欲望强,敢于发表意见,与教师关系也特别融洽。

实际上,这是心理学家进行的一次期望心理实验。他们提供的名单纯粹是随便抽取的。他们通过“权威性的谎言”暗示教师,坚定教师对名单上学生的信心,虽然教师始终把这些名单藏在内心深处,但掩饰不住的热情仍然通过眼神、笑貌、音调滋润着这些学生的心田,实际上他们扮演了皮格马利翁的角色。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因此变得更加自信,奋发向上的激流在他们的血管中荡漾,于是他们在行动上就不知不觉地更加努力学习,结果就有了飞速的进步。这个令人赞叹不已的实验,后来被誉为“皮格·马利翁效应”或“罗森塔尔效应”。

于是,皮格马利翁效应也被总结为:“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

海伦在这家外贸公司工作已经3年了,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的她在公司的业绩表现一直平平。原因是她以前的上司胡悦是个非常傲慢和刻薄的女人,她对海伦的所有工作都不加以赞赏,反而时常泼些冷水。一次,海伦主动搜集了一些国外对公司出口的纺织品类别实行新的环保标准的信息,但是上司知道了,不但不赞赏她的主动工作,反而批评她不专心本职工作,后来海伦再也不敢关注自己的业务范围之外的工作了。海伦觉得,胡悦之所以不欣赏她。是因为她不像其他同事一样奉承她,但是她自问自己不是能溜须拍马的人,所以不可能得到胡悦的青睐,她也就自然地在公司沉默寡言了。

直到后来,公司新调来主管进出口工作的Sam,新上司新作风,从美国回来的Sam性格开朗,对同事经常赞赏有加,特别提倡大家畅所欲言,不拘泥于部门和职责限制。在他的带动下,海伦也积极地发表自己的看法了。由于Sam的积极鼓励,海伦工作的热情空前高涨。她也不断学会新东西,起草合同、参与谈判、跟外商周旋……海伦非常惊讶,原来自己还有这么多的潜能可以发掘,想不到以前那个沉默害羞的女孩,今天能够跟外国客商为报价争论得面红耳赤。其实,海伦的变化,就是我们说的皮格马利翁效应起了作用。在不被重视和激励、甚至充满负面评价的环境中,人往往会受到负面信息的左右,对自己做比较低的评价。而在充满信任和赞赏的环境中,人则容易受到启发和鼓励,往更好的方向努力,随着心态的改变,行动也越来越积极。最终做出更好的成绩。

暗示的力量

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本来穿了一件自认为是很漂亮的衣服去上班,结果好几个同事都说不好看。当第一个同事说的时候,你可能还觉得只是她的个人看法,但是说的人多了,你就慢慢开始怀疑自己的判断力和审美眼光了,于是到了下班后,你回家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衣服换下来,并且决定再也不穿它去上班了。

其实,这只是心理暗示在起作用。暗示作用往往会使别人不自觉地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动,或者不加批判地接受一定的意见或信念。可见,暗示在本质上,是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地下意识受到别人的影响。

人为什么会不自觉地接受别人的影响呢?其实。人的判断和决策过程,是由人格中的“自我”部分,在综合了个人需要和环境限制之后做出的。这种决定和判断就是“主见”。一个“自我”比较发达、健康的人,通常就是我们所说的“有主见”、“有自我”的人。但是,人不是神,没有万能的“自我”、更没有完美的“自我”,这样一来,“自我”并不是任何时候都是对的,也并不总是“有主见”的。“自我”的不完美、以及“自我”的部分缺陷,就给外来影响留出了空间、给别人的暗示提供了机会。我们发现,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这使人们能够接受智者的指导,作为不完善的“自我”的补充。这是暗示作用的积极面,这种积极作用的前提。就是一个人必须有充足的“自我”和一定的“主见”,暗示作用应该只是作为“自我”和“主见”的补充和辅助。表面上看,有些积极暗示似乎起着决定性作用,其实,积极暗示对于被暗示者的作用,就像是“画龙点睛”。换句话说,如果你不是那块材料,再多的暗示也无济于事。

所以,皮格马利翁效应虽然会对你的生活产生积极或者消极的影响,但是千万不要盲目地相信它,完全被它所左右。因为外界的鼓励或是批评是每个人都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如果总是因为别人的态度而改变自己的话,那就永远也不会成熟。

还是说说海伦吧,海伦如今在公司可是跟以前大不一样,活跃的劲头让很多同事都羡慕得不得了。但是后来,海伦遇到了一件事情,差点打垮她的信心。原来是一次跟外商的谈判中,在谈判开始前几分钟,他们才发现自己遗漏了一份很重要的文件,结果对方认为他们的态度不够专业,所以谈判不欢而散,公司也因此损失一笔200万元的订单。事后公司副总问及此事的责任,Sam竟然全部推到海伦身上,说是她的粗心才遗漏了文件。海伦委屈极了:头一天,明明是Sam说他要最后看一下关键文件,他怎么能推卸责任呢?

这是海伦第一次挨训,回家后,她难过了好久,她想不通Sam怎么能冤枉她?明明是Sam的责任啊,为什么会怪到她头上?在海伦的眼里,Sam就是自己的指路明灯,她没有想到在涉及自身利益的时候,平常和蔼友好、从不吝惜自己的赞扬的Sam会这样不讲理。Sam高大的形象在海伦的心中开始瓦解。海伦很失望,很灰心,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工作热情又要开始动摇。她开始怀疑,是不是自己本来就不适合在这家公司工作?

不过海伦终究没有辞职,因为不久之后,公司人事变动,Sam又调到别的分公司去了,再新来的上司,既不像胡悦那样老打击她,也不像Sam一样老表扬她,新上司是个理性的人,一切以事实为根据,是就是,不是就不是,也没太多可说的。海伦慢慢也习惯了,渐渐把注意力从别人的态度转移到工作上,这才发现,原先以为做得无懈可击的事情,其实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海伦也慢慢体会到,其实Sam并不见得认为她如何优秀,只是他的习惯

是给别人很多赞美。不过时间长了海伦也就原谅Sam了,也许Sam当时并没有考虑那么多。无论如何,海伦都很感激Sam,因为他的赞美,让海伦从自卑变到自信,积极面对工作。发掘自己的潜能。

现在的海伦终于明白,其实每个人在职场上都有可能既遇到胡悦,也遇到Sam,关键是树立一个独立完整的“自我”,才不会为皮格马利翁效应所左右。当然,最好的情况,是自己给自己创造皮格马利翁效应:灰心丧气的时候,给自己鼓劲;春风得意的时候,提醒自己不要忘形。

心理学的暗示效应探析 篇4

一、积极的暗示效应

我们的心理总是不断地从自己或他人那里接受各种各样的暗示, 这种暗示有时会让你充满喜悦和信心, 帮助你更加乐观地去面对生活, 使自己变得更加自信和快乐。这种积极的暗示可能来源于别人无意识的动作也可能来源于自己对自己的鼓舞和振奋, 无论如何, 积极的暗示效应总是能够帮我们增强勇气, 克服困难, 增加自信。比如, 一个普通大学的应届毕业生去公司应聘, 面试的时候才发现原来应征者很多, 而且很多人怀揣着名牌大学的毕业证还有各种各样的获奖证书, 奖章。单从硬件条件比, 这个大学生觉得自己逊色很多, 顿时心里开始自卑起来, 觉得别人看起来哪方面都比他强, 每一个人都深不可测。他越想越害怕, 甚至想打退堂鼓了。这时, 他忽然听到旁边两个女生聊天, 其中一个说:“哎呀, 我六级还没考过呢。”他一听, 心理嘀咕着这两个女生看起来实力都好强, 但是竟然连六级都没有过, 难道是我把别人想得太强了, 太贬低自己了?他再环视了一下周围, 他暗暗给自己打气, 一定是这样的。我不能轻视自己, 他们有他们的强项, 我有我的优势, 竞争还没开始, 鹿死谁手还不知道, 我一定不能先慌了阵脚, 连六级都没过的人都敢来应聘, 我有什么好怕的。于是, 他的自信心又开始一点点复苏, 他整理了衣服, 昂首挺胸地走进了面试了房间。果然, 他发挥的出奇得好, 妙语连珠, 并且自信大方, 最终他获得了面试官的青睐。这个例子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积极的暗示效应能让我们面对挑战更加勇敢, 这个大学生在沮丧之时, 因为别人一句无意识的话, 开始给自己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 最终战胜自我。其实, 在我们的生活中困难和险境无处不在, 再坚强的人也有自信崩塌, 无所适从的时候, 当我们面对这些危机的时候, 我们必须首先调整自己的心态, 不断地运用来自他方或者自我的积极暗示鼓励自己往好的方面想, 增强自己的信心, 凡事看到积极的一面, 这样一来, 就没有什么困难可以真正吓到我们。

二、消极的心理暗示

积极的心理暗示能让我们变得更加强大, 同样消极的心理暗示也会对我们产生作用, 它会慢慢地击垮我们的意志, 让我们变得沮丧, 自卑, 听天由命。因为每个人的心里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不同的弱点, 这些心理上的弱点就好比碧玉上的瑕疵, 不经意却实实在在的存在着, 它可能会在某一特定的时期成为你前进道路上的羁绊, 干扰你的思维和判断, 甚至会影响你的人际关系和处世态度。如果, 你总是受到来自于别人或者自己发出的消极心理暗示的影响, 那会产生很大的危害。举个例子, 有个职员辛辛苦苦熬了两个通宵精心准备了一个项目, 幻灯片打开了, 公司高层到齐了, 他已经准备得十分充分了, 因此他自信满满, 稳操胜券。谁知道就在他准备开始演示幻灯片的时候, 幻灯片忽然出现了故障, 他开始有点焦急, 赶紧调试, 望着周围各种异样的目光, 他开始冒冷汗, 不一会他听见人群中的窃窃私语, 他想:完了, 他们肯定是在嘲笑我。幻灯片终于调好了, 但是他的紧张情绪并没有缓和, 他告诉自己:一出场就搞砸了, 就算后面弄得再好也没用了。他信心顿时一落千丈。人群中依然有人窃窃私语, 还有人的手指来指去, 他想:完了, 难道我的衣服没穿好?脸上有东西?我肯定出丑了。真恨不得找个地洞钻进去。他呆站在那还一会, 领导见状忙说:可以开始了。他一听, 又想:完了, 领导肯定不耐烦了, 催我了, 哎, 我表现得真是太差了, 以后再也不会给我这样的机会了。他越想越沮丧, 越沮丧越紧张, 导致他精力无法集中。他再看看人群, 他觉得所有人都在看他的笑话, 都在等他出丑, 他再也受不了, 竟然晕倒在台上。从这个例子中, 我们能感受到消极的心理暗示带来的可怕后果, 而这个人就是被自己疑神疑鬼, 不自信的心理暗示不断折磨, 不断耗损, 最后终于把自己打倒了。

通过对积极的暗示效应和消极的暗示效应的探析, 我们更加明白, 在日常生活中, 一定要认真分析来自他人或者自己带来的暗示效应。当我们感觉到来自他人的暗示, 甚至已经因此而导致自己身心发生改变时, 一定要注意分析暗示的来源、原因以及对自己的作用, 尽量做到接纳积极暗示, 摒弃消极暗示。而在我们与他人交往中, 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行是否给他人带来了某种暗示, 我们应当尽量带给他人积极的心理暗示, 而避免给他人带去消极的心理暗示。

参考文献

[1]冯忠良、伍新春:《教育心理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年10月。

[2]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年。

[3]沙莲香:《社会心理学》, 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年10月。

反暗示效应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篇5

作为一名教师, 我们应该如何把反暗示效应运用到日常课堂教学之中呢?在多次听课的过程中, 我发现个别有经验的老教师会在无意中把反暗示效应运用到课堂上, 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从而达到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一、运用反暗示效应导入新课

在化学课上, 当教师让学生说出制取气体可用的装置时, 学生马上想到的是广口瓶。这时, 教师可以运用反暗示进行引导:“哦, 我们就只学过一种容器!”学生听了这句话后会积极思考, 除了广口瓶以外还可以使用其他的什么容器。这样, 学生的思维就会被打开, 答案也就多样化了。在拓宽了学生的思维之后, 教师可在多种装置中选取几样进行讲解, 其教学效果比起一开始就平铺直叙地说“同学们, 让我们来学习……”的教学效果要好得多。由此可见, 教师在思维引导时适时地加入反暗示, 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而且可以巧妙地引入新课。

二、运用反暗示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数学课中, 如果遇到一些有难度的题, 教师也可以运用反暗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 教师可以说:“哦, 这道题是有一定难度, 那咱们 (注:不要说你们, 否则会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不良影响) 一定解不出来了喽?”这种语气的反暗示往往能够激发学生的斗志, 使他们产生一种尝试心理, 并尽力思考其解法。如果学生成功解决了问题, 便会使他们更有成就感, 从而有助于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像这样的反暗示激励, 也可用于各个学科的课堂教学之中。如, 在英语课中可以说:“这个单元词汇量是挺大的, 那我们就背不下来了吗?”在语文课中可以说:“这篇课文挺拗口的, 咱们就读不下来了吗?”在通常情况下, 只要反暗示语气运用得当, 都可以激发学生的斗志, 使他们迎难而上, 进而努力去获得成功。

三、运用反暗示效应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暗示效应 篇6

在中国园林发展史中, 传统文化赋予了园林植物丰富的内涵和深邃含义。植物名称中所包含的自然特性、文化内涵、风俗习惯以及人们的思维习惯等会在人们记忆里形成潜意识, 这种潜意识会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域产生心理暗示。园林植物桂花就承蒙其惠泽。它以其独特的外在特征和四季常绿的生长特性被人们赋予丰富的内涵, 深受中国历代造园家的青睐, 几乎是中国传统园林里植物配置的首选。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有意或无意之中会受到周围信息的暗示。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 园林植物的外在、内在信息也常常暗示人们的心理。桂花是中国园林植物配置中应用最为普遍的园林植物之一, 附载着深厚的文化意蕴, 丰富着人们的心理情感。桂花在装点我们生活环境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着我们的情感世界。桂花丰富的内涵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季节会带给人们不同的心理感受, 潜移默化着人们的心情, 这就是园林植物桂花带来的的暗示效应。现代园林植物的运用中人们更注重其表象特征, 即外在特征和季相变化。

桂花属于木犀科植物, 是中国特有的植物, 原产于我国西南部, 现广泛分布于长江流域各省。是长江流域地区园林景观中常用植物[1]。据文字记载, 中国桂花栽培历史达2 500年以上。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山海经》中就有多次关于“桂”的记载。桂花传入世界各地的时间是近现代的18世纪以后。早在1771年以后桂花就经由广州等地传入到英国, 之后便迅速传播开来, 现在欧美许多国家以及东南亚各国都普遍栽培, 成为重要的香花植物。

2 桂花的自然特性内涵及其暗示效应

2.1 桂花的自然特性内涵

在自然界许多植物名称是其特有自然特征写照。大部分植物的品名都有其自然特性的因素其中有些比较直接显现的特性, 有些是隐形特性。以植物自然特性命名的植物给人更直接、更形象的心理暗示效应。较为直接的是植物的花、果、叶、形及生长特性等。桂花给人最直接的印象是其花的芳香、奇特的树叶以及花色。关于桂树的记载最早来自于《山海经》中的“南山经”[2]。宋代陆佃《埤雅》中“桂犹圭也”;南宋范成大《桂海志》中“凡木叶心皆一纵理, 独桂有两道如圭, 故字从圭”。在古代“圭”是礼仪玉器, 上尖下方, 在此桂树又多了一层“贵”气。这些对桂花名称解释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不管是否可行, 但其含义已成了桂花的标记。

在现代植物学领域里对桂花进行了科学而具体的记载。桂花又名木犀或岩桂, 生长于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 在植物分类学中属木犀科植物里的木犀属。属于常绿灌木至小乔木, 最高可达12m。树干端直, 树冠圆整四季常青, 花期在9~10月;其果为核果, 椭圆形, 紫黑色[3]。

在国内, 桂花经过多年的培育和发展, 已鉴定出4个变种群, 主要是在花色与花期上有所表现:丹桂 (var.aurantiacus Makino) 花色为橘红色或橙黄色, 香味浓郁, 叶片较厚;金桂 (var.thunbergii Makino:) 花色为黄色至深黄色, 香味较淡, 叶片较厚;银桂 (var.latifolius Makino:) 花色接近白色, 叶片较薄;四季桂 (var.semperflorens Hort:) 花色为白色或黄色, 花期在5~9月, 且可连续开花多次。

2.2 桂花的自然特性的暗示效应

2.2.1 树形

物体的形状往往会引起观察者在方位及方向感上的情绪的波动, 如正方类型的物体给人稳固、严肃感, 没有活跃感;正三角类型的物体有稳定、向上感, 同时也有活泼因素存在;长方类型物体有一定的稳定感, 同时也有横向或纵向的延伸感;而倒三角类型的物体有极不稳定感, 传达出一种紧张不安, 甚至是恐慌感;圆形类型的物体 (包括正圆、椭圆类型) 让人觉得安定、舒适、愉悦感, 圆形几乎没有方向感。桂花属于中小乔木或灌木类, 其高度在人的视线里视觉效果比较宜人, 有亲切感。“桂花树干端直, 树冠圆整”, 桂花几乎属于圆形, 外形圆柔温和, 常在园林植物配置中对其他外形比较奇特的植物起调和作用, 同时也呼应其他曲线和异形物体;其尺度宜人, 既可以作为园林植物的基调树, 也可以做小型景观空间的主景树。

2.2.2 色彩

色彩心理学家认为“绝大部分色彩对人有一种固定的情感效果[4]”因此, 人们往往对色彩产生许多联想。比如暖色系的红色, 人们会联想到炙热的太阳和燃烧的火光;冷色系的蓝色会让人联想到寒冷的冰雪、深邃的天空和浩淼的大海。桂花的叶与花是其色彩的主要表现。

(1) 叶色。桂花的叶色为四季常绿, 绿色是生命的象征, 给人青春常驻, 永不衰老的情感印象。因此, 在民间桂花有长寿植物之称。四季不变的绿色往往会用来做成其他景观元素比较恒定的背景植物。

(2) 花色。桂花有丹桂、金桂、银桂之称, 是因其花的颜色而得名。鲜艳的丹桂和金桂, 花色为橘黄、橙黄色和深黄色, 属于暖色系, 开花时节, 鲜艳的小碎花在偏冷的绿色树叶映衬下具有前进感, 传递出热烈兴奋的情感心理;银桂的花色接近白色, 素净而淡雅, 可以平静人们的心灵, 净化人们繁杂的思绪。

2.2.3 气味

“因此万物都有气息和气味”。在古老的社会, “鼻子和嗅觉成为人们辨别社会地位和确认职业的可靠工具[5]。”如今嗅觉对气味的感知, 更多的是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和心理情感。“气”与“味”似乎是一对不可分的组合。自然界中酸、甜、苦、辣、咸在给人“五味”感觉的同时也带给人们相应的“五气”。这5种气味基本上也可以代表人们的心情感受。在美好、怡人、舒畅的环境氛围中往往会充满甜蜜的气味;在穷苦、悲凉、痛苦的环境中会散发出苦味的感觉。因此, 不同的气味会暗示人们的心理, 引起人们的情绪变化。

桂花的花香是最让人陶醉的, 每当月满中秋桂花花开时节, 空气中到处都弥漫着诱人的桂香。据有关香薰方面的研究, 桂花香有镇静、抗菌、净化空气等作用, 是极佳的情绪振奋剂, 减缓疲劳及头痛。千百年来描写桂花香气的诗词不胜枚举。唐·宋之问《灵隐寺》“桂子月中落, 天香云外飘”;宋·虞俦《有怀汉老弟》“芙蓉泣露坡头见, 桂子飘香月下闻”;南宋·杨万里《咏桂》“广寒香一点, 吹得满山开”;宋·李清照《鹧鸪天·桂花》“暗淡轻黄体性柔, 情疏迹远只留香”。唐·王绩《古意》“桂树何苍苍, 秋来花更芳”。人们对桂花的特有花香已有固定的记忆, 与桂花开花时节同时出现的中秋明月、秋高气爽的艳阳天以及中秋节庆活动等都深深地印在了人们的潜意思中。每当秋桂飘香时人们的心情也会随之而飘动。

在中国长江流域极其以南以及西南等地区都有桂花的种植, 其中湖北省的咸宁地区是全国闻名的桂花之乡, 该地区普遍生长桂树。那里的桂花树形高大完整, 花开时节, 香飘四溢。每年的八、九月会举办桂花节。桂花花开在八、九月份的中秋时节, 也就是中国农历的八月。民间往往称农历八月为桂月。桂花花朵虽小但香气四溢, 其芳香的自然特征已经深入人心, 因此, 在人们潜意思里往往会将桂花与八月中秋画上等号, 即桂花=中秋=明月, 暗示着秋高气爽、五谷丰登。花色有红色、黄色和白色, 人称丹桂、金桂和银桂。民间习俗视桂花为祥瑞植物。因此, 桂花在人们潜意识里有高贵、典雅、中秋、飘香、吉祥等心理暗示效应。

还有一些在生物学里本不属于木犀科木犀属的桂花类植物, 但因其名称中有“桂”字, 在人们的意识观念中已经将其与正中的桂花寓意等同了。下面介绍几种名称里含有“桂”字, 属于其它类属性的植物。

缅桂是木兰科含笑属落叶植物, 又名为白兰花、白缅花、黄角兰等, 高达17~20m, 主要生长于南方, 北方地区有盆栽或温室栽培。月桂又名桂冠树、月桂冠、香叶 (月桂叶) 属于樟科植物, 月桂属, 为常绿小乔木, 最高可达10~12m。是西方的希腊神话中的花草树, 叶子有香味, 为醇香型, 花单生, 为雌雄异株。月桂树姿优美, 四季常青, 为园林绿化观赏树种。孤植、群植、列植均可。红背桂别称为红紫木、紫背桂、青紫木、叶背红、金锁玉、箭毒木、天青地红, 属于大戟科, 土沉香属。常绿灌木株高1m。多生长于南方。 别名中的“天青地红”是红背桂叶片自然特征的最贴切的写照。其绿、红两种强烈的对比色在同一片叶子的正反两方面表现出来实在让人觉得惊奇。

以上这几种不属于木犀科木犀属桂花类植物, 但其外形特征与木犀科植物比较相似, 品名中都含有“桂”字, 人们在园林植物配置时往往会利用其外形特征和名称的含义, 忽略其植物分类学中的生物学名称。如今, 在普通人的意识里基本上已经将其归类到具有吉祥美好寓意的桂花类了。

3 桂花的文化内涵

桂花的内涵及其丰富, 历代文人墨客的诗词歌赋对桂花的形态、花香、季节特征等进行了大量的描绘和抒情。“桂影”、“秋香”、“天香”、“桂子”等等都是对桂花的形、神的写照。桂花在人们的意识里是美好的的象征。《吕氏春秋》中盛赞:“物之美者, 招摇之桂”。嫦娥奔月, 吴刚月中伐桂的民间传说在华人界几乎人人皆知。因此桂花也贵为“仙树”, 桂花的花香也往往被誉为“天香”。 农历八月, 古称桂月, 此月是赏桂的最佳时期, 又是赏月的最佳月份。桂花与中秋的明月, 自古就和我国人民的文化生活联系在一起。在中秋月圆之夜人们仰望天空, 嫦娥、桂树、玉兔会常常萦绕在心间。

生活中, 桂花酒、桂花羹、桂花糕等让人们实实在在地感知桂花带给我们的味觉享受;桂花花香精油能让人提神醒脑减缓疲劳及头痛。 精神上, 东西方的人们都有在获取功名之后往往被誉为摘取“桂冠”之意, 因此, 桂花又含有成功、胜利的象征。在人们的意识里桂花几乎是完美的化身, 上至达官贵人, 下至黎民百姓无不对桂花充满着赞美之意。

4 桂花在园林中的应用

桂花在园林中的应用形式多样, 可列植、対植、散植、群植甚至孤植。在中国传统园林中常与建筑、山、石机相配, 在亭、台、楼、阁附近附近常植有丛生、多杆灌木型桂花。在传统园林配置中就有“两桂当庭”、“双桂留芳”的种植形式。由于“桂”喻“贵”之意, 加上玉兰、海棠、牡丹等四种传统花卉植物同植庭院中, 往往以取玉、堂、富、贵之谐音, 有富贵吉祥的寓意暗示。

桂花给人第一暗示就是其花香。因此, 在现代园林中, 常常对于桂花比较显现的“香”关注较多, 而对于挖掘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涉及较少。桂花源于其特殊的花香, 为了营造浓郁的桂香气氛, 在许多大型园林景观中如高校、居住小区、公园、植物园等区域大面积片植桂花, 形成桂花林或桂花山, 并常常冠以“桂园”或“桂香园”等。

桂花属于常绿灌木至小乔木, 树形宜人、枝叶茂密, 几乎恒定的色彩和高度, 在现代园林中可以用来做景观小品、雕塑、园林建筑、景观孤植树的背景材料;还可以作为协调各景观元素的基调树;桂花密致的枝叶还可以作为封闭式园林空间的分割材料。如今, 桂花常成为许多城市道路的行道树, 大型公园、广场、居住小区的主调树。

5 结语

不断发展的园林景观建设, 提高了人们的生活环境质量, 增强了人们的环境意识, 植物配置设计的内涵也应相应提高, 在做植物配置设计时应充分考虑人们的环境心理要求, 科学合理地进行配置设计。桂花以其自身特有的个性特点承载着丰富而美好的文内涵, 成为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园林植物造景中不可或缺的植物之一。在园林植物造景中应充分运用桂花外在及内涵特征, 会取得令人舒适愉悦的环境空间效果。

摘要:分析了桂花自身固有的特征及涵义对人们心理所产生的观念、情感等方面的暗示, 以及因此产生的暗示效应, 探讨了其内涵寓义所产生的效应及其基本的园林用途。

关键词:桂花,特征,涵义,心理,暗示效应

参考文献

[1]陈有民.园林树木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0.

[2]王海燕.山海经[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3.

[3]藤本孝雄.色彩心理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7.

[4]恩培多克勒.论自然[M].北京:中国对外文艺出版社, 2010.

上一篇:理无形资产下一篇:武术健身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