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语言暗示(共10篇)
非语言暗示 篇1
关键词:班级管理,非语言暗示,威信,形象,作用
如何有效地提高班级管理效益, 是值得每一位教师尤其是班主任研究的一个课题。笔者认为, 班主任的非语言暗示在班级管理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们应当格外重视。
非语言暗示是指老师通过非语言手段对学生施以强制性的影响。非语言暗示主要有神态表情、行为举止两种形式。这种暗示, 是班主任思想意识修养、教育教学能力的自然流露和具体体现, 反映了班主任的综合素质。它涵盖班主任老师的从教威信、人格魅力、仪表形象、举止行为等诸多方面。
一、树立从教威信, 施加健康暗示
老师的从教威信主要来自于社会成员对他的模糊评价, 这个评价是教师个人的师德修养、思想境界、敬业精神、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的综合反映。教师的威信越高, 给学生的暗示也就越强烈。因此, 为了提高班主任的工作效率, 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班主任老师必须在加强师德修养、提高自身素质上下大功夫, 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 树立、提高和维护自己的威信, 以期把更多的积极的暗示带给学生。当学生独立完成一件事时, 给学生赞赏、肯定的眼神, 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愉悦;当学生遇到挫折时, 给学生鼓励、安慰的目光, 让学生感受到勇气和力量。所谓尊其师而信其道, 正是这个道理。
二、完善人格魅力, 增强气度暗示
老师的性格、个性、气质、能力等因素, 构成了其完整的特定人格。教师的人格时时都在给学生以暗示, 影响学生的行为, 班主任老师尤为如此。高尚、严肃且能突出个性的人格, 对学生暗示的力度较强。有的班主任老师从不体罚学生, 和学生关系很融洽, 但学生都很“怕”他。大家都能自觉遵守纪律, 积极向上, 努力学习。因为学生会产生这样的念头:老师对我们这么好, 我们怎么能做对不起他的事呢?所以, 班主任老师要把塑造人格, 增强自身素质作为一种内功, 时常强化。以浑身散发出的知识、睿智、修养等气度作为暗示, 使学生追求上进, 遵守纪律意识得到
三、注重仪表形象, 避免负面暗示
班主任老师做学生工作比较多, 与学生接触频繁, 所以, 他的仪表就是心灵的展示, 对学生暗示特别深刻。班主任老师喜欢什么、讨厌什么, 提倡什么、反对什么, 常常通过其仪表暗示给学生。这种暗示, 必然会使学生潜意识受到内在强化, 影响其发展。衣着整洁大方, 仪表庄重、严肃且大众化的教师带出来的学生, 注重内在美和外在美的结合, 对生活和学习充满信心, 充满希望, 且有较强的心理承受力和耐挫力。因此, 为了向学生提供健康的暗示, 班主任老师的仪表必须有所讲究。除了为避免分散学生精力外, 最主要的是不要给学生造成负面暗示。
四、检点行为习惯, 潜移默化暗示
班主任的行为每天都要作用于学生的感官, 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他的一举一动都时刻影响学生, 为学生效仿。为了使学生获得积极向上的影响, 班主任老师对自己的行为必须有所检点, 有所选择, 尽可能多地给学生以正面暗示。要求学生衣着整洁, 首先自己要洁净整齐;要求学生谈吐文明, 首先自己要举止得体;要求学生刻苦认真, 首先自己工作要一丝不苟;要求学生热爱班集体, 首先自己要爱校敬业。只有时时检点自己, 处处成为学生的表率, 才能影响感染学生, 在潜移默化中不断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严谨治学、勤奋工作、关心国事、爱护学生、严于律己的师范行为, 它的暗示作用, 将使学生终生受益。
此外, 班主任还要注意对学生的评语。评语也有很大的暗示作用。它是对学生的一种评价方式, 也是老师与学生之间心灵沟通的桥梁。给学生写评语, 既要慎重又要认真。评语中, 除对学生进行中肯的评价外, 给每个学生的评语中写一句或几句能够打动学生心灵的话语。因为, 一句发自内心的温情话语, 殷切的希望, 真诚的鼓励等对学生所起的暗示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总之, 积极的非语言暗示是班主任老师手中的点金棒, 是学生成功的催化剂。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运用非语言暗示能使学生意识到老师对他的尊重、信任和期待, 绝大部分学生会在这种尊重、信任和期待中努力改正错误, 超越自我, 把老师的期待内化, 有助于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
非语言暗示 篇2
小张是一家公司人力资源部的主管。他所在公司需要招聘一名文员,要求英语专业的女性。作为一家全国知名公司,招聘消息在网上发布后没多久,就接到了大量的求职信。
经过层层考核,留下了三个实力相当的应征者,小张让这三个人写一篇800字以内的中文作文,一方面考察她们的文字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他要通过分析笔迹来判断谁最合适这个岗位。
A小姐:英语水准和中文表达能力都极其出色,而且由于她看过很多书,谈吐非常得体。在面试时,小张对她的印象很好,已经把她作为第一考虑人选。但通过仔细研究她的笔迹后小张发现,她的字体非常大、棱角过于突出,经常有一些竖笔画划到下一行的现象。通篇有一种不可一世、压倒一切的霸气。经过分析,小张认为她是个很有才气同时又很有野心的女孩,她不会安心于终日做一些琐碎日常的工作。而且由于她自信心极强,她字体反映出的不可一世,让她也不可能很随和地与部门的人相处。而且作为经理,会非常难领导这样的下属。有这样字体的女孩子更适合做行销、业务等能带来高度挑战感的工作。所以小张选择了放弃她。
B小姐:人长得非常漂亮,口齿伶俐,在面试时的一问一答都反应机灵而敏捷。她的英语口语非常出色。但小张在研究她的笔迹后发现,她的字体非常小而粘连,弱弱娇娇,字没有一点骨架,有很强的讨好别人的谄媚之相。研究后小张强烈地感觉这是个心胸很小、娇滴滴的、吃不了一点苦的而且还有极强虚荣心的人。
C小姐:表面看她没有任何优势,她是通过英语自学考试拿到的英语本科文凭,无法与其他人光鲜的大学背景相比。虽然通过考试发现她英语口语和写作都不错,但由于人长得非常不起眼,而且说话很少、声音很轻,刚面试时她没给小张留下什么印象。恰恰是她的字让小张立刻注意了她。她的字写得娟秀清爽整齐,笔压很轻,通篇干干净净,字的大小非常均匀,而且字体中适度的棱角让字体很有个性,但这种棱角又没有咄咄逼人的压迫之气。从她的字可以判断出来她做事非常认真仔细,自律意识很强且安心做日常琐碎的工作。她有自己独立的见解但又不至于没有团队精神。
在笔迹分析的帮助下,小张选择了C小姐作部门文员。半年过去了,事实证实她的性格走向完全与小张当初的判断相符:她敬业且高效,严谨且认真,她将部门的日常工作处理得非常好。
正如案例中所显示的那样,没有语言并不意味着没有沟通。字迹也可以成为一种非语言沟通的形式,传递更多的、更加真实和客观的信号。
事实证明,对信息的理解经常不光需要听口头语言的,实际上,非语言提示比语言提示更加有力。这些提示包括目光的沟通、面部表情、肢体动作、空间、时间、距离和外表等。所有这些提示都会对接收者如何解释或解码信息产生影响。
非语言沟通是指通过非语言文字符号进行信息交流的一种沟通方式,非语言沟通是相对于语言沟通而言的。人们利用身体动作、面部表情、空间距离、触摸行为、声音暗示、穿着打扮、实物标志、色彩、绘画、音乐、舞蹈、图像和装饰等来表达思想、情感、态度和意向。人们在日常交往中往往会发现,有时非语言沟通可以起到语言文字所不能替代的作用,一个人的手势、表情、眼神、笑声等都可以说话或传情。所以,非言语沟通不仅是利用语言进行信息交流的一种补充,而且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心理沟通,是人的情绪和情感、态度和兴趣的相互交流和相互感应。在沟通中,信息的内容部分往往通过语言来表达,而非语言则作为提供解释内容的框架,来表达信息的相关部分。因此非语言沟通常被错误地认为是辅助性或支持性角色。非语言沟通的方式:
1、标记语言。
如聋哑人的手语、旗语,交通警的指挥手势,裁判的手势,以及人们惯用的一些表意手势,如“OK”和胜利的“V”等。如基督教的十字,伊斯兰教的新月,美元的$符号以及许多现代企业的标识。
2、动作语言。
例如,饭桌上的吃相能反映出一个人的修养;一位顾客在排队,他不停地把口袋里的硬币弄得叮当响,这清楚地表明他很着急。在柜台前,拿起又放下,显示出她拿不定注意。
3、物体语言。
总把办公物品摆放很整齐的人,能看出他是个干净利落,讲效率的人;穿衣追求质地,不跟时尚跑,这样的人一定有品味有档次。
非语言沟通的特点:
1.普遍性。在人类沟通过程中,几乎每个人从小就自觉不自觉地学会了非语言沟通的能力。据考证,这种沟通能力的获得是人类有史以来就有的一种本能。人类产生以后,就开始了人与自然界及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活动,这种非语言沟通是人们在语言符号产生之前就已是最重要的沟通形式了。随着人们的实践活动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际交往范围的扩大,人们的非语言沟通能力也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这种非语言沟通能力不仅中国人有,外国人也有。不过,由于各国文化的不同,这种非语言的表达方式也有所不同,但就一般意义上来讲,与各国各民族所用的语言比较起来,非语言沟通的信息共享更强一些。国际音乐节和舞蹈节邀请了许多国家的歌唱家一起同台演出,有时并不需要说同样的语言。音乐和舞蹈可以跨越语言障碍进行人与人之间的非语言沟通与交流。
2.民族性。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和风俗习惯,这种不同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决定了其特有的非语言沟通符号。例如,在我国的侗族,如果不会唱侗族大歌就几乎被人视为残废;比较典型的人际沟通例子是人们通过握手、拥抱和亲吻来表达自己对他人的欢迎和爱抚。在欧洲一些国家,亲吻、亲鼻是一种礼节,是一种友好热情的表示,尤其是对女性而言。但中国人往往不太习惯,而更习惯以握手的方式来表达同样的感情。
3.社会性。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社会关系。人们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伦理道德、价值取向、生活环境、宗教信仰等社会因素都对非言语沟通产生影响。社会中的不同职业角色,不同阶层都对非言语沟通有着较细微的规定性,如有些年轻人喜欢以相互用手拍肩膀以示友好或表示“哥们儿”。然而,如果用同等方式去向父母亲或年龄较大的长辈使用同样的方式来表达友好就显得缺乏礼貌了。
4.审美性。非语言沟通所表现的行为举止是一种美的体现。对此类行为的认同的基础是人们的审美观念。人们审美观念的形成与年龄、经历有着很大关系,例如人的仪表美就是一个有争论的题目。对女人梳妆打扮、抹胭脂、搽口红、戴首饰等是一种美的表达,但也有可能给别人传达一种过分轻浮的信息。如果沟通的参与者意见不一致,对外在美所体现的心灵美看法不同,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人际沟通。
5.规范性。这种规范性是指一个社会群体或一个民族受着特定文化传统的影响,长期以来对非语言沟通所产生的社会认同。每一种社会角色都有着被大家承认的行为举止准则,在运用非语言符号时,要考虑沟通对象的文化因素、民族因素、环境因素、年龄因素、心理因素、社会道德因素等等。一旦忽略了某种非语言符号所特有的规范性,便会造成误解和障碍。
6.情境性。非语言沟通一般不能够单独使用,不能脱离当时当地的条件、环境背景、包括与相应语言情境的配合。只有那些善于将非语言符号与真实环境背景联系起来的人,才能使非语言符号运用得准确、适当。
非语言沟通的作用:
长期以来,非语言符号可用来传递信息、沟通思想、交流感情,这些已被人们所熟悉。有人估计,人的脸部能表现出约25万种不同的信息,教室内可以有7000多种课堂手势,这些非语言符号都有着丰富的含义。在特定的场合,非语言符号都可起到特有的作用。具体有以下几种:
(一)表情答意作用
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人们普遍运用较多的非言语工具是目光语和手势语,目光语和手势语等非言语在许多情况下具有语言文字所不能替代的表情答意作用。
眼睛是人心灵的窗户,能明显、自然、准确地展示自身的心理活动。眼神是传递信息十分有效的途径和方式,不同的眼神可起到不同的作用。在人际沟通中,目光语可以表现多种感情,根据情境不同,即可表示情意绵绵,暗送秋波;也可以表示横眉冷对,寒气逼人等。目光语通常有以下几种作用:提供信息;调节互动;启发引导;告诫批评;表达关系。如护士在为服务对象实施护理的过程中,对手术后病人投以询问的目光,对年老体弱者投以关爱的目光,对进行肢体功能锻炼的病人投以鼓励的目光,而对神志清醒的不合作的病人投以责备、批评的目光。此时虽没有语言行为,但却更能使病人感到愉快,得到鼓励,或产生内疚。同样,病人一个赞许的目光,可使护理人员消除身体疲劳,感受到自身工作的价值。
手势是有声语言的延伸,是非言语中重要的表达方式,富有极强的表情达意的功能,表达的信息丰富多彩。如病人刚入院时,护士手掌心朝上,引导病人到床边,表示礼貌;病人出院时,挥动单手表示辞别、再见;儿童接受注射治疗后,竖大拇指表示好样的、棒极了;术后病人示意下床活动时,OK手势表示支持和允许;如病情不允许离床活动,则摆手表示不同意;当学生在犯错误后及时承认错误并积极改正,老师拍拍学生的肩予以肯定;或者学生在回答出自己提出的问题后能竖起大拇指,得到的效果胜过口头表示。但手势语可因民族、国家、地区的不同所表达的含义不同。因此,如医院有外宾时应谨慎使用。
(二)表达友善与鼓励
一个和蔼亲切的表情向他人传递了相互友好的关系,而一副生硬的面孔则向他人传递着冷漠和疏远的关系信号。在现实生活中,微笑是礼貌待人的基本要求,是心理健康的一个标志。微笑是一种知心会意、表示友好的笑,是在社交场合中最有吸引力、最有价值的面部表情,既悦己又悦人。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找100人作为受试者,让他们根据陌生人的照片进行判断,说出对哪些人的印象最好,哪些人的品德和能力更强。结果90%的受试者指出面带微笑的人的能力、品行最好,给人留下最好的印象。由此可见,微笑对塑造自身的良好形象有着重要的作用。在面试中,应聘者应把微笑贯穿于面试的全过程,以真诚的微笑向面试官传递出友善、关注、尊重、理解等信息,建立在面试官心中的良好形象,进而增加面试成功的概率。对面试官来说,适时的微笑也有助于营造和谐融洽的交流氛围,适度的微笑往往给予初次面试的应聘者莫大地鼓励,从而有助于面试的顺利进行。
面部表情是有效沟通的世界通用的语言,不同国家或不同文化对面部表情的解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如日本人在任何时候对客人总是笑脸相迎和相送,哪怕是家人去世,而国人就明显不同)。人类的各种情感都可非常灵敏地通过面部表情反映出来,面部表情的变化是十分迅速、敏捷和细致的,能够真实、准确地反映感情,传递信息。
(三)逼真的替代
在非语言沟通中有一种有声沟通在日常生活、学习和生活中运用广泛,它是通过发音器官或身体的某部分所发出的非语言性声音而进行的沟通方式,主要表现在人们说话时的声调高低、强弱和抑扬顿挫的掌握上或说话的停顿和沉默会产生言外之意的效果。在噪声较大的工地或停车场,人们无法听见对方的讲话,便可以用手势来指挥吊车的工作、停车的位置和距离;在实弹射击场要求要有紧张、严肃的氛围,老师在学生射击过程中,除在射击前和射击结束时下达正常的口令外,在射击过程中不针对单个或部分学生下达口令,只是简短提示,以免惊吓其他学生而发生意外事故。
在一定的场景下,我们会发现,即使对方没有说一句话,但我们从对方的表情上已经了解到对方的意思。当一个人不能听或者说时,非言语符号常常代替言语来表达意思。这种替代是有条件的,即一定是同样文化氛围或者是普遍被人们认同的规则下才能应用,否则便容易引起误解。
(四)相互了解,增进感情
在沟通过程中,倾听和讲话一样具有说服力。因为专注地倾听别人讲话,则表示倾听者对讲话人的看法很重视,能使对方对你产生信赖和好感,使讲话者形成愉悦、宽容的心理。在大多情况下,听一番思想活跃、观点新颖、信息量大、情感波动较大的谈话,倾听者甚至比谈话者还要疲功,这就需要积极的倾听。要求倾听者聚精会神,积极调动知识、经验储备及感情等,使大脑处于紧张状态,接受信号后,立即加以识别、归类、解码,做出相应的反应,表示出理解或疑惑、支持或反对、愉快或难受等。适当的倾听对对方的一种尊重和可获得对方的信任。
在复杂的商场上,倾听使你更真实的了解对方的立场、观点、态度,了解对方的沟通方式、内部关系,甚至是小组内成员意见的分歧,从而使你掌握谈判的主动权。不能否认,谈话者也会利用讲话的机会,向你传递错误的信息或是对他有利的情报。这就需要倾听者保持清醒的头脑,根据自己所掌握的情况,不断进行分、过渡,确定哪些是正确的信息,哪些是错误的信息,哪些是对方的烟幕,进而了解对方的真实意图。使对方变得不那么固执己见,更有利于达成一个双方都妥协的协议。监狱警察在与服刑人员初次建立了良好印象后,监狱警察便成了部分服刑人员在临时环境中的倾诉对象。而作为听者不是简单的“听”,其中的技巧若能掌握适度,不仅仅是得到服刑人员的信任,对方也认为获得了尊重,双方之间的距离必然会拉近,倾听者更能了解对方的性格特点、部分家庭情况及其思想动态,在沟通过程中还可以发掘重要线索,有利于公安机关及时给予他们所需的疏导和帮教。
暴露秘密的非语言信息 篇3
美国有家知名的投资银行,在短短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丢失了近百万美元的资产,该行行长通过查看银行间的业务往来,并没有发现异常。FBI(美国联邦调查局)对该行业务交易清单进行了细致的调查,也没有发现任何异常,因此他们怀疑是银行的业务数据遭到了篡改。想来想去,没有头绪。
正当FBI的调查工作陷入僵局时,投资银行的行长提供了一条信息:半个月之前,有一名叫做鲍尔·罗斯的银行数据库工程师,曾对该行的数据系统进行了升级与维护。得知这一消息,FBI立刻行动起来,很快找到了这名数据库工程师,并对他进行了讯问。
这名工程师在面对FBI的探员时,他的表情露出了一丝破绽。面对探员的询问,这名工程师表现出虚伪的假笑,而在假笑的同时,探员也感受到他对FBI不满的情绪和非常烦躁的一面。
鉴于这些疑点,FBI的探员对数据库工程师进行了更加深入的调查与观察。通过观察和分析之后,他们认为,这名数据库工程师存在很大的作案嫌疑。经过一番耐心的审讯,这名数据库工程师向探员承认了他就是修改银行数据的那个幕后黑手,丢失的近百万美元正是被他转移走的。
异常收缩的瞳孔
多年以前,FBI抓住了一名间谍。警方想要找出他的同伙,但是他不愿意供出自己的同伴。于是就有人提出用非语言行为的收集来获得想要的信息,经过大家的讨论,认为有个办法可以一试。
于是,警方就向这名间谍展示了几十张卡片,每张卡片上都写着一个与间谍一起工作过的人的名字。警方要求他看每张卡片的同时讲述他所知道的情况。其实,警方对他所讲的内容并不感兴趣,因为他们知道他肯定不会说出真相;警方真正关注的是他的非语言信息。
当他看到其中两张卡片上的名字时,眼睛突然睁大,瞳孔迅速收缩,并轻轻地眯了一下眼。这引起了警方的注意。警方就特别针对这两张卡片上的人物进行了资料分析,之后發现这两人确有可疑之处。后来经过调查,证明这两个人就是间谍的同伙。
嘴唇的动作
有位研究表情微反应的专家,为英国某轮船公司提供咨询服务。有一次,他作为顾问随同轮船公司的高层,参与了一次船只交易的谈判过程。在这次谈判过程中,专家用他的专业知识,帮助轮船公司的高层取得了谈判上的胜利。
这名专家建议轮船公司的高层将合同事项一条条地列明,然后一项一项向前推进。这样,他就可以更近距离地观察对方公司的谈判人员,从而获得所有可能对己方更有帮助的非语言信息。当他发现了需要轮船公司方面注意的东西时,他就会传纸条给他们。在商定部署之后,他就坐到后面并注意观察双方再逐条审核合同内容时的一举一动。
当轮船公司的代表念出合同的某一条款时——涉及一项价值几百万美元的建筑工程——对方的首席谈判代表突然做了一个缩进嘴唇的动作。
专家随即便推断出,这条内容不合对方的胃口。他立即给轮船公司的代表传了一张纸条,上面写了自己观察到的情况,并警告合同其中的某一条款有争议或有问题,应该趁大家都在的时候再仔细核查或讨论一番。于是,谈判双方就这一问题进行了反复推敲,最终结果是,轮船公司省了1000多万美元。
谈班主任工作中的非语言暗示 篇4
非语言暗示是上世纪60年代中期由保加利亚心理学家乔治·洛扎诺夫首创的。它是指用含蓄、间接的手段、方式和方法对个体或群体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强调环境、情感、艺术以及无意识活动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使之统一、协调地促进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教学方法。这种暗示,通常是教育者思想品质修养、教育教学能力的自然流露和具体体现,反映了教育者的综合素质。暗示形式大致可以分为威信暗示、人格暗示、行为暗示和目光暗示四类。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非语言暗示这一方法越来越引起广大教师的重视,并在班级管理中发挥了语言教育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班主任通常是以语言教育和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来管理班级、规范学生行为,这也是班主任最常用的教育方法。而非语言暗示能有效拓宽班主任班级管理的途径和方法。运用非语言暗示,班主任的眼神、表情、动作、语调、体态等,都能引发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和心理活动,让学生不由自主、感同身受地接受教育,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一、威信暗示
威信是指威望与信誉。教师要想对学生产生威信暗示,首先要树立威信。在所有暗示方式中,威信暗示最重要。教师如果没有威信,学生就不会信任教师,师生之间也就无法建立正确的相互关系。
教师的威信不是固有的,它是师生深厚情感的延伸,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的威信主要来自于学生、教师同行的评价,是学生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师德修养的认可度。因此,教师能否在学生心目中塑造较高的威信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只有在学生中享有较高的威信,得到学生的肯定与信赖,班主任工作才能事半功倍、得心应手。教师的威信越高,给学生的暗示也就越强烈。
讲台是班主任显示自己学识的最大舞台,也是树立威信最直接的途径。学生们衡量教师的第一条标准就是专业知识过硬、教学能力强。笔者曾在执教机械制图的第一节课时,带了两张图纸,一张是学生画的,另一张是笔者自己画的。当我把这两张图纸同时展示给学生看时,一下子吸引了学生对机械制图的兴趣,他们纷纷表态一定要好好学,也要画出像老师这样的图纸。每一节课上,笔者都力图将自己对这门课认真钻研的态度、娴熟的技能传授给学生,谨记自己的教师身份,在学生面前谨言慎行,不断加强师德修养,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素养,树立和维护自己的威信,努力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二、人格暗示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班主任的个性、气质、能力等因素构成了班主任特定的人格。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会以教师的言行为参照,班主任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行为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教师的个性表现越鲜明,学生所受的影响就越大。因此,教师要努力塑造自己良好的人格,在学生心中留下美好的印象。
班主任应该尽可能多与学生一起参加活动,在互动过程中发挥榜样作用,给学生留下积极、正面的印象。一般来说,印象是在主体完全介入活动后自发形成的,这需要班主任能够放得下“架子”,洗去脸上的“古板”,站在学生中间,成为学生中的一员,真正融入学生当中。篮球赛时,与他们一起呐喊助威;表演排练时,与他们一起出谋划策;家长会上,多讲讲他们的优点与进步……一个尊重学生的老师,学生也必然会尊重他;一个关爱学生的老师,学生也一定会关爱他。
三、行为暗示
人的行为是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外在活动。每一天,教师的行为都放大呈现在学生面前。教师的一举一动无不潜移默化影响着学生,学生则无条件地在接受这种暗示。与此同时,教师也处于学生最严格的监督之下。
所以,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要为人师表,以自己的人格、言行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尽可能多地给学生以正面暗示。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自己一定要先做到。比如,早自修时,我一定会提早5-10分钟到教室,如果教师自己急匆匆或者迟到,又怎能要求学生每天早早到校?试想,如果班主任要求学生在升旗仪式上立正敬礼唱国歌,而自己却跟同事谈笑风生;要求学生书写工整美观,自己写字却龙飞凤舞;要求学生讲话和声细雨,自己却出言不逊……这样的班主任怎会有号召力和说服力?
记得有一次班级的垃圾桶脏得没法用了,我二话不说,自己提起垃圾桶就去盥洗室刷洗。学生们看着我拿着干净的垃圾桶回来,一言不发。但从此以后,班级的垃圾桶再也不脏了。教育光凭讲大道理是不行的,更多的是要通过生活中一件件具体的事情来教育学生,以行为来暗示学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适当的环境下,行为暗示的教育效果胜过千言万语。
四、目光暗示
目光属于表情范畴。各种表情中特别是眼、眉、嘴的形态变化最引人注目。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目光是心灵的语言,在人与人的交流中,目光的交流往往能拉近彼此的距离。
教育的最高层次是通过心灵的交流来达到和谐,用眼睛“说话”是一种很好的沟通方式。有时候,目光中包含了许许多多的意思和情感,是语言所不可企及的,目光的交流能使师生间产生心灵的共鸣。
教师走进教室后,不必急着说话,不妨用目光对全班同学亲切地“扫描”一番。在这一“扫描”过程中,教师的目光与几十双目光相对,而每一次四目相对都要充满内涵。有的同学目光熠熠闪光,流露出的是期待与真诚,此时,教师要对他们报以赞许的目光,肯定他们积极向上的状态;有的目光飘忽不定,左顾右盼,教师的目光就要多停留一下,对他们回以激励的目光,提醒其集中注意力;有的目光似梦非醒,教师要对他们投以严肃而宽容的目光,警示其收心聚神,进入课堂学习状态。目光的交流,无声胜有声,一眼看过去,要让全班所有的学生都能感受到老师注意我了、关心我了,这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呼唤学生朝着教师所期望的方向去努力。
非语言沟通技巧情景模拟总结 篇5
——公交车一角(第一小组)
情景模拟的过程:
有一群人在公交车站等公交,当看到公交车到站时,中年乘客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推开前面的乘客第一个上车抢到了位子;青年女乘客,中学生陆续上了车,坐到了位子上;之后,两个女生上了公交,拉着车上的把手。这时,公交车发动了,中年男子望向窗外,青年女子拿出耳机听着音乐,中学生拿出课本认真的翻看,两个女生则安静的站着时而望向窗外。
公交到站了,上来一位年迈的老人,他步履蹒跚,望了望四周,车上已经没有位子,中年男子看了一眼老人又继续望向窗外;青年女子看了看老人,又继续听自己的音乐;这时中学生抬头看了看老人连忙站了起来给老人让出了位子,旁边的两个女生看到中学生的这一举动很欣慰,青年女子偷偷瞄了一眼老人,羞愧的挠了挠头。公交到达终点站了,中学生将老人扶下了车,大家陆续下了车······ 情景模拟角色分配:
董继存(2011072104)——司机
杜国永(2011072135)——年迈的老人
郭鹏辉(2011072134)——中年男乘客
陈海兰(2011072103)——青年女乘客
杨亚婷(2011072102),何德新(2011072105)——女乘客
张鑫鑫(2011072101)——中学生 情景模拟收获和意义:
(1)在这次的情景模拟中我们用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等一系列非语言沟通的方式将公交车上的一角展现了出来,在团队协作的过程中更加熟练和深刻的学到了非语言沟通的相关知识,对以后的人际交往有了一定的启发和思考。
简析非语言符号的传播优势 篇6
一、非语言符号的特性带来传播优势
非语言符号载体广泛, 既有人也有物, 因此也决定了其多元化的表现形式, 包括表情、气味、距离、手势、服装、音乐等等, 进而赋予其特定的特性。萨姆瓦曾说:“绝大多数研究专家认为, 在面对面的交际中, 信息的社交内容只有35%左右是语言行为, 其它都是通过非语言行为传递的, ”可见非语言符号在传播中具有明确优势。
1. 立体性与暗示性
非语言符号的立体性是相较语言符号的线性而言的, 语言符号是一种一维线性形式展开的符号。比如表达“当代中国发展的美好前景”这个所指, 语言符号能指的呈现方式, 是一维线性的、以音节的形式排列展开的, 仅仅阐述了一句话。而非语言符号的呈现方式则更为立体、形象、多维, 例如播放表现“当代中国发展美好前景”的宣传片时, 有声有画, 生动、立体, 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能够充分了解到中国当代的发展前景, 其传播效果远远大于纯语言符号的传播。
此外, 非语言符号的暗示性也带来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往往不同的非语言符号代表着不同的暗示。比如, 一个人的表情可以反映一个人开心、忧郁、恐惧的心情, 这也是“表情”符号的传播作用。再比如, 一个人有着蓬松爆炸的发型, 多是起到突出自己并吸引他人注意力的作用, 而这个传播效果无需语言交流, 仅“发型”这个非语言符号就能起到很好的暗示作用, 其传播优势非常显著。
2. 本能性和美学性
很多非语言符号具有本性能性, 亦或是自发性、先天性和无意识性, 主要包括不受外力影响的人的表情和肢体动作。比如, 新生婴儿的“啼哭”, 意指饥饿、疼痛等, 这并非后天习得的。再比如有人炒股损失惨重, 从他满脸“沮丧”与“痛苦”的表情就可以看出来, 而这时尽管他嘴上说“我没事”, 其表情也掩盖不了他真实的心情。由此可见, 表情某些时候具有本能性, 其传播效果不容忽视, 无言胜有言。而人的肢体动作也具有本能性, 行为学专家乔·纳瓦罗认为当一个人在交际行为发生过程中, 双脚向对话人相反方向移动时, 表示“他对说话人的论题不感兴趣, 想逃离”。通常人们的双腿和脚都偏向于自己喜欢的人或事, 这是在人们无意识的思想支配下发生的行为, 此时的非语言符号已替代语言符号独立发挥着独特的传播作用。
此外, 非语言符号还具有美学性, 主要表现在音乐、图画和舞蹈当中。人们感知世界, 可以用语言表达心中所想, 但总有无以言表的景象、情境和思绪。艺术家将自己内心所感、所悟创制成一定的符号 (或音符或线条或舞姿) , 并将其合成为完整的作品, 给人以艺术的享受, 同时向人们传达无法用语言表述的情感信息。所以, 人们总是在高兴时自己哼着小调, 看见名家的作品久久伫立。
二、应积极发挥非语言符号的传播优势
非语言符号普遍存在于各个载体中, 其传播优势却未被充分发挥。比如韩剧对非语言符号的运用可谓是淋漓尽致, 这也对其在中国的热播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韩剧中与剧情相关的非语言符号受到中国观众的热捧, 效仿韩剧的服饰、喜欢韩国美食、听韩剧主题曲, 甚至连妆容、仪态和生活方式的选择都有了不同程度的韩剧倾向。可见, 充分发挥非语言符号传播优势很有必要, 韩剧对我国国产剧的发展有非常好的借鉴价值。
再比如, 在人际交往中, 运用语言交流的同时充分发挥“眼神”、“点头”等非语言符号的作用, 那么交流会更愉快。此外非语言符号对教学也非常有利, 尤其是相对枯燥的英语教学, 如果教师在授课中充分发挥“多媒体”、生动的“肢体动作”等非语言符号的作用, 那么教学成效会大大提高。
综上所述, 随着现代社会学、人类学的发展, “语言”的概念逐渐被扩大, 人们对非语言符号的重视程度大大提高, 加之当代社会对创新、自然、多元的追求, 非语言符号的美学性、本能性、立体性和暗示性也能更好地诠释时代的需求。所以, 越来越多的学者深入到非语言传播的世界, 本文也仅仅是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略抒己见。非语言符号传播的研究还有相当广阔的空间, 有待研究者们继续研究和探索。
摘要:非语言符号是区别于语言符号的, 单独或依附语言符号发挥意指作用的一种符号形式, 主要以人的肢体、表情等动态形式为载体, 辅以服饰、气味等静态形式。非语言符号具有立体性、暗示性等特点, 使得其在一次传播往返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有时甚至超过了语言符号的传播作用。此外, 非语言符号也顺应时代的需求, 其本能性、美学性等特点相较语言符号的组织性、单独性更具传播优势。
关键词:非语言符号,传播
参考文献
教师非语言沟通的课堂心理效应 篇7
按照Copper的理论, 教师非语言沟通大致有这么些功能, 包括自我形象、课堂规范及教师期望的确认、反馈及增强、对学生的情感、会话的调节和课堂控制。这些东西会实实在在地影响学生对教师、课堂和师生关系的心理映像, 从而影响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倾向和学习效果。
1 自我形象
教师自我的形象, 往往通过非语言来表现。个性紧张的教师, 他的身体姿势也会反映出他的个性来, 如双手抱胸、双脚交叉、身体向后等, 这些姿态代表了他不想与别人接触, 并且正处于防避的状态。教师这种身体的姿态, 会使学生联想到教师不友善, 甚至不喜欢与学生接触, 教师长期如此, 则师生良好的关系难以建立, 也会破坏了课堂的学习气氛。相反教师与学生倾谈时, 他的身体是向前倾和双臂张开, 表现得轻松和开放, 这样使学生感到教师是可亲的, 是友善的, 那么良好的师生关系就容易建立起来。呆板、讲求权威的教师, 面部表情不多, 多表现出严肃、不苟言笑和冷酷的表情, 而且讲课时的语调短促, 多用命令式的语句, 这都使学生对教师留下冷漠、冷酷的印象, 自然不愿与教师接触。而活泼、开朗的教师, 面部表情较多, 经常面带笑容, 讲课的语调轻快, 手势也比较多, 这让学生对教师留下友善的印象, 愿意多接近这样的教师。可见, 学生往往通过教师的非语言行为来认识教师的个性, 以判断谁可以亲近, 谁要“敬而远之”, 从而决定自己相应的行为反应。教师若想学生多亲近自己,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不注意自己的非语言行为是不行的。
教师的体型, 也会影响学生对教师的印象。瘦削型的教师, 学生往往会认为他们较有智慧, 比较沉默。至于肥胖的教师, 则没有活力, 但和蔼可亲等等。无可否认, 外表有吸引力的教师, 往往更有利于学生亲近自己, 更易于激励学生产生正向的课堂行为。
2 课堂规范及教师期望的确认
教师可以透过与学生的眼神接触, 来诠释和执行他的课堂规范以及表达他对学生课堂行为的期望。当学生犯规时, 教师以眼神警戒学生, 发出不悦和警告的信息, 这也是教师对学生诠释和提醒课堂规范的常用而又有效的手段。另一方面, 教师的眼神也表示了对其学生行为的期望, 期望学生安静下来或遵守规则。面部表情也有相同的效果, 遇有不满, 教师可以通过“皱纹”等不满的表情以作提示, 表明自己的期望, 使学生自觉纠正错误。
教师与学生的距离, 也表达了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教师安排学生座位时, 会把行为欠佳学生的座位安排得远一些, 相反的则安排得近一点。距离的远近, 代表了教师的期望, 距离远者教师对他们的期望较低, 距离近的则较高。这个距离当然也可以通过教师的其它行为表现出来, 教师面向学生, 走近学生, 停在学生旁边, 或者身体向学生倾斜等等, 这些行为都可以向学生表达他对学生的注意和期待。
3 反馈及增强
非语言行为有反馈及增强的功能, 而许多研究表明非语言行为式的鼓励比语言行为式的鼓励常常更为有效。在课堂里, 教师注意每一位同学的行为表现, 并以某种方式表达他对学生的注意、提示、警告、鼓励。教师对学生点头微笑, 以表示对学生专心聆听及遵守课堂规范的反馈, 增强学生专心上课和守规的行为。而教师也可以利用眼神, 与距离较远的学生接触, 与他们沟通, 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中去。
一般教师向学生发问问题时, 常常会立即要求学生回答, 停顿一下从而让学生思考的时间比较少, 这样不好。教师若能把停顿的时间延长, 则能鼓励学生特别是能力较低的学生回答问题和积极思考。停顿的时机和方式也是一种非言语沟通。
4 对学生的情感
教师以非语言的形式也可以表达出其对学生的关注和友善。教师主动地向学生点头微笑, 与学生有眼神的接触, 说话时声调愉快热情, 这都能表现出教师对学生“感兴趣”, 希望与学生接触。教师这种表现, 往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 学生对于课堂的兴趣也随之而增加。这还能营造积极的心理氛围, 鼓励学生更深地投入到课堂中来。
当然, 教师也会有意或无意地用非语言的形式来表达其对学生的消极情感。教师讨厌某些学生的时候, 往往会与他们保持一定的距离, 而且在课堂上也甚少和他们有眼神的接触, 说话的语气变得不耐烦等。学生对教师以 (下转第129页) (上接第121页) 上种种的行为, 自然心领神会, 明白教师不太喜欢自己, 影响所及, 学生有可能对该教师该学科失去兴趣, 有可能增强其负向行为。所以教师要时常分析自己可能有的这方面的表现, 一定要作到心中有数。教师劳动的示范性, 容不得自己在课堂上随意表现。
5 会话的调节
在课堂里, 教师可以利用身体语言来调节学生的说话的节奏。有些学生很喜欢表现自己, 在课堂上总是抢着回答问题, 而回答问题时往往喋喋不休, 这时, 教师可以运用眼神示意学生停止回答, 或是利用手势示意, 让其他同学有回答的机会。教师邀请学生回答问题时, 也可以利用眼神接触来指定学生回答。而学生回答问题时的速度和声量, 教师也可以通过非语言的方法, 来做出适当的调节。如学生的声音太小, 教师可以把身体向前倾, 以示自己听得不太清楚, 示意学生应把声音提高。教师还可以通过表情手势等方式来暗示或诱导学生去重复、强调、解释、反省自己的内容等等。
6 课堂控制
在课堂控制上, 非语言的行为比语言行为常常更加有效, 且负作用少。没有人会喜欢被别人用语言训斥, 以语言来控制课堂秩序, 很容易激起学生与教师对抗, 然而利用非语言行为则相对容易避免这种冲突。教师可以利用目光来警告不守规则的学生, 而当学生注意到教师的目光时, 往往会低下头来, 并停止不当的行为, 这样教师便可以维持课堂的秩序。此外, 不守课堂规则的学生, 多是距离教师较远的学生, 教师可以不动声色地走近那些学生身边, 他们便会收敛, 立即停止犯规的行为。由此可见, 在课堂上教师不宜只站在讲台上, 应该不时在课堂中巡视, 以便观察课室中每一位学生的表现, 随时做出反应。另外, 在音量语调方面, 教师也应该注意。洪亮的声音和高的语调, 会使学生产生教师比较强势的印象, 那么他们便不敢在课堂上捣蛋。相反教师讲课时气若柔丝, 语调较低, 则使学生认为该位教师好“欺负”, 他们便会在课堂上放肆捣乱, 不利于教师控制课堂秩序。
综合以上的讨论, 我们可以知道教师非语言行为的有着非常重要的课堂效用。教师可以利用非语言行为维持课堂秩序, 也可以鼓励学生学习, 营造愉快的上课气氛。只要教师善加利用非语言行为的沟通方法, 并与语言行为相配合, 更能达到良好的沟通效果, 否则很易令人产生反感或误解, 破坏了它的良性沟通, 形成负面的心理效应, 造成课堂失败和学生的发展不良。
参考文献
[1][英]达尔文著.人类和动物的表情.
[2][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著.给教师的建议.
[3][美]Russell, James.面部表情心理学.
非语言暗示 篇8
非语言行为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目的而有意做出的动作、姿势以及表情的总和, 也称为肢体语言。据心理学家研究发现, 非语言因素传达的信息, 占人的信息交流的60%以上。在以往的传统教学中, 语言教学得到了重视和应用, 而非语言行为相比之下就变得暗淡无光了, 非语言行为得不到重视, 使得传统教学十之八九是填鸭式的课堂。本文以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为例展开对小学数学教学中非语言行为重视的研究。
一、非语言行为的功能
非语言行为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相当重要的功能, 在数学教学课堂里善于并灵活运用非语言行为, 不仅能够激起学生的兴趣, 而且能够提高教学的综合效率, 带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热情, 那么就会产生更好的课堂互动效果, 从而不断提高课堂的创新程度, 不断开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新形势、新目标、新发展, 不断拓展教学的新思路、新领域、新办法, 帮助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非语言行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功能。
1. 言语的辅助功能
在课堂上, 教师可以利用一些非语言行为与讲课方式相互配合, 这样不仅能够增强课堂教学信息的再现性, 而且更能够使学生充分地理解并掌握教师所讲解的知识。所以, 当学生的视觉与听觉在课堂上相互协作牵引并发生作用时, 学生就能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深刻印象,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 教师在课堂上灵活采用非语言行为来辅助教学, 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以及知识的熟练程度, 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例如, 在教“约数与倍数”的概念之后, 可以和学生做这样的联想游戏, 教师讲一句话, 学生说出意思相同的另一句话。例如教师说:“39能被3整除。”一个学生说:“39是3的倍数。”此时教师点头表示称赞, 加之以会心的微笑, 对学生做出认知与情感上的反馈。“那么还可以怎么说呢?”另一个学生抢着发言:“还可以说‘3是39的约数’。”教师又给学生一个赞许的点头。这样在课堂上师生互动, 不断交流, 从而促进形成良好的教风与学风。
2. 管理掌控功能
在教学中, 富有教学经验的教师一定会将非语言行为巧妙地运用在课堂管理过程中。教师并不需要每时每刻都紧盯着学生, 而是通过少数几个特定的肢体动作或者眼神的交流就能够起到对课堂的掌控作用。这种功能在对小学生的教学中尤为明显。例如, 学生活动时, 教师要走到他们中间进行指导, 而当教师要求学生停止活动时, 可走回讲台, 用双手拍两下, 做一个停止的手势, 这往往比大声喊停的效果要好。又如在上课过程中发现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或做小动作时, 教师可以轻轻抚摸他的头部或轻拍肩部, 这样既能善意地提醒学生提高注意力, 又有利于学生养成知错能改的好品质。
3. 强化学习功能
在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加强对知识掌握不牢靠的学生的关注, 而且还要对学生优秀的地方不断地进行强化。教师在教学时不仅要使用语言行为, 而且还应该利用非语言行为来与之配合。例如, 教师在进行乘法口诀授课时, 不断对学生进行非语言行为强化训练, 在每一次上课开始几分钟要抽查学生乘法口诀掌握的情况, 形成习惯后, 在以后的上课时只要做出相应的动作, 学生就知道教师的问题并作出相对应的回答。教师通过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和强化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热情, 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所以, 教师通过一些正确的非语言行为来对学生进行鼓励与激励, 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小学数学课堂中非语言行为的表现与运用
1. 面部语的表达形式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与学生之间最为直接的了解方式就是面部语。有专家提出:“用爱的微笑去征服学生的心灵。”微笑不仅能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而且还能为课堂创设一个宽松、愉悦、和谐的氛围, 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当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做面对面的交流时, 最容易也是最直接能被对方感知的就是双方的面部表情活动。在课堂上当学生回答问题声音响亮, 答案准确时, 教师灿烂的笑容或沉默的点头对学生而言不仅是一种肯定, 而且更是一种赞许;即使学生回答得不对, 教师仍然微笑面对, 是对学生的一种极大鼓励。相反, 如果教师的脸色马上阴沉下来, 则会严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 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发现一些不认真听讲或者做小动作的同学时, 教师可以稍做停顿, 给予提醒, 让他们感觉到自己的错误, 再面带微笑, 开始快乐地上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面部表情把最好的一面传递给学生, 使学生产生兴趣, 充满对教师的敬意, 积极地去聆听并加以思考教师讲述的内容, 从而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总之, 数学教师可以针对不同情况, 在不违反教学规律, 对教学效果起到积极有效作用的前提下, 自然地运用表情, 妥善处理课堂, 让学生开心快乐地进行学习。
2. 体态语的表达形式
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通过肢体的相互配合对语言行为进行适当的修饰, 将非语言行为有机地融进语言教学的过程中, 更好地向学生传递鼓励、赞美和批评等各种信息。例如点头对学生表示肯定或鼓励, 通过使用不同手势表达一些复杂抽象的事物, 使学生更容易理解, 要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地变换动作或姿势, 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 在教学“垂直和平行线”时, 可以用自己的两个食指或者选用两根木棍, 形象地作比喻, 将两个食指垂直, 呈现出四个直角, 这时就可以向学生解释垂直的概念, 当将两个手指离开一定距离, 并不断向两端进行延伸, 一方面说明直线是无限长的, 另一方面形象地展示平行的特征, 在同一个平面上永不相交。这样可让学生在脑海里形成生动的印象, 从而真正理解垂直、平行的本质。教师在课堂上如果发现学生有不专心的情况, 可以轻轻拍其肩膀或敲击课桌来以示提醒。当教师安排学生进行自主练习时, 教师需要适当地进行巡视, 查看学生的做题情况或者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 增加师生合作的机会。如此来增加体态语的表达形式, 在知识传授、讲解和课堂活动、小组练习等各种活动中都会体现出显著的效果, 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有利于提高教学的综合效率。
3. 空间距离语的表达形式
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在教室里所处的位置与学生之间距离的远近程度能够给学生不同的心理感觉, 产生不同的效应。
有调查表明,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 教师能够全面掌控整个课堂的最佳距离是距离学生2~3.5米。例如, 在课堂上教师发现某个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或者在做小动作时, 如果及时主动走向学生的座位, 这时学生会马上把注意力集中到课堂学习上并且能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及时进行改正。教师在讲课过程中, 可以不断地在教室中走动, 并利用眼神来对学生进行关注, 使学生注意力能够高度集中。做练习时, 教师适宜地走动, 也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 调动他们的积极情绪, 但是切不可频繁, 否则会适得其反。如果教师与学生之间距离太远, 也许就很难产生这种效果。在对一些低年级的学生进行授课时, 教师更应该主动与学生亲近, 通过减少与学生的距离感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和蔼和教师的慈祥, 从而改善课堂的学习氛围。.
主持人“非语言表达”的恰当运用 篇9
1. 体态语
体态语是情感、态度的表达手段和表现形式,也是形象思维的工具之一。它是由人的面部表情、身体姿势、肢体动作和体位变化而构成的符号系统, 是人们在长期的交际中形成的约定俗成的自然符号。它可以加强、补充有声语言的表达, 并使语言信息具体化。体态语在人体上最有表现力的部位是眼睛、面部、手和上肢。
眼睛:无论是面对交流对象,还是黑洞洞的镜头,主持人都要以目光的静态和动态交替增强表现力和感染力,还要注意捕捉观众的眼语,灵敏而准确地把握他们的反应,以促进传播和交流更好地进行。
面部:主持人不能为了微笑而微笑,如果不从语境的需要出发,无法打动观众。主持人应正确地把握语境,鲜明而又准确地传递各种感情。
手和上肢:很多主持人经验不足,一到台上手就不知道往哪里放,要不僵硬地保持不变,要不就是不自然地乱动,严重干扰受众对信息的接受。无论处于静态还是动态,手指都不要僵硬地并拢在一起,也不可张开五指,而应放松地靠拢,才显得舒展、自然。手和上肢配合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动作,很多主持人笑称自己的动作是“搬砖式”,双手就像搬砖块一样,从一边到另一边;一块搬完,搬第二块,如此反复。此招式一般用来表示时间的延续或者是事情的经过。有的主持人是“切菜式”,就是单手在空中连续做几个空切的动作,此招式一般和感叹句连用,相当于动作中的感叹词,也可以表示分类。
2. 副语言
副语言是语言的着色剂,包括了停顿、沉默和一些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它也是一种信息载体,包含了主持人对某件事情的态度和看法。一般副语言是和体态语一起出现并配合使用的,和体态语相辅相成,凸显出主持人的态度和立场。
有些主持人非常懂得利用副语言来为节目的内容服务。央视2套《马斌读报》的主持人马斌,在节目中常常会利用一些感叹词,或叹息或褒奖,给人态度鲜明的感觉。江苏城市频道的主持人孟非,在《零距离》的评论中经常会运用一些停顿和沉默,来强化表达自己的立场和态度。副语言的使用和主持人的心理状态有很大关系,放松的心态、强烈的播讲愿望是激发副语言的内在动力。
3. 环境语
环境语包括空间信息,如衣着、化妆、背景、灯光、颜色等,节目演播室的装修要考虑到主持人的风格及节目的类型。
化妆及服饰:在节目中,如果主持人想带给受众欢乐轻松的感觉,最好选用颜色鲜艳的休闲装;如果节目内容严肃,主持人最好穿正装。
背景:北京电视台《第七日》节目的现场背景曾经是黑白两色,主持人元元在主持节目时,播放轻松有趣的话题就站在白色的背景一边;播放沉重的或者灾难性的话题时,就站到黑色的背景一边,有效地利用了背景颜色的暗示作用来传递情感和信息。
灯光、音效等:虽然主持人对此不能有太多的掌控,但是,一定要和灯光、音效人员密切合作,以求达到最佳的播出效果。
日常利用“非语言表达”增强传播的效果,主持人要在生活中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学会在镜头前控制情绪,慢慢形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做到收放自如。另外,不要忽视外部技巧的学习。在生活中有意识地磨练自己合乎规范的体态语,让镜头前和生活中的体态语达到和谐统一;多给别人讲故事,运用副语言让自己的讲述更加吸引受众;懂得一些化妆知识,学会搭配服装。
参考文献
非语言暗示 篇10
关键词:非语言交流,截瘫患者,心理护理,临床观察
察
患者受伤截瘫后与身体健康时的反差使他们产生极大的心理应激。自理能力丧失、长年卧床、消极沉默, 所表现出的非语言信息如恐惧、紧张、焦虑、绝望、烦躁、情绪波动、百般挑剔等, 表达了患者深受精神和肉体的折磨, 而他们又意识不到自我的消极情绪使其心身都处于应激状态, 长时间会导致身心疾病。非语言交流技能一般运用于缺乏社会技能, 难以应付社会情境等, 用以打破社会退缩与进一步发展至精神障碍的恶性循环[1]。我们护士在与患者的交往中, 可以通过患者的非语言表达, 观察到他们的不良心理变化, 并运用非语言交流使他们心境平和, 达到心理治疗和心理护理的目的。
1 临床资料
我科2006年6月—2009年12月共收治截瘫患者16例, 其中男9例, 年龄26岁~70岁;女7例, 年龄19岁~60岁。高位截瘫 (颈椎骨折) 3例, 胸椎截瘫5例, 腰椎截瘫8例, 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悲观、绝望、恐惧等心理。通过非语言交流, 使这些患者克服了心理障碍,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2 非语言交流与截瘫患者的心理护理
2.1 病室物理环境对截瘫患者心理的影响
医院病室的物理环境性质左右着患者的心理状态, 是影响他们心身健康的重要因素。病室清洁整齐、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装饰典雅、光线柔和、安静无噪声、床单位舒适等, 使患者感到温馨、宁静、有舒适感。病室内陈设鲜花, 使患者感到生机勃勃, 在一个优美的环境中休养能使患者产生最佳的心理状态, 从而减轻患者的恐惧、烦躁、紧张感等不良情绪。
2.2 体语与截瘫患者的心理护理
2.2.1 体语的定义
体语是以目光, 面部表情, 头部、手、躯体等人体各部分的姿态动作传达信息, 并从仪表、神态、举止、精神、情感、气质等表现传达某种思想意识。体语大都来自内心深处, 极难压抑和掩盖, 通过患者的体语又能窥知其心理、思想、协助诊治;同时护士有效运用体语, 是做好心理护理的基础。
2.2.2 体语与截瘫患者心理护理
截瘫患者感到自己最基本的生理需要与安全需要都不能满足, 对自己身体的康复前景一片茫然, 油然而生的恐惧感明显地写在他们的目光与表情中:持续的目光无聚焦点、呆滞无神、表情木然, 对周围发生的事无反应, 表现出对生活的无措和绝望。我们护士需要用非语言交流使患者感受到希望并产生信任感, 要重视仪容风范, 态度亲切, 从容镇定, 仪表整洁美观;以微笑的面容、平静的目光关注患者;加上敏捷而轻巧的动作, 熟练而准确的操作, 细致周到的服务, 往往此时患者都可以渐渐地平静下来。据研究发现, 一个信息的总效果等于7%的语词+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1]。良好的仪容风范常给人亲切、端庄、文明的印象, 熟练地操作技能使他们心理上感觉到舒适和安全。患者感受到被关心被尊重, 从而产生对护士的尊重和信任, 情绪稳定下来, 燃起求生的欲望, 使患者能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患者由于长年卧床, 自理能力丧失而情绪波动、烦躁。表现为不配合甚至拒绝治疗, 拒绝进食, 表情时而冷漠, 时而易怒, 眼神暗淡无光, 一副颓废的样子。这时我们护士就要采用近距离接触患者, 抚摸患者的额头, 触摸颈部、面部, 体现体恤、宽慰;肢体若有感觉, 如腰椎骨折后引起截瘫的患者, 紧握住他们的手, 使患者感觉到温暖和力量, 觉得护士能真正体验自己的内心感觉而心存感激, 得到理解、同情、安慰、鼓励, 从而振作起来, 能正确面对现实。
2.3 类语言与截瘫患者的心理效应
类语言是伴随语言交流过程中诸如“啊”、“嗯”等的各种语言, 它包括音质、声音的特性、声音的修饰、声音的分离。同样的一句话, 伴随不同的类语言, 就会有不同的效果和意义。如截瘫患者因大便失禁, 经常会把床单弄脏, 怕别人嫌弃, 脸红表现出难为情。为了使他们心安, 我们就告诉他:“没关系啊, 病了谁也没办法, 这是我们应该做的嘛。”“嗯!单子一换, 骶尾部不会潮湿了。”等带有类语言的话语安慰患者, 使他们感到护士很亲切, 可以依靠, 消除了难堪的心理, 感到自己的卫生、舒适得到保障, 恢复了自尊。
2.4 掌握超语言提示与距离做好心理护理
超语言提示包括说话的声调、速度及流畅性, 并可提供有关患者的情绪状态及紧张程度, 同一句规定的语句可以表达各种不同的情绪。如有1例患者, 他的家属像往常一样给他喂饭, 他突然声调高八度说:“我不吃了!”速度很快, 我们发现他情绪烦躁, 通过抚摸、微笑等类似安慰服务, 慢慢患者恢复了平静。
空间效应是人们如何利用空间进行交流的研究。在非语言交流过程中, 不同距离产生不同的效果, 也给患者带来不同的心理感觉。如:在给患者做各项护理操作或某种检查中, 采用密切距离约0.5 m, 谈话时的声音一般较柔和, 话题是私下的, 能给患者带来亲切和安慰的感受, 产生良好的心理状态, 可增强护患之间相互尊重、友好合作的平等关系, 是心理护理成功的前提。但并不是距离越近越好, 而是要根据谈话内容选择不同的距离和音调, 如果距离和谈话内容不平衡会使人感到不适和焦虑, 将直接影响护患的心理状态和交流效果。要根据不同性格的患者建立不同的接触类型。护患关系应是一种正常的良性关系, 只有这样才能使患者在治疗中保持稳定良好的心态, 达到身心健康。
3 讨论
非语言交流约占沟通形式的65%, 因为一个人很难控制自己的非语言反应, 所以较能表达真实感受[2]。截瘫患者沉默消极, 心理活动微妙多变, 捕捉心理变化, 观察和做好非语言交流, 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16例截瘫患者进行非语言交流, 使他们的不良心理如恐惧、绝望、烦躁、情绪波动较大等得以消除, 转而以积极的心态配合治疗与护理, 帮助患者战胜自我, 克服了心理障碍。说明了非语言交流使我们能走进患者内心进行心理沟通。护士和患者接触最密切, 运用良好的非语言刺激, 可使患者产生极大的情绪变化, 改变他们的心态, 阻断患者因截瘫所造成精神障碍的恶性循环, 有利于治疗和护理的进行。反之, 不良的非语言刺激, 可使患者猜疑、恐惧、气愤、绝望等情绪加重, 给治疗带来困难。在护理工作中使用非语言交流要掌握它的技巧性, 护理人员要有良好的思想素质和自身修养, 富于爱心和同情心, 还必须具备敏捷的思维能力, 要努力学习与医学相关的边缘学科, 并灵活运用, 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
参考文献
[1]黄怀钧, 王凤霞.临床心理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4: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