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心理暗示法

2024-09-13

自我心理暗示法(精选13篇)

自我心理暗示法 篇1

自我激励要相信自己

首先是要自我激励,以“瓦伦达心态”应对考试,瓦伦达是伟大的绳索平衡家。他说:“我走钢索时从不想到目的地,只想着走钢索这件事,诚心诚意地走好钢索,不管得失。”据有关专家调查发现,考试中的心态在考试中的作用名列第一位,考试前的心态在考试中的作用名列第二位,学习方法在考试中的作用名列第三,学习知识基础在考试中的作用名列第四。因此现在比的是心理状态,心理素质。考生们要有不怕谁的心态。“我紧张,他比我更紧张。最大的敌人是自己,相信自己。现在没有复习完的,都是考试不考的,因为考试的考题只有所学知识的10%,所以现在要坦然面对。还有就是需要置之死地而后生,破釜沉舟的心态。天无绝人之路,条条道路通罗马。想想自己现在最坏的局面是什么,想好了就不用再怕了。

控制情绪保持平常心

考生考前与考中会遇到很多困难甚至挫折,情绪一时有所波动在所难免。但考生要有较好的情绪控制能力,及时地调整情绪,把不稳定情绪调整为稳定的情绪。

特别强调要以平常心对待考试。“我认为不要把考试本身看得过重。考试本身就是检验我们学习效果的一种手段,想开了也就没什么。只要不把考试看得太重,才不会产生胆怯的心理。其次,不要过多考虑考试的结果,如果老是考虑考好了怎样,没考好又怎样,就往往容易分散精力,不能好好地学习和休息,影响考试时水平的发挥。其三,要搞好复习,把所学知识掌握透彻,运用熟练,

备考资料

所谓‘艺高人胆大’,有实力作保证,自然容易保持平静的心态了。其四,要注意不仅是在考试前,而且在平时也要努力保持平静心态,在激动的时候劝自己冷静下来,在心烦的时候想办法散散心,一直保持静如止水的状态,就更容易在考前保持平静。

考生在考试前和考试中出现考试焦虑现象,有些紧张、有些不安、有些着急是难以避免的。轻度考试焦虑在某种意义上还会促进考生发挥自己的心理潜力。考生在考试前和考试中存在轻度的考试焦虑是相当普遍的。因此考生不要把自己存在的轻度考试焦虑想得太多,看得太重。

坚定决心踏实地行动

有了决心就有了目标,再加上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地行动,最终的胜利指日可待。决心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因为决心给人动力,决心不强,动力就不足,进而就容易出现各种不利于学习的情况,如不专心等。所以说高考前一定要先使自己确立极强的决心。

信心乃成功之本,没有坚不可摧的自信心的支撑,就更不用说去夺取胜利了。有了自信,才有前进的勇气,才能不被困难与失败吓倒,继续冲刺。自信就必须有资本,否则就成了自大,而自信的最大资本是优秀的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成也性格,败也性格,这是无数人经过实践后总结出的真理,我们必须认真分析自己的性格,找出其中的优缺点,撑起自信的天空。

自我心理暗示法 篇2

一、正面教育,多鼓励多表扬,呵护学生的自信心

“罗森塔尔效应” 说明了积极暗示的作用是巨大的。教师应该运用积极暗示,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为人父母,为人师表,必须透彻地了解心理暗示这把 “双刃剑”,必须熟练掌握健康、积极的心理暗示这个法宝,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父母表扬,老师称赞,对孩子全方位地积极暗示无形中会激发孩子的求知欲、上进心,增强孩子战胜一切困难的勇气和力量。

其一,父母的赞赏。赞赏是家庭教育中比较重要的方法之一,每个孩子都需要家长不断地鼓励才能获得自信、勇气和上进心,这就像植物必须每天浇水才能生存一样。清代教育家颜元说过 “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

其二,教师的鼓励。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我们要鼓励他们,发掘出他们的潜力来。要学会表扬学生,因为他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最好的。 “我自信,我能行”,我一直用这句话鼓励着孩子。

因此,我们平时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对学生要多一些表扬和鼓励,少一些指责和埋怨。上课时,学生回答问题声音很轻,也许他怕错,这时,老师应该鼓励他: “你回答得真棒,如果声音能再大一些就更好了。”学生答错了, 老师可以说: “你能积极思考,举手回答问题真勇敢,答错了没关系,因为只有这样,你才会知道错在哪。” “你再想想,离正确答案不远了……”学生在老师的鼓励之下,胆子会越来越大,再也不会害怕发言了。受到老师积极的暗示,其他同学也会踊跃发言,课堂气氛肯定会越来越热烈。上课如此,做其他事情亦然。只有一个充满爱心的教师, 才会有积极善意的心态,也才会给出积极的暗示,使学生得到战胜困难、不断进取的力量。因此,我们应该尽量给予学生积极的、适度的暗示,才会让他们的自信心越来越强。

二、利用心理暗示作用,发掘学生的记忆力潜能

暗示可以发掘人的记忆潜力。有人做过实验,分别让两组学生朗读同一首诗。第一组在朗读前,主试者告诉他们这是著名诗人的诗,这就是一种暗示。 对第二组,主试者没有告诉他们这是谁写的诗。朗读后立即让学生默写。结果是第一组的记忆率为56. 6% ; 第二组的记忆率为30. 1% 。这说明权威的暗示对学生的记忆力很有影响。

所以,教师一旦布置了这样的家庭作业,第二天哪怕是在百忙之中也要抽出时间进行检测。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同样,学生在老师的积极暗示下, 经常背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记忆力一定会越来越强的。

三、运用积极的心理暗示,逐渐改掉学生的坏习惯

这些情景大家都见过吧,当孩子参加高考时,父母总是叮咛: “千万不要紧张”; 当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时,父母总斥责他:“笨得不行”; 当孩子挑食时,父母当着外人的面斥责: “他不吃白菜”; 当孩子尿床时,父母总是为他辩护:“他憋不住尿”。作为孩子,他们总有这样那样的坏习惯,而父母对孩子的这些叮咛、斥责、辩护等都是对孩子的一种心理暗示,而且是消极的。这些都能助长某些不良的倾向。重复暗示能引起对方形成相应的心理定向,产生与父母愿望相反的效果。

孩子的坏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日积月累的结果。等到我们发现时,也许已成问题了。教师们不妨观察一下,在你的班里有多少学生在啃指甲、咬笔头、摸头发,这些都是不良的习惯,也可以说是一种心理毛病。造成这些毛病的因素很多,每个孩子都有自己不同的经历,教育者切不可心浮气躁。俗话说 “心急吃不得热豆腐”,简单的制止、呵斥非但不起作用,还可能会 “推波助澜”,结果事与愿违。而对他们进行有效的诱导则不失为一个好办法。无数次教育实践证明,正确的诱导比起单纯的说教来说,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自我暗示与心理健康 篇3

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个人偶然被关进了冷藏车,虽然车上的冷冻机并没有启动,但这个人却被“冻”死了。他究竟是死于什么原因呢?原来。这个人被关进冷藏车后,心里感到极度恐惧,身体功能严重失调,不久,便感到全身越来越冷。就这样,他被意识中的“冷”冻死了。

还有一件事。在一个冬夜,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一个年轻人独自驱车,打算穿越一片大森林,突然,车轮打滑,汽车陷入了雪堆中。他焦急地等了20分钟,不见任何人。坐等不是办法,于是,他开始往回跑。凛冽的寒风迎面扑来,几分钟后,他感到疲惫不堪了。望着周围的积雪,他感到自己的处境十分危险。这时,他停止了跑步,暗示自己:如果我真的要死的话,害怕又有什么用呢?应该设法摆脱困境。于是,他开始欣赏四周优美的夜景,受到鼓舞,身体渐渐恢复了常态。接着,他又开始奔跑,竟一口气跑了40分钟,终于找到了一户人家。在危险的时候,自我暗示使他脱离了险境。

以上的例子表明:自我暗示,对人的身体功能的影响是何等巨大!

那么,什么叫自我暗示呢?简单说来,就是用心理预防和治疗的方法对自己的机体施加影响;目的是为了调理自己的心境、情绪和意志,从而达到自我说服。

自我暗示有积极的和消极的两种。消极的自我暗示使机体处于被动状态:而积极的自我暗示则使机体在困境中增加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信心和勇气。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随时都在进行自我暗示。早晨起床,准备去上班,出门之前在镜子前照一照,整整头发、衣领。再看看自己的面容。这种情况实际上已在进行自我暗示了。如果看到自己的面色很好,马上感到精神振奋,精力充沛,于是愉快地去上班。相反,如果看到自己面色苍白,精神不振,就会想到自己是不是病了?甚至,受到不良自我暗示的身体也会跟着不舒服起来。但是,此时你如果做几下体操,伸展伸展手臂,暗示自己:身体没有什么问题,一会儿,你可能就会感觉良好了。

总之,自我暗示对人的意志有很大的影响力,如能积极运用,它能让自己对人生充满信心。

自我心理暗示法 篇4

心理暗示法即教师利用暗示的手段激活学生的心理潜能,特别是对无意识潜能的开发,通过引导的方式让学生身心放松进而完成学习,启发学生思维能力、想象力以及创造力。心理学研究早已证明,学生学习的能力与效果属于智商与情商相互协调状态下的产物,其中,情商的作用主要为制约学生智力的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发现,很多学生极具天赋,但对学习始终不感兴趣,甚至厌恶学习。对此,教师应当最大程度的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只有让学生自主地学习,才可以有效的提升教学质量。

1.通过体态暗示提升学生自信心

研究显示,早期教育往往会带给学生极大的心理影响。对此,在学生回答问题阶段,教师应当通过眼神的心理暗示去鼓励学生敢于分享自己心中的答案。一旦学生出现思维无法连贯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微笑来鼓舞学生,可以传递出“你说得很对”“不要着急”等信息,也可以在学生回答完以后,通过手势让其他学生献上掌声,当成给学生的一种精神上的奖励。提升学生的自信心,教师往往只需要一个眼神亦或是一个微笑便可以做到。当然,在成人的世界中,这些固然都显得有些微不足道,但是对于初中学生而言,一声鼓励,一个微笑无异于一束灿烂的烟花。固然,通过心理暗示传递力量给学生,进而增加自信心,属于当下与未来展开素质教育的重点。表情暗示属于体态暗示的一种,其本质便是利用表情去感染、激励、引导学生,进而提升教学质量。

可以说,体态语言即微笑、鼓励,是教学课堂中重要的润滑剂,利用微笑可以让学生感知出教师正在与他进行亲切的交流。教师对教学所呈现出的乐观程度,可以使学生更愿意走进你,从而促进教学课堂的有序展开。

2.通过语言暗示提升学生积极性

语言暗示的内涵是进一步实现与学生进行平等、自由的对话。对此,教师应当首先学会应用精练、丰富、具有魅力的语言暗示,来调动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性,深化学生对于学习的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对学生表现出的进步,哪怕只是点滴的进步,也要鼓励、表扬的语言暗示,从而让学生对学习形成积极地求知欲,调动内动力。例如在进行《背影》的教学阶段,教师便可通过朗读的方式,按照教材课本的行使基调,利用抑扬顿挫、饱含情感的语言诵读该文。让学生进入课文中的情境,真切地感知出文中父亲背影所暗藏的深层次意蕴,最终把文中的情感不自觉地投射至自身中,进而对该文形成独特的理解。与此同时,教学应当对学生,尤其是学困生的课堂表现给予正面的语言暗示。教师更应当主动的去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通过充分的欣赏暗示,使这些在学习上无法获得大多数认同的学生也可以体验成功的喜悦。例如,部分学生语文成绩并不理想,其学习热情也不高涨,但记忆能力却十分强劲。教师便可对此大加表扬,激活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产生只要愿意学,必然会学好的心理自信。

初中生往往还未全部脱离童真的一面,其表现为爱动、喜欢玩。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阶段,可按照教材课本的内容与学生开展有益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可以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里体验到学习的欢愉感,进而提升学生积极性。例如可以在课堂里举办一些竞技类游戏。在学习文章《孔乙己》之时,教师首先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前提下,利用较短的时间复述文中内容,其次让学生配以表情、语言、动作等特征,看谁可以最迅速地展出孔乙己人物特点。从中教师便能够看出,有些学生参与热情很高;有些学生表演水平强,可以将孔乙己索要茴香豆的肢体动作表现得绘声绘色;有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强,在使用孔乙己式语言上十分到位等。最后再让学生说一说具体感受。根据实际效果来看,此类活动往往大受学生欢迎,不仅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独特的个性,也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

3.用反向暗示启发学生

教师在进行初中语文教学阶段,可合理的通过反向暗示来激励学生,从而起到单纯的正面无法起到的功效,让学生理解深层的道理。例如,在作文训练中,部分学生也许无法写出来,就会抄袭一篇作文草草了事。这时,教师便可通过反向暗示法,让学生理解抄袭不仅是学文时的大忌,也是较为严重的错误。教师可说:“这篇作文真是佳作,我没想到你的作文水平已经这么高了,看得出你在暗地里下了许多功夫。”从而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性,通过反向暗示,不仅可以最大程度的维护学生自尊心,也可以树立学生对于学习的自信心,让学生明自其中的道理,最终提升教学质量。

4.结语

学会积极的自我暗示 篇5

学会积极的自我暗示

前段时间去拜访一个特级教师,恰遇他正在为他孙子的学习成绩不好而着急。我对他说:“孩子还小,以后会有许多机会的。特别是小男孩,小时侯的成绩并不能反映问题,干吗这么着急呢?”他对我说:“他的学习成绩不好,这本身并不重要,我搞了近四十年教育工作,有丰富的经验,待他上了高中以后,我拼命给他补补课,考上大学还不成问题。关键是他现在的成绩总是‘二流’,时间成了,他会在心里产生人也是‘二流’的感觉,这就会成为大问题了。”

听了这位特级教师的话,我陷入了沉思:是啊,一个人如果在各个方面长期比别人差,久而久之,他就会觉得自己真的比别人差,使自己产生了人也是“二流”的心理;反之,一个人如果长期在许多方面比别人强,他就会认为自己就是强者,他就是“一流”的。他拥有了这样积极的心态,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他会保持自己的“一流”心态,从而使自己变得更加优秀。

有一个学校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把水平相似的队员分成三个小组,告诉第一个小组停止练习自由投篮一个月;第二个小组在一个月中,每天下午在体育馆练习一小时;第三个小组在一个月中每天在自己的想象中练习一个小时投篮。结果:第一组投篮水平下降2%,第二组投篮水平上升2%,第三组投篮水平上升4%。

为什么想象中的练习比真正练习的命中率还高呢?其实,原因很简单,这就是心态在起作用。因为在想象中,所投的每一个球都是中的!这就是积极自我暗示的.奇妙之处。

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老师,他要求他所教的每一个学生书桌里必放一本伟人传记,有时上课还让学生集体进行“精神充电”,即全体起立,在意念上想自己最崇敬的人,想这位伟人是如何面对学习,面对工作的。接着想自己进入最崇敬的人的角色,自己就是这个人,就象王铁成扮演周恩来总理一样,自己来扮演伟人的角色。自己的音容笑貌、举手投足、为人处事,都和自己最崇敬的人一样。想得越逼真、越形象、越生动、越细致,精神充电就越成功。正因为魏老师懂得积极的自我暗示的重要,所以他要求学生必须学会自我暗示,并贯穿在自己的学习过程中。他教的学生才个个优秀,人人成才!

学会积极的自我暗示,让“放弃、不可能、办不到、没法子、成问题、行不通、没希望……”这类愚蠢的字眼从自己的字典里彻底丢弃,让“我能行、我能赢、我是最优秀的”这类字眼紧紧陪伴自己身边!

《学会积极的自我暗示》说课稿 篇6

1.给自己一个微笑。

2.设计鼓励自己的常用语。

3.用日记肯定自己。

4.将积极情绪与某种行为建立起来。

七、说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本节课课前准备充分,达成了预期目标。表现在:1.教学层次清晰。通过导入—学习新知—巩固—提升,循序渐进,层层深入。2.环节设计合理。通过故事、游戏、活动,使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使学生乐学。首先以故事导入,激发兴趣,激励学生建立信心;在学习新知环节,设计游戏和活动,通过师生互动,使学生掌握了暗示的类型和积极的自我暗示的方法;通过总结进行巩固;设计赠送礼物环节进行提升。

不足之处:在游戏和活动时,对学生的引导需进一步加强,使学生能全身心、充满激情的投入到游戏和活动中,增强游戏和活动效果。

自我心理暗示法 篇7

跨栏跑是一项技术复杂的短距离比赛项目, 它要求在规定距离内再跑进中跨越固定高度、间距相等的栏架, 不仅要求较高水平的跑速, 而且还要求掌握跨栏的技术与要领。以往的教学模式是老师做示范并教导同学们技术规则;学习过栏的技术, 学习栏间跑的技术, 这种教学模式, 进行的并不太理想, 学生会出现恐栏、撞栏或过栏与栏间跑之间不连贯等现象。心理调节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主要是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 消除各种顾虑, 避免学生因身体矮小, 过于肥胖, 体单力薄而产生恐惧心理。心理调节在跨栏跑教学中的运用, 有多种方式, 如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多接触, 了解他们的心理特性, 分析他们产生不良心理反应的原因, 并有针对性的帮助与指导, 启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使学生建立起正确技术动作的概念;当学生的练习出现错误时, 要让全体学生停止练习然后教师指出错误及产生的原因和纠正错误动作并进行正确的示范讲解;如果个别学生出现错误动作, 在让其继续练习, 可能更会增加其紧张和自卑的心理反应, 可让其停止练习, 同时指出他错误的动作并帮助其更好的完成跨栏跑的整个技术动作。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吉林大学体育学院非体育专业学生200人。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了解、证明所要研究对象。

1.2.2、问卷调查法:

采用有关心理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学习兴趣、态度等方面。共发出调查表200份, 回收177份, 回收率88.5%。

1.2.3、观察法:

在教学阶段, 技能训练阶段及考核阶段, 观察学生完成动作中的表现并分析他们的心理状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讲解, 示范或学生练习时, 观察并注意学生的言语和动作来分析学生的心理状况, 布置练习任务时观察学生的神太, 观察学生实际行动来分析学生的心理特征。

2、结果与分析

2.1、“恐栏”心理形成的原因

2.1.1、对田径体育项目兴趣调查

大部分的学生都比较对体育项目感兴趣, 也有的不怎么喜欢, 是由于个性特征的原因而导致的。

2.1.2、体育专项训练心理发展不成熟

体育专项训练心理发展不够成熟, 容易情绪波动, 对事物存在主观认识, 比较排斥难以适应的事物。由于这一心理特征, 加上跨栏技术的复杂性, 不容易较好的掌握, 因此学生在跨栏跑的练习中容易造成心理激动与紧张迅速转换, 所以可能会导致技术动作不规范, 害怕, 恐惧等抵触情绪。

2.1.3、心理和生理功能的表现

跨栏跑教学中, 从起跑到过栏再到最后的冲刺跑, 每个阶段都可能存在不同的心理问题, 应该及时的了解, 及时的解决。只有掌握更好的教学方法, 掌握更适合每个问题的解决方案, 才能更好的解决学生的“恐栏”心理。要想提高学生的跨栏水平, 那就要提高每个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当两者都提高了, 那么成绩就自然提高了。

恐惧是心理障碍最突出的表现.当感到恐惧时心理就会紧张可导致人体生理功能降低。表现为呼吸频率加快、心率和血压升高、反映迟钝、思维慢、注意力不集中等状态。

2.1.4、跨栏跑运动损伤对学习者心理的影响

跨栏运动本身的危险性和学习者自身因素造成的伤害在体育训练中十分常见。一些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出现摔倒、碰伤等事故时, 加剧了恐惧心理, 造成更多伤害故事的出现, 如此恶性循环, 使整个跨栏教学处于被动状态。

2.1.5、教学水平对跨栏学习的影响

在跨栏教学中, 因为每个同学的身体机能不同, 体型及身体素质不同, 会使得每个同学的学习程度差异。如果只是统一教学, 没有分组或者单个指导教学的话, 会使得同学产生抵触心理, 甚至是抗拒心理, 这样就会使层次越拉越大, 更加的难以教学。

2.2、消除“恐栏”心理的方法

2.2.1、心理暗示法

心理暗示, 是指人接受外界或他人的愿望、观念、情绪、判断、态度影响的心理特点。是人们日常生活中, 最常见的心理现象。它是人或环境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个体发出信息, 个体无意中接受这种信息, 从而做出相应的反应的一种心理现象。

2.2.2、树立信心, 激发兴趣

在跨栏跑教学中, 对于同学“恐栏”的这种心理情绪, 在上课开始后应该尽量的多做些准备活动和游戏, 来放松心情, 同时运动熟练的动作进行示范, 并且可以通过举例和讲解激发学生渴望学习并自主钻研的学习兴趣。教师指导学生失败后的自我保护方法让学生亲身体验, 从而减少学生恐惧心理的产生。

2.2.3、加强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

意志是指自觉地、确定地制定计划, 采取行动, 克服困难, 从而实现预期目的的心理过程。所以在跨栏的教学讲解中, 应该让学生勇于实践, 要勇往直前等积极向上的意志品质。这样的保持每个学生的良好意志品质, 才可以让他们更加放松, 更加积极的消除“恐栏”心理。

2.2.4、分解教学与完整教学相结合

教学时, 应先对起跑、上栏等动作进行专门训练, 再结合跨栏跑的完整技术动作及要领, 整理成完整的基本技术概念。在练习过程中先通过分解练习, 熟悉跨栏的每个环节的要领, 要让他们更好的掌握这种要领, 然后再让他们连到一起, 熟练连贯性以后, 就可以更好的掌握跨栏的方法, 慢慢的将所有动作都能熟练的衔接到一起, 从分解到完整。教学由简单到复杂, 由容易到困难, 循序渐进的, 从而消除学生对跨栏的恐惧心理

2.3、侧面引导克服恐惧心理

2.3.1、准备活动

为了缓解紧张情绪, 可以用准备活动如:拉伸手臂、踢腿、压腿、转体和各关节运动, 通过这些准备活动, 充分放松, 同时也可以缓解心理紧张情绪。

2.3.2、语言鼓励

经常反复的鼓舞学生可以使他们增强自信心, 从而达到心理放松的目的, 鼓励的言语可以激发他们对跨栏跑的学习兴趣。另外, 同伴的支持与鼓励也是增强自我信心, 减少心理恐惧的重要因素。

2.3.3、适当的调节栏高

在教学训练中学生常常因受到种种环境条件的影响而导致心理活动发生变化。在跨栏教学过程中, 栏架从低到高, 每上升一个高度, 学生很容易产生紧张害怕的心理, 根据这种情况, 教学中对学生采用阶梯式的方法, 逐步提高栏的高度。因为最前面的2只栏是正常的高度, 学生可以习惯性的跨过, 而后面依次逐渐提高的栏架, 减少栏高的视知觉, 再加上惯性作用和教师对技术动作要点的提示, 使学生能较顺利跨过。反复练习, 这种新的高度知觉就不存在了。

2.4、心理暗示法调节实验

教学生做慢慢过栏的动作, 讲解过栏技术动作的要领。然后要求实验组的学生连续三天晚上或休息时大脑“放电影”:在上课或做动作前, 对动作的部分细节在心里给自己一个暗示。第四天上课, 学生练习方法一样, 下课前请教研组其他老师对学生过栏技术进行简单的测试。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常用的心理调节法有示范法、语言鼓励法、心理调节 法、心理暗示法。

通过实验法, 可以了解学生们在实践中应注意建立正确的技术动作概念, 动作的正确与否。重现动作与强化练习结合起来。如果只有动作没有反复练习, 动作表现是毫无作用的。

在观察法和调查法, 实验法得知:有15%的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对跨栏跑的不正常心理。其原因是缺乏自信与勇气;身体素质、技术较差, 接受能力慢;过多考虑考试成绩, 学习目的明确, 态度积极, 但由于基础差, 动作方法理解不透彻, 因此对能否学好这项技术, 信心不足。

通过了训练中的心理调节, 从学生反馈信息表明, 消除一些不正常的心理增强学习信心, 初步掌握了一些克服心理障碍的方法。如有些学生在学习跨栏前说“一看到栏架那么高心理就害怕, 不敢跨”通过学习, 不仅敢跨而且在出现心理障碍的时候, 也能适当的运用一些心理调节的方法来缓解这种心理状态, 从而取得良好成绩。

3.2、建议

3.2.1、在跨栏跑教学中, 应该应用多种心理教学手段来缓解学生学习中的心理障碍。对于恐栏应该逐步的缓解, 通过身体、技术、心理三方面来使学生克服这种心理障碍

3.2.2、在教学中, 应该循序渐进, 由简到繁, 由易到难的教学, 从分部教学讲解, 到全套动作的整体演示。教学中应根据不同层次来进行分批分组练习, 对错误的动作更应及时指出纠正, 从而避免错误的严重, 以及难以纠正。

3.3.3、及时的发现学生对于跨栏存在的心理问题, 用适当的方法来进行指导教学。正面多教学, 侧面多指导, 在正面教学中要用规范的动作和精准的理念来教学, 在准备和训练时, 应多用语言和行动进行引导, 使学生更容易学习和理解, 从而使学生们更顺利的完成学习训练。

参考文献

[1]王彩霞, 王晓艳.教学中跨栏跑学生心理障碍成因及其克服方法[J].邯郸学院, 2008, 1 (4) :111.

[2]苏彬.浅谈跨栏跑教学中的恐惧心理及教学对策[J].唐山学院体育部, 2007, 1 (04) :095.

[3]曾凡强.跨栏跑教学中学生心理障碍的克服[J].湖南水利水电职业学院, 2007, 7 (2) :171-172.

[4]李淑菊, 李淑慧.青少年跨栏运动员心理素质训练[J].河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2007, 1 (12) :51.

自我心理暗示法 篇8

关键词:心理暗示法;中学体育长跑;运用分析

【分类号】G633.96

心理暗示是指在无对抗的情况下,通过言语、表情、动作或某种特殊符号来影响他人的心理或行为,使其接受暗示者的观点、想法、和意见。而将心理暗示法在中学体育长跑中进行应用时,对于中学生的长跑的情绪稳定性、参与主动性和练习积极性都有着非常不错的效果。这对于体育老师的教育方法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对于心理暗示法的使用,来加强学生的运动强度和运动效果,是非常值得推广的。

一、我国心理暗示法现状

心理暗示法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在保加利亚开始了试验性教学,随后在英美等发达国家也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并且是从小学到成人,从数学到语文等多个学科都进行了心理暗示法教学。我国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引入心理暗示法,并在多个地域进行多学科推广,而在体育课堂上进行心理暗示法的使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改善学生体质,增加学生兴趣,来实现学生的身体素质和精神力、意志力的提高。

二、心理暗示法的方法有哪些

在中学体育长跑中的心理暗示法的种类多种多样,只有将这些方法灵活应用,才能在最大程度上提高中学生体育长跑的效果。

1、环境暗示法

教学环境的好坏对于体育教学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举个例子来说:当学生看到学校崭新的操场时,心中都会产生一种想要立刻在这个操场上狂奔的想法,同理,当进行中学体育长跑时,当学生看到漂亮的操场时,心中的兴奋感也会大幅增加,教学效果自然也会更好。而当大多数学生产生积极性之后,就会在学生当中形成一种风气,这种风气也会带动原本对于体育运动丝毫不感兴趣,甚至有些讨厌的学生,加入其中,从而形成一种所有人都非常开心的进行体育长跑,从而提高整体的教学效果。

2、语言暗示法

语言暗示法在体育运动中是一种最常见的方法,如同在各种体育赛事中的呐喊助威,这会让运动员心中产生一种激动而又兴奋的感觉,这种感觉会引导运动员激发自己的潜能,发挥更好的成绩,这对于中学生在体育长跑锻炼时也是一样的,老师和同学的加油声会激发学生的潜力,来提高成绩,甚至让原本不具备完成长跑的学生,跑完全程。

3、动作暗示法

在很多时候一个小小的动作都会让人感到兴奋,满足,就如同考试时老师翘起的大拇指,家长的轻轻的拥抱等等,都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巨大的效果,而在中学生进行长跑时,老师或同学能够在赛道外面轻轻的鼓掌,竖起自己的大拇指来给进行长跑的学生加油的话,对于这名学生的长跑成绩还是今后对长跑的积极性都会有大程度的提高。

4、指导激励法

在很多时候,两个实力相仿的选手的成绩往往会产生非常巨大的不同,而究其原因,往往很有可能就是自己的教练对于自己的一句鼓励的话,或者是几个要点的指导,而这也是很多的运动项目,要求教练进场在休息时间对选手进行的鼓励和对比赛过程的总结,这种方法在中学生进行体育长跑时,同样是非常的适用,哪怕是老师在比赛前给学生讲解一下整个过程中体力的调节以及长跑过程中的几个注意事项,也许这些在实际长跑时的作用并没有想象中的大,但是这对于学生来说就是一种心理暗示:我得到了很多非常重要的技巧,只要我能按照这些技巧说得来做,我就可以取得好成绩。这在很多时候都是非常有效的。

三、心理暗示法的实际效果

在某中学随机抽取身体健康、素质相符男学生60人,女学生40人,进行试验,将男女学生分别拆分成两个小组,实验组和对照组,两个小组分别有30名男生和20名女生,在同一时间段的场地情况基本相同两个相邻场地分别进行长跑练习,实验组的老师使用心理暗示法进行鼓励和指导而对照组则不进行心理暗示法,目的是进行结果比较。

练习结束后,分别对学生的成绩进行统计,分为:优、良、中、差以及未完成五类。

根据统计,实验组同学的长跑成绩为:优:33人;良:10人;中:5人,差2人;未完成:0人。对照组同学的长跑成绩为:优:25人;良:14人,中:8人,差:2人;未完成:1人。

很明显,进行心理暗示之后的同学的成绩有了非常明显的提高,而根据后续的学生调查结果显示,实验组的同学对于长跑的积极性和参与性都有了不小的提高,因此可以认为:心理暗示法对于中学生的体育长跑有着非常好的提升效果,是值得推广的。

四、结束语

对于中学生来说,保质保量的完成体育锻炼,对于今后学习和生活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而长跑作为一种可以增强学生意志力和心理素质的一种体育锻炼自然是非常值得学生去完成,去提高。而心理暗示法作为一种可以提高学生对于长跑的参与主动性和积极性以及提高成绩等方面都有着非常不错的效果,因此是非常值得推广和试验的一种方法,而这对于中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也会有着非常长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吴瑞兴. 心理暗示在中学中长跑教学中的应用[J]. 当代教研论丛,2014,08:120+127.

[2]唐群. 中长跑教学对中学生逆商培养的影响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2014.

[3]张再萍. 反馈教学法在高中陽光体育长跑活动中的应用实验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0.

积极心理暗示 篇9

 2011-6-21 9:36:00我要评论(0)来源:

父母怀有远大的教育理想,对孩子充满信心和期待,这是孩子进步的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如清泉般滋润孩子的心田,成为孩子的理想、信心、动力,帮助孩子塑造美好的自我意象。你的这种信念不是建立在凭空的幻想上,要真正认识到它是科学的、实在的、能实现的,这样你在孩子面前流露出来的信心不是虚假的。

你对孩子的信心必须真实。1每个孩子都是一座潜能的富矿,是人类的智慧库,他的性格和智慧潜能非常大,早期开发加后续教育一定能充分发掘出来;2充分开发加顺其自然,孩子总可以快乐地发展个性特长,总能在某些方面出类拔萃;3比较以往的育儿史,孩子自然长大尚且能出许多优秀的人物,更何况我们今日有优生优育的意识,有科学早教,孩子成才的机会更大;4深沉的爱、理智的爱能产生双向最快乐的感情,孩子有了这种情感的力量,能迸发出快乐上进的信心,迸发出意志的力量。

所以,你从内心深处要爱孩子,期望孩子,信任孩子,引导并严格要求孩子,让孩子在内心深处早早构建这样的潜意识;我是好孩子,我漂亮、聪明、听话、会做游戏、会讲故事、会认字读书、会劳动、会唱歌跳舞、会绘画、手工、会做试验、会发明创造;我还懂礼貌,爱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我关心他人、懂得与人分享;我有错就改,不怕困难;大家都很喜欢我。孩子逐步有了这样的潜意识,他总是快乐的、听话的、充满自信的、懂事明理的,他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会认真学习和玩耍……这样的孩子,你还怕他一生不幸福、不成才吗?

积极暗示法培养孩子的心态和意象。你怎样培养孩子最珍贵的积极心态和优秀的自我意象呢?采用积极法就是最好的途径。

暗示的含意:用语言、表情、行为,不知不觉影响他人的意志、行为、思想情感,这就是积极暗示。积极暗示的力量非常大,孩子最容易接受暗示,产生认同感。暗示分积极和消极两种,凡是增加孩子信心,快乐、上进力量的暗示叫积极暗示;凡是销蚀孩子信心、快乐、上进力量,甚至使孩子自暴自弃、得过且过的暗示,叫消极暗示。如何做到积极暗示,避免消极暗示呢?给你推荐6种做法。

1一定要看到孩子的长处和闪光点。常常夸奖、记录孩子的优点和进步。

2鼓励或暗中帮助孩子克服困难。让孩子做一些容易的事情,然后把功劳归于孩子,给予肯定和赞美,与孩子共享成功的欢乐。

3对孩子的缺点和错误既要严肃批评,又要适当鼓励其改正。

4不要处处管教孩子,尽量给孩子自由的空间。给孩子自由活动、自主做 事、自由交友的宽松条件,发挥积极主动精神,增强自信。

5对孩子好的行为表现,侧面肯定和赞美的效果最好。

6杜绝唠叨、数落孩子,坚决反对消极暗示。唠叨、数落的话会让孩子产 生认 同,起负面影响,会越来越不听从你的诱导。也是你无能、无威信、无自信的表现

自我心理暗示训练

心理暗示

一、心理暗示的作用:心理暗示是由法国医师库埃于1920年首创的。库埃有一句名言:“我每天在各方面都变得越来越好”。他让病人不断重复这句话,作为一种自我心理暗示疗法,使许多病人得到康复。病人正是通过自我暗示,引起人的器质性的变化,达到了治病的目的。其实,暗示心理疗法并不神秘,实际上就是病人要有一个好的心情,要有乐观的情绪,有战胜疾病的信心,这样就能调动人的内在因素,发挥主观能动性。古人说:“情极百病增,情舒百病除”。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根据行为科学的理论,一个人对自己失去信心,垂头丧气,沮丧抑郁,因而必然产生一种厌恶和否定自己的自卑情绪。要克服这种不良情绪,你就要时常赞美自己的优点和长处,鼓励自己在人生道路上勇敢奋斗,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以塑造出全新的自我形象。暗示就像一把“双刃剑”,积极暗示可以让任何一个人得到自己想要幸福、快乐、成功;消极的暗示可以毁掉一个人,使人变得自卑、焦虑,从而越来越失败。因此,你整天想什么,你就是什么样的人,因为行为跟着想法走。所以,你永远不能说:“我不行”、“干不好”、“我会失败”等。我们应该自己对自己说“我很棒”、“我能行”、“我能做好”、“我要快乐地生活”。总之,我们应该学会把振奋人心的口号喊给自己!这样的自我暗示力量必将为自己增添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只要你坚定的相信积极的语言暗示有神奇的效果,它果然会在你身上得到证明。只要我们在行动中,相信自己,我能行!就会克服困难,就一定会心想事成,取得成功!这就是暗示的巨大力量。同时我们还要排除他人对你的消极暗示。一次考试考差了,老师或家长说你“真没用”,你千万不要当真。曾有一位成绩不错的学生,考试时做错了一道简单的题目,老师讽刺道:“这么容易的题都错,还怎能考上大学?”结果这个学生一蹶不振,成绩越来越差,高考时真的名落孙山。多么可怕的消极暗示!在心理暗示中,永远记住,只有你才是你生命的主宰,只要你永远对自己充满信心,任何人都不能改变你。因此,梦想成功的同学,一定要把握积极心理暗示,做你生命和生活的主人,走向真正的成功!

二、家教中如何正确运用暗示教育, 主要通过以下几种形式达到教育的目的:

1、言语暗示:不用训斥、否定的言语对孩子提出教育要求。例如,发现孩子作业粗心马虎,家长可以提醒:“这些题只要细心一点,你完全能做对,不相信我2、眼神暗示:就是用眼睛把要说的话表达出来,孩子觉察以后会依据家长的意图去行事。例如,家里来了客人,家长看看孩子,再看看茶杯,孩子会领会家长的用意,“主动”给客人倒茶。

3、表情暗示:人的表情是十分丰富的,它能够表达多种信息,形成刺激,使暗示对象作出反应。例如,发现孩子做了好事,家长对他会心的微笑,这对他是一种很好的激励。

4、心理暗示:在学习方面,家长要使孩子相信自己是聪明的,能学好的;心理素质方面,要使孩子相信自己是坚强的、勇敢的,有高情商的;健康方面,要通过心理暗示使孩子相信自己是健康的,越来越健康,同时使孩子从小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对于孩子的道德品质方面,要这样的暗示:我的孩子懂礼貌,明是非,愿意关心他人,是个很懂事的孩子。

5、人物暗示:就是家长利用自身的示范作用或权威人士的榜样作用来间接地影响教育孩子。例如,教导孩子不以强凌弱,与同伴友好相处,父母要保证不打骂孩子。

6、活动暗示:就是让孩子在实际活动中受到熏陶和教育。孩子精力旺盛,好动,喜欢做事,父母可利用孩子的这种特性,多分配他们一些“任务”,使他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受到教育。例如,爷爷行动不便,可以让孩子帮着端端饭;妈妈病了,帮着倒水拿药;邻居买了东西,帮着拿回家等等。

为了使暗示教育法收到更好的效果,家长朋友可以将上述几种暗示方式综合运用。青少年如何进行自我暗示训练:自我暗示的最佳时间:日本有位心理学家说:“当我们的头脑处于半意识状态时,是潜意识最愿意接受意愿的时刻,来进行潜意识的接收工作是最理想不过的了。因此,最恰当的自我暗示时间是早晚睡前醒后的时侯,你可以躺在床上,每次花上几分钟,开始进行自我积极心理暗示。自我暗示的反复运用:美国心理学家威廉斯说:“无论什么见解、计划、目的,只要以强烈的信念和期待进行多次反复地思考,那它必然会置于潜意识中,成为积极行动的源泉。”美国一位拳王每次回答记者的提问后,总忘不了说一句:“I`m best!”(我是最好的)。“我是最好的”就是一种积极的自我暗示,事实也许并非如此,但又有什么关系?反复运用经常暗示“你”就会接受这种观点,而永远充满自信!“事实”也会向你所想象的方向发展。自我暗示语的大声朗读:亲爱的同学,以下自我心理暗示语非常宝贵、非常重要!只要你坚持每天早晚两次,每次至少三遍大声朗读,坚持做到,反复运用,你一定会做到你希望的最棒的自己!事实证明:凡是坚持做到的同学,无不出现崭新的变化。

以下自我暗示语,一定要熟背。

面对学习大声告诉自己——

是我要学习----

我对学习很感兴趣,学习使我快乐,优秀

我是学习的主人!

我善于学习----

我掌握金教授发明的“战胜学习法”,我越来越有学习能力了,我是学习的高人!

我主动学习----

我自觉预习、复习,我细心认真专心,我是学习的巨人!面对未来

我目标明确,志在必得!;

天生我才必有用,志在成功,一定成功!

三、附录:国外自我暗示游戏介绍:

心理暗示作文 篇10

这是,就会有人问了。直接说出来不就行了。干嘛要拐弯抹角地暗示呢?暗示自然是有它的妙处的。《归去来兮辞》中“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就巧妙地将自己自认为清高的思想嵌入了景物描写中。如果不暗示,直白地说自己多么志向高洁,不尽显得水准太低,会让文章非常不自然。,生活中,如果一个人想借东西,又不知你是否方便,他也许就会问几个相关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带有极强的暗示性,如果你能通过这几个问题告诉她你方便或不方便,就可以避免万一你不方便时的尴尬。

正因暗示的妙处,我国古代诗歌大多有极强的暗示性。“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杨柳,晓风,残月”,不同于一般的柳,风,月。它们是带着感情出现的,伤别情怀自然也就浸润其中了。又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孤帆远影传达出来的离别愁绪自然不言而喻。

暗示性的存在是合理的,但不是所有存在的暗示性都是合理的。有时,几句话可以说明的实用性信息就完全没有必要用暗示,比如“杯子在桌上”就不必说成在一个怎样形态,有着怎样颜色的木制品的上面。三五句话能够表达的观点也不必无病呻吟,矫揉造作地用百来字来表达。言之有物应该是暗示性存在的底线,如果为了暗示而暗示一下,不但不会体现你素养高,反而会暴露你修养不足的事实——只有这样的人才需要看似高级的办法伪装自己。

善用积极的自我暗示 篇11

暗示的方式多种多样,有语言暗示、手势暗示、表情暗示、环境暗示等等。但就其类型而言,只有两类:一类是积极的暗示,一类是消极的暗示。

用积极性的暗示,能够给潜意识输送积极的信息。这种信息反复次数多了,潜意识就会接受,产生积极的心态。拿破仑?希尔说:“一个人能否成功,关键在于他的心态。成功人士与失败者的差别在于成功人士有积极的心态。”

这是一句名言,也是一条真理。因为积极的心态,使你自信、自爱、坚强、快乐、兴奋,让你的能力源源涌出。如果你有积极的心态,你就能随意进入生龙活虎的进取状态,全身焕发活力,心智敏锐,从而心想事成。

建立积极心态的另一重要作用是,一个人一旦建立积极的心态,这个积极心态就进入潜意识的自动导航系统。它会自动控制你行动的方向,控制你的行动,使你勇往直前,奔向成功。

在此过程中,你的成长、你的奋斗,完全是在一种无意识的状态下进行,没有任何强求之感。不会为那些压力、风险而恐惧,也不会为那些劳累、辛苦而退缩,更不会为那些问题、困难而烦恼。

因为,你有一个积极的心态,你就会从内心认同自己:我的自我形象很好!我能克服成长中的困难!我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我是一个强者!我是一个成功者!我行!我能!我肯定行!

这一切都进入了你的潜意识,形成了你的自动导航系统。你的成长如同你驾驶着一辆动力无限的跑车一样轻松自如,无需有意识地控制你的眼、手、身体和脚,潜意识帮助你进行有机地协调,自动导航系统使你自动向前飞奔。

此外,积极的暗示还会产生一种神奇的力量。例如,国外有一位化学家,叫约瑟夫·墨菲,他患了皮肤癌,百药无效,反而越来越恶化。后来,他每天祈祷两三次,每次大约5分钟,3个月后居然不吃药而愈。他的病是怎样治好的呢?就是运用了积极的暗示。通过反复多次的暗示,使潜意识接受了暗示的信号,使病症痊愈。

此后,约瑟夫·墨菲不搞化学研究了,他改行研究潜意识问题,并写了一本书《怎样利用潜意识》,据说这本书曾经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

探讨了积极暗示的力量,我们还必须认识到消极暗示的危害。

消极的暗示,可给潜意识输送消极的信息。这种信息重复次数多了,就会形成消极的心态。消极的心态可使一个人多疑、沮丧、恐惧、焦虑、悲伤、受挫,使一个人浑身无力,锐气全失。

也就是说,如果你有消极的心态,会使你看不到将来的希望,进而激发不出动力,甚至摧毁你的自信心,使希望破灭。消极心态就像一剂慢性毒药,吃了这种药的人会慢慢变得意志消沉,失去动力,而与成功无缘。由此可见,消极心态是一个人思考中卓越成长的大敌,而消极的心态又来源于消极的暗示。因此,我们必须对消极的暗示引起重视。

比如,当孩子算错了数时,家长说:“笨蛋!这么简单的数,都算错了。”当孩子做错了题时,家长说:“笨蛋!这么容易的题,都不会做。”当孩子考试没考好时,家长说:“笨蛋!考卷这么容易,还考不好。”“笨蛋”一词说多了,“笨蛋”就会进入孩子的潜意识,一旦进入潜意识,孩子就会真的变成一个“笨蛋”。

孩子一念书,潜意识马上产生反应,“笨蛋”是不能念书的,“笨蛋”是念不好书的,“笨蛋”是不会有好成绩的……使得功课越来越差,成绩越来越糟。其根本原因,就是消极的暗示使其产生了自卑心理,使其自认为自己不行,所以就真的不行了。

因此,作为老师和家长,教学生时就要注意方法了。如果方法不对,就会适得其反。特别是家长及老师的语言,对学生的影响很大,用积极的暗示,可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心态,从而激励他们卓越成长。消极的语言,可使学生产生自卑心理,产生消极心态,最终会阻挠他们在思考中不断成长。

浅析心理暗示与期望效应 篇12

关键词:心理暗示,期望效应

一、问题的提出

作为一名教师, 笔者经常探讨, 我们怎样的看待自己的学生, 在言行中就回流露出自己对他们的一种暗示, 一种期望。我们的态度, 会影响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如何让自己的态度给学生们带来积极地影响?

站在学生地角度, 我经常遇到这样的学生:因为一次考试考不好, 而闷闷不乐, 没有了动力;也有的学生因一点小事情, 和同学闹点小矛盾, 看到的都是对方的不是;也有的学生好高骛远, 以为自己很了不起, 但做事不够踏实……我们的学生对自己和他人也要有合理的暗示和期望。

同时, 作为一名母亲, 也经常反思自己对女儿的教育, 自己也存在很大的失误:如自己心情好时, 看到女儿什么都好, 心情不好时, 也会迁怒到女儿的身上。我必须处理好自己教育女儿的失误。

上述的三点都与心理暗示和期望有关, 同时, 我们的日常生活也充满着暗示和期待。因此, 我想浅析一下心理暗示和期望效应。

二、概念的界定

1、心理暗示

心理暗示, 是指人接受外界或他人的愿望、观念、情绪、判断, 态度影响的心理特点。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心理现象。它是人或环境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个体发出信息, 个体无意中接受这种信息, 从而做出相应的反应的一种心理现象。心理学家巴甫洛夫认为:暗示是人类最简单、最典型的条件反射。从心理机制上讲, 它是一种被主观意愿肯定的假设, 不一定有根据, 但由于主观上已肯定了它的存在, 心理上便竭力趋向于这项内容, 我们在生活中无时不在接收着外界的暗示。人都会受到暗示, 受暗示性是人的心理特性, 它是人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 形成的一种无意识的自我。

2、期望效应

期望效应又叫“皮格马利翁效应”或“罗森塔尔效应”。这个效应源于古希腊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雕刻家皮格马利翁深深地爱上了自己用象牙雕刻的美丽少女, 并希望少女能够变成活生生的真人。他的真挚的爱感动了爱神阿劳芙罗狄特, 爱神赋予了少女雕像以生命, 最终皮格马利翁与自己钟爱的少女结为夫妻。后来美国哈弗大学教授罗森林塔尔等人为首的心理学家进行一系列研究, 实验证明, 学生的智力发展与老师对其关注程度成正比关系。

1968年罗森塔尔和和雅各布森教授带着一个实验小组走进一所普通的小学, 对校长和教师说明要对学生进行“发展潜力”的测验。她们在6个年级的18个班里随机地抽取了部分学生, 然后把名单提供给任课老师, 并郑重地告诉他们, 名单中的这些学生是学校中最有发展潜能的学生, 并再三嘱托教师在不告诉学生本人的情况下注意长期观察。8个月后, 当他们回到该小学时, 惊喜地发现, 名单上的学生不但在学习成绩和智力表现上均有明显进步, 而且在兴趣、品行、师生关系等方面也都有了很大的变化。这一现象被称为“期望效应”, 后来人们借用古希腊神话中皮格马利翁的典故, 称这种现象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三、心理暗示与期望效应关系

心理暗示和期望效应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在某种意义上说, 期望效应是心理暗示的理论依据。

心理暗示可分为积极地心理暗示和消极的心理暗示, 期望也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就教师而言, 你对学生产生一个肯定的信息, 那么, 你对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就会产生积极地期待, 在这种期待的作用下, 你在课堂内外都会给学生一种积极地心理暗示, 你的言行会朝着有利于发挥学生潜能的方向发展, 也会使学生不断的肯定自己, 取得良好的成绩。你若对学生产生否定信息, 就会有消极的期望, 进而产生消极的暗示, 学生就会想你所期望和暗示的方向发展, 这样你岂不是成了罪人。

四、心理暗示与期望期望效应的实际运用

1、要有积极地心态

老是认为自己要倒霉失败, 你可能真的就倒霉失败了, 这是不良的心态, 在心理学上称为“预言的自我实现”或“期望的效应”。人们平时应该拥有积极的心态, 往好处想, 看到事物光明的一面, 淡化阴暗的一面, 你的心情也许就会不断的晴朗起来。但如果没有一点危机感的话, 也是不利的, 所以, 你要在面对现实的情况下, 往好的一方面看。

2、学会积极地心理暗示

积极的心理暗示能给人带来积极的认识和体验。珍爱自己, 对自己有所期待, 相信自己的潜力, 期待生活、期待明天, 你就能有信心、有动力展开行动, 就能坚持到底。珍爱别人, 你期待与人友善相处, 你就能接受他人真诚的帮助援助, 消除心中的不满和偏见, 与他人和睦相处。珍爱生活, 对未来有所期待, 你就能投入的去欣赏一个人、赏一朵花、听一支曲、品一杯茶, 感受到生活中的乐趣。

作为家长或教师, 积极的心理暗示会给学生或孩子以积极的影响。教育孩子时切忌用消极的心理暗示, 不要总是挑孩子的缺点、指责孩子的错误, 那样做会让孩子失去信心, 丧失克服困难的勇气。

3、运用期望效应, 进行赏识教育

赏识教育是教师对学生积极期望的一种有效手段。赏识, 《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认识到别人的才能或作品的价值而予以重视或赞扬。”赏识教育------就是教师要用欣赏的、发展的眼光来对待学生, 坚信自己的学生是优秀的, 具有无限的发展潜力, 并能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宽容学生的不足, 帮助和鼓励学生不断进步, “宣扬学生最精彩的一刻”, 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使学生走上自信、自立、自强之路。这就是期望教育的核心理念。

如果一个学生感到他不被人接纳、肯定、喜欢, 就会产生一种自暴自弃的心理。因此教师要发自内心地喜欢每一个学生, 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 真诚地赏识学生, 不断增强学生的自信。要摧毁一个人最好的方法是摧毁一个人的自信心, 而要帮助一个人成功莫过于不断让其增强自信心了。

关于心理暗示的若干问题 篇13

相信您一定有过这样的经历:“一道新菜上来,初品还没有什么特殊滋味,待主人细细介绍之后,似乎才能体会到菜的新奇和特殊来,”或者,有一天同事突然 说:“你怎么这么瘦弱,是不是病了?”这句不经意的话你起初还不太注意,但是,不知不觉地,你真的会觉得头重脚轻,浑身隐隐做痛,似乎自己真的病了似的。 最后,竟然真的觉得挺不住了,经过在医院的一番大张旗鼓的检查,由权威的医生向你宣布“没病”之后,你会在病床上一跃而起,三步并做两步地走下楼去,与先 前的“准病人”判若两人。这些现象初看起来,似乎很神奇,也有些令人迷惑不解。其实,这只是一种心理现象——心理暗示在起作用。心理暗示现象在人的日常生 活中非常普遍,暗示作用每天都在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

对于心理暗示,《心理学大词典》上是这样描述的:“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别 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暗示作用往往会使别人不自觉地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动,或者不加批判地接受一定的意见或信念。”可见,暗示在本质上,是人的情感和观 念,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

那么,人为什么会不自觉地接受别人的影响呢?要想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对一个人进行决策和判断的心 理过程,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其实,人的判断和决策过程,是由人格中的“自我”部分,在综合了个人需要和环境限制之后,做出的,

上一篇:JL-06 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图下一篇:2015办公软件实训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