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示心理学

2024-08-06

暗示心理学(共12篇)

暗示心理学 篇1

心里学中的暗示效应是指在无对抗的条件下, 用含蓄、抽象诱导的间接方法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 从而促使人们按照暗示者所指引的方向行动或者思考。暗示效应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 暗示效应可以分为积极的暗示效应和消极的暗示效应。如果我们能有意识的接受积极肯定的心理暗示, 它就能对我们的心理、行为、情绪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和作用, 使我们的情绪保持良好的状态, 学习和工作的效率就能得到提高, 价值就能不同程度的得到实现;如果我们常常受消极的负面的心理暗示的困扰, 情绪、行为和心理状态就会怠惰, 并且不自觉的自我贬损, 而内心的不甘心又会使人在心里产生激烈的矛盾冲突和自卑感, 这种冲突很容易造成情绪失调, 影响正常的学习与生活。因此, 恰到好处的运用积极的心理暗示, 就会提升生活和生命的质量。那么暗示效应是如何影响我们的呢?本文从积极的暗示效应和消极的暗示效应两个分面来分析:

一、积极的暗示效应

我们的心理总是不断地从自己或他人那里接受各种各样的暗示, 这种暗示有时会让你充满喜悦和信心, 帮助你更加乐观地去面对生活, 使自己变得更加自信和快乐。这种积极的暗示可能来源于别人无意识的动作也可能来源于自己对自己的鼓舞和振奋, 无论如何, 积极的暗示效应总是能够帮我们增强勇气, 克服困难, 增加自信。比如, 一个普通大学的应届毕业生去公司应聘, 面试的时候才发现原来应征者很多, 而且很多人怀揣着名牌大学的毕业证还有各种各样的获奖证书, 奖章。单从硬件条件比, 这个大学生觉得自己逊色很多, 顿时心里开始自卑起来, 觉得别人看起来哪方面都比他强, 每一个人都深不可测。他越想越害怕, 甚至想打退堂鼓了。这时, 他忽然听到旁边两个女生聊天, 其中一个说:“哎呀, 我六级还没考过呢。”他一听, 心理嘀咕着这两个女生看起来实力都好强, 但是竟然连六级都没有过, 难道是我把别人想得太强了, 太贬低自己了?他再环视了一下周围, 他暗暗给自己打气, 一定是这样的。我不能轻视自己, 他们有他们的强项, 我有我的优势, 竞争还没开始, 鹿死谁手还不知道, 我一定不能先慌了阵脚, 连六级都没过的人都敢来应聘, 我有什么好怕的。于是, 他的自信心又开始一点点复苏, 他整理了衣服, 昂首挺胸地走进了面试了房间。果然, 他发挥的出奇得好, 妙语连珠, 并且自信大方, 最终他获得了面试官的青睐。这个例子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积极的暗示效应能让我们面对挑战更加勇敢, 这个大学生在沮丧之时, 因为别人一句无意识的话, 开始给自己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 最终战胜自我。其实, 在我们的生活中困难和险境无处不在, 再坚强的人也有自信崩塌, 无所适从的时候, 当我们面对这些危机的时候, 我们必须首先调整自己的心态, 不断地运用来自他方或者自我的积极暗示鼓励自己往好的方面想, 增强自己的信心, 凡事看到积极的一面, 这样一来, 就没有什么困难可以真正吓到我们。

二、消极的心理暗示

积极的心理暗示能让我们变得更加强大, 同样消极的心理暗示也会对我们产生作用, 它会慢慢地击垮我们的意志, 让我们变得沮丧, 自卑, 听天由命。因为每个人的心里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不同的弱点, 这些心理上的弱点就好比碧玉上的瑕疵, 不经意却实实在在的存在着, 它可能会在某一特定的时期成为你前进道路上的羁绊, 干扰你的思维和判断, 甚至会影响你的人际关系和处世态度。如果, 你总是受到来自于别人或者自己发出的消极心理暗示的影响, 那会产生很大的危害。举个例子, 有个职员辛辛苦苦熬了两个通宵精心准备了一个项目, 幻灯片打开了, 公司高层到齐了, 他已经准备得十分充分了, 因此他自信满满, 稳操胜券。谁知道就在他准备开始演示幻灯片的时候, 幻灯片忽然出现了故障, 他开始有点焦急, 赶紧调试, 望着周围各种异样的目光, 他开始冒冷汗, 不一会他听见人群中的窃窃私语, 他想:完了, 他们肯定是在嘲笑我。幻灯片终于调好了, 但是他的紧张情绪并没有缓和, 他告诉自己:一出场就搞砸了, 就算后面弄得再好也没用了。他信心顿时一落千丈。人群中依然有人窃窃私语, 还有人的手指来指去, 他想:完了, 难道我的衣服没穿好?脸上有东西?我肯定出丑了。真恨不得找个地洞钻进去。他呆站在那还一会, 领导见状忙说:可以开始了。他一听, 又想:完了, 领导肯定不耐烦了, 催我了, 哎, 我表现得真是太差了, 以后再也不会给我这样的机会了。他越想越沮丧, 越沮丧越紧张, 导致他精力无法集中。他再看看人群, 他觉得所有人都在看他的笑话, 都在等他出丑, 他再也受不了, 竟然晕倒在台上。从这个例子中, 我们能感受到消极的心理暗示带来的可怕后果, 而这个人就是被自己疑神疑鬼, 不自信的心理暗示不断折磨, 不断耗损, 最后终于把自己打倒了。

通过对积极的暗示效应和消极的暗示效应的探析, 我们更加明白, 在日常生活中, 一定要认真分析来自他人或者自己带来的暗示效应。当我们感觉到来自他人的暗示, 甚至已经因此而导致自己身心发生改变时, 一定要注意分析暗示的来源、原因以及对自己的作用, 尽量做到接纳积极暗示, 摒弃消极暗示。而在我们与他人交往中, 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行是否给他人带来了某种暗示, 我们应当尽量带给他人积极的心理暗示, 而避免给他人带去消极的心理暗示。

参考文献

[1]冯忠良、伍新春:《教育心理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年10月。

[2]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年。

[3]沙莲香:《社会心理学》, 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年10月。

[4]岗夫:《心理世界》, 《心理世界》, 2005年9月。

暗示心理学 篇2

我是一个这样的人:

我是一个有良知的人,我将无愧于父母的养育之恩,和老师的良苦用心;

我是一个有骨气的人,我不会甘于平庸,碌碌无为,我将通过百倍努力,改变人生,创造辉煌;

我是一个意志坚强的人,我决不会言苦言累,头悬梁,锥刺股,将是我学习上永远的榜样;

我是一个惜时如金的人,我决不会浪费分秒宝贵时间,三更灯火五更鸡,将上我刻苦学习的写照;

我是一个潜力无穷的人,我的潜力在于我始终不渝、坚持不懈的努力;

摆脱不良心理暗示 篇3

一个同学跟我这样聊天:“老师,我觉得我脑子有点笨,所以学习不好,我也挺着急的,不知怎么办才好。”

师:“哦,你觉得自己笨?学习不好?”

生:“是啊!我很着急,我担心这样下去会考不上高中的。”

师:“你现在成绩怎么样?”

生:“不太好,各科不均衡,而且还没有突出的。爸爸给我请了家教,但是还是没有什么效果,上课听一会,就听不下去了。”

师:“是听不懂,还是不想听?”

生:“听课前,总是担心自己这节课的内容要是再听不懂,怎么办。”

从上面的对话中,我们发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不是听不懂,学不会,而是这个同学给自己一个极强的不良心理暗示——我觉得自己笨!

【对话2】

生:“老师,我的智商比较低,学习肯定赶不上来了。”

师:“为什么这样说自己?”

生:“我爸爸找资料给我测试过,不属于高智商。”

师:“你自己也相信自己智商低,学不好了吗?”

生:“我……我也不知道!”

上面的对话,同样给我们一个重要信息:这个同学在爸爸的不良暗示诱导下,渐渐给自己扣上了“智商低”“学不好”的帽子。在这样的心理暗示作用下,当然会越来越觉得学不好。

从上面这两个很平常很熟悉的故事中,我们大致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不良心理暗示多数是通过外部的力量施加的,比如他人的评价等等,但同时也与自身心理的易受性有关。一些常常被我们忽略掉的不良心理暗示,日积月累将会给我们带来很多学习上、生活上的消极影响。

【解决之道】

心理疗法:及时清理自己思想中不良心理暗示的内容,如“你的解题能力太差”“我讲了三遍了,你还听不懂?”等等,发扬一下“阿Q精神”,就当这是对别人说的,或者是别人跟自己在开玩笑等等,千万别照单全收。当然了,有的时候听到这样的话,是会让人觉得很没有面子的,生气、不开心自然是有的了,甚至情绪上持续好几天。不过自己又要反过来想,人家说自己笨,自己就真的那么笨吗?自己的聪明与愚笨是需要别人来决定的吗?可能的话,总结一下近一段时间的学习状况、成绩的变化情况,并且从主、客观两方面分析变化原因。

行为疗法:多看些益智文章,尤其是那些能开阔视野、拓展心胸的哲理小文章、小故事,增强自己的心理包容力。多参加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如参观、游览、散步、打球等,这样,不仅可以增知长智,而且也使自己有机会更充分地接近大自然。在欣赏青山绿水的同时,呼吸呼吸新鲜空气,使大脑和神经得到休息。俗话说:“乐以忘忧。”许多学习过程中的种种不良暗示,就会在这些活动中渐渐遗忘。

语言疗法:用积极的语言对自己进行意在言外的暗示,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比如向自己不断传递这样的信息:“多记几遍就好了”、“多花点时间就学会了”、“不可能学不会的”、“太好啦!我离自己的目标越来越近了啊”等等。把每一次考试失败都当作是最后一次,试着在失败时对自己说:“这是最糟糕的一次,不会再有比这更差的成绩了。”既然这是最糟糕的,那么今后还有什么可怕的呢?(红红)

浅析心理暗示与期望效应 篇4

关键词:心理暗示,期望效应

一、问题的提出

作为一名教师, 笔者经常探讨, 我们怎样的看待自己的学生, 在言行中就回流露出自己对他们的一种暗示, 一种期望。我们的态度, 会影响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如何让自己的态度给学生们带来积极地影响?

站在学生地角度, 我经常遇到这样的学生:因为一次考试考不好, 而闷闷不乐, 没有了动力;也有的学生因一点小事情, 和同学闹点小矛盾, 看到的都是对方的不是;也有的学生好高骛远, 以为自己很了不起, 但做事不够踏实……我们的学生对自己和他人也要有合理的暗示和期望。

同时, 作为一名母亲, 也经常反思自己对女儿的教育, 自己也存在很大的失误:如自己心情好时, 看到女儿什么都好, 心情不好时, 也会迁怒到女儿的身上。我必须处理好自己教育女儿的失误。

上述的三点都与心理暗示和期望有关, 同时, 我们的日常生活也充满着暗示和期待。因此, 我想浅析一下心理暗示和期望效应。

二、概念的界定

1、心理暗示

心理暗示, 是指人接受外界或他人的愿望、观念、情绪、判断, 态度影响的心理特点。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心理现象。它是人或环境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个体发出信息, 个体无意中接受这种信息, 从而做出相应的反应的一种心理现象。心理学家巴甫洛夫认为:暗示是人类最简单、最典型的条件反射。从心理机制上讲, 它是一种被主观意愿肯定的假设, 不一定有根据, 但由于主观上已肯定了它的存在, 心理上便竭力趋向于这项内容, 我们在生活中无时不在接收着外界的暗示。人都会受到暗示, 受暗示性是人的心理特性, 它是人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 形成的一种无意识的自我。

2、期望效应

期望效应又叫“皮格马利翁效应”或“罗森塔尔效应”。这个效应源于古希腊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雕刻家皮格马利翁深深地爱上了自己用象牙雕刻的美丽少女, 并希望少女能够变成活生生的真人。他的真挚的爱感动了爱神阿劳芙罗狄特, 爱神赋予了少女雕像以生命, 最终皮格马利翁与自己钟爱的少女结为夫妻。后来美国哈弗大学教授罗森林塔尔等人为首的心理学家进行一系列研究, 实验证明, 学生的智力发展与老师对其关注程度成正比关系。

1968年罗森塔尔和和雅各布森教授带着一个实验小组走进一所普通的小学, 对校长和教师说明要对学生进行“发展潜力”的测验。她们在6个年级的18个班里随机地抽取了部分学生, 然后把名单提供给任课老师, 并郑重地告诉他们, 名单中的这些学生是学校中最有发展潜能的学生, 并再三嘱托教师在不告诉学生本人的情况下注意长期观察。8个月后, 当他们回到该小学时, 惊喜地发现, 名单上的学生不但在学习成绩和智力表现上均有明显进步, 而且在兴趣、品行、师生关系等方面也都有了很大的变化。这一现象被称为“期望效应”, 后来人们借用古希腊神话中皮格马利翁的典故, 称这种现象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三、心理暗示与期望效应关系

心理暗示和期望效应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在某种意义上说, 期望效应是心理暗示的理论依据。

心理暗示可分为积极地心理暗示和消极的心理暗示, 期望也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就教师而言, 你对学生产生一个肯定的信息, 那么, 你对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就会产生积极地期待, 在这种期待的作用下, 你在课堂内外都会给学生一种积极地心理暗示, 你的言行会朝着有利于发挥学生潜能的方向发展, 也会使学生不断的肯定自己, 取得良好的成绩。你若对学生产生否定信息, 就会有消极的期望, 进而产生消极的暗示, 学生就会想你所期望和暗示的方向发展, 这样你岂不是成了罪人。

四、心理暗示与期望期望效应的实际运用

1、要有积极地心态

老是认为自己要倒霉失败, 你可能真的就倒霉失败了, 这是不良的心态, 在心理学上称为“预言的自我实现”或“期望的效应”。人们平时应该拥有积极的心态, 往好处想, 看到事物光明的一面, 淡化阴暗的一面, 你的心情也许就会不断的晴朗起来。但如果没有一点危机感的话, 也是不利的, 所以, 你要在面对现实的情况下, 往好的一方面看。

2、学会积极地心理暗示

积极的心理暗示能给人带来积极的认识和体验。珍爱自己, 对自己有所期待, 相信自己的潜力, 期待生活、期待明天, 你就能有信心、有动力展开行动, 就能坚持到底。珍爱别人, 你期待与人友善相处, 你就能接受他人真诚的帮助援助, 消除心中的不满和偏见, 与他人和睦相处。珍爱生活, 对未来有所期待, 你就能投入的去欣赏一个人、赏一朵花、听一支曲、品一杯茶, 感受到生活中的乐趣。

作为家长或教师, 积极的心理暗示会给学生或孩子以积极的影响。教育孩子时切忌用消极的心理暗示, 不要总是挑孩子的缺点、指责孩子的错误, 那样做会让孩子失去信心, 丧失克服困难的勇气。

3、运用期望效应, 进行赏识教育

赏识教育是教师对学生积极期望的一种有效手段。赏识, 《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认识到别人的才能或作品的价值而予以重视或赞扬。”赏识教育------就是教师要用欣赏的、发展的眼光来对待学生, 坚信自己的学生是优秀的, 具有无限的发展潜力, 并能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宽容学生的不足, 帮助和鼓励学生不断进步, “宣扬学生最精彩的一刻”, 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使学生走上自信、自立、自强之路。这就是期望教育的核心理念。

如果一个学生感到他不被人接纳、肯定、喜欢, 就会产生一种自暴自弃的心理。因此教师要发自内心地喜欢每一个学生, 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 真诚地赏识学生, 不断增强学生的自信。要摧毁一个人最好的方法是摧毁一个人的自信心, 而要帮助一个人成功莫过于不断让其增强自信心了。

心理暗示作文 篇5

这是,就会有人问了。直接说出来不就行了。干嘛要拐弯抹角地暗示呢?暗示自然是有它的妙处的。《归去来兮辞》中“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就巧妙地将自己自认为清高的思想嵌入了景物描写中。如果不暗示,直白地说自己多么志向高洁,不尽显得水准太低,会让文章非常不自然。,生活中,如果一个人想借东西,又不知你是否方便,他也许就会问几个相关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带有极强的暗示性,如果你能通过这几个问题告诉她你方便或不方便,就可以避免万一你不方便时的尴尬。

正因暗示的妙处,我国古代诗歌大多有极强的暗示性。“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杨柳,晓风,残月”,不同于一般的柳,风,月。它们是带着感情出现的,伤别情怀自然也就浸润其中了。又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孤帆远影传达出来的离别愁绪自然不言而喻。

暗示性的存在是合理的,但不是所有存在的暗示性都是合理的。有时,几句话可以说明的实用性信息就完全没有必要用暗示,比如“杯子在桌上”就不必说成在一个怎样形态,有着怎样颜色的木制品的上面。三五句话能够表达的观点也不必无病呻吟,矫揉造作地用百来字来表达。言之有物应该是暗示性存在的底线,如果为了暗示而暗示一下,不但不会体现你素养高,反而会暴露你修养不足的事实——只有这样的人才需要看似高级的办法伪装自己。

心理暗示的力量 篇6

其实,这就是心理暗示在起作用。暗示作用往往会使别人不自觉地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动,或者不加批判地接受一定的意见或信念。可见,暗示在本质上,是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

哲学课上,一名德高望重的教授,正和学生谈论着“真理”的问题。

教授拿出一朵花,说:“真理就好比这朵花,散发着馥郁的香气。你们仔细闻一闻,闻到花香的请举手。”

学生们纷纷嗅闻着空气中的香味,不久,有两三名学生举起了手。

教授的表情看来有些失望,他拿着花在教室里走了一圈,说:“只有这几个同学闻到花香吗?请你们集中精神,再仔细闻一闻吧!”

学生们有的闭上眼睛,有的用力吸气,都希望闻到教室中的香味。

不久,有三四个学生也举起了手。

“好极了!”教授鼓励道,“你们只要仔细闻,就会发现这朵花真的很香!”

学生们一个个举起手来,从十多人变成二十多人……最后全班都举手了,只有一名学生例外。

“谢谢,你们可以把手放下来了!”教授说。

接着他缓缓走到没举手的学生身旁,问:“你为什么没有举手?”

学生战战兢兢地说:“教授,真是抱歉,但是我真的什么味道也没闻到。”

“你确定吗?”教授又问。

“是的,我非常确定。”学生回答。

教授突然话锋一转,指着那名学生说:“我们刚刚谈到‘真理’的问题,这个教室里,只有他才是真理啊!”

其他学生一脸愕然。

教授扬扬手上的花说:“这朵花是塑料花,怎么可能会有香味呢?”

绝大部分学生闻到了根本没有香味的塑料花的香气,正是由于受到了教授的心理暗示影响。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这使人们能够接受智者的指导,作为不完善的“自我”的补充。这是暗示作用的积极的方面。

暗示也有消极的方面,那就是容易受人操纵、控制。心理暗示发挥作用的前提是“自我”的不完善和缺陷,那么如果一个人的“自我”非常虚弱、幼稚的话,这个人的“自我”很容易被别人的“暗示”占领和统治。这种人的人格本身,就存在着严重的依赖倾向。

暗示,作为一种心理疗法,有科学的基础和功效,对一些心因性疾病有一定的疗效,如口吃、厌食、哮喘、高血压、心动过速、神经性头痛、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和更年期综合征等。积极正确的暗示疗法,通过调节人的神经内分泌,可以促进脑中有益的激素分泌,增强人的身体健康。而恶性的心理暗示,不仅不能医治疾病,反而会使受暗示者产生心理障碍,严重的会出现幻听、幻觉和幻视。在生活中,我们要多运用积极、恰当的心理暗示,使人的生理功能发生良性改变,疾病症状消失,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每个人的心理特点与神经类型是不同的,对暗示的感受程度和结果也就不相同。人从气质上来分,有胆液质、神经质、多血质和黏液质4种,大多数人又同时具备这4种气质类型中的几种类型。胆液质型的人最容易接受心理暗示,而黏液质型的人对心理暗示的反应较慢。大多数女性比男性容易接受心理暗示,老年人和儿童比青年人容易接受心理暗示。出人意料的是,一个人的智力水平与文化程度,在能否接受心理暗示方面,并无决定性的作用。

别让心理暗示成为“拦路虎” 篇7

别人的看法

大学毕业之后, 张梅应聘到高新园区一家电子公司上班。上班没多久, 公司推出一个新产品, 要参加在会展中心举办的产品推介会, 公司业务部少人手, 便从其他部门抽调女员工去推介会帮忙。张梅也被选中了。

推介会进行得很顺利, 公司有主题宣传活动, 业务部的女内勤担任主持人, 张梅去现场帮忙, 只是做些发发传单的工作, 很简单。

有一天内勤有事请假, 业务部经理喊身边的张梅去展台上主持宣传活动, 这让张梅特别紧张, 虽然现场主持的内容并不难, 但要面对来来往往的人, 张梅担心自己会紧张得说不出话来。不过, 再犹豫也得去主持。

第一次上展台主持, 张梅不过就是把公司产品的说明背了一遍, 也不管有什么效果。张梅说完下台来, 看出业务部经理不满意, 这让张梅有些心虚。等下一节的宣传开始, 张梅死活不上展台了。业务部经理看了她一眼, 并没有勉强, 而是换了另一个女孩上场。这更让张梅心里很不舒服, 中午回公司, 下午她就自己做主没去推介会现场。

这件事之后, 张梅再见那个业务部经理, 连看一眼都觉得有说不出的尴尬, 有时业务部经理过来办事, 张梅都觉得他好像在和别人说自己, 这样的心理暗示让她莫名地紧张。

实习期快结束了, 新来的6个员工都经过了业务考核, 公司打算从这6个新人当中选出一个组长, 于是6个人要在一起进行PK。整个选拔过程持续了一个星期。第一次考试张梅就遇到了业务部经理。那场考试要每个参加者针对公司的未来发展做一个讲演, 张梅准备得很充分, 可一进会议室, 看到业务部经理坐在自己对面, 心就发慌, 整个讲演进行得一塌糊涂!

不过还好, 张梅最终高分成为组长。这让张梅惊喜异常。由张梅带领的小组进行了一个老产品的升级。经过努力, 他们终于拿出了一个方案, 但这个方案在内部讨论时却遇到了阻力。因为会提高成本, 有好几个资历较老的同事站出来反对。

那次内部讨论让张梅几乎崩溃, 她想坚持自己意见, 毕竟这是她们整个研究小组几个月的心血, 而且, 这个方案如果通过, 将给整个公司带来很大的收益, 这与成本提高相比简直就是微不足道。但几次犹豫之后, 张梅还是泄气了, 准备放弃这个方案另起炉灶。说起原因, 还是因为张梅比较在意老同事们的话。

就在张梅准备更改方案的时候, 总经理却找她谈话, 问起方案的事。张梅说她们的方案还不成熟, 准备再修改。总经理皱了皱眉头说:“我看你们的方案很好啊, 为什么要改?”

这时, 张梅发现总经理桌子上有一份方案的复印件。她有点吃惊, 问:“您怎么有这个方案?”总经理说:“业务部张经理给我的, 他推荐这个方案。”

张梅想不明白平时不怎么和自己说话的业务部经理, 怎么会推荐这份方案, 但既然总经理认同这个方案, 张梅心里还是很高兴的。

总经理又问:“你告诉我为什么要修改?”这次张梅被问住了, 好半天才喃喃地说, 想修改方案是因为有些老同事觉得方案不好……没等她说完, 总经理就打断她说:“我没问别人, 我问的是你!”这话如同棒喝, 让张梅有些发呆, 是啊, 为什么她心里总想着别人的想法, 而看不到她自己的呢?

点评:

太过在意别人的看法, 是一种很不好的心理暗示, 骨子里是缺乏自信和内心的怯懦——无法为自己的人生做主的体现。张梅的表现恰好印证了这一点:每做一件事都要先想别人怎么看, 让别人的看法左右自己的行动, 结果不断放弃了表现的机会。这种心理暗示显示了人的某种依赖性, 张梅还需要在实践中磨练, 走向成熟。人在职场, 需要积极地表现自我, 快速“秀”出自己, 还需要建立一种心理暗示:相信自己, 相信自己可以做好任何事。

悲观的人永远得不到同情

张林大学毕业后, 到一家主营电子产品的商贸公司做业务员。这家公司的业务比较杂, 做业务经常会遇

到一些合同纠纷。刚进公司的第一天, 张林就被前辈同事教育:做这行一定要当心骗子, 货单要仔细看, 货物要仔细验, 货款也要定时催要。

有了同事这些嘱咐, 张林工作里便多了小心, 不过这也限制了他的工作。第一次独立签合同, 是一个客户委托公司买进一批液晶显示器。张林到了客户那里, 才发现那个客户没有店铺也没有摊位。这让他犹豫了, 这人会不会是骗子啊?会不会进了显示器又不要了?张林的担心不是没道理的, 这次客户要买的显示器比较特殊, 这种规格特殊的显示器在东北地区只有一家代理商——张林担心客户和代理商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

因为这些担心, 张林找了借口, 先把合同拿回公司, 准备调查一下再决定签不签。可就在他进行调查的时候, 另一个业务员已经先他一步和那个客户签约了, 张林很生气, 跑去质问, 那个业务员却不以为然地说, 是客户对你不满意才找我的, 人家说你没主意, 连这么个单子都定不

下来!

两个人的争吵惊动了经理, 经理问清了情况, 劝了张林几句, 大意是跑业务的要相信自己的判断, 不

要太犹豫, 如果把每个客户都想成骗子, 生意还怎么开展?经理的话没有说服张林, 回到

业务部难免和同事抱怨。这些抱怨的话很快传到了经理那里。

张林感觉到经理对自己的冷淡, 但又没办法解释, 这才感觉职场如战场, 任何不小心都会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这样的心态影响工作, 再做什么事都提不起精神, 害怕出问题。实习期的三个月里, 张林的业务被亮了几次红牌。其实业务不好也不能全怪张林不努力, 外部经济形势不好, 也带来销售业务的萎缩, 连经理都坐不住了, 每天在外面跑。

一天晚上, 几个同事聚会, 喝多了酒, 说起金融危机的话题, 张林就叹息, 公司会不会倒闭啊, 别人笑他想得太多, 张林脸红脖子粗地和同事争论起来, 他举了好多例子说明公司离倒闭的日子不远了。同事们打着哈哈说他喝多了。可第二天, 张林的话就传到了经理的耳朵里。那天下午, 经理进了业务部, 直接走到张林的面前, 冷着脸说:“你, 明天不用来上班了!”

点评:

悲观主义者永远得不到同情, 职场里更是如此。悲观的心理暗示常常限制个人能力的体现, 限制事业成功的最大化, 这是职场生涯最忌讳的。张林就是典型的悲观主义者, 遇事便往最坏的结果想, 最终让自己陷入混乱当中, 这样的心理暗示实在要不得。现代职场里, 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 小心规避危险是必要的, 但不能因为存在风险就放弃机会, 正确的方法是客观地评估风险, 充分地准备条件, 最后勇敢地直面困难, 这样才能险中求生、求胜。

过去的失败有那么严重吗?

张强是某大学计算机系的毕业生。在毕业前的实习中, 他犯了不大不小的错误。

那时, 他到一家外资软件公司实习, 公司很看好他, 安排他进入技术核心部门帮忙, 目的是想培养他成为公司后备技术骨干。

刚到公司实习, 张强特有激情, 工作积极主动。到了实习的后期, 张强开始承担了一些软件外观的程序设计, 这让张强非常兴奋, 每天加班到深夜。有一天张强加班到很晚, 所有的人都走了, 他还沉浸在软件设计当中。终于, 他完成了一个关键设计, 伸伸懒腰, 已经是凌晨, 睡不着, 他就突然想看看主程序的设计。这么想, 手已经伸出去打开其他同事的电脑。同事的电脑有密码, 但平时大家都不避讳, 张强自然轻松地打开了主机。

就是这样的一个举动, 却引起轩然大波!公司对技术部的每台电脑都有开关记录, 张强私自打开别人电脑的事, 马上被提升到“盗窃公司技术”的层面!张强被人事部找去接受调查, 经历了三个小时的盘问, 还要他写出当晚打开电脑的整个过程。人事部的主管很严厉地对他说, 如果写得不详细, 公司有可能起诉他!

这一切变故都在一夜之间降临到年轻的张强身上, 从最初的无辜到后来的害怕, 只是一天的工夫, 张强对职场的认识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次实习以他的失败而告终, 而且这事对他的打击非常明显, 毕业后很长一段时间张强都没找工作, 直到一个同学自己创业, 来找到他, 请他去公司当技术骨干。同学公司的业务属于技术外包, 经常到别的公司做一些技术升级的工作, 这在张强却是最大的考验, 不知道为什么, 每次面对那些技术资料, 他的心里就会忐忑不安, 过去犯的错误又会浮现在眼前——我会不会出错啊?我出错了怎么办?我能做好吗?这些问题让张强饱受折磨。

张强和同学说了自己的困境, 同学理解他, 起先安排他在公司做业务指导, 可有一次开展的业务非得去现场, 张强只好硬着头皮去了。升级是在下班以后开始的, 陪张强加班的公司职员看自己也帮不上什么, 便偷懒回家了, 只留下张强一个人在忙。升级结束, 需要打开几个主要终端进行常规调试, 张强却犹豫了!

第二天早上, 那家公司的人来上班, 却发现升级还没完成, 因为张强竟一直等着公司技术人员到了, 才开机调试。客户非常恼火, 打电话责问张强的同学, 要求另换一个技术员过来……

点评:

走出失败的心理阴影是很多初涉职场的年轻人必须学会的, 刚刚进入社会, 不免因为自己的鲁莽、冲动而造成一些麻烦, 这是每个人必须经历的人生过程, 没有人一生都不犯错误, 关键是如何看待这些错误。每个人的过去都是财富, 过去的失败经历同样是一种财富, 因为它会让你在未来的职场中避免同样的错误, 这也为你以后的成功埋下了伏笔。对于一个犯过错误的职场人来说, 重要的不是拿这个错误暗示自己“不做”或者“做不好”, 而是在工作里不断修正错误, 提高自己的能力, 这才是对待过去错误的最好心态。

在教育实践中巧妙运用心理暗示 篇8

心理暗示之一:让学生产生荣誉感

教师在教育实践中要善于激发学生的荣誉感。每周一的升旗仪式是一次很好的激励学生荣誉感的机会, 对于学生来说, 担任升旗手, 在国旗下讲话是莫大的荣誉, 教师要善于利用这样的机会, 在开学初就制定关于升旗手资格的规定, 让所有的学生在一个公平的起点上竞争, 对于那些在竞赛中获奖, 为班级、为学校争得荣誉的学生给予加分, 让荣誉成为激励学生进步的动力;在升旗之后, 让升旗手谈心得, 让大家谈感受, 延续分享荣誉的时间, 使其继续激励学生, 把荣誉做足做大做到极致, 不仅教会学生争取和维护自己的荣誉, 更要利用荣誉的力量来帮助学生在各种能力上取得进步。荣誉感是每一个学生都向往的, 因为向往他们就会努力, 就会付出, 在努力的同时得到进步、成长。

心理暗示之二: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

作为一名老师我们要相信, 每一位学生都是向善的, 他们都希望自己是最好的学生, 但是因为个体的智力及非智力因素不同, 他们的表现不一样。特别是对于一些我们认为的差生来说, 很多时候他们因为自我管理自我克制能力不够而导致成绩逐渐下滑, 他们要面对同学的讥笑、老师的冷眼、家长的指责, 以至于丧失信心, 越来越差。小学三四年级是分水岭, 顺利度过这个时期, 在班级排名靠前的同学会越来越有信心, 越来越好, 反之越来越差。转变学困生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要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 为此老师可以说一些善意的谎言。在课堂上当我看到有学生走神时, 我可能会说, 你们看某某同学坐得多端正。这时那个同学会马上坐好, 注意力一下就上来了, 这不比批评好得多吗?看到一个同学作业写得潦草, 我会找他谈话:今天的作业比昨天有进步, 我想明天一定会写得比今天还好, 是吗?我还尝试对部分学生进行重点跟踪, 把我想要让学生做到的通过引导学生制定目标、自我管理、自我评价渗透给学生, 然后每周一次给学生写评语, 以鼓励为主, 用肯定的方式加以强化,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心理暗示之三:让学生相信自己“我能行”

学生生活在一个集体之中。我们知道, 只要是集体, 就一定会有相对比较优秀的, 也会有相对比较落后的。其实对于每一个孩子来说, 他都想得第一名, 学习如此, 其他表现也是如此。但是, 因为每一个孩子的特点不同, 智力组成不同 (多元智力) , 用相同的尺子去衡量不同的学生, 就会分出三六九等, 久而久之, 优秀的因为找到自信会更加优秀, 落后的因为失去自信而更加落后。所以任课老师特别是班主任一定要帮助学生找出自己的优势, 找回学习的自信心。一方面要发掘学生的闪光点, 另一方面要降低比较的目标, 引导学生和自己比较, 和自己比较接近的同学比较,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到成功。每一次单元测试结束后, 我对学生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这次考得很好啊, 上一次你得了××分, 这次你得了××分, 进步很大啊, 是不是最近一段时间在家里学习语文的时间长了?还是找到了什么学习语文的好方法了?学生在和你交流的时候, 首先是觉得我语文学得不错, 其次会想用多一点时间学习, 会让我的语文学得更好, 最后我们总结出来的学习语文的方法又会形成新的暗示, 引导学生接下来一段时间的学习。这样循环往复, 学生会越来越自信, 心理会越来越健康, 学习状态也会越来越好, 至于成绩, 只要他尽力了, 我想总会有一些进步的。

浅析服装色彩对服装的心理暗示 篇9

关键词:色彩,服装,心理效应,情感特征

在我们这个大千世界里, 形与色构成了这个世界, 特别是视觉世界的外观。而就人的感觉而言, 在形与色二者中, 色彩往作先声夺人。特别是色彩鲜艳丰富的事物, 它们让人的视觉能够前先产生直接而义强烈的影响因而, 我们常常用“形形色色”、“五彩斑斓”等来形容这个世界, 及其还有所谓的“先看颜色后看花”, “七分颜色三分形”的说法, 都描述色彩在人的视觉反应中的重要作用。在服装美学中, 服装的美包括款式美、色彩美、工艺美和人之美。其中, 服装的色彩作为一种信息传递媒体的介质, 其影响力和感染力远比款式造型因素要大得多。因此, 作为服装感知的重要因素, 色彩能在不知不觉中影响我们的情绪及行动, 反之我们也能通过服装色彩来表达情感。

1. 色彩心理学在服装上的运用

心理学家提出了色彩与人类心理关系的理论:当我们看到某种色彩时, 除了能直接地感受到色彩的视觉刺激外, 在思维方面也可能产生对生活经验、环境事物的联想, 进而左右我们的心理情绪, 这种反应称为色彩的心理感觉[3]。

1.1 色彩的联想与象征意义

我们可以了解一种色彩的感觉倾向。当我们受到色彩的刺激时, 通常会回忆起某些与这些色彩有联系的事物, 同时将所得的感觉加以整理, 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在其中, 并由此产生相应的心理情绪, 这就称为色彩的联想。色彩的联想是通过过去的经验、记忆或知识而取得的。人们对色彩的联想虽然会因为年龄、文化背景、地域等因素而存在差异, 但是却也有一定程度上的共性。

每一种色彩都具有象征意义, 但同时, 一种颜色通常不只含有一个象征的意义, 所以对于不同的人, 对同一种颜色会作出截然不同的诠释或产生不同的联想, 如红色既象征热情又象征了危险。总之, 就心理方面来说, 当我们看到某种色彩, 心理产生了与之对应的情绪, 使我们产生喜爱、厌恶、凉快、温暖, 或者轻快活泼等感觉。而这些感觉有些是相同的, 有些则受到年龄、职业、文化背景、性格、情绪、民族风俗、地域、环境、修养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而存在差异的。

1.2 色彩的情感特征

色彩只是一种大自然的自然现象, 但我们却能从其中感受到色彩所要表达的情感, 阿恩海姆指出, “色彩能够表现感情, 这是一个无可辩驳的事实”。色彩能让人们通过视觉而引起心理联想, 这是因为人们长期生活在一个充满色彩的自然界中, 凭借着多年的视觉经验, 一旦知觉经验与外来色彩发生一定的碰撞时, 就会使人们读懂色彩所要表达出的情感, 并且产生共鸣。如红色, 之所以使人激动、活跃, 充满刺激, 是因为它使人们联想到火、血、革命;绿色使人们有了回归大自然的感觉;黄色给人一种安静和愉快的意境;蓝色则代表着深沉、宽广, 并且有时会令人产生抑郁和悲哀的情绪。

但这种联想是经验性的, 并且也不是唯一的, 一种色彩究竟能表现出怎样的情感不仅因人而异, 还受各种客观条件的制约。例如新娘的婚纱, 在中国的传统是大红色, 但是在西方, 却让新娘穿上白色婚纱以表示其洁白无瑕, 并且按照西方习俗只有第一次结婚的新娘才能穿纯白的婚纱。

1.3 服装色彩具有强烈的心理效应

脱离了色彩的款式和工艺是引不起视刺激的, 首先, 服装色彩的视觉过程具有第一时间性, 它是个流动的过程, 由环境到个体, 由远到近, 由色到花, 由中心到四周, 由整体到局部, 是在视觉的第一时间就出现的。走在街上第一眼看到的不是款式和工艺, 而是服装色彩与环境的协调效果带给我们的感受。之后, 近看到的是服装花布面料中的花形与色彩、色彩设计的局部组合等, 最后才是款式与工艺。这是视觉规律, 这种先人为主的视觉过程及其效应使色彩成为服装美的核心条件。其次, 色彩有固有感情, 有象征、偏爱、共鸣等, 这些因素在服装色彩上的体现不只是使人的视觉得到强烈的刺激, 更重要的是它们使人的情感和心理受到强有力的冲击, 产生比款式和工艺要大得多的情感波动和心理触动, 这样的情感效应和心理效应让人们不能不对色彩的反映最灵敏, 也因此服装的色彩要比款式和工艺更容易调动情绪和触动情感, 更容易引发强烈的心理反映、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 色彩在服装美的视觉和情感方面占有核心地位。根据色彩学的心理效应进行分析, 可以把服装色彩的心理效应归纳为三点。

1.3.1 情感性

同样的色彩运用在服装中, 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 将会有着不同的内意和诠释。如中国人对红色和黄色特别有好感;紫色在西方宗教世界中, 是一种代表尊贵的颜色, 大主教身穿的教袍大多采用了紫色;但在伊斯兰教国家内, 紫色却是一种禁忌的颜色, 不能随便乱用。这个色彩和心理联想的理论对设计师来说很重要的。如何的选择色彩, 以及配合所在地区的文化历史背景, 使色彩能更加完美的诠释服装的内意, 是一个出色的设计师所必需的技能。

1.3.2 季节性

季节色有两个含义:一个是指在进行服装配色时, 直接提取大自然中的不同颜色相互搭配的运用在服装中, 使服装具有回归自然的情感特征, 并且随着大自然不同季节的颜色运用, 使服装呈现出不同季节的感觉;第二个是指以服装的色彩来迎合人们的心理状态, 例如在冬天, 人们的心情是希望温暖的, 因而低调的、安静的、暖色调的色彩在冬季服装中很常见。

1.3.3 色彩与服装的和谐统一

服装之美除了单纯的美学因素之外, 还要受会人的影响, 也有具有社会美的一面。[1]因此, 服装的色彩除了本身颜色之间的配合要达到和谐之外, 还要与穿着者身体、周围环境等取得和谐, 这样才能得到整体的和谐。

首先, 人由于肤色不同, 适合穿着的服装色彩也有所差异。正确协调服装与肤色的关系, 可起到扬长避短的作用。其次, 不同体形的人对色彩的选择也应不同。恰当的色彩搭配能使人的体形增加美感。此外, 不同年龄的人对色彩选择也应有所不同。儿童服装色彩往往亮丽一些, 显示出儿童的活泼和天真;年轻人对流行的东西态度最为积极, 他们的服装色彩应该时髦、热烈, 同时也很宽泛, 显示出年轻人的生机勃勃;中老年人的服装色彩应该趋向端庄、典雅, 以显现他们的沉稳干练。

2. 服装色彩对服装的心理暗示

2.1 服装色彩对服装审美心理的暗示

服装的审美心理是指人们看见服装的造型以及颜色, 从这其中所领悟到的情感上的愉悦的一种心理感受。服装审美心理一个受多种情感共同作用的一个复杂的过程, 正是因为服装的审美心理是一种多重的感受, 所以它具有以下的特点:[3]

(1) 服装审美心理是人们对服装的客观美的能动的反映;

(2) 服装审美心瑚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3) 服装审美心理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4) 服装审美心理具有对对象的依存性。

服装的审美心理与色彩的产生以及色彩所带来的情感表达有着密切的关系。一位心理学家曾经说过:人是有色彩的动物。这是因为人不仅能识别色彩, 而且还能合理的运用搭配色彩使色彩与人体和谐。色彩是服装最重要的组成, 法国著名的时装大师皮尔·卡丹曾说过:“我创作时最重视颜色。”服装的色彩丰富多样, 不仅能激起人们不同的联想, 并且还能体现穿着者的自身个性、使人体的外观更美, 弥补了身体缺陷。这也是人们对美的追求的一种形式。一般来说, 服装色彩心理特征具有一些共性, 例如见到绿色会体会到欣欣向荣, 回归自然;看见红色, 会体会到温暖, 力量, 进而使人兴奋;就男士正装来说, 服装的颜色要尽量使用暗色系的以体现男人的的庄重、威严;而女装的颜色则应注重体现女性的柔媚、善良;青少年服装常用一些亮度高、纯度高的强烈颜色来表现年轻人的活力;中老年服装则多用灰度偏高、典雅柔和的颜色来体现沉稳。

2.2 服装色彩对服装标志性的暗示

标志是表明事物特征的记号。服装的色彩也有着它自己的标志作用, 它使人们第一眼看到这个颜色心理就自然的联想到某些职业。服装色彩的标志性是一个长期的、被人逐渐作接受并且牢记的过程, 因此具有以下特点: (1) 服装色彩的标志性是一个长期过程, (2) 作为标志性服装的色彩必须简单, 明亮。例如环卫工人穿的橙色服装, 橙色既具有了黄色的醒目强反光, 同时也具有颜色体系里最暖的颜色——红色, 这样就能捕捉视觉上活动最快的颜色。这样, 既对环卫工人的心理有暖的暗示, 同时也使环卫工人更容易被辨认出来, 减少了工作时的危险;再如当我们看见白色的大衣, 首先映入我们脑海的就是医务工作者, 而白色也使病人能静心的休息;蓝色是一种沉着的颜色, 不仅能刺激眼球, 同时也可以让人冷静, 尤其是面对危险电力负荷的大型机械的工人, 特别需要这种冷静, 所以当我们看见蓝色的服装, 首先想到的就是工人。

2.3 服装色彩对社会心理的暗示

服装色彩具有一定的社会象征性。不同时代的社会文化, 赋予了色彩不同的意义, 这并不是视觉美学, 也不是传达某种情感, 而是色彩对社会意识形态的象征性。[4]在中国的古代就有以色彩象征权位的传统, 例如黄色是帝皇的象征, 普通的老百姓是不能使用的。在现代, 人们选择服装颜色不再受众多的限制, 但是人们还会根据当时的社会时势来选择服装的颜色。当中国的人造卫星上空时, 人们对“宇宙色”、“太空色”趋之若鹜;90年代, 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 服装的色彩也趋向于森林色、海洋色、沙滩色等这些自然的色彩。总之, 服装反映了出了每个时代特有的意识形态和精神状态, 而服装的色彩正是对这些意识形态和精神状态最直观的表现。

3. 色彩心理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3.1 色彩心理暗示在服装设计中的影响

色彩是时装设计中应该考虑的第一要素。当人们观察服装的色彩时, 色彩最先闯入人们的眼帘, 它迅速刺激人们的视觉器官而形成色彩感觉并且能左右人们的心理、情绪, 使人产生与之相应的各种感情。可以说, 在人们他设计出的像万花筒般变幻的色彩和图案更是令人叫绝, 对服装的视觉感知和欣赏的过程中, 色彩信息的传递速度最快, 对情感的表达最深刻, 给人们留下的印象最多, 最具美感诱感力。

3.2 色彩心理在服装设计中运用举例

服装的色彩是一门抽象的语言, 不同的色彩语言可以使人们产生不同的心理反应。通过对色彩心理视觉规律和色彩视错觉的利用, 可达到肤色、体型、场合与色彩美的整体统一, 实现服装色彩的和谐美与个性化。所以对一名优秀的服装设计师来说, 如何正确的利用服装色彩的心理, 在服装设计中过程中正确、清晰地表达出设计意图, 是至关重要的。和谐的色彩使人积极、明朗、轻松、愉快, 而不和谐的色彩使人消极、抑郁、疲劳。色彩是服装最重要的组成要素之一。

法国著名的时装大师皮尔·卡丹曾说:“我创作时最重视颜色。”高田贤三最擅长玩弄服装色彩, 他被誉为时装界的“雷诺阿”, 更被称作“色彩魔术师”, 他对于颜色的敏锐度非常精准, 他可以把色彩鲜艳亮丽的红、绿、橙、黄、紫等高饱和度的色彩直接用在同一件服装上却不显的纷乱, 拿捏出各色彩最恰当的释放比例, 又不流于俗丽, 整体上给人鲜快明朗的感觉, 这个分寸着实不易掌控, 这也足以证明高田贤三对色彩心理的深刻理解。

华伦天奴专为女性设计高贵奢华、美艳灼人的时装, 大红色调是华伦天奴的标准色, 因为设计师认为红色最能吸引人的眼球, 纯正的大红色富丽华贵, 傲气十足, 独特地展示出华伦天奴纯粹和完美的设计理念, 很好的抓住色彩的心理语言。

结语

今天, 色彩的心理暗示不仅仅只具有其本身的意义, 而是被人为赋予了更加深刻的含义, 己经从简单的展示延伸到具有更多内涵的因素, 所代表的时代的烙印已经渐渐消失, 我们应从服装中色彩的心理暗示入手, 结合实际的考察, 通过综合的设计理论来阐述自己对色彩的理解, 只有熟知色彩的心理效应与服装的关系, 才能使服装配色不但能适应人们的心理需求, 还能准确表达出服装的内涵。

参考文献

[1]李当歧.服装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5.

[2]贾京生编著.服饰色彩[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暗示心理学 篇10

(1) 当学生犯了错误, 不便明说时, 利用暗示的语言或者行为旁敲侧击, 既避免了与学生可能的直接冲突, 又能起到敲山震虎的点化作用。

(2) 对于内向而缺乏自信的学生, 多提及榜样、多安排工作或用鼓励的眼光、善意的表情示意, 可以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对于性格外向、自以为是的学生, 不妨经常给个刺激, 或冷淡他, 让他自己去悟、去改变。

(3) 在比较严肃的场合, 教师提前营造一种庄重的氛围, 并采用简洁、沉稳的语调和慎重的举止, 使得学生受到暗示, 自觉地安静下来。

(4) 教会学生运用“积极的自我暗示”, 辨别消极的自我暗示, 及时制止不良情绪。最终将各种积极暗示强化成为坚定的信念, 支持自己走向成功。

(5) 积极的心理暗示, 能令人增加力量、勇气、信心和快乐, 进而增进正确行为的过程和效果, 并可以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形成良性循环。

2 心理暗示在学生教育中的实施方法

2.1 用于谈话批评

语言有时显得很苍白无力, 让大学生心悦诚服地改正错误, 绝不是严厉的指责所能做到。正确的道理他们都懂, 一味地指责, 只能起到反作用。学生犯了错误时, 管理者可以有意地挖掘其身上的优点, 激发学生的自信心, 通过对比, 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这时候再去告诉他应该怎么做, 学生就很容易接受并照办了。

对于平时学习不上进、行为散漫的学生, 学生管理工作者在谈话教育时, 更应避开“应该”、“必须”之类的词, 巧妙抓住机会充分利用典型故事、情境模拟等方法, 鼓励他们提起斗志, 效果比板起面孔训戒要好得多。

2.2 用于营造风气

如果给学生树立某种观念、营造某种风气, 最好选择能引起学生震动的场合来进行。

2.3 用于活动与竞赛

为规范日常行为, 推动良好氛围的形成, 可以通过举办竞赛、演讲会、讨论会等, 统一思想, 调动积极性。

2.4 行为塑造

“亲其师, 信其道”, 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十分重要。高校学生“善于”评判教师, 挖掘某某教师语言、行为上的漏洞, 在心里产生抵触, 管理者的训诫就大打折扣了, 反之, 如果一位管理者学高、身正、勤奋、讲究礼貌等作风会给学生留下很深的印象, 学生对老师有一种信赖与敬仰。

2.5 情绪管理和自我暗示

有的同学态度消极, 对待这样的同学, 在积极关注的同时, 可以引导他们多进行积极的暗示。这种积极的心理暗示比总是强调负面结果要好得多, 坚决避免给他们贴上失败的标签。

3 实施心理暗示需要注意的问题

(1) 暗示要建立在师生感情融洽、平等互信的基础上, 如果教师缺乏学生的信任, 在学生心目中没有威信, 那么, 无论你怎样暗示, 也是不会起作用的。

(2) 暗示者对暗示对象要掌握可靠的信息, 才能选择暗示的方法、暗示的时机、暗示的程度。

(3) 暗示要注意适度, 另外, 暗示只是学生管理教育的方法之一, 应与其他管理方法的结合使用, 不可替代惩戒和正面批评。

(4) 心理暗示应该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因时而异, 区别对象, 掌握时机。

总之心理暗示是一种较高的管理艺术, 合理、适当地运用, 可以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的同时, 改良学生的行为, 达到教育目的。如果建立在师生感情融洽、平等互信的基础上, 效果更好。如果教师威信高、能力强, 有很大的人格魅力, 在管理工作中实施心理暗示就更加事半功倍。值得注意的是, 不论用何种方法, 根植于对学生深切的关爱和殷殷期望之中才是取得成功的不二法门。

摘要:大学生已经有了比较稳定的价值观、态度和行为方式, 对管理者的正面教育管理往往不以为然, 学生工作者如果能利用好心理暗示, 其思想教育工作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心理暗示 助你成功 篇11

首先,他让十个人穿过一间黑暗的房子,在他的引导下,这十个人都成功地穿了过去。然后,心理学家打开房内的一盏灯,在昏黄的灯光下,这些人看清了房子内的一切,都惊出一身冷汗。这间房子的地面是一个大水池,水池里有十几条大鳄鱼,水池上方搭着一座窄窄的小木桥,刚才他们就是从小木桥上走过去的。心理学家问:“现在,你们当中还有谁愿意再次穿过这间房子呢?”没有人回答。

过了很久,有三个人站了出来,其中一个小心翼翼地过去,速度比第一次慢了许多倍;另一个颤巍巍地踏上小木桥,走到一半时,竟趴在小桥上爬了过去;第三个刚走几步就一下子趴下了,再也不敢向前移动半步。

心理学家又打开房内的另外九盏灯,灯光把房里照得如同白昼,这时,人们看见小木桥下方装有一张安全网,由于网线颜色极浅,他们刚才根本没有看见。“你们谁愿意现在通过这座小桥呢?”心理学家问道。这次又有五个人站了出来。“你们为何不愿意呢?”心理学家问剩下的两个人。“这张安全网牢固吗?”这两个人异口同声地反问道。

很多时候,成功就像通过这座小木桥,失败的原因恐怕不是力量薄弱、智能低下,而是周围环境的威慑——面对险境,很多人早就失去了平静的心态,慌了手脚,乱了方寸。

有一个庸医,声称会治疗腰腿疼痛,他治病时,先要敬神,说这是采摄天气。然后用一种“药”贴在患处,1个时辰后,药便开始腐蚀皮肤,钻心地疼。庸医说:“这是药在吸骨中的病毒,”过后几日,皮肤开始溃烂,庸医的解释说:“这是吸出来的病毒在溃烂。”

庸医的谎言没有坚持多久,他的非法行医被有关部门查处。检验结果,他所谓的药根本没有治疗效果,纯粹是为了骗钱。但奇怪的是,不少人竟说他们的确感到自己的症状减轻了。

这就是暗示的力量,它可以影响一个人生理和心理现象,这样类似的现象在生活中是屡见不鲜,譬如早上起来,你发现自己的脸色灰暗,你的一天就开心不起来,如果发现自己脸肿,你就会怀疑肾脏有问题,然后就会觉得腰痛。国外一些医生有一种“内视想象疗法”,就是诱导病人想象自己身体中的癌细胞一点点地消失,还有的就是把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作为一个必备的条件,这些治疗方法对发挥药物的最大功效十分有帮助。

1900年以前,德国有100多名勇士先后独自一人做了“驾驶单座折叠式小船横渡大西洋”的冒险,结果惨遭失败,葬身大西洋。然而,有一个人却创造了奇迹,他就是当时德国的一名精神科医生林德曼博士。他事后回忆冒险过程,得出结论说,在大洋上孤身搏斗,最可怕的不是体力不支和风浪的袭击,而是自身产生的惶恐和绝望。他说,在航海过程中,他一直在内心深处鼓励自己,相信自己一定能成功。他时时在内心呼唤:“一定要成功!一定要成功!”他就是用这样的方式维持了自己的坚毅并战胜了恐慌。

林德曼博士的自我鼓励方法,就是一种心理暗示。

心理暗示可分为积极的心理暗示和消极的心理暗示,像林德曼博士在航海冒险中的自我鼓励,自信成功,就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它对人的情绪和生理状态能产生良好的影响,调动人的内在潜能,发挥最大的能力。而消极的心理暗示则对人的情绪、智力和生理状态都产生不良的影响。

人是十分情绪化的动物,人的一生主要受情绪的影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让消极的暗示力量占主导地位,这关系到一个人的人生走向。当遭遇困难和打击时,我们应该对自己说:我很坚强,我不会倒下。这样的心理暗示力量必将为你增添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一位著名的运动员在获得奥运会金牌后说:“奥林匹克竞赛,对运动员来说,20%是身体的竞争,80%是心理的挑战。”他的话是极有道理的。由于高水平的激烈竞赛,给人带来紧张感和精神压力,这种精神上的紧张和压力又使人的生理发生变化,如动作不协调、肌肉和关节僵硬、不灵活、呼吸急促、心跳加速等。如果善于通过心理暗示来进行自我放松,调整机体内部心理状态,使之达到最佳竞技状态,就能使自己正常发挥,甚至超水平发挥。

一个年轻人曾经说过这样的经历:“面对一件事,一旦我的感觉告诉我这件事很困难,我就会想到放弃,不知道是不是害怕失败;但放弃后,再回味时就感觉比失败还难受。”其实,这就是心理暗示的结果。这位年轻人给自己实施的是负面的消极的心理暗示。所以,当你想要打退堂鼓的时候,不妨挺起腰板,对自己说,我可以做得很好。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成功与否,全看你“心之所向”。给大脑正面的刺激——即“良性的心理暗示”,大脑就会活络起来,产生连自己也意想不到的力量。成功的美国企业家,大多都是不时地给自己良好的心理暗示——我的运气绝对是好的,我一定会成功的。自以为运气不好的人,往往因为这种定位给自己带来负面的影响,即自以为、“运气不好”的心态本身,使得自己的运气更趋恶化。换句话说,好运、成功会不招自来的。

很多准备升学考试的学生,喜欢将写着“绝对成功”、“必胜”、“天生我才必有用”、“有志者事竟成”等字条贴在墙上或作为座右铭。事实上,这也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是善于读书学习充分运用心理暗示作用的生动表现。因为心存强烈的必胜意识,自会萌生一种势不可档的力量。

所以做任何事之前,都要确信自己一定能成功,并有意识地找些事情来做,失败了就想“下次一定能成功”;成功了就对自己说:“看,我多棒,再接再厉,下次一定会更好!”

悲观的人,在每一个机会中,都看到某种忧患;乐观的人,在每一次忧患中,都能看到一个机会。

心理暗示的作用是强大的,有时它会使人绝处逢生,有时又会使人功败垂成。莎士比亚说过:“一个人往往因为遇事畏缩的缘故而失去了成功的机会!”畏缩的原因就在于存在着不良的心理暗示。因此,我们应该有意识地训练自己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的能力,注意控制并消除一些消极的心理暗示。积极的暗示,就是在困境中,自己对自己说“我能行”,对自己说“我能做好”,对自己说“我要快乐地生活和奋斗”。总之,我们应该学会把振奋人心的口号喊给自己。

暗示心理学 篇12

就像欧洲1 5世纪后期的哥特服饰文化成了当时社会最为流行风格:在男女服饰的整体轮廓上,在衣服的袖子上,以及鞋子的造型上、帽子的款式上,等等,都充分呈现出锐角三角形的形态(如图一)。 酷似一个个小尖塔的埃宁帽,两裤腿颜色各异的紧身裤,尖尖的翘头鞋,饰以不对称图案的上衣等,给人一种轻盈向上的感觉。而发展到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被英国某一摇滚乐团演绎成象征浪漫的玫瑰、坟墓、吸血鬼、女巫、废墟、哥特大教堂等种种哥特式的符号。后来这些象征主义元素被多数摇滚乐队和时尚青年男女沿用至今。对他们来说,这意味着某种时尚、某种人生态度或是某种精神境界。

由此可以看出,潮流或时尚,只是人类社会的产物,是人性的体现:因人类有对美的追求欲望才有了设计行业。对美的认知度却因人的价值观不一而有不同的注解,便形成了不同的风格。让我们站得更高一点来看,人最初个个都能画点什么, 后来因人的机缘和命运的变故,便有了分工,剩下一部分人还执着地追求美。创造美的人与创造财富的人一样都是在工作, 只是追求美的人将精神物化,而创造财富的则以物化的方式购入精神产品。各取所需,各得其乐。并非把精神物化的人就比创造财富的人高尚多少。不过是各自生存的方式及手段不一而已,而这种选择本身就是自我价值观的体现,亦是人性的流露。

对美追求是人性的天然所致,是本能流露。笔者发现,人性的种种表现与人的心理暗示无法割舍。这一点很难被同行们所忽视。其实,设计学就是以人的心理暗示为基础、为依据的一门学问。没有心理暗示,设计学只是空中楼阁,毫无立足之地。我们平时在策划设计时,说白了,无非就是利用人的心理暗示原理,诱导受众以达目的而已。而这本身并未被同行们意识。现在有必要把心理暗示作为一个课题专门提出来加以研究。虽说其属于心理学范畴,作为设计学理论研究者,有必要涉及并深入下去,以设计学角度切入,以丰富和完善设计学理论,是我们的使命。

心理暗示在心理学中目前还未被正式列入科目,不是未被西方学者发现,而是因为它的出现只是在东方这样的国度才有的一种人类现象,而且有市场。当然,与心理暗示相关的课题却在心理学研究中已有成果并获得公认,这就有利于我们深入探讨。

与心理暗示相关的人性现象

众所周知,关于人性的自然流露,我们可以从各种渠道获得.比如小说中的人物刻画,就有贪婪、嫉妒、吝啬、大方、 爱与恨……等等。再比如,一个眼神、一个动作,皆喻示着不便公开的某种信息, 旨在向某类人群或个别传达。这个过程就是一种心理暗示,是信息传播的方式之一,是东方文化特征的显现,于我们而言,有很多方面是值得深入探讨和分析的。例如:

人有平生幻想的天性——

人有条件反射的本能——

人有七情六欲——

人有模仿的习性——

人有虚荣心——

人的情绪易受外界干扰——

人的视觉易被吸引——

以上诸多方面,对于有经验的设计师而言.是大有文章可做的,且是宝贵的信息,是财富的来源点。例如,当今社会中出现的,诸如"偶像明星"、"追星族"、"房奴"、“抄房团"……等这些现象,就是人性的最真实的表露,是人性多方面的综合表现,这其中所隐含的市场容量,只有那些背后的操手心知肚明。再比如公益广告,因涉及社会伦理道德,多以社会上有名望的正面人物来充当角色, 除了吸引受众外,更是为达到某一心理暗示。社会流行时尚,就是基于人有模仿及爱慕虚荣之天性,领导时尚的往往是那些社会名流,他们的成功具有模范效应,易被效仿。因此,现在许多企业借助社会名流和明星来做形象代言人,既扩大了企业的知名度又提高了企业的信誉度。这些皆为心理暗示现象。

心理暗示是人自我意识的反映,是潜意识的呼唤和鞭策。请看正在播放的由王石出任主角(王石是成功人士,有社会地位、属社会名流)的中国移动广告中的一句典型例子:"我能。"极为简洁的二字,谁都能明白。其潜台词就是"加入我的客户行列,我什么都能。"在我们身边,也常常能听到或看到长辈对晚辈的鼓励之语。"你行"、"你一定能……" 等等。另外,父母给子女起名之行为本身亦透析出一种心理,如取"荣华",希望儿子将来能"荣华富贵"、光宗耀组;取 "桂英"则希望女儿能像花木兰一样。这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愿,就体现了长辈对下一辈的心理诉求。其实,这些都是心理暗示现象,是某一时刻的暗示与人生阶段的暗示,这说明心理暗示不光有时间性,甚至存在于空间性,即这种暗示伴随人一生、影响人一世。此作用我们还能得到佐证:生活中的成功人士讲自己之成功经历时,大都会说是因为某人的一句话、 某本书或某件事……影响之类。的确如此,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在媒体泛滥的当代,大量信息包围着你我、纠缠着自己的生活,仿佛不断地在发生"你该如何如何 ……"、"你应怎样怎样……"、"你得立刻去……"的呼喊。而在这种紧张的生存环境中,自己也在不断地暗示"我应 ……我应……",这种浮躁心态,最易被人们利用。前一段时间,也就是去年的事,全国房价仿佛骑在野马上狂奔,加上媒体的推波助澜,让购房者心慌,人们预期的价格心理,使人们很难去理性判断。 类似的盲从现象,就属于心理暗示的直接表象,心理暗示在当今社会这一市场经济条件下发挥的作用可见一斑。

与心理暗示相关的研究成果

据笔者所知,与心理暗示研究相关的心理学研究成果有如马斯洛的"需要层次"学说,阿诺德(MB Arnold)的"情绪评定——兴奋学说",沙赫特和辛格的情绪唤醒模型等这些被公认了的。之所以列举这三个,主要考虑是与笔者所提出的心理暗示课题相关且紧密。

(一)马斯洛(Maslow)的“需求层次”学说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学说在我国广为人知。需要是人的生理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人脑中的反映。他认为,在人的发展中,要形成高一级的需要。必须适当满足其低一级的需要。如一个人的生理需要满足后,才能去发展其安全的需要,只有在得到基本安全感之后,与别人的相属关系和爱才能达到充分的发展。只有相应的基础需要达到了,自我实现的趋势才能达到顶点。

马斯洛的学说很客观,科学地揭示了人的基本欲望及层次阶段,处在某个阶段时期的心理需求是有其共性的一面。这一面为我们研究心理暗示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这一学说,为我们对心理暗示研究拓开了多个角度及深度,为设计学研究拓展了视野.展示了更丰富的内容:生理需要的心理暗示、安全性的心理暗示、血缘关系的和爱的心理暗示、美的暗示、成功的心理暗示。这一学说明确地告示我们,人生每个阶段的需求皆有其内容,且更直观更直接。

而以下的两个成果,则告诉我们,心理暗示产生过程的相关因素,以便对其有个深入的理解,为本文的第三部分的切入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阿洛德(MB Arnold) 的情绪评定——兴奋学说

美国心理学家阿洛德在上世纪50年代提供了情绪的评定——兴奋学说。她强调对感觉刺激的估量和评价对产生情绪意识的作用,认为愉快和不愉快决定了对感觉刺激的评估。她举了一个典型的例子:在树林里发现一只熊引起恐惧,而在动物园里看到一只关在笼子里的熊就不会产生恐惧。这个区别显然在于对情况的认知和估量,认知和评估是皮质过程,因此皮质兴奋是情绪行为的基础。阿洛德把皮层下全部过程和皮层的作用联系起来,把情绪和认识联系起来,提出了较为完美的情绪心理学理论。

阿洛德的学说关键词"情绪"、"情景"以及它们之间的影响作用,为我们研究心理暗示提供了科学依据,并引起我们对它们的重视和关注。

(三)沙赫特和辛格的情绪唤醒原理

人们把沙赫特和辛格的情绪唤醒理论转化为一个工作系统、一个模型,称之为情绪唤醒模型。情绪唤醒模型的提供者认为,整个情绪现象是由下列三个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

1、对环境情景输入的信息知觉分析;

2、先期的生活经验中建立的对外部影响的内部模式,这个模式包括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期望,需要或意向的整个认知;

3、现实情景和知觉分析与基于过去经验的认知加工之间进行比较的系统,可以称为认知比较器,认知比较器附带有庞大的神经系统和生化系统的激活机构,并与效应器官相联系(见下图):

沙赫特和辛格的理论,为我们展示了人的情绪反映产生的过程,有助于我们对心理暗示过程研究的理解。

切入到设计领域中的心理暗示元素

(一)心理暗示之范畴

通过以上三个学说的介绍和分析, 大致上,我们可以将一些关键词提炼出来,并纳入其中,进行逻辑处理,以获得清晰的表述。

先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影响人心理因素无外乎是通过四个途径,即:视觉、听觉、触觉和嗅觉。经过四者的消化后形成知觉再反映在情绪上。这是针对受者主体而言;而作为传者,就得从传播学的角度来分析:影响视觉的因素,以及听觉,触觉和嗅觉的是哪些。只有通过这一思路分析,才有助于我们正确切入。

从专业角度归纳,影响视觉的因素有:符号、色彩、语言、人物、道具、 情景……等;听觉的因素则有:声音;而触觉,则以与实物的接触感知,去感受质地、温度;嗅觉的则有气味。列表如下: 视觉的:可在二维、三维甚至四维空间上去刺激,手段及方式极为多样,为设计师预留了广阔的施展空间,适合多行业; 听觉的:只有声音能达到,需要借助其它载体完成之后再通过传播实现,亦适合多种行业;触觉的:只能借助展示途径(或实物,或图片的想像);嗅觉的:能表达气味的载体有限,只适合食品、化妆品等行业。

设计需要载体来表达。作为传达载体,显然想借助触觉、嗅觉去刺激受众其手段过于狭窄,在传播中,作为补充性方式来完善视觉刺激的不足,触觉、嗅觉一般亦是通过视觉刺激后去感受体会,以获得其效果——心理反映。这就是利用人的情绪体验原理。心理体验的前提是通过感觉器官的外部刺激对大脑皮层的信息输入后(刺激因素),又通过过去经验的回忆和对当前心理的估价唤起信息的输入(认知因素).再经过内部器官和骨骼肌对大脑皮层的信息输入(生理因素),以这三种根源输入的信息进行整合作用所能唤醒的心理反映。

从视觉开始,我们可用的语言载体已经在上述谈及,在此举例说明。例如,以印刷品为媒体的设计语言,有符号、色彩、人物形象等,而符号,就是点、线、 面元素了。以电视为媒体的,如:情景、 道具、人物、对话等等,这些语言经加工润色,形成一定知觉氛围,以达到"心理暗示"之预期。

经过上述展开分析,可以看出,达到 "心理暗示"之预期的途径,是人的知觉,而知觉则须经过视觉、听觉、触觉、 嗅觉这四个渠道的刺激才能实现。知道了这个原理后,还有必要强调——心理暗示的时间性。

(二)心理暗示的时间性

心理暗示具有时间性之特征。从刺激模型看,受众的知觉器官被刺激的过程有瞬间性和一段时间,瞬间作用立刻引起情绪反映。达到心理暗示预期效果的例子有很多, 例如买彩票,看见广告中特等奖符号,立刻记在心中,并闪现在手中的购得的彩票上, 形成幻觉。这一效果,就是心理暗示的预期效应;心理暗示之一段时间性,则主要表现在受众需要时间来积淀,使其心理暗示之强烈,最后爆发出来,达到预期。这就需要传媒在传达时长时间的刺激。人的行为是有个过程的,尤其是购买重要物品,一定是权衡了又权衡,比较了又比较,甚至还拿不定主意。此时,传者若摸清了受者的心理诉求, 在产品形象宣传上就会有所侧重,迎合这类受者的需求,强化暗示的理念,唤醒受众的情绪,刺激购买欲。笔者的一个朋友,手头较宽裕,一直想买部车,可是两年过去了, 没有行动。今年初,他们夫妻又逛车展,突然被某品牌的红色轿车吸引住了,详细了解许多细节后,立刻下了定金。笔者问他们为何不担心现在油价上涨?他们说,油价不是问题,这款车的内外设计太漂亮了。你看这流线型,再看看车内装璜及仪表显示色彩及数字的字体,多现代呀!原来刺激他们购买欲的是如此信息。现在汽车的品牌、款式、 价格、功能等等设计丰富多彩,竞争相当激烈,关键在于产品设计的市场定位——能准确摸清潜在消费群的心理诉求,再在产品宣传上做到心理暗示,以唤醒购买者沉睡多时的购买欲念,达到心理预期效果。

上一篇:重金属检测下一篇:数学素质的内涵与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