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示的教育力量论文

2024-05-14

暗示的教育力量论文(共8篇)

暗示的教育力量论文 篇1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 是特殊的社会群体, 是人类最基本的社会生活组织形式, 它是按照血缘和姻缘关系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组织。

在这样的特殊群体中父母对于子女的教育出现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现象,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存在很大的随机性和随意性, 同时也暴露出一些不理智的做法, 如, 对孩子大呼小叫、抡巴掌等, 尤其是当孩子的言谈举止没有达到父母的预期时, 不理智的做法就会出现, 这个时候父母对于子女的“教育”无形中成为了一种“伤害”, 不管父母是学前教育专业还是其他与教育无关的专业, 也不论是否具备高学历、高智商, 当不理智行为出现的时候父母们仅有一个身份, 那就是一位普普通通的父亲或者母亲。

我认为这一现象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经常出现, 在每一个家庭中父母们都遇到过。当然, 我在家庭教育中也遇到过。作为一名从事学前教育专业的教育工作者, 我觉得每当孩子行为表现与家长预期有差距时, 那种无奈是无以言表的。头脑中一片空白, 什么要以正面教育为主、奖励表扬为主、要用积极的心理暗示等全都抛到九霄云外了。我结合自身的感受, 理智地思考家庭教育中怎样让孩子变得更“乖”, 心理发展更健康, 与各位父母朋友共勉。

一、加强教育理论学习, 提高自身教育孩子的能力。

中国的幼儿教育之父陈鹤琴总结了幼儿心理的八大特点, 其中有两点非常有指导意义。

一是好模仿。幼儿的年龄小, 知识经验少, 但个个都冰雪聪明, 他们在依靠自己的各种感官认知世界的同时也借助于各种感官模仿成人。他们的眼睛就是“照相机”, 耳朵就是“录音机”, 所看所听的都会成为丰富他们认知的材料。作为家长, 我们要时刻谨记:不管我们做什么、说什么, 都要考虑到孩子, 否则你的不妥当行为、不文明的言语都会被记录, 并且极有可能会成为他们模仿的对象。

二是易受暗示。由于幼儿期孩子大脑的发育还不够成熟, 心智还不健全, 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考虑问题不全面, 逻辑性不强, 年龄越小的孩子越“听话”。4—5岁这一年龄阶段被称为“撒野”的年龄, 可见, 这个时期的孩子已经出现了自己的想法, 尽管这样, 也改变不了以上所列的事实, 在遇到问题解决问题时在很大程度上会依赖成人。如果这时我们给予的建议是积极的暗示, 孩子就会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努力;假如我们处于不理智的状态或者给出的建议是否定的, 就会严重地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将孩子的道德发展分为了四个阶段。幼儿期的孩子正处于第二阶段———他律道德阶段或道德实在论阶段 (3—7岁)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单方面地尊重权威, 有一种遵守成人标准和服从成人规则的义务感。也就是说, 他律的道德感在一些情感反应和作为道德判断所特有的某些显著的结构中表现出来。其基本特征是:一是绝对遵从父母、权威者或年龄较大的人。儿童认为服从权威就是“好”, 不听话就是“坏”。二是对规则本身的尊重和顺从, 即把人们规定的规则, 看做是固定的, 不可变更的。

从这一阶段特点我们得知这一年龄阶段的孩子自己没有一定的道德判断标准, 凡事以成人的标准为标准, 他们对于世界的态度和评价、对于自己的态度和评价完全取决于成人。为人父母是多么的神圣, 我们给予孩子怎样的引导孩子就会朝着这个方向发展。因此, 我们要收起原来那些不理智的做法, 也不要随意地给孩子贴上这样那样的标签, 否则对孩子来说是致命的伤害。

二、运用罗森塔尔效应, 指导家庭教育行为。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做过这样一个试验:他把一群小白鼠随机地分成两组:A组和B组, 并且告诉A组的饲养员说, 这一组的老鼠非常聪明;同时又告诉B组的饲养员说他这一组的老鼠智力一般。几个月后, 他对这两组的老鼠进行穿越迷宫的测试, 发现A组的老鼠竟然真的比B组的老鼠聪明, 它们能够先走出迷宫并找到食物。

于是罗森塔尔教授得到了启发, 他想这种效应能不能也发生在人的身上呢?他来到了一所普通中学, 在一个班里随便地走了一趟, 然后在学生名单上圈了几个名字, 告诉他们的老师这几个学生智商很高很聪明。过了一段时间, 他又来到这所中学, 奇迹又发生了, 那几个被他选出的学生现在真的成为了班上的佼佼者。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正是“暗示”这一神奇的魔力在发挥作用。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接受这样或那样的心理暗示, 这些暗示有的是积极的, 有的是消极的。妈妈是孩子最爱、最信任和最依赖的人, 同时也是施加心理暗示的人。长期的消极和不良的心理暗示, 会使孩子的情绪受到影响, 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其心理健康。相反, 如果妈妈对孩子寄予厚望、积极肯定, 通过期待的眼神、赞许的笑容、激励的语言来滋润孩子的心田, 使孩子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 那么, 你的期望有多高, 孩子未来的成就就会有多大。

要给孩子积极的心理暗示, 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鼓励和表扬。不论孩子是成功还是失败, 都要如此。当孩子成功时, 爸爸妈妈可以针对他的成功事件进行口头表扬, 同时让他感觉到他的成功给爸爸妈妈带来了喜悦;当孩子失败时, 爸爸妈妈也要找出孩子的长处, 鼓励一番。

虽然孩子年龄小, 但他也会产生内疚、自责的情绪。如果爸爸妈妈只是一味地批评和指责, 等到下次再出现类似的情况时, 孩子就会失去信心和耐心, 长此以往会让他形成自我否定的思维定势。总而言之, 爸爸妈妈在教育孩子的时候, 要给孩子积极、正确的心理暗示, 多让孩子体验积极的情绪情感, 让孩子形成既切合实际情况, 又不失积极性的自我观念。

三、生活中善于捕捉细节, 及时教育, 体现教育智慧。

赏识:赏, 欣赏, 因认识一件事物的价值而赞赏, 即看中人的才能或了解作品的价值而予以赞赏。赏识好似一道阳光, 能给人带来温暖和希望。在赏识中长大的孩子, 将来容易爱人爱己。在家庭生活中家长要善于捕捉孩子身上的闪光点, 一旦发现就要进行肯定和表扬, 当然, 要表扬具体的行为, 以便使这种行为在孩子的行为习惯中固化下来成为习惯。家长要学会赏识, 将孩子看成是天使, 以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孩子。

如, 孩子玩完玩具后主动将玩具放回原处时, 家长及时地对这一举动进行表扬肯定, 以后每当玩完玩具孩子都会主动将玩具放回。细节, 需要发现, 更需要感情。爱的细节每时每刻就在我们身边, 看你有没有发现。所有的孩子天资不同, 个性迥异, 但有一点是相同的———渴望听到喝彩, 渴望被人赏识。

四、走进孩子的心灵, 发挥积极暗示的最佳效果。

积极暗示最大的特点就是“暗”, 在潜移默化、不知不觉中影响着孩子稚嫩的心灵。暗示用得好, 就像一阵润物无声的细雨, 悄消影响着孩子稚嫩的心灵, 对于培养孩子规范的举止、优良的品性、良好的习惯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如果家长不断贮存赏识、肯定和关爱, 使用积极的心理暗示, 就可使孩子在赏识、肯定、关爱中成长。

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 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 他的教育效果越大。”所以, 家长在对待孩子教育上, 应去掉那些让人不快的“要求、命令、必须”等词汇, 而通过“启发、暗示、商量”等形式来进行。

这种形式的教育, 孩子会更乐于接受、更喜欢, 教育效果也会更好。

暗示的教育力量论文 篇2

欢笑是健康的定义。

每日自励

我做我自己喜欢做的事。

暗示也是一种力量

多年前的一个傍晚,一个叫亨利的青年移民,站在河边发呆。这天是他30岁生日,可他不知道自己是否还有活下去的必要。因为亨利从小在福利院里长大,身材矮小,长相也不漂亮,讲话又带着浓厚的法国乡下口音,所以他一直很瞧不起自己,连最普通的工作都不敢去应聘,没有工作,也没有家。

就在亨利徘徊于生死之间的时候,他的好朋友约翰兴冲冲地跑过来对他说:“亨利,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我刚刚从收音机里听到一则消息,拿破仑曾经丢失了一个孙子。播音员描述的相貌特征,与你丝毫不差“

”真的吗,我竟然是拿破仑的孙子“亨利一下子精神大振。联想到爷爷曾经以矮小的身材指挥着千军万马,用带着泥土芳香的法语发出威严的命令,他顿感自己矮小的身材同样充满力量,讲话时的法国口音也带着几分高贵和威严。第二天一大早,亨利便满怀自信地来到一家大公司应聘。

20年后,已成为这家大公司总裁的亨利,查证自己并非拿破仑的孙子,但这早已不重要了。

每日书摘:滚动的石头不生苔

有一句俗语说:”滚动的石头不生苔。“意思是当一个人时常变化自己,那么他就可以时常保持光润的面貌。

但是,滚动的石头不生苔,是不是意味着静止的石头或生苔的石头是不好的呢?其实,光润之石固然好,生苔的石头也没有什么坏。再进一步说,滚动的石头是自愿的滚动呢?还是被别人所滚动呢?如果是自愿滚动追求光润,光润就是好的;如果是想要生苔却被别人滚成光润,光润就是一件坏事了。

这真是一个大问题,每个人在童年或青年时代,都认为要自己转动,甚至来转动这个世界。但是到了中年以后就会发现,原来没有什么事情是可以由自己转动的,我们只是被外在的世界所转动的一粒石头罢了。于是大部分的中年人都失去了生苔的生命力,而有一种表面上看起来光润,事实上是世故的圆滑。

转动世界,或者只是小小的转动自己,都是何其不易!

当然,被世界转动我们,就容易得多了。

大部分人都会在这种转动里,落进一个无可奈何的境况:就是发现自己并没有转动世界的力量,却又不甘心落入完全被转动的地步。所以,就一直保持着继续奋斗的精神,流血流汗,耗费了大部分的青春。偏偏最后的结局还是:世界在转动着,我们只是这转动中的一块石头,甚至一粒微尘!

可悲的不在于时空的辽远与世界的宽阔,而是我们的渺小与幽微。

不错,世界是不可转动,或者说转动世界是艰难的。那么现代人如何在认清这种实相之后,还能活得自在、积极、愉悦、明朗,同时不失去为理想奋斗的勇气呢!答案就是与转动的世界处在一种和谐的状态,并能冷静观照到自己的流转,使自己的心性独立于世界,有着独特的精神。

听起来似乎有些晦涩,其实不难明白,就是我们虽然不免在物质上必须活在现实世界,我们也会在现实世界中一天天的老化。但是在精神上我们能超拔出来,以更高的观点看人生,而在心灵的深处不随年纪老去,保持着对世界新鲜而有希望的心情。

这就是”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的精神------接受现实世界苦乐的转动吧!不要去分别、去爱憎,只要心里明明白白,就能容易地走向无上智慧的道路。

我们很容易能观察到,这世界上的儿童与青年,每一个都有不同的面目,他们通常能断然拒绝物欲的魅惑,追求理想的标竿。可是,这世界的中年人,往往丧失理想的标竿,趋入物欲的泥沼,这就是随外在世界完全转动的结果。

以至于,这个世界的中年人,不论男女,都有着相似的面貌与表情,那是由于世界不但转动他的现实,也转动了他的青春与心性,甚至转动了他为理想奋斗的热情了。

理解世界的转动是不可抗拒的,也理解着与这转动和谐,同时知道有一个如如不动的本体,知觉有不可动转之处,这是转动的世界里能自在明朗的一种锻炼。

譬如,上下雨天的时候,出门别忘了带伞,但保持有春日晴好的心情。

譬如,处在黑暗的境况犹如进入戏院,能在黑暗中等待,以便灿烂的电影开演。

譬如,在拥挤吵闹的公车上与人推挤,也能安下心来期待目的地,困为有一个目的地,其它的吵闹、挤迫,乃至于偶尔被冲撞,又有什么要紧呢?

转动者与被转动者,是我们所眼见的世界,或是我们不可见的自我呢?

暗示也是一种力量 篇3

他靠失业救济金生活,整天无所事事躺在公园的长椅上,无奈地看着树叶飘零云朵飞走,感叹命运对自己的不公。

有一天,他儿时的朋友切尼兴匆匆地找到他,带来一个让他吃惊的消息。切尼迫不急待地告诉他:“我看到一本杂志,里面有一篇文章说拿破仑有一个私生子流落到了美国,并且这个私生子又生了好几个儿子,他们的全部特征都跟你相似,个子矮小,讲一口带法国口音的英语。”

“真的是这样吗?”亨利半信半疑,但他还是愿意把这一切当作真的。他掏出口袋里所有的零钱,用汉堡包加一杯可乐招待了切尼。

“我是拿破仑的孙子,”有很长一段时间亨利总在心里念叨着,渐渐地,这挥之不去的意念终于使他确信,这是一个事实。

于是,亨利的人生整个被改变了,以前因为个子矮小而自卑气馁,而现在他却因此自豪;我爷爷就是靠这样形象指挥千军万马。以前总觉得自己的英语发音不标准,像一个令人讨厌的乡巴佬,现在却以自己带一点法国口音而倍感骄傲。在下决心开创一番事业的时候,因为是白手起家,他遇到了无数难以想像的困难,他经常对自己说,在拿破仑的字典里是找不到“难”字的。就这样,凭着自己是拿破仑孙子的信念,他克服了种种困难,成为一家大公司的董事长,并且在他贫穷时常闲逛的那个公园对面,盖了一幢30层的办公大楼。

在公司成立十周年的日子,他请人去调查自己身世,结论是他不是拿破仑的孙子。但亨利并没有因此感到沮丧,他说:“我是不是拿破仑的孙子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当你相信时,它就是真的。”

暗示的教育力量论文 篇4

心理暗示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影响方式, 是指人接受外界或他人的愿望、观念、情绪、判断、态度影响的心理特点, 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心理现象。它是以无对抗、无抵制为基础, 通过语言、表情、手势、服饰、环境和气氛等有利条件, 含蓄而间接的刺激受暗示者的潜意识, 从而对受暗示者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心理学家巴浦洛夫认为:暗示是人类最简单、最典型的条件反射。从心理机制上讲, 它是一种被主观意愿肯定的假设, 不一定有根据, 但由于主观上已经肯定了他的存在, 心理上便竭力趋向于这项内容。心理暗示可以分为积极心理暗示和消极心理暗示。积极心理暗示, 能够对人的情绪和内心产生良好的影响, 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 让人发挥出巨大的潜能。

将暗示的手段运用到高职英语课堂教学中, 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心理潜能, 转变学生的内在需求, 从而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当今的高职英语教学中, 大部分学生对学习英语缺乏兴趣, 造成了学习效率低下, 对英语产生了恐惧, 厌学等不良的心理和情绪。如果能够有效运用心理暗示这一手段, 在尊重学生的同时, 调动学生的积极心理, 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 创造强烈的学习动机,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疏导其不良情绪,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

二、教师心理暗示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策略

(一) 激励性语言暗示

在口语交流中, 一句话的含义不仅决定于其字面的意义, 而且决定于他的弦外之音, 如说话的重音、语调、节奏等都能传达信息。心理学家将这些非语词的声音信号成为副语言。语言表达方式的变化可以使字面完全相同的一句话觉有完全不同的意义。言传是教育的重要形式, 在言传的过程中, 大量的副语言信息在影响着学生。它们或者增强了词语的说服力, 甚至发挥了语词所没有的功能, 促进了教育目标的实现;或者是词语的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与教育目标背道而驰。就大部分高职生而言, 他们英语底子薄弱, 对英语学习极其自卑, 感情非常脆弱, 教师对自己的语言稍不注意就会伤害到他们的自尊心, 使其对英语学习更加的抵触。因此, 英语教师在课堂上应多用语调轻松, 带有激励性的语言, 如“good”, “you did a good job”, “you are very great”等多多的鼓励, 表扬他们。当他们有一点点地成绩, 都要看在眼里, 用热情洋溢的话语积极地肯定他们, 表扬他们。这样的积极地言语暗示, 会使学生觉得他们能学的好, 他们的英语没有那么糟糕。为了得到这种被肯定的愉悦的感觉, 他们还会更努力的去做, 这样自信心就得到了增强。

(二) 传神性体语暗示

体语也称身势, 是指语词性身体信号, 也就是身体动作来表示意义的信号系统, 它包括人的眼神, 面部表情, 姿势, 体态, 身体之间的空间距离等。心理学家麦拉宾认为, 在两个人面对面沟通时, 一条信息传递的全部结果中, “只有38%是有生的 (包括音调、变音等) , 7%是语词的, 55%的信息则是无声的。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 教师无声的身体语言传递着丰富的暗示信息。身体语言能表达言语行为难以表现的情感和态度。当学生上课精力分散走神儿时, 教师可以凝视, 皱眉, 或走到其面前与其保持一定的空间距离, 以示提醒警示;当学生就是否回答问题犹豫不决时, 教师给其一个肯定赞许的眼神, 以示鼓励;当学生表现很棒时或取得进步是, 教师可以竖起大拇指表示肯定;当学生因沮丧时, 可以拍拍他的肩, 表示安慰。教师愉快的面目表情, 也是活跃的课堂气氛的积极地心理暗示。

(三) 示范性的行为暗示

行为的暗示脚就对学生有着巨大的激励和影响作用。这是与他们积极向上, 爱好模仿的心理特征相适应的。教师是对学生经常的直接发生影响的教育工作者, 教师的一切行为, 都会被看作榜样。因此, 利用行为进行暗示教育, 教师就要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教师的言行一致极为重要。如, 教师要求学生早晨上英语课要提前10分钟到进行早读, 教师首先要保证准时到, 对学生进行鼓励和督促, 这样才能起到榜样示范的作用, 才能对学生直接产生积极地影响。

(四) 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

心理学家认为人不仅接受着来自外界的暗示, 而且随时都在进行着自我暗示, 自我暗示对人的心理和生理有着重要的影响。心理学认为:“自我暗示是依靠思想、语言, 自己向自己发出刺激, 以影响自己的情绪、情感和意志, 或加深对某一观念的认知, 或要求自己按某一方式行动。”自我暗示从效果上看来可以分为积极的自我暗示和消极的自我暗示。积极的自我暗示, 是一种用积极向上的思想、语言不断的提示自己, 使悲观沮丧的心情开朗起来, 使恐惧不安的情绪镇静下来, 使犹豫不决的态度坚定起来, 使自己变得勇敢坚强, 能够克服本来难以克服的困难。因此在高职英语教育教学中, 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当感叹自己英语不好时, 要对自己说“只要努力, My English will be very good.”;当上课不敢参与课堂活动时, 要对自己说“Don’t be nervous.I will do a good job.”;当参加英语考试时, 要对自己说“Be careful.I am great.”。积极的心理暗示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健康的心理素质, 是学生学习成功的必要条件。

结语

心理暗示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渗透到了各个方面, 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应在英语教育教学中努力探索, 了解其规律, 在不同的教学环节和针对不同的教学要求可以使用不同的方法和技巧, 争取熟练的运用“积极心理暗示”, 发挥和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 增强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争取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摘要:心理暗示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影响方式。将暗示的手段运用到高职英语课堂教学中, 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心理潜能, 转变学生的内在需求, 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主要探讨了心理暗示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心理暗示,高职英语,策略

参考文献

[1]多湖辉.自我暗示[M].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 1999.

[2]孙昌龄.青年心理健康顾问[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1987.

[3]张宁.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困生进行心理暗示的尝试[J].科技文汇, 2009.4.

暗示的教育力量论文 篇5

心理暗示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影响方式。它是以无对抗, 无抵制为基础, 通过语言、表情、手势、服饰、环境和气氛等有利条件, 含蓄而间接地刺激受暗示者的潜意识, 从而对受暗示者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 运用心理暗示, 能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 转变学生的内在需求, 以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2 心理暗示的适用范围

运用环境暗示时, 适用于全体学生;而针对学生个体进行教育教学活动时, 则需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 因材施教。教师在施教过程中既要保护这片脆弱的空间, 不让其受到伤害, 同时又要锻炼他们的抗挫能力, 使用心理暗示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犯错误的学生要保护他们的自尊, 以旁敲侧击的方式给予提醒, 让学生有一个回旋的余地, 从而迅速的改正错误。

在学生受到挫折或犯错误时, 适时地运用心理暗示却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温暖, 激发学生的内驱力, 坚定信心, 战胜困难, 达到不用扬鞭自奋蹄的目的。

3 心理暗示在育人方面的作用

3.1 以教师的身教来暗示。

孔子说:“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行。不能正其身, 如何正人?”教师以身示范是对学生最有力的暗示。当学生中出现了普遍存在的问题时, 我就用行动为学生做出表率, 暗示其纠正错误。

3.2 帮助学生克服缺点可以用心理暗示。

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 往往会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点。采用心理暗示, 适当提高声调、一个动作、一个眼神……却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在时刻关注着他们, 并没有把他们遗忘, 从而严格要求自己的行为, 并养成良好的习惯。

3.3 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可以用心理暗示。

有一些自尊心较强的学生平时表现很好, 可偶尔也会犯些错误, 这时教师不能不闻不问。为了维护他们的自尊心, 可采用暗示的方法加以提醒。

3.4 在评价学生时常用到心理暗示。

每学期期末考试后, 教师都要对学生一学期的表现进行评价。为了学生今后的发展, 不仅要肯定学生的优点, 更要指出他们的缺点。这时, 如果直接指出, 难免会让学生及家长心里不舒服, 而采用心理暗示的方法反而能让学生产生一种被关注的心理, 从而更加积极进取。

4 心理暗示在教学方面的作用

4.1 语言暗示。

运用语言进行暗示教学, 要讲究语言的艺术, 把握好分寸, 要对学生的学习有激励性和启发性。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赞赏与信任的语言能使学生的心理产生积极的暗示效应。在教学中, 学生回答的问题不一定都是对的, 这时教师就可以说:“你的思路是对的, 但说的还不够全面, 再想想好吗?”“你的思维很敏捷, 具有跳跃性, 但需要好好审审题, 相信你再考虑周全一些, 一定会回答好的。”在批改学生的作业时, 也可以用到心理暗示。

4.2 目光暗示。

人们都说,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的确, 教学活动中, 教师在与学生的目光交流中能够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同时, 恰当的目光暗示也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教学手段。在教学中, 教师一个赞许的眼神往往能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的认可与赞赏;教师一个疑惑的眼神往往能引起学生对某个问题的认真思索;教师一个关注的眼神也能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爱, 从而亲其师, 信其道。

4.3 体态暗示。

教师运用表情、姿势、动作和距离等体态语言对学生加以暗示, 也能达到传递、感染、调控和激励等目的。这种方式最大程度地保持了正常教学。在引导学生回答题时, 教师的手势可以使学生获得更形象、具体、生动的形象构思和联想。因为手势是一种无声的语言, 它是语言的生动补充, 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4.4 环境暗示。

通过营造氛围来使学生受到感染, 使其在潜意识的作用下自觉接受教育。如:办庆祝节日或重大事件的黑板报或手抄报, 让学生了解更多国家大事或受到传统美德教育等。总之, 要给学生创设一个积极的、向上的、催人奋进的暗示环境。

摘要:重点讨论心理暗示法在教育教学中如何运用以及其作用。

暗示的教育力量论文 篇6

在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中,弗洛伊德和荣格都非常强调无意识的作用,他们甚至认为无意识比意识在人的生活中更重要。同样,“自我暗示之父”埃米尔·库埃也认为无意识非常重要,只不过他把意识说成“意志”,把无意识说成“想象”。埃米尔·库埃认为,“我们所骄傲地声称的意志常屈服于想象,这是一个毫无例外的绝对规则”。

埃米尔·库埃举了几个例子来说明无意识比意识更重要,即“意志”常常屈服于“想象”。“假设我们在地面上放置一块30英尺长、1英尺宽的厚木板,显而易见,每个人都可以从木板的一端走到另一端,同时可以保证绝对不会踩到木板的边缘。但是现在,改变这个实验的环境,想象这块木板被升到教堂塔楼的高度,那么,有谁能够独自在这狭窄的通道上前进几英尺?你能听见我说的话么?大概是不能。在你迈出两步之前,你就会开始颤抖,尽管你的意志都在努力,你还是会摔到地面上。为什么当木板放在地面上时,你就不会掉下来,为什么当它被升到地面上一定的高度时,你就会落下去?仅仅是由于在第一个场景中,你想象你会很容易走到木板的另一端,而在第二个场景中,你想象你做不到。注意,你的意志没有能力使你前进,如果你想象你做不到,那你是绝对不可能做到的。如果瓦匠和木匠可以完成这一壮举,那是因为他们认为他们能够做到。”

当我们失眠的时候,我们越是想睡着就越睡不着;我们越是试图想起一个自己忘记了的人名,就越想不起来,直到将我们脑子里“我已经忘记了”的念头替换成“我马上就能想起来”,那么不需任何努力,这个名字就会自动地回到你的脑海中;我们初学骑自行车时,瞥见路上有一个极小的障碍物,我们试图绕开它,然而,我们越是努力绕开就越容易撞上去。“在这些不同的场景中,每个人的意识状态是怎样的呢?‘我想睡觉,但是我睡不着’;‘我想记起某某人的名字,但是想不起来’;‘我想绕开那个障碍物,但是做不到’。”按照埃米尔·库埃的意思,我们的意志想做某一件事情,必须得到想象的支持,也就是说,意识必须得到无意识的支持。我觉得,这涉及到自信问题,而且是那种骨子里的绝对的自信。

意识是表面的、浅层的,而无意识是深层的、骨子里的。我们经常说“打是亲骂是爱”,这句话的使用对象应该是在对自己的亲人的情况下。在对自己骨子里喜欢的人、爱的人时,打和骂才是“恨铁不成钢”,才是亲和爱。因为面对自己的亲人、爱人,“打和骂”只是意识,是表面的,“亲和爱”是无意识,是骨子里的。

埃米尔·库埃把心理暗示术用于医学上,不仅是治疗精神上和心理上的疾病,而且可以治疗生理上的疾病,当然,他认为生理上的疾病源于心理和精神问题。他举过很多例子来说明意念和暗示对机体产生不可抗拒的影响。其中有一个例子是:“皮纳德博士在他的《长寿的哲学》中讲道,在晚宴进行到一半时,厨师突然冲进来,宣布他犯了一个大错,把砒霜当作另一种配料放入了食物中!一部分客人立刻感到疼痛并觉得恶心,而当厨师回来澄清了事实(并没有犯什么可怕的错误)后,那些症状便消失了。”[1]埃米尔·库埃认为:“不管是什么疾病,恰当的自我暗示肯定会改善病人的状况,即使是一种无法治愈的疾病。”现在医学上非常重视心理疗法,就说明了心理暗示术在治疗疾病中的重大作用。

尽管心理暗示术不一定有埃米尔·库埃所说的那样神奇,但是,它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却是很大。我们经常说,作为老师,要多表扬多鼓励学生,实际上,表扬和鼓励,就是一种心里暗示,表扬和鼓励能否发挥作用,关键是能否使这种暗示转变为学生的自我心里暗示。所以,老师的表扬和鼓励一定要诚恳,一定要有依据,要让学生相信自己确实有老师说的那么好。老师的表扬和鼓励一定要转化为学生的自信,并且是一种骨子里的自信。

心理暗示术的作用实际上跟皮格马利翁效应是一致的。1968年,两位美国心理学家来到一所小学,他们从一至六年级中各选3个班,在学生中进行了一次煞有介事的“发展测验”。然后,他们以赞美的口吻将有优异发展可能的学生名单通知有关老师。8个月后,他们又来到这所学校进行复试,结果名单上的学生成绩有了显著进步,而且情感、性格更为开朗,求知欲望强,敢于发表意见,与教师关系也特别融洽。实际上,这是心理学家进行的一次期望心理实验。他们提供的名单纯粹是随便抽取的。教师们扮演了皮格马利翁的角色。这个令人赞叹不已的实验,后来被誉为“皮格马利翁效应”或“期待效应”或“罗森塔尔效应”。对于“皮格马利翁效应”,教师、医生以及其他工作对象是人的职业都应该重视。面对学生,教师的态度能影响学生当前的学习和工作、为人和处事,影响学生未来的发展。对于学生,老师说他行他就往往能行,因为一般情况下,学生还是很信任老师的,会把老师的话当真。老师对学生的期待,实际上就是一种心理暗示,如果老师相信学生,学生也知道老师相信自己,那么,老师的期待和信任就能转化为学生的自我暗示,成为一种骨子里的自信。

做成功一件事,跟人的能力有关,但是,心理素质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自信就是心理素质好的一种表现。我们经常说,“艺高胆大”,但是,又有几个人有足够高的“艺”使自己胆子大呢?再说,“艺高”也不一定“胆大”,两者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艺”需要锻炼,“胆”也同样需要培养锻炼。在各种考试和各种比赛中,有多少人因为心理素质不好而不能正常发挥呢?

作为老师,要多给予学生一些鼓励和表扬,培养学生足够的自信心,让学生形成一种“我能行”的自我心理暗示。老师的正面心理暗示转化为学生的自我暗示,在教育教学中作用非常大。

就说师范生的普通话考试吧。对于师范生,要取得教师资格证,普通话考试必须达到二级乙等以上。对于广东学生来说,要拿到普通话考试合格证,大部分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很多学生有很大的心理压力,幸好机会有好多次。有一个学生,普通话很不好,普通话老师说他的舌头有问题,因此,他真的认为自己的舌头有问题,虽然很认真练习,但是,考了三次都没通过。后来,作为班主任的我找他谈话,首先我告诉他,他的舌头没问题,当他注意说的时候,普通话还是说得不错,达到二乙不成问题,其次我告诉他机会很多,不要有半点压力,我保证他下一次一定能通过。这个学生还特意回家乡到医院检查了一下自己的舌头,医生说他的舌头很正常。这个学生相信了我,也就是相信他自己,我的话转化成了他的自我暗示(当然医生帮助了我)。在第四次考试,这个学生终于达到了二乙。

心理暗示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我还有一个印象很深例子。上个学期,我班有几位学生代表班级参加了系里的辩论赛,由初赛到决赛,经过5场比赛,最终获得冠军。5场比赛的论题和对手分别是:(1)干一行爱一行(311语文教育2班)———爱一行干一行(310语文教育1班);(2)大学生兼职利大于弊(311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大学生兼职弊大于利(310语文教育1班);(3)景阳冈武松打虎武松行为值得提倡(310语文教育1班)———景阳冈武松打虎武松行为不值得提倡(310数学教育3班);四、知识创新比知识积累更重要(310语文教育2班)———知识积累比知识创新更重要(310语文教育1班);五、要以成败论英雄(310语文教育1班)———不以成败论英雄(310思想政治教育专业)。310语文教育1班就是我带的班级。第一场,我班是反方,观点是“爱一行干一行”,与通行的观点“干一行爱一行”相反,从辩题上来说,处于不利,但是由于对手是大一的新生,心理上很自信,加上认真准备,赢了。第二场,无论从辩题上还是从对手上,我班学生都占优势,所以赢是很正常的。从第三场开始,对手越来越强,有些辩题也不利于我班,我班选手的压力越来越大,自信往往不够。但是,从第三场开始,我班选手主动来咨询我。我深信自信的重要性,知道辩论赛要赢一定要自己先说服自己相信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所以,每次他们来咨询我的时候,我都认真帮他们分析辩题,指点如何攻守,并分析对手,不管辩题是否有利于我方,我都说有利于我方,不管对手是谁,我都说我们更强,而且说得很肯定,分析得有道理,重点强调对方的不利和弱点,使我说的转化为我班每个选手的自我暗示,使他们足够自信。尤其是最后一场决赛,从辩题来说,我班观点“要以成败论英雄”与社会普遍观点“不以成败论英雄”(对方观点)相反,不利于我班,从对手上来说,310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也是大二,他们的专业跟辩论有关,是有名的辩论强班,据说是上届辩论赛的冠军,因此我班选手很害怕,没什么信心。我找到我班选手,给他们加油鼓劲。我告诉他们,辩题有利于我方,“不以成败论英雄”只是人们的一种想法意愿,事实上,现实社会中是“要以成败论英雄”。我给他们举了很多例子,使他们真正认为是“要以成败论英雄”。关于对手,我告诉他们,310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去年是冠军,今年他们的压力很大,而且,我分析了他们今年的选手,他们没有你们这么强,再说,你们一路过关斩将而来,他们很害怕你们了,因此,你们可以好好准备,轻装上阵,今年的冠军一定是我们班。听了我的话,我班选手真的信心百倍,加上认真准备,心态很好,所以最后获得了冠军。

毛主席说过“战略上要藐视敌人,战术上要重视敌人”,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这两句话是很有用的。“战略上要藐视敌人”,就是从整体上、从心理上不要怕对方(各项任务、各种问题、各种困难),要相信自己,“战术上要重视敌人”,就是从方法上、技术上,从具体的局部的问题和细节上,要认真对待,积极准备,做到有备无患。“战略上要藐视敌人,战术上要重视敌人”,就是一方面要有信心,不要怕,另一个面又要认真对待,积极准备。比如对待各种考试,平时要认真学习准备,考试时要高度自信,保持好的心态,才能正常甚至超常发挥。我觉得,作为老师这样的工作对象是人的职业,不仅要让对象“战术上重视敌人”,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要让对象“战略上要藐视敌人”,也就是要做到足够的自信,这就要求老师们能够通过表扬和鼓励把积极的一面转化为学生的自我心理暗示,让学生通过心理认识推动行动实践,通过战略改善战术,把自信转化为动力,最终走向成功。

参考文献

暗示的教育力量论文 篇7

(1) 当学生犯了错误, 不便明说时, 利用暗示的语言或者行为旁敲侧击, 既避免了与学生可能的直接冲突, 又能起到敲山震虎的点化作用。

(2) 对于内向而缺乏自信的学生, 多提及榜样、多安排工作或用鼓励的眼光、善意的表情示意, 可以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对于性格外向、自以为是的学生, 不妨经常给个刺激, 或冷淡他, 让他自己去悟、去改变。

(3) 在比较严肃的场合, 教师提前营造一种庄重的氛围, 并采用简洁、沉稳的语调和慎重的举止, 使得学生受到暗示, 自觉地安静下来。

(4) 教会学生运用“积极的自我暗示”, 辨别消极的自我暗示, 及时制止不良情绪。最终将各种积极暗示强化成为坚定的信念, 支持自己走向成功。

(5) 积极的心理暗示, 能令人增加力量、勇气、信心和快乐, 进而增进正确行为的过程和效果, 并可以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形成良性循环。

2 心理暗示在学生教育中的实施方法

2.1 用于谈话批评

语言有时显得很苍白无力, 让大学生心悦诚服地改正错误, 绝不是严厉的指责所能做到。正确的道理他们都懂, 一味地指责, 只能起到反作用。学生犯了错误时, 管理者可以有意地挖掘其身上的优点, 激发学生的自信心, 通过对比, 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这时候再去告诉他应该怎么做, 学生就很容易接受并照办了。

对于平时学习不上进、行为散漫的学生, 学生管理工作者在谈话教育时, 更应避开“应该”、“必须”之类的词, 巧妙抓住机会充分利用典型故事、情境模拟等方法, 鼓励他们提起斗志, 效果比板起面孔训戒要好得多。

2.2 用于营造风气

如果给学生树立某种观念、营造某种风气, 最好选择能引起学生震动的场合来进行。

2.3 用于活动与竞赛

为规范日常行为, 推动良好氛围的形成, 可以通过举办竞赛、演讲会、讨论会等, 统一思想, 调动积极性。

2.4 行为塑造

“亲其师, 信其道”, 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十分重要。高校学生“善于”评判教师, 挖掘某某教师语言、行为上的漏洞, 在心里产生抵触, 管理者的训诫就大打折扣了, 反之, 如果一位管理者学高、身正、勤奋、讲究礼貌等作风会给学生留下很深的印象, 学生对老师有一种信赖与敬仰。

2.5 情绪管理和自我暗示

有的同学态度消极, 对待这样的同学, 在积极关注的同时, 可以引导他们多进行积极的暗示。这种积极的心理暗示比总是强调负面结果要好得多, 坚决避免给他们贴上失败的标签。

3 实施心理暗示需要注意的问题

(1) 暗示要建立在师生感情融洽、平等互信的基础上, 如果教师缺乏学生的信任, 在学生心目中没有威信, 那么, 无论你怎样暗示, 也是不会起作用的。

(2) 暗示者对暗示对象要掌握可靠的信息, 才能选择暗示的方法、暗示的时机、暗示的程度。

(3) 暗示要注意适度, 另外, 暗示只是学生管理教育的方法之一, 应与其他管理方法的结合使用, 不可替代惩戒和正面批评。

(4) 心理暗示应该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因时而异, 区别对象, 掌握时机。

总之心理暗示是一种较高的管理艺术, 合理、适当地运用, 可以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的同时, 改良学生的行为, 达到教育目的。如果建立在师生感情融洽、平等互信的基础上, 效果更好。如果教师威信高、能力强, 有很大的人格魅力, 在管理工作中实施心理暗示就更加事半功倍。值得注意的是, 不论用何种方法, 根植于对学生深切的关爱和殷殷期望之中才是取得成功的不二法门。

摘要:大学生已经有了比较稳定的价值观、态度和行为方式, 对管理者的正面教育管理往往不以为然, 学生工作者如果能利用好心理暗示, 其思想教育工作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暗示的教育力量论文 篇8

一、暗示的含义

心理暗示是人们日常生活中, 最常见的心理现象。《心理学大词典》上是这样来定义心理暗示的:心理暗示是用含蓄、间接的方式, 对别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暗示作用往往会使别人不自觉地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动, 或者不加批判地接受一定的意见或信念。心理学家巴甫洛夫认为:暗示是人类最简单、最典型的条件反射。现在的大学校园里, 学习压力、就业压力及其他各项竞争的压力不断增强, 青年学生比较容易受到各种消极心理暗示的影响, 所以, 帮助他们全面地认识心理暗示, 积极运用好心理暗示, 无疑应引起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视。

二、暗示的种类

根据不同的标准, 可以将心理暗示分为以下几类:

(一) 直接暗示与间接暗示

直接暗示是有意识地直截了当地发出信息, 使受暗示者迅速地不加考虑地接受, 以达到预期的反应为目的。间接暗示是暗示者发出比较含蓄的刺激信息, 既不显露意图, 也不表明动机, 而是让人从暗示的内容去理解, 从而接受其暗示。这种暗示委婉自然, 容易被人接受, 产生的体验也比较深刻。

(二) 言语暗示和非言语暗示

言语暗示指的是通过言语方式来影响暗示对象。比如, 医生对患者疾病做解释说明, 使其感到症状好转, 就是一种言语暗示。非言语暗示指的是通过非言语方式来影响暗示对象, 比如说眼神、面部表情、身体动作等方法。

(三) 积极暗示和消极暗示

受到暗示使人增加力量、勇气和信心的就是积极暗示, 反之则是消极暗示。积极的心理暗示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形成良性循环。

三、影响暗示效果的因素

心理暗示的效果, 主要受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

(一) 暗示者的身份

要充分发挥心理暗示的作用, 暗示者必须具有一定的权威性, 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暗示信息一旦被打上权威的烙印, 就容易引起崇拜者的敏感反应, 从而有利于增强暗示信息的穿透力和有效性。因此, 高校教师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 真正做到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才能在对学生进行心理暗示时取得成效。

(二) 受暗示者的知识和经验

越是缺乏知识和经验的人越容易接受欺骗性的暗示, 而知识和经验越多的人则不容易接受欺骗性的暗示。

(三) 受暗示者的年龄和性别

受暗示性的高低会因人而异, 一般来说, 女性比男性、老年人比年轻人更易接受某些暗示。

(四) 受暗示者的人格和心境

缺乏自信心、依赖性强、敏感、多疑的人更容易接受暗示。如果身心疲惫或者处于困难环境下、处于应激状态时, 渴望得到重负之下的释放, 所以比较容易接受暗示。

(五) 暗示双方的关系

受暗示者如果尊重、信任暗示者, 并且与暗示者关系和谐融洽, 受暗示者就容易接受暗示, 而不会引起心理抗拒。

(六) 受暗示者的知识水平

当代大学生生活在信息时代, 能够通过多种渠道获取各种信息, 同时, 对信息的加工和处理存在不确定性。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 需要运用心理暗示来开展工作时, 有时需顺其自然, 有时需精心设计;有时要直截了当, 有时则需要间接婉转。

四、心理暗示的应用

(一) 语言暗示

语言暗示指的是教师使用间接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图。教师的语言可以帮助学生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反省, 进而使学生朝向好的方向发展。优秀的高校教师更应该运用好语言的暗示作用, 委婉含蓄地表达要求, 不失时机鼓励都可以利用语言暗示来传达。

(二) 行为暗示

行为暗示指的是通过行为把教师的意图表达出来。教师的行为是学生最好的榜样, 每天都要呈现在学生面前, 他们接受这种行为暗示, 总是无条件的, 教师的行为对学生的暗示作用是潜移默化的。所以, 为了给学生做出好的榜样, 使学生获得积极的影响, 高校教师应该对自己严格要求, 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尽量给学生做出正面暗示。

(三) 人格暗示

教师的气质、性格、能力等方面都对学生有着明显的引导作用, 尤其是高校教师的言传身教对于大学生更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因此, 高校教师要做到自己的行为举止文明礼貌, 不断提升个人素养, 培养健全人格, 塑造人格魅力, 以期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暗示教育。

综上所述, 心理暗示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 人们随时都会受到不同的暗示。所以说, 心理暗示也能成为一种有利于教育的方法, 高校教师都应该努力提高业务素养, 善于运用心理暗示, 将暗示教育融入学生思想教育工作, 发挥更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郭念峰.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 (基础知识) [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5.

[2]江立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台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1.

[3]杜志敏.心理素质与综合能力训练教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1.

上一篇:农村报的创新思维下一篇:多媒体技术与数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