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利用积极的自我暗示

2024-05-22

学会利用积极的自我暗示(共9篇)

学会利用积极的自我暗示 篇1

暗示是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使人按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使他的思想、行为与自己的意愿相符合。暗示分为他人暗示、自我暗示、行为暗示、环境暗示、言语暗示等。从作用上讲,有积极暗示与消极暗示之分。

如孩子上床睡觉前,母亲关照他:“玩了一天,当心尿床。”果然被母亲说中了。这属于消极的言语暗示。有个人特别怕下水井的盖子,生怕掉下去。后来心理指导者让他在接近井盖时用“男子汉区区井盖何以害怕!”的话语鼓励自己,然后站在井盖上讲十遍,跳十次,结果这种紧张消失了。这就是积极的自我暗示。

自我暗示对人的心理作用很大,有时甚至会创造奇迹。二战前苏联一位天才的演员毕甫佐夫,平时老是口吃,但是当他演出时克服了这个缺陷。所用的办法就是利用积极的自我暗示,暗示自己在舞台上讲话和做动作的不是他,而完全是另一个人―剧中的角色,这个人是不口吃的。

在自我暗示的作用下,一个人可以突然变得耳聋眼瞎。这种视力的丧失不是因为视神经受损,而仅仅是由于大脑管理视觉的那个区域的机能受到扰乱。这种病人的治疗也可以用暗示的方法。

当我们要参加某种活动前或面临竞争之时,注意不要受到消极的环境暗示,言语暗示和他人的行为暗示,而应适当用积极的自我暗示的方法使自己产生勇气,产生自信,争取意想不到的效果。

学会利用积极的自我暗示 篇2

情绪是影响人们日常学习与生活的重要因素之一。我校的学生大都是优秀初中毕业生,他们在初中阶段有较强的自信心和优越感。但进入高中后,由于高中的学业压力增大、人际间竞争加剧以及学生们在自我探索等方面存在困惑等原因,许多高中生经常产生一些情绪上的困扰。因此,帮助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节,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不仅是高中心理辅导课的重要教学内容和任务,也是满足高中生情绪情感健康发展和成长的迫切需求。

由于心理辅导课在新课程中并无明确的教学大纲,心理辅导课的教材也没有严格统一的指定,再加上不同学校心理辅导课的课时设置也有差异。因此,在实际授课时,心理辅导教师往往会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参考不同的心理辅导教材内容而灵活选取。我校是《上海市高中生心理健康自助手册》(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试用学校。本节的教学内容是参考该手册第五单元《情绪管理》第16节《境由心生》一课而确定的。

[问题提出]

情绪ABC理论的创始者艾利斯认为:引起人们产生某种情绪的原因并非都是由诱发事件本身引起的,而是由于不同的人对诱发事件持有不同的观点和看法,进而导致产生不同的情绪。现实生活中正是由于许多学生持有一些不合理的信念,才让他们经常产生情绪困扰甚至引起情绪障碍。

对于情绪调节,大部分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心理课上已经有所接触。学生们对于情绪调节对身心健康的重要作用、基本情绪类型、常见情绪调节方法如运动宣泄、倾诉等也有一定的了解。因此,教师对高中生情绪调节的授课内容就不能重复初中的内容。除了常见的情绪调节方法外,教师应结合高中生的自我意识、认知和思维能力发展的特点,把情绪调节的重点聚焦于情绪的自我认知调节,改变一些容易引起学生产生消极情绪的不合理的认知信念,注重培养他们积极的思维方式,进而改善和调节情绪,以便在日常生活中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情绪ABC理论的基本含义,理解认知观念对情绪产生的重要影响。2.学会用情绪ABC理论调节自己日常生活中的情绪问题。3.学会从积极的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能辩证地看待问题。

(二)重点与难点

情绪ABC理论在情绪自我调节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1)上课前播放周华健的歌曲《最近比较烦》。

设计意图:听音乐能起到热身的作用,通过歌曲创设情境,帮助教师引出情绪调节的授课主题。

(2)通过幻灯片让学生看两幅经典的心理两可图(鱼和鸟的两可图、老太婆和少女相互转换图)。

设计意图: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兴趣,营造气氛。让学生意识到,同样的一幅图,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会得出不同的结果。启发学生学会换个角度看问题,进而为下面情绪的认知分析提供启示。

2.情绪产生的认知分析

(1)引入“狐狸吃葡萄”的寓言故事

本故事由网上流行的“十八只狐狸吃葡萄”改编而成。故事背景:在一位农夫的果园里,紫红色的葡萄挂满了枝头,令人垂涎欲滴。一天,果园里先后来了六只狐狸,由于葡萄架太高,所有的狐狸发现,无论它们怎么跳都无法吃到葡萄,六只狐狸出现了大相径庭的情绪和行为表现(略)。

问题:为什么同样在吃不到葡萄的情况下,不同的狐狸会有不同的情绪和行为表现呢?请同学们猜想不同的狐狸是怎么想的?

设计意图:寓言故事往往因内容趣味性、体验哲理性、记忆深刻性等特点,成为学生乐于接受的一种重要教育方式。教师通过呈现狐狸吃葡萄的寓言故事,让学生认识到,不同的狐狸因对待吃不到葡萄这件事想法(心态)不同,导致了它们的情绪反应不同,进而让学生明白一个人内心的想法对情绪的影响很大。这个哲理寓言故事的导入和讨论为教师下一步引出情绪ABC理论做好了铺垫。

(2)介绍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的情绪ABC理论

为说明认知对人的情绪的影响,教师向学生介绍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的情绪ABC理论。A(Activating events)指引起情绪的事件;B (Beliefs)指个人对该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或称信念;C(Consequences)指在特定情境下个人的情绪及行为表现。艾利斯认为:人的不良情绪和行为结果(C),不是由于某一诱发事件(A)直接引发的,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产生的错误信念(B)所直接引起的一些错误信念,也称为非理性信念。情绪ABC理论让我们懂得,我们生活中的许多烦恼,如果换一个角度来看待的话,也许会有另外一种结果。

在生活中,许多学生的头脑中持有一些不是很合理的信念,如某次考试前,一个学生心想,我这段时间这么努力学习,这次应该要考好。其潜在的信念就是我努力付出了,就应该要取得好成绩,如果没有考好,就是不应该的。实际上,考试要取得好成绩肯定要付出努力,但也并不是每个付出都有相应的回报,有时也会出现一些意外。如果我们能改变“付出就一定要有收获”的不合理信念,考前出现考试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的几率或许会大大减少。

3.典型案例剖析:运用情绪ABC理论调节情绪

[案例]一向学习成绩很好的学生小张,在学校某次测验考试中,语文学科成绩很不理想,竟然排到了班级的末端。现在临近期中考试,小张发现自己整天烦躁不安,非常郁闷,看到或听到同学讨论有关考试的问题时就特别紧张,上课注意力不能集中,害怕、焦虑情绪比较严重。问题:请小组讨论交流,小张同学对考试可能存在哪些不合理的信念?如何改变这些不合理的信念?

设计意图:用学生生活中常见的考试焦虑的真实案例,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体验如何剖析影响情绪的不合理信念,并学习如何用积极的信念来驳斥和替代不合理的信念,进而达成情绪调节的目的。

同样是考试失败,不同的想法会产生不同的情绪。根据情绪ABC理论,一个人产生的不良情绪往往是由于他所持有的一些不合理信念引起的。小张存在的考试焦虑情绪,可能与他存在的一些不合理信念有很大关系。要想改变小张的焦虑情绪,先要找出这些不合理信念并进行驳斥,用积极正向的信念替代这些不合理信念。当小张不再担心自己考不过别人,也不再把得高分看得那么重要,不再对自己提出过高的不合理要求时,他若能通过努力把头脑中的不合理信念消除,在复习时把注意力集中于学习本身,不再焦躁不安,上考场前情绪平和、头脑清晰、充满自信,我们相信,他考试前害怕考试的焦虑情绪将会大为缓解。

4.情绪调节求助台

学生结合真实的情绪求助案例,在帮助别人解决情绪困扰的同时,进一步熟悉并学会运用情绪ABC理论调节自己的情绪,从而学会理论联系实际,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小组活动:请每个小组选取一个情绪困扰案例,指出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分析如何用积极的信念替代原有的不合理信念。

求助(1):班级里好像有很多同学不太喜欢我,我真的好苦恼!

不合理信念:我应该被班级里所有的同学喜欢。积极信念: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喜好,一个人不可能被所有人都喜欢。一个人的快乐不是完全建立在别人的喜欢上,不必过于追求完美,只要有部分同学喜欢自己就足够了。

求助(2):我尽心尽力地完成了值日打扫任务,他们非但不表扬我,反而责备我,心情真是糟糕透了!

不合理信念:完成工作任务就应该受到表扬。积极信念:世界上没有那么多的应该。人生不如意的事情有很多,我们不能苛求所有人都理解自己,我们能做的就是该想办法努力去改善现状,把工作做得更好;当事情实在不能改善时,我们应学会接受事实和现状。

求助(3):我的同桌上课反应敏捷,写作业速度快,成绩比我好,我处处不如他,我感觉很自卑、苦恼。

不合理信念:我也应该处处像同桌一样优秀。积极信念:与这么聪明的同学成为同桌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情,因为他不仅是我学习的榜样,我还可以利用“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便利得到他的帮助。况且每个人都有优缺点,我只用他的优点和我的不足进行比较,这样永远让人失望。我只是学习方面不如他,其他方面如乐器演奏我就比他好。

求助(4):自己的妈妈很唠叨,感觉很烦。

不合理信念:妈妈不应该唠叨。积极信念:妈妈的唠叨代表了对自己的关心,是一种幸福,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同学都享有妈妈的唠叨。也许自己可能哪些地方做得确实还不够好,所以妈妈对自己不放心,这提醒今后自己做事要认真仔细些,自己各方面都表现好了,妈妈的唠叨也许就会减少。

学生通过解答“情绪调节求助台”的问题,进一步理解和体会积极的认知信念对情绪调节的重要作用。“没有糟糕的环境,只有糟糕的心态”,面对烦恼,面对不如意的事情,如何真正成为快乐者?我想,消除我们头脑中存在的一些不合理信念,保持对事情的积极心态,会让学生从根本上保持好的情绪状态。当然,除了改变心态,从积极的角度看问题外,也需我们正视问题中的现实矛盾和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对于那些不能改变的客观现实,我们要学会接纳;对于那些自己可以努力改变的,我们要积极采取行动,通过解决问题最终消除烦恼。

课后实践:请根据情绪ABC理论,从积极的角度调节自己的其他烦恼,进而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

[自我反思]

情绪ABC理论是情绪认知调节中很重要的一个理论和技术。情绪调节的过程,很大程度上就是一个人的认知观点调整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的人格修养逐步完善的过程。从理想的角度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思路和教学活动环节是比较清晰的。本节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如何认识和剖析导致不良情绪产生的不合理信念,并用积极合理的信念替代这些不合理的信念,这在活动设计中都有所体现。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我发现,运用“狐狸吃葡萄”的寓言故事来说明认知观念对个体的情绪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教学效果比较好,因为在学生的课后反馈中,70%的学生都表示这个寓言故事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教学设计中,由于考虑时间因素,本节课对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其他一些不合理信念没有过多展开,对有关如何驳斥不合理信念的过程细节没有详细展开,只是教学生如何用积极的信念替代消极不合理的信念,对学生应用情绪ABC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示范力度还不够,需要进一步深入。

此外,从整个授课过程中的情境创设而言,虽然整体的课堂氛围比较轻松活泼,但还是感觉活泼不足、理性有余,离“创设生动活泼的心理情境,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的教学理想还有一定的距离,这是今后我授课需要努力提升的方向。

[专家点评]

鞠瑞利老师设计的心理辅导课《情绪的自我认知调节》,紧密结合高中生的年龄、心理和思维认知特点,通过有趣的心理两可图以及富有哲理的“狐狸吃葡萄”的寓言故事,让学生们意识到认知信念对情绪调节的重要影响。鞠老师还以高中生学习中常见的考试焦虑问题为案例,通过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们在实践体验中学会如何运用情绪ABC理论解决情绪困扰,后面接地气的“情绪调节求助台”的实战演练更是强化了学生对情绪ABC理论的理解与应用。

积极自我暗示心理课教案 篇3

积极暗示篇

【教学理念】

有句外国谚语是:“Confidence is the key to success.”意思是:“自信是成功的关键!”每个人都希望成功,同样,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能够成功。而要成功,努力固然很重要,但自信也是必须牵手的一个伙伴。所以如何在心理老师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帮助学生寻找自信,提高自信,也是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所以这节课,我们用引入了“积极暗示”的概念,希望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提高自信。【教学目的】(1)知识目标

1、初步理解并运用积极暗示

2、初步掌握使用积极暗示的技巧(2)能力目标

专业能力----运用积极暗示进行自我调节的能力

通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发散思维能力(3)情感目标

初步具有运用积极暗示进行自我帮助的意识 【教学对象】

授课对象为目前就读高一的学生。青少年期是儿童向成人过渡的时期,而11岁到16岁这五年尤其重要,因为从11岁开始,儿童的集体开始出现巨大变化,生理上的剧变,硬起了心理上的一系列变化,而这类变化在16岁时尤为明显。高一学生平均年龄在16岁左右,体现出情绪不稳定、逆反、好与人争吵、开始对异性产生兴趣等心理特征。这一时期应该关注学生的独立性、自我控制能力、自我监督能力、和情绪的稳定性。使青少年期的更新、整合和均衡在不断循环周而复始地进行,最终是的个体的心理由不成熟走向成熟。【教学重点】

1、理解并运用积极暗示

2、积极暗示的运用方法 【教学难点】

1、理解并运用积极暗示

2、积极暗示的运用方法

【授课方式】班级游戏活动、故事讲解法、讨论法 【授课准备】游戏与故事 【授课课时】1课时 【授课场地】教室 【授课内容】

一、试一试——课前热身:你容易受暗示吗?

1、目的:体验催眠暗示

2、实施程序

学生做在座位上找一个让自己舒适的姿势,尽量放松,老师念指导语。

请你伸出你的双手向前平举,你感到很轻松,然后随我一起来想象。我轻轻在你的左手挂上一个氢气球,右手挂一个铅球,你能感觉氢气球往上飞的力量,和铅球的沉重。我又轻轻在你的左手加上一个氢气球,右手加上一个铅球,你感到左手很轻很轻,右手有些沉重。我再一次在你的左手加上一个氢气球,右手加上一个铅球,你感到左手越来越轻越来越轻,右手越来越重越来越重„„

现在请保持你的姿势,慢慢睁开双眼。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

3、注意事项:保持安静的环境

二、学一学——进入正题:积极暗示的概念

概念:暗示是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特殊心理现象。它是人或周围环境以言语或非言语的方式向个体发出信息,个体无意识地接受了这种信息,从而做出一定的心理或行为反应的一种心理现象。

你们能否分享一下你知道生活中暗示的例子呢?(囚犯流血、罗森塔尔)

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暗示就像一把“双刃剑”,它可以救治一个人,也可以毁掉一个人,关键在于接受心理暗示的个体自身如何运用并把握暗示的意义。我们根据暗示的作用不同可以把暗示分为两类。

三、想一想——深入分析:心理暗示的分类

心理暗示的类别:从以上的例子我们不难看出心理暗示有积极暗示也有消极暗示。

四、议一议——积极暗示能让我们“心想事成”吗?

运用积极暗示可以帮助我们的学习生活,然而是否仅仅依靠积极暗示我们就能够心想事成呢?的确,要使积极暗示发挥作用啊,必需有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什么呢? 积极暗示的前提——充分的准备,行动上的踏实和坚持。

抽一个同学起来分享,点到积极暗示的催化剂作用。

五、用一用——心理暗示的实际操作

积极暗示可以称为我们获得成功的催化剂,但是要怎样使用才能够让它更好的为我们服务,激发我们的潜力呢?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位朋友是怎样做的。视频:功夫熊猫片段inner peace 视频里面熊猫是通过哪些方法对自己进行暗示从而激发出潜力打败了孔雀呢?

(一)利用语言的暗示

熊猫告诉自己inner peace 下面我邀请各位同学跟我一起来体会一下下面这个活动,大家愿意吗?请一定要按照要求来进行反映。

奶茶:你千万不要去想象你面前有一个杯子,你千万不要去想象杯子里有一杯奶茶

你千万不要去想象茶里袅袅的热气,你千万不要去想象它香甜的气味 你想到了什么?根据你的体验告诉我为什么会这样?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抽一人分享想到了奶茶,大家是不是和他一样?我的指令是不要去想象奶茶,为什么你们反而会想到一杯热气腾腾香甜可口的奶茶?

大脑对于形象具体信息的处理会比较快,而抽象信息的处理比较慢,我的指令里面,对奶茶的描述很具体,大脑先一步对奶茶进行了处理,然后才处理“不要”的信息,然而这时候已经晚了。运用语言的积极暗示有什么方法要领?

最好不说或者少说: “我不行”、“干不好”、“我会失败”等,多用“要”“可以”这类积极信息、正面词汇,直截了当的说出你的要求。我让你们不要想奶茶的目的是让你们保持专注,这时候直接使用“请保持专注”,效果会更好。

小A将要进行一场重要的考试,父母非常希望他能考好,也对小A抱了很高的希望,考前几天开始就在小A耳边叮嘱“不要紧张,不要紧张„„”

你是小A,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小A的父母应该怎样表达才能取得良好效果?请运用语言暗示的方法给出答案,小组讨论。

不要紧张,如果用正面词汇积极信息来表达,应该是什么意思?父母本来的意思是什么?紧张的反面是什么?(根据情况提问)

(二)转换思想观念 熊猫把炮弹想象成了水滴

日本的故事书《长屋赏花》里有这样一个小故事:有一位穷人到郊外去赏花,附近都住着生活很豪华的人,他们穿金戴银,满身的绫罗绸缎。

他看了,不禁感慨地说:“大家都打扮得这么漂亮,衣着艳丽,我身上穿的也是衣服,不过太破旧了,脱下来简直还不如他们的抹布呢。”

如果你是穷人,你有什么感受?我们怎样用转换思想观念的方式走出这种感受,平复自己的心态?请小组讨论,用转换思想观念的方法作出解答。学生回答后,让我们听听智慧的房东是怎样解答的。

房东听到这句话,立刻申斥他说:“把每个人身上的皮都剥下来,大家都只剩下尸骸与骨头,有什么自卑的必要。还有哪些转换思想观念的方法呢?

1、把“失去”的东西,当做“被遗弃’的东西,则可减轻心理的沮丧感。

2、陷于自我否定的情况时,可用:“然而„„但是„„”等用语来改变心情:我英文不好,但是„„

3、如把对方的讨厌行为,假想为其他原因,则不会产生不快感。

(三)利用动作的积极暗示

熊猫摆出了太极的架势

视频里的同学们在做什么? 请分享一下。

你曾经用动作对自己进行过暗示吗?

视频:笑会传染

小马最近作业非常多,昨天晚上凌晨2点才完成作业上床休息,今天早上又很早就起床晨跑,睡眠时间太短导致精神不太好,然而今天还轮到她课前演讲„„

面对睡眠不够带来的精神不振,和巨大压力,她能做些什么来改善这样的困局? 请使用以上三种方式帮助他。

特地大步走路,大声说话,昂首挺胸作精神百倍状。

小米是个学习努力的孩子,成绩也不错,但是最近连续两次考试都考得很糟糕,小米开始自我怀疑了,认为自己很糟糕,觉得自己太笨,感觉前途一片黑暗„„ 怎么样用转换思想观念的方法帮助小米呢? 请使用以上三种方式帮助他。学生分两组进行比赛

七、改一改——我能行

我们通过之前的学习学会了帮助别人走出困境,但是我们自己也会遇到困惑的时候,怎么办呢?下面请拿出一张纸,写下你无法做到但又很想完成的事。

困境:“我做不到X”

下面请给这个困境加入一个时间限定。

改写:“到目前为止,我尚未做到X”

接下来加上突破这个困境的条件。假设:“当我学会(yy),我便能做到。”

然后下一句话让这个条件被付诸实施 未来:“我要去学习(yy),我便能做到”

请反复大声的读出这句话。注:(yy)是本人能控制或所行动的事情。

八、结束语

学会利用积极的自我暗示 篇4

良性的暗示,会温暖人心;恶性的暗示,会遭人忌恨。在大庭广众之中,在众目睽睽之下,自己常会不自觉地做出蠢事,一句无意的指责,也许会给人留下永久的烙印,有的甚至一生都耿耿于怀。善用良性的心理暗示,就会结出甜美的人生瓜果。

多善意提醒,好心还要有好的方式。

多宽容与理解别人

凡事都要设身处地考虑,并且要多多理解和宽容别人。退一步海阔天空,宽容能够驱散怨恨。理解能沟通心灵,理解使人们打消猜疑。宽容能带来仁义,博得赞美,宽容创造轻松和谐的氛围。人生本来不易,生活本来艰辛,得饶人处且饶人。

宽容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何必斤斤计较。

争论的结果往往不欢而散

争论有时不能说服任何人,而且可能使人离心离德,同时彼此又深深怨恨。真理不大可能在争论中得到,而伤害的恶果却会随时产生。自己应该仔细去听人们的争论而最好不要直接参与争论。当自己怒气冲冲去争论时,想一想这种愚蠢做法的恶果。别想通过争论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学会利用积极的自我暗示 篇5

有天上午,一个小女生来告诉我,她有点难受,问她具体那里不舒服,她也说不出来,就是嘟着个小嘴,摸摸额头也不像发烧的样子。

这种情况在小孩子身上是经常发生的,一般会告诉他坚持一下,过一会要是还不舒服再打电话给家长。

那天,小女孩告诉我她不舒服的时候刚准备做课间操,太阳还特别大,我就问她,还你能不能去做操呢!小女孩点点头,我拍拍她的肩,说:“好样的,宝贝,老师告诉你,做课间操以后,你就会发现你一点都不难受了”看着小女孩疑惑的眼神,我继续说:“因为你活动了身体,全身的血液就流动起来了,而且阳光可以帮助你把那些不舒服的东西从身体里晒出去哦!你做操的时候一定要每个动作都做得特别漂亮,才能达到效果!”我注意观察女孩,她真的把每一个动作都做得特别到位。

课间操结束后,小女孩跑过来抱抱我“老师,我发现真的不难受了啊!”说完就一蹦一跳的去玩了。看着女孩的背影,我就在思考,这样的一句“无心”的话为什么会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呢?

直到心里闪出一句:“积极的心理暗示是教育的灵丹妙药”时,我才想明白了这件无心小事背后躲着的教育法则!估计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也是遵循这一法则。

积极心理暗示在家庭教育中的运用 篇6

在这样的特殊群体中父母对于子女的教育出现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现象,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存在很大的随机性和随意性, 同时也暴露出一些不理智的做法, 如, 对孩子大呼小叫、抡巴掌等, 尤其是当孩子的言谈举止没有达到父母的预期时, 不理智的做法就会出现, 这个时候父母对于子女的“教育”无形中成为了一种“伤害”, 不管父母是学前教育专业还是其他与教育无关的专业, 也不论是否具备高学历、高智商, 当不理智行为出现的时候父母们仅有一个身份, 那就是一位普普通通的父亲或者母亲。

我认为这一现象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经常出现, 在每一个家庭中父母们都遇到过。当然, 我在家庭教育中也遇到过。作为一名从事学前教育专业的教育工作者, 我觉得每当孩子行为表现与家长预期有差距时, 那种无奈是无以言表的。头脑中一片空白, 什么要以正面教育为主、奖励表扬为主、要用积极的心理暗示等全都抛到九霄云外了。我结合自身的感受, 理智地思考家庭教育中怎样让孩子变得更“乖”, 心理发展更健康, 与各位父母朋友共勉。

一、加强教育理论学习, 提高自身教育孩子的能力。

中国的幼儿教育之父陈鹤琴总结了幼儿心理的八大特点, 其中有两点非常有指导意义。

一是好模仿。幼儿的年龄小, 知识经验少, 但个个都冰雪聪明, 他们在依靠自己的各种感官认知世界的同时也借助于各种感官模仿成人。他们的眼睛就是“照相机”, 耳朵就是“录音机”, 所看所听的都会成为丰富他们认知的材料。作为家长, 我们要时刻谨记:不管我们做什么、说什么, 都要考虑到孩子, 否则你的不妥当行为、不文明的言语都会被记录, 并且极有可能会成为他们模仿的对象。

二是易受暗示。由于幼儿期孩子大脑的发育还不够成熟, 心智还不健全, 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考虑问题不全面, 逻辑性不强, 年龄越小的孩子越“听话”。4—5岁这一年龄阶段被称为“撒野”的年龄, 可见, 这个时期的孩子已经出现了自己的想法, 尽管这样, 也改变不了以上所列的事实, 在遇到问题解决问题时在很大程度上会依赖成人。如果这时我们给予的建议是积极的暗示, 孩子就会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努力;假如我们处于不理智的状态或者给出的建议是否定的, 就会严重地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将孩子的道德发展分为了四个阶段。幼儿期的孩子正处于第二阶段———他律道德阶段或道德实在论阶段 (3—7岁)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单方面地尊重权威, 有一种遵守成人标准和服从成人规则的义务感。也就是说, 他律的道德感在一些情感反应和作为道德判断所特有的某些显著的结构中表现出来。其基本特征是:一是绝对遵从父母、权威者或年龄较大的人。儿童认为服从权威就是“好”, 不听话就是“坏”。二是对规则本身的尊重和顺从, 即把人们规定的规则, 看做是固定的, 不可变更的。

从这一阶段特点我们得知这一年龄阶段的孩子自己没有一定的道德判断标准, 凡事以成人的标准为标准, 他们对于世界的态度和评价、对于自己的态度和评价完全取决于成人。为人父母是多么的神圣, 我们给予孩子怎样的引导孩子就会朝着这个方向发展。因此, 我们要收起原来那些不理智的做法, 也不要随意地给孩子贴上这样那样的标签, 否则对孩子来说是致命的伤害。

二、运用罗森塔尔效应, 指导家庭教育行为。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做过这样一个试验:他把一群小白鼠随机地分成两组:A组和B组, 并且告诉A组的饲养员说, 这一组的老鼠非常聪明;同时又告诉B组的饲养员说他这一组的老鼠智力一般。几个月后, 他对这两组的老鼠进行穿越迷宫的测试, 发现A组的老鼠竟然真的比B组的老鼠聪明, 它们能够先走出迷宫并找到食物。

于是罗森塔尔教授得到了启发, 他想这种效应能不能也发生在人的身上呢?他来到了一所普通中学, 在一个班里随便地走了一趟, 然后在学生名单上圈了几个名字, 告诉他们的老师这几个学生智商很高很聪明。过了一段时间, 他又来到这所中学, 奇迹又发生了, 那几个被他选出的学生现在真的成为了班上的佼佼者。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正是“暗示”这一神奇的魔力在发挥作用。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接受这样或那样的心理暗示, 这些暗示有的是积极的, 有的是消极的。妈妈是孩子最爱、最信任和最依赖的人, 同时也是施加心理暗示的人。长期的消极和不良的心理暗示, 会使孩子的情绪受到影响, 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其心理健康。相反, 如果妈妈对孩子寄予厚望、积极肯定, 通过期待的眼神、赞许的笑容、激励的语言来滋润孩子的心田, 使孩子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 那么, 你的期望有多高, 孩子未来的成就就会有多大。

要给孩子积极的心理暗示, 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鼓励和表扬。不论孩子是成功还是失败, 都要如此。当孩子成功时, 爸爸妈妈可以针对他的成功事件进行口头表扬, 同时让他感觉到他的成功给爸爸妈妈带来了喜悦;当孩子失败时, 爸爸妈妈也要找出孩子的长处, 鼓励一番。

虽然孩子年龄小, 但他也会产生内疚、自责的情绪。如果爸爸妈妈只是一味地批评和指责, 等到下次再出现类似的情况时, 孩子就会失去信心和耐心, 长此以往会让他形成自我否定的思维定势。总而言之, 爸爸妈妈在教育孩子的时候, 要给孩子积极、正确的心理暗示, 多让孩子体验积极的情绪情感, 让孩子形成既切合实际情况, 又不失积极性的自我观念。

三、生活中善于捕捉细节, 及时教育, 体现教育智慧。

赏识:赏, 欣赏, 因认识一件事物的价值而赞赏, 即看中人的才能或了解作品的价值而予以赞赏。赏识好似一道阳光, 能给人带来温暖和希望。在赏识中长大的孩子, 将来容易爱人爱己。在家庭生活中家长要善于捕捉孩子身上的闪光点, 一旦发现就要进行肯定和表扬, 当然, 要表扬具体的行为, 以便使这种行为在孩子的行为习惯中固化下来成为习惯。家长要学会赏识, 将孩子看成是天使, 以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孩子。

如, 孩子玩完玩具后主动将玩具放回原处时, 家长及时地对这一举动进行表扬肯定, 以后每当玩完玩具孩子都会主动将玩具放回。细节, 需要发现, 更需要感情。爱的细节每时每刻就在我们身边, 看你有没有发现。所有的孩子天资不同, 个性迥异, 但有一点是相同的———渴望听到喝彩, 渴望被人赏识。

四、走进孩子的心灵, 发挥积极暗示的最佳效果。

积极暗示最大的特点就是“暗”, 在潜移默化、不知不觉中影响着孩子稚嫩的心灵。暗示用得好, 就像一阵润物无声的细雨, 悄消影响着孩子稚嫩的心灵, 对于培养孩子规范的举止、优良的品性、良好的习惯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如果家长不断贮存赏识、肯定和关爱, 使用积极的心理暗示, 就可使孩子在赏识、肯定、关爱中成长。

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 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 他的教育效果越大。”所以, 家长在对待孩子教育上, 应去掉那些让人不快的“要求、命令、必须”等词汇, 而通过“启发、暗示、商量”等形式来进行。

自我心理暗示疗法 篇7

(讲座)

在很多情况下,因为某些原因,很多人不愿意进行心理咨询,所以我们介绍一些自我暗示的疗法对自己进行情绪的调节和思想的转化,自我心理暗示疗法。

一、自我暗示的作用

1、婴儿啼哭条件反射式的暗示

2、很多重症或癌症病人的速死,在很大程度的不是真正的因病而死,而是因为生病以后的自我消极暗示的结果

积极的暗示就会有积极的结果

二、自己我暗示是对自己潜意识或潜能的激发

案例

1、在平时走过一块木板与这块木板升到10米高空以后

案例

2、当我们平时因为压力和繁重的工作,对一起所谓的调皮的孩子放弃教育时,就是消极的潜意识在起作用。你会恨恨的说,这个孩子不可救药了。

三、自我肯定的暗示方法

自我肯定是对自身的一种积极的暗示疗法,通过改变自己的情绪与心态来促使自己进行积极的行动来改变周围与世界的一种方法。

“所谓想什么来什么”积极的自我暗示:部队中唱的:团结就是力量

日本的一位汽车营销大师每次去客户那里就是先进厕所,对着镜子不停地说,我是最好的,我会成功的,我是最好的,我是快乐的!直到自己相信了以后再进客户的办公室,自我介绍《自我心理暗示疗法》。

自我肯定暗示疗法的最佳时间是在最疲惫的时候,或者说意志最薄弱的时候。

自我肯定暗示一定要心口如一

四、替代性思考

1、小孩子碰伤了以后

2、当我们累了倦了,我们需要振奋(用一些简单的运动来调节自己的心情)当我们伤心的时候,我们大喊,我快乐,我要快乐,我很快乐,喊到你快乐为止。我们愤怒时,我们对自己说,平常心,平常心,平常心。

自我暗示疗法最佳的方法就是:重复,重复,再重复,不断重复

五、心理暗示的方法

正面法,负面法,半负面法或半正面法、正面后法或负面后法。

生活中,我们都在做自我暗示:你在睡觉前告诉自己,明天8点一定起床,必须起床,大部人都可以起来。

我们挑其中的一个做为演示:

半负面法,比如当们头疼的时候:我们这样说:我的头开始不那么疼了,渐渐好起来了。紧接着用肯定的方法:我是健康的,我的身体很好,完好无损,生龙活虎,继而按照自己正常的积极的状态行动。

有失眠经历的人,可以在睡觉前这样说,我一躺下去,很快就会睡着,做个好梦。重复多次。而在平时,你就可以一直这样对自己暗示:我一个健康的人,怎么会睡不着觉,没有理由睡不着的,我今天会睡个好觉。

要像一个没有失眠的人的健康人那样来对自己暗示。你就会慢慢拥有一个好的睡眠。

六、海狄罗疗法:就是多个人对一个人进行口头上或精神上的暗示,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原则就是,多人对一个人给予口头上的鼓励和精神上的支持,使他相信,他是健康的,他会积极的,他可以快乐,他可以做到,而这个人也要不断地肯定周围的人给他的这种暗示,并最终会将暗示转化成行为。

例:一句话改变人生。台湾作家林清玄

暗示疗法的一个公理就是“暗示在重复中获得力量”

七、音乐疗法:我们身边就有很多的音乐可以让我们获得力量,让我变的安静。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准备一些音乐:

当我们厌烦了,我们会说,我要快乐轻松一点,找一个快乐的音乐放一会,就会让自己快乐一些。积极一些。

谈歌唱的想象与自我暗示 篇8

一、想象训练

想象训练是在大脑皮质内建立神经联系的心理活动, 是一种自我控制的。在教学中运用想象训练会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 建立条件反射, 从而促进技能的形成。学生通过想象, 不仅能把注意力集中到当前的训练或演唱上, 还可以克服直觉和情绪上存在的许多障碍, 除掉头脑中各种忧虑各种自我怀疑的念头, 增强自信心, 消除紧张、恐惧对身体的束缚。

1、系统的想象声乐中某项技能的要领, 及由此而产生的美好声音的形象。

2、想象在演唱中模拟近期演唱的周围环境。

3、从而建立了“精神演唱”, 也就是对即将进行的训练与演唱在脑子里过电影。这些往往能像真正训练一样, 帮助学生完成任务。

想象又是通过内心训练, 减少焦虑, 提高能力, 以应付各种意外情况的发生。想象所发挥的能力与技法一般都是演唱中最佳发挥的感觉。

训练的程序是:

1、内心想象训练。

2、然后在实际训练课上练习应有应用。

3、再进入模拟演唱中想象练习。

4、最后在实际演唱中应用。

由此可见, 人们的想象既可为学习、演唱服务, 又可成为学习、演唱中的障碍。不同的想象可以产生不同的效果。我们需要的是积极、主动的想象, 去掉那些丧失斗志、导致失败的想象。

二、自我暗示训练

自我暗示训练就是以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词语对自己的心理施加影响的过程。自我暗示的目的是通过暗示, 调节自己的心境、情绪和意志。

自我暗示是通过词语, 通过第二信号系统的作用来调节大脑的兴奋水平, 从而用以调节一般情况下不可能调节到的人体内部的过程。如调节自己的心境、情绪、意志和信心, 改变心脏活动, 提高或降低体温, 加速或减慢新陈代谢的过程等。“词语”可以使人增强信心, 稳定情绪, 起增力作用。“词语”也可以使人丧失信心, 产生恐惧和不安, 起减力作用。例如, 我们说:“我吃了很酸很酸的酸梅啊。”当你想象嘴中的酸梅时, 唾液就会不由自主的流出来。如果我们站在镜子前面说:“我在微笑”。当你想象到这一点。自己的脸在微笑之后, 就会出现笑脸。如果我说“我很冷”, 同时想象自己在冰天雪地冷得颤抖的情景, 你的身上就会出现“鸡皮疙瘩”。

这说明人们的词语和所想象结合在一起, 能使词语更鲜明, 能使人的动觉按词语的暗示去自觉行动。话剧、电影演员的表演就是这样产生的各种情感。许多心理学资料表明, 自我暗示能够提高运动的成功率和控制动作的稳定性。

歌唱者用暗示进行自我调节、控制心理状态也十分有效。当你即将上台歌唱或比赛时, 如果自己默念几句“我能唱好, 因为我不次于别人!”或“我演出准备得很充分, 一定能唱出水平来”, 如此等等。这往往能提高歌唱者的应急能力和演唱成绩。如果在演唱前自渐形秽, 那就肯定唱不好。这是因为自我暗示的语言激起心理想象, 心理想象激起感情, 感情又转过来促进心理想象, 并使生理机能与之协调活动。

暗示法需要建立在以下基础上: (1) 要看重自己。歌唱者每当碰到困难、挫折, 要看到自己的价值和独特性。看到自己不行的原因, 只要经过努力是可以达到自己的短期目标。 (2) 要诚实地对待自己的优缺点, 既不掩饰短处, 也不抹杀长处。 (3) 不要低估自己。人的才干和能力在生活中只体现了一小部分。在现实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当一个人突然丧失了某一器官, 譬如双目失明, 他的其它感官:听觉、触觉、味觉、嗅觉, 就会惊人的灵敏起来。这说明才干和能力每个人都有, 问题是如何把它挖掘出来。

学会利用积极的自我暗示 篇9

一、自我暗示的定义

在心理学上, 自我暗示指通过主观想象某种特殊的人与事物的存在来进行自我刺激, 达到改变行为和主观经验的目的。心理学家普拉诺夫, 认为暗示的结果使人的心境、兴趣、情绪、爱好、心愿等方面发生变化, 从而又使人的某些生理功能、健康状况、工作能力发生变化。通过语言, 人能接受暗示和进行自我暗示, 通过代表外部环境和体内环境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语言可以调节认知、情感和意志过程。巴甫洛夫学说认为:自我暗示就是通过词语, 即第二信号系统的作用来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水平, 从而调节人体内部过程, 如调节人的心境、情绪、意志和信心, 改变内脏活动, 提高和降低体温, 加速和减缓新陈代谢过程等。

体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 自我暗示能够提高动作的稳定性和成功率。就像有的运动员在训练日记中回忆说:“我的射击瞄准时, 心里反复默念准星, 缺口, 准星, 缺口, 可以提高射击的稳定性和准确度。”还有的运动员说:“为了消除赛前的惊慌, 我的暗示口诀是:镇静, 镇静, 镇静就是胜利, 我相信我自己的力量, 我一定会取得胜利。”那么, 对与乒乓球学习者本身而言, 在学习乒乓球技术的时候, 如果产生一种烦躁、不安的情绪, 对自己掌握乒乓球技术没有信心, 认为自己肯定学不好, 那就有可能真的发生了所担心的事情。而有的学习者认为自己一定能学会, 并在心里给自己鼓励, 不断提醒自己做到最好, 那结果肯定会是好的。所以, 需要乒乓球初学者找到属于自己的自我暗示, 加以利用, 使自己错误的动作改正, 不断提高动作技术水平。

二、自我暗示对乒乓球学习者技术的影响的具体体现

1、乒乓球初学者现状

对于刚开始学习乒乓球技术的人来说, 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前打过乒乓球而没有经过系统性学习的人;另一类是没接触过乒乓球的人, 他们又分为两种, 一种是动作技术有很大错误的人, 一种是动作技术没很大错误的人。不同类型的人, 会产生不同的心理状态和心理情绪, 进而产生不同的外在表现。

2、自我暗示的分类以及对正确技术学习的影响

通过我自身、同学以及我所带过的乒乓球业余队的经验来说, 乒乓球初学者刚接触乒乓球的时候, 都会表现出一种极高的热情。但是, 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 他们却出现了不同的情绪和心态。根据不同的自我暗示产生的不同结果, 可以分为积极的自我暗示和消极的自我暗示。有的学生动作技术学不会, 就会垂头丧气, 非常懊恼, 不愿意再去学习, 还会产生一种思想, 心底里认为自己学不会。而另一部分学不会的学生还是会继续努力, 不断的自己鼓励自己, 给自己信心, 保持一个好的心态。当你凭着一个好的心态去做一件事的时候, 你会发现这件事是很容易做到的。比如一个学生在学习一个难度较大的技术动作时, 如果只是一味的抱怨, 认为自己学不会, 那训练的结果就会越来越差;如果是不断的激励自己, 相信自己一定能做好, 那么结果就会是令人满意的。就像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等人在1968年曾做的一个著名的实验一样, 他们从一所学校里随机选取三个班的儿童进行“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 然后将认为有“优异发展可能”的学生名单通知教师。其实, 这个实验并不具备这种预测能力, 老师得到的名单只是随机抽取的。一年后, 奇迹发生了, 名单上的学生成绩明显提高, 智商指数和平时表现也有所改进, 甚至其中的差等生也转变成了优等生。为什么名单上的学生会有如此大的进步呢?这是因为学生总是在心里告诉自己:我与众不同, 我很聪明, 我一定比别人强。这就是自我暗示的影响。

我还深深的记得一个这样的学生, 在学习拉球技术的时候, 由于基本动作是重心要低, 拉球的手臂要从身体的右后下方向斜前上方迎接球, 并且需要手臂跟球台的边缘擦过去, 这名学生总是害怕自己的手臂会撞到球台, 害怕自己受伤, 所以动作总是做不好。从心理学来说, 他已经产生了心理恐惧, 不敢再去尝试正确的动作, 这时就需要有正确的心理暗示去帮助他。首先, 要在没有球台的环境下练习拉球技术, 等熟悉以后, 再用一些软物体当作球台, 这样可以消除恐惧感。最后就要去适应真正的球台, 同时要不断的指导这名学生进行自我暗示, 提醒自己尽可能的做出正确的动作, 这样就会一步步做到最好。

三、怎样利用好的自我暗示引导学习者提高技能水平

1、正确认识自己, 找准出发点

客观正确的去分析了解认识自我, 对自己的乒乓球技术有一个合理的定位, 进而找到自己的错误动作及原因, 然后寻找适合自己的最佳的自我暗示信息。

针对乒乓球技术掌握的情况, 可谓是千人千面。乒乓球的基本技术有攻球技术、弧圈球技术、推挡技术、搓球技术等, 基本战术有对攻战术、拉攻战术、削攻结合战术等。不同的学习者对于不同的技术和战术, 掌握的情况各不相同。所以, 解决问题的前提条件是要找准自己的弱势。比如, 搓球技术不好的学生, 他们不是手臂动作不到位, 就是手腕动作不到位, 知道错误产生的根源以后, 在以后的联系中, 学习者内心就要不断的提示自己, 注意自己的动作要到位, 这样就会得到比较理想的训练效果。

2、积极思考, 把握技术动作的大局

信心是学好乒乓球的重要条件, 但是在学习过程中, 有很多的学习者对自己没有信心。我总结了两个方面来说明这一问题:一方面, 学习者没有一个好的心态, 遇到困难不能冷静下来。另一方面, 学习者在出现错误动作后, 找不到错误的根源, 也就没办法去改正。对于学习者不能掌握的技术动作或者已有错误动作, 首先要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要非常清楚自己哪一个动作的哪一步做的怎样不到位, 怎样不好, 然后才能在心里留下深刻的印象。等到下次训练到这个动作时, 内心就会不断地提醒自己向正确的动作靠近, 积累心理和实践经验, 将自我暗示的作用发挥到最大限度, 这样才能改正错误动作, 提高技术水平。

无论是训练还是比赛, 乒乓球运动都时刻处在一个紧张的氛围中, 它是集身体紧张和思想紧张于一体。在紧张的同时还要有镇定, 因为你还要去观察、思考、分析、判断周围的环境, 并结合自己的技术做出相应的调整。你只有把握住了大局, 才能思考的更全面, 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进而收到良好的效果。

四、结语

为了保证乒乓球初学者在训练时有一个良好的效果, 需要学习者对自己所处的心理状态和动作状态分情况、分场合进行自我分析和调整, 积极发挥好的自我暗示, 减少错误动作和不良情绪出现的次数, 尽量在最短的时间调整好动作技术, 使自己的时间用在正确的动作训练上, 从而完全掌握技术动作。

参考文献

[1]赵国祥, 刘金平, 赵俊峰, 等.心理学概论[M].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7.

上一篇:《热热闹闹的大街上》音乐教案下一篇:作文 时光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