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示治疗

2024-08-16

暗示治疗(精选10篇)

暗示治疗 篇1

癔症分转换型癔症和分离型癔症, 癔症性瘫痪是转换型癔症的一种常见类型[1], 是神经内科常见病之一。癔症性瘫痪是病人在意识清楚的情况下一个或几个肢体全部或部分丧失运动能力, 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不能发现有相应的器质性损害, 是一种与器质性瘫痪有本质区别的功能性瘫痪[1]。国内外报道及研究颇多, 但相关文献及论著对癔症性瘫痪治疗方法的介绍较为粗略, 缺乏普遍施治的可操作性, 本研究对癔症性瘫痪采用了按摩暗示治疗, 方法具体, 临床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4年6月—2009年3月住院的癔症性瘫痪病人69例, 其中男20例, 女49例;年龄11岁~39岁;病程3 d~25 d;小学以下39例, 初中18例, 高中8例, 中专4例;单下肢瘫痪29例, 双下肢瘫痪40例。发病情况:突发食物中毒事件21例, 受别人疾病暗示18例, 查体指标异常6例, 外伤后9例, 家庭矛盾8例, 学习压力7例。69例病人仅有肢体瘫痪症状, 病人不能站立行走或跛行, 并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 (CCMD-3) [2]。将69例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35例和对照组34例, 两组病人在年龄、性别、病情、文化程度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暗示治疗[1], 由主管医师和主管护士负责, 观察组采用按摩暗示治疗。具体方法如下。

1.2.1 按摩暗示方法

观察组人员组成:高年资医师1名、高年资护士1名、陪护家属1名。以按摩为主线辅以暗示训练, 不用任何药物。按摩训练方法:病人取俯卧位, 医生或护士站在病人瘫痪侧用滚法施于瘫痪侧自臀部大腿及小腿后侧以环跳、委中、承山为重点按摩部位, 膝屈伸以及踝关节背伸等被动活动, 按摩被动活动时间约30 min, 被动活动之后嘱病人床上抬起患肢, 反复抬起5次, 翻身仰卧抬起患肢5次, 然后嘱病人下地行走, 力争在数分钟至1 h内完全恢复正常。在整个按摩训练过程中贯穿3人配合语言暗示。按摩治疗在单间病房进行。

1.2.2 疗效评价标准

治愈:症状消失, 连续步行500 m无不适, 出院1个月随诊无复发;有效:症状较前减轻;无效:与治疗前相比无变化。

1.2.3 统计学方法

所用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 结果

3 讨论

3.1 癔症的发病机制

神经递质、神经调质、神经激素3种神经化学物质在身心中介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已发现各种神经递质与各种心理行为、功能失调有关系[3]。癔症病人多以自我为中心、富于幻想、易受暗示、情感强烈而不稳定, 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因此, 容易受环境影响, 遇到委屈、愤怒、惊慌时发病。根据癔症的发病机制, 本研究给予病人恰当的按摩训练暗示, 起到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3.2 良好的环境及合理的人员配置

癔症病人对疾病敏感, 所以在检查诊治时尽量选择单间病房, 环境宜安静, 避免人多影响正常的治疗程序和效果。治疗成员配置为主任医师1名、副主任护师1名及陪护家属1名。医护人员的耐心、成员间的密切配合、病人产生信任感, 是治疗成功的基础。治疗组成员为高年资医生、护士, 是病人产生信任的基础, 有家属参加病人有安全感。强烈的信任感、安全感, 提高了该治疗方法的成功率。

3.3 按摩训练治疗的干预

对瘫痪肢体施以轻柔的按摩、被动活动, 可以伸展处于收缩状态的肌肉, 降低肌张力及兴奋性, 松弛关节周围各种纤维组织;按摩可以使受作用的部位发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改变局部组织的生理变化, 通过神经反射性地调节身体功能, 改善血液和淋巴循环, 加快新陈代谢;按摩还具有调节神经功能的作用, 可以使神经系统兴奋和抑制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 促使汗腺分泌, 使病人具有舒适感, 同时配以语言暗示治疗, 并使病人由被动按摩活动转变为主动活动, 恢复肢体运动功能。按摩治疗的过程无不良反应, 病人的躯体舒适、心情舒畅、精神状态良好, 对按摩的治疗效果充满信心。在整个按摩训练治疗过程中治疗组成员环环相扣非独自决策的暗示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4 医护工作态度赢得病人的信任

医护人员的一言一行都会给病人带来极大的影响。在诊疗过程中注意自己的言行, 及时向病人传递有益于康复的信息, 检查时做到严肃认真、态度明确、动作轻柔, 以良好的语言和操作技术获得病人的认可, 从而增强病人治愈的信心。

3.5 重视家属的配合作用

首先注意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 使病人与家属建立一种有利于康复的心理环境。事先向家属说暗示的作用、与医护配合的要求, 避免互相矛盾。

4 小结

按摩暗示治疗癔症性瘫痪临床效果好, 治愈率高、无副反应、住院时间短、费用低, 且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对照组结果与观察组结果比较, 治愈率低、住院时间长、住院费用高, 说明按摩训练暗示治疗癔症性瘫痪的效果优于常规暗示治疗

摘要:[目的]探讨按摩暗示治疗对癔症性瘫痪病人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9例癔症性瘫痪住院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观察组采用按摩暗示治疗, 对照组采用常规暗示疗法, 对两种方法的治疗效果、住院时间以及住院费用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 治愈率高、住院时间短、住院费用少,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按摩暗示治疗癔症性瘫痪优于常规暗示治疗。

关键词:癔症性瘫痪,按摩,暗示疗法

参考文献

[1]郝伟.精神病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132-137.

[2]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主编.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M].第3版, 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91-95.

[3]姜乾金.医学心理学[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65.

口臭暗示哪些疾病? 篇2

杰弗瑞·斯佩瑟是澳大利亚一位牙科和口臭病专家,他在接受马来西亚《新海峡时报》采访时称:“导致口臭的原因有很多,个人卫生和生活习惯都会导致口臭;疾病也会产生口臭。对于不同病因的口臭,治疗方法也不相同。”人们应该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而不是简单选择洗牙或是换一种牙膏。斯佩瑟医生说:“研究发现,在马来西亚有1/4的人长期患有口臭,如果放任不管,情况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愈发严重。”

口臭是如何发生的

据美国《全球牙科新闻》杂志介绍,导致口臭的原因有很多。口腔积存的食物残渣未能及时清除;牙齿龋洞内有腐败物;牙龈发炎、出血,或牙龈瘘管出脓;患血液病以及糖尿病等。

细菌分解化学物质导致

口臭是潜伏在牙面和舌下的细菌,分解蛋白质、肽和氨基酸所产生的含硫气体导致的。蛋白质中有两个含硫的氨基酸组成成分,即胱氨酸和蛋氨酸。它们分解后产生的含硫化合物有硫化氢、甲基硫醇、二甲基硫化物和二甲基二硫化物。此外,一些有机酸也与口臭有关,如丁酸和丙酸,以及吲哚、甲基吲哚和尸胺等化合物。

口腔内至少有82种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能够产生硫化氢、甲基硫醇和脂肪酸。这些细菌主要是梭杆菌、嗜血杆菌、韦荣球菌和齿垢密螺旋体等。唾液中的IgA(一种抗体)能够抑制细菌活性。所以,舌下和牙面的厌氧菌增多可能与IgA缺乏有关。这些细菌散发的味道也会形成口臭。

病理原因引发

与口臭关系最密切的疾病是龋齿、牙周病和口腔癌。除了口腔疾病外,口腔附近器官的疾病,如扁桃体结石、鼻窦炎、鼻息肉等,也是导致口臭的常见原因。

许多全身性疾病患者呼出的气体中带有某些特殊的味道,如糖尿病病人的口气带水果味、肾功能衰竭病人的口气有鱼腥味、肝硬化病人的口腔内有硫磺味。

通常人们认为,胃肠道疾病是产生口臭的重要原因。实际上,食道在不进食的时候是处于封闭状态的,只有在打嗝时才有胃肠道的气体通过口腔排出。所以,口臭与胃肠道关系不大,除非是比较严重的胃病,如胃癌、胃溃疡等,加上食道封闭不良,才会伴有持续性的口臭。

此外,睡眠时唾液分泌减少,舌颊肌肉基本上处于休息状态,易导致口臭;容易激动、发怒或者忧郁的人,常发生口臭;妇女在月经期和孕期也比较容易发生口臭;饮食习惯对口臭的形成起重要作用,洋葱、蒜、动物脂肪等食物都会引起口臭;有些病人服用某种药物后也会产生口臭,如二甲基硫化物、奎宁和抗组织胺类药物等。

怎样判断有没有口臭

如果你不知道自己有没有口臭,就要依靠与自己密切接触的人的反馈,或者到医院去检查。

据澳大利亚牙科和口臭病专家斯佩瑟医生介绍,可以通过一种“气味线”(“气味线”测口臭法,是用气相色谱仪来检测受试者呼出气体中挥发性硫化物VSCs的浓度。)来检查。如果患者呼出的气体中甲硫醇、硫化氢和二甲基硫化物这3种气味的含量高于“气味线”,则诊断患有口臭。甲硫醇的气味像粪便,硫化氢味如臭鸡蛋,二甲基硫化物的气味像白菜、硫磺和汽油的混合物。“如果含有以上3种气体,无论如何清洁牙齿、舌头或洗牙都无济于事,除非对症下药。”斯佩瑟医生说。

分清原因治口臭

治疗口臭的方法主要分为两种,针对单纯性口臭(由口腔不洁等原因引发)和继发性口臭(由身体其他部分疾病引发),分别提出了防治措施。

饭后漱口,睡前刷牙,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每日于早晚及进食后,使用含氟的牙膏刷牙,同时适当清理牙缝;妥善清理假牙,尤其是牙缝中的牙垢;定期接受口腔检查;三餐不宜过饱(尤其是晚餐),睡前不吃零食,饮食宜清淡,少吃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少饮酒,戒烟;以水代替酒精饮料,咖啡、啤酒、葡萄酒、威士忌等都要尽量避免。随身携带牙刷,刷牙可使某些气味暂时或完全消失,若无法刷牙,可用漱口取代;防治便秘,保持大便通畅;促进唾液分泌,可咀嚼青橄榄、话梅,经常吃水果,还可用小叶麦冬、甘草泡茶喝;每天清晨空腹喝一杯加盐的温水,可调节胃肠功能,有利于消除口臭。红枣、黑枣可消除因葱、蒜等引起的短暂口臭,饭后咀嚼1~2枚即可。此外,饮浓茶可解蒜臭。口含维生素C片,嚼口香糖,使用中草药牙膏、嚼茶叶等,也有一定的除臭效果。

暗示治疗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2004年2月~2007年10月收治13例癔症性双下肢无力的患者,女的9例,男的4例,年龄最小的20岁,年龄最大的55岁,平均年龄37.5岁,13例患者经神经内科检查无器质性病变。

1.2 治疗方法

主要采用心理暗示和药物暗示疗法。心理暗示是医护人员通过表情、手势、态度与含蓄的语言去影响并改变患者的感受、认识、情绪、态度与行为,以减轻或消除癔症性患者心理与躯体上的各种疾病与痛苦。除日常的常规治疗和护理外,医护人员注意做好语言暗示,由主管医生耐心仔细检查,特别是神经系统检查,如,膝反射、针刺局部痛觉反射等,取得病人的信任。药物暗示是用0.9%NS 250ml ,输液器换12号针头,在大腿内侧30°角进入皮下,进针1/2~2/3,胶布固定,15~20min内快速输完,根据病人的反应给予相应的诱导,比如有没有疼痛感,如果说有,说明你腿的神经和肌肉都正常,边输液边和患者交谈,拔针后,按压3~5min,在家人的协助下,鼓励患者下床,先站稳后行走,循序渐进,一般输液3~5d。

2 结果

13例全部治愈,随访无复发。

3 护理

3.1 保持良好工作态度

良好的工作态度是建立护患关系的基础,医护人员的一言一行都会给患者的情绪带来极大的影响。在诊治过程中,热情接待患者,主动与患者交谈,及时向患者传递有利于健康的信息,以诚恳的语言和规范的技术操作,获得患者的认可,从而增强患者治愈信心。

3.2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在与患者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的基础上,尽早抑制和消除病态心理,减少应激原的刺激,通过积极的暗示,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消除或减轻其癔病。癔病性双下肢无力常常是由于生气引起的,不愿意说,也不愿意配合治疗,通过主动与患者交谈,缩短与患者之间的心理距离,创造一个能让患者倾诉的环境和缓解焦虑、恐惧的氛围,耐心引导患者说出他心里的不快,了解其内心感受,从而产生信任感。

3.3 合理的人员配置及环境

由于癔病性双下肢无力患者对疾病和外部因素较为敏感,为了增加患者的安全感和信任感,在治疗室单独进行,由他的主管医生和责任护士在家属的参与下进行治疗,这样便于医患交流,更好地了解患者的心理变化,使患者有安全感。

3.4 正确暗示干预

患者就诊期间,暗示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癔病性双下肢无力的患者往往自尊心很强,很敏感,被尊重的要求更强,所以,决不能直接说“癔病”,“神经官能症”等词。当患者听到上述言语时常无法接受,甚至引起反感,从而失去治疗的信心。护理人员应有高度的同情心,耐心倾听患者及家属的陈述,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理解其内心感受,认真解答他们提出的问题,消除其顾虑并耐心给与疏导,同时强调患者对家庭和社会的重要性,以及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对今后家庭和事业两方面的重要性,护士在进行心理暗示时,采取易接受的方式,一点点地渗透,不要急于求成,避免患者形成逆反心理而加重病情[2]。在做心理暗示时,可以根据患者性格及病情的不同做恰当的暗示,利用心理疏导调动患者抗御疾病的心理压力,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3.5 语言暗示干预

语言暗示以医护人员为主,在治疗前护士主动向患者做耐心细致地解释工作,常用语言,如:“某医生是主要治疗这类疾病的,你放心,他已经治疗过好多例像你这样的病人,其中还有比你严重的,经过他的治疗后都能下地行走了,只要你积极配合,是完全有希望治好的,你一定要相信我们。”在治疗开始时,告知患者“在扎针和输液过程中,有些痛,是正常的,这说明你的腿的感知觉是正常的,不要紧张,等输完液体后扶着你,就可以站起来了”。一边输液,一边疏导患者,当液体输完时,告诉患者:“由家人扶着你可以下床了,瞧你,站得多好,把腰再直起来些,放松,别紧张”,等他站稳后,鼓励他开始行走,让家属逐渐放开他,循序渐进。在暗示中随时注意观察患者反应,及时发现患者不良情绪。

3.6 药物干预

大腿内侧皮下输注0.9%生理盐水是虚拟治疗,生理盐水输注皮下,刺激局部产生疼痛感,使患者相信他的感知觉是正常的,并且认为药物作用快,告诉患者这种药是进口的,副作用小,效果理想。避免患者产生不必要的顾虑。因此,在护理患者时,注意与患者的交流,尊重患者的要求,运用语言技巧,恰当地做好心理暗示,促进药物的治疗效果。

3.7 重视家属的支持作用

做好患者家属的思想工作,积极与医护配合,事先向患者家属说明暗示的作用,避免互相矛盾。如发病与家属有关,家属在场,并多给予关心,不但患者有安全感,而且对患者来说是一种暗示:“他们还是关心我的”,这样可以减缓应激原的不良刺激。

3.8 做好健康指导

每次治疗结束后,护士指导患者进行锻炼,进行有效的沟通,给予安慰,鼓励患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良好的心理应急能力;同时也对家属进行康复指导,减少应激原。使患者处在和睦的环境中,有利于巩固疗效。

4 结语

心理暗示干预在癔病性双下肢无力治疗中,可减缓患者不良心理的应急能力,增强了患者的自信心,确保治疗顺利完成,使患者放弃不正确想法,缓解心理压力,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此方法简单易行,患者痛苦小,费用低廉,在治疗和护理癔病性双下肢无力时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胡佩诚,宋燕华.心理卫生和精神疾病[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38.

暗示与期待 篇4

在艺术表达的观念上,我受中国人谦卑的美学品质的熏陶,认为物是能动的,有它自己的生命。例如中国古人讲八音:金(金属)、石(矿石)、丝(弦)、竹、匏(葫芦)、土(陶土)、革(皮革)、木。讲的是八种物质,认为自然当中死去的生命物体继续要发出生命的叫喊。我的作品基于这种想象,并结合宇宙全息论观点,认为物质一旦摆脱其原有的文化属性,那些依附在上面的信息将形成一个超越时空的意识场,一个非凡的宇宙体系,并且可以互相转化。这两方面的结合基本构成了我的艺术体系。

在形式语言的运用与转换上,我追求一种古老唯心论和手工技术的神秘力量。作品注重探索主题的多样性表达,以传统手工制作、旧物翻新、物体与意向的“意外结合”来阐发对某个熟知概念的重新探讨,延伸出精神维度上的变化对生活变迁的影响。物质经过多次拣选与重组,加以情感、奇想、幻觉等方式的运用,在不同物象之间的寻找与谋和传递出一种全新的精神物象。使这些物质具有了灵性的实质,并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中国当下社会,正在经历着无比庞杂和混乱的阶段,经济与世界拉平掩盖不了内在时空错乱交互叠加的矛盾,它包含着无数个人文化、观念、心理需求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冲撞。将往昔、当下和未来交织在一起,把人类的奇迹、羸弱和变迁封装在我的作品里。我的这一系列作品成为物质跨越时空的一种“综合再现”;一种 “自然”或“生命轮回”的象征物。它们成为真实赤裸地面对生命,并与大自然神冥对话的媒质。呈现于当代语境中,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当前复杂的社会环境,以及对人类欲望失控状态下的抵制与营救。体现出堕落与复兴的双重暗示,以及对未来社会更加文明的期待。

“暗示启迪”, 愉快成长 篇5

一、赠言启智

我今年遇到了九年级学生早恋的现象, 对于如何引导颇费脑筋。后来我看到的一句名言给了我启迪, 我便把它送给了我的学生, 很好地化解了这次“危机”。送给学生一些名言, 尤其是在学期结束时, 更是要“稳、准、切”地留给他们一句话、一句名言, 含蓄而中肯, 风趣而富哲理, 学生会当做自己的人生格言来鞭策自己。

二、旁敲侧击

男生抽烟是班主任最头痛的事情了, 既不好管, 又难发现, 但实际上抽的人多。我们班的女生发现后向我告状, 我在如何运用巧办法教育上动了点脑筋。我针对自己亲身经历的事实, 给同学们讲了两个事例, 结果, 有很多男生自觉不吸烟了, 抽烟多是好奇心驱使下的行为, 没有什么烟瘾。效果也是明显的。

三、换位类比

在班级内, 男生好欺负女生, 而女生喜欢告状, 这可能是初中阶段的一个特点吧。对此, 我专门开过一次班会, 就让班内男女生交换身份, 进行“你最不喜欢的异性行为表演”, 之后班内的不正之风马上下降。

四、行为师范

早上上操, 我都随着班级队伍跟跑。我提前说过, 我虽然年纪大了, 有点胖, 但一定坚持和同学们一起跑下来。结果我们班的上操分一直名列前茅。

五、以奖代罚

在教育的过程中, “奖”与“罚”是经常运用的手段了, 但如果翻过来用, 也未尝不可。但“奖”一定要“奖”得有名, 有效。对于那些不理性的学生咋教育?我“奖”书, 但这本书要他好好看完, 要“知意”, 然后要对照自己的行为写出心得体会。最后还要写出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或是改正的措施。这样的奖也是不好接受的。

积极暗示改变了她 篇6

小轩是典型的留守儿童, 爸爸妈妈常年在外打工, 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奶奶既要干农活又要带她, 只要她吃饱穿暖就算做得很好了, 哪还顾及她的心理, 絮絮叨叨的老是当着孩子的面说些消极的话。日子一长, 一个胆小的孩子就这样被奶奶的消极暗示“成功造就”了。

对于这种现象我可不能坐视不管, 我通过平时的观察, 发现其实小轩是挺聪明的, 不论是动手还是动口, 学得都很快, 从她的图画可以看出她的想象力很丰富。只是由于她生活的环境给了她过多消极的暗示, 让她自己觉得不行。在教育活动中, 我就用激励性语言暗示坚定了她尝试成功的信心。作为教师千万不要吝啬使用激励性语言暗示, 多一句表扬, 多一句赞美, 会使幼儿更加自信, 会给教育活动带来明显的效果。

我还找机会跟她奶奶沟通, 我把小轩平时在课上完成的《我的数学》作业, “小巧手”活动上的图画、手工整理好了, 请她奶奶过来看。奶奶又惊又喜, “是她做的吗?”我给她的回答是肯定的。看到她高兴的样子我话题一转:今天请你过来主要是想请您配合我们的工作, 就是以后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多说一些肯定、鼓励、表扬的话, 改掉以前的消极心理暗示, 要用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 让孩充满自信, 幸福、快乐地成长。小轩的奶奶直点头, 并说:“老师, 我以后多多表扬她, 给她戴高帽子。”

谈教学中的暗示 篇7

一、暗示现象的心理依据

社会心理学认为, 暗示是一种心理影响作用, 指人们为了实现某种目的, 不明白表示意思, 而用含蓄的语言或示意动作让他人领会接受某种意思, 从而按照某种方式去行动去作某事, 这是一种狭义的暗示———有意暗示 (这里主要讨论有意暗示) 。因此暗示者往往有一定的目的, 暗示作用一般又都是在平静的状态下发生。它是一种被暗示者主观肯定了的假说, 由于被示者主观上已经肯定了它的存在, 就会促使其心理尽量趋向于主观假说。暗示一旦发生作用, 被暗示者是不多加思考的, 因为他是处于一种不自觉的心理状态。正如暗示学家所说, 可暗示性是大脑接受或唤起观念的能力, 它倾向于使这些观念实现, 使之化为行动。

心理学家认为, 暗示机制是注意刺激无意识的心理活动, 为接受环境信息服务。一般说来, 无意识的、模糊的、非理性的心理反应, 与有意识的清醒的特定心理反应, 在人们的心理活动中总是紧密交织在一起的, 后者清晰而居于中心性地位, 前者则模糊而处于外围系列而存在。每个人都有无意识心理活动, 而这种无意识的心理活动, 又可以成为以后的有意识知觉, 可以进入注意的中心。因此以这样方式得来的信息可能成为长期记忆的基础。所以暗示具有潜在的教育影响机能。

一般地说, 有意暗示在教学中运用, 是由于利用正面的、直接的手段不易达到目的, 或者是特定情况下无法或不宜采用正面的办法。例如, 课堂上要将某个思想开小差的学生拉回到教学情境之中, 用眼光引其注意, 或用慢慢靠近他的方法是很有效的, 不波及更多的学生, 远比直接提醒的方式好。在今天我们应积极主动地探索暗示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充分发挥暗示教学艺术的价值。

二、教学暗示的特点

暗示方法运用于教学过程之中, 形成独特的教学暗示艺术, 具有了自己的特点。

从课堂信息传递的显隐程度看, 教学暗示具有含蓄性特点。它是荫蔽的而非直露的, 间接的而非直达的, 正因为这种若隐若显的特点, 才更易激活人的意识。生活中我们有这样的经验, 人们对于有些明视无碍的东西往往熟视无睹, 漠不关心, 而对于那些若隐若现、隐隐约约的东西, 又特别地易引起探询的意识和兴趣。因而含蓄的东西更具有一种特殊的使人心理趋向的作用 (因而也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 正如诗的朦胧一样) 。所以教学过程中的含蓄性暗示就有一种自然的又是奇异的效果。

从接受信息的心理状态来看, 接受暗示具有一种意会性特点。这是暗示现象的含蓄性、隐避性所引起的, 故而接受暗示者无须讨论更无须争辩, 而是靠一种心领神会的感悟去接受启发。若教师含而不露地对学生施以暗示, 用一个眼神、一个动作或一种微弱的声响去传递, 学生则是心照不宣就能心有灵犀地唤醒观念, 并使自己的观念趋向于实现而产生行动。这是人类个体之中的一种普通品质, 由于它才使人和环境间的无意识关系发生作用。

从暗示影响的效应看, 暗示方法具有易接受性特点。赤裸裸的灌输式教育效果欠佳, 其原因在于教育实践在我们面前以赤裸裸的形式进行。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 处于“这种年龄期的人”按照其本性来说是不愿意感到有人在教育他的。而暗示之于人与人之间的影响作用是一种无对抗性的, 因而不因接受者感到“有人在教育他”而不快。现代心理学认为, 不愉快的事往往不经意识就为知觉抵制, 而被接受者认为不愉快的事, 总不如被他认为愉快的事记得牢。教学中的暗示由于消除了心理上的不快, 学生的抑制、紧张就迅速消除, 信心迅速建立, 而感到受示是愉快的过程, 因此学生就很易于接受暗示的信息。

三、教学暗示的形式

依据不同的标准, 教学暗示有不同的形式划分。按照暗示的使事和受事, 可分为教师对学生的暗示和来自学生对教师暗示。按照暗示的目的明确性差异, 暗示可分为有意暗示和无意暗示。按照暗示效果的优劣, 暗示可分为积极的暗示和消极的暗示。如, 课堂上教师情感失控、不讲方式地批评某一个学生, 可能引起整个课堂紧张沉闷, 是一种消极暗示。而教师对回答问题欠佳的学生, 若从侧面去赞扬其勇于发言, 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等等, 对鼓励多数学生参与课堂来说, 则是积极暗示。按照暗示的价值评判, 又可分为褒扬性暗示和抑制性暗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主要是要留心来自学生的无意暗示, 施加积极的、褒扬的有意暗示, 获取良好的教学暗示效果。按照暗示的途径与凭借又可分为听觉暗示和视觉暗示, 这里主要就此举例说明。

用语言进行教学暗示, 是最常用的听觉暗示形式。教学语言的高低快慢、语调变化、重复暂歇等都可以蕴涵丰富的潜在意义, 暗示不同的信息传递。如教学语言的由低而高、由快而慢往往包含有提示重点、难点, 希望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潜在意义;教学语调由陈述解说变为疑问语调, 往往是一种启发学生思维, 希望学生作出语言反应, 回答老师问题的信息传递;而语言的有意重复, 则可能传递希望学生对老师所说作出书面笔记的含义;有时讲课语流中断, 出现语言的暂歇现象, 则可能是有学生有悖课堂要求, 老师在运用语言暂歇方法抑制其注意力分散, 实现学生注意力向教学内容的回转;而那种鼓励性的语调尤其适用于学习困难的学生。用语言进行教学暗示自由灵活, 可以很方便地传递不同的暗示信息, 实现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控制。

用视觉形象进行教学暗示也是常用的暗示方法, 它是一种形象化的视觉语言, 为教学过程中沟通师生思想、交流信息所常用。它可以是教师的身体移位, 如一位优秀的中学教师, 在授课过程中发现一男生和女生在传递纸条, 老师不便点名制止, 更忌停下讲课去询问纸条内容, 否则会引起其他学生猜测, 将整个课堂引入歧途。这位老师不露声色即刻走近该生, 然后又让大家辨别后面黑板上一个词的词性。这样不知不觉地制止了两个学生的行为, 而把纸条的内容问题放到课下去了解, 使得课堂教学依然有序地进行。视觉暗示也可以是借助轻微的体态手势、眼神表情的暗示。如对学生报之以欣赏的眼神可以给学生信赖、肯定和鼓励;而轻蔑的眼神表情则可能传递给学生傲慢、否定, 使学生自卑消沉, 形成消极的课堂教学氛围。

据说, 有一次孔子率弟子求教于老子, 老子闭目养神久而不语, 好一会儿才张开“一望无牙”的嘴让孔子看了看, 停了一会儿又伸出舌头让孔子看了看, 然后又闭目养神了。周围的弟子不解, 怪老子无礼。孔子解释说:老子不是给我们教诲了吗?老子说, 牙是坚硬的却又是软弱的;舌头是软弱的又是坚硬的, 看起来坚硬的牙齿全掉光了, 而看起来柔弱的舌头却完好无损, 老子把刚柔强弱的辩证关系讲得很深刻。弟子们恍然, 高兴而归。这个故事不妨看作是老子运用视觉形象把有关信息暗示给孔子及其弟子的典型事例。态势暗示在教学过程中无时不在, 教师需要自我培养良好的态势暗示习惯, 尤其是听觉暗示与视觉暗示结合使用的能力, 从而形成良好的课堂教学暗示。

此外, 我们还可以暗示借以实现的目的分为智能暗示、情感暗示;可以依据其它标准作出活动暗示、氛围暗示、综合性暗示等不同划分。总之, 依据暗示的间接含蓄、意会启发性特点, 教学中隐语、故事、类譬等都具有暗示色彩, 形式丰富多样。

教学暗示是教学启发艺术的一种。它以间接含蓄、引发意会而易于接受为特点, 以无意识心理倾向为机制, 注意刺激无意识心理活动为接受信息服务。它用灵活多样的暗示形式, 有效地传递课堂信息, 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形成愉悦轻松的学习环境。同时又有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功能, 与现在倡导的情境教学、和乐教育、愉快教学乃至素质教育相融通, 有着良好的应用价值。教师自觉运用暗示艺术于教育教学之中, 就能产生特殊的教学育人效果。

摘要:教学暗示以无意识心理为机制, 具有含蓄意会、无对抗、易接受的特点与多种暗示形式。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潜能, 形成愉悦和谐的学习氛围, 产生特殊的教学效果。

浅析心理暗示与期望效应 篇8

关键词:心理暗示,期望效应

一、问题的提出

作为一名教师, 笔者经常探讨, 我们怎样的看待自己的学生, 在言行中就回流露出自己对他们的一种暗示, 一种期望。我们的态度, 会影响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如何让自己的态度给学生们带来积极地影响?

站在学生地角度, 我经常遇到这样的学生:因为一次考试考不好, 而闷闷不乐, 没有了动力;也有的学生因一点小事情, 和同学闹点小矛盾, 看到的都是对方的不是;也有的学生好高骛远, 以为自己很了不起, 但做事不够踏实……我们的学生对自己和他人也要有合理的暗示和期望。

同时, 作为一名母亲, 也经常反思自己对女儿的教育, 自己也存在很大的失误:如自己心情好时, 看到女儿什么都好, 心情不好时, 也会迁怒到女儿的身上。我必须处理好自己教育女儿的失误。

上述的三点都与心理暗示和期望有关, 同时, 我们的日常生活也充满着暗示和期待。因此, 我想浅析一下心理暗示和期望效应。

二、概念的界定

1、心理暗示

心理暗示, 是指人接受外界或他人的愿望、观念、情绪、判断, 态度影响的心理特点。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心理现象。它是人或环境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个体发出信息, 个体无意中接受这种信息, 从而做出相应的反应的一种心理现象。心理学家巴甫洛夫认为:暗示是人类最简单、最典型的条件反射。从心理机制上讲, 它是一种被主观意愿肯定的假设, 不一定有根据, 但由于主观上已肯定了它的存在, 心理上便竭力趋向于这项内容, 我们在生活中无时不在接收着外界的暗示。人都会受到暗示, 受暗示性是人的心理特性, 它是人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 形成的一种无意识的自我。

2、期望效应

期望效应又叫“皮格马利翁效应”或“罗森塔尔效应”。这个效应源于古希腊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雕刻家皮格马利翁深深地爱上了自己用象牙雕刻的美丽少女, 并希望少女能够变成活生生的真人。他的真挚的爱感动了爱神阿劳芙罗狄特, 爱神赋予了少女雕像以生命, 最终皮格马利翁与自己钟爱的少女结为夫妻。后来美国哈弗大学教授罗森林塔尔等人为首的心理学家进行一系列研究, 实验证明, 学生的智力发展与老师对其关注程度成正比关系。

1968年罗森塔尔和和雅各布森教授带着一个实验小组走进一所普通的小学, 对校长和教师说明要对学生进行“发展潜力”的测验。她们在6个年级的18个班里随机地抽取了部分学生, 然后把名单提供给任课老师, 并郑重地告诉他们, 名单中的这些学生是学校中最有发展潜能的学生, 并再三嘱托教师在不告诉学生本人的情况下注意长期观察。8个月后, 当他们回到该小学时, 惊喜地发现, 名单上的学生不但在学习成绩和智力表现上均有明显进步, 而且在兴趣、品行、师生关系等方面也都有了很大的变化。这一现象被称为“期望效应”, 后来人们借用古希腊神话中皮格马利翁的典故, 称这种现象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三、心理暗示与期望效应关系

心理暗示和期望效应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在某种意义上说, 期望效应是心理暗示的理论依据。

心理暗示可分为积极地心理暗示和消极的心理暗示, 期望也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就教师而言, 你对学生产生一个肯定的信息, 那么, 你对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就会产生积极地期待, 在这种期待的作用下, 你在课堂内外都会给学生一种积极地心理暗示, 你的言行会朝着有利于发挥学生潜能的方向发展, 也会使学生不断的肯定自己, 取得良好的成绩。你若对学生产生否定信息, 就会有消极的期望, 进而产生消极的暗示, 学生就会想你所期望和暗示的方向发展, 这样你岂不是成了罪人。

四、心理暗示与期望期望效应的实际运用

1、要有积极地心态

老是认为自己要倒霉失败, 你可能真的就倒霉失败了, 这是不良的心态, 在心理学上称为“预言的自我实现”或“期望的效应”。人们平时应该拥有积极的心态, 往好处想, 看到事物光明的一面, 淡化阴暗的一面, 你的心情也许就会不断的晴朗起来。但如果没有一点危机感的话, 也是不利的, 所以, 你要在面对现实的情况下, 往好的一方面看。

2、学会积极地心理暗示

积极的心理暗示能给人带来积极的认识和体验。珍爱自己, 对自己有所期待, 相信自己的潜力, 期待生活、期待明天, 你就能有信心、有动力展开行动, 就能坚持到底。珍爱别人, 你期待与人友善相处, 你就能接受他人真诚的帮助援助, 消除心中的不满和偏见, 与他人和睦相处。珍爱生活, 对未来有所期待, 你就能投入的去欣赏一个人、赏一朵花、听一支曲、品一杯茶, 感受到生活中的乐趣。

作为家长或教师, 积极的心理暗示会给学生或孩子以积极的影响。教育孩子时切忌用消极的心理暗示, 不要总是挑孩子的缺点、指责孩子的错误, 那样做会让孩子失去信心, 丧失克服困难的勇气。

3、运用期望效应, 进行赏识教育

赏识教育是教师对学生积极期望的一种有效手段。赏识, 《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认识到别人的才能或作品的价值而予以重视或赞扬。”赏识教育------就是教师要用欣赏的、发展的眼光来对待学生, 坚信自己的学生是优秀的, 具有无限的发展潜力, 并能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宽容学生的不足, 帮助和鼓励学生不断进步, “宣扬学生最精彩的一刻”, 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使学生走上自信、自立、自强之路。这就是期望教育的核心理念。

如果一个学生感到他不被人接纳、肯定、喜欢, 就会产生一种自暴自弃的心理。因此教师要发自内心地喜欢每一个学生, 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 真诚地赏识学生, 不断增强学生的自信。要摧毁一个人最好的方法是摧毁一个人的自信心, 而要帮助一个人成功莫过于不断让其增强自信心了。

妙趣心理暗示 篇9

说是在古希腊的塞浦路斯,一位名叫皮格马利翁的年轻王子,他性情孤僻,喜欢独居,并且擅长雕刻。有一天,他用象牙雕刻了一个他理想中的美女,他天天凝望着美女雕像,把全部的痴心和热情放在了这座雕像上。终于,雕像被他的爱和期望所感动,变成了一个真正的美人,于是两人结为夫妇,从此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

有趣的皮格马利翁效应

人们常常借助这个故事来说明心理暗示的作用,也跳开这些神话传说,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对心理暗示进行了研究。其中,最为著名的实验是由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设计和实践的。

1968年,罗森塔尔和他的助手来到一所乡村小学,从学校一至六年级中各选了3个班的学生,为他们进行了语言能力和推理能力的测验。测试完毕,罗森塔尔在没看测验结果的情况下,随机选出了20%的学生,然后以赞美的口吻告诉相关老师,说这些孩子很有潜力,将来可能比其他学生更有出息。

8个月后,罗森塔尔再次来到这所学校。奇迹出现了,他随机指定的那些的学生,成绩普遍有了显著提高。

由于罗森塔尔提供的名单是随机抽取的,所以那20%的学生,并非都是成绩一直优良或者智商较高的孩子。罗森塔尔通过“权威性的谎言”暗示了学校的老师,老师再用他们教学中的行为和情绪暗示这20%的孩子,让他们不知不觉地增加了“我是最棒的”信念,从而更加努力地学习,提高了学习成绩。

这个实验,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了在现实生活中,心理暗示是怎样起作用并且带来效果的——虽然不能如神话传说那样把雕像变成活人,但是对个体的塑造和激励作用却同样惊人。因此,人们以神话中男主角的名字命名了这个实验,叫做“皮格马利翁效应”,又由于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对这个实验具有重大贡献,所以又被称为“罗森塔尔效应”。

心理暗示的“红”与“黑”

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在教育领域,鼓励与正面的引导能够帮助人们发挥潜力,做到更好。那么在其他领域,心理暗示是否仍然有这样神奇的威力呢?

来说说两个发生在战争时期的故事。

一战期间,前线流行一种心理恐惧症,叫“弹震病”——是因为炸弹的爆炸导致士兵长期受到惊吓而导致的。这种病患,轻者无法正常参加战斗,重者四肢瘫痪,丧失行动能力,但从医学的角度却检查不出任何病情。当时,英国的心理学家麦独孤作为随军人员参加了战时治疗。他让士兵们信任的上司亲口告诉那些患病的士兵,他是一名著名的心理学家和医生,肯定能够治好他们的病。然后,他找来一支笔,在一个下肢失去知觉的士兵双腿膝盖以下若干寸的地方各画了一个圈,并肯定地告诉患者,次日便会有知觉。第二天复查时,那个士兵果然觉得膝盖下方有了一些知觉。这样日复一日地往小腿下方画圈,最后画到脚面上之后,这个士兵便痊愈了。

而另一个故事则说的是二战期间纳粹在战俘身上做的一个实验。

纳粹将一个战俘捆绑起来,蒙上双眼,把他的胳膊从墙上的一个小孔伸到另一个房间,然后用器械在战俘的手腕上扎了一针,并且告诉战俘,现在对你抽血处死。被蒙上双眼的战俘听到血滴进器皿的嗒嗒声,哀号一阵后气绝而亡。

事实上,纳粹并没有抽这个战俘的血,滴血的声音是模拟的自来水声。战俘的死应该归咎于他的自我暗示:把嗒嗒声想象成自己的血流出的声音,以为自己马上就要血流而亡,极度的恐惧使身体产生化学变化,最后真的死了。换句话说,这个战俘是被自己吓死的!

这两个故事,让我们看到心理暗示在不同情境下的运用,能带来截然不同的积极与消极的结果,也同时告诉我们,不仅在教育领域,医疗、刑讯等生活工作中的诸多领域,心理暗示都能够发挥巨大的作用。

心理暗示与权威性谎言

那么,心理暗示是怎样做到这些的呢?

其实在皮格马利翁效应中,心理学家们已经给我们揭示了其中的奥秘,那就是心理暗示要想发挥作用,其中必须存在“权威性谎言”。

皮格马利翁效应中,心理学家们相对于学校老师是权威者,老师相对于学生也是权威者。又由于非权威者总是相信和信任权威的,所以老师对心理学家的话言听计从,而学生也会对老师给予自己的期望深信不疑,于是就出现了“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的结果。

同样,心理学家麦独孤用心理暗示治病救人的过程中,他也运用了“权威性谎言”的技术——他让士兵们信任的上司(权威者)告诉患病士兵,他是著名的心理学家和医生,以树立起患病士兵对他的信任和信心。于是,当他成为患病士兵们心中另一个权威的时候,他说的每一句话都会比平常更具威力,更能产生预期的效果。

显然,在最后一个故事中,权威与非权威的对比也是分明的——相对于战俘而言,对他实施刑讯的纳粹是当然的绝对的权威。而正是因为战俘相信,纳粹有决断他生死的权力,所以他才会在一句宣判和特殊情形中,自己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利用积极心理暗示

洞察到“权威性谎言”是心理暗示真正起作用的关键技术之后,心理学家们开始在应用心理学领域,如积极心理学、成功心理学、健康心理学等,展开相关研究,最后发现:在企业管理中,管理者如果经常赞美员工,激励员工,并给他们描绘出更壮阔的企业前景,这个企业的生产效率就会比较高;而在家庭生活中,经常受到父母表扬和正面鼓励的孩子,长大之后,会比在批评与否定声中长大的孩子,获得更多的成就。

此外,人们还可以把自己塑造成为一个权威者,以对自己施加积极的暗示,这叫做自我暗示。比如,一个成功心理学家就宣称,他曾经想买一辆非常拉风的红色跑车,于是就把这辆车的照片,贴在每天起床必然看到的地方,然后一遍一遍对自己说,我要努力赚钱,我要努力赚钱买这部车!多年以后,他成功了,他不仅买到了这部跑车,而且还构建了自己的事业王国。

运用心理暗示指导初中化学教学 篇10

一、恰当运用环境暗示, 替学生营造一片快乐沃土

环境暗示主要是利用具体环境来实现对学生的暗示, 它包括物化环境暗示、艺术环境暗示和心理环境暗示。无论是优美惬意的物化环境的陶冶, 还是宽松和谐的心理环境的感化, 都能使学生在无对抗的状态下, 乐意、自觉地接受环境暗示信息。

1. 物化环境暗示:此时无声胜有声

物化环境暗示是指通过一些实物营造某种场景来感染学生, 使学生在潜意识的作用下自觉地投入学习, 主动地参与活动。许多活动从本质上来说都是人们无意识地对外界环境各种暗示所做出的反应, 因此, 暗示是个人和环境之间一个不可或缺的交流因素, 若能引发人与环境之间的“共振”, 则人与环境间的不断交流就能达到最为和谐的境界。例如:挂图在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除了学校购置与教师自制外, 还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制作。在学生迈入化学门槛之前, 教师可以布置学生设计绘制仪器装置平面图, 学生完成以后, 组织评比, 并将评选出来的优秀作品用来布置实验室, 与温馨整洁的地面、有序摆放的仪器、琳琅满目的化学手抄报、积极奋进的化学家画像交相辉映, 给学生营造一个具有良好暗示作用的化学学习心理场, 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学习化学的浓浓氛围。

2. 艺术环境暗示:山色空朦雨亦奇

艺术环境暗示是指用艺术手段创设一定的情境, 含蓄地、间接地对学生心理和行动产生一定影响。洛扎诺夫认为艺术是最有力的暗示。当学生在享受艺术美时, 身心处于松弛状态, 而大脑仍处于机敏状态, 这种状态特别适宜于人的潜能开发。教师应着力发挥化学潜在的审美功效, 创设美的课堂意境。例如:化学反应过程的现象美、实验装置的流畅美、化学家们的追求美、化学史上的发现美都是可以让学生领略的科学之美, 能够引导学生对化学美产生新奇、愉快、向往的审美感受。再如:刘禹锡的《浪淘沙》“日照澄州江雾开, 淘金女伴满江隈, 美人首饰侯王印, 尽是沙中浪底来。”道出了金的获取方法。谜语“一物到处有, 用棒赶不走, 眼睛看不到, 手摸也没有, 咀嚼无滋味, 无他活不久。”道出了空气的性质。这些艺术手段的运用都能促进学生愉快学习。

3. 心理环境暗示:蓬门今始为君开

心理学家泊恩海姆发现:凡是来自环境的刺激, 是对整个人的活动发生作用的要素, 因为它作用于人的心理, 会从多个侧面、多种渠道影响着人们心理, 这种立体式信息途径决定了环境暗示的多维性和情境性, 而学生最大的问题就是因为环境的胁迫不敢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因此, 教师运用心理环境暗示的时候, 既要当好一名导演, 又要让每个学生做好演员, 在活而不乱、分而不散的和谐环境中“演”好每一台戏。例如:在做镁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之前, 笔者提醒学生保持安静, 强调要用眼睛仔细观察镁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 这就暗示着该实验的现象比较鲜明。这样, 学生就会有意识地把本来很容易忽视掉的“一屡白烟”这一现象记住。在学习燃烧条件时, 笔者提问:如果有人拔打电话“119”, 说明什么?学生回答后再问:通常用什么物质来灭火?待学生回答水后, 笔者将氧气通到水中, 水中白磷立即燃烧, 学生非常惊讶, 因为在刚才教师的暗示之下, 水是用来灭火的, 现在竟然水中生火, 让学生在无意识之中产生了学习的欲望。

二、巧妙运用他人暗示, 给学生找寻一方灿烂天空

他人暗示是指被暗示者从别人那里接受了某种观念, 使这种观念在其有意识和无意识里发生作用, 并使它实现于行为之中。课堂教学中, 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 因此, 教师要善于通过语言、体态、活动等暗示手段给学生一些积极的暗示。

1. 语言暗示:弦外之音荡涟漪

叶圣陶教诲我们:教师的一句话可以成就一个天才, 但也可以摧毁一个天才。毋庸置疑, 教师的语言是给予学生心理暗示的重要途径, 若用的巧妙, 则效果颇佳。例如:在讲评作业时, 教师应尽量避免采用点名批评的方式。点名批评容易让学生联想到“老师不太喜欢我。”而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 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 结果与教师的初衷背道而驰。除了口头语言暗示外, 教师也可以采取书面语言暗示, 如在平时批改作业和试卷时, 对进步的学生写:“你进步真大”、“哈!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对于退步的学生, 可以写:“老师相信你, 下次一定比这次更好”。通过书面语言暗示, 常常产生“蝴蝶效应”。比如学生的作业整洁了, 学生愿意与老师沟通了, 学生更加尊敬老师了, 学习成绩进步了。因而, 教师在书面语言暗示方面, 不要怕耽误时间和精力, 说不定教师手中的笔还真是一支神奇的魔力棒。

2. 体态暗示:于无声处现真情

体态暗示就是指教师在实施教学时, 用体态语言把自己的愿望表露出来, 让学生从中感受到教育或顿悟教师的教育意图。心理学家马若琳指出:信息传播的总体效果等于7%用词, 加38%口头表达, 加55%形体语言。就是说, 教师除运用语言暗示外, 还可运用神态、体态等行为暗示, 这是沟通师生情感的特殊信息传递渠道, 教师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一愠一嗔都能引起学生的生活情感和心理活动的微妙变化,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它更能体现暗示的委婉特点。因为从心理学角度来看, 人更易相信所见到的而非听到的事实, 教师的行为是对学生最有力的暗示。笔者发现学生存在问题时, 努力通过行动做出表率, 暗示学生纠正。例如:有学生做完实验不整理就走了, 如果简单地当众责罚, 往往起不到培养学生养成良好实验习惯的作用, 所以笔者总是亲自整理, 最后一个离开实验室, 以此暗示学生作出判断, 选择行为, 次数多了, 学生也就渐渐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啦。

3. 活动暗示:绝知此事要躬行

学生在学习中碰到的最大“敌人”不是自己能力不够, 也不是学习内容深奥, 而是在学习中存在一定的动机障碍。如能依托学生喜爱的活动平台, 则可激发学生内在动机, 激活学生内在潜力, 实现活动暗示的终极目的。当我们安闲地坐在电影院里看电影时, 我们的精力全集中在电影上, 并没有有意识地去记忆某一个情节, 然而, 往往就在这种放松的精神状态中, 对电影的情节却产生了难以忘怀的记忆。心理学家毕希名教授认为, 这种创造力的假消极状态, 对于开发人的生理潜力却具有特殊的功能。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无意识的心理活动情境, 这种情境的设计与我们通常所采用的直观教学不同, 直观教学提供给学生的是实在的观摩物, 增强学生感性认识, 而暗示法设计的情境, 是让学生处于放松的假消极状态, 以利于激发学生的感知和记忆潜力。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定期组织开展化学魔术晚会、化学新年晚会、科技节、小论文竞赛、家庭小实验等活动。在这些活动过程中, 学生心情放松, 他们关心的是在活动中如何施展自己的才华, 也就在无意之中巩固和学习了化学知识。

三、积极发挥自我暗示, 为学生打开一扇自信窗户

自我暗示是指自己用某种观念影响自己, 对自己的心理施加某种影响, 使情绪与意志发生作用, 并促成它转化使它实现为动作或行为。心理学家威廉姆斯指出:无论什么见解、计划、目的, 只要以强烈的信念和期待进行多次反复地思考, 那它必然会置于潜意识中, 成为积极行动的源泉。比如美国拳王阿里每次回答记者的提问后, 总忘不了说一句“I’m the best!”就是一种积极的自我暗示。例如:学生书写方程式缺这漏那是一个通病, 这是由于学生书写时, 常常缺乏检查意识造成的, 一般在教师的提醒下能够改正过来。但考试的时候, 没有了教师的提醒, 只能依靠自己。几乎每个学生书写时都会忘记标上箭号而被老师打上“血淋淋”的叉, 此时学生不妨把这种痛苦扩大化, 想象这种疼痛是被利箭所射带来的。因为要记忆的东西经过强烈情感的过滤之后, 就会使人记得更深刻、持久。以后, 每次书写时, 学生就想象成被利箭所伤, 这样就会大大降低错误几率。

尽管心理暗示对初中化学教学具有不容低估的作用, 但也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 只有当它和具体的教学行为结合的时候, 教师“无心”的心理暗示, 能在学生不设防时悄悄地潜入学生的心灵, 才有可能使教师的暗示真正向积极的方向发展。另外, 心理暗示是一把双刃剑, 它的作用可以是积极的, 也可能是消极的。故教师要坚持积极、正面引导学生, 避免负面暗示对学生心理和行为产生不良影响。总之, 只要我们不断摸索、不断总结, 心理暗示会对建构初中化学高效课堂具有独特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钱铭怡.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 1994.

[2]张景浩.积极心理暗示效应应用个案.教育科学研究, 2003 (4) .

[3]多湖辉.让内心充满活力——自我暗示技巧.北京:中国友谊出版社, 2004.

上一篇:外贸培训下一篇:写作的几点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