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水县工业经济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

2024-10-26

泸水县工业经济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精选8篇)

泸水县工业经济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 篇1

泸水县工业经济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

泸水县位于云南省西部偏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南部,东经99’34一99’09北纬25’33一26’32之间。东靠碧罗雪山与兰坪、云龙两县相邻,南接保山市,西与腾冲县和缅甸联邦共和国毗邻,北连福贡县。县域东西横距58公里,南北纵距95公里,国境线长136.24公里,总面积3203.04平方公里。泸水由于受历史、地理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工业起步晚,起点低,固定资产投入不足,发展缓慢,由于工业发展滞后,导致出现了“资源富县、农业小县、工业弱县、财政穷县”的被动局面。

一、泸水县工业经济发展背景

近年来,县委政府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迎难而上,按照“工业强省”和“矿电经济强州”的发展战略,立足于泸水县情,强化以工业为重点的“三镇经济带”,推动工业进步,工业结构从过去单一的粗加工逐渐向精深加工多元化发展,涉及的行业有矿产资源开采、冶炼,水电资源开发,农副产品、畜牧制品加工等。通过几年的发展,基本上形成以水电开发为主和建筑建材、矿产资源开发、粮食制品加工、农副产品加工的产业群。加快了县域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十一五”期间是我县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能否做到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宽思路,抓住机遇,对加快我县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发展至关重要。为进一步加快发展步伐,缩小差距,县委、政府在省委、省政府建设“工业强省”战略目标和州委、州政府实施“矿电经济强州”的战略目标促动下,根据县域经济发展的实际和要求,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和研究,根据区位和资源优势,区域战略和工作部署,提出了“东工业西边贸、南农北电中城镇”的“十一五”发展战略,并确立了

“十一五”期间我县工业经济的发展思路是走“矿电结合,开发中小水电,建立支柱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路子,发挥丰富的资源优势和后发优势,坚持“以资源为依托,以政府为引导,以市场为导向,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为动力”的原则,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推进信息化”,实现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2005年7月,县委、县政府根据全州经济发展战略,结合我县资源优势,提出了工业强县的经济发展战略。根据这一战略目标总体框架,决定建立工业园区,为加快全县工业经济提供发展平台。

二、泸水县发展工业经济的优势

在泸水县境内,丰富的资源及区位优势,催生着发展工业的坚定步伐。

1.矿产资源

(1)硅资源。由于受地壳构造运动和多期次岩浆活动的影响,泸水县硅矿分布较为广泛,其蕴藏量达4600多万吨,主要分布在古登乡159、罗嘎箐、念坪、马古图鲁,六库镇石缸河,鲁掌镇姚家坪等地,平均品位97%,局部矿段品位达98.8%。

(2)有色金属矿产资源。一是境内矿产资源。泸水有石缸河、岩房、五叉树、志本山的锡矿和锡钨矿、称杆自把和隔界河的铅锌矿、鲁掌鲁祖的黑钨矿、大兴地阿尾大和自苦的铅锌矿。二是境外矿产资源。境外缅北地区地广人稀、资源丰富,具有丰富的林业资源和矿产资源。据初步考察,矿产资源主要有钼矿、铁矿、铅锌矿、黄铁矿等,矿产资源储量大且易于开采,目前已有部分企业在开展前期工作及开发矿产资源。

2.水能资源

我县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尤其是水能资源十分丰富。县境内共有大小河流54条,其中有开发价值的38条,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约为47.43万kw,属于水能资源的“富矿区”。

目前,我县与签订投资开发协议的电站23座,拟装机34.72万KW,概算投资15.62亿元。在2007年3月前,投产试机9.15万kw,2008年4月前投产试机18万kw,2008年12月前将已争取到开发权的所有电站全部投产运行。在“十一五”的头3年全面完成所有的小水电建设任务,实现电力装机总量达30万kw以上,年发电量达15亿度以上,“十一五”末,实现我县境内小水电的装机可达51.25万kw。随着全州小水电开发工作的进一步推进,运用电网互连,实现电力发展与工业建设协调推进,以电力资源开发带动矿产资源加工业,做到矿电连动发展,实现“矿电经济强州”的战略目标。

3.生物资源

全县森林覆盖面积355.24万亩,占总面积的44.2%,森林蓄积量达3162.7万立方米。植物共有180余科,600多属,1300多种。其中,可食野生植物35种,芳香油料植物32种,纤维植物20种,淀粉植物16种,药用植物300种。属国家一级保护的植物有秃杉等;二级保护的有长蕊木兰等16种;三级保护的有白菊木、红花木莲等12种;属省级保护的还有23种。经济林木主要有核桃、油桐、漆树、板栗、花椒、木瓜等,其中漆树品种“碧乃金”为全国优质品种,核桃品种“泸水1号”为全省优质品种。

4、区位优势

由于边三县山高坡陡,土地资源相当紧缺,发展工业需要一定的土地条件,按照州委州政府开发怒江水电战略,怒江两岸有条件的地方又不能建设矿冶工业企业,老窝河谷则完全具备了建设工业园区的条件,河道两岸有大量的土地资源,现已经有一定量的工业企业入驻,基础设施较好,原320国道贯穿全境,是瓦贡公路的必经之地。现在由于S228路线走向发生改变,即金—六二级公路由大理州云龙县曹涧开始叉道到我县上江乡七棵树,绕开了原老窝乡,因此,更具有发展工业经济的区位优势,以供电为主的有关基础配套设施比较好完善,特别是在分水岭雪山脚下的高山荒地建设硅冶炼基地,避开城镇和人群降低环境污染。为州委政府在泸水乃至边三县打造一个工业园创造了一个运作平台,该区域是怒江边三县唯一可以适度发展工业的地方。因此,我县具有一定的发展工业经济的区位优势。

三、泸水县工业发展的政策和对策

工业园区是发达国家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的成功模式,也是省内部分地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成功模式,依托泸水境内外丰富的矿产资源和生物资源优势,泸水工业园区建设符合市场经济效应规律和不平衡发展规律,符合国际惯例和我国经济发展需要,从全省园区建设的成功经验显示,我县的工业园区建设是具有生命力和发展前途的。在省经委、州委、州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进一步解放思想,坚定信心,严格按照省经委的发展要求规划好、实施好泸水工业园区,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统一认识,牢固树立工业强县的发展理念

通过几年的努力,目前入驻工业园区的年产1000吨木腊项目已建成投产,年产2300万块的免烧砖厂的产品已通过省级认证,工业园区分水岭片区的硅冶炼理论设计规模达23万吨以上,各重点工业建设项目稳步推进。全县重工业,谋工业的氛围已基本形成,工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步提升。要更好更快的发展工业经济,使之成为支柱产业,必须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紧紧围绕州委六届三次全会提出实现“二次跨越”的总体部署,把发展工业提高到富民强县的高度来认识,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提高服务水平,牢固树立“无工不富”的思想观念,为实现泸水的率先发展奠定基础。

(二)狠抓工业园区建设,搭建发展工业经济平台

我县工业园区《总体规划》及《可行性研究报告》于2007年9月13日通过省级评审批准实施建设以来,在以宏盛锦盟十万吨硅冶炼一期工程的示范和带动下,先后进入了宏鑫、金盛、金志等硅冶炼企业,各企业综合生产规模计划达20万吨以上,以硅冶炼为产业集群的工业园区正逐步形成。因此,在对工业园区建设过程中,一是要严格按照“一园四片”的总体布局,坚持“政府主导、统一规划、行业引资、企业运作、产业组团、分块建设、注重规模、配套服务”的建设理念,坚持长远规划与分期实施建设相结合、突出重点与连片建设相结合、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的原则,对工业园区进行科学合理规划,充分发挥园区集聚效应,使入驻园区的企业按规划建设。二是确实站在泸水实现率先发展的高度,在思想上、行动上贯彻落实“工业经济强县”的发展战略,以筑巢引凤的实际行动,加大对园区基础设施和软环境建设的投资力度,为各类入园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和投资环境,对内把边三县的资源进行整合,为怒江实现“二次跨越”作应有的贡献;对外,面向全省全国,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工业园区的各项建设。三是要坚持“企业向园区集中,产业向龙头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的发展思路,努力将工业园区建成整体优势明显,区域特色鲜明、骨干地位突出的硅工业基地,从而达到财政增收、企业发展,资源得到综合利用,农民从中得到实惠的共赢目标。

(三)强化措施加快发展

一是加快硅冶产业的发展。我县有丰富的硅矿资源和水能资源为硅冶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要以硅项目为重点,一方面积极服务好、支持企业加快项目建设,另一方面进一步做好洛本卓、古登、称杆一线非金属矿硅资源的勘探和开发工作,作为硅冶产业加工原料基地,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做强做大硅产品开发、加工产业。

二是加快中小水电开发工作。县境内共有大小河流54条,其中有开发价值的38条,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约为47.43万kw,属于水能资源的“富矿区”。目前,我县已签订投资开发协议的电站23座,拟装机34.72万KW,争取在2010年前全面完成已取得开发权的小水电建设任务,实现电力装机总量达30万kw以上,年发电量达15亿度以上。同时,积极配合怒江干流大电开发,协调好、服务好大电开发工作,尽快促成水电产业群的形成。

三是抓好以水泥厂建设为龙头的建筑建材产业发展。结合怒江水电开发、交通道路、六库新城区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资源和人力优势,抓紧抓好年产80万吨水泥项目建设,加快水泥厂、机制混凝土免烧砖、石材等项目建设,来保障怒江建设的需求。

四是加快以石缸河矿山为重点的矿业经济发展。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是按照新型工业化以及新的矿业经济发展要求,以石缸河锡钨矿为主,进一步加大自把铅矿、鲁祖钨矿等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的堪查、开发工作,做到依法依规开发经营,坚持“矿山开发与环境治理并重,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重”的原则,加大基础投入,加大科技投入,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资源消耗,减少资源流失和浪费,做大做强矿业经济。

五是加快农、林、畜产品开发加工工作。结合怒江四个百万工程建设,以漆树加工、核桃加工、松香加工、草果加工、茶叶加工、桐油加工、咖啡加工、蚕丝加工重点项目为龙头,加快农产品、林产品、药材产品、畜产品的开发,实现工业、农业、畜牧业与林业的协调发展。将丰富的资源优势有效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农民增收,企业发展,财政增长的县域经济。

六是加快口岸经济转型工作。以口岸转型为平台,进一步提升和活跃边贸经济,不断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力度,实现从地上资源开采向地下资源开发转移,进一步做好缅北矿产资源的进口、初加工、储存、集散工作,为泸水工业建设提供资源保障。

在抓好六类产业发展的过程中,要坚持又好又块,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注重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正确处理工业建设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和矛盾,确保工业建设的持续发展。

总之,发展工业的思路已经明确,目标已经确定,只要在县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进一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县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上来,把握好机遇,按既定的发展思路和措施,大胆创新,苦干实干,泸水工业发展的潜力巨大,工业经济必将会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从

而实现泸水经济社会率先发展的目标。

泸水县工业经济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 篇2

1 农业发展现状

县委、县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打造粮食生产核心区重点县为目标, 把抓好粮食生产作为夯实该县农业基础的主攻方向, 多措并举, 深挖潜力, 着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粮食单产、总产逐年稳步增长, 粮食生产连续8年丰产丰收, 小麦、玉米单产连续4年达7 500 kg/hm2以上。在抓好粮食生产的同时, 加快种植结构调整, 姚集乡蔬菜、东城办温室、城关乡花卉、练集镇葡萄等特色农业种植已初具规模。农业经营机制创新步伐不断加快, 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303家, 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1.12万hm2。

2 发展目标

从建设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重点县的重大战略入手, 从深化农村改革的关键领域为突破, 着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加快调整农业种植结构, 积极推进农业经营机制创新,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 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确保商水县农业生产全面丰收, 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3 对策

3.1 着力抓好粮食生产

坚持把发展粮食生产放在现代农业建设的首要位置, 始终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 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以稳定面积、改善品质、依靠科技、主功单产为目标, 狠抓各项关键技术措施的落实, 逐步建立起粮食生产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

3.1.1 加强农作物病虫害防治。

一是建立商水县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防治区域站, 加强农业有害生物预测预报、植物有害生物检疫及农产品农药残留监测等。二是加强重大病虫害统防统治专业队建设, 建立健全乡、村病虫害防治专业化机防队, 重点加大对农机和植保专业合作社建设扶持力度, 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 扩大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到2020年, 全县统防统治面积达到80%以上。三是建立健全县乡测报网络[1,2], 在农作物暴发性、危险性病虫害发生时, 能够第一时间发出预警, 并能及时采取措施加以控制, 把病虫害给农业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的限度。四是加强植物检疫、调运检疫和市场检疫检查工作, 控制已发生检疫性病虫害的扩散, 拒绝未发生检疫性病虫害的传入。

3.1.2 推广配方施肥。

一是建立商水县土壤肥料检测中心, 增强测试手段, 提高检测能力, 科学评价该县的耕地质量, 摸清该县耕地不同肥力水平的最佳施肥量, 建立土壤基础信息数据库, 为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推广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二是深入推进测土配方施肥, 通过发放配方施肥建议卡、明白纸、开展培训等形式, 在全县推广、普及配方施肥, 提高产量, 节本增效。三是大力推广秸秆还田或秸秆“过腹”还田, 开辟有机肥源, 进一步培肥地力, 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3.1.3 强化农技推广。

一是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科研和农技推广工作的支持力度, 推进农科教结合、产学研协作, 加快科技创新和成果应用。加强农业领域的重点实验室和试验基地建设, 准确提供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实施依据。二是加强新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建立县级农技推广服务中心、乡级农技推广服务站, 县、乡形成职能明确、设置合理、布局优化、运转协调的多元化农技推广体系, 多种形式开展农业技术推广, 构建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机制。三是加强农业科技培训。充分利用农业技术人员贴近农民、了解农民的优势, 通过创建农业科技示范, 举办农业技术培训班、农民田间学校、广播电视讲座, 以及百名科技人员包百村入户到田等多种形式大力开展技术指导、科技培训, 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种植水平。

3.1.4 搞好种子工程建设。

一是以实施良种补贴项目为支撑, 进一步优化品种结构, 加快高产、稳产、优质、抗逆品种的推广与应用。搞好种子示范田建设, 为该县种子安全、合理利用, 提供科学依据。二是以县农科所为依托, 建立3333.33 hm2的优质小麦良种繁育基地, 满足该县用种需求。三是抓好农作物种子风险储藏建设, 储存全县用种的50%, 切实增强抗御风险能力, 有效防止自然灾害发生时该县用种的需要。

3.1.5 开展高产创建。

把开展高产创建活动作为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关键举措, 重点开展小麦、玉米、大豆高产创建示范田。集成技术, 集中要素投入, 实现良种良法相配套, 指导农民科学管理创高产, 最大限度地挖掘增产潜力, 推动全县粮食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

3.1.6 加强农田设施建设。

把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作为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 努力夯实粮食生产基础, 增强粮食生产后劲和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按照“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标准, 依托农业项目支持,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切实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为粮食生产提供了基础保障。

3.1.7 抓好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工程建设。

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市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 为打造该县粮食生产核心区示范县, 夯实“三化”协调发展基础。到2020年, 全县集中打造6.67万hm2“田地平整肥沃、灌排设施完善、农机装备齐全、技术集成到位、优质高产高效、绿色生态安全”的高标准永久性粮田, 强化要素投入, 创新发展机制, 化解制约因素, 不断提高单产水平, 持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3.2 加快农业种植结构调整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技创新为手段、质量效益为目标, 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一是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 大力发展经济作物, 搞好经济作物栽培新技术和名、特、优新品种的引进、示范和推广工作。二是建立商水县蔬菜研究所, 主要开展蔬菜及经济作物的配套栽培技术、蔬菜工厂化育苗技术、设施栽培技术、配方施肥技术及粮菜间套作等技术的研究与示范等。三是建立66.67 hm2标准化生产示范区, 开展绿色蔬菜生产技术示范与推广。四是大力发展特色、精品农业。在姚集棚菜、郝岗烟叶、城关乡花卉、练集美人指葡萄等基础上, 选择2~3个效果明显、经济效益显著的示范区, 辐射带动周边农户, 大力发展高效、优质农业。

3.3 加快经营机制创新

一是引导农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 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 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但不得改变集体所有性质, 不得改变土地用途, 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二是采取宣传引导、政策扶持、示范带动、强化服务等措施, 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 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3.4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

以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为核心, 以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为依据, 以健全农产品质检机构为基础, 以配备先进的检测设备为手段, 以加强检测人员素质为保证, 全面提高检测能力, 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增强商水县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一是建立健全县、乡农产品质量检测站, 使村级检测室达到80%以上, 形成一个职能明确、运行高效的检测网络, 以快速检测、指导当地农业生产为目的, 直接面向农产品生产基地、流通环节和消费环节开展日常性检测工作。二是突出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检测职能, 负责指导农产品生产基地、农贸市场、连锁超市的检验检测工作。三是加强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 到2020年, 全县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达到6.67万hm2以上。四是加强对全县所有的无公害生产基地和生产企业监管, 建立健全生产档案, 达到全程监控的目的, 并负责定期进行技术培训。

3.5 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一是做大做强龙头企业[3,4]。认真落实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税收、信贷、用地、用电等各项优惠政策, 逐步增加对农业产业化的财政资金投入, 采取贴息、补助、信贷担保等方式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加强基地建设, 以龙头企业为依托, 以农技部门为技术支撑, 建设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基地。二是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按照服务农民、进退自由、权利平等、管理民主的要求, 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依法设立内部管理机构, 制定章程, 完善财务管理、利益分配、民主决策制度, 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三是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模式, 保证企业原料和农民利益, 降低市场风险, 实现多方“共赢”。支持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采取订单农业、入股分红、利润返还等方式, 建立自愿平等、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机制。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 鼓励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让农民更多地分享加工、流通增值收益。对与农民建立起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的龙头企业, 在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给予支持。

摘要:介绍了商水县农业发展现状, 提出了发展目标, 并从抓好粮食生产、加快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加快经营机制创新、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 以供参考。

关键词:农业经济,现状,目标,对策,河南商水

参考文献

[1]王久龙.南京市江宁区淳化街道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及农民增收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 2010 (17) :387-388.

[2]潘鹏.试论临夏州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J].农业科技与信息, 2008 (16) :10-11.

[3]吴朗平, 黄焕云, 骆涛林.浅析云南农业经济发展现状与对策[J].现代营销, 2011 (7) :171.

泸水县工业经济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 篇3

关键词 马铃薯;产业发展;云南省泸水县洛本卓乡

中图分类号:F326.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5)12-108-02

洛本卓乡地处怒江峡谷腹地,位于云南省泸水县最北端,北与云南福贡县匹河怒族乡接壤,东与云南兰坪县营盘镇分界,南与泸水县古登乡相连,西与缅甸毗邻,属于全省506个扶贫攻击乡之一。全乡总面积267 km2,总耕地面积为849.6 hm2,其中旱地768.97 hm2,水田80.63 hm2,水田面积只占总耕地面积的9.5%。全乡辖8个村民委员会73个自然村89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1 432人,其中农业人口2 741户10 666人。

马铃薯在洛本卓乡被广泛称作洋芋,是洛本卓乡种植的主要粮食兼经济作物之一。由于马铃薯具有耐旱、耐瘠薄、适应性广等优点,在洛本卓乡农作物种植面积中仅次于玉米居第二位,以冬、春两季种植为主,冬季主要集中在洛本卓乡金满、格甲、俄嘎、保邓、托拖江西片区种植,春季主要集中在刮然、子竹、色德等海拔较高的高寒山区种植,还有沿江一线小面积的秋马铃薯种植。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洛本卓乡贫困群众解决温饱,走向脱贫致富的重要经济来源和支柱产业。为切实把马铃薯产业培育成洛本卓乡的重点优势产业,进一步推动洛本卓乡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笔者结合洛本卓乡的实际及多年从事基层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经验,简单谈谈对洛本卓乡马铃薯产业发展的几点看法,仅供广大农业科技推广工作者参考。

1 洛本卓乡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

洛本卓乡马铃薯生产历史悠久,以小春作(11月中旬-12月旬播种,翌年4月中旬收获)为主,早春季马铃薯主要分布在海拔较高的高寒山区。长期以来,洛本卓乡党委、政府对马铃薯产业发展高度重视,把它作为洛本卓乡重点冬季农业开发项目来抓,并于2008年7月成立了洛本卓乡马铃薯产业发展促进协会。自2000年以来,泸水县农业和科学技术局也从资金和技术上给予洛本卓乡马铃薯产业发展大力倾斜和支持,通过引进新品种,推广适用增产技术,搞好核心示范片区样板建设,有力促进了洛本卓乡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到目前,已形成由沿江一线种植逐步发展扩大到半山区、山区种植的发展格局,同时也成为了洛本卓乡发展特色农业、效益农业的新亮点之一。

1.1 马铃薯种植面积稳定发展

洛本卓乡马铃薯种植面积从20世纪90年代末期的26.687 hm2发展到2014年的702 hm2,平均单产由原来的750~850 kg/667 m2,发展到现在的1 234 kg,2014年末实现总产达1 240万 kg。

1.2 种植地域分散,难以形成规模生产

洛本卓乡马铃薯种植区域相对分散,难以形成一定规模种植格局,加之缺乏马铃薯加工业,产销不能形成一条龙,只能出售商品薯,产品资源得不到增值。

1.3 引进了一批适合洛本卓乡种植的优良品种

洛本卓乡种植的马铃薯品种,主要从云南丽江、中甸等地引进。目前,生产上主要推广应用的品种有胜利2号、云薯505等品种;同时,2014年冬季本单位还引进了中甸红、宣薯2号、昆薯3号、青薯9号和S05-1623等品种进行品种比较试验。

1.4 栽培模式多样化

洛本卓乡马铃薯栽培模式不断得到创新和发展,栽培模式由简单的满天星栽培,逐步发展成高垄双行栽培以及地膜覆盖栽培和免耕栽培,大大提高了马铃薯产量和经济效益。

1.5 品牌优势初步形成

由于洛本卓乡特殊的地理、土壤等自然条件的优势,生产出来的马铃薯淀粉含量高、品质优、口感好,因而深受消费者的青睐,“金满洋芋”品牌优势初步形成。

2 洛本卓乡马铃薯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洛本卓乡马铃薯产业发展普遍存在马铃薯生产基础条件差,马铃薯品种单一、品种退化严重,品种抗病弱,种植观念落后,栽培管理粗放,病虫危害突出,马铃薯种植效益低等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马铃薯生产基础条件差,缺乏配套设施

全乡849.6 hm2耕地中旱地占90.5%,马铃薯基本种植在山坡旱地上,没有灌溉设施,生产的基础条件极差,抗灾能力弱,一旦发生自然灾害,便造成马铃薯大幅度减产,生产极不稳定,造成马铃薯年际间产量波动大。

2.2 群众科学文化素质差、科技利用率低

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洛本卓乡农民平均受教育程度只有4 a,文盲、半文盲的比例大,加之交通不便、信息不畅、科学种植管理的意识差,导致广大农民在马铃薯生产过程中科技利用率低,难以将先进的科学技术推广。

2.3 缺乏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

良种是提高马铃薯产量的一个关键因素,由于没有良种繁育基地,马铃薯种薯大多从外地引进,极大地增加了马铃薯生产成本,部分农户由于经济困难,买不起种薯,长期使用自留种,造成马铃薯品种退化、品种混杂、带病毒严重,致使马铃薯产量降低、品质下降。

2.4 马铃薯种植规模化、集约化程度较低

洛本卓乡马铃薯生产主要集中在冷凉的贫困山区和半山区,农民种植观念落后,种植模式单一,马铃薯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程度低,整体生产水平不高。再加之交通不便等因素,种薯薯和商品薯薯运输困难,运输成本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马铃薯产业的发展。

2.5 马铃薯病虫危害突出

根据多年的种植情况看,洛本卓乡境内种植的马铃薯发生的主要病害是晚疫病,发生的虫害主要是地下害虫黄蚂蚁危害,危害严重时产量和品质严重下降[1]。

3 洛本卓乡马铃薯产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针对洛本卓乡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促进马铃薯产业的又好又快发展,提出以下对策措施。

3.1 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增加投入

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快洛本卓乡马铃薯产业发展的重要性,把马铃薯产业发展作为推进洛本卓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列入议事日程,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来抓,切实加强领导[2]。因地制宜发展马铃薯产业,是当前洛本卓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优化改革耕作制度、挖掘粮食增产潜力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小春马铃薯,生产周期短,并且不与前茬作物争地,是主要的战略生产储备作物。但目前,洛本卓乡对马铃薯产业的生产投入不足,国家的一些优惠政策在马铃薯生产中得不到落实,马铃薯产业发展必然受到一定影响。因此,一定要树立“大粮食”观念,增强发展马铃薯产业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提高发展马铃薯产业重要性、紧迫性和可行性的认识,切实加强马铃薯产业发展的领导,落实好马铃薯产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措施。

3.2 以科技为依托努力提高马铃薯生产效益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推进科技创新与进步,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在马铃薯产业发展中,要转变工作思路和工作方式,把马铃薯产业发展从单纯依赖数量上的扩张实现增长,转变到依靠农业科技进步提高质量和效益的轨道上来。为此,要大力推进洛本卓乡马铃薯产业向生产区域化、品种优质化、栽培标准化、服务社会化的方向发展。要切实抓好以下工作:一是健全农业科技队伍,加强技术培训,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技术培训,大力提升农民科学种植水平;二是培育种薯繁育基地或积极引进新品种,加快品种的更新换代,不断提高良种覆盖率;三是积极建立马铃薯高产栽培示范样板,以点带面,典型引路,全面推广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

3.3 不断改善马铃薯生产的基础条件,推进马铃薯规模化生产

各部门要高度重视马铃薯生产基础设施的建设,不断夯实基础,促进马铃薯产业的大力发展。

3.4 精心打造品牌优势,切实搞好商品流通

大力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引导和扶持农户树立品牌意识,加强产品的宣传推介。加大对“金满洋芋”品牌的宣传力度,扩大其知名度,提高市场占有率。

3.5 加强宣传引导,积极做好服务工作

充分利用各种媒体,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宣传马铃薯的营养价值和发展前景,正确引导市场消费。同时,农业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认真做好市场调查,了解和掌握市场动态,及时发布市场价格和市场需求信息,引导农民种植适销对路的产品,及时准确发布气候变化和病虫害发生情况信息,指导农民做好防旱、防寒和防病虫害等工作。

4 结语

只有对洛本卓乡马铃薯产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分析和研究,并提出符合洛本卓乡实际的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对策措施,才能促进马铃薯产业的发展,推动洛本卓乡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映明.大力发展云南马铃薯特色优势产业[J].农村实用技术,2003(12).

[2]马金虎,田恩平.宁夏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优势与设想[J].中国马铃薯,2004(1).

XX工业园区人才现状与发展对策 篇4

XX工业园地处在省会东侧,以生物医药研发制造为主体,随着XX制造产业园的并入,扩展了制造、加工等产业,是省人事厅批准的留学生创业园。近年来,从园区发展的实际出发,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以人为本,把促进发展作为为工作的根本出发点,紧紧抓住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切实提高开发水平,努力在更高层次上优化区域的投资环境,为园区的建设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一、园区人才开发管理的现状

工业园区成立了园区人才市场,实施人才招聘引进、劳动力调配等管理。到2004年底,入园企业120多家,其中生物医药业72家,制造加工和其他产业50多家,现有职工总数为36000余人。其中,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为14000余人,占职工总数的39%;具有技术职称的人才共有6100人,占职工总数的17%。

二、园区人才开发管理存在的问题

1、人才总量不足。在引进上百家企业的同时,也要同时引进大量的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人才。根据园区发展的规划,特别是随着现代制造园的并入,在未来几年中,急需补充大批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和技工人才。

2、人才素质不高。第一是学历层次,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才比例偏低。第二是人格素养,包括诚信、毅力、团队意识、敬业精神,以及同情心,还需进一步培养和提高。

3、紧缺人才难找。随着专业的日趋细分和科学技术的加速提升,企业急需的一大批诸如生物医药、机电一体化、计算机、现代营销等专业的专门人才依然紧缺;同时,具备先进管理理念和丰富管理经验,并熟练掌握外语的管理型人才也是企业所急需的。

4、人才流动频繁。由于园区毗邻长沙高新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一部分人才在园区内的企业中频繁进出,造成企业人员整体流动过于频繁,增加了企业使用人才的成本。

三、园区人才需求预测

随着现代制造园建成投产,企业的不断扩张,未来五年是工业园人才需求量最大的时期,预计每年需求各类人才4000名以上,且需求量会逐年递增。主要需求人才为:

1、科研、生产的高级、中级人才;掌握现代生物医药制造核心技术的各类专家、教授,海外留学人员;具有丰富经验的生产技术人员。年需求量在600名以上。

2、销售与市场的高级、中级人才;着力于从传统4p营销向7p营销的演绎,特别需要有深度推广经验(会议式营销推广、社区营销推广、活动营销推广等),熟练掌握市场供需状况,善于扩展现有和潜在市场的销售专门人才。年需求800多名。

3、人力资源管理的高级人才;熟悉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善于营造企业文化,培养团队精神,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年需求300多名。

4、财务的高级、中级人才;熟悉现代企业和上市股份制企业财务管理,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年需求400多名。

5、媒介与广告管理的高级、中级人才。擅长广告文案制作、宣传策划、包装推介。年需求400多名。

6、其他各类职业经理人员、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1200多名。

四、园区集聚、开发人才的对策

XX工业园经过7年的开发建设,人力资源工作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形成了聚拢人才的独特的地域性优势。

1、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抓紧抓好兴工强市战略的实施,根据园区开发建设的需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树立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的科学人才观,克服在人才问题上的各种不合时宜的观念。一是牢固树立人才资源的第一资源的观念。二是牢固树立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观念。三是树立有较高知识水平、创新能力的拔尖人才和有丰富实践经验与一技之长的实用人才都是人才的观念,创造人才辈出的生动局面。四是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既切实抓好教育、培养、引导人才的各项工作,又切实抓好使用、关心、激励人才的各项工作。

2、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要以科学的发展观来衡量我们的人力资源配置体制和人才管理工作,以一切为了企业发展、人才发展为核心,才能使区域社会经济获得长足发展。一是要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健全人力资源宏观调控体系。二是发展和培养人力资源的市场化体系,进一步规范人力资源的市场行为,把把资源配置到效益最好的环节中去,保护用人单位和应聘人员双方的合法权益。三是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系统。使各类人才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四是拓宽聚才渠道。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构建园区自己的人才高地。进一步拓宽引进海外留学人才的渠道,积极开展智力引进工作,争取完成更多的科研开发项目。

3、大力发展各级各类教育,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地进行人才资源培养。选择办学质量高、学生素质好、专业设置优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作为技术工人培训输出基地。

4、规划人才战略。要以科学的态度,科学严谨地制订适合区域发展的人才战略。

泸水县工业经济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 篇5

兴文县是宜宾市散杂居少数民族重点县之一,以世居的苗族为主,有苗、羌、回、彝、藏、满等17个少数民族共4.81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0.96%,其中苗族4.8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0.93%,苗族人数和占全县人口比例均为全省第一,是四川最大的苗族聚居县。全县目前有5个苗族乡(全市13个民族乡),另外还有6个少数民族人口达千人以上的乡镇。

一、民族地区发展状况

(一)民族地区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基础设施得到较大改善。民族地区发展思路明晰,“金色烤烟、白色生猪、蘑菇、绿色蚕桑、黑色乌骨鸡”等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培育的效果明显,经济增长质量和速度逐步提高。至2007年,5个民族乡的地方生产总值达57183万元、财政收入4016万元、人均占有粮食465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3096元,比2006年增加了565元。“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农网改造”、“公路通乡通村”、“农村能源”、“少数民族住房改造”等工程的实施,使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和交通、电力、通讯、住房等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目前,5个苗族乡和6个少数民族人口千人以上乡镇100%的村通路、100%的村通电、100%的村通广播电视、80%的村通程控(含无线接入)电话、90%的村通移动电话,全县共有507户少数民族危草房户改造了住房,2008年95户正在改造中。

(二)民族政策得到进一步落实、国家投入扶持力度逐年加大。近年来,中央、省、市财政加大投入,加上县级财政配套,每年向我县民族地区投入的民族专项扶持资金达200余万元。2003年,县委、县政府制定下发了《关于推进我县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意见》;2005年县委、县政府全面实施少数民族住房改造工程,力争用5年左右的时间彻底解决全县1940户少数民族住房困难户的住房问题;2006年,县委、县政府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县级民族地区专项资金增加到25万元;2008年,成立了县委民族工作委员会,并建立了民工委委员单位对口联系和帮扶民族乡制度。这些政策措施的制定出台,有力地推动了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三)民族地区的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生产生活条件不断得到改善。通过全面实施“普六”、“普九”工程,5个苗族乡全部通过“普九”达标验收。全县现有少数民族在校生 4131人,其中大专以上65人,高中131人,初中933人,小学2966人,高职36人。全面启动以僰、苗文化为主要形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申报工作,以苗族“花山节”等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为载体的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健康发展,“世界地质公园”的文化内涵不断得到彰显。全省首家县级电视台开播苗语新闻节目,成立沙坝苗族教育艺术特色学校等,促进了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和发展。通过对5个苗族乡的卫生院的重建和改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全面推进,民族地区医疗卫生条件有了明显改善,少数民族缺医少药、看病难、治病难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四)少数民族干部队伍不断壮大、文化素质明显提高。按照“坚持标准,注重培养,适当照顾”的原则,大胆选拔任用少数民族优秀中青年干部。在公务员、教师以及其他单位用人招录工作中,采取适当加分或者划出专门指标的形式向少数民族同胞倾斜。截至2007年,全县少数民族干部达到301人,其中行政干部77人,事业人员39人,教师185人;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2人,本科学历26人,大专学历123人,中专(中师、高中)学历143人。县级机关少数民族干部全部达到专科以上文化程度,乡镇班子中少数民族干部全部达到中专以上文化程度。

二、民族地区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由于社会历史的原因,全县近4.81万少数民族人口相对集中连片居住在海拔700—1700米的偏远高寒山区,地势偏僻,山高坡陡,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受地理、气候等自然环境和落后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和制约,生产生活条件差,经济文化相对滞后,人口素质偏低,这给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不少的困难和问题。

(一)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扶贫任务仍很艰巨。2007年,5个苗族乡人均生产总值4831元,比全县人均生产总值少78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仅3096元,比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低388元。同时,5个苗族乡人均纯收入1000元以下的低收入户有3350户,占民族乡总户数的11%,其中,人均纯收入625元以下的绝对贫困户有1914户,占民族乡总户数的6.3%。民族乡产业结构单一,经济总量少;少数民族生产生活条件差,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弱。根据最新统计,全县尚有1282户少数民族危草房户急需改造。

(二)基础设施落后,配套程度低,始终是制约民族地区发展的“瓶颈”。一是交通设施方面,目前5个苗族乡只有3个乡的通乡公路刚实施硬化。74个行政村虽有73个村通公路,村道公路全长597公里,但公路畅通的只有34个村共216公里,有381公里村道公路晴通雨不通或通路不通车。二是安全饮水方面,目前5个民族乡有34个村人畜饮水困难,涉及人口4.2万人,牲畜6.8万头。三是电力设施方面,5个民族乡有19个村2.4万人未进行农网改造,电力设施陈旧老化,存在用电安全隐患。

(三)民族乡财政拮据,基层政权运转有困难。5个苗族乡2007年地方财政收入4016万元,除仙峰苗族乡(仙峰苗族乡的财政收入达1509万元,占5个苗族乡财政收入的37.6%)外,其余4个苗族乡财政收入不高。2007年5个民族乡共负债42万元,加上逐年不断累积的负债共计达870万元。由于民族乡地处偏远,工作生活条件较为艰苦,致使部分干部不愿到民族乡工作和不安心民族乡工作。

(四)民族地区教育落后,医疗卫生条件差。一是5个苗族乡的中小学目前仍有1.43万平方米的D类、C类危房急需进行改造;二是5个苗族乡的14所中心校和完全小学中绝大部分无实验室、学生宿舍、学生食堂和足够的教师宿舍等综合配套教学设施;三是5个苗族乡3所单设中学的学生宿舍、教师宿舍、实验室、学生食堂等配套设施严重不足。四是代课教师数量大、比例高,5个苗族乡有教师711名,其中代课教师116名,占教师总数的16.3%。五是目前5个民族乡医院医疗设备严重缺乏,尚差医务技术人员25人,均未配置救护车,缺医少药,群众就近看病难。

(五)少数民族干部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我县应有少数民族干部480人,但实际只有301人,差179人。从结构上看,党政干部主要集中在民族乡和县级政协、统战、民宗等部门;县级综合职能部门的少数民族干部极少;事业单位干部主要在教育和卫生部门。

四、对策措施 根据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财力情况,就进一步做好民族工作和切实解决当前民族地区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建立民工委委员单位对口联系和帮扶民族聚居村制度。以制度机制入手,为民族聚居村的经济社会发展理思路、想办法、出主意、找项目、争政策。同时,要从项目、资金、配套设施等方面加强协调,为民族聚居村的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优势产业的形成和社会事业的发展提供支持和帮助。

(二)切实帮助民族地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对民族乡基础设施项目,有关部门应优先立项,优先实施。重点乡镇和重点项目还应提前立项、提前实施,切实加快建设速度,并着力提高基础设施的整体水平和配套程度。一是公路方面,增加通达工程等专项投入,分4年完成381公里村道的标准化整治,并建立维护基金,使所有村道保持畅通。二是安全饮水,利用红层找水等项目,用两年时间解决34个饮水困难村4.1万人和6.8万牲畜的饮水问题。三是危草房改造,各级财政要加大配套,将补助标准提高每户1万元至1.5万元,利用2至3年时间全面完成改造任务。四是加快推进农网改造,利用灾后重建等机会,用两年完成19个村的农网改造,彻底解决农村用电安全隐患。

(三)产业带动,帮助民族地区加快脱贫致富步伐。有计划、有重点对民族贫困乡(镇)、少数民族聚居的重点贫困村社加大扶持力度。本着选穷村、扶穷人的原则,扶贫办会同财政,指导乡镇优先将未列入省规划的少数民族贫困村列入比选竞争范围,择优进行扶持。

(四)继续加大对民族地区教育的扶持力度。一是科学规划、合理配置民族村小;二是建好民族村小,改善民族乡教师住宿条件;三是依据服务年限和地区条件分类,提高民族地区教师的补贴待遇;四是划出专项指标,适当降低标准招收民族村小教师,确定最低服务年限;五是加快建设好民族乡中心校寄宿制;六是安排一定资金用于贫困少数民族学生困难补助。

(五)切实加大少数民族干部培养选拔和任用力度。按照培养选拔的目标任务,坚持每年划出专项指标从少数民族大、中专毕业生中招录一定数量的少数民族干部,在推选少数民族领导干部时,应确定名额在少数民族中推选,并合理调整干部结构,逐步建设一支数量适当、结构合理、素质优良,适合民族地区发展与稳定需要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每次公开招录中划出一定人数专项指标,用于招录少数民族公务员。

泸水县工业经济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 篇6

大连市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大连市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状况的调查

个体私营经济发展速度和水平上的差距,是地区之间经济发展速度和水平差距的重要决定因素.本文就大连市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期促进大连市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

作 者:刘素斌 姜卉 作者单位:大连行政学院,辽宁,大连,116013刊 名:辽宁行政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LIAONING ADMINISTRATION COLLEGE年,卷(期):4(1)分类号:F421.33关键词:大连市 个体私营组织 现状、问题与对策

清水县林下经济发展现状 篇7

在集体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方面。2015年, 国家级公益林上面, 补偿面积为50.75万亩, 补偿金额为748.56万元, 其中中央财政的补偿金额为748.56万元;地方公益林方面, 补偿面积为7.61万亩, 补偿金额为74.2万元, 其中省级财政补偿金额为53万元, 其余为地方政府补贴。林权抵押贷款, 2015年第1至第4季度分别为5.1696万亩、5.2364万亩、5.3364万亩、5.3364万亩, 贷款金额分别为1851万元、2001万元、2301万元、2301万元, 其中农户贷款分别为1551万元、1701万元、1701万元、1701万元, 占总贷款总量的73.9%左右。

1 发展模式

1.1 林下种植发展模式

(1) 林果产业模式:依托新一轮退耕还林项目, 选择自然条件良好的土地精耕细作, 进行苹果、核桃、花椒等果树种植; (2) 林草间作模式:林下套种紫花苜蓿、红豆草等牧草; (3) 林药间作模式:林下套种柴胡、板蓝根、黄芪等中药植物; (4) 苗林产业模式:高密度栽植油松、塔柏等绿化苗木, 待苗木达到一定苗龄后, 出售大苗补栽小苗, 保持循环发展; (5) 林菌间作模式:在已经郁闭的有林地, 利用林下小气候发展蘑菇、黑木耳等食用菌生产; (6) 森林休闲旅游模式:依托森林资源和自然与人文景观, 适应人们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 在有条件的地方发展森林旅游、农家乐、森林人家等旅游休闲、餐饮、零售业。

整体上来看, 2015年第1季度至第4季度属于缓慢增长, 其中可以看出, 林下种植面积为10.93万亩, 其中林果种植面积5.0715万亩, 占比46.4%;林药种植面积0.349万亩, 占比3.19%;林菌种植面积0.18万亩, 占比1.65%;种苗花卉种植面积 (良种苗木基地) 0.28万亩, 占比2.56%;其他 (山野菜、种草) 5.05万亩, 占比46.2%。产值方面林下种植产值为4876.1万元, 占总产值的49.4%, 在各个产值中, 林果产值为2088万元占比42.8%, 林药产值323.1万元, 占比6.63%, 林菌产值159万元, 占比3.26%, 种苗花卉产值616万元, 占比12.6%, 其他 (山野菜、种草) 1690万元, 占比34.7%。参与林下经济整体的农户为0.692万户。

1.2 林下养殖业发展模式

(1) 林下养禽模式:利用林下空间大, 昆虫、小动物、杂草多的特点, 在林下放养或圈养鸡等家禽或野禽; (2) 舍施养畜模式:在林区或林下圈养牛等家畜或野生动物, 生产无公害畜类绿色产品; (3) 林蜂放养模式:充分利用丰富的森林资源, 结合不同时段油菜花、洋槐花等开放时期, 利用林下闲置的空间等有利条件, 大力发展养蜂业。

整体上看, 2015年林下养殖利用的林地面积为1.2万亩, 养殖数量为16.72万只, 其中林禽养殖数量 (鸡) 15.6万只, 占比93.3%, 林畜养殖数量 (牛) 0.434万只, 占比2.6%, 其他 (蜜蜂) (2000只/箱) 0.69万箱 (1380万只) , 占比4.13%。产值上面, 林下养殖产值4903万元, 占比49.7%, 其中林禽产值1514万元, 占林下养殖产值比重为30.9%, 林畜产值2649万元, 占林下养殖产值比重为54%, 其他 (蜜蜂) 从第1季度的410万元, 增加至第4季度的740万元, 增加1.8倍, 第4季度方面, 其他 (蜜蜂) 的产值占据林下养殖产值比重为15.1%。另外, 参与林下养殖模式IDE农户为299人。

1.3 林产品采集加工

整体上看, 林产品采集加工方面主要是对林产品的种植业、养殖业进行加工城成品的操作, 其中产品采集加工的林地面积为0.5万亩, 辐射农户数为0.049万人, 林产品采集加工产值由2015年第1季度的8万元至第4季度的33万元, 增加4.125倍。

1.4 森林旅游

在开展林下经济的不同模式的开展的同时, 将林下经济的林业改造作为是改造重点, 如将森林资源转化为森林旅游资源, 其中森林景观利用上, 利用集体林地面积0.065万亩, 产值61.4万元, 覆盖农户数20户, 森林人家数量为9户。

2 小结

通过本文的研究, 对天水市清水县林下经济的发展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下一步, 将对重点区域的林下种植和林下养殖业进行综合的开发及研究, 并且通过林产品采集加工和森林旅游来完善对林下种植和林下养殖的补充和帮助。

摘要:本文通过对清水县林下经济发展现状进行分析, 得出当前清水县林下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及发展现状等要素, 并针对每种模式进行实地分析。

关键词:林下经济,模式,现状,清水县

参考文献

[1]王育平, 苏时鹏, 王团真等.福建农户林下经济发展抉择的影响因素——基于501户调查数据[J].林业经济问题, 2015.

[2]罗永浩, 黄映晖, 张晋京等.北京林下经济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农学通报, 2014.

[3]彭斌, 刘俊昌.基于DEA模型的广西林下经济发展效率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4.

泸水县工业经济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 篇8

摘要:随着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开始,全球进入信息时代。信息产业与信息经济的蓬勃发展,使其在社会经济中所占到的比重逐步增大,越来越受到社会和国家的关注。通过对现阶段我国信息产业与信息经济发展的比较和未来趋势分析,制定可行的政策方针,推动信息产业发展。

关键字:信息产业、信息经济、信息产业现状、信息经济现状、信息产业与信息经济发展趋势

引言:从第三次工业革命后,世界的经济发展中心逐步倾向信息产业与信息经济,而我国从改革开放后将社会重心放在经济发展上,信息产业发展速度、产业规模、对外出口的增长等在全国各行业中发展最为迅速,渐渐将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同时信息产业带动信息经济迅速发展,给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人们的视角也越来越关注信息经济产业与信息经济的发展现状和趋势,以此来制定方针政策促使我国经济快速稳步发展。我国信息产业与信息经济的兴起

我国信息产业的兴起离不开信息化的提出和发展。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就开始着手发展航空工业和原子能工业。其中就涉及很多数据的信息化处理与演算。70年代末80年代初期中国政府逐渐认识到发展信息技术的紧迫性。80年代初,计算机与大规模集成电路普及。国务院电子振兴领导小组于1984年11月发布了“我国电子和信息产业发展战略”,我国信息产业得以兴起,信息经济也随之得到发展。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与信息经济发展的现状

20世纪80年代末期. 全国的咨询企业约3万家,从业人员57万,注册资金79.5亿元。这一时期,信息产业发展迅速。2001年,我国信息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达到4.2%。2002年电子信息产品销售收入达1.4万亿元,居全国工业部门之首,已成为我国第一支柱产业,其产业规模居世界第三,其中彩电、程控交换机产量居世界第一。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区已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聚集带。截止到2009年前三个季度,规模以上的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收入51 305亿元。同比增长0.1% ;利润1 791亿元,同比增长5.2% ;出口交货值28 932亿元,同比下降5.6%。软件业务收入9 513亿元,同比增长25.6%。电子信息产品进出口7 719亿美元,同比下降12.8%。这是本世纪以来首次负增长。其中出口4 572亿美元,下降12.5%,占全国出口的38% ;进口3 147亿元,下降13.5%,占全国进口的31%,出口降幅逐步收窄。l1、12月连续正增长。最近几年,我国各行业信息化建设已经从分散建设转为整合应用,行业IT 市场越来越成熟,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尤其是国内的软件与IT 服务产业整体收入迅速增长,经营效益不断改善,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从软件与IT 服务行业总体市场发展前景来看,据《中国软件与IT服务行业市场调查报告(2008 年)》显示,自2005 年以来,中国软件与IT 服务市场一直保持比较快速的增长。2008 年,我国软件与IT 服务行业市场规模达到2,050.2 亿元,同比增长25.2%,增加值413.3 亿元;2009 年,我国软件与IT 服务产业市场规模将达到2,585.2 亿元,同比增长26.1%,增加值535.0 亿元。2010年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了17.7%,高于同期工业平均水平1.6%,实现销售收入50589亿元,同比增长了25.9%,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组织召开了全国信息产业科技创新会议, 发布了信息产业科技发展 “十一五” 规划和 2020 年中长期规划纲要, 启动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等重大科技专项实施方案的编制工作。建设了一批软件与集成电路公共服务平台, 产业联盟对科研开发和成果产业化的推动作用有效发挥。集成电路、软件、数字电视、数

字集群、光通信、信息安全等领域涌现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运营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加大研发投入,在完善创新机制方面取得新的成效。标准和知识产权工作取得新成果,全年共发布行业标准 284项,申报并获批准国家标准49项。行业管理和市场监管工作进一步加强对行业发展的规划指导力度加大, 组织完成了信息产业 “十一五” 行业规划、专项规划、职能规划和区域规划的编制工作。各级电信监管部门按照 “以人为本监管为民” 的理念和社会利益最大化的要求,从维护广大消费者合法权益出发, 加大工作力度, 创新管理方式, 扎实开展 “畅通网络、诚信服务” 及 “阳光绿色网络工程” 等活动, 在互联互通、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等各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针对用户反映强烈的移动信息服务、垃圾邮件等热点问题, 进行了专项整治和规范稳步推进电信资费管理方式改革, 引导企业降低部分地区过高的移动电话资费和区间通话费。建设项目管理和质量监督力度加大,通信建设市场秩序好转。应急通信和党政专用通信工作得到加强。修订发布了频率 划分规定,加强了台站管理。会同有关部门开展了软件正版化、手机市场秩序专项整治,加大了税控收款机等产品的管理力度, 整顿和规范电子信息产品市场取得积极成效。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加强。全行业认真贯彻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 配合有关部门积极推进各项信息化重大工程建设,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及企业、城市信息化推进工作力度加大。认真落实电子签名法,完善了电子认证服务工作, 网络信任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启动了信息技术应用条例的制定工作,组织实施了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倍增计划。研究并提出了信息产业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工作意见,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试点取得初步成效。信息系统工程监理得到加强。配合有关部门推动全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取得新进展。信息经济的特征

信息经济的劳动力主体将转化为信息工作者。20世纪8 0 年代意大利《 时代报》发表过一篇文章题目是《本世纪末我的儿子长大后干什么?》文章写道: “我们将来有些什么工作呢?将来是这样一个金字塔: 最高层是“ 信息生产者”——科学家、研究员和工程师接下来是“ 信息传播者” —— 教师、公共信息传播人员、交流人员等;再下来是“ 协调和管理人员” —— 信息分析人员、市场调查专家、计划人员和监督人员;再下来还有“ 信息处理人员”; 最后是“ 信息业基础设施工作人员” 包括设备操作人员和通讯工作人员。这是因为,“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科技的繁荣,离不开信息工作者— 知识分子。现在战略性的科技人才,成了世界性竞争的焦点。

信息经济是知识产业占主导地位的服务型经济,而不是工业化时期的制造业经济。在信息时代.人们生产大量智力— 智力的生产力成了决定生产力、竞争力和经济成就的关键。换句话说,在信息时代人们力求最大限度地以信息的投入来代替材料和能源的投人,从而取得倍增效应。现在有一个广泛使用的术语,叫做“ 增值。所谓增值是说人们对某种原料进行加工或对某种服务加以改进后,就使制成品或者服务的价值高于原来的价值。实际上,每一种物品(劳动对象)投入有用信息后,都会增值。资产阶级经济学鼻祖亚当· 斯密在两个世纪以前就曾说过: 一个花费了大量劳动和时间教育出来的人可以比作 1 0台价位昂贵的机器。

信息经济是交互性、跨国性、全球性的经济。信息经济的生产过程不再局限在一个公司甚至一国范围内。在企业之间.竞争与合作、交流和限制总是并存,从而形成复杂的局面。这里没有水久的朋友,也没有永久的敌人,有的只是水久的经济利益。生产的跨国性,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现在.许多国家的对外贸易额,已超过国民生产总值的一半。就全球而言,贸易的增长率一般高于经济的增长率。Z D世纪兑年代.世界经济的增长率不到1 %,而世界贸易量的增长,即使去除了物价因素也达到了3 %。

我国信息产业和信息经济存在的问题

我国信息产业较欧美的国家相比起步晚、起点低,通过国家的支持及自身的努力,也

已成为信息产业大国,可不是强国,由于技术的差距.还是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一、产业规模小、结构不合理、发展不平衡。我国信息产业没有形成规模效益,更没有产业集群。产业规模小容易产生浪费,不仅在资源方面,还有技术的浪费。产业的结构“硬重软轻”,以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为主,软件业、信息服务业占的比重低;而发达国家信息产业的结构是“软重硬轻”,软件占的比重已超过硬件。我国信息产业这种不合理的结构制约了产业的发展。就信息经济而言呈现出不平衡态势。计算机、数据库、通讯等产业发展较快,而软件信息服务业就相对滞后。

二、核心基础产业薄弱、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信息产品产值低,生产手段落后。信息产业内部各个分支行业之间联系松散,缺乏互动的协调机制:一方的发展不能带动另一方发展,一方的落后却制约着另一方的进步。信息产品或服务仍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出口产品附加价值低,企业综合竞争力不强。而自主创新能力急待提高,科技投入不足,鼓励创新的配套政策还不完善,管理体制和机制还不能满足自主创新的要求。核心技术掌握在欧美发达国家手中,技术受制于人。

三、人才流失严重.缺乏高技术人才据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在2000《国际竞争力报告》中指出,我国科技竞争力排名继1999年大幅下滑12位之后,在2000年下滑3位,列28位。合格信息技术人员可获得的程度,我国居倒数第二位。可见我国面临科技人严重缺乏的局面。

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趋势

我国在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总是面临着一个相同的问题— — 是大国而非强国,在信息产业方面也是同样如此。这就说明了我国的信息产业还是落后的,仅仅依靠廉价劳动和国外的淘汰技术,在破坏环境和浪费资源的情况下,信息产业才发展到了一定规模,这种处境很尴尬。打破国外的技术垄断,南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变成为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是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也是信息产业发展的大趋势。人才培养将成为未来信息产业发展的关键世界各国不惜花巨资来培养高水平的信息专业队伍就是最好的证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对于信息产业的发展更是至关重要。只有拥有技术,信息产业就会向前发展。世界各国正是明白这一点才会不惜巨资来培养信息技术人才。只要拥有不枯竭的人才资源,就能确保技术的进步和产业的发展。我国要想成功进人发达国家.就要拥有一支具有世界水平的工作人员组成的信息队伍,并继续培养后续的有生力量,提供源源不断的技术支持。在软硬件产业中,我们要改变现在的“硬重软轻”.以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为主的现状。“软重硬轻”是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也是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趋势。增加开发资金,吸引具备高水平的开发人员,并将开发的新产品投入市场换取最大利益,支持深度开发.形成投入与产出的良性循环是软件产业超越硬件产业的唯一途径。

在未来的信息经济和信息产业发展中的举措

针对我国信息经济存在的问题,关键是要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具体的说就是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国土开发格局;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健全现代市场体系;深化财税、金融等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同时加强政府官员执行力建设提升政府形象及公信力;加强官员自身素质建设,完善公务员招考制度。中央政府制定出某些重大的政策后,必须常抓不懈并由专职部门监督实施,狠抓地方基层政府对政策的执行并及时进行监察反馈,不能虎头蛇尾,保证政策的一致性和实效性;加强群众组织及正常宣泄渠道建设,信赖群众、依赖群众监督各项政策的执行;发挥媒体在宣传、监督等方面的天然优势。使国家和政府有选择、分步骤地进行信息经济体制改革,使之与当时的社会实际相符合,更能为信息经济和信息产业发展所适用。与周边及其他国家共同合作,走共赢之路。在信息经济和信息产业中,我国的基础比较薄弱,现阶段成就还比不上国外发达国家,更应

当加大和其它国家的合作,减少差距,使我国的信息经济和信息产业得到更好的发展。

我国信息产业与世界一流水平还有差距,他们现在的情况可以作为我国信息产业未来发展的参考。我们必须认清事实,从实际出发,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我同的信息产业起步晚、技术低,形成现有的规模实属不易,也是一代信息产业人员的心血铸成。最为重要的是适合中国同情,创造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浅析》郭凌《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0年12月第十二期 《当前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现状与面临的形势》王旭东《宏观经济研究》2007年第二期 《改革开放三十年经济社会发展调查报告》百度文库

上一篇:小学校语文教研组第二学期总结下一篇:教师基础教育培训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