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共12篇)
发展现状、存在问题 篇1
行业不景气最主要的原因是终端销售没有提上来, 那么我们的终端到底怎么了, 造成这种现象主要有以下原因:第一个是品牌广告投放力度不够;第二个是转变行销的渠道不够;第三个是终端互动不够。另外目前陶瓷终端市场非常欠缺专业性和技巧性的导购人员, 因为目前我们行业的关注度低, 很多品牌在行业里有名气, 但是对终端消费者来说还是比较陌生, 这是第四个导致市场人流量变少的原因;第五个就是渠道间的配合力度不够, 缺乏沟通和交流;导致终端销售情况不好最根本的原因是心态问题。近年来, 陶瓷市场销售情况不好, 很多经销商脸上都透露出苦恼的表情, 当消费者看到这样的表情就会考虑该不该选购这家店的产品。
除了以上的问题外, 还发现目前我们的终端还存在着装大店、豪店的现象, 这样的装修是否能真正吸引我们的消费者?给大家提出两个建议:第一点, 当企业舍得装修店面的时候, 请你也舍得“装修”你的店员;第二点, 店面除了硬装修之外, 还要增加软性装修———店面景观:
(1) 荣誉墙减少客户选择品牌时的疑虑;
(2) 公益广告的投送吸引消费者;
(3) 试验台的增加使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
(4) 高端的品牌必须有高端的服务;
(5) 文字的软宣传。”
终端销售中, 导购员是不可或缺的元素, 设计师在客户面前扮演着专家的角色, 而导购永远讲述产品的外表好看与否、是否新产品, 但对于消费者来说, 他们要的不是这些, 所以导购必须面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发展现状、存在问题 篇2
摘要:村镇银行作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横空出世”已经5年多了,在这样短的时间内大规模的发展村镇银行,势必会面临政策监管、风险防控、业务发展等一系列问题。村镇银行做为独立法人的微型银行,其先天不足造成的“顽疾”,如不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加以完善、解决,势必会阻碍村镇银行自身的持续稳健发展。如何在强手如林的行业竞争夹缝中求生存,早日穿越诸多先天不足的发展制约瓶颈驶向“高速路”,是摆在每一个村镇银行掌舵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作为一名村镇银行基层管理者,现结合经营实际,谈一下目前村镇银行发展的现状、问题以及相应的对策,供大家商榷。
关键词:村镇银行;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发展对策。
村镇银行作为农村金融市场的新兴力量,自设立以来就倍受关注。村镇银行面临着吸储难、结算难等难题,并存在一定程度的离农倾向。村镇银行优势不多,却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在毫无国内业界成熟经验可循的情况下,如何在强手如林的行业竞争夹缝中求生存,穿越诸多先天不足的发展制约瓶颈,是摆在每一个村镇银行掌舵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村镇银行发展状况
(一)全国村镇银行发展情况
为缓解农村地区金融供给不足问题增强农村经济活力,2006
年底银监会放宽了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标准,允许境内外银行资本、产业资本和民间资本投资农村金融机构,并于2007年1月发布了《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将设立村镇银行作为缓解农村金融抑制、增加金融供给、增强农村金融机构活力的重要措施。我国第一家村镇银行四川仪陇惠民村镇银行于2007年3月1日开业挂牌以来,村镇银行在我国陆续出现,成为农村金融市场的一支新生力量。村镇银行设立近几年来,在机构数量、资产规模、盈利能力等方面均有了较大突破。
村镇银行设立经过几年的预热阶段,目前正在经历一个加速的过程。根据规定,村镇银行需要由符合条件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发起设立。由于银监会将村镇银行限定于中西部及欠发达县域农村地区,发展前景不明朗,大中型金融机构发起设立热情不高,村镇银行数量增长缓慢。但从当前情况看这种现状正在发生改变。据了解,目前村镇银行牌照争夺已日益激烈。截至2011年末,全国共组建新型金融机构786家,其中村镇银行635家,比2010年增加286家。目前,有38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发起设立的村镇银行在5家以上,其发起设立村镇银行388家,占村镇银行总数的56.2%。其中有14家银行发起设立村镇银行在10家以上。
截止2011年末,已开业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实收资本369亿元,资产总额2473亿元,负债总额2072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316亿元,各项存款余额1706亿元,分别比年初增长112%、122%、122%、120%和127%。资产规模在10亿元以上的村镇银行已有9
家。监管指标总体达标,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达到29.5%,杠杆率16.2%,拨备覆盖率1150%。盈利能力不断提升。截止2011年共实现利润35.6亿元,平均单家机构实现利润515万元,比去年末增加278万元。
村镇银行的设立,为当地的农村社区金融服务注入了新鲜血液,同时,由于各地经济、文化存在的巨大差异,村镇银行的发展也表现出了巨大的差异性,发展极不平衡。在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客户资源较好,村镇银行由于其灵活的运作机制,对当地的信贷资金投入较大,得到了当地政府的支持,发展速度也较快。而在经济基础薄弱的地区,客户资源较差,村镇银行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也较小。
(二)青岛地区村镇银行发展状况
目前,青岛已开业的五家村镇银行已覆盖辖区五个县级市,青岛城阳珠江村镇银行、青岛崂山交银村镇银行正在筹备期间,预计2012年底,青岛辖区实现五县、两区全覆盖。2011年末,青岛辖区已开业村镇银行人员总数194人,较年初增加36人。
截止2011年末,五家村镇银行总资产19.16亿元,较年初增加7.22亿元,增幅60.55%,其中各项贷款10.82亿元,较年初增加4.69亿元,增幅76.65%;总负债14.91亿元,较年初增加5.02亿元,增幅50.72%;其中各项存款12.32亿元,较年初增加4.52亿元,增幅58%。即墨北农商、胶南海汇、莱西元泰和平度惠民四家村镇银行实现拨备前利润4306万元,同比增加
2656万元,增幅161%。
2011年末,青岛辖区四家存量村镇银行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充足率、流动性比率、拨备覆盖率、单一客户贷款集中度、单一集团客户授信集中度等主要审慎性监管指标总体达标。涉农贷款合计9.95亿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92%,其中,农户贷款4.47亿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41.38%。
二、村镇银行存在的问题
村镇银行作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横空出世”已经5年多了,在这样短的时间内大规模的发展村镇银行,势必会面临政策监管、风险防控、业务发展等一系列问题。村镇银行在发展过程中,除了存在吸储难、社会认可度低、现代化支付工具少、政府扶持政策不足等问题,还存在以下问题:
1、生存环境不容乐观。村镇银行的发展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紧密相连。虽然我国农村经济长期看好,但从目前情况看,农村地区的经营环境与城市地区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农村经济环境仍然较差,农户人均收入水平低。2011年底。城乡居民的收入比仍高达3.1:1。二是农村信用环境较差。农村居民收入不稳定、抵质押物缺乏,个人信息获取难度大。乡镇企业存在有效抵押资产缺乏、担保单位无法落实、财务制度不健全等问题,造成乡镇企业与村镇银行之间信息严重不对称,农村地区的征信体系建设刚处于起步阶段。三是农村金融市场不发达。在农村地区开展保险、担保等业务有利于增强农
村居民的抗风险能力,降低银行信贷资金风险。但目前农村地区保险覆盖面小,担保公司及其他金融中介较少,不利于村镇银行业务开展。
2、竞争压力不断加大。国家对农村经济金融支持力度的加大农村经济金融环境显著改善,农村金融市场重新被各金融机构看好,各类商业银行开始纷纷抢占县域农村金融市场。一是农行重返“三农”市场,并将深入实施县域蓝海市场战略。二是邮储银行机构日益完善,开始涉足农村信贷业务。三是其他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加大对县域市场的布局力度,纷纷在县域开设分支机构,农村金融市场竞争将日益激烈。
当前,村镇银行面临的最主要和最直接竞争对手为邮政储蓄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与邮政储蓄银行、农村信用社相比,村镇银行除了决策链条短、操作机制灵活、贷款审批时间较短外,别无优势。并在资金实力、网点数量、客户基础、存贷款市场占有率等方面处于绝对劣势地位。在村镇银行与邮政储蓄银行、农村信用社市场定位趋同的情况下,面临巨大竞争压力。
3、经营风险日益严峻。在巨大的竞争压力下,村镇银行出现为争取客户而违规放贷、降低信贷标准等现象将不可避免,这将是是村镇银行发展所面临的最大潜在风险之一。随着村镇银行的扩张,村镇一级的分支机构将主要从事普通农户信贷业务。农户居住分散交通不便、贷款额度小、笔数多、工作量大,使得监督农户资金使用情况显得异常困难。农业是弱质性行业,自然再生产过程可能带来风险。这种双重风险将使村镇银行的风险倍
增,村镇银行案防工作任务艰巨。违规操作问题主要有四方面原因:一是内控管理制度不完善或存在缺陷;二是人员整体太年轻,银行从业经验缺乏,合规意识淡薄;三是人才储备不足,岗位未实现必要的精细化设置,内部监督力度不够;四是开业初期重规模扩张,激励约束机制重业绩、轻约束。
另外,随着规模扩张,村镇银行的经营管理、组织架构、业务流程都将发生改变,对风险管理能力、管控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村镇银行面临的风险形势也将更加严峻。
4、流动性管理亟需加强。一是存款增长乏力,存贷比整体偏高。二是存贷款结构期限不匹配,短存长贷问题突出。三是对大户存款依赖性较强,尤其是财政资金。四是各机构对流动性的管理方法简单,均未与其主发起行签订书面的流动性支持协议,以明确权责。
三、村镇银行发展对策
村镇银行做为独立法人的微型银行,其先天不足造成的“顽疾”,如不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加以完善、解决,势必会阻碍村镇银行自身的持续稳健发展。笔者作为村镇银行的经营者,结合经营实际,谈一下对目前村镇银行发展的建议,供大家商榷。
(一)定位求准
村镇银行的设立和发展旨在为当地小微企业、农户县域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目前,村镇银行普遍规模较小,现代化金融工具匮乏,缺少与其他银行竞争的能力,如一味的追求中高端客户,势必会造成村镇银行力不从心,顾此失彼,即便是大额的存 6
款客户,也会给村镇银行的经营带来流动性的压力。而事实上,一些大中型客户以其需求之高,也不屑与村镇银行合作。所以,村镇银行必须找准自己的市场定位,以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户等小微客户作为业务发展目标,利用自身灵活、快捷的优势,在大银行顾不到、看不上的地方来发展稳定自己的市场和客户群。以莱西元泰村镇银行为例,在创业初期,我们采用“扫街”的营销方式,先从莱西城乡结合部的几个乡镇入手,在充分的市场调研的基础上,以乡镇企业和农户大棚种植、畜牧养殖为突破口,大力发展小微和农户贷款,通过近两年的发展,我行已拥有贷款客户1431户,涉农贷款占比85%。并为40名信誉良好的忠诚客户授信,逐步建立了稳定的客户群。而这些客户不但是贷款客户,不少客户通过日常业务、感情的纽带交流,角色不知不觉发生了转换,由贷转存,成为我行存款的主要来源之一,并且成为我行有说服力的义务宣传员,时时“现身说法”,为我行立足莱西打下良好的口碑基础。
(二)服务求特
村镇银行从“诞生”就注定先天不足,由于网点数量少、产品单
一、服务手段落后,公信力低等问题决定其无法与其他银行平等竞争。而其社会认知度低又不被城乡居民所接受,银行业务的“同质性”使村镇银行无优势可言。村镇银行要立足和发展只能在特色化上下功夫。村镇银行作为独立法人的微型银行,其特点是决策链短、服务灵活,村镇银行在依法合规的前提下,必须
充分发挥特有的优势,扬长避短、因地制宜的研发适合当地业务需求的产品,针对性的拓展业务,以差异化的服务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
其次,村镇银行的发展必须要“本土化”。银行作为一种特殊的企业,其业务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依赖的是人脉关系,由于大多村镇银行是“空降兵”,发展“人脉”尤为重要,所以,村镇银行必须迅速的融入当地社会,取得当地人的认可,使自己由“空降兵”迅速转化为“本土化”,这个时间越短,越有利于发展。
另外,在村镇银行的发展过程中,宣传造势是必不可少的,公众形象是银行信誉的外在表现,村镇银行应当多渠道、全方位、深层次地做好自身的形象宣传工作,让社会各阶层、各部门了解设立村镇银行的意义、目的与经营特色,正面引导社会公众认可村镇银行。
(三)经营求稳
村镇银行在成立初期,不但规模小,机制也不健全,再加上管理不到位,人员年轻缺乏从业经验,对当地情况了解不足,过分的强调业务扩张是不理性的,也存在着极大的风险。村镇银行的董事会、经营层必须冷静思考,制定符合本行发展的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合规经营、稳步发展。村镇银行自身要注重机制建设的规范化、科学化,提高管理水平和驾驭能力,逐步打造符合村镇银行特点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走支小、支农“专业化”之路。也希望监管部门和发起行能给予适时的指导和引导,使村镇
银行能够确定合理的发展速度,以“稳”字当先,做到可持续发展。
发展现状、存在问题 篇3
【关键词】西吉县;林业发展;存在问题;解决途径
县城林业是研究林木与县城环境之间的关系,合理配置管理林木和植物,改善县城环境,繁荣县城经济,维持县城可持续发展的一门科学。是“以服务县城为主旨的林业”,县城是以人为主体的人工生态系统,同时也是由社会 —经济—自然3个自然系统所形成的复合生态系统。由于人类长期的生活以及县城化程度的加深,县城的自然生态系统受到较强程度的损害,处于一种高强度的退化状态中。
一、西吉县县城林业发展概括
1.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
西吉县山区六盘山西麓,县域面积314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75平方公里。属大陆性季风气候,是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区。5.1℃年平均温度,在地形变化,温度的差异,与东西冷暖,南北,漫长的冬天冷,夏天热,春季短比风,秋早凉,气候干燥,雨雪稀少,日照充足,蒸发强烈,白天和黑夜之间温差大,无霜期短,多变的特点等。
2.县城林业发展状况
近年来,西吉县县城绿化工作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加强生态环境和加快县城现代化区域中心建设步伐,坚持生态立县,建设美丽西吉。
二、西吉县城林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没有确立科学的县城林业理念
县城林业是一项系统工程,它要实现的最终目标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协调发展。这要求我们首先要树立科学的县城林业理念,对县城林业的理解和领悟要有深度、有广度,要高瞻远属。对其内涵普遍缺乏深刻的认识。或者即使有所了解,处于种种目的,也只是打着县城林业牌子,实际从事的仍然是县城绿化工作,换汤不换药,没有以县城林业理论为指导,科学发展。
2.缺乏科學的长远规划
由于对县城林业没有形成普遍的科学认识。因此,目前县城林业缺乏长远的规划。我们知道县城林业是随城镇化进程的发展而发展的,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县城林业的发展必须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在以科学理论为指导的前提下,严格贯彻“一张蓝图”干到底的方针,推动县城林业的发展。然而,由于缺乏科学的长远规划,被动的去美化、绿化县城,远远达不到县城林业发展要求。发展县城林业规划没有摆上议事日程,无法得到根本解决。
3.县城林业与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
一是投入不足和盲目发展并存。一方面县城林业的生态、社会属性客观上要求其发展的投入是高额的,只有高投入,才能在高楼林立的县城中建成并维持一个与自然协调发展的人工生态系统。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力有限,因此,基本没有县城林业建设长期稳定资金投入,这就严重阻碍县城林业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社会风气不正,为了追求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县城林业在发展速度上过快;在具体工作中不尊重客观自然规律,不仅没有起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目标,反而背上了沉重的包袱。二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公众环境意识差。县城林业的发展需要公众的广泛参与,没有公众的参与,县城林业的发展举步维艰。西吉县经济落后,县城居民的环境意识淡薄,远未形成公众自觉参与建设和保护绿色家园的氛围。森林和其它植被可以改变县城的外貌景观,可以改善县城整体环境,提高县城的公共形象,这是发展县城经济的有利保障。县城越发展,对县城林业的需求就越大。一方面,随着县城林业的扩大,县城人口增加,居民生活水平提高,旅游事业的发展,必然要求县城有一个美好的环境;另一方面,县城建筑密集拥挤,环境污染恶化,绿色植物少,居民要求一个较好舒适的环境。
三 、县城林业发展对策
1.确立县城林业战略性地位
首先是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到县城林业的重要性。地方政府要把县城林业纳入总体规划发展之中,把它与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密切联系起来。其次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国民的环境意识。第三确立县城林业的发展方面。
2.县城林业的体系
在县林业综合地理区,也必须是一个完整的林业郊区的集成系统。县林业一般应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城市绿化,美化,包括城市街道树木,花园,绿色,公园,花园住宅区的小花园。第二层,城郊森林带(电影)。包括经济林的郊区, 公园、花坛、苗圃、公路林带、片林等。第三层,远郊森林、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经济林、各种防护林等。有较完善的森林体系,具有较全面的森林功能。
3.建设县城林业的原则
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原则,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县城林业。
4.建设县城林业的具体措施
(1)制定科学的县城林业发展规划。县城林业建设必须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总目标相适应,本着“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思想,按自然规律办事,努力实现效益发挥与可持续发展相协调的建设目标。必须把科学技术的应用放在建设县城林业系统工程的优先位置。县城林业涉及面广,林业科技工作者应当规划科学编制后需通过一套法定的审定、批准程序,维护其严肃性、权威性、稳定性、可操作性,使其真正发挥指导、规范的作用,制定的规划应采取各种措施,确保可以实施。
(2)在现今已法律治理的社会,人们要以法律规定为准则,开展一切相关活动和行为规范。持续引导县林业发展完善相关法律法规,逐渐促使县城林业的规模、分布、和功能以及管护经营重要措施等纳入法制的范畴,将县城林业的受益者应遵循的规则、效益补偿及维护、发展资金的来源渠道纳入发展轨道,以确保县城林业发展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作者简介:
发展现状、存在问题 篇4
关键词:油田水,现状,技术,设备,问题
随着我国政府和人民对环境问题的重视, 以及水资源的缺乏, 开采石油产生的污水处理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解决石油水处理问题也成为开采石油和保护环境的重要问题。
1 油田水处理问题现状
油田水是从地层中随原油一起被开采出来、经过原油破乳、分离等初加工过程形成的一种集悬浮固体、油、溶解气体和溶解盐于一体的多相体系。石油水对于水污染造成极大的问题, 需要合理地解决。
1.1 油田水处理技术现状
随着科技的发展、油田水治理专家的不断努力、政府的支持, 解决石油水问题技术不断创新和发展, 处理方式不断成熟, 处理效率和质量不断提高。经过大致归类, 可以分为传统型和新型处理法。
1.1.1 传统型:
1.1.1. 1 物理法
物理法就是把油田水中的悬浮类杂质和某些矿物质等清除, 从而使得废水和污水得到更好的处理。物理处理法大致包括过滤法、过滤分离法、离心分离法、粗粒化法、蒸馏法、膜分离法等。
1.1.1. 2 化学法
化学法一般是指去除油田水中利用物理法或者化学法等不能去除的某些胶体或一些溶解性物质, 尤其是污水或废水中含有油的乳化油, 只能利用化学法才可以除掉。这样就可以使污水和废水中的污染物得到清除, 水质得到更好的改善。化学法主要包括中和法、混凝沉淀法、化学破乳法、化学氧化法等。
1.1.1. 3 生物法
生物法是使用生物的生化作用把油田水中比较复杂的有机物进行分解, 变成简单的物质;把污水中含有毒的物质分解转化为无毒的物质, 最终使得废水和污水得到更好的净化。生物法基于是否需要氧气可以归为两类, 即好氧生物处理法和厌氧生物处理法。
1.1.1. 4 物理化学法
物理化学法其实就是把物理法和化学法结合起来, 进而使油田水得到净化, 改善水质。物理化学法大致包括两种, 即气浮法和吸附法。物理化学法综合物理法和化学法可以使得废水和污水的净化的相对更加彻底, 水质更加健康。
1.1.2 新型处理法
现在,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专业人员的努力, 新的处理油田水方法增加了几种, 虽然不太成熟, 但是处理效率和彻底性较传统的更好。
(1) 滤膜技术就是把油田水通过筛网状过滤介质膜的“筛分”作用进行分离, 这样就可以彻底地过滤、去除污水中的悬浮物质等。
(2) PAC絮凝-膜分离法是使用微滤技术对油田中悬浮物质的过滤和絮_PAC对油田污水和废水中乳化油和胶体稳定性的破坏作用, 这样可以极大地去除油田污水中的含油量、悬浮物质等。
(3) 电解盐水杀菌技术, 即利用电解饱和盐水产生次氯酸钠与细菌发生化合作用, 进而更好的杀菌, 这个技术杀菌的效果相当好, 并且还有成本低廉和操作简单等特点。
(4) 电絮凝处理技术, 即通过电解油田中的含油污水和废水, 进而达到去除水中的重金属、固体悬浮物、乳化有机物和一些其它的污染物, 从而使得水质得到净化。
1.2 油田水处理设备现状
油田水处理现在基本包括:除油设备、过滤设备和其他设备。
除油设备:立式除油罐、气浮分离设备、压力除油 (沉降) 设备、旋流除油设备等。
过滤设备:多层滤料过滤器、PE和PEC管微孔过滤器、核桃壳过滤器、膜过滤装置、滤心过滤器等。
其他设备:洗井车、脱氧装置等。
以上就是油田水处理问题的现状, 处理技术在不断的提高, 处理设备也在不断增加和创新。
2 油田水处理存在的问题
油田水虽然经过了污水和废水处理站的处理, 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果油田水不好好处理的话, 会直接对水资源, 对环境造成极大的影响。因此, 对于油田水处理存在的问题研究有很大的意义, 通过分析油田水存在的问题, 尽力达到最理想的油田水处理结果, 从而进一步加强我们的环境建设。
2.1 处理成本较高
污水和废水处理的成本较高,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系统的故障较多, 检修的难度比较大, 耗费时间较长, 并且系统的保障性能差;另一个是需要不断添加的杀菌剂等各种药剂的处理费用较高。
2.2 水质达标率低
由于过滤设备和一些管线的内部腐蚀比较严重, 设备里的某些零件也损次数较多, 这样就造成一些滤料漏失。还有就是存在着一些管线腐蚀的穿孔问题, 某些阀门不能正常的使用。最终导致水质不达标, 含铁量和悬浮物质的含量较高。
2.3 除油单元效率达不到预期效果
如今, 压力沉降除油罐和重力沉降除油罐是完成除油的主要设备。重力沉降除油率和压力沉降除油率较低, 与设计的80-95%有相比有较大的差距。
油田水处理存在的问题, 除了以上提到的五个以外, 还有悬浮物含量高、含聚污水没有有效处理工艺、系统抗冲击能力低和配套设施不齐全等问题, 需要我们进一步的解决。解决油田水问题, 最重要的是利用高科技, 所以, 大力推动科技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我国非常重视油田的开发问题, 也相当重视开发过程中的污水处理问题。尤其是近年来环境问题不断被人们重视, 油田水处理问题被更多的人关注。我国的油田水处理技术在政府和人民的支持下不断地发展, 将来的处理技术会更加专业和完善。这对于我国石油的开采和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周兰芳等.油田污水的水质改性技术研究[J].水处理技术.1999.
[2]周松景等.油田采油注入水处理技术[J].油气田环境保护.1999.
发展现状、存在问题 篇5
蔬菜产业不仅是现代农业产业中的主导产业,更是影响居民生活水平的“菜蓝子”工程。如何大力发展设施蔬菜,提高本土蔬菜供应能力,彻底解决我县“买菜难”问题,不仅是关系农民致富增收的难点,更是关系到全县居民生活质量提高,“建设幸福府谷”的民生问题。
一、发展现状
我县设施蔬菜起步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截止现在,全县共有大棚蔬菜种植户191户,建设面积1600亩,种植面积1080亩。大棚312个,温室1150个,连栋温室1处。全县年产设施蔬菜9500吨。产值3200万元。从发展现状看,我县设施蔬菜仍处于初级阶段。表现在:一是总量小,发展缓慢。全县设施蔬菜从起步到现在发展已有十几年,但种植面积仅有1600多亩,仅占全县耕地面积的0.13%。设施蔬菜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10.6%。远未形成农业产业中的主导产业。二是规模偏小,布局分散。全县191户设施蔬菜种植户,除了高庄则兴茂农业发展公司、麻镇赵振华、孤山李永忠、墙头青草地公司4户及孤山岳家寨重点规模种植户外,其余种植户规模均在5亩以下。在布局上呈现单家独户松散状态,没有形成规模化、区域化特色。三是技术含量低,种植效益差。我县设施蔬菜种植户的先进技术应运普遍跟不上技术发展趋势。渗灌、滴灌、遮阳网、杀虫灯、工厂化育苗,气调贮藏等技术应运程度低。效益比较性差。全县蔬菜种植效益亩均在1.5-2万元之间。(而发达地区亩均效益在3万元以上)导致种植户积极性减退,撂荒现象严重。全县撂荒大棚达111个,面积520亩。占设施蔬菜种植总面积的32.5%。四是供需矛盾突出,自给率低。据测算,全县设施蔬菜需求量约4.7万吨,而全县设施蔬菜年产量为9500吨,仅占需求量的20%。其中每年11月至次年1月份(冬三月)需求量为2250吨,产量为1500吨,占需求量的66%。主要品种除西红柿、黄瓜、豆角、青椒、尖椒少数品种外,其他品种均由外地市场调入。主要是山东、山西和包头等地。因此我县蔬菜市场是外向型市场。五是蔬菜价格长期居高不下。由于我县蔬菜自给率过低、蔬菜大量从外地调入。流通环节多,流通成本高。直接推高了蔬菜价格,有时逢传统节假,蔬菜价格甚至会高出产地价3-5倍。价格波动和不确定性影响了蔬菜市场的稳定。
二、存在问题
1、缺乏对设施蔬菜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重要性的全新认识,没有形成产业化运行机制。
改革开放以来,我县形成了以工业为主导的经济结构。农业在经济总量中的份额越来越小。加之长期受山多川少,土壤贫瘠,干旱少雨,环境恶劣的自然条件制约,农业发展举步维艰,发展缓慢。工业与农业发展效益强烈的反差。使得发展县域经济“重工轻农”的倾向日趋明显。这种思维定势对农业的结构性调整形成了很大阻力,体现在设施蔬菜发展中就是重投入轻服务,重号召轻落实,因循传统而缺乏创新。有的甚至把一些地方发展设施蔬菜失败的事例举出来,反证
其不可推广性。而大多数农户在收入来源方面对传统主导产业的陈式化经营依赖性强,没有看到设施蔬菜巨大的增值空间,没有认识到传统主导产业只有加大科技含量,开发出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新品种才能增效增收的道理。农户对发展设施蔬菜怕担风险,不敢投入,缺乏象发展民营经济那样的超前意识、竞争意识、风险意识、品牌意识、市场经济意识和创大业意识。
2、缺乏统一调度、形成合力的工作运行机制。
我县在设施蔬菜发展中存在着许多体制性、机制性的矛盾。诸如:没有把设施蔬菜作为农业产业中的主导产业来发展,建立责任明确、分工协作、层层落实的政府推动,引领发展的工作机制,存在涉农部门“政出多门、多头申报、各自为战”问题,在建设内容、项目安排等方面有相当程度的重复和交叉,未能形成一整套比较科学、完善的规范运作作机制。使资金不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比如大棚种植扶持资金,扶贫办、农业局、科技局都属实施部门,计划下达形式各异,部门之间互相配合不够,影响实施职能的发挥和投资效益。
3、缺乏标准化、协作化的技术服务配套体系。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我县先后派干部技术人员到外地求经学习,意在推进全县设施蔬菜的发展,但因对设施蔬菜真正的精髓还是没有掌握。虽然借鉴了山东寿光等地设施蔬菜的经验,可是由于缺乏专业技术服务配套体系,对设施蔬菜的核心技术缺乏深入的了解,未能针对本地自然气候、立地条件等实际情况进行研究,结合自身的实际量身定制,而是照搬了人家的设计建造模式,致使保温、采光性能不佳,达不到设施蔬菜生产应具备的生产条件而失败,在广大菜农心中产生了不小负面影响。、缺乏对设施蔬菜新技术、新品种、新设施的运用推广。
我县在大棚更新换代,新设施、新技术的引进运用上与国内先进地区和先进技术总是慢一拍。经常是简单照搬外地模式,没有形成符合本地环境的设施建造标准,结构不牢,性能不优,管理滞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特别是冬三月蔬菜价格最高,效益最佳时期不能实现最大化产出,品种单
一、总体效益不佳。
5、缺乏专业中介服务组织,产业化难以推进。
尽管我县已有农业产业各类专业合作组织近30个,但都是刚起步、经济实力差、服务功能弱,衔接松散。龙头企业规模小、实力弱,带动能力不强,真正捆绑起来、形成合力运行的少,从事蔬菜产前产中产后系列服务的合作社少,从事农产品包装加工流通的龙头企业更少,没有真正形成外引内联、稳定活跃的营销平台,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蔬菜销售与市场对接的问题。同时,农产品市场还没有建立起“市场准入”、“分区销售”等市场约束机制,优质农产品与劣质农产品混区经营,“优质优价”效果难以体现,严重制约蔬菜产业的快速发展。
三、对策建议
1、确立一个与时俱进、定位准确的产业发展思路。
一是树立“菜篮子”工程就是民生工程的理念。我县蔬菜供应主要依赖外地市场,自给率低,市场波动大,价格长期居于高位,影响了广大居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已成为“十二五”“建设幸福府谷”中的“软肋”。因此要从关注民生的高度进一步统一思想,充分认识抓好设施蔬菜的重要意义,建立长效机制,根本上解决“买菜难”、“买菜贵”的问题。二是突破“重工轻农”发展理念的制约,转变发展方式,把设施蔬菜作为由“吃饭农业”向富民产业转变,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突破口,使设施蔬菜成为全县经济架构中的大产业。三是用发展工业理念带动设施蔬菜的发展。我们如果继续沿袭传统的方法抓农业,农村大量的资源、要素将仍处于分散、闲置的状态。农业产业化只能是“空中楼阁”。因此要把企业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品牌化营销、市场化融资等工业理念融入到农业产、加、销各个环节,用工业成果和技术不断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提升。这既是农业发展思路的一次大调整,也是指导农业发展方式的一次大提升。
2、制订一个布局合理、突显特色的产业规划。
按照“东治川、南治山、西搬迁”的发展战略,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总体要求。遵循 “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统一规划,区域布局”原则,把发展设施蔬菜作为设施农业的主抓手。明确主要区域、主要设施、主导品种、主攻方向和发展目标,尤其是要突破“小而全”生产格局,推进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生产,借鉴学习安塞成功经验,由单家独户分散种植向集中连片、集约经营转变,促进规模生产,提高种植效益。逐步形成“一乡一品、多乡一业、规模化经营”新格局。切忌脱离实际,贪大求洋,盲目发展。
3、建立一个协调一致、形成合力的工作机制。
在推进蔬菜产业化发展的工作机制上要建立 “一位县级领导主抓、一个规划先行、一个工作班子运作、一个配套政策推动、一批技术队伍服务、一支流通队伍促销、“六个一”工作机制,并以此载体构建设施蔬菜工作联动网,形成了“层层有目标,人人有责任,个个有压力”设施蔬菜开发局面。尤其是重点强化建立领导机制。县上应成立设施蔬菜产业开发领导小组,各乡(镇)、村领导班子的主要领导也相应对接。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促一级的联动领导格局。整合现有农口部门农技站、园艺站、蔬菜开发公司等成立与设施蔬菜产业对接的蔬菜局(或蔬菜办)。具体履行设施蔬菜发展中政策指导、投资支持、技术服务、信息服务、营销流通、正当权益的保障等服务职能,为农民提供服务,避免政出多门,重复管理、投资交叉,效能不高的现象。
4、打造一个功能完善信息灵通的流通市场。
必须把市场建设作为设施蔬菜发展的重中之重来抓。一要下大力气建设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区域性蔬菜市场建设,在县城和市场交易活跃,人口集中的重点乡镇布局建设一批区域性特色突出的规模化、标准化蔬菜批发市场。同时建设一批技术先进的蔬菜储藏气调冷库,调剂和保障市场需求。二要积极应用互联网等现代便捷手段,加快发展设施农业网上市场,畅通流通信息,提高流通效率,有效拓展市场。三要着力支持蔬菜产品流通企业、专业流通合作社、流通大户、农民经纪人做大做强,重点打造几个能够统一品牌、统一价格、统一包装、统一标准、统一销售的具备我县特色的蔬菜品牌。四要积极引入订单农业的运转机制,与种植大户签订购销合同,实行全面保护价收购,解决种植户“卖菜难”问题。
5、完善一项支撑有力配套互动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一要加大政府支持力度。我县工业与农业产业投资回报反差大是导致种植户投资设施蔬菜积极性不高的重要原因。特殊的投资环境需要特殊的激励机制。县财政要探索研究建立 “渠道不变、统筹使用、优势互补、协调运作”的财政扶持机制,将农业上的相关扶持项目资金向设施蔬菜方面倾斜,整合不同部门的同类资金,并将一些涉农资金进行捆绑使用。按照保证重点、压缩一般、集中财力、增大力度的原则,共同研究确定支持重点,共同安排支出方式,实现资金的相对集中,加大投入规模,形成支农资金合力,充分体现集中财力扶大扶强的整合优势。二要强化技术支撑。应从省、市农科院所聘请一流的蔬菜专家组成专家顾问团,对我县的设施蔬菜生产给予及时有效的指导。设施农业先进地区成功实践证明,专家顾问团对于高新技术的及时引进、优良品种的有效推广、市场供需信息的准确把握,是常人所无法企及的,其作用是不可替代的;要建立健全技术服务体系,推行技术承包责任制。农业、科技等部门及乡镇要选派技术人员长期“包点驻守”,特别是要聘请有实践经验的农民技术员充实到科技服务的队伍中,深入到设施蔬菜示范户进行指导服务,通过示范户辐射带动周边种植大户,通过日常性的入户指导,把生产技术传递到基地的各家各户;要积极推行蔬菜标准化生产,提高蔬菜产品市场竞争力。育苗是蔬菜生产的关键环节,推行蔬菜集约化育苗是设施蔬菜增产增收的基础,外地成功的经验显示:只有好种才能育出壮苗,壮苗才有望夺高产。要加快集约化育苗场地建设,提高优质种苗覆盖率。三要积极推行土地流转新机制。一是以龙头企业带动农户自愿流转土地。即有经济实力的龙头企业采取高于农民普通种植收入的地价集中将农民的土地以合同的形式进行租用,然后统一规划,高标准集中建棚,经营中,优先使用这些农户的劳动力,从而使这些农户有双重的经济收入,以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乐意将土地自愿出让。比如:“高庄则模式”。二是种植大户吸引带动土地流转。即一些种植设施蔬菜较早,经济效益较好,且具有相当经济基础的种植大户将自己大棚周围农户分散的土地进行租用,集中建棚后又将这些大棚交由这些农户经营,种植大户凭借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和销售渠道,指导这些新菜农科学种菜,并且包销他们的蔬菜,在自己取得一定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让这些新菜农取得比以前种粮更高的收入,从而引导他们自愿将自己的土地租给种植大户经营。三是反租倒包,即发挥村、组干部的组织推动能力,由村级组织通过一定方式将农户的土地集中租回后再反包给建设主体。四要推行设施蔬菜产业开发基础设施配套机制。要彻底改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遍地开花”“撒胡椒面”传统做法,按照“板块布局,一村一品、多乡一业”的产业布局,将农村公路建设、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以工代赈项目及人饮工程、坝系工程等项目与设施蔬菜产业紧密结合,统一规划设计,资金集中捆绑,综合配套实施,有效解决设施蔬菜发展中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配套难的问题。五要建设设施蔬菜科技示范园,引领种植户高起点起步,高标准实施,规模化运作。展示当前最先进的新品种、新技术,做给农民看,领着农民
干,引导农民变,以科技创新促进设施农业效益的提高,以示范园区辐射带动规模发展。
6、选好一个带动能力强幅射作用明显的建设主体。
实训教学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篇6
摘要:艺术设计专业的基本目标就是要培养面向工程建设、工程管理的高级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培养这一应用型人才,就必须加强实训、实践教学,强化专业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本文主要针对就我院艺术设计专业实验模拟实训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简要的思考阐述。
关键词: 实验模拟;艺术设计专业;实训教学;思路;实践
引言
近些年来,实训实践教学模式在国内外高校都倍受欢迎,实训形式也多样化,有的院校采用模拟实习型进行实训实践教学;有的院校则采用试验基地型;还有的院校采用工学结合型或综合一体型实训中心(工业中心)来进行实训教学。但不论采用哪种形式都收到了良好的实训教学效果,引起了高校教育届的关注与重视。我院艺术设计专业的办学特色就是根据学生的专业和将来的职业岗位,培养面向建筑生产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实训教学便是培养这种应用型人才必备的基本条件之一。
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环节,而实训又是实践教学的核心,实训教学是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重要指标。自2005年起,国家在实训教学方面便给予了大力扶持,实训实践教学因此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实训教学的建设可以提高学生获取、吸收理论与实践知识的能力;可以增强学生分析、解决工程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提高学生指导或动手操作的能力;可以激发学生工程设计与技术创新的能力;可以加强学生与人友好合作的团队能力等。
1 实训教学概述
实训教学是集中性实践教学的一种形式,实践教学一般是指课程作业、实验等;而实训可以理解为实习加培训,在各高校,实训主要是指在学校的控制下,按照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对学生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进行实践训练的教学过程。实训的最终目的都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增加学生实践经验,增加就业的机会。
实训教学可以分为两种方式: 一种是让教师对学生先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然后再通过实践环节来巩固所传授的理论知识,最常见的方式是实验,这种方式主要是用来验证理论,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吸收;另一种是实训或实习的形式,就是将理论知识具体运用到工程或生产上,这种形式便是我院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核心内容。
我院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训环节,一部分是渗透到专业课程上,一部分是单独增设实训课程。比如低年级的专业课程,像家居或办公空间室内设计,我们一般是在开课前的一周或两周时间,带领学生以认识实习的方式深入与课程设计相对应的工程现场、材料市场或参观经典建筑空间,来达到为接下来的课程设计奠定基础的目的;等学生专业技能知识达到一定程度后,也就是在高年级的某个学期便可以开设独立的实训课程,给同学一个项目或一个空间,让大家来完成,这就充分锻炼了大家的实践动手能力。
2 实训教学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国内外实训教学的发展现状
在美国,一些社区学院比较重视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采取“三位一体”(社会实践、学校学习和全面素质)的教学方法,将社会与学院融为一体,实训部分占40%——60%;在德国,一些学院, 采取“双元制”教育, 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学院和企业密切联系”,他们十分重视实训教学,与理论教学所占学时几乎相等,并规定学生在学习期间,实训部分不能少于两个学期;日本的一些大学, 非常重视学生专业必备知识和技能的培养, 培养出的毕业生多数可以直接就业,深受企业和社会的欢迎。在我国,一些学院也已起步,诸如我院, 艺术设计专业一直以来坚持理论联系实践,在加强学习理论的同时, 强化技能实训,将理论学习、技能实训和公司实习“三位一体”结合起来,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
2.2 实训教学现存的问题
2.2.1 教师队伍的建设问题
高校实训教学效果的优良程度,很大程度取决于高校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和教学理念的更新。哈佛大学校长科南特曾说过:“大学的荣誉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它一代又一代的教师质量,一个学校要站得住,教师一定要出名。”这句话充分说明了教师队伍对学校发展的重要性。但是,对于艺术设计专业来说,目前有些实训教师自身的工程实践能力较弱,尤其是年轻教师,接触的工程数目有限,直接就影响到了对学生的实训指导深度;有些实训教师在实训教学过程中,仍采取“灌输式”这种保守的教学方式,在课堂,大量讲授知识,无法调动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阻碍了学生们实训活动的开展,从而使实训教学效果大大降低。
2.2.2 实训课程的设置问题
很多高校,在课程设置上不均衡,导致课堂与实践脱节。虽然学习理论知识是实践的前提,但对于艺术设计专业来说,如果理论教学学时过多的话,就会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艺术设计专业重在培养专业技能高、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所以实训学时的分配应予以重视。近年来,随着就业市场的变化,各高校在实训教学的实施过程中,为了扩大就业面,又为学生增开了大量的选修课,这样就加重了学生们的专业负担,减少了学生参加实践的时间。可见,实训教学的课程设置不甚合理,经科学研究表明,“高校的实训教学,应按理论教学环节应占总学时的35%,实验、实习环节则应占总学时的60%,而毕业设计(论文)环节则以总学时的5%为宜”。
2.2.3 实训基地的建设问题
实训基地是保证实训顺利进行的保障,如果实训基地的建设不够的话,就无法满足学生实践的需求。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很多院校将大量资金和精力投放在了校园建筑、景观绿化、媒介宣传等方面,而忽略了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往往导致学生动手实践难,实训教学效果大大降低。
参考文献
[1]王莉艳.张浩波等.论加强远程开放教育的实践教育环节[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3)
[2]宗彦.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实践教学模式初探[J]. 课程教育研究,2012,(30):255.
发展现状、存在问题 篇7
网络团购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购物方式已成为最近两年最流行的一种购物形式, 它是继B2B、B2C、C2C之后的一种新型电子商务模式, 被称为C2B模式。2010年前后, 我国先后涌现出F团、美团、信团、拉手网等团购网站。目前, 从垂直的行业团购到地域团购, 国内初具规模的网络团购企业数量已达3268家。网络团购作为电子商务一种新的交易模式, 已被众多主流网站和消费者所推崇。
然而, 随着网络团购高速发展的同时, 网络团购市场也出现了许多问题, 比如网络团购网站良莠不齐、缺乏行业规范、团购网站的诚信度及信用度不高、产品质量得不到保障、团购产品陷阱、售后无法保障等等, 这些问题已严重阻碍了我国网络团购的健康发展, 需亟待解决和完善。
二、我国网络团购发展现状
1. 我国网络团购主要模式根据团购组织者的不同, 目前网络团购主要有三种模式。
(1) 消费者自助团购。这种模式主要是以某一个或某几个消费者为主, 他们利用论坛、社区、博客等网络工具, 将具有相同购买意向的消费者聚合起来, 形成一定的购买规模, 从而以团体的优势获得较为优惠的购买价格。但这种形式比较松散, 不易管理。
(2) 商家发起团购。这种模式主要是由商家作为网络团购的发起者, 他们利用公司网站和其它各种网络工具发布相关信息, 以较为优惠的价格吸引众多的消费者, 约定在某一个日期进行集体购买。实质上是商家的一种促销方式, 商家一般事先并不公布团购价格, 他们通常会在团购日的当天, 根据参与团购消费者的数量调整团购价格, 商家处于主动地位。
(3) 第三方组织团购。这种模式是指由商家和消费者之外的第三方来组织团购, 他们一般通过团购网站发布相关团购产品和服务信息。包括产品介绍、产品原价、团购价格、团购折扣、团购数量要求、团购时限等信息, 限时限量地供消费者团购。当团购数量达到基本数量时团购成功, 否则失败。消费者凭团购网站发送的订单信息在规定的时间内到指定商家消费或由商家送货上门。同时, 他们还负责对商家诚信进行有效监督, 接受消费者实时投诉等。消费者在这种团购模式中处于相对主动地位。
目前, 网上盛行的就是第三方组织团购模式, 网络团购成为互联网上的一个新亮点, 成为一种最新型的电子商务模式。
2. 我国网络团购发展规模。
因网络团购进入门槛较低, 无须考虑仓储物流等硬件投入, 只要有网站和人员, 即可发起团购;其次, 这种商业模式资金回笼非常迅速, 只要团购成功, 即可获得收益;再者, 团购网站推出的种类主要是美容、餐饮、娱乐等, 填补了传统网络购物中服务性消费较少的空白。这些优点促使各大主流网站的纷纷加入网络团购行业。2010年团购网站发展最初只有较少一些人士运营独立的团购网站, 如满座网、美团网等。随后, 我国最大的购物网站淘宝网推出聚划算;门户网站新浪、搜狐、腾讯均已开通团购服务;之后社区类网站人人网开通糯米网。截止到2010年底, 几乎所有中国互联网巨头都已涉足团购行业。据相关数据显示, 截至2010年12月, 我国网络团购企业数量已达3268家, 团购用户数已达到1875万人。目前, 网络团购正向二三线城市快速扩展, 预计2011年团购用户仍将迅速增长, 市场份额将达到200亿元。
三、我国团购网站存在的主要问题
团购网站成为今年2月份新出现的投诉热点。在央视2011年3·15晚会发布的“2011年消费者最关注的十大消费热点”中, 其中包括网络团购。调研数据显示, 接近8成的消费者对于团购来的商品和服务心存抱怨。28%的消费者认为商品售后没有保障, 17%的消费者认为团购的商品, 存在产品质量问题, 另外, 分别有一成以上的消费者认为, 团购来的商品和服务名不符实, 且消费现场未得到应有的服务。
1. 团购欺诈频频。
网络欺诈以及暗箱操作增加了消费者的不安全感, 减少网络消费的频率, 制约网络团购市场的发展。
2. 团购网站的诚信问题。
一些团购网站虚报原价, 打包其他产品“抬高”折扣;有些却玩文字游戏, 在标题上做文章;虚报团购人数已成为一些不规范团购网站吸引商户与用户的常用伎俩, 动辄标出成千上万人同时订购一个产品, 夸大自身的广告效应, 诱导团友购买;消费者购买之后却发现低价所购的商品在品质和规格方面存在着严重缩水现象, 低价所购的服务在接受服务的过程中也受时间、场地、场次等诸多条件的限制令服务质量大打折扣, 无法达到预期消费目的。团购网站这种不诚实的做法, 从某种程度上是变相的欺骗客户, 给客户带来损失甚至伤害, 会使他们从心里怀疑抵触网络团购。
3. 在线支付的安全问题。
网络团购先付费后消费的方式给用户的付款安全埋下隐患, 大多数消费者被要求通过支付宝、网上银行等支付平台预先付款, 而并不是收到、确认商品质量或者接受服务并对服务满意后才付款, 因此当商品或服务出现质量瑕疵, 消费者要求团购网站退款时, 绝大部分团购网站不支持提现, 一些不规范网站以种种借口拖延办理甚至不予退款, 有的甚至莫名消失, 严重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4. 网络团购缺失监管。
面对网络团购这个新型消费模式, 团购网站缺乏相关部门的资历审查和监管, 相关监管部门都缺少一部共同的管理法规, 也无法确定到底由哪个部门来监督和管理, 致使在售后服务、诚信、商品品种方面存在很多问题。此外, 因网络的虚拟性与宽泛性, 也使监管有较大难度。
四、网络团购的发展对策
针对目前我国网络团购行业存在的诸多问题, 必须建立起一个规范的、诚信的、有序的网络团购市场环境, 促进我国网络团购行业健康快速地成长。
1. 尽快制定相关法律法规, 加强法律监管。
因网络团购是一种新兴的消费方式, 目前还没有完善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和制约它。随着市场的逐步发展, 则需要法制法规的指导, 才能保证商家以及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得到最大限度保障。
2. 完善对团购组织者的审核机制。
网络团购急需建设完善、有效的监督机制。政府可以建立信用评价和评级体制, 对团购发起人等中介组织者进行严格的审核和资历认证, 鼓励并支持信用级别较高的团购企业, 限制那些信用级别低的团购企业, 以保证维护网络交易的稳定以及安全。
3. 完善团购支付机制和担保机制。
为增加用户黏性, 提升用户体验度, 笔者认为, 团购网站可以采取预付“定金”支付机制及担保机制。即当消费者在“抢购”优惠券后, 通过网上支付工具按照应付款项的一定比例支付给团购网站作消费者欲消费的凭证。消费者凭凭证到实体店消费时, 再支付余下款项。至于定金比例, 团购商家和网站应做好事先协议, 避免不必要的利益纷争。此外, 可以尝试跟银行等机构合作, 为消费者的支付建立担保机制, 保障用户的权益。
4. 加强网络团购企业的诚信建设。
针对目前网络购物的诚信缺失问题, 美国的信用评级制度值得我们借鉴, 监管方以及投资方均应抱着责任心谨慎行事, 让团购健康成长。作为团购组织者, 不只是商户和用户的议价中介, 还应承担一定的责任和义务, 在用户遭受欺骗、用户体验度打折的情况下, 团购企业应该主动积极地承担自己应负的责任。否则容易对自己也对商家造成较严重的损失。
5. 团友要理智团购, 防止上当受骗。
对于消费者而言, 团购商品时一定要保持理智, 提高辨识能力和维权技巧, 尽量将风险降到最低。团购之前, 要仔细查看网站信息, 查询网站是否公司化运营, 核实运营企业名称及地址, 查询商家的知名度、口碑、服务能力等方面信息, 明辨网站上的信息和交易记录的真实性, 谨慎选择, 不要盲目跟风下单。
五、小结
由于网络团购的快速发展, 相关体制和监管机制并没有得到同步的跟进, 故这一消费模式在执行过程中出现问题是不可避免的。因此, 团购企业要想健康快速发展这种新的消费模式, 网络团购企业应该着眼于提升服务、建立良好畅通的渠道, 完善规章制度、以诚信为本、经得起市场和客户的检验。政府相关部门也应积极出台规范措施, 促使团购网站有序竞争、优胜劣汰、整合发展。
参考文献
[1].第27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 2011
[2].国内外团购行业现状分析及未来十大发展趋势.2011.http://www.chinaz.com/News/Biz/09211344392010.html.
发展现状、存在问题 篇8
关键词:现代物流,道路运输,长春地区
1 长春地区发展现代物流的基础条件及优势
1.1 长春地区发展物流的基础条件
长春地处中国东北松辽平原腹地, 位于东北三省中心, 是联接欧亚大陆桥的重要节点。经过多年的积累与发展, 长春市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主导行业显示出强大发展势头, 带动物流业同步发展。主要特征表现在以下几点:
(1) 物流总量得到了快速增长。2005年长春市物流服务业物业增加值为120亿元, 比2000年的46.7亿元增长了73.3亿元, 平均年均增速为21.2%, 占长春市整个服务业的比重从12.2%上升到15.7%。
(2) 物流总成本逐渐降低。2005年物流总成本占GDP的比重为18.5%, 较2000年的22.1%, 下降了3.6个百分点。
(3) 培育形成了一批物流骨干企业。随着长春市物流市场的不断发展, 长春市传统的道路运输企业也逐步向新型的物流企业发展, 初步形成以吉林省金盾运输有限公司、长春市交通储运运输有限公司、长春市大件货物运输总公司等为代表的运输型物流企业;以长春市北方物流有限责任公司、长春市联运物流有限责任公司为代表的综合服务性物流企业;以长春陆捷有限责任公司、吉林省华航实业集团有限公司、长春吉递物流有限责任公司等为代表的第三方物流公司。
(4) 以现代物流经营理念为企业运作指导思想的企业崭露头角。如:一汽大众引入德国物流管理模式, 实施了一定范围内的及时供货, 并把部分零部件组装交给了第三方物流公司完成, 向零库存方向迈近了一步, 明显地降低了物流和库存成本, 增强了企业的竞争能力, 在全市的物流现代化起到了一定的示范带头作用。
(5) 市区内物流网络基本构建完成。全市目前有6个商业中心、5个综合性商品集散地、275个社区商业中心, 正在逐步形成9条特色商业步行街、6个环绕全市的物流集散场站。
(6) 物流基础设施和物流园区建设得到不断完善。铁路里程达383公里;公路通车里程达7 056.1公里, 其中高级、次高级公路1340.4公里;航空货运航线已达51条。
(7) 物流产业开始向区域聚集。随着长春经济的飞速发展, 围绕商贸中心、道路主干道出入口、口岸货物转运枢纽, 特别是随着几大开发区的发展壮大和南部新城的开发建设, 全市逐步形成了几个具有一定辐射能力的大型物流中心。
1.2 长春地区物流运输的类别和需求
近些年来, 长春地区运输业各类别的货运量发展稳中有升。2003-2009年, 货运量增长率最快的是钢铁、木材、有色金属, 分别为211.22%、183.83%与155.93%, 其他类别除石油、天然气及制品货运量略有下降以外, 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而统计结果显示 (如图1所示) , 粮食、煤炭及其制品、矿物性建筑材料和钢铁是物流的主要需求方向, 占总货物运输量的53.5%。
货物周转量, 是指各种运输工具在报告期内实际运送的每批货物重量分别乘以其运送距离的累计数, 它综合反映了运输工具在一定时期内 (这里以一年为一个周期) 实际完成运输的货物的总量, 这个指标不仅包括运输对象的数量, 还考虑到运输距离的因素, 因而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运输生产成果, 是考核运输业运输能力的综合性指标。从图2中可以看出, 2003-2009年长春地区的平均货运量和货物周转量都有稳步的增长, 这对于物流的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 也可以看出从2006年开始长春地区的货运量明显增加, 其增幅大于货运周转量增幅。这说明了货运量和货运周转量的发展已经存在了不匹配的状况。可能的原因是货运站的功能发挥还不够, 多数只有出租库房、停车、仓储、信息查询等较少的功能, 距物流业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2 长春地区发展现代物流的制约因素与不足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 长春市的现代物流业有了比较好的开局。但总体来说长春市的现代物流业仍处于起步阶段, 大多运输企业还采用传统的物流经营模式, 尚未有向现代物流业转型的意识。
数据来源:长春市运输管理处统计科
(1) 现有的道路运输企业还没有完全向现代物流业转型, 形成规模的企业少, 大多数实力较弱, 主要从事单一运输业务, 在服务质量和效率上都不能满足现代物流的需要。据不完全统计, 目前我市有物流服务企业743户, 物流配送企业195户, 第三方物流企业只有21户。
(2) 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同物流需求的增长不同步。由于国家加大了公路限载力度, 铁路运输成为许多企业运输方式的首选, 但我市进关货物受山海关运量限制, 申请车皮比较紧张, 大部分长途运输货物被迫改走公路, 增加了物流成本。此外, 在我市规划建设的物流园区中, 只有汽车物流基地有明确的投资主体, 制定了详细的园区发展规划, 其他物流园区主体均不明晰, 缺少基地建设的详细规划, 建设步伐明显滞后于需求增长。
(3) 部门间、行业间缺乏沟通和联系, 统一有效的沟通机制尚未建立, 物流资源闲置现象比较突出。据不完全统计, 目前我市企业仓储面积1 506万平方米, 隶属于不同的部门管理, 分散在各行业中, 但管理的社会化程度不高, 平均闲置近40%;铁路专业线121条, 闲置率近60%;企业运输能力21 000万吨, 尚有61%未得到发挥;长途运输空驶率达40%以上, 仓库、车辆、运力利用率较低。如果以上闲置资源能够盘活并加以有效整合, 将推进我市物流业的发展, 增强综合竞争力。
(4) 我市的物流观念相对陈旧, 对现代物流缺乏认识。社会上对物流的认识普遍还停留在传统物流的概念上, 大多数企业对现代物流的认知程度较低。相当多的企业仍然保留着“大而全”、“小而全”的经营组织模式。这种以自我服务为主的物流管理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工商企业对高效率的专业化、社会化物流服务的需求, 也严重地制约了我市物流业的发展。
(5) 物流人才稀缺, 教育培训工作不足。随着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壮大, 物流人才稀缺的矛盾逐渐显现。一方面物流人才需求增大。现代物流产业需求的人才不仅仅是传统的储运管理人员, 主要是需要懂得企业管理、现代物流知识、财务管理和计算机技术的现代管理人才。另一方面对物流人才的培养不足。我市目前只有吉林大学、长春大学及长春物业管理学校3所大专院校开设了物流专业, 远远满足不了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另外对现有从事物流职业的人员培训力度不够, 没有系统的培训计划。
3 结语
道路运输系统是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条件, 而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必将为长春市的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成为长春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本文对长春市道路运输系统和现代物流业的现状进行了比较详细的研究和分析, 结合现代物流管理理论, 找出长春市发展现代物流业优势及制约因素并提出解决对策。
参考文献
[1]汪云华.交通运输在现代物流中的地位和作用[J]辽宁经济, 2004 (6) .
[2]孙明贵, 等.物流管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3]林国.运用现代物流理念发展道路货运[J].黑龙江交通科技, 2004 (11) .
[4]郭志艳, 任淑艳.试论中国发展现代物流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师.2004 (6) .
[5]汤银英, 况漠.现代物流管理对交通运输的影响和要求研究[J].四川工业学院学报, 2003 (z1) .
发展现状、存在问题 篇9
1 酒泉物流业发展的现状
1.1 物流历史悠久, 地理位置得天独厚
酒泉有着悠久的物流发展历史, 自西汉始, 这里就是中原通往西域及中亚、欧洲的门户和咽喉, 交通运输历史悠久, 著名的丝绸之路横贯全境。欧亚大陆桥西陇海兰新经济带建立以来, 酒泉市既是其上的重要节点, 也是支撑新经济带发展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这里铁路、公路、航空、石油管道、天然气管道、电力输送网络等各种运输方式一应俱全, 交通便捷。近年来, 随着一大批科技含量高, 产业带动能力强的风电、光电制造业落户酒泉, 使酒泉具备了一定的吸收和辐射能力, 可以作为物流中心城市来带动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
1.2 交通便利, 物流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十一五”以来, 酒泉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 清嘉高速公路、酒航公路、酒嘉快速通道、风光大道等区域等级公路和乡村公路相继投入使用;敦格铁路、兰新高铁正在开工建设, 兰新高铁建成后将实行客货分离, 可进一步提升物流运载能力, 这些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3 自然资源丰富, 物流业发展前景广阔
酒泉地处内陆, 昼夜温差大, 日照时间长, 是甘肃矿石、制种、棉花、瓜果、蔬菜的主要产地之一, 同时酒泉还有“世界风库”的别称, 充沛的风力资源和光照时间, 推动了以风力发电、光伏发电为主的清洁能源型产业的快速增长。酒泉境内有西汉酒泉胜迹、敦煌莫高窟、鸣沙山月牙泉、阳关、玉门关、雅丹地貌、航天城等旅游景点200多处, 文化旅游已成为重要的战略性支柱产业。随着经济总量的不断扩大、基础设施改善、城市化步伐加快、外贸依存度提高, 对这些资源的合理利用必将带来物流需求总量的急剧增加。
1.4 不断成长的物流企业, 构筑了物流业发展的支撑体系
经过多年发展, 酒泉已涌现了一批规模大、发展快、效益好、后劲足的物流企业, 现有包括运输、仓储、城市配送、邮政、提供综合服务和专线运输等的物流企业1000多家, 物流从业人员上万人, 物流网络遍及全国100多个城市。形成了以清嘉高速、酒航高速、酒嘉快速通道、风光大道、海涛铁路专线等为依托;以已经建成和正在规划建设中的肃州酒嘉物流中心、煤炭交易中心、供销社农资交易中心、瓜州广汇能源综合物流有限责任公司物流园区、玉门市顺兴国际物流中心、敦煌西部物流有限公司等为载体的物流网络体系。随着物流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逐步提高, 酒泉已成为除兰州之外的甘肃第二大区域物流集散中心。
2 制约酒泉物流业发展的障碍
2.1 物流意识淡薄, 缺乏现代物流理念
物流观念普遍落后, 是制约酒泉市物流发展的重要因素。受传统经营模式的影响, 许多企业对物流业的认识仍局限于传统的运输、仓储、搬运等层面, 没有充分认识到物流对降低企业流通成本增加利润的作用, 仍然追求大而全、小而全的经营方式。这种重生产、轻物流的思想导致相当多的企业对物流方式的选择仍停留于自营物流方式, 主观上排斥了对第三方物流服务方式的选择和社会化的物流服务, 造成低水平的重复建设, 流通成本居高不下, 同时也使得第三方物流市场的需求不足, 制约了现代物流的发展。
2.2 物流企业规模小, 专业化程度低, 信息化水平落后
酒泉物流业起步较晚, 物流企业规模小、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备, 有的物流公司甚至只有一部电话几个员工, 基本没有建立物流信息系统, 自动化和网络化程度很低。由于没有自动化信息网络, 不能进行有效配置和优化调度, 也无法对客户提供查询及跟踪货物等服务, 送错货、对客户的响应不及时等问题时有发生。比如, 肃州城区73家物流企业中, 80%以上的企业提供的服务内容仅限于仓储、运输、搬运、货物代理等低层次服务上, 能够开展综合性物流服务的企业没有几家, 能够提供特色服务的物流企业则更少, 尤其缺乏大型现代物流企业。
2.3 物流体系不规范, 管理机制不健全
由于物流产业支撑体系薄弱, 市场准人门槛低, 监管不严, 配套服务功能薄弱, 导致城市物流配送不到位, 农村物流体系不健全, 物流管理和技术落后, 还未形成与现代物流业相配套的长效管理机制。物流业务仍处于分散、无序、不规范的状态, 物流企业间不同程度存在压价竞争、偷漏税、超载超限等现象, 很少有成规模的称得上现代化水平的结点。
2.4 配套措施缺乏, 政府支持不到位
虽然《酒泉市十二五服务业发展规划》、《酒泉市通道经济发展规划》都将现代物流业作为服务业、通道经济的组成部分作了原则性规定, 但仅将其作为服务业的一个组成部分, 并未提出专门细化的扶持政策与措施。从现实情况来看, 规划、工信、经济和商务、交通、运管、税务等部门都有权管理物流企业, 但职能交叉, 权限分散, 统一协调不够, 配合意识差, 同时, 各地对发展现代物流业的优惠政策不一致, 造成无序竞争, 区域性商贸中心的产业聚集、信息辐射功能尚未充分显现。
2.5物流从业人员质量普遍不高, 现代物流专业人才奇缺
酒泉的物流企业大部分是从原来的仓库运输部门转换而来, 从业人员总体文化水平较低, 缺乏现代物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除了少数较大型的物流企业外, 大多数小型的物流企业从业人员中文化水平以初、高中毕业的居多, 只有少部分大中专学历的员工, 专业的物流人才寥寥无几, 多属于“摸着石头过河”。由于经济落后, 高等院校培养的物流专业人才和有经验、有能力的物流专门人才大多选择在沿海等经济发达城市工作, 致使高素质、应用型物流专业人才极度缺乏。据有关资料统计, 目前酒泉物流从业人员当中, 拥有大专学历以上的仅占16.8%, 高中及中专学历两者则占了70%。物流从业人员专业素质偏低, 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教育和培训, 对现代物流技术与装备了解较少, 又缺乏实际经验, 真正能够为企业提供切实有效方案的中高级物流人才少而又少。
3 发展酒泉现代物流业的对策和建议
1) 强化现代物流理念, 充分发挥政府在推动现代物流业发展中的作用。理念的形成需要政府的介入, 政府部门应充分认识到现代物流对促进酒泉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树立物流服务业是重要的经济增长点的新观念, 坚持把物流服务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来抓。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 统筹协调管理, 加大宣传力度, 营造物流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增强全社会对物流的认识, 通过宣传和教育, 引导和支持企业转变经营观念, 打破大而全小而全的组织方式, 剥离低效的运输仓储功能和业务, 进行业务流程再造, 建立高效低成本的物流管理模式。形成服务业与工业并重发展的格局, 由此也可培育第三方物流市场, 推进现代物流的发展。
2) 建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 推动企业物流信息化建设。信息网络技术是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生命线, 通过信息传输与客户、制造商、供应商实现资源共享, 实现对该行业各环节进行实时跟踪、有效控制与全程管理。发展现代物流必须实施信息化战略, 大力推广先进物流技术及设备的应用, 搭建与国际国内标准统一、接口开放、功能通用的物流基础数据平台。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大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运用现代物流理念优化业务流程, 开发和应用企业资源计划、供应链管理系统, 实现物流管理的集成化和智能化, 以信息化构建物流服务核心产业竞争力。酒泉应依托现有的县、乡 (镇) 政府网站、党政网等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平台, 采取措施, 鼓励和支持工商企业将各项业务与电子商务相融合, 建设公共的网络信息平台, 实现资源共享、数据共用、信息互通。同时, 引导物流企业在仓储运输、装卸搬运、分拣包装等各个环节上采用先进适用的物流技术和设施装备, 大力发展网络系统, 实现网络与用户、制造商、供应商、物流企业及相关的银行、财税、工商、海关等单位联结, 对物流各环节进行适时跟踪、有效控制和全程管理, 不断完善葡萄、李广杏、密瓜、蔬菜等鲜活农产品的储藏、加工、运输、配送等冷链物流设施, 延长鲜活农产品的运输和销售期限, 开辟绿色通道, 降低配送成本, 提高鲜活农产品的配送和分销能力, 全面提高物流服务信息化水平。
3)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进行统一规划管理, 为物流服务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一是进一步完善物流市场准入制度和交易规则, 规范经营行为, 清理和废止各类不符合国家法律法规、不适应现代物流发展的政策规定, 在规范管理的前提下适当放宽对物流企业资质的行政许可和审批条件, 改进资质审批管理方式, 缩短审批时间, 提高审批效率。规范物流企业的经营行为, 倡导合法诚信经营, 创造物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建立统一开放、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现代物流市场体系。二是要尽快组织制订专门的物流发展规划。将物流业的发展规划与酒泉市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相衔接, 与周边地区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相衔接, 使其立足本地实际, 具有自身特色, 指导性强, 便于操作。三是适当倾斜投资融资政策, 扶持发展中小物流企业。积极搭建物流银企对接合作平台, 完善物流企业信用担保机制, 加大金融机构信贷支持力度, 缓解物流企业融资难问题。建立中小物流企业融资担保机构, 支持物流人才培养、物流科技研发和重点物流项目建设等基础性工作, 通过积极争取国家在中央投资补助和贷款贴息等方式对重点物流项目进行扶持, 对采用物流信息系统、开展物流标准化试点的, 优先列入政府科技创新资金和技术改造项目计划, 享受相关优惠政策。
4) 充分发挥物流骨干企业引领示范的作用, 加快完善现代物流体系。首先, 要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突破口, 以市场化运作的方式, 实施大企业带动战略。在规划中的大型物流园区重点扶持一批以现代理念、现代设施、现代制度武装起来的物流专业公司, 使之率先发展成为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物流骨干力量, 以带动全市物流业的整体发展, 其次, 积极推动自发形成的物流小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变。积极鼓励有条件的运输、仓储、配送、货代企业通过参股、兼并、联合等资源整合和改造利用等形式, 重组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物流企业。同时, 通过招商引资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的大型现代物流企业入驻酒泉, 引入先进的发展理念、经营技术和管理经验, 引领带动和快速提升酒泉市物流服务业发展的水平。
5) 积极培育和引进物流人才。现代物流市场需要的是既有知识又有能力, 既懂理论又懂实践的综合人才, 培育现代物流人才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重视继续教育。对现有的物流从业人员开展多层次的物流继续教育, 为他们提供再学习的机会。提高现有物流从业人员职业技能和业务水平。二是全面开展物流职业教育。借鉴国际先进经验, 不断改进和完善物流领域的职业资质培训与认证体系, 全面推行物流从业人员初、中、高级和技师资格管理制度, 根据其物流专业知识和技能特长, 确认其所能从事的物流工作。三是加强学历教育。可利用现有的高校教育资源特别是职业技术教育的优势, 进行校企合作, 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物流人才培养体系。四是引进专业人才。实施人才激励政策, 引进国内外优秀物流专业人才, 尤其是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技术方面的复合型人才和熟悉国际物流业务运作的高级人才, 为酒泉物流业的快速发展提供智力保障。
摘要:酒泉地区地处河西走廊西端, 地理位置特殊, 发展该区域现代物流业对于提升区域经济实力, 推动经济转型跨越发展、保障地区民族团结和国家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从酒泉物流业发展的现状出发, 通过调查研究和系统分析, 探讨了阻碍酒泉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问题和原因, 对发展酒泉现代物流业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酒泉,物流,现状,障碍,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1]任颖洁, 丁建国.新形势下西部物流存在问题及对策[J].中国物流与采购, 2011, 19 (6) :17-20.
[2]张晓莲, 韩昆.对发展我国西部现代物流产业的思考[J].甘肃农业, 2009, 20 (4) :22-24.
[3]范静, 袁斌.我国西北中小城市物流发展探讨[J].技术与市场, 2012, 22 (5) :17-19.
[4]江暮红.西部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对策[J].市场研究2004 (6) :22-24.
[5]张晓燕.浅论酒泉市物流产业调研报告及发展对策[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 2012, 20 (7) :20-23.
[6]范静.关于我国西部中小城市物流发展的思考[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07, 19 (13) :22-24.
[7]郑润萍.中国物流业的发展现状及体制改革[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8, 19 (1) :13-15.
发展现状、存在问题 篇10
产业结构现状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标志, 在我国经济发展地区, 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方式发生改变, 对体育消费需求表现了明显增强的趋势, 体育的实物消费, 精神消费逐步提高, 为体育的产业化, 市场商业化奠定了基础条件。依据克拉克国民收入在各产业部门的分布及变化趋势, 把经济发展规划为:低开发阶段, 即以农业为主;工业化社会阶段;服务业阶段。依此观点, 只有经过工业化阶段后, 人均收入和生活质量有较大提高, 体育娱乐等服务方面消费与投资才能增加, 也就是说, 国家工业化没有完成, 经济的增长只能靠工业和制造业。到后工业化时代, 经济增长动力有可能来自于第三产业。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明确将体育列为第三产业第三层次。所谓体育产业是指从事体育服务产品的生产和经营的社会部门, 向社会提供各类体育服务以满足人们健身、观赏和娱乐等需要的体育事业。国外发达国家, 早已将体育产业作为国民经济中支柱产业之一, 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近年来, 我国也越来越意识到体育产业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加入WTO, 我国体育用品将在国际上形成较强的竞争力, 并带动我国服务业和体育产业人才进军国际市场, 使我国体育产业竞争国际经济舞台。
2 我国体育经济存在的问题分析
体育产业的发展有赖于现实社会经济的发展, 在西方发达国家, 体育早已成为一个产业部门, 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 伴随改革开放, 体育经济的兴起和发展被誉为“朝阳产业”, 然而近些年来却明显落后于其它行业的发展, 中国的体育经济总体与世界体育强国的称号极不协调。
政策的支持力度不足。从宏观政策上, 近些年来国家在积极加大扶持力度, 但是国家政策还存在乏力的问题, 在这一点上, 有些西方国家比我们做的好。在西方发达国家, 政府对体育经济给予政策倾斜, 对修建体育场馆可以享受土地征用的优惠和低息贷款, 对比赛场馆经济收入和组织捐赠, 可减免税收, 而我国对体育经济的支持力度还远远不够, 缺乏对体育产业激励制度和优惠政策。
传统经济体制的影响。邓小平同志1992年初的重要谈话进一步指出,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我国以前的体育赛事都是由国家体委包办, 经费靠国家拨款, 形成法定的计划运转, 虽进行改革性的尝试, 从政府向企业行为转变, 带有一定的市场经济成分, 但某种意义上仍摆脱不了计划经济的束缚, 企业和体育部门联合办赛事, 投入多收效少, 仍受传统体制的制约。
经济观念的淡薄。计划经济时期, 人们思想受到一定的束缚, 没有意识到体育与经济的密切关系, 只是靠国家的投入, 缺乏自身的开发, 思想观念上偏颇, 没有将体育推向商业化、市场化的动机, 对体育消费也只是福利性的低层次, 没有向市场化的高层次发展。
体育经营人才匮乏。体育产业的开发和发展, 需要即懂体育, 又懂经济的专业管理人才。现实中从业人员多数是生产、销售人员, 而经营、管理人才缺乏, 成为制约体育产业长足发展的瓶颈。行业内部科研、开发、创新的源动力不足。
科学管理和宏观调不足。当某种体育活动的利润较高时, 大多数商家蜂拥而至, 结果造成同一品牌店的陆续开张, 相同项目的重复建设, 虽然投资加大了, 但市场份额越来越小, 反倒降低了投资者的回报, 这说明了事前缺乏必要的投资引导和整体上的宏观调控。这里更重要的是, 依据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认识不足, 导致了科学管理和宏观调控不足问题的发生。
3 我国体育经济的发展策略
党的十八大做出了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决策, 发展体育经济是发展文化产业中的应然内容, 那么, 应该说, 发展体育经济在目前正面临着一个很好的社会机遇期。那么应该怎样利用好这个机遇期, 加速我国体育经济的发展呢?
3.1 加强政策扶持。
全面完善体育投资法规, 保障体育投资者的切身利益, 优化体育产业结构, 拓宽经营市场, 同时给予政策上的倾斜, 如允许企业对体育的赞助费记入成本, 在不违反法规的前提下, 赋予运动员、教练员的广告权, 在税制方面适当的给予一些减免政策, 运用鼓励机制, 引导体育产业健康发展。
3.2 继续深化改革。
加强体育部门与企业的合作, 修订和完善国家体育产业发展的总体策略, 制定与之吻合的体育经济政策, 为体育产业发展提供法律保证。改革旧的传统规范的束缚, 与企业联手办体育, 真正按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发展体育产业, 扭转分散经营、规模狭小的格局, 使中国的体育经济在国际经济的大环境中, 增强市场的竞争力, 体现中国的特色。
3.3 推进产业化经营, 规范市场体系建设。
要发展体育的品牌经营, 在中国体育逐步走入社会化、产业化、商业化发展轨道的情景下, 经营者要认清形势, 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 创造特色品牌, 增强竞争力, 同时正确引导和刺激消费, 规范市场体系。体育经济的发展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为目标, 研究市场、开拓市场, 大力发展体育用品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广告市场等, 建立健全体育市场法规和相关条例, 与国际接轨, 为体育经济的发展创造优良的市场环境。
3.4 全面提高管理人才素质。
体育经济的发展, 归根到底要依靠全面型的高素质人才队伍。进一步抓好各类体育经营、管理、服务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特别是吸引高水平的经营管理人才加入体育产业, 对现有的体育经营人才进行强化培训, 广泛开展国际体育经验交流与合作, 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方法。培训、引进、聘任和聘用综合性体育经营人才, 建设一支懂体育、懂经济、懂管理、懂经营, 结构合理, 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3.5 依据地域经济实际, 发展体育产业。
根据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实, 从实际出发, 重点培育经济发达地区的体育产业, 作为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点, 将传统的体育用品制造业向体育服务业转化, 实现体育产业与区域产业结构相适应的转变。加快经济发展一般地区的体育产业, 发展体育产品制造业及相关产业, 根据区域的消费能力和经济水平, 拓展大众化的体育消费市场, 扶持欠发达地区的体育产业, 利用自然生态、地理等条件, 以当地体育旅游和民族体育为特色的资源, 培育新型的大众化的体育低消费市场。
3.6 体育经济的发展重点。
挖掘无形资产经营潜力, 主要是专利权、知识产权、商标、广告、转播权销售等, 无形资产有着丰富的资源, 许多企业通过赞助, 提高知名度, 获得丰厚的经济效益。开发和拓展实物消费市场。随着社会进步, 经济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 体育消费明显增长, 人们对竞赛表演的观赏、亲身参与健身娱乐旅游、体育竞猜与消遣娱乐的彩票购买的需求不断增加, 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内容发生了变化, 体育的社会功能和作用日益显著, 体育知识培训、咨询服务的机构受到广泛欢迎, “花钱买健康”的观念被亿万群众所接受, 并日益被强化, 体育经济酝酿着巨大的商机, 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市场, 培育并发展市场是体育产业化的根本途径。
体育经济作为一项新兴产业, 最具活力和广阔前景, 它所带来的巨额利润, 让人们感受到了这个产业的巨大魅力, 西方发达国家已将体育产业作为支柱产业, 并成为国民经济的增长点。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研究和阐述并运营好体育经济, 抓住机遇, 全面发展我国的体育事业。
摘要:我国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 带给体育经济市场以空前活跃的势头, 体育为教育事业中的一部分的内涵得到了扩展, 进而, 体育与经济相互关联起来, 成为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主要课题。体育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经济现象, 对社会经济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 成为新的生产力和经济增长点。
发展现状、存在问题 篇11
关键词:林下经济;现状;发展;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316.2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5.06.062
福建的森林覆盖面积接近80%,为发展林下经济提供了良好的资源条件。在森林资源支持下,进行生态种植、养殖等,不仅增加了收益,还促进了生态环境的建设,可以说是一举两得。只是当前福建地区林下经济的发展还存在问题,影响了其持续、稳定的发展和壮大。这些问题的解决是进一步发展林下经济的关键,是将林下经济形态提高到更高层次的必要手段。
1福建林下经济发展的现状
林地资源的利用形式非常丰富,当前林下经济形态主要包括五种类型,第一,以林地为依托的林牧业,简而言之就是林下养殖。例如在林下养鸡、养羊;第二,以林地为依托的林菌业,例如大田县、泰宁县的林下红菌养殖;第三,以林地资源为依托的林药业,例如林下种植茯苓、金银花、雷公藤等,泰宁县林下种植雷公藤的产业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第四,以林地资源为依托的园林业,例如利用园林景观优势开发旅游业、依托森林生态进行花卉养殖等;第五,能源型林下经济,这是目前发展最薄弱的林下经济形态,通过种植草、灌木等满足人们对燃料等能源的需求。在福建部分地区,林下经济的发展逐渐趋于成熟,例如,泰宁县的林药业发展,在林下套种雷公藤、黄精等药材,并实施公司与农户合作形式进行生产,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生物产业链,促进了当地林下经济的持续发展,又如大田县的红菇种植产业等。但是,在福建广大地区林下经济的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
2林下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规模小,持续发展难
规模小是当前林下经济发展存在的普遍问题,由于林下经济的组织、设计需要大量资金和技术支持,政府提供的经济、技术等支持有限,还不能达到广覆盖的程度。一些地区农户看到别人林下养殖、种植收益丰厚,盲目地投资生产。而个别农户经营发展起来的林下经济缺少科技指导、没有规模,不但不能达到预期效益,甚至会对森林生态造成破坏。此外,分散的、小规模的林下经济难以形成产业链形式,不能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形态。
2.2技术少,组织弱
林下经济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产业,需要专业技术和大量人力物力支持。例如林业调查规划需要在摸清林业资源的基础上,有规划、有组织地开发林地资源,逐步发展林下经济。可是当前的林下经济发展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盲从性,缺少技术支持,不能做到因地制宜,发展缺少规划,林业管理难以执行到位。当前,多地的林下经济发展粗放,以采集、出售为主,缺乏持续性发展的动力,难以形成产业链,致使林下经济发展滞后,产品附加值难以提升。例如,林牧业发展中羊的养殖,因缺少技术指导,没有组织性、规划性,羊儿满山跑,林地资源遭到破坏,林下经营的发展成了“竭泽而渔”,难以持续繁荣。
2.3特色不突出,品牌难树立
在经济高速发展下,特色是品牌的核心内容,品牌是发展的主要动力,林业经济发展特色不突出、品牌难以树立,是其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条件。一方面,特色不突出,就难以发挥林下经济的明显优势,其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也会举步维艰;另一方面,缺少特色,林业品牌难以提高在市场经济的竞争力,导致产业效益低下,产业融资难、发展难。同时,林业经济的优势也难以发挥,民间投资少,农户积极性不高,政府扶植难以立显成效。
2.4宣传不到位,实践中困难重重
林下经济的发展不但能够维护森林生态的持续发展,还能为广大农户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精神需求。例如,林下养鸡,不但生态环保,且经济效益颇高。但由于宣传少,农户对林下经济的认识停留在“自悟”阶段,认为林下经济和一般的养鸡、养羊没什么区别,积极性难以调动,民间投资少、回报低。同时,林下经济的发展需要企业、科技人员与农户的紧密配合,农户发展林下经济项目技术、知识欠缺,但他们对生活的土地极为熟悉,与其合作可降低林业调查的成本和难度,有利于更好地掌握林地的地形、地物等,便于更好地开发、利用林地资源。而宣传的不到位,会影响林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深度,林下经济发展也只能停滞在“纸上谈兵”阶段。
3解决林下经济发展问题的思考
3.1完善管理,扩大规模
林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对于林下经济发展的管理应从目前的问题出发,联合公安、工商等多个部门,进行统一协调管理,使林地资源的利用达到最优化。同时,可结合具体形式将林地的经营权承包出去,让有能力的人深挖林下经济的效益,使更多的人看到林下经济的优势,以便更多的人投入到林下经济建设中,使林下经济发展拥有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实现大规模、集团化经营,促进林下经济产业链的形成,使其能够持续的、稳定的发展。
3.2加快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建设
林下经济示范基地的建设是提高林下产业宣传的最有效手段,让群众切实看到林下经济发展的优势和效益,有利于增强民间投资者的信心和主动性。一方面,做好林业调查、检测和监管,熟悉各区域林地资源情况,结合当地条件因地制宜的发展林下经济,协助当地农户做好林下经济投资,以科学、成熟的林业设计引导农户进行劳动生产。另一方面,为林下经济提供知识、技术支持,确保其劳动投入的收益,提供必要的市场信息,逐渐使一些特色林下经济形成规模,发展成为林下经济产业链,带动该地区经济发展。
3.3创龙头企业,树模范品牌
品牌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利剑,同样,品牌的树立可以形成高品质、高层次的林下经济发展形态,促进林下经济健康发展。例如,林下养鸡,大家知道林下养鸡的健康、营养,也愿意去消费。可是,由于品牌缺失,大众的消费具有一定的盲从性,易受欺骗。如能形成知名品牌,那么大众在消费时才能更好地进行选择,林下养鸡业的发展就能开拓出一片新天地。在林业设计中,要针对当地情况,扶持一部分先进的、有特色的林下经济经营者,为其提供技术、种苗等帮助,使其迅速的成长为当地林下经济的龙头,带动整个地区的林下经济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更好地将品牌推广出去,获得更广泛的认可,为当地林下经济的发展创造更多的机遇。
3.4提高合作质量
林下经济发展的技术性、科技性、对森林资源的依赖性等特点决定了其发展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例如,林业调查规划中,需要调查人员付出脑力劳动的同时,还需要当地民众的配合,共同协作才能确保林地资源情况调查的科学性、准确性。此外,还需要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否则林业调查只能停留在浅尝辄止阶段,不能全面、科学地为林业设计提供依据,那么林下经济发展也只能成为“纸上谈兵”的形式主义。因此,在林下经济发展中,应加强宣传力度,调动大众的积极性,提高各部门、各方面合作的质量,才能确保林下经济项目的可行性、科学性及特色,才能高效的实现林下经济的产业链经营和持续、稳定发展。
4结语
林业经济发展中问题是普遍存在的,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规律性。在林下经济发展中,对于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从根本上认清问题存在的原因,找到解决途径,才能使林下经济的发展走出小规模、无特色的困境,才能建立集团化、产业链形式的大项目,使林下经济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之一,带领广大群众在不破坏环境、不浪费资源的情况下实现致富目标,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朱连平.发展林下经济的战略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13): 211.
[2] 陈义彩.加快山林经济发展的思考[J].山西农经, 2014,(05): 9-10.
[3] 王振霄.林下经济发展与存在问题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05): 279.
[4] 张立平.浅析林业经济发展中的几个问题[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04): 259.
发展现状、存在问题 篇12
关键词:中小企业,存在的问题,对策
一、中小企业的定义与界定
1. 中小企业的定义。
我国中小企业广义上的定义为, 除了国家确认的大型企业以外的所有企业, 都称之为中小企业, 包括中型企业、小型企业和微型企业;在狭义上定义为, 微型企业不属于中小企业, 中小企业指的是雇员人数在7人以及以下的具有合法资格的个体或单位。中小企业的特点有四点, 分别是:自主筹资、自由组合、自主经营和自负盈亏。
2. 中小企业的界。
世界各国对于中小企业的界定各有不同, 这与本国的经济发展情况有直接的关系。但从对中小企业界定的标准来看, 大致从企业从业人数、企业资本额以及销售额、企业从业人数、资本额和销售额这三个途径出发。
但是具体到一个国家的不同行业来讲, 也有所区别。比如在日本, 零售业或者服务行业企业的从业人数低于50人或者企业的资本额少于150万日元的企业都属于中小企业。而在制造业中, 日本规定的是企业从业人数在1000人以下, 企业资本额少于30亿日元的企业都属于中小企业;在美国, 衡量制造业企业是否是中小企业的标准是以从业人数进行判定的。美国规定, 企业从业人数低于1500人的企业都属于小企业, 而在餐饮业中规定, 企业从业人数在500人以下属于小企业。由此可以看出, 不同国家、不同行业的中小企业界定标准各不相同。在我国, 中小企业的界定标准有企业从业人数、企业资产总额以及销售额等。对于不同行业的界定也有所不同。我国主要行业的中小企业界定标准如表:
3. 中小企业发展现状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 我国中小企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也逐年增长, 现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据我国统计局数据表明, 在十五以及十一五期间, 中小企业数量的年增长率分别为19.6%和17.5%, 数量超过了800万家, 注册资金年增长率达到了24.2%和30.6%, 总资金超过了19万亿元。
我国加入WTO以后, 中小企业也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力量, 各种物美价廉的产品远销海外。短短十年之内, 中小企业的年出口额成几何数值增长, 促使我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一大贸易出口国, 为国家创造了巨大的外汇储备。
4. 中小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中小企业已在我国发展数十年, 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但是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了诸多的问题。
(1) 缺乏政府有效的支持。虽然我国以及各级地方政府对中小企业的地位以及社会作用都给予了肯定, 但是却没有制定相应的支持政策, 一直无法与国企处于一个平等的竞争地位。近年来, 我国也陆续出台了一些鼓励中小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 但是在实际执行中, 力度非常有限, 效果不甚明显。
(2) 中小企业准入门槛较高。对于一些高利润行业, 大多有国有企业经营或垄断, 国家及政府的相关部门对于中小企业的进入设置了非常高的门槛, 以至于中小企业经济一直无法渗入, 这也与我国传统计划经济有很大的关系。这种经济体制看似保护了国有企业, 但是却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发展, 不利于我国经济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 也不利于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3) 中小企业融资艰难。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特点的原因, 许多商业银行设置了较高的门槛, 中小企业融资举步维艰。虽然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中小企业融资的政策, 一些商业银行也为中小企业制订了许多产品, 但是这与我国中小企业的需求相比, 还远远不够。另外, 目前我国缺乏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信贷机构, 信贷成本非常高、信贷覆盖率较低, 信贷难度大。
(4) 中小企业自身问题较多。从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现状来看, 自身也存在了较多的问题, 比如技术落后、管理水平低、人才缺乏、投资与收益比例失衡、法制观念不强、员工福利差、安全生产意识薄弱等, 这些问题的存在与我国中小企业起步较晚, 发展较快有很大的关系。
5. 中小企业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目前, 中小企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肯定在未来很长的一个时间内仍将是我国国民经济中的生力军。但中小企业在发展中却存在了诸多的问题, 基于对中小企业特点和我国实际国情以及全球经济现状进行分析, 我国中小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进步, 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如今, 人们追求的不再局限于吃饱穿暖, 而是更高品质的生活, 这就为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空间。另外, 在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以及三大产业比例失衡的状况下, 包括服务业在内的第三产业必将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 比如医疗、养老、家政、旅游等多个产业方面必定会得到的发展。因此, 我国中小企业要抓住这个巨大的商业机遇, 改变经营方向、调整产业结构, 尽快的转向新型的、需求量极大的服务行业, 在规避另两产业竞争的同时, 抢先入驻第三产业, 尽早创立自身品牌, 占领市场先机, 确保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也保证中小企业健康成长。
(2) 转移投资地区。从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来看, 地域经济结构严重失调。以北京、上海、珠江三角洲等大中城市密集经济与中西部落后经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中小企业经济亦是如此。我国政府针对这一情况在政策上给予入驻西部企业更多的优惠和支持。加上西部拥有着丰富的资源优势, 劳动力充沛, 特别是矿业、农林牧副业等都具有很大的投资价值, 因此, 中小企业应积极转移投资区域。
(3) 走创新路线。从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产业结构来看, 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经济, 依靠廉价的劳动力获取少量的产品附加值。这种经营模式在企业发展初期, 技术水平低以及准入门槛低对于中小企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 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技术的缺失会直接导致企业的衰败。虽然中小企业在资金与规模上都无法与国企相比, 但却有着更加灵活的经营模式, 也拥有自主创新的原动力, 因此, 我国中小企业一定要转变产业结构, 走自主创新的道路, 提高技术水平, 掌握核心竞争力, 才能在市场上取得更大的生产空间。
(4) 大力发展海外市场。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 我国与全球各国的经济贸易往来也逐步密切。在加入WTO至今, 我国已发展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国和第二进口国, 取得了喜人的成绩, 这些成绩的产生也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有很大的关系。我国中小企业不但将物美价廉的产品销往海外, 而且在众多的海外市场投资办厂, 取得了丰厚的利润。因此, 我国中小企业应着眼于全球, 大力发展海外市场, 进一步扩大企业的生存空间, 在国际市场上赢得一席之地。
二、结语
中小企业的发展不但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增长, 也提高了社会就业率, 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是我国经济建设的生力军, 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在发展中, 中小企业也存在了一些问题, 这就需要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 为企业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促进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 进而推动我国经济不断增长, 提高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李名利.谈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趋势[J].经济研究, 2013 (12) .
[2]刘小敏.浅谈企业的风险管理[J].商场现代化, 2013 (9) .
[3]陈东鑫.浅析我国中小企业的薪酬制度[J].经济论坛, 2013 (13) .
[4]郑渐远.加强我国企业的经营管理[J].科技资讯, 2014 (9) .
【发展现状、存在问题】推荐阅读:
浅析医药行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12-17
我市个体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调研07-09
浅析我国商业票据市场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12-20
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11-14
现状存在问题论文06-13
人才现状及存在问题07-07
华侨孩子教育现状存在问题及建议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