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状存在问题论文(共12篇)
现状存在问题论文 篇1
摘要:近年来我国石油开采量和使用量不断增加, 我国石油大多数采用注水式开采, 并且进入高含水期, 开采石油造成的污水量非常大, 这就造成了采油污水难处理的问题。本文主要从油田水处理技术和设备出发, 分析油田水处理的现状;并浅析油田水处理存在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油田水,现状,技术,设备,问题
随着我国政府和人民对环境问题的重视, 以及水资源的缺乏, 开采石油产生的污水处理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解决石油水处理问题也成为开采石油和保护环境的重要问题。
1 油田水处理问题现状
油田水是从地层中随原油一起被开采出来、经过原油破乳、分离等初加工过程形成的一种集悬浮固体、油、溶解气体和溶解盐于一体的多相体系。石油水对于水污染造成极大的问题, 需要合理地解决。
1.1 油田水处理技术现状
随着科技的发展、油田水治理专家的不断努力、政府的支持, 解决石油水问题技术不断创新和发展, 处理方式不断成熟, 处理效率和质量不断提高。经过大致归类, 可以分为传统型和新型处理法。
1.1.1 传统型:
1.1.1. 1 物理法
物理法就是把油田水中的悬浮类杂质和某些矿物质等清除, 从而使得废水和污水得到更好的处理。物理处理法大致包括过滤法、过滤分离法、离心分离法、粗粒化法、蒸馏法、膜分离法等。
1.1.1. 2 化学法
化学法一般是指去除油田水中利用物理法或者化学法等不能去除的某些胶体或一些溶解性物质, 尤其是污水或废水中含有油的乳化油, 只能利用化学法才可以除掉。这样就可以使污水和废水中的污染物得到清除, 水质得到更好的改善。化学法主要包括中和法、混凝沉淀法、化学破乳法、化学氧化法等。
1.1.1. 3 生物法
生物法是使用生物的生化作用把油田水中比较复杂的有机物进行分解, 变成简单的物质;把污水中含有毒的物质分解转化为无毒的物质, 最终使得废水和污水得到更好的净化。生物法基于是否需要氧气可以归为两类, 即好氧生物处理法和厌氧生物处理法。
1.1.1. 4 物理化学法
物理化学法其实就是把物理法和化学法结合起来, 进而使油田水得到净化, 改善水质。物理化学法大致包括两种, 即气浮法和吸附法。物理化学法综合物理法和化学法可以使得废水和污水的净化的相对更加彻底, 水质更加健康。
1.1.2 新型处理法
现在,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专业人员的努力, 新的处理油田水方法增加了几种, 虽然不太成熟, 但是处理效率和彻底性较传统的更好。
(1) 滤膜技术就是把油田水通过筛网状过滤介质膜的“筛分”作用进行分离, 这样就可以彻底地过滤、去除污水中的悬浮物质等。
(2) PAC絮凝-膜分离法是使用微滤技术对油田中悬浮物质的过滤和絮_PAC对油田污水和废水中乳化油和胶体稳定性的破坏作用, 这样可以极大地去除油田污水中的含油量、悬浮物质等。
(3) 电解盐水杀菌技术, 即利用电解饱和盐水产生次氯酸钠与细菌发生化合作用, 进而更好的杀菌, 这个技术杀菌的效果相当好, 并且还有成本低廉和操作简单等特点。
(4) 电絮凝处理技术, 即通过电解油田中的含油污水和废水, 进而达到去除水中的重金属、固体悬浮物、乳化有机物和一些其它的污染物, 从而使得水质得到净化。
1.2 油田水处理设备现状
油田水处理现在基本包括:除油设备、过滤设备和其他设备。
除油设备:立式除油罐、气浮分离设备、压力除油 (沉降) 设备、旋流除油设备等。
过滤设备:多层滤料过滤器、PE和PEC管微孔过滤器、核桃壳过滤器、膜过滤装置、滤心过滤器等。
其他设备:洗井车、脱氧装置等。
以上就是油田水处理问题的现状, 处理技术在不断的提高, 处理设备也在不断增加和创新。
2 油田水处理存在的问题
油田水虽然经过了污水和废水处理站的处理, 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果油田水不好好处理的话, 会直接对水资源, 对环境造成极大的影响。因此, 对于油田水处理存在的问题研究有很大的意义, 通过分析油田水存在的问题, 尽力达到最理想的油田水处理结果, 从而进一步加强我们的环境建设。
2.1 处理成本较高
污水和废水处理的成本较高,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系统的故障较多, 检修的难度比较大, 耗费时间较长, 并且系统的保障性能差;另一个是需要不断添加的杀菌剂等各种药剂的处理费用较高。
2.2 水质达标率低
由于过滤设备和一些管线的内部腐蚀比较严重, 设备里的某些零件也损次数较多, 这样就造成一些滤料漏失。还有就是存在着一些管线腐蚀的穿孔问题, 某些阀门不能正常的使用。最终导致水质不达标, 含铁量和悬浮物质的含量较高。
2.3 除油单元效率达不到预期效果
如今, 压力沉降除油罐和重力沉降除油罐是完成除油的主要设备。重力沉降除油率和压力沉降除油率较低, 与设计的80-95%有相比有较大的差距。
油田水处理存在的问题, 除了以上提到的五个以外, 还有悬浮物含量高、含聚污水没有有效处理工艺、系统抗冲击能力低和配套设施不齐全等问题, 需要我们进一步的解决。解决油田水问题, 最重要的是利用高科技, 所以, 大力推动科技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我国非常重视油田的开发问题, 也相当重视开发过程中的污水处理问题。尤其是近年来环境问题不断被人们重视, 油田水处理问题被更多的人关注。我国的油田水处理技术在政府和人民的支持下不断地发展, 将来的处理技术会更加专业和完善。这对于我国石油的开采和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周兰芳等.油田污水的水质改性技术研究[J].水处理技术.1999.
[2]周松景等.油田采油注入水处理技术[J].油气田环境保护.1999.
[3]靳辛.采油污水处理及实例分析[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
现状存在问题论文 篇2
一、中国蜂业生产现状
2005年,饲养的蜜蜂数量已达730万群,其中西方蜜蜂约占 2/3,东 方蜜蜂约占 1/3。东方蜜蜂以生产蜂蜜为主,西方蜜蜂生产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生产蜂蜜为主,另一类以生产蜂王浆为主。养蜂发达地区的蜂农以生产蜂王浆为主,如江浙一带。相对来说,中国西南部、东北部等地区以生产蜂蜜为主。
2005 年,中国蜂蜜产量为 29.3万t、蜂王浆产量为3000t、蜂花粉产量为 5 000t、蜂胶产量为 350t、蜂蜡产量为4000t。全国现有蜂农约30 万人,分为专业养蜂者和业余养蜂者。
中国由于疆域广阔,植被众多,一年四季均有蜜源植物开花泌蜜,很适合养蜂。据初步调查,现被蜜蜂采集利用的蜜粉源植物有14317种,分属于864 属,141科,分别占全国被子植物的 58.77%、29.32%和48.45%。其中主要辅助蜜源植物66种,主要粉源植物 24 种。中国能够生产大宗商品蜜的全国性和区域性主要蜜源植物 50 多种。东北地区的主要大宗蜜源植物有椴树、油菜、胡枝子、向日葵,华北地区主要有荆条、枣树、刺槐,西北地区主要有枣树、刺槐、百里香、老瓜头、养麦,华中地区主要有油菜、紫云英、乌桕、黄荆、棉花、柃木,华南地区主要有荔枝、龙眼、山乌桕、蜡烛果、窿缘桉、鹅掌柴、米碎花,西南地区主要有油菜、白刺花、乌桕、黄荆、鹅掌柴、米碎花、野坝子、东紫苏。近年来,由于农业结构调整和砍伐现象,中国的蜜源情况也相应地 发生了变化。
二、中国蜂业销售现状
目前,中国蜂业企业的销售范围主要包括蜂产品、种王、蜂药、蜂机具等,其中大多数企业从事蜂产品的生产和销售。
1.蜂产品加工、出口贸易、经营企业现状据 中国蜂产品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中国蜂产品加工企业约2000 家,遍及全国各
省、自治区、直辖市,但以浙江、江苏、北京、湖北、安徽一带较为集中。大部分企业进行蜂产品生产并从事进出口贸易,其中外贸进出口企业占全国蜂产品企业的 2O%~25%左右。
蜂产品加工企业年产值约80亿元,但年销售额在1000万元以上的大型企业 不超 过 100 家,中型和小型的企业居多,另外还有零散的个体销售者。大型企业中,大部分做国内市场的企业都是以“特许加盟”的经营模式。
蜂产品的销售具有很强的地域性。从南到北,各地都有当地比较知名的蜂产品销售生产企业和品牌其中市场表现相 比较活跃的品牌主要有汪氏、知蜂堂、颐寿园、华兴等为代表的北方品牌和宝生园、养生源、明园、神蜂等南方品牌,主要是区域强势品牌。蜂产品市场销售额和利润中,蜂胶制品和蜂王浆占了大部分,蜂蜜和蜂花粉在整个蜂产品市场中所占份额较少。
目前,中国的蜂蜜有一半出口,主要出口到欧、美、日等国。50%~60%王浆出口,其中90%出口到日本。全世界的蜂王浆中有90%以上产自中国,80%~90%蜂蜡出口到国外。
2.蜂产品保健市场情况 由于蜂产品的纯天然性和良好的保健效果,因而作为一种保健品,已得到消费者的认可,成为保健品市场的一个佼佼者。各蜂产品加工企业也纷纷申报保健品批号。据不完全统计,从 1996年到 2004年9月,国产蜂产品保健食品共有283 种,其中王浆产品 148种,花粉产品 69 种,蜂胶产品 66 种,王浆进口保健食品1种,蜂胶进口保健食品 4种,花粉进口保健食品1种。相对于蜂王浆和花粉保健食品而言,蜂胶产品起步较晚,但它是目前市场上最热的蜂产品保健品。
蜂产品保健食品的剂型主要包括片剂、硬胶囊、软胶囊、液剂、散剂和原料等。申报保健食品的功能有:免疫调节、抗疲劳、延缓衰老、耐缺氧、抗 氧化、降血糖、调节血脂、美容、改善记忆、抗辐
射等,其中以免疫调节居多。申报的保健功能比较集中,有 84.9%的产品功能集中于免 疫调节、抗疲劳、调节 血 脂、调节血糖的4种功能上,而其他9项产品总共仅占15.1%。通 过 对 消费者购买力调查结果显示,成年人对保健食品的功能选择最多为减肥、抗疲劳和免疫调节,其中老年人食用保健品最多的是为了延缓衰老、免疫调节和调节血脂。不同蜂产品保健食品的产地分布各不相同,以北京、江苏、浙江、广东等地为主。
三、中国蜂业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蜂业已经过了50 多年的发展历程,经历了20 世纪 50年代的恢复发展时期、60~7O 年代的显著提高时期和 80年代的高速全面发展时期,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1.区域发展不平衡 由于历史原因,东部地区如浙江、江苏等省,从事养蜂生产的人员较多,养蜂技术较发达,蜂群总量也超过西部地区。西部省市养蜂发展较慢,西藏自治区目前处于起步阶段。
2.蜂群发展与蜜粉源资源分布不相称 中国的地势为西高东低,西部多山,东部多为平原。由于区域发展不平衡。致使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资源的载蜂量不同。中国有丰富的蜜粉源植物。特别是广大的山区,由于工业化程度较低,保存了大量的野生植物资源,其中有许多蜜粉源植物,但这些地区往往养蜂的人少,蜂群数量也少,因而中国蜂群发展与其蜜粉源资源的分布不相称。
3.蜂群流向与蜜粉源资源开发利用不协调 由于缺乏科学的指导,蜜源情况没有得到科学的预测预报,蜂产品的生产带有盲目性。蜂农仍遵循以前的放蜂模式,凭经验按照固定的路线开展养蜂生产,对一些野生蜜源的采集和利用程度不高,极易造成产量的不稳定。
4.中国养蜂业仍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生产处于传统养蜂阶段,现代化水平低,养蜂生产方式落后,收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外界自然条件。由于“优质不优价 ”,因而蜂农为了追求产量,多采取“多取
蜜、勤取蜜”的转地生产方式,生产的多为稀薄的不成熟蜜。这样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只能低价出售。
5.蜂产品加工企业 规模小。目前,国内绝大多数蜂产品加工企业是固定 资产小于1000万元的小型企业,多数企业设备陈旧,厂房、生产线和工艺流程大多不符合良好操作规范(GMP)要求,因而生产的产品大都雷同。规模化、集中度、集约化程度低,经济效益和劳动生产率不尽如人意。
现状存在问题论文 篇3
摘 要:费县核桃生产在山东省林果业发展中占据相当重要位置,其发展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品牌建设和技术研发方面,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农民群众积累了丰富的生产技术经验,已取得了可观的发展成果。但在推进核桃标准化进程中,同时也遇到一些问题,如核桃从业人员老龄化严重、核桃主产区郁闭园改造难度大、单位收益提升慢、群众自发开展的土地流转少、组织化生产水平较低等。针对以上问题,笔者结合费县实际,提出了一些合理化建议,仅供政府职能部门和农民合作组织及农民朋友参考,希望通过实现核桃品种化栽培,发展林下经济及农业旅游经济等措施,达到培育新型专业农民,发展农庄经济,实现持续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核桃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发展对策;未来展望
文章编号:1005-345X(2015)06-0011-03 中图分类号:S664.1 文献标识码:B
目前,费县核桃栽培面积1.4万hm2,主要分布在马庄、费城、朱田等乡镇(街道)。核桃园投入少、易管理,深受山区广大农民朋友的喜爱,核桃产业已成为费县南部青石山区农民土地增收的主要项目,同时也为改善自然生态、提高森林覆盖率,建设宜居农村夯实了基础。随着国家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核桃产业项目的实施,呈现出政府投资与社会闲散资金共同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和精品园建设有机结合,费县核桃产业规模优势、品牌优势、技术优势日趋明显。2004年费县荣获“全国优质核桃产业十强县(特别奖)”,2013年荣获“中国核桃之乡”荣誉称号。
1 核桃产业发展现状
1.1 发展规模
截止2014年底,全县核桃栽培面积达到14 207 hm2,年产核桃971.4万kg,年产值达1.7亿元,按全县农业人口75.9万人计算,仅核桃一项农民人均增收224元。2 hm2以上规模大户26户,5 hm2以上规模大户6户;从事核桃组织化生产、技术研究开发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30余家,其中志文果树种植专业合作社和文江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在费县核桃生产领域发挥了领头羊的示范作用;家庭农场26家,民间科研机构8家,依托核桃资源开发的农家乐60余家。
1.2 基础设施建设
近些年,国家及省、市、县对核桃产业发展累计投入资金达3亿多元,投资方向侧重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苗圃建设、苗木供应、核桃加工企业技改项目和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其中建设园区蓄水池600余个,看护房200余间,供电架线超过80万m,硬化生产路超过600 km,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加强。
1.3 品牌化建设
全县注册的核桃品牌有“芍药山”“沂丰”“鄪国春”,费县多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核桃加工产品也已成功注册品牌并获得“三品”认证,其中蒙味斋特色食品有限公司的“蒙味斋”核桃制品获绿色食品认证,费县蒙禾特色食品有限公司的“蒙禾”牌核桃油获有机食品认证,“芍药山核桃”获“中华名果”称号并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性标志农产品”,“元丰核桃”在中国首届核桃节中被评为优秀产品。
1.4 技术研发
围绕核桃产业,果树、林业相关职能部门和民间核桃研究机构积极开展核桃配套技术研发,先后有山东省果树研究所主持在费县实施的《核桃品种选育改良及丰产开发》荣获2001年度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县果业服务中心主持完成的《核桃良种配套栽培技术研究开发》荣获2004年度临沂市科技进步二等奖,《青石山区高档核桃商品化生产技术研究》荣获2008年度临沂市科技进步二等奖,《鲁果4号、5号优质核桃新品种示范与推广》荣获2012年度临沂市科技进步二等奖;费县科学技术开发中心主持完成的《核桃良种优质丰产栽培技术大面积示范与推广》荣获2005年度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费县文江核桃研究所参与完成的《早实丰产核桃沂蒙短枝选育配套技术及核桃油贮藏稳定性的研究与推广》荣获2014年度临沂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发表核桃相关学术论文20余篇。承担核桃科技项目实施的县果树研究所1家、果树服务中心1家、民间核桃研究机构2家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30余家。
2 核桃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核桃从业人员老龄化问题
南部青石山区农村直接从事核桃生产的农民大都是五六十岁的人员,长期从事核桃栽培的40岁以下农民已经很少见。从业人员的老龄化直接关系到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特别在今天网络发达的时代,大龄农民还不能很好地使用电脑、手机上网获取农业生产信息。年轻农民外出务工,这主要的原因是农业收入还没有真正成为农村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外出务工收入在农村家庭收入所占比重较大。
2.2 单位收益提升问题
现在费县成龄核桃园每667 m2产干核桃150 kg左右,每667 m2收益6 000元左右,纯收入4 000元以上,略高于农作物种植收入。以发达国家美国核桃667 m2产200 kg和我国新疆建设兵团产180 kg为参照,费县核桃单位面积产量还有很大提升空间。这主要依靠优良品种、配方施肥的推广,以及合理地修剪等管理措施的应用。
2.3 核桃品种化栽培问题
实现不了核桃品种化栽培,就会直接影响核桃品牌化持续发展,费县核桃的市场知名度、影响力就会打折,单位面积收益就很难有大幅度提升。目前虽然筛选出一部分适宜本县发展的优良品种,改劣换优工作也一直进行,但与全面实现品种化栽培还有一定的距离。
2.4 组织化生产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收入呈现多元化,有更多的年轻农民走出农村,从事非农产业,家里的农田主要依靠季节性返乡收种,甚至留给家中老人看管,农业收入不再成为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费县核桃产业面临同样的发展难题,农民合作组织更多的只是从生产和销售环节约束规范核桃生产,土地流转存在一定的难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专业农民的发展。如费县马庄镇有很多核桃专业村农民反映,先前在各户责任田上零星栽植的核桃,现在管理上存在很多现实问题,比如郁闭园间伐改造、过早采收等,直接影响了精品核桃园建设、核桃品质提升等。
2.5 核桃产业链延伸问题
核桃加工企业的发展与核桃栽培规模、产量息息相关,能否满足企业原料供应,以及企业运营成本估算,从事核桃加工的相关企业既要有钱赚,还要让提供原料的从事第一生产的农民有比较稳定的收入,核桃产业链条才有可能得以延伸发展。现在开发的核桃油、核桃煎饼等农业旅游产品深受游客欢迎,但也存在核桃相关产品不够丰富的实际问题,围绕核桃枝叶研究开发中药材还是空白,围绕核桃木开展雕刻、茶具、家具的研究开发不够,围绕发展文玩核桃开发旅游文化的研发不够等。
3 费县现代核桃产业发展对策及未来展望
3.1 积极推进核桃标准化栽培
标准化栽培的第一任务是实现种植的品种化,经过多年栽培观察,强特勒、香玲、元丰、岱香等优良核桃品种在费县具有较好的适应性,丰产,抗病,早期效益高,深受当地果农欢迎。
果树、林业相关职能部门,应积极筹建核桃种质资源圃,加大优良品种苗木繁育、嫁接改良等工作的开展,并认真建设核桃精品园。力争良种化率达到95%以上,科学修剪、灌溉均达到90%以上,完善栽培措施,推行标准化操作规程,充分展现费县核桃优良品种特有的品质。
3.2 大力推进核桃半机械化生产
目前,全县核桃机械化脱青皮已经小有规模,机械化施肥、灌溉、病虫防治也已成为现实,唯独机械化采收还处在起步阶段。大力推进半机械化、省力化栽培技术措施,向农民积极推介小型农业机械,为小规模化家庭生产提供可能,积极培育核桃农庄经济,向专业化核桃生产迈进。
3.3 认真加强核桃品牌化建设
随着市场农业的不断发展,消费者对产品质量、安全性要求愈来愈严,产品追溯制度的建立,在逐步要求农业实施品牌化发展。消费者会更加依赖、相信品牌,品牌核桃会更加有市场。坚持农民合作组织为主体,政府参与宣传,农户参与实施的核桃品牌化战略,认真打造鲁南优质核桃生产基地。
3.4 大力开展现代新型农民培育
社会的发展,需要知识的不断更新。现代农业发展,亟需培育现代新型农民,特别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相结合推进病虫综合预防上,需要生产者科学把握病虫发生规律;在丰产技术综合配套使用上,需要环环相扣,来满足核桃生长环节需求;在市场销售上,既要瞄准高端市场,又要满足一般需求;在信息了解上,既要看县内县外,又要看网上网下。所以当前农村从业人员的培训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3.5 大力发展林下经济丰富农民收入
农民责任田大多人均667 m2多一点,核桃专业村全部为核桃园,按户均3口人计算,才0.2 hm2核桃园,年收入也就1.5万元左右。这对于年轻农民来说,远远不能满足生活需要,如果利用这0.2 hm2核桃园发展木耳等菌类栽培、鸡鸭鹅畜禽养殖及鸽子、蝎子和鹿等特色养殖,或者林下手工艺品加工等,就会成为一块很大的收入,当然前提是这0.2 hm2责任田要集中在一起。
3.6 积极培植核桃专业合作组织
充分利用民间资金,壮大农民合作组织,鼓励农民生产自助。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开展土地流转,培植规模大户。相关业务职能部门加强农民合作组织的技术指导、信息化建设等服务工作,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苗木繁育销售、物资供应、核桃产品销售等方面为当地农民提供及时便捷服务。
3.7 积极扶持核桃加工企业技改项目
依托蒙味斋特色食品有限公司、蒙禾特色食品有限公司及沂蒙山小调特色食品有限公司不断加强企业技改项目建设,开发核桃油、核桃粉、核桃糕、核桃露、核桃饼等产品,不断延伸核桃产业链条,增加核桃产业附加值,积极打造核桃加工品牌,加大宣传力度,为企业创造更大利润空间。
3.8 大力发展核桃产业旅游经济
浅析我国校服现状及存在问题 篇4
英国作为老牌工业革命国家,历史悠久,同时校服发展史也同样悠久,风格款式多样,其中蓝制服是英国最早的校服,起源于都铎王朝;伊顿服也是起源较早的学生,伊顿外套在20世纪前期是许多有特权的学校的少年们的标准服装。
英国传统制服流行于1950年至1970年,如今许多学生仍然穿着英国传统制服。其中的一些款式特征被当今多数传统的私立学校保留下来。
一、我国校服设计及发展现状
早在20世纪初,中国留学生从西方留学归来,并带回了学生制服。在中国开始学生制服的时候,中山装是最具代表性的,至到20年代初,中国才慢慢地转变为“校园服”的风气。随后在上个世纪的60年代,校服开始慢慢地在人们的视野里消失了。直到1993年,国家教委推出“城市中小学生统一着装”的文件,让校服再次重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就在2015年7月13日,国家教育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校服管理工作的意见》,此文件指出:校服设计要注重校服面料、功能、式样的研发,需要专业设计人员参与到校服的设计中来。其中,校服样式的设计一定要遵循学生自身的成长规律,需要充分考虑到学生日常学习、运动以及课件活动的需求。此工作意见一经出台引起广泛关注,从而也为可以看出我国对校服设计环节的重视程度。校服的设计及发展变化目前已经开始受到学生、家长以及教育界学者的普遍关注。但是根据目前的状况而言,相关的负责人员在校服的所用面辅料到设计再到成品,整个流程存在着诸多问题还没有解决,同国外相比属于比较落后,尚未形成系统的文化。校服因为学生生长发育导致的校服不合体问题是影响校服美观性的原因之一,而且国内的校服的号型十分混乱,并没有统一的标准,这也是影响校服美观性的重要原因。服装设计师对现代服装的考虑随着社会的发展也是逐步完善,不论是造型设计、结构设计,还是面辅料选择都体现出了设计师对于服装的深刻意识,但校服作为这种“以产定销”的特定着装,长时间以来都被人们所忽视。目前国内没有完善的校服号型相关规定,也没有根据学生的生长发育规律来进行校服的系统设计,所以,针对校服的设计及其发展进行研究,总结影响我国校服美观性的因素,站在理论的角度阐述校服的设计需要体现其个性化、功能化、民族特色以及学生的审美心理,将校服的设计形式到设计内容进行完美结合,促使校服的艺术成分与穿着的实际效果达到最合适的状态,进而适合学生的特点,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转变学生对于校服的观念,由被动着装变为主动接受,推动整个校园服饰文化的发展。所以本人认为做这方面的研究具有很好的理论价值以及现实意义。
二、我国校服设计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决策环节复杂:校服产品的用户不是同一人,而是以学校为集体,以家长的意念为要求。1993年国家教委印发的《关于加强城市中小学生穿学生装(校服)管理工作的意见》提出了学生装的设计原则“朴素、大方、明快、实用”,学校需要严格地遵循上级指示。尽管现在有关于校服的新条例出台,但是各个地方实施起来需要一定的时间;对于学生来说,主要还是要听家长的,常常会有父母令其买校服买大点的,可以穿的久,这样使得校服的审美功能大打折扣。
产业链复杂:同零售服装的“以产定销”有所区别,团订校服属于“以销定产”。校服的销售完全可以在款式上借鉴优衣库,在供应链上借鉴Zara,但其涉及到多方因素的冲突,比如教育系统、校长、家长、学生、区域差异等。曾有个国内品牌希望可以针对每所学校已有的特点达到“一校一服”的效果,但是很快就发现其中的艰难。任何一所学校每年招收的新生至少也要几百人,学生身材也是跨度不一,从130cm到190cm不等,胖瘦也不一。
校服设计环节中最容易忽视的一个重要成员就是学生。校服起到了连接学校和学生的桥梁作用。在最新出台的《关于加强城市中小学生穿学生装(校服)管理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各地可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展开校服的遴选,引导专业设计人员或学生参与校服式样设计”。学生是校服的直接穿着者,那么学生对校服的主观感受也应该被设计师重视,要遵循学生的主观感受和客观生理心理情况来进行校服设计。
在目前我国的校服设计的理论研究领域中,很多相关文献有提到校服面料的安全性、校服的防护性设计以及校服的舒适性。但是很少有人提及校服的号型及学生自身的生长规律对校服设计的影响。我国学生由于受到气候、饮食、运动习惯等因素影响,各个阶段的身体体型特征发育情况有所不同,同时我国目前校服号型混乱很多特殊身材的学生没有办法购买到合体的校服,且由于身体生长导致的校服无法穿着问题导致资源浪费。所以通过研究解决小学生校服不合体问题以及由于生长发育体型变化导致的校服无法穿着,同时通过数据测量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校服号型规范参考数值,从而设计出功能性与美观性于一体的学生校服,提高我国当代小学生精神风貌,这项工作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孙锡敏.中小学生校服解读[J].大众标准化,2015(7).
[2]黄东伟.检验专家谈校服[J].纤检,2015(10).
我国核桃生产现状及存在问题 篇5
发布: 2008-7-15 13:21 | 作者: 陆承志 | 来源: 水果邦。
我国核桃生产现状及存在问题 发布时间:[2003-06-21]来源:[河南林业信息网]生产现状
核桃是我国栽培历史悠久,种质资源非常丰富的古老果树树种之一。全国有20多个省(市、自治区)有核桃栽培。到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核桃(包括铁核桃和山核桃)栽培面积约1 000万亩,1.2亿株,其中结果树约6 000万株,年产量2.6亿千克左右。根据我国统计年鉴资料,年产核桃600万千克以上的省(市、自治区)共10个(表1)。表1
各主产省(市、自治区)1996~1998年核桃产量统计表万千克地区 全国总产 云南 山西 河北 陕西 四川 甘肃 河南 山东 新疆 北京
1996(年)2391.2 5544.8 3423.6 2174.2 3043.3 2772 2030 1354.4 824.4 669.5 651.8
1997(年)24838.3 5870.9 3737.6 2790.5 2622.2 2340.9 1766.9 1289.8 1152.1 708.8 644
1998(年)26920.3 5716.9 4036.5 4249 3251.4 2871.1 1818.9 1224.8 1040.3 836.5 891.9
以上10个省的核桃产量占全国核桃总产量90%以上。但是,这些核桃大都产自20世纪80年代以前种植的大树。全国除云南省的大理、楚雄等地历史上采用嫁接方法繁殖形成泡核桃等品种外,其他产区几乎
全部采用实生繁殖,生产中没有形成稳定的栽培品种。到80年代后,全国范围的核桃良种选育与嫁接技术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各核桃产区都先后评选出一批优良株系和优良品种,并开始在生产中较大规模采用高接换冠的方法,推广良种和应用良种嫁接苗小规模建园。这种变实生繁殖为无性繁殖,是我国核桃栽培技术进步的重要体现,也是我国核桃实现品种化栽培的良好开端。到90年代后,除各主产省(市、自治区)选出大批良种外,还评选出了第一批国家级良种,同时也从国外引进了部分良种,从而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的核桃品种资源。由于嫁接技术的进一步成熟;为良种核桃的繁殖推广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证。在河南、河北、山西、辽宁、陕西等省的一些专业育苗单位,核桃嫁接的成活率达90%以上,每年培育合格的良种核桃嫁接苗数量可达几十万株。有了大批量的良种苗木来源,良种核桃的规模栽培也出现了新的局面。河北省建立的万亩优质核桃基地如今已开始结果,辽宁、贵州、甘肃、河南等省制定了发展10万亩以上优质核桃生产规划,陕西省批准建立渭北核桃产业带,发展优质核桃100万亩的生产规划。目前,这些规划虽然都还处于实施过程中,全面实现规划目标还需要时间,需要做大量工作。但是,就从这些行动可以看出我国发展优质核桃生产确实引起了产区各级政府和领导的高度重视。同时,也初步展现了我国优质核桃生产的光辉前景。
2.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从近几年优质核桃生产发展情况看,领导重视程度在不断提高,广大果农对发展优质核桃的认识不断深化,生产积极性高,优质核桃生产取得了可喜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主要表现以下方面:
(1)发展速度缓慢主要原因是良种接穗和嫁接苗的数量不足、价格较高,受经济条件限制而发展缓慢。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必须依据发展任务首先抓好良种采穗圃的建立并提高经营管理水平,达到良种接穗足量供给,在嫁接成活率较高的情况下,促进优质核桃的快速发展。另外,根据我国核桃生产的现实情况,实生繁殖的大树数量太多,发展优质核桃又不可能把现有大树大量毁掉。实践证明采用新栽幼树和大树改造相结合的方法,是一种很好的办法。根据各地大量调查,在现有实生资源中真正性状优良的植株仅占1/3左右,其余2/3左右的植株包括衰老树、未结果幼龄树、适龄不结果或少结果及果实品质低劣的树。对树龄在30年生以下不结果或少结果或品质低劣的树采取高接换优的办法进行改造,是发展优质核桃的有效途径。这种方法的好处:一是高接成活后枝条生长量很大,通过整形修剪可以获取大量良种接穗,故高接园可以作为临时性采穗圃;二是,高接换冠由于利用了原树体骨架,树冠恢复快,产量上升快,能使经营者在较短时间内见到实效;三是,高接换优是一种不增加种植面积而起到改变实生核桃与优质核桃结构比例的有效措施。
(2)品种选用出现新的混乱造成的原因是对品种特性了解不多,识别能力差;没有建立正规的良种苗木繁育体系及相应的组织管理办法,苗木繁育及经营市场混乱,纯度与质量不能保证;种植前计划不周,主栽品种不明确,到了种植季节采取无选择性购苗(条)。要改变这种现象,首先应采用多种方式大力宣传普及良种核桃知识,提高对品种的识别能力;其次要结合本地区实际尽快建立良种核桃繁殖体系并制定可行的组织管理办法,使良种苗木(种穗)的纯度与质量得到保证。再次是业务主管部门要积极主动指导生产。
(3)重发展轻管理核桃同其他果树一样,种植是基础,是核桃栽培中一项重要的生产环节。常言
高中作文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篇6
一、高中作文教学的现状
毋庸置疑,高考就是高中教学的指挥棒,所以我们就由高考作文来引出高中作文的教学现状。先看高考作文的普遍呈现方式:“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我们能够发现 “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字眼在作文要求中出现的频率很高。应该说这样的变化趋势很符合学生张扬自我个性、发挥自我特长的愿望,让他们能够在写作文的过程中无论是在立意、构思,还是语言表达上都能够各尽所能、各显其长。
这种貌似非常宽松的要求让高中语文教师以及高中学生都把高中作文从语文的领地上竭力边缘化了。具体而言,边缘化主要表现在:老师在授课过程中以讲授课文内容为主,以作文教学为辅;学生在写作文的过程中则是尽可能应付差事,只是按照老师的要求上交作文,并不注重作文的质量。
二 、当前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老师方面
1.作文教学的无序性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从第一册到第四册在“表达交流”这一专题的“写作”部分其实对高中作文教学做了序列性的规划。若我们对“表达交流”做简单分析就可以发现:作为刚刚进入高中的第一学期,教材的一二两册安排的写作训练重点是记叙文。很显然作为从初中到高中的一个过渡与适应期,这样的安排既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也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认知水平。高一的第二学期,即三四两册安排的写作训练为议论文。
但实际情况是,高中语文教学从未把作文教学列入每学期的教学计划,高中作文教学只是完成每学期学校要求的次数即可。至于每次作文写什么、怎么写甚至怎么改都由语文老师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决定。在这种以考试为纲,以老师喜好为领的前提下,至于要兼顾到不同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不同文章体裁——记叙文、议论文、散文;各个环节——审题、立意、构思、成文;各种作文形式——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材料作文的训练,就成了空谈。
没有了科学的规划、有序的指导,从高一开始,学生的写作就如同无头苍蝇一样。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样无计划、无序列的作文训练你还能奢望学生有写作的积极性吗?你还奢望学生能写出好的作文吗?显然是不可能的。
2.高中作文教学的套板性
虽然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对写作的要求是“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但在高考考场上,学生很难在六十分钟左右的时间成功地运用各种手法写出上乘的小说、散文等文体。高考作文的题意也不适合写说明文,相形之下议论文便成了大多考生的不二选择。一方面,无论哪种命题形式,考生基本都可以围绕一个话题或联系生活实际,或发表自己观点或挖掘社会现象或弘扬民族正气,总而言之,几乎所有高考作文的题意都可以让学生写出一篇颇具现实意义的议论文。
老师们为了让学生能够在考试中拿到高分,打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旗号,从高一开始就给学生灌输作文特别是高考作文最实用的文体——议论文的写作思维模式的构建。并且从高考议论文如何拟题、如何开头、如何举例、如何说理、如何结尾、如何过渡甚至是如何照应点题都做出了细致而规范的点拨。
这种极度的规范,表面上看起来可操作性很强的教学规范,实质上不就是一种“八股”现象,不就是一种典型的“套板反应”吗?这种公式化的教学模式教导出来的学生作文分明就是戴着镣铐跳舞,让学生的作文很容易出现“千人一面、大同小异”的局面。
(二)学生方面
1.写作素材的缺乏性
写作文离不开素材的积累,大多数高中生写作文时都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感觉。在高考的重压下,为了提高成绩,老师、家长步步紧逼。大多数高中生的生活空间相对封闭,没有时间和机会来体味生活细节和新鲜事物,至于把自己的体验整理成素材,运用到作文中去就更无从谈起了。
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想尽一切办法,除了一周五节的语文课外,大多数自习时间都被无条件地让给了其他高考科目,作为母语的语文在大多数学校都是被边缘化了的学科,好多班主任都视学生看课外书为“违纪”行为,这样的高压之下学生又何来积累素材的机会?
部分学生也缺乏做“生活有心人”的意识,很少主动地去观察体验生活,只是在写作文时求助“优秀作文”,套用别人现成的素材。
基于以上原因,学生的写作便成了典型的闭门造车,这样又怎能期待学生写出好的作文呢?
2.寫作兴趣的匮乏性
教育心理学指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中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多么的重要。学生一旦有写作文的兴趣和爱好,就能形成最佳的心理状态,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到作文创作中去。
我们现在的作文教学在利益的驱动下的确存在着极大的局限性:本身就无序的教学计划,又有着套板式的教学模式,同时我们又习惯了不顾学生的个体差异,给所有学生都提出了立意新颖、事例典型、逻辑严密、主题深刻等要求,而在实际的写作过程中只有少数学生能达到我们的要求,这样就打击了大多数学生的写作积极性。而事实上一个人的劳动成果得到别人的承认和褒奖,就会产生一种成就感和自豪感,从而形成自我激励的心理机制。反之,当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得不到自我心灵的抒发,同时又得不到老师对自己写作成果的认可,久而久之便对写作失去了兴趣,对于每次的作文训练只能是消极应对。
我国学生评教现状及存在问题研究 篇7
关键词:学生评教,现状,问题,对策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 学生的权益和教师的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 学生评教作为教师评价的一种重要途径, 既能为教师发展提供帮助, 又满足了对学生权益的尊重, 被越来越多的高校引入到教学管理中, 成为教学质量监控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是学生评教在我国的发展历史较短, 从一开始的自觉行为, 到向国外的经验学习, 发展到目前的自主研究, 虽然成长得很快, 但也遇到了很多困难和问题。
1 学生评教在我国的发展
我国学生评教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 至今已有20多年的发展历史, 经历了从萌芽、试点实践到蓬勃发展, 从自觉行为、初步研究、学习国外到系统研究的不同阶段, 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研究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学生评教逐步走向系列化、规范化、公开化。
1984年, 北京师范大学在计算教师工作量的同时, 进行了简单的关于教师教学“质”的评价, 参考了学生意见。这一般被认为是我国高等教育中最早的比较正式的学生评教活动。从1987年起, 随着教师职称评定工作日益规范化, 许多高校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学生评教活动开展得越来越普遍。这个阶段的学生参与教学评价从方法到实施都刚刚开始, 评价的指标都是依据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的教学管理经验确定。
到1995年时, 国内大多数高校均开展了不同程度的教师教学评价工作。在此阶段, 研究者们对高校教学评价中许多理论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 并注意了对国外理论和经验的学习。这一阶段的评价内容虽然在各高校之间各不相同, 但已经过初步研究, 基本确定了五大维度 (教师的教学技能, 教师教授学科知识的深、广度, 教学中的教风, 教师的积极向上的个性心理特征, 师生之间的交流) 共30多个项目的教师行为特征, 作为教师教学评价的指标体系, 得到了当时国内很多高校的认同。
2003年教育部启动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 提出了“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八字方针, 巩固成果, 深化改革, 提高质量, 持续发展, 把提高质量摆在突出地位, 全面推进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高校教师教学评价己经逐步走向系列化、规范化、公开化。实践和理论研究都如火如荼地进行。2007年11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育评估分会在广东省召开了主题为“以人为本:通过学生评教推动高等院校和谐发展”的学术年会, 其宗旨是促进不同类型院校学生评教的实践经验交流, 分析高等院校在学生评教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探讨学生评教的理论基础与发展趋势。进一步推动了高等院校学生评教工作的人本化、科学化、规范化发展。
2 我国学生评教现状
虽然学生评教在我国已有20多年的发展历史, 在理论研究上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实践中很多高校已经把学生评教作为一项制度确定下来, 使其成为学校管理的一项常规工作, 但是在学术研究方面仍然非常欠缺。学生评教的实践研究多于理论研究, 以“学生评教”词条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查寻, 共有2005-2007年的学生评教相关论文170余篇, 题目中直接提到实践研究的就有20篇, 提到理论的只有6条, 其余的也多是关于指标体系、评教有效性的研究, 或是作者对学生评教的看法、评析。总体来说, 实践研究要明显多于理论研究。实践中, 比较注重评教过程, 缺少将学生评教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和使用, 使得学生评教的前期发动和后期信息利用环节常常被忽视和简化, 影响了学生评教系统整体功能的实现。
学生评教的实践工作往往是由各高校内专门的部门或科室负责, 选择学期结束前某一时间, 通过发放量表的形式统一收集、整理并反馈评教信息。评教活动一般由教务处或其下属部门直接负责, 只有极少量的专职人员 (或没有) , 大多数评教工作人员是从教务处各科室或学院、系科的教学管理人员、班主任甚至是教师中直接抽调而成。缺乏专业的评价知识、教育教学的知识和经验。
评教量表一般由各高校根据自身需要研究而成, 量表在各高校之间缺乏通用性, 评价内容五花八门, 高校内部也常常根据课程性质的不同选用不同内容的评教量表。评教量表由定量评价内容和定性评价的内容组成, 定量评价部分往往提供一些有效教学的表述, 学生选择教师的实际匹配程度, 对应相应的得分, 整理获得学生评教的总分;定性评价部分往往提出一些有关教学或课程的开放式问题, 由学生自由作答。如今少数高校还采用了网上评教的方式, 但这只是改变了评教量表的发放形式, 并未对评教方法产生颠覆性的影响。
学生评教结果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 很多高校都将评教结果用于人事决策。部分学校将学生评教结果与教师的晋职直接挂钩, 评教结果也影响学校对院系的拨款。但这些应用并不是建立在对评教结果的充分研究和分析之上, 很多情况下, 是根据简单的排名和分数, 因此有些学者对学生评教提出了批评和疑问, 以“教育怎能学生说了算”为题批评了对学生评教的滥用, 使得教师和学生评教之间的矛盾越发明显和尖锐。
3 学生评教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 我国的学生评教还处于发展阶段, 虽然大多数高校都开展了学生评教工作, 并将它纳入了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成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 并注意到保持评教工作的经常性和持续性,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随着研究和实践的深入, 涌现出了不少问题和困难, 亟待研究和解决。
3.1 对学生评教系统的认识不足
学生评教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 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 具有特定的功能。学生评教的过程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 要保证评教工作的顺利开展, 还要做好评教的前期和后期工作, 只有做好前期的宣传和学习, 才能顺利发动和开展学生评教, 才能获得大量准确的评教信息, 只有对评教信息做好整理、分析和统计, 才能进一步地反馈、应用和追踪评教结果, 更有利于宣传和学习活动的开展, 从而使学生评教系统保持良性循环。而实践中, 往往比较注重评教过程, 对评教系统的认识比较片面和不足。这些不足体现在, 一方面, 学生评教的组织者、执行者和完成者对于学生评教的认识不同, 他们从各自的立场出发, 对于学生评教的目的、意义、功能等都有着自己简单的看法, 而这些看法并不统一, 指导产生出不同的行为, 影响到整个学生评教系统的整体行为和功能。另一方面, 对学生评教系统的研究不足, 使很多人误认为学生评教只是针对评教过程这一个环节, 而忽视了评教系统的完整性, 对学生评教功能的理解也比较极端。
如有些高校开展学生评教工作前并不组织宣传和学习, 评教组织者也只是从各教学岗位临时抽调而成, 使得学生、评教组织者、教师等对学生评教系统的基本问题看法各异。有些高校得出评教分数和排名后就束之高阁了, 只是把评价结果归入教学档案, 不及时反馈, 也不在各个层面上展开讨论, 基于评价结果所进行的宏观调控就更少。出现了“监而不控, 评而不变”的现象[1]。
还有些高校片面追求学生评教的排名功能, 并用于人事决策的“一票否决制”, 忽视了学生评教本身所具有的局限性。这种对评教结果的不恰当使用, 也源于对学生评教系统的认识不足。学生评教系统是存在于一定环境之中的, 并在一定范围内发挥作用, 它是并不完美的客观存在, 有独特的功能, 也有自身的局限性, 当使用不当时, 还会产生负面作用。因此, 对它的功能要有客观地认识, 不能片面夸大, 也不能故意漠视, 要正视它的局限性, 合理地、正确地使用评教结果。例如, 学生评教系统的运行中会遇到许多影响因素, 有些影响因素是可以削弱和淡化的 (评教量表、评教组织) , 有些影响因素是无法消除的 (由于信息的提供者学生本身的局限性, 使得信息也具有一定程度的局限性) 。因此学生评教结果是大量模糊的信息, 需要通过互相印证来增强说服力, 所得出的评分或排名并不具有数字本身固有的精确性, 在使用时也不具有绝对效力。它适用于教师改进教学、进一步与学生交流沟通, 却并不适用于决定教师的聘级等 (一票否决制) 。
3.2 评教量表千篇一律, 不能体现课程特色和教师需要
目前国内在评教量表的设计上, 多是从学校监控教学质量的需要出发, 题型基本选用定量选择题, 很少或几乎没有开放式问题, 以定量的形式来描述评教结果, 教师可以收到的评教信息量很少, 能够用于改进教学的针对性信息更是微乎其微。在指标设计上, 多围绕课堂特定的讲授环节, 采取标准化的指标体系, 过滤掉了许多于课堂相关的评价因素, 也缺少对课程的特色和教师的风格等个性化的评价指标。实际上, 教学效果涉及的影响因素众多, 课程类别也趋于多元化, 很难用统一的、为数不多的指标来评价不同类别的课程甚至全部课程。使用千篇一律的表格, 既不能体现课程特色和教师需要, 也无法很好地实现评教目的。即便是有些大学根据课程类型分类的不断增加, 相应的增加了问卷的种类, 从单一的一张问卷, 发展到多种问卷体系, 例如:本科生理论课、研究生理论课、MBA课程、实验和设计课、体育课。但是多样化的需求还在不断发展, 例如研讨性课程、双语课程、艺术类课程等也有特殊设计问卷的需求, 如果需要一一设计对应的问卷, 如何控制问卷的数量, 不同问卷之间的结果是否具有可比性。
3.3 重视力度不够, 反馈环节薄弱
虽然大多数高校都将学生评教结果用于支持人事决策, 也有些学校过分重视评教分数, 甚至出现了学生评教罢师的现象[2]。但这并不表示对学生评教工作给予了足够的重视, 对学生评教结果的不恰当利用, 降低了人们对学生评教的认同度和信任度, 恰恰是由于对学生评教工作的不够重视引起的。大多数高校都缺少对学生评教的专题研究, 也没有专门机构, 来负责评教的宣传、组织、反馈和追踪等工作, 学生评教结果的反馈和应用机制缺乏, 似乎每一次评教工作都是单独的, 缺少连贯性。更没有专门的机构对学生评教活动进行监督和指导。教师收到的反馈信息很少或几乎没有, 即便得知了评教分数, 也无法明确了解学生需要及改进方向, 而学生更是无法接触到评教结果。整个反馈环节的薄弱, 严重影响了学生评教功能的发挥。
3.4 评教方式单一
单一的评教方式使得选用的评教载体变得非常有限, 极大地束缚了学生评教信息的数量和质量, 目前受到普遍认同的评教方式主要是通过每学期一次的评教量表, 以定量为主的信息使得所收获的效果是极为有限的。而且, 这项工作往往在学期结束前进行, 即使能够得到反馈意见, 想要改进课堂教学已经太迟。
4 改进我国高校学生评教系统的对策建议
任何事物的出现和发展过程中都可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 学生评教系统在我国作为一项新兴事物, 发展历史并不长, 远未到成熟阶段, 发展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问题, 发现问题并不可怕, 漠视和逃避没有任何帮助, 只有正视它、解决它才是唯一出路。虽然目前这些问题的出现已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评教系统的健康发展, 但只要使用正确的方式方法, 研究解决这些问题, 改进学生评教系统, 就能够给它以新的发展动力, 引导学生评教系统更加健康、科学地发展。
4.1 学生评教系统功能的改进
当代教师评价正在趋向于“发展性教师评价”, 这种教师评价能促进教师需求和学校需求、教师心态和学校氛围、教师现实表现和教师未来发展、教师受益和学校受益的融合。因而, 希望理想的“学生评教”也能够成为具有发展性教师评价特质的、能帮助教师实现专业成长的“发展性学生评教”。也就是要求学生评教系统在兼具形成性功能和总结性功能的基础上, 更偏重其形成性功能。或者说是以形成性功能为主, 总结性功能为辅。使它成为一种依据目标、重视过程、及时反馈、促进发展的形成性评价, 具有期望性、激励性、引导性特征, 具有判断价值, 尤其是发现价值、提升价值的功能, 成为教师成长的动力。
学生评教系统功能的这种偏重不仅决定于学生评教的目的, 也决定于学生评教自身的局限性 (评教主体——学生:生理成熟, 心理接近成熟, 但未完全成熟, 比较容易受到一些外部因素的影响使得评价结果出现偏差。评教客体——教学质量:是一个难以界定而又存在一定模糊性的概念, 不同的理解会导致评教结果存在偏差。评教结果——“千分尺谬误”和一定程度的可比性:以评分或量化的形式表达意见, 容易使这些意见带上它们本身不具备的精确性。特尔布尔 (Turnball) 1978年在讨论标准化考试是将这种倾向称为“千分尺谬误”。容易导致误解) 。
对于学生评教系统功能的改进, 不能仅限于理论认识上的改进, 更需要体现在实践中, 渗透到评教量表的改进以及反馈和应用等各个环节。吸收教师和学生参与到评教量表的设计中, 增加评教量表中的开放式问题, 加大个性化内容;将学生评教的原始数据完整地反馈给每位相关教师, 使教师能够接收到更多有助于改进教学的信息;将统计分析后的数据反馈给学院、教研室 (系) ;将每次学生评教的部分数据公布 (如可以将分数前20%的定位A, 20%~40%的定位B, 40%~50%的定位C, 对于这批平均分以上的教师的评教结果和等级, 原原本本予以公布, 但并不排名) 。公布方式可以是按照课程装订成册, 放在图书馆里, 供大家参考 (学生选课参考) 。学校提供多种反馈交流方式, 例如组织学生评教反馈交流会、开通网上反馈平台等, 由教师自愿选择适当的反馈形式, 将改进措施清楚地反馈给学生;要求学院、教研室 (系) 配套组织对教师的学生评教信息开展专题研讨。当然学生评教结果也可以用于人事决策, 作为重要的参考信息, 但决不是“一票否决制”, 当用于重大的人事决策时, 需要综合该教师连续几学期和几门课程的评教结果, 并综合同行评教和专家评教。
4.2 学生评教方法和技术的改进
完美的学生评教方法、技术在现实中并不存在, 实践中, 都在不断地改进和更新, 因此要提倡学生评教方法、技术的多样化, 允许不同的学校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选择适用的学生评教方法和技术。学生评教并不单指每学期一次的全校统一的量表评教, 也包括日常教学中的学生评教。因此评教方法并不是单一的, 可以包括期中的教学检查座谈会, 教师课后的“小纸条建议”, 教研室 (系) 组织的座谈会评教, 还可以是通过网络进行的学生教师之间的时时交流等。当使用评教量表时, 也可以采取多种形式, 既可以是统一设计的评教量表, 也可以是个性化的评教量表, 各有所长。但使用统一的评教量表必须是经过专业机构设计的, 具有较强适用性、可操作性和良好效果的。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比较准确地对大量的调查表作统一的统计、分析、比较和研究, 了解教学的全面情况, 以供改进和提高教学质量之需。但这样做较少照顾到不同类型课程的特殊性, 解决质量问题的针对性会差一些。因此也有很多高校针对不同的课程, 设计不同的调查表。这种方法一定程度上加强了量表的针对性, 但也没有考虑到不同教师的个性化需要。今后的一个发展趋势是推出个性化的评教量表, 让教师参与评教量表的制作, 来满足不同教师的个性化需要。
目前有部分高校将电脑和网络技术引入了学生评教工作, 在实际操作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下一步需要有专业机构来研发具有更强功能的学生评教专用软件, 强化互动和反馈, 并运用多媒体等技术制作学生评教的宣传片。高校需要在校园网中专门开设评教窗口, 宣传学生评教工作, 利用电脑、网络、多媒体等不断发展的先进技术帮助完成学生评教的宣传、实施、数据统计处理和反馈等各个环节。当然也不排斥印刷等传统技术的使用。
4.3 学生评教管理的改进
目前国内的学生评教管理是相对缺失的环节, 学生评教开展前, 很少调查研究, 学生评教开展时, 多是临时抽调人员组织工作, 学生评教结束后又各回原位, 缺少专门机构, 缺乏专业人员, 没有监督管理的机制, 而学生评教系统作为高等教育中的一个子系统, 是相对庞大而复杂的, 缺失了管理环节, 无疑对学生评教系统的健康运行和成长发展是非常不利的。改进学生评教管理可以从改进管理机构和人员、改进管理方法和建立监督指导机制三方面着手。
(1) 管理机构和人员的改进
学生评教由专门的组织机构负责 (可设立在学校内部或脱离学校独立存在) , 高校内部也需要特设部门或指定相应部门负责评教的管理工作, 使得学生评教工作有相对固定的专业人员管理。定期组织学生评教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和进修, 开展学习和研讨, 增强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 提高工作质量。
(2) 管理方法的改进
规范学生评教的相关程序、操作方法和运用范围等, 并以文件的形式公布, 尤其注意保证学生评教的完整性, 不忽视学生评教的前期宣传和后期反馈、应用、追踪环节。允许学生和教师参与学生评教管理, 吸收教师代表和学生代表进入学生评教管理机构。将电脑、网络引入到学生评教管理中, 利用网络的便捷对学生评教实施时时管理, 利用电脑程序的可设置性提高学生评教管理的有效性。
(3) 建立学生评教监督指导机制
高校内部特设部门负责学生评教监督指导工作, 安排长期担任学生评教工作或是由相关经验的人员从事此项工作, 对学生评教工作进行监督和指导。聘请教师代表、学生代表和管理者代表担任学生评教监督员。邀请高校同行、校外专家来校, 对学生评教进行实地考察和指导。同时组织对国内外其他高校学生评教工作的考察、研究, 参加一些高质量的学生评教研讨活动, 借鉴他人经验, 结合本校实际, 提出意见和建议。
参考文献
[1]蔡敏, 张丽.大学生参与教师教学评价的调查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 2005 (3) .
[2]潘艺林.教育怎能“学生说了算”——从学生评教看师生关系的合理定位[J].江苏高教, 2006 (1) .
[3]邓菊香, 饶利明.消除教师抵触学生评教心理的对策[J].当代教育科学, 2004 (1) .
[4]乔秀梅.澳大利亚拉筹伯大学研究生评教的研究及启示[J].现代教育科学, 2005 (4) .
[5]潘爱珍, 翁妮尔.学生评教的时间和思考[J].高教论坛, 2005 (4) .
[6]姜国平.论学生评教权的行使[J].教育评论, 2003 (4) .
[7]邓红梅.高校学生评教中存在的误区与危害[J].中国成人教育, 2006 (10) .
[8]陈国良, 张萍.高等学校学生评教的可行性局限性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6 (6) .
[9]李瑞芳, 王瑞芝.教师和学生对“学生评教”的看法调查[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6 (11) .
[10]张红伟, 章建石, 杜瑞军, 等.以人为本:通过学生评教推动高等院校和谐发展[J].高教发展与评估, 2008 (1) .
[11]毕家驹.高校内部质量保证工作:评教面面观[J].高教发展与评估, 2008 (2) .
我国粮食安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篇8
1.“粮食安全”的内涵。
20世纪70年代爆发粮食危机, 由此“粮食安全”概念逐渐付出水面。联合国粮农组织对粮食安全的定位是“保证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的了足够粮食”。
粮食安全有一定的衡量标准, 主要指标有:外贸依存度、粮食储备水平 (一般要求粮食储备要达到粮食需求量的18%左右, 低于14%即处于粮食危机边缘) 、粮食产量波动系数 (通常波动系数应该控制在2%左右) 、低收入阶层粮食保障水平几个方面。
2. 外国粮食供求现状及我国粮食安全形势。
(1) 我国粮食供需现状。从供求层面分析, 我国粮食供应主要依靠自主生产, 自主生产占粮食供应的90%以上。但近年来, 我国粮食生产受到的制约因素也越来越强。一是我国粮食生产资源不断受到压缩,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耕地面积极少, 水土资源污染不然严重;二是粮食生产成本提高, 农业生产中的原料成本都大大提升, 人力物力投入加大;三是农业基础设施及科技投入有待加强。
从需求层面个上讲, 当前我国粮食需求呈现以下发展趋势。一是从需求用途上看, 口粮需求比重下降, 饲料用粮及工业用粮需求增加, 这会对我国粮食生产添加新的压力;其次, 我国粮食品种需求差异加大。由于受到饲料用粮及工业用粮的影响, 玉米、大豆等品种需求加大, 国内生产逐渐不能满足需求;再次, 从地理需求上看, 我国粮食区域间的供需不平衡将加大, “北粮南运”局面没有得到改变。
(2) 我国粮食安全形势分析。目前我国粮食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主要表现在:粮食生产资源约束增强, 粮食供求平衡压力增大。我国耕地和粮食耕种面积逐年减少, 耕地质量不断下降;粮食食生产比较效益低, 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不高;农业生产基础设施薄弱, 经营方式落后, 粮食生产力水平较低。
居民粮食消费结构升级, 粮食社会需求结构矛盾比较突出。从粮食消费社会需求结构变化看, 口粮在粮食消费中的比例逐渐下降。居民食品消费结构由主要依靠谷物的数量型向肉蛋奶等质量型转变, 引发了饲料粮消费的快速增加。同时由于新兴生物制药、食品加工、酿酒及燃料乙醇等行业的高速发展, 推动了工业粮消费的不断提升。由此可以看出, 随着人口的增加, 居民食品消费结构的升级及粮食生产资源约束加强, 在未来的几年时间里, 我国粮食供需还将处于紧平衡状态, 粮食社会需求结构性矛盾将会日益突出。
二、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因素分析
1. 国内粮食生产环境因素。
第一, 国内自然资源环境对我国粮食安全产生影响。首先, 耕地面积是影响粮食生产的主要因素。近年来, 我国粮食耕地面积由于受到城市化进程的影响, 耕地面积减少速度大大超过了粮食单位面积生产速度。其次, 我国水土资源分布不均衡, 直接影响到我国粮食生产。最后, 由于受到气候条件的影响, 我国粮食生产也受到一定的波动。第二, 农业基础设施因素。当前, 我国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 基础设施对我国粮食生产的支撑作用还有很大空间可供挖掘。另一方面, 我国耕种机械化程度不高, 与发达国家很有很大的差距。第三, 农村市场劳动力资缩减。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发展, 带动一些沿海发达城市经济的增长, 就业机会也逐渐增多, 为了增加收入, 农村劳动力纷纷走出农村, 寻找致富途径, 农村缺乏足够的优秀强壮劳动力。第四、体制和政策因素。一方面, 我国从2004年开始的粮食流通体制市场化改革以及农村减免优惠政策, 给我国粮食生产带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 必须看到我国粮食生产在体制和政策上还存在一些不利因素, 如不完善的粮食储备制度。中央在粮食储备上还不能根据市场供求变化建立灵活的应对机制。
2. 国际宏观环境因素。
第一, 新生能源原料的需求影响粮食安全。由于世界石油价格一路攀升, 不仅仅使得粮食生产和运输成本提高, 而且代来另一个新的问题, 即发达国家纷纷寻求新的能源来替代石油资源, 这其中, 使用粮食资源来生产生物燃料占了很大的比重, 影响了粮食安全。第二, 国际粮食投机商操纵市场, 扭曲粮食价格。尤其表现在, 大量国际资本纷纷进入农产品期货市场, 使得粮食等农产品预期价格高于实际价格, 粮食价格被恶意抬高。第三, 发达国家的农业高额补贴, 对发展中国家农业造成不利影响。由于发达国家对农业的高额补贴, 压低了国际粮食价格, 使得发展中国家的粮食生产人力物力大大减少, 由此引发粮食安全问题。
三、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难点及考验
由于受到国内农业生产环境因素, 农业生产成本, 国际市场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我国粮食生产还存在一些不安全的因素, 未来我国粮食生产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1. 粮食生产投入因素配置难度加大。
主要表现为工业化、城市化加剧带来的粮食生产用地减少, 水土环境污染加重, 自然灾害的频发, 农村市场劳动力减少及老龄化趋势, 这些因素都将对我国未来粮食生产造成不利影响, 粮食生产必备资源的如何配置, 粮食生产资源如何有效利用, 这些都是未来我国粮食生产必然要解决的难题。
2. 粮食需求的结构性增长问题。
首先, 我国人口每年都出现一定程度的增长, 这些增加人口对粮食需求呈现刚性增长趋势;其次, 我国城乡人口在粮食消费结构上逐渐从数量向质量转变;
再次, 饲料用粮及工业用粮也逐年增加;最后, 粮食用于生物燃料制造逐渐得到推广。如何平衡粮食需求增长的结构性问题是摆在我国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
3. 粮价上涨并没有使得农民增收, 对粮食生产促进作用有限。
自从我国进行农业改革以来,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为农民减负, 取消农业税并给与农业生产补贴, 粮农的账面收入是提高了, 但与此同时, 农业生产成本也大大提高, 农民的实际收入并没有得到多大改善, 农民粮食生产积极性没有明显的提高。
4. 政府宏观调控压力增大。
由于受到一些不确定因素的影响, 我国政府在粮食生产上的宏观调控压力不断加大。一方面表现为国际宏观经济中的不确定因素, 如粮食生产运输原油价格波动对粮食价格及生产成本的影响。另一方面, 国内经济发展也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 除了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因素之外, 还存在诸如重大疫情、食品安全等突发事故, 这些事故的直接影响就是影响粮食价格, 造成粮食的不安全因素。
四、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对策分析
1. 优化生产环境, 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首先, 要稳定粮食耕地面积, 加大基础设施投入, 提高粮农积极性。政府在工业化用地, 城市化用地以及农业用地的问题上要起到调控的作用, 严格保护农业耕地, 防止出现各类建设用地侵占行为。另一方面, 要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 改善灌溉, 提倡农业种植机械化, 促进农业规划、集中化经营, 提高农业种植水平, 以此带动粮农生产积极性。其次,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 提高农业种植科技含量。在粮食生产上要改变以往的粗放式经营方式, 利用科技水平, 科学种植, 以科技带动粮食生产, 保障粮食安全, 增加粮食生产中的科技投入, 建立优秀的科技生产队伍, 推广粮食生产新方式, 新模式。
2. 联社粮食安全的政策保障体系。
首先, 健全粮食生产与采购的保护措施。如:继续加大惠农政策, 完善农业生产扶植体系, 依靠政策激励与价格引导调动粮农生产积极性等。其次, 完善粮食安全金融保障体系。对设计粮食生产、流通、运输等环节的配套金融服务要不断深化, 提高对粮食生产环节的金融支持。再次, 加强农业政策保险体现建设, 在信贷支持和保险两个方面为粮食生产提供有力支持。最后, 建立健全粮食储备体系。要根据我国粮食供求状况合理确定粮食储备数量, 建立系统化的粮食吞吐机制等。
3. 利用国际市场, 最大程度地降低粮食安全的风险。
我国粮食供给内生性极强、外向型不足, 国际粮食市场满足我国粮食供给的空间有限, 不能依靠国际市场来填补我国粮食的缺口, 必须坚持实行粮食立足国内、自给自足、适当利用进出口调剂余缺的方针, 保障我国粮食市场的供求平衡, 降低对国际粮食市场的依赖。同时, 开展多元化的国际粮食贸易, 破除国际资本垄断。要同多个粮食贸易出口国建立自由双边贸易和开展援助活动, 在农业资源丰富的国家和地区建立农产品贸易机构, 进行国家与地区间互惠的粮食生产贸易合作, 实施多样化的农产品贸易, 减轻我国粮食需求压力。
摘要:农业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 粮食安全更是关系到国计民生, 粮食安全受到国内自然生产条件、政策法规、生产水平、国际经济发展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影响, 必须根据这些因素的发展变化, 制定出相应对策, 才能最大程度的保障我国粮食生产安全。
关键词:粮食安全,粮食价格,流通体制
参考文献
[1]杜岩芷.我国粮食安全的策略选择[J].科技信息.2011 (05)
国有林场行业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篇9
1 国有林场行业现状
从整体上来看, 由于国有林场发展的先天条件的制约, 道路、水电、住房等基础设施相对落后, 职工生产生活条件有待进一步改善。福建省国有林场是差额拨补的事业单位, 随着《福建省属国有林场改革实施方案》的出台, 商业性采伐减伐20%目标的提出, 将导致很多国有林场经济来源大幅缩水。此外, 在改革开放的这些年中, 国家经济得到了大跨度的发展, 改革发展也照顾到了各行各业, 国有林场也得到了危旧房改造、美丽林场 (美丽工区) 、道路、水电等建设项目专项资金扶持, 生态公益林补助、林业成品油价格补助等多项政策也促进了国有林场的稳定发展。但是很明显国有林场得到的照顾相对较少, 特别是林区道路方面, 在地方实施村村通公路工程的情况下, 国有林场通往工区工点的道路由于大多不在村镇所在地, 相应的林区道路也不在交通部门的道路规划中, 目前多数林区道路都是宽度3.5m的砂土路, 与当前交通部门要求的最低宽度4.5m存在一定差距。另外, 国有林场工区工点房屋经过几十年的风雨洗礼, 大多数为危旧房且由于历史原因未办理产权证, 导致在危旧房改造项目建设过程中存在手续不完善的问题。[1]
2 国有林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资源管护力量减弱
由于原为国有林场内设股室的森林派出所转制归地方管理后, 虽然职能范围缩小了, 但由于管辖范围扩大, 警力明显不足。如笔者所在地的森林派出所原负责管辖国有林场林区面积近5万亩的森林资源保护和案件侦破查处工作, 转制后负责管辖面积70多万亩的林区的刑事案件、治安案件和林业行政案件侦破查处工作, 但警力编制仍为原有的7人。同时在2009年成立的执法支队国有林场直属中队, 由于没有独立的执法权, 办理林业行政案件所需文书都必须由支队出具, 但各县市国有林场直属中队到市执法支队都有一定距离, 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第二十四条明确规定:“行政机关决定实施查封、扣押的, 应当履行本法第十八条规定的程序, 制作并当场交付查封、扣押决定书和清单。”这给中队及时办理林业行政处罚案件带来一定难度和执法风险。[2]
2.2 经济发展存在困难
从整体上来看, 林场经济发展非常顺利, 但是始终存在一定的经济困难。福建启动国有林场改革后, 2016年起省财政每年拨付事业费1亿元用于全省国有林场经费开支, 但远不足国有林场目前测算的年实际需要4.3亿元经费, 国有林场还是需要依靠商业性采伐收入来保持正常运转。从2001年出台生态公益林保护政策至今, 补偿标准已经从5元/亩提升到2016年的22元/亩, 但与商品林生产收益之间的差距依然较大。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实施后, 禁伐限伐政策让国有林场木材产量锐减, 以“木头经济”为支柱的国有林场举步维艰。[3]
2.3 管理体制机制和基础设施落后
国有林场作为从事承担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的公益服务性事业单位, 实行差额拨补的财政管理政策, 每年的事业费收入对于国有林场来说只是杯水车薪, 而为了保证正常运转而进行的商业性采伐等森林资源利用又是生产性活动。国有林场大多建于20世纪50、60年代, 地处偏远, 国家投资资金不足, 基础设施缺失老化现象严重, 近些年国家虽然在国有林场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加大了投入, 但仍存在未列入地方交通部门规划的林区道路、路面窄以及路况差等问题。
3 深入落实国有林场改革的对策
3.1 加快林场改革, 完善管理机制
(1) 以分类经营为基本理念, 建立生态公益服务性为主的林场, 利用政府购买的方式在福建建立起国有林场改革机制, 将国有林场纳入一类事业单位。 (2) 充分重视国有林场的管理工作, 在管理上逐步强化垂直管理体系建设, 以国家为主导, 针对国有林场进行统一的、集中的管理, 以保证国土生态安全及森林资源资产的可持续性发展。
3.2 加大力度完善各项基础设施
(1) 严格资产财政预算, 充分遵循政府指导的思想对相关策略进行制定, 将国有林场建设基础设施资金纳入到省公共财政预算中, 同时建立起多种投入的资金保障性基础, 为我国森林资源经营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保障。 (2) 对福建林业危旧房屋加大改造力度, 并对林场中各项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合理规划, 使林场场区及广大职工的居住环境得到改善, 同时加大对生活区中通讯、水电等基础设施进行完善, 积极加强林区公路建设, 制定基础对林场区域中所有道路进行整修。[4]
3.3明确发展方向, 实行分类经营
国有林场在经营发展过程中, 应始终坚持以培育森林资源为本, 以保持可持续利用目标的实现为目的, 积极改善当前的生态环境, 增加生态公益林区的森林资源。认真调研, 为不同地区制定不同的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 消除收入与成本倒挂现象, 为林场的生产运营提供保证。
3.4 加强人才建设, 提升人员素质
当前林场要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科技和创新, 而科技创新实现的关键在于职工的素质, 但是很明显当前多数林场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素质不够高, 不能适应当前形势任务的发展变化, 严重影响了国有林场改革与发展, 成为制约国有林场可持续经营中的关键问题。面对这种情况, 林场必须采取措施, 使林业技术人员的素质得到提高, 加大职业技术教育力度, 可以针对实用型人才提供定向的培训和教育, 这样可以更好的使其提供出更加专业的服务。[5]
3.5 加强产业建设, 实现可持续发展
(1) 应将林木种苗业发展好。国有林场应充分依托在技术、资源及人才方面的优势, 与院校合作, 在培育好森林资源的同时, 还要将绿化苗木培育好。 (2) 大力发展森林旅游业。当前国有林场都成立了森林公园和森林人家, 应加大景区建设力度, 并将其做大做强, 用其来弥补在生态建设方面的不足。 (3) 将林下产业做大。我们可以大力开发现有林下资源的同时, 将林下养殖业种植业做好, 可以自主经营也可以试试股份制经营, 可以为广大职工脱贫致富提供帮助。
4 结语
综上所述, 林地是国家非常重要的自然和战略资源, 同时也是森林赖以生存的重要根基。我国是一个森林资源非常匮乏的国家, 整体生态系统功能脆弱, 在以后的一段时间内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林地供给的矛盾将会越来越突出, 因此, 这种形势下必须加强对林地的保护利用及管理, 切实提升森林资源的承载能力,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保障国土生态安全。国有林场发展的关键在于将保护利用规划工作做好, 促进林地可持续经营目标的实现, 充分利用林地资源, 面对当前的困难, 我们必须积极寻求合理的解决对策, 对林业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
参考文献
[1]刘敬灶.福建柏初级种子园营建及管理技术研究[J].福建林业科技, 2008, 01:216~218+230.
[2]吴新华.新常态下国有林场森林生态效益可持续发展研究——以福建闽侯白沙国有林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 2016, 17:61~63+126.
[3]刘代明.福建省国有林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 2013.
[4]张俊钦.商品经营型国有林场的发展思路[J].福建林业科技, 2002, S1:52~53+78.
现状存在问题论文 篇10
关键词:保险营销,营销观念
一、我国保险营销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 我国保险营销的现状
1、保险市场还处于较高的垄断地位。1988年以前, 中国大陆只有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独家经营, 保险市场处于完全垄断状态。即使到目前为止, 全国性的保险公司也不过6家左右。如果我国算上区域性保险公司和真正开始营业的外资保险公司, 也不过130家上下。而美国有约5000家保险公司, 在香港经营业务的保险公司也有220余家。
2、近年来, 新险种开发较多, 但仍不能适应保险市场需求。为在业务竞争中取得优势, 保险公司不断开发新险种, 尤其是寿险险种。但从市场需求来看, 保险产品的创新思路狭窄, 形式单一。比如在抵消通货膨胀因素的保单设计方面, 难以适应保险市场的需求。与险种单一的状况相吻合, 保险产品的同构现象十分严重。
3、保险营销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严重扭曲了保险营销更适用非价格竞争的原则。与其他金融机构相比, 保险从业人员总体水平低偏, 大专以上学历者只占总人数的30%~40%。许多公司在招收没有任何风险及其保险知识营销人员后, 经过2个星期左右的培训, 即上岗推销保险。据调查, 由于一些营销人员缺乏职业道德, 或缺少保险及相关知识, 致使在推销保险时经常出现误导陈述、保费回扣、恶意招揽等违规、违法现象, 极大地破坏了保险业的声誉。
(二) 目前我国保险营销存在的问题
1、营销观念不正确
(1) 保险产品观念。这是以险种的改进和开发为中心, 以提高现有险种的服务和功能为重点的观念。这种观念在保险业发展初期是有效的, 但这是一种以产定销的观念。目前许多保险公司盲目跟随市场热点开发与自己实力不相称的险种, 耗费了大量的企业资源而未取得相应的市场利润, 这种做法损害了企业自身的利益。
(2) 以险种的生产和销售为中心的推销观念。现在, 我国大多数保险公司均是采用这种观念, 推销观念注重的仍然是险种和利润, 不注重保户的利益和社会利益。强行推销会引起保户的反感, 从而影响营销效果。
(3) 通过获取短期利润来实现企业的长期经营的观念。目前保险公司发行佣金实行首期业务佣金和续期业务佣金相结合的方式。首期业务佣金较高, 通常为保费的30-40%;续期佣金则逐年递减, 一般支取3-5年。这样的激励制度使得代理人只重视展业和初期佣金收入而忽视了后期的回访, 诱发代理人的短期行为和道德风险。
2、顾客导向不明确。企业决策的基本前提就是顾客需求。发达国家的保险公司, 基本是顾客有什么需求, 就设计什么产品, 如足球明星马拉多纳的腿、著名钢琴家克莱德曼的手, 保险公司就设计了相应的产品。而我国, 目前仍是保险公司推出什么产品, 客户就买什么产品, 很少考虑消费者的需求。
3、市场区分不明确。我国保险公司, 虽然也对市场进行了细分, 但还很不充分。在我国, 大部分保险公司不仅城乡不分, 连收入高低也不分, 实行撒网式推销, 加之少数销售人员的误导, 以致一些农民为了高回报, 竟卖了自己的耕牛去买某一产品, 当资本市场低迷, 产品回报达不到预期标准时, 许多客户上访投诉。
4、营销规划不全面。外国保险公司进入我国市场之前不惜重金投入进行市场调研与分析, 待他们进入中国市场时, 其经营策略、产品开发、销售方式很快就适应中国特点。我国保险公司却很少投入人力和物力进行市场调研, 以至消费者需要什么产品心里不清楚, 社会需要什么产品更不清楚, 费率如何厘定缺乏数据基础。
三、解决我国保险营销问题的对策
(一) 树立正确的营销观
1、要明确营销的概念。
营销不是卖东西, 也不是促销、做广告, 而是一个涉及企业各个部门, 贯穿产品产、供、销各个环节的管理过程。营销不是一个人的事情, 也不是一个部门的事情, 而是所有部门, 从上到下所有员工的事。所以, 要想做成功的营销, 为企业赢利, 一定要制定科学的营销战略, 实行系统的营销策略。
2、要坚持以顾客的需求为中心的原则。
明智的企业应该能抓住顾客的心理, 了解顾客的需求, 并以此为依据, “为顾客寻找产品”。否则, 闭门造车, 以领导者的主观意图, 或者以产品企划者的主观推断为制造产品的依据, 都是不科学的。顾客的需求应该是营销的中心和所有营销活动的导向。
3、要以4P理论作为行动的指导。
4P也就是产品PRODUCT、渠道PLACE、价格PRICE和促销PRO—MOTION。以4P理论为指导, 有利于企业营销策略的系统性、完整性, 而不是只重视营销的某个片断, 忽略整体的作用。
(二) 明确顾客导向
1、变潜在需求为现实需求。多数人对保险的需求是潜在的。人们似乎对它的需求没有迫切性。所以保险公司必须通过主动性的营销策略变投保人的潜在需求为现实需求。
2、变负需求为正需求。由于保险商品涉及的多是与人们的生死、财产损失和责任事故等事件有关, 对很多人来说, 他们从心理上回避保险, 对保险商品的需求表现为一种负需求, 这就需要通过积极主动的营销活动, 扭转人们对保险商品的消极态度和行为。
3、变单向沟通为双向沟通。通过主动性营销, 将企业要传达的信息, 通过信息传播媒介传递给消费者, 并跟踪和注意消费者对信息的反馈, 收集消费者对所提供的保险商品的意见和反应, 及时调整和改进服务策略, 以实现顾客满意。
(三) 正确区分保险营销市场
国内保险公司要将顾客服务意识根植于企业文化中, 根据消费者的需要适时地对市场进行细分, 并且开发出新险种, 在险种设计时, 保险公司可着重考虑以下三方面因素:
1、满足人们的各种保险需求, 包括死亡、养老、医疗、意外、停工、储蓄、投资等方面。
2、开发出适合不同保障对象的保险险种。这其实是将市场细分的问题。不同群体对同一风险的反映可能是截然不同的, 保险公司可以利用这些差异性, 确定自己的目标顾客群, 发挥自己的优势。
3.提高保险服务水平。保险公司可以通过灵活多样的交费方式、投资分红利益、险种转换功能等多种手段提高顾客的满意度, 使保险公司同投保人成为利益共同体, 共同抗击风险。
参考文献
[1]、韦滢.我国现阶段诚信危机现象透视及其超越[J].贵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04) .
[2]、雷冬嫦, 周云.我国保险整合市场营销现状和战略选择[J].北方经贸, 2004, (05) .
[3]、王新涛.目前我国保险营销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甘肃金融, 2007. (09) .
冷蒿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篇11
【关键词】冷蒿;冷蒿草原;内蒙古草原;现状;问题
草原是国家一项非常重要的战略资源[1,2],冷蒿是一种广幅旱生优良牧草,冷蒿草原在内蒙古草原中有重要的生产意义和生态意义。
1 冷蒿草原概述
1.1 冷蒿草原的形成和分布
冷蒿草原是指以冷蒿为建群种的草原群系,它的形成一般与其他草原的过牧或风蚀影响后草原的演替直接有关。冷蒿草原分布的东界在我国大兴安岭西麓西辽河流域的森林草原地带,向西、偏南可以跨越内蒙古典型草原和鄂尔多斯高原的荒漠草原一直延伸到蒙古国和哈萨克斯坦共和国[3]。在内蒙古,冷蒿草原主要集中在中部的典型草原区域和西南部的荒漠草原区域,那里均为轻度或中度退化草原[4-6]。
典型草原区域的冷蒿草原是由原来的大针茅草原和克氏针茅草原以及羊草草原退化而形成,这些草原因过牧(过度啃食、践踏)使得草原土壤含水量不断下降,高大地被物减少,大型针茅逐渐退去;而冷蒿因具有较好的抗性和耐践踏能力,所以比较适应如此生存环境,从而渐渐取代了原来的大针茅草原和克氏针茅草原以及羊草草原,在典型草原上发育成了冷蒿草原[7]。
荒漠草原区域的冷蒿草原主体在鄂尔多斯沙砾质的高平原上,主要是由原来的戈壁针茅草原、短花针茅草原和沙生针茅草原因长期处于昼夜温差大、干旱少雨、蒸发强烈和风沙侵蚀等恶劣环境因素干扰而形成,这些因素限制了针茅属植物和其他地面芽植物的有效发育,使群体数量的增加和分布范围的扩大受到了明显的抑制,恰恰是冷蒿比较适宜这种恶劣的生境,所以冷蒿草原在此占有一定的面积,成为荒漠草原上有效的可利用草场[8、9]。
但是,冷蒿草原可以随着温度、降水、土壤、风沙、海拔等环境因素的改变而发生更为不利于人类和草地畜牧业生产的植物群落演替。由此可见,冷蒿草原是一种非常脆弱的具“偏途顶级”性质的植物群落[5],若利用不慎,极有可能由草原退化向草原沙化转变,在内蒙古西南部的荒漠草原上更是如此。
1.2 冷蒿的生物特征
冷蒿为菊科管状花亚科春黄菊族蒿属。冷蒿为多年生小半灌木,高10~50cm,主根木质化,侧根多,根状茎有多数营养枝,茎少数或多条,常与营养枝形成株丛,基部多少木质化;茎、枝、叶及总苞片密被灰白色或淡灰黄色绢毛,后茎上毛稍脱落,茎下部叶与营养枝叶二至三回羽状全裂,侧裂片2~4对,小裂片条状披针形或条形,中部叶一至二回羽状全裂,侧裂片3~4对,小裂片披针形或条状披针形,先端锐尖,基部的裂片半抱茎,并呈假托叶状,无柄,上部叶与苞叶羽状全裂或3~5全裂;头状花序具有短梗,花序下垂,在生殖枝上排列呈总状或狭窄的总状花序式的圆锥形;总苞片为3~4层,外、中层为卵形或长卵形,其背部有绿色中肋,边缘为膜质,中层的是长卵形或椭圆形,背部接近无毛,膜质;边缘为雌花8~13枚,花冠为狭管状,中央为两性花20~30枚,花冠为管状;花序托具有白色托毛;瘦果为矩圆形或椭圆状倒卵形。在内蒙古花果期大致为8~10月[10]。
冷蒿除正种外,还有一变种,为紫花冷蒿。冷蒿的正種与变种在形态上的主要区别在于:变种植株矮小,头状花序在茎上常排列成穗状,花冠檐部紫色[9,10]。
作为冷蒿这一菊科蒿属的多年生小半灌木而言,它具有较为丰富的木质化短枝,并在全株有白色(淡灰黄色)绢毛;同时,具有较好的抗旱、抗寒性和耐啃食、耐践踏能力,又是一种广幅旱生的物种,所以冷蒿的分布远比冷蒿草原分布的范围要广泛。在我国的内蒙古、宁夏、青海、新疆、华北及东北都有冷蒿的分布,在欧亚草原区域的蒙古国和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及北美草原也有冷蒿的分布,冷蒿从区系地理成分上被归属为泛北极草原种[11]。
2 冷蒿草原的研究进展
在内蒙古冷蒿草原的分布、生物生态学特性及利用特点方面,宗直[12]、宛涛,卫智军等[8]相对比较全面地介绍了内蒙古冷蒿草原的分布及冷蒿草原的特点;陈世鐄、占布拉,李敬忠,赵书元等对冷蒿形态学的特性、饲用的价值、生态型等生态学的特性进行了研究,普遍认为冷蒿的直立型分布于草原退化相对较轻的草场,株高在50~70cm之间,幼枝不会受到或者很少受到外来的影响,因此能够自然向上生长,能够顺利开花结实,以有性繁殖为主。斜奇型的冷蒿分布在中度放牧或者风蚀相对比较严重的地方,株型低矮,营养期便匍匐在地面上生长,生殖枝形成后倾斜着向上生长;当年生长的新枝叶片集中在枝的中端,叶型较小,枝条容易接触土壤而生长出不定根以进行无性繁殖;汪诗平、李永宏等 [6]认为在冷篙小禾草退化草原,平均1.33~2.67羊/hm2的放牧率将使草原发生逆行演替,导致禾草的比例增大,植物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有所提高,从而达到利用式改良的目的。相反,若继续进行重牧或过牧,绵羊喜食的植物种类将进一步减少,植物多样性指数也有所降低;李永宏在关于大针茅群落和羊草群落演替过程分异与趋同的研究中明确地指出了冷蒿在群落中的重要性,认为冷蒿是最可靠的正定量放牧的指示植物,同时也是草原退化有效的阻击者,冷蒿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是植被演替过程的显著标志之一;汪诗平、陈佐忠等 [6]在对不同放牧率下的冷蒿小禾草草原放牧演替规律的研究中也指出,冷蒿和小禾草退化草原只是放牧演替阶段中里的一个相对稳定阶段或“阈值”,即如果我们减轻牧压,则可发生逆行演替,相反,若持续的重牧或过度放牧,冷蒿和小禾草草原则难以维持,最终退化或者趋同于原群落;李德新、王炜等在内蒙古的典型草原放牧及其恢复演替的研究成果中对冷蒿草原的作用及其地位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杨持、宝音陶格涛对冷蒿种群的构件、繁殖、冷蒿草原的土壤种子库进行了研究;周海燕、王海鸥对分布于科尔沁沙地冷蒿的水分生理及生态学特征进行了研究;宛涛,蔡萍等采用RAPD方法对内蒙古不同生态地区冷蒿居群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初步的分析;祁永、杜丽霞等就放牧对冷蒿繁殖特性的影响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重度放牧对冷蒿的有性生殖具有严重的阻碍作用,主要严重影响了其有性生殖,特别是在生殖枝分化率、生殖枝花序数、种子产量、种子成熟度和发芽率等方面。
nlc202309012140
3 冷蒿的研究进展
在冷蒿染色体、细胞学、形态学、生理学及孢粉学方面,有对冷蒿B染色体及B染色体行为的首次报道,报道认为冷蒿B染色体的存在使得性母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交叉频率降低,同时还改变了某些表型生化特性;对冷蒿的染色体核型进行了报道,认为冷蒿染色体核型是二倍体;乔有明、富象乾、阎贵兴,云锦凤等对内蒙古的冷蒿染色体进行了观察,认为冷蒿染色体核型也为二倍体;但扈廷茂、曹瑞等发现冷蒿有四倍体现象,认为冷蒿既有二倍体也有四倍体,这与国内外相关研究结果不同;陈世鐄对冷蒿根系分布及其特点进行了研究,认为冷蒿属轴根型根系,在荒漠草原的冷蒿不定根发达,非常有利于无性繁殖;杨利青,李增春等对冷蒿体内所含挥发油的成分进行了分析,得出的结论为冷蒿挥发油化学成分十分复杂,主要含有的物质为萜类和烯醇类;王静、杨持等对冷蒿的抗寒生理特性进行了研究,发现在深秋和冬初,冷蒿是通过降低体内相对含水量,增加可溶性糖的含量来提高其抗寒性的;游永亮、刘桂霞等研究了枯草层及覆土深度对冷蒿的种苗建植所造成的影响,研究结果认为覆土的深度不宜超过1.0cm,过量的枯草(200g/m2)则会抑制冷蒿的生长;赵爱芬、周海燕在科尔沁沙地采用模拟轻度、重度、践踏沙埋处理,结果表明冷蒿种群具有很强的自我恢复能力,有性、无性繁殖方式共存,冷蒿不仅耐风蚀,而且也耐沙埋。实验者们以封存5年的冷蒿种子为材料,研究了冷蒿种子萌发特点,认为封存5年后的冷蒿种子可以在10℃、20℃、有光照或无光照条件中萌发,10℃的发芽率大于20℃的发芽率,有光照的发芽率大于无光照的发芽率。张金谈、王萍莉等认为冷蒿花粉粒具二型性;宛涛、卫智军等 [1]对冷蒿花粉形态也进行过扫描电镜观察;蔡萍、黄旌等对内蒙古不同生境冷蒿居群叶片解剖,对花粉也进行了光镜观察。上述研究工作的成果,对进一步认识冷蒿的生物学特性、冷蒿草原的地位和作用、冷蒿的生理生态学的特征等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为许多相关研究工作奠定了坚实而广泛的基础。
4 存在的问题
综上所述,冷蒿草原在内蒙古草原中是很重要的天然放牧场,所处地位十分独特,又加之冷蒿营养价值高、返青早、适口性较好,具有催肥、催乳作用,是家畜喜食的优良牧草,所以冷蒿草原被誉为“保命草场”。虽然国内外许多学者对冷蒿草原和冷蒿进行了多项相关研究,取得了一大批颇有学术价值的研究成果,但由于冷蒿草原在内蒙古中部的典型草原到西南部的荒漠草原都有分布,所处的自然环境(气候、土壤、植被等)和人为干扰(利用方式、利用程度、草原保护理念等)情况比较复杂;同时,又由于冷蒿物种本身广幅旱生性特点,造成的分布面积较大,生境更为复杂多变,形成了目前冷蒿既有正种又有变种,还有不同生态型同时存在的复杂局面;还有另受冷蒿自身的植物形態解剖学和生物生态学特性的影响,如头状花序、花器结构小、有性生殖和无性繁殖形式并存等。所以关于冷蒿大孢子和小孢子母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动态及行为规律、大孢子和小孢子的发育特点、种子形态建成的动态轨迹、传粉特性、染色体倍性变化对其形态的影响、染色体倍性变化与分类学地位、花粉形态二型性的特点及E花粉的特性等方面都是有性繁殖生物学中的关键环节,相关冷蒿此类的研究成果却未见报道,这些都是需要投入较大人力、物力、财力去深入探讨的内容。
参考文献
[1]韦仲新.几种党参属植物及其近缘种花粉形态的比较[J].云南植物研究,2001,23(3):335-338.
[2]中国植被编辑委员会.中国植被[M].科学出版社,1980:551-555.
[3]中国科学院内蒙古宁夏综合考察队.内蒙古植被[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631-640.
[4]占布拉,陈世鐄,张昊等.冷蒿的特性和生态地理分布的研究[J].内蒙古农牧学院学报,1999,20(1):1-7.
[5]李永宏.内蒙古锡林河流域羊草草原和大针茅草原在放牧影响下的分异和趋同[J].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学报,1988(3):189-196.
[6]汪诗平,李永宏等.不同放牧率下冷蒿小禾草草原放牧演替规律及数量分析[J].草地学报,1998,6(4):299-305.
[7]杨持,宝音陶格涛,李良.冷蒿种群在不同放牧强度胁迫下构件的变化规律[J].生态学报,2001,21(3):405-407.
[8]宛涛,卫智军.谈冷蒿特性与冷蒿草场的利用[J].内蒙古农牧学院学报,1991,12(2):48-52.
[9]内蒙古植物志编辑委员会.内蒙古植物志(第二版,第四卷)[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3:476-607.
[10]内蒙古植物志编辑委员会.内蒙古植物志(第二版,第四卷)[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3:604-606.
[11]王荷生.中国植物区系的基本特征[M].地理学报,1979:33-48.
[12]宗直。内蒙古的冷蒿草原[J].自然资源,1977(2):56-62.
项目基金
该文章由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2MS0410)资助。
现状存在问题论文 篇12
刘鑫,男,1965年生,本科,兽医师。
的方式对生态环境的综合防治给予支持。具体内容有:补偿主体开展技术服务,提供无偿技术咨询和指导,培训因自然资源受到合理限制的权利人的生产技能和管理水平,使他们能够利用有限的资源创造最大的财富。
(2)连续补偿与一次性补偿相结合。完善目前的生态补偿政策。生态环境的恢复不可能在短期内实现,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对于农牧民来说,退还之后失去了部分或全部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为了保障农牧民的利益,使其能维持基本的生计,在项目实施的初期阶段,国家和地方政府要连续对项目实施主体进行补偿,以推动其生产经营方式的逐步转型。而对于一些生态环境特别恶劣,退还后失去了生存条件的农牧户,应该实行“生态移民”安置,除具体办法可以是一次性发给移民搬家费,逐步给予工作就业机会。
(3)政府补偿和民间补偿相结合。政府补偿是由政府提供财政资金或实物进行的补偿。这是由政府生态环境恢复与建设的职责所决定的。政府补偿的实质是建立公共支付体系,其受付方为草场使用者、自然资源的经营者等,这种方式的好处是资金来源广泛而稳定,包括税收、发行债券和对生态环境受益方收费,但事实上,由于政府的财力有限,有必要把政府补偿与民间补偿结合起来。民间补偿,通过私人之间即受益人与利益受限人之间相互商议的基种水产养殖并驾齐驱的局面。但是随着特种经济动物饲养发展的同时,也反映了一定的问题,如投资者对市场预测不准、信息不灵,给饲养者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同时也阻碍特种养殖业发展。
础上订立的补偿给予解决。
(4)建立“三江源生态保护基金”的资金。基金主要由四大来源形成:一是中央财政的环境保护建设资金。中央财政开征生态环境建设税,并从中按一定的比例每年划出一块,进入“三江源生态保护基金”,专门用于三江源保护区的生态环境治理和建设。二是中下游地区的补偿资金。根据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受益的中下游地区应当对源头地区利益进行补偿。即在中下游流域的水费中统一设立、提取保护建设费进入基金,用于三江源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三是社会各方面捐献的资金。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在不断增强,参与的积极性也在不断提高。“三江源生态保护基金”可直接接受各方面的捐款。四是由“三江源生态保护基金”发行彩票,一方面可以加强人们的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另一方面可以集中社会闲散资金,用于三江源环境保护与建设。
“三江源生态保护基金”的主要用途。一是生态保护与建设项目:包括休牧还草、已垦草原还草、退耕还林、生态恶化土地治理、森林草原防火、草地鼠害治理、水土保持和保护管理设施与能力建设等内容。二是农牧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包括生态移民工程、小城镇建设、草地保护配套工程和人畜饮水工程等内容。支撑项目主要包括人工增雨工程、生态监测与科技支撑等项内容。
1 我国特种经济动物养殖业的发展现状
任何一种动物的养殖要发展成一种产业,都必须经历抓捕驯化、小群饲养、适度规模养殖和集约化生产四个阶段。受经济、文化、科技、气候条件、生活习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品种的经济动物养殖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就同一经济动物而言,其发展现状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仍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除受饮食习惯及文化的影响外,总体上表现为经济和科技发达、自然条件好的国家或地区特种经济动物养殖的发展较快。
我国特种经济动物的养殖历史比较悠久,但由于经济和科技落后、生活水平低等因素,使得特种经济动物的养殖长期处在抓捕驯化和小规模生产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生产力的逐步解放和农产品市场的培育,农民的商品意识不断加强,市场对经济动物及其产品的需求量逐年增加,经济动物养殖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种类由少变多,饲养规模由小变大,养殖技术日趋成熟,呈现出了前所未有良好发展势头。部分经济动物的养殖已经进入了集约化生产阶段,成为振兴地方经济的支柱产业。
2 我国特种经济动物养殖业存在问题
由于特养动物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加上近年来部分传统养殖项目效益偏低,所以特种养殖已成为许多投资者的首选。但是,特种养殖业市场的特殊性决定了它只能是常规养殖业的补充,在整个畜牧业中,特种养殖处于相对次要的位置。人们普遍存在一个误区即特种养殖是迅速发家致富的一条捷径。而事实上,目前我国特种养殖面临的很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2.1 养殖种类多、乱、杂,引种盲目跟风种源品质差
目前我国特种养殖除了肉大、鸵鸟、孔雀、山鸡、肉鸽、鹿等肉用畜禽和狐狸、貂、貉、早獭等毛皮兽外,还有一些宠物、观赏鸟类及药用饲用价值较高的昆虫等。这些仅是实际饲养品种中的极少部分,还有众多经济性状不明显、开发难度较大或是根本不存在产品市场的品种,甚至是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也被当做特种经济动物来推广,这对特种养殖业的发展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另外,由于整个行业妙作多于实质,盲目发展,市场波动明显。一个新品种往往一哄而上,盲目引进,忽略专业知识、技术的及时补充,加上农村信息闭塞,市场预测无法实现,技术不到位,风险加大,损失惨重。不少养殖户采用近亲杂交的方式扩大规模,造成品种退化。
2.2 养殖区域混乱,生产操作缺乏科技性的指导
虽然部分特种经济动物的饲养相对集中在具备适宜饲养条件的区域内,但仍然存在着整体布局混乱缺乏全国统一科学的区域布局规划和指导。由于生产技术的研究少,水平低,养殖环境差,大部分品种没有可依据的生产标准,大多采用原始传统的饲养方法,营养水平不能满足生长和生产的需要,潜在生产能力不能发挥,产品数量下降,质盘降低。由于管理不当等原因,导致多年来特种动物疫病广泛蔓延,甚至有的农场遭到毁灭。此外,近几年来未经国家审定的中试生物制剂广泛流通使用,以及频繁的引种,使得原有的疫病尚未控制而新的疫病又不断侵人。目前,毛皮动物的主要疫病如犬瘟热、细小病毒病等,以及特禽的新城疫、禽流感、马立克氏病、禽支原体病和球虫病等仍未得到有效控制。疫病防治水平低,缺乏配套的饲料、兽药,从而导致疾病泛滥,环境污染,造成不应有的损失。在饲养管理和产品开发方面科技含量低,造成资源和生产者资金的大量浪费。
2.3 产品加工技术落后,忽视综合加工开发利用
我国的特种养殖业生产以小规模分散饲养为主,技术水平落后,尤其是产品开发和加工技术与国外先进水平差距明显,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生产的发展,使得系统的产业链无法形成。特种动物产品可以全面开发,可以进行多次增值,诸如开发保健型、滋补型等专用型产品,但目前特种动物的潜在生产力还未能得以充分体现,因此经济效益很难得到提高。特种养殖业的出路在于优质产品的深加工和新型系列产品的开发上,所以应广泛开展综合性开发研究。新开发的产品不但适应市场的需求变化,而且可提高市场的竞争能力。从我国养殖历史看.国内市场的空白,加工业落后是造成养殖业生产不稳定的重要因素,也是我国养殖业受国际市场调节而出现被动局面的主要因素。
3 发展特种经济动物养殖的应对措施和发展对策
3.1 合理选择饲养品种
投资特种经济动物养殖前必须了解所要养殖品种的特性、真实市场价值和养殖成本,慎重做出选择。首先要选择国家允许经营利用的物种,国家林业局2003年8月正式发布了《国家林业局关于发布商业性经营利用驯养繁殖技术成熟的梅花鹿等54种陆生野生动物名单的通知》,对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和《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名单中物种,如梅花鹿、马鹿等,以及因科学研究用的称猴等、因中医药用的黑熊等均需按照野生动物保护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相关的许可手续。其次要选择饲养技术成熟、种源充足和供求市场都很的常规物种。如果没有特种经济动物养殖的经验,不要选择技术尚不完善的养殖物种和养殖方式;选择种源充足且市场需求量较大的常规物种,虽然利润有限,但风险亦相对较小,而且可以积累特种经济动物养殖的经脸。再次选择适合于本地区生长的物种。选择特种经济动物养殖的种类时要考虑其原产地的自然条件,例如光周期和温、湿度等是否与本地相符合。
特种经济动物的种类繁多,因各自的生物学特性不同,适合在不同的地区饲养。最后要选择有综合开发利用价值的物种。提高特种经济动物产品的加工质全和对特种经济动物产品进行综合开发利用,是保证我国特种经济动物养殖业稳定、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每种特种经济动物都有其自身的主要产品,例如貉、狐和貂的毛皮,鹿的茸角等。如对貉肉进行深加工,使其进人食品市场;开发鹿的茸肉兼用品种等,可以获取更大的利润,同时降低了养殖的风险。
3.2 增加科技投入
特种养殖业需要特殊的养殖技术,通过人才培训和技术攻关等措施,加大对特种经济动物养殖的技术投入,对传统畜牧业在育种、繁殖、饲料生产、疫病防制等领域成熟的高新技术进行改造和转化,并应用于特种经济动物养殖。近几年来,广大养殖工作者和科研工作者研究总结了不少新技术、新经验、新成果。如鹿、貉、貂、狐品种改良技术,鹿、狐的人工授精技术,狐、貉、貂的提前取皮技术,疫病防制及产品深加工、系列产品开发技术等,对促进产业发展发挥了很大作用。
3.3 加大产品开发力度
我国的畜产品特别是经济动物产品的种类和质量与发达国家相比有一定的差距,相当一部分经济动物的生产尚处在以提供原料为主的原始阶段,深加工能力有限,产品种类单一,规格化及标准化程度低,市场占有力差。根据国际市场对畜产品的要求,加大产品的开发力度,使经济动物产品向多样化、规格化、标准化方向发展,将有利于经济动物向产业化发展。同时,提高特种经济动物产品的加工质量和对特种经济动物产品进行综合开发利用是保证我国特种经济动物养殖业稳定、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每种特种经济动物都有其自身的主要产品,如貉和蓝狐的毛皮,鹿的茸角和鸵鸟的肉等。如果对貉肉进行加工并进入食品市场,开发鹿的茸肉兼用品种,对鸵鸟皮进行深加工,就会获取更大的利润,同时降低了养殖的风险。国家有关部门和有实力的企业目前十分重视特种经济动物产品综合开发利用的研究。
4 特种经济动物养殖业的发展前景
【现状存在问题论文】推荐阅读:
发展现状、存在问题06-10
人才现状及存在问题07-07
华侨孩子教育现状存在问题及建议11-18
浅析我国海洋资源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06-06
中国民间借贷的现状、存在问题及相应对策08-28
分析我国建筑垃圾处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09-06
浅析医药行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12-17
陈晓健:企业的薪酬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05-24
我市个体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调研07-09
浅析我国建材检测行业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