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报告(通用10篇)
经验报告 篇1
主办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肿瘤分会中国当代医药杂志社中医药管理杂志社
一、大会主题
绿色抗癌, 坚持综合防治, 共同战胜癌症。
二、会议时间及地点
2009年8月7日~9日 (7日报到, 8~9日会议) , 地点:郑州市天河大酒店。
三、会议内容
1. 通过医患之间、患者与患者之间的交流, 不断提高恶性肿瘤的防治水平, 增强广大患者防癌、治癌的信心。
2. 通过会议、演讲、演示、研讨、交流等形式, 介绍防治癌症的最佳方法和药物。
3. 邀请中西医界权威专家到会做专题学术报告, 邀请部分癌症患者介绍抗癌经验。
4. 表彰在防癌治癌工作中的先进医护人员和与癌症抗争的患者代表。
5. 为广大癌症患者提供免费咨询和最佳治疗方案。
6. 每位参会人员将获大会免费赠送的防癌抗癌论文集。
四、征文内容
中医药、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临床研究;名老中医经验和民间中医单验方抗癌总结;中医八法 (汗吐下和温清消补) 在肿瘤临床治疗中的应用;肿瘤的分子靶向治疗、微创介入治疗、激光光动力治疗、热疗、放疗、化疗等现代医疗技术与中医药的结合研究;肿瘤综合治疗、康复护理研究;肿瘤止痛研究;抗肿瘤创新性理论研究;晚期肿瘤患者生存质量及养生方法研究;中医、西医联合抗肿瘤的理论与临床探讨;抗肿瘤非药物疗法总结 (气功、针灸、推拿、点穴、物理治疗、音乐疗法等) ;肿瘤相关研究;肿瘤患者抗癌经验介绍。
五、征文要求
内容真实、可靠, 具备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 文责自负。全文3000字左右。免收审稿费, 请务必注明作者姓名、简介、单位、邮编、详细通讯地址、联系电话、电子信箱等。将文章由E-mail发送至zyyg@chinajournal.net.cn。论文经录用者, 将邀请参加大会交流。投稿截至日期:2009年6月30日。
六、注意事项
1. 参会患者代表限定50名, 先报名, 经专家审定后方可参会, 路费自理, 免收会务费、食宿费。
2. 所有参会医护代表, 以下两种情况任意选择: (1) 免收会务费, 食宿自理; (2) 会务费600元/人, 含2天食宿费。
3. 大会评选的优秀论文将优先在国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 并颁发优秀论文证书。
大会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市北三环中路3号双全大厦301室 邮编:100029 电话:010-62005172 62005177 62005170
传真:010-62005168 联系人:王黎军王韬 E-mail:zyyg@chinajournal.net.cn
经验报告 篇2
——汪思琴、张孜、林志军(10052004)
未雨绸缪,我们也要面临就业了。我们也要迎接属于我们的毕业季了,心中充满期待。充满对大学的思考、充满对未来的期待。青春五彩缤纷色彩斑斓不知道有多少人后悔过。或许我们没准备好我们也会害怕也会担心因为没有过面试经历心中还是有些忐忑,我们投的简历也会被各种企业鄙视我们也会受到拒绝信。特别是当你被一家很心仪的单位拒掉之后,打击更大,面试的种种难题把我们困扰的一塌糊涂。这时,一定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再接再厉,不要放弃,也不要失去信心乱投一气,失去步调。每次笔试面试之后都要总结一下得失,多跟同学沟通交流,获取鼓励和信心,帮助走出困境。个人认为,求职路上互帮互助是很重要的,不要因为彼此之间有竞争关系而过于保守。求职是能力和运气的综合,也不要因为别人拿到一个好offer而心态失衡。通过一些面试我们总结出一些经验。
1、首先要明确自己的应聘职位,自己对哪方面感兴趣,就去应聘哪方面的工作,开始的时候不要太在意工资什么的,能学到知识,自己能有大的进步,才是最重要的。
2、最好有所准备,比如说应聘硬件,最好把数电,模电,电路分析这些书温习一遍,面试的时候可能会有很大的帮助
3、要学会表现自己,这个时候一般是不需要谦虚的。
4、面试的时候其实不用太紧张,大家谁都不认识谁,怎么表现都没
有关系。
5、多准备一些简历,广撒网,可能面试机会会多些。
6、简历有所侧重不同的行业不同的简历或者不同的职业不同的简历 7要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学长学姐等等就业也是有帮助的。
8面试的时候不要好高骛远,表现沉稳
9、注意自己的小细节。小细节随时都会被关注。
10、言行举止 不要缺乏自信,不修边幅
经验报告 篇3
耸立在四川省阿坝州理县毕棚沟的半脊峰,海拔5430米,被登山界定为“提高级技术型山峰”,即适合具有一定登山经验或登上过5000米级雪山的登山者。“五一”期间,13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业余登山者,在经验丰富的领队率领下,以相对快捷的阿尔卑斯登山方式登山,在艰难与美景之间成功登顶……
这原本是一座无名山峰,多年来默默耸立在四川省阿坝州理县的毕棚沟内,直到2006年成都刃脊登山队登上这座山峰后,才将其命名为“半脊峰”。
半脊峰拥有中外罕见的古冰川,气势雄伟、浩瀚磅礴,而且伴有坡度、裂缝、冰斗等丰富的地形,很适合开展登山技能培训和普及型攀登活动,在登山界被定位为“提高级技术型山峰”,适合具有一定登山经验或登上过5000米级雪山的登山者。因此,每年都有不少人前来体验相对快捷的阿尔卑斯式登山——仅携带少量的必需物资,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冲顶。
半脊峰的登山大本营,设在海拔3500米的上海子接待站,距离成都290余公里,乘车5小时左右即可到达。目前,半脊峰的登山线路比较成熟,已经探出4条登顶路线:R1、R2、R3、R4,难度不一,但因为有冰川,其总体攀登难度在四姑娘三峰以上。登山过程中,需要建立BC、C1、C2营地,依次向上,平均坡度在45度左右。
此次攀登半脊峰,源于一个理想——我常常想象自己坐在山之巅、云之上,看脚下云卷云舒……我觉得,登山时,面对的不是人,而是山,是整个大自然,我可以一个人高高地坐在山上,看山;也可以一个人静静地坐在云端,看云……
1、 BC大本营(海拔3545米)
在大本营进行两天的适应性训练;登山领队曾50余次成功登顶半脊峰,因此可以说,他最了解半脊峰。
5月1日,我们这支业余登山队分乘3辆车从成都出发,经都江堰、汶川、理县县城,到达位于毕棚沟上海子的BC大本营。大本营海拔3545米,位于一块平坦的空地上,四周树木林立,后面是高耸入云的雪山。在这个时节,高原上的花草还没完全复苏,地面略显单调。有好几支登山队来这里扎营,花花绿绿的帐篷犹如斑斓的花朵,远远望去很是好看。
我们这支队伍共有13名队员,分别来自成都、广东、上海、新疆等地,队员们首先将在大本营进行两天适应性训练。领队高松是个34岁的藏族小伙子,有着多年带队攀登雪山的经验,曾经登顶海拔5527米的雪隆包、海拔6168米的雀儿山等技术型雪山。高松堪称是中国半脊峰登顶次数最多的人,大约有50余次成功登顶。此行的7名持证高山协作,都是当地人。
傍晚时分,毕棚沟显得有些清冷。坐在路边,抬头便能看见白茫茫的雪山,山间零星地挂着几道瀑布;再远一点,落日的余晖把雪山照得金灿灿的。对于很少远离城市和喧嚣的我们来说,这样的寂静和美景是幸福的。
太阳下山后,天色渐暗,所有队员都集中在活动帐篷里,听高松讲解登山知识,包括高山病的预防(如脑水肿和肺水肿的基本特征)、登山基本常识、各种技术装备的正确使用方法,以及高松本人攀登半脊峰的经历。他教给了我们一种防止高山反应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赶在进山前拼命喝水,频繁上厕所,直到尿液变得清澈为止。他还耐心地讲解和示范了各种绳结的打法,包括最常用的8字结、蝴蝶结、双扣结和渔人结。很多第一次攀登技术型雪山的队员,都满怀好奇地认真地学习。
5月2日,登山培训继续进行,不过更深入了一些:上升器的使用、主锁的保护、8字环下降以及过锚点时的自我保护。领队还在大本营附近选了一块模拟地形,在两棵树之间挂上可以受力的静力绳,队员们一边依次使用上升器向上攀登,另一边又练习以8字环下降。大家就这样反复练习,目的是确保登顶时的万无一失。
此次攀登半脊峰,我们选择了R2线路,因为途中有一小段难度稍大的攀冰路段,既可让我们体验到一定的难度,又可以提高大家的登山技能。
2、BC大本营→C1营地(海拔4300米)
今年的雪比往年都大,雪线特别低,上升没多久就踏雪而行。跨过雪线之后,目力所及之处都是白茫茫的雪坡,唯一的颜色就是我们身上花花绿绿的冲锋衣。
5月3日,登山正式拉开序幕。
这一天,我们的行程是从海拔3545米的BC大本营,上升到海拔4300米的C1营地。这个过程中,海拔上升了近800米,重装徒步需要4个小时。
上山的路开始于一片原始森林,路上积满厚厚的苔藓和枯叶。路边的枯树看起来似乎没有生命,或高高耸立,或横七竖八地倒在路边,其实,这是它们还在继续沉睡。一路上,队友们走走停停,沿途欣赏风景、摄影。尽管大家的状态都很好,但谁也不敢放松警惕,都留意着迈出的每一步。
刚出了森林,又钻进低矮的灌木丛。越往上走,植被越稀少。今年的雪比往年都大,雪线特别低,上升没多久队伍就开始踏雪而行。跨过雪线之后,目力所及之处都是白茫茫的雪坡,唯一的颜色就是我们身上花花绿绿的冲锋衣。
一路上遇见其他登山队陆续下撤的山友,向我们反馈了山上的各种情况。他们大多数是成功登顶后下撤的,但也有少数人因为高山反应或体力不支,在C2营地便不再前进,直接原路下撤。下撤的人同样令人尊重,大家都知道,不是每一次登山都能顺利登顶。决定登顶的因素有很多:天气、路况、时间、装备、食物、体能、毅力……缺一不可。当你真正爱上了登山,就不再是纯粹停留在对身体的锻炼上,而是对自己的意志力进行艰苦磨炼。登山,是对自我身心的超越。登山者不可能征服那些超出自己身体极限的山峰,但只要努力,只要坚持梦想,就是一种超越。
由于其他队伍比我们先行,所以我们用不着修路,只需顺着前人的足迹前行即可,因此一路较为顺利。经过3个半小时的重装跋涉后,下午两点,全体队员和高山协作都安全抵达了海拔4300米的C1营地。营地积雪很厚,超过了20厘米,我们选了一块三面遮风的雪地搭建高山帐,13名队员分别安排在5顶帐篷内。7名藏族协作在玛尼堆旁挂上祭山的经幡,撒下花花绿绿的龙达,以求神灵保佑……
晚餐时,高山协作们倾力为大家奉上一桌丰盛的饭菜,堪称极度奢华,是我以前自助登山时从未达到的标准:主菜是用高压锅压的“红枣当归鸡”,另外还有回锅肉、青椒肉丝、西红柿炒鸡蛋、榨菜、腌制豆腐和可乐等,饭后还有苹果。在海拔4300米的C1营地,这些物资全靠人力一步步背上来,多么艰辛,多么来之不易啊!队员们吃在嘴里,感动在心里,几个女队员眼眶都湿润了……
3、C1营地→C2营地(海拔4900米)
在距C2营地200米处,有一段坡度超过70度的大雪坡,容易发生滑坠。雪坡旁有一块直立的巨石,当地人称之为“生命之源”, 那就是C2营地的方向标……
5月4日的行程,是从4300米的C1前进营地,上升到海拔4900米的C2冲刺营地。尽管海拔只上升了600米,但齐膝深的积雪,给我们的攀升带来了很大的麻烦。视线能及的C2营地,直线距离其实不到两公里,但我们却从早上9点一直攀升到下午两点才到达,过程也乏善可陈,一直是在大雪坡上攀升。不过,每当抬头眺望远处的皑皑雪山和泛着蓝光的冰川,心里就总是感到舒畅。
在距C2营地200米处,有一段坡度超过70度的大雪坡,如果徒手无保护,很难攀登,而且容易发生滑坠。雪坡旁有一块直立的巨石,当地人称之为“生命之源”,那就是C2营地的方向标,大家全都朝着它吃力地攀升。为了让队员们能够迅速安全地通过,几位藏族协作率先徒手攀上去,利用几个雪锥固定了两根长度100米的路绳,全体队员才得以在最短时间内依次攀上这段雪坡。
下午两点,到达C2营地。营地建立在一块略宽的雪坡上。为了尽可能把高山帐搭建平整,大家用冰镐挖出一小块平地,让5顶高山帐一字排开。帐篷群两侧都是坡度超过45度的大雪坡,看上去颇为壮观。
稍作休整后,领队在营地上方的雪坡选了一块训练场地,所有队员开始结组训练冰上行走、防滑坠保护、使用上升器和8字环,以及过锚点的安全保护。最关键的练习是,单人行进和结组行进时,发生滑坠时应该做出的安全保护。这些练习虽然枯燥乏味,却在关键时刻能救人命。
夜幕降临,所有队员吃过补充热能的食物,就早早进入高山帐休息,为第二天的冲顶做好准备。但进帐没多久,女队员小婕和蓝可便开始呕吐,把胃里所有食物吐空后,还一直干呕,高山协作拿来热水和药物,也未见成效,她们几乎整夜未眠。还有一名来自广东的队员阿明,也出现了强烈的高山反应,腹泻不止,一夜上了七八趟厕所。
队友都为这几个队员揪着心。为了攀登半脊峰,很多队员提前两个月就开始做准备,现在好不容易攀升到海拔4900米的C2冲刺营地,真希望他们都能熬过这一关,战胜高山反应。我们是一个整体,把谁留在C2都不完美。
强烈的高原反应,伴着腹泻、恶心、干呕、厌食,3名队员在狂风暴雪中,煎熬着度过了他们今生最难忘的一夜。
4、C2营地→冲顶(海拔5430米)
离顶峰越来越近,我的步伐也越来越沉重,不过,凭借以前攀登多座5000米级雪山的经验,在早晨7点一刻,我作为第一名队员成功登顶半脊峰。
5月5日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天,因为我们将完成冲顶。
凌晨4点,所有队员都起了床,做冲顶前的最后准备。领队检测了3位高山反应严重的队员的体态,确认几人体征正常,在征求本人意愿后,决定把全体队员分为两组,结组攀登。
4点30分,全体队员出发,A组6人,B组7人。出发时狂风中夹杂着雪花,打在脸上生疼,但此时,13名队员心中只有一个共同的信念:只要不出现极度恶劣的天气,就一定要成功登顶!这样的信念鼓舞着那几位高山反应严重的队员,同时,他们想冲破身体极限的勇气,也深深感染了其他队友。
夜色中,我们的头灯闪闪烁烁,极像高原上的星星,伴着我们在风雪中艰难前行。因为前方积雪太厚,为了安全,领队决定改走传统的R1路线——从山体南坡的最左侧横切面攀登。这条线也是唯一可以不用攀冰的路线,难度相对较小。我们经过一段大雪坡后,取消结组,开始利用上升器和主锁保护进行单人攀登。
突然,前一夜高山反应严重的小婕又出现了状况:她感觉四肢乏力,轻度头晕。高山协作劝她下撤——在登山过程中,当条件不允许时,理性下撤比强行登顶更让人钦佩。此时,海拔已到了5200米的冰川以上,小婕遗憾地哭了起来。她脱下雪镜和面罩,恳请高山协作再给自己一次机会,她相信自己再努力一点,就适应过去了!她红着眼说:“只要你们不放弃我,我一定不放弃自己!”小婕对雪山的向往,对人生高度不轻言放弃的决心,打动了每一个人。那一刻,大家都叹服于她顽强的意志,异口同声地齐呼:“加油!加油!”。客观地说,这样的行为很不理智,因为生命只有一次,而山却一直在那里——即使错过这次登顶,以后还有很多机会。领队在仔细查看她的情况后,判断她是因为没有休息好而导致体力不济和轻微的高山反应,但并无大碍。于是,领队特意安排了一位协作紧随其后,一对一地协助她继续前进。
此时离顶峰越来越近,我的步伐也越来越沉重,不过,凭借以前攀登多座5000米级雪山的经验,在早晨7点一刻,我作为第一名队员成功地站在了海拔5430米的半脊峰之巅。坐在山顶等队友到来时,不由得感慨万千:无限风光在顶峰,有幸饱览能几人!那种令人热血澎湃的豪情壮志,鼓励我一次次登上巅峰。7点58分,全体队友成功登顶。
在冲顶的过程中,必须注意的是:在夹杂着雪花的气候下,海拔直线攀升,对人的体力和毅力是很大的考验;其次是要合理分配体力,掌握好攀登节奏,防止失温,少量的体能补充(食物和热水)也必不可少;最后要保护好自己的身体——冲顶路段气温都在0℃以下,必须做好防冻;太阳升起后,还要防晒——雪地里的紫外线照射是平地上的好几倍。
在半脊峰的攀登过程中,阿尔卑斯式登山发挥得淋漓尽致——也就是用最短的时间、最短的路线登上5430米顶峰。而与之相对的喜马拉雅式登山,则是指在登山过程中要反复适应、修路、逐步建立高山营地并储备物资,多天完成登顶。
5、下撤
登山——顶峰不是目标,登顶也不算结束,只有全体队员平安撤回大本营,才算得上真正的成功。
全体队员成功登顶后,与全体协作合影留念,大家都洋溢着成功的笑容,那份豪情只有亲身经历过才会明白。这么多天的努力和付出,让我们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然而领队一再提醒,上山容易下山难,不要因为登顶的喜悦,就冲淡了下山的安全防范意识,登山——顶峰不是目标,登顶也不算结束,只有全体队员平安撤回大本营,才算得上真正的成功。
早上8点30分,我们开始下撤,沿着来时的攀登路线,利用8字环或抓结下降。下撤途中,仔细看了看走过的山壁,简直不敢相信自己就是从这条路线登顶的:脚下是坡度超过70度的大雪坡,远处是浓厚的云海,云海之上,矗立着连绵的无名雪山。这种山之巅、云之上的感觉,足以让每一位登山者热血澎湃。如果说旅行是一种生活方式,那么登山就是一种生活态度——你克服的永远不是山的高度,而是自己内心的高度。
经验报告 篇4
全市现有幼儿园65所, 其中省示范幼儿园1所, 省一级幼儿园4所, 市一级幼儿园7所, 市二级幼儿园10所, 市三级幼儿园10所, 合格幼儿园33所。另有小学附带学前班122个。目前, 我市3~6岁幼儿共21179人, 其中在园人数18638人, 儿童学前三年教育率达88%, 学前一年教育率达99.9%。在刚刚结束的海南省实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规划情况督导检查评比中, 我市教育领域16项指标全部达标, 在全省名列前茅。我市学前教育能取得如此良好的成绩, 源于我们始终坚持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 千方百计为幼儿提供优质保教质量, 坚决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在推动我市学前教育发展、探索学前教育长效机制的工作中, 我们通过总结经验, 寻找不足, 摸索到了一些切实有效的办学经验, 主要来说, 一是科学规划, 二是创新举措。
科学规划是发展学前教育的前提。新世纪之初, 琼
海市委市政府就出台了《琼海市农村教育十年发展规划》, 对发展学前教育提出了具体目标, 以发展学前教育作为今后10年我市教育发展的起点。《琼海市“十一五”教育发展规划》和《琼海市学前教育“十一五”发展规划实施意见》明确规定“高质量高标准地普及学前三年教育, 到2013年全市学前三年教育率达到90%以上”。刚刚编制的《琼海市“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明确指出:重视学前教育, 大力发展农村学前教育, 率先普及学前三年教育。积极发展公办幼儿园, 大力扶持民办幼儿园, 促进城乡学前教育均衡、协调发展。“十二五”期间, 要在城区重点建设一所规模相当、保育资源和质量全省一流的高水平示范性幼儿教育中心。在农村重点建设镇中心幼儿园, 到2015年, 每个镇至少办好一所中心幼儿园。逐步形成以公办幼儿园、镇中心幼儿园为骨干和示范、集体办园为主体、民办幼儿园为补充的学前教育发展新体系。目前, 琼海市正在抓紧推行教育发展“三个一”工程, 即努力办好一所示范性幼儿园、一所示范性小学和一所示范性中学, 以此带动全市各幼儿园及中小学向高标准、高质量方向办学。抓好学前教育, 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是我市教育发展强本固基的首要目标。
创新举措是推动学前教育发展的关键。事物发展关
键在于改革创新。我市学前教育在办园形式、办园体制、管理模式上创新思路, 提出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一是把发展学前教育纳入城镇、新农村建设规划, 建立政府主导, 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 积极发展公办幼儿园, 大力扶持民办幼儿园, 促进城乡学前教育均衡、协调发展。在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的基础上逐年提高学前三年教育率。二是利用小学布局调整的富余校舍和教师资源, 在农村小学附设学前班, 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到目前为止, 全市农村小学附设学前班122个, 在班幼儿达5168人。三是以“创建教育强市、教育强镇”为抓手, 举办乡镇中心幼儿园, 提升乡镇中心幼儿园档次。我们要求凡申报教育强镇的乡镇必须创建一所达到市级农村示范幼儿园标准的中心幼儿园, 到2013年每个镇至少要办一所镇中心幼儿园。四是在新一轮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中, 把小学撤并后闲置的较好校园校舍改建成幼儿园。
值得一提的是我市中原镇中心幼儿园。2009年, 中原镇以创建规范化学校为契机, 在实施教育移民工程, 办寄宿制中心校的同时, 投资328万元将中原大锡小学闲置校园校舍改建成为中原镇中心幼儿园, 还将小学布局调整后超编的16位小学教师通过转岗培训, 安排到幼儿园任教, 较好地解决了小学布局调整教师超编问题。2009年秋季该园已开始招生, 现有在园幼儿600多人。该园加强幼儿德、智、美等启蒙教育, 促进了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眼下, 该园园舍建设、办园规模已达到省内一流乡镇中心幼儿园标准。中原镇创办镇中心幼儿园, 为中原镇适龄儿童提供了优质学前教育资源, 较好地化解了中原镇优质学前教育资源供需矛盾, 基本满足了当地群众迫切期望子女接受优质早期教育的要求。2010年, 中原镇中心幼儿园又抓住我市新推出的“名园加新园”发展模式的机遇, 促进了该园的高位发展。“名园加新园”的办园模式就是将新园作为名园的一个园区, 利用新建幼儿园的优势和条件, 全面引进名园的师资、文化、管理。从组织结构角度讲, 就是单法人、紧密型集团化模式。园区负责人直接由总园任命。管理办法采取“条块结合”或是“块管为主”, 视园情自主选择。总园与园区之间实行办园理念、园务管理的两个统一。目前, 我市教育幼儿园与中原镇中心幼儿园已正式“结亲”。中原中心幼儿园的创办成功为我省学前教育办学模式改革树立了一面旗帜, 得到了省教育厅、市领导的一致肯定, 吸引了省内兄弟市县竞相来取经。创办中原镇中心幼儿园的成功经验正在全市逐步推广。2010年, 塔洋镇中心幼儿园、博鳌镇朝阳中心幼儿园、大路镇中心幼儿园等改扩建项目已经正式启动。闲置校园校舍改扩建项目仍是过渡阶段, 是我市学前教育示范性工程的重要工作之一, 最终目的是推动我市学前教育城乡均衡化发展, 为幼儿提供优质保教质量, 坚决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切实践行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
除了科学规划和创新举措以外, 加大学前教育资金投入, 加强幼儿园保教工作指导等措施的跟进, 促进了我市学前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十一五”规划已接近尾声, 迎接我们的是“十二五”规划。回顾过去, 我们充满自豪, 展望未来, 我们满怀信心。学前教育, 任重道远, 今后我们既要科学规划, 步步为营, 实现稳步健康发展, 又要抢抓机遇, 创新思路, 争取跨越式发展。既要发现自身的优势, 又要寻找与发达省市的差距, 结合我市学前教育发展实际, 取长补短, 为实现我市优质学前教育资源乡镇全覆盖, 推动城乡学前教育均衡化发展, 开创我市学前教育的新局面而继续努力。
人生百年, 立于幼学。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学前教育关系到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家庭幸福、社会稳定和国家强盛。我们既要为幼儿发展铺好起跑线, 又要具备甘当助跑器的服务意识, 保证孩子公平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和保教质量, 让孩子赢在人生发展的起跑线上。
经验交流报告 篇5
非常高兴参加这次公司组织的设备管理经验交流会,这次主要抱着向兄弟单位学习好的经验来的。今年是瑞金公司打造行业标杆收关年,车间严格按照公司设备管理制度,关键还是在于落实好各项管理制度,结合实际生产情况,将自己在设备管理方面的一些经验与做法和各位领导、同事们共同交流探讨,不足之处敬请各位领导给予批评指正。
从2014年至今原料车间坚持以人为本、精细管理为工作理念,扎实落实“全员管理”工作,人人参与,设备管理呈现出“维护管理工作积极性高、设备维护保养标准高、安全生产系数高、创造生产效益高、现场6S管理标准高、设备维修费用低”的“五高一低”的良好局面。为实现“安全生产标准化、现场管理规范化、设备管理精细化、检修管理精准化”而努力。
截至目前车间取得的一些成绩:
1、完成石灰石产量5107762.82万吨,同比13年增加84019.05万吨,吨电耗月平均1.64度,同比下降0.06度,材料维修费用0.54元/吨与公司制度的0.60元/吨下降0.06元/吨。
2、公司每月设备大检查获得的名次:共获得七次第一、二次第二,“6S”现场评比获五次第一,四次第二。
3、星级班组检查评比:八次第一、二次第二、一次第三。
4、车间并获得瑞金公司2014优秀设备管理单位,同时获得安全生产管理单位。这些成绩是靠全体员工平时精心对设备维护与保养而取得的,我从以下五个方面谈一谈自己的一些经验:
一、加强设备巡检、重维护、抓维修质量、倡技改创新提高设备的运转率。
一改过去单纯巡检工点检,以设备管理干部、技术员、工段长、班组长、维修工、巡检工多工种多重点检相结合,制定相应的点检内容、点检职责、点检标准、点检考核办法,并配备相应的点检工具如测温枪、测振仪等。在设备运行期间采取以状态监测和点检为主来诊断设备的运行状态,停机后对设备进行重点检查、润滑、保养等,特别是利用公司规定尖峰限电期间对特护设备进行小修与保养,对矿山破碎机进行维护,如锤盘堆焊、给料辊堆焊,调篦子板、调反击板、更换衬板螺丝等等,并做好相应的记录。对于设备的维护和检修,在车间召开检修会议对检修方案、检修时间、检修内容等进行讨论定制可行性高的检修方案,按设备分级管理模式对检修计划进行排列。检修作业时严格按照制定的检修方案和《设备维修手册》精心作业,严格验收。对设备形成巡检+保养+检修多重保护屏障,来保证设备长期正常运行。同时车间提倡技改和创新活动,在设备运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收集、讨论,成立公关小组定制相关的技改方案,达到设备以最佳状态服务生产。设备的润滑和防腐是确保设备正常运行的基础性因素,在设备润滑管理方面,由于每台设备的工作环境、工作级别的不同,我们有针对性的制定了润滑管理作业指导书,对每个部件的润滑都有详细要求。针对减速机漏油,进行了彻底治理,采取了以下三个步骤:(1)彻底清理漏油,搞好密封。(2)严格按照润滑管理作业指导书按时对减速机进行加油。(3)疏通减速机气孔,对没有气孔的减速机,加装气孔。通过治理,减速机漏油现象得到彻底改善。在设备防腐方面,组织车间员工,按照目视化管理要求对矿石破碎机、石灰石堆料机、粘土设备、原煤设备等等做防腐处理,(高空设备除外)节省委外费用近20万元
二、加强对员工的制度、技能操作、工作责任心管理,提升全员素质。完善车间的各项制度,努力提高岗位操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强对维修工段的各项专业技术培训,实际操作技能培训,为此车间对《岗位责任制》、《作业指导书》、《设备维护保养制度》、《设备维修手册》进行了全面的修改和细化,利用生产交接班时间分工段对员工进行培训,使每位员工都能掌握本岗位的工作职责和设备相关知识。加强车间骨干的培训和教育,提升骨干的带队能力,落实做到以20%的骨干带动80%的员工,杜绝“我操作,你维修”两级分工现象,全面推行全员设备管理,突出人在设备管理中的关键作用,强化设备专业化管理,建立可持续改进的人机结合精细化管理体系。优化行为、形成规范、养成习惯,在提高人的可靠性基础上,提高设备的可靠性,逐步形成了“有岗必有责、有责必有为、过错必问责”的分级问责制度体系,车间制定了详细的员工工作职责、设备现场管理、润滑管理、设备维修管理、备件管理等多项制度,同时完善好车间设备的各类台账,建立电子和纸质两种版本,如:设备档案、设备润滑保养、设备修旧利废、设备配件、设备检修、设备技术创新等台账,并制定专人负责填写、管理;同时,根据台账记录情况,定期分析总结设备管理上的不足和经验,以此来更进一步细化管理这些台账,从而总结设备经常出现问题的规律,以制定车间每月的检修计划。
坚持对各岗位的设备督查考核工作,工段实行天天检查,车间每周大检查,纳入月度考核评出星级员工、先进班组及先进工段,树立典型,以点带面整体提高。三是现场治理到位:
以“设备见本色”为宗旨,始终以“6S”标准要求对现场“跑、冒、滴、漏”进行彻底治理,重点加强矿山破碎机、堆取料机、龙门吊等设备的治理工作,并建立岗位奖罚制度,确保现场环境干净整洁,车间坚持每周对设备现场卫生进行检查,对差的设备进行曝光,对好的进行表扬,在车间内部形成你追我赶的干劲。如果设备长期处在环境恶劣的情况下,寿命肯定缩短就像人一样长期居住在环境污染的情况下,很容易生病,之所以要提高设备寿命,不仅是维护与保养好,更要把设备卫生搞清洁,这样使设备标本美治。
四、进行车间设备维修成本优化。
对于我们这样的有较多设备,维修成本较大的企业,降低维修费用对生产成本的影响更为重要。车间一改以往吃大锅饭的方式,把成本划分到车间四个工段,以设备数量、运行情况、设备特性、生产特性等进行成本划分维修费用。即车间把各类设备配件及维修费用分工段包区,维修工段负责检修时使用的各类耗材费用,如工具、焊条、氧气、乙炔等。改变了生产工段以往不管不问的现象,使每个生产工段长都参与检修工作之中,对检修计划把关,对检修质量把关、对检修费用把关,对检修费用进行了有效的控制。车间还对每一位员工的收入组成进行祥解、张贴,让每位员工知道自己的收入与生产和设备息息相关,形成全员共管的氛围。五是设备安全考核和问责到位:
车间实行设备安全考核和问责机制,定期对相关人员进行设备安全操作规程的培训,对石灰石破碎机、堆取料机及龙门吊等重点设备安全隐患进行地毯式排查,对设备责任人,监管人进行考核和问责,强化设备的安全管理,杜绝违章操作,做到人机作业安全,确保车间生产顺利进行。
经验报告 篇6
(一) 实现大学生成功就业的需要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 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各国政府纷纷采取各种措施拓展就业渠道, 加大就业指导力度。1998年欧盟《就业指导方针》指出, 欧洲就业策略的第一要素就是“提高就业能力”, 以改善劳动力的供给状况。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从1997年的《从终身教育到维持可就业能力》到2007年的《2007就业展望》, 一直呼吁各成员国大力提高国民的就业能力, 以面对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和就业环境。
澳大利亚在就业能力研究方面处于国际领先水平。2002年的报告《未来所需的就业能力》提出了澳大利亚全国统一的就业能力框架, 报告明确提出该框架要用在各个教育层次——从中小学到高等教育:学校教师和培训者要将其作为教学和培训指南;求职者要据此进行可就业能力自我评价;已就业者要以其为依据开发自身职业生涯潜力;招聘者和人力资源专家要以其作为考查应聘者能力的依据。在之后的几年间, 澳大利亚又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 大力推广国家就业能力框架。
曾湘泉教授在2009年2月4日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我国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主要根源不在于就业岗位缺乏, 而在于就业能力缺乏。高校要重视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需开发出“大学生就业能力模型”和“大学生就业能力标准与评价方法”等基本工具, 以培养我国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因此, 研究和借鉴澳大利亚就业能力框架及其培养和评估策略, 对构建我国大学生就业能力框架, 加快我国高等教育改革, 促进大学生成功就业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二) 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需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的来临, 各国面临着激烈的国际竞争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在1996年的第三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 李岚清指出:“当今世界日趋激烈的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的较量, 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主要取决于教育, 尤其是高等教育。我国要在21世纪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 必须培养大量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早在20世纪90年代, 一些发达国家如德国、澳大利亚、英国、美国等先后提出要培养大学生的“关键能力” (1) 以应对未来职业岗位变换和技术革新等挑战。随后欧盟的一些国家经过实践和改革, 在“关键能力”的基础上提出了培养“就业能力”的目标。目前, 世界上已经有17个国家把提高国民就业能力放在国家政策关注点的首位, 将就业能力作为国家战略加以重视。一些国家甚至将国民就业能力作为继GDP之后另一项衡量本国综合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指标。
因此, 研究澳大利亚就业能力框架, 借鉴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先进经验, 是知识经济时代我国创建创新型社会、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同时, 研究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框架也是各高等院校提高办学质量的需要, 是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
(三) 创建终身学习型社会的需要
2008年6月, 第一届“终身学习国际研讨会”在加拿大渥太华举行, 这标志着终身学习已成为一个国际化的热门话题。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需要创建终身学习型社会以应对全球化挑战, 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大国。对大学生进行就业能力培养能大大促进我国创建终身学习型社会的进程。
为了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 一次性学习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生存和生活的需要。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就是培养他们的跨岗位就业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就业能力有助于大学生在将来的生活中自我学习、自我成长, 并有助于他们从容应对职业岗位变换和技术革新等挑战。
因此, 研究大学生就业能力框架是大学生个人职业发展的需要, 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也是我国创建终身学习型社会的需要。
研究现状
(一) 就业能力内涵分析
关于“就业能力”的定义, 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说法。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 就业能力作为欧洲共同体使用的术语, 被定义为“实现就业的能力”。国际劳工组织 (IL0) 指出:就业能力是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在工作中进步以及应对工作生活中出现的变化的能力。英国的Hillage&Pollard将就业能力定义为获得最初就业机会、维持就业和必要时获得新的就业机会所需要的能力。英国的就业能力研究专家Lee Harvey认为, 就业能力就是个人的潜能, 通常表现为学生能够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英国学者Peter T Knight&Mant z Yorke提出了可雇佣性构成的USEM理论, 并建立了由USEM构成的可雇佣性模型。在这一模型中, 可雇佣性由学科理解力、技能、自我效能感及元认知能力组成。
我国学者目前对于“就业能力”的内涵有不同的观点。刘清亮等人认为, 大学生就业能力在内容上包括分析判断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工作态度三个方面, 涵盖16条能力素质。分析判断能力包括分析能力、市场敏感度、创造力、清晰的目的性、学习能力和结构化的思维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包括领导力、沟通影响力、团队合作能力及客户服务能力;工作态度包括开拓能力、诚信正直、职业化的行为、高效的工作能力、计划与自我管理能力、充满工作激情等。崔影慧等人归纳出了就业能力包括以下四个层次的内容:人格品质、知识、技能、应聘能力。曾湘泉则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就其本质而言, 就是找到工作、保持工作与转换工作的能力”。
澳大利亚教育研究委员会 (ACER) 认为, 就业能力“不仅是获得工作的能力, 还包括在企业中为取得进步而发挥自己的潜能, 为企业的战略目标作出贡献”。就业能力不包括专业能力, 是指有助于个人有效地、成功地开展工作的能力。就业能力在澳大利亚又被称为通用能力、关键能力、可转移能力等。这是因为澳大利亚的就业能力是在迈耶委员会 (Mayer Committee:1992) 提出的包含在“培训包” (2) 能力单元内的七项关键能力 (3) 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是比关键能力范围更广的、有助于高效工作的通用能力。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就业能力的培养和研究在全世界掀起热潮, 各国对就业能力赋予了各具特色的内涵, 对就业能力框架、培养和评估策略各方面都进行了系统研究。
从2005年1月在伯明翰举行的主题为“提高学生就业能力:高等教育与劳动力培养”的第九届高等教育质量国际研讨会上交流的3个论文主题来看, 现阶段就业能力研究的主要方向是:如何与相关课程或领域结合提高就业能力、就业能力的教学方法和评估策略及如何在工作中培养就业能力等。
国内很多学者对就业能力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相关的论文有70多篇。绝大多数文章侧重于探讨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内涵、意义、现状、存在问题、对策及培养就业能力的各种具体方法, 如案例教学、社会实践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素质教育、社会服务、培养企业家精神及结合专业课程等, 而关于就业能力评估策略的研究几乎没有。
到目前为止, 国内还没有专门研究澳大利亚就业能力培养方面的论文, 只有三篇论文专门研究国外就业能力的培养和启示:肖云和杜毅在“关于重庆地区大学生就业现状”的问卷调查和借鉴英国政府有关就业能力政策的基础上, 提出了我国政府在大学生就业能力建设方面应承担的责任;杨伟国和王飞通过分析美国、日本、英国和加拿大等国的就业促进政策提出了对我国制定就业政策的建议;高嘉勇等人则通过分析美国高校的课程设置在就业能力培养方面的优势指出了我国高校课程改革的方向。
总之, 世界各国对就业能力培养的研究十分重视, 并已有深入的研究, 澳大利亚对其就业能力框架及其培养和评估策略有系统、全面的论述, 学习和借鉴其经验, 有助于构建我国特有的就业能力框架, 为我国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创建终身学习型社会做出贡献。
澳大利亚就业能力框架
澳大利亚教育科学训练部委托澳大利亚商管会和商务委员会等组织经过大量的社会调查, 在2002年发布了白皮书——《未来所需的就业能力》, 其中提出了全国统一的“就业能力框架”, 主要包括13项个人品质和8种就业能力。
(一) 个人品质
个人品质是指个人在培养8种就业能力的过程中应形成的态度和特质, 这是澳大利亚就业能力框架与原先的关键能力最大的差异, 包括忠诚、奉献、诚信、热诚、可靠性、个人展示、常识、积极的自尊、幽默感、平衡工作和家庭生活的态度、处理压力的能力、激励及适应性。
(二) 就业能力
就业能力框架将原先“培训包”中的7项关键能力加以整合, 拓展成8项就业能力。
沟通能力沟通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建立员工与顾客之间的和谐关系, 具体包括:能倾听和理解;能迅速清楚地发言;能阅读和解释文件;能有效应用算术能力;能分享信息, 自信果断;能根据听众需要写作, 感性思维, 谈判时反应灵敏;能有效说服别人;能建立和利用人际网络。
团队合作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建立工作关系, 具体包括:能作为个人和团队成员开展工作;能在不同的状况下进行团队合作;能与不同年龄、性别、种族、宗教和政治信仰的人一起工作;能辅导、指导他人和给予反馈;能懂得如何作为组织的一员进行角色定位;能识别团队成员的优势。
问题解决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成果的产出, 具体包括:能改善现状;能解决团队中存在的问题;能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显示独立性和主动性;能解决客户对复杂项目问题的忧虑;能利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包括预算和财务管理;能验证假设、并把数据和情况的背景考虑进去。
创新与创业能力创新与创业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创出新的成果, 具体包括:能适应新环境——包括改变工作条件;能识别别人不易察觉的机会, 富有创造力;能生成多种选择项并将想法付诸行动。
规划与组织能力规划与组织能力的培养有助于进行长期和短期的战略规划, 具体包括:能管理时间和决定优先顺序;能收集、分析和组织信息;能识别意外状况;能实施应急计划, 足智多谋;能根据任务分配人员和其他资源;能调整资源配置以应对意外状况;能参与持续改进和计划进程;能生成带有前瞻性计划的愿景。
自我管理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员工的自我满足和成长, 具体包括:能评估和监控自我表现;能负起责任, 对自己的愿景和目标充分理解并有信心;能清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愿景。
学习能力学习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员工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具体包括:能利用各种媒介学习;能将学习能力应用于技术问题和业务运营;能接受新观念和变化;能在工作场所对学习社群做出贡献。
技术能力技术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有效执行任务, 具体包括:拥有一定的基本技术能力, 应用技术时具备职业健康和安全知识;拥有适当的体力;能操作设备;能用技术整理资料;能把技能作为一种管理工具。
澳大利亚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与评估
澳大利亚就业能力的培养一般分为四个层次:一是中小学生的就业能力 (通常称为通用能力或基本能力) 培养;二是注册培训机构 (RTOs) (4) 对参加职业教育培训的学生进行的就业能力 (原为关键能力, 自2002年来改为就业能力) 培养;三是大学对大学生进行的就业能力 (通常称为毕业生关键能力) 培养;四是企业对员工进行的就业能力培养。
(一) 澳大利亚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策略
澳大利亚全国通用的就业能力框架一般用于职业教育培训和企业对员工的培训, 而各所大学对就业能力 (毕业生关键能力) 有不同的界定和各自的培养策略。下面主要从职业教育培训方面简要地阐述就业能力培养策略。注册培训机构的就业能力培养策略的含义很广, 包括师资、设备、教材、教学方法和手段等等, 笔者只从狭义的角度将培养策略分为教学策略和学习策略。
教学策略澳大利亚就业能力的培养和评估与“培训包”密不可分, “培训包”的每个能力单元都包含能力标准、资格框架和评估指南, 同时结合了就业能力。因而, 教师或评估人员在进行就业能力培训和评估之前, 先要解读“培训包”中每个能力单元所包含的就业能力, 即了解能力单元中描述的与特定场景相关的进行就业能力培训和评估的信息, 包括提供以下包含在能力单元中的相关场景的细节信息:就业能力的类别和在工作活动中的应用;做好这些活动的指标;由雇主和工人提出的要求达到的工作能力及用于能力评估的标准。为开发出有效的、可靠的教学和评估方法, 要求培训教师和评估人员拓展解读能力单元和就业能力的概念, 并理解就业能力与能力单元相结合、就业能力与能力维度之间的关系及能力单元之间的联系。其中, 教师在教学时选择的活动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有直接的影响, 特定的活动培养和评估特定的就业能力。例如, 让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意味着在一定程度上他们必须展示团队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来完成任务, 当然还包括其他一些能力的训练。如表1所示就是帮助培养与评估就业能力的相关策略和活动:
学习策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使用一定的学习策略非常重要, 这有助于他们更高效、更主动地参与活动, 并获得预期目标。下面是四项常用的学习策略: (1) 自主性学习。鼓励学习者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强调自我管理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2) 体验式学习。强调“学会做事”和“在做中学”, “模拟环境”能为展示和发展各种就业能力提供平台, 尤其是为应用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计划组织的能力创造机会; (3) 合作式学习。鼓励学习者互相学习, 共同承担学习任务和向其他人学习, 以合作学习为导向的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4) 反思性学习。有助于培养解决问题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二) 澳大利亚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评估策略
就业能力整体评估法澳大利亚对学生就业能力的评估不是孤立进行的, 有关评估的方法与能力单元里描述的标准、知识和技能有直接的联系。每个能力单元里对采用什么样的活动进行就业能力的评估有比较详细的建议, 通常培养和评估就业能力的活动是一致的, 如表1所示。由于每个就业能力与其他能力总有重叠的地方, 所以最有效的评估方法就是把一系列能力单元放在一起评估, 一起收集所有就业能力的证据, 通常称为“就业能力整体评估法”。整体评估法不仅能让学生收集更多相关的证据, 还能尽量避免重复评估。
就业能力评估实例按照“培训包”能力单元的一般要求, 对基本知识的评估可以在岗或不在岗进行, 而对实际能力的评估必须在工作场所进行。以“车辆修理培训包”内的一个能力单元 (AUR65116A) “判断车辆损毁程度和推荐修理程序”为例。该能力单元的要素 (目标) 是检查车辆损毁的原因和程度并推荐修理方法, 要考核的就业能力主要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判断车辆损毁的原因、类型和程度) 、沟通能力 (与客户或同事沟通并推荐修理方法) 及技术能力 (写损毁检查报告) 等。对基本知识的评估, 如业务记录和如何维护、书面交流和报告、个人和设备的安全规范、车辆检查程序和行业标准等, 可以不在工作场所进行, 但对实际能力的评估, 如评估、解释和应用技术信息, 评估损毁和推荐适当的修理方案等, 必须在修车场所进行。需要收集的证据有:损毁检查报告、车辆检查过程的录像、推荐修理的书面方案或录音等。
讨论与建议
(一) 就业能力的培养要政府、高校及企业三方配合
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政府、高校及企业三个层面的共同配合。
政府层面首先, 教育部要改革传统的教学评估指标体系和教师职称评定条件, 把重心由评估高校或教师的“科研成果”转移到评估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上来。我国的高校为何不能进入世界一流?差距在哪里?很多专家认为是由于我们的师资力量或科研成果不足, 而笔者认为, 根本原因是由于我国的高校教师忙于出“科研成果”, 无暇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等就业能力的培养。要从根本上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和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教育部应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并将其作为高校教学评估的主要指标。其次, 要联合高校和企业专家, 在借鉴别国经验和广泛的社会调研的基础上, 结合我国国情, 制定全国统一的就业能力框架及相应的培养和评估策略。再次, 政府要制定相应的政策, 支持高校进行教学改革与特色培育, 如开发特色课程、实施弹性学制及增加课程设置的自由度等。此外, 政府要出台相应的激励政策, 让企业参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参与就业能力标准的制定及培养与评估的全过程。
高校层面高校应从提高学校声誉和保持可持续发展态势出发, 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就业情况及就业能力培养。首先, 高校需要经常开展就业能力培养和评估方面的专题研讨会, 总结借鉴别国或他校的成功经验, 积极探索适合本校实际的就业能力培养模式。其次, 必须及早开展相关的就业能力培养与评估方面的师资培训, 包括管理层和学生工作者。再次, 应根据就业能力培养与评估的要求, 及时进行相应的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方法及考试方法的改革。高校只有坚持与时俱进, 才能掌握发展的先机, 满足企业发展的人力资源需求, 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企业层面企业要在激烈的全球化市场竞争中取得先机, 必须经常进行产业科技革新和企业员工在职培训, 与高校进行科研创新项目开发和人才培养合作显然是互惠互利的。我国的很多企业尚未形成企业内部培训或人力资源管理的意识和机制, 缺乏相应的人力和物力资源, 无法参与高校的人才培养过程。因此, 政府的政策扶持与企业管理者的观念更新显得尤为重要。
(二) 就业能力的培养目标要与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
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仅靠几堂就业指导课或某一门课程是远远不够的。最有效的方法是将就业能力的培养融入每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 在人才培养目标中明确就业能力培养目标, 并将就业能力培养目标细化到每一学期的课程大纲中, 不同的学期对同一种就业能力培养应有层次上的不同要求。我院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均有三个模块:知识、能力和素质。其中, 能力模块包括三大核心能力:外语应用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及综合职业能力 (相当于就业能力) 。每项能力都有具体目标要求和对应的课程设置。
(三) 就业能力的培养要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就业能力的培养方式需要课内外活动相结合, 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竞赛和社团等多样化的课外活动均可使学生的就业能力得到锻炼。课堂教学是就业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 在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进行就业能力的培养, 不但可使就业能力的培养具有有效的载体, 而且可使课程培养目标更清晰、培养内容更全面、培养过程更系统。此外, 培养就业能力的各种学习策略和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会给传统的大学课堂带来活力与变革, 同时有助于学生巩固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
(四) 就业能力的评估方法要与课程考试相结合
就业能力的成功培养有赖于有效的评估, 评估必须与课程考试相结合, 其结果应作为课程成绩的一部分。与传统的终结性评估模式不同, 就业能力的评估要结合过程评估与终结性评估。就业能力的评估方式很多, 要根据课程目标的要求选择合适的考核方式, 具体可参考澳大利亚“培训包”推荐的12种考核方式 (包括观测、口试、现场操作、第三者评价、证明书、面谈、自评、提交案例分析报告、工件制作、书面答卷、录像等) 。此外, 还要结合自我评估与教师评估、团队评估与个体评估、书面评估与口头评估、工作场所考试与模拟现场考试等方式。
结语
总之, 澳大利亚完善的就业能力框架与培训指导手册将就业能力的培养与“培训包”内的能力单元紧密结合, 为培训和评估人员提供了系统的就业能力培养和评估策略, 为澳大利亚培养了大量具有就业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 增强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较好地满足了澳大利亚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同时也为我国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我国要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 就要紧跟时代潮流, 充分认识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与评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主动学习和借鉴外国的先进经验, 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Employability Skills for Future[R].Commonwealth of Australia 2002:46-47, 52-53.
[2]曾湘泉.以提升就业能力为核心促进大学生就业[N].中国教育报, 2009-02-04: (5) .
[3]发达国家重视提高公民可就业能力[N].中国教育报, 2009-04-02.
[4]白剑宇, 吴春.基于USEM模型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8, (9) :161-163.
[5]刘清亮.大学生就业与就业能力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8, (1) :72-73.
[6]崔影慧, 等.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研究[J].时代经贸, 2006, (42) .
[7]Murray Judd.Employability Skills[R].Mintrac Conference, 2008:3, 9.
[8]肖云, 杜毅.大学生就业能力建设:政府责任的视角[J].当代青年研究, 2008, (4) :38-43.
[9]杨伟国, 王飞.大学生就业:国外促进政策及对中国的借鉴[J].中国人口科学, 2004, (4) :66-71.
[10]高嘉勇, 等.美国高校课程设置与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 2008, (2) :65-68.
经验报告 篇7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25例患者均采用血管腔内修复治疗肾动脉以下腹主动脉瘤。25例患者均为男性, 平均年龄69岁, 25例均为真性动脉瘤。
1.2 治疗方法
本组25例患者均采用介入下腹主动脉瘤腔内治疗修复。选择的覆膜支架为美国Medtronic公司的Endurant分叉型支架, 其中18例患者使用了双侧髂支延长段, 6例患者仅使用一侧髂支延长段。1例患者使用AUI单臂型支架加股股人工血管转流术。术中未发生支架移位, 脱落等重大不良事件。支架释放完毕后造影发现即可内漏1例, 为IV型内漏, 经球囊扩张后内漏消失。
2 结果
本组中近端瘤颈短的患者2例, 采用支架锚定区的精确定位, 详见图1~3;瘤颈成角严重2例, 详见图4和5;瘤腔巨大, 髂腿套入困难的患者2例, 采用左肱动脉-左股动脉预置导丝技术协助支架髂腿套接;4例患者行一侧髂内动脉封堵, 2例患者行双侧髂内动脉封堵, 详见图6和7, 术后仅1例患者出现臀部疼痛, 保守治疗后好转。所有患者愈后良好, 平均术后住院时间为10 d, 出院后要求患者3个月来院复查腹主动脉CTA, 随访至今所有患者未出现任何近期并发症。见图8和9。
瘤颈距右肾动脉仅0.9 cm
显示肾动脉保留显影良好
整个瘤腔彻底隔绝, 无内漏发生
显示瘤颈及髂动脉成角严重
贴壁良好、隔绝满意
3 讨论
腹主动脉瘤 (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 AAA) 是血管外科最为严重的血管疾患之一。随着人口老龄化, 以及高血压、动脉硬化等高危因素的增加, 腹主动脉瘤的发病率也随之增高。每年每10万人中约有20~40人患AAA。统计资料显示65岁以上老年人AAA发病率为8.8%。随着AAA瘤体增大速度的加快, 瘤体破裂的危险性呈指数升高。一旦破裂死亡率高达90.0%。美国每年有9 000人死于AAA破裂。因此, 早期诊断, 积极治疗, 防止AAA破裂意义重大。自从20世纪90年代初引进腹主动脉瘤经血管内修补 (EVAR) 技术, EVAR已在腹主动脉瘤治疗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过去15年里, 腹主动脉瘤的诊断、管理、治疗时机的选择以及腔内血管修复治疗与传统的开放手术疗效比较的评判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而覆膜支架的更新换代也是促进E-VAR技术飞速发展的前提, 本组患者使用腹主动脉覆膜支架Endurant有一些体会。
3.1 支架锚定区的精确定位
一般来说, 近端瘤颈的锚定区越长越方便支架的定位, 使支架能更牢固贴合于动脉壁, 从而防止I型内漏的发生。目前普通的观点是近端瘤颈的锚定区不少于1.5 cm, 这样才能确保覆膜支架能够牢固的与主动脉壁贴合, 不至于发生I型内漏及支架脱落等严重不良事件[4]。但近年来, 越来越多的近端瘤颈与肾动脉距离过短的患者, 对于术中支架的精确定位锚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Endurant分叉型支架近端的M形设计能够有效的增强支架的贴壁性, 肾上裸支架和激光雕刻一体成型的锚定销的自膨, 使支架能够牢固的固定于定位的动脉壁上, 特别是头端后释放的设计可以让术者在释放过程中精确的调整位置。这些新的特性都保证了术者在术中对支架锚定区的精确定位。本组中有2例患者近端瘤颈很短, 1例距肾动脉1.1 cm, 1例距肾动脉仅0.9 cm, 使用Endurant分叉型支架术中均精确定位于肾动脉下缘。造影显示既未影响肾动脉血供亦未发生I型内漏。见图1~3。
3.2 瘤颈成角的处理
瘤颈角度过大会影响到支架的稳定性, 特别是对于老年病人, 瘤颈同时有钙化又有较大成角的时候, 一般认为瘤颈成角大于60度时不适合腔内治疗。但是本组患者中有两例瘤颈成角均大于60度, 但本组仍成功地实施了腔内治疗, 这要归功于Endurant支架所使用的正弦曲线镍钛合金具有超强的弹性, 从而降低了支架打折的风险。而导丝塑型的M形支架主体, 这大大的提高了支架的柔顺性, 使其能与动脉壁更加牢固的贴合。有研究显示Endurant支架的径向支撑力要高于其他产品。见图4和5。
3.3 髂腿套入时的技巧
对于瘤腔很大的病例, 支架短腿端髂腿的套入就需要足够的耐心与适当的技巧。本组病例中有2例患者瘤腔巨大, 髂腿套入困难, 笔者的经验是预先从左侧肱动脉穿刺置入一根引导导丝, 经支架主体短腿端, 从左侧股动脉切开处引出。交换导丝后, 沿该导丝套入髂腿。这样能有效的提高成功率, 缩短髂腿套入的困难与时间。
3.4 髂内动脉封堵问题
对于髂内动脉的封堵问题, 一直都有争议[5]。目前获得广泛认可的意见是至少保留一侧的髂内动脉以保证臀部及盆腔的血供。但当病变累及了髂内动脉, 可能导致支架Ⅱ型内漏时, 也可将髂内动脉封堵。本组病例中, 有4例患者行一侧髂内动脉封堵, 2例患者行双侧髂内动脉封堵。术者在术中造影确认无法保留髂内动脉的情况下, 首先使用弹簧圈对要封堵的髂内动脉进行栓塞, 然后再用支架封堵。术后造影, 无一例患者出现Ⅱ型内漏, 亦无一例出现急性盆腔缺血症状。行双侧髂内动脉封堵的1例患者术后出现臀部疼痛, 经保守治疗后好转。对于双侧髂内动脉封堵后的患者, 笔者认为仍需密切观察、定期随访, 必要时可能需行二期髂内动脉重建手术。见图6和7。
3.5 内漏的预防与处理
内漏分为4种类型:Ⅰ型内漏为血液经支架近心端与主动脉间的缝隙流入瘤腔。Ⅱ型内漏是血液从腰动脉、肠系膜下等分支动脉返流入瘤腔。Ⅲ型内漏指支架覆膜撕裂或放置多个支架时支架之间对合不佳, 支架与瘤腔之间血流交通。Ⅳ型则为覆膜材料的渗透特性有关[6]。其中Ⅰ型内漏和Ⅲ型内漏需要及时处理, 否则将导致腔内治疗的失败。而发生Ⅰ型内漏和Ⅲ型内漏的一个主要原因就在于术者所选择的覆膜支架的顺应性及固定性。Endurant支架的近端和远端因为正弦曲线镍钛合金支架径向支撑力的作用, 能主动的顺应近端和远端密封区的形状和大小, 从而有效的避免了Ⅰ型内漏和Ⅲ型内漏。本组病例中仅有1例发生了Ⅳ型内漏, 经球囊扩张后观察15min内漏消失。对于动脉壁有钙化, 形态欠规则的病效的使支架更紧密的贴合于动脉壁, 预防内漏的发生。
总结本组病例, 使用Endurant腹主动脉覆膜支架患者避免了开腹手术所带来的巨大手术创伤, 术中封堵满意, 术后愈后迅速、良好, 获得了满意的疗效。目前腹主动脉瘤的腔内隔绝治疗已经越来越安全有效, 已逐步替代了传统的开腹手术[7]。只要能把握好腔内治疗的适应症, 熟练的掌握好腔内治疗的技巧及操作, 选择好正确适当的覆膜支架, 相信越来越多的腹主动脉瘤患者能从中获益。
参考文献
[1]ELIASON JL, UPCHURCH GR JR.Endovascular 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 repair[J].Circulation, 2008, 117 (13) :1738-1744.
[2]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腹主动脉瘤诊断与治疗指南[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8, 28 (11) :916-918.[2]The Vascular Surgery Group of The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 Surgery.Guideline: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J].Chinese Journal of Practicalsurgery, 2008, 28 (11) :916-918.Chinese
[3]PARODI JC, PLALMAZ JC, BARONE HD.Transfemoral intraluminal graftimplantation for 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s[J].Ann Vasc Surg, 1991, 5 (6) :491-499.
[4]CHAMBERS D, EPSTEIN D, WALKER S, et al.Endovascular stents for 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s:a systematic review and economicmodel[J].Health Technol Assess, 2009, 13 (48) :1-119.
[5]BRATBY MJ, MUNNEKE GM, BELLI AM, et al.How safe is bilateral in-ternal iliac artery embolization prior to EVAR[J].Cardi Inter Radi, 2008, 31 (2) :246-253.
[6]WHITE GH, YU W, MAY J.Endoleak-a proposed new terminology to describe incomplete aneurysm exclusion by an endoluminal graft[J].J Endovasc Surg, 1996, 3 (1) :124-125.
经验报告 篇8
一、夯实教育信息化基础, 为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1) 高标准建设城域网, 实现跨越式发展。市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专门成立了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 注重制订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标准, 加大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过去五年中, 全市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增强, 千兆校园网、无线局域网、全方位校园电子监控系统、智能广播系统构成了我市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框架, 同时, 搭建以平板电脑、电子白板进教室为特征, 以“校校通”“班班通”工程全面建设为基础的学校信息化平台, 已经成为我市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基础性标准。2002年9月, 深圳教育城域网建成开通并投入运行, 教育城域网主干环带宽为2.5G, 双环路光纤覆盖全市8区, 实现市区校三级互联互通, 服务于全市150多万学生和教师, 并与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2 (IPv6出口) 等宽带连接, 成为全国第一个接入国家第二代互联网—IPv6实验网的基础教育城域网。
(2) 制定规范化标准, 促进信息化均衡发展。我市自2001年开始全面启动“校校通”工程, 先后制定并颁布了《深圳市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配置标准》《深圳市中小学校园网站应用与安全绩效评估标准》等, 大力推进教育技术装备的标准化、均衡化、规范化。2005年, 全市已有90%的中小学校建成了校园网, 249所公办中小学校的校园网以各种方式接入城域网, “校校通”工程初见成效。截至2010年底, 全市公办中小学校100%建成了校园网, 教室100%配备多媒体信息终端, 学生人机比达到4.7:1, 教师人机比达到1:1, 基本实现了“校校通”“班班通”。
(3) 突出重点、扶持弱校, 特区内外学校实现基础设施一体化。在全市8个区中, 宝安、龙岗、光明、坪山4个区属于特区“关外”, 由于地处偏远等原因, 基础较为薄弱。结合推进特区内外一体化进程, 2006年起, 我市制定了具有针对性的设备设施配置方案, 确定了包括1 680大项、预算金额为17 380.545万元的设备设施配置项目, 完成了原特区外96所薄弱村办小学设施设备的达标建设, 同时解决了原村办小学高速接入城域网的问题, 使地处郊区偏远地段的原村办小学“跑步”进入信息化, 流畅共享各类优质教育教学资源。
二、搭建共建共享平台, 整合推送优质教育资源
(1) 制定标准、健全制度。我市先后制定了《深圳市基础教育管理信息化技术规范》《深圳市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实施办法》, 构建广泛覆盖的教学资源中心, 在建设过程中, 以强化应用为主线, 以全面整合为重点, 以提高效益为目标, 教育资源库建设取得较大突破。我市建成了覆盖全市的教育资源平台 (www.szer.edu cn) , 通过市资源平台链接全市各区资源中心和中小学校资源网站、专题学习网站, 同时与广东省基础教育资源网、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及部分省市优秀教育资源网链接, 提供快速检索, 为师生提供教学资源共享空间。
(2) 拓展推送渠道, 大力扩大影响。近年来, 推出“网络课堂”, 上线展播千节优质课例;近期与深圳广电集团合作, 在高清互动电视点播栏目推出“电视教育”频道, 通过互联网络和电视网络有机结合, 为广大师生和家长推送优质教育资源, 服务教育、服务社会。
(3)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 提升帮扶成效。我市2010年启动“百校扶百校”行动, “一对一”帮扶结对, 学校充分利用校园网络等载体, 多次开展远程课堂观摩、教学研讨等活动, 开展优秀教案、教学课件、习题和辅导资料等交流, 促进相互学习和共同提高, 发挥名优学校引领和带动作用。
(4) 推进电子政务, 提升服务能力。着手打造基于教育城域网的教育电子政务平台, 先后建成网络中心与数据中心, 保证了城域网的稳定运行, 提供节点接入、出口安全、数据存储及多种增值服务;制定多套教育信息化的规范与标准;完成数据交换, 在数据层面上完成全市应用的整合, 为教育电子政务后期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10年, 我市对深圳教育门户网站、教育信息网站和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平台进行了更新, 开发市、区、校三级公文交换系统、行政审批系统, 以及深圳市中小学学籍管理系统、义务教育就读和免费资格审核系统、教师管理信息系统、中高考网上巡考系统和教育视频会议系统等。全市各区均建设了功能较为完备的教育门户网站, 教育门户网站功能进一步完善, 通过开展中小学校园网站安全与应用绩效评估活动, 首次评出99所学校网站为三星级以上的星级网站, 促使网络信息安全保障工作进一步规范。
三、注重信息技术教育应用,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 分层培训, 扎实提高教师能力。近年来, 我市注重健全市、区、校三级信息化组织管理机构, 分门类分层次, 认真组织开展各种培训活动。目前, 全市学校信息技术管理人员100%获得省级培训考核合格证书;全市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普及率达到100%, 培训成绩纳入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管理;90%以上教师能够熟练掌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技术, 促进了教师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转变, 借助信息技术手段, 合理高效地创造优质课已经成为了学校课堂教学的主流, 不断提高全市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整体水平和能力, 有效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2) 发挥实验校示范效应, 形成区域信息化特色。我市致力于推动市、省、国家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的创建, 形成结构合理、示范辐射作用明显的国家、省、市级实验学校体系, 区域信息化特色明显。目前, 我市省级、国家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达到126所, 它们在信息化环境建设、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课题研究的开展、教师队伍的培养、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整合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3) 课题引领, 开展信息技术环境下教与学模式的研究。近年来, 我市学校全面参与“多媒体组合语文教改实验”“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的区域性整体推进模式研究”等课题研究, 促进了教育综合实力的提升;通过开展“中小学专题学习网站建设与应用研究”, 最后结题时增建了60多个专题学习网站;“儿童八岁能读会写”实验对革新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方式做了较深入的探索, 获得广泛好评。“十一五”期间, “IPv6实验网的建设与应用研究”“中小学教育装备使用效益研究”“基于远程网络平台的东西部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研究”“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网络课程开发实践研究”等多项国家、省级教育技术重点课题研究取得明显成效。
(4) 率先自编教材, 全面普及信息技术教育。2001年, 我市率先在全市小学三年级以上的学生中全面开设信息技术课程, 小学到高中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率达到100%。2005年, 我市对信息技术教材再次进行全面修订改版, 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向全国出版发行。新教材采用模块化教学, 根据各年龄阶段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和认知规律, 着眼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 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并注重与其他学科学习整合。
(5) 坚持举办学生网络夏令营, 以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综合素养。2003年至今, 我市已成功举办8届学生网络夏令营。2010年, 全市有351所学校的56 642名师生参与, 共收到参赛作品近两千件 (篇) , 成为我市优质网络资源的重要内容。夏令营所产生的社会影响日益深远, 效益越来越明显, 网络夏令营已成为我市中小学生每年期待的网络盛会, 2011年, 我市与美国马萨诸塞大学国际学院合作启动学生网络夏令营国际分营, 利用远程平台开展创新作品国际交流。
(6) 开展师生远程互动, 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我市利用区域优势, 学校师生广泛参与国际学校联盟项目、“手拉手”远程协作、深港一体化等, 开阔了师生视野, 提升了应用能力。此外, 我市还承担了教育部、中央电教馆等多个项目试点, 在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大赛、全国多媒体教育软件大奖赛、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校园电视评比等项赛事中, 我市代表队表现不俗, 取得佳绩, 赢得好评。
虽然深圳市教育信息化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在新形势新要求下, 仍然面临许多问题和挑战:一是信息化意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很不平衡, 校际之间的差距较大, “重硬轻软”“重建轻管”, 特别是“只建不用”等现象仍然存在;二是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还不能很好适应信息技术创新人才、拔尖人才的培养;三是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滞后、“信息孤岛”严重, 缺乏数据统一标准和高效交换机制, 制约教育资源共享效率;四是教育信息技术建设应用与城市高科技产业优势地位不相称, 信息技术教育国际化水平滞后于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的需要。
目前, 深圳市教育信息化建设已站在了一个全新的起点上, 要在新一轮发展中应对挑战、再创辉煌, 就必须用以质取胜的新理念引领发展, 以“深圳质量”为新标杆指引方向, 全面建设“智慧深圳”。我市教育局确立在未来五年内, 使全市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走在全国前列, 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达到国际先进城市水平, 建成覆盖全社会的数字化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建设智慧校园, 实现教育教学、管理、研究现代化, 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 为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与智力支持, 让教育信息化成为教育现代化先进城市的主要标志。我们要着力抓好六大工程:
(1) 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和更新工程。第一, 以应用为导向, 采用物联网、云计算、无线技术、虚拟化技术等先进和主流的技术, 构建“班班通”的教育城域网和数据中心, 加快教育信息网升级, 完善学校信息化基础建设。第二, 搭建全市虚拟教学平台, 加快建设数字图书馆和虚拟实验室, 形成以知识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的虚拟仿真、互动教学、项目创作、探究实验等学习环境。第三, 大力推进“金教工程”。深圳是我国率先运行基于IPv6的下一代互联网的城市之一, 我市将加大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与更新力度, 到2013年率先建成覆盖全市100%学校的IPv4/v6互通兼容宽带教育城域网, 感知监控网络得到有效整合, 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完备, 依托城市信息通信技术基础设施, 实现高速安全、多层次、立体化网络全覆盖。第四, 加快公、民办学校数字化校园智慧化改造, 提高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网络安全设施等智能化装备水平, 构建多样化的学习环境和网络学习空间。
(2) 实施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工程, 完善数字化教育服务体系。第一, 建立全市统一的教育信息数据标准, 以应用为导向, 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分步建设。2011年, 将应用虚拟化、分布式存储、海量数据管理等云计算技术, 完成教育基础数据库的设计和建设, 构建涵盖学生、教师、校情、安全4个子库的教育基础数据库, 实现动态的预测、预警、干预、指导功能。第二, 构建高标准高质量的教育信息服务门户。我市将围绕服务对象需求搭建教育信息公共服务门户, 加快建立电子政务、教育管理和教学服务三大应用体系, 为师生和市民提供全方位、便捷的教育政务信息获取、网上办事、家校互动、学习机会管理等各种社会教育服务。探索使用“电子书包”, 推动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外学习和探究, 为促进学生个性化全面发展构建良好的信息环境。第三, 制定“优质教育资源全民共享计划”。以国家和广东省基础教育资源库、深圳市教育资源网、深圳市高清互动教育电视栏目、高等职业教育精品课程资源库、数字化实验室为基础, 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教育资源和教学工具, 建设开放共享的优质教育资源中心、结算中心, 完善机制, 搭建网络学习资源推送平台, 建立现实和虚拟的网络学习社区, 提供按需定制的优质教育资源服务和网上课程服务, 激励全社会参与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促进学习型城市建设。
(3) 实施学校智慧应用工程。校园数字化应用已经渗透到学校的方方面面。校园的智能化建设和应用, 为变革学校的管理模式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采用无线电子化教室教学、多媒体课外教学等基于物联网的网络教学手段, 全面、实时采集教育教学信息, 提升学校监测、分析、预警、干预、决策能力和智慧化水平, 提高学校管理和服务的精细化程度, 增强突发和重大事件的应对能力。围绕数字化校园智能化应用, 以及建设智慧教育目标和构想, 通过方案征集、方案答辩、专家论证等方式, 选择100所办学特色鲜明的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 创办虚拟教育城应用示范基地, 结合学校办学优势, 进行网上虚拟实验室、虚拟德体艺场馆、体验中心等建设, 开展基于网络环境的社区学习、自主探究学习、移动学习等研究和实践, 实现优秀学科带头人资源网上共享, 力争到2015年, 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智慧应用有重大突破。
(4) 实施信息化环境下教育模式创新工程。第一, 建设虚拟教育城, 拓展网络教育教学空间。利用现代物联网、云计算、IPv6、智能化、虚拟化、多媒体、3D、互动平台、数据挖掘等技术, 构建包含虚拟学校、虚拟实验室、虚拟图书馆、虚拟研究合作教学平台、虚拟互动游戏教学平台、虚拟体验中心、虚拟展场馆、虚拟个人空间的网络虚拟教育城市, 在虚拟和实时背景下, 建立真实世界模型, 实现网络化的学习。到2015年实现全市80%的师生积极参与网上虚拟教育教学活动。第二, 积极探索信息化环境下教育教学新途径、新方法、新模式。教育信息化建设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是创新教育观念、改革教育过程、转变教育模式的重要途径。要大力推进教育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 培养学生获取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 培养学生适应信息时代的思维方式、交往方式、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我市要率先建成“随时随地随需”的终身教育网, 推动电子学分互认, 促进学习型城市建设。
(5) 实施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提升工程。与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相结合, 建立深圳市信息技术教育创新营地, 通过国内国外两个相互对接的计算机实验室, 构建远程学习平台, 借助国外大学丰富的教育资源, 开展教师信息技术课程远程培训、实时课堂观摩、专题研讨等, 引入国际信息技术创新领域最新成果, 开阔国际视野, 引导教师应用教育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方式, 提升教师在备课、教学、学生个性化辅导等方面的信息化素养, 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整体水平。
(6) 实施教育信息技术研发与创新工程。要充分利用深圳信息技术产业优势、人才优势和市场优势, 创新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 设立教育信息技术研发中心, 以应用研究为重点, 面向教育领域的关键问题, 组织重大应用项目攻关, 形成一批技术含量高、应用前景广泛的教育信息化成果。充分利用一年一度的中国 (深圳) 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平台, 大力推进教育信息成果交易, 将深圳建设成为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发、孵化、推广应用基地和成果交易中心。
经验报告 篇9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以宝山区初中化学学科为调查对象,通过对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各校目前化学课程校本化实施现状。问卷设计主要包括以下三个层面的内容:一是目前化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二是目前化学校本课程开发面临的主要问题,三是化学校本课程实施的状况。这次调查采取整体抽样的原则,目前宝山区共有初中化学教师85人,参与本次问卷调查共有55人,每所学校至少有1位教师参加了调查,调查样本基本覆盖了全区各校的化学教师。
二、分析和结论
通过对问卷的统计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几点结论。
1. 校本课程开发是落实国家课程的必然要求
在参与调查的55名教师中,有71%的教师认为非常有必要编制校本教材,认为不需要编制校本教材的只占9%。55名教师中,76%的教师认为校本课程开发最有利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需要,20%的教师认为校本课程开发最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见表1)。可以看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功能在于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和兴趣。
2. 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有比较准确的认识和理解
从此次调查情况来看,我区教师对校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有准确的认识(见表2)。在被调查的55名调查者中,有40%的教师认为校本课程要开发基础课以外的拓展和探究内容,35%的教师认为要开发生活中的化学,20%的教师认为要开发趣味化学。这表明,绝大多数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的方向有准确的了解。在55名被调查者中,49%的教师认为校本课程的教学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判断能力,27%的教师认为校本课程的教学主要是帮助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这表明,教师对校本课程的功能有很深刻的认识。
3. 教师开发化学校本课程参与度不足
在被调查的55名教师中,83%的教师认为学校没有化学校本课程。认为学校有化学校本课程的教师只占17%,这表明绝大多数学校没有本校的化学校本教材。在已经开发校本教材的学校中,只有33%的教师是主动参与校本课程开发,51%的教师没有参与,15%的教师被动参与(见下页表3)。这表明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积极性没有被调动起来,校本课程开发缺少教师的参与,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没有充分吸收教师的建议,没有调动起教师参与的积极性。
4. 开发不足的主要原因
在55名教师中,有60%的教师认为初中化学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最大困难是缺少时间和教师之间缺乏有效的合作,而认为缺少专业指导的占27%,认为课程资源和经费短缺的占13%,(见下表4)。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当前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学校要为教师减轻负担,使他们有时间去开发教材。同时,专业指导的缺乏也是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问题。
三、应对策略
由于本次调查针对的是化学学科,因此很难把调查的结论推及其他学科,因为学科之间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度有很大的差异,不应该抹杀学科的差异来探讨课程校本化的问题。但本次调查所得出的一些结论对于思考课程校本化问题却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这里结合上述调查报告反映出的问题,对当前国家课程校本创新进行一些探讨。
1. 校长的专业引领能力是课程校本创新的关键所在
课程校本化是在学校内部进行的,校本课程的质量主要体现为具有一定的专业性,校本课程的专业性主要体现在校本课程的内容、编制方式和呈现顺序等方面,尤其是内容的选择和编排更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核心所在。如何在国家课程大纲的范围内选择适合本校学生学习的知识,如何在选择之后,根据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编制校本课程的内容,如何提供适当的背景资料和问题,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适当的空间,这些都是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这些问题仅仅依靠教师是很难解决的。校长必须要具备较强的专业引领能力,能够鉴别校本课程的水准,引导教师开发高质量的校本课程。如果校长不具备这种专业能力,校本课程开发很可能流于形式,目前出现很多雷同的校本教材就是因缺乏专业引领而导致的结果。课程领导与校本创新是相互依赖的,没有课程领导,何谈校本创新,而课程领导的关键在于校长要具备一定的专业引领能力,至少应该具备对校本教材的鉴别能力。如果没有专业的课程领导,校本课程的开发不仅不能减轻学生的负担,还可能增加学生的负担。
2. 教师是课程校本开发的主要力量
学校要正确地引导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通过校本课程开发促进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升。上述调查数据表明,教师对校本课程的重要性有准确的认识,对参与校本课程有积极的动机,但如何引导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使教师认识到课程开发的基本程序,加深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尚有不足。国家课程理念不仅体现在国家课程中,还体现在国家课程背后的设计理念上。对这种理念的准确领会,需要教师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理解,而校本课程的开发恰恰为教师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认识国家课程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
3. 课程校本创新的关键是内容创新
经验报告 篇10
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University of Newcastle,以下简称Uo N)是澳洲著名的研究型大学,该大学以高质量和有特点的教学而倍享盛誉,在近年来的多次全澳大学教学质量评估排名中,一直名列前茅。笔者借助于3个月的访问机会,通过访谈(访谈了该大学的学习与教学中心(Center for Learning and Teaching,简称CLT)的主任、副主任、工作人员、主管校长、参与中心活动的诸多院系教师等)、观察(观察了各种工作坊、教学展示、教学研讨会等)及文献分析(搜集了该中心的年报、季度报告、宣传资料、机构介绍、网站文献)等多种数据搜集方法,着重对CLT的运作机制和特点进行了实证性探究。本文将从观念、学生、教师和技术四个方面对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和呈现。
一、推广教学方面的信念与理念,促进重视教学的价值观和全新教学理念在大学中的传播和生成
首先,CLT所有工作最重要的出发点就是在全校推广重视教学的基本理念,弘扬以教学为本的价值观。这种观念导向其实与澳大利亚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密切相关。从2000年开始,澳洲联邦政府决定把对大学教学质量的评鉴结果作为对大学拨款的重要衡量指标。基于此,各个大学都开始把提升本校的教学质量作为工作重心之一,并纷纷建立校级的学习与教学中心来对教学进行专门性的研究、管理、监督、改进、支持等工作。Uo N的副校长凯文·麦康基(Kevin Mc Conkey)是学校的第一常务副校长,主管教学,其日常工作的中心就是领导、管理、组织CLT的各项活动,着力推进全校的教学创新与质量提升。他在访谈中指出,“CLT的工作受到大学战略规划中的如下第一原则的指引,即致力于为所有学生提供一流的高质量教学,从真正意义上激发、塑造高水平的毕业生”。CLT通过与全校各个院系的广泛合作,组织各种直接面向学生和教师需求的工作坊、研讨会,并在此过程中自然地渗透教学为本的理念,卓有成效地推动了一种重视教学的整体文化在校园中生成。
其次,CLT除了强调对教学的重视之外,还试图传播最新的学习与教学理念,全力打造一种高效的、高质量的整体学习与教学支持环境。CLT的中心主任盖尔·胡恩(Gail Huon)教授是著名的学习与教学研究学者,手下员工也都是有学术建树的专家。因此,在强大的专业背景基础上,CLT力图将最前沿的教育科学理论付诸大学教学实践,使大学得以在丰富理论的滋养中健康成长。基于此,CLT的实践宗旨是,通过生成高质量的学习环境,把学术性的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以及与预期学习结果相一致的评价等紧密地联系起来以推动高质量的学习。
二、强调服务学生学习的核心思想,为学生发展提供全面支持
“在教学卓越的基础上,推动学生学习走向卓越,是CLT的重要使命”。[2]由此,CLT贯彻以学生为本、为学生学习服务的基本思想,着力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多样化支持。研究表明,CLT所提供的学习支持类型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诊断性学习支持(diagnostic support)
诊断性学习支持是CLT着力打造的一种颇具效果的学习支持形式,它强调通过专业性测试帮助学生获得其一般性能力或专业性能力方面的诊断性信息,为后续的学习提供参照和帮助。从类型上看,主要有两种诊断性学习支持形式:一是面向所有院系学生的普遍性支持项目,如诊断性的学术英语语言测试项目(The Diagnostic Academic English Language Test,简称DAELT)就是其中一种。DAELT是一种主要面向非英语国家的国际学生的英语语言测试和支持项目。在测试完成之后,学生会获得其学术性的读、听、写方面的语言技能的反馈。据此,对那些在某些方面还有缺陷的学生,CLT会组织有针对性的培训活动,帮助他们克服学术性的英语语言技能障碍,以保证学业过程的顺利展开。二是面向具体院系学生的专业针对性支持项目。如CLT与科学及信息技术学院就合作开发了一个数学诊断性测验(Mathematics Diagnostic Quiz)项目,旨在帮助该学院的学生评估自己在基本的数学概念和过程方面的理解,引导学生根据测试反馈选择适合的专业和课程,并对基础薄弱的学生给予帮助。总之,诊断性学习支持旨在帮助学生对自身的知识基础形成清晰的认知,并在学习救助与未来发展的选择等方面提供实质性的支持和指导。
(二)学术性学习支持(academic support)
学术性学习支持主要是一种发展学生一般性学术能力的学习支持项目,这些学术能力包括学习时间的管理、学术论文有效的阅读策略、论文写作、研究方法、小组合作等。CLT通常会在每个学期的前半部分安排系列性的工作坊(workshop),且每个工作坊又会在不同时间段上滚动举行,从而有效地满足了学生的多样化需求。除了一般性的学术能力的学习支持项目之外,CLT还为每个专业院系选派两个学习顾问(learning adviser),他们时刻与院系教师保持密切联系,了解院系学生在当前课程学习中的各种困难(主要是作业上的问题及困难)。在此基础上,CLT开发了一个名为合作性学习空间(Collaborative Learning Space)的工作坊项目。该工作坊会由派往各院系的学习顾问根据院系学生的专业学习(及作业)情况而进行专题设计,每个院系每周都会有一个大约5~6小时的学术学习工作坊,并在网上发布预告。调研结果表明,这种学习支持方式在帮助学生解决专业学习上的困难方面取得了非常好的实践效果,并已成为大学日常教学活动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个体咨询性学习支持(individual consul-ta tion s upport)
CLT还开发了面向学生个人的个体咨询性学习支持项目。它与前面的基于小组形式的学习支持方式互为补充,旨在为学生提供更个性化的、更具针对性的学习咨询和支持服务。如果学生在学业上存在困难,可通过平台进行登记预约,CLT会安排具体的时间来让学生与专业学习顾问进行30分钟左右的面对面交流,解决学习上的各种疑难。但需要强调的是,CLT所提供的个体咨询性学习支持,“不仅仅是去帮助学生检查校对(proof-read)作业,而是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作业过程中的学术性问题与困惑,发展学术性技能(academic skills),最终帮助学生成为独立的学习者”。[3]
三、关注教师的教学专业发展,为教师成长提供各种支持与帮助
副校长凯文在接受访谈时表明,“CLT为教师提供的支持,不能仅仅是即时的教学问题的解决办法,更应该是一种长久的能力构建,……,CLT通过多种支持路径打造高质量的教师教学专业发展体系,旨在全面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推动教学走向卓越”。综合来看,CLT为教师的教学发展提供了如下类型的支持。
(一)入职教师的证书课程
CLT为所有新入职教师提供了为期4天的证书课程(certificate curriculum)———《大学学习与教学的原理和实践》,所有新手教师均需参加修读且通过考核。对该证书课程的学习资料的文本分析表明,把科学严谨的学习与教学理论及实用的教学手段、技术及方法相互整合,帮助新手教师建构有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的一贯性体系,是该系列课程的最大特色。从课程内容看,它包含了大学课程与教学领域中的理论与实践价值兼备的重要方面,如理解大学学习、连贯性的课程设计(coherent course design)、教学策略、小组和大组教学、分组工作(group work)、教学档案袋的构建等。从课程的学习形式来看,主讲教师都具备极为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大学教学实践经验,他们会把来源于教学现场的真实案例引入到课程讲授中来,使理论和实践紧密相连、相互支撑,有效促进了新手教师对教学理论和方法的感受和顿悟;而新手教师的课程设计实践及研讨、教学设计实践与研讨等“实践—研讨—指导—反馈”之活动,则有助于他们及时消化所学内容,并通过展示、获得反馈、自我认识、修正等循环活动,达到理论认识和实践技能的共同提升与推进。总之,正如CLT中心副主任彼德·鲁克尔(Peter Looker)教授所指出的,“证书课程的核心本质就是提高与认证,我们希望通过多样的形式(如上课、讲座、工作坊、案例研讨、课程设计帮助等),帮助新入职教师获得高质量教学的必要的理论和技能基础,……,它是我们设计的教师教学发展的支持体系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二)在职教师的教学专业发展培训
CLT在每个学期都组织一系列面向在职教师的教学培训活动。培训活动分为两类:一是系列性的教学发展工作坊(teaching development workshop)。这是一种以讲座和讨论为主的教学专题研讨活动。CLT会在每个学期开始之前,根据上一学期教学工作中所出现的问题和整体情况,在综合考虑、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并发布本学期所要举办的工作坊系列。比如2009年第2学期开设的工作坊系列主要是学术性教学系列(scholarly teaching series),其中包括课程评估和更新、教学设计、学习评价等亚系列。每个工作坊会在不同时间段内滚动多次举行,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通过学校人事部门的网站自由地进行选择、申报、获批和参加。二是非系列性的教学研讨、教学展示(showcase)等活动。活动一般规模比较大,通常一学期举办一次,围绕一个主题进行深度研讨和实践经验推广。笔者参与了一个名为《学习发展展示》(Learning Development Showcase)的主题展示活动。该活动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展示部分,即把各院系教师和CLT在学生学习支持上的理念与实践经验进行介绍(用展板及电脑等展示),每个展区前都由CLT的专业人员向参会者作详细讲解。随后的第二部分为深度研讨部分。CLT会组织不同院系的教师代表和学生代表进行发言,围绕主题对个人经验及认识进行深度描述。台下的参加者可随时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可与其他参会人员展开交流。CLT的主任或副主任直接担任研讨活动的主持人,依凭其精深的专业背景,将各种精辟的点评、提问、引导等贯穿于讨论活动,使研讨过程充满了深刻的实践启迪与理论意涵。总之,无论是工作坊,还是教学展示及研讨活动,都既具实践指向又具理论深度,参会教师既分享了彼此的经验,又深化了对教学的理解,这一做法和经验值得我国大学加以研究和借鉴。
(三)教师教学研究项目及教学奖励的申报支持
CLT对教师教学成长的支持还体现在,全力鼓励、帮助教学优秀(excellence in teaching)的教师申报各个层次(国家、州和学校)的教学奖励基金和教学研究基金。近年来,随着澳洲政府对大学教学质量的日益关注,每年在教学奖励和教学研究基金上的拨款投入(包括国家、州和学校三个层次)都逐渐增加,并产生了各种教学研究和教学奖励项目。CLT不但会及时向全校教师提供各种申报信息,而且会在每个项目申报之前6周就安排好各种支持活动,如包括对如何完成申请的工作坊和研讨会;对开发教学档案袋(它是教师个人教学研究和绩效的重要证明)的建议;帮助准备各种申请资料;安排以往基金(或奖励)获得者的指导;申报程序的支持等。研究表明,自CLT于2006年成立以来,全校每年获得基金(或奖励)(特别是国家和州层次)的教师人数都逐渐增加,且参与申报的教师人数也越来越多;而通过教学研究项目与奖励的申报活动,又带动了更多的教师参与到CLT组织的各种日常教学发展活动中来,从而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发展循环,推动了重视教学、研究教学和改进教学的整体文化在大学中的快速传播与生成。
四、吸纳先进的信息技术,搭建丰富的支持性平台与资源访取通道
CLT依托全校的Blackboard信息管理平台,引入并镶嵌了各种极其先进的学习与教学管理软件,使学生和教师对于资源的访取与发布变得极为顺畅和及时,同时,学习的内容、方式、手段变得更加丰富多样、更加符合学生的个性需求,而教师通过各种信息技术的使用,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加了与学生互动的机会,总之,信息技术的整合与使用彻底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学习与教学时空观。[4,5]具体来说,学生在CLT所创建的全新的网络学习环境中,登陆个人帐号,就可及时准确地获知自己所选课程的一切相关信息(如课程通知、教师信息、课程大纲、课程文件以及与课程相关的资源);可以进行在线测试以及在线递交作业,如果所交作业是课程论文,则系统自动地将论文输入防作弊软件(Turn-It-In)以检查该作业是否抄袭,并将作业及其检查结果一同在线转交给任课教师,既方便快捷,又从根源上防止了学术不端行为;学生也可参加各种课程学习的在线互动活动(通过Blackboard平台中所整合的email、讨论版、聊天室、虚拟教室、小组在线工作等各种互动方式)来更加迅捷地获取资源、掌握动态。从教师角度而言,CLT实际上为教师创建了功能极其强大的教学环境,教师可以随时在网上发布所教课程的各种信息、文件和资源,与学生展开及时的互动,并对学生给予及时反馈;也可以利用强大的录播软件(Lectopia)实录所授课程,并通过Blackboard平台同步传输给远程学习的学生;教师还可便捷地在网上进行在线测试、在线评分、在线反馈等各种工作等。总之,正如中心副主任彼德介绍的,“在CLT,我们有一支专业化的学习与教学的技术及资源开发团队,其成员均为教育技术领域的专家,他们紧跟学习环境设计理论以及学习与教学软件的世界发展前沿,并将其引入、整合到本校的大学学习与教学实践中,为全校师生创建最先进、最便捷实用的学习与教学环境。他们的工作对大学教学的变革、创新及质量提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五、结论与建议
世界发达国家的研究型大学近年来都陆续创建了学习与教学中心,以推动大学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本文以澳大利亚Uo N的CLT为个案研究对象,在实证性考察的基础上,从理念、学生、教师、技术等四个方面对其运作机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报告。由此,笔者试图就此简略延展出对我国大学教学改革的几点启示及建议。
第一,在整体的评估导向上,应加快实现从大学外部评估向大学内部教学促进之转向。世界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末就逐渐完成了这种重心转移,政府、大学都把大学内部的质量促进看作解决教学质量问题的关键措施。由此,外部评估其实更多地起一种辅助、支持、监督之作用,其最终目的在于激活大学内部的活力,从大学母体内部实现教学质量的跨越式提升,而CLT的创建正是这一评估导向整体转变后的直接结果。
第二,在大学内部的观念层面,应树立重视教学的整体价值观,提升教学在广大教师心目中的地位。通过对Uo N的调研,笔者发现,该校教学的高质量其实与学校整体对教学的重视密不可分。Uo N的校长、副校长、学院院长、系主任等各个层次的领导都对教学关注有加,并在教学质量的提高上投入了很大精力。学校、院、系各个层次都建立了专门性的学习与教学委员会,每个学期都会频繁地定期开会,密切跟踪教学方面的发展状况,及时解决问题,改进教学工作。由此可见,西方大学建立学习与教学中心,不是一种随机的、孤立的行为,而是扎根于大学观念、信念及态度的整体转变之情境中,并与大学整体的教学变革与教学创新紧密联系在一起。
第三,在大学内部的机构层面,应加大对国外研究型大学的学习与教学中心的措施、经验等方面的跟踪与考察力度,尽快在我国研究型大学内部建立类似的实体机构。西方各国大学从2000年开始陆续建立的学习与教学中心,实际上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及参考模板。我国的各研究型大学应该组织专门队伍,加强与国外大学的合作与交流,推进研究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尝试建立具有各个学校自身特色的学习与教学中心。同时,国家层面也可通过政策引导,先在几所大学进行试点,并给予财政上的专项支持,在先期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积累经验,逐步向其他高校推广。
第四,在大学内部的政策制度层面,应着力打造一个能产生合力的适应性的政策制度系统。研究表明,CLT的运作依托于一个良性的外部政策制度的支持系统,以产生相互促进、彼此支撑的前进合力。比如,在教学研究基金政策和教学奖励基金政策方面,Uo N每年都会加大拨款力度设立基金项目,CLT则积极地宣传、鼓励和帮助教师申报研究或奖励基金;而在教师的晋升制度上,那些获得过国家、州或学校层面的研究或奖励基金的教师,往往都会受到政策倾斜和扶持,对在教学和科研两个方面都突出的教师,则会受到重点关注和破格提拔;Uo N还设计了极为详细、完整且合理的教学质量监控制度,对那些教学质量不高、满意度不佳的教师,CLT则会通过有针对性的救助措施对其教学能力进行提高和完善。由此可见,Uo N所制定的很多教师奖励、晋升、支持等方面的政策制度,其实与CLT的宗旨是一致的,即旨在“唤醒对教学的重视,推动学习与教学走向真正的卓越”。因此,我国研究型大学应当深刻地认识到,创立学习与教学的支持中心,只是促进教学质量提升的一种手段或方法,更为重要的是,应在理念更新和制度重构之基础上,通过教学实践的持续性改进真正构筑起高品位的大学教学文化!
参考文献
[1]S.Reichert&C.Tauch.Trends IV:European UniversitiesImplementing Bolagna.Brussels,European Universities As-sociation.2005.20.
[2]Center for Learning and Teaching.Newsletter.2009(6)[EB/OL].http://www.newcastle.edu.au/unit/ctl/docs/ctl_newsle-tter_august_2009.pdf,2009-10-03.
[3]Center for Learningand Teaching.Academic Skills[EB/OL].http://www.newcastle.edu.au/unit/ctl/lsp/academic-skills.html,2009-10-04.
[4]Center for Learning and Teaching.Learning in the OnlineEnvironmen[tEB/OL].http://www.newcastle.edu.au/unit/ctl/resource/learning%20in%20the%20online%20environment/newcastle/index.html,2009-10-06.
【经验报告】推荐阅读:
经验总结报告10-16
舍长工作经验报告05-25
中学管理经验报告08-22
护理见习经验报告10-25
经验式调研报告01-17
漏水事故报告总结经验教训06-07
大润发营销经验总结报告09-07
国培顶岗实习经验报告10-09
基金申报经验总结报告10-13
校长工作经验交流报告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