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现状及分析

2024-10-05

发展现状及分析(精选12篇)

发展现状及分析 篇1

以信息化带动产业化的“智慧旅游”概念实现了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升级,使旅游再度成为引领革新社会生活的风向标。笔者通过研究我国各地智慧旅游发展现状,剖释当前智慧旅游运行的机遇与挑战,总结发展优势与弊端,分析发展趋势,提出促进我国智慧旅游发展的具体措施,以期建设、完善智慧旅游系统产业链,推进旅游服务的拓展升级。

一、智慧旅游的概念

国家旅游局将2014年确定为了“智慧旅游年”,在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利用网络等资源发展旅游市场,改变了原有的单一旅游方式,促进了旅游文化、景点、城市建设,革新旅游经营模式,并使得国人的旅游消费习惯逐渐向现代化方式转变,开辟出了旅游发展新模式。

“智慧旅游”是随着信息技术发展而衍生出的全新命题。在2008年IBM“智慧地球”的背景下提出,伴随着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支持,利用新科技和新模式改变着旅游行业的方方面面,高度系统化地整合、开发旅游资源和信息服务,带动旅游业发展。

二、智慧旅游发展现状

近年来,“智慧旅游”建设逐渐成为热点,其核心是以电子信息技术改进原有的旅游产业,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产品品质和游客满意率。

(一)智慧旅游驱动行业升级

在我国经济新常态的宏观背景下,旅游业作为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及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而随着大数据及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我国旅游业进入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

(二)改革试点建设蓬勃发展

国家旅游局印发《意见》对我国智慧旅游的发展提出指导方向,但在具体的操作层面并未给出明确方案,因此,有条件的各个省市地区纷纷开展旅游综合改革摸索试点,地方多点开花,资本多方试水,依托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辅以现代化的智慧旅游云系统,科学谋划,促进其地区在旅游业的发展跨越。

(三)智慧旅游运行的机遇与挑战

现代化、信息化、国际化的发展为为传统旅游业运行带来机遇,新型旅游业通过信息化改变其经营管理模式,通过现代化革新旅游服务理念,通过国际化扩宽旅游发展渠道与规模,

在今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报告》中提出建设国家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大数据的集成,可以预见,智慧旅游已由地方扩展到了全国网络大范围。

但是,全社会的信息化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旅游业的信息化的超然突进,也使得部分盲目跟风的地区出现资源滥用、经济损失的情况。并且,笔者认为,目前国内的智慧旅游出现了的广告噱头高于实际功能的现象,而相对于旅游行业信息化的飞速发展,旅游行政管理确是处在了“刀耕火种”的原始阶段。

三、智慧旅游发展趋势

笔者认为,未来智慧旅游的发展在于服务,信息化的智慧技术已经为游客的旅游提供了吃住行游购的各种便利,但高精尖技术的终究要“落地”,发展需要避免进入被技术、金钱和传统理念所绑架的误区,旅游者的需求终将是正当高位,满足游客日益增长个性化需求会进一步促进旅游产业的完善与成熟。智慧旅游发展将在更大范围拓展和更深层次延伸上寻求突破,更加理性务实。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意见》,到2020年,国民出游率将达到4.5次,加上入境旅游,将是超过60亿人次的庞大市场。旅游者对于目的地信息、往返交通等旅行效率的需求;对于餐饮、住宿、文化娱乐等生活便利的需求;对于旅游品质和服务质量的追求等,都需要市场主体去有效地满足。旅游经济运行已进入了国民已广泛参与到了旅游经济运行体系中来,智慧旅游的市场体系也将随之健全发展。

四、我国智慧旅游发展建议

笔者认为,我国智慧旅游的进一步发展首先需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合作相结合的旅游业创新体系。同时,还应当大力推进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构建功能全、反应快的旅游市场监测系统和应对处理系统,以提升旅游信息化水平,创新旅游宣传营销方式。此外,注重优化全国旅游空间开发格局,完善旅游项目库建设,精心策划、重点招商,建设一批资源品位高、配套条件好、市场潜力大、组合能力强、带动作用显著的重大旅游项目,引领全国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具体措施包括:(一)搭建旅游电子信息服务平台,为旅游企业和游客提供全方位、多功能、无缝隙的旅游电子信息管理服务;(二)完善旅游电子信息管理办法,加强涉旅企业信用档案,严厉惩罚违规经营行为,规范行业管理,倒逼旅企转型升级。(三)优化旅游电子信息服务手段。

发展现状及分析 篇2

游艇被称为“漂浮在黄金水道上的商机”,是一种水上娱乐高级耐用消费品。游艇消费具有巨大的辐射效应,能够带动其上下游共同发展。成熟的游艇产业链的收入主要由上游设备及发动机、中游的游艇制造和销售及下游的游艇消费服务构成。

我国已充分具备游艇消费的经济条件。我国沿海发达地区有20多个城市人均GDP已达8000美元以上,已超过5000-6000美元的游艇快速增长的临界点;我国富豪人数位居世界第四,奢侈品消费排名全球第二,充分具备消费游艇的经济条件。

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我国大陆地区有游艇制造厂家360多家,遍布苏、浙、沪、粤、闽、鲁、鄂、湘、川以及京、津、辽等地,但主要集中在珠江三角洲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和北方沿海一带,中国制造的游艇已出口到70多个国家和地区。游艇业作为新兴产业受到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辽宁、河北、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海南等沿海和内陆水上旅游资源丰富且经济相对发达的省市游艇业正蓬勃兴起,其中以三亚、深圳、上海、青岛、日照等地发展最快。截止2013年4月,全国已建成游艇俱乐部46家,游艇泊位6400多个。

国家政策自2009年开始密集出台,游艇管理更加规范,相关限制逐渐放开,海南成为主要试点,游艇出境最长可达90天。2011年6月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游艇操作人员培训、考试和发证办法》对全国游艇驾照的考试及发证进行统一规范,使未来游艇跨区航行成为可能。国家旅游局在“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已经将游艇作为发展水上项目的重要载体。国家发改委也将游艇设计纳入了鼓励发展产业目录。而包括深圳、天津、上海在内的十七个省市都将游艇业列入了地方“十二五”规划中。随着相关政策逐步放开,地方配套设施逐渐完善,我国游艇行业将进入快速增长期。

随着中国、俄罗斯以及海湾国家等新兴市场的兴起,未来游艇经济重心的转移趋势明显。中国有望在迎接未来游艇产业的转移中抓住机遇,成为世界游艇产业关注的新焦点。

前瞻网:2013-2017年中国游艇产业市场调研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共十三章。首先介绍了游艇的定义及游艇经济的相关概念等,接着分析了国际国内船舶制造业和游艇业的现状,然后对中国娱乐船和运动船的建造和修理行业的财务状况进行了详实的分析。随后,报告具体介绍了长三角地区、泛珠三角地区、环渤海地区及其他地区的游艇业。并对游艇业做了俱乐部发展分析、投资分析和未来前景趋势分析,最后分析了国内外主要游艇制造企业的经营状况。

智能电网技术现状及发展分析 篇3

关键词:智能电网;技术;现状;发展趋势

1 智能电网概述

1.1 智能电网研究背景

全球经济的高速发展对全球资源和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压力,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逐渐被各国学者所认同,此外,电力用户对电网电能质量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在此背景下,未来电网电力供应将逐渐向可靠,安全,清洁和优质的方向发展,而智能电网的研究使得这一目标的实现成为了可能。

1.2 智能电网概念及特点

智能电网的概念在21世纪初首先被美国所提出,后来各国逐渐达成统一,称之为Smart Grid,即智能电网。简单来说,智能电网就是综合应用计算机技术、信息和通信技术,在原有输电网和配电网基础上进行高度集成化改造而组建和发展出的新型电网。智能电网具有高供电可靠性和安全性、电能损耗低且电能质量高、能源利用效率高以及环境友好等特点。

2 智能电网研究现状

我国智能电网技术研究虽然与国外相比起步较晚,但是目前我国智能电网技术的研究发展前景十分乐观,部分技术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了国际水平。

2.1 电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我国目前电网信息基础设置建设规模已初具规模,主干网络已经在国家电网下属各级网省公司均已覆盖,该网络主要采用了宽带网络技术,此外基于同步数字技术的电力光传输网时间统一系统的研究也取得了关键成果,这一系统的建设和应用,使得电网数据的自动采集与汇总以及上报发布,为电网的自动化水平提升打下了基础。

2.2 能量管理系统研发

具有我国自主研发产权的能量管理系统(Energy Management System,EMS)目前已经广泛的应用于我国各级电网调度部门,此外在地区级及以上的电网调度中心均已安装和应用了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实现了跨区域广域测量和电能自动计量与计费等功能。此外,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应用使得变电站更加智能,部分已经实现了少人值守甚至无人值守。地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和运行也开始应用于输电网和配电网的相关业务中。

2.3 生产运营管理系统投运

生产运营管理信息系统的投运使得我国电网的生产效率和信息化水平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生产运营管理信息系统具体可包括电网生产自动化管理系统、变电站自动监控系统和电网设备在线监测与检修系统等。此外,电力客户服务系统的运行使得电网的客户服务质量得到了提高,经济效益也有所提升,实现了电力客户享受优质服务和电网公司获得经济效益的共赢。

3 智能电网发展趋势

未来我国智能电网技术研究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如下几点。

3.1 分布式能源系统集成

智能电网研究的目的之一即为提供清洁的电力能源,而目前以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清洁能源为代表的清洁能源逐渐成为学者们研究的重点和热点,未来智能电网的发展也必然离不开分布式能源。目前分布式能源与分布式储能装置构成的微型电网(Micro Grid,MG)技术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微网可以并网也可以脱离电网孤岛运行,运行方式十分灵活,在主网故障时,可孤岛运行,以提高供电可靠性;而在并网运行时,也可以灵活调节出力,降低或改变主网潮流,减小网络损耗,提高能源利用率等。总之,未来智能电网技术的发展,必然会集成分布式能源系统。

3.2 快速的仿真决策

与传统的以预防为主要目的的静态安全决策和基于广域测量技术的动态安全决策系统不同,快速仿真决策是基于事件响应的一种决策系统,与前两种决策系统相比主要增加了故障的快速实时预测功能,可以为工作人员在紧急情况下提供决策支持。快速仿真和模拟具体包括了自愈控制和风险评估系统,可以为未来智能电网的建设提供预测能力和数学支持,这与传统的在紧急状况下的应变能力有所不同,总之,快速仿真决策是未来智能电网研究的重要方向。

3.3 基于知识的综合决策

随着未来电网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电网中的信息和数据也将呈现出几何增长的趋势,同时各种信息之间的关系也逐渐紧密,例如调度部门中的各个职能部分之间信息将逐渐紧密,互动互通。如何在纷杂的信息和数据中对关键信息和数据进行辨识和获取,并进行分析整合以实现信息共享或利用,是未来智能电网技术发展所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而基于知识的综合决策可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思路。

4 结束语

世界可持续经济的发展及电力负荷对电能质量日益增涨的高质量需求促使了智能电网技术的产生及发展。对此,本文总结了我国智能电网技术的研究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总的来说,目前智能电网对于世界各国来说仍旧是一个新生研究领域,我国也是如此,因而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但是智能电网必定是未来电网的发展趋势,将为我国的和谐社会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王振.智能电网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J].企业科技与发展:上半月,2011(003):16-18.

[2]陈树勇,宋书芳,李兰欣,等.智能电网技术综述[J].电网技术,2009,33(8):1-7.

深水钻井设备现状及发展分析 篇4

1 深水钻井设备发展现状

随着深水钻井技术的不断发展, 深水钻井设备也面临着重要的挑战。首先在深水钻井过程中, 水深成为限制深水钻井设备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海水深度的增大, 钻井工具、环境等越来越复杂, 给钻井平台的承受能力、钻井设备负载等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且随着海水深度的增大, 海洋钻井使用隔水管的长度增长, 对隔水管的强度和工作寿命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随着水深的增加, 海水的温度会越来越低, 对钻井设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海上环境的复杂性, 随着海水深度的增大, 海浪强度逐渐增大, 在海浪作用下, 容易导致钻井平台的移动, 对钻井设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遇到特殊情况时, 如果钻井平台的载荷超出设计要求, 需要将平台和井下设备的部分连接设备断开, 防止设备的损坏。如果出现强烈的风暴等恶劣天气, 将会对平台产生巨大的影响, 因此在海洋钻井平台设计过程中, 安全性设计非常重要。深度增加后海水的温度逐渐降低, 深海地区海水的温度在零度以下, 给深海钻井带了巨大的挑战, 低温海水会对海底岩层产生作用, 导致海底岩层温度降低, 较低的温度会严重影响钻井液的流动性, 当钻井液的温度降低后, 钻井液的粘度增大, 导致钻井液的流动性变差。钻井液在井筒流动的过程中, 流动阻力大幅增大。而且在低温条件下, 固井水泥浆的凝固时间增长, 凝固形成的水泥石的强度也不高。在深水钻井过程中, 如果发生深水地质灾害, 容易导致海洋深水钻井作业的失败。浅层流动是影响深水钻井主要的灾害之一, 浅层流动介质可以是液体也可以是气体, 这些浅层的流动介质会严重影响井下平台设备强度, 例如浅层的流动介质会冲刷平台导管等部分, 严重的将会导致钻井设备的失效。浅层的气流进入海水中后, 海水的密度逐渐的降低, 平台的浮力减小, 海洋钻井平台受力改变后, 将会影响平台的稳定性。在深海钻井过程中, 深海钻井的泥浆密度窗口较小, 导致钻井事故的频发, 给深海钻井带了巨大的挑战。海水中的水合物也会给深水钻井带了巨大的挑战。在固井的过程中, 水泥浆的凝固将会释放大量的热量, 产生的热量会对水合物加热, 导致水合物的分解, 形成大量的气体, 形成水泥浆的气窜现象, 严重影响到固井质量。形成的气体进入到钻井液中, 降低了钻井液的密度, 钻井液的液柱压力降低, 容易发生井涌甚至是井喷等严重钻井事故。如果在深海钻井过程中, 钻遇了较厚的水合物层位, 由于钻井作业将会导致水合物物性的改变, 影响了水合物层位的稳定性, 降低了深海钻井井筒的稳定性。

2 深海钻井关键设备的发展分析

在深水钻井过程中, 深水钻井装置要承受风浪、海流等特殊条件的考验, 海水对钻井设设备的腐蚀也比较严重, 因此需要不断地提高深水钻井设备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深水钻井船具有良好的可移动性。深水钻井船主要包括钻井设备、动力定位、移动等部分, 由于平台是船体, 因此具有良好的移动性, 操作灵活, 能够快速进行钻井位置的移动, 深水钻井船可以适用于深度较深的深水钻井, 但是钻井船的空间有限, 钻井平台的空间小, 同时受恶劣天气的影响较大。半潜式平台是由固定平台逐渐发展起来的, 半潜式平台具有许多优势, 例如可以抵御较恶劣的海洋环境, 钻井平台的面积大, 系统的强度高, 具有较高的钻井作业效率, 和其他钻井方式相比, 在深海钻井方面具有诸多优势, 因此近年来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钻井作业时, 将半潜式平台的下部浮体中注入水, 保证平台的大部分都能够在海水以下, 减小钻井平台在海面以上的露出体积, 降低了海浪对钻井平台的影响。当钻井作业完成后, 再将下部浮体中水排出, 半潜式平台的浮力逐渐增大, 进而进行钻井平台的拖航。随着半潜式平台技术的逐渐发展, 钻井平台的重量越来越小, 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 能够应用的作用水深也越来越大, 钻井平台的钻井深度越来越大, 平台的强度也越来越高。为了适应深水钻井平台条件, 传统的钻井也在不断地发展, 主要的朝着大功率、交流变频的方向发展。通过不断改变现有的钻机结构, 采用新型的绞车等设备, 可以有效的降低深水钻机设备的空间和重量, 同时还能够降低钻机的成本, 深水钻井机械的自动化程度将会不断提升, 有效的提高了深水钻井的工作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岳吉祥, 綦耀光, 肖文生, 等.半潜式钻井平台双井架钻机作业工艺初步研究[J].石油钻探技术, 2009.

[2]畅元江, 陈国明, 鞠少栋.国外深水钻井隔水管系统产品技术现状与进展[J].石油机械, 2008.

航空电子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篇5

【引言】伴随当前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逐步发展,航空电子也处于飞速发展阶段,一些先进设备的使用让航电系统的整体稳定性大幅度提高,让航电系统的性能进一步增加,符合当前市场日益增长的需求,本文重点对我国航空电子的现状进行分析,并且对后续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以供参考。我国航空电子的发展现状

航空电子开始于1970年前后,主要指的是飞机当中的一些电子系统综合。航空电子设备的种类多种多样,用途也各不相同,简单的有警用直升机上的探照灯等设备,复杂的有预警机当中的航电系统,也就是飞行器任务系统,这些电子设备都能够确保飞机完成各种指定的任务,依照任务的不同,航电设备可以分为军用以及民用两种,军用主要是以作战为基础进行使用,而民用主要是以导航为基础进行使用。因我是民航学生,故只对民航部分的航空电子做分析,不对军用航空电子进行分析。

1.1民用航空电子发展现状

我国出现航空电子之后,在航空电子系统当中,军机一直是主力,民用航空电子没有与当前的世界产业链进行融合,另外我国民用飞机大多数是从外国进口的,这就造成我国在对其进行研究以及分析市场需求方面存在缺陷,民用航空电子从制造业技术、可维护性、可靠性以及价格方面都和国外具有较大的差别,民用航空技术、机载航空系统技术管理能力都无法达到相关要求,跟不上民航发展的需要,尽管当前我国航电产业市场很大,然而在对大型飞机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已经较为落后,造成我国航空电子系统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制约,无法保证在未来航空系统发展的过程中有领先的地位。在我国未来航空系统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保证通用化、模块化、综合化,只有如此才能确保航空电子系统符合以后发展的需要,然而当前我国在实验研发大型飞机电子航空系统的过程中,依然处于尝试阶段,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去年我国首款依照国际航空标准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用飞机c919首飞,c919的首飞还带来了较大的市场空间能够,确保数控机床、冶金加工、金属材料、动力控制等航空产业链上下游的产业快速发展,确保我国的航空产业建立起来。我国航空电子发展的提高策略

2.1 制定产业政策,改善宏观环境

近年来,相关部门已经开始重视航空电子发展的重要性,并联合诸多部门,如:财政部,发改委部等以及相关电子公司和航空工业公司等的大型单位开始分析航空电子制造业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有针对性的制定出各种政策,以规范航空产业的发展。

2.2 修订法规体系,改善法规环境

对我国的民用航空法进行修订,依照国际民航的具体要求对通用航空的定义进行调整,对通用航空行业的法律地位进行明确,积极对当前的规章进行调整,并且将通用航空和航空运输界定以及相关内容的衔接问题解决,进一步简化和区分航空安全管理,人员执照管理等方面的内容,设立相关的规章制度,进一步细化准则和要求。

2.3 改善保障环境

对国家空管委等相关部门进行协调,进一步加强空低空空域改革的试点工作,对空域使用环境进行完善,其次从项目设备资金的角度,加强新技术的使用,积极推广高效的ADS-B系统,让指挥保障能力提高,依照航空运输企业的燃油费制度进行通用航空用油的补贴,从政策上保证航空管理的环境。

2.4 改善运营环境

加强飞行员的引进和培养,提高短途客货运输市场的服务条件,加强相关市场的保障政策,制定有指导性的作业价格,并且向社会公布参考价格,让机场收费降低,制定出合理的方案,保障通用航空使用民用机场的收费,积极制定相关的法规和标准,对民用飞行事故的等级标准进行明确,对安全管理责任进行区分,加强安全管理工作。

2.5 改善支持服务环境

首先,在飞机制造过程中,飞机制造业主管部门需要进行协调,申请国产飞机的补贴或者贴息等政策,让用户更好的购买国产飞机,并且对国产飞机使用过程中的情况进行反馈,让国产飞机的性价比进一步提高,确保售后制度的完善,让使用者的维护成本降低,其次,加强适航维修,鼓励一些社会力量积极建设维修企业,吸引国外飞机制造厂商投资,对维护人员的水平进行考核,加强维护人员的培训工作,让维护水平进一步提高,第三,改善代理服务和融资服务,积极引导一些社会力量加入相关领域,提高航空电子产品的维护水平。

2.6加强行业管理机构及队伍建设

在进行行政体系改革的时候,让政府管理机构的力量加强,并且建立起一套与中国航空发展相适应的管理体系,加强人员队伍的优化,让相关人员的行政执法能力和专业知识水平提高,需要将机场体系充分的建立起来,加强航空运行管理工作,可以从事一些观光、摄影、运输、紧急救难等飞行任务,另外,还需要对飞机的销售管理、融资等方面进行加强,重点加强这一方面人才的培养,加强考核制度,通航企业还需要以自身实际情况为基础,对国内外市场的需求进行挖掘,充分吸收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加强人力、物力的投入。我国民用航空电子发展趋势

伴随当前我国大型支线飞机c919客机的,投入市场,并且国内一些通用飞机,民航用直升机的快速发展,民用航空系统在我国,发展的过程中,已经进入前所未有的机遇期,在未来的20年之内,我国国产大型客机的需求量将会大幅度提高,航空电子行业将会随着c919的首飞带来较大的市场空间,与此同时,一些公务机、通用机、直升机、商用飞机等也逐步成为普通的航空电子产品,创造市场价值的空间,在c919研发的过程中,国内航空电子行业需要进一步以此为契机,创造一个成熟的航空产品发展集群,为以后我国民用航空的快速发展奠定基础。

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我国民用航空电子方面不断需要加强发展,还需要进行对外合作工作,进一步融合国内外一些先进的民用飞机航空体系,加强全球化、规范化,与国外一些具有较高水平的航电系统研发企业进行合作,了解国外先进航电技术水平,让我国航电系统的研发实力提高。

结语:在我国航空事业发展的过程中,通用航空电子技术是支柱产业,所以一定要进一步了解航空电子技术,让我国航空事业的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确保航空运输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云南城乡统筹发展现状及条件分析 篇6

【摘要】 云南省已进入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农村人口转移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为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镇化进程,云南将创新政策措施,用全国最优惠的政策推动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变为城镇居民。本文通过了解云南城乡统筹的现状,并对其发展条件进行分析,以期为云南城乡统筹发展提供帮助。

【关键词】 城乡统筹发展条件

近年来,云南经济虽然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却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城乡差距呈现不断拉大趋势。与全国相比,云南的城乡收入差距比较明显:2009年全国城乡收入比平均为3.3∶1,而云南为4.28∶1,比西部的西藏(3.78∶1)、广西(3.89∶1)、甘肃(3.95∶1)、陕西(4.17∶1)的城乡收入比都偏高;比中部的江西(2.76∶1)、湖北(2.85∶1)、河南(2.99∶1)、湖南(3.07∶1)、山西(3.30∶1)、安徽(3.13∶1)差距增大;而比起东部发达地区的天津(2.01∶1)、北京(2.23∶1)、上海(2.34∶1)、浙江(2.46∶1)、江苏(2.57∶1)差距则极其明显。从云南的历史发展情况来看,云南城乡收入差距80年代属于相对较低,自90年代开始差距被快速拉大,2005年接近了5∶1。虽然自2006年开始逐渐降低,但是仍然维持在一个相当高的水平,即从2000年以来,云南城乡收入差距均超过了4∶1的过高比率水平。而世界银行1998年发展报告根据36个国家的数据,认为城乡之间收入比率超过2的情况较少。因此,云南省城乡二元结构及发展失衡已相当明显,如何改变这种状况,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是云南省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云南发展概况

1、城乡生活和消费水平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变化最终反映为消费水平的变化。从总体上看,2010年云南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达到11074元,比1978年的314元增长了34倍,年平均增长107%;全省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由1978年的113.4元增加到2010年3398元,增长28倍,年平均增长90.5%。城乡消费支出比率自1978年至2010年一直维持在2倍以上,2000年达到了历史高点4.08∶1,之后逐渐回落,2007年降低到3.00∶1,但是最近几年又有所拉大。

2、云南城乡教育发展水平

目前,全省有小学校15826所(一师一校点6054所);普通初中学校1619所(不含九年一贯制学校);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52%,人均受教育年限接近7年;高等学校59所。随着“普九”省级验收工作的完成,全省129个县(市、区)全部实现“普九”目标。但是由于多年来云南农村基础教育投入总量不足,教育落后,人力資本存量低,且在“一元化目标,二元化结构”的制度设计下,让二元化政策的农村孩子在一元化目标(升学、上大学)中与城市孩子进行竞争,这本身就存在着差距和问题。

目前农村低学历人口的比例远远高于城市人口,城乡之间的巨大差距不仅成为云南省,也成为我国最主要、最显著的教育差距。云南农村基础教育在发展水平、办学条件、经费投入、师资队伍、教育质量等方面与城市基础教育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3、云南城乡社会发展水平

(1)城乡医疗。云南省城乡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严重失衡。重城市、轻农村的发展弊端,制约着城乡协调发展。80%的卫生资源集中在占总人口数26.6%的城市,特别是集中在昆明等大中城市;而占人口总数73.4%的农村只拥有20%的卫生资源。医疗资源中最关键的医疗卫生人才,全省共有医技人员16.75万人,其中47%在城市,53%在农村。

云南省农村医疗体制改革起步晚,发展快,新农合试点范围和参合群众迅速扩大,从2003年开始试点到2005年全线铺开参合率达到81.4%,到2010年参与2011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村居民参合率达到了96.18%。云南省2010年新农合人均筹资水平已经提高到140元。其中,中央财政补助60元、地方财政补助60元、个人缴费20元。在此基础上,全省新农合住院实际补偿比例要力争达到60%,个人报销补偿最高限额要达到3万元,并将逐步实现新农合一网通、一本通和一卡通。但是,与城镇医疗保险相比,云南农村新型医保还存在许多问题:一是医保费用相对偏低,在医药费用居高不下情况下,农村群众医疗压力仍然很大;二是县、乡镇、村级报销流程复杂,百姓难于理解;三是全省至今仍然未达“一无三配套”目标,约40%的乡镇卫生院不能开展外科常规手术,严重增加了农村居民的负担。

(2)城乡养老保险。城镇养老保险几经改革,目前,实行中央补助、省财政补助、单位缴纳(中央企业、农垦企业、私营企业20%,省属行业企业与地州市企业各24%,个体工商户18%)、职工个人缴纳费(统一执行8%)的统筹办法,到2009年全省城镇职工参保306.54万人,其中,参保职工216.32万人,参保离退休人员90.22万人。

云南农村养老仍以家庭养老为主(占全省农村人口的96.3%),以村集体“五保户”形式为辅。家庭养老实际由二部分组成:一是靠老人承保的“土地”;二是靠子女养老。由于大部分农村集体经济成为“空壳”,五保户“养老在许多地方仅仅成为供应口粮和死后埋葬”。

总体而言,云南城镇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均在逐渐增长,这也是城乡统筹中让人欣慰的一件事情,但是从各自所占人口比例来看,农村养老保险的比率相当低。由于人口基数过大,即使每年养老保险均在增长,但所占比例却变化不大,仅占4%~5%。

(3)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同全国一样,上世纪在谈及低保即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时,专指城镇居民,并不包括农村农民。自2007年起云南省人民政府决定在全省全面建立和实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来,云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相比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发生了非常明显的变化,保障人口自2005年的2.6万人增长至2009年的338.6万人,增幅十分巨大。

二、云南统筹城乡发展的条件分析

1、城乡差距缩小的政策保障

改革开放初期,党中央连续5年的“1号文件”都是关于农村政策的,这为农村发展铸就了坚强的政策后盾。2004年中央下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再次把农业和农村问题作为中央“1号文件”的主题。2009年中央“1号文件”再度聚焦“三农”,除了在前面6个“1号文件”的基础上强调促进农民增收、深化农村改革、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等重大内容外,进一步提出国家将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外,国家将把加大“三农”投入、增加农业补贴等作为扩大内需、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突破口。

云南是传统的农业大省,也是农村发展中面临困难最多的一个省份,中央的“1号文件”对云南省农业和农村发展带来了深刻影响,云南省相应实施了一系列的农业支农政策。如加大惠农政策扶持力度,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扩大主要农产品储备;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民生工程等投入;推行农村税费改革,取消农业税,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新农村合作医疗的试点和推广;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扩大退耕还林、还森林生态效益等林业直补范围,调动广大农民种粮积极性,保障粮食安全;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加速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加快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2、城乡和谐构建的经济基础

(1)工业经济:运行既好又快,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坚实保障。改革开放30年来,云南省坚持突出发展这一主题,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紧紧抓住国家加快西部大开发和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战略机遇,加速推进连接东南亚、南亚的国际大通道建设,着力打造绿色经济强省和民族文化强省,不断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着力培育和壮大烟草、生物资源开发创新、旅游、电力和矿产五大支柱产业,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全省国民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有了显著提高,取得了长期以来难得的明显成效,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各项社会事业不断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处于近10年来最好阶段。强劲的经济基础,为云南今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给予了充分的保障。

(2)农村经济:初具规模,积累能力得到了加强。经过多年建设,云南农村综合经济实力上升较快。全省农业总产值1978年僅为40.02亿元,1993年增加到799.33亿元,而2010年则达到了1810.53亿元,比1978年增长了45倍,年平均增长5.7%;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30.6元增加到2010年的3952元,增长30.26倍,年平均增长11.1%;粮食总产量由1978年的864.05万吨增加到2007年的1650万吨,增长90.96%,年平均增长1.8%;云南省农村的面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云南农业、农村和农民在城乡一体化发展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3)外贸经济:云南面向东盟的桥头堡。云南与缅甸、老挝、越南接壤,边境线总长为4060公里。截至2007年底,全省共有20个口岸,其中国务院批准的一类口岸有12个(公路口岸7个、铁路口岸1个、航空口岸2个、水运口岸2个);经省政府批准的二类口岸有8个(均为公路口岸)。另外还有九十多条边境通道、一百多个边民互市点。通过昆曼国际大通道,云南可直接进入东南亚,直达印度洋,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桥头堡。目前云南省正着力打造的第三亚欧大陆桥,是中国联通欧洲和大西洋的核心枢纽。云南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可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10+1”及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GMS)的发展为契机,提升“桥头堡”战略,立足对外贸易,打造一批面向南亚、东南亚和太平洋的农业品牌,提高产成品的高附加值,走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和认证农业的国际化道路,提高云南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4)生态经济:云南经济制高点。在全球高举生态经济大旗的今天,生态经济毫无疑问成为了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国家,云南正处于城镇化和工业化加快发展的历史时期,保护与发展的矛盾突出,只有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全面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才能建设好国家大西南生态屏障,发挥云南生态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实现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跨越。云南将立足工业基础,抓住农、牧、林业特色明显、生态环境良好的实际,走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之路。2009年6月通过专家评审的《七彩云南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纲要》提出从生态意识文明、生态行为文明、生态制度文明层面,确立了培育云南生态意识、发展云南生态经济、保障云南生态安全、建设云南生态社会、促进云南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等任务,在省级层面把云南打造成为生态经济的制高点,对于云南的全面、持续发展具有显著的意义。

3、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社会条件

农村和城市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农村发展离不开城市的辐射和带动,城市发展离不开农村的促进和支持。城乡一体化发展实质是给城乡居民平等的发展机会,要求把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纳入整个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全局之中进行通盘筹划、综合考虑,以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为最终目标,统筹城乡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环境建设,统筹解决城市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打破城乡界线,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共同繁荣。通过城乡布局规划、政策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等手段,促进城乡各种资源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不断增强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缩小城乡差距、工农差距和地区差距,使城乡经济社会实现均衡、持续、协调发展,使城乡分割的传统“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向城乡一体化的现代“一元经济社会结构”转变。

(注:本文系云南省应用基础研究计划基金项目“刺激消费政策对云南民族贫困地区民生改善影响研究”(项目编号:2011FZ09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张德亮等:云南城乡统筹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8(10).

[2] 汤德喜等:四川农村统筹城乡发展条件下人力资源开发的问题与对策[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9(6).

[3] 施虹: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促进我国经济快速增长[J].理论视野,2003(4).

甲醇燃料发展现状及推广应用分析 篇7

刚刚过去的“十一五”是我国甲醇 (Methanol) 燃料发展过程中最活跃的时期, 几个关键环节取得了战略性突破, 为“十二五”实现跨越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十一五”时期甲醇燃料行业的发展

在标准化建设方面, “十一五”期间, 国家甲醇燃料标准从无到有, 实现了零的突破, 具有里程碑意义。《车用燃料甲醇》和《车用甲醇汽油 (M85) 》两个国家标准先后于2009年11月1日和12月1日正式颁布实施。同期立项的《车用甲醇汽油 (M15) 》也完成了包括路试在内的全部7个重点项目的试验, 效果良好。

同时, 全国醇醚燃料标准技术委员会作为国家一级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于2008年9月23日正式成立。以醇醚标委会名义申报的《车用甲醇汽油添加剂》和《车用甲醇汽油中甲醇含量检测方法》两个标准也于2010年正式立项。

目前, 全国已有9个省份出台了20多个地方标准, 主要集中在燃料产品方面。其中涉及甲醇燃料安全规范和在用车技术改造条件的地方标准即将在山西省颁布实施。

在科技层面上, 甲醇燃料工程实践是我国诸多替代燃料中试行时间最长、解决关键技术问题最多的, 具有普遍性的8个难题已基本解决, 有些具有原创性和创新性。甲醇燃料发动机和整车研发生产不断取得突破。在用车领域, 以山西省为例, 开发的三种技术路线的乘用车甲醇汽油双燃料ECU控制单元, 成功改造约20 000辆在用车, 使用效果稳定良好。

截至2009年底, 全国涉及醇醚燃料 (以甲醇为主) 取得的国家发明专利和应用技术专利约110项。经专委会评审, 已有近百项产品、技术、科技成果完成了首批业内注册登记, 可供企业查阅参考, 交流交易。

在政策定位上, 我国甲醇燃料的行业政策入围早, 但产业定位迟缓。甲醇燃料, 特别是车用甲醇燃料一直在替代燃料政策覆盖范围内, 已连续十几年进入国家科技攻关、示范试点范围, 从来没有出现过明令禁止的政策设限问题。但产业的定位政策一直在“踏步”, 动而不进, 没有明显提升。在相关政策条款中, 甲醇和二甲醚以“醇醚燃料”的概念笼统出现, 对甲醇并没有分而治之, 政策用词的模糊和弹性映衬出政策的迟疑不决。

在行业层面上, 现阶段, 整个甲醇燃料行业总体处于由导入期向成长期过渡的初期。据不完全统计, 甲醇燃料已在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开始试行应用, 其中有9个省在政府部门牵头组织和政策支持下进行。除山西、陕西两省外, 其他省市都是选择1~3个地市进行试点。继“十一五”后, 圆满完成3个涉及车用甲醇燃料的国家“863”项目。“十二五”前期工信部在晋、陕、沪三地, 高比例甲醇汽车试点工作也已经启动。2010年12月15日, 陕西省在西安、宝鸡、汉中三市全面推广M15甲醇汽油。现阶段新上的低比例甲醇汽油的调制能力大多在30万吨/年以上。

对甲醇燃料的一些认识

现在甲醇的推广普遍向好, 但仍面临社会上对甲醇燃料的一些偏见和误解, 影响着甲醇规模化应用。面对这样的状况我们需要做一些有益的解释和说明。

大众普遍认为甲醇燃料是化石能源, 发展甲醇燃料是不是“以一种紧缺资源替代另一种紧缺资源”?

据调查, 我国煤炭探明储量为7 140亿吨, 其中约占20%以上的高硫高灰劣质煤基本未采。若拿出其10%的储量采用多联产技术生产甲醇, 可生产甲醇约40亿吨。

另外, 焦炉煤气对甲醇资源的支撑条件更好。2009年全国焦炭产量3.53亿吨, 除去其他用途, 可转化甲醇1 910万吨。2009年, 山西省产焦炉气共约280亿立方米, 除去炼焦及综合利用, 尚有100亿立方米可生产甲醇。目前, 劣质高硫高灰煤和焦炉煤气制甲醇已在多家企业应用。综合两方面情况来看, 目前在我国, 尤其是在山西省甲醇资源是相对丰富和安全的能源。

甲醇燃料与汽、柴油相比, 环保性如何?为什么没有列为新能源?

甲醇 (CH 3OH) 是一碳一氧四氢, 而汽油是C4—C14的碳氢化合物 (无氧) , 柴油是C18—C22的碳氢化合物。甲醇与汽柴油相比, 一是低碳, 二是含氧, 产生的CO、CH、CO 2很少, 在排放废气方面, 较常规汽柴油至少降低30%以上。因此, 甲醇燃料是典型的低碳产品和本质清洁的替代燃料。

两醇 (甲醇、乙醇) 、两气 (CNG、LPG) 都是替代燃料, 替代燃料是由传统燃料 (汽、柴油) 向新能源 (风能、太阳能、燃料电池) 过渡阶段的成熟燃料产品, 可在未来30~50年内发挥有效替代作用。

“谈醇色变”、“望而生畏”代表了多年来学界一些人所持的观点, 甲醇燃料的毒性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究竟如何?

从理论上讲, 甲醇和汽柴油一样, 都属中等毒性。美国国家环保署阿肯实验室提供的研究表明:甲醇比汽油对身体健康危害小, 相对汽油而言, 甲醇是比较安全的。只要在甲醇燃料中增加着色剂防止误饮, 在使用过程中严格按照规程操作, 不存在较大安全问题。

是不是掌握了添加剂等关键技术就可以顺利推广应用甲醇燃料?

甲醇汽油的应用推广是一个涉及“甲醇—燃料”产业链的系统工程, 没有“核心”技术不行, 但仅仅凭借“核心”技术也不行, 应用推广能否顺利进行, 靠的是“三成技术, 七成管理”, 必须所有的链节联动, 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 都有可能导致失败。

目前甲醇燃料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应用中:一方面通过正常渠道规模运作体现出的甲醇消耗总量有限, 甲醇汽油至今在我国没有形成大规模应用;另一方面通过不规范渠道大量流入成品油市场已是不争的事实, 国家相应的标准滞后, 造成了关键产品添加剂、配方五花八门, 缺乏规范, 缺少监督。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

“十二五”时期甲醇燃料的规模化推广

分析旅游专业发展现状及培养情况 篇8

目前旅游行业中具备的特点是:高收入、纯绿色、增加值高,故此世界各地都把旅游行业当成经济产业的主要构成部分。尤其是发达国家针对于旅游行业纷纷出台有力的政策进行促进发展,在这样的大潮流下旅游行业相关人才越发显得关键,因此对其培养更成为重中之重。

目前我国内,旅游行业也在GDP增长中扮演重要角色。它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就目前情况来看,旅游管理方面的人才却仍处于比较稀少的境地。国内很多高校现在也意识到这个问题,旅游管理方面的专业也在陆续筹备。国家的经济在不断的发展,国人对生活水平,生存质量的追求也越来越高。众所周知,我国有着丰富的旅游文化和名胜古迹。所以我们现在深入学习、研究国内的旅游资源,总结目前旅游业存在的问题以及有可能出现的状况,未雨绸缪,做出及时的应对,就显得格外的重要。

二、旅游专业教育的发展状况

旅游管理专业虽然在我国各大高校还不太成熟,但国外各大高校对这项专业却已经有了相对比较成熟的研究和设立。因为旅游业在国外发展的势头良好,所以这又回头刺激了人们对这一专业的研究以及人才的培养,因此旅游管理专业从来都没有衰落过,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当然,有了这些关注和投入,相应的回报也自然没有让人失望。事实上,旅游业的关键是好的人才而不是资本,在其发展演变中可以得出,一个优秀的管理者,有可能就会出一个不错的项目,一个区域就有可能出现一片繁花似锦的旅游新形态!

(一) 旅游专业管理人才

虽然人员的学历提高了,但中高级的管理人才并不容易招聘到。因为中高级的管理人员,例如计调人员,起码需要3年以上的导游经验,才能了解旅游业的实际情况,组织出来的产品才有说服力。缺少实际操作经验的应届毕业生必须经过历练,才能胜任类似的工作。但基层工作人员的流动性很大,能坚持下来并工作出色的人不多,造成中高级人才的缺失。另外,蔡梓雄也提到,现在的旅游专业学生缺少必要的旅游基本知识,甚至连什么季节最适合到九寨沟旅游都不知道。他们在学校里学到的,多为理论性的东西,实际性的知识不多,因此他们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际操作才能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面对中高级人才紧缺的问题,中山国旅主要还是从公司内部寻找和培训合适人选,升迁出色的员工,也以此作为一个上升的空间,激励基层员工。而且内部员工在公司工作多年,熟悉公司的操作,了解公司的企业文化,能够立刻上岗操作。为了招纳、培养优秀新人,中山青旅专门设立人才培养基金,对优秀人才进行多方面的特殊补贴、奖励等。

(二) 加强实践教育

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会被安排到各级酒店实习,实际操作所学到的知识。为了更具实际操作性和针对性,旅游教育将更加细化,而非像现在那样泛泛而谈。据龙良富所知,现时部分院校的旅游专业已开设温泉、高尔夫等学科,以培养更多优秀的对口人才。政府应创造旅游大环境龙良富提到,中山的旅游业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吸引点不够,缺少精品景点精品路线。政府应加大力度发展旅游业,开拓更多的吸引点,同时引导学校与旅游企业的沟通合作,创造旅游同行之间的联动,一同促进中山旅游业发展的平台,为中山旅游创造一个好的大环境。有了好的大环境和平台,旅游业才能蓬勃发展,从业人员也才有更好的发展空间。企业改变用人机制提高待遇,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这是必须的。另外也需加强系统培训,为自己储备中高级人才。龙良富赞成企业和学校合作,一方面能让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另一方面学校也为企业培养输送对口的专业人才。员工端正心态规划职业前途现时许多毕业生都比较浮躁,许多人都把导游工作看作是一个短暂的跳板,希望工作不久后就能从事计调、销售等工作。可旅游业是个讲究经验积累的行业,没有经验,难以胜任较高级别的工作。积累过程肯定很辛苦,龙良富认为,学生应该在过程中加强锻炼,培养自己对行业的兴趣,同时也应自我分析,为自己找到未来发展的方向,规划自己的职业前途。

(三)学校教育

从数字上可以了解到,近一段时期以来,国家的许多院校所设立的旅游专业已经有了不错的发展势头。根据调查,截止到2003年底,国内开设的中、高级旅游专业院校1027所,其中中等院校717所,高等院校526所。同期比较,虽然旅游院校总体数量降低了2.8%,但高等旅游院校的增长却有一个显著的提升,高达33%。而中等职业学校由于国家教育体制的不断调整及全国各地相关院校不断地整合兼并,数量持续降低比上一年度同期减少123所,降幅达至18.9%。2003年年全国相关专业学生总数为417058人,其中中等院校259623人,高等院校157409人。同期相较,旅游专业在校学生总体数量增加了22.6%,但增长的重点部分还是高等院校,升幅达56%,相较来说,中等职业院校只增长了8.1%。2003年,旅游院校平均学生数量为377人,同期增长了26.7%,这充分显示出独立成熟的旅游院校在不断的壮大,整体实力上升明显。

生物柴油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篇9

1 生物柴油概述

1.1 生物柴油定义

生物柴油是以生物质资源为原料加工而成的有机燃料, 主要成份是脂肪酸酯, 一般是由菜子油、大豆油、回收烹饪油、动物油等可再生油脂与醇类 (甲醇、乙醇) 经酯化反应制得。

1.2 生物柴油的主要特性

1) 环保特性。生物柴油本身以生物质为原料, 含硫量极低, 所以燃烧的时候二氧化硫及其硫化物排放极小, 在催化剂条件下, 可减少排放70%.生物柴油不含损害人体的芳香族烷烃, 燃烧后对环境、人体伤害很低, 据资料表明, 与柴油相比, 生物柴油可降低90%的空气毒性物质[1].生物柴油还是一种能效较高的燃料, 含氧量较高, 在催化剂条件下, 燃烧时一氧化碳的排放较柴油减少90%以上.生物柴油主要以酯化物形式存在, 在环境中很容易被降解, 被人们称为“绿色燃料”。

2) 可再生特性。可再生性也是与柴油相比的一大优势, 生物柴油来源于生物, 只要大自然的生物, 生生不息, 生物柴油就不会枯竭。这也是人类解决能源危机,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突破。

3) 其它性能。生物柴油的冷滤点一般在-20℃左右, 完全不用任何添加剂, 便可实现低温启动。在动力方面, 其含氧量高, 十六烷值大, 燃烧性能优于柴油;在机械保护方面, 生物柴油对管路没有腐蚀性, 燃烧后在燃烧室内无积炭, 润滑性能也非常好;另外, 安全性也是优于柴油的, 着火点高, 不属于危险品, 储存、运输和使用均较为安全[2]。

2 生物柴油的现状

2.1 国外现状

生物柴油于1988年诞生, 由德国聂尔公司发明, 它是以菜子油为原料, 提炼而成的洁净燃油。完全可以替代柴油, 并且具有较好的环保性和可再生性, 引起了世界发达国家的高度重视。美国是最早研究生物柴油的国家, 生产主要以大豆油为主, 年产量大约100万t。美国联邦政府、国会以及有关州政府通过政令和法案支持生物柴油的生产和消费, 并采取补贴、免税等措施, 使生物柴油的发展非常迅速。

生物柴油使用最多的是欧洲, 2010年生物燃料占成品油市场份额的5.27%, 欧盟为了鼓励生物柴油的生产, 制定了一系列促进机制和激励政策, 如对生物柴油免征增值税, 规定机动车使用的生物动力燃料占动力燃料营业总额的最低份额。其中德国是欧洲最大的生物柴油生产国, 2010年生产已达800万t, 全国有近700多个生物柴油加油站。

日本也是一个使用和生产生物柴油的国家, 主要以煎炸油为原料生产生物柴油, 2003年就达到了40万t的生产水平, 为了降低成本, 还建立了专门的工业化实验室。目前日本的生物柴油产量逐年递增。

2.2 国内现状

自从加入世贸以后, 能源与环保就成为中国面临的两大问题, 因此我国在这方面也做出了巨大努力。生物柴油是解决能源危机的一项重大突破, 我国研究起步晚, 但成绩显著, 一些成果甚至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然而生产方面, 与发达国家相比, 差距还是比较大的, 具体表现为:生产能力低, 产油量少, 我国生物柴油设计年产量300万t, 实际只有40万t左右。生物柴油技术设备落后, 政府没有给予相应的税收减免和财政补贴, 造成成本较高, 价格偏高。国家对生物柴油的市场操控不够, 造成市场缺乏行业规范, 以次充好, 鱼目混珠的现象经常发生。国家没有成立专门的科研管理机构, 研究开发主要靠民间自发进行, 缺乏统一的指导和有效的沟通协调, 导致重复研究的现象严重。

与国外相比, 我国在发展生物柴油方面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长期徘徊在初级研究阶段, 未能形成生物柴油的产业化, 政府尚未针对生物柴油提出一套扶植、优惠和鼓励的政策办法, 更没有制定生物柴油统一的标准和实施产业化发展的战略。因此, 在面对经济高速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下, 加快高效清洁的生物柴油产业化进程就显得更为迫切了[3]。

3 生物柴油发展前景分析

中国是一个用油大国, 2010年对柴油的需求量已超过了1亿t, 然而经济的持续增长, 柴油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 预计到2015年, 我国柴油的需求量将达到1.3亿t。这么大的需求量, 国内是无法满足的, 这就为生物柴油的发展带来了广阔的空间, 是以后能源经济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

一方面, 生物柴油产业化, 为广大农民带来了致富新路子。生物柴油的原料以各种动植物油脂为主, 一旦产业化, 必然引起农业产业结构的改变, 从而走出一条农林产品向工业品转化的富农强农之路, 增加农民收入。另一方面, 使煎炸油等废弃的油脂有了重新回收利用的途径, 为广大人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生物柴油的特性表明, 它是解决能源危机, 替代柴油的最佳产品。可再生、无污染必将得到政府政策和资金的支持, 静观国外现状, 国家对生物柴油的生产企业实行免税和给予财政补贴, 规定机动车使用的生物动力燃料占动力燃料营业总额的最低份额, 出台种植生物柴油原料的惠农政策和相关财政补贴等, 这为我国生物柴油的发展提供了线索, 生物柴油的产业化之路必然是一帆风顺的。

总之, 生物柴油向产业化方向发展是一个必然趋势。我国应该未雨绸缪, 尽快制订相关标准、经济政策和法律条例, 尽快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产技术, 使我国的生物柴油产业沿着健康的路线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冀星, 郗小林, 孔林河, 等.生物柴油技术进展与产业前景[J].中国工程科学, 2007 (9) .

[2]杨颖, 田从学.我国生物柴油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J].中国粮油学报, 2010 (2) .

软件行业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篇10

1.1 软件企业竞争更加残酷, 差距拉大。

在我国软件行业当中, 小型的软件产业占主导的地位, 大部分软件企业的规模相对较小, 很多方面存在着瓶颈问题, 无法满足市场的大需求。而这些小型的软件企业在推出具有相当竞争力的软件产品时也会由于人才紧缺、高成本等问题而面临巨大的压力, 从而处于一种十分不利的地位。这些企业将会随着时间的发展逐渐被取代甚至并购, 而一些能够在这种激烈的竞争条件下继续发展下去的将会对中国的软件业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这样不仅仅可以使得国内的软件产业得到有效的统一还能够在国际商场上占领一定的地位。软件行业需要的是技术, 是智慧, 更重要的是需要自身条件的优越, 资金、人员、规模等等这些都应该考虑在内。软件行业的不断发展需要我们时刻留意并正确的把握时机, 在变化多端的软件业中立于不败之地。

1.2 软件行业逐步走向国际化。

自从进入二十世纪以来, 尤其是二十一世纪, 我国国内的很多软件自发的走出国门走向国际市场与国外的很多软件共同竞争比拼, 在不同程度上感受到了国际市场上软件竞争的氛围, 而中国自从加入了WTO组织之后, 软件行业走出国门也是必然趋势。国内的企业若想更好的发展自己, 就要冷静的分析个人企业的面临形式, 不断地完善自身企业, 渐渐地增强全球化的商品销售意识, 而如果企业抱有幻想, 仅仅想通过闭门造车来满足自身目前的发展那反而会渐渐走向低谷。

1.3 软件与硬件的结合更加紧密。

在我们平时使用的很多家用电器中, 软件和硬件的结合是逐渐的走向普遍化, 目前我们使用的家电当中就包括全自动的洗衣机等等, 这些都是软硬结合的结果, 可以想象, 在未来将会出现更多的全自动化产品, 通过这样的技术极大地方便了我们的日常生活, 我们可以更加容易的去操作。软件和硬件的结合对这两个方面都有好处, 一方面, 软件依赖与硬件从而使得空间和载体拥有更加大的发展空间而硬件依赖于软件则会使得硬件强大的功能更有益于发挥使用。

1.4 软件行业需要更多的专业技术人员。

目前的软件行业更加注重高科技化, 既能够满足客户们多个方面的需求, 又能够简单易操作, 这就需要专门的技术人员来进行研究生产, 此外创新能力也是不能缺少的。目前我们使用的计算机操作系统软件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从以前简单的软件系统发展到今天的WINDOWS8系统, 不断地进步, 不断的完善, 这与那些技术员工的努力使分不开的。而软件改善的越好, 需要这种软件的客户们就会用越多, 这些技术员工反而逐渐的转移成为了蓝领阶层, 软件企业更加需要一些具有高水平的技术人员, 他们十分精通业务, 十分熟悉软件行业方可。

2 软件行业的前景分析

中国软件产业正在遭遇着人才缺乏的尴尬。很多软件企业核心人才匮乏, 也没有核心技术, 只是简单模仿、附加没有工业规模。软件企业和软件人才结构也极为不合理:几乎没有从事个人消费者软件的企业, 缺乏同时懂技术和管理的人才。

中国软件产业不可避免的在发展过程中遭遇了两个瓶颈:首先是企业规模普遍过小。其中67%的软件企业少于50人, 26%的软件企业在50-300人之间, 而且也缺少核心技术;多数企业仍处于模仿、附加过程阶段, 没有工业规模, 其次是软件企业和软件人才结构不合理。未来人才需求具体体现在以下两方面。软件人才期待高品质的企业, 软件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软件人才, 全国软件学院联席会秘书长李璞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说过, 软件行业是一个飞速发展的行业, 也是一个充满机遇的行业, 但是我国的软件行业发展的现状十分尴尬, 虽然人才济济, 但是规模还不如印度。最关键的问题并不是基础软件设计人员的缺失, 而是高层次的、具有系统分析能力和项目管理能力的人才缺乏。

中国的软件设计师过度依赖个人技巧, 缺少合作精神也缺乏合作条件。企业的项目分解不细、项目管理松散, 导致程序员只能通过个人的理解去揣摩项目要求, 而工作之中也没有有效的机制去检验工作的进度和成效。这样的现状大大限制了所开发软件的规模, 让大型项目无法管理和协调, 因此中国的软件企业大多是小企业。但是总体来说, 软件行业还是很有前途的, 某些弊端也终会慢慢解决。

结束语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 软件行业还是具有相当大的发展前景, 尽管目前的状况时好时坏, 严重的缺乏相关的技术人员, 但是只要软件行业抓住相应的时机, 努力完善自己, 改善自身存在的不足就可以慢慢的走出瓶颈, 铺设自己的发展道路。

摘要:从目前的软件行业来看, 其发展存在着很大的机会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很难说软件行业在未来的发展中会是什么样子, 未来发展中存在着很多不确定因素, 有制约着其发展的, 也有促进软件产业发展的。但是不容否认软件行业的发展不断的走向国际化, 在国际的发展大方向上还是好的。

关键词:软件行业,发展现状,前景,机会

参考文献

[1]过鹏程.中国会计电算化向国际财务趋势发展[J].浙江财税与会计, 2011, 5.

[2]曹军.会计软件向管理方向发展的思考[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学院学报, 2010, 4.

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篇11

关键词:服务贸易;现状;环境;政策建议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巨大推动下,服务贸易发展迅速,在全球贸易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其发展程度已经成为衡量一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指标。据WTO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世界服务进出口总额为89650亿美元,比2012年增长6.1%。其中,出口46250亿美元,同比增长6 %;进口43400亿美元,同比增长 5.3%①。中国排名第三,美德英等发达国家在服务贸易领域占据着主导地位。

一、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及环境

根据我国《服务贸易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我国服务贸易整体上发展迅速。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从1982年的44亿美元增长到2013年底的5396亿美元,32年间增长了近123倍,且服务贸易增长速度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32年间,我国服务贸易占全球服务贸易的比重从0.6%增长到6%,出口世界排名由第28位上升到第5位,进口世界排名由第40位上升到第2位。"服务贸易发展规模居发展中国家之首。我国服务贸易全面发展的格局已初步形成。运输、旅游等传统服务贸易部门继续稳步发展,保险、金融、信息服务、咨询、广告等新兴服务贸易部门开始兴起。在区域发展方面,北京、上海、广东、浙江、天津等东部沿海省市,发挥地理区位优势,立足于扎实的现代服务业基础,成为服务贸易发展的主力军;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发挥独特优势,不断加快发展步伐"②。

总体上来讲,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竞争力不强,出口能力较弱,大量进口,服务贸易逆差大。服务贸易出口较低端,出口大多是属于运输和旅游等比较传统的服务,而大量进口保险、专业、信息和金融等方面的现代服务[1]。当前服务贸易发展的主推力是和制造结合在一起的现代服务。"一流的跨国公司都在转变,由纯制造转化为既卖制造也卖服务,有的甚至完全转变为服务企业,且服务收入大大超过制造收入。比如IBM公司,原来是专业生产计算机的制造商,现在他把计算机的制造全卖给了联想,他做软件开发和智能化方案设计"③。而我国目前在这方面的竞争力还是相当弱的。

当前我国服务贸易发展面临着历史性机遇。一方面,在全球贸易自由化和全面开放的背景下,全球产业结构升级与调整、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等因素,将促使全球服务贸易稳定向前增长,并使我国企业获得更多的进入国际市场的机会。二是来自我国政府对加快发展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大力倡导和支持。据来自商务部的消息,商务部将推动建立服务贸易发展专项资金,加快推进服务贸易发展。总体上,我国服务贸易发展面临着良好的国内外环境。

二、我国服务贸易发展政策建议

(一)有效改善服务贸易结构

世界服务贸易正朝着技术、知识密集型方向发展,专业、技术等现代服务贸易的比重不断上升。而我国现代服务贸易尚处于不发达的阶段,出口结构不够合理,运输、旅游等传统服务出口占居主导地位,而信息、技术、金融、保险和专利使用等现代服务出口则占比偏低[3]。对此,我国应加大对信息技术、金融服务等方面的资金人力等投入,不断完善服务贸易结构体系。

(二)完善服务贸易法律法规体系

发达国家在服务贸易领域已建立了完善的立法部门,相关法律法规体系的建设已十分成熟。中国近些年来在服务贸易领域的法律规章逐步健全,但立法总体上还不够健全④。今后要注重法律法规体系的统一性和整体性,向发达国家学习借鉴,逐步建立和完善服务贸易领域各项法律法规,推动服务贸易有序发展。

(三)加强对服务贸易人才培养

服务贸易的发展需要具有专业知识的人才。而我国目前相当缺乏这样一批既精通国际贸易业务流程、熟悉国际国际规则,又熟练掌握外语、涉外工作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必须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和贸易人才的培养。可通过以下途径来发展人才战略:首先,大力培养本国优秀人才,开设服务贸易方面的课程,设立培训机构;其次,制定一些激励机制并提供丰厚的福利待遇,招募一些外国的专业人才,来帮助我国在服务贸易领域的发展[4]。

(四)加大财政对服务贸易出口投入

政府需继续加大对服务贸易出口的资金投入,推动建立服务贸易发展专项资金,同时鼓励外资、民间资本等对服务贸易出口的投入,通过多种渠道筹备资金,保障服务贸易出口顺利进行。同时,加大鼓励和支持服务贸易公共技术平台的建设。

(五)加大金融保险支持力度

"要加大政策性金融机构对服务出口的支持力度"。对于符合产业政策的服务贸易企业,政府应鼓励金融机构对其提供金融服务方面的支持,同时鼓励各金融机构加快研发创新企业所需的金融服务产品。此外,"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应在国家政策的范围内更多地开展服务出口信用保险业务,为服务贸易出口提供保险支持"[5]。

(六)逐步推进服务贸易自由化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我国应积极主动参与国际分工和合作,不断加深对外开放水平,不断开放国内服务贸易市场,提升中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我国也应积极参与国际服务贸易多边谈判,并在谈判中发挥积极作用,承诺市场准入的同时,争取对自己发展有利的条件,提出合理要求[6]。

(七)积极创造良好外部环境

要不断加强建立政府间的服务贸易合作机制。通过国际谈判与深入合作等手段,推动建立自由平等的国际服务贸易体系和合理的国际服务贸易出口格局。为我国服务贸易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注释:

①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服务贸易和商贸服务业司

②来源:《服务贸易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③来源:人民网. 我国服务贸易发展速度快,竞争力有待提高

④来源:《服务贸易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参考文献:

[1]陈星. 与货物贸易直接相关的服务贸易研究[D].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 2013.

[2]顾晶. 中国服务贸易现状浅析[J]. 商业经济.2010,09:106-120

[3] [4]于凤. 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及政策选择[C]. 沈阳市: 沈阳市科学技术协会, 2013.

[5]刘凤颍. 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及其发展对策研究[J]. 东北师大学报,2009(04):64-65

泰拳在我国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篇12

关键词:泰拳,发展现状,对策分析,权术

泰拳是泰国武术界的灵魂和核心,就像中国的少林功夫一样,是一个国家和名族武魂的象征。一般处于这种地位的,无论在民间还是在社会高层,都广受人民的欢迎。徒手搏击中,以狠厉闻名遐迩。泰拳是一项强者的运动,无论是从真实水平还是从意识形态来看,它都是一项轰轰烈烈的运动。这项广泛的群众性体育运动项目,一直呈赶超的模式飞速发展。自2008年首届全国拳击比赛开展以来,泰拳在中国得到了飞速发展。泰拳在我国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反应了民族文化的融合和发展,推动了国家间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显现了,只有民族大融合,才能将它的教义和精神发扬光大。狭隘的民族自我主义者,是无法在意识形态领域长久存在下去的。

从泰拳在我国的发展来看,每年新成立的俱乐部在逐年增加,技术水平也在突飞猛进。从职业比赛上来看,我国泰拳运动的选手们,甚至有望超过泰国本土选手,成为泰拳运动上一支强大的力量。它比之中国的散打,从文化和技术层面交流分析更加难较高低。因为它成为国内的正式比赛项目,无疑又给其在中国的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泰拳的发展,对于我国传统武术的发展,也是巨大的挑战。武是中华民族至高无上的瑰宝,它的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文化中最耀眼的一颗星。在泰拳的发展和弘扬之中,是绝对不能丢弃掉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在历史发展的洪流中,武术的影响力在下降,而作为异族文化的泰拳的影响力却发现在增长,不得不说,作为民族文化,在传播和发展途中,多元文化的融合,无疑促进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

1 泰拳在我国的发展史

泰拳在广义上有通用译法,即泰国独有拳术,以自由的方式相互击打。它堪称格斗技中的极品,在瞬时击倒对方。泰拳凭借技巧、气力、智谋及精神力量,形成了一套独立完整的武学体系。传说土著拳术的由来已久,无论是古时的尚武之风还是近代的泰拳迷们,无疑在追求自由刺激的心理。

唐史记载,泰族原居于我国云南省,为“大理”,在当时政治组织机构已相当健全,在文化、艺术方面同泱泱大国的天朝可以媲美。发展至元代初期,大理国灭亡,原存旧部南移他国,后汇聚成一个强悍的帝国——暹罗王朝,也就是现在的泰国。因泰国频受四邻侵略,历朝历代只有以武力才能保障国之存在的根本。因而尚武之风盛行,在民间就连儿童也习练拳艺,大城皇朝鼎盛时期,拳斗之风日益盛行,逐渐在民间成为一种时尚……

泰拳作为体育运动的一种,伴随着体育的全球化和自身的国际化优势,在中国许多地区都受到了热烈欢迎。

泰拳的拳众已经遍及到全国各地,在很多地区,重金聘请的泰拳授业师,礼遇优厚,薪金颇丰。2012年3月,中国武术协会代表团受邀访问泰国,与国际泰拳业余联合会(IFMA)和世界泰拳理事会(WMC)会谈并签署了双方合作备忘录。这是中泰武技方面体育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为我国武术与泰拳项目的长期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特别是近年来,由于瘦身热潮,一些人便利用泰拳的高热量消耗来代替有氧舞蹈,在习得一技之长用作个人防卫之余,将泰拳的精妙之处毫无遗漏地展现出来。

2 泰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商业化的泛滥,在物欲横流中。道德沦丧,人心不古。就泰拳本身的价值而言,它不单单表现在比赛层面的精彩,而且以严格的纪律和均衡美观,被颂为各类运动中最完美的运动。因为此,区域间在泰拳俱乐部上面花费的开支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名族武术中的投入和产出比。对于外洋文化的浸淫,直接性地打压了中国传统武术,比如说散打和少林拳等。

因为泰拳的发展,在中国引起了广泛的影响,使得泰拳作为异族文化的产物,在多数盲目爱国的古武爱好者产生较为强烈的抵触心理。弘扬民族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固然是一件好事,但当今社会的发展方向是,将多元文化作为文化传承的平台,多方交流与合作,为共建和谐地球贡献自己的力量。传统民族文化固然有其现实意义和使用价值,但盲目排外,不接受国际上优秀的现代文化,就会像过去的清政府一样,在坚船大炮的轰击下,落后于历史潮流。

泰拳的发展中,会遇到许多问题。因是源自泰国,加上它的高耗能及传授师的高薪待遇,使得成立的泰拳馆多数成为富人的专利,空间和人脉发展严重受限。因为传统文化中,技术和人力资源的匮乏,使得泰拳作为一个高消费的运动项目而存在。

3 泰拳发展中的对策分析

世界文化大交融的背景下,人们认识的局限性。因为近代中国的贫穷落后和被动挨打局面,使得清朝的那些有志之士奉行“拿来主义”,即照搬和全盘复制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一切生活模式,而“以夷制夷”无疑解决不了实际性的问题,这就有了“维新运动”。在当时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背景下,局限性很大,可行性很小。这种前提下,很值得我们探讨。诚然,在科技和经济上我们落后于发达国家,但在文明和文化建设上,我们的优势也很明显,这就要求国家保护和扶持我国的本土文化,将体育文化的发展重心转移到我国本土文化上来。

文化间相互冲击波的影响。因为体育的全球化思想,使得作为泰拳的运动项目发展较之中国传统武术更具竞争性,趣味性和影响力。泰拳的研究水平在我国尚不属于高层次,在基础研究和理论研究上比着泰国本土居民不具专业性。因为泰拳在中国的发展往往重视它的比赛结果和形式化的舞台冲击效果,而忽视了作为民族文化必须要的内在修养,单单重视花拳绣腿,而将修习泰拳的现实意义模糊化了。

体育名人邓星华论断:“体育全球化的倾向,必然导致霸权地位的进一步强化,阻碍民族体育的健康发展”。正确做法是,在吸收外来文化时,要“吸取精华去其糟粕”,“反对文化入侵,但不排斥异族文化的优秀价值”。在当前体育全球化的大好形势下,加快对我国传统武术文化的建设进程,将富有民族个性的文化发展到世界这个大环境之中。分清传统体育的文化内涵,加深国家间的感情,增强各国间的密切联系。

成立的泰拳俱乐部,应对民间广为开放,使它不仅仅成为国际上的体育比赛惯例,而是作为文化长存于国际间。以它精密的管理、严格的锻炼、高层次的科学化,流动到全球,将它的资本迅疾地在我国流动扩张下去。以经济化体制的改革和政治经济文化的多方刺激,将中国传统武术发扬光大。

4 结语

上一篇:管理的实效性下一篇:区域创新:创新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