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学与素质教育(精选12篇)
小学教学与素质教育 篇1
21世纪的教育正在出现一系列新的变革趋势, 各国教育在更高普及程度的基础上, 更加注重于提高质量和效益, 其中培养高素质的富于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已被摆到了一个突出的位置上。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 我国逐步实施的素质教育, 是一项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全面素质为宗旨的改革实践, 其最为核心的价值目标也正是教育对人的创新精神的培植和创新潜能的挖掘。在小学教学中, 如何实现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界面临的重点问题之一。
1. 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教育是一种旨在促进人的素质发展, 提高人的素质发展质量和水平的教育活动。从广义上讲, 凡是提高人的素质的教育活动都是素质教育。从远古时代长辈传授狩猎、采摘野果的经验给下一代, 到当今社会的各种各样有助于人的素质提高的活动, 都属于素质教育的范畴。本文所论述的素质教育主要指学校 (尤其是中小学) 的素质教育, 其涵义是学校为完成一定阶段学生素质培养目标所规定的任务而进行的一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小学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 就是使我们的受教育者在走向社会前具备必要的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各种基本素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 中小学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奠基工程。
2. 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
2.1 社会实践活动意义
社会实践活动的特点是引导学生走出校门, 走向社会, 走向大自然, 使学生们开阔眼界, 增长知识, 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教育的精神。社会实践活动课把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文化知识素质、身体心理素质教育融为一体, 有助于增强课程育人的整体功能, 有利于全面落实义务教育的培养目标,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和动手动脑能力, 有助于学生个性健康发展。
2.2 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
社会实践活动必须依照不同年级的年龄段特点安排不同形式不同内容不同层次的活动, 一定要适合学生年龄段的心理、生理特点, 使学生力所能及。既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 又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 达到扩大视野、增长才干、培养志趣的教育目的。社会实践活动课可以每学期安排一次, 课时量应由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而定, 如军训活动课可以和“少年军校”活动结合起来。目前很多地区、学校和驻地军队、武警部队挂钩成立了“少年军校”, 定期组织军训活动, 可以把军训课和军校的活动结合起来, 开展定期轮训, 按军训课程安排, 远足活动课可以和参观、访问、建立“手拉手”友谊校等活动结合起来, 可以开展“走向大自然的怀抱”采集动植物标本等活动。
3. 学习习惯的培养
习惯是人们在生活生产, 学习活动中长期养成而不易改变的语言行为, 思维方法, 条件反射长期积累的行为定型。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 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还可以指引学生学习的方向、方法, 为学好数学准备良好的心理品质。
3.1 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
“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意思是讲要做好一件事情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 课前要培养学生预习的好习惯, 预习不能流于形式, 要真有效果。我们要天天布置预习作业, 列预习提纲, 做好超前预习, 上课要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让学生谈谈在预习中发现的新问题及新知识。良好预习习惯的形成为课堂教学节约了许多时间, 使得教师不必讲解学生就能自己获得知识。既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也改善了师生关系, 更重要的是学生获取知识能力的提高。
3.2 专心听讲习惯的培养
专心听讲是学生在数学课上接受信息, 获取知识的基本保证。我们要善于捕捉学生的注意力, 善于巧妙提问, 启发思维, 引起学生的兴趣。我们也要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常规训练, 提出专心听讲的具体要求和方法, 养成专心听讲的习惯。课堂是师生互动的过程, 专心听讲不但要求学生认真听老师讲课及各种教学活动, 还要注意听同学的发言, 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
3.3 独立学习习惯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逐步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习惯, 如独立完成数学作业, 独立思考等等。在课后鼓励学生学习小报, 参考书, 习题书, 整理知识, 总结归纳, 培养独立学习的习惯。
4. 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预测, “21世纪是创造教育的世纪”。国际教育界认为, “知识经济时代也就是创新教育的时代”、“教育主题是实施创新教育, 培养创造型人才”。我国现正在全面推行“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 如何培养创新精神、实施创造教育, 这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面临的崭新课题。
兴趣是创造思维活动成功的先导。一个人的创造性成果, 无一不是在对所研究的问题产生浓厚兴趣的情况下所取得的。兴趣是人们心理活动共有的特征, 一个人要在学业上有所发展、有所创造, 首先必须对学业产生兴趣, 肯用全副精神去做。生物学家达尔文、数学家华罗庚是这样, 阿波莱顿发现电离层也是这样, 就连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成功轨迹的起点是他永恒的兴趣对电脑网络的痴迷。所以, 教师在教学时, 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创设情景, 着力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用妙趣横生的问题吸引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创造。
可见, 只要教师充分发挥智慧, 创造思维的新视角, 以新颖的方式去诱导、激发学生的兴趣, 就一定能使学生向往科学, 追求真理。学生的创造意识也会随着培养起来。
总之, 中小学要从实际出发, 切实提高学校自身发展学生素质的能力。要以“创新能力为核心”, 制定教师素质标准和教师基本功体系, 使得教师成为一专多能、教育理论素质好、敬业精神强的教育教学专家, 以胜任学生素质培养工作的需要。要按照不同阶段学生素质培养规格, 配置教学仪器、设施设备, 尤其是现代化教育设施设备的配置和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 创设素质教育所需的各种教育教学条件, 为学生的素质形成与发展提供物质保障。素质教育并不是一个空洞的话题, 只要执教者处处以学生为主, 平等待人, 从大处着眼, 小处着手, 爱心、耐心、细心三心皆备, 素质教育完全是能够搞好的。
摘要:素质教育是一项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全面素质为宗旨的改革实践, 其最为核心的价值目标也正是教育对人的创新精神的培植和创新潜能的挖掘。本文分析和论述了小学教学与素质教育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教学,素质教育,创新能力
小学教学与素质教育 篇2
【摘 要】作为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基础学科――小学语文,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应担负着极其重要的任务。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语文教学 素质教育
一、从“素质教育”的视角,看小学语文教学
1.对“素质教育”的初步认识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简言之,是注重受教育者基本素质发展的教育。
2.“素质教育”和小学语文教学
“学校教育,其涵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其根本属性是“培养人”。“素质教育”就是面向21世纪对基础教育的需求,针对中小学中一度普遍存在的“应试教育”的弊端而提出的,它明确了基础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宿。
学校课程是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手段,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毋庸置疑,作为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基础学科――小学语文,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应担负着极其重要的任务。这种认识,基于“语文学科的功能和语文教学的任务是多维的,既包含发展语言这一基本功能和任务,又包含再现知识、认识世界、形成学习方法的功能和任务,也还包含着提高思想、陶冶情感的功能和任务”。不难看出,组成语文学科功能的各要素,与人的素质结构各层次要素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人”通过个性认识和社会实践活动,形成比较稳定素养的过程中,语文的学习必然会施以重大的影响。此外,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是素质的特点之一。素质是社会文化通过个体有意识地反复交错进行的“内化”和“外化”,逐渐积淀而成的身心发展的品质,而这种“内化”与“外化”的主要“工具”是语言。况且,小学阶段是整个学龄期语言和思维发展的最佳期。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应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具有其它学科或教育形式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应试教育”的桎梏,区域性的教育体制正在完善之中;学校干部、教师队伍的建设,不能适应教育飞速发展;教学研究的成果,不能更大范围地转化为教学效益等原因,造成一部分学校,乃至地区的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素质教育”的提出,有利于端正教育思想,有利于区域性教育体制的完善,有利于学校干部、教师队伍的建设。这些都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同时,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我们应该抓住契机,深入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以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二、实施“素质教育”,深化小学语文教学改革
1.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和其它的概念一样,“素质教育”也具有“内涵”与“外延”这两个逻辑特征。内涵所反映的是事物的特有属性,外延则是具有这个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属性的对象。只有注重概念“外延”与“内涵”的辩证统一,才可能取得实质性的认识。
在这种认识下,才能不偏离“培养人”的基点,使听说读写训练作用于学生基本素质的发展。比如:识字教学,就会既完成一定的识字量,又注重识字能力的培养,以及良好习惯的养成。就不会忽视“四会”(读准字音、掌握字形、理解字义、学会使用)的要求,而造成学生能记得“这个生字是××课生字表中的第几个”,但作文时却写错这个字的现象。阅读教学,就会既注意字、词、句、段的基本功训练,又注意篇的整体内化吸收;既注意语言完整性、准确性、形象性、条理性等方面的培养,又注意晓以规律、渗透学法。就不会忽视听话、说话、朗读、复述、背诵方面的教学。作文教学,就会把作文过程视为一种有规律的认识过程,体现出观察是前提,表达是结果,思维是核心。就不会再让学生背记范文,考试时按照题目“一文多变”了。
2.“内化”与“外化”
内化和外化是马克思提出的哲学思想,在心理学方面的运用。“所谓内化指的是一种过渡,由于这种过渡的结果,对外部物质性对象的外部形式的过程转变为在智慧方面、意识方面进行的过程;在这种情况下,它们经受了特殊的转化――概括化、言语化、简缩化,而最主要的,是能够超出外部活动可能性的界限而进一步发展。”素质就是在不断的“内化”和“外化”的过程中,积淀而成的身心发展的品质。它显然蕴藏在体内,一旦需要,可以按主体的意志转化为行动。语文教学的“素质教育”功能,就是利用文化的作用,使潜能走向现实。这一开发的过程,即被视为素质的发展。
由于儿童年龄特征的局限,教师在听说读写的示范作用至关重要,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内化吸收及外化表达。鉴于汉语言文字的特点,一是要重视汉语拼音帮助阅读的作用,二是前三年(六年制小学)完成大部分识字任务――1850字,目的在于促进阅读和作文的训练。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问题之一,是把精力集聚在书面考试的答卷上,甚至不惜加重负担,以牺牲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代价。这样,不但不利于内化吸收及外化表达,而且从客观上起到扼制个性发展的负作用。
最近,接触了一些有关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资料,概括起来有如下若干方面:一是评价制度的改革,使评价标准适应素质教育,考试内容体现全面,评价程序趋于民主化;二是教学方法注重确立学生主体地位,激励学生主动学习;三是教学内容为训练服务,加大阅读和作文的份量,突出自学能力的培养。这些做法的核心,是优化内化与外化的进程,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
3.能力和习惯
听说读写能力属特殊能力的范畴,严格地讲,在小学阶段只能是技能。它是以一般能力(注意、记忆、观察、思维、想象等)为基础,一般能力的培养又是靠特殊能力的训练而体现的。而习惯是一种长期养成的比较固定的、机械地完成的自动化的行为或动作的特殊倾向。可以这样讲,习惯应该属于作为个体的“人”素质的有关部分。
小学语文教学与素质教育初探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 素质教育 教学探索
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而提出的,应试教育是脱离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单纯为迎接考试,争取高分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一种教育。而素质教育的小学语文教学是依据国家的教育方针,着眼于学生及社会长远发展的需要,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宗旨,以注重培养学生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主要特征的教育。体现主体性、全体性、全面性、基础性和发展性原则。它主张学生自主地生动活泼地学习语文,它要求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方法,使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它以培养能力,提高文化素质、文化修养出发;它不仅注重课堂教学,而且重视课外语文活动。这样内外结合,“双轨”运行,全方位多侧面地学习语文,教师不是让学生在做大量的应试篇章或练习册,而是积极引导学生多读课外书,多写课外笔记,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
一、转变陈旧教育观念,增强素质教育的意识
转变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要充分认识应试教育这样一种异化了的教育现象所造成的恶劣后果———把考试的成功等同于教育的成功,成就了少数尖子生,丢掉了大多数学生;抓了智育,丢掉了其它,甚至以损害身心健康为代价。提出素质教育,其目有是使教育的本质回归,提高素质教育,是力求实现教育发展人的功能,通过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以期为国家不断地大量培养具有较高素质的人才。我们要以历史的使命感和教育工作的责任感,去战胜旧的教育观念,坚决摒弃片面追求高分数的短视行为,不断增强素质教育的意识。
二、明确教学目标,准确理解和正确处理教材
一堂好的语文课,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全面发展。改变单纯传授知识为主要目标,制定符合素质教育的科学化的目标体系,以有利于检测和操作,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学时,首先教师应明确目标(即明确总目标——教学大纲;阶段目标——年级要求;单元目标——单元要求;达成目标——课文要求)体系及教材编排特点,做到达成目标在课堂教学中落实,紧扣单元目标,体现阶段目标,关联总目标。在制定课堂教学目标时,教师心中应当清楚这篇课文在单元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整册书中的地位和作用,运用系统论的原理正确解决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做到全局在胸,步步紧扣,这样就可避免教学的盲目性。
同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还要尽可能让学生明确教学目标,清楚每节课需要掌握那些知识,训练那些能力和习惯等。从而培养学生具有现代人素质的“四有”新人,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康和学会审美”。
三、确立多元化教学目标
1、凸现德育功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能的同时,要充分地控掘语文教材中蕴含的德育因素,适时地有机地渗透思想道德教育,使学生从小逐渐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初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科学的人生观。
2、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语文课必须加强字、词、名、篇和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把语文课真正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使学生通过努力学习,逐步提高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并能通过掌握和运用语文这个工具去自我获取信息,拓宽视野,进行思想交流和社会交际,并为将来进入社会、服务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3、加强审美教育、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既是教师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阵地,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重要阵地。小学生年龄小,自制力较差,对世事的接触较少,对五彩缤纷的世界有很强的注意力。教师如果不注意学生的这一特点,将40分钟的教学都放在分析课文、传授知识上,就会使小学语文课变得枯燥五味,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要改变这种现象,就要求教师注意授课技巧,巧妙地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将一些与课文有关联的乐事、趣事、知识穿插在教学中,让学生乐中学、学中乐。这样既完成教学任务,又达到了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的目的。一般采用课端激趣、课中持趣、课后达趣等形式调动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探索求知,获取新知的欲望。
五、引导学生做学习主人
引导学生做学习主人是九年义务教育教材编排意图之一,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学生搞好学习的首要条件。引导学生做学习的主人,首先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有机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理想前途教育、爱劳动爱人民有教育。通过这些教育帮助他们明确学习目的,促进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逐步树立为祖国为人民而学习的运大抱负,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原动力。其次是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设置激趣激思、动手动口的问题,推动他们自己看书、查资料、讨论、做实验、观察、思考,主动地解决问题,教师适时对其引导、鼓励、评价,使他们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喜悦。产生“只要自己认真参与各种学习活动,就能成功”的自我评价意识,增强他们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这是教师有意把学生推向做学习主人的成功通道。只要教师教学中能坚持正面教育为学生做学习的主人铺路搭桥,就会逐步形成“要我学”为“我要学”的良好的学习态度,学生不会再感到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产生越来越带劲的主动学习氛围。
小学美术教学与素质教育 篇4
1. 善于欣赏,提高审美能力
小学生喜欢模仿,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就会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教师的审美观点对小学生的审美方向起到关键作用。在培养学生审美素质时,必须使他们树立健康的审美观,学会辨别美和丑,欣赏美,爱美并接受美的陶冶。在现实教学过程中,要讲解一些大师名作,通过感悟大师的审美品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绘画过程中,要让学生看到教师作画的具体步骤和细节。让他们在学会绘画技能的同时,感受教师的一笔一画所表现的对大自然和生活的欣赏。当孩子们形成了高尚健康的审美观时,面对一幅幅美术作品时才能深入了解作品的深刻内涵和其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提高鉴别水平,即对真善美和假丑恶的判断能力,这才是美术教育的真正目的。
欣赏大自然,感受生活中的美。大自然孕育了一切美好的事物,春天的花红草绿,夏天的碧海蓝天,秋天的飘飘红叶,冬天的皑皑白雪。蓝天白云,奇花异草,青山绿水,旭日斜阳等自然界绚丽多彩的景象和事物及形形色色的人和事都是我们获取表象的丰富源泉。让孩子们更亲密地欣赏大自然和接触生活,从中体会到大自然万物万事的美,懂得生活中的美,艺术上的美都来源于生活。我们要领着学生放飞思想,把美术课堂搬到室外,再把课外获得的美景知识带回课堂,让绚丽的景色在课堂中释放光彩。正如罗丹所说:“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看别人看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在欣赏大自然中,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置身于美好的自然环境中,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将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2. 放飞思想,打开想象空间
想象力是创造的源泉,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展示一些表象丰富、准确的作品让学生去观察,去发现,提高他们的想象力。比如《蒙娜丽莎的微笑》,蒙娜丽莎微笑的原因是值得想象的。教师不要给施加压力,要让他们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散思维。在现实教学中,不要限制学生应该怎么画,而是先确定一个主题,内容让他们自己去发挥,去想象。给他们一个无限的空间,无论最后学生的作品怎么样,都要对他们的作品表示肯定,这样学生才能无拘无束地在自己的想象中翱翔。画画时,他们才会自然流露,随心所欲,异想天开。教师不能给学生的心灵加上框框,束缚他们丰富天真的想法,多提供机会让他们想象的源泉无拘无束地奔涌,启发引导他们自由想象。只有这样,师生才能建立起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学习的关系。学生才能够放飞思想,发挥想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运用形象思维分析、研究、综合、概括事物,也就是对感知材料加以分析、研究和综合,进而提高自己的抽象思维能力。比如把人物的生活、思想、性格的某一部分抽象出来,加以分析,了解它的意义,然后借助想象,把各方面再结合为统一的一个整体,在头脑里形成新的人物形象,这样的形象思维舍弃了人物或事物次要的、非本质的部分,突出和保留了它们的本质部分和灵魂部分的特征,从而使对象的形象更加生动、清晰,让我们在想象中,领悟“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象外之旨”。
3. 点燃艺术火花,激起创作兴趣
首先,从总体上看大多数小学生都喜欢美术这门学科,但他们对这门课的兴趣有多高,持久性有多强,就要看教师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因素,激发创造兴趣。比如《画脸谱》这一课,如果让高年级学生临摹、仿造,那么他们的兴趣必定会大减,教师只需改变教学方式,让学生当京剧大师,自己设计脸谱,学生的积极性定会高涨。教师再组织学生观赏京剧录像片段,同时教授一些民族传统艺术有关的知识,比如介绍脸谱色彩的含义、脸谱的勾勒等知识,让他们亲自动手做脸谱,不管最后的作品如何,标不标准,都不是重点,重点是学生对脸谱的兴趣大增,情绪高涨,通过这门课程拓展了知识面,并从中感受到了艺术创作的愉悦。其次,多媒体教学在美术教育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多媒体课件声形并茂,色彩艳丽,生动直观,吸引学生的视觉、听觉,让学生留恋、向往。教师只在教室里讲,该画哪些部分是画面需要的、哪些不需要等,闭门造车,不如让学生实地走走看看,感受一下。学生在走进环境感受生活的过程中,感悟能力增强了,绘画能力提高了。作为学生走上美术创作之路的启蒙者,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要用真诚触动学生心灵,燃起艺术的火花,使他们在人生这段行程中,张扬个性,激发兴趣,展现自己的能力,展示自己的艺术才华。
小学语文教学与素质教育论文 篇5
刘晓菲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时代已跨入二十一世纪,实施素质教育是迎接世纪挑战,提高国民素质,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战略举措。
“水深鱼极乐,林茂鸟知归。”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必须充分发挥中小学教师的主力军作用。李岚清同志在全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经验交流会上强调指出:必须全心全意地依靠广大教师,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素质教育最根本的一条是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师职业的本质是育人,教师的劳动是培养人的劳动,具体的说是引导青年学生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向他们“传道”、“授业”、“解惑”,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发挥着主导作用。
语文课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一切素质教育都源于语文学习。因此,学生的语文水平如何,常常是素质水平的体现。在中小学教育阶段,从小学启蒙到高中三年级,语文科贯彻始终,课时最多,位置突出。就学科性质和教学目的来看,对落实素质教育有着“独当其任的责任”和“分内的责任”。教育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祖国语言文字,这是语文课素质教育的核心。语文又是工具,其它学科的学习,表达和交流都离不开这个工具。怎样掌握语言这个工具?叶老说得好:“听说读写宜并重”。即是让学生具有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和良好的语文习惯。培养语文能力,当然是指学生具有口头和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培养良好习惯,是指学生在理解运用祖国语言时的读、写、听、说的习惯。如普通话的习惯,字体工整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珍惜时间、提高学习效率的习惯等等。这些习惯养成了,语文科的素质教育也就实现了。
既然听、说、写都要靠语言,那么,中国语言要塑造“中国心”,就是说,要具有中国人的灵魂。比如:中华民族崇德重义的风尚,要强务实的人生态度,见贤思齐的理想人格,尽忠报国的爱国精神,礼仪之邦的伦理原则等,就是我们的民族精神。在学习祖国语言中,理应接受、培养和发扬光大这种精神,使自己成为具有两个文明素质的中国人。
(二)语文教育应当是素质教育
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思想性。无论从学科性质还是从教学目的看,语文教育就应当是素质教育,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语文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甚至凭借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提高身体素质和其它素质。
拨开片面追求高分数、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云雾,我们看到的语文教学本来面目就应当是为全体学生打好思想道德和听说读写的基础,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是语文教育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语文教学的目标和应做的全部工作。
(三)语文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一项奠基工程
1.语文教育为人们接受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提供一种重要的工具和媒介。学会听话,学会识字写字,进而学会读书作文,通过训练逐步形成用祖国的语言文学来准确地理解和表达,这是接受教育的最基本的条件。
2.语文教育为人们认识世界、了解人生提供了一个色彩斑斓的空间。基础教育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让受教育者比较准确、比较全面地认识世界、了解人生。有众多的课程当中有一门课程的内容比较特殊,那就是语文,语文所教授的材料跟其它学科很不一样。一部语文教材几乎可以说是青少年认识世界、了解人生的微型“小百科”。这对于充实和完善中小学生的知识结构,形成良好的素质关系极大。3.语文教育为学生提高认识、丰富情感、激发思维提供一个有血有肉的赁借物。语文学科指导深重阅读的那些典范的语言作品,往往是作者对于自然、对于社会、对于人生的一些卓越见解和独特感受的集中 1 体现。学生读这些作品,不便从“写什么”方面增长了知识,而且从“怎么写”这个方面获得启迪,逐步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丰富自己情感内涵,激活自己有创造性思维。
“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必须切实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应当精通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并形成自己工作需要的知识结构,具有综合运用知识、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各种实际问题的本领。“授业”不但需要教师有深厚的文化修养,还要他们能吸收新信息,具有新思维,也就是说既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要有现代的新鲜的“活水”。“解惑”需要教师有广博的知识,在课堂上不但能解决书本上的“惑”,还要能解决学生认知过程中发生的知情意行几方面的“惑”。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自我调节、自我完善的能力,具有创造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掌握一定教育技术的能力和进行教育研究的能力。要达到上述要求,每一位教师必须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认真学点教育学、心理学和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重视文化、业务的进修,同时苦练教学基本功,这样,自身的素质才能再上一个档次。
小学低年级汉字教学与素质教育 篇6
一、注重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范读课文,激发兴趣
“兴趣”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教师可以适时培养学生的多想思维,激发其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通过范读课文,将学生置身于优美的语言环境中,充分利用学生喜欢课文这些瞬间,教学生字,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语文《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教师在范读课文后,在教学生字过程中,让学生回忆课文,这样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也加深了对字义、课文的理解。将学生置身于一种优美的语言环境中,同样可以激发起学生的识字欲望和兴趣。既然学生有了识字欲望,怎样让学生喜欢识字,乐于识字,还必须为其创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
2.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学习氛围
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为主体,教师总处于一种高高在上,处处凌驾于学生之上的特殊身份,动辄发号施令,指挥学生,教学方法纯属“填鸭式”抑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堂气氛沉闷、压抑。目前,改革机制日益完善,我们的教学也在改革中摸索前行。同时借鉴了一些适合我国教育发展的教法及教育管理模式,相信我们将探索一条适合国情、稳步发展的教育新路;从理论到实践,在探索中让更多教师真正放下架子,亲近学生,将学生看成一个独立的一个人,平等视之,只有如此,才能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接受知识。要达到这一目的,仅靠一根粉笔、一张嘴、一本书,是达不到的。若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相信你的课堂不会造成“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的局面。
3.运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指导识字
在教学实践中,不直接把识字方法呈现给学生,而是把规律暗含在学习内容之中,并把提醒学生认真观察努力发现,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善于发现,寻找规律,并在发现中提高自信,不断体验成功的快乐,持续获得学习的动力。如:在教学中发现部分学生将“暖”字部首“日”写成“目”,纠正多次还有个别学生写错,一段时间后,我将之前出现的错误字“暖”用“目”做部首板书在黑板上,请全班同学认读,却没有一个同学读“nuan”三声调,说明学生会认,但在不理解字义的情况下出现笔误。于是我就问大家“暖”是什么意思?学生异口同声回答“热”,于是我就反问“太阳照着人感觉热,还是眼睛照着人感觉热?”回答绝对在意料之中,后来,我发现全班无一人再将“暖”字写错了。
二、运用多种方法,教学生识字
1.互换角色,形成教学互动
课改前,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形成的两边活动,学生处在被动地位,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传统教学往往采取教师教,学生学的识字教学方式:教师先出示某个字,直接告诉学生这个字哪儿容易出错,应该注意些什么?这样学生就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即使当时记住了,也很容易遗忘,因为他并没有经过主观的努力。也许,你在提醒学生这字哪儿容易出错,刚好起到强调作用,学生会将错字记牢。在教学实践中,为避免上述误导事件的发生,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放手让学生学习,教师作必要的点拨和指导,既不包的过紧,也不放任自流。教师在教学识字前,不要直接告诉学生这个字该注意什么,而是把规律暗含在学习内容中,提醒学生认真观察,努力发现,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善于发现,寻找规律,并在发现中提高自信,不断体验成功的快乐,活的持续学习的动力。
2.依据汉字自身规律,教学识字
汉字是音、形、义的统一体,结构复杂,笔画繁多,难记难写,这一特点决定了识字教学必须注意音、形、义的结合。在识字教学的最初阶段,由于学生在人学前已初步懂得一些生活中常用词语的音和义,因此在小学低年级,在识字教学过程中,应将重点放在帮助学生掌握字形方面,培养他们辨认字形的能力,掌握书写汉字的基本技能。在汉字教学中,学生对字形的掌握与读准字音,理解词义是分不开的,因而既要重视笔画、笔顺和偏旁部首的教学,同时又要顾及字音和字义的教学,才能使学生正确的运用汉字本身的规律来识字。如: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语文《雨点儿》一课中的“洋”字,教师可让学生先观察字形,知道“洋”是左右结构的字,偏旁是“三点水”。然后告诉学生“羊”字的读音与“洋”一样,再问学生“洋”字跟什么有关?为了加强记忆,可以用“羊被海淹没了”来强化记忆字形。没遇到类似情况采用此法,学生都能有所领悟。
小学英语学科教学与素质教育 篇7
一、重视思想道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我们培养出的学生不仅要有牢固的知识基础作保证, 还要同时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教师要履行教书育人的义务, 让学生从小受到正确的道德引导, 对今后的成长和发展大有益处, 这才是素质教育的体现。道德教育是素质教育之首, 小学生在思想启蒙阶段, 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生理、心理尚未发育完全, 思想存在极大的可塑性。因此, 就学校来讲, 不断深入, 全方位地营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显得十分重要。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 我们的教育过于重视知识的教学而忽略了道德教育, 或者教师用生硬的方式来德育。比如, 说教式、权威式、成人化, 学生往往不能理解教师的教育, 对他们的思维方式接受不了, 导致德育的实效不高。教师在行动上也没有细致地跟进, 反复地抓好落实, 深入探讨就更不用说了。而每年班级及学校的总结, 以至各级的总结上都说非常重视学生的德育工作, 并标出大堆的成绩, 但实际上却不尽如人意。我认为, 一方面, 英语学科不是用母语授课, 不能像思想品德课那样去摆事实、讲道理, 让学生接受教育。英语课应该用英语的常规教学, 自然地、潜移默化地渗透德育教育。比如, (1) 进行西方社会的礼节教育, 介绍英国人素来有绅士风度和淑女风范, 他们在正式场合讲究衣着得体。在第一次见面时握手道好how do you do, how are you.问好用语hello, 教育学生日常要懂礼貌。 (2) 教材中有很多涉及中国传统节日的单词, 像春节、教师节、建军节、国庆节、中秋节等, 教师为学生介绍这些节日的相关资料, 拓宽他们的视野, 激发学生对我国民俗的热爱和爱国主义情感。另一方面, 学高为师, 德高为范, 教师用自身的模范带头作用来教育学生, 通过自己来感染学生, “身教重于言教”, 这句话证明了良好的师德形象在课堂教学中的深刻意义。教师的言行举止、仪表服饰、神态气质甚至习性, 无不作为信息进入学生的大脑, 反馈于教学过程。比如, 对待工作热情, 一丝不苟, 文明用语, 关心爱护学生等, 教师所具备的高尚的人格和情操, 无不感染着、教育着自己的学生。古人曰:“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 教师通过言传身教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自觉地感受到教师优秀的品质, 让模仿性强的小学生在无形中受到了很好的思想启发。
二、加强教师个人综合素质的发展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
素质教育的实施成功与否在于站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 良好的教育来源于良好的教师。教育塑造未来, 教师塑造下一代, 一切从教师开始。《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 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
1. 小学英语教师有丰富的知识储备
古人说:“才高方能为师”, 教师的学识是教学的基本条件。丰富的知识是教学的推动力, 是提高教学水平的条件。比如: (1) 扎实的语言技能。教师需具备较为系统的语言学理论知识, 了解语言的本质特征、发展趋势, 利用语言学知识指导外语教学还需具有较高的听说读写能力, 给学生提供榜样, 为课堂的交际化和人文性提供可靠的保障, 教师应对学科基础知识具有深刻而广泛的掌握和理解, 并且能在教学中根据实际游刃有余地使用, 将地道的英语知识传授给学生。 (2) 拓宽知识范围。教师的知识应该是系统的, 知识结构应是复合型的, 而不是片面的。教师要研究教育理论, 掌握心理学, 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这样才能客观地看待学生, 知道如何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掌握教学的一般规律和基本教学原则, 熟悉教学组织的步骤和措施, 提高外语课堂教学的组织能力, 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对相关学科的知识有所了解, 如音乐、舞蹈、体育等, 教师可以把英语教学与之相结合, 使教学多样化,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 英语教师还必须是终身学习者。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言, 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着。英语教师应跟上时代的步伐, 注意并学习其发展, 并注入教学中, 真正做到教得适时。
2. 小学英语教师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
热爱教育事业, 有坚定强烈的事业心以及由此而激发出的坚韧不拔的精神, 这都是一名教师所必备的。我们不仅要敬业, 更要爱业。教育事业平凡但又艰辛, 没有鲜花也没有掌声, 荣誉、金钱遥不可及。可是, 当有了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后, 一切的苦乐、名利都不重要。热爱是一切事业成功的支柱。教师的成功就是满天下的桃李。为了这种成功, 我们更需要积极探索的精神。因而, 英语教师必须具备探索新知识的精神和意志, 并为此百折不挠。
三、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
素质教育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教育者面对的是有生命、有思想、有独立人格的个体, 我们要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 放开他们的手脚, 让他们作为教学主体, 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 呈现出生动、活泼的教学局面。只有这样, 教学活动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教学不单是为了教知识, 灌输式讲, 被动的听, 都已不能满足教学需要。作为教师应该关注学生学到了语言学习的方法, 让教服务学, 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学会学习, 学会思考和探究, 发现学习的意义, 在自我探究知识的过程中收获和成长。
总而言之, 素质教育下的教育让我们的教学呈现出崭新的面貌。比较以往单纯的知识层面的教育, 赋予的教学意义更深远更全面。可以这么说, 学生只有书本知识而没有其他的素质, 就不能健康成长。只有具备了全面的素质能力, 才会提高学生的文化知识掌握。素质教育对学生学习发挥了促进作用, 为小学生从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让祖国的未来不输在起跑线上。因此, 作为小学英语教师, 要贯彻落实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 勇于探索,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从启蒙教育阶段就让学生站在全面素质培养的起点, 为国家人才的培养作出贡献。
小学语文教学与创新教育 篇8
一、改善语文教学方式,把创新渗透并融入到教学中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中,教师在课堂和教学中处于领导地位,而这种地位和角色往往使语文教师忽略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方法,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过于主动教学,学生则是被动接受甚至是灌输。语文教师上课的模式也是千篇一律的,在讲解一篇课文时往往就是按照文章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相关信息、段落大意、主旨思想以及文章的写作特点展开,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与学生的创新能力毫无联系,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语文课堂上就不复存在和开展了。初中生所处的年龄段是比较敏感和重要的阶段,学生的塑造性比较强,若不抓住此阶段进行创新教育,以后的创新教育工作进行的会更加艰难。教师应该改进上课的教学方式,而不是只顾讲得头头是道,却不曾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不到相应的锻炼和培养。
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用兴趣打开创新的大门
俗话说的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换句话说如果语文教师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他的教学就成功了一半,所谓事半功倍。兴趣在任何学习过程中都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特别是在小学这一阶段,这一阶段的学生有很强的求知欲和创新欲望。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留给后人的箴言中提到过: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换句话说兴趣在学习工程中起着引导的作用,学习知识与兴趣相辅相成。假如学生在课堂上的状态是兴味索然,没有良好的学习情绪,把自身的听觉和视觉封闭起来,那么学生在课堂上有所创新就无从谈起了。相反的,如果学生在课堂上有着饱满的情绪和兴趣,对知识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强烈希望弄明白所学的知识并跃跃欲试,这种情况下学生才能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进一步培养和促进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了更好地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展开教学,既实现了教学目标也有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为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发散性思维给创新插上翅膀
小学语文课本上的课文多是古今中外名篇佳作,传递给学生以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以及正确的社会观和人生哲理; 形式上则体现着结构美、语言美、节奏美,以及文章的构成写法。语文教师在讲解课文时,可以利用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和榜样对孩子进行相关的介绍,体会文章所蕴含的思想,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学到的不仅仅是语文知识,更多的是陶冶情操行业升华情趣,这样学生的语文知识得到了丰富,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美学教育和德育教育的同时,不断提高和增强自身的美学修养和德育修养,对孩子言传身教而不是夸夸其谈。让孩子多参与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总结知识理论,这样有利于学生的动手和思考能力,让学生亲自体会美学理论。在讲解课文时,教师可以利用文章中的人物和榜样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让学生感受到榜样的力量,陶冶学生的情操,有利于学生全方面地健康的成长,让学生插上创新的翅膀,并在这双翅膀的带领下自由翱翔在知识的天空。
四、教学观念的创新
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是教学和课堂的引导者和执行者,因此只有语文教师具备先进的教学观念,才能更好地让创新在语文课堂中融合。正如古人云: 师者,乃传道授业解惑者,教师是知识与学生之间的传送纽带,对学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和深远的。在传统的课堂上,教师传播给学生的知识仅限于课本,习题的答案多以教师的答案为主,这样不仅不利于新教学改革的进行,更不利于学生思维的拓展,那么教育的创新就无从谈起。因此,只有教师改变了传统的教育观念,才能丰富传授知识渠道,学生才能多动能和独立思考,从而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能力就会提高,创新能力的培养就会容易和便捷。
五、开展小学语文实践探究活动
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实践探究活动来提高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结果告诉我们这种方式对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很有效的。与其他科目相比,语文教学的模式是多种多样的,其教学活动的形式也是十分多的,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定期举办不同的活动,例如朗诵比赛、创办手抄报或者是班级刊物、开展辩论赛等。教师还可以在每堂课结束后,让学生进行一些简短的演讲或者是感言,还可以把自己的感受以日记或者作文的形式记录下来,将自身的真实想法表述出来,为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打好基础。
小学教学与素质教育 篇9
1.应遵循的原则
(1) 趣味性原则。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也强调教育应该使提供的东西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享受, 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来负担。我们把英语和其他学科融合起来, 可以让学生觉得非常开心, 觉得很有兴趣, 学习英语才会充满积极性。
(2) 实效性原则。老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有所选择地进行与其他学科的融合, 绝不能牵强附会, 要做到操作简单而效果明显。
(3) 主体性原则。我们应大胆放手, 向学生提供参与机会, 让他们发挥主体作用, 成为真正的主人。
2.在具体实施中我们应注意的方面
(1) 融合德育, 激发学习情趣, 提高学生素养。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利用教材不失时机地进行思想教育。
(2) 融合智育, 发展思维, 培养能力。译林版三年级下册中有“How old are you? I’m ten.”四年级下册中有“When do you get upevery day? I get up at 6:30.”
学生在运用英语进行数学运算时, 既巩固了英语数词、图形, 发展思维能力, 而且在画图形中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3) 融合体育, 开发智能, 活用知识。英语教学与体育活动融合, 就能让学生在玩中学, 学中玩。在译林版新教材中, 我们出现了ear, eye, nose, mouth等等, 在教学中, 我让学生在运动场上边做操边学英语, 一边运动, 一边学习自己的身体各个部位的单词, 学生学得既开心, 又快速, 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4) 融合音乐教学, 激发兴趣, 增强记忆。小学生的年龄决定了他们具有好奇、爱动、爱唱等特点, 所以歌曲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 有时, 他们还会自发地配上优美的动作, 英语教学要与音乐结合起来。
(5) 融合美育, 加深印象, 促进思维。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 我常常根据教学需要, 灵活安排学生在课内涂涂画画, 元旦前夕, 我们学习了Happy new year. 我让学生在课后自己制作贺年卡, 并写上想说的祝福语, 送给自己喜欢的人。
二、要注意英语学科的特性
1.英语学科贴近生活, 容易引起学生共鸣
(1) 教学的语言知识和课堂上的各种教学活动可以反映学生生活中的各种情境。
(2) 丰富多彩的各种教学内容能使学生的积极性快速而又充分地调动起来。
(3) 教学的语言知识真实、有用, 在实际生活中学生能很轻易地使用。
2.语言的话题、功能可以有机地结合起来
(1) 一个核心:话题。一条主线:功能。在教学时我们紧紧围绕着这个核心和话题, 采用丰富的教学手段来进行教学。
(2) 通过大量而又丰富的游戏、歌曲、表演等等的活动, 让学生在课堂上接触到必需的语言知识, 让学生“学”与“习”有机结合,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3) 通过老师的言传身教, 通过学生的积极尝试, 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听、说、读、写习惯。
3.教学方法要丰富多样, 要让学生活泼地上课, 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1) 扬长避短, 积极学习, 采用整合的方式来进行英语教学。
(2) 创设符合实际生活的情境, 让学生之间大胆地交流、激励, 启发学习动机, 树立学习信心。
(3) 练习的形式要多样化, 如接龙、男生女生大PK、小组合作、组内开火车等等。
(4) 设计任务型活动, 开放空间, 激活学生的思维, 培养创造性思维。
4.教学的组织和课堂的教学安排要灵活合理, 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有一种是课堂主人的感觉, 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充分展示自己的青春与活力
(1) 教学要短、平、快, 让学生大量、持续地接触本课所学的语言材料, 大量地使用这些语言知识。
(2) 采用小班教学的形式, 两人小组, 四人小组, 组内竞争, 组与组之间竞争, 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
5.积极采用各种多媒体教学, 电脑、PPT、VCR, 选取适合学生的场景, 让学生有归属感和认同感, 让学生真实地学习英语
(1) 利用我们配套的英语多媒体资源、教学光盘, 能最快地让学生理解情境和情境中的句子, 知道怎么使用这些语言知识。
(2) 丰富多样的多媒体教学, 能快速激发学生的兴趣, 配合任务型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成就感。
(3) 积极利用多媒体资源, 使学生置身于以英语为母语的环境中, 体验英语的实际使用情况。
6.运用好激励机制, 想出多种评价方式来评价学生, 因材施教, 让每个学生都有满足感
(1) 我们要使每个学生保持浓厚的兴趣和积极性, 对于他们取得的每一点进步, 我们都要及时地给予鼓励和反馈。
(2) 评价形式应具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 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
所以, 作为小学英语教师, 我们不仅要充实自己, 提高自己素质, 还要以学生为本, 激发学生兴趣,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摘要:现代社会是一个讲求综合素质的社会, 是一个讲究全面发展的社会。作为一名小学教师, 应该从娃娃抓起, 把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放在首位, 力图让学生全面发展, 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处的人。
关键词:素质教育,英语教学,特性,共性
参考文献
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与创新教育 篇10
研究教材深钻教材, 是上好美术课的前提, 一味注重传授知识技能, 以灌输为主, 是难以实现美术教学大纲要求的。只有以学生发展为本, 重视人文教育, “以人为本”, 才是美育教学所追求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 要尊重和赋予学生更多的自由和权利, 发展学生的个性, 开发学生潜能, 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我们要充分吃透教材的内涵和精神, 充分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 这是美术教师上好美术课的前提。
二、明确教学目标, 重视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设计的方向取决于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设定对于设计教学的步骤和方式方法起制约和决定作用。美术课应该有美术课的特点, 教师应该认真设计好每一个环节, 让学生在每一个环节中真正受到美的熏陶, 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因此, 具体明确的教学目标有利于教师对教学活动的控制, 有利于提高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和价值性。在教学备课中, 不但要注重学生的兴趣, 更要制定好设计的每一个环节的目标。
小学美术第五册《留住秋天》一课, 教师不能只引用一些新奇、刺激的游戏吸引学生, 过于强调秋天的景色如何美, 大量引用视频、图片, 让学生看得眼花缭乱, 却没有实现教学目标, 浪费了大量的教学时间。这种方法与目标相背离的教学, 其效果必然不佳。
我在教学本课时, 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 充分放手让学生动眼、动脑、动手, 激发学生的动手制作热情, 鼓励学生协同合作, 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加强基础教学, 凸显美术课的学科特点
各学科各有特点, 美术学科也不例外。我们应该扬长避短, 重新开辟一条别人没有走过的路, 不能瞎碰乱撞,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传统的美术教学过于强调知识与技能的习得, 忽视了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强调知识与技能的习得是美术教学必不可少的。部分教师片面理解, 认为美术教学要重在发展学生的个性, 认为如果讲究技能技法就会约束学生的想象力, 这是一种不良的态势, 作品不论好坏, 都一律倍加赞赏, 甚至到了高年级也疏于对基本功的指导。试想不学技能和技法, 孩子再有灵感和想象力也很难将它表现出来。本学期我在教学生画荷叶时, 问:同学们, 荷叶还有哪些形状和姿态?很多学生愣住了, 更有学生站起来说:荷叶不就是这样吗?可见, 艺术来源于生活, 美术是艺术, 没有生活的体验, 没有直接的观察, 是不可能创作出成功的美术艺术作品的。我让学生回家在不同的天气, 不同的环境, 不同的时段仔细观察荷叶, 看看它们的颜色、姿态、形状等, 用画笔画下来。他们的作品千姿百态, 富有个性。
四、重视学生的个性思维, 培养团队意识
积极的群体的兴趣调动是小学生积极学习的有效途径。没有兴趣的学习是被动学习, 将直接影响教育效果。美术课的一大问题就是缺乏相关教材资料, 学生难以感悟到美感, 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十分重要。充分利用视频、图像、音乐刺激学生的感官,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是实现有效学习的最佳途径。
学生要搜集资料, 积累知识, 见多识广, 提高艺术创造能力, 培养团队意识。合作意识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我们尽管注重构建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但对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还没有上升到理论研究。一次, 我让学生认识“色彩的冷暖”, 为了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感悟, 我通过“五光十色, 红艳艳, 金灿灿”等词语引发学生联想, 为导入新课埋下伏笔。继而让学生欣赏有关色彩冷暖的作品, 借用人类社会文化资源, 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体验, 再通过品尝酸、甜、辣等滋味, 颜色表现出来, 要求学生大胆地联想, 充分地感受, 细腻地体会, 加深对色彩冷暖的深层理解, 感悟到色彩的魅力。
五、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树立创新精神
创新意识的培养是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实施创新教育的基础内容之一。人人都有创造能力, 只是开发培养与否。美术教学要特别重视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教师要积极创造有利于树立学生创新精神的学习环境, 通过思考、讨论、对话等活动, 引导学生在美术创作活动中, 创造性地运用美术语言;教师应鼓励学生在欣赏活动中, 开展探究性的学习, 发表见解。创造能力的培养与个性密切相关。千万不要限制孩子的才能。在美术教育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首先应注意保护学生的独特个性, 并给予学生充分发挥个性的自由。创新活动要在宽松、无拘无束的氛围中进行, 让学生敢说、敢做、敢干。教师的宽容、期待、激励是学生创新至关重要的法宝。最重要的艺术本领是想象。美术课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引导孩子发挥想象力, 孩子们最大的乐趣就是幻想, 每一个孩子的心都是一个充满幻想和想象的神奇世界。丰富多彩的手工制作, 对校园、班级、家庭、书房的美化活动都会激发学生无穷的想象。
小学教学与素质教育 篇11
【关键词】学校体育;素质教育
随着时间的推移,学校体育已全面向素质教育转化。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现阶段基础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总趋势,因此,学校要不断重视和加强体育的教育教学改革。
一、要不断提高体育教师的自身素质
体育教师是体育活动的组织者,对学生的发展起主导作用。素质教育对学校体育提出的要求,即是对体育教师的要求,无论是体育教育观念的更新,还是体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都取决于教师的素质。所以,作为体育教师,首先要树立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其次要端正教学思想,从适应社会需要,培养人才的素质出发,树立以育人为目标的现代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树立学校体育为健身、益智、育德、促美的观点。第三,体育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和多处技能。为此,教师除对所任学科知识的融汇贯通之外,还要对相关学科有一定的造诣。同时还要具备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课堂应变能力等。这样,教师在执行体育教学任务时就会得心应手,提高教学效果。
二、体育教学要渗透思想品质教育
体育具有特殊的精神作用,它能把人们团结在一起,它能使人积极向上勇于创新,它能促使个性、独特气质的形成。所以学校体育教育不仅是强体魄、长知识、增技能,更重要的一方面是让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得到培养和发展。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关键是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体育自身的优势,大胆创新,有的放矢地使德育工作贯穿于学校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只有不断的探寻渗透的方法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德育渗透的力度,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学生高尚思想品德的形成,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实践证明,通过体育教学可以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思想、理论与观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人民,遵守纪律、团结奋进的集体主义精神,尊重他人,诚实、公正、谦虚、礼貌的高尚品质;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自信心和拼搏进取精神及顽强的意志品质;还可以培养学生豁达开朗的性格和不服输等良好的心理素质。小学体育教学应以“育人”的目标出发,坚持站在“育人”的角度备课,将“思想品德”的内容寓于整个体育教学之中,提高学生自身心理素质,养成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好习惯,培养独立的从事科学体育锻炼的能力,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爱好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指出,“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成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更新,都应十分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因此,在体育教学中,重视学生的运动兴趣是实现体育健康课程目标和价值的有效保证。不难看出,课标中把运动兴趣作用提高到很高的地位。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当学生对学习内容和练习感兴趣的时候,就会认真听讲,仔细观看教师的示范动作,练习的时候就会积极参与,一丝不苟,刻苦完成,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反之,当学生对学习内容和练习不感兴趣的时候,就会心不在焉,马马虎虎,被动应付,从而影响动作完成的质量,结果事倍功半。
体育运动兴趣是指人们力求积极认识和优先从事体育活动的倾向。运动兴趣不是先天就存在的,而是后天在社会活动和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学生已有的体育运动兴趣比较有限,并且不太稳定,大多尚未形成兴趣中心。但学生已有的体育运动兴趣可以改变和发展,新的体育运动兴趣可以通过教师教学上的引导去培养、发展、巩固的。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加强体育基本知识教学,开阔学生视野,教会学生运用知识技能的方法及科学的健身方法,增强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
四、加强课外体育活动,实现终身体育目的
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儿童时期、青少年时期爱玩是他们的天性,正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全面锻炼身体,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掌握体育的知识、技术,形成技能,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培养体育意识的重要时期,是人们奠定终身体育基础的关键时期。所以,我们要切实加强学校体育,让每一个孩子都终身受益。而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组织形式有体育课和体育课外活动,在这两者之间,体育课外活动是帮助学生实现健康的主要途径,体育课是帮助学生实现健康的手段。只有学生能够充分利用体育课学到的知识技能,培养自身的体育项目的兴趣爱好和热爱,持之以恒,科学地坚持体育课外活动,才是健康的源泉。同时,体育课外活动,其组织方式灵活.分散,内容丰富多样,有利于针对不同的群体,有利于根据个体的差异情况,有利于按照学生的兴趣,达到自觉锻炼的最佳方式,它是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的重要措施和實现学校体育目标的重要途径,更是培养一个人终身体育观念与意识的最佳选择。
所以,要实现终身体育目的,必须在学校教育期间,加强体育课外活动,让孩子们每天能自觉地参与体育活动,养成终身锻炼与学习的习惯,并且受益终身。
参考文献:
[1]《中国学校体育》2002年4月刊
[2]《体育心理学》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第一版
小学教学与素质教育 篇12
一、农村学前教育与小学教学衔接存在的问题
1. 衔接流于表面, 缺乏沟通。
在农村不少地区, 一些幼儿园也只是在大班末期按小学方式上课, 或偶尔做一些小学参观活动。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缺乏充分的沟通, 虽然幼小衔接在思想上得到了重视, 但在工作中却是你搞你的准备, 我搞我的衔接, 幼小之间缺少交流, 缺少沟通。幼儿园在教学要求、内容、方法以及作息时间方面都主动向小学靠拢, 忽视幼儿自身的特点, 不少农村幼师, 不懂幼儿身心成长的规律和特点, 不懂幼儿教育的基本目标和发展趋势, 幼儿教育只是简单机械的“放羊式”和“看鸭式”, 毫无科学性和创新意识, 更谈不上关注儿童的整体发展。一些幼师把幼儿教育和学前教育等同起来, 将一年级知识硬性灌输, 计算、默字、背诗, 过分强调智力的开发, 根本不注意服从自然的法则, 弄得儿童厌恶甚至害怕上幼儿园。同时小学也没充分主动地与幼儿园接触, 小学教师也没真正注意到初入学儿童的身心特点, 过于注重学科教学, 缺乏创设一整套适合初入学儿童的教具教学, 使初入学儿童在规范、繁重的学习环境压力下逐渐丧失学习兴趣。事实证明, 只有通过幼小双方不断交流, 不断沟通才是解决幼小衔接问题的有效途径。
2. 忽视校园环境衔接
一些幼儿园在儿童将要入小学的前半年才着手做幼小衔接工作, 带幼儿去参观小学, 请小学生回园介绍等。这些做法是必要的, 但远远不够。在儿童3、4岁刚入园时就应当培养的他们的自理能力、交往能力、规则意识、完成简单任务的能力和正确的姿势、良好的习惯等, 但这些准备工作幼儿园都是在快结束幼儿教育阶段才着手进行强化训练, 忽视了日积月累, 急于求成, 致使儿童在生理、心理各方面压力骤然加大, 难以适应, 不但教育效果不佳, 而且还使儿童对小学和未来的学习产生畏惧和为难情绪。
3. 教材设置方面缺乏有效衔接
教材编制方面望往往忽略“幼”“小”两者的衔接设置, 幼儿教学用书多是一些游戏、儿歌课程, 而一进入小学则是规范的知识教育, 缺乏趣味, 使得幼小衔接在教育教学的内容、要求、形式和方法等方面的设置缺少过渡, 出现明显的“脱节”现象, 同时教材设置也脱离农村社会的实际情况, 在农村教学方面缺乏运用价值。
4. 重知识、轻能力, 教育观念有待改善
幼小衔接工作中只重知识准备, 轻能力培养, 只关注儿童认识了多少字, 会做多少道算术题, 不关心儿童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及学习能力, 不关注孩子独立生活能力、交往能力、挫折和承受能力的培养;只关注儿童的生理发育, 却忽视了儿童的心理健康。这样的衔接非但不能提高儿童入学的适应能力, 反而还造成了种种弊端。同时, 由于幼儿教师没有经过小学教育的专门训练, 对小学教学要求不甚了解, 所教知识和技能有时不够规范, 使儿童养成不正确的习惯, 如书写汉字的笔顺错误, 读拼音不能“直呼”等, 致使儿童刚入学就面临需花大力气纠正错误的问题, 阻碍了儿童应有的发展。
二、做好农村学前教育与小学教学衔接对策
当一个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小学的时候, 由于小学与幼儿园的特点不同, 要求不一, 决定着孩子进入小学后要有一个适应期。如小学以课堂教育为主, 与幼儿园相比有更多的、明确的规范要求, 小学要求孩子自制、自理的能力越来越高等等。对幼儿进行入学准备方面的教育工作既要重视孩子出现的问题, 又要谨慎对待和处理, 不妨从下面几点入手:
1. 加强学前教育与小学的沟通、合作
幼儿园与小学学校和教师要积极配合, 相互沟通、借鉴, 促进幼小衔接顺利、有序的开展, 使幼儿高高兴兴地进入小学, 内心产生想上小学当个小学生的愿望。如组织儿童参观小学的一天活动, 如让儿童参观小学校园后, 及时组织小学生与幼儿座谈、给予幼儿独立思考质疑的空间, 积极回答小朋友的诸多疑问。同时学校应尽量配合幼儿长期在幼儿园生活而形成的习惯;在学习上, 暂时降低难度, 以减低新生的压力, 以缩短幼儿到新学校时产生焦虑、紧张的时间, 从而让他们尽快适应小学的学习节奏和方式;而且学校还要注意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融洽的师生关系, 宽松, 愉快的学习气氛, 让幼儿感到在一个文明、安全、和谐、愉快地充满爱与尊重的良好精神环境中生活。同时, 要培养幼儿团队归属感, 小学必须抓准时机, 恰到好处地引导幼儿。
2. 改变过去陈旧的课程, 关注儿童的兴趣
重新制订适合幼小衔接的新的课程。幼儿园与小学课程衔接必须充分关注两个学习阶段的差异, 体现“五化”课程衔接理念, 即课程目标小步子化、课程内容生活化、课程组织统整化、课程实施活动化、课程评价多元化。改变过去小学内容“难、繁、偏、重”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 加强课程内容与儿童身心发展和生活经验的联系, 倡导儿童的主动参与, 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课程, 培养儿童社会责任感, 关注儿童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继续结合幼儿园的游戏教学方式, 保护和启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针对农村社会实际开设一些与现代农业及农村生活环境相关的综合课程。
3. 变革学生观, 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
改变传统的把学生看成是教学活动过程中被动的、依赖的客体地位, 弘扬学生的主体性, 努力培养初入学儿童的主动参与, 乐于探究, 勤于动手, 获取新知的能力, 以及交流和合作的等能力。幼儿初进小学阶段困难会时常出现, 教育孩子在挫折面前不害怕、不退缩, 有意识地经常鼓励孩子运用自己的力量去想办法解决遇到的各种困难。教师及家长要提高初入学儿童接受挫折的能力、任务意识能力、规则意识能力、交往能力以及学习方面的准备能力。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 教会孩子勤于思考和善于思考, 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养成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一系列过程要注重家长与老师的共同努力, 互相配合。
要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幼儿园应充分发掘小学、家庭和社区教育资源的作用, 视小学、家庭为“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 “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 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 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 同时建立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联系, 共同搞好衔接工作。幼小衔接不只是两个教育阶段教学内容的过渡, 我们更应该持一种开放的课程理念来审视幼小衔接, 立足于幼儿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使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之间既体现其合理的层次性, 又体现其良好的过渡性、连贯性。
摘要:随着国家对农村教育重视程度的进一步提高, 农村也开展了学前教育。但是, 农村学前教育条件不成熟, 存在严重的幼小衔接的问题。本文就农村幼小衔接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 并对做好农村学前教育与小学教学衔接工作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学前教育,小学教学,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张倩倩.浅议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之衔接[J].小学时代教师, 2009 (8)
[2]罗英智.幼小衔接工作中的误区和走出误区的思考[J]辽宁教育, 1999
[3]刘冰.浅谈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J].当代学前教育, 2009 (1) .
【小学教学与素质教育】推荐阅读:
小学语文教学与素质教育12-18
实验教学与小学教育05-20
小学美术教学论文:谈创造教育与美术教学07-03
浅谈小学体育游戏教学与素质教育、文档10-03
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育教学计划07-03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的目标与内容09-24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培训体会12-13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点:小学教学的基本任务11-12
远程教育资源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之我见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