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纯肥胖/初中学生

2024-08-05

单纯肥胖/初中学生(精选6篇)

单纯肥胖/初中学生 篇1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青少年单纯性肥胖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为了解我市甘州城区中小学生超重及肥胖情况,2013年9—10月对11 696名中小学生进行调查,为今后开展肥胖综合干预和防治提供依据,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法抽取甘州城区有代表性的6所小学、初中、高中11 696名6~18岁学生进行单纯性肥胖状况调查。

1.2 方法

采用符合国家标准的身高和体重计,由专人按照标准测量方法进行操作。要求被测中小学生脱外衣、鞋,先测身高后测体重,身高精准到0.5 cm,体重精准到0.1 kg。

1.3 判断标准

按照1995年《中国学生7~22岁身高标准体重值》,采用身高标准体重法评价超重和肥胖,超过标准体重10%~20%为超重,超过20%为肥胖[1]。

2 结果

2.1总体超重及肥胖检出情况

在11 696名中小学生中,超重1 194人,超重率10.2%;肥胖1 532人,肥胖率13.1%。

2.2 不同学习阶段超重及肥胖检出情况

小学、初中、高中阶段超重检出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肥胖检出率小学、初中阶段差异无显著性(P>0.05);高中学生肥胖检出率低于小学、初中学生,差异有显著性(P<0.01),具体见表1。

2.3不同性别学生超重及肥胖情况比较

男女生超重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男生肥胖率高于女生,差异有显著性(χ2=150.64,P<0.01)。

2.4 不同年龄组超重及肥胖情况比较

女生8岁、12岁组超重率分别为11.7%、12.6%,高于17岁组的6.5%,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他年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男生各年龄组肥胖率均高于女生,与国内调查资料一致;8~14岁组肥胖率高于6~7岁、15~18岁组(P<0.05),有显著性差异;15~18岁组肥胖率降低,与高中学生肥胖率较低是一致的(见表2)。

3 讨论

近年来,青少年肥胖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单纯性肥胖病因复杂,是遗传物质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环境因素占主导作用。本次调查肥胖检出率为13.1%,甘州城区1995年、2007年、2011年肥胖检出率分别为2.6%、5.1%、8.1%,青少年单纯性肥胖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肥胖检出率男生高于女生,与各地报导结果是一致的;8~14岁是肥胖高发年龄组,高中学生肥胖率降低。

青少年肥胖多为单纯性肥胖,是一种慢性代谢异常疾病,同时还是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危险因素。有调查显示,45%~50%的小学生肥胖者和60%~70%的中学生肥胖者到成年后仍然肥胖。肥胖还会导致诸多心理行为问题和社会适应问题,肥胖的青少年更容易情绪低落,形成自卑心理和自闭性格。

国内外研究表明,改善饮食结构与习惯,可降低超重和肥胖风险。肥胖是由脂肪摄入过量导致人体内脂肪沉积、脂肪细胞体积增大引起的,改变膳食结构、合理膳食是减轻体重、控制肥胖的有效手段[2]。要针对不同年龄段超重和肥胖青少年制定相应平衡膳食干预对策,从而预防和控制超重和肥胖的发生发展。

大量研究证明,许多成人肥胖始于儿童期,因此对于肥胖防治应从儿童时期抓起[3]。青少年正处于生活习惯和行为形成关键期[4],是肥胖防治的重点人群,提示应对青少年有针对性地开展肥胖防治工作,从运动、饮食、行为习惯和健康教育入手,养成良好生活和饮食习惯。教育、卫生部门要密切配合,把肥胖防治列为学校卫生工作的重点,长期监测中小学生体重和身高变化,校医、班主任及时了解学生超重和肥胖情况,医疗、疾控机构要根据健康监测数据,向学校提出健康教育等早期综合干预措施,并制定有效的个体化干预方案,以书面形式告知家长,重点加强对家长的培训。防治青少年肥胖,需要家庭和学校的正确引导,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参考文献

[1]白呼群.中国卫生统计报表学校卫生情况年报表技术规范[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6.

[2]徐鹭,洪忻.南京市30岁以上居民膳食与肥胖调查[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2,20(6):652-655.

[3]孙长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4]刘淮玉,单成迪,刘红,等.中小学生饮食行为与超重、肥胖关系的研究[J].中国疾病控制杂志,2010,14(7):603-605.

单纯肥胖儿童家庭因素分析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试验组:选取在大兴区黄村医院保健科进行保健的、年龄在1个月至满6岁之间的单纯肥胖儿童30例, 其中男19例, 女11例。对照组:根据病例对照研究的原则, 选取正常儿童与试验组的儿童进行1∶1配对。配对条件为同性别、同年龄﹙相差<3个月﹚、身高相差±3 cm, 父方或母方职业与文化程度一致。问卷调查的对象:选取本研究中试验组和对照组儿童的父母作为问卷调查的对象。

1.2 肥胖的诊断标准

采用WHO推荐的美国国家卫生统计中心 (NCHS) 标准, 以身高标准体重为参数, 超过同性别相应标准的20%~29%、30%~49%、>50%诊断为轻、中、重度肥胖[2]。均排除继发性肥胖。

1.3 研究方法

横断面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儿童喂养情况、饮食习惯、父母体格状态、父母对肥胖儿的认识态度、家族心血管疾病史等。专业测量和计算:本研究中由研究者测量儿童身高、体重, 测量工具均经过校正。体重指数 (BMI) =实测体重/实测身高。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配对t检验、χ2检验和Fisher精确检验法进行单因素分析, 采用逐步回归法进行多因素分析,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儿童父母体格、生育年龄的比较

试验组儿童父母生育孩子的平均年龄、BMI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1。

2.2儿童肥胖的单因素分析2组儿童在进食速度、睡眠时间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而儿童的分娩方式、日常锻炼情况、喜食零食、由谁看护、母孕期食欲、父母肥胖家族史等对儿童肥胖影响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2.3 多因素分析

将进食速度、睡眠时间、母亲欲作为自变量, 以儿童体重作为因变量, 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发现, 进食速度与母亲体重之间存在较强的共线性关系, 见表3。

3 讨论

3.1 肥胖的影响因素

肥胖在儿童中的发病逐年增高, 许多研究证实肥胖与多种因素相关, 如遗传、神经精神、内分泌、饮食过多、活动过少等[3]。本文对30例研究对象进行了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 结果发现, 儿童肥胖与儿童父母的生育年龄、体重指数、母亲体重、儿童睡眠时间的长短、进食速度等均密切相关, 此结果与既往研究结果相符。

3.2 儿童肥胖的预防

肥胖不仅是一种健康问题, 而且也是多种疾病的健康危险因素之一, 如高血压、血脂异常、痛风、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多与肥胖有关。大量的研究证实, 成人肥胖多起于儿童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 儿童肥胖的发生率正在逐年增高。儿童肥胖已经成为成人慢性病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文献显示, 目前人们开始重视儿童肥胖的控制研究, 采用饮食、运动、中医等多种手段对肥胖儿童进行干预。然而正处在生长发育时期的儿童肥胖干预起来难度很大, 专业性强。因此, 儿童肥胖干预重点应放在有针对性的预防工作上。

儿童期单纯肥胖的发生多与饮食和生活方式有关, 不良的饮食行为和运动行为, 将通过多种方式影响儿童的能量摄入和能量消耗[4], 本研究结果也证实这一点。而6岁以下儿童的生活与父母密不可分, 家长不良的饮食和生活习惯会给儿童带来易发生肥胖的环境。因此, 制定儿童期肥胖防治措施时, 应考虑到家庭因素的影响。而影响因素中的儿童睡眠时间的长短、进食速度应引起特别的重视。此外, 大龄父母的家庭, 经济生活水平较高, 在充裕的经济条件下抚育独生子女, 容易造成营养过剩;有些农村父母太注重于工作和事业, 以改善生活条件, 而对儿童健康生活方式养成重视不够。这也是肥胖的另外一个因素。因此, 对父母的健康教育是肥胖控制的关键要素之一。

摘要:目的 了解儿童肥胖现状及其家庭因素, 为儿童期肥胖的预防提供依据。方法 对北京市大兴区黄村社区30例0岁6岁单纯肥胖儿童进行病例对照研究。结果 儿童进食的速度、睡眠时间、父母的生育年龄、母亲的体格是儿童肥胖的影响因素。结论 儿童进食的速度、睡眠时间是影响儿童肥胖发生的重要因素, 在肥胖预防中应加以足够的重视;对于大龄育儿者应加强儿童肥胖的健康教育。

关键词:儿童,肥胖,家庭因素,预防

参考文献

[1]蒋竞雄.儿童期单纯肥胖症的干预[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09, 17 (3) :249.

[2]刘军祥, 黄宗能, 苏红卫, 等.某市区儿童肥胖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现况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 2006, 33 (9) :1739.

[3]王国伟.儿童肥胖症流行因素及相应干预措施的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杂志, 2014, 21 (12) :51.

单纯性肥胖症的临床分析 篇3

人体当进食热量超过消耗热量而以脂肪形式储存体内, 体重超过理想体重20%时即为肥胖症。目前关于体重正平衡的病因和发展机制甚少, 可能与遗传、进食过多或者是同样状态下能量消耗减少有关。

1 病因和发病机制

1.1 脂肪细胞数量的增加和 (或) 脂肪细胞体积增大

前者发生于生命的早期, 成年后脂肪组织的增大主要由于脂肪细胞肥大。轻中度肥胖一般出现在成年期, 主要由于脂肪细胞增大;严重肥胖往往发生在生命早期, 同时有脂肪细胞大小及数目增加。减肥仅使脂肪细胞变小而不伴数目减少, 因此, 生命早期基本上已经决定脂肪细胞的最后数量, 称为“关键期”, 预防肥胖应该从儿童期开始。

1.2 脂肪细胞的分布

男性脂肪主要分布于身体腰部以上, 集中在腹部呈苹果形肥胖, 俗称“将军肚”;女性脂肪主要分布于腰部以下如下腹部、臀部、大腿, 称梨形肥胖, 常用测量方法是计算腰围和臀围之比, 正常为0.7~0.8[1]。男性型脂肪分布对高血压、心血管病、高胰岛素血症及糖尿病的危险性较大, 女性型脂肪分布减肥比较困难。

1.3 调节点

指每个人的肥胖程度由其固有的控制系统所规定和调节, 因而减肥极其困难, 这一理论尚待证实。

2 临床表现及合并症

肥胖症肥大脂肪细胞胰岛素受体数目减少及受体后缺陷导致胰岛素抵抗型、高胰岛素血症及葡萄糖代谢障碍, 糖尿病的发生率比非肥胖者高3倍, 通常是非胰岛素依赖型, 高甘油三酯血症发生率明显增高, 血容量增加, 心输出量增加, 可导致左室肥大和扩张, 充血性心力衰竭危险性较大;超重者高血压的发生率比非超重者高3倍, 严重肥胖可导致慢性缺氧、紫绀和高碳酸血症, 终末期变化是肺泡低换气综合征, 患者嗜睡, 可发生肺动脉高压和心力衰竭, 易发生阻塞性或中枢性睡眠性窒息, 胆石症、胆囊炎发病率较高, 脂肪肝和中度肝功能损伤较常见, 静脉循环障碍, 可合并皮肤营养改变, 易产生栓塞性静脉炎和静脉血栓形成。严重肥胖时下肢及下背部负担加重, 出现骨关节炎症状, 男性有轻度促性腺激素低下性性功能降低, 肥胖女性常伴月经紊乱, 子宫内膜癌及乳腺癌比正常妇女多2~3倍, 胆管癌也较常见, 男性结肠癌、直肠癌和前列腺癌发病率较高, 病死率明显增高。

3 诊断

3.1 计算相对体重

理想体重 (kg) =[身高 (cm) -100]×0.90 (男) 或0.85 (女) ;相对体重=实际体重÷理想体重×100%, 110%~120%为超重, 120%~130%为轻度肥胖, 130%~150%为中度肥胖, >150%为重度肥胖。

3.2 计算体质指数 (BMI)

BMI (kg/m2) =体重 (kg) ÷身高 (m2) 。判定标准:正常范围18.5~23.9, 超重≥24, 肥胖≥28。

3.3 其他方法

用皮肤皱褶卡钳测量肱三头肌、肩胛下、髂脊上部及腹部等部位皮下脂肪厚度;X线片估计皮下脂肪厚度;同位素钾测量净瘦体重后计算脂肪重量等。

4 治疗

减少进食, 增加运动, 必要时辅以短期治疗。

4.1 饮食控制

控制总热量, 特别是高脂肪、高糖类和高热量饮食, 先把体重减下来, 再继续维持。成年轻度肥胖者, 按每月减轻0.5~1.0 kg为宜, 即每天减少125~250 kcal能量。成年中度以上的肥胖者, 以每周减体重0.5~1.0 kg, 能量供应不低于1 000 kal为宜。重度以上肥胖和恶性肥胖可在医生指导下给予更低的能量, 蛋白质0.8~1.2 kg/d, 糖类150~200 g/d, 其余热量由脂肪提供, 避免动物脂肪和饱和脂肪酸含量高的食物, 限制含嘌呤高的动物内脏, 如肝、心、肾等, 每天食盐3~6 g为宜[2], 采用蒸、煮、烧、汆、烤等烹调方法, 忌用油炸煎。减重的目的是尽可能多地减少脂肪, 采用混合的平衡饮食, 减少能量摄入应循序渐进, 切忌骤然降至最低水平以下。

4.2 运动

教育并指导运动方式和运动量, 有心血管并发症者须谨慎。游泳能舒缓心境, 有益身心健康, 能消耗多量的脂肪, 比单纯的健身效果好。运动须持之以恒, 停止运动后体重会迅速上升, 甚至超过原来水平。

4.3 药物治疗

用作短期辅助疗法, 长期使用往往产生耐药性及副作用。

食欲抑制剂:主要通过脑的儿茶酚胺、多巴胺或血清素等通路发挥抑制食欲的作用, 长期用药可产生成瘾性、耐药性及副作用如激动、失眠和精神失常等。苯丙胺为最古老的药物, 副作用大已弃用。安非波拉酮效果好, 兴奋作用小, 被列为首选药物。芬氟拉明副作用低, 耐药性较少, 但作用较弱, 突然停药可能引起抑郁症。氯苯咪吲哚最适用于高血压的肥胖患者。

减少肠道脂肪吸收的药物:如消胆胺和青霉胺。

激素类药物:被认为效果不好并有一定危险性不主张使用。如甲状腺素减重作用不够理想, 停药后体重回升, 可导致负氮平衡, 所降低的主要是净瘦体重而非脂肪重量, 实际上是以甲状腺毒性状态代替肥胖症, 心血管系统副作用大, 有一定危险性。生长激素可动员脂肪酸, 减少脂肪沉积而不引起负氮平衡, 但药物来源困难, 长期用药可导致肢端肥大症。

4.4 外科治疗

如空回肠短路手术, 小胃手术等处于试验阶段, 仅试用于严重肥胖、减肥失败而又有严重合并症者。

5 预防

肥胖症应以预防为主, 可以应用以下方法:饮食时用小碗盘装食物, 盛装的食物分量少, 饭前先喝汤可以有饱腹感, 喝汤后吃青菜, 再吃白饭和肉类, 吃肉去皮, 吃水果比喝果汁好, 多食含纤维素的食物:如韭菜、芹菜, 黄瓜等, 纤维素高的食物有饱腹感。吃完东西马上刷牙不吃零食, 不午睡, 饭后进行适量运动可避免脂肪堆积。外出运动特别是饭后散步, 经常到户外活动, 可促进新陈代谢和血液循环, 增强抗病能力。

总而言之, 单纯性肥胖症的发生原因复杂, 可能与遗传、家庭生活习惯、社会经济发展、文化背景等环境因素以及不良的饮食习惯、运动不足等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且并发症多, 至目前为止尚无特效治疗方法。故全面地分析总结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对于降低患病率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焦广宇, 蒋卓强.临床营养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242

穴位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71例 篇4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收集我院于2012年8月到2014年8月收治71例单纯性肥胖症患者, 根据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分别为36例、35例。观察组:男14例, 女22例, 年龄22岁~46岁, 平均为 (33.6±1.5) 岁。对照组:11例, 女24例, 年龄20岁~48岁, 平均为 (34.2±1.5) 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可作对比。

1.2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 (1) 实测体重>标准体重的20%; (2) 体重指数 (BMI) >23 kg/m2; (3) 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排除标准: (1) 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者; (2) 胰岛病、垂体病等继发性肥胖者; (3) 合并严重性心、脑、肝肾疾病者。

1.3方法

观察组给予穴位埋线治疗:取穴以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为主, 以天枢、气海、中脘、梁门、大横、阴陵泉为主穴, 并以足三里、关元为配穴。穴位常规消毒, 采用无菌镊将1.5cm的0#羊肠线置于穿刺针针管前端, 后接针芯, 然后用左手拇指与食指进行拟进针穴位的固定, 右手持针进行穴位刺入, 在产生针感后, 在推针芯的同时退出针管, 将羊肠线埋在肌肉层或穴位皮下组织, 在拔针后采用无菌干棉球进行针孔按压止血, 每2周埋线治疗1次。

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刺治疗, 取穴与观察组相同, 在针刺时应保证取穴准确, 深度合适, 给予提插捻转等针刺手法。留针40min, 1次/2d。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45d, 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1.4疗效判定

参考《单纯性肥胖病的诊断及疗效评定标准》[2]进行疗效判定:1治愈:体重下降>80%, BMI为26~27;2显效:体重下降51~80%, BMI下降≥4;3有效:体重下降25%~50%, BMI下降2~4;4无效:体重下降﹤25%, BMI下降﹤2或无下降。

总有效率= (治愈+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

1.5统计学方法

用SPSS15.0软件统计, 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 用百分值表示, 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愈22例, 显效8例, 有效5例, 无效1例, 总有效率为97.22% (35/36) , 对照组患者治愈13例, 显效11例, 有效4例, 无效7例, 总有效率为80.00% (28/35) , 组间对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5) 。

3讨论

单纯性肥胖是一种常见的肥胖症状, 患者无内分泌紊乱现象及代谢障碍性疾病等现象, 主要是与营养过剩、遗传等因素有关[2]。我国传统中医学认为, 肥胖的病机与肝气瘀结、肝盛阴虚、脾失运化有关, 若脾胃功能失调, 水湿不化、水谷停滞, 累积体内, 变生痰湿, 故形成肥胖症。因此治疗应取脾胃经上穴位为主[3]。

穴位埋线法是一种常见的中医疗法, 作为针灸疗法的改良及延伸, 在中医临床中得到广泛的应用[3]。该疗法通过将羊肠线埋入穴位进行连续性的刺激, 可利用蛋白线于机体内刺激腧穴的作用, 从而促进脏腑调节, 从而起到调节阴阳平衡的作用。本研究中, 观察组采用穴位埋线法治疗, 以天枢、气海、中脘、梁门、大横、阴陵泉为主穴, 并配以足三里、关元。其中, 天枢为足阳明胃经上的腧穴, 可理气行滞、疏调肠腑;气海为先天之原气汇聚之处, 具有健脾、益胃、补气等功效, 可使人有饱腹感觉而抑制食欲, 使饮食无积, 津顺则痰消;且配合足三里可使人精力充沛, 可促进体内脂肪燃烧;中脘为胃之募穴, 具有调理胃肠功能的作用, 与气海伍用, 可起通腑气、食无积的作用;梁门益阳气, 且以灼阴邪与消寒滞而起到开痞郁的作用, 大横温中、理肠, 且可起转运脾经水湿的作用;阴陵泉为足太阴脾经之合穴, 具有温中运脾、化湿祛浊等功效;而配穴足三里具有调理脾胃、燥化脾湿、生发胃气等功效;关元为任脉与足三阴经之交会穴, 刺之可起调理下焦、助气化及利水湿等作用;诸穴合用, 共奏协调脏腑、生发胃气、补虚泻实、及平衡阴阳等功效。

本研究中,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7.22% (35/36) ,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00% (28/35) 。由此可见, 对单纯性肥胖患者采用穴位埋线法治疗, 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降低患者体重系数, 具有良好的减肥效果,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于向华, 何齐芳, 陈文通.穴位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的研究现状[J].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3, 20 (1) :94-96.

[2]危北海, 贾葆鹏.单纯性肥胖病的诊断及疗效评定标准[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8, 18 (5) :317-319.

单纯肥胖/初中学生 篇5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的50例单纯性肥胖患者均来自于2013年6月~2014年6月在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人民医院康复科门诊就诊的患者。所有患者诊断均符合1997年北京召开的全国第五届肥胖病研究学术会议标准制定的《单纯性肥胖病的诊断及疗效评定标准》[3]。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的临床研究方法, 将5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体重等一般情况方面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见表1。

注:性别的比较:χ2=0.184, P=0.668>0.05;年龄的比较:t=0.272, P=0.786>0.05病程的比较, t=-0.212, P=0.833>0.05

1.2 治疗方法

基础治疗:在治疗期间需改变不健康的饮食习惯, 饮食应合理、规律、清淡, 需营养均衡。建议每天坚持有氧运动如慢跑、游泳、快走等。取穴:中脘、天枢、气海、大横、水道、腹结、滑肉门、丰隆、三阴交, 双侧取穴;配穴:脾虚湿盛加阴陵泉、足三里;胃热湿困加曲池、上巨虚、内庭;肝郁气滞加阳陵泉、太冲;脾肾阳虚加脾俞、肾俞;阴虚内热加太溪。手臂肥胖加臂臑;腹部肥胖加带脉;大腿肥胖加伏兔。

对照组行上述穴位针刺治疗:患者取仰卧位, 用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出品的华佗牌一次性无菌针灸针 (苏食药监械准字2012第2270864号) Φ30×40mm、Φ30×50mm, 局部消毒后, 采用单手快速进针法进针, 根据虚实情况选取补泻手法, 得气后, 在患者的同侧的天枢、大横、腹结、水道、三阴交、丰隆接上华佗牌SDZ ̄IV型电子针疗仪 (苏食药监械准字2010第2270208号) , 两侧均连接电针, 刺激参数采用35/100Hz (疏密波) , 以连接导线局部轻轻抖动患者能够耐受为宜, 每次电针时间30min。1次/d, 5次/w。

观察组行上述穴位埋线治疗:准备无菌埋线包1个, 使用碘伏对穴位进行消毒, 并使用沾有利多卡因的棉棒对穴位局部进行表面麻醉, 随后有助手打开无菌埋线包, 操作者带上无菌乳胶手套后将洞巾铺于埋线穴位上, 将事先剪到的3cm长的羊肠线穿入腰穿针前端, 随后接入针芯, 将穴位周围皮肤摊平后利用腰穿针刺入, 根据针刺部位将腰穿针刺入1.5~2.5cm, 随后退出针芯, 将羊肠线埋于脂肪层与肌肉层之间的位置。以局部产生酸胀麻为度, 根据患者对羊肠线的吸收速度10~14d埋线一次, 埋线穴位与创可贴覆盖。两组均连续治疗12w。

1.3 观察指标

1.3.1 肥胖指标

记录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体重、体重指数 (BMI) 、腰围、臀围、腰臀比 (WHR) 、肥胖度和脂肪百分率 (F%) 。要求测量标准化, 即定时、定秤、定条件。测量结果按临床设计要求, 作出详细记录。

1.3.2 疗效指标[4]

痊愈:临床症状消失或者基本消失, 体重下降超过80%, F%男性接近26, 女性接近30, BMI接近26~27;显效:临床症状大部分消失, 体重下降30%~70%, F%下降≥5, BMI下降≥4;有效:临床症状明显减轻, 体重下降25%~30%, F%下降3~5, BMI下降≥2~4;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 体重下降未达到25%, F%下降未达到3, BMI下降未达到2。

1.4 统计学处理

所用计量资料均用 (±s) 表示,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组内和两组间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 当计量资料不满足正态性时, 采用Mann ̄Whitney U秩和检验;多组间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各组计量资料满足正态性采用LSD法, 不满足正态性采用Dunnett T3法;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和P<0.01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肥胖指标的比较

治疗组治疗前后体重指数、体重、腰围、臀围、腰臀比、肥胖度、脂肪百分率均比治疗前均有明显的改善 (P<0.05) ;对照组其治疗前后体重指数、体重、腰围、臀围、肥胖度、脂肪百分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腰臀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结束后两组间比较, 体重指数、腰围、臀围、肥胖度、脂肪百分率均有明显差异 (P<0.05) ;腰臀比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具体见表2、3。

注:*表示和对照组治疗前比较t=2.12, P>0.05, ▲表示与同组治疗前比较t=5.36, P<0.05, ☆表示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t=4.28, P<0.05

2.2 两组疗效评定结果

所有疗程结束后, 经卡方检验, 两组临床疗效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体见表4。

3 讨论

肥胖病的治疗方法很多, 有关针灸治疗肥胖早有论述, 针灸通过刺激机体穴位, 疏通经络, 调和气血阴阳, 通过调节人体各脏腑的功能, 调整经络气血的偏盛偏衰, 调动机体的内在因素, 使阴平阳秘, 从而消除引起肥胖的病因, 同时促进新陈代谢, 从而达到减肥瘦身的目的[5]。经络系统是一个整体的系统, 经为路径, 络为网络, 是运行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经络系统使人体的各个部分在结构上相互联系, 在生理上相互为用, 在病理上相互影响。本研究在基础穴位上增加辨证取穴、局部取穴, 基础穴主要以手足阳明经、足太阴经穴、任脉为主, 从整体上调整机体的内分泌系统, 再根据不同证型, 因人而异, 调整相应的脏腑, 再局部刺激, 加强了局部减肥效应, 多层次配合从而达到调和阴阳、祛湿化浊、改善机体脂肪/糖代谢, 达到减肥效果。故对照组患者治疗后体重、腰围、臀围等肥胖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减低, 说明针刺对单纯性肥胖有理想疗效。

穴位埋线是穴位针刺的延伸, 对于忙碌的现代社会, 埋线减肥较针刺减肥更具优势。穴位埋线是将羊肠线埋入穴位, 对穴位进行持续性的刺激, 是毫针刺法与埋针方法的结合和发展, 能对人体产生综合效应。它利用蛋白线在体内长期刺激腧穴的功能, 这种刚柔相济的刺激过程, 可以从整体上对脏腑进行调节, 使之达到阴阳平衡的状态。羊肠线在体内特殊的留针和埋针效应, 又可起到长期续效作用。其配穴可以形成一种远近、上下、前后、左右的相互呼应的阵势, 以达“通其精脉, 调其气血”的目的同时它不过分强调节食、服药等外在手段, 并在针刺和埋线过程中, 对合并高血压、冠心病、高脂血症、糖尿病、便秘等症状都有相应的治疗作用[6]。

故本研究对患者进行针刺减肥以及穴位埋线减肥两种方式进行对比观察, 发现虽然两种干预方式对单纯性肥胖均有理想的减肥作用, 但是埋线减肥的疗效更加显著。

但是本研究仍存在一定局限性: (1) 未对治疗患者进行一个治疗后的随访工作, 不了解其治疗后体重有无回升情况。 (2) 本研究的为小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 未能做非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 (3) 本研究仅为了临床试验, 并未进一步的进行动物实验深入研究其机制。针对上述情况, 我们在下阶段的研究将一一完善。

摘要:将符合纳入标准的单纯性肥胖患者50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25例。对照组行普通针刺治疗, 1次/d, 5次/w;观察组对行埋线治疗, 每1014d埋线一次, 连续治疗12w, 治疗后观察患者肥胖指标的变化。根据治疗结束后患者的体重指数、肥胖度和脂肪百分率进行疗效的评定。结果 (1) 治疗结束后两组间比较, 体重指数、腰围、臀围、肥胖度、脂肪百分率均有明显差异 (P<0.05) ;腰臀比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8%, 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6%,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穴位埋线和针刺治疗均能明显治疗单纯性肥胖患者, 但穴位埋线疗效更优。

关键词:单纯性肥胖,针刺,穴位埋线

参考文献

[1]王果.中医药治疗肥胖的研究近况[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09, 7 (6) :93-95.

[2]段娟.《内经》肥胖三型的影响因素[J].江苏中医药, 2010, 5 (2) :9-11.

[3]危北海, 贾葆鹏.单纯性肥胖病的诊断及疗效评定标准[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8, 18 (5) :77.

[4]吴彬娇, 胡巨英.针灸联合穴位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60例观察[J].浙江中医杂志, 2013, 48 (12) :901-902.

[5]冯潇潇, 马文珠, 卢梦晗等.单纯性肥胖症中医证候分布特点的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 36 (12) :857-860.

单纯肥胖/初中学生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观察病例均为2009年3月至2011年3月本院针灸科门诊的单纯性肥胖患者,共9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5例,对照组45例。治疗组中男6例,女39例。年龄19~59岁,平均(33.37±3.68)岁。病程0.5~26年,平均(10.5±3.7)年。轻度肥胖21例,中度肥胖22例,重度肥胖2例;对照组中男5例,女40例。年龄18~57岁,平均(32.82±2.96)岁。病程0.5~25年,平均(9.69±3.87)年。轻度肥胖22例,中度肥胖22例,重度肥胖1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肥胖度、体质指数(BMI)等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肥胖度及BMI根据1997年全国第五届肥胖病研究学术会议制定的单纯性肥胖病的诊断标准[2]:(1)肥胖度:成人标准体质量(kg)=[身高(cm)-100]×0.9;肥胖度=[(实测体质量-标准体质量)/标准体质量]×100%。实测体质量超过标准体质量,但<20%者为超重;实测体质量超过标准体质量20%~<30%者为轻度肥胖;实测体质量超过标准体质量30%~<50%者为中度肥胖;实测体质量超过标准体质量50%以上者为重度肥胖。(2)BMI:BMI=体质量(kg)/身高(m2)。BMI的正常范围为18.5~24.9;25~26为超重;>26~<30为轻度肥胖;>30~<40为中度肥胖;>40为重度肥胖。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采用穴位埋线减肥疗法:(1)取穴:主穴取中脘、天枢、气海、足三里、丰隆。配穴取合谷、四满、曲池、脾俞、大肠俞。(2)操作方法:将一段长约1cm的药用蛋白羊肠线放入一次性埋线针内,然后将其埋置在常规消毒好的穴位内,出针后贴创可贴即可。每次操作取主穴2~3个,轻度加合谷;中度加四满、曲池;重度加脾俞、大肠俞。间隔15d治疗一次,一般治疗4次为1个疗程。

2.2 对照组

采用常规针灸减肥疗法。(1)取穴:主穴取中脘、天枢、气海、足三里、丰隆。配穴取合谷、曲池、四满、脾俞、胃俞、大肠俞、三焦俞。轻度加合谷、曲池;中度加合谷、曲池、四满;重度加合谷、曲池、四满、脾俞、胃俞、大肠俞、三焦俞。(2)操作方法:选用环球牌一次性针灸针,按传统针刺方法操作,每日一次,每次30分钟,10次为1个疗程。休息3~5d,继续下一疗程,一般需观察治疗3个疗程。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1997年全国第五届肥胖病研究学术会议制定的单纯性肥胖病的疗效评定标准[3]:体质量下降>80%,BMI男性≤26,女性≤25为临床痊愈;体质量下降30%~70%,BMI下降≥4为显效;体质量下降25%~30%,BMI下降≥2且≤4为有效;体质量下降未达到25%,BMI下降<2为无效。

3.2 治疗结果

治疗组45例中显效30例,有效1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56%;对照组45例中显效21例,有效15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8 0.0 0%。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两组疗效对比见表1。

注:P<0.01

4 讨论

单纯性肥胖是指人体内热量摄入大于消耗,造成脂肪在体内积聚过多,导致体质量超常而找不到明确原因的一种疾病。在治疗中我们采用的穴位埋线减肥与常规针灸减肥均取中脘、丰隆以消食导滞、消脂;天枢疏调肠腑、理气行滞,使体内积聚由大肠排出;气海可使人有饱腹的感觉,从而抑制食欲,另外气海还可生发阳气,与调理脾胃、补中益气的足三里配合可以使人精力充沛,功能活跃,进一步燃烧体内脂肪。诸穴合用,标本兼治以达到减肥瘦身的效果。但是在治疗中我们看到穴位埋线减肥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针灸减肥,在所取腧穴基本一致的条件下两种治疗效果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差异?究其原因针灸减肥一般都选用的是银针或不锈钢针具,在穴位内留针一般都是30min,刺激时间短。而穴位埋线减肥法是以线带针,这种线一般是选用人体可吸收的药用蛋白羊肠线,将其埋置在穴位内一般完全吸收需要15d时间,线体在穴位内吸收的过程也是对穴位做持续良性刺激的过程。

由此可见,穴位埋线减肥法最大的优势就在于以线带针,一方面通过刺激穴位调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和交感-肾上腺皮质两个系统,使内分泌紊乱得以纠正,从而减少能量的摄入;另一方面,蛋白线在体内软化,分解,液化过程中一直在消耗机体能量,同时刺激迟钝的自主神经,使其功能活跃,增加能量消耗,促使体内脂肪的分解,使减肥的疗效得以提高和持续[3]。所以穴位埋线的持续刺激作用使得这组标本兼治的减肥腧穴的作用发挥到了最好!从而使减肥的效果明显高于常规针灸。通过半年后我们的随访也发现穴位埋线减肥的反弹率极低。再者穴位埋线还节约时间,埋线一疗程只需4次,方便,安全,无痛苦。综上所述,穴位埋线在治疗单纯性肥胖症中有很好的优势,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对穴位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旨在评价其方法的优越性。方法 对照观察穴位埋线与常规针灸治疗单纯性肥胖的近期疗效等,初步评价穴位埋线的优越性。结果 穴位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的总有效率为95.56%,且治疗次数少,方便,安全,无痛苦。穴位埋线是将人体可吸收的药用蛋白羊肠线埋入穴位之后,线体会在15d之内对穴位有一个持续的刺激,通过这种刺激来调节人体的脏腑经络,气血阴阳及其内分泌功能,而达到治疗肥胖症的目的。结论 穴位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有很大的优势,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穴位埋线,单纯性肥胖,优势研究

参考文献

[1]张德彦.穴位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症78例[J].中医外治杂志,2007,17(4):49-50.

[2]危北海,贾葆鹏.单纯性肥胖病的诊断及疗效评定标准[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8,18(5):317-319.

上一篇:贸易与环境发展研究下一篇:中国航天之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