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抵抗

2024-06-07

肥胖抵抗(共5篇)

肥胖抵抗 篇1

胰岛素抵抗 (IR) 是指胰岛素作用的靶组织 (主要是肝脏、肌肉和脂肪组织) 对胰岛素作用的敏感性降低。IR是导致2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而肥胖又是IR发生、发展的重要危险因素。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肥胖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流行病, 脂肪组织增多和脂肪组织异常分布是导致IR的重要原因。大量研究结果显示肥胖可以通过内分泌机制、炎性反应、氧化应激以及脂肪细胞分化异常导致IR。

1 内分泌机制

脂肪组织不仅是能量储存器官, 而且它还是一个内分泌器官, 脂肪组织可以分泌多种激素和细胞因子参与IR的发生及发展[1]。

1.1 脂联素 脂联素是一个30KDa的脂肪组织特异性蛋白, 可增加胰岛素敏感性[2]。在人及动物模型中血浆脂联素水平下降都伴随着肥胖和胰岛素抵抗[3]。脂联素的水平在Pima印第安人和日本人群中与高胰岛素血症及胰岛素抵抗的程度呈负相关[4]。动物模型研究发现, 给予脂联素治疗能改善动物的IR[5]。在肝脏, 脂联素能增加胰岛素敏感性, 降低脂肪酸的内流, 增加脂肪酸的氧化, 并减少肝糖输出[6]。在骨骼肌中, 脂联素通过激活AMP激活蛋白激酶 (AMPK) 的磷酸化和活化, 同时刺激肌细胞中的脂肪酸氧化和葡萄糖摄取, 减少肝脏糖异升, 使体内葡萄糖水平下降[7]。

1.2 瘦素 瘦素是一种脂肪组织分泌的16Kda蛋白, 为肥胖基因的产物。瘦素的主要功能是调控进食和能量消耗。其作用机制是将体内脂肪储存的信息传送到下丘脑和弓状核, 通过下调神经肽Y (NPY) 而抑制食欲, 同时兴奋交感神经, 增加能量的消耗, 从而减轻体重[1]。人类循环中瘦素水平与空腹胰岛素浓度及身体脂肪比例密切相关, 这使瘦素肥胖和胰岛素抵抗综合征的一个标志物。在高胰岛素正糖钳夹条件下, 给大鼠输注瘦素可引起摄取急剧增加[8]。相反, 长期给予瘦素将引起有利的代谢变化, 包括腹部脂肪减少, 肌肉甘油三酯堆积减少[9]。瘦素引起的机体组分的改变与骨骼肌胰岛素敏感性的改善有关[9]。瘦素与肥胖密切相关, 瘦素缺乏和瘦素抵抗可以导致肥胖, 肥胖又可以导致IR。

1.3 抵抗素 抵抗素是近年确定的一种10Kda的脂肪组织特异性激素。在抵抗素与IR关系的研究中, 目前存在不同观点, 多数学者认为抵抗素与IR呈正相关。动物实验表明, 高脂饮食喂养可使小鼠抵抗素水平显著升高, 同时伴有肥胖并表现为IR[1]。但抵抗素与IR的关系目前存有争议。研究发现, 肥胖时抵抗素mRNA基础表达受抑制, 提示抵抗素可能未直接参加IR的发生[1]。因此, 对抵抗素在肥胖及胰岛素抵抗中的临床参考意义尚需更进一步的研究。

1.4 游离脂肪酸 (FFA) 研究表明, 肥胖患者中的FFA是普遍升高的。取自肥胖、胰岛素抵抗个体的肌肉表现出对循环FFA摄取和氧化能力下降[10]。肥胖的2型糖尿患者肌肉外的脂肪酸代谢缺陷可造成肌细胞内甘油三酯堆积和骨骼肌脂毒性作用[11], 提示在肥胖和胰岛素抵抗患者肌肉内脂肪酸氧化受损和FFA转运增多对肌肉胰岛素抵抗具有协同作用[12]。

1.5 TNF-α TNF-α主要由单核巨噬细胞产生, 脂肪和骨骼细胞也能少量分泌, 无论肥胖患者还是动物模型的脂肪细胞TNF-α均过度表达, 与肥胖相关胰岛素抵抗的发生有关。TNF-α可能通过以下机制导致胰岛素抵抗:抑制胰岛素受体及受体底物 (IRS) -1/ (IRS) -2 酪氨酸磷酸化, 而促进丝氨酸、苏氨酸磷酸化, 从而干扰胰岛素受体及其下游IRS磷脂酰肌醇3激酶 (PI-3K) 通路的信号传导, 下调肌细胞葡萄糖转运体 (GLUT) -4的基因表达及 (GLUT) -4由细胞内向细胞膜转位, 降低脂蛋白酶的活性, 刺激肝脏的脂肪酶分解[13,14]。人体研究表明, 伴有IR的肥胖个体脂肪组织TNF-αmRNA表达及TNF-α分泌物增多, 且与空腹血浆胰岛素水平及体重指数呈正相关, 当体重下降时, 其表达水平也随之减少。

1.6 白介素 (IL-6) Fernander-Real等[15]发现IR状态诸如肥胖、糖耐量减低及2型糖尿病时, 血浆IL-6水TNF-α平较正常者升高2~3倍, 在控制体重指数和体脂含量后血浆IL-6水平减低, 胰岛素敏感性改善。李伟民等[16]对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研究发现, 血浆IL-6含量升高与胰岛素敏感指数呈负相关。

1.7 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 (PAI-1) PAI-1能降低纤溶, 并促进血栓形成, 是心血管病发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子。近期研究发现, 脂肪组织也能分泌PAI-1。肥胖者血浆PAI-1水平升高, 并与体脂总量相关, 而且网膜脂肪PAI-1的生成量大于皮下脂肪[14]。PAI-1可能是腹型肥胖导致心血管疾病的一个重要因素[17]。内脏型肥胖患者PAI-1产生增多, 且与TNF-α分泌增多显著相关。但独立于胰岛素、甘油三酯和血糖水平[13]。

2 炎性反应

几个大型流行病研究资料已证实了在2型糖尿病和非糖尿患者群中胰岛素抵抗与系统炎症的联系[18]。脂肪组织可产生很多促炎症性因子, 包括TNF-α, IL-6, CRP以及MCP-1等。这些促炎症性因子可诱发胰岛素抵抗, 并导致许多代谢并发症, 包括2型糖尿病及动脉硬化[18]。在肥胖和胰岛素抵抗状态下, TNF-α在白色脂肪组织中的表达增多。多种机制参与TNF-α的这种代谢效应, 包括对胰岛素信号传导的直接作用, 下调胰岛素正常作用所需的基因, 通过刺激脂解而升高FFA, 下调PPARα[19]。另外, IL-6也可以促进脂解, 且与高甘油三脂血症生成有关, 还参与肥胖有关的FFA升高。而且, IL-6诱导肝细胞胰岛素抵抗。近来还发现MCP-1可损害脂肪细胞的胰岛素敏感性[20]。

3 氧化应激

氧化应激是动物或人体在肥胖的情况下出现脂肪堆积, 导致ROS和抗氧化剂不能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在H2O2直接干预以及其他物质 (如葡萄糖氧化酶) 诱导脂肪细胞内氧化应激水平升高, 导致胰岛素抵抗的细胞模型中, 氧化应激可以增加基础状态的葡萄糖转运, 抑制胰岛素刺激下的葡萄糖转运, 导致胰岛素抵抗[21]。最近Houstis[22]等在Nature上指出:ROS是多种诱导因素导致胰岛素抵抗的共同通路。肥胖患者腹部脂肪过度堆积由于对胰岛素抑制脂肪分解作用的不敏感, 引起游离脂肪酸持续而过度释放, 在肝脏导致脂代谢异常, 在肌肉组织引起肌细胞胰岛素抵抗, 还可以导致胰岛B细胞功能下降, 而PAI-1、TNF-α, IL-6、MCP-1等水平升高, 这些脂肪细胞因子最终导致胰岛素抵抗[21]。

4 脂肪细胞分化异常与胰岛素抵抗

脂肪细胞数量和体积的过度增加, 是胰岛素抵抗发生的重要标志之一[23], 单纯的脂肪细胞增生并非发生胰岛素抵抗的决定性因素, 脂肪细胞的分化调控异常才是糖、脂代谢紊乱以及胰岛素抵抗发生的关键因素[24], 脂肪组织分化障碍导致不能产生足够数量的成熟脂肪细胞来容纳过多的能量, 从而导致脂肪细胞体积增大, 进而引起脂肪细胞一大抵抗。临床研究显示长期应用TZD治疗者体重会增加, 但并没有显示体重增加者胰岛素抵抗加重, 可能与PPARY改变脂肪组织在体内的分布有关[24]。

综上所述, 大量的临床研究均证实肥胖导致的IR与内分泌机制、炎性反应、氧化应激及脂肪细胞分布异常相关。深入研究其发生机制可以为肥胖导致IR相关疾病提供更好的诊断及治疗手段。

肥胖抵抗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1年3月~2012年3月收治的首诊T2DM患者200例为研究组,其中,男84例,女116例;年龄33~56岁,体质量指数18~31 kg/m2;空腹血糖水平为5.8~11.4 mmol/L。根据体质量指数分为肥胖组(BMI≥24 kg/m2)118例及非肥胖组(BMI<24 kg/m2)82例。选择同期糖耐量实验正常的8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其中,男33例,女47例;年龄28~60岁;体质量指数19~30 kg/m2。根据体质量指数分为肥胖组(BMI≥24 kg/m2)44例,非肥胖组36例(BMI<24 kg/m2)。两组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本文所有研究对象纳入研究时均知情同意,入组后测定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水平,以及餐后30、60、120 min血糖及胰岛素水平,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患者血糖水平,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胰岛素水平(美国DSL公司胰岛素检测试剂盒)。

根据所测得数据按公式计算,稳态模型评估的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FBG×FINS/22.5[3],胰岛素敏感指数(SEN)=-ln(FBG×FINS)[4],胰岛素早期分泌指数以糖负荷后30 min胰岛素增加值与血糖增加值的比值表示,即△I30/△G30[5],稳态模型评估的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100×FINS/(FBG-3.5)[6]。

糖尿病患者给予格列齐特治疗干预,30~120 mg/d,治疗1~3个月,治疗中,每2周监测血糖,当空腹血糖≤6.1 mmol/L及餐后血糖≤7.8 mmol/L时,再持续服药2周后停药,停药后2 d行口服糖耐量监测,测定空腹及餐后血糖及胰岛素。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对于不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进行正态化转换后再进行统计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间、组内HOMA-IR比较

研究组和对照组中,肥胖患者HOMA-IR均明显高于非肥胖患者,且研究组整体HOMA-IR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HOMA-IR水平排列的顺序为肥胖糖尿病者>非肥胖糖尿病者>正常人群肥胖者>正常人群非肥胖者。

2.2 糖尿病患者同一血糖水平不同体重者胰岛功能变化

研究组患者中,在不同血糖水平上,肥胖组患者胰岛素敏感性均低于非肥胖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胰岛素分泌要优于同一血糖水平的非肥胖患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此外随着空腹血糖水平的升高,胰岛功能恶化,胰岛素敏感性降低,早期分泌指数及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均降低。

注:同一血糖水平内,与非肥胖组比较,*P<0.05,#P<0.01

2.3 药物干预对不同体重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敏感性及分泌的影响

药物干预后全部患者血糖降低,胰岛素敏感性及分泌功能增高。肥胖患者HOMA-β和△I30/△G30增高值明显高于非肥胖者(P<0.05),SEN增高值低于非肥胖患者(P<0.05),肥胖及非肥胖患者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的改变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注:表中数据均为药物干预治疗前后的差值

3 讨论

T2DM又称非胰岛素依赖糖尿病,可以使用口服降糖药物来控制血糖。T2DM是在各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经过漫长的病理过程而形成的,致病因子导致正常的血液结构平衡被破坏,血中胰岛素效力相对减弱,经过体内反馈系统的启动,首先累及胰岛,使之长期超负荷工作失去代偿能力。传统的临床研究认为T2DM是遗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至于其他的发病影响因素,近年来临床研究已经证实,肥胖与T2DM发生的关系密切,已成为T2DM主要的危险因素,而肥胖诱发的脂代谢紊乱、全身炎症状态、高胰岛素血症是导致胰岛素抵抗的主要原因。同时β细胞为维持正常的血糖水平需要更多地分泌胰岛素,这就进一步导致β细胞负担加重,引发T2DM。

在糖尿病患者及正常对照者中,肥胖患者的胰岛素抵抗情况均明显高于非肥胖患者,并且在不同空腹血糖水平的患者中,肥胖患者胰岛素敏感性明显低于非肥胖者,而HOMA-β和△I30/△G30要高于肥胖患者,提示肥胖患者胰岛素敏感性差,但是在改善β细胞功能方面有较大潜力。这与国外报道相符,其中,Park等[7]报道显示,T2DM患者空腹C肽与体质量指数密切相关,与非肥胖患者比较,肥胖者血C肽水平低,需要胰岛素治疗的比例高。研究显示,在T2DM患者中,体质量指数与HOMA-IR成正负相关,与HOMA-β成正相关[8]。

临床糖尿病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高血糖本身可以导致其发生胰岛素抵抗,并损害其胰岛素分泌功能,控制血糖后,胰岛素抵抗及分泌情况会得到部分改善[9,10]。因此对于首诊[8]患者来讲,高糖毒性也是导致其胰岛素作用及分泌受限的一个因素。本文对首诊[8]患者进行1~3个月的血糖干预治疗后,可见其血糖水平降低,胰岛素敏感性、胰岛素分泌功能均有所增强,但是肥胖患者SEN增加值明显低于非肥胖患者,而HOMA-β和△I30/△G30增高值明显高于非肥胖者(P<0.05),说明血糖干预治疗可以明显改善肥胖患者胰岛素分泌功能,改善非肥胖患者胰岛素敏感性。这也从侧面说明高糖毒性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非肥胖患者胰岛素抵抗,而控制血糖可有效改善非肥胖患者胰岛素敏感性。对于肥胖糖尿病患者,其治疗则更有希望,因为其β细胞功能潜力较大,控制高血糖,其分泌胰岛素的功能还可以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恢复,而胰岛素敏感性则可通过控制血糖的同时改善体重来提高。

综上所述,笔者得出以下结论:对于首诊T2DM患者,肥胖者胰岛素抵抗状态强于非肥胖者,胰岛素敏感性低于非肥胖者,胰岛分泌功能指数高于非肥胖者。肥胖及非肥胖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敏感性及分泌功能均随着空腹血糖水平的升高而恶化。药物控制血糖水平可使肥胖患者分泌功能显著恢复,而非肥胖患者敏感性恢复更明显。

参考文献

[1]胡伟峰,李立明.2型糖尿病危险因素研究进展[J].中国全科医学,2001,4(4):253-255

[2]马骏,王建华,王正伦,等.2型糖尿病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1,22(5):365-367.

[3]沈静雪,田坚.35例初发2型糖尿病伴肥胖患者的胰岛功能测定及分析[J].山东医药,2011,51(23):79-80.

[4]Li GW,Lillioja S,Peter H.Introduction of a new index of insulinsensitivity[M].Japan:Kobe,1994:489.

[5]刘军,查英,盛励,等.腹型肥胖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和胰岛素敏感性的变化[J].复旦学报:医学版,2006,33(3):393-396.

[6]洪洁,顾卫琼,张翼飞,等.肥胖和非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敏感性和B细胞功能研究[J].中国糖尿病杂志,2003,11(2):96-99.

[7]Park JY,Lee Ku,Kim HK,et al.Past and current obesity in Koreanswith noninsulin-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J].Diabetes Res ClinPract,1997,35(1):49-56.

[8]吴红艳,陈璐璐,郑涓,等.腰围/身高比值与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及胰岛B细胞功能的关系[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8,18(4):496-498.

[9]张莉,彭雯,于园,等.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体质量指数和年龄与胰岛功能关系的观察[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10,9(6):397-400.

肥胖抵抗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观察病例共80例,均为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09-2012年针灸科门诊肥胖患者,在治疗前称体重,测身高、腰围、臀围、右肩胛下角皮皱厚度和右上臂三头肌皮皱厚度,计算脂肪百分率;检查空腹血糖、血清胰岛素,并收集患者相关信息,采用随机化(查随机数字表法)原则,分为两组。高频电针组40例,其中男9例,女31例;平均年龄32.38岁;低频电针组40例,其中男7例,女33例;平均年龄30.85岁。治疗前两组性别、年龄、病程、肥胖度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相关标准

1.2.1 诊断标准

1996年世界卫生组织已经将肥胖明确宣布为一种疾病,目前评估肥胖简便而最常用的指标是BMI=体重(kg)/身高(cm2)。本研究采用世界卫生组织2005年提出亚洲人BMI诊断标准。BMI:<18.5为低体重,18.5~22.9为正常体重,≥23.0为超重,23.0~24.9为肥胖前期,25.0~29.9为轻度肥胖(Ⅰ度肥胖),30.0~34.9为中度肥胖(Ⅱ度肥胖),≥35.0为极度肥胖(Ⅲ度肥胖)。F%=(4.570/D-4.142)×100%(J.Brozek改良公式)。其中密度(D)成人男性为1.0193~0.0116X,女性为1.0897~0.00133X,式中X为右肩胛下角皮皱厚度和右上臂三头肌皮皱厚度的总和[1]。

1.2.2 中医辨证分型

根据“单纯性肥胖病的诊断及疗效评定标准”之中医辨证[2]:(1)脾虚湿阻:浮肿,疲乏无力,肢体困重,尿少,纳差,腹满,舌淡红、苔薄腻,脉沉细或细滑;(2)胃热湿阻:头胀,眩晕,消谷善饥,肢重,困倦,口渴,喜饮,舌红、苔黄腻,脉滑数;(3)肝郁气滞:胸胁苦满,胃脘痞满,月经不调,失眠,多梦,舌苔白或薄腻,脉弦细;(4)脾肾阳虚:疲乏无力,腰酸腿软,阳痿,阴寒,舌淡红、苔白,脉沉细无力;(5)阴虚内热:头昏眼花,头胀头痛,腰酸腿软,五心烦热,低热,舌尖红、苔薄,脉细数或微弦。

1.2.3 纳入标准

年龄18~60岁,符合单纯性肥胖诊断标准及中医辨证者,可纳入研究。

1.2.4 排除标准

(1)继发性肥胖,如下丘脑病、垂体病、胰岛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症、性腺功能减弱症等;(2)患有各类严重心、脑血管疾患;(3)最近3个月内曾接受其他任何减肥治疗方法者。符合标准的患者在接受针灸治疗前进行全面体检,测量身高、体重、腰臀围及体脂的脂肪百分率(F%),并详细记录填表。同时检测患者治疗前血糖、血脂情况;(4)孕妇、哺乳期妇女。

1.2.5 终止和剔除标准

未完成30次治疗者;治疗过程中接受其他治疗方法者;未按规定接受检测,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或安全性判断者。

1.3 治疗方法

1.3.1 选穴

1.3.1. 1 主穴

取中脘及双侧天枢、腹结、大横、梁丘、足三里、上巨虚。

1.3.1. 2 辨证取穴

胃热湿阻者加内庭、曲池、合谷、梁门、公孙;脾虚湿阻者加丰隆、阴陵泉、气海、水道、脾俞;肝郁气滞者加肝俞、太冲、期门、行间、阳陵泉;脾肾阳虚者加关元、气海、三阴交、脾俞、肾俞、命门、太溪。阴虚内热者加肝俞、肾俞、关元、太溪。

1.3.2 操作方法

1.3.2. 1 高频组

用30号2.0~2.5寸毫针,穴位常规消毒,常规挟持进针,进针速度快,刺入腹部穴达肌层,腹部及四肢(除末端腧穴外)均要求深刺,根据不同患者及穴位处的肌肉厚薄,针刺1.2~2.5寸不等,使患者获得良好针感。进针后行手法催气,依据证型的不同施以相应的补泻手法,实证用泻法(施以中或强刺激,患者有较强针感),虚证用补法(施以轻刺激),补泻手法以提插补泻与捻转补泻相结合,以有酸、麻、胀、重、触电感为佳,得气后停止行针,用6805-AⅡ型脉冲电疗仪(汕头市医用设备厂有限公司)将6对导线分别接通中脘及双侧天枢、腹结、大横、梁丘、足三里、上巨虚,选用疏密波波形,频率为100 Hz,电流输出强度从小到大逐渐增加,至患者能耐受为度。一般是2~4 m A,留针30 min,隔日治疗1次,10次为一疗程。每疗程间隔1周,治疗3个疗程。

1.3.2. 2 低频组

除频率为50 Hz外,余同高频组。

1.4 疗效观测指标

1.4.1 实测体重

测量纯净体重,使用武进市衡器厂生产的RGZ-120型体重秤,于同一时间段,穿内衣、脱鞋测量。

1.4.2 标准体重

成人标准体重(kg)=[身高(cm)-100]×0.9。

1.4.3 体重指数

体重指数(BMI)=体重(kg)/[身高(m)]2。

1.4.4 脂肪百分率(F%)测定

使用常熟市华仪自动化仪表有限公司生产的皮脂厚度计测量。测量右肩胛下角皮皱厚度(mm)和右上臂肱三头肌皮皱厚度(mm)。

1.4.5 腰围测定

腰部周径测量部位是第十二肋下缘水平,测量时双手自然下垂,双脚分开与肩平齐,取呼气末测量值。

1.4.6 臀围测定

实际测得臀部最大周径(cm)。

1.4.7 空腹血糖、血清胰岛素。

采用日立7060生化分析仪及日本世诺临床诊断制品朱世会社的配套试剂,己糖激酶法检测空腹血糖,采用郑州安国绿科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的胰岛素试剂,化学发光法检测空腹胰岛素水平。根据公式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ISI):按公式ISI=1/(FPG×FIns),因经D’agostin法判定为偏态分布,故取其负自然对数,即ISI=-In(FPG×FIns),再作统计分析。ISI越小,胰岛素抵抗越大;ISI越大,胰岛素抵抗越小。

以上疗效观测指标于治疗前、3个疗程后各记录1次,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1.5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1997年第五届肥胖病研究学术会议提出的单纯性肥胖病疗效评定标准[1]。显效:疗程结束时体重下降5 kg以上或脂肪百分率(F%)下降5%以上;有效:疗程结束时体重下降3 kg以上或F%下降;无效:体重及脂肪百分率均未下降,有关症状未减轻。

1.6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采取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高频电针组2例患者在观察期间仍然服用减肥药,予以剔除;2例患者中途退出,共观察病例36例。低频电针组1例患者在观察期间仍然服用减肥药,予以剔除;2例患者中途退出,共观察病例37例?

2.1 两组治疗前后疗效比较见表1。

*与低频电针组比较,P<0.05

2.2 两组治疗前后体重、体重指数比较见表2。

*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低频电针组比较,P<0.05

2.3 两组治疗前后脂肪百分率比较见表3。

*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低频电针组比较,P<0.05

2.4 两组治疗前后腰围、臀围、腰臀比的比较见表4。

*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低频电针组比较,P<0.05

2.5 两组治疗前后FPG、Fins及ISI比较见表5。

*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低频电针组比较,P<0.05

3 讨论

单纯性肥胖症是指人体摄入热量大于消耗,而以脂肪形式储存于体内,导致体重超常的病症。中医对肥胖的认识最早可见于《黄帝内经》。肥胖的病位主要在脾胃,主要病机是脾失健运,机体脏腑气血阴阳功能失调,导致水湿、痰浊、膏脂等盛于体内所致。因此,治疗多以任脉、脾胃经穴为主,治疗所选穴位多为任脉、脾胃经腧穴。现代机理研究报道,针灸可调整胃肠功能[3]。调节脂质代谢[4],调整植物神经功能[5],调节异常糖代谢[6],调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和交感-肾上腺髓质两个系统的功能[7],进而达到减肥效应。电针刺法是用电针器输出脉冲电流,通过毫针作用于人体经络穴位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是毫针刺激与电生理效应的结合,这种方法不但提高了毫针治疗效果,而且扩大了针灸治疗范围。通过电针可以给腧穴以持续刺激,加强针灸减肥作用而达减肥目的。疏密波可使肌肉有节律收缩,加速血管舒缩,不易产生适应性。选用疏密波,能促进代谢及气血运行,即改善组织供血供氧,促进血液循环。同时,脉冲电刺激对消化系统有明显良性调整作用,通过调节植物神经功能来调节胃肠蠕动节律和消化液分泌,抑制过强食欲,减少消化液分泌,减少小肠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加快代谢废物排泄[8]。

电针作为一种治疗手段,与传统手针一样,必须达到一定刺激量,才能对疾病产生治疗作用,单纯性肥胖针刺治疗,大多主张深刺,达到较强刺激量,产生明显针感。尤其在脂肪较厚部位,针感迟钝,更需施以足够刺激量,才能维持良好得气状态。因此,本研究采用针电结合,加强对治疗主穴刺激。当电流强度和治疗时间固定时,频率高则刺激量大;反之,则刺激量小。

本研究结果表明,在取穴、电针波形相同前提下,两种频率电针均能使体重、BMI及肥胖度数值明显下降,具有良好减重作用,都能增加INS敏感性,改善胰岛素抵抗,高频电针作用优于低频电针。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从测定空腹胰岛素(INS)、观察血清指标变化、胰岛素抵抗角度探讨电针临床减肥作用的免疫学机制及其与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为临床选用合适电针频率参数治疗肥胖症提供了一定科学依据,但其确切调节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探讨。

参考文献

[1]姜喆.内分泌代谢病临床诊治[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280.

[2]危北海,贾葆鹏.单纯性肥胖病的诊断及疗效评定标准[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l998,18(5):317-319.

[3]刘志诚,孙风呜,王沂争,等.针刺治疗对单纯性肥胖胃肠实热性患者的良性词整作用探讨[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5,15(3):137-14O.

[4]卢振初,杨远枫.耳压法治疗单纯性肥胖症29例的血脂和脂蛋白观察[J].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9,5(2):40.

[5]刘志诚,张京英,肖少卿,等.针灸对单纯性肥胖患者植物神经外周介质的影响[J].针灸学报,1989,15(1):15-18.

[6]刘志诚,张京英,肖少卿,等.针刺对单纯性肥胖患者血糖和糖调激素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1989,8(1):4-7.

[7]刘志诚,肖少卿,胡丽梅,等.针灸对单纯性肥胖肾上腺功能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1991,10(3):7-9.

肥胖抵抗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2月-2012年5月在山西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确诊的肥胖伴胰岛素抵抗型PCOS患者70例,年龄18~39岁,平均(27.32±5.23)岁,已婚患者25例,未婚45例。PCOS诊断参照2003年荷兰鹿特丹标准[7]:(1)稀发排卵或无排卵;(2)高雄激素的临床表现和(或)高雄激素血症;(3)超声表现为多囊卵巢(一侧或双侧卵巢有12个以上直径为2~9 mm的卵泡,和(或)卵巢体积大于10 ml);上述3条中符合2条,并排除其他高雄激素疾病,如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CAH)、库欣综合征、分泌雄激素的肿瘤、甲状腺疾患及子宫内膜非典型性增生。肥胖诊断标准: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25[8]。胰岛素抵抗诊断标准:空腹胰岛素>15 mIU/L或稳态模型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2.21,公式为(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22.5,满足二者其一即表示存在胰岛素抵抗。所有入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近6个月服用过性激素或影响胰岛素、脂类代谢药物,患有吸烟、饮酒、慢性心肺疾病及肝肾功能异常患者。

1.2 方法

患者均在黄体酮撤退性出血或自然月经第5天开始,服用天麦消渴片(河北富格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生产批号:061002),0.24 g/次,3次/d,连续服用3个月,治疗期间调整饮食及增加运动量:(1)低脂肪饮食,忌肥肉及油炸类食物,以植物蛋白为主。(2)运动,每天至少锻炼1次,形式不限,中度强度,每次至少持续30 min,需出汗,坚持3个月。(3)禁烟酒、避孕,发现妊娠立即停药。

1.3 观察项目

在治疗开始、治疗结束当天早上空腹7点到9点测患者BMI、WHR;放射免疫法测定LH、FSH、T、TG、TC、HDL-C、LDL-C,计算LH/FSH值;葡萄糖耐量(OGTT)实验测定FPG、2 h PG,放射免疫法测定相同时间点FINS、PINS,并计算HOMA-IR;服药后观察患者月经恢复情况,监测排卵及妊娠,测定体温,子宫彩超测卵巢体积大小变化。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所有计量数据均用表示,治疗前后比较用配对t检验,按双侧0.05检验水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天麦消渴片干预治疗3个月后患者月经和排卵改善情况

70例患者中57例(81.4%)月经和排卵功能改善,治疗前50例月经稀发(周期>40 d),治疗后36例恢复规律月经(周期28~30 d),体温测定呈双相性,2例(2.85%)在治疗期间确诊妊娠,10例闭经患者,治疗后出现自发月经,但未发生排卵。

2.2 天麦消渴片干预治疗前后一般情况及生殖激素变化情况

70例患者治疗后WHR显著性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MI也有下降,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统计结果见表1;治疗后T、LH和LH/FSH比值均显著下降(P<0.05),但FSH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统计结果见表2。

2.3 天麦消渴片干预治疗前后血糖代谢指数变化情况

70例患者经天麦消渴片干预治疗12周后,FPG、2 h PG、FINS、PINS、HbA1c及计算所得HOMA-IR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统计结果见表3、表4。

2.4 天麦消渴片干预治疗前后患者血脂水平变化情况

70例患者经天麦消渴片干预治疗12周后,TC、TG和LDL-C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HDL-C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统计结果见表5。

3 讨论

PCOS是育龄期妇女常见的导致月经紊乱、闭经、不孕的重要原因之一,常导致卵巢局部调控因素及糖、脂、蛋白代谢、生殖激素分泌等多方面的异常变化[9]。胰岛素抵抗(IR)和代偿升高的高胰岛素血症(HI)已被公认为是PCOS患者病理生理学基础。胰岛素与雄激素的分泌相互影响,一方面高胰岛素可促进卵巢和肾上腺分泌雄激素,同时使肝脏合成性激素结合球蛋白下降,从而使游离睾酮浓度升高。另一方面高雄激素血症(HA)可抑制胰岛素与靶组织的结合,从而影响糖的消化和吸收,加重胰岛素抵抗。高雄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LH分泌,同时抑制FSH的分泌,从而使卵巢内雌激素缺乏,卵泡成熟障碍,而无排卵。文献报道指出,PCOS患者的脂质代谢异常发生率高达48.3%,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HDL-C下降,TG、TC、LDL-C升高[10]。研究发现PCOS患者脂质代谢异常与IR及HA有关,胰岛素可抑制游离脂肪酸(FFA)的产生,但当存在IR时,就会减弱该作用,从而使餐后过多的FFA进入肝脏,TG和LDL-C生成增多;同时当血糖升高时,可使脂蛋白酯酶活性降低,肝脏对TG和LDL-C清除率降低。HA可使肝脏脂肪酶活性升高,导致HDL-C下降。因此,改善IR为PCOS最基本治疗措施,可降低HI,使T水平降低,恢复卵巢排卵功能,长远看可预防冠心病、糖尿病等代谢并发症。

研究发现三价铬是人体代谢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作为葡萄糖耐量因子的活性成份,参与机体的糖、脂代谢,协助胰岛素维持正常的糖耐量。新型胰岛素増敏剂天麦消渴片成份是吡考啉酸铬、麦冬、天花粉、五味子,其主要组份吡考啉酸铬是一种三价有机铬,可作用于葡萄糖代谢中的磷酸变位酶和琥珀酸脱氢酶,增加糖的利用;可激活胰岛素受体酪氨酸激酶的活性,增强胰岛素受体底物-1(IRS-1)磷酸化,提高胰岛素与受体的结合力,同时可使胰岛素与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之间形成二硫键从而促使胰岛素发挥最大的生物学效应;可介导葡萄糖转运载体-4(GLUT-4)的表达与移位;以上作用可增强胰岛素的敏感性,改善胰岛素抵抗。中药组分具有养阴生津作用,可显著改善高血糖引起的“三多一少”症状。

本实验结果显示,70例肥胖伴胰岛素抵抗型PCOS患者服用天麦消渴片12周后,大多数患者月经恢复周期性,排卵率显著增加;体型有所改善,特别是腰臀比明显下降;服药后患者雄激素显著下降,生殖激素分泌紊乱得到明显改善。糖代谢方面: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及胰岛素抵抗指数显著下降。胰岛素抵抗及高胰岛素血症得到明显纠正。脂代谢方面: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显著下降,高密度脂蛋白显著升高,脂质代谢紊乱得到明显改善。研究结果提示,天麦消渴片可通过提高PCOS患者胰岛素敏感性,改善IR,降低血清胰岛素水平,从而改变PCOS患者的高LH和高雄激素状态,诱发排卵,调整月经周期。

摘要:目的:观察新型胰岛素增敏剂天麦消渴片对肥胖伴胰岛素抵抗(IR)型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排卵、糖、脂代谢及生殖激素方面的影响。方法:在饮食运动控制基础上应用天麦消渴片治疗肥胖伴胰岛素抵抗型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70例,持续12周,采用自身对照法观察患者治疗前、后体重指数(BMI)、腰臀比(WHR)、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相同时间点空腹胰岛素(FINS)、餐后2h胰岛素(P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黄体生成激素(LH)、卵泡刺激素(FSH)和睾酮(T)、LH/FSH水平的变化。结果:70例患者中57例(81.4%)月经和排卵功能改善,其中2例(2.85%)妊娠。BMI较治疗前相比有所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HR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PG、2hPG、FINS、PINS、HbA1c、HOMA-IR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治疗后TC、TG、LDL-C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HDL-C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治疗后LH、T和LH/FSH均显著下降(P<0.05),但FSH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天麦消渴片可通过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改善胰岛素抵抗,从而改善肥胖伴胰岛素抵抗型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异常的糖代谢、脂肪代谢、调节生殖激素水平,恢复排卵功能。

关键词:天麦消渴片,肥胖,胰岛素抵抗,多囊卵巢综合征

参考文献

[1]Joseph Horne R,Mason H,Batty S,et al.Luteal Phase progesterone excretion in ovulatary women with polycystic ovaries[J].Hum Reprod,2002,17(1):1459-1463.

[2]Franks S.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J].N Engl J Med,1995,333(5):853-861.

[3]Meirow D,Yossepowitch O,Rosier A,et al.Insulin resistant and non-resistant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represent two clinical and endocrinological subgroups[J].Hum Reprod,1995,10(11):1951-1956.

[4]Poretsky I,Piper B.Insulin resistance hypersecretion of LH and a dual-detect hypothesis for the path ogenesis of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J].Obstet Gynecol,1994,84(5):613-621.

[5]吴述芬.高体质量二甲双胍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伴胰岛素抵抗的疗效观察[J].吉林医学,2012,33(20):150-155.

[6]Dunaif A.Hyperandrogenic anovulation(PCOS):a uniquic disorder of insulin action associated with an increase risk of non insulin 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J].Am J Med,1995,98(1):33-39.

[7]The Rotterdam ESHRE/ASRM Sponsored PCOS Consensus Workshop Group.Rivised2003consensus on dignosticcriteria and longterm health risked related to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J].Fertil Steril,2004,81(1):19-25.

[8]Robert H E,Scott M G,Paul Z Z,et al.The metabolic syndrome[J].Lancet,2005,365(1):1415-1428

[9]Nardo L G,Patchava S,Laing I.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athophysiology,molecular aspects and clinical implications[J].Panminerva Med,2008,50(1):267-278.

肥胖抵抗 篇5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腹型肥胖组:依据国际糖尿病联盟公布的代谢综合症工作定义 (2005年) 及中心性肥胖诊断标准入选的我院体检对象125例, 其中男65例, 女60例, 年龄22~70岁, 平均 (45.6±9.8) 岁。排除: (1) 恶性肿瘤; (2) 糖尿病及中间型高血糖; (3) 感染性疾病; (4) 近期创伤手术 (6个月内) ; (5) 心衰; (6) 近期口服调脂药物。对照组:体检健康者85例, 男45例, 女40例, 年龄15~61岁, 平均 (35.8±10.7) 岁。

1.2 方法

1.2.1 检测指标

所有受试对象测定空腹血糖 (FPG) 、胆固醇 (CHO) 、甘油三脂 (TG) 、高密度脂蛋白 (HDL-C) 、载脂蛋白a (Apo A) 、载脂蛋白b (Apo B) 、抵抗素 (Resistin) 、胰岛素 (FINS) 。

1.2.2 基因多态性检测

(1) 聚合酶链反应:由基因组纯化试剂盒提取DNA, 以软件DNAStar设计PCR引物:上游5′G G A A G A A G C C A T C A A T G A G A G G 3′, 下游5′CCTGTTGGTTTGGAGCTA G GTC3′, 扩增片段352bp。在25u L反应体系中扩增基因组DNA。PCR循环参数为:初期94℃变性5min, 继之35个循环, 每个循环中94℃变性1min, 62℃退火1min, 72℃延伸2min, 最后于72℃延伸15min。 (2) 酶切:取限制性内切酶Alu I 0.5u L (5U) 、10×NEB缓冲液2u L、PCR产物14u L、灭菌双蒸水3.5u L混匀, 37℃水浴酶切16h。最后将PCR剩余11u L和20u L酶切液上样于3.0%琼脂糖凝胶电泳, 溴化乙锭染色, 凝胶成像分析仪下观察结果, 分析基因型。G/G基因型产生71bp、243bp、23bp和15bp片段;G/A基因型产生71bp、243bp、158bp、85bp、23bp和15bp片段;A/A基因型产生71bp、158bp、85bp、23bp和15bp。

注:2组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分布差异有显著意义 (P分别为0.044和0.026)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均以 (±s) 表示, 由于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均不是正态分布, 故先经自然对数转换后再进行统计分析, 在列表中以原值表示;对性别构成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确认研究标本的群体代表性。

2 结果

2.1 检测结果 (表1)

2.2 2组抵抗素基因299G/A等位基因频率及基因型分布的比较 (表2)

2.3 抵抗素与各种影响因素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为了解抵抗素与胰岛素抵抗、空腹胰岛素等因素的具体相关情况, 以抵抗素 (Y) 为应变量, FINS (X1) 、Homa-IR (X2) 、WC (X3) 、性别 (X4) 、年龄 (X5) 、身高 (X6) 、体重 (X7) 、收缩压 (X8) 、舒张压 (X9) 、空腹血糖 (X10) 、总胆固醇 (X11) 、甘油三酯 (X12)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X13) 为自变量, 按照入选变量的显著性水准为0.05、剔除变量的显著性水准为0.01, 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得出回归方程:Y=-2.541+0.302X1+0.196X2+0.026X3 (P值分别为0.009、0.005、0.007) 。

3 讨论

在抵抗素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方面, 目前的各种研究存在较大的争议, 其核心问题在于抵抗素是否参与了胰岛素抵抗的发生。肥胖患者往往有腹部脂肪堆积, 随着体脂的增加, 脂肪细胞数量增多, 尤其是脂肪细胞肥大, 肥大的脂肪细胞可分泌大量脂肪因子, 从而激活交感神经系统、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3], 导致肥胖相关的代谢紊乱。抵抗素可能作为一种重要的细胞因子参与体内胰岛素代谢的调节并可能引起IR等多种代谢紊乱, 抵抗素在这种网络中的作用和地位及抵抗素与糖代谢及脂代谢等的关系, 已成为肥胖及代谢紊乱一个新的研究热点[4]。

本研究中, 2组之间Resistin存在明显差异, 这提示人血清中的抵抗素可能来源于脂肪组织, 其浓度与体脂含量密切相关, 多元逐步回归结果表明, 腹型肥胖患者血清抵抗素水平与胰岛素抵抗指数呈显著正相关, 说明抵抗素参与腹型肥胖胰岛素抵抗的发生。虽然在入选研究对象时排除了糖尿病及中间型高血糖患者, 但2组之间FINS和HOMA-IR仍存在明显差异, 这与肥胖患者常伴胰岛素抵抗, 并以此为中心环节, 引起一系列糖、脂代谢紊乱的特征相符。

随着抵抗素的发现, 对人类抵抗素的基因位点与肥胖之间关系的研究也逐渐深入, 发现了多个抵抗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Ma等[2]发现抵抗素基因299G/A多态与肥胖间可能存在相互作用。本研究针对泉州地区人群抵抗素基因299G/A多态性与腹型肥胖的相关性进行探讨, 结果显示, 抵抗素基因299位点A等位基因频率在腹型肥胖组与健康对照人群中差异有显著意义, 提示抵抗素基因299G/A多态性与泉州地区人群腹型肥胖发病有相关性,

综上所述, 抵抗素可能与腹型肥胖的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 其基因299G/A多态性位点A等位基因可能参与腹型肥胖和IR的发生。

摘要:目的 探讨血清抵抗素水平及其抵抗素基因多态性位点299G/A与腹型肥胖的相关性。方法 测量125例非糖尿病的腹型肥胖患者及85例对照者的身高、体重、腰围、血压, 检测血清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抵抗素和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A、载脂蛋白B、抵抗素基因299G/A多态性, 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FPG×FINS/22.5。结果 (1) 腹型肥胖组与对照组相比, 各主要指标的均数±标准差如下:Resistin分别为 (3.761±1.608) ng/mLvs (3.048±1.233) ng/mL (P<0.05) ;FINS分别为 (9.827±4.431) mIu/Lvs (6.574±4.181) mIu/L (P<0.05) ;HOMA-IR分别为 (3.761±1.608) vs (3.048±1.233) (P<0.05) 。 (2) 以Resistin为应变量的多元逐步回归方程:Y=-2.541+0.302X1+0.196X2+0.026X3 (X1为胰岛素, X2为胰岛素抵抗指数, X3为腰围, P<0.01) 。 (3) 腹型肥胖组抵抗素基因299G/A位点A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 腹型肥胖者血清抵抗素水平显著升高与HOMA-IR呈正相关, 抵抗素基因299G/A位点A等位基因频率与腹型肥胖呈正相关, 可能参与胰岛素抵抗的发生。

关键词:抵抗素,基因多态性,腹型肥胖,胰岛素抵抗

参考文献

[1]Steppan CM, Bailey ST, Bhat S, et a1.The hormone resistin links obesity to diabetes[J].Nature, 2001, 409 (6818) :307~312.

[2]Ma XW, Warram JH, Trischitta V, et a1.Genetic variants at the resistin locus and risk of type2diabetes in Caucasians[J].Clin Endocrinol Metab, 2002, 87 (9) :4407~44l0.

[3]Segura J, Ruilope LM.Obesity essential hypertension and rennin-angiotensin system[J].Public Health Nutr, 2007, 10 (10A) :1151~1155.

上一篇:加载方案论文下一篇:岩石爆破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