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抵抗研究论文(精选7篇)
阿司匹林抵抗研究论文 篇1
摘要:目的:探讨心血管病患者的阿司匹林抵抗临床特征。方法:选择232例病情较为稳定的心血管病患者,采用分组服用单一阿司匹林和联合用药,对其血小板聚集率进行检测分析。结果:阿司匹林抵抗发生率为5.1%。结论:阿司匹林抵抗发生率和国外报道相似,且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除与年龄、性别相关外,糖尿病也是一种主要诱因。
关键词:心血管病,阿司匹林,抵抗
阿司匹林作为一种主要的抗炎、解热、镇痛药物,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在长期的临床应用中,阿司匹林抵抗也逐渐被人们认识和了解。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选取我院急救中心住院部2008年7月—2010年1月的232例患心血管病者,其中男性146例,女性86例;年龄36~78岁,平均年龄61.4岁。在232例心血管病患者中,患有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50例;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26例;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56例。
1.2 方法
1.2.1 分组与方法
将232例患者分为两组,一组110例,单独服用阿司匹林,每次服用剂量为100mg,每日1次,连续服用14天;二组122例,联合用药,除了跟第一组同样的阿司匹林服用方法剂量外,每天加服氯吡格雷75mg,连续服用14天。
1.2.2 血小板聚集率的检测
严格要求病人按上述方法服药,连续口服14天后,在服用最后1剂药剂后2~3小时内抽取患者的空腹静脉血2.7mL,并用凝血抗凝瓶保存,轻轻颠倒混匀,立刻送检,按照要求操作,注意要保证检验在3小时内完成。
1.3 评价标准
阿司匹林抵抗即用0.5mmol/L花生四烯酸为诱导剂检测的电阻抗结果大于0Ω,阿司匹林有反应即检测结果大于0Ω。氯吡格雷抵抗即用10μmol/L二磷酸腺苷为诱导剂检测电阻抗结果大于10Ω,氯吡格雷有反应即检测结果小于或等于10Ω。
1.4 统计方法
运用SPSS11.5软件包对检测数据进行统计,两个组间的分析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在花生四烯酸作为诱导剂检测的232例心血管病患者中,仅有12例患者的电阻抗结果大于0Ω(4.5±2.8Ω),存在有阿司匹林抵抗,其余220例患者均对阿司匹林敏感,最终得到阿司匹林的抵抗发生率为5.2%。
3 讨论
由于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作用在所有患者的临床运用效果上并不一致,在接受阿司匹林治疗的患者中,仍然会有阿司匹林抵抗发生。近年来,大多数学者提倡采用光学法测定血小板聚集率的方法对阿司匹林抵抗进行诊断,但是此方法的操作较为复杂,重复性差,容易发生血小板体外激活。因此,本文阐述了一种全新的方法--全血电阻抗法测定血小板聚集法。为了了解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情况以及临床特征,本研究观察了阿司匹林抵抗发生的情况,发生率为5.2%。阿司匹林抵抗现象不仅仅存在于健康人群,也存在于各种基本患者之中,这与阿司匹林抵抗原定义产生分析的结果有关,可能是因为各地对阿司匹林抵抗定义的不同,以及在试验中对血小板功能测定的具体操作差异造成的。
在具体的临床工作中,如果病患在已经接受了阿司匹林治疗后仍发生了缺血性心血管病状,临床医生应该首先怀疑是否存在阿司匹林抵抗。同时,对那些具备阿司匹林抵抗特征的高危患者应该注意检测患者是否存在阿司匹林抵抗。对于存在有氯吡格雷抵抗的患者可以采用二磷酸腺苷受体拮抗剂。
参考文献
[1]Bhatt DL,Topol EJ.Scientific and therapeutic advances in an-tiplatelet therapy[J].Nature Rev Drug Diseov,2003,2(1):152.
[2]Kimmel SE,Berlin JA,Reilly M,et al.Patients exposed to rofe-coxib and celecoxib have different odds of nonfatal myocardial infarction[J].Ann Intern Med,2005.142(3):157-164.
阿司匹林抵抗研究论文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9年1月—2010年12月我院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0例。诊断标准参考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其中男38例, 女22例, 年龄39岁~75岁 (60.5岁±9.6岁) 。随机选取同期同年龄段健康体检者30名作为对照组, 其中男16 名, 女14 名, 年龄38岁~75岁 (61.2岁±8.5岁) 。
1.2 排除标准
对阿司匹林治疗有明显禁忌证;已接受血小板GPⅡb /Ⅲa治疗者;计划或已接受抗血小板治疗者;脑血栓形成或脑梗死患者;住院前2周内使用过非甾体抗炎药物者;血液病或出血倾向者;有肝肾功能不全;恶性肿瘤患者;血小板计数>450×109/L或<100×109/L;血红蛋白<90 g/L。
1.3 分组与检测方法
1.3.1 血小板膜糖蛋白的测定
采用FCM检测, 治疗前所有对象清晨空腹采集静脉血2 mL, 枸橼酸钠抗凝。使用流式细胞仪测定标本血小板糖蛋白CD62p、CD63及GPⅡb/Ⅲa表达阳性率。60 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治疗2周后需再次测量。
1.3.2 血小板聚集率 (PAG) 测定
60例患者接受阿司匹林治疗两周后清晨空腹采集静脉血5 mL, 抗凝、离心、分离富含血小板血浆, 以二磷酸腺苷 (ADP, 10 moL/L) 、花生四烯酸 (AA, 0.5 mmoL/L) 为诱导剂, 采用比浊法测定PAG。
1.3.3 分组
根据PAG 结果, PAG≥70%和0.5 mmoL/L AA诱导的PAG≥20%作为阿司匹林抵抗组, 将60例患者分为分为阿司匹林抵抗组 (AR组) 8例、阿司匹林敏感组 (AS组) 52例, 30名健康者作为对照组。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 SPSS 11.0统计软件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2 结 果
2.1 各组PAG试验结果 (见表1)
2.2 3组血小板CD62p、CD63及GPⅡb/Ⅲa表达阳性率比较 (见表2)
6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治疗后血小板CD62p、CD63及GPⅡb /Ⅲa表达的阳性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 但高于对照组水平 (P<0.01) 。AR组血小板GPⅡb /Ⅲa 表达阳性率高于AS组 (P<0.01) 。详见表2。
3 讨 论
阿司匹林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一级和二级预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通过长期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可有效地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但近年来研究表明, 部分人群对阿司匹林在规律服用治疗剂量阿司匹林的情况下, 仍有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这部分人群口服阿司匹林后出血时间并不延长, 而且还有胶原、花生四烯酸、ADP诱导体外血小板聚集的现象[3], 即阿司匹林抵抗。AR 普遍存在于心、脑血管疾病人群及健康人群中, 发生率为5.5%~60%[4]。对于这部分人在不良事件发生之前作出准确的预测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目前由于阿司匹林抵抗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 给确诊带来一定困难。有研究表明AR人群红细胞诱导血小板产生ADP、β血栓球蛋白等血栓形成因子, 以及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 受体Ⅲa 亚单位的基因多态性使得前列腺素F2α水平以及血小板对胶原的敏感性增加, 从而增强了血小板的活性以及血小板的聚集率[5]。因此, 血小板膜糖蛋白可能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阿司匹林抵抗有一定关系。为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体内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CD63 及GPⅡb/Ⅲa的变化与阿司匹林抵抗的关系。笔者对我院6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和30名健康体检者进行对照研究。结果6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检测出阿司匹林抵抗8例, 占13.3%。通过测定治疗前后患者血小板CD62p、CD63及GPⅡb/Ⅲa 表达的阳性率比较, 6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治疗后血小板CD62p、CD63 及GPⅡb /Ⅲa 表达的阳性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 但高于对照组水平。AR组患者血小板GPⅡb/Ⅲa表达阳性率高于AS组 (P<0.01) 。研究结果证实了不同人群对于阿司匹林的敏感性确实存在差异, 阿司匹林治疗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脑卒中患者血小板活化, 但对于AR患者接受阿司匹林治疗后血小板GPⅡb/Ⅲa 仍高表达, 血小板活化状态可能较长时间存在, AR患者GPⅡb/Ⅲa高表达可能与AR有关。
参考文献
[1]张颖冬.阿司匹林防止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阿司匹林抵抗[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2005, 18 (3) :161-163.
[2]孙世光.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J].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0, 43 (2) :1-13.
[3]王传新, 卢振铎, 杨晓静, 等.冠心病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活化质变CD62P及GP的检测及临床意义[J].临床检验杂志, 2004, 22 (2) :135-136.
[4]Grau A, Weimar C, Buggle F, et al.Risk factors, outcome andtreatment in subtypes of ischemic stroke:The German Stroke DataBank[J].Stroke, 2001, 32:2559-2566.
阿司匹林抵抗研究论文 篇3
关键词:2型糖尿病,阿司匹林抵抗,中医证型,水杨酸
阿司匹林是临床上最常使用的抗血小板药物,大量的循证医学证据表明心、脑及外周血管病患者使用阿司匹林可降低血栓栓塞事件约23%[1]。但不尽如人意的是,并非所有的患者使用了阿司匹林都出现等效的临床疗效和大致相同的抗血小板聚集效果。因此有学者提出了阿司匹林抵抗的概念。目前,阿司匹林抵抗的概念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指服用治疗剂量阿司匹林的患者仍然发生心脑血管事件,另一种是指实验室检查发现阿司匹林不能有效抑制血小板的功能, 包括不能抑制血栓素的生物合成和血小板聚集[2]。2型糖尿病(T2DM)是指从胰岛素抵抗为主伴胰岛素相对不足到胰岛素分泌不足为主伴胰岛素抵抗的一类糖尿病[3]。目前认为2型糖尿病是阿司匹林抵抗的独立危险因素,虽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但是不能排除与2型糖尿病状态下代谢紊乱状态相关[4]。祖国医学将2型糖尿病归于消渴范畴,根据病程发展大致可分为湿热内蕴、气阴两虚、肾阳不足、瘀血阻络等证[5]。本研究对2型糖尿病患者基本信息、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进行统计、分析,以期发现2型糖尿病状态下阿司匹林抵抗患者的证型分布规律,探讨中医证候与2型糖尿病状态下阿司匹林抵抗患者的内在联系,为辨证施治提供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来源选取2014年3月—2015年3月于江苏省中医院住院治疗,诊断为2型糖尿病,且长期(一般大于2周,至少大于7d)服用阿司匹林患者181例,入选年龄40岁~85岁(67.4岁±12.9岁)。
1.2诊断标准
1.2.1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1年美国糖尿病学会(ADA)推荐的诊断标准,下列4条中满足一条即可诊断、糖化血红蛋白(HbA1c)≥6.5%;空腹血糖≥7.0 mmol/L;口服糖耐量试验2h血糖≥11.1 mmol/L; 随机血糖≥11.1mmol/L。
1.2.2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参照2002年卫生部颁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分为以下5个证型: 阴虚热盛证、湿热困脾证、气阴两虚证、阴阳两虚血瘀水停证、血瘀脉络证。
1.2.3临床阿司匹林抵抗诊断标准根据阿司匹林抵抗的临床概念,即服用阿司匹林作为二级预防后仍出现了心脑血管事件。
1.3研究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2型糖尿病患者详细告知研究目的、内容、意义,取得同意后签署知情同意表,记录患者的基本信息,症状、体征、舌象、脉象, 参照中医诊断标准进行辨证分型。
1.4观察项目患者一般情况,如姓名、性别、年龄等;血常规,随机血糖,肾功能。水杨酸血药浓度,血栓素B2(TXB2),血浆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 PGF1α)测定。入院是否发生临床阿司匹林抵抗。
1.5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7.0处理。所有计量资料经单样本K-S检验法检测是否满足正态分布,符合者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之间比较用t检验,多组之间采用单因素相关分析(one-way ANO- VA),方差不齐的采用近似F检验,α=0.05为检验水准,。计数资料用率或百分比表示,以χ2检验进行检验。以P<0.05为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2型糖尿病临床阿司匹林抵抗分布情况对入选患者进行筛选:年龄分为<55岁,56岁~70岁,> 70岁3组;根据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分为HbA 1c≤ 7.0%控制合格与HbA1c>7.0%控制不佳。发生临床阿司匹林抵抗(T2DM-AR)的患者与未发生临床阿司匹林抵抗(T2DM-NAR)的患者在年龄、性别总体构成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血糖控制合格的患者与控制不佳的患者存在明显差异(P<0.05)。详见表1。
2.2水杨酸血药浓度测定2型糖尿病患者中发生临床阿司匹林抵抗较未发生者,水杨酸血药浓度明显升高(P<0.05),这一点在考虑性别、血糖控制情况等差异后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年龄差异中小于55岁的患者两者之间水杨酸血药浓度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在大于55岁以上人群中两者之间水杨酸血药浓度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对其分类做秩和检验详见表2。
μg/mL
2.3 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阿司匹林抵抗与中医证型之间关系根据2002年卫生部颁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分为阴虚热盛证、阴阳两虚血瘀内停证、湿热困脾证、气阴两虚证、血瘀脉络证5个证型。 根据入选患者不同的中医证型及是否存在临床阿司匹林抵抗,进行卡方检验,检验结果为χ2=1 1.8 1 0, P=0.019,不同中医证型之间临床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3。
不同中医证型2型糖尿病患者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率从大到小为:血瘀脉络证(55.9%)>阴阳两虚血瘀内停证(40.5%)>整体平均发生率(34.8%)>气阴两虚证(32.1%)>阴虚热盛证(21.7%)。
2.4中医证型与血浆TXB2/6-keto-PGF1α比值的关系TXB2/6-keto-PGF1α 的比值是反映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药效的指标,并与临床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相关。不同中医证型临床阿司匹林抵抗发生具有差异性。那么针对不同中医证型的2型糖尿病患者抗血小板药效是否存在差异。详见表4。
不同中医证型之间的均数±标准差,满足方差齐性,故进一步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详见表5。
根据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提示,血瘀脉络证与其他4个中医证型间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型糖尿病患者血瘀脉络证患者TXB2/6-keto-PGF1α比值高于其他中医证型。
3讨论
3.1阿司匹林抵抗的危险因素研究自提出阿司匹林抵抗的概念以来,大量文献总结了其可能的危险因素,包括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压、依从性及基因多态性等。但这些危险因素相对空泛,且未对长期的糖尿病药物、调脂药物、降压药物的影响进行分析。目前研究发现糖尿病是阿司匹林抵抗的独立危险因素,冠心病伴糖尿病患者的阿司匹林抵抗发生率可高达60%[6]。
3.2糖尿病状态下阿司匹林抵抗的可能机制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可能和阿司匹林抵抗相关。长期的高血糖状态可以使体内很多蛋白糖基化,包括血小板环氧酶(COX-1),而阿司匹林可能对糖基化COX-1的抑制作用很弱,从而导致其抗血小板疗效降低[7]。糖尿病患者本身处于慢性炎症状态,炎症因子如白介素- 6素(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等的水平均升高[8]。国内外的研究发现,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C反应蛋白和血小板活性均增高[9]。虽是如此,慢性炎症状态对阿司匹林的影响,以及其增加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率直接机制尚不清楚。 水杨酸蓄积可能是糖尿病状态下导致阿司匹林抵抗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可能的病理生理机制。
阿司匹林抵抗研究论文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26例CHD合并2型DM患者,其中男118例,女108例,年龄40~78岁,平均年龄(53.31±9.21)岁。除外有以下情况之一者:入选前4周内服用过非甾体类抗炎药、普通肝素或低分子肝素等影响血小板功能的药物;入选前1周内有过外科手术史;有家族或个人出血史;血小板计数<100×103/L或>450×109/L;血红蛋白<80g/L;有骨髓增生疾病史;对阿司匹林过敏者。
1.2 检测指标和方法
1.2.1 样本采集
患者服用阿司匹林(拜尔保健有限公司)100mg/d,连服7d,服用最后1剂2~3h内空腹采肘静脉血3ml,采用3.18%的柠檬酸钠按1:9抗凝。采血时迅速、准确。4h内检测血小板聚集率。同时以EDTA抗凝抽取静脉血3ml送检血常规、生化和糖化血红蛋白(HbAlC);并测患者体重指数(BMI)。
1.2.2 血小板聚集试验
全血以800r/min,离心10min,提取富血小板血浆(PRP),再以10000r/min,离心2min,提取贫血小板血浆(PPP),以PPP调零,进行不同诱导剂诱导的血小板聚集试验(PAgT)。结果用聚集百分率表示。
1.3 评价标准[2]
AR:2μmol/L的ADP诱导的血小板平均聚集率≥70%和0.5mmol/L的AA诱导的血小板平均聚集率≥20%;ASR:2μmol/L的ADP诱导的血小板平均聚集率≥70%或0.5mmol/L的AA诱导的血小板平均聚集率≥20%。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分析。连续变量采用()表示,组间比较用成组设计方差分析;分类变量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小板聚集试验结果
CHD合并2型DM患者口服ASA后发生AR12例,占5.31%(AR组);ASR71例,占31.4%(ASR组);总发生率36.7%;阿司匹林敏感(aspirin sensitivity,AS) 143例,占63.3%。不同诱导剂诱导的各组血小板聚集率比较见表1。
2.2 血小板聚集试验各组患者的临床特征
ANOVA统计结果显示:AR组、ASR组和AS组三组间TG水平(P<0.05)和HDL-C水平(P<0.05)有统计学差异;进一步作两两比较,结果显示:(1) AR组的TG水平与AS组、ASR组相比明显增高(P<0.05);(2) AR组的HDL-C水平低于ASR组及AS组(P<0.05),ASR组HDL-C水平低于AS组(P<0.05);(3)其他变量在三组间比较均无差异(表2)。
3 讨论
2型DM患者的血小板聚集和粘附能力均明显增高,这也是其心脑血管血栓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增加的原因。ADA指南推荐小剂量阿司匹林作为DM的二级预防药物;同时ADA和AHA在指南中也支持小剂量阿司匹林可用作DM患者的一级预防,对于合并CHD的患者更是如此。但是近年来研究发现某些DM患者缺乏ASA对心脑血管的保护作用,PPP[4]试验发现小剂量阿司匹林降低DM心血管不良事件仅约10%,而非DM患者可达41%。提示小剂量阿司匹林抑制血小板聚集性的不一致。
本调查研究显示,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的2型DM患者中AR的发生率为5.31%,阿司匹林半抗(aspirin semi-resistance,ASR)的发生率为31.4%,总发生率为36.7%,这一结果与国内相似研究结果近似[4]。与AS患者相比,2型DM合并CHD的患者中AR或ASR的患者合并高甘油三酯和(或)低高密度脂蛋白的患者较多;而与年龄、性别、高血压、BMI、HbA1C、血小板计数及血小板压积无关。
近年来,大量文献显示,2型DM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慢性炎症刺激可使单核-巨噬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等细胞的COX-2表达上调,而COX-2途径产生的TXα2是不被αSα所抑制的[5];DM患者体内的氧化应激反应导致活性氧家族明显增加,其中氧自由基催化脂质过氧化产生8-异前列腺素PGF2α(8-epi-prostaglandin F2α),后者与TXα2有相似的生物学效应[6]。
对患有2型DM合并CHD的患者而言,ASA是一种有效价廉且副作用小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特别适用于在社区中进行长期治疗的患者。但是本调查研究提示,AR会降低ASA对心血管的保护作用。临床医生,特别是基层社区医生应该正确认识AR现象,根据AR的临床特征结合某些检测手段早期筛选出AR患者。通过增加ASA的剂量、换用或合用其他抗血小板药物如氯吡格雷,可以更好地减少临床血栓再发事件,使更多的患者受益。
社区病人治疗的特点决定了阿司匹林应用的广泛性,正确认识和处理AR可以减少特殊心脏事件的发生,但是也不能因此而减少阿司匹林的应用,增加患者的医疗费用。
摘要:目的:探讨冠心病(CHD)合并2型糖尿病(DM)患者的阿司匹林抵抗(AR)现象。方法:226例CHD合并2型DM患者,服用阿司匹林100mg/d×7d后,分别用二磷酸腺苷(ADP)、花生四烯酸(AA)诱导检测血小板聚集率。分析各组间临床特征、血小板活化指标的差异。结果:226例患者中AR的发生率为5.31%,阿司匹林半抵抗的发生率为31.4%;与阿司匹林敏感组相比,AR的临床特征为高密度脂蛋白减低和高甘油三酯患者居多。结论:在服用常规剂量阿司匹林的CHD合并2型DM患者中AR的发生率为5.31%,合并脂代谢异常的DM患者易发生AR或阿司匹林半抵抗。
关键词:2型糖尿病,阿司匹林抵抗,血小板聚集率,冠心病
参考文献
[1] Nathan DM.Long-term complications of diabetes mellitus[J].N Engl J Med,1993;3 28(23):1676~1685
[2] Gum PA,Kottke-Marchant K,Poggio ED,et al.Profile and prevalence of aspirin resistance in patients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J].Am J Cardiol,2001;88 (3):230-235
[3] Pappas JM,Westengard JC,Bull BS.Population variability in the effect of aspirin on platelet function:implications for clinical trials and therapy[J].Arch Pathol Lab Med,1994;118(8):801-804
[4]李慧娟,成兴波.2型糖尿病患者的阿司匹林抵抗现象[J]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27(3):446-448
[5] Sacco M,Pellegrini F,Roncaglioni MC,et al.PPP Collaborative Group.Primary prevention of cardiovascular events with low-dose aspirin and Vitamin E in type-diabetic patients:results of the Primary Prevention Project(PPP) trial[J].Diabetes Care,2003;26(12):3264-3272
阿司匹林抵抗研究论文 篇5
血小板 (PTL) 是血栓形成的关键因素。阿司匹林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 减少脑梗死的复发, 是脑梗死二级预防的常用药物, 然而规律服用治疗剂量阿司匹林后, 仍有部分脑梗死患者复发, 被称为临床阿司匹林抵抗 (aspirin resistance, AR) 。作者借助超高倍显微镜观察了脑梗死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后血小板聚集的变化, 发现服用阿司匹林后血小板聚集存在异常的脑梗死患者更易复发, 这对指导脑梗死的治疗尤其阿司匹林的应用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均为2010年8月至2012年7月本院住院患者, 其中男98例, 女52例, 年龄38~76岁, 平均64.6岁。所有患者均符合WHO制定的关于急性脑梗死诊断标准。入院即服用阿司匹林100毫克/天, 1周后超高倍显微镜直视检查测定血小板聚集情况, 血小板聚集异常者85例, 占56.7%, 为研究组, 血小板聚集正常者65例, 占43.3%, 为对照组。
1.2 方法:
150例患者入院后除其他治疗外均常规服用阿司匹林100毫克/天, 1周后取手指末梢一滴血制成活血片, 迅速在超高倍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流变性, 在放大12000倍的电脑显示屏上直接观察血小板的活化和聚集程度。血小板团块中血小板聚集的数量作为判断是否异常的标准, 低于5个为正常, 等于或大于5个为异常。所有患者继续服用阿司匹林100毫克/天, 跟踪两组患者首次起病后1年内是否复发脑梗死 (复发者为临床阿斯匹林抵抗) , 比较两组患者脑梗死复发的发生率, 借以观察生化阿司匹林抵抗组与临床阿斯匹林抵抗的关系, 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减少或避免脑梗死的复发。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0.0软件处理实验数据, 以 (±s) 表示, 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比较,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血小板聚集异常者85例, 1年内脑梗死复发者21例, 复发率24.7%;血小板聚集正常者43例, 1年内脑梗死复发者5例, 复发率7.7%, 两组年龄、性别等基线数据无明显差异, 研究组与对照组相比, 复发率有显著差异, 见表1。
3 讨论
脑梗死有较高的复发率, 脑梗死形成过程中血小板黏附、聚集和释放反应增强[1], 因此血小板在脑梗死的发生和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体外检测血小板功能有许多方法, 但都不尽如人意, 超高倍显微镜 (MDI一滴血检测仪) 集显微光学、电学、电子学、影像学和多媒体技术于一体, 是介于生物显微镜与电子显微镜之间的一种多功能 (相差光、偏振光、暗视野、明视野) 视频显微检查技术, 由于它的多功能性, 可以观察到亚细胞的细微结构, 借助相差光源使细胞及其结构呈立体感, 这种显微镜采用的发生光源为冷光源, 所以保护了细胞的活体状态, 可以提供一种检测血小板功能的方法[2]。
众所周知, 阿司匹林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 减少脑梗死的复发, 在脑梗死二级预防中占有不可替代的作用[3], 然而规律服用治疗剂量阿司匹林的情况下, 仍有部分脑梗死的复发, 被称为阿司匹林抵抗 (aspirin resistance, AR) [4]。
本研究应用超高倍显微镜对患者血液在暗视野或相差视野下直视观察, 不经染色和任何加工处理, 是对“活细胞”的真实再现, 超高倍显微镜的暗视野系统能使来自物镜的衍射产生测光效应, 将几乎无色的血小板反射成易于观察的灰白色, 相差视野透明物体的折射使体积微小的血小板结构更富立体感、层次感, 通过该诊断仪的放大系统, 在监视器上可以清晰观察到血小板的聚集程度和比率[5]。本研究发现服用阿司匹林后若血小板聚集仍异常者, 脑梗死复发的危险较之血小板聚集正常者增加, 提示对于这部分患者需改变治疗策略, 增加阿司匹林用量或加用或改用其他抗血小板药物, 对指导临床用药, 预防脑梗死复发具有一定意义。
参考文献
[1]许文荣, 王建中.临床血液学与检验[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339.
[2]Godschalk TC, Hackeng CM, Ten BJ.Towards personalized medicine based on platelet function testing for stent thrombosis patients[J].Thrombosis, 2012, 93 (7) :617-623.
[3]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指南撰写组.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10[J].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0, 43 (2) :154-160.
[4]Kuzniatsov AN, Shantsil AE, Blann NA, et al.A contemporary viewpoint on“aspirin resistance”[J].Ann Med, 2012, 44 (8) :773-783.
阿司匹林抵抗研究论文 篇6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1.1.1合并2型糖尿病脑梗死患者
2010年1月至今在我院住院患者, NHISS评分6~15分, 经头颅MRI检查证实脑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105例, 记录患者年龄、病程、吸烟史以及是否合并冠心病和高血压等。其中男58例, 女47例, 年龄49~73岁, 平均 (63.4±4.2) 岁;患者发病至入院均在2 d以内。以下情况之一者除外:入选前2周内服用过非甾体类抗菌药物、普通肝素或低分子肝素等影响血小板功能、血凝、纤溶、血黏度的药物;入选前1周内有过外科手术、动脉穿刺术史;有家族或个人出血史;血小板计数<100×109L-1或>400×109L-1;有骨髓增生疾病史;对阿司匹林过敏者。
1.1.2未合并糖尿病脑梗死患者
选取同时期在我院住院的未合并糖尿病的脑梗死患者116例, 男性64例, 女性52例, 年龄48~75岁, 平均 (62.7±5.3) 岁。两组患者基本资料经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选取条件及记录内容同上。
1.2检测指标和方法
1.2.1样本采集
患者服用阿司匹林 (拜尔公司) 100 mg·d-1, 每日08:00服用, 连服7 d, 服用最后1次3 h内用含3.18%柠檬酸钠0.3 ml的真空采血管取肘静脉血4 ml, 使用CHRONO-LOG血小板聚集仪分别以AA、ADP作为诱导剂测定血小板聚集率, 同时以EDTA抗凝抽取静脉血4 ml送检血常规、生化、血同型半胱氨酸等。
1.2.2血小板聚集试验
以1 000 r·min-1离心10 min提取富血小板血浆 (PRP) , 再以3 000 r·min-1离心10 min提取贫血小板血浆 (PPP) , 用PPP做空白对照, 以不同的诱导剂诱导血小板聚集, 数值由电脑屏幕读出。
1.3评价标准
阿司匹林抵抗是指采用10μmol·L-1ADP诱导的血小板平均聚集率I>70%和采用500μmol·L-1AA诱导的血小板平均聚集率I>20%[1]。
1.4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用率表示, 组间比较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进行t检验。均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合并2型糖尿病脑梗死患者与未合并2型糖尿病脑梗死患者在性别、吸烟、酗酒、高血压、年龄、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同型半胱氨酸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注: 括号内为所占百分比
两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和阿司匹林抵抗发生率比较: 合并糖尿病脑梗死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和阿司匹林抵抗发生率明显高于未合并糖尿病脑梗死患者,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 见表2。
3 讨论
阿司匹林在卒中二级预防中的作用已得到公认, 在所有的卒中指南中, 均推荐首选阿司匹林进行缺血性卒中的二级预防。阿司匹林通过抑制环氧化酶破坏酶活性中心, 从而阻断血栓烷的合成, 抑制血小板胞浆内花生四烯酸代谢和血小板活化, 因此小剂量阿司匹林 (100~300 mg·d-1) 具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2]。但是目前随着疾病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 对于阿司匹林在防止血栓及栓塞事件发生的绝对作用提出质疑, 同时“阿司匹林抵抗”这一概念也跃然而出[3]。
a与未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比较, P<0.05
作者通过研究显示, 合并糖尿病脑梗死组中阿司匹林抵抗发生率为32% , 未合并糖尿病脑梗死组阿司匹林抵抗发生率为17%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之间在生化指标如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同型半胱氨酸等方面及血压、年龄、性别、吸烟、酗酒、既往血管事件等方面均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
糖尿病患者体内存在多项血液成分指标和血液流变学的异常, 如血小板活性增强、红细胞聚集性增高变形性降低, 这些使得糖尿病患者向高凝方向倾斜。近年来大量文献显示, 2 型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 慢性炎症刺激可使单核-巨噬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等细胞的COX-2 表达上调, 而COX-2 途径产生的TXA2 是不被阿司匹林所抑制的[4-5]。有试验结果表明, 2 型糖尿病患者即使在阿司匹林和氯毗格雷的双重抗血小板治疗下血小板聚集和活化仍增加, 糖尿病患者的血小板比非糖尿病患者的血小板对标准剂量的氯毗格雷反应低, 血小板反应性强[6], 2 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脑血管血栓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增高。糖尿病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和死亡率高的原因在于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 其中血小板功能改变占重要地位。2008 年ADA指南和2007 年中国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肯定了ASA在糖尿病心脑血管事件防治中的重要地位。国外也有数据证实, 糖尿病是阿司匹林抵抗发生的危险因素[7], 这与我们实验的结果是一致的, 充分证明合并糖尿病的脑梗死患者血小板活力增加, 血小板聚集率增多, 阿司匹林抵抗更明显。
对于合并或未合并2 型糖尿病的脑梗死患者, 阿司匹林是一种基础有效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依从性好, 但本研究提示抗血小板治疗应该根据患者需要而个性化, 作为我们基层临床医生应及早发现患者的阿司匹林抵抗现象, 并及时作出合适的治疗变更, 如增加阿司匹林剂量、换用或合用其他抗血小板药物, 尽可能减少心脑血管事件再发。
参考文献
[1]GUM P A, KOTTKE-MARCHANT K, POGGIO E D, et al.Profile and prevalence of aspirin resistance in patients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J].Am J Cardiol, 2001, 88:230-235.
[2]AMIN A R, ATTUR M G, PILLINGER M, et al.The pleiotorpic function of aspirin:me-chanisms of action[J].Cell Mol Life Sci, 1999, 56 (3-4) :305-312.
[3]PMMNO C, ROCCA B.Aspirin:promise and resistance in the new millennium[J].Arterioscler Thromb Vasc Biol, 2008, 28 (3) :s25-s32.
[4]SACCO M, PELLEGRINI F, RONCAGLIONI M C, et al.Primary prevention of cardiovascular events with low-dose aspirin and Vitamin E in type 2 diabetic patients:results of the Primary Prevention Project (PPP) trial[J].Diabetes Care, 2003, 26 (12) :3264-3272.
[5]黄劬, 刘殿阁, 宋文娟, 等.2型糖尿病肾病微炎反应与急性脑梗死关系的研究[J].现代医学, 2010, 38 (6) :603-606.
[6]ANGIOLILLO D J, FERNANDEZ-ORTIZ A, BRENARDO E, et al.Platelet function profiles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and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on combined aspirin and clopidogrel treatment[J].Diabetes, 2005, 54:2430-2435.
阿司匹林抵抗研究论文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通过随机数字表的方法抽取100 例分别于2014 年2 月~2015 年2 月来我院心内科住院治疗的冠心病阿司匹林抵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 例,入组患者临床诊断明确;患者年龄50~70(60.5±8.5)岁;患病时间3~10(5.5±1.5)年。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西医药物治疗,具体包括:(1)阿托伐他汀钙,立普妥(20mg/片,国药准字H20051408 德国辉瑞制药有限公司)口服,1 次d,1 片/次。 (2)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40mg/片,国药准字H20066717 齐鲁制药有限公司)口服,1 次/d,1 片/次。 其中对照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具体为: 阿司匹林(100mg/片,注册证号H20080331 Bayer Health Care Manufacturing S.r.l.)口服,1 次/d,1 片/次。 而观察组患者则给予替格瑞洛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具体为:替格瑞洛片(90mg/片,国药准字J20130020 Astra Zeneca AB(瑞典))口服,2 次/d,1 片/次。 所有患者连续用药10d。
1.3 统计学处理将获得的资料分析整理,运用SPSS 19.0的统计学软件处理,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比较组间差异,用卡方检验计数资料,当P<0.05 表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统计分析发现,观察组和对照组相比其血小板聚集率更高,而血小板聚集率下降值、血小板聚集率达标率更低,且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附表。
3 讨论
近年来我国冠心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已严重威胁中老年人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通常选用阿司匹林进行预防和治疗,其目的是通过用药来减少各种不良事件的发生几率[5,6]。但近年来随着对阿司匹林进一步研究发现,阿司匹林在应用过程中有个体差异,主要表现为有部分患者虽然长期口服阿司匹林治疗,但并不能减少血小板的聚集并有效的预防各种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这部分患者在长期的抗凝治疗中并未取得疗效,临床上通常将这种现象称为阿司匹林抵抗[7]。 目前对阿司匹林的作用机制研究的比较透彻,其能够抗血小板聚集主要是由于在体内与COX-1 第530 位丝氨酸残基进行有效的结合而减少体内TXA2 的作用,从而有效的减少血小板之间的相互聚集[8]。但是现阶段为何会发生阿司匹林抵抗仍处于研究过程中,有专家学者认为其发生和患者是否吸烟、 是否伴有TXA2 表达上调及出现COX-1 旁路逃逸、红细胞促进血小板反应性增加、患者体内的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并释放大量的儿茶酚胺入血、血小板对胶原敏感性升高等多因素有关[9]。 出现阿司匹林抵抗的患者以往治疗方案是给予多种药物联合治疗,其中以氯吡格雷应用最为普遍,2 种以上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同时应用能够起到很好的协同作用,通常对减少血小板的聚集及预防各种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起到很好的预防作用,但是临床实践证实在取得疗效的同时出血的几率也显著增加[10]。
替格瑞洛属于最新研发出的非噻吩吡啶类血小板P2Y12 受体抑制剂,其通过和ADP的结合点结合来发挥治疗作用,其能够有效的减少血小板的聚集,而且替格瑞洛具有浓度依赖性。 有研究报道显示替格瑞洛能够有效的降低各种心脑血管疾病及支架植入后血栓形成的几率,且不会明显增加各种大出血的发生几率[11]。 对于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氯吡格雷失效的患者,采用替格瑞洛治疗能够明显的减少血小板之间的相互聚集,但出血及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几率并未上升,因此可以认为替格瑞洛是替代氯吡格雷抵抗的不二选择。此次研究显示观察组和对照组相比其血小板聚集率更高,而血小板聚集率下降值、血小板聚集率达标率更低,且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这说明选取替格瑞洛应用于阿司匹林抵抗的冠心病患者的治疗中,不仅能够显著的减少血小板的相互聚集,而且用药过程中安全可靠,不良事件发生几率低,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摘要:通过随机数字表的方法抽取100例分别于2014年2月2015年2月来我院心内科住院治疗的冠心病合并阿司匹林抵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方案(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治疗,而观察组患者则应用替格瑞洛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对比用药后两组患者血小板的聚集率。经过统计分析发现,观察组和对照组相比其血小板聚集率更高,而血小板聚集率下降值、血小板聚集率达标率更低,且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阿司匹林抵抗的患者治疗上给予替格瑞洛替代治疗,能够显著提高临床的治疗效果同时减少血小板的聚集率,有效预防不良事件的发生,值得临床应用。
【阿司匹林抵抗研究论文】推荐阅读:
阿司匹林抵抗的研究论文11-08
阿司匹林抵抗临床医学论文07-14
胰岛素抵抗与冠心病论文09-16
国耻——毋忘 ——观《抵抗!抵抗!》有感06-13
肥胖抵抗06-07
抵抗作用07-25
激素抵抗09-24
抵抗挫折07-11
血清抵抗素08-15
利尿剂抵抗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