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

2024-07-02

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通用10篇)

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 篇1

抵抗素 (resistin) 是近年来文献报道较多的脂肪细胞源性多肽激素, 最初在动物实验中被发现, 可能与肥胖、胰岛素抵抗 (IR) 、高脂血症、2型糖尿病 (T2DM) 等疾病有重要关联[1,2,3]。通过检测血清中抵抗素的水平可以间接反映被测人员的IR程度, 但由于胰岛β细胞的功能障碍等因素的影响, 抵抗素较难准确体现出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因此, 血清抵抗素与IR的关系需要进一步探讨[4,5]。为了了解T2DM家系人群的IR与血清抵抗素水平的相关性, 以及与其他相关临床生化指标的关联, 初步阐述抵抗素在IR致病机制的作用, 本文检测了T2DM家系一级亲属89例的血清抵抗素、血脂、胰岛素等水平, 并与血糖正常的非糖尿病家系者进行对比分析, 观察其血清抵抗素水平变化与IR的相关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2009年1月~2010年12月在我科住院的T2DM家系38个, 分析其一级亲属89例, 男47例, 女42例, 年龄41~79岁, 平均 (58.36±8.59) 岁。研究组89例一级亲属中已排除糖耐量异常者与糖尿病患者。另选择我院同期接收的血压、血脂、体重指数 (BMI=体重/身高2, kg/m2) 正常的健康体检者90例作为对照组, 男49例, 女41例, 年龄39~76岁, 平均 (57.12±8.09) 岁, 对照组均排除糖尿病及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群。两组研究对象均除外重要脏器疾病史, 无其他内分泌疾病, 近3个月内未进行外科手术, 无急慢性感染疾病。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比、BMI、血压等一般资料的比较均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检测方法

1.2.1 生化指标的测定

两组研究对象均测量身高、体重、血压、腰围与臀围。两组检测前禁食超过8 h, 清晨空腹采集静脉血, 进行空腹血糖 (FPG) 、血脂、空腹胰岛素 (FINS) 等指标的检测, 并分离出血清, -70℃冰箱中保存待测抵抗素。两组受试者口服葡萄糖75 g后2 h测定血糖值 (2 h PG) 与胰岛素 (2h INS) 。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检测血糖;采用免疫化学发光分析法检测胰岛素值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提供检测试剂盒) ;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三酰甘油 (TG) 、总胆固醇 (TC)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 等值。

1.2.2 血清抵抗素的测定

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 (ELISA) 检测血清抵抗素, 酶免疫试剂盒由美国Market公司生产, 可检测抵抗素浓度的数值范围在0.5~25.0 ng/m L。

1.3 血清胰岛素抵抗指数 (HOMA-IR)

胰岛素抵抗程度的评价应用稳态 (HOMA) 模型计算出HOMA-IR, 其计算公式为。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由于HOMA-IR为非正态数据, 应经自然对数转换后再进行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处理和分析数据, 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应用Spearman相关分析抵抗素与其他检测指标的相关性, 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IR的危险因素, 检验水准为α=0.05。

2 结果

2.1 两组血糖、血脂的比较

经统计学比较可见, T2DM家系一级亲属FINS、2h INS、TG的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1) , 一级亲属的HDL-C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 两组的FPG、2h PG、TC和LDL-C水平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0.05) 。表2。

2.2 血清抵抗素的比较

经统计学比较可见, T2DM家系一级亲属血清抵抗素、HOMA-IR的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1) 。表2。

2.3 抵抗素与其它检测指标的相关性

经Spearman相关分析可见, 血清抵抗素与BMI (r=0.376, P<0.01) 、FINS (r=0.334, P<0.01) 、2h INS (r=0.421, P<0.01) 、TC (r=0.311, P<0.01) 、HOMA-IR (r=0.346, P<0.01) 呈正相关, 血清抵抗素与2h PG (r=-0.296, P<0.05) 呈负相关, 血清抵抗素与FPG、TG、HDL-C和LDL-C无显著相关性 (P>0.05) 。

2.4 IR的危险因素

将其他检测指标作为自变量, HOMA-IR作为应变量, 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可建立线性方程的自变量有:BMI (β=0.485, P<0.01) 、FPG (β=0.664, P<0.01) 、2h PG (β=0.702, P<0.01) 、血清抵抗素 (β=0.257, P<0.05) 。可见, BMI、FPG、2h PG、血清抵抗素为T2DM家系一级亲属IR的危险因素。

注:1) 与对照组比较, P<0.05;2) 与对照组比较, P<0.01

3 讨论

T2DM家系中血糖正常的一级亲属是T2DM潜在的高危人群, 临床中应加以足够的重视, 而在研究中此类人群可用于T2DM发病机制及其相关机理的研究[6]。采用HOMA模型来评价各类人群的IR操作简易可行、测试成本较低、计算方便, 仅需要受试者的少量静脉血, 几乎对其无损伤。HOMA模型在病例数较大的情况时, 与正常血糖胰岛素钳夹法检测的结果具有良好的相关性, 而检测糖尿病人群时同样具有良好的相关性, 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7]。因此, 本文采用HOMA模型计算相应的HOMA-IR用于评价T2DM家系中一级亲属的IR。文献表明T2DM发病机制主要有胰岛素分泌缺陷与IR[8]。本文的结果中一级亲属存在显著的高胰岛素血症且HOMA-IR显著高于对照组, 表明T2DM家系一级亲属存在显著的IR, 而胰岛素分泌过量是其内分泌紊乱的早期特征。

抵抗素是机体中脂肪细胞源性多肽激素, 在脂肪细胞、单核细胞、脾脏免疫活性细胞、胎盘滋养层细胞等均有其基因表达。抵抗素的作用可能在于IR、下丘脑垂体系统青春期前的成熟、脂肪细胞分化等生理与病理过程[9]。在抵抗素与IR的相关性方面, 近年来的文献报道存在较大分歧, 抵抗素是否参与IR的发生是其争议的核心问题[10,11]。但有证据表明抵抗素与T2DM与肥胖相关性IR有显著相关性[12]。抵抗素可能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影响IR:抵抗素通过影响肝脏葡萄糖输出量从而调节机体的糖耐量水平;抵抗素采用自分泌的方式造成T2DM的其它前期效应分子的释放, 并采用旁分泌进入骨骼肌从而减少胰岛素刺激的糖摄取, 最终引起机体糖耐量的受损;抵抗素可通过降低细胞表面葡萄糖转运体的活性从而减少胰岛素调节的糖摄取, 引起机体糖耐量受损[13]。

综上所述, T2DM家系血糖正常的一级亲属存在显著的IR, 其血清抵抗素水平显著升高, 抵抗素对一级亲属的IR程度有明显的影响作用, 是其IR的危险因素。临床中应加强对这一人群的血清抵抗素水平的监测工作。

摘要:目的 了解2型糖尿病家系人群胰岛素抵抗与血清抵抗素水平的相关性, 初步阐述抵抗素在胰岛素抵抗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检测2型糖尿病家系一级亲属89例 (实验组) 的血清抵抗素、血脂、胰岛素等水平, 并与血糖正常的非糖尿病家系者 (对照组) 进行对比分析, 考察其血清抵抗素水平变化与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结果 2型糖尿病家系一级亲属FINS、2h INS、TG、血清抵抗素、HOMA-IR的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1) , 一级亲属的HDL-C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 两组的FPG、2h PG、TC、LDL-C水平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05) 。血清抵抗素与BMI、FINS、2h INS、TC、HOMA-IR呈正相关 (P<0.01) , 与2 h PG呈负相关 (P<0.05) , 与FPG、TG、HDL-C、LDL-C无显著相关性 (P>0.05) 。BMI、FPG、2 h PG、血清抵抗素为2型糖尿病家系一级亲属胰岛素抵抗的危险因素。结论 2型糖尿病家系血糖正常的一级亲属存在显著的胰岛素抵抗, 其抵抗素对胰岛素抵抗程度有明显的影响。

关键词:2型糖尿病,糖尿病家系,一级亲属,胰岛素抵抗,抵抗素

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 篇2

方法 收集98例初诊T2DM患者,根据有无高尿酸血症(HUA)分为HUA组和非HUA组,测定并比较两组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SUA、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结果 HUA组FPG、FINS、SUA、TG、TC、LDLC、HomaIR均高于非HUA组(P<0.01);经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SUA与TC、TG、LDLC、Homa-IR呈正相关(P<0.05或0.01)。

结论 SUA水平增高与血脂异常、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

【关键词】 初诊2型糖尿病;血尿酸;血脂;胰岛素抵抗

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5.05.010

血尿酸(SUA)是嘌呤在体内代谢的最终产物,研究表明高尿酸血症(HUA)与肥胖、血脂异常、代谢综合征等有关,SUA水平升高可导致或加重血脂代谢紊乱[1]。HUA是2型糖尿病(T2DM)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HUA患者出现糖耐量异常和发生糖尿病的概率明显高于SUA水平正常者,而HUA同时也是胰岛素抵抗(IR)的特征,与IR密切相关[2]。本研究我们观察了初诊T2DM合并HUA患者的血脂、IR等指标的变化,探讨初诊T2DM患者血尿酸水平与血脂、IR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98例初诊T2DM患者,均符合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关于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排除恶性肿瘤、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甲状腺疾病及合并严重DM并发症等情况。根据是否合并HUA分为HUA组和非HUA组,HUA的诊断参考《内科学》第7版的标准[3]。其中HUA组31例,男19例,女12例;年龄37~76岁,平均(58.24±7.45)岁。非HUA组67例,男37例,女30例;年龄39~77岁,平均(58.61±6.26)岁。两组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禁食10 h后晨起空腹采集肘静脉血,离心分离血清后,分别测定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SUA、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SUA、血脂指标采用日本日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FPG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FINS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计算公式为(FPG×FINS)/225。

1.3 统计学方法

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t检验,尿素与血脂、IR之间的关系采用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各项检测指标比较

HUA组FPG、FINS、SUA、TG、TC、LDLC、HomaIR均高于非HU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2.2 相关性分析

经Pearson相关分析,SUA与TC、TG、LDLC、HomaIR呈正相关(P<0.05或001)。见表2。

3 讨 论

3.1 血尿酸与血脂异常的关系

T2DM患者HUA发病率为5.5%~10.3%,高于普通人群的0.5%~43%[4],研究发现HUA与DM、血脂异常等代谢性疾病的发生具有潜在的相互致病机制,并可诱发和加重各种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进展,DM合并HUA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疾病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概率也明显高于SUA水平正常者[5]。有资料显示血尿酸水平与脂代谢异常呈正相关(P<0.05),随着SUA水平的增高,TC、TG、LDL等这些可促进心血管发病的危险因子的水平也越高,而具有保护作用的HDL的水平则越低,表明T2DM患者出现心血管并发症的危险性增大[6]。本组资料也显示,T2DM合并HUA患者TG、TC、LDLC水平均高于非HUA组(P<001),进一步相关性分析也发现SUA 与TC、TG、LDLC呈正相关(P<0.05),表明在T2DM合并HUA患者中通常存在更明显的脂代谢紊乱,随着SUA水平升高,脂代谢紊乱发生风险增加,其机制可能是脂代谢异常引起SUA排出减少,体内SUA水平增高,增高的SUA可抑制脂蛋白酯酶活性,造成TG分解减少,TG水平升高,引起脂代谢异常,进而血液黏稠度增加,微血栓形成风险加大,导致T2DM患者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提示对T2DM患者的SUA水平也需引起人们的重视。

3.2 血尿酸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

IR是指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胰岛素敏感细胞对葡萄糖摄取和利用效率下降,造成血中高血糖状态,这是糖耐量异常、T2DM及脂代谢异常等疾病的共同病理基础。近年来有关HUA与IR之间关系的研究越来越多,虽然对于两者因果效应的机制仍未完全阐明,但研究结果表明两者之间具有相关性。李才慧等[7]报道妊娠期糖尿病合并高尿酸血症者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空腹血糖等均较妊娠期糖尿病尿酸正常者增高,且相关性分析显示尿酸与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均呈正相关,认为HUA的存在与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程度密切相关。鄞国书等[8]比较不同糖代谢状态患者UA水平,发现正常糖代谢者、糖耐量异常者及T2DM者UA水平逐渐升高,且UA与FINS、糖负荷后2 h胰岛素及LogHomaIR均呈明显正相关,提示T2DM患者UA与IR存在显著相关性。本组资料中,T2DM合并HUA组患者FINS、HomaIR均高于非HUA组,进一步相关性分析也发现SUA与HomaIR呈正相关,表明HUA与IR密切相关。其机制可能一方面是HUA直接损伤内皮功能,抑制葡萄糖转运依赖的内源性NO分泌减少,并促进脂肪细胞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来诱发IR的发生,另一方面是高胰岛素水平作用于肾小管引起UA重吸收增加、排出减少,而DM患者本身肾微血管病变也会引起UA的排出进一步减少,同时IR还能促进糖酵解中间产物向磷酸核糖焦磷酸(PPRP)、5磷酸核糖(R5P)及UA合成的方向转移,导致UA水平增高[9]。因此HUA与IR之间关系密切,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综上所述,HUA可加重T2DM患者血脂代谢紊乱和IR状态,增加T2DM发生血管和相关并发症的风险,对T2DM患者需加强SUA水平的监测和控制,对减少T2DM并发症的发生具有一定临床意义。

参 考 文 献

[1] 宋丹丹,张 川,杨 杰,等.高血尿酸与胰岛素抵抗及血脂指标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4,18(2):302304.

[2] 蒋 升,李素华.老年高尿酸血症与糖尿病前期及胰岛素抵抗的关系[J].中国全科医学,2009,12(1A):2021.

[3] 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830834.

[4] 张妮娅,刘 超.2型糖尿病患者血尿酸水平与高胰岛素血症和胰岛素抵抗的关系[J].山东医药,2015,55(6):4445.

[5] 徐 蓉,孙丽荣.血尿酸水平与2型糖尿病患者血管并发症的关系[J].天津医药,2011,39(11):10061008.

[6] 马东芹,郭 晖,吕新航,等.2型糖尿病患者血尿酸与血脂、血清谷氨酰转肽酶的相关性[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35(5):24212422.

[7] 李才慧,贾雪芹.妊娠糖尿病患者血浆尿酸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研究[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3,17(16):113114,119.

[8] 鄞国书,徐冬川,孙如琼,等.尿酸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及影响因素筛查[J].实用医学杂志,2014,30(3):415418.

[9] 马 静,赵立华,谢 云.2型糖尿病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与空腹C肽和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糖尿病杂志,2015,23(1):4649.

(收稿日期:2015-08-04 修回日期:2015-10-22)

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 篇3

1 病因病机

现代研究表明, 引发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诸多因素中, 肥胖与本病关系尤为密切。局限于糖尿病患者, 肥胖者痰湿体质的发生率高达98.93%。胖人多痰是中医的经典理论之一。《医门法律》:“肥人素有热痰”。凡恣食膏粱酒醴、过度安逸、情志失常、年老久病等影响脏腑功能, 使水液运化失司皆可致肥胖[1] 。糖尿病以气阴两虚为本, 气虚血瘀或阴虚血滞, 而致血液瘀滞。而脾为后天之本, 气血生化之源, 脾虚则运化失职, 津液不能上乘引水自救, 故出现口干多饮。正如李东垣所言“脾气不足则津液不能升, 故口渴欲饮”。脾虚则气不升反而下陷, 使水谷精微从小便而解, 故糖尿病患者多出现尿多浑浊而味甘。

脾胃为生痰之源, 痰与脾的关系甚为密切。《医宗必读·痰饮》云:“脾土虚弱, 清者难升, 浊者难降, 留中滞膈, 瘀而成痰”。凡脾胃素虚、饮食不节、情志因素使脾运不及, 精微物质不能利用, 均可导致糖尿病。胰岛素是体内胰岛B细胞所分泌的正常生理激素, 是人体的“血气”, 胰岛素抵抗的病理过程即为“化失其正, 则脏腑病, 津液败, 而血气即成痰涎”的形成过程。胰岛素抵抗的共同发病基础, 符合“无处不到而化为痰者, 凡五脏之伤, 皆能致之”的痰致病特点。

肥胖是胰岛素抵抗的重要致病因素。脂质代谢紊乱可影响血小板的黏附和聚集, 使血小板聚集功能增强, 继发性促凝加强而处于高凝状态, 属中医瘀血范畴。 2型糖尿病血瘀证和无血瘀证病例数之比为1.93∶1, 大多数兼有明显血瘀证, 无明显血瘀证的患者也存在不同程度的血液黏度升高。2型糖尿病患者有80%以上的患者血脂高, 血液黏稠度升高者达90%。还广泛存在不同程度的微循环障碍, 血管基底膜增厚, 微血管形态发生扭曲、畸形、打结, 微血管粗糙, 通道狭窄, 弹性减弱等, 血液容易在毛细血管部位凝结, 阻碍血液与机体细胞间物质交换的顺利进行。可见血瘀表现贯穿于2型糖尿病之中。

痰湿、瘀血、毒邪三者之间密切相关, 痰湿、瘀血蕴久可化毒, 从而形成痰、瘀、毒交杂的病理状况。胰岛素抵抗与血肿瘤坏死因子 ( TNF-α) 相关, 在胰岛素抵抗人群的脂肪组织中存在TNF-α过度表达, TNF-α与恶液质的发生有关, 又称恶液质素。TNF-α等血清炎症细胞因子的增高与2型糖尿病中风者的此证型明显相关。 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时体内过多的葡萄糖、胰岛素、游离脂肪酸等破坏了机体的“阴平阳秘”, 属“亢则害”, 这种“害”蓄积体内导致疾病的现象, 符合中医“毒邪”的特点[2]。而应用清热解毒药物能显著改善胰岛素抵抗。

2 中医治疗

不少学者对中医古籍所载治消渴病的中药进行大量研究, 发现有降糖作用的药物达70余种, 临床上常用的降糖药物有20余种, 改善胰岛素抵抗的药物研究集中在黄连、大黄、黄芪、地黄、人参、薏苡仁、葛根等药物。在药理研究中发现, 许多单味药或复方制剂都显示了多种降糖机制, 如同时具有刺激B细胞分泌胰岛素, 抑制胰升糖素的分泌, 增加胰岛素受体的敏感性, 抑制葡萄糖的肠吸收, 改善脂肪代谢等。

王开成等[3]观察丹蛭降糖胶囊 (太子参、丹皮、生地黄、泽泻、菟丝子、水蛭) 对小剂量链脲佐菌素加高热量饲料诱导的胰岛素抵抗模型大鼠血清脂联素含量的影响。丹蛭降糖胶囊能有效地减轻模型大鼠体重, 降低大鼠的空腹血糖和空腹胰岛素, 改善脂代谢紊乱状况, 提高胰岛素敏感指数, 提高血清脂联素水平 (P<0.05) 。丹蛭降糖胶囊对胰岛素抵抗大鼠有显著的改善作用, 其机制可能与提高血清脂联素水平有关。

丁来标等[4]观察黄连解毒汤 (黄连、黄芩、黄柏、栀子。剂量按3∶2∶2∶2比例) , 观察实验性胰岛素抵抗大鼠三酰甘油 (TG) 、总胆固醇 (TC)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 、载脂蛋白A1 (apoA1) 、载脂蛋白B (apoB) 、游离脂肪酸 (FFA) 、空腹血糖 (FPG) 、血清胰岛素 (INS) 及体重的变化, 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瘦素和抵抗素的含量。结果与模型组比较, 黄连解毒汤组大鼠血清TC、TG、apoB、FFA及FPG水平均明显降低, 而HDL-C与apoA1水平显著升高, 大鼠体重减轻, 瘦素和抵抗素明显降低 (P<0.05或P<0.01) 。黄连解毒汤能调节胰岛素抵抗大鼠脂质代谢, 同时能降低瘦素和抵抗素的水平, 这可能与其改善胰岛素抵抗有关。

姜淼等[5]探讨黄连人参汤 (黄连、人参按照4∶1剂量混合) 对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治疗机制及中医病机原理。观察用药后各组大鼠FPG、INS、FFA、TNF-α及胰岛素敏感指数 (ISI) 的变化, 用药后黄连人参组、吡格列酮组各项指标与病理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P<0.01) 。黄连人参汤可能通过调节模型动物FPG、INS、FFA、TNF-α, 改善胰岛素抵抗, 从而在形态和功能上保护了胰岛B细胞, 与胰岛素增敏剂吡格列酮的作用机制相似。

高允珊[6]观察活血降糖方 (黄芪、生地黄、桃仁、大黄、麦冬) 治疗2型糖尿病及胰岛素抵抗将98例2型糖尿病患者, 活血降糖方能显著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各项指标, 增强胰岛素敏感性, 有减轻胰岛素抵抗作用。

段军等[7]研究开郁清胃颗粒 (北柴胡、黄芩、黄连、清半夏、枳实、大黄等) 对早期胰岛素抵抗的影响。郁清胃颗粒可以改善胰岛素抵抗, 减轻高胰岛素血症, 其减轻腹腔脂肪积聚和降低肝脏、肌肉组织中TG水平可能是其治疗IR的一个重要的作用。

齐讯等[8]发现, 降糖调脂丸 (黄芪、山药、苍术、荔枝核、葛根、莪术、大黄、黄连、水蛭等) 对2型糖尿病IR模型大鼠的体重有明显降低作用, 并可明显降低模型动物的血糖值和胰岛素水平, 提高ISL, 对机体的TC和TG有明显的降低作用。

章小平等[9]观察具有益气养阴活血功效的中药参丹健胰丸 (太子参、丹参、丹皮、黄连、大黄) 对2型糖尿病模型大鼠胰岛素抵抗的改善作用。测定各组大鼠治疗前后的糖耐量及治疗后的血清胰岛素水平、ISI。参丹健胰丸可以改善2型糖尿病模型大鼠的糖耐量, 降低2型糖尿病模型大鼠的血胰岛素水平, 增加其敏感性。

能够改善IR的中药复方制剂很多, 其总的治则围绕益气养阴、清热解毒、活血化痰而辨证施治。

3 展 望

近年来由于对糖尿病特别是对与胰岛素抵抗相关联的慢性并发症的认识不断深化, 糖尿病的治疗已经从单纯的以降低血糖为主要目标转移到降低血糖、降低糖尿病大血管及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病率, 以全面提高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的轨道上来。由于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的基本病理现象, 贯穿于2型糖尿病的全过程。因此, 有效地改善2型糖尿病的胰岛素抵抗, 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是降低血糖、血压、改善动脉粥样硬化脂相、改善血液的高黏高凝状态、控制体重的关键环节。而改善糖尿病胰岛素抵抗是中医药的优势之一。

中医药在改善胰岛素抵抗方面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其改善IR的作用途径是多环节, 多靶点, 多方面的。今后仍要加强以下研究:开展2型糖尿病IR与辨证分型的研究, 统一和规范辨证标准, 明确证型与IR关系;制定客观化IR的诊断标准与疗效标准;采用循证医学的方法开展中医药改善2型糖尿病IR临床疗效的应用研究, 同时加强对中医治疗2型糖尿病IR作用机制的基础研究, 从临床与基础共同入手, 提高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IR的水平。

参考文献

[1]唐迎雪.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与中医痰瘀毒相关性研究[J].中国医药学报, 2004, 19 (4) :237.

[2]梁兴伦, 韩明向.胰岛素抵抗模型大鼠的中医证候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1, 21 (7) :528.

[3]王开成, 方朝晖.丹蛭降糖胶囊对胰岛素抵抗大鼠脂联素的影响[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6, 8 (12) :61-63.

[4]丁来标, 陆付耳, 叶爱丽, 等.黄连解毒汤对胰岛素抵抗大鼠瘦素和抵抗素的影[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6, 26 (3) :232-235.

[5]姜淼, 王世东, 黄允瑜, 等.黄连人参对治疗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机制的实验研究[J].新中医, 2006, 38 (5) :89-91.

[6]高允珊.活血降糖方治疗2型糖尿病及胰岛素抵抗50例疗效观察[J].新中医, 2004, 36 (10) :37-38.

[7]段军, 仝小林, 王霞, 等.开郁清胃颗粒对高脂饮食诱导早期胰岛素抵抗大鼠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 2006, 9 (3) :327-329.

[8]齐迅, 沈欣, 陈马力, 等.降糖调脂丸对脾虚痰湿型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影响实验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04, 10 (4) :28-34.

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 篇4

胰岛素抵抗在2型糖尿病中的作用,目前认为,胰岛素抵抗(IR)和胰岛β细胞功能缺陷是2型糖尿病(2DM)的主要发病机理,但在发病过程中,二者谁出现得更早,或是否同时出现尚无定论。大多数学者认为,在糖尿病病程早期尚无高血糖症时,患者已存在IR和高胰岛素血症,随着病程的发展,胰岛β细胞的代偿机制逐渐衰退,血糖升高,最终发生2DM,IR贯穿于2DM的整个发生、发展过程,且随着2DM病程的进展,胰岛β细胞功能的衰竭而逐渐加重。IR在糖尿病早期阶段糖耐量低减(IGT)时表现为肝脏抵抗、骨骼肌抵抗和脂肪组织抵抗,使血糖水平异常升高,IR的进一步发展及加重,促使胰岛β细胞因长期代偿过度而进一步衰竭,导致血糖进一步升高而发展到临床糖尿病期。

胰岛素抵抗与2型糖尿病的大血管病变,IR不仅与糖耐量低减或2DM关系密切,且与中心性肥胖、高血压、脂代谢紊乱、高凝倾向、动脉粥样硬化、高尿酸血症、微量白蛋白尿等多种疾病有关。这种慢性非传染性、进行性的代谢性疾病虽然不是“母子”关系,但相互之间却存在着深刻而复杂的内在联系,这些疾病群在1988年被Reaven首先提出,称为“X综合征”。糖尿病的主要危害是各种慢性并发症,特别是大血管病变(心脑血管病变、周围血管病变)是2DM患者致死及致残的主要原因。流行病学研究显示:2DM患者中60%~70%直接死于大血管病变,持续存在的高血糖是出现大血管病变的原因之一,而与IR有关的高血压、脂代谢紊乱、高凝倾向、动脉粥样硬化等更是加速大血管病变的直接危害因素。IR不仅是2DM的重要致病因素,且在大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IR的防治对策

饮食疗法:动物实验证实,高脂、高热量膳食可导致肥胖及IR;而含丰富可溶性纤维素、多种维生素、低饱和脂肪酸的饮食,则有助于降低血糖及IR,故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限制脂肪、特别是饱和脂肪酸和控制总热量的摄入,肥胖者更应注意;其二,膳食结构要合理化,糖、脂肪、蛋白质的比例以及饱和、单不饱合及多不饱脂肪的比例要保持合理;其三、提高膳食可溶性纤维素及多种维生素含量,减少单糖及食盐的摄入。饮食治疗应个体化,以植物性食品为主,动物性食品为辅,混杂多样,做到低脂肪、低胆因醇、低糖、低盐、高纤维素摄入,以降低IR,减轻肥胖,从而降低血糖,减少大血管病变。

运动疗法:运动锻炼不仅能增强机体的抵抗能力,恢复心理平衡、消除焦虑、振作精神、增强自信心,且增加心肺脑血管的血液循环,改善心肺脑的功能,减少心脑血管事件;还可以加强肌肉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以降低血糖,加速脂肪分解,减少脂肪堆积而减轻肥胖,改善脂代谢。长期的运动锻炼,还能提高胰岛素受体亲合力,增加胰岛素敏感性,降低IR,最终有效减少糖尿病的大小血管病变。糖尿病人的运动一般不主张高强度及耐力运动,主张运动个体化,根据患者的年龄、体力、身体条件制订科学、合理的运动方案、运动方式、运动强度及运动量须灵活调整,但必须持之以恒,方能有良效。

药物治疗:二甲双胍主要通过抑制肝糖原的合成抑制肝糖输出,延缓肠道对葡萄糖的吸收,改善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抵抗而降低血糖,几乎不引起低血糖;且有减轻体重、扩张血管、降低血压、降低血浆游离脂肪酸、甘油三脂、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减低纤维活性,对抗血小板聚集,从多方面起到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英国糖尿病前瞻性研究(UKPDS)显示,肥胖患者使用二甲双胍10年治疗可以明显改善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相关死亡率,其减少程度明显优于使用磺脲类和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尽管总的血糖水平无明显差异,但仍提示了二甲双胍能有效降低IR,从而减少大血管的发病率。但二甲双胍控制血糖及增加胰岛素敏感性的作用,与其使用剂量有关,通过需要逐渐增加剂量到每日2000mg以上才能达到最佳效果。虽然有些研究对二甲双胍的剂量效应、安全性和耐受性进行了观察,提示增加二甲双胍的剂量到1500~2000mg以上并没有增加胃肠道反应和乳酸酸中毒的危险性,但使用大剂量二甲双胍进行治疗时仍需提高警惕。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此类药物主要有曲格列酮、罗格列酮、吡格列酮。曲格列酮因有严重的肝脏毒性而被美国FDA禁用。而罗格列酮和吡格列酮与曲格列酮的化学结构并不相同,而且用于临床上的剂量也较曲格列酮明显减少。因而自1999年被FDA批准使用以来,未发现明显的肝毒性。此类药是一类新研发的胰岛素增敏剂,不仅具有降低胰岛素抵抗、提高胰岛素敏感性的作用,且能够恢复胰岛素β细胞功能、降低血压、降低血糖,还能够降低体内游离脂肪酸、甘油三脂、总胆固醇,增加高密度脂蛋白,单独应用不会导致低血糖,因而近年来迅速得到广泛的应用和重视,被认为是治疗2DM及胰岛素抵抗相关疾病的基础用药和首选药,它将会在糖尿病及其他与胰岛素抵抗相关的疾病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中医药:目前中医药对治疗糖尿病及其相关的IR也正进行大量研究,发现许多单味药如黄连、黄连素、黄芪、丹参、金银花、水飞蓟等都可使胰岛素的敏感性提高。有很多复方制剂如金芪降糖片、加味桃仁承气汤、龙康消渴胶囊、津力达口服液、参芪降糖冲剂等,可使胰岛素敏感性增加而降低血糖,且能调整心脑肾脏器功能,减少大、小血管病变的危险性。

降低IR,减少大血管的危险因素,不是某种方法、某种药物就可完全解決的。除上述几种治疗措施需综合进行外,尚须综合运用减肥、控制体重,纠正动脉粥样硬化,调整血脂,控制血压、血尿酸,改善凝血/纤溶系统活性,戒烟限酒等措施,才会更有效地降低2DM及其与IR相关疾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减少大血管病变,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患者生命。

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 篇5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正常雄性大鼠60只, 体重180~220 g, 平均体重 (200±20) g, 清洁级, 由军事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 合格证号:BDW95012。所有模型动物均于实验开始前1周购入, 采取分笼饲养, 光照节律12L:12D, 室温18~22℃, 饲养于安静环境。

1.2 饲料

喂养饲料购于中国医学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1.3 药物及试剂

罗格列酮钠:批号 (991211) ;胰岛素:批号 (990402) ;长效胰岛素:批号 (990402) ;葡萄糖:批号 (980226) ;链脲佐菌素:CAS:18883-66-4, M:265.22;柠檬酸:批号 (10007192) ;柠檬酸钠:批号 (10019492) 。

1.4 方法

1.4.1 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

60只大鼠高脂饲料喂养30~60 d, 空腹尾部静脉小剂量注射链脲佐菌素25~40 mg/kg (柠檬酸FW210.14, 2.1 g混合双蒸水100 ml, FW294.10, 2.94 g混合双蒸水100 ml) , 注射完毕禁食12 h, 供水。经血糖测定所有大鼠空腹血糖>11.1 mmol/L, 空腹胰岛素含量处于20~40μIU/ml之间[2]。

1.4.2 罗格列酮应用于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

大鼠模型禁食24 h (供水) , 所有大鼠均皮下注射长效胰岛素1~2U, q.d., 连续注射4周, 注射时间一般为14:00~16:30。注射14 d后, 注射胰岛素前, 实验组大鼠灌胃给予罗格列酮钠10μmol·kg-1, q.d., 连续给药6周。给药最后1 d, 大鼠禁食20 h, 断尾取血, 测定血糖[3]。所有大鼠次日早晨空腹注射胰岛素0.75U·kg-1, 注射后分别于30 min、60 min、120 min采血测定血糖。

1.5 观察指标及测定

1.5.1 观察指标

所有大鼠购入时候记录大鼠毛发色泽、饮食量大小、大小便频率、活动程度等。

1.5.2 血清葡萄糖测定

血清葡萄糖测定采用比色法测定, 测定方法参照试剂盒附带说明书。

1.6 统计学方法

本次数据记录及统计学分析均由专门人员进行, 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以均数±标准差描述之,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统计学结果以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造模时间不同, 大鼠外观行为状态均有所不同。

详见表1。

2.2 造模时间不同, 大鼠体重变化 (g) 。

注:随着造模时间段越长, 大鼠体重呈增长趋势增长, 但在11周后趋于稳定。

2.3 造模10周后两组大鼠血清葡萄糖含量对比 (mmol/L) 。

注:两组大鼠实验前后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P>0.05。

2.4 大鼠模型注射胰岛素后葡萄糖含量变化 (mmol/L) 。

注:*P<0.05;**P<0.01

3 讨论

糖尿病主要是因为遗传基因与各方面环境因素共同作用而致内分泌代谢性疾病, 其主要病理表现为胰岛素分泌不足, 外周组织对胰岛素吸收作用减弱, 敏感度降低。胰岛素不能正常满足宿主机体所需会导致糖、脂肪、水代谢紊乱等一系列全身性疾病[4], 对人们生活质量造成极大影响。随着患者病情的发展, 还能够导致宿主机体多器官慢性疾病并发, 甚至出现急性并发症, 重致死亡。

胰岛素抵抗主要系指宿主机体细胞、器官及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而出现的一种病理生理状态。其主要是因为多种原因的代谢性疾病或病症引发, 因为胰岛素与糖尿病、肥胖症、高血压等病症相关性极高, 目前被世界范围内众多医学研究者所关注。

20世纪90年代开始, 胰岛素开始被发现可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 随着医疗科技的不断深化与进步, 目前胰岛素注射已经成为治疗2型糖尿病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5]。其主要是通过向机体注射胰岛素来补充基础状态下血糖升高对胰岛素的需要, 从而控制血糖处于生理水平线, 防止发生各类糖尿病并发症。本次大鼠模型实验研究结果:两组大鼠建模10周后, 实验组大鼠应用罗格列酮钠抑制胰岛素抵抗, 血清葡萄糖含量有显著降低, 对照组血清葡萄糖含量明显升高, 说明对胰岛素抵抗程度减轻, 能明显改善大鼠血清葡萄糖含量, 对2型糖尿病有确切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李秋云, 王彩宁, 史丽萍, 等.2型糖尿病及前期患者胰岛素抵抗与脂代谢紊乱的关系.中国全科医学, 2011, 14 (24) :2716-2719.

[2]沈丽芳, 尤志华.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补体因子H与胰岛素抵抗相关性研究.中国全科医学, 2012, 15 (14) :1572-1574.

[3]王国君, 杨占君, 杜群, 等.改善胰岛素抵抗对中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睾酮水平的影响.中国全科医学, 2012, 15 (27) :3118-3120.

[4]金智生, 汝亚琴, 楚惠媛, 等.糖脂平颗粒对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大鼠血脂及游离脂肪酸的影响.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0, 30 (9) :938-941.

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符合2009年世界卫生组织糖尿病诊断标准的2型糖尿病初诊患者124例, 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 每组62例。观察组中男性33例, 女性29例, 患者年龄39~55岁, 平均年龄 (46.4±6.2) 岁, 对照组中男性35例, 女性27例, 患者年龄42~56岁, 平均年龄 (47.3±5.8) 岁。两组患者确诊后均表示不愿意接受胰岛素治疗, 对疾病存在一定的恐惧。两组在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以及经济收入组成方面比较具有可比性, P>0.05, 未见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

1.2 方法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均给予相同的有关糖尿病及其治疗的健康教育, 观察组患者根据患者心理性胰岛素抵抗的具体原因同时进行相关的健康教育和指导。具体措施如下:

糖尿病患者特别是初诊患者, 对疾病本身存在着过分的恐惧, 这种心理常造成对病情以及疾病危害的盲目夸大, 大多数患者能够积极主动配合治疗, 还有相当多的患者面对疾病呈现出消极的态度, 有的存在放弃治疗的想法。护理人员对糖尿病本身及治疗现状给予细致的讲解, 结合患者自身的治疗方案和现状对预后效果进行评估, 在建立信任感的同时给予心理疏导, 增强患者坚持治疗的信心和勇气。

糖尿病患者往往需要长期注射胰岛素以维持体内胰岛素水平, 患者害怕使用胰岛素会带来依赖性和成瘾性而拒绝使用胰岛素进行治疗。通过护理人员细致耐心的指导, 使患者认识到胰岛素是人体必需的一种激素, 是“必需”而非“毒品”, 离开胰岛素人不可能存活, 注射外源性的胰岛素对进行胰岛素强化是治疗糖尿病最有效、最根本的方式。使患者消除顾虑, 配合治疗。

注射胰岛素进行治疗一般不需要住院, 患者可在家进行注射。患者认为注射给药自己不会操作, 同时每天注射比较麻烦影响外出走亲访友, 很多患者更愿意接受口服降糖药物进行治疗而拒绝胰岛素治疗。护理人员采用一对一的方式进行指导示范, 确保患者或家属熟练掌握注射的时间、剂量、注射部位注射方法以及注意事项, 如定期更换注射部位、定期复查血糖水平以调整注射剂量等。患者的第一次注射护理人员必须进行全程的监视指导, 经济条件允许的患者建议其使用胰岛素笔。

使用胰岛素加上口服降糖药物的每个月的花费一般在千元左右, 对于患者及家庭来说负担较重。出于经济条件的考虑, 很多患者不得不放弃治疗。医护人员应对胰岛素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降低所产生的长远意义进行分析, 使患者综合考虑, 根据自身条件选择更有价值的治疗方式。

1.3 观察项目

观察两组患者接受注射胰岛素进行糖尿病强化治疗的情况, 统计接受胰岛素强化治疗的患者人数。

分别对两组中接受胰岛素强化治疗的患者进行为期6个月的走访, 观察两组患者就诊情况。记录能够坚持每月至少复诊1次的患者数。

1.4 统计学方法

所得数据录入SPSS 10.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胰岛素强化治疗的情况

两组接受注射胰岛素进行糖尿病强化治疗的患者人数及治疗率统计结果, 见表1。

结果显示:观察组中有44例患者接受注射胰岛素进行糖尿病强化治疗, 治疗率为70.97%, 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 χ2=11.7955, P<0.01。

2.2 定期复诊情况走访

分别对两组中接受胰岛素强化治疗的患者进行为期6个月的走访, 两组患者平均每月的复诊次数统计, 见表2。

结果显示:观察组中接受注射胰岛素进行糖尿病强化治疗的44例患者中有26例坚持每月至少进行一次复诊, 对照组中接受注射胰岛素进行糖尿病强化治疗的25例患者中有7例坚持每月至少进行一次复诊, χ2=6.1758,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糖尿病是一种全球性的疾病, 据统计全球糖尿病的患病人数接近2亿, 在我国有超过3%的人口患有糖尿病, 且这一比例还在增长当中。糖尿病给患者带来的影响不仅仅是肉体上的, 随着患病人数的增多, 临床症状的发展以及各种并发症的陆续出现, 对患者的心理健康造成沉重的负担和损害。糖尿病是不能够根治的, 科学的用药、合理的饮食、适量的运动加之积极乐观的精神态度可以对糖尿病的病情发展加以控制。从长远的角度来看, 应用胰岛素进行治疗是控制病情的发展、降低因糖尿病的并发症致残、致死的最为有效的方法[3]。

相关文献[4]中就糖尿病患者经治疗未能达标的原因进行分析, 其中拒绝使用胰岛素在造成血糖水平不达标的因素中的比重达到68.8%。很多糖尿病患者, 特别是2型糖尿病初诊患者对胰岛素强化治疗存在误区, 2型糖尿病也被称为“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 患者自身胰岛β细胞能够分泌胰岛素, 但胰岛素分泌量和效力不能够满足生理需要。患者认为既然自身能够产生胰岛素就不需要在花费大量的费用补充外源性的胰岛素了。其实不然,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 分泌胰岛素的机体就像一部超期服役的机器, 若不及时的减轻负担, 进行修复, 很快就会彻底瘫痪。所以2型糖尿病患者即使可以合成胰岛素也应进行适当的补充。

面对心理性胰岛素抵抗的患者, 更加需要加强相关的健康教育, 通过医护人员专业的讲解和指导, 正确认识自身机体所面临的危机, 正视胰岛素治疗的重要性, 尽早接受治疗, 使病情尽早得到控制, 提高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 探讨健康教育对改善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心理性胰岛素抵抗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124例, 随机分为两组, 每组62例, 观察组给予糖尿病健康教育同时根据患者心理性胰岛素抵抗的具体原因进行强化教育。对照组仅给予常规糖尿病健康教育, 观察两组患者接受胰岛素强化治疗的情况。对上述患者进行为期6个月的走访, 观察两组患者每月就诊情况。结果 观察组中有44例患者接受胰岛素注射治疗, 治疗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1) , 走访期间观察组中有26例患者能够坚持每月至少就诊1次, 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根据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心理性胰岛素抵抗的具体原因给予健康教育有利于消除不良心理因素的影响, 积极面对疾病及治疗, 对提高预后效果和生活质量均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初诊2型糖尿病,心理性胰岛素抵抗,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刘秀广.初诊2型糖尿病的治疗进展[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 2009, 11 (2) :181-182.

[2]张巧, 陈时芳, 双倩.心理性胰岛素抵抗的相关因素及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 2005, 20 (8) :720-721.

[3]李玉玲, 颜凤慧.中青年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治疗存在的问题及护理干预[J].军医进修学院学报, 2010, 31 (8) :833-834.

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08例2型糖尿病患者均符合1999年WHO推荐的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均为初次确诊[3]。其中男66例, 女42例;年龄36岁~72岁, 平均年龄 (63.7±10.6) 岁;排除认知功能障碍以及精神疾病患者;均未口服降糖药或者使用胰岛素。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将108例患者分为2组, 对照组54例患者中男32例, 女22例;年龄39岁~72岁, 平均年龄 (63.4±9.8) 岁。治疗组中男34例, 女20例;年龄36岁~69岁, 平均年龄 (63.9±10.5) 岁。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临床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2组患者均在知情下签署相关协议书, 自愿参与本次研究。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54例患者应用赖脯胰岛素混和注射液, 每日饭前30 min或者加睡前皮下注射, 治疗时间为2周。治疗组使用优泌乐行短期持续性皮下注射, 控制患者血糖水平, 使用强生血糖仪监测患者餐前、2h PG以及睡前血糖。血糖控制的目标[4]:空腹血糖<7.0 mmol/L, 2h PG<10.0 mmol/L。在治疗期间指导并督促患者坚持控制饮食和运动疗法, 不要口服降糖药物。胰岛素基础量以及餐前量根据患者血糖水平进行个性化调整, 记录患者血糖达到治疗量表的时间以及胰岛素用量, 治疗时间为2周。治疗结束后复查口服葡糖糖耐量试验、抽血检测患者空腹血糖、2h PG, 并记录患者血糖达标的时间。

2组患者在门诊次日抽血检测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 (2h PG) , 同时进行葡萄糖耐量试验[3]。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对比2组患者治疗期间血糖控制情况以及血糖达标的情况, 其血糖控制状况主要体现在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胰岛素低抗指数 (HOMA-IR) 、胰岛素β细胞分泌指数 (HOMA-β) 等指标, 血糖达标情况主要体现在血糖达标的时间、低血糖发生率、缓解率等。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 18.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临床指标改变情况分析

2组患者治疗前在空腹血糖、2h PG、HOMA-IR、HOMA-β等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过治疗后2组患者上述指标均明显下降, 但是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2组患者血糖达标情况比较

治疗组患者血糖控制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低血糖发生频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治疗组缓解率为85.19% (46/54) ,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2.59% (23/54) , 比较差异显著 (χ2=21.230, P=0.000)

3 讨论

一日内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 不能按照机体需要持续稳定地输注来模仿胰腺分泌, 且长效胰岛素进入血液中性质不稳定, 必须要严格按照规律进食, 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胰岛素泵能有效模拟机体正常胰腺的分泌功能, 根据患者生理需要不断注射小剂量的胰岛素, 使其更加符合生理特征, 稳定控制血糖, 进餐或者进餐前再次注入一定剂量的胰岛素, 避免摄入大量食物使血糖波动加大。短期皮下持续性输注胰岛素能有效减轻胰岛素抵抗或者提高胰岛β细胞的功能, 减少并发症发生, 同时可积极预防或者减少和微血管病变[5]。

本研究结果显示, 2组患者治疗前在空腹血糖、2h PG、HOMA-IR、HOMA-β等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经过治疗后2组患者上述指标均明显下降, 但是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组患者血糖控制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低血糖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缓解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临床上采用皮下短期持续性注射胰岛素治疗早期2型糖尿病疗效显著, 明显减轻胰岛素抵抗, 有效控制患者血糖水平, 进一步提高其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邬姗.小檗碱改善内质网应激减轻胰岛素抵抗的分子机制[D].华中科技大学, 2010.

[2]欧阳漪, 程洁, 王平芳, 等.血清脂联素、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胰岛素抵抗与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关系的研究[J].医学临床研究, 2012, 29 (8) :1478-1481.

[3]杨祖蓉.罗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疗效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2, 21 (12) :91-92.

[4]巩东坤, 孔迪.不同促泌剂治疗2型糖尿病2年的HOMA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 2012, 10 (3) :422-423.

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9月—2011年9月期间住院治疗的T2DM患者160例为T2DM组, 均符合美国糖尿病协会2009规定的诊断标准[1]。排除标准:⑴合并急性感染;⑵胃肠消化道疾病影响进食和吸收者;⑶近期发生心脑血管疾病;⑷肝、肾功能损害;⑸合并急性代谢紊乱综合征或其他影响糖代谢的疾病。根据患者近3天饮食情况计算摄入的三大营养物质提供的能量比例, 将160例患者进一步分为高CHO组 (CHO≥60%) 32例、高蛋白高脂肪组 (蛋白≥20%和/或脂肪≥30%) 86例和正常比例膳食对照组 (CHO<60%, 且脂肪<30%和蛋白<20%) 42例。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80例为非糖尿病组。

1.2 方法

所有受试者均在清晨空腹状态下抽取静脉血, 使用全自动生化检测仪检测总胆固醇 (TC) 、甘油三酯 (TG)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 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 水平;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空腹血糖 (FPG) 水平;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清胰岛素 (FINS) 浓度;采用高压液相法检测糖化血红蛋白 (Hb A1c) 。胰岛功能评价采用稳态模型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 (HOMA-IR) =FPG×FINS/22.5。

1.3 观察指标

观察T2DM组和非糖尿病组血压、血脂及FPG等一般资料、膳食结构的差异及三组T2DM患者一般资料的差异, 并分析HOMA-IR的影响因素。

1.4 统计学方法

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用均数士标准差表示, 非正态分布的数据以中位数 (内四分位间距) 表示, 取其自然对数值后进入统计分析。使用SPSS 18.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应用Spearman进行HOMA-IR相关分析, 以HOMA-IR为因变量, 进行多因素线性逐步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T2DM组与非糖尿病组临床资料比较

两组对象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 (BMI) 、血TC、HDL-C和LDL-C等无显著性差异 (P>0.05) ;T2DM组腰围、血压、血TG水平、FPG、Hb A1c及HOMA-IR显著高于非糖尿病组 (P<0.05) 。

2.2 T2DM组与非糖尿病组膳食结构比较

T2DM组每日CHO、脂肪和蛋白质摄入量、每日摄入食物所产生的总热量均显著高于非糖尿病组 (P<0.01) 。分析膳食中三大营养物质所提供热量占总热量比例发现, 两组间CHO热量/总热量无明显差异 (P>0.05) , 均不足55%;脂肪热量/总热量无明显差异 (P>0.05) , 均超过30%;T2DM组蛋白质热量/总热量显著高于非糖尿病组 (P<0.01) , 见表1。

2.3 三组T2DM患者临床资料比较

注:一般数据用均数士标准差表示;a非正态分布位数据以中位数 (内四分位间距) 表示。与正常比例膳食对照组比较, **P<0.01;与高CHO比较, #P<0.05, ##P<0.01。

高蛋白高脂肪组餐后血糖 (PPG) 和Hb A1c水平高于正常比例膳食对照组及高CHO组 (P<0.01) ;血清TC水平高于高CHO组 (P<0.05) , 见表2。

与非糖尿病组比较, *P<0.01, **P<0.01。

2.4 HOMA-IR相关性分析

对总体受试人群HOMA-IR做相关性分析发现, HOMA-IR与空腹血糖 (r=0.443, P<0.01) 、日摄入CHO量 (r=0.365, P<0.01) 、脂肪量 (r=0.345, P<0.01) 、蛋白质量 (r=0.404, P<0.01) 和日摄入食物产生的总热量 (r=0.394, P<0.01) 相关。对T2DM组患者HOMA-IR做相关性分析表明, 其仅与日摄入CHO量相关 (r=0.365, P<0.01) 。

2.5 T2DM患者HOMR-IR多因素回归分析

以HOMA-IR为因变量做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 调整了年龄、性别、BMI和血脂的影响后, HOMA-IR的影响因素有日摄入CHO量 (标准化β值=1.319, P<0.01) 、膳食中脂肪提供热量所占比例 (标准化β值=2.157, P<0.01) 、FPG水平 (标准化β值=0.537, P<0.01) 和Hb A1c (标准化β值=0.565, P<0.01) 。

3 讨论

膳食管理是糖尿病综合治疗中的基础环节。美国糖尿病协会明确指出, 膳食治疗可维持患者正常体质量, 改善胰岛细胞功能, 有效地控制血糖[2,3]。但中国糖尿病患者的膳食管理尚处于初级阶段, 存在膳食纤维摄入不足、脂肪摄入过多等膳食结构不合理现象[4]。

国内外研究表明, 长期能量摄入过多、营养过剩时, 脂肪细胞增大并出现功能异常, 胰岛素的抗脂肪分解能力减弱, 导致游离脂肪酸产生过多, 使脂质异位沉积于外周组织细胞, 通过诱导炎症、氧化应激和内质网应激干扰了胰岛素作用的信号通路, 从而引起外周的胰岛素抵抗[5]。本研究对T2DM患者和非糖尿病患者进行膳食结构分析表明, T2DM患者膳食特点为总热量摄入过多, 食物中CHO、脂肪和蛋白质摄入量也较非糖尿病患者增多, 验证了上述报道提出的胰岛素抵抗机制。

CHO的摄入量和摄入种类对葡萄糖代谢及胰岛素抵抗存在一定的影响, 高CHO饮食者通常空腹血糖和胰岛素水平均升高, 提示高CHO饮食可能增加了胰岛素抵抗状态。本研究也发现高CHO饮食是HOMA-IR的影响因素。

膳食脂肪可影响胰岛素敏感性, 这与摄入脂肪的总量和脂肪酸的类型有关。有研究证实, 当脂肪摄入量占总能量的20%~40%时, 对胰岛素敏感性没有明显影响;当脂肪摄入量占总能量的50%时, 才观察到胰岛素敏感性降低[6,7];当膳食脂肪供能占总热量的35%~40%以下时, 强调摄入脂肪酸的类型比脂肪摄入总量更为重要, 尤其以饱和脂肪酸对增加胰岛素抵抗更为明显。膳食蛋白质对机体糖代谢和胰岛B细胞功能的影响研究较少, 且结论不一, 多数人认为短期高蛋白饮食可刺激胰岛素分泌, 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 有助于血糖控制, 长期大量的高蛋白摄入则诱发胰岛素抵抗[8,9]。本研究未发现高脂高蛋白饮食对非糖尿病患者葡萄糖代谢和胰岛素抵抗指数的影响, 但对T2DM患者的观察表明, 高蛋白高脂肪组PPG及Hb A1c较其他两组高, TC水平较高CHO组高, 提示高脂肪高蛋白饮食加重了T2DM患者的糖脂代谢紊乱。由于糖尿病患者的膳食总能量明显高于非糖尿病受试者, 因而高脂肪高蛋白饮食对T2DM患者糖脂代谢的影响可能是基于高能量摄食的基础上。此外, 对T2DM患者HOMA-IR的相关因素回归分析表明, 日摄入CHO总量及膳食中脂肪提供能量占总能量的比例与HOMR-IR相关, 可能是引起胰岛素抵抗的重要原因。在总能量摄入过高的基础上, 高脂肪高蛋白饮食可能影响葡萄糖代谢和血脂调控, 间接地增加了HOMA-IR。

参考文献

[1]谢锦桃, 刘军, 周盛鹏, 等.美国糖尿病协会2009糖尿病诊疗指南解读[J].中国全科医学, 2009, 12 (14) :1255-1257.

[2]Schafer R G, Bohannon B, Franz M J, et al.Translation of the dia-betes nutrition recommendations for health care institutions[J].Dia-betes Care, 2003 (26) :S70.

[3]李力, 张谦, 徐喆.2型糖尿病患者膳食结构及膳食行为80例调查分析[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10, 9 (12) :854-856.

[4]付萍, 杨正雄, 薛安娜, 等.糖尿病人膳食结构及疾病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2003, 11 (4) :151-153.

[5]Mc Garry J D.Banting lecture 2001 Dysregulation of fatty acid me-tabolism in the etiology of type 2 diabetes[J].Diabetes, 2002, 51 (1) :7-18.

[6]Haufe S, Engeli S, Kast P, et al.Randomized comparison of re-duced fat and reduced carbohydrate hypocaloric diets on intrahe-patic fat in overweight and obese human subjects[J].Hepatology, 2011, 53 (5) :1504-1514.

[7]Swinburn B A, Metcalf P A, Ley S J.Long-term (5-year) effects ofa reduced-fat diet intervention in individuals with glucose intoler-ance[J].Diabetes Care, 2001, 24 (4) :619-624.

[8]Mc Auley K A, Hopkins C M, Smith K J, et al.Comparison ofhigh-fat and high-protein diets with a high-carbohydrate diet ininsulin-resistant obese women[J].Diabetologia, 2005, 48 (1) :8-16.

2型糖尿病的胰岛素治疗策略 篇9

优化胰岛素治疗方案

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治疗应该遵循以下几项原则:①“治疗达标”的原则;②胰岛素治疗应尽可能模拟生理性胰岛素分泌模式;③治疗方案应简便易行;④正确掌握开始胰岛素治疗的时机;⑤通过选择适当的胰岛素制剂和方案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低血糖;⑥制订有效的胰岛素剂量调整方案。

目前临床上使用的胰岛素种类多种多样,胰岛素治疗方案也五花八门,不管采用哪一种治疗方案,血糖控制达标都是治疗的关键所在。下面是几种常用的胰岛素治疗方案:①口服降糖药物联合胰岛素皮下注射控制血糖;②每日2次或者更多次的预混胰岛素注射;③三餐前注射短效或超短效胰岛素,睡前使用中效胰岛素或长效胰岛素;④短效或超短效胰岛素持续胰岛素泵注射。

胰岛素应用原则

对于2型糖尿病,胰岛素治疗的原则是越早越好。口服降糖药物联合胰岛素治疗的建议是:糖尿病患者在饮食和口服降糖药的基础上血糖控制不达标者,当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7.5%可以联合胰岛素治疗。这是2005年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糖尿病治疗指南中胰岛素开始使用的建议。胰岛素治疗的现实目标是,在没有不能接受的低血糖发生的前提下,尽可能地降低糖化血红蛋白。

患了2型糖尿病需要胰岛素治疗,以实现血糖控制达标的患者数量正在快速增长,因此,有必要制订简便经济的治疗策略,以便于胰岛素治疗的开展。有关胰岛素治疗方案的选择,既往的荟萃分析以及综述资料均推荐:“口服药物加用每天1次基础胰岛素注射”作为开始胰岛素治疗的首选最佳方案。有关基础胰岛素的选择,与中性鱼精蛋白锌胰岛素(NPH)相比,长效胰岛素类似物(甘精胰岛素)的时间与效应曲线更平稳,作用时间也更长。使用口服药物加用甘精胰岛素(来得时)可降低低血糖的发生率,减少血糖波动,并且便于开始胰岛素治疗。

选择基础胰岛素:NPH还是甘精胰岛素(来得时)

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作者所在医院收治的230 例2 型糖尿病患者以及120 例健康体检者为该次研究的对象,并将230 例2 型糖尿病患者分为实验组,后者则分为对照组。 实验组中男性患者128 例,女性患者102 例,年龄在45~74 岁,平均年龄为(58.58±7.78)岁;对照组中男性73 例,女性47 例,年龄在42~70 岁,平均年龄为(56.28±5.78)岁。 实验组中的患者其中湿热困脾证51 例,肝郁脾虚证80 例,阴虚燥热证53例,阴阳两虚证46 例。

1.2 研究方法

选定病例予以进行辨证分型,并同时进行各项实验室检测指标(如: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C反应蛋白测定以及UA用双波长速率法等检查)。 ISI参照相关数据进行研究。C反应蛋白经过对数转换为正态分布后进行统计学处理。

1.3 诊断标准

1.3.1 西医诊断标准符合1999 年WHO糖尿病专家咨询委员会正式公布的糖尿病诊断标准。 均具有糖尿病症状(如:多尿、多食、多饮以及体重减轻),并且符合下列情况之一者,就可以诊断为糖尿病:空腹血糖(FPG)≥7.0 mmol/L(126 mg/d L);口服糖耐量(OGTT,75 g葡萄糖)中2 h血糖≥11.1 mmol/L(200 mg/d L);随机血糖≥11.1 mmol/L(200 mg/d L)[1]。

1.3.2 中医消渴诊断标准符合《中药新药治疗消渴症临床研究的技术指导原则》中诊断中医消渴病的辨证标准,并且其中医辨证分型为4 个证型,包括:肝郁脾虚证、阴虚燥热证、阴阳两虚证以及湿热困脾证[2]。

1.3.3 消渴病辨证分型标准肝郁脾虚证:胸胁胀痛、烦躁、纳差、腹胀以及乏力、倦怠等情况,其舌苔薄、苔白。脉弦或缓。 阴虚燥热证:患者手足心热、口干舌燥、少寐多梦、盗汗以及烦躁等情况,并伴有便秘。 其舌质红,苔少甚至无苔,脉细数。 阴阳两虚证:患者少气懒言,形寒肢冷,心悸失眠,尿液呈白浊情况,其舌淡而少津,脉微细而数。 湿热困脾证:患者感头重脚轻、心口烦闷、小便呈黄色,大便黏腻,其舌黄[3]。

1.4 病例纳入标准

临床已被确诊为2 型糖尿病患者;了解并同意接受相关指标的检测;空腹静脉血糖>7.0 mmol/L;健康体检者经常规检查无心脑肺肝肾疾病以及内分泌等主要脏器系统疾病;健康体检者无阴阳不调情况。

1.5 病例排除

1 型糖尿病; 严重心肝肾等主要脏器系统的经;妊娠和哺乳期女性;有精神或心理疾病者。

1.6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统计患者胰岛素抵抗与空腹胰岛素(FINS)、空腹血糖(FBG)以及胰岛素的敏感指数(IAI)与病程的相关性,实验组中医辨证分型的空腹胰岛素(FINS)、空腹血糖(FBG)以及胰岛素的敏感指数(IAI)对比,及两组胰岛素抵抗与病程的对照情况。

1.7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6.0 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 χ2检验。

2 结果

2.1 中医证型与年龄、病程的关系

该次研究的230 例2 型糖尿病患者中,年龄在62以内的有87 例,占总数的37.83%,其中,肝郁脾虚证的39 例,占该组患者的44.83% , 其余3 中证型比例较为相近;年龄62 岁以上的有143 例,占总数的62.17%,其中肝郁脾虚证和阴阳两虚证分别为41 例(41.29%)和29 例(20.28%)。 病程在4 年以内和4 年以上的中医证型分布同年龄较为相似。该次研究结果表明,患者年龄的增长和病程的延长,肝郁脾虚证以及阴阳两虚证也会随之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2.2 患者IR与FINS、SS、FBG、IAI及病程的相关性

患者胰岛素抵抗(IR)与空腹胰岛素(FINS)、空腹血糖(FBG)以及胰岛素的敏感指数(IAI)、SS与病程的相关性。 见表2。

2.3 胰岛素抵抗与慢性并发症的关系

在该次研究所选取的230 例2 型糖尿病患者中,各类慢性并发症的患者有146 例,占2 型糖尿病患者63.48% ,其中以肝郁脾虚证的患者最多有80 例, 占慢性并发症的患者54.79%,其次为阴阳两虚证有51 例,所占慢性并发症患者的34.93%,其余两型在慢性并发症患者中所占几率较为相近。 从慢性并发症中每个证型所占比例方面来说,以阴阳两虚证(86.35%)是最多,其次为肝郁脾虚证(67.57%)。该次研究结果与中医糖尿病的病因和病机相吻合,符合阴虚燥热—肝郁脾虚—阴阳两虚的病机变化规律。

2.4 病程与血瘀证的关系

该次研究中86 例病程在5 年以下的2 型糖尿病患者中,有39 例(45.35%)具有血瘀证的表现;病程5 年以上的144 例2 型糖尿病的患者中,具有血瘀证表现的有87 例,占比重的60.42%。 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明了病程时间越长,兼有血瘀证的几率越大。

3 讨论

糖尿病在西医临床中分为1 型糖尿病和2 型糖尿病两种,其中2 型糖尿病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一种。 三多一少是2 型糖尿病在临床上最典型的症状,分别为:多饮、多食、多尿以及体重减轻。糖尿病在中医中属于“消渴病”的范畴,对糖尿病在中医辨证分型中,在临床最常见或最有公认力的证型主要有4 种,分别是肝郁脾虚证、阴虚燥热证、阴阳两虚证以及湿热困脾证。 血瘀证又是其最为常见的一种兼证[4]。 不过,据目前的文献统计,对糖尿病的中医辨证分型已有50 多种,说明在中医对于糖尿病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

胰岛素抵抗比较容易遭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了其情况的渐渐加重,胰岛素抵抗是2 型糖尿病的主要特征之一。 根据相关的临床实践和研究资料发现遗传性因素、胰岛素受体的基因突变、胰岛素抗体以及原发性的胰岛素抵抗等均可以造成胰岛素抵抗,而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肥胖以及微量元素的缺乏均可成为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5]。 通过该次研究对2 型糖尿病进行辩证分型进行分析,显示实验组中的中医辨证分型与空腹胰岛素(FINS)、空腹血糖(FBG)以及胰岛素的敏感指数(IAI)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目前,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病理机制尚不明确,但根据有关的资料报道分析示[6]: 内分泌机制, 脂肪组织是一个属于内分泌的器官,其中包括脂联素以及游离脂肪酸瘦素均具有能够改善胰岛素抵抗的细胞因子,其自分泌因子是致胰岛素抵抗的主要候选因子之一;细胞内自身信号途径的异常,如线粒体功能异常、内质网和氧化应激等均可以引起胰岛素抵抗的发生;炎症机制,全身的炎症机制的肥胖是导致胰岛素抵抗过程中起到了比较重要的作用。根据有关研究数据及资料显示,中医药可以通过不同的环节或途径达到改善胰岛素抵抗的效果,在改善胰岛素抵抗方面具有了一定的潜力和作用[7]。该研究的实验组湿热困脾证的患者,其空腹血糖以及空腹胰岛素均明显的高于其它3 种证型和正常人群。 IAI低于其它3 种证型,证实了患者自身湿热困脾可以加重胰岛素抵抗的作用,证明了2 型糖尿病患者中医辨证分型与胰岛素抵抗具有相关性[8]。 中医药预防和治疗胰岛素抵抗,可以从中医学角度来研究胰岛素抵抗的病因和机制,来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这一研究课题已成为现在的研究热点。 通过相关资料的研究分析,按照临床观察和中医理论进行研究,已总结为2 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病因和机制的实质是脾虚引起的痰湿内生。 因痰瘀滞留在体内生毒,脾是胰岛素抵抗的病机重点所在,其中最为显著的是肥胖患者。到目前为止,只限于实验研究合临床中观察,尚未做到深一步的研究。

上一篇:我-你下一篇:高效的液相色谱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