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胃轻瘫

2024-08-04

2型糖尿病胃轻瘫(共10篇)

2型糖尿病胃轻瘫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0年7月至2011年2月我科收治的T2DM 40例, 有胃轻瘫的20例为观察组, 其中男性7例, 女13例, 年龄 (66.8±9.5) , 病程5~15年。无胃轻瘫的20例为对照组, 其中男8例, 女12例, 年龄 (51.2±10.3) , 病程2~5年。40例T2DM诊断标准为: (1) 血糖测试结果符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2007年版) 》[1]标准。 (2) 既往被诊断为T2DM并使用过降糖药物的患者。符合以上之一者即可确诊。以上患者均经胃镜, 胃电图, 胃肠钡餐透视, 超声波, 血常规, 尿常规, 粪常规和隐血试验等检查, 排除胃器质性疾病。

1.2 诊断方法

血压测定, 清晨取坐位, 测右上肢血压。第2天早上小便后, 控制饮用水, 300mL, 1h后, 所有的尿液检查尿微量白蛋白。早晨空腹静脉血3mL, 检查和生化。早晨空腹静脉血3mL, 检查和生化。方法:血液生化自动分析仪检查。

1.3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 以P<0.05为标准。

2 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临床特征比较 (见表1) 观察组并发症收缩压, 舒张压, TG, LDL, VLDL, Cr, UA, 尿TP, 糖化血红蛋白, 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测定值较对照组高, 而CU, Aib, 测定值较对照组低, 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意义 (P<0.05) 。

3 讨论

糖尿病胃轻瘫多见于糖尿病病程长尤其血糖未得到较好控制的患者[2]。胃轻瘫发病时, 糖尿病病程大于5~15年, 起病大多隐匿, 呈渐进性, 早期不易察觉, 大多发病后数年才出现明显症状, 常见的症状为饭后饱满或早饱为突出表现, 有的则以呕吐, 恶心为突出表现, 也有部分病人以厌食, 食欲不振, 不知饥饿, 为突出表现, 尚有上腹部灼热, 疼痛等不适。体检可有上腹部膨隆, 抠叩呈鼓音或击水音。糖尿病胃轻瘫胃动力障碍, 有无机械性梗阻性疾病, 包括胃胃排空延迟的极端和延迟胃排空胃动力紊乱。根本原因是由糖尿病引起的自主神经病变, 是主要的传导干扰, 迷走神经, 但不是胃肌肉本身的病变。其机制: (1) :高血糖导致胃粘膜上皮细胞的损伤, 胃肠道自主神经病变, 胃肠激素分泌失调, 代谢异常。 (2) 长期高血糖水平, 糖化血红蛋白沉积了大量的外周神经微血管壁的机制, 同时通过多元醇通路, 细胞内山日, 肌醇减少, 增加细胞变性, 神经营养血供应, 以减少在胃肠道的压力, 糖化, 轴突运输异常, 自主神经病变引起多种神经的变化因子水平长, 效果显示延缓胃排空, 小肠延长运行时间, 胃肠蠕动减慢, 从而导致胃部饱胀, 餐后早饱, 恶心, 呕吐等。机制三:糖尿病病人常有胆碱能介质不足, 导致胃肠运动功能障碍, 因为迷走神经的胆碱能神经元兴奋可增加肌肉的收缩, 使胃排空加速。胆碱能介质不足, 胆碱能神经兴奋性降低, 胃肠肌肉收缩减弱引起胃扩张, 胃内容物潴留, 引起饱胀[3]。

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其血压, TG, LDL, VLDL, Cr, 尿TP, 尿微量蛋白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空腹血糖, 餐后2h血糖, 糖化血红蛋白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慢性高血糖, 高血压控制不良, 可导致肾小球高滤过, 高灌注, 肾小球通透性。在同一时间, 由非酶促糖基化的高血糖增加多元醇代谢途径的激活和激活的蛋白激酶C和各种导致糖尿病肾病的发生的机制。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的患者有高脂血症和代谢紊乱更加明显。脂质代谢紊乱, 高血脂沉积在肾小球基底膜, 基底膜细胞增殖和细胞外基质形成的刺激, 从而损伤肾脏。大量的临床资料表明, 高血压, 高血糖, 高血脂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动脉粥样硬化。高血糖, 高血脂对冠心病的形成和血小板活化, 血液高凝状态一个明显的促进作用池。本研究结果表明, 观察组心电图分析发现在缺血性ST_T变化明显, 心肌缺血的范围是广泛的, 弥漫性的变化。本研究显示, 糖尿病患者易发生腔隙性脑梗死或多发性脑梗死, 因长期高血脂, 高血糖。高凝血症可导致弥漫性脑血管病变, 因为高血糖患者发生脑缺血时, 脑组织不能进行有氧代谢, 无氧糖酵解加速, 乳酸生成增加, 发生脑缺血性的乳酸中毒, 此时, 花生四烯酸和血栓烷A2大量产生, 同时伴有脑ATP的再生减少致钠泵功能衰竭, 钠离子内流造成脑细胞水肿, 加剧缺血脑组织损害。

综上所述, T2DM并发胃轻瘫与长期高血糖, 病程密切相关, 往往伴有代谢紊乱, 血脂异常血压改变, 全身血管病变, 神经损害。研究结果证实良好的血糖控制可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也是防止T2DM并发胃轻瘫的最好办法。

摘要:目的 观察2型糖尿病 (T2DM) 胃轻瘫的临床改变。方法 选择我科2型糖尿病40例, 其中有胃轻瘫的20例为观察组, 无胃轻瘫的20例为对照组进行临床及生化分析。结果 2型糖尿病胃轻瘫合并心脑血管病变的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积极控制血糖,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是防止2型糖尿病胃轻瘫的最佳方法。

关键词:2型糖尿病,胃轻瘫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2007年版) [J].中华医学杂志, 2008, 88 (18) :1227-1245.

[2]孔维, 孙侃, 朱曙光.糖尿病便秘患者直肠动力学的研究[J].中华实用内科杂志, 2006, 26 (15) :1183-1184.

[3]马晓静, 包王倩, 周健, 等.不同糖代谢状态人群糖化血清白蛋白与HbA1c的相关性分析[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10, 26 (6) :452-455.

2型糖尿病胃轻瘫 篇2

【关键词】莫沙必利;加味小柴胡汤;肝郁脾虚;2型糖尿病胃轻瘫

【中图分类号】R587.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08-0043-02

Abstract:Objective Related to the performance of Mosapride combined with Xiaocaihu decoc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liver stagnation and spleen deficiency type 2 diabetic gastroparesis;Methods The 60 cases of liver stagnation and spleen deficiency type 2 diabetes stomach paresis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treatment group, two groups of patients on basal insulin were given mosapride citrate mosapride tablets a day 3 times, 15 mg, the treatment group based on the combined with modified Minor Radix Bupleuri decoction. Eachgroup was treated for 14 days, the clinical effect and GAS and SS were observed after 1 courses of treatment, two groups.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93.3%, and the control group was 70%(P<0.05), SS and GA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were compared with the group, 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0.01.Conclusion Modified Minor Radix Bupleuri Decoction with Mosapride will benefit effect of the scheme in terms of 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nd detection of gas and SS were better than the simple use of Mosapride will benefit scheme, and is worthy of further research and for clinical treatment of liver stagnation and spleen deficiency type 2 diabetes stomach paresis provide treatment methods and ideas.

Keywords:Mosapride; Xiaocaihu Decoction; Liver Stagnation and Spleen Deficiency Type 2 Diabetic Gastroparesis

糖尿病胃轻瘫(diabetic gastro paresis,DGP)是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以胃功能减弱,胃蠕动减慢及胃内容物排空延迟为特征,主要症状为胃脘胀满、早饱、厌食、嗳气、恶心、呕吐等,症状通常在餐后较为严重,其发病机制复杂,目前认为与糖尿病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紊乱,造成胃张力缺乏,胃动力紊乱有关。笔者在西药莫沙必利治疗的基础上选用加味小柴胡汤治疗肝郁脾虚型2型糖尿病胃轻瘫30例,临床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将2014年3月至2015年10月在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肝郁脾虚型2型糖尿病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中男14例,女16例,平均年龄(30.60±16.03)岁,平均病程(4.10±8.03)年;对照组中男13例,女17例,平均年龄(32.30±18.05)岁,平均病程(4.60±7.79)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依据2007年《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的糖尿病诊断标准[1],符合肝郁脾虚型2型糖尿病;依据彩超检查胃内容物排空时间诊断胃轻瘫:患者饮同样流食,第 1 小时应排空60%以上,第2小时应基本排空,否则为排空延迟,即胃轻瘫[2]

1.3纳入标准纳入:①患者具备两种或两种以上糖尿病胃轻瘫的临床表现,且持续2周或以上;②超声检查胃排空延迟时间>2.5h; ③钡餐或胃镜检查排除上消化道器质性病变;④治疗前1周未服用影响胃肠动力药物。

1.4排除标准①肿瘤、溃疡等严重器质性病变;②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并发症者; ③不能遵医嘱按时服药者; ④资料不全影响疗效和安全性判断者。

1.5治疗方法在维持原有的糖尿病降糖方案基础上,均给予枸橼酸莫沙必利片(鲁南贝特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9990317)3次/d,5mg/次,餐前半小时服用;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加味小柴胡汤(柴胡18g,白芍15g,陈皮12g,半夏10g,黄芩12g,黄连9g,栀子12g,白术30g,茯苓30g, 丹参9g,瓜蒌9g,甘草6g)水煎300ml,每日分早晚两次温服。两组均以连续用药14d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观察临床疗效及胃泌素(Gastrin,GAS)、生长抑制素(Amicine,SS)变化情况。

1.6观察指标①临床症状:根据DGP常见症状(胃脘胀满、早饱、厌食、嗳气、恶心、呕吐等)对工作生活影响度而进行评分的5分制(0=无症状,1 = 轻微,不影响正常活动,2=中等,影响正常活动但不需要调整生活方式,3=严重,影响正常活动,要求调整生活方式,4=极严重, 需要卧床休息)[3];②血清胃泌素检查:应用放免法检测空腹血清GAS、SS含量。

1.7疗效标准参照《中医病症诊断治疗标准》[4]中呕吐的疗效标准制定,治愈:症状、体征减轻或消失,症状积分减少≥95%,胃排空时间正常(<2.5小时);显效:症状、体征明显改善,症状积分减少≥70%,胃排空时间明显缩短(<3.3小时);有效:症状、体征好转,症状积分减少≥30%,胃排空时间有所缩短(>3.3小时);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变,胃排空时间无缩短。

1.8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 19.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治疗前后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 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为70.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GAS、SS含量变化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及各组间GAS、SS含量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肝郁脾虚型糖尿病胃轻瘫证属中医“消渴”、“痞满”范畴,病位以肝脾为主,属本虚标实,其中脾虚为本,肝郁为标,患者消渴日久,脾胃虚弱,兼情志不畅,肝失疏泄,肝气郁滞,气滞日久至血瘀,最终导致脾胃受损。小柴胡汤为仲景之方,在《伤寒论·少阳病本证》第96条云:伤寒五六日…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小柴胡汤主之,《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中又云: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加味小柴胡汤是在原方基础上加味而成,方中柴胡入肝经,为疏肝解郁之要药,白芍柔肝养阴,陈皮、半夏降逆止呕,白术、茯苓健脾祛湿,黄芩、黄连、栀子[5]清热之余尚有降糖之功,丹参、葛根、瓜蒌为降糖活血之对药[6],甘草调和诸药,以上诸药合用,疏肝健脾而又不失降糖、活血化瘀之效。

生长抑素(SS)是1974年Brazeau从羊的下丘脑中发现的,它可以减少胃肠道激素的分泌并能抑制葡萄糖的吸收从而降低血糖水平,而当血糖升高时SS分泌减少,减弱了对胃泌素(GAS)抑制,高GAS可以抑制胃排空,从而出现糖尿病胃轻瘫的临床表现,因而,GAS、SS在DGP中具有重要地位[7]

综上所述,加味小柴胡汤配合莫沙必利的方案效果无论从临床表现还是GAS、SS检测上均优于单纯服用莫沙必利的方案,此法可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值得进行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 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M].广州: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38.

[2] 郭万学. 超声医学[M].6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753-755.

[3]Lin Z, Sarosiek I,Forster J,et al.Two-channel gastric pacing in patients with diabetic gastroparesis[J].Neurogastroenterol Motil,2011,23:912-e396[PMID:21806741 DOI:10.1111/j.1365-2982.2011.01754.x]

[4]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医病症诊断治疗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1-12.

[5] 金雄镇,赵贤俊,张水生,等. 单味中药降糖研究新进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9(6):77-79.

[6] 崔云竹. 程益春教授治疗糖尿病经验[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7(5):732-733.

[7] 吴波,杜强,郑长青,等. 胃泌素和生长激素在糖尿病胃轻瘫中作用的研究[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09,38(10):783-785.

2型糖尿病胃轻瘫 篇3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66例患者均为2011-03~2012-03本院门诊及住院患者,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3例, 男17例, 女16例;年龄45~69岁。对照组33例, 男18例, 女15例;年龄44~70岁。2组糖尿病病史均超过5年, 其性别、年龄、病程等经统计学处理, 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1.2 诊断标准

糖尿病诊断根据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DM诊断标准[1];糖尿病胃轻瘫诊断参照《实用糖尿病学》[2];中医诊断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

1.3 纳入标准

(1) 符合糖尿病胃轻瘫诊断, 均属于2型糖尿病。 (2) 符合中医痰湿中阻型辨证。 (3) 年龄在18~70岁之间。

1.4 排除标准

合并心、脑、肾等严重原发病、精神病者;合并消化性溃疡、胃黏膜有重度异型增生或病理诊断疑有恶变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过敏体质或对多种药物过敏者;1周内使用过促胃肠动力药或抑制胃肠运动药物者;未能按规定用药, 致使无法判断疗效或因资料不全影响疗效判断者;中途自行放弃治疗, 退出者。

2 治疗方法

所有病例均经糖尿病常规治疗, 包括饮食控制、适当运动, 口服降糖药物或注射胰岛素, 控制空腹血糖<7.8mmol·L-1, 餐后2小时血糖<14mmol·L-1。药物治疗避免使用可能影响胃肠动力的药物。治疗组服用化浊理胃汤, 药物组成:党参15g、半夏15g、厚朴12g、干姜15g、黄连20g、黄芩15g、茯苓25g、白芍50g、白蔻仁10g、竹茹15g、白通草10g、炙甘草20g等。伴反流加海螵蛸15g。每日1剂, 水煎, 早晚2次分服, 每次150ml。对照组服用吗丁啉片 (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 , 每日3次, 每次10mg。两组均以30天为1个疗程。观察指标:采用标准试餐加钡条X线摄片方法检测胃排空率。统计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3 结果

3.1 疗效标准

治愈:临床症状消失;好转:临床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无效:临床症状改善不明显。

3.2 治疗结果

3.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

与对照组比较△P<0.05

3.2.2 两组治疗前后胃排空率比较 见表2。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4 讨论

糖尿病胃轻瘫属于祖国医学“呕吐”、“嗳气”、“痞满”、“反胃”等范畴。其病机主要为素体阴虚或久病损伤脾胃, 致脾失健运, 运化失司, 由此产生痰湿、气滞、血瘀等标实, 以致胃气上逆, 升降失常而发为本病[4]。因此笔者辨证分析认为, 本病多与中医病理产物痰饮密切相关, 故对DGP从痰湿论治, 采用除湿化痰、和胃降逆法, 运用化浊理胃汤治疗。方中用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 配干姜辛开散痞;黄芩、黄连苦降泄热;党参健脾益气;茯苓健脾渗湿, 渗湿以助化痰之力, 健脾以杜生痰之源;白通草、白蔻仁除湿化痰;竹茹除烦止呕。全方共奏除湿化痰、和胃降逆消痞之功。本观察结果显示, 除湿化痰、和胃降逆法能有效治疗糖尿病胃轻瘫, 改善临床症状, 且优于吗丁琳。治疗后胃排空率的提高说明化浊理胃汤具有促进胃排空功效。提示中医药治疗DGP具有广阔的前景, 其作用机理可能与中药复方的多靶点作用特点有关, 显示出中医药在DGP治疗中的优势, 其作用机制和作用靶点值得进一步全面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叶任高.内科学.11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145.

[2]胡邵文, 郭瑞林.实用糖尿病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l998:239.

[3]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2:135.

糖尿病性胃轻瘫的药物治疗 篇4

糖尿病性胃轻瘫为糖尿病性自主神经病变的常见表现之一,主要是由于高血糖导致的神经、血管病变及胃平滑肌功能障碍。患者还可伴有腹泻、便秘、体位性低血压和周围神经病变等其他自主神经病变症状。本病需做胃动力检查以作出诊断。

对症药物治疗

一般治疗主要是:少食多餐、低脂饮食,良好的血糖控制。还可根据病情,选用以下对症治疗药物;

胃复安(甲氧氯普胺):对胃肠及中枢多巴胺受体均有拮抗作用,能促进胃排空及胃窦收缩,协调胃幽门和十二指肠运动,并有中枢止吐作用。常用量10~20毫克,每日3~4次餐前或睡前口服,也可静脉滴注或肌肉注射。因其可透过血脑屏障,可能引起帕金森病、迟缓性运动障碍和张力障碍性反应等中枢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糖尿病患者不宜长期服用。

吗丁啉(多潘立酮):为周围型多巴胺受体拮抗剂,不易通过血脑屏障,对神经系统不良反应较少,促进胃肠运动较胃复安强10余倍。常用量lO~20毫克,每日3~4次,三餐前或睡前口服。少数患者可出现乳腺肿胀、溢乳、月经失调或停经,停药后可消失。

普瑞博思(西沙比利):为甲苯酰胺的衍生物,能促进肌肉神经丛的乙酰胆碱释放,比胃复安和吗丁啉促胃动力的作用更强,作用时间更长,且对全胃肠动力均有促进作用。常用量5~10毫克,每日3次。本品大剂量可引起心电图Q-T间期延长和严重室性心律紊乱,因此有Q-T问期延长、窦房功能障碍、心律失常和有较严重心脏病的糖尿病患者禁用;有肝、肾功能不全及反复发生低血糖的患者,也不宜使用本品。咪唑类抗真菌药(酮康唑)和红霉素不能与本品联用。

莫沙必利:是新一代胃肠动力药,为高选择性5-羟色胺受体激动剂,通过激活胃肠道的胆碱能中间神经元及肌间神经丛的5-羟色胺受体,使之释放乙酰胆碱,产生上消化道促动力作用。莫沙比利与心脑组织中的多巴胺及5-羟色胺受体无亲和力,因而无相应的受体受抑制所引起的心血管不良反应和锥体外系综合征。用法为每日3次,每次5毫克,餐前30分钟服用。

红霉素;通过作用于靶器官上的胃动素受体而发挥作用,具有明显促进胃肠动力作用,能提高食管下括约肌压力,加速胃排空。起始宜用小剂量,1日40毫克,以后增至1日100~200毫克,可显著提高胃排空,改善胃轻瘫。本药可有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胃肠道反应,其消化道反应发生率与剂量有关。大剂量可引起心电图Q-T间期延长,忌与西沙,必利及三环类抗抑郁药合用。

胃电起搏治疗:

体内胃电起搏:是将起搏电极植入胃浆膜,用电直接刺激胃起搏点处的平滑肌。体内胃电起搏能纠正胃电紊乱,促进胃排空,改善临床症状。

体外胃电起搏:根据胃起搏点的电活动采用适宜的起搏参数,从体表输入起搏信号可完全触发胃电慢波,改善胃电参数,纠正异常胃电节律。

饮食指导对糖尿病胃轻瘫的影响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消化科2010年1月—12月糖尿病胃轻瘫患者36例, 其中女11例, 男25例, 年龄最小45岁, 最大72岁, 平均年龄 (45.5±9.5) 岁;糖尿病病史最短5年, 最长28年, 平均 (7.51±2.1) 年。

1.2 方法

讲解饮食治疗必要性, 入院后由接诊护士第1次讲解饮食注意事项, 3 d后进一步了解患者对饮食的要求及时调整饮食方案, 出院时依据患者病情恢复情况调整饮食结构。出院后每2周电话随访, 4周统计结果。

2 结果

36例患者显效28例, 有效6例, 无效2例。空腹血糖 (FPG) 由饮食指导前的 (12.57±3.45) mmol/L降至 (8.57±3.45) mmol/L, 无严重低血糖事件发生。

3 具体方法

3.1 饮食的总量及种类

饮食的总热卡计算依据身高、体重及院内休息状态及院外是否休息及劳动状态综合制定, 其中包括碳水化合物 (约占60%) 、蛋白质 (约占25%) 、脂肪 (约占15%) 及维生素。因脂肪过多可使胃排空延缓, 故脂肪摄入一定要严格控制;低纤维饮食, 因为过多纤维影响胃排空, 加重病情, 尤其如芹菜、马铃薯等高纤维食物应少食;进食富含维生素B及维生素C食物;避免饮酒。

3.2 食物状态

因固态食物不易使胃排空, 将固态食物匀浆化, 或多进食半流质食物, 病情严重者进食全流食。

3.3 进餐次数

症状轻者每日5餐, 具体为每日三餐外加10:00及16:00;症状较重者为每日6餐, 具体为前者基础上加睡前少许进餐。

3.4 心理指导避免饮食治疗误区

对部分因为恶心、呕吐、腹胀惧怕进食患者, 讲解合理进食的必要性, 使患者克服恐惧, 鼓励其进食。饮食治疗的目标是使患者维持正常体重, 对原来消瘦者力求使体重渐增加至标准体重, 至少维持体重不再下降。

4 讨论

胃轻瘫可分为原发性 (特发性) 和继发性两种, 继发性胃轻瘫常见的病因有糖尿病内脏神经病变, 胃瘫综合征的关键病理生理机制是与胃排空延缓相关的胃动力异常或“胃-幽门-十二指肠”动力异常, 出现同步或逆向传导的十二指肠-幽门-胃窦收缩[2]。胃轻瘫主要是综合治疗, 包括血糖控制、血压控制、血脂控制;饮食治疗;适当运动及胃肠动力药物的使用及中医针灸等。饮食治疗为其重要的部分, 通过合理饮食指导, 可使患者病情控制, 血糖平稳, 同时也是比较经济的方法。医护人员应加大宣传糖尿病及其糖尿病胃轻瘫知识的力度, 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让患者从被动的治疗转向参与到疾病的自我管理当中, 在治疗和护理中体现自身能动性[3]。

参考文献

[1]唐彬, 朱宇清.胃轻瘫的研究进展[J].中日友好医院学报, 2011, 25 (1) :40-43.

[2]方秀才译.崔炜, 柯美云校.胃轻瘫的病理生理[J].中华消化杂志, 1994, 17 (7) :62-63.

温针灸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疗效评价 篇6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来源于2012年6月—2014年7月该院收治的糖尿病胃轻瘫患者100例 , 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 , 每组50例 , 观察组男性患者26例 , 女性患者24例 , 年龄在40~65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 (45.1±9.9) 岁 , 观察组患者的病程在10~15年之间 ,平均病程为 (8.3±3.9) 年;对照组患者50例 , 男性患者27例 ,女性23例 , 年龄在39~66岁之间 , 平均年龄为 (45.0±10.5) 岁;对照组患者的病程在9 ~ 15年之间 , 平均病程为 (8.4±3.7) 年。观察组患者空腹时的平均血糖为 (7.9±5.2)mmol/L, 对照组患者空腹时的平均血糖为 (7.8±5.4)mmol/L。两组患者的病情都符合糖尿病的专业诊断标准 , 且患者的病史都在4年以上 , 两组患者进食之后都存在消化不良等一系列症状 , 另外 , 经过医学检查对那些消化道器官不健全的患者进行了排除。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1.2纳入标准

1两组患者在进行该研究之前都停止使用其他治疗方法;2两组患者都是自愿参与该研究 , 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1]。

1.3治疗方法

观察组患者主要进行温针灸治疗 , 首先对患者进行取穴 ,让患者保持仰卧的常规姿势 , 对患者的穴位部位进行消毒 , 使用医学专用针 , 在患者的中脘、足三里和三阴交处进行合适长度的直刺 , 在患者的内关处也进行合适长度的直刺 , 然后对患者的穴位进行捻转治疗 , 在患者的中脘、足三里和三阴交穴位处套上艾条 , 在合理的距离处把艾条点燃 , 然后对患者施灸。针灸的频率是每天针灸1次 , 共针灸20次 , 即4个疗程。对照组患者主要进行常规药物治疗 , 为患者服用适量的潘立酮 , 通常为9.5 mg, 每次为患者服用3次 , 在患者饮食半小时之内服用 ,持续服用30 d。

1.4观察项目和指标

1治疗有效率 (%); 2患者体内钡条剩余数量。

1.5统计方法

主要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 计量资料主要采用t进行检验 , 计数资料主要采用x2 进行检验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结果

2.1两组在治疗效果上的比较

经过观察对比 ,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果见表1。

2.2两组在患者体内钡条剩余数量上的比较

经过观察对比 , 观察组患者体内钡条剩余数量明显少于对照组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果见表2。

3病例

患者 , 男 ,59岁 ,2014年2月15日因腹胀、恶心、呕吐梵风衣发作2个多月就诊。患者有2型糖尿病史9年 , 长期口服降糖药二甲双胍和拜糖平 , 最近开始注射普通胰岛素治疗 , 血糖基本控制在正常水平。2013年11月开始反复出现腹胀、恶心、呕吐。空腹血糖7.6~14.3 mmol/L, 用胰岛素每天达40 U, 加用吗丁啉、西沙必利等未见明显好转。上消化道钡餐X线透视可见胃扩张 , 胃蠕动减弱 , 未发现胃十二指肠器质性病变。钡剂滞留时间超过5 h. 诊断为糖尿病胃轻瘫。在继续按原方案使用胰岛素治疗时 , 停用胃复安、吗丁啉、红霉素、西沙必利 , 采用针灸治疗。取足三里、三阴交、太溪、中脘、脾俞、阴陵泉 , 针刺得气后接G6805电针治疗仪 , 选用连续波 , 留针20 min, 出针后在足三里、中脘、三阴交、阴陵泉用艾条温和灸10 min,3 d后症状减轻。连续治疗2个疗程后 , 食欲正常 , 无恶心、呕吐、饱胀感 , 血压、血糖控制良好。电话随访6个月症状无复发。

4讨论

中医文献中没有关于糖尿病胃轻瘫的资料 , 根据其临床症状 , 可归入“呕吐”、“痞满”范畴 , 进行辨证施治。“糖尿病胃轻瘫”的概念是1958年由Kassander首次提出 , 糖尿病胃轻瘫(diabeticgastroparesis,DGP) 又称胃麻痹或胃潴留 , 主要临床表现为无诱因发作的腹胀、早饱、厌食、嗳气、恶心、呕吐、体重减轻 ,症状通常在餐后较为严重[3]。糖尿病胃轻瘫是发病率比较高的糖尿疾病之一 , 是一种并发症 , 患病者的胃肠功能会大大降低。目前 , 其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 , 可能与高血糖、自主神经病变、胃肠激素等因素有关。《脾胃论》中曰:“脾胃哕皆属脾胃虚弱 ,或寒热所侵 , 或饮食所伤 , 致气上逆而食不得下。”《素问 . 至真要大论》中有:“诸呕吐酸 , 暴注下迫 , 皆属于热。”《杂病源流犀烛 . 肿胀》亦有:“痞满 , 脾病也。本有脾气虚 , 及气郁不能运行 ,心下脾塞胀满 , 故致中气不足 , 不能运化而成者。”有学者认为该病病机是由中气虚弱、脾胃升降失调为主 , 脾气虚弱运化无力为本 , 气滞食积、胃失和降为标 , 为虚实夹杂之症[4]。

糖尿病胃轻瘫多因病程日久 , 阴损及阳 , 导致气阴两伤 ,脾胃亏虚 , 运化无力 , 升降失常所致。故治宜健脾和胃 , 益气养阴。取胃经合穴足三里 , 募穴中脘健脾和胃 , 升清降浊 , 疏通气机。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 , 能健脾益气养阴。太溪补益命门 ,扶正培元。加上温和灸能温煦脾胃 , 调节阴阳 , 促使机体功能活动恢复正常。现代研究表明:足三里的神经节段与同节神经支配的胃肠道发生形态和机能上的联系 , 在各级神经参与下 , 针刺足三里对胃肠道生理活动进行双向调节 , 而达到治疗胃肠道疾病的目的[5]。针刺三阴交对生理功能正常的胰脏有调节胰岛素分泌的作用 , 对非胰岛性糖尿病患者 , 针刺三阴交可使血糖降低[6]。

糖尿病作为一种非传染性疾病 , 它的发病率是极高的 , 再加上胃轻瘫的病情结合 , 采用传统方法是无法进行有效治疗的 ,而且还会产生一系列不良反应[2]。糖尿病容易引起患者神经功能紊乱 , 造成患者胃张力缺乏 , 胃动力紊乱 , 从而引起胃潴留 ,糖尿病性胃轻瘫是糖尿病胃肠植物神经病变常见的症状。在控制血糖的基础上 , 应用促胃动力药物吗丁啉、西沙比利、胃复安等 , 疗效较好 , 但是有一定的不良反应。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 , 针灸治疗方法被应用到糖尿病胃轻瘫患者临床治疗当中 ,可以起到良好的和胃降逆效果 , 还可以改善患者的糖尿病临床症状 , 降低患者的血糖、改善患者的胃功能障碍 , 而且使用温针灸治疗方法还可以起到健脾和胃的效果 , 减少患者胃电图检查后不规则波的数量 , 使得患者胃排空 , 其临床效果明显优于传统药物治疗。该研究结果和相关报道结果是一致的。

2型糖尿病胃轻瘫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在该院接受治疗的138例糖尿病性胃轻瘫患者 , 将其随机分为两组 , 观察组和对照组各有患者69例。观察组69例患者中 , 男性患者32例 , 女性患者37例 , 年龄40~70岁 , 平均年龄 (49.14±15.42) 岁 , 糖尿病病程为12~23年 , 平均病程(16.74±2.53) 年 , 胃轻瘫病程2~10个月 , 平均病程 (7.14±2.45)个月。对照组69例患者中 , 男性患者29例 , 女性患者40例 ,年龄40~68岁 , 平均年龄 (48.37±16.14) 岁 , 糖尿病病程11~23年 , 平均病程 (17.42±3.24) 年 , 胃轻瘫病程3~11个月 , 平均病程 (6.88±3.19) 个月。纳入标准:1符合WHO的糖尿病诊断标准;2有胃轻瘫症状两项以上 , 经过检查证实存在胃动力障碍;3就诊前15 d内未服用影响胃肠动力药物。排除标准:1血糖未控制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及代谢紊乱疾病患者;2有溃疡病、肝胆胰疾病、肠胃肿瘤疾病等影响胃动力的消化系器质性疾病者;3有全身性或其他系统疾病患者;4依从性较差 , 在治疗过程中服用其他药物。

1.2 方法

观察组患者采用胃肠舒进行治疗 , 药方:茯苓12 g、丹参12g、法半夏12 g、川穹10 g、神曲10、党参10 g、枳实10 g、炒白术10 g、柴胡8 g、灸甘草6 g, 水煎服 ,250 m L1剂 /d,2次 /d;对照组患者采用贝络纳进行治疗 , 口服枸橼酸莫沙必利片 ,5 mg/ 次 ,3次 /d。两组患者对于控制血糖的方案均采用之前所用方案 , 不对其进行改变。

1.3 判断标准

1.3.1治疗效果判定根据半定量方法 , 将食欲不振、早饱、嗳气、胃脘胀满、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6个主要症状将其分为5个等级:5级:症状较为严重 , 患者非常痛苦;4级:症状较为频繁 , 对患者的生活和工作造成严重影响;3级:经常出现症状 , 但对患者的生活和工作不造成影响;2级:偶尔会出现症状 , 对患者的生活和工作没有影响;1级:无症状。各级分别评以4、3、2、1、0分 , 将患者治疗前后评分进行计算 , 计算其疗效指数。疗效指数 =( 治疗前分值 - 治疗后分值 )÷治疗前分值×100%。

疗效标准:显效:疗效指数≥75%;有效:疗效指数为51%~74%;好转:疗效指数为26%~50%;无效:疗效指数≤25%。

1.3.2血糖检测采用血糖仪对患者空腹和餐后2 h血糖进行检测。

1.3.3胃窦十二指肠压力测定对患者胃窦十二指肠消化间期移行性符合运动波 (MMC) 进行测定。

1.4 统计方法

两组数据均采用SPSS 16.0软件对其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数值均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 进行t检验 , 计数资料进行x2检验。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观察组69例患者中 , 有36例患者为显效 (52.17%),13例患者为有效 (18.84%),15例患者为好转 (21.74%),5例患者为无效 (7.25%), 总有效率为92.75%;对照组69例患者中 , 有27例患者为显效 (39.13%),14例患者为有效 (20.29%),21例患者为好转 (30.44%),7例患者为无效 (10.14%), 总有效率为89.86%。两组数据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2.2 血糖测定

观察组69例患者 , 治疗前空腹血糖为 (7.23±0.87)mmol/L, 餐后2 h血糖 (12.73±2.43)mmol/L, 治疗后空腹血糖为 (6.89±0.84)mmol/L, 餐后2 h血糖 (11.23±1.69)mmol/L, 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前后餐后2 h血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对照组69例患者 , 治疗前空腹血糖为 (7.23±0.82)mmol/L, 餐后2 h血糖 (12.43±2.43)mmol/L, 治疗后空腹血糖为 (7.09±0.83)mmol/L, 餐后2 h血糖 (11.83±2.19)mmol/L, 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前后餐后2 h血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2.3 两组治疗前后 MMC 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前 , Ⅰ相时间为60.24±29.14, Ⅱ相时间为50.74±25.33, Ⅲ相时间为5.19±1.65, Ⅳ相时间为10.81±1.12;观察组患 者治疗后 , Ⅰ相时间为56.93±30.49, Ⅱ相时间为39.02±29.03, Ⅲ相时间为9.69±1.83, Ⅳ相时间为13.36±2.05;对照组患 者治疗前 , Ⅰ相时间为59.46±32.24, Ⅱ相时间为56.06±28.12, Ⅲ相时间 为5.28±1.59, Ⅳ相时间10.71±1.02;对照组患 者治疗后 , Ⅰ相时间为26.61±35.69, Ⅱ相时间为46.17±24.61, Ⅲ相时间为9.79±1.62, Ⅳ相时间为12.68±1.91。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MMCⅢ相持续时间、收缩波幅度较治疗前均有明显增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Ⅱ相持续时间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Ⅰ相持续时间治疗前后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3 讨论

DGP是糖尿病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慢性并发症 ,DGP由于患者胃动力的不足对降糖药物的吸收产生了影响 , 从而使患者血糖出现波动 , 增加其他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 因此对于DGP的治疗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4]。目前 , 我国中药对于DGP的治疗有着显著的治疗效果 , 运用中医学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原则对DGP进行治疗 , 能够有效的治疗和改善患者胃轻瘫的症状 , 治疗后不良反应较小 , 而且对于患者血糖也有着很好的降低作用[5]。

此次研究 , 采用胃肠舒对DGP进行治疗 , 治疗效果较为理想 , 与对照组的疗效较为相近 ,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75%,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9.86%, 两组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前餐后2 h血糖值为 (12.73±2.43)mmol/L, 治疗后餐后2 h血糖值为 (11.23±1.69)mmol/L, 治疗前后餐后2 h血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从而说明胃肠舒还可有效的降低患者餐后2 h血糖值。观察组治疗前 , Ⅱ相时间为50.74±25.33, 治疗后 , Ⅱ相时间为39.02±29.03, Ⅱ相持续时间明显缩短 (P<0.05)。从而说明患者在治疗后MMC也能得到改善 ,尤其是Ⅱ相、Ⅲ相的持续时间及收缩波幅能得到极大的改善 ,并且治疗后患者不良反应较少。

我国中医认为DGP属于呕吐、痞满等范畴 , 主要是因为脾胃失调、中气虚弱 , 应采用益气养血、醒脾、导滞、降逆等方法进行治疗。此次所采用的胃肠舒方中茯苓、党参、灸甘草、炒白术均有健脾益气的作用;法半夏、神曲均有健脾消食的作用;川穹、丹参、枳实均有活血行气的作用 , 诸药合用就具有了行气活血、益气健脾、和胃降逆的作用。

胃肠测压观察MMC是检测胃动力障碍的方法之一 , 得到了较多学者的认可[6]。MMC是在患者空腹12~18 h后消化间期胃小肠周期性出现移行性较强的收缩运动 , 其活动中Ⅲ相活动最为强烈 , 正常的MMC可以对胃肠黏液、食物残渣、脱皮的上皮细胞进行清扫 , 防止胃小肠瘀滞及细菌过长。现已有研究证明健康人的MMC周期性发生是由肠神经系统 (ENS) 的神经递质及神经环路所调控的[7,8]。

2型糖尿病胃轻瘫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收疗糖尿病胃轻瘫180例, 男88例, 女92例;年龄37~68岁, 平均 (47.7±8.8) 岁;病程6~26年, 平均 (12.7±3.7) 年;空腹血糖4.5~8.8mmol/L, 平均 (6.7±0.5) mmol/L;餐后2h血糖6.5~11.7mmol/L, 平均 (8.7±1.4) mmol/L。1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0例, 两组患者的性别构成比、年龄、病程、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水平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在WHO提出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基础上, 无糖尿病肾病或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有以下情况者均纳入标准[2]: (1) 糖尿病病程5年以上; (2) 早饱、食后饱胀、恶心、呕吐、嗳气等胃排空迟缓症候群; (3) X线钡餐检查示胃收缩无力、蠕动减弱、排空迟缓 (>6h) ; (4) 胃镜、B超等排除溃疡、幽门梗阻及肝胆胰器质性病变。

1.3 治疗方法

两组停用影响胃肠动力药物如抗胆碱药、解痉止痛药、H-2受体拮抗剂、质子泵抑制剂及红霉素等, 同时给予患者降血糖治疗并维持血糖相对稳定。 (1) 对照组:给予促胃肠道动力药莫沙比利 (莫沙比利) 每片含莫沙比利5mg, 3次/d, 每次10mg; (2) 观察组应用中药治疗:人参10g、黄芪20g、白术10g、制半夏10g、陈皮10g、茯苓10g、柴胡10g、枳壳10g、丹参20g组成, 肝胃不和加郁金、香附;脾胃阳虚加桂枝、砂仁;胃寒气逆加吴茱萸、炮姜、柿蒂。每日一剂, 水煎服, 早晚分服。

1.4 疗效标准[3]

显效:临床症状消失, X线钡透检查胃蠕动排空正常, 食量增加, 停药后1个月无症状出现。有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 X线钡透检查胃蠕动排空正常或延缓, 但症状不稳定, 停药后1个月时有发作, 仍需服药治疗者。无效:症状无减轻甚至加重, X线钡透检查胃蠕动排空无改善。显效+有效为总有效。

1.5 统计学处理

SPSS12.0统计软件包进行资料录入、整理及统计分析处理, 计数资料应用χ2检验, α=0.05,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均治疗4周为一疗程, 复查胃镜, 观察临床症状, 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2.2%, 优于对照组的77.8% (χ29.78, P<0.05) , 见表1。两组用药过程中均未见不良反应。

3 讨论

糖尿病性胃轻瘫的发生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 目前多认为糖尿病患者在高血糖基础上可致内脏的自主神经病变、胃肠激素异常及微血管病变, 使胃张力减弱和运动减慢所致[4]。因为胃动力障碍影响降糖药的吸收, 导致血糖波动, 出现一系列并发症, 因此应引起重视, 目前治疗主要是在控制血糖的基础上促进胃肠运动, 包括基础治疗、血糖控制、营养神经、增加多种消化酶药物、保护胃黏膜等, 促进胃肠运动西医经常采用一些促胃动力药如甲氧氯普胺、西沙比利、多潘立酮、红霉素等, 疗效不满意或停药易复发, 且红霉素为抗生素, 大剂量或长期使用有诱发细菌耐药性双重感染等潜在危险[5], 影响患者依从性, 因此临床效果受到一定限制, 本文临床有效率为77.8%, 且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由于糖尿病引起的慢性血管、神经病变, 乃治标之法, 远期疗效欠佳。

糖尿病性胃轻瘫出现以纳差、痞满, 甚至呕吐为主的一种病症, 中医无糖尿病性胃轻瘫的记载, 属祖国医学消渴兼痞满的范畴, 亦称胃缓、胃痹, 据其症状多从“呕吐”、“胃痞”辩证论治, 因消渴病久, 后天受累, 出现胃失和降而呕吐, 消渴本已阴伤, 呕吐不除则阴更伤, 由阴伤阳, 导致脾衰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而胀而吐, 故治予健脾胃、降逆气, 本文中药方中人参、黄芪健中, 中土健则脾升胃降;制半夏、陈皮、茯苓、柴胡、枳壳理气降逆和中, 丹参活血祛瘀通络。现代药理研究, 枳壳水煎液能显著增强正常小鼠和应用阿托品产生小鼠抑制模型的胃肠的推进运动, 可促进胃肠平滑肌收缩, 加强胃十二指肠排空[6];丹参能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血液流变性, 改善微循环[7], 可改善糖尿病慢性血管、神经病变;黄芪可能通过调节抑制氧化应激和AGEs的形成, 降低胰岛素水平, 在一定程度上阻止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发生、发展, 提高机体的胰岛素敏感性[8]。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养阴、化瘀导滞、消痞除满之功, 既体现了中医辨证用药原则, 又依据现代药理基础, 使药证相吻, 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取得满意疗效, 本研究临床观察结果表明, 中药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疗效令人满意, 其临床有效率为92.2%。该方使用过程中未见不良反应, 且具有很好的耐受性, 可间断或长期服用, 特别适用于不耐受胃肠促进动力药的患者。

综上所述, 在本文中, 中药对糖尿病性胃轻瘫总有效率优于单用莫沙比利, 能更好改善糖尿病性胃轻瘫患者腹胀、早饱、恶心、呕吐等症状, 显示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提高了临床疗效,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黄东梅, 鲍继春.中药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临床新应用[J].海峡药学, 2008, 20 (5) :94-97.

[2]周水平.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糖尿病胃轻瘫43例[J].中国中医急症, 2008, 17 (11) :1615-1616.

[3]程永明.健脾和胃消食法治疗糖尿病胃轻瘫80例[J].中国中医急症, 2008, 17 (11) :1615-1616.

[4]周丽荣, 林征.糖尿病胃轻瘫的治疗进展[J].国际内科学杂志, 2008, 35 (10) :589-592.

[5]黄容旺, 范文伟, 柳盛奇, 等.莫沙必利、吗叮啉、红霉素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疗效比较[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9, 30 (10) :1192-1193.

[6]蒋以号, 王晶, 曹曼曼, 等.中药枳壳的研究概况[J].中国医药导刊, 2008, 10 (8) :1238-1240.

[7]徐涛史, 素琴.中药丹参对糖尿病患者血液流变性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9, 12 (14) :17-18.

2型糖尿病胃轻瘫 篇9

关键词:脾胃调理;艾灸疗法;糖尿病胃轻瘫

中图分类号:R255.4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15)05-0047-02

糖尿病胃轻瘫(DGP)是指糖尿病引起的胃排空延缓造成的一组临床证候群[1]。发生胃排空延缓的机制是胃动力障碍,尤其在长病程的糖尿病患者中其发病率约为30%~50%。笔者应用脾胃调理结合艾灸疗法治疗DGP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按诊断标准选择患者22例,DGP病例来源于嵩明县中医医院内科病房,均为住院患者,经患者同意后,入选本试验,按随机数字表法以1∶1分成2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观察组11例,其中男7例,女4例;年龄32-65岁,平均(51±10·42)岁。对照组11例,其中男6例,女5例;年龄34-65岁,平均(52±10·10)岁;2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按照1999年WHO糖尿病专家委员会确立的诊断标准,确诊为2型糖尿病,然后按照贝政平主编的《内科疾病诊断标准》符合糖尿病胃轻瘫诊断标准。

1.3纳入标准①符合2型糖尿病及糖尿病胃轻瘫诊断标准;②年龄在18~65岁;③糖尿病病史5年以上;④临床表现恶心、呕吐、食欲不振、早饱、饭后饱胀、腹胀、腹泻便秘或二者交替;⑤X线钡餐检查提示胃蠕动减弱,胃排空延迟(>6 h);⑥肝肾功能正常;⑦知情同意者。

2治疗方法

2.1总体治疗方法①糖尿病健康教育;②根据病情采用降糖药或胰岛素皮下注射治疗,使空腹血糖达到6~8 mmol/L,餐后2 h血糖达到8~10 mmo l/L,维持原用药和剂量,进入观察阶段;③治疗前3 d停用一切影响胃肠动力的药物,如抗胆碱药、解痉止痛药、H2受体拮抗剂、质子泵抑制剂等促胃肠动力药物。

2.2对照组在总体治疗基础上,佐以健脾食物山药薏米芡实粉。山药、薏米、芡实10 g(厌食者适当加量),1次/d,任意放入牛奶、豆浆、稀饭或者单独用温水冲服。15 d为1个疗程,3 个疗程结束后统计疗效。

2.3观察组在对照组调理脾胃治疗的基础上配合艾灸疗法治疗。取穴:肺俞、脾俞、肾俞、中脘、大椎、足三里、关元、神阙穴等。具体方法:将艾条点燃,对准穴位温和灸或隔姜灸,皮肤以温热发红为度,可根据自己的皮肤感受调节距离,一般1~3 cm。每日1~2次,每次40~60 min,15 d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1~2 d后继续第 2 轮治疗。3 个疗程结束后统计疗效。

3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治疗前后观察患者的一般情况及临床症状,内容包括:上腹胀满、恶心呕吐、嗳气、食欲不振、上腹痛、腹泻便秘或二者交替6项。采用全国西沙必利多中心临床实验协调组制定的疗效指数作为疗效评价指标[2],按症状轻重分为4级,0级:无症状;1级:有轻度症状,但不明显;2级:症状稍重,但不影响工作;3级:症状严重,难以坚持工作。以各症状积分(d)及总体症状积分(D)方法,记录上述6个症状的得分。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后均进行评分测定,按下列公式求出疗效指数:疗效指数=[(治疗前症状总分数-治疗后症状总分数)÷治疗前症状总分数]×100%。显效:疗效指数>75%;有效:疗效指数25%~75%;无效:疗效指数<25%[2]。

3.2治疗结果

3.2.12组DGP患者治疗前后总体症状积分(D值)比较见表1。

4讨论

糖尿病性胃轻瘫是由于胃动力障碍引起胃排空延缓造成的消化系统证候群。其发病机制包括动力异常、自主神经病变、胃肠壁内神经病变、一些激素水平的改变、高血糖等。单纯用调理脾胃法治疗本病疗程较长,不易显效。笔者应用艾灸疗法结合调理脾胃法治疗本病疗效显著。

中医认为艾叶能通十二经脉,而尤为肝脾肾之药,善于温中、逐冷、除湿、行血中之气,气中之滞……或用灸百病,“表里生熟,俱有所宜”,说明艾叶具有广泛的治疗作用,虽然在灸治过程中艾叶进行了燃烧,但药性尤存,其药性可通过体表穴位进入体内,深透筋骨、脏腑以至全身,发挥整体调节作用,起到扶正祛邪、消瘀散结,拔毒泄热,通经活络、益气活血,升阳举陷,回阳固脱的作用,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作用[3]。现代研究证实,艾灸燃烧时产生的热量,是一种十分有效并适应于机体治疗的物理因子红外线,波长可达10 mm,易被机体吸收。艾灸在燃烧时产生的辐射能谱是红外线,且近红外线占主要成分。近红外线可激励人体穴位内生物分子的氢键,产生受激相干谐振吸收效应,通过神经-体液系统传递人体细胞所需的能量。艾灸时的红外辐射可为机体细胞的代谢活动、免疫功能提供所必需的能量,也能给缺乏能量的病态细胞提供活化能。而艾灸施于穴位,其近红外辐射具有较高的穿透能力,可通过经络系统,更好地将能量送至病灶而起作用,说明了穴位具有辐射共振吸收功能。 经络腧穴是艾灸施术的部位,灸法防治疾病的“综合效应”,是由艾灸理化作用和经穴特殊作用的有机结合而产生的。

目前,将艾灸疗法与调理脾胃的方法结合用于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报道尚少,笔者在调理脾胃的基础上采用艾灸疗法,可进一步提高有效率和疗效,从而提高生活质量,在临床上有很积极的应用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庄礼兴,陈楚云,郭跃峰,等.针刺与西药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对照研究[J].中国针灸,2005,25(4):249.

[2]全国西沙必利多中心临床实验协调组.西沙必利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多中心临床疗效观察[J].中华内科杂志,1995,34(3):180.

2型糖尿病胃轻瘫 篇10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自2014 年1 月—2015 年1 月该院收治的糖尿病性胃轻瘫患者46 例, 其中观察组23 例患者中男性患者11 例, 女性患者12 例, 年龄在48~67 岁, 平均年龄为56.3 岁。 对照组23 例患者中男性患者13 例, 女性患者10 例, 年龄在46~69 岁, 平均年龄为59.1 岁。

1.2 方法

对照组糖尿病性胃轻瘫患者主要采用常规中药治疗, 即:采用常规中药方白术10 g, 陈皮5 g, 半夏10 g, 木香5 g, 砂仁12 g等进行治疗, 开水煎煮, 每天口服1剂量。 对观察组患者采用中医辩证法治疗, 具体的治疗过程如下。

(1) 脾胃虚弱证:针对于脾胃虚弱证糖尿病性胃轻瘫患者采用如下中药方治疗:陈皮7 g, 当归6 g, 党参10 g, 白术8 g, 甘草10 g, 将上述中药剂量放入到500 m L的水中煎煮, 待剩却200 m L汤药冷却后给患者服下, 每天早晚各1 剂量[1]。 (2) 肝气郁滞证:对肝气郁滞证糖尿病性胃轻瘫患者采用如下药方治疗:芍药10 g, 柴胡10g, 甘草5 g, 郁金8 g, 枳壳8 g, 川穹5 g。 开水煎服, 每天1 剂量。 (3) 痰湿内阻证:对痰湿内阻证糖尿病性胃轻瘫患者采用如下中药方治疗:半夏15 g, 陈皮10 g, 茯苓9 g, 砂仁8 g, 苍术10 g, 甘草8 g, 开水煎服, 每天1剂量。 (4) 肝胃郁热证:对肝胃郁热证糖尿病性胃轻瘫患者采用如下药方治疗:知母11 g, 麦冬10 g, 生石膏8g, 地黄10 g, 牛膝9 g, 黄苓8 g。 开水煎服, 每天1 剂量。

对2 组患者连续治疗5 个疗程, 每个疗程7 d。 同时结合患者症状变化适当的对各中药剂量进行调整, 以实现最佳的治疗效果[2]。

1.3 临床观察指标

对2 组患者各个疗程症状改善率、 临床治疗的有效率、半年内复发率等进行对比观察。

1.4 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 且患者胃蠕动基本恢复正常。 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所消失, 且患者胃蠕动有所恢复。 无效:患者临床症状加重。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7.0软件进行统计, 对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 对计量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2 组患者各个疗程症状改善情况

通过治疗, 观察组患者第一疗程症状改善4 例, 第二疗程症状改善5 例, 第三疗程症状改善5 例, 第四疗程症状改善6 例, 第五疗程症状改善2 例。 而对照组患者第一疗程症状改善3 例, 第二疗程症状改善4 例, 第三疗程症状改善4 例, 第四疗程症状改善5 例, 第五疗程症状改善1 例。 观察组患者各个疗程症状改善优于对照组患者。

2.2 2 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情况

观察组患者显效12 例, 有效10 例, 无效1 例, 临床治疗的有效率为95.7%。 对照组患者显效6 例, 有效5 例, 无效6 例, 临床治疗的有效率为73.9%, 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

3 讨论

糖尿病性胃轻瘫在中医理论上属于胃胀、 胃缓的范畴, 最终导致气阴两伤、脾胃不和、湿邪内生, 影响到患者的正常生活。 由于糖尿病在临床上属于高危疾病, 而糖尿病性胃轻瘫则属于其较为严重的并发症, 应引起临床的重视, 避免该疾病的进一步发展, 及时对糖尿病性胃轻瘫进行有效控制, 同时快速的改善患者的症状, 确保患者疾病的快速康复[3]。 但是, 通过大量临床实践发现, 糖尿病性胃轻瘫疾病治疗难度较大, 想要根治非常困难, 且由于患者身体素质不同、疾病的严重程度不同以及对治疗药物的反应不同等, 导致治疗难度的不断增加, 在临床上常出现治疗效果不佳、患者疾病症状愈发严重的问题, 影响到对患者的治疗疗效, 对患者造成不利影响。 因此, 应在现有临床实践的基础上, 不断的研究新的治疗方法, 以提高对糖尿病性胃轻瘫疾病的治疗效果, 维护患者的生命安全。

在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疾病的方法方面, 其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 随着我国医疗技术水平的发展, 在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疾病药物的种类上选择面更广。 可以采用中药、西药等方式治疗, 而通过多种的临床治疗经验发现, 单纯采用中药或者是西药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疾病均无法收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而采用中医辨证疗法治疗效果要优于单纯中药或者是西药治疗。 在本次的研究中, 也主要针对于中医辨证疗法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的疗效进行了临床观察, 从结果上看, 观察组患者各个疗程症状的改善率、 临床治疗的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患者, 说明采用中医辨证疗法的观察组患者症状改善更快、治疗效果更佳。 且观察组患者半年内疾病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 进一步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减少了患者的经济压力和精神压力, 实现了对患者的科学治疗[4]。

所谓的中医辨证疗法主要就是指, 结合患者疾病的具体症状采取不同的中药方治疗, 从而确保对患者疾病治疗的针对性和高效性, 能快速改善患者的症状, 且具有长效治疗的机理, 有助于减少糖尿病性胃轻瘫疾病的复发率。 在本次的研究中, 主要对糖尿病性胃轻瘫疾病的4 种症状进行了研究, 结合不同的症状采用了不同的中药方, 具体分析如下: (1) 脾胃虚弱证:脾胃虚弱证糖尿病性胃轻瘫患者主要的临床症状为食后易膨胀、患者四肢不暖、舌淡苔白、胃脘不舒, 针对于患者上述症状采用中药方:陈皮、当归、党参、白术、甘草治疗, 该中药方中的当归、陈皮具有补气健脾的功效, 实现对患者的针对性治疗。 (2) 肝气郁滞证:肝气郁滞证糖尿病性胃轻瘫患者症状为心烦意燥、缺乏食欲、胸脘不舒, 对此类症状的患者采用芍药、柴胡、甘草、郁金、枳壳、川穹等药物治疗, 能够达到理气消滞、疏肝郁结的效果。 (3) 痰湿内阻证:痰湿内阻证糖尿病性胃轻瘫患者常出现恶心、呕吐、头晕目眩、大便不爽以及脉滑等症状, 因此, 在临床治疗上, 应采用半夏、陈皮、茯苓、砂仁、苍术、甘草等中药治疗, 以实现顺气宽中、祛湿化痰、调和理气的治疗效果[5]。 (4) 肝胃郁热证:肝胃郁热证糖尿病性胃轻瘫患者常出现吞咽困难、烦躁易怒、胸骨不适等情况, 在中医辨证治疗中, 主要采用知母、麦冬、生石膏、地黄、牛膝、黄苓等中药, 能实现倾泻肝胃、健脾化痰的功效。 总之, 通过结合糖尿病性胃轻瘫患者实际的症状, 采用不同的中药方治疗, 能有效的提高治疗的效果, 确保患者疾病的快速康复。

综上所述, 在针对于糖尿病性胃轻瘫患者进行临床治疗的过程中, 结合患者脾胃虚弱证、肝气郁滞证、痰湿内阻证、 肝胃郁热证等不同的症状实施针对性治疗, 能够促进患者消化液的分泌、使患者胃肠蠕动不断的加快, 从而能改善患者的消化功能, 驱除消化道积气, 进一步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减少患者的经济压力和精神压力,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因此, 在日后针对于糖尿病性胃轻瘫疾病的治疗中, 应首选中医辨证疗法, 该种治疗方法安全可靠、疗效显著, 具有临床推广的价值。

摘要:目的 探讨中医辨证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自2014年1月—2015年1月该院收治的糖尿病性胃轻瘫患者46例, 采取随机分成2组的方式, 每组23例患者, 分别命名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中药治疗, 观察组患者采用中医辩证法治疗。结果 观察组患者各个疗程症状改善率、临床治疗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 半年内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患者。结论 中医辨证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疗效显著, 患者症状改善明显, 治疗有效率高, 复发率低, 该种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性推广。

关键词:中医,糖尿病性胃轻瘫,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洪兵, 王旭.糖尿病性胃轻瘫中医诊治进展[J].辽宁中医杂志.2009, 13 (11) :134-135.

[2]张欣, 丁忻.半夏泻心汤治疗糖尿病合并胃轻瘫18例[J].辽宁中医杂志.2004, 2 (4) :142-143.

[3]刘贵, 贾世祥.补中益气汤加味合黄芪注射液治疗胃轻瘫综合征48例[J].辽宁中医杂志.2003, 4 (4) :178-179.

[4]包扬.糖尿病性胃轻瘫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 12 (24) :118-119.

上一篇:复合脉冲导入治疗下一篇:系统摆位误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