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抗弯曲》教学反思

2024-07-17

《抵抗弯曲》教学反思(共4篇)

《抵抗弯曲》教学反思 篇1

《抵抗弯曲》教学反思

徐小丹

本学期我在片区课堂文化建设教研活动中的上了一节《抵抗弯曲》的研究课。在备课的时候我通过探究式教学落实“以学为本,落实六学课堂模式”的基本要义,并结合五年级学生的学情,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实物演示,引入话题——列举可能因素,选取研究对象——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学生交流实验方案和注意事项——自主实验——汇报交流实验数据——得出正确结论。

在这届课堂教学中,我把重点放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充分提供机会让学生运用已有经验识别变因,聚焦探究重点。

主要表现在学生围绕“横梁抵抗弯曲的能力与哪些因素有关”这一问题,学生得以充分展开思维活动,关注到了宽度、厚度、跨度、材料、桥墩宽度等多个因素,充分反映了在以学为本、民主和谐的课堂中学生思维和想象的活跃性及发散度,同时对于在学情基础上聚焦探究重点找到了合适的切入点。

二、探究活动开放,实现了学生主体性、课程整合性及教学高效性的统一。

在课堂中,我引导学生聚焦两个研究的因素:宽度和厚度,如果按照课本的教学过程,学生是先设计研究完第一个因素后再重复讨论注意事项,然后又进行设计和研究,这样的话既浪费时间又会造成过程的重复。所以没有把横梁的宽度、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一个一个先后去实证,而是给学生以充分的时间围绕这两个变因,讨论实验方案,论证实验的公平性,集中对这两个变因进行充分的验证,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增强了探究的过程性和开放性,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真正做到了积极投入、深度思考、学习高效。

三、合理把握角色,充分发挥教师在学生探究中的作用。

实验前在组织学生论证方案时,在“放重物的位置”、“放重物的力度”等需要控制的变因方面先对学生积极思考给予肯定,然后再进行借助课件进行有效指导,对“怎样才叫抵抗不住”、“最大承受力如何确定”等操作组织学生予以讨论界定,让学生既能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又能得到教师的指导,在做实验时能更清晰了解实验的操作规范。

在解读数据时,我一方面让小组意见得到了充分表达,另一方面实验后利用电子白板上的电子表格进行数据统计,充分发挥了教师在学生主体性探究中的导学、支持及激励等作用。

在本课教学中,我认为我的长处:

1、和学生的交流比较畅顺,给学生提供一个宽松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让小组合作更有效率。

2、电子设备灵活切换和应用。首先是对投影和电脑的切换非常熟练,对课堂教学环节非常紧凑;其次充分利用学校新配置电子白板进行数据的分析,让学生能及时对数据进行对比,从而发现其中的规律,这相比以往相对麻烦的纸质书写或者还要另外准备小黑板来的更快捷高效。

我的不足点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在课堂时间上安排不是非常理想。前面学生设计实验的时间过长,导致后面对比数据时不能给予学生更多的探讨空间。

2、汇报数据时可以让学生自己书写,既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又能节约总汇报的时间。

3、在探究问题的选择方面,还可以更开放一点,多给学生一些自主性和弹性空间。

4、结尾部分让学生对本课的后续研究中,可以让学生进一步重视联系生活创设问题情境,达到学以致用。

“抵抗弯曲”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知道增加梁的宽度或厚度,可以增加梁抗弯曲的能力。

2.能识别控制变量,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并得出合理结论。

3.能用简单实验说明横截面是长方形的横梁为什么都竖着安放(面积较小的面向下)。

4.能够大胆假设并在实验中求证。

教学准备:

1.为小组准备(10份)。

(1)长度、厚度相同,宽度不同的纸条(长25厘米,宽分别为2、4、8厘米)。

(2)长度、宽度相同,厚度不同的纸条(相同的卡纸粘合成2层、4层)。

(3)垫圈250个,每组25个。

(4)实验报告单。

(5)10盆小花。

(6)固体胶(10个)。

(7)小组分工:组长、记录员、汇报员。

2.教师准备:有关的建筑图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建筑物中,房子和桥梁都是依靠柱子和梁支撑的。柱是直立的材料,梁是横放的材料,我们来看一组图片(课件演示)。你从图片中看到什么?(指一指梁和柱)横梁比柱子容易弯曲和断裂,所以,如何增强横梁抗弯曲能力是建筑上很重要的问题。今天我们就要通过实验来研究与梁抗弯曲相关的问题。(板书:抵抗弯曲)

二、学习新课

(一)探究物体宽度与抗弯曲的能力的关系。(用纸代替“物体”实验。)

1.思考:你认为梁的承受能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2.汇报。(教师可视汇报情况适时引导,为后面的实验做铺垫。)

3.纸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实验怎么做?(选择什么材料,怎样做,要注意些什么问题,怎样才能保证实验的科学性、客观性。)

4.汇报。

5.教师说明控制条件、认识对比实验。

在实验中,只有一个条件不同其余条件都相同,我们把这种实验叫对比实验。

6.今天我们把纸当做横梁,研究“横梁”的宽度与它抗弯曲的能力有什么关系。(需要控制不变的有哪些条件,实验改变的是哪个条件。)

7.拿出表格,先预测。

(填好实验预测。)

8.(教师示范)用木块做柱子,纸做横梁,小组合作做纸的宽度与它抗弯曲的能力实验(要求边实验边记录)。

9.学生实验、填表。(实物投影仪出示空表)

10.汇报。(你发现了什么?)

11.观察比较实验结果并说明:实验数据与客观的真实数据值之间总会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就是测量误差。测量误差是不可能避免的。

12.小结:(教师板书)纸的宽度越宽,抗弯曲的能力越强。

13.根据前一组数据预测后一次实验,就可提高预测的准确性。

14.在刚才的实验中,你们做成功的有哪些?不足的有哪些?

(实验态度要严谨、方法要讲科学性。)

(二)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1.那么纸的厚度与抗弯曲的能力又有什么关系呢?这个实验怎么做?

2.汇报。

3.小结:你认为要注意些什么问题?

4.学生实验。

5.你发现了什么?

6.小结:纸越厚,抗弯曲的能力越强。

7.把两组实验数据做成条形统计图(课件出示)。你又有什么发现?

8.如果你是一个“小小建筑师”,你想怎样设计梁?

三、巩固运用

1.梁平放(宽面向下)还是立放(窄面向下)好?说说理由。(如下图)

2.生活中还有哪些实例和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相关?(可选择实例用课件出示)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的收获是什么?

3.课堂小结。

(1)知识收获。增加厚度,可以明显提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但这种方法也存在一定的缺陷,需要增加材料的用量,成本提高了。有什么方法在不增加材料用量的情况下,提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呢?(我们将在以后的课文中学到。)

(2)方法:遇到问题,先提出想法(做出预测),再进行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找到答案。(解决问题的过程。)

(3)认识对比实验的思想。(实验中只有一个条件不同,其余条件完全相同的实验。)

作者单位

昆明市五华区武成小学

抵抗弯曲教学设计 篇3

————邹静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房屋、桥梁结构中有“柱”和“梁”,梁比柱容易弯曲。增加梁的宽度可以增加抗弯曲能力,增加梁的厚度可以大大增加抗弯曲能力。

2.过程与方法。识别和控制变量,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并得出合理结论。用简单实验说明横截面为长方形的横梁为什么都是立着安放的。

3.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够大胆假设又能在实验中小心求证。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做好两个实验,让学生经历预测、实验、记录、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过程。

教学难点:对科学实验的变量识别与控制 教学准备:

1.为小组准备:长度、宽度相同、厚度不同的纸条(相同的卡纸粘贴而成),长度、厚度相同、宽度不同的纸条;垫片、直尺,垫木板。

2.教师自己准备:有关的建筑图片、记录单及汇总表、等。教学过程:

一、认识柱子和横梁

1.(出示桥梁图和房屋图片)指出柱子和横梁,一般的桥梁和房屋都是靠柱子和横梁支撑的。(课件出示横着的材料叫横梁,直立的材料叫柱子)2.(出示桥断裂的图片,和房梁变形的图片)你看到了什么?

生:桥面断了,桥墩没有断。看来横梁比柱子容易弯曲变形。所以我们要研究横梁的抗弯曲能力,目的是为了抵抗弯曲(引出课题:抵抗弯曲)3.有什么办法能使横梁不容易弯曲?

学生:增加桥面的厚度(那么你认为横梁的抗弯曲能力可能和厚度有关)

用坚固一点的材料(材料)

多加柱子(那么柱子和柱子之间梁的长度变短了)横梁面积增大(那么横梁的宽度变宽了)

(板书:宽度、厚度,材料、长度……)

4.我们这节课研究横梁的宽度和厚度与它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二、横梁的抗弯曲能力与什么有关(将板书上宽度先划一下)1.由于横梁太大了,老师今天用纸来模拟横梁,(注意纸的宽度要适中)那么把纸放在什么上面模拟柱子呢?

生:书本。(老师带来了另一个道具,展示)

那么这样才能知道这张纸在这个时候的抗弯曲能力的强弱呢?

生:可以往上面放垫圈,看看能承受多少个垫圈。演示:往纸上面放“垫圈” 那么你觉得它什么时候承受不了了? 生:纸片接触桌面了。预测一下你觉得能放几枚? 抽一生:预测

演示:我发现放到放到第10个的时候纸碰到桌面了,那么我们说它这个时候能承受几枚垫圈?

生:9枚。

2.在探究纸的抗弯曲能力和宽度的关系的时候,我们要使哪个量改变?

生:宽度

哪些量不改变?

生:材料、长度、厚度

师提示:宽度改变我们可以采用不同宽度的纸,放在“柱子”上面,那么在做这个实验的过程中书本能不能移动?

生:不能。

这样会使柱子之间纸的什么改变? 生:长度。

那么在这个过程中能不能把纸进行折叠? 生:不能?

很好这样可能会使纸的形状发生改变,从而改变它的宽度和厚度。知道该怎么做这个实验了吗? 生:知道了。

明白你们的分工吗?(如果课前没有提示可以让组长安排一位同学操作,一位学生观察纸有没有碰桌面,一位同学统计,一位同学记录)3.提示学生开始动手操作。

学生进行操作并填写好作业本表格。

请组长将本组的“实测数据”填写到黑板表格中。4.分析数据

你发现有什么规律? 生:数据在增大。说明什么在增大?

生:纸的抗弯曲能力在增大。能得出什么结论?

生:纸的厚度增加,纸的抗弯曲能力增大。(教师板书)发现哪个的抗弯曲能力增大的更多一些? 生:厚度增加抗弯曲能力增大更大一些。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表格中的数据厚度增大时承受的垫圈比宽度多很多。那么你觉得宽度和厚度哪个对抗弯曲能力影响更大? 生:厚度。

5.横梁立着放还是平着放好? 看图思考问题并回答。生思考回答:立着放好。你问什么这么觉得? 因为竖着放厚度更大。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了什么? 请学生说一说。

《抵抗弯曲》教学反思 篇4

活动目标:

1、对植物的盘曲弯绕现象产生兴趣,认识集中攀缘植物。

2、更主动地关注各种特定的形状,体验发现的乐趣。

3、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4、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1、挂图第14号,幼儿活动材料第三册第29-30页。

2、在幼儿园附近事先寻找有弯绕植物的场所。

3、记录纸和笔。

活动过程:

一、植物为什么会有弯绕。

1、T:老师这儿有一些很有趣的植物,我们一起来看看,看的时候啊,小朋友要带着你们的小眼睛仔仔细细的看,看看它有趣在什么地方,它是怎样生长的?(出示挂图)

2、T:你看到了什么?这些植物长得怎么样啊?它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吗?那你知道它们的名称吗?

3、T:爬山虎长得怎样?它为什么能爬在墙上生长呢?还能爬那么高?

T:原来啊它有藤,恩小朋友说的很好,观察的很仔细,那我们一起来再来仔细看看。

(引导幼儿说出爬山虎是依靠弯弯绕绕的【藤蔓】及叶片上的“脚”,向上攀缘的)

4、T:看看牵牛花是怎样生长的呢?(引导幼儿观察牵牛花茎的攀附缠绕现象,即卷须及茎附着在别的东西上蔓延生长)

5、T:西瓜大家都吃过吧!那西瓜藤见过吗?西瓜长在地里时有一根长长的“辫子”,这根“辫子”又是怎样的呢?(帮助幼儿理解瓜藤都是弯弯绕绕的)

6、总结:这些植物的生长、开花、结果,都离不开弯弯绕绕的藤蔓。它可以帮助植物和其他东西攀附在一起,没有了藤,爬山虎也就不能爬的那么高了,牵牛花也不能开出那么漂亮的花了。

二、找找身边弯弯绕绕的植物。

T:我们身边弯弯绕绕的植物还有许多,我请小朋友来说说看,你见过的弯弯绕绕的植物还有哪些?

(时间允许可带幼儿们去外面寻找)幼儿结伴寻找攀缘植物,并记录。绘画记录不必强调画面的逼真,只要能表现植物的盘曲弯绕现象即可。

T:你找到的是什么植物?它的藤蔓(茎、须)是怎样长的?

教学反思:

4-5 岁的孩子喜欢动手动脑探究事物,他们喜欢这样的活动。在 幼儿的探究活动中教师要支持、接纳孩子的探究行为,并给予一些观 察和探究方法的指导:如比较性观察法、连续观察法、分类法、记录 法等。在活动中我运用提问的方法,让幼儿对几种爬藤植物的外形特 征和攀爬方法进行比较性观察,使幼儿更好地发现它们各自的不同。除了横向的比较,还有纵向的比较,我们抓住日常生活中的时机,对 比观察爬山虎叶子颜色的变化,发现了爬藤植物爬高的原因;对比蔷 薇开花前开花后的效果,发现了它对我们人类的用处。当苒苒发现了 一棵类似攀缘植物的小苗时,我支持、赞赏她的发现,并利用拍照的 方法帮她记录,将照片贴在主题墙上,有助于她后续的观察。在观察 和探索过后,我和孩子一起对几种植物按照攀爬的方法不同进行分 类、概括,使他们对藤蔓植物的种类及其特征有了较清晰地认识。幼 儿在不断地观察、探究的过程中,他们会慢慢地积累经验,迁移经验,形成受益于终生的学习方法和能力

上一篇:入党思想汇报——重温党的纲领下一篇:胶印的工艺及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