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岛素抵抗与冠心病论文(精选7篇)
胰岛素抵抗与冠心病论文 篇1
1 流行病学
根据1997年美国国家糖尿病数据组和世界卫生组织专家委员会糖尿病分型 (简称新分型) , 分为1型和2型糖尿病, 在中国前者占5%, 后者占95%。预计在今后的15年内全世界范围内2型糖尿病患者的数量将由目前的1.2亿上升到2亿。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升高, 糖尿病的各种并发症, 特别是慢性并发症也会逐渐增多。冠心病是糖尿病大血管病的主要并发症, 发生率高于普通人群, 男性糖尿病患者的冠心病发生率比普通人群高2~4倍。糖尿病冠心病者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率为非糖尿病冠心病患者的1倍, 心肌梗死的猝死率比非糖尿病患者高3倍左右。男性糖尿病患者中冠心病的病死率增加2倍, 女性增加4倍。在糖尿病患者中, 死亡总数的50%~60%是由冠心病造成。
冠心病主要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心脏病, 主要危险因紊是高龄、高脂血症、高血压、吸烟和糖尿病。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主要危险因素是高血压、高血脂和高血糖, 只是在糖尿病时, 还存在胰岛素和抵抗高胰岛素血症, 血小板凝集及黏附功能异常等因素的影响, 因而动脉粥样硬化进展更快, 冠心病的发生率指数上升及死亡率增加。
2 发病机制
国内外学者研究结果均显示, 糖尿病与大血管病很可能有共同的发病危险因素, 即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如胰岛素抵抗综合征既是糖尿病的危险因素, 又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糖尿病冠心病是严重的血管并发症, 胰岛素抵抗是高胰岛素血症与冠心病的关系, 高血糖如何影响大血管病变的发生, 近年国内外研究较多。主要有以下几点。
2.1 胰岛素抵抗与冠心病的关系
肥胖人易患2型糖尿病, 源于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抵抗综合征指胰岛素抵抗时, 代偿性高胰岛素血症可促进高血压、高血脂、高纤维蛋白原血症、冠心病、脑血管病的发生和发展。血清高胰岛素血症影响心血管病的机制尚不清楚。可能的途径是: (1) 胰岛素作为一种生长因子, 它通过自身的生长刺激作用和刺激其他生长因子如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IGF-I) , 直接诱导动脉平滑肌细胞增生和引起动脉壁内膜和中层的增殖。在血管平滑肌细胞和成纤维细胞中能增强脂膜的合成。 (2) 高胰岛素血症可能引起脂类代谢紊乱, 其特征性的脂类变化是高甘油三酯 (TG) 、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 。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公认的冠心病致病因子。 (3) 胰岛素能增加远端肾小管对钠和水的重吸收, 导致血容量增加而使血压升高。高血压增加冠心病的危险性已不容置疑。高血压伴有胰岛素抵抗和血脂异常, 更增加冠心病的危险。 (4) 胰岛素抵抗患者血浆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水平升高使血浆中纤维蛋白降解减慢。在纤维蛋白原浓度高的状况下, 血小板黏附聚集性增高, 使PGIz降低, 血小板血栓素增加, 血液的高凝状态导致血栓形成, 促使动脉粥样硬化, 管腔狭窄, 血流缓慢, 组织缺氧, 血液流变学的异常, 进一步加重微循环障碍。高胰岛素血症间接参与和加速了心肌微血管病变的形成。心肌微循环病变与心脏冠状动脉病变相互关联。微循环障碍后必然会导致冠状动脉病变和功能障碍。
2.2 高血糖如何影响血管病变
高血糖致血管内皮损伤, 使内皮细胞功能异常;葡萄糖对内皮细胞的直接毒性作用使内皮细胞复制减少。修复能力下降, 最后导致内皮细胞通透性增加, 血液中的物质容易向内膜和中膜渗透。高血糖增加内皮细胞胶原合成酶的活性和促进Ⅳ型胶原及纤维连接蛋白的功能, 所以高血糖不但短暂直接刺激内皮细胞。而且还持续影响其功能。
3 病理特点
糖尿病冠心病的大动脉病变与非糖尿病者动脉粥样硬化相似。主要表现是血管内皮损伤, 不同于非糖尿病者的病变可能有较多的酸性黏多糖 (PAs) 阳性糖蛋白沉积及伴有微血管病变。冠状循环的微小血管主要滋养心肌和心脏自主神经。主要病理改变为: (1) 内皮增生、增厚伴乳突样突起, 有时呈桥形; (2) 内皮下纤维化伴弹力纤维增生, 形成管壁环状或垫状增厚; (3) 中小血管壁内层有透明变性物质沉积和渗出, 有时见于供应房室结和窦房结的小动脉内层; (4) 小动脉内层下有粥样斑块增厚, 伴胆固醇沉积和透明变性。糖尿病患者最有特征性的病理现象是酸性黏多糖染色阳性的糖蛋白沉积和血管壁增厚为特征的微血管病变。
4 临床表现特点
4.1 休息时心动过速
在休息状态下心率达90次/min以上, 此种心率增快不受各种条件反射的影响, 而且较固定。有时可达130次/min左右。
4.2 无痛性心肌梗死 (简称心梗)
秦明照、王国宏等报道252例心梗中, 糖尿病50例, 占19.84%。平均年龄为 (62.9± 7.8) 岁, 自糖尿病诊断到发生心梗的病程为 (6.2±1.96) 年, 糖尿病易并发心梗, 本组报道为22%, 另有资料为42%等, 症状常不典型, 心绞痛不明显和无痛。
4.3 糖尿病心肌病与心功能衰竭
糖尿病冠心病患者胸闷、气短、心壁增厚、心脏增大是糖尿病心肌病所致。部分患者糖尿病冠心病和心肌病同时存在。据报道有30%糖尿病患者存在慢性心功能不全70%伴有心梗的糖尿病患者出现左室功能衰竭。
4.4 猝死
糖尿病心肌病偶因各种应激, 如严重感染、手术麻醉和突发精神打击等可导致猝死。
5 检查和诊断
5.1 血糖
依据1997年美国糖尿病协会 (ADA) 糖尿病诊断标准, 如果空腹血糖达到或超过7mmol/L, 餐后2h血糖达到或超过11.1mmol/L明确糖尿病诊断, 给以相应的处理, 防止冠心病发展。如果空腹血糖在6.1~6.9mmol/L之间称为空腹血糖异常。若在7.8mmol/L以下, 餐后2h血糖低于11.1mmol/L, 为糖耐量低减, 应控制饮食, 肥胖者减轻体重, 谨防发生糖尿病。
5.2 糖化血红蛋白
糖化血红蛋白可以反映红细胞半衰期中的平均血糖水平。正常值为 (7.7±0.9) %。近年来认为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差的患者, 有可能存在血管病变, 对早期预测有无冠心病有一定意义。
5.3 心电图
经常监测心电图, 发现ST-T异常, 提示有冠状动脉损害。冠心病诊断成立后, 要追踪观察心电图 (含Ho1ter) 的变化。
5.4 血脂
胰岛素抵抗, 高胰岛素血症时异常脂质血症更为严重, 使糖尿病冠心病的发生率增加3倍, 与冠心病发生有关的异常血脂指标是:胆固醇≥5.75mmol/L, 甘油三酯≥1.70mmol/L, 低密度脂蛋白≥3.64mmol/L, 高密度脂蛋白≤0.99mmol/L。
6 防治
6.1 糖尿病教育
采取各种形式开展糖尿病教育, 使患者认识到目前糖尿病不能根治, 但并不可怕, 只要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 体重标准化, 即肥胖者减轻体重, 消瘦者增加体重, 达到标准体重±5%, 监视和防治并发症。就会像非糖尿病者一样正常地生活和愉快地工作。
6.2 饮食治疗
合理的饮食可以减轻胰岛的负担, 减少过剩的脂肪, 减肥, 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 降低餐后高血糖, 纠正已发生的代谢紊乱, 提倡高纤维、低脂、低盐饮食。
6.3 运动疗法
运动能增加心肺功能, 增加周围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改善糖代谢, 预防或控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
6.4 药物疗法
糖尿病分为1型和2型。1型糖尿病患病率低, 在我国仅占糖尿病的5%左右, 因胰岛素缺乏引起, 主要的治疗办法是补充外源性胰岛素, 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高, 在我国糖尿病占95%, 近年还在不断地增加, 缘于胰岛素抵抗伴胰岛素分泌不足。只需采用胰岛素增敏剂, 必要时应用α糖苷酶抑制剂如阿卡波糖 (拜糖平) , 既存在胰岛素抵抗, 又有胰岛素分泌不足, 采用胰岛素刺激剂如磺脲类药, 并用胰岛素增敏剂。
6.5 减少高血压和高血脂的影响
高血压和高血脂均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 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糖尿病并发高血压或高血脂后, 动脉粥样硬化更快发展, 糖尿病冠心病的病死率明显增加。高血压和高血脂的治疗应包括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两方面。 (1) 非药物治疗:对于肥胖者控制主食, 限制脂肪摄入量, 低盐, 增加体力活动, 减轻体重, 可提高胰岛素敏感性, 降低胰岛素水平, 降低血压。 (2) 药物治疗:若非药物不能控制高血压, 则采用药物治疗。糖尿病高血压常使用的降压药, 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ACEI) 、α阻滞剂、钙通道阻断剂。α阻滞剂如:哌唑嗪、特拉唑嗪等有很好的降压作用, 还能提高胰岛素敏感性, 增加胰岛素分泌, 改善血糖、血脂水平和老年排尿困难。临床常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钙通道阻滞剂。前者具有降低血压, 保护心血管和肾脏, 增强胰岛素敏感性。延缓肾功能不全的发展, 降低蛋白尿的作用, 常用药物有卡托普利 (开博通) 、依那普利、贝那普利 (洛丁新) 。血压正常的糖尿病患者使用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后也能使微量蛋白尿或明显蛋白尿得到改善, 如服用依那普利20mg/d, 60d后可明显降低糖尿病患者运动中和运动后出现的微量蛋白尿。 (3) 治疗高脂血症:治疗高脂血症的目的是防治动脉硬化与缺血性心、脑疾病等。严格控制饮食和加强运动, 必要时口服降血脂药物, 如:胆汁酸螫合剂、苯氧乙酸衍生物, 如吉非贝齐、苯扎贝特, 他丁类:如辛伐他汀。
6.6 糖尿病冠心病的治疗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
因为胰岛素能防止和改善糖尿病心肌病, 所以最好使用胰岛素降低血糖。在治疗糖尿病高血压时。尽可能避免应用噻嗪类利尿剂, 尤其避免噻嗪类利尿剂与β阻滞剂合用, 因为噻嗪类利尿剂能增加胰岛素抵抗, 使胰岛素释放降低而加重高血糖, 引起并加重高脂血症, 增加糖尿病患者的病死率;除非用于防治心律失常或治疗心肌缺血, 糖尿病患者应慎用β阻滞剂, 因为β阻滞剂能增加胰岛素抵抗, 减少胰岛细胞分泌。
综上所述, 胰岛素抵抗与冠心病有密切的关系, 而胰岛素抵抗是造成糖尿病冠心病的主要因素, 特别是冠心病是致病情加重和死亡的主要原因。其在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 以及防治方面都与非糖尿病性冠心病不同, 希望临床医生加以注意。
摘要:本文通过对糖尿病性冠心病的流行病学的调查, 发病机制的探讨, 病理生理的分析, 临床表现的特点的总结, 以及诊断要点, 与非糖尿病性冠心病不同的防治方法, 治疗经验和治疗中的注意事项, 从而提出胰岛素抵抗是造成冠心病的主要因素, 是导致糖尿病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胰岛素抵抗,糖尿病性冠心病
参考文献
[1]钱荣立.深入研究胰岛素抵抗的病理生理机制是防治糖尿病心血管病并发症的基础 (J)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05, 1:2-3.
[2]曾平, 张毅, 李淑英, 等.老年人肥胖与代谢综合征关系的调查与分析 (J)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2003, 11:689-692.
[3]邵基康, 柳洁.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的研究进展 (J)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03, 5:371-372.
[4]邓宏明, 于志清, 夏宁, 等.胰岛素抵抗与非高胰岛素血症与高血压相关 (J)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01, 17:280-284.
[5]金文胜, 潘长玉, 陆菊明, 等.葡萄糖耐量低减与动脉粥样硬化 (J)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04, 20:136-139.
[6]童砚虎, 孙黎明, 李利, 等.肥胖的新定义及亚太地区肥胖诊断的重新评估与探讨 (J) .实用糖尿病杂志, 2001, 9:3-5.
胰岛素抵抗与冠心病论文 篇2
关键词:心理障碍,冠心病,胰岛素抵抗,SCL-90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许多研究[1~5]提出心理因素与冠心病及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的发生与发展有关。心理社会因素通过不良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激活神经内分泌机制,激活交感和血小板的活性,引起冠脉内皮功能损伤、粥样斑块及冠脉痉挛,促使冠脉狭窄、心肌缺血;同时,心理应激增加胰岛素抵抗的激素产生,使机体出现高胰岛素血症,引起胰岛素抵抗。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社会人口老龄化,冠心病的发病率在中老年人群中呈上升趋势[6]。本研究旨在对心理因素与冠心病患者及胰岛素抵抗的关系进行研究,为探索冠心病患者心理治疗措施,提高其生活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对于患者的心理状态测评有许多量表,90项症状较核表(SCL-90)主要用于反映精神病性疾病的心理因素测评,同时反映心理因素对患者躯体症状的影响及心理健康程度。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77例冠心病患者来自我院2006年10月~2008年11月门诊及住院患者。其中,男90例,女87例;年龄(55.31±11.15)岁;病程(9.51±5.71)年。有心理障碍组(心理障碍组)90例,无心理障碍组(无心理障碍组)87例。两组间性别、年龄、病及体重指数经齐同检验,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 病例选择标准
冠心病诊断标准:(1)冠状动脉造影,血管内径≤50%即为冠状动脉造影阳性。(2)心电图有典型心肌梗死表现。SCL-90症状自评量表:3分以上入选SCL-90症状自评量表,从感觉、情感、思维、意识、行为直到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多种角度,评定一个人是否有某种心理症状及其严重程度。评分标准采用5级,即每个题目从“无”到“严重”分为5级,以1~5分来记分.凡自评“无”的计1分,自评“轻度”的计2分,自评“中度”计3分,自评“重度”计4分,自评“严重”的计5分。3分以上为有明显的心理问题,得分越高,心理问题越严重,心理健康水平越低。所有患者近期(3个月内)未服用影响血脂及胰岛素敏感性的药物。
1.3 观察指标
所有受试对象均于上午8时前抽取肘部静脉血,测定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清TNF-α及肿瘤坏死因子升高。胰岛素敏感指数(ISI)采用ISI=-In(FPG×Fins)计算方法。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代表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两组各项指标比较
与无心理障碍组比较,心理障碍组Fins升高,TG升高、HDL-C降低、NF-α升高及ISI降低。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见附表。
2.2 IR发生率比较
心理障碍组IR发生率较冠心病无心理障碍组IR发生率明显升高,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
3 讨论
心理因素是指影响疾病过程的认知与价值系统、个性、情感、态度以及行为方式等。情绪因素既是应激原,又可影响个体对应激性刺激的认知评价和应付反应的程度。SCL-90,即疾病症状自评量表,共分90个单项并综合分为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惧、偏执、精神病性等9个因素,用于测评分析患者心理状态和躯体感觉,反映患者的心理健康程度,同时反映心理因素对病躯体症状的影响。心理应激导致冠心病(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CHD)可通过两种机制诱发疾病:(1)在情绪应激时,不论是愉快的还是不愉快的,都伴有儿茶酚胺浓度的升高。过量的儿茶酚胺可促发冠状动脉痉挛,血管内皮损伤,进而激活血小板α2肾上腺素能受体,释放血小板因子IV、β2血栓球蛋白、血栓素A2形成增多。这些物质能导致血小板聚集作用增强,血黏度增加,促发血管收缩或血栓形成,使冠脉血流量减少,诱发或加重心肌缺血,引起CHD[7]。(2)应激时,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HPA)轴功能亢进,下丘脑合成激素,导致皮质醇增多。皮质醇增多即可导致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及高血压,还可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和内膜损伤,损伤正常修复能力,这些都与动脉硬化有关。
IR是指机体靶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和(或)反应性降低,即一定量的胰岛素产生的生物学效应低于预计正常水平,机体为克服IR常伴有代偿性高胰岛素血症(HIS)[8]。心理因素促发IR发生的主要作用机制是:(1)心理应激时,肾上腺皮质产生过多的糖皮质激素拮抗了胰岛素作用:肝脏对胰岛素抑制肝糖输出的作用产生抵抗,肝糖输出增加;肝脏糖异生的底物氨基酸、乳酸由周围组织流入肝脏增加;糖皮质激素还增加血胰岛素受体数目及亲合力下降,引起胰岛素不敏感。(2)心理应激时,交感肾上腺系统激活,产生大量去甲肾上腺素。交感神经兴奋促进胰岛素分泌胰升糖素[9]。胰升糖素对IR的影响可通过以下机制:(1)儿茶酚胺刺激胰升糖素分泌、增加肝糖生成、糖异生。通过直接刺激糖原分解,拮抗胰岛素作用,引起高血糖。同时,儿茶酚胺直接抑制周围组织摄取葡萄糖;β肾上腺的作用还使脂肪分解加速,导致血糖升高,代偿性高胰岛素血症,胰岛素受体调节功能逐渐降低,最后胰岛素受体敏感性下降,出现IR[10]。(2)胰升糖素通过增加糖异生和糖原分解影响糖代谢,拮抗胰岛素作用。(3)生长激素也是一种应激激素,同时又是胰岛素的拮抗激素,长期的生长激素分泌过多可引起糖耐量下降,高胰岛素血症引起IR。
近年发现,胰岛素抵抗是代谢综合征的共同病理基础,而代谢综合征是心脑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故胰岛素抵抗能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发展[11]。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抵抗综合征抵抗会导致血管内膜损伤,局部炎症反应增强,斑块破裂,引发严重硬化斑块血栓形成。IR和高胰岛素血症通过多种机制影响血压、血脂及导致体重指数增加,引起高血压、脂代谢紊乱及中心性肥胖。反之,上述因素相互作用又加重IR。
本文结果表明:心理因素与IR及CHD的发病中均占有重要地位,并影响疾病康复。所以在CHD的防治中,不仅要重视躯体性治疗,也不能忽视心理治疗。
参考文献
[1]BLACK PH,GARBUTT LD,STRES S,inflammation andcardiovas2 culardisease[J].Psychosom Res,2002,52(1):1-23.
[2]金菊林,徐鸿华.心肌梗死与心理应激因素[J].心脑血管病防治,2002,2(2):7.JIN JL,XU HH.The relations between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the psychological stress[J].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Cardio-cerebral Vascular Disease.2002,2(2):7.Chinese
[3]许左隽,杨菊贤.急性冠脉综合征与心理应激[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04,13(5):496-498.XU ZX,YANG JX.The relations between aeute coronarysyndromc and the psychological stress[J].Chinese Journal ofCardiovascular Rehabilitation Medicine,2004,13(5):496-498.Chinese
[4]张清伟,曾秋棠.冠状动脉诊治术中冠脉痉挛临床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2007,14(3):492-493.ZHANG QW,ZENG QT.Clinical analysis of coronary arteryspasm i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oronary disease[J].ChineseJoumal of Primary Medicine of Pharmacy,2007,14(3):492-493.Chinese
[5]黄佐,樊民,吴宗贵,等.精神应激时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的舒缩反应[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4,32(6):489-491.HUANG Z,FAN M,WU ZG.The vasomotor response ofcoronary artery to mental stress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disease[J].Chin J Cardio,2004,32(6):489-491.Chinese
[6]张静平,唐莹.冠心病患者情绪状态的调查分析.护理学杂志,200520(15):43.ZHANG JP,TANG Y,YU XB.Investigation on Mental Status in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Journal of Nursing Science.2005,20(15):43.Chinese
[7]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慢性心力衰竭治疗建议[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2,30(1):7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 Cardiovasology Chapter.Suggestionsto therapy on chronic heart failure[J].Chin J Cardio.2002,30(1):7.Chinese
[8]宁洁,唐炜立,周智立,等.格列美脲与二甲双胍对Ⅰ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6,16(14):2224-2225,2227NING J,TANG WL,ZHOU ZG,et al.Effect of glimepiride andmetformine on insulin resistance in typeⅠdiabetice[J].ChinaJournal of Modem Medicine,2006,16(14):2224-2225,2227.Chinese
[9]王世强,罗鸽飞,黄珍平.倍他乐克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J].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2006 3(3):46.WANG SQ,LUO GF,HUANG ZP.Effects of B etoloc onchronic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chronic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Journal of Chinese Modern Medicine.2006,3(3):46.Chinese
[10]钟建庭,席春生,鞠英,等.Ⅰ型糖尿病脂代谢与胰岛素抵抗的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3,13(21):92-93ZHONG JT,XI CS,JU Y,et a1.The analysis of decompens-ation of fatiness in type II diabetes and insulin resistance[J].China Journal of Modem Medicine.2003,13(21):92-93.Chinese
胰岛素抵抗与冠心病论文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近2年来我科收治的50例冠心病并胰岛素抵抗患者, 随机分为1、2两组, 1组为治疗组, 2组为对照组 (两组患者均伴发高血压) 。1组性别比例男性:女性10:5, 2组比例9:6;1组年龄35-59, 平均年龄 (45.5±3.7) 岁, 2组年龄38-58岁, 平均年龄 (44.7±3.8) 岁。均选用冠心病心绞痛非急性期, 并有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患者。其他入院常规检查均正常。
1.2 方法
2组对照组采用钙离子阻滞剂硝苯地平+β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磺脲类格列本脲治疗, 1组治疗组在2组的基础上加用曲美他嗪, 用法用量均相同, 其中曲美他嗪20mg, 3次/d, 饭后服用, 治疗10周。所有患者于用药期间 (10周) 均采取早餐前空腹、早餐后2h指端游离血, 采用正常血糖胰岛素钳夹技术做血糖、胰岛素水平监测, 并在每天例行查房时间测量所有患者血压, 并记录。
1.3 统计学方法
对文中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血压水平对比见表1。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收缩压差异明显, 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胰岛素水平、血糖水平对比见表2。
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 治疗组餐后2h的胰岛素计量和血糖水平均优于对照组。并且, 就治疗组自身而言, 治疗后的胰岛素水平和血糖水平明显下降。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
3结论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 冠心病患者大都因肥胖, 血脂异常及高血压, 并且伴有糖尿病。血脂异常升高会导致高血压, 高血压常常伴随冠心病, 进而产生脂肪酸, 脂肪酸氧化即会引起葡萄糖转化异常, 胰岛素注射剂的使用是胰岛素抵抗患者的胰岛素敏感度下降, 血糖增高, 血脂增高, 恶性循环[2]。经研究表明胰岛素抵抗主要因为遗传因素引起多基因突变叠加, 加上肥胖导致体内游离脂肪酸、抵抗素增多, 胰岛素抵抗更加严重[3]。
表1数据和表2数据表明, 治疗组添加曲美他嗪的治疗效果中, 血压下降较对照组有明显差异;两组治疗前餐前和餐后血糖及胰岛素水平大致相同, 但治疗10周后, 治疗组的统计数据明显好于对照组, 并且, 治疗组治疗前与治疗后的餐后血糖、胰岛素水平也有明显差异。曲美他嗪治疗主要有以下优势: (1) 曲美他嗪作为传统的抗心绞痛药物, 起效速度不及硝酸类药物, 但是其具有抗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及加压素的作用, 这类药物的作用与血管内皮舒张素相似, 无需借助血管内皮细胞即可产生扩张血管的作用, 故可以改善心肌缺血。 (2) 降低心肌耗氧量, 通过扩张静脉, 降低心室壁张力, 通过扩张动脉, 降低心脏射血阻力, 从而减少心肌耗氧量[4], 因此既可降低血糖也可降低血压, 本研究结果证实, 对于冠心病并胰岛素抵抗的患者临床降糖效果显著, 对于血压的控制效果良好。 (3) 曲美他嗪可抑制脂肪酸氧化, 加强心肌葡萄糖代谢, 提高心肌细胞工作效率, 改善外周血葡萄糖浓度, 维持血氧平衡。 (4) 钙离子拮抗剂硝苯地平副作用有头痛、头晕、乏力、血压下降、心率增快及局部水肿等, 曲美他嗪与之比较, 几乎无上述症状, 用药安全性良好[5]。故曲美他嗪一方面具有改善心肌缺血的作用, 另一方面具有加快葡萄糖代谢, 具有一箭双雕的效应, 可以有效改善冠心病并胰岛素抵抗患者的胰岛素水平[6]。
综上, 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并胰岛素抵抗的疗效较为理想。通过相关文献记载, 曲美他嗪的对于心绞痛的临床疗效被界内一致肯定[7], 在今后的临床治疗中, 特别是2型糖尿病并胰岛素抵抗的患者, 可应用曲美他嗪治疗, 同时还可以预防冠心病的发生, 降低患者的血压, 临床治疗优势明显。
摘要:目的 观察评估曲美他嗪对冠心病并胰岛素抵抗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50例冠心病 (非急性期) 并胰岛素抵抗患者 (两组患者均伴发高血压) 随机分为1、2两组, 1组为曲美他嗪+硝苯地平+美托洛尔+磺脲类降糖药治疗组, 2组为硝苯地平+美托洛尔+磺脲类对照组, 治疗10周,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餐前空腹和餐后2h血糖、胰岛素水平, 监测血压, 并整理对比胰岛素敏感指数。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血压、血糖、胰岛素水平降低, 胰岛素敏感指数升高, 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对于冠心病伴有糖尿病且胰岛素抵抗的患者, 曲美他嗪的治疗效果较传统用药更佳, 临床疗效值得肯定。
关键词:曲美他嗪,冠心病,胰岛素抵抗,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胡晖, 周昭仑, 杨希立.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患者胰岛素抵抗的临床疗效[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008, 28 (8) :1479-1480.
[2]侯春兰, 张岁龙, 贾妃娟.曲美他嗪对老年冠心病患者胰岛素抵抗的临床观察[J].实用老年医学, 2007, 21 (5) :338-340.
[3]Fragasso G, Piatti PM, Monti L.Short and longterm beneficial effects of trimetazidine in patients with diabetes and ischemic cardiomyopathy[J].American Heart Journal, 2003, 05 (11) :536-537.
[4]贾伟平, 陆俊茜, 高鑫, 等.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一相胰岛素分泌和胰岛素敏感性评估[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07, 23 (2) 100-103.
[5]Monti LD, Setola E, Fragasso G.Metabolic and endothelial effects of trimetazidine on foream skeletal muscle in patients with type 2diabetes and ischemic cardiomyopathy[J].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ology 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 2006, 01 (12) :326-327.
[6]侯明英.曲美他嗪治疗糖尿病合并冠心病102例临床观察[J].重庆医学, 2008, 37 (10) :1098-1099.
胰岛素抵抗与冠心病论文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方法
主要选择2014年1月到2015年1月到我院进行治疗的患有糖尿病性冠心病的80例患者进行临床试验治疗。将80例患者随机平均分成A、B两组。其中A组有40名患者,男性患者为22例,女性患者为18例,年龄44-73周岁,平均(54.3±0.13),体质量的指数(BMI)为(26.2±1.43)kg/m2。B组有40名患者,男性患者为21例,女性患者为19例,年龄43-79周岁,平均(56.1±1.29),体质量的指数(BMI)为(26.3±0.17)kg/m2。在进行治疗之前停止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和转换酶抑制剂(ACEI)的各类药物。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体质量的指数上无显著差异(P>0.05)。
1.2 治疗方法
对A、B两组的患者都进行饮食的控制和降糖西药的治疗,降糖西药包括:胰岛素促分泌剂、拜糖平、二甲双胍等。并对冠心病患者进行常规治疗,采用硝酸酯类药物和抗凝剂的肠溶阿司匹林。同时对于血脂较高的患者可以适当增加降脂药物的服用。B组患者在以上降糖西药和冠心病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施加中药的通心络胶囊,剂量为每天3次,每次4粒,在饭后进行服用。治疗的周期3个月。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的前后,早晨的空腹血糖变化(EPG,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和服用75克葡萄糖后的两个小时的血糖变化(2h PG)以及空腹的胰岛素水平(FINS,采用化学发光法)和糖化血红蛋白的水平(Hb Alc,采用微柱法)。并检测凝血的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部分凝血酶原时间。观察的结果采用稳定模型分析法来合理计算胰岛素的抵抗指数(HOMA-IR)。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两组患者在进行三个月一个疗程的治疗之后,其血糖的指数、糖化红血红蛋白水平和血液高凝的状态以及胰岛素的抵抗指数都发生明显变化。
2.1从表1中可以看出,在进行三个月的治疗之后,两组的FPG、2h PG、Hb Alc、HOMA-IR都得到明显的改善,但是B组采用的中药通心络胶囊的综合疗法的改善状况更加的明显,均为(P<0.01)。
2.2从表2中可以看出经过三个月的治疗之后两组的糖尿病性冠心病患者的血液高凝的各项指标(PT、APTT、FIB)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3讨论
经过多年的研究和临床治疗表明,患有糖尿病的患者必非糖尿病患者更容易患冠心病。是因为糖尿病患者通常伴有高血糖、胰岛素的抵抗能力下降、血液呈现高凝的状态,这些并发症都有可能引起冠心病,因此在进行治疗时就必须通过药物增强胰岛素的抵抗能力和凝血状况的下降。而通心络胶囊作为一种中成药,由人参(可以益气补虚)、水蛭(阻止凝血酶对纤维蛋白原的作用,起到降压调脂的作用)、蝉蜕、蜈蚣、冰片、赤芍等多种名贵的中药制成,可以在临床中应用心血管病的治疗。可以有效的改善胰岛素的抵抗和血凝的状态,防止糖尿病患者动脉硬化和冠心病的发生。
本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在进行原有的常规冠心病治疗的基础上,采用通心络胶囊进行配合治疗的方法,可以有效的提升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抵抗和血液高凝状态的改善。因此具有降脂抗凝和活血通络的作用,并且通过试验分析通心络在治疗糖尿病性冠心病上具有明显的疗效,因此可以进行积极的推广。
摘要:目的分析通心络胶囊在改善糖尿病冠心病患者胰岛素抵抗和改善血液高凝状态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2014年1月到2015年1月近一年的80例糖尿病冠心病患者,并将他们随机平均分成A和B两组。A组主要采用降糖的西药以及治疗冠心病的常用西药进行临床治疗,B组则采用降糖西药和其它常用的冠心病治疗西药的基础上,在增加一定的通心络胶囊进行综合治疗,按照每天服用3次,每次4粒的药量进行。经过一段时间的临床治疗进行观察在治疗之前和治疗之后A、B两组的患者的胰岛素抵抗的指数(HOMA-IR)以及血液高凝指标的变化值。结果 通过三个多月的临床治疗,两组患者的血糖(Hb Alc)和血红蛋白(HOMA-IR)以及血液高凝的指标都有了明显的改善。结论 通心络胶囊在改善糖尿病冠心病患者胰岛素抵抗以及血液高凝方面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因此应该得到进一步的治疗推广。
关键词:通心络胶囊,糖尿病冠心,胰岛素抵抗
参考文献
[1]何金波,焦俊芳,王超等.通心络对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胰岛素抵抗、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J].河北医药,2012,34(8):1130-1132.
胰岛素抵抗与冠心病论文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7月至2011年9月住院并行冠脉造影确诊冠心病患者155例, 依1999年糖尿病诊断标准 (WHO) 制定糖尿病诊断标准:空腹血糖 (FPG) ≥7.0mmol/L和或餐后2h血糖≥11.1mmol/L分2组。CHD66例, 男34例, 女32例;年龄50~80岁, 平均 (62.32±9.23) 岁。CHD伴IR89例, 男50例, 女39例;年龄45~82岁, 平均 (60.30±8.23) 岁。冠心病标准:冠脉造影官腔直径狭窄程度≥50%。对照组为健康者40例, 男25例, 女15例;年龄48~79岁, 平均 (60.20±8.42) 岁。排除1型糖尿病、肝/肾功能障碍及急慢性疾病、药物等引起胰岛素抵抗因素。三组年龄, 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一般检查:询问病史对受试者抽取清晨空腹静脉血, 于无抗凝剂无菌离心管中, 2h内离心10min, 2000转/min分离血清, 以备用测定脂联素水平。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3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脂联素水平对照组 (14.93士1.54) µg/m L、CHD组 (9.52±0.89) µg/m L, CHD不伴IR组 (7.67±0.64) µg/m 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l1.65, P<0.05) 。与对照组 (14.93士1.54) µg/m L相比, CHD组 (9.52±0.89) µg/m L和CHD伴IR组 (7.67±0.64) µg/m L水平偏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q=4.78、5.13, P<0.05) ;CHD组与CHD伴IR组相比, 两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 (q=4.26, P<0.05) 。
3 讨论
脂联素是脂肪细胞为主分泌一种重要细胞因子, 正常生理条件下有显著调节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及改善胰岛素抵抗等作用。冠心病发病中一个主要因素是脂代谢紊乱[1,2]。
动脉硬化与脂联素水平下降关系: (1) 与内皮细胞: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炎症及黏附及血管内平滑肌的增殖与迁移;调节脂代谢[3]。 (2) 抑制成熟巨噬细胞。巨噬细胞内形成大量泡沫细胞。脂联素抗炎症反应关键是成熟巨噬细胞吞噬活性及脂多糖诱导肿瘤坏死因子-a抑制表达[4]。 (3) 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与迁移[5], 抑制动脉平滑肌细胞内生长激素施展的茵栀黄合成来保护血管。均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综上所述, 本研究中血清脂联素水平冠心病伴胰岛素抵抗组中最高, 其次单纯冠心病组, 正常对照组最低, 三组具有明显差异且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说明脂联素与冠心病及胰岛素抵抗负相关, 血清脂联素可能有保护作用, 与胰岛素抵抗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相关。
摘要:目的 探讨冠心病或伴胰岛素抵抗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关系。方法 选择标准冠心病患者155例, 据稳态模式评估法评价胰岛素抵抗指数≥2.8, 分冠心病无胰岛素抵抗组 (CHD不伴IR) 66例, 冠心病伴胰岛素抵抗组 (CHD伴IR) 89例, 对照组采用ELISA法测定脂联素水平健康者40例。结果 血清脂联素水平, 单纯冠心病组 (9.52±0.89) μg/mL, 冠心病伴胰岛素抵抗组 (7.67±0.64) μg/mL明显小于对照组 (14.93士1.54) μg/mL, 存在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1) ;在单纯冠心病与冠心病伴胰岛素抵抗患者存在差异也同样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血清脂联素可能具有保护性作用, 与胰岛素抵抗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相关。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胰岛素抵抗,血清脂联素
参考文献
[1]刘超.代谢综合征.回顾与展望[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06, 26 (20) :1581-1584.
[2]万晓京, 张一娜.老年冠心病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的测定及相关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6, 26 (10) :1323-1325.
[3]LuQi, AlessandroD, JoAnnE, et a1.Adponectin genetic ariability, plasma adiponectin, and cardiovascular risk in patients with type2 diabetes[J].Diabetes, 2006, 55 (5) :l512-1516.
[4]OuchiN, KiharaS, FunahashiL eta1.Re.ciprocal association of C-reactive protein with adiponectin in blood stream and adi-posetissue[J].Circulation, 2003, 107 (7) :671-674.
胰岛素抵抗与冠心病论文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3年6月—2013年12月中日友好医院心血管中心门诊和住院病人,痰瘀型MS16例,痰瘀型MS合并CHD 17例,健康对照者14名。
1.2诊断标准
MS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2004年修订版;冠心病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79年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及世界卫生组织临床命名标准化联合专业组《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MS、冠心病的中医辨证标准均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1.3 纳入标准
年龄35岁~75岁;符合上述诊断标准的痰瘀型MS、MS合并冠心病病人,冠心病病人需在稳定期内,确诊需经过冠状动脉造影或冠脉CTA,或心脏超声提示既往心肌梗死;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急性心肌梗死;血液系统疾病;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内分泌疾病者;肝肾功能不全或肺心病;恶性肿瘤病人;参加其他临床试验者。
1.5 临床信息及标本采集
记录病人及健康对照者的一般情况(吸烟、饮酒等)、主要伴发疾病、治疗情况、中医症状、一般检测项目。每位受试者脱去外衣和双鞋后,测量身高、体重、腰围、血压、心电图;冠心病病人需根据冠脉造影资料,记录冠脉病变狭窄部位和程度。所有入组者空腹抽取肘静脉血10mL,5mL送中日友好医院检验科测定常规生化指标;5 mL以3 500r/min离心20min,分离血清,放入-80℃冰箱保存。
1.6 观察指标和测定方法
生化指标如谷丙转氨酶(ALT)、肌酐(Cr)、尿酸(UA)、尿素氮(BUN)、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空腹血糖(FPG),由中日友好医院检验科进行检测。ELISA方法检测空腹血清胰岛素(FINS)、脂联素。试剂盒购自USCN、上海联硕。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FINS(mIU/L)×FPG(mmol/L)/22.5,该指数越高,表明胰岛素抵抗程度越严重。
Gensini积分(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积分):采用Gensini评分系统对每支血管病变程度进行定量评定,其评分计算由两部分组成。根据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确定基本评分:无任何异常发现为0分,冠状动脉狭窄≤25%为1分,<50%为2分、<75%为4分、<90%为8分、<99%为16分、100%为32分。根据冠状动脉病变部位确定评分系数:(1)左冠状动脉主干×5,前降支近段×2.5,中段×1.5,心尖支×1,第一对角支×1,第二对角支×5;回旋支:近段×2.5,钝缘×1,远段×1,后降支×1,后侧支×0.5;(2)右冠状动脉:近段×1,中段×1,远段×1,后降支×1。以每一冠状动脉的狭窄评分乘以该病变部位的系数,即为该病变的积分(一位病人如有多处病变,则各病变的积分累计总和为该病人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总积分)。
1.7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数据进行方差齐性检验,多组数据间比较采用单因素Anova方差分析,相关分析采用等级相关,单因素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资料
3组病人性别分布、年龄具有可比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腰围:3组呈逐渐递增趋势,健康对照组最低,单纯MS组、CHD合并MS组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生化指标:3组血ALT、Cr、TC、TG、HDL-C、LDL-C、hsCR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A在CHD合并MS组水平最高,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单纯MS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空腹血糖单纯MS组最高,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HD合并MS组虽较健康对照组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2.2 脂联素、HOMA-IR比较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脂联素水平呈逐渐下降趋势,CHD合并MS组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OMA-IR水平呈逐渐上升趋势,单纯MS组、CHD合并MS组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FINS水平3组无明显差异。详见表2。
2.3 脂联素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脂联素与性别相关,女性水平低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346,P=0.017);与有无高血压呈负相关,有统计学意义(r=-0.347,P=0.017);与腰围、有无糖尿病、hsCRP呈负相关,但无统计学意义(r=-0.276,P=0.060;r=-0.286,P=0.052;r=-0.154,P=0.301)。
2.4 以脂联素为应变量的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
以脂联素为应变量,性别、吸烟、腹围、有无糖尿病、有无高血压、TC、TG、HDL-C、LDL-C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分析,最终性别、高血压、HDL-C进入回归模型,有统计学意义(r2=0.340,P=0.013;r2=-0.347,P=0.017;r2=0.287,P=0.032),从标准化系数看,高血压对脂联素的影响最大。
2.5 以Gensini积分为应变量的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
CHD合并MS组,以Gensini积分为应变量,性别、吸烟、腹围、有无糖尿病、有无高血压、TC、TG、HDL-C、LDL-C、脂联素、HOMA-IR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分析,显示Gensini积分与脂联素相关,有统计学意义(r2=0.520,P=0.032)。
3 讨论
脂联素是由脂肪细胞分泌的一种特异性蛋白,具有保护血管内皮、抗炎、抗AS的功能,同时还具有抗糖尿病、维持胰岛素敏感性等作用。Hotta等[3]研究报道,血浆脂联素水平在CHD病人中显著降低。Nakamura等[4]报道,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较稳定型心绞痛病人及健康对照者血浆脂联素水平更低,提示低脂联素血症不仅是CHD的一个独立的不同于其他传统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而且与ACS的发病发展有关。
本研究结果显示:单纯MS组、CHD合并MS组病人的脂联素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均有明显降低,尤其CHD合并MS组脂联素水平更低。冠状动脉造影(CAG)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而Gensini评分是CAG基础上最全面的AS评价指标,同时反映冠脉狭窄的严重程度。本研究显示,CHD合并MS组病人脂联素水平与Gensini积分有明显的相关性,脂联素水平随AS病变程度的发展呈进行性下降,在由单纯MS向CHD的演变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AS发生及病变程度的重要标志因子。
本研究显示脂联素水平有性别差异,女性脂联素水平明显低于男性,这与文献报道女性高于男性不同。脂联素在循环中的浓度较高,但它在肥胖病人体内的水平却低于消瘦者。除了与肥胖呈负相关外,在IR和糖尿病病人中,脂联素水平也降低,内脏性肥胖是脂联素水平下降的独立预报器。因此,MS的诸多特点都与脂联素呈负相关。本项目由于研究周期仅为1年,无法收集更多的健康对照者及病人,性别差异尚需进一步大样本的研究进行验证。
本研究中脂联素与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相关性分析显示,脂联素与高血压、HDL-C具有相关性,控制血压、提高HDL-C的水平有助于提高脂联素水平。Iwashima等[5]研究提示低脂联素血症为原发性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张志伟等[6]提示低脂联素血症与原发性高血压密切相关。Marcin等[7]研究发现血浆脂联素浓度在高血压病病人明显减低,且与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呈负相关,认为脂联素在高血压发病过程中起一定作用。
脂联素是肥胖病人体内唯一表达水平下降的脂肪细胞因子,同时也是与AS发生关系最为密切的因子,是A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有人提出存在一个脂肪-血管调节轴,调节着AS的发生与发展,而脂联素则可能是联系二者的桥梁[8]。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脂联素与许多AS的危险因素如高血脂、原发性高血压、肥胖等密切相关,因此脂联素可能通过对这些危险因素起作用来调控AS的发生、发展。本研究显示,控制腰围、血压和血糖等心血管危险因素,可升高脂联素水平,改善IR,减轻对血管内皮的损伤,减轻或延缓AS的发展。冠心病一、二级预防中不仅需要控制体重、降压、控制血糖、调脂、抗血小板、扩张冠状动脉等对症治疗,更要把防治其本质的IR放在重要地位。脂联素的可调控性与血管保护性使其具有潜在的治疗价值、疾病诊断和疾病预测价值,它不仅对心肌梗死后的心肌具有保护作用,而且还可以用来预测发生心肌梗死病人的预后情况[9]。Shioji等[10]研究表明,接受介入治疗术的心肌梗死病人脂联素浓度高的一组,MACE事件(全因死亡、再梗死、冠脉再次重建、因充血性心力衰竭入院、脑梗死)发生率较脂联素低的一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脂联素还可能是一种胰岛素的增敏剂,加速脂肪酸氧化,促进糖转运及降低肝糖输出,有望成为一种新的治疗IR的药物。
MS、MS合并CHD痰瘀型病人脂联素水平明显降低,脂联素水平与冠脉狭窄程度明显相关;脂联素水平降低所引起的IR加重了AS进展,在MS发展为CHD中起到了一定作用,而脂联素水平可反映IR和冠心病病情的严重程度,有一定的疾病诊断、预测价值。IR是一慢性炎症过程,IR对血管的损伤也是长期、慢性的过程,中医讲求“治未病,不治已病”,血管内皮损伤是IR的早期阶段,因此应从保护血管内皮入手,对MS病人进行早期干预,才能有效防止和延缓AS的发生、发展,防止MS向CHD的演变,最终降低冠心病发病率与病死率。在早期干预方面,中医药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而IR的形成与痰瘀密切相关,痰瘀病人较非痰瘀HOMA-IR增高,具有更明显的脂质紊乱、更高的hs-CRP水平、更高的颈动脉硬化和斑块检出率,其患CHD的风险更大[2]。
研究证实很多活血、化痰的中药都具有保护血管内皮的作用,因此可选择活血化痰的复方制剂,围绕IR,从保护血管内皮角度对MS和CHD病人进行大样本的干预随访研究,不仅为CHD的防治提供一种新的诊疗思路,亦可为CHD的客观化辨证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鹿小燕,曹洪欣.冠心病从“痰瘀相关”论治探讨[J].中医杂志,2010,51(2):101-103.
[2]朱亚琴,程晓霞,张伟成,等.代谢综合征痰浊瘀阻型与胰岛素抵抗及患冠心病风险等关系研究[J].福建中医药,2011,42(1):6-7;11.
[3]Hotta K,Funahashi T,Arita YJ,et al.Plasma concentrations of a novel adipose-specific protein adiponectin in type 2diabetic patients[J].Arterioscler Thromb Vasc Biol,2000,20(6):1595-1599.
[4]Nakamura K,Shimada K,Fukuda D,et al.Implications of plasma concentrations of adiponectin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J].Heart,2004,90(5):528-533.
[5]Iwashima Y,Katsuya T,Ishkawa K,et al.Hypoadiponectinemia is an independent risk factor for hypertension[J].Hypertension,2004,43:1318-1324.
[6]张志伟,林泽鹏,徐验,等.高血压病患者血清脂联素浓度的变化及其意义[J].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05,11(2):13-14.
[7]Marcin A,Wiecek A,Funahashi T,et al.Decreased plasma adiponectin concentration in patients with essential hypertension[J].Am J Hypertens,2003,16(1):72-77.
[8]刘岩,邹大进.脂联素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保护作用[J].中国临床康复,2003(7):2969-2970.
[9]Shibata R,Izuniya Y,Sato K,et al.Adiponectin protects against the development of systolic dysfunction following myocardial infarction[J].Mol Cell Csrdiol,2007,42(6):1065-1069.
肥胖与胰岛素抵抗研究进展 篇7
1 内分泌机制
脂肪组织不仅是能量储存器官, 而且它还是一个内分泌器官, 脂肪组织可以分泌多种激素和细胞因子参与IR的发生及发展[1]。
1.1 脂联素 脂联素是一个30KDa的脂肪组织特异性蛋白, 可增加胰岛素敏感性[2]。在人及动物模型中血浆脂联素水平下降都伴随着肥胖和胰岛素抵抗[3]。脂联素的水平在Pima印第安人和日本人群中与高胰岛素血症及胰岛素抵抗的程度呈负相关[4]。动物模型研究发现, 给予脂联素治疗能改善动物的IR[5]。在肝脏, 脂联素能增加胰岛素敏感性, 降低脂肪酸的内流, 增加脂肪酸的氧化, 并减少肝糖输出[6]。在骨骼肌中, 脂联素通过激活AMP激活蛋白激酶 (AMPK) 的磷酸化和活化, 同时刺激肌细胞中的脂肪酸氧化和葡萄糖摄取, 减少肝脏糖异升, 使体内葡萄糖水平下降[7]。
1.2 瘦素 瘦素是一种脂肪组织分泌的16Kda蛋白, 为肥胖基因的产物。瘦素的主要功能是调控进食和能量消耗。其作用机制是将体内脂肪储存的信息传送到下丘脑和弓状核, 通过下调神经肽Y (NPY) 而抑制食欲, 同时兴奋交感神经, 增加能量的消耗, 从而减轻体重[1]。人类循环中瘦素水平与空腹胰岛素浓度及身体脂肪比例密切相关, 这使瘦素肥胖和胰岛素抵抗综合征的一个标志物。在高胰岛素正糖钳夹条件下, 给大鼠输注瘦素可引起摄取急剧增加[8]。相反, 长期给予瘦素将引起有利的代谢变化, 包括腹部脂肪减少, 肌肉甘油三酯堆积减少[9]。瘦素引起的机体组分的改变与骨骼肌胰岛素敏感性的改善有关[9]。瘦素与肥胖密切相关, 瘦素缺乏和瘦素抵抗可以导致肥胖, 肥胖又可以导致IR。
1.3 抵抗素 抵抗素是近年确定的一种10Kda的脂肪组织特异性激素。在抵抗素与IR关系的研究中, 目前存在不同观点, 多数学者认为抵抗素与IR呈正相关。动物实验表明, 高脂饮食喂养可使小鼠抵抗素水平显著升高, 同时伴有肥胖并表现为IR[1]。但抵抗素与IR的关系目前存有争议。研究发现, 肥胖时抵抗素mRNA基础表达受抑制, 提示抵抗素可能未直接参加IR的发生[1]。因此, 对抵抗素在肥胖及胰岛素抵抗中的临床参考意义尚需更进一步的研究。
1.4 游离脂肪酸 (FFA) 研究表明, 肥胖患者中的FFA是普遍升高的。取自肥胖、胰岛素抵抗个体的肌肉表现出对循环FFA摄取和氧化能力下降[10]。肥胖的2型糖尿患者肌肉外的脂肪酸代谢缺陷可造成肌细胞内甘油三酯堆积和骨骼肌脂毒性作用[11], 提示在肥胖和胰岛素抵抗患者肌肉内脂肪酸氧化受损和FFA转运增多对肌肉胰岛素抵抗具有协同作用[12]。
1.5 TNF-α TNF-α主要由单核巨噬细胞产生, 脂肪和骨骼细胞也能少量分泌, 无论肥胖患者还是动物模型的脂肪细胞TNF-α均过度表达, 与肥胖相关胰岛素抵抗的发生有关。TNF-α可能通过以下机制导致胰岛素抵抗:抑制胰岛素受体及受体底物 (IRS) -1/ (IRS) -2 酪氨酸磷酸化, 而促进丝氨酸、苏氨酸磷酸化, 从而干扰胰岛素受体及其下游IRS磷脂酰肌醇3激酶 (PI-3K) 通路的信号传导, 下调肌细胞葡萄糖转运体 (GLUT) -4的基因表达及 (GLUT) -4由细胞内向细胞膜转位, 降低脂蛋白酶的活性, 刺激肝脏的脂肪酶分解[13,14]。人体研究表明, 伴有IR的肥胖个体脂肪组织TNF-αmRNA表达及TNF-α分泌物增多, 且与空腹血浆胰岛素水平及体重指数呈正相关, 当体重下降时, 其表达水平也随之减少。
1.6 白介素 (IL-6) Fernander-Real等[15]发现IR状态诸如肥胖、糖耐量减低及2型糖尿病时, 血浆IL-6水TNF-α平较正常者升高2~3倍, 在控制体重指数和体脂含量后血浆IL-6水平减低, 胰岛素敏感性改善。李伟民等[16]对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研究发现, 血浆IL-6含量升高与胰岛素敏感指数呈负相关。
1.7 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 (PAI-1) PAI-1能降低纤溶, 并促进血栓形成, 是心血管病发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子。近期研究发现, 脂肪组织也能分泌PAI-1。肥胖者血浆PAI-1水平升高, 并与体脂总量相关, 而且网膜脂肪PAI-1的生成量大于皮下脂肪[14]。PAI-1可能是腹型肥胖导致心血管疾病的一个重要因素[17]。内脏型肥胖患者PAI-1产生增多, 且与TNF-α分泌增多显著相关。但独立于胰岛素、甘油三酯和血糖水平[13]。
2 炎性反应
几个大型流行病研究资料已证实了在2型糖尿病和非糖尿患者群中胰岛素抵抗与系统炎症的联系[18]。脂肪组织可产生很多促炎症性因子, 包括TNF-α, IL-6, CRP以及MCP-1等。这些促炎症性因子可诱发胰岛素抵抗, 并导致许多代谢并发症, 包括2型糖尿病及动脉硬化[18]。在肥胖和胰岛素抵抗状态下, TNF-α在白色脂肪组织中的表达增多。多种机制参与TNF-α的这种代谢效应, 包括对胰岛素信号传导的直接作用, 下调胰岛素正常作用所需的基因, 通过刺激脂解而升高FFA, 下调PPARα[19]。另外, IL-6也可以促进脂解, 且与高甘油三脂血症生成有关, 还参与肥胖有关的FFA升高。而且, IL-6诱导肝细胞胰岛素抵抗。近来还发现MCP-1可损害脂肪细胞的胰岛素敏感性[20]。
3 氧化应激
氧化应激是动物或人体在肥胖的情况下出现脂肪堆积, 导致ROS和抗氧化剂不能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在H2O2直接干预以及其他物质 (如葡萄糖氧化酶) 诱导脂肪细胞内氧化应激水平升高, 导致胰岛素抵抗的细胞模型中, 氧化应激可以增加基础状态的葡萄糖转运, 抑制胰岛素刺激下的葡萄糖转运, 导致胰岛素抵抗[21]。最近Houstis[22]等在Nature上指出:ROS是多种诱导因素导致胰岛素抵抗的共同通路。肥胖患者腹部脂肪过度堆积由于对胰岛素抑制脂肪分解作用的不敏感, 引起游离脂肪酸持续而过度释放, 在肝脏导致脂代谢异常, 在肌肉组织引起肌细胞胰岛素抵抗, 还可以导致胰岛B细胞功能下降, 而PAI-1、TNF-α, IL-6、MCP-1等水平升高, 这些脂肪细胞因子最终导致胰岛素抵抗[21]。
4 脂肪细胞分化异常与胰岛素抵抗
脂肪细胞数量和体积的过度增加, 是胰岛素抵抗发生的重要标志之一[23], 单纯的脂肪细胞增生并非发生胰岛素抵抗的决定性因素, 脂肪细胞的分化调控异常才是糖、脂代谢紊乱以及胰岛素抵抗发生的关键因素[24], 脂肪组织分化障碍导致不能产生足够数量的成熟脂肪细胞来容纳过多的能量, 从而导致脂肪细胞体积增大, 进而引起脂肪细胞一大抵抗。临床研究显示长期应用TZD治疗者体重会增加, 但并没有显示体重增加者胰岛素抵抗加重, 可能与PPARY改变脂肪组织在体内的分布有关[24]。
【胰岛素抵抗与冠心病论文】推荐阅读:
痴呆与胰岛素抵抗11-05
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07-02
胰岛素的应用与治疗06-29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论文08-04
胰岛素治疗05-11
胰岛素泵06-16
胰岛素制剂06-25
胰岛素用药10-09
胰岛素泵11-06
胰岛素降解酶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