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岛素注射治疗(共10篇)
胰岛素注射治疗 篇1
1 型糖尿病作为儿童糖尿病的主要内容, 其主要患病人群是儿童和青少年群体。 导致1 型糖尿病产生的病因主要是有遗传因素、自身免疫系统的不健全、环境因素, 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导致患儿起病较为急剧, 体内胰岛素严重不足, 并容易发生酮症酸中毒, 常见症状为体重急剧下降、四肢无力、身体消瘦、口渴、尿频、食欲大增。 常规的基础治疗方法虽然较有成效, 但是并不能对所有患病儿童都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缺乏针对性, 针对于这种状况, 该院儿科在临床应用方式上采取了以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胰岛素结合营养治疗为主, 并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 旨在帮助糖尿病患儿尽快走出疾病困扰,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统计该院儿科诊室在2006 年6 月—2015 年6 月共收治的1 型糖尿病儿童26 例, 其中男患儿13 例, 女患儿13 例, 年龄范围在1~13 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 (9.51±3.27) 岁, 空腹血糖平均为 (16.53±7.13) mmol/L, 餐后2 h血糖平均为 (22.18±4.81) mmol/L, 将26 组糖尿病患儿随机分成两组, 并且根据观察研究, 两组糖尿病患儿在性别、年龄、糖尿病病情上均无明显差异。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治疗方法对13 个糖尿病患儿采取对照组治疗方法, 以基础治疗为主。 对1 型糖尿病采用的是美国敦力公司生产的Min Med508 型胰岛素泵, 胰岛素采用的是格列吡脲等药物[1]。 糖尿病患儿胰岛素用量以5 岁为分界点, 5 岁前为0.5U/ (kg·d) , 5 岁后为0.6~1.0U (kg·d) 。糖尿病患儿在进入青春期时的胰岛素用量也是有明显差异的, 患儿在11~12 岁之间处于青春期快速生长前的阶段, 此时胰岛素注射量为0.7 U/ (kg·d) , 12~18 岁的青春期阶段的胰岛素注射量为1.0~1.5 U/ (kg·d) 。 基础量等于总量的50%~60%除以24 h为每小时的注射的量, 另外的40%~50%除以3 是每天三餐前半小时注射的负荷量, 早餐前由于体内抗胰岛素的激素分泌相对较多, 因此胰岛素用量大些[2];短效胰岛素作用的适宜时间为2~4 h, 因此午餐前用量最小, 吐过睡前不用胰岛素, 晚餐前胰岛素用量要比午餐前多些, 反之, 则要减少在晚餐前的用量, 睡前用量更少, 以此来防止夜间低血糖。
1.2.2 观察组治疗方法比较组治疗方法是在采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结合营养干预的方式来对患儿的糖尿病进行治疗, 以在保证糖尿病患儿健康正常的生长发育的基础上, 满足其对营养的需求, 通过对饮食的合理控制, 减少对胰岛素B细胞的负担, 减少酮症酸中毒的程度并防止相关的儿童糖尿病的并发症。
临床医师针对糖尿病患儿病情开出相应的饮食医嘱报告后, 通过医学营养师对家长和患儿进行营养的宣传教育, 加强医院、家长和患儿三方关系的密切配合和有效沟通, 严格按照饮食医嘱报告进行饮食规划, 不得擅自添加食物。 同时儿科医师针对糖尿病患儿的年龄、性别, 计算出相应的BMI指数, 结合劳雷尔指数, 判断患儿的人体充实程度和营养状况, 最终制定相应的体质评价报告, 对身体消瘦的患儿提高对热量的需求, 对肥胖者则需要降低热量, 并且对不同患儿制定合理的运动量, 保证每天热量的合理提供。 对小于10 岁的患儿, 提供热量为410.15k J (100kcal) / (kg·d) ;大于十岁的患儿热量提供为289.32~337.18k J (70~80kcal) / (kg·d) [3]。在饮食中要选择糖分较多的食物, 如面粉、玉米等, 避免纯糖份食物。 在原则上不采用含淀粉高的食物, 如果一旦食用, 应该削减部分主食从而取代淀粉。 严格控制患儿对于零食的摄入量, 对于水果的使用应在两餐之间并在血糖控制良好的条件下。 蛋白质占总热量的20%, 应选取鱼、奶等优质蛋白, 但是对于肾功能不健全的患儿则要严格限制。 脂肪占30%, 应以植物油为主, 严格限制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取。 加强对新鲜蔬菜的食用, 为患儿身体提供必要的维生素。 在饮食方式上, 要按时按点, 定时定量供给, 切忌用煎炸的烹调方法[4]。
1.3 统计方法
该次研究中, 运用SPSS软件将所有得出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将所有结果进行归纳, 采用卡方t检验的方式, 得出具体数值, 用P表示, 若P小于0.05, 就表示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13 例患儿经治疗之前的血糖指标为:空腹状态下血糖值为 (16.23±3.21) mmol/L, 餐后2 h的血糖值为 (23.25±1.53) mmol/L, 在经过常规胰岛素注射治疗方式之后, 空腹血糖值为 (13.56±2.05) mmol/L, 餐后2 h的血糖值为 (18.36±2.39) mmol/L。
观察组13 例患儿治疗前空腹状态下血糖值为 (16.68±3.52) mmol/L, 餐后2 h的血糖值为 (22.96±2.17) mmol/L, 在经常规胰岛素注射治疗加营养干预治疗之后的血糖指标为:空腹血糖值为 (8.85±2.91) mmol/L, 餐后2 h的血糖值为 (11.99±2.43) mmol/L (表1) 。
注:*P<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经卡方t检验对比两组患者之间的血糖变化指标, 得出P值小于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胰岛素泵是是通过人工智能的方式来控制, 进行脉冲式皮下注射方式, 具有可调节性, 对体内基础胰岛素分泌进行模拟, 同时, 在就餐时, 设定餐前胰岛素注射和根据就餐的食物和数量进行控制, 从而达到控制餐后血糖的目的[5]。 运用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1 型糖尿病, 符合患儿的生理需求, 对在短时间内控制血糖的波动具有一定程度上的良好效果。 营养干预作为治疗儿童糖尿病的基本措施, 可以使患儿的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更具有针对性、全面性和普遍性的特点, 从而起到减轻胰岛素B细胞的负担作用。 儿童1 型糖尿病运用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胰岛素与营养干预相结合的方式可以更有效的杜绝和降低低血糖的反应程度。 在对照组的13 例儿童1 型糖尿病患者中, 出现了低血糖的情况。 而在观察组的13 例患儿中, 经过营养干预与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胰岛素相结合的治疗, 临床反应良好, 血糖得到明显控制。 儿童1 型糖尿病在身体新陈代谢稳定的前提下, 进行合理适量的运动, 有利于身体的恢复和增加肌肉的活动程度, 对胰岛素的控制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同时对葡萄糖的利用有利于对血糖的合理控制。 儿童糖尿病患儿的运动量需要与胰岛素用量和营养规划进行合理的调整搭配, 保证身体机能的正常运行。 对1 型糖尿病儿童患者的治疗, 行常规胰岛素注射具有着一定的治疗效果, 但在此基础上加行营养干预治疗则效果更为良好, 因此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通过实践研究营养干预结合注射胰岛素治疗儿童糖尿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统计该院于2006年—2015年收治的1型糖尿病儿童患者共计26例, 将所有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两个组, 每组患儿13例。对照组患儿行常规基本治疗方式进行治疗, 观察组患儿在基本胰岛素注射治疗基础之上加行营养干预治疗, 对比两组患儿经治疗后的血糖指标恢复情况。结果 对照组13例患儿经治疗之前的血糖指标为:空腹状态下血糖值为 (16.23±3.21) mmol/L, 餐后2 h的血糖值为 (23.25±1.53) mmol/L, 在经过常规胰岛素注射治疗方式之后, 空腹血糖值为 (13.56±2.05) mmol/L, 餐后2 h的血糖值为 (18.36±2.39) mmol/L;观察组13例患儿经常规胰岛素注射治疗加营养干预治疗之后的血糖指标为:空腹状态下血糖值为 (16.68±3.52) mmol/L, 餐后2 h的血糖值为 (22.96±2.17) mmol/L, 在经过常规胰岛素注射治疗加营养干预方式之后, 空腹血糖值为 (8.85±2.91) mmol/L, 餐后2 h的血糖值为 (11.99±2.43) mmol/L。经卡方t检验对比两组患者之间的血糖变化指标, 得出P值小于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1型糖尿病儿童的患者的治疗, 行常规胰岛素注射具有着一定的治疗效果, 但在此基础上加行营养干预治疗则效果更为良好, 因此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营养干预,胰岛素,治疗,儿童糖尿病
参考文献
[1]施萍.1型儿童糖尿病的诊断与治疗[J].中国社区医师, 2011 (9) :5.
[2]王树朋, 钱华, 王大路.备受关注的儿童糖尿病[J].中国实用医药, 2010 (20) :263-264.
[3]李豫川, 巩纯秀.儿童糖尿病血糖管理[J].医学与哲学 (临床决策论坛版) , 2010 (11) :18-20+25.
[4]杨婕, 徐能义, 王昆鹏.儿童及青少年糖尿病营养治疗研究进展[J].包头医学院学报, 2013 (6) :118-121.
[5]吴临爱.儿童糖尿病的护理干预[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28) :298-299.
解读注射胰岛素 篇2
选好注射部位
根据人生理结构的差异,胰岛素的注射以腹部吸收最快,其次是上臂、大腿和臀部。选择注射部位时应考虑不同部位间的吸收差异。为了防止注射部位的增生或萎缩,应该注意轮换注射部位,专家推荐在一个区域内轮换注射,而不是每次注射轮换到不同部位。这种方法可以降低每天的吸收差异。
注射胰岛素的不良反应
在开始进行胰岛素注射治疗后,一定要注意观察不良反应,如果有以下不良情况就应该及时就医。
1.低血糖反应:多见于胰岛素剂量过大,未按时进餐,肝肾功能不全的病人表现为头昏、心悸、多汗、饥饿甚至昏迷。
2.皮下脂肪营养不良:长期使用非纯化胰岛素或长期在一个部位注射时,出现皮下脂肪营养不良,表现为皮下凹陷、硬节等。
3.胰岛素过敏:见于使用动物胰岛素或非纯化胰岛素,分为局部与全身性过敏,局部过敏仅为注射部位及周围出现斑丘疹、瘙痒;全身过敏可表现为荨麻疹,过敏性紫癜,严重者可出现过敏性休克,危及生命。
4.胰岛素水肿:糖尿病未控制前,体内有失水,失钠,细胞外液减少,一旦接受胰岛素治疗,血糖控制后,体内水钠潴留,出现颜面与四肢水肿,一般数日内可自行吸收。
5.体重增加:在注射胰岛素后引起腹部肥胖,为高胰岛素血症的表现,可改用纯化胰岛素,以减少胰岛素用量。
胰岛素的剂型
目前临床上用的大部分是人胰岛素,按照胰岛素的起效时间可分为短效、中效、长效。短效胰岛素起效时间约为半小时,持续6小时,中效胰岛素的起效时间约为1小时,高峰为8~10小时。所以短效胰岛素可控制第一餐后的血糖,中效胰岛素可控制第二餐后的血糖,根据不同需要可以选用不同的胰岛素,此外还有一种混合胰岛素。
普通胰岛素的一般应在饭前30分钟皮下注射。
胰岛素的注射次数
胰岛素注射治疗 篇3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分析2012年12月—2014年12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100例妊娠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100例患者均符合WHO妊娠糖尿病各项诊断标准。 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两组,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 观察组50例产妇的年龄在21~36岁,平均年龄为(27.61±5.63)岁, 产妇的孕周在26~37周,平均孕周为(31.29±4.11)周; 对照组患者的年龄在23~28岁,平均年龄(28.31±5.73)岁, 孕周为23~39周,平均孕周(29.47±4.15)周。 比较可知, 观察组与对照组孕妇的年龄、性别等基础资料差异无统计学差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入选的患者先根据其体重、孕周等情况控制饮食, 确保每天的摄入饮食量均能达到妊娠期所需的营养和热量,并及时指导患者展开适量的运动。观察组给以胰岛素泵持续输注治疗,具体操作为:在输注基础量诺和灵R,随之在餐前皮下输注负荷量诺和灵R,输注药物的基础量和负荷量均占50%,分时段设定输注。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分次皮下注射治疗,一般在餐前30 min皮下注射适量的诺和灵,依据患者的血糖水平及时调整胰岛素剂量,把血糖掌控在理想范围内。 使用动态血糖监测仪器检查患者的血糖水平,对比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血糖达标时间、血糖漂移度、胰岛素用量等指标变化情况。
1.3评价指标
孕妇血糖达标评价标准:空腹血糖≤5.3 mmol/L (95 mg/d L),餐后1 h患者的血糖≤7.8 mmol/L(140 mg/d L), 用餐后2 h孕妇血糖≤6.7 mmol/L(120 mg/d L)。 低血糖判定指标为:患者血糖水平≤2.8 mmol/L,临床表现为头晕。出汗、肌肉颤动等低血糖反应,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孕妇及新生儿并发症发生率。
1.4统计方法
该次研究采用SPSS 20.0标准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采用(±s)表示计量资料,用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组间分别采用t、χ2检验,如果P<0.05,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比较两组孕妇血糖达标时间、血糖漂移度及胰岛素用量情况
观察组孕妇血糖达标时间比对照组短,且观察组胰岛素用量少于对照组,血糖漂移度更小,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比较两组孕妇不良结局发生率
由表2可知,观察组孕妇妊高征、剖宫产、羊水过多或过少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新生儿并发症发生率
观察组与对照组新生儿呼吸窘迫、早产儿、巨大儿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比对照组低,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临床对妊娠期间怀孕产妇重视度日益提高,然而,妊娠期患者各项疾病发病率出现不同程度的升高,妊娠期糖尿病是糖尿病一种主要类型,严重威胁女性妊娠患者的身体健康,也对母体胎儿生长发育存在重要影响。妊娠糖尿病发病率较高, 主要发病因素是患者血糖过高,从而引发一系列并发症, 妊娠糖尿病是糖尿病常见的病症。 相关研究表明,引起妊娠糖尿病的主要因素如下:1不正确生活习惯:孕妇出现妊娠糖尿病的主要因素就是孕妇不正确的生活习惯,引起血糖过高,加之多数孕妇活动量少,这成为妊娠期孕妇得糖尿病的主要原因[3]。 孕妇在妊娠时期,体内拮抗胰岛素水平明显升高,特别是胰岛素功能储备不达标或胰岛素分泌量减少,也会出现妊娠糖尿病。 2肥胖:肥胖也是引起糖尿病或糖耐量减少的危险性因素, 加大妊娠期糖尿病患病率。 其他各类因素如:患者的年、 文化水平、饮食结构等因素与肥胖有着协同关系。 3家族史:糖尿病家族史也是妊娠期孕妇出现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存在糖尿病家族史的患者是无糖尿病家族史的1.55倍。为提升妊娠糖尿病孕妇的临床治疗效果,该次研究使用2种胰岛素注射方法对患者实施治疗,并针对小剂量、大剂量胰岛素使用不同的注射方式临床疗效展开研究。 使用胰岛素治疗糖尿病患者,因胰岛素自身是胰岛素B细胞分泌的主要蛋白质激素,也是人体唯一的降血糖激素,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患者血糖分解及糖原等物质合成。 妊娠糖尿病患者给予胰岛素治疗过程中,患者因其体重、饮食等方面因素的差异胰岛素注射剂量有所差异,临床注射小剂量胰岛素时,医护人员必须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操作,传统注射法与胰岛素泵持续输注效果存在明显差异。 妊娠糖尿病孕妇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依据自己的饮食习惯、孕前体重、运动强度等制定合理的饮食方案,合理设定餐次,尽可能少食多餐[4]。 适量运动不单有利于母婴健康,也能更好地控制糖尿病, 妊娠糖尿病患者必须给予胰岛素治疗,妊娠糖尿病患者最好不要口服降糖药,防止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 妊娠糖尿病孕妇发病时间多出现在妊娠期间,所以,采用胰岛素治疗受到时间的限制,孕妇妊娠各个时期产妇注射胰岛素出现漏液几率与患者所用胰岛素注射量存在一定联系,这就要求医护人员对患者注射胰岛素时,尤其是大于18 U胰岛素时,要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注射, 提升自身的操作水平。 确保胰岛素所用剂量的准确性, 提升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及达标率。
产妇妊娠中期或晚期因孕周的明显增加,孕妇体内的孕酮、胎盘胰岛素酶等抗胰岛素物质不断增加,促使产妇对胰岛素敏感度不断下降[5]。 同时,为确保机体维持正常的糖代谢水平,胰岛素的需求量明显增加。 如果产妇胰岛素分泌受到限制,妊娠期无法正常代谢,从而表现出血糖增高的症状,导致原有糖尿病孕妇的病情加重或出现妊娠糖尿病,严重影响孕妇及新生儿的身体健康。目前,GDM临床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方法包含传统多次皮下注射和胰岛素泵持续输注两种,有文献报道可知, 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患者的依从性极差,不适合产妇多餐进食的需求,某些轻度妊娠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效果更理想,但对于重症和I型妊娠糖尿病患者是因多次皮下注射无法及时达到血糖控制标准[6]。 相关研究可知, 胰岛素泵持续注射与传统多次皮下注射法比较, 存在以下优点:1GDM病症导致孕妇代谢和消耗明显增加, 极易出现低血糖的情况,妊娠中期、晚期具备胰岛素拮抗作用的激素例如:孕酮、雌激素、糖皮质激素等分泌明显增多,导致血糖水平有所升高,促使GDM孕妇血糖水平一直处在不稳定状态,血糖严重波动难以控制[7]。 胰岛素泵持续输注能有效改善或解决上述问题, 胰岛素泵通过设定灵活时段参数,及时调整基础胰岛素输入量,从而有效控制患者血糖水平。2GDM患者应该少食多餐,若每次进餐前注射胰岛素,传统的皮下注射方法显得过于繁琐,也不能较好的控制输注剂量。 胰岛素泵持续输注可以持续向GDM患者输入相应的胰岛素,也可以把追加的胰岛素分次展开小剂量注入,能有效减少胰岛素总输注量。 3胰岛素泵持续输注方具有体积小、 操作简单、便于携带等优点,输注胰岛素借助一根纤细的导管进行输注,输注完成后可以随时更换胰岛素,防止传统皮下注射产生的痛苦[8]。 胰岛素泵输注方可以缩短血糖达标时间,从而减轻持续性高血糖引起的毒性作用。 上述优点说明胰岛素泵连续输注法血糖达标时间更短、所用胰岛素剂量小、降低低血糖发病率等,改善母婴生活的质量和水平[9]。 孕妇妊娠期间若无法及时有效的控制血糖水平,导致孕妇出现羊水过多,妊高征、 酮症酸中毒等并发症,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早产儿、巨大儿、低血糖等并发症发病率[10]。 该次研究可知,观察组孕妇剖宫产、呼吸窘迫、巨大儿等指标发生率比对照组低, 且观察组新生儿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由此可知,早期控制妊娠糖尿病孕妇血糖水平,能有效预防或降低母婴并发症发生率。 因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会增加患者血糖控制时间, 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低血糖发生率。 该次研究中,观察组给予胰岛素泵持续输注合理控制血糖,观察组与对照组孕妇的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用量、血糖漂移度各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由此可知,胰岛素泵输注能准确模拟正常胰岛素细胞分泌,借助独特的生理性脉冲及时调整胰岛素输注量,从而有效控制机体血糖水平, 及时控制夜间和空腹血糖水平。
4结语
综上所述,妊娠胰岛素孕妇给予胰岛素泵持续输注治疗,能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血糖达标时间短等优点,能更好得将患者血糖控制在标准水平,提升孕妇及新生儿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和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方法注射胰岛素治疗妊娠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收集该院于2012年12月—2014年12月收治的100例妊娠糖尿病患者展开研究,根据注射方法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n=50)和对照组(n=50),观察组使用胰岛素泵连续输注治疗,对照组给予传统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孕妇血糖达标时间比对照组低,血糖漂移度、胰岛素用量均比对照组少,且观察组孕妇及新生儿不良症状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胰岛素作为临床治疗妊娠糖尿病最有效的治疗方法,能有效控制患者的血糖水平,尽可能保障孕妇及婴儿的身体健康,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注射胰岛素后如何加餐 篇4
我今年65岁,患糖尿病已经20多年了。最近1年来,我开始使用胰岛素进行治疗,每天注射3次。为了更好地控制病情,我在平时尽量少吃饭、多吃菜,在晚上则只吃菜,不吃饭。但近1个月以来,我经常在夜间发生低血糖,十分痛苦。请问,我应如何加餐才能避免发生低血糖?
北京 张华
张华读者:
低血糖对人的危害极大。人脑细胞的能量来源是糖,人们发生严重低血糖若超过2个小时,就可使脑组织出现不可逆的损伤,严重时可导致患者昏迷,甚至有生命危险。因此,使用胰岛素进行治疗的糖尿病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合理地制定饮食方案,不要一味地减少进食量。
糖尿病患者若需每日注射3次胰岛素进行治疗,应在胰岛素发挥最强作用以前的时间段,如上午9~10时、下午3时及晚间睡前酌情加餐。如果经常在夜间出现低血糖,应检测一下凌晨3点的血糖水平。此时的血糖值如果在正常值以下,患者就可在睡前进食一些食物。睡前加餐的时间可为餐后3小时或睡前1小时。一般来说,在每次加餐时应吃约25克(半两)的主食。此外,糖尿病患者在加餐时还应注意以下两点:
1.不要单纯进食肉类或蛋类食品,而应适当吃一些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如大米、面食、玉米、燕麦、高粱米、红薯等。
2.进食量不要过大,以免导致体重超标,使病情恶化。
胰岛素注射治疗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2月—2013年1月间该院收治的儿童糖尿病患者90例 , 男41例 , 女49例 , 患者均确诊为1型糖尿病[1]。以每组45名患者随机分为A组及B组。A组平均年龄 (7.58±1.32)岁 , 平均空腹 血糖值 (12.82±3.4)mmol/L, 平均餐后 血糖值(17.28±3.0)mmol/L;B组平均年龄 (7.91±1.98) 岁 , 平均空腹血糖值 (12.31±3.4)mmol/L, 平均餐后血糖值 (17.36±4.1)mmol/L。两组患儿年龄构成、性别结构、血糖水平及病症类等治疗前基线资料 , 各方面相比较 ,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A组所有患儿于3餐前进行皮下胰岛素注射。但需根据患儿的实际血糖水平对患儿每次注射的胰岛素进行量的调整。原则上早餐胰岛素注射量要大于中餐胰岛素注射量。
对B组所有患儿则以胰岛素泵借助输液管导针刺入患儿皮下 , 注射器活塞由胰岛素电池驱动达到将胰岛素注入患儿体内的目的。胰岛素泵在使用时 , 注意调节胰岛素每次的注入量。
对比A、B两组患儿于治疗前后血糖的变化状况 , 分别记录两组所用胰岛素的量、血糖达标时间及各种不良反应情况。
1.3 统计方法
采用了SPSS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综合处理和分析 , 计数资料以 x2进行比较检验 , 计量资料以t检验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糖水平变化
通过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的观察比较 , 发现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后血糖均下降 , 均得到良好控制。但A组患儿的空腹血糖及餐后血糖下降幅度均少于B组 ,B组患儿治疗后糖化血红蛋白比率显著低于A组 , 两组对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具体见表1。
2.2 胰岛素使用情况
A组餐后的血糖达标时间显著长于B组 , 且其胰岛素用量显著多于B组 (P<0.05)。治疗过程中 ,A组共计发生3例穿刺点感染 ,2例针刺伤 ,3例药错误注射物剂量 , 总计8例 , 注射意外发生率达17.8%;而B组共计发生穿刺点感染1例 , 漏液现象1例 , 总计2例 , 注射意外发生率仅为4.44%, 显著低于A组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具体见表2。
3 讨论
该次临床研究表明 , 持续皮下注射胰岛素在临床上的治疗效果明显较多次皮下注射效果更为合理有效。持续皮下注射胰岛素更有利于缩短餐后的血糖达标时间 , 降低胰岛素的使用量。出现这种效果的原因在于 , 持续的胰岛素皮下注射有效的模拟了胰腺的功能 , 持续供给胰岛素 , 另胰岛素的释放过程与机体的正常生理过程更为相符。同时 , 该注射方式的安全性也因同一原因有所增高 , 减少了穿刺次数 , 有效避免了局部感染 , 又能够使胰岛素得到更加准确且稳定的吸收[3]。
胰岛素注射治疗 篇6
关键词:糖尿病,胰岛素,人性化护理
糖尿病发病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是由体内胰岛素相对不足或绝对不足而造成的临床综合征。目前,该病尚无有效根治手段,仅能通过应用降糖药及饮食控制或注射胰岛素控制病情,改善症状。合理、有效的临床护理,对保证疗效、促进患者健康有较大意义[1]。现搜集2014年1月—2015年1月该院糖尿病注射胰岛素治疗患者58例,总结性分析人性化护理的方法及应用效果,并将分析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搜集2014年1月—2015年1月该院糖尿病注射胰岛素治疗患者58例,根据护理方式不同分成两组。实验组中女患者和男患者分别是12例、17例,共29例,病史均是(9.62±1.13)年,范围是4~19年,年龄均是(58.78±5.46)岁,范围是41~74岁,组中3例合并眼部病变,3例肾病,4例皮肤感染。对照组中女患者和男患者分别是11例、18例,共29例,病史均是(9.70±1.09)年,范围是3~18年,年龄均是(58.66±5.52)岁,范围是40~75岁,组中4例合并眼部病变,3例肾病,5例皮肤感染。实验组与对照组的临床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实验组接受人性化护理,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常规护理包括病情分析、血糖监测等。人性化护理具体如下。
1.2.1 健康教育
做好知识教育,向患者讲解糖尿病的基础知识,包括病因、症状、并发症等,使患者正确认识糖尿病;向患者介绍注射胰岛素的重要性及治疗机制,使患者了解治疗作用及功能,认识到胰岛素治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将疾病知识及胰岛素知识制成手册,发放给患者,便于患者随时随地接受宣教;对宣教效果较差的患者,开展一对一指导,根据患者文化程度不同,予以讲解,对患者提出的疑问应及时、详细、热情解答。
1.2.2 示范教育
对患者进行注射示范,通过一对一教育,向患者讲解如何识别胰岛素种类,介绍正确注射步骤,演示如何正确安装胰岛素笔、如何选择注射用具,重视示范教育的实效性及个体化;针对年龄较大、记忆力差、文化程度低、视力差的患者,叮嘱其反复练习,同时做好对家属的相应指导;定期开展讲座,发放注射流程表,通过图示、文字等说明正确注射方法,并现场示范,向患者讲解注射注意事项,即进针慢、推药慢和拔针慢,注射后停留12~20 min,预防药液渗出。
1.2.3 心理指导
与患者多沟通,采用尊重、贴切、真诚的语言,加强语言交流,了解患者不良心理状况产生的原因,对其疾病痛苦及精神压力等给予充分理解、同情,不得表现出厌恶、不耐烦等。对于出现恐惧、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的患者,进行针对性心理指导,向患者讲解疾病的可控制性,为其介绍临床疗效较好的真实病例,增强患者康复信念,指导患者密切、积极配合治疗,保证疗效。护理期间,定期评估患者心理及情绪状态,根据评估结果,进行相应指导。
1.2.4 低血糖护理
指导患者出现饥饿感、出汗、烦躁、视物模糊、心悸、头痛等症状时,应警惕是否为低血糖,及时监测血糖;倡导患者规律运动、定量定时进餐,随身携带饼干或糖果,携带急救卡;注射胰岛素时,应保证剂量准、时间准、剂型准,预防因注射错误或用药错误导致低血糖;发生低血糖后,指导患者立即进食甜点、水果或饮糖水,对病情严重者使用葡萄糖20~40 mL,静脉注射,并及时通知主治医生,调整药物用量。
1.2.5 社会支持
根据患者日常生活及工作具体情况,制定治疗方案,避免注射时间与生活工作等发生冲突;提倡家属多关心、多陪伴患者,给予患者充分支持、理解、配合,创造一个良好、积极、和谐的支持环境,促进患者健康。
观察对照组与实验组护理效果,对比有效率。评估两组依从性,比较优良率。采用问卷方式调查两组满意度,并对比分析。
1.3 效果标准
1.3.1 护理效果
无效:患者经相应护理后,血糖、尿糖较护理前上升,或未有效控制;有效:患者经相应护理后,血糖、尿糖较护理前明显降低;显效:患者经相应护理后,血糖、尿糖基本恢复正常。以有效、显效作为护理有效率。
1.3.2 满意度
不满意:问卷评分<60分;基本满意:问卷评分60-80分;非常满意:问卷评分>80分。以基本满意、非常满意作为满意度。
1.4 统计方法
对本文所得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所得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所得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护理效果
实验组护理有效率是93.10%,2例无效,10例有效,17例显效;对照组护理有效率是79.31%,6例无效,13例有效,10例显效。实验组护理有效率较高(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依从性
实验组依从性优良率是96.55%,1例差,5例中,6例良,17例优。对照组依从性优良率是82.76%,5例差,8例中,10例良,6例优。实验组依从性优良率较高(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满意度
实验组满意度是96.55%,1例不满意,9例基本满意,19例非常满意。对照组满意度是86.21%,4例不满意,13例基本满意,12例非常满意。实验组满意度较高(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糖尿病临床症状具有“三多一少”特点,患者主要表现为多尿、多食、多饮、体质量下降。该病并发症较多,严重威胁患者健康,体现在脑、眼、心、肾等脏器,常见并发症有心血管疾病、微血管病变、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神经病变等[2]。大多数患者对注射胰岛素认识不足,或产生错误认识及偏见,出现恐惧、焦虑等不良心理,对病情恶化过于担忧,无法密切配合治疗,影响疗效;注射胰岛素给患者日常工作、生活等造成不便,生活质量下降,还可出现不良反应,如皮下硬结、皮肤红斑、脂肪萎缩、脂肪增生、低血糖等,若对低血糖反应无法有效预防及识别,则可导致严重后果[3]。
临床主张,在对患者进行胰岛素注射治疗的同时,应给予其相应护理,保证疗效,减少或避免不良反应,延缓病情发展,避免并发症,维护患者健康[4]。现阶段,人们不断加强对身心健康的重视程度,对护理工作开展及质量提出较高要求,加上护理服务逐渐向现代专科护理发展,在此背景下,常规护理因护理理念落后、措施不完善、工作缺乏系统性等弊端,无法满足患者需求,无法适应现代护理的快速发展,亟需寻找一种优质、高效、现代化护理模式。人性化护理是近几年兴起的全新模式,基础理论是“以人为本”,在该理论指导下,将患者作为护理工作的中心,结合患者需求,围绕患者展开一系列指导,改进工作,提高满意度[5]。在人性化护理下,根据患者不同文化、社会及身心需求,在精神、心理、情感等方面为患者提供护理服务,处处体现了对患者健康生命的关爱。与常规护理相比,人性化护理的工作理念较先进,工作更具全面性、系统性,措施更具针对性,患者能够获得精神、心理等方面的最佳体验,工作质量高。
在本研究中,实验组与对照组分别接受人性化护理、常规护理,结果显示,实验组护理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分别是93.10%、79.31%,表明人性化护理的护理效果较显著。实验组依从性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分别是96.55%、82.76%,表明人性化护理对提高患者依从性具有重要作用。实验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分别是96.55%、86.21%,表明人性化护理的工作质量较高,患者比较满意。
综上认为,人性化护理在糖尿病注射胰岛素治疗患者中应用价值较大,护理质量高,效果显著,临床应重视。
参考文献
[1]孙修侠,陈淑侠,董勤.2型糖尿病患者心理性胰岛素抵抗及护理研究进展[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1):47-50.
[2]成端翠,叶春桃.胰岛素治疗患者焦虑状况及相关因素的调查分析[J].临床护理杂志,2010,9(1):20.
[3]聂丽娟,薛慧娟,祝捷.社区护理干预对减少家庭注射胰岛素不良反应的影响[J].上海护理,2011,11(3):44-47.
[4]宋波.人性化服务在糖尿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10):216--217.
胰岛素注射治疗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00例儿童糖尿病患者均是我院内分泌科收治的1型糖尿病患儿。观察组50例, 男童26例, 女童24例, 年龄在7~12岁之间, 平均年龄 (9.3±2.1) 岁, 空腹血糖水平为 (11.43±3.06) mmol/L;对照组50例, 男童27例, 女童23例, 年龄在6~11岁之间, 平均年龄 (9.8±2.3) 岁, 空腹血糖水平为 (11.57±3.14) mmol/L.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及空腹血糖水平方面无明显差异性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儿童糖尿病及1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参考《临床内分泌学》[2]。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儿采用餐前胰岛素皮下注射的治疗方式, 每天分3次用药, 即早、中、晚, 而胰岛素用量早、晚、中, 并根据患儿的具体血糖说平进行调节; 观察组采用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的治疗方式, 首先将胰岛素泵的引导针扎入皮下, 然后运用胰岛素泵的电动马达推动注射器的活塞以便于将胰岛素注入皮下, 再次过程中亦需要注意调节泵入的速度以控制胰岛素用量。
1.4 统计方法
运用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实施χ2及t检验, 以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治疗后血糖水平比较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空腹血糖分别为 (5.3±0.72) mmol/L和 (6.4±0.91) mmol/L, 其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 ,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餐后2 h血糖分别 为 (8.1±0.43) mmol/L和 (9.3±0.69) mmol/L其差异具 备统计学意义, 见表1。
2.2 两组患儿治疗结束后胰岛素用量及血糖达标时间对比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胰岛素用量分别为 (32.6±3.3) U/D和 (44.7±3.9) U/D, 其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 ,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血糖达标时间分别为 (4.9±2.1) d和 (9.4±3.7) d其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儿童糖尿病98%是1型糖尿病, 是由于胰岛细胞被破坏, 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而引起的以多尿、多饮、多食和体重下降等典型临床表现的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 需要终生治疗[3]。目前 , 儿童糖尿病的治疗方式以胰岛素多次皮下注射为主, 但资料显示持续皮下注射临床效果更为合理、有效[4]。该研究亦显示 , 持续胰岛素皮下注射更有利于缩短血糖达标时间, 降低胰岛素用量。
持续胰岛素皮下注射 (CS2) 能够模拟正常的胰腺功能, 实现胰岛素的持续供给, 使其释放过程更符合机体的生理过程。胰岛素24 h注入能够更好的调节肝糖输出, 同时调节外周组织对于糖的利用情况, 继而将空腹血糖控制在稳定水平, 降低低血糖的发生率。采用CS2安全性明显增高, 可减少穿刺次数, 避免局部的感染, 同时使胰岛素吸收的准确性及稳定性得到保障, 有效的避免了胰岛素的外漏及皮下沉积, 有利于血糖水平的控制。研究资料显示[5], CS2组发生刺伤、剂量错误、注射用具错误 、漏液情况等护理风险方面方面显著少于MS2组 ( P<0. 05) 。当然, CS2也存在一定的缺陷性, 其对于护理人员的护理技能的要求相对较高, 不利于在家中推广应用。
综上可知, CS2可有效的控制儿童糖尿病患儿的血糖水平, 缩短其血糖达标时间, 降低胰岛素用量, 且安全性高, 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杨昱, 刘超, 蔡可英.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在儿童糖尿病患者中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J].医学综述, 2010, 16 (18) :2797-2799.
[2]陈家伦.临床内分泌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1.
[3]古建平, 付晓荣, 卫海燕.胰岛素不同注射方式治疗儿童糖尿病的疗效及护理风险分析[J].广东医学, 2012, 33 (18) :2864-2866.
[4]蒋菊荣.胰岛素不同注射方式治疗儿童糖尿病的疗效及护理风险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10) :719-721.
胰岛素注射治疗 篇8
1 临床资料
对2008年7月-2009年6月在我科住院的75例糖尿病患者, 其中男45例, 女30例, 年龄34岁~86岁, 调查发现有15%的患者拒绝使用胰岛素, 有46%的患者对使用胰岛素存在疑虑。
2 相关因素分析
2.1 担心成瘾
大部分的患者都存在这方面的顾虑, 认为一旦使用便会产生身体依赖性且用量会越来越大, 以后永远不能摆脱胰岛素。
2.2 不重视, 怕麻烦
有些患者因为目前自我感觉良好, 自认为无需注射胰岛素;有些则认为病情非常严重时才用, 是治疗糖尿病的最后办法, 嫌每天需随身携带注射器太麻烦, 吃饭时间不自由。
2.3 担心转变为1型糖尿病
有些患者认为2型糖尿病无需胰岛素治疗, 只要口服降糖药就可以了, 如使用胰岛素就会转变为1型糖尿病。
2.4 害怕注射带来的痛苦
许多患者对注射有恐惧心理, 看见针头就害怕, 对一日多次注射不能接受。
2.5 认为注射程序复杂, 不能掌握
部分患者对需要自己注射有畏难情绪, 认为操作程序太复杂, 不能接受。
2.6 害怕发生低血糖
许多患者错误地认为使用胰岛素就会引起低血糖, 尤其是曾有过低血糖反应的患者, 对低血糖产生恐惧, 出现抗药情绪。
2.7 担心经济费用增加
有些患者认为使用胰岛素费用较高, 尤其是笔式胰岛素费用更高。
3 护理干预
3.1 心理护理
首先用温和的语言, 熟练的操作, 丰富的医疗护理基础知识取得患者的信赖, 主动与患者谈心, 了解患者的心理动态, 提供心理支持。做好家属及周围人员的思想工作, 强化家属相关糖尿病知识, 使其能给予糖尿病患者心理上和经济上最大的关心与支持, 消除疾病带来的苦闷, 提高患者治疗的积极性, 从而预防和降低并发症, 缓解经济负担, 提高生活质量。
3.2 健康教育
3.2.1针对害怕成瘾的患者, 向其讲解胰岛素是人体自身β细胞分泌的激素, 而糖尿病是由不同病因导致的β细胞分泌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引起, 注射胰岛素只是给予外源性的补充, 不会成瘾。
3.2.2针对不重视怕麻烦的患者, 要提醒患者正视疾病, 即使自我感觉良好也并不表示血糖控制得好, 应根据客观指标来确定疾病的严重程度。糖尿病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并发症。β细胞长期处于高血糖环境会加速它的凋亡, 这一改变是不可逆的。胰岛素对β细胞具有修复和保护作用, 只有早期使用胰岛素才能使β细胞得到最大可能的恢复, 以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生活质量得以保证。
3.2.3针对担心转变为1型糖尿病的患者, 向其讲解糖尿病的分型及特点, 病因不同不会相互转换。告知患者有些口服降糖药是促使β细胞分泌胰岛素, 其结果可导致β细胞衰竭, 早期使用胰岛素可以保护β细胞的功能。随着血糖的改善, β细胞功能的恢复, 机体自身对血糖的调控也可以得到恢复[1]。β细胞经过一段时间恢复后, 根据病情部分患者可继续接受口服降糖药的治疗。
3.3 减少胰岛素注射的疼痛
向患者展示胰岛素笔及笔用针头, 5 mm超细超短的针头让患者从感观上有一个心理的放松;提醒患者针头一次性使用, 有文献显示:胰岛素注射针头连续使用时间可达6次[2], 反复多次使用会使针头弯曲变钝, 阻塞污染, 引起疼痛并增加感染风险;不可用酒精清洁针头, 因其会除去针头的硅表层, 而此硅表层能减轻注射时的疼痛感[3]。胰岛素开封使用后, 常温保存28 d左右, 如天气炎热, 需放置冰箱, 要在使用前30 min从冰箱中取出复温后再注射, 以避免低温刺激引起的疼痛;应待酒精挥发干后再进行注射, 以避免酒精刺激引起的疼痛。注射时用正确手法捏起注射部位2 cm~3 cm宽的皮肤垂直进针, 使针头停留在皮下而不进入肌内, 以减少疼痛, 31G超细超短5 mm BD针头无需捏起皮肤也可以做到这一点, 使用更方便。更换注射部位, 每次注射都与上一次注射点距离2 cm左右, 有计划地进行部位轮换, 避免2周内在同一处注射, 避开皮肤感染处及皮下硬结。有调查证明[4]:1 d 3次以上的注射方法会使患者胰岛素注射的依从性很差, 治疗不能坚持下去。随着超长效胰岛素——甘精胰岛素应用于临床, 应用安全可靠, 1 d注射1次, 配合口服降糖药, 有效控制血糖。患者容易接受, 依从性好。
3.4 胰岛素注射强化指导
对注射胰岛素的患者在出院前1周有计划地进行强化指导, 在每次教新知识前复习前一次的内容。具体做法: (1) 告知患者其所用的胰岛素的类型及保存方法。 (2) 示范胰岛素笔及针头的安装和排气, 检查笔芯是否完整, 指导患者核对有效期, 检查笔有无损坏。边讲解边示范安装, 然后由患者自行按上述方法进行安装直到成功。 (3) 患者在护士指导下正确选择剂量, 并在护士协助下进行自我注射胰岛素。 (4) 通过彩色示教图及彩色注射部位卡正确选择注射部位并自行注射。须提醒患者注意注射后针头应保留在皮下15 s以上, 并继续按住注射键至针头拔出, 以保证剂量准确。经过反复数次练习至操作熟练。对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 由家属或陪护进行操作, 掌握这一技术。
3.5 预防低血糖
告知患者低血糖反应的典型症状及防治措施。向患者解释低血糖反应与不规则用药、未及时进食或进食过少、运动量过大的关系。指导患者定时定量进餐, 注射胰岛素后及时进食, 未进食前避免外出以防止低血糖的发生;尽量避免在运动的手臂或大腿注射胰岛素, 因其吸收较快, 容易造成低血糖;规律运动, 应在进食后1 h~2 h进行运动, 避免在胰岛素作用的高峰期运动和空腹剧烈运动;外出时随身携带糖果饼干及糖尿病急救卡片等, 以确保外出发生意外时得到及时救治。
4 小结
糖尿病已成为全球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 早期使用胰岛素已成为治疗糖尿病的主要方法。随着科学的发展, 胰岛素的剂型及使用方法不断更新, 给糖尿病患者带来福音。由于上述相关因素的影响使胰岛素治疗的依从性差, 直接影响了胰岛素治疗的实施及疾病的发展和转归。早期采取护理干预, 提高胰岛素治疗的依从性, 更好地控制血糖, 可防止和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翁建平, 李廷兵.短期持续胰岛素输注治疗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的影响[J].中国糖尿病杂志, 2003, 11 (1) :10~14
[2]张丽芳, 范丽凤.教育对使用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患者知识与行为的影响[J].现代护理, 2005, 11 (11) :831
[3]郑亚光, 范丽凤.患者使用胰岛素中出现的错误[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 2004, 23 (3) :115
您会注射胰岛素吗 篇9
◎注射前要先弄清胰岛素的含量
糖尿病患者皮下注射胰岛素时,首先要了解自己应该注射多少剂量的胰岛素。一般每瓶10毫升的胰岛素注射液含胰岛素400单位,即每1毫升胰岛素注射液中含有40单位胰岛素。但也有每瓶3毫升的胰岛素注射液含300单位的胰岛素。因此,患者在注射前一定要弄清楚自己所用的胰岛素注射液每毫升中含多少单位的胰岛素,以免因为注射剂量的错误而使患者发生低血糖或高血糖。
◎要学会使用不同种类的注射器
一般用于注射胰岛素的注射器有两种:一种为1毫升容量的普通注射器,也就是国产的注射器。这种注射器上标注的刻度单位为“ml”(毫升)。糖尿病患者要根据自己所用的胰岛素注射液含量进行单位换算。另一种注射器是注射胰岛素专用的,也就是美国BD公司生产的笔式胰岛素注射器。这种注射器是按每毫升胰岛素注射液中含40单位胰岛素制作的。糖尿病患者如果使用这种注射器,则不必再进行胰岛素的单位换算。
◎要选择正确的注射部位
对糖尿病患者来说,适合注射胰岛素的部位很多,如腹壁、双上臂外侧、臀部及大腿外侧等。注射胰岛素的部位不同可以影响人体对胰岛素的吸收。一般来说,在腹壁注射胰岛素吸收最快,双上臂外侧次之,臀部及大腿外侧则慢些。所以,长期在大腿外侧注射胰岛素的糖尿病患者,若偶尔改在腹壁上注射,就有可能发生低血糖。而长期在同一部位上注射胰岛素的患者,还会使局部组织吸收胰岛素的能力下降。此外,糖尿病患者一旦出现皮下脂肪营养不良,则会影响胰岛素的吸收。如果糖尿病患者的双上臂及腹壁两侧都出现了皮下脂肪营养不良现象,其控制血糖的效果就不会理想。所以,该病患者要注意保持注射部位的皮肤健康,严格按正确的方法注射胰岛素。
◎要讲究胰岛素的注射方法
注射前半小时应先将胰岛素从冰箱中取出,待药液温度接近室温时再注射。
操作者在注射前一定要洗手,再准备好注射器和酒精棉球等注射胰岛素时所需要的用品。
注射短效胰岛素时,应先用酒精棉球消毒注射液的瓶盖,然后用注射器抽取与所需胰岛素注射液等量的空气,并将其注入胰岛素的药瓶内,再用左手将胰岛素的药瓶倒转,用右手持注射器抽取胰岛素注射液。
如果注射中效或长效胰岛素,应将胰岛素注射液的药瓶平放在手心中,用双手夹住药瓶,来回滚动十下左右,让瓶内药液充分混匀,再按上述方法进行注射。
自行混合两种剂型的胰岛素时,必须按上面的步骤先抽取短效胰岛素,再抽取中效或长效胰岛素。如果把中效或长效胰岛素混入短效胰岛素的药瓶内,这瓶胰岛素则不能再继续使用了。
选好注射部位后,要用酒精棉球消毒注射部位的皮肤,待酒精干后,用一只手将注射部位的皮肤捏起约1寸左右,用另一只手将针头的一半以45度角刺入注射部位,再推注药液,然后放松提起的皮肤。针头要在皮下停留10秒钟左右再拔出,不可按揉注射部位。
胰岛素注射治疗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 年1 月—2015 年2 月100 例糖尿病患者, 这100 例糖尿病患者均经相关检查确诊, 通过随机分组的方法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患者50例。
实验组糖尿病患者的年龄在40~73 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 (57.62±5.51) 岁, 病程在4~18 年之间, 平均病程为 (9.20±1.14) 年, 男性患者占本组总例数的56.00% (28例) , 女性患者占本组总例数的44.00% (22 例) , 该组中, 6 例患者存在皮肤感染, 5 例患者伴有肾病, 5 例患者伴有眼部疾病。
对照组糖尿病患者的年龄在42~73 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 (57.71±5.49) 岁, 病程在4~20 年之间, 平均病程为 (9.23±1.17) 年, 男性患者占本组总例数的54.00% (27例) , 女性患者占本组总例数的46.00% (23 例) , 该组中, 7 例患者存在皮肤感染, 4 例患者伴有肾病, 4 例患者伴有眼部疾病。 经比较, 2 组糖尿病患者的基本资料 (年龄、病程、性别、并发症等) 方面,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对照组50 例糖尿病患者接受常规的护理, 即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定时给予患者血糖监测等。 实验组50例糖尿病患者在以上基础上接受人性化护理。
1.2.1 健康教育护理人员为糖尿病患者讲解糖尿病的相关知识, 主要包括糖尿病的发病原因、具体临床症状以及相关并发症等, 这样可以使得患者对糖尿病进行正确的认识。 同时, 护理人员应为糖尿病患者讲解注射胰岛素治疗的机制以及治疗的效果, 告知患者胰岛素治疗具有较高的有效性以及安全性。 护理人员可以将糖尿病的相关知识以及胰岛素治疗的相关知识制作成健康手册, 将健康手册发放给患者, 使得患者可以充分了解糖尿病的相关知识。 部分糖尿病患者对糖尿病宣教的效果较差, 护理人员可以通过一对一的方式指导患者, 并根据糖尿病患者文化水平的差异性, 给予患者相应的指导。
1.2.2 示范教育护理人员可通过注射示范的方法为糖尿病患者讲解胰岛素的种类, 为患者正确讲解胰岛素注射的具体步骤以及胰岛素笔的安装方法、注射用具等。若糖尿病患者的视力较差、 文化程度较低、 记忆力较差、年龄较大, 护理人员则应叮嘱患者反复进行练习, 并可以通过指导糖尿病患者的家属来帮助患者掌握胰岛素注射治疗的方法。 护理部门可以通过定期开展讲座的方式, 为患者发放胰岛素的具体注射流程表, 并且可以通过文字、 图示等方法来说明胰岛素的正确注射方法, 并可现场进行示范。 同时, 护理人员应向糖尿病患者或者糖尿病患者家属讲解胰岛素注射时的相关注意事项, 即进针、推药以及拔针均要做到缓慢, 在注射胰岛素治疗之后, 应停留12~20 min, 这样可以预防药物渗出[4]。
1.2.3 心理指导糖尿病患者常伴有不良的心理, 即焦虑、紧张、抑郁等。 护理人员应多与糖尿病患者沟通, 充分尊重患者, 对患者治疗的痛苦以及治疗的精神压力进行理解。 与患者交流时, 护理人员应保持充分的耐心, 不可表现出不耐烦、厌恶等情绪。 护理人员与患者充分交流之后, 可以对患者的心理情况进行一定的了解, 护理人员以此给予患者针对性的心理指导。 护理人员可为患者讲解疾病治疗效果较好的案例, 同时为患者讲解疾病的可控制性, 以此增加患者治疗的信心, 使得糖尿病患者接受治疗的依从性得以提高。
1.2.4 低血糖护理护理人员及时告知患者低血糖的相关症状, 如头痛、心悸、视物模糊、烦躁、出汗、饥饿感等, 若患者出现以上症状, 则表示患者可能出现低血糖的情况, 因此, 糖尿病患者应及时进行血糖监测, 了解自身的具体血糖水平, 从而接受相应的治疗。 护理人员可以倡导患者定时定量进餐, 指导患者进行规律性的运动。 糖尿病患者可以随身携带饼干等零食以及急诊卡, 以此对低血糖症状进行及时的处理。 糖尿病患者在接受胰岛素注射治疗时, 应保证注射的剂型准、时间准、剂量准, 从而预防因用药错误、注射错误而出现的低血糖情况。 若糖尿病患者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出现低血糖的情况, 则应指导患者立即饮糖水、进食水果以及甜食, 若患者的病情较为严重, 则可给予患者20~40 m L的葡萄糖进行经脉滴注[5], 同时, 护理人员应将患者的具体临床症状告知相关的医生, 从而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
1.2.5 社会支持护理人员可根据糖尿病患者的具体工作和生活情况, 为患者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避免患者的工作以及生活与其治疗产生冲突。 护理人员告知糖尿病患者家属家庭的陪伴和关系对患者治疗的重要性, 患者家属应给予糖尿病患者充分的配合、理解以及支撑, 为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提供良好、积极的环境, 从而使得患者治疗的效果得以提高。
1.3 观察指标
对2 组糖尿病患者经注射胰岛素治疗以及相关护理的效果作分析。 将糖尿病患者治疗的效果分为显效、有效以及无效这3 个等级, 即:显效:糖尿病患者经相关治疗以及护理之后, 其尿糖以及血糖水平基本恢复至正常的水平。 有效:糖尿病患者相关治疗以及护理之后, 患者的尿糖水平以及血糖水平较治疗以及护理前有明显的改善。 无效:糖尿病患者经相关治疗以及护理之后, 患者的尿糖水平以及血糖水平较治疗前并无明显的改善, 甚至出现病情加重的情况[6]。 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同时对2 组糖尿病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进行比较,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来判断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 问卷调查总分为100 分, 其中分数在80 分以上表示十分满意, 分数在60~80 分之间为一般满意, 分数在60 分以下为不满意[7]。 总满意率=十分满意率+一般满意率。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22.0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时,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实验组糖尿病患者经注射胰岛素治疗以及人性化护理, 其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2.00%, 对照组糖尿病患者经注射胰岛素治疗以及常规护理, 其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8.00%。 实验组糖尿病患者治疗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1。
2.2 护理满意程度
实验组糖尿病患者经人性化护理, 其对护理的总满意率为98.00%, 对照组糖尿病患者经常规护理, 其对护理的总满意率为82.00%。 实验组糖尿病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2。
3 讨论
糖尿病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为多饮、多食、多尿以及体重减轻, 同时糖尿病患者较易出现并发症的情况, 对患者的肾、心、眼、脑等脏器以及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糖尿病患者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为神经病变、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微血管病变以及心血管疾病等[8]。
多数糖尿病患者会伴有焦虑、恐惧等不良心理, 患者过度担心自己的病情, 从而使得患者不能较好的配合治疗, 并影响糖尿病患者治疗的效果。 注射胰岛素治疗会对患者的正常生活以及工作造成一定的影响, 同时还可能导致患者出现皮肤红斑、 脂肪增生、 皮下硬结、脂肪萎缩以及低血糖等并发症[9], 若糖尿病患者经注射胰岛素治疗出现的低血糖不能被及时的治疗, 则会使患者出现严重的不良后果。
为患者实施注射胰岛素治疗时, 给予患者有效的护理, 可以缓解患者的不良心理, 增加患者治疗的依从性, 从而提高患者治疗的效果。 人性化护理是一种新型的护理模式, 其主要是以患者为中心, 为患者实施人性化的护理[10]。 该研究中, 主要给予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示范教育、心理指导、低血糖护理以及社会支持等个性化护理, 从而增加患者对糖尿病知识以及注射胰岛素治疗的了解程度, 缓解患者的不良心理, 防止患者因低血糖而出现不良后果, 使得患者可以在较好的环境中接受治疗。 该研究结果显示, 实验组糖尿病患者经注射胰岛素治疗以及人性化护理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 实验组糖尿病患者经人性化护理的满意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
综上所述, 给予糖尿病患者实施注射胰岛素治疗, 并给予患者人性化护理, 可以缓解患者的不良心理, 增加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 从而提高患者治疗的效果, 值得在临床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陆晚云.60例糖尿病注射胰岛素治疗与人性化护理的观察[J].中外医疗, 2012, 31 (20) :1, 3.
[2]黄明.糖尿病注射胰岛素治疗患者人性化护理体会[J].糖尿病新世界, 2015, 16 (11) :166-167.
[3]王春秀, 付庆敏, 张淑荣, 等.不同胰岛素注射方式及护理干预治疗糖尿病疗效分析[J].中国药业, 2014, 23 (9) :65-67.
[4]王明娟.糖尿病注射胰岛素治疗与人性化护理要点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 2015, 16 (11) :209-210.
[5]古建平, 付晓荣, 卫海燕, 等.胰岛素不同注射方式治疗儿童糖尿病的疗效及护理风险分析[J].广东医学, 2012, 33 (18) :2864-2866.
[6]王淑文.胰岛素联合格列美脲治疗糖尿病的护理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4, 23 (13) :1463-1465.
[7]张媛.糖尿病注射胰岛素治疗与人性化护理的观察[J].糖尿病新世界, 2014, 15 (20) :115.
[8]Hasan, N.M., Longacre, M.J., Seed Ahmed, M.et al.Lower succinyl-Co A:3-ketoacid-Co A transferase (SCOT) and ATP citrate lyase in pancreatic islets of a rat model of type 2 diabetes:Knockdown of SCOT inhibits insulin release in rat insulinoma cells[J].Archives of Biochemistry and Biophysics, 2010, 499 (1/2) :62-68.
[9]Lampasona V;Petrone A;Tiberti C.Zinc transporter 8 antibodies complement GAD and IA-2 antibodies in the ident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dult-onset autoimmune diabetes:Non Insulin Requiring Autoimmune Diabetes (NIRAD) 4 Non Insulin Requiring Autoimmune Diabetes (NIRAD) Study Group[J].Diabetes Care, 2010 (33) :104-108.
【胰岛素注射治疗】推荐阅读:
胰岛素泵注射08-21
地特胰岛素注射液05-13
重组人胰岛素注射液05-24
注射胰岛05-13
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10-20
胰岛素治疗05-11
重组甘精胰岛素注射液10-05
胰岛素治疗新进展08-22
胰岛素泵治疗患者须知07-14
胰岛素泵治疗的护理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