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岛素泵(共10篇)
胰岛素泵 篇1
引言
胰岛素泵又称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 (CSII) , 是近几十年来临床上模拟人体生理胰岛素分泌的一种胰岛素输注系统, 是糖尿病治疗中一种安全有效的选择。[1]
胰岛素泵的研制已经有50余年的历史, 它是一种治疗糖尿病的高科技微型化电子产品, 具有微量输注、血糖控制稳定、可靠性高等优点。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电子产品的数字化和智能化的迅速提升以及电机产业的发展, 各种IC芯片不断更新换代, 胰岛素泵的体积越来越微型化, 性能越来越优, 可靠性和稳定性越来越好。但随之而来的功耗问题越来越凸显。本文主要介绍胰岛素泵的一种低功耗策略—双机休眠策略显。
1 胰岛素泵的功能
胰岛素泵, 作为每日多次注射胰岛素的代替产品, 具有很好的预测性和减少严重低血糖的危险性。这也注定了它的功能十分的强大, 具体功能如下:
(1) 本胰岛素泵可以每天连续24小时输注胰岛素, 每4分钟启动一次胰岛素基础输注, 输注方式接近人体的胰岛素分泌, 并且能够生成基础率输注曲线;
(2) 在输注方式上采用半自动调节, 即用户设置好不同时间段的基础量, 使其自动输入, 而每日餐前量或运动后根据具体时间进行餐前量和运动后剂量的临时设置;
(3) 本泵提供四种输注模式:基础量、临时基础率、大剂量和临时大剂量;
(4) 全中文液晶显示和菜单管理;
(5) 带有多种安全装置, 即使在最严重或极不寻常的情况下也能确保输注安全;
(6) 实时时间显示, 便于患者操作;
(7) 设有报警提示;
(8) 设有历史信息的记录和读取;
(9) 低功耗、便于携带、操作简单方便。
总的来说, 胰岛素泵较符合生理状态、安全、可靠、方便、灵活, 这些优越的性能可有效地将血糖控制到接近正常水平, 有效的延缓或者组织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胰岛素泵一经临床应用, 受到越来越多医护人员和糖尿病患者的偏爱, 迅速成为糖尿病治疗的未来趋势。
2 胰岛素泵的组成
本产品是采用以PIC单片机作为电子板的控制核心, 配以相应的外围模块共同构成电子信息板。根据其功能的要求, 它的硬件组成电路包括9个功能模块, 分别是中央处理模块、电源模块、电机驱动模块、检测模块、时钟模块、外部存储器模块、报警模块、显示模块和键控模块, 其中, 中央处理模块是该产品的控制核心。其硬件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
本胰岛素泵的中央处理模块是由美国微芯公司 (Microchip Technology Inc.) 生产的PIC18LF6720 (单片机1) 和PIC16F883 (单片机2) 两种类型的单片机构成, 二者采用通用同步/异步收发器USART模块, 设置为全双工异通信方式。由上图可知, 单片机主要与显示模块、键控模块、报警模块、外部存储器和时钟模块相连;单片机2主要与检测模块和电机驱动模块相连;电源模块同时为这两款打片机供电。
3 胰岛素泵双机休眠策略
对于像胰岛素泵这样的便携式产品来说, 功耗问题已经被提到与面积和速度同等重要的地位, 功耗大可以直接导致诸多问题。这里重点介绍一种胰岛素泵的低功耗设计策略—双机休眠策略。
由胰岛素泵的功能特点, 可以知道, 该产品的电机不应该连续工作, 而应该断续工作。因为胰岛素泵是一种完全模拟人体胰岛分泌胰岛素的电子产品, 人体大约每4分钟分泌一次胰岛素 (这里称作基础率) , 这也就必然导致电机每4分钟启动一次, 然后制动, 再启动, 如此往复。所以让胰岛素泵处于双休眠的状态下是非常节省功耗的, 也是非常必要的。
基本思想:系统的低功耗实现, 不仅仅是由硬件的设计来完成的, 而是需要通过软硬件联合来完成的。在软件的控制下, 硬件能响应软件发出的各种功耗指令而管理硬件, 系统的部分乃至整个系统处于工作、休眠或关机等状态, 从而达到降低功耗的目的[2]。对于胰岛素泵来说, 基础率的输注是每4分钟一次, 大剂量的输注是1天3~4次左右, 并且两种输注方式的输注时间非常短。这时, 只要在满足胰岛素泵可以正常工作的前提下, 对于处于“空闲”状态下的电路模块或电路单元及时关闭, 并对电路的各个路径进行补偿, 如相位的分配, 管脚的交换等来进一步降低功耗, 当被需要时, 处于“空闲”状态下的部分可以立即退出休眠。这样一来, 就可以达到降低功耗的目的。
具体策略如下: (1号板指PIC18LF6720, 2号板指PIC16F883)
1号板控制时钟芯片, 进行日期和分钟显示。同时时钟每小时产生一次方波, 1号板产生中断退出休眠确定现在是小时整点。这时候把当前一小时基础量传输给2号板。当有按键的时候1号板退出休眠。由于2号板待机时休眠, 1号板向2号板通讯时, 首先给2号板一个方波, 2号板产生中断退出休眠, 接收1号板的指令, 然后如果没有工作指令的时候再次进入休眠。
2号板在待机情况下进入休眠, 时钟芯片每秒钟产生一次方波, 2号板产生中断退出休眠, 当没有电机工作时再次进入休眠, 当电机工作时不进入休眠。当2号板工作时由于这时候1号板在没有按键的时候进入休眠状态, 2号板向1号板通讯时, 首先产生一个方波, 1号板这时候退出休眠产生中断, 接收2号板的指令, 然后接着进入休眠。无按键时, 1、2号板进入休眠, 当有按键时同时退出休眠。
把可调电源TXN-1502D调到1.5V, 电流表C655连接在电源负极与板子负极之间。本实验没有加压力负载。具体测量的数据如表1所示:
由以上数据可知, 在电机不工作的情况下, 当1号板、2号板、3号板都工作时, 总电流达到14mA, 而当1号板、2号板、3号板都处于休眠状态时, 总电流只有3mA, 可以节省11mA的电流;当1号板、3号板工作, 2号板休眠时, 总电流为5.2mA, 可以节省8.6mA的电流, 如果这时有按键按下时, 总电流达到约5.4mA, 可以节省8.4mA的电流。在电机在无压力负载下工作时, 单板工作的总电流为40mA, 而双板工作的总电流为48mA, 这时可以节省8mA的电流。
由上表双机休眠测量的数据, 可以得到结论:睡眠模式是一种可以用来降低功耗的可选方式。整个系统的动作处于被监控的状态, 如果系统或者电路在某段预设的时间段内处于空闲状态, 那么在满足胰岛素泵正常工作的前提下, 整个系统或者电路将自动关闭。但是其输入端还是处于相应状态, 一旦有任何输入信号被处发, 整个系统或者电路将重新激活, 回到正常的工作状态, 这样可以降低相应的功耗。由于胰岛素泵是一种需处于睡眠状态时间很长的器件, 所以这种模式非常的适合于胰岛素泵。
3 结语
随着现代科技技术的发展, 对于这种便携式的电子产品来说, 人们不仅要求器件的稳定性和高精度, 而且已慢慢把目光转向产品的功耗, 系统的规划及一些细节问题的掌控将直接影响系统的最终功耗, 而睡眠模式是一种可以有效降低功耗的可选方式。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如果我们能够注意并做到这一点, 那么我们的产品奖更具有竞争力[3]。
参考文献
[1]易卫军.胰岛素泵的研制和进展.医疗卫生装备, 2004. (7) :29—31.
[2]郭铭铭.低功耗CMOS集成电路设计方法的研究.合肥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 (12) :7
[3]徐芝兰, 杨莲兴.CMOS集成电路低功耗设计方法.微电子学, 2004 (6) :226
胰岛素泵的应用 篇2
胰岛素泵可以省时、节省远期费用,大大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以下患者可以考虑使用:
1型糖尿病;初诊严重高血糖的2型糖尿病;血糖控制不理想者,常有低血糖或高血糖;常出差或生活不规律者;怀孕或计划怀孕的女性糖尿病患者;合并糖尿病严重并发症的患者,如酮症酸中毒、神经病变、糖尿病足等;外科手术前后需控制血糖的糖尿病患者。
选购前做好精神和经济准备
虽然胰岛素泵在长久看来可以省较多的费用,但近期仍需有一定的投入。胰岛素泵的价格昂贵,进口的每台4万~5万元人民币,国产的每台2万~3万元人民币。除胰岛素的费用外,耗材(胰岛素储存器、连接管、特殊注射针头、特殊粘贴材料)要经常更换,每月大约需要100~200元,目前未列入医疗保险报销范围(自费)。如果花了钱佩戴后,觉得不习惯或身上带着针头不舒服而想停用,那么几万元钱就白花了,因为胰岛素泵是不能退的。
胰岛素泵是持续输注胰岛素的精密仪器,因此建议选择安全性好、精确性高、服务专业化强、品牌影响力大的产品。使用胰岛素泵之前,一定要咨询临床经验丰富的专科医师,以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使用过程应监测血糖
在上期我们谈到,胰岛素泵不是全自动的治疗仪,需要根据患者的自身病况加以调节。因此,定期的监测和治疗措施的调整还是必要的。特别是占糖尿病90%以上的2型糖尿病,是一种增龄性疾病,随着年龄的增加病情会有所进展,更应该定期监测病情和找医生调整胰岛素泵输注的方案。
胰岛素泵治疗为很多患者找回了希望,是目前糖尿病治疗中相对安全、可靠、方便、灵活和避免或减轻糖尿病并发症的高级治疗手段。希望适宜的患者加以利用,控制好血糖水平,保养好自己的身体。
胰岛素泵治疗的护理 篇3
关键词:糖尿病,胰岛素泵,观察,护理
胰岛素泵是最符合生理状态的胰岛素输注方式[1], 能有效控制血糖, 并避免患者多次注射的痛苦。现将39例胰岛素泵治疗患者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我科2009年9月—2011年4月对39例患者使用MMT-712EWS型胰岛素泵进行了治疗, 男21例, 女18例, 年龄12岁~65岁。其中1型糖尿病1例, 胰腺癌切除术后1例, 2型糖尿病37例。
2护理
2.1置泵前的护理
2.1.1评估患者的接受程度, 如:年龄、文化程度等, 根据接受程度的不同, 选择不同的沟通方式。
2.1.2评估患者的心理状况, 大多患者有顾虑, 如软管置于皮下是否会疼痛, 是否会造成胰岛素依赖, 泵是否容易被损坏等问题。护士应耐心解释, 消除患者顾虑, 使其在最佳心理状态下接受治疗。
2.1.3向患者介绍胰岛素泵的优越性、使用方法以及费用, 是否接受胰岛素泵治疗由患者自愿选择。
2.1.4评估患者的血糖状况, 严格按医嘱设置基础量, 并检查日期设置是否正确。安装储药器前必须将马达复位, 连接输注管路后先排尽管腔内空气, 以免影响输入剂量。
2.2置泵时的护理
2.2.1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 注射部位应平坦无皱褶, 首选下腹部脐周三横指以外的部位, 避开腹白线。其次为上臂外侧皮肤、臀部皮肤等。应避开感染、瘢痕、损伤、硬结及系腰带处。
2.2.2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 局部皮肤清洁后用75%酒精消毒2遍, 待干。
2.2.3妥善固定管路及泵, 防止管路扭曲或脱出, 泵可以装在口袋里或专用的套夹里佩带在腰带上。
2.3置泵后的护理
2.3.1置泵后前3 d, 严密监测血糖, 每日4~9次, 即三餐前、三餐后2 h、临睡前 (22:00、0:00、03:00) 。血糖异常时及时报告医生, 并根据医嘱调节基础量, 待血糖稳定后可适当减少监测次数。
2.3.2加强巡视病房, 置泵患者必须进行床头交接, 仔细查看泵是否处于正常工作模式, 尤其是夜班护士, 须在患者入睡前再次检查有无电池电量不足、药液不足等信号。
2.3.3观察注射部位皮肤有无红、肿、硬结等现象, 询问患者有无发热、痒感, 如有不适症状, 应立即更换输注管路及注射部位, 输注管路使用期限应参照使用说明书。2次注射部位之间至少相距5 cm, 以免影响吸收效果。
2.3.4嘱咐患者若出现报警信号, 应及时告知护士, 进行户外活动时, 应妥善固定管路及泵, 避免进行剧烈运动。另外, 患者应随身携带糖果等, 以备发生低血糖时急用。
2.3.5置泵患者做X线等放射性检查时, 应用快速分离器将泵暂时取下[2], 待检查完毕再接上。
2.3.6饮食控制对置泵患者同样重要, 不可暴饮暴食。
2.4拆泵后的护理
2.4.1拆泵后, 继续监测血糖, 每日至少4次, 并根据医嘱给予胰岛素皮下注射或口服降糖药。
2.4.2做好泵的清洁与消毒, 使用湿布和柔和的清洁剂水溶液清洁泵的表面, 用清水擦洗, 干布擦干, 必要时使用70%酒精消毒泵的表面。
3结果
1例置泵96 h局部皮肤有痒感, 1例夜间电池耗尽, 未及时发现, 导致晨起空腹血糖过高, 其余患者均血糖平稳。
4讨论
胰岛素泵使用短效胰岛素, 不使用长效胰岛素, 吸收差异小, 血糖波动小;无胰岛素皮下蓄积现象, 能够显著减少低血糖发生;可以减少每日多次注射的痛苦, 提高治疗依从性;患者就餐时间和生活方式更自由。我们要在治疗过程中, 认真做好心理护理, 熟练掌握操作技术, 密切观察血糖变化, 及时处理报警信息, 提高疗效, 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孙茵, 潘晓黎.胰岛泵的临床应用与护理体会[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7, 9 (1) :136.
他带着胰岛素泵奔跑 篇4
2003年,也就是王耀辉初二的时候,为了让他独立,可以不用依赖父母打针,家里凑钱给他买了一个胰岛素泵。和一天几次注射胰岛素不同,胰岛素泵只需先预留一个针头在皮下就行,其他时候都先设定好注射方案,然后手动调节泵来输入胰岛素液,这让王耀辉觉得方便了许多。
也许很多糖友会好奇,他所佩戴的胰岛素泵,到底是什么医疗器械呢?胰岛素泵疗法和普通的胰岛素注射疗法相比,有什么区别呢?
什么是胰岛素泵?
胰岛素泵是采用人工智能控制的胰岛素输入装置,通过持续皮下输注胰岛素的方式,模拟胰岛素的生理性分泌模式,从而控制高血糖。
胰岛素泵疗法的原理
正常人胰岛素的生理性分泌包括基础胰岛素分泌和餐时胰岛素分泌。
基础胰岛素是不依赖于进餐的、每间隔8~13分钟以脉冲式持续微量分泌,分泌量占全部胰岛素分泌量的40%~50%,其主要的生理作用是调节肝脏的葡萄糖输出速度,以满足大脑和其他器官对葡萄糖的利用。餐时胰岛素的主要生理作用为抑制肝脏葡萄糖的输出和促进进餐时吸收的葡萄糖的利用和储存。
当胰岛素数量不足或作用障碍时,血液中的葡萄糖无法运输到细胞内,将导致血糖升高,形成糖尿病。
胰岛素泵有两个运作模式,一个是基础胰岛素输注模式,一个是餐时胰岛素输注模式,平时可以根据预先的设定在这两个模式中自动切换,也就是说胰岛素泵可以高度模拟人体自然的胰岛素分泌模式来输注胰岛素,从而更加准确地控制血糖。
胰岛素泵疗法的优缺点
对需要用胰岛素来控制病情的糖尿病患者来说,比起常见的扎针注射胰岛素方式,胰岛素泵的优势在于:
1.对一些生活工作无规律,经常加班、上夜班、旅行、商务飞行的糖尿病患者,特别是在交通运输部门工作的人,使用胰岛素泵可以良好地控制血糖,无须定时进食或加餐。
2.可以平稳控制血糖,减少血糖波动。胰岛素泵可根据患者的血糖情况灵活地调整餐前大剂量及基础输注量,有效地控制餐后高血糖和黎明现象,降低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
3.减少体重的增加。胰岛素泵可以减少胰岛素用量,避免过大剂量使用胰岛素导致的体重增加。
4.减少低血糖发生的风险。胰岛素泵模拟生理性胰岛素分泌模式,可以将夜间输注基础量适当减少或调整,避免夜间出现低血糖。同时用于餐前大剂量的胰岛素也有所减少,避免了多次注射治疗方式时胰岛素在体内的重叠作用,从而减少了低血糖的发生。胰岛素泵还可以灵活调整运动期间的基础量,减少因运动后胰岛素敏感性增加而引起的低血糖风险。
5.减少胰岛素吸收的变异。胰岛素泵使用者,输注部位基本固定,避免了胰岛素在不同部位吸收的差异,胰岛素泵注射时胰岛素用量较多次皮下注射时胰岛素用量明显减低,便于胰岛素的吸收。
6.加强糖尿病围手术期的血糖控制。由于胰岛素泵治疗达到良好血糖控制的时间相对较短,从而缩短了糖尿病患者的围手术期时间。
7.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胰岛素泵的使用可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减少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给糖尿病患者带来的痛苦和不便;增加糖尿病患者进食、运动的自由度;减轻糖尿病患者心理负担。
8.在受过良好培训教育的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岛素泵后可以获得完全正常的代谢状况及几乎正常或完全正常的血糖水平。
胰岛素泵治疗的不足:
1.泵价格昂贵,必须使用且不断更换一次性耗材,使治疗费用增加。
2.胰岛素泵必须24小时佩戴,有时感到不便。
3.在个人卫生条件较差,皮肤清洁不良的部位,针头埋置时间过长、导管使用超过所推荐使用的时间,该部位皮肤可能瘙痒、红肿、过敏、感染或导管阻塞。
4.有可能发生机械故障、导管阻塞等停止向体内输入胰岛素的情况,如使用泵治疗患者不监测血糖,将不能及时发现高血糖并及时纠正,有的患者可能导致酮症酸中毒。
5.对使用者要求较高,在没有经过良好的培训与教育,不能坚持自己监测血糖的糖尿病患者将不会获得胰岛素泵治疗的优良效果。
哪些人适合佩戴胰岛素泵?
世界上第一部胰岛素泵治疗指南 《中国胰岛素泵治疗指南2010》中指出:
短期胰岛素泵治疗的适应症:
·需要短期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患者的围手术期血糖控制;
·应激性高血糖患者的血糖控制;
·妊娠糖尿病或糖尿病合并妊娠者。
不宜短期应用胰岛素泵治疗者:
·酮症酸中毒
·高渗性非酮症性昏迷
·伴有严重循环障碍的高血糖者,不推荐皮下胰岛素泵治疗。
长期胰岛素泵治疗的适应症:
需要长期胰岛素治疗者均可采取胰岛素泵治疗,研究显示,以下人群使用胰岛素泵获益更多:
I型糖尿病患者和需要长期胰岛素强化治疗的II型糖尿病患者,特别是:
·血糖波动大,虽采用多次胰岛素皮下注射方案,血糖仍无法得到平稳控制的糖尿病患者;
·无感知低血糖者;
·频发低血糖者;
·黎明现象严重导致血糖总体控制不佳者;
·作息时间不规律,不能按时就餐者;
·要求提高生活质量者;
·胃轻瘫或进食时间长的患者。
不宜长期应用胰岛素泵治疗者:
·不需要长期胰岛素治疗者;
·对皮下输液管过敏者;
·不愿长期皮下埋置输液管或不愿长期佩戴泵者;
·患者及其家属缺乏胰岛素泵使用相关知识,接受培训后仍无法正确掌握如何使用胰岛素泵者;
·有严重的心理障碍或精神异常者;
·无监护人的年幼或年长患者,生活无法自理者。
佩戴胰岛素泵之后的注意事项
1.避免将胰岛素泵直接外露于温度高于42摄氏度或低于1摄氏度的环境中;
2.如果接受X射线、CT扫描、MRI或其他类型的放射性检查,在进入有这些设备的室内之前,必须把胰岛素泵先取下;
3.禁止将胰岛素泵暴露于核磁共振设备或其他可以产生强磁场的设备,这些设备临近地方的磁场会损坏泵的马达,影响胰岛素的输注,有可能引发输注过量和严重的低血糖。·
胰岛素泵:强化血糖治疗的宝剑 篇5
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是目前世界上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强化治疗的先进手段, 最符合生理状态的胰岛素输注方式。胰岛素泵工作原理是:一方面, 向患者体内24 h不间断地输入胰岛素, 模拟基础胰岛素分泌, 维持正常肝糖输出, 控制空腹血糖;另一方面, 进餐前追加输注胰岛素, 模拟进餐后胰岛素分泌, 控制餐后高血糖。用基础率和餐前量组合的输注方式模拟正常生理性的胰岛素分泌模式, 符合正常生理需要的胰岛素精确释放和充分吸收。有大量临床研究表明, 与常规皮下注射胰岛素给药方法相比, 能更快更有效地将24小时血糖控制在接近正常水平, 减少慢性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目前, 我国使用胰岛素泵的患者已近2万, 其中约54%为1型糖尿病患者, 44%为2型糖尿病患者, 2%为其他原因所致糖尿病患者。
胰岛素泵治疗的优点
平稳控制血糖, 减少血糖波动:胰岛素泵可根据患者血糖情况, 随时调整基础及餐前胰岛素输注量, 有效控制餐后高血糖和黎明现象, 降低糖化血红蛋白 (HbA1c) 水平, 减少或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与多次皮下注射中长效胰岛素相比, 使用胰岛素泵时胰岛素吸收变异率小 (仅为3%) , 可预测性好, 消除了胰岛素皮下蓄积。胰岛素泵使用者, 输注部位基本固定, 避免了胰岛素在不同部位吸收的差异。
更少的体重增加:使用胰岛素泵, 可使胰岛素输注量与需求量相匹配。根据胰岛素需求量设置多段基础率, 并通过餐前大剂量输注随时补充所需胰岛素, 减少胰岛素总使用量, 从而减少患者的体重增加。
减少低血糖发生:使用胰岛素泵, 通过夜间输注少量基础胰岛素的方式, 可避免夜间低血糖的发生。同时, 使用胰岛素泵治疗者餐前胰岛素用量减少, 避免了多次注射造成的胰岛素体内蓄积, 从而减少低血糖的发生。
加强糖尿病围手术期的血糖控制:由于胰岛素泵治疗患者的血糖控制时间短, 从而缩短了糖尿病患者的围手术期时间。手术后禁食期间只给基础输注量, 既有利于控制高血糖, 又少了低血糖发生的风险, 促进了手术后机体的恢复。
胰岛素泵适应证
研究显示, 以下人群使用胰岛素泵获益更多:T1DM患者和需要长期胰岛素强化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 特别是: (1) 血糖波动大, 所采用多次胰岛素皮下注射方案, 血糖仍无法得到平稳控制的糖尿病患者; (2) 无感知低血糖者; (3) 频发低血糖者; (4) 黎明现象严重导致血糖总体控制不佳者; (5) 作息时间不规律, 不能按时就餐者; (6) 要求提高生活质量者; (7) 胃轻瘫或进食时间长的患者。
胰岛素泵治疗展望
胰岛素泵使用安全隐患及对策 篇6
1 临床资料
本组使用胰岛素泵200例, 男120例, 女80例, 年龄5岁~83岁, 平均年龄51岁。使用时间3 h~60 d, 平均15 d发生红肿硬结23例, 疼痛11例, 未输注7例, 气泡5例, 操作失误4例, 程序设计错误2例, 摔损1例。
2 隐患分析
2.1 红肿硬结
未按照要求进行皮肤消毒和定期更换穿刺部位;有个别患者因胰岛素用量较大, 在局部储存形成结晶, 导致局部皮肤红肿、硬结。
2.2 疼痛
穿刺部位选择不恰当与束腰带的部位发生冲突时位置过高, 俯腰活动时受限引起疼痛;针头刺入深度不合适, 或选择针头型号不合适均可引起疼痛。
2.3 未输注
反复使用一根导管, 导致胰岛素蓄积于管腔, 致导管堵塞;或使用有结晶沉淀的过期胰岛素或失效胰岛素而致管腔阻塞。针头埋置于皮肤感染部位或扎进皮下硬结内均可造成针头阻塞[2]。导管出现裂缝, 或针头脱出体外药液外漏而未输入体内。
在停机状态下, 更换导管电池或更改程序后忘记再将泵恢复为“运行”状态, 以至于泵一直处于“待机”状态;摘除泵后, 再带上泵后忘记开机, 泵一直未运行;更换新的导管后, 直按开机运行, 忘记充注导管, 这样可能造成十余小时未向体内输注胰岛素而输注的全是空气。
2.4 气泡
在抽吸胰岛素时, 储药器前端与针头连接处未拧紧, 气体随着胰岛素一起抽入储药器及导管, 推拉储药器柄的力量太大, 气体可从活塞侧面进入储药器及导管;胰岛素刚从冰箱取出, 直接装入储药器后引起气体进入。
2.5 操作失误
因装上胰岛素泵治疗后, 患者的自由度有了很大的提升, 这也是使用胰岛素泵的优越性。可是有的患者在没有学会的前提下, 就盲目进行操作, 导致操作失误, 进入胰岛素剂量不正确;工作人员业务不熟练或者没有做好“三查七对”, 导致操作失误。
2.6 程序设计错误
因工作人员没有进行培训就使用胰岛素泵;设计储药器剂量不准确, 导致提前或者拖后报警。
2.7 摔损
起床下床时, 没有使用保护性外套;忘记佩带胰岛素泵, 突然下床使泵摔于地上。
3 护理对策
3.1 穿刺部位的护理:使用胰岛素泵的患者一定要注意清洁卫生与皮肤清洁;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针头穿刺部位3 d~4 d变换1次。
3.2 每日注射餐前大剂量时, 一定要观察穿刺部位, 如有红肿硬结, 立即更换穿刺部位, 病变处每日以0.2%安尔碘消毒3~4次, 如有感染应立即告知医生进行处理, 然后在远离病变部位6 cm以外的正常皮肤进行埋置针头。
3.3 穿刺部位应选择在皮肤完整、弹性较好、没有病变的部位进行埋置针头, 尽量选择在较少运动的部位, 绝大多数选择在腹部的前外侧, 避开腰带的位置, 位置要在脐部以下, 避免弯腰受限。年龄小及体型瘦小者可选择小针头, 必要时用儿童专用针头或软针头。直刺针头可以选择肌肉较厚的部位, 斜刺针头一般40°角, 过浅、过深均易引起疼痛。导管应按包装上的说明一次性使用, 不要超过7 d, 不能反复使用。
3.4 不能使用过期或失效的胰岛素, 使用前需摇晃胰岛素, 如有结晶及沉淀应禁止使用。使用过程中, 应当每日至少观察3次针头是否脱出导管, 导管是否通畅及胰岛素泵的运行状况, 在使用泵的过程中, 如有高血糖或低血糖等不适的自觉症状, 应立即监测血糖, 通过血糖值来观察胰岛素泵的使用情况。
3.5 每次抽胰岛素时应当拧紧储药器顶端的针头, 抽取胰岛素时, 应让胰岛素瓶口朝下, 针尖向上, 向瓶内推入压力, 这样胰岛素便会自然而然快速顺着针管进入储药器, 注意针头千万不要漏出液面之外。如果储药器进入了气体或出现小气泡, 可轻弹储药器, 使小气泡变成大气泡, 然后将气体推出储药器顶端。
3.6 每更换一个新的储药器之前都要仔细检查内壁是否光滑, 活塞前端有无破裂。刚从冰箱取出的胰岛素, 应在室温下放置20 min~30 min以后再用。刚使用胰岛素泵的患者, 一定要有专业的医护人员进行讲解和培训, 在医护人员的监督之下操作熟练后, 才可放手让其操作。未经培训人员尽量不要操作胰岛素泵。
3.7 必须由培训过的医护人员进行胰岛素泵的设置, 同时进行操作时一定要双人核对后才能埋置泵。为避免损坏, 泵一定要套上保护外套, 固定于腰带上或口袋内, 口袋一定要深一些, 避免弯腰时掉出来摔坏。起床时, 一定要拿起泵固定于相应的位置上, 也可将泵置于毛茸茸的卡通玩具口袋内, 即使掉在地上泵也不会被摔坏。
4 总结
胰岛素泵强化治疗是糖尿病治疗的最佳手段, 深受医护人员及患者的欢迎, 但是, 因其操作需要系统化的学习与多次临床实践才能得以掌握。希望通过本文的经验总结, 能给即将使用胰岛素泵的人们提供一些借鉴。
参考文献
[1]李占萍, 徐兰蕙, 金秋, 等.胰岛素泵在糖尿病强化治疗中的应用及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 2008, 18 (23) :1676-1677.
胰岛素泵的临床应用 篇7
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口老龄化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 高能量摄取, 高压力状态以及活动量的减少等因素均导致糖尿病发病率较前有明显增加, 糖尿病己成为继心血管类疾病、肿瘤之后第三大非传染性疾病, 是严重危险人类健康的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根据国际糖尿病组织流行病学调查报告[1], 2003年中国约有糖尿病患者2260万, 预计到2025年, 中国的糖尿病患者将超过5000万。据2010年3月26日《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国际糖尿病联合会的一份医学研究报告, 公布了中国最新的糖尿病患者数据, 中国有超过9200万的糖尿病患, 另外还有1亿5000万人将成为患者, 己经取代印度, 成为全球糖尿病第一大国[2]。
2 糖尿病简析
糖尿病 (diabetes mellitus, DM) 是一组以慢性血葡萄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代谢疾病群。由于胰岛功能发生障碍, 胰岛β细胞分泌缺陷或胰岛素作用缺陷即胰岛素在靶细胞内不能发挥正常生理作用而导致机体内的葡萄糖代谢异常而引起全身性代谢紊乱的慢性疾病, 高血糖是其主要临床特征。胰岛素是血液中唯一降低葡萄糖浓度的激素, 它由胰岛β细胞合成并分泌。高血糖就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是“由于某些抗胰岛素作用的因素影响其生理作用”即功能缺陷所致, 进而导致葡萄糖、蛋白质、脂肪等代谢的失常。
2.1 分型及代谢特点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 临床上主要把糖尿病分为1型和2型两大类。1型糖尿病又叫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Insulin-Dependen Diabetes Mellitus, IDDM) , 患者体内胰腺产生胰岛素的胰岛β细胞大部分已失去其正常的生理功能, 不能产生足够的胰岛素, 从而引起体内血糖水平持续升高。它的平均发病年龄多在35岁以前, 占糖尿病的10%以下。1型糖尿病现在只能依赖胰岛素治疗, 也就是说患者从发病伊始就需使用胰岛素治疗, 并且终身使用。2型糖尿病又叫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Noninsulin Dependant Diabetes Mellitus, NIDDM) , 多在35岁之后发病, 占糖尿病患者90%以上。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产生胰岛素的能力并非完全丧失, 部分患者体内胰岛素甚至产生过多, 但胰岛素的并不能起到其生理作用, 因此患者体内的胰岛素是处于一种相对缺乏状态, 可以通过某些药物来刺激体内胰岛素的分泌。但是, 据临床统计, 约50%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后期还是需要注射胰岛素来进行治疗。
3 胰岛素泵的历史研究
自上个世纪20年代初加拿大科学家Banting等人发现并提纯胰岛素以来, 其在糖尿病的治疗中就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而皮下分次注射治疗方式 (Multiple Subcutaneous Insulin Injection, MSII) 几乎是此后唯一的胰岛素给药方式。这种给药方式本身也存在着如下缺点: (1) 由于其与人体胰腺正常生理分泌模式不同, 血糖控制也不太理想, 易并发餐后高血糖或夜间低血糖; (2) 长期的血糖不稳可能导致各种严重的并发症; (3) 很难对胰岛素精确定量; (4) 长期注射部位容易引起局部感染。
由于MSII自身存在的上述缺陷, 20世纪60年代初期Arnold Kadish博士基于连续胰岛素输注法这一想法于洛杉矶发明了第一台胰岛素泵, 但是由于泵体过于笨重而无法得到广泛使用。随后又进一步研究生理性胰岛素连续输注的方式, 即应符合正常人体胰岛素分泌生理特征的胰岛素泵, 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 英国科学家便研制出了便携式胰岛素泵 (CSII泵) , 虽然泵体变小但是仍然显得笨重, 后几经修改目前泵体如手机大小十分方便携带;而且功能较多, 胰岛素的输出可按需多次或每小时改变输出的基础量, 进餐时还可追加剂量, 灵活性更强。
3.1 泵的原理
胰岛素泵是一个连续性胰岛素输注装置, 可根据血糖波动情况按照机体需要预先设置个体化的基础率输注程序及进餐前追加剂量输注程序。开机后按着预先设置通过微处理器24h不间断自动向体内输注胰岛素基础量和餐前追加负荷量, 使全天血糖在控制以稳定状态, 从而打破糖尿病患者因高血糖引起的恶性循环, 减轻高血糖对胰岛β细胞危害和增加胰岛素敏感性。
3.2 泵在临床中的应用
3.2.1 1型糖尿病
一般发病年龄较小, 而儿童起病的糖尿病则往往发生在高危人群。有研究人员[3]提出CSII治疗方式可以应用于儿童及青少年的1型糖尿病患者之中用于加强优化血糖的控制。Weinzimer SA[4]及Bin-Abbes BS[5]等研究发现对儿童糖尿病患者进行CSII治疗其糖化血红蛋白能够得到明显的改善, 不但血糖控制有良好的改观而且其低血糖和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发生率也明显降低。由于1型糖尿病患者夜间血糖变化复杂, 不易控制, “黎明现象”发生率高达89%。CSII治疗方式为按预设置24h不间断向患者体内输注胰岛素, 能够模拟人体胰岛素的生理分泌模式, 而程序性的基础胰岛素输注方式能够有效的防止“黎明现象”, 并降低其发生率[6]。因为CSII没有明显的年龄界限, 对于幼儿患者来说CSII可能是最理想的治疗方式。
3.2.2 2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主要发病机制是胰岛素分泌或作用缺陷或二者的共同缺陷所导致的高血糖, 发病后胰岛β细胞功能仍呈进行性下降。高血糖不仅可以直接影响三大物质代谢还通过负反馈使胰岛素分泌及合成减少而影响胰岛β细胞的功能, 加重胰岛素抵抗, 从而进入恶性循环。
国内外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 经过短期胰岛素泵强化治疗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不服药即可维持一段时间的理想血糖, 胰岛β细胞功能在治疗后得到显著改善。其中部分患者出现了“典型的第一时相胰岛素分泌的尖峰”[7], 即患者在进食或者接受葡萄糖刺激后的几分钟内出现的第一次胰岛素分泌高峰, 而胰岛素第一时相分泌受损是胰岛β细胞功能障碍的最早标志之一, 所以对于血糖的控制尤其显得重要, 它可有效控制餐后高血糖并抑制脂肪的分解代谢[8]。由于胰岛素分泌第一时相受损即在进食后未出现短时间内胰岛素的大量释放而致使餐后高血糖现象可以认为通常是出现在2型糖尿病诊断以前, 甚至是在IGT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 阶段即已存在。短期的CSII强化治疗具有快速稳定控制血糖和显著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的作用[7], 更快地清除高血糖本身对机体的危害及其对胰岛β细胞的毒性作用[9]。
国内有学者报道CSII对于改善2型糖尿病胰岛β细胞第二时相胰岛素分泌功能亦有明显效果[10], 国外也有诸多学者通过大量的临床实验研究表明虽然通过控制饮食, 磺脲类药物以及MSII治疗可使胰岛素第二时相分泌得到改善但是研究显示CSII强化治疗对于胰岛素第二时相分泌的改善明显优于以上治疗方式[11,12]。也有美国学者通过临床研究表示短期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可明显改善胰岛素第二时相的分泌, 对继发性口服药物失效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长期血糖控制是有益的[13]。认为胰岛素泵强化治疗方式可以打破高血糖的“毒性”作用加剧了糖尿病患者体内的不平衡这一恶性循环, 并且可以改善控制不良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敏感性。
总之,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慢性终身性疾病, 主要病因是胰岛β细胞正常的分泌功能障碍或胰岛素在部分靶细胞内不能正常发挥其降糖作用而导致机体内的葡萄糖代谢紊乱以及导致糖、脂肪、蛋白质代谢障碍。长期高血糖可以造成胰岛β细胞的功能缺陷和细胞凋亡, 此即“葡萄糖毒性”作用[14], 其危害性不单单在于疾病本身, 还在于其各种急慢性并发症如酮症酸中毒、非酮症高渗性昏迷、低血糖性昏迷, 长期高血糖还会引起糖尿病神经病变以及心血管病变等;糖尿病控制并发症试验 (DCCT) [15]及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 (UKPDS) [16]等研究证实严格控制血糖使之达到或接近理想水平是预防和减少糖尿病各种并发症的首要基本措施。自发现胰岛素后, 一直以来就是控制血糖最有效的药物, 治疗方式也多样化。根据国内外研究报道CSII治疗方式明显优于其他治疗方式。胰岛素泵能够模拟人体正常胰腺胰岛素分泌模式, 24h不间断向患者体内按照预先设置量输注胰岛素, 进餐前再按照需要注入餐前负荷量, 调节肝糖输出, 以满足外周组织基础糖的利用, 以便更好地防止因血糖控制不理想而引起的糖尿病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17]。CSII治疗方式几乎对于所有的1型糖尿病患者都有明确的治疗指征;对于2型糖尿病特别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国内外专家也越来越青睐于采用CSII治疗[18], CSII对于胰岛β细胞胰岛素第一时相分泌的恢复及第二时相胰岛素分泌功能的改善都有明显效果。国内外大量临床实验证实CSII对于2型糖尿病合并症如妊娠糖尿病、围手术期、神经病变、酮症酸中毒、“黎明现象”严重者等, 都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 CSII的临床应用研究取得了广泛认可, 胰岛素泵在临床上的应用使其在24h内按照预先设置能够较为平稳的控制血糖, 更符合人体的生理需求。第一, 有利于增加胰岛素敏感性, 每天所用的胰岛素总量减少, 显著改善β细胞的功能和胰岛素抵抗;第二, 在吸收方面, 吸收变异小、尤其是减少夜间低血糖得发生, 长期使用能减轻体质量, 明显降低HbA1c[19]并且还为安全提供了保证, 对于患者血糖的控制也提供了便捷。
摘要: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代谢紊乱的慢性疾病, 血糖控制是一难点, 控制不理想则会引起酮症酸中毒、非酮症高渗性昏迷、低血糖性昏迷以及神经病变和心血管病变等各种急慢性并发症;胰岛素泵一种胰岛素连续输注装置, 由于其工作模式类似于胰腺分泌胰岛素的生理模式, 所以自其出现以后国内外学者越来越多的青睐于在临床上使用。本文就糖尿病、胰岛素泵的发展史、工作方式及其在1型、2型糖尿病的临床应用和对胰岛素第一时相、第二时相的影响作一综述。
糖尿病胰岛素泵治疗的护理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住院患者糖尿病患者25例, 其中1型10例, 2型15例;男性16例, 女性9例;年龄11~78岁;病史0.5~25年。25例患者均附合1999年WHO有关糖尿病诊断标准。
1.2 方法
①遵医嘱设定胰岛素泵各项参数, 如使用时间、胰岛素浓度、基础输注量等;②核对有效期, 提前4~6 h从冰箱中取出普通胰岛素置于室温 (约25℃) 下, 避免因胰岛素遇热产生气泡, 阻塞输注装置;③选择合适的输注装置 (一般选用Soft-Set快速释放装置, 偏瘦者选用直或弯形快速释放装置) , 吸取适量胰岛素, 缓慢灌注输注装置, 直到充满胰岛素从针头流出为止;将纸巾放于输注装置和储液管连接处, 检查是否滴漏, 避免将湿的储液管放入泵内而导致机械部分腐蚀;检查输注装置内无气泡即可;④安装储液管和输注装置。储液管上的计量标志向外, 便于观察胰岛素余量;储液管推柄末端固定于两个驱动臂之间。安装后设定泵输注5 U胰岛素 (泵的程序) , 针头滴液为安装正确;⑤选择输注部位。腹部首选, 因腹部皮下输注胰岛素吸收快而稳定, 可较好地控制血糖;选用大腿外侧或上臂外侧时, 应避免针头刺入肌肉内;⑥埋针。无菌操作下, 使用配套的助针器将Soft-Set针垂直迅速埋于皮下, Soft-Set针用胶布固定;一手压住Soft-Set针的两翼, 另一手将引导针头转半圈后拔出弃掉;输注胰岛素0.5 U以填充导管空间。连续强化治疗5~7 d, 改用常规注射胰岛素或口服药。拔针方法与静脉输液或肌内注射相同。
3 结果
按评定标准[1], 5~7 d后, 血糖理想控制 (空腹血糖≤6.10 mmol/L) 18例, 血糖较好控制 (空腹血糖6.11~7.22 mmol/L) 7例, 用泵期间有2了例出现低血糖反应, 其余均未出现不良反应。23例出院时, 改用常规注射胰岛素或口服药。2例仍继续胰岛素泵治疗。
4 护理
4.1 心理护理
胰岛素泵为引进的高新仪器, 在国内尚未得到广泛应用, 应用时患者必然会产生许多顾虑: 例如针头埋于皮下是否会感到不适, 胰岛素是否过多或过少输注, 携带胰岛素泵是否方便或 泵发生故障不知如何处理等。针对以上各种心理问题, 我们耐心倾听患者的提问, 与其交谈, 以热情的态度详细讲解胰岛素泵的特性以及应用的优越性, 必要性, 安全性和方便性。并 提供有关资料 及向患者演示了有关泵的操作过程及其注意事项, 机器发生报警后的应急处 理和需要考虑的实际生活问题。使之消除恐惧, 焦虑, 树立信心, 更好地配合治疗。 饮食指导: 入院后即利用小册子, 宣传栏及口头讲解等方式向患者宣教糖尿病的基本知识, 日常保健, 血糖, 尿糖及尿酮的检查方法等。特别强调饮食治疗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 应保持高纤维, 低碳水化合物, 低脂肪饮食, 且需定时定量, 不可随意加餐。每次餐前注射大剂量胰岛素15 ~30 min后必须进食, 以防发生低血糖。加强糖尿病知识宣教及饮食护理, 可保证胰岛素泵 治疗效果的有效性。
4.2 携泵指导
平时可将泵放于衣服的口袋中或装进盒里栓在腰带上, 也可用泵随皮带扣挂在身上。睡觉时可放于睡衣口袋里、枕头下面、枕套里面或夹在毯子或床单上。洗澡时可使用快速分离器将泵脱开, 但不应>1 h, 沐浴完毕应立即装上。避免将泵摔至地上或沉入水底, 也不应将泵置于气温>45℃或<0.5℃的环境中, 防止胰岛素泵失效。
4.3 预防感染
无菌操作技术和良好的卫生习惯是防止感染的最好保证。装泵前嘱患者沐浴、更换衣服, 有皮肤病者治愈后才能装泵。一般每48~72 h更换输注部位, 每天检查输注部位2次以上, 查看是否有红肿、出血及针头套管脱出。如出现上述现象, 应立即更换储液管、输注装置及输注部位, 每次更换后原输注部位可外用抗菌药膏或全身应用抗生素。本组患者均无上述现象。
4.4 输注装置阻塞处理
输注装置阻塞为最常见故障。阻塞时可导致胰岛素输注中断, 短时间内出现高血糖, 处理不 当可导致DKA。当出现阻塞报警时, 嘱患者平卧, 仔细检查输注装置是否扭曲或有气泡阻塞, 如有气泡, 应使用快速分离器将泵分离, 把空气排出后再接上。如两者均不是, 可用1 ml 注射器吸取无菌生理盐水, 从快速分离器隔膜处注入少许, 检查Sofe-Set针套管是否堵塞, 必要时更换输注装置及输注部位。
4.5 血糖监测
血糖监测对保证成功和安全用泵极为重要。监测血糖7次/d, 即早、午、晚三餐前半小时、三餐后1 h及凌晨3时。观察血糖控制情况, 既可调整基础输注量及餐前大剂量的值, 也能及时发现低血糖和高血糖, 以便及时作出处理。当血糖>13.30 mmol/L时, 应每2~4 h测血糖及尿酮1次, 改变输注设定及采用注射法注射一次大剂量胰岛素 (按医嘱) , 防止酮症酸中毒 (DKA) 出现[2]。本组患者均未出现DKA。
总之, 常规胰岛素皮下注射常常给糖尿病患者的生活带来很大的不便, 由于种种原因, 许多患者的 血糖控制很不稳定。胰岛素泵为这些患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选择。在胰岛素泵使用过程中, 护理人员通过全方位的系统护理, 可以保证这种新方法的治疗效果, 给患者带来更多的益处, 这是我们所面临的一个新的课题。针对糖尿病和胰岛素泵治疗的特殊性, 对患者进行心理 、技术到家庭、社会等全方位护理的结果表明, 良好系统的护理能保证接受胰岛素泵治疗的 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良好, 并提高其生活质量, 有着重要的临床和社会意义[3]。
参考文献
[1]新民主编.实用内分泌学.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8:282.
[2]高俊杰, 柴秀波.胰岛素泵治疗糖尿酮症酸中毒的疗效观察, 实用糖尿病杂志, 2006, 2 (3) :17-18.
胰岛素泵患者的日常护理 篇9
目前越来越多的患者选择了胰岛素泵疗法,将胰岛素泵和自己的生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可患者同时也会遇到日常护理中的一些问题,我们根据以往的经验,总结如下,希望能给糖尿病泵友一些建议和提醒。
胰岛素种类要注意
胰岛素泵只使用短效或者速效胰岛素,不能使用预混和中长效胰岛素。这一点,大家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方法区别:常规或速效胰岛素是澄清如水的,可以用到泵里。预混和中长效胰岛素则是浑浊的,不可以用到泵里。
胰岛素浓度要分清:短效胰岛素国内分为笔芯式和瓶装式,笔芯式胰岛素浓度为U-100,即每毫升含100个单位胰岛素,一支300单位。而瓶装式胰岛素浓度为U-40,即每毫升含40个单位胰岛素,一支400单位。胰岛素泵治疗使用笔芯式胰岛素居多,具体请遵医嘱,一旦用错,剂量将相差2.5倍,切记两种不可混淆。
注射部位要选择
装泵前要求沐浴、更衣,保持皮肤清洁,学会如何进行正确地消毒,防止置管部位发生感染。部位一般选择在下腹部为输注部位,避开沿着腰带周围和腰围处及距脐4~5厘米区域内。新输注部位与上一次输注部位应相隔2~2厘米以上。入针规范,胶布固定牢固。因为泵用耗材种类多样,怎样使用可以咨询护理人员或者胰岛素泵公司的技术人员。如果腹部因为手术、妊娠等原因不能入针,可以再选择其他柔软。方便的部位,如上臂、大腿,臀部等。
血糖监测要坚持
根据国外的经验,良好的血糖监测应达到每天4次。据估计,在中国能做到这一点的患者为数不多,这跟患者血糖监测意识和监测成本相关。所以,在强调血糖监测重要性的同时,更要注意监测的方法。很多患者平时只监测早晨的空腹血糖,觉得空腹血糖值不高,一天就没什么问题,这种认识是不对的。良好的监测要全方位,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都要监测才有价值。以一天四次为例,比较容易发现问题的四个点是早上空腹,早餐后2小时、午餐后。临睡前。其他常见的一日监测4次的时间还有空腹加三餐前或空腹加三餐后2小时血糖。平时感觉不舒适也应立刻测血糖。
餐前大剂量要有变化
糖尿病应用胰岛素泵治疗的护理 篇10
1 资料
1.1 一般资料
我科自2007年6月-2008年1月, 应用美国Mine Med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6例, 均为短期带泵, 其中1型糖尿病4例, 2型糖尿病2例, 病史半年至12年, 最小年龄16岁, 最大年龄54岁, 平均年龄33岁。入院前均应用预混胰岛素治疗, 带泵时间为3-7d。
1.2 材料
美国Mine Med公司的Mine Med508胰岛素泵;MMT-315型soft-set软针输注管, MMT-103型3ml储药器, 诺和具R笔芯30041支。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患者第一次使用胰岛素泵, 或多或少会产生疑虑:担心胰岛素泵失灵导致胰岛素进入体内失控, 血糖控制不好, 延误治疗;担心每天24h带泵会引起生活不便, 或泵发生故障不知如何处理, 担心经济负担重。针对以上问题, 向病人讲解胰岛素泵的特性, 治疗效果, 出现故障时的处理措施, 耐心指导何处为穿刺点。避免选择皮肤皱褶、脂肪少、被衣服及其他物件常摩擦的部位。如:男病人扎皮带处的腰部, 因经常活动易引起针头脱出或针头弯曲而影响胰岛素的注入。埋针时助针器与皮肤成90°。穿刺完毕拔除引导针时避免过快, 防止拔针时引起皮下软管往上拉出半截, 导致皮下软管弯曲, 用透明胶布或专用胶布妥善固定导管, 避免输注管打折。将泵固定于病人外衣口袋或挂于腰间, 也可用带子佩挂在胸前。设置好报警音量。交待病人在睡觉时将泵放于枕边, 以便出现故障报警时能及时听到, 再次检测基础分泌量无误后, 按确认会输入胰岛素。告知患者, 如出现报警时, 及时告知医护人员, 不能自已调节, 保证胰岛素输入通畅。
2.2 置泵后护理
2.2.1 密切监测血糖
胰岛素基础输液量及餐前大剂量是根据血糖情况进行调整, 因此置泵后血糖监测很重要, 置泵后1-2d内, 每日监测7段血糖, 甚至监测零点及零晨3点钟血糖, 避免血糖波动过大, 预防后血糖的发生。根据血糖值及时调整胰岛素的用量, 监测血糖的时间要准确。
2.2.2 穿刺部位及管径的管理
每班检查穿刺部位, 胰岛素泵运行是否正常, 妥善固定穿刺部位, 确保软针插皮下部位, 避免胶布松脱, 观察局部皮肤有无红、肿、出血及胶布过敏现象, 3-5d更换输注管及软针头, 重新更换穿刺部位。两次穿刺部位距离在2-3cm以上, 以免影响胰岛素的吸收。在洗澡、运动时, 解下胰岛素泵, 严格无菌操作, 用75%酒精消毒接头。接头处旋紧, 避免漏液, 影响治疗效果, 输注管避免打折。拆泵拔除软穿刺针后, 穿刺点予碘伏消毒。
2.2.3 健康教育
讲解胰岛素泵的特性, 操作过程, 注意事项, 出现故障报警的应急处理, 利用多种形式进行糖尿病基础知识教育, 做好泵的保护, 不要到磁场较大的地方, 避免碰撞损坏。不能自行随意调整胰岛素泵的设定值。告知良好的血糖控制需要病人密切配合, 同时稳定情绪, 控制饮食和规律运动, 患者学会记录血糖监测日记, 以便掌握自已饮食、运动量和胰岛素三者之间的关系。另外, 不能过分依赖胰岛素泵, 以为胰岛素泵能完全代替胰岛素功能, 在追加餐前大剂量后, 随意加餐, 从而影响治疗效果。医生对应用胰岛素剂量的治疗方案, 指导患者, 胰岛素的应用、饮食控制及运动疗法必须同时进行, 才能达到最好效果。有个别患者上泵后担心影响穿刺针和导管而不愿活动, 此时应指导患者散步、慢跑和爬楼梯等活动, 每次运动前后检查穿刺针和输液管固定情况。
3 效果
因胰岛素泵能模拟人体胰腺分泌胰岛素, 可在24h内持续控制血糖, 达到强化治疗的效果, 并且避免了三餐前及睡前注射的麻烦, 减轻病人的痛苦。6例病人应用胰岛素泵前, 血糖波动较大, 血糖高。空腹血糖在8-15mmol/L之间, 餐后2h血糖10-22mmol/L。应用胰岛素泵治疗后3d, 空腹血糖4.4-8mmol/L之间, 餐后2h血糖5-10mmol/L左右, 避免了血糖波动过大。治疗效果好, 在我们护理过程中, 没有出现过管打折, 脱出现象, 报警后能及时处理, 病人亦掌握了更多的糖尿病保健知识。
参考文献
[1]徐黎平, 俞萍.胰岛素泵的临床应用和推广[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05, 2 (4) :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