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使用胰岛素

2024-11-04

规范使用胰岛素(精选7篇)

规范使用胰岛素 篇1

胰岛素的种类繁多, 而且又需要长期使用, 极易发生低血糖等不良反应。

1 胰岛素的种类与特点

胰岛素按作用时间可分为超短效、短效、中效、长效、预混等, 具体如下:①超短效:注射后15 min起作用, 作用高峰1~2 h。②短效:起效时间为20~30 min, 作用高峰2~4 h, 持续5~8 h。③中效:起效时间为1.5~4 h, 作用高峰 6~10 h, 持续约12~14 h。④长效:起效时间3~4 h, 作用高峰 14~20 h, 持续约24~36 h。⑤预混:即将短效和中效按不同比例的混合, 作用时间在两者之间的预混胰岛素。

2 注射胰岛素时注意事项

①要注意注射胰岛素与就餐时间间隔, 一般注射胰岛素后15~30 min就餐。②若注射时血糖高, 则选择腹部注射, 注射稍深一些, 适当延长注射与就餐时间间隔;若注射后立即就餐, 可选择腹部注射;若注射后不能按时就餐, 选择上臂或臀部, 注射浅一些;若注射时血糖正常, 可选择任何部位, 正常进餐;若注射时血糖偏低, 可选择上臂或臀部, 注射浅一些, 注射后尽快进餐。③注射吸收快慢顺序:腹部最快, 其次前臂外侧, 再次为股外侧、臀、双上臂外侧。④应常变换注射部位, 两次注射点要间隔2 cm, 以保证胰岛素稳定吸收, 并防止发生皮下脂肪营养不良。⑤动物胰岛素有一定的抗原性, 对动物胰岛素过敏者可应用人胰岛素。⑥未开启的胰岛素应冷藏, 冷冻后不可再用, 但是使用中的胰岛素笔芯不宜冷藏, 可与胰岛素笔一起使用或随身携带, 尤其注意在室温下最长可保存4周。

3 怎样合理使用胰岛素

要合理使用胰岛素, 必须要确定胰岛素的适用范围, 具体是I型糖尿病患者由于自身胰岛B细胞功能绝大部分甚至全部丧失, 这类患者必须使用胰岛素终生治疗;糖尿病合并妊娠的患者或者妊娠期糖尿病患者, 由于目前尚不能证实口服降糖药对母婴安全有效, 因此这类人群胰岛素也是唯一选择。另外, 各种继发性型糖尿病如肢端肥大症、巨人症等, 也要长期使用胰岛素治疗, 对于类型难以界定的消瘦患者, 使用胰岛素也有助于降低其血糖, 提高其生活质量。而对于II型糖尿病来说, 常在口服药无效, 急性或严重慢性并发症, 应激状态, 病情严重, 重要器官活动性病变的情况下使用胰岛素治疗, 另外新发、病重、胰岛素功能差的患者也用胰岛素治疗。

此外, 还要清楚胰岛素制剂的合理选用, 具体是①短效和超短效胰岛素对降低餐后血糖有明显疗效, 中效胰岛素对控制黎明现象有明显疗效。 ②工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较大不易控制时, 可用中效胰岛素, 2次/d。如血糖波动过大不易控制者, 可用短效胰岛素, 4次/d。③正规胰岛素可于餐前30 min皮下注射, 3~4次/d。若有严重酮症酸中毒昏迷、皮下吸收不良者, 或胰岛素抵抗需使用极大剂量的胰岛素时, 可使用正规胰岛素或精蛋白锌胰岛素静脉滴注。④对初诊的II型糖尿病患者每日注射一次甘精胰岛素联合阿卡波糖可达到良好的血糖控制。 ⑤II型糖尿病患者口服给药无效时, 可在给予短效胰岛素后, 给予短效或中效胰岛素的混合制剂, 试用剂量后选用精蛋白锌胰岛素加锌结晶胰岛素餐前皮下注射。⑥对成人晚发型自身免疫性糖尿病应立即使用胰岛素治疗, 如餐后血糖较高, 可酌情调整胰岛素剂量。⑦有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如肾病、神经病变等, 最好使用胰岛素治疗, 如用口服药物应选格列喹酮, 因为该药从肝胆排泄, 特别适合于糖尿病肾病患者的治疗。因此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胰岛素种类、特点、适应证等, 合理使用胰岛素。

胰岛素:规范注射、安全达标 篇2

腹部是优先选择注射的部位:胰岛素的注射部位包括上臂外上侧、腹部、大腿前外侧和臀部外上1/4部,这些部位皮下的脂肪组织有利于胰岛素的吸收,神经末梢分布得较少,注射的不舒适感觉也相对较少。其中腹部是胰岛素注射优先选择的部位。

注射部位要轮换:胰岛素本身是一种生长因子,反复在同一部位注射会导致该部位皮下脂肪层增生而产生硬结和脂肪肉瘤,导致吸收率降低,所以要经常进行皮肤轮换,采用对称部位轮换的方法注射。可以采用两种方法进行:一种是按照左边一周右边一周的方法进行,或者一次左边,一次右边,部位对称轮换。 在同一注射部位内的轮换,要求每次注射时离上次的注射点移开一指的宽度。

胰岛素不同注射时间有异:①餐前注射:常规胰岛素需在餐前注射。②餐时注射:使用速效胰岛素不需提前注射,但注射后必须进食,否则易引起低血糖。③餐后注射:短效胰岛素可遵医嘱在餐后进行注射。④睡前注射:中长效胰岛素可保持夜间血糖平稳,避免黎明前高血糖发生。

注射有技巧:诺和笔作为胰岛素的一种先进注射装置在临床上广为应用。为保证胰岛素注射至皮下,如果使用8毫米的针头,就必须捏皮,且不能过早地松开皮褶。注射时不捏皮可能造成肌肉注射的风险。注射时需45°角快速进针,缓慢注射药物,然后拔出针头。而如果患者使用的是5毫米的针头,则应该垂直进针,也不用进行捏皮。 (编辑 于 望)

健康教育对规范胰岛素注射的影响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0月—2010年4月选择在我院坚持专科门诊治疗并建立了健康档案的2型糖尿病病人50例, 均使用胰岛素笔注射治疗;年龄40岁~68岁;初中及以上41例, 初中以下9例;病程<3年11例, ≥3年39例;注射时间<1年16例, ≥1年34例。

1.2 方法

本着自愿的原则, 对50例使用胰岛素笔治疗的糖尿病病人采用自行设计的健康档案问卷进行调查分析和综合评估。通过问卷调查、与病人交谈、病人现场操作等方式找出病人对胰岛素注射技术操作的误区和薄弱环节并收集病人既往血糖监测数据, 了解病人的血糖控制水平。针对病人操作误区和薄弱环节进行系统性的健康教育。内容包括:胰岛素的保存、胰岛素笔的安装、剂量调节、使用前摇匀、注射前排气、注射部位选取、消毒方法、进针角度、正确拔针、针头更换、按时进餐、外出防意外。病人每周复诊1次, 检测空腹及餐后2 h血糖, 3个月检测1次糖化血红蛋白。6个月后再次进行问卷调查及综合评估, 对结果进行分析比较。比较健康教育前后病人对胰岛素笔注射的掌握程度及病人的血糖达标率。健康教育前后采用配对t检验, 率的比较用χ2检验, 以<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存在的操作误区

50例病人中约80%的病人只在同一部位进行轮换注射, 部分病人在同一部位过于频繁注射, 出现硬结, 影响胰岛素的吸收;超长时间、重复使用注射针头的问题突出, 部分病人针头重复使用超过10次以上, 并在注射前用乙醇擦拭针头;只有10%的病人每次使用新针头, 而其中半数病人不知道在使用新针头注射前排气, 使胰岛素剂量准确性受到影响;注射前未充分摇匀、注射药液完毕没有停留10 s即拔针, 从而影响剂量的准确性;拔针后用棉签按压针眼时间太短或无按压, 导致皮肤淤青;注射胰岛素后未到30 min便进餐, 更有部分病人注射后即进餐;胰岛素笔芯用完后不懂得更换安装而导致有少打、漏打现象;皮肤消毒方法不正确;胰岛素笔的保存不当;大多数病人对自己所注射的胰岛素剂型、作用时间缺乏了解;不重视或不知道出门携带救助卡和干粮。

3 健康教育

3.1 注射部位选择

同一部位长期注射, 会造成局部组织血液循环障碍、局部肿胀、硬结形成, 影响胰岛素的吸收, 致使血药浓度峰期迟于餐后血糖高峰, 不能理想地控制餐后血糖。而且, 局部组织缺血, 造成皮下组织变性萎缩, 甚至坏死。健康教育中指导病人采用多部位轮点注射法, 如左上臂—右上臂—腹部这样循环往复, 使注射点分散, 可供注射范围大, 各部位有间歇期, 组织受到的机械刺激可得到恢复, 胰岛素吸收效果好。

3.2 针头的使用

虽然理论上注射针头要求一次性使用, 但美国糖尿病协会 (ADA) 指出, 重复使用注射针在家庭中是被允许的[2]。有文献显示, 胰岛素注射针头连续使用可达6次[1], 但随着使用时间延长, 其注射疼痛感、感染及断针的危险性增加。我们要求病人针头使用不要超过6次, 对抗感染能力弱或皮肤有感染的病人不提倡重复使用针头。有研究指出, 用乙醇清洁针头的方法是不可取的, 因其会去除针头的硅表层, 而硅表层能减轻注射时的疼痛感[3]。指导病人用75%乙醇消毒皮肤、待干后直接注射, 不需要消毒针头。

3.3 皮肤消毒

正确的皮肤消毒方法:用乙醇棉签 (棉球) 以注射点为中心, 由中心向周围环形消毒皮肤, 直径约5 cm。凡乙醇擦拭过的范围不要再重复, 以减少污染, 起到有效的消毒作用。

3.4 注射方法

注射前将胰岛素笔上下颠倒混匀10次, 左手轻轻捏起皮肤, 右手持胰岛素笔垂直进针注射, 药液注完后针头在皮下停留10 s以上, 拔针后用干棉签按压针眼3 min以上。注射完毕套上内针帽, 旋下针头, 将废针头丢弃, 套回笔帽。

3.5 胰岛素笔的拆装

让病人观看VCD并现场指导操作, 让病人掌握胰岛素笔的拆装。

3.6 胰岛素相关知识

告知病人胰岛素的剂型、作用时间, 让病人知道注射胰岛素后30 min进餐的目的是使血药浓度峰期不迟于或早于餐后血糖高峰, 从而理想地控制餐后血糖。指导病人正确保存胰岛素, 对已启用的胰岛素可在室温下 (<25℃) 保存, 未开封的胰岛素要放在冰箱冷藏室保存, 温度2℃~8℃, 不要冷冻[4]。不宜将装悬浮型胰岛素的注射笔放置冰箱中[5]。胰岛素笔在出差旅行时应随身携带, 不要放于行李中托运。在实施健康教育时, 为每例糖尿病病人配发救助卡, 告知注射胰岛素可引起低血糖反应, 着重强调病人院外自我救护意识。3.7随访及社区教育每月进行2次电话随访。大沥镇区共有8个社区卫生服务站, 由各居委协助成立“社区病友联谊会”, 其宗旨是组织病友之间定期交流, 每月组织专科医师到各社区义诊咨询。

4 结果

例 (%)

5 讨论

胰岛素治疗是糖尿病病人血糖达标的重要手段, 尽早规范使用病人获益更多。但在糖尿病健康教育中, 胰岛素注射技术注射笔和针头几乎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大多数病人都不知道, 它与血糖控制有着密切的关系。合理的胰岛素治疗方案、规范的注射技术以及对注射笔和针头的正确选用是胰岛素治疗的关键3要素。通过有效的健康教育, 让糖尿病病人尽快了解掌握这3个关键要素的最新进展, 让使用胰岛素的病人尽快合理、规范的使用胰岛素, 确保胰岛素注射更安全、有效, 从而使血糖控制更加安全、平稳。

科学合理的健康教育可以提高病人管理疾病的知识和技能, 病人通过规范掌握胰岛素注射技术, 能增强对治疗的依从性和维持长期治疗的自觉性, 有利于控制疾病的进展, 提高血糖达标率。

摘要:[目的]观察健康教育对规范胰岛素注射效果的影响。[方法]对使用胰岛素注射治疗的50例糖尿病病人采取问卷调查和面对面交谈的沟通方式, 了解病人对胰岛素注射技术掌握的误区与障碍, 记录并分析, 采取针对性的健康教育。[结果]健康教育后, 病人对胰岛素笔的正确使用率较健康教育前明显提高, 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比健康教育前更加平稳、安全。[结论]有效的健康教育能提高糖尿病病人对疾病的认知水平, 使病人规范胰岛素注射技术, 从而使血糖控制更加安全、平稳。

关键词:糖尿病,健康教育,胰岛素笔,血糖,注射

参考文献

[1]张丽芳, 范丽凤.教育对使用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患者知识与行为的影响[J].现代护理, 2005, 11 (11) :831.

[2]郑亚光, 范丽凤.胰岛素使用中出现的若干热点护理问题[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5, 20 (2) :75.

[3]郑亚光, 范丽凤.病人使用胰岛素中出现的错误[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 2004, 23 (3) :115.

[4]张洪泉.医用护理药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0:311.

胰岛素,怎样正确使用? 篇4

的确,胰岛素使用是很多“糖友”关心的问题。有“糖友”不愿意使用胰岛素治疗,有“糖友”又急于使用胰岛素,还有“糖友”不知道自己是否该使用胰岛素,面对这一系列问题,您到底该何去何从呢?

胰岛素,最“天然”的疗法

在我国,很多患者抗拒胰岛素,是因为觉得打胰岛素会上瘾,担心一开始打以后就“戒”不了。还有不少患者按照传统的阶梯式疗法,先从饮食运动到单药口服,再到联合口服用药,在反反复复使用口服药物几年,实在控制不了血糖时,才迫不得已开始用胰岛素。

事实上,由于胰岛β细胞功能下降,口服用药往往很难长期维持血糖达标。因此,用传统模式治疗糖尿病,到使用胰岛素时,患者往往已经连续10年以上处于血糖控制不佳的状态,增加发生并发症的风险。需要明确的是,胰岛素是一种激素,人体本身就能分泌,使用胰岛素不会产生依赖。胰岛素治疗是一种最接近人体正常生理的疗法,一种最“天然”的疗法,也是一种对肝、肾、胃、肠影响最小的治疗方式,它的不良反应在所有治疗方式中也是最小的。

胰岛素,早期使用疗效好

大家都知道,真正影响“糖友”生活质量的是并发症的出现。据一项调查表明,“糖友”治疗总费用中有81%花在并发症治疗方面上。早期使用胰岛素能使患者的病情获得最好的控制,使其糖、蛋白质、脂肪、水盐及酸碱代谢平衡维持正常,防止或延缓糖尿病急性和慢性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使患者维持良好的体力及精神状态,维持正常的生活与工作。

“2型糖尿病患者在早期就应该接受胰岛素治疗。”这是国际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发表的最新研究成果。

其研究报告显示,早期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强化胰岛素治疗的效果明显好于传统治疗方法。

这表明,早期强化使用胰岛素治疗能使2型糖尿病患者β细胞功能更好地恢复并得到维持,获得更好的疗效。

胰岛素,该怎样正确使用

胰岛素从发现到现在已经80多年了,拯救了千千万万人的生命。国外曾有人评价说:“一个国家2型糖尿病患者打胰岛素的比例反映这个国家糖尿病的治疗水平。”

当然,任何问题都没有绝对,哪些“糖友”该使用胰岛素呢?

对磺脲类药物过敏,又不宜使用其他类型的口服降糖药物的患者。

口服降糖药物不能控制血糖的患者,应立即联合或换用胰岛素治疗。

糖尿病急性并发症患者,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以及糖尿病高渗综合征。

糖尿病严重慢性并发症,如终末期肾病患者。

发生手术、感染、外伤等情况,为了更好地控制血糖或防止血糖突然升高,注射胰岛素也是合理的选择。

糖尿病合并妊娠或孕妇在妊娠期间出现糖尿病,为防止胎儿畸形,应在整个妊娠期间使用胰岛素治疗,严格控制血糖。

“糖友”在哺乳期间也不能使用口服降糖药,因为药物会通过乳汁被婴儿吸收,引发婴儿低血糖。因此,患者在哺乳期间也要用胰岛素治疗。

继发性糖尿病,如类固醇糖尿病、生长激素瘤、胰源性糖尿病(胰腺切除后、重症胰腺炎等)以及肝源性糖尿病等,均需用胰岛素治疗。

规范使用胰岛素 篇5

问题1.肾功能不全患者如何使用胰岛素?

专家解答: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人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 而糖尿病人的肾功能一旦受损, 口服降糖药的使用便受到很大限制, 尤其是严重肾功能不全的病人, 只能选择胰岛素来控制血糖。我们知道, 肾脏是胰岛素灭活和降解的主要场所之一, 随着肾功能的下降, 肾脏对胰岛素的降解能力也随之降低, 患者对外源性胰岛素的需求量相应减少, 因此, 肾病患者在使用胰岛素的过程中, 应当加强血糖监测, 及时调整胰岛素的用量, 以防诱发严重低血糖而危及患者生命。

问题2.慢性肝病患者如何使用胰岛素?

专家解答:

肝脏是除胰腺之外, 人体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糖调节器官。肝损害可致肝糖原合成功能下降及糖耐量异常, 其中部分患者最终会进展为糖尿病, 临床将这种继发于肝损害的糖尿病称之为“肝源性糖尿病”。

与一般的原发性糖尿病不同, 肝源性糖尿病患者均应采取胰岛素治疗, 这样不仅可以有效降低血糖, 还有助于肝细胞修复及肝功能恢复;禁止使用口服降糖药物, 否则会加重肝功能损害, 甚至会导致肝功能衰竭, 进而危及生命。“肝源性糖尿病”患者一般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 空腹血糖大多正常或只是轻度升高, 因此, 一般选择短效胰岛素制剂, 分别于三餐前皮下注射。此外, 由于肝病患者胰岛素抵抗较为明显, 因而胰岛素用量会稍大。需要提醒的是, 由于肝病患者的肝糖原储备不足, 空腹状态 (尤其是夜间) 低血糖的风险较高, 因此, 一般情况下, 尽量不要在睡前注射中、长效胰岛素, 如确有必要, 剂量也不宜过大, 同时要注意加强血糖监测。

当然, 对于肝源性糖尿病来说, 治疗肝病、改善肝功才是最为重要的。随着肝病病情的好转, 血糖可随之下降甚至恢复正常。

问题3.孕妇血糖高该如何使用胰岛素?

专家解答:

孕妇如在怀孕之前已确诊有糖尿病, 称为“糖尿病合并妊娠”;倘若是怀孕之后才发现血糖高, 则称为“妊娠糖尿病”。在治疗上, 无论是“糖尿病合并妊娠”, 还是“妊娠糖尿病”, 均不宜采取口服降糖药治疗, 以免对胎儿的器官发育产生不良影响。除了饮食治疗以外, 胰岛素是控制孕妇高血糖的主要手段, 建议尽量采用人胰岛素。在妊娠早期, 血糖升高及波动不是太显著, 可选择预混胰岛素, 一天两次早、晚餐前注;到了妊娠中后期, 血糖较高时, 可采取短、中效胰岛素联合强化治疗, 即三餐前注射短效胰岛素+睡前注射中效胰岛素。

一般说来, 随着分娩的结束, 大多数妊娠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可随之恢复正常, 可以停用胰岛素;而糖尿病合并妊娠的患者则需要继续给予降糖治疗, 可根据具体情况, 继续用胰岛素或者改用口服降糖药治疗。

首次使用注射胰岛素的护理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84例患者系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于我院门诊及住院患者, 糖尿病诊断标准为1997年艾达诊断标准, 经口服降糖药物血糖控制不理想或者患糖尿病急、慢性并发症需要使用皮下注射胰岛素控制病情, 胰岛素均由患者自己使用诺和笔进行多次皮下注射, 其中男50例, 女34例;年龄最小43岁, 最大81岁, 平均60.3岁;初中以下文化44例, 初中以上文化40例;病程最短为初发, 最长为22年, 平均7.6年。

1.2 调查方法

以问卷方式调查, 问卷涉及的主要内容:患者对注射胰岛素的认知程度, 是否有思想准备, 有无紧张恐惧, 对胰岛素治疗配合与否及副作用的顾虑, 患者自身注射能力, 经济状况, 使用胰岛素后患者的情况反应及配合程度, 使用胰岛素后症状是否改善, 有无出现并发症等, 再加上具体观察, 进行综合分析。

2 结果

通过调查, 患者心理特点表现为:

2.1 焦虑、恐惧心理

长期的血糖波动和对糖尿病急性、慢性并发症的恐惧, 造成许多患者存在复杂的心理反应, 故焦虑反应较普遍, 比如情绪紧张、易激动、好发脾气、心胸狭窄等等。尤其是对初次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糖尿病感到恐惧, 对自己缺乏信心, 担心胰岛素的“成瘾性”, 担心一旦开始使用胰岛素后, 终身对胰岛素依赖。

2.2 绝望心理

由于病情加重, 对口服多种降糖药物血糖仍旧波动, 医疗中的各种检查结果不理想, 及患多种糖尿病慢性并发症, 患者心理承受力低下, 出现神志不安, 日常行为难以自理, 有的甚至做出自杀。

2.3 猜疑心理

表现为对皮下注射胰岛素疗效的怀疑, 对胰岛素副作用的过分担忧, 怀疑猜测医生、护士、他人隐瞒病情, 对周围的事情非常敏感, 把一些没有关联的事情扯到自身, 对其他患者的病程结果进行无故的病情联想, 导致身体怠倦, 神志恍惚, 身心疲惫。

2.4 拮抗心理

对自身的病情满不在平, 经常违背医嘱, 不积极治疗, 尤其在病情好转后, 擅自减少皮下注射胰岛素的次数和剂量, 甚至自动放弃治疗。

3 心理护理

3.1 糖尿病健康教育

针对患者糖尿病知识的不足, 通过发放通俗易懂的书籍、宣传册及面对面的信息指导让患者明白接受胰岛素治疗的益处。做好血糖监测记录:良好的血糖监测记录, 可以帮助分析和找出血糖不稳定的原因, 并加以纠正。记录中应包括每天血糖监测的时间、血糖值和饮食量、进食时间以及用药与时间, 特别是胰岛素量与注射时间。每天的运动量, 运动时间和一些特别的事件, 如发烧等。

3.2 第一次注射胰岛素的护理

一般来说患者认为注射胰岛素需要很强的专业性, 担心注射时出现错误。故应向患者或家属介绍使用胰岛素笔注射的方便性和安全性, 诺和诺德公司生产的诺和笔 (R) 3型具有剂量精确, 操作简单方便、安全可靠的特点。同时8毫米30 G的注射针头是目前皮下注射使用的最细针头, 由于针头外层采用特殊材料制成的保护膜, 既减轻了注射时的疼痛, 又可减少注射时对局部组织的损伤。还有患者在首次注射时, 手把手对患者进行教导效果非常理想。

3.3 低血糖的防治

低血糖一般发生在空腹或皮下注射胰岛素后3~4 h, 有时也可在注射15~30 min出现。护士应经常巡视病房, 并动态监测心悸、多汗、饥饿等症状, 应暂时停止注射, 轻者进水果糖甜点心, 重者给予静脉推注50%葡萄糖注射液20~40 ml, 必要时酌情静脉滴注5~10%葡萄糖注射液, 并告知医生调整胰岛素用量。

3.4 密切护患关系

护理人员应以热情关怀的态度, 根据不同的患者采取不同的沟通技巧, 与患者沟通, 使他们愿意把心理话倾吐出来, 寻求护士对他们的理解和帮助, 缩短患者与护理人员之间的距离, 增加信赖感。多动员家属经常陪伴探视患者, 避免产生被遗弃感。护理人员应该谅解多疑患者的异常行为, 应该主动关怀体贴他们。

3.5 护理人员应继续学习扩大知识面

随着护理学的发展, 护理内涵不再仅仅是对疾病本身的护理, 而是涉及患者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 因此要求护理人员要有广泛知识, 以适应发展的需要, 以便能与不同层次的患者进行沟通, 才能达到应有的护理效果, 如护理人员的心理、自然科学、艺术、人文科学等方面都要有一定的知识。

4 体会

必须使用胰岛素的6种人 篇7

1.1型糖尿病患者 1型糖尿病患者的体内分泌胰岛素的胰岛B细胞被完全破坏,彻底丧失分泌胰岛素的功能,如果不通过注射的办法向体内补充胰岛素,1型糖尿病患者体内就会出现严重的代谢紊乱(如酮症酸中毒),并进而发展至昏迷或死亡。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而言,胰岛素首要的任务是用来救命,然后才是用它来治病,即通过用胰岛素来控制血糖,减少慢性并发症的发生。

2.病程长的患者 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长期观察发现,多数患者在患病8~10年就不能仅靠口服降糖药来控制血糖了,这时如果不用胰岛素,血糖就难以得到满意地控制,由高血糖所导致的糖尿病并发症就会出现。因此,从减少并发症、延长患者寿命的角度来讲,当疾病进展到一定的阶段,也必须用胰岛素。

3.早期强化治疗的患者 根据我国和国际上其他研究人员研究发现,给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使用为期两周的强化胰岛素治疗后,可以使某些患者在3年内不需要任何药物,仅仅通过饮食控制和运动就能维持理想的血糖水平。因此,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如果饮食和运动治疗的效果不好,最好使用胰岛素短期强化治疗,这样可以让患者的胰岛B细胞休息一段时间之后能更好地分泌胰岛素。

4.伴有严重疾病的患者 可有两种情况,一是其他疾病或者可能引起致命性的代谢紊乱,比如需要做大手术、遭受严重创伤、伴有严重感染的糖尿病患者可能会发生酮症、酮症酸中毒或非酮症性高渗性昏迷,危及生命。二是其他疾病会引起口服降糖药蓄积中毒,比如肝肾功能不全或者严重缺氧(如心功能衰竭)的患者,因为口服降糖药在体内代谢不畅,可使药物蓄积,不良反应加重。

5.糖尿病孕妇 某些口服降糖药物可能会危害胎儿的健康,如磺脲类降糖药可通过胎盘,导致胎儿低血糖,并有致畸和胎死宫内的危险。因此,糖尿病妇女在怀孕前及妊娠过程中,必须停用口服降糖药,改为胰岛素治疗。

上一篇: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下一篇:水泥稳定矿渣碎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