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电刀的使用及规范

2024-08-27

高频电刀的使用及规范(精选6篇)

高频电刀的使用及规范 篇1

高频电刀是以输出高频电压产生的电火花在接触人体组织时将肌肉上一层水汽蒸发,达到手术切割与止血的作用。奥丹4型高频电刀是专为软组织手术而设计生产的极高频电子手术刀,具有安全、高效、操作方便及减轻患者痛苦等明显的优越性,因而在临床上应用十分广泛。

1 工作原理

奥丹4型高频电刀的工作原理框图如图1。由图可知其工作特点是:高频振荡器产生手术所需的射频电能,通过耦合电路送到电极上。高频振荡器的输出信号受控于调制器,外科医生通过控制电路,可使加到电极上的高频电能完成某种功能的作用[1]。奥丹4型高频电刀在临床上主要有2种工作模式,即单极和双极。

1.1 单极模式

在单极模式中,用完整的电路来切割和凝固组织。工作时,高频电流的流经路线是:高频信号发生器→手术电极→患者组织→中性电极→返回高频信号发生器,形成一个闭合回路。

单极电刀的电极由手术电极(笔式电极)和中性电极(板式电极)组成。手术电极将高频电流传递到患者身体的手术部位,形成很高的电流密度,中性电极则收集作用于人体的高频电流,使其回到电刀,从而完成电流回路。中性电极将电能量很好地分散,电流密度较低,不至于在极板处发生烫伤[2]。

当电刀作切割使用时,手术电极处的切割电流使细胞膨胀、爆裂、气化;作电凝使用时,手术电极处的凝血电流则使细胞干化,从而减少失血。高频电刀可以通过改变输出电流波形而达到以上目的。切割电流的波形为1个连续的高频电流波形,细胞被加热膨胀直至爆裂、气化;电凝电流则呈现为一个间断的开关波形,细胞可以在停止输出期间冷却,这样,细胞被干化而非汽化;混合切割波形则是两种波形的叠加,在切割的同时又具凝血的作用。

1.2 双极模式

双极电凝是通过双极镊子的2个尖端,1个作正极,1个作负极,向机体组织提供高频电流,产生热效应,使双极镊子两端之间的组织或血管脱水而凝固,从而达到止血的作用[3]。

2 使用注意事项

(1)为了防止对其他仪器的干扰或由于电磁感应而使机壳带电,该机在使用前请接地;(2)患者不能与接地的或有可观的对地电容的金属部件(如:手术台、支架等)接触,为此建议使用抗静电地板;(3)中性电极(板式电极)的整个面积应可靠地紧贴患者身体,且要尽可能地靠近手术区域;(4)手术中应该避免患者皮肤对皮肤的接触(例如:患者手臂和身体间),如衬垫一块干纱布;(5)手术中应尽量选择低的输出功率以达到预期目的;(6)如对胸或头部进行外科手术,应该避免使用易燃性麻醉剂、笑气及氧气,除非将麻醉气体抽掉或使用防麻醉剂设备;(7)患者使用心脏起搏器或起搏器电极时可能存在危险,因为可能对起搏器的工作有干扰,或起搏器遭到损坏;(8)患者体内植有金属物体(钢环、钢钉等)时,要使高频电流通道避开金属植入物,防止高频涡流加热而烫伤病员组织;(9)电刀手术可能对一些本身患有愈合障碍的患者造成损害,如糖尿病、血恶液质、胶蛋白缺乏及正接受放射治疗等;(10)可重复使用(带硅胶电缆)的手术电极可按规定用高压蒸汽法灭菌;需重复使用又不耐高温的电极及设备主机应采用环氧乙烷化学灭菌法灭菌。

3 结束语

奥丹4型高频电刀性能卓越,但在使用过程中一旦出现安全问题,除了一般的高、低频灼伤,还可能造成一些暂时难以觉察的损害,不仅患者痛苦,也会引发医疗纠纷。随着高频电刀不断的发展更新和推广应用,广大医护工作者和设备技术人员必须熟练掌握相关知识与技能。

参考文献

[1]齐建平.解析高频电刀[J].医疗设备信息,2006,21(10):98-99.

[2]杨明,汤红梅,叶永安.谈高频电刀的使用安全[J].医疗装备,2006,19(2):54-55.

[3]张海洋.DGD-300B-2型高频电刀输出故障检修[J].医疗卫生装备,2007,28(10):83.

高频电刀的使用及规范 篇2

【摘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各种手术使用的止血切割设备问世,使手术的时间大大缩短,高频电刀便是当今手术中最杰出的代表。由于普外科手术数量多、重症多、急症多。而高频电刀通过电凝或电切,减少了传统手术丝线结扎、缝扎止血的使用,加快了手术进程、减轻了医护人员劳动强度, 具有减少手术出血、减轻患者痛苦等优点,因而在普外科手术中应用最为广泛。但由于高频电刀是利用高频电流对人体组织直接进行切割、止血或烧灼的一种高频大功率电气设备,故安全性要求极为严格, 一旦出现安全问题,可能造成一些暂时难以觉察的影响, 甚至导致生命危险。其中电灼伤最为多见。因此通过对临床工作中普外科手术电刀的正规使用方法总结以及查阅相关资料以保证安全使用电刀,保障患者及术者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频电刀;使用;安全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6-0109-02

1.高频电刀的工作原理

利用高频电流释放的热能和放电对组织进行切割、止血。电流在电刀的刀尖形成高温、热能和放电,,实现分解组织和凝血作用,以达到切割、止血的目的。高频电切割时,通常应用针形或刃形电极,有效面积很小,而电极下组织中的电流密度却很大,因而可以在一瞬间产生大量的热,把电极下的组织爆发性地脱水、分解、蒸发,分裂成一个不出血的、窄而平坦的、深几毫米的切口,而且还可以使血管中的血液凝固到一定的深度,代替结扎,完成切口止血工作。为了避免低频电流引起不需要的神经刺激和减少交流漏电,高频电刀一般使用0.3~5MHz的振荡频率。由于高频电刀是大能量的输出外科器械,假如能量集中在切口之外的地方,则易产生烧伤。

2.使用方法

高频电刀由主机、电刀笔、脚踏控制开关和电流回路系统组成,使用前,连接电源线,检测主机是否处于正常备用状态;将负极板贴于毛发稀少,组织平坦,肌肉血管丰富区,并参考厂家说明,粘贴时正中按贴,两边抚平,负极板与皮肤接触中间不能有空气,使其与皮肤充分贴合。注意:安装心脏起搏器的患者应慎用高频电刀,以防产生干扰,影响起膊器正常工作。同时避开毛发丰富、皮肤破损、硬结及骨隆突处。连接好电刀笔根据手术需要调节电凝和电切的参数大小。

3.出现电灼伤表现

3.1灼伤部位主要表现为皮肤发红、肿、水泡。

3.2负极板黏贴处灼伤主要是在负极板外或负极板周围皮肤处。

3.3患者接触导体如手术床金属床沿部位灼伤主要发生在四肢。

4.预防电灼伤的措施

4.1严格管理,定期检查维护。工作中始终把患者安全问题放在首位。每台手术开始前严格按照说明书检测高频电刀机器,保证高频电刀处于良好的功能状态。手术结束后,做好使用登记。如有不良表现应立即报告并将其送予维修,做好交接班工作。定期邀请厂家技术人员到科室组织手术室护士尤其是年轻护士正确使用高频电刀以及常规维护保养、简单故障判断及故障排除知识的学习,增强安全意识。

4.2高频电刀的供电电源应经过带有可靠接地线的三眼插座提供给机器,保证电刀的金属外壳、保护或功能的接地端点能可靠接地。其可大大有效減小电灼伤发生几率。

4.3加强术前宣教。术前一日访视患者时向患者交待不佩戴金、银及手表等金属饰品进手术室;同时询问患者体内有无植入起搏器等。手术当日患者入室时,手术室护士应再次严格进行核查,以防因金属首饰传导灼伤患者。

4.4确保患者皮肤与负极板的有效接触。一次性负极板不能反复多次使用,使用时务必将其与皮肤粘贴牢靠,使皮肤与负极板有效接触,保证高频电流电刀回路畅通。

4.5安全地使用电刀笔。手术过程中,器械护士应及时清除电刀头上的组织焦灼物,以保持其良好的传导功能;手术过程中暂时不使用时,器械护士应及时收,将其置于干燥,绝缘,安全的位置。若术中发现电刀笔功能使用不正常时应及时更换,以防不测。

4.6输出功率以恰好保证手术效果为限(同时参考高频电刀使用说明书),切勿盲目增大电刀的输出功率。由于高频电刀手术中发生电灼伤的危险性均会随功率的增大而增加。当手术要求的功率明显大于正常值时,应检查极板的安放情况、极板及高频电刀头电缆的完好程度、机器状态及患者与金属床缘的相互位置等。切记勿随意增大高频电刀输出功率设定值。在不能预知正常功率时,应从小到大逐步调节到刚好适合手术为止。机器使用结束和开机之前,均应保证各输出功率设定在较低值。防止使用高频电刀因功率忽然加大到患者身上而出现意外。

4.7若患者体内植有金属物体(钢板、固定钉等)时,应谨慎使用高频电刀,使用时使高频电流通道避开金属植入物。术后密切观察金属植入物部位组织情况,结合患者主诉,确保患者安全。

4.8防止因漏电而致电灼伤。确保床单位整洁干燥,安置病人体位时,一定要注意避免头部肢体等接触手术床的金属部分和潮湿的衣物等任何电导体,对于体型肥胖的患者要则巡回护士需更加注意其身体是否与金属床,手术托盘等接触。

5.总结

手术室护士在普外科手术的高频电刀安全使用中,既是操作者,又是监督者,在临床工作中需要熟练掌握高频电刀的操作性能,不断总结高频电刀正确使用方法,同事间加强经验交流,经常查阅高频电刀使用相关资料,以保证患者及手术成员的安全,防止围手术期不安全因素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姚素贞,高频电刀的使用及规范,临床合理用药,2012年5月第 5 卷第 5B 期 Chin J of Clinical Rational Drug Use,May 2012,Vol.5 No.5B

高频电刀的安全使用 篇3

1保护患者

(1) 使用绝缘、清洁和干燥的手术床布。 (2) 避免患者皮肤接触金属物品 (皮肤暴露处用布巾包裹) 及自身皮肤之间接触。 (3) 在使用电刀的局部位置应避免存在易燃物;在呼吸道部位手术使用时, 应暂时移开氧气;酒精消毒皮肤待挥发干后方可使用, 手术台上使用的酒精棉球应立即丢弃。 (4) 手术结束后将负极板整片水平自患者身体上揭除, 揭除时一手固定皮肤, 另一手慢慢揭除极片, 负极片揭除后观察粘贴处皮肤情况。 (5) 避免在带电解质的液体 (如血液或生理盐水) 中使用高频电刀, 因密集的电子束可传导至其他部位造成机体损伤。术中冲洗体腔时避免液体溢出浸湿极板处皮肤。

2合理使用负极板

(1) 使用高质量的一次性负极板, 可始终紧密粘贴于任何肌肉丰富的部位, 保持负极板平整, 面积≥64.5cm2, 禁止切割和折叠。 (2) 选择肌肉丰富和平坦、血液充足且靠近手术区易于观察的部位, 如臀、股等部位。 (3) 勿放置在毛发、脂肪多及瘢痕、骨突处, 避免受压, 远离心电监护的电极。 (4) 尽量避免重复使用, 以免引起交叉感染和灼伤。 (5) 若体内有金属置入物, 应尽量避开金属置入物操作;对于装有心脏起搏器的患者应请心内科医师会诊, 并须在严密监视下使用负极板。

3正确使用电刀手柄

(1) 重复使用的电刀手柄开包前仔细检查包装的完整性、有效期、灭菌效果。 (2) 术前仔细检查电刀头、手柄及线的完整性, 确保刀头无缺损、弯曲, 避免刀头断落体内。检查刀头、电线的橡胶外鞘是否缺损, 以免发生电击伤。 (3) 使用过程中及时清除电刀头上的焦痂, 以免焦痂包裹电刀头, 使绝缘性能增加, 导致切割效果不佳, 从而加大电流而造成切割部位组织烫伤。 (4) 停止使用电刀时, 手柄放在安全的地方, 不得将器械或其他物品压在手柄上, 导致放电而击伤患者。 (5) 电刀头未与组织完全接触前不要通电。 (6) 刀笔使用完毕后可用湿纱布将污血擦净、晾干, 避免直接用水泡洗和用力拽拉导线, 可采用低温等离子灭菌。

4设备的使用及保养

(1) 正确连接相关组件并插牢, 先连接好负极板线、电源线后, 再接通电源。 (2) 手术结束后, 控制面板上的电切、电凝功率应复零, 先切断电源, 再撤电源线, 整理好各组件后, 电刀归位, 注意保持设备的整洁、干燥。 (3) 仪器应定期检测及保养, 以免漏电伤及患者及医护人员。

高频电刀的漏电烧伤及电器安全 篇4

高频电刀是现代医院进行手术的重要工具,既可列入手术器械类,也可列入手术设备类。高频电刀虽然还不能完全取代常规使用的传统手术刀,但是在某些外科手术方面,却可取得比运用传统手术刀更好的效果,如:不用开刀,失血少,省时省力等。

2 安全防护

高频电刀在手术中出现事故较集中的是患者极板的灼伤,而引起灼伤的主要原因就是患者极板与患者皮肤的接触面积太小或局部的接触阻抗太大。因此,确保患者极板与患者皮肤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积非常重要。

患者极板最适合放置的位置主要有8处:大腿的前侧和后侧、小腿后侧、上臂、臀部、腰部、腹部,这些部位肢体面积较大、肌肉丰厚、血液充足,不会使极板产生重叠的部位,也便于电刀所产生热量的分散。不能放在骨骼突出处、关节部位、多毛或疤痕处,也不要压在患者身体下面。与患者皮肤的接触面积应尽可能地大一些,并且要尽可能地靠近手术部位。放置患者极板以前应将患者的皮肤处理干净,必要时要剃去过长的毛发,使患者极板与患者皮肤的接触阻抗尽可能地小。极板处的水分会使极板与患者身体的粘附力降低(一些外用药水有时不会被注意到)。毛发是绝缘的,它可以使极板处的阻抗和电流密度增大,阻碍电流的正常传导,产生放电现象,并可导致热灼伤,所以极板放置的部位在术前最好要进行备皮(在有的国家,发生极板烫伤事故时,毛发是一个很有力的证据,患者律师首先就要检查极板上有无毛发)。要避免极板弓起,确保极板平整地黏附于患者肢体上。如有弓起,则极板的有效面积减少,电流密度增大,使局部的温度升高,并有灼伤的危险。

应避免将电极导线绕在其他仪器周围或绕在金属器械上,如布巾钳、止血钳等,因为从导线泄漏的高频电流会干扰或意外启动该仪器,而该金属器械如果接触到患者,则会引起灼伤患者的意外。

患者极板是经过精心计算和设计的,极板有适合新生儿、儿童、成年人等多种型号。使用时可以选择合适的型号,但绝不可以为调整极板大小而对其进行剪裁。

采用金属极板时,应该保持极板的平整,用绑带绑在大腿或臀部上,注意不要太紧或太松。极板如有凸起、折痕或卷边时,应及时修复或更换。金属极板应用毛巾套包裹并用生理盐水浸湿以增加导电性,由于毛巾布是绝缘体,一旦毛巾布上的生理盐水挥发完后,会使极板与患者之间的接触阻抗增大而增加灼伤的可能性。因此,在手术过程中,应经常检查毛巾套的湿度,以保证良好的导电性,避免灼伤。

在电刀暂时不使用时,应将作用电极放置在一个绝缘的套盒中,绝不能随意放在患者身上或触及金属部件,以避免可能因意外而损伤患者组织或烧灼点燃其他物品。因为手术室是一个富氧、易燃的环境。

高频电刀会对手术室中的其他设备(如:监护仪、起搏器等)产生干扰,其中最主要的干扰是损坏了的起搏器会在高频电刀装置启动后释放出起搏能量。流经起搏器导管的电流可能会损伤电极放置部位的心脏组织和造成纤维颤动。

如果在电刀使用时,医生要求增加功率输出,尤其是要求的功率明显超出正常的水平,操作者应先检查一下极板的情况。因为若极板脱落而使阻抗增高或电流由极板以外的出口接地(没有监测系统的设备),输出功率就达不到实际所需的有效功率。

要避免患者极板与大地和电源的地线相通,特别要注意患者极板与手术床金属部件的有效绝缘隔离。患者身体也应与手术床等的金属部件隔离。

高频电刀不得作为工作台使用,虽然电刀是防水设计的,但是万一有任何导电的液体进入机内,高频电刀将对患者及操作者构成严重的危险。手术室的电源必须有良好的接地,且必须按左“零”右“火”接线,零线和地线不能混接或错接。

3 高频电刀的灼伤及预防

高频电刀的灼伤可分为2类:一类发生在极板处,称之为极板灼伤;另一类灼伤不是发生在极板处,统称为非极板灼伤。

3.1 极板灼伤的原因

极板灼伤的原因是因为极板处的电流密度过大。在安全保障体系里规定了极板处电流密度须小于0.02 A/cm2,按最大极限功率和在额定负载下工作时可计算出最小极板面积为100 cm2,这是极板面积的最低限值。当极板与病员的实际接触面积小于此值时,极板灼伤的危险就会出现。防止极板灼伤的方法很简单,即保证极板与患者接触良好、充分就可以了。放置极板时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极板应尽可能靠近手术部位安放;(2)极板应置于光洁、干燥、无疤痕、肌肉丰富且无骨骼突出的部位。

3.2 非极板灼伤的原因

极板、刀头及其连接电缆和病员肌体构成了电刀外系统,当电刀外系统的安排使用不当时,手术中即使极板的安放很好,病员仍有灼伤的危险。出现非极板灼伤的原因,主要有以下3种情况:接地分流、高频辐射和火花低频。

3.3 预防

3.3.1 接地分流

手术时,患者肌体作为高频电刀的负载,其上直接作用着高频电刀输出的高频高压电,电压峰峰值可达数千伏至上万伏。病员肌体相当于一个电阻,手术时这个电阻负载分布了无数个不同电位点,特别是在手术电流通道区域上,电位差特别大的两点或多点一旦发生短接(主要是高频接地),就会形成高频电流的异常通道,即所谓“接地分流”现象。此时病员肌体小的接地点就可能发生灼伤,因为该接地点流通着高密度的高频电流。高频接地不仅可通过小电阻实现,还可以通过大电容来实现。为避免“接地分流”现象的发生,应注意病员不仅不能接触直接接地的金属物件和设备,也不能过分接近这种金属和设备(如金属手术床、支架等),因为这可形成相当的电容,同样可流通较大的高频电流。同时,手术医护人员一定要配戴绝缘良好的橡胶手套。在必须使用监护电极或其他测量探头时,这些探极最好用非金属制造,并远离手术部位,以减弱与地的联系。使用体外血液循环泵时,必须使血液通路悬浮,不得过分靠近接地金属,因为导电良好的血液会通过电容使患者高频接地。

3.3.2 高频辐射

手术患者身体携带或接触金属体时,虽然这些金属体并未接地,不会产生高频接地分流现象,但是对高频电刀输出的高频高压来说,这种金属体无异于一个“发射天线”,向外辐射能量。若辐射能量较大,接触点较小,则高密度的高频电流就会在接触点处产生灼伤。

3.3.3 火花低频

高频电刀一般对低频漏电流做了严格限制,机器本身也不输出低频电流,但是对于外部产生的低频电流却无能为力,常见的是当刀头电缆断线时打火产生的低频电流,危害极大,因为它引起的灼伤不是在体表部位而是在心脏部位。因此手术前和手术中应严格检查极板和刀头接插件和连接电缆的完好性。另外,电刀的启动和点向组织也不能像雨点一样过于频繁,因为这种火花也含有一定的低频成分。

4 漏电伤害

4.1 电击伤害

电击伤害是电流通过人体造成的各种伤害。流过人体高电压大电流造成的伤害为强电击,流过人体是微弱电流的伤害为微电击。微电击的允许安全极限电流10 mA,微电击有其特别的危险性不可忽视。

电击造成人体伤害有3种形式:一是电外伤(电烧伤)电烙印和皮肤金属化(熔化金属渗入皮肤)等。电烧伤是由电流的热效应和机械效应造成的,其伤害是局部的,危害不大。电击电流强度值I=U/R,烧伤热量Q=0.24I2Rt。二是电内伤(真正的电击伤),电流通过人体内部组织如心脏和神经系统所造成的伤害。电内伤会出现假死状态,如不及时抢救,就会危及生命。三是电弧的射线引起眼睛伤害,或因电击受惊造成的二次伤害。电流越大伤害越重。电流频率与伤害的关系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50~60 Hz工频交流电对人体伤害最大,因为心脏跳动一次约有0.1~0.2 s的间歇时间,在间歇时间内对电流最为敏感,最容造成心脏颤动和致命危害。工频交电(交流)频率与心脏跳动频率接近,所以最危险,而直流和高频对心脏刺激较小。

4.2 电击的原因

产生电击的原因很多,但多数是绝缘破坏或漏电造成的,也有因电源电压高到产生生理效应的电流强度而产生的电击,归结起来有下述几种:

(1)医疗仪器故障使壳体带电;

(2)医疗仪器或各种电器外壳接地不良或接地破坏;

(3)操作者皮肤电阻减小消失;

(4)非等电位操作多台电器;

(5)电容耦合造成漏电。

但多是总结为2种:(1)电刀外壳漏电。当手术室电源没有良好的接地线或三芯线中的地线断开,可引起高频电刀外壳带电,甚至患者身上带电。要使高频电刀的金属机壳不带电,预防措施为:电源的接地线应真正接大地;电源三芯线中的地线与零线不可接错,不能用零线代替地线,更不能随便将地线拉接到暖气管或水管上;接地电阻要小,从而防止机壳带电而对操作者和患者造成伤害。(2)电刀手柄线漏电。电刀的反复使用会出现手柄导线断开、裂口及开关失灵、连线绝缘下降、刀头接触不好等现象,使用时泄漏的电流会通过操作人员身体与大地相通,易造成操作者或患者被电击或灼伤。所以在使用高频电刀时,应经常检查手柄、手柄线,看是否有裂口、老化现象,刀头接触是否良好,附件是否良好。操作医师及时更换破损的手套,以防意外触电。

5 漏电检测实例分析

以下为我院手术室部分高频电刀(Valleylab)在近期做的漏电检测,图1、2为3间手术室电刀的检测单。

5.1 简要分析

以上3张检测单为我院17、18、19 3间手术室电刀的漏电检测单。从图2中我们可以看出,19号间的高频电刀在负载300Ω时的纯切割电流和电凝柔和电流的数值都已超出正常值的±15%。同时,患者漏电流和动态漏电流的数值也相应地与正常值相差较大。通过检测我们对19号间的高频电刀进行分析,由于应用时间在7 a左右,高频电刀本身的容性降低,电阻降低,导致高频电刀本身的保护功能下降,应及时对相应的元器件进行更换。否则,不仅是会对患者身体造成烧伤和电击,严重的对医生和护士的身体也会造成伤害。

6 安全使用高频电刀需注重的一些问题

(1)操作和设备专管人员要恪守设备操作规则及相关的原则、制度,必须在读懂仪器说明书的基础上进行工作,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关机停用并与工程技术人员联系。工程技术人员要注意掌握设备的运行状况,及时安排设备的维修校验等技术保障,并研究仪器的发展动态,参与设备的技术管理(包括调研与培训)。每台设备在手术使用前,应对其单、双极输出能量进行常规定性检测;在正常设定时,输出明显地降低技术或设备不能正常工作,可能说明中性电极接触不良、选择器设置不当或代换管功率不足等。在设备通电检测前,应按要求正确连接相关组件(如:电源线、保护接地线、脚踏开关、中性电极、手术电极、或双极电极等)并插牢。若遇短线或脱落时,切不可盲目错接,确保设备连接可靠;在仪器自检过程不要揿踏任何开关,以免出现误报警。患者不应与接地或有可观的对地电容的金属部件(如:手术台、支架等)接触,可建议使用抗静电板。

最后,发现设备有异常情况时,应与工程技术人员联系(报修),不得擅自处理;逐步建立健全设备维修档案,可将设备的现状(购置时间、价格、使用年限等)、主要故障原因、检修处理方法、更换元器件情况输入计算机,便于随时掌握和调用设备的运行状况、参数变化等,为设备的折旧、更新提供科学、可靠、实时的动态管理依据。总之,严格操作、规范化管理是预防事故的根本保证。建立健全设备管理档案、系统化的检修制是现代化医院的重要标志。

(2)由于医用高频电刀直接与人体相接触,因此它对人体有着潜在危险,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危害,其安全性和可靠性就显得非常重要。除此以外,使用中要非常注意防护,避免灼伤人员等事故发生。为了充分发挥电刀的优越性,要深入广泛地研究、学习和交流高频电刀安全操作技术,不断提高对电刀安全问题的认识并自觉有效地在实践中运用,这样才能扬长避短,使高频电刀在现代医学领导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赵卫全.高频电刀的基本原理及使用[J].医疗设备信息,2001[1]:20-21,35.

[2]齐建平.解析高频电刀[J].医疗设备信息,2006[10]:98-99.

[3]骆玮,李积厚.高频电刀使用中不安全因素分析与预防[J].医疗装备,2002[4]:22-23.

[4]刘垣明.医疗仪器的漏电与防护[J].医疗装备,2003[5]:19-20.

高频电刀发展及临床应用的综述 篇5

1高频电刀发展历史

灼烧法被视为高频电刀治疗的基本原理,其应用到疾病治疗最早可追溯到史前时代,那时人们利用加热的石头止血。20世纪20年代初,外科医生们使用灼烧和通电流的方法对患者进行治疗,现在灼烧法已成为最普遍的应用技术之一。植物生理学家William T.Bovie被视为高频电刀之父。

18世纪初,电流逐步开始应用于医学领域中,Goldwyn围绕着现代高频电刀技术的发展阐述了三个时代[1,2]。第一个时代始于静电的发现与使用,这个时代的时间表并不清晰;第二个时代,始于1786年Luigi Galvani偶然发现“电镀”,这一发现和随后的实验促使了“电生理学”的诞生[3,4];第三个时代可追溯到1831年,其标志为英国的Faraday和美国的Henry分别证明了在导线中移动的磁场可以产生电流[5]。

19世纪,医疗逐步实现了电子化。1897年,Franz Nagelschmidt研究发现,关节和循环系统疾病受益于电流在治疗过程中的应用[6,7]。他撰写了一篇关于“电热疗法”的文章来阐述6年前d'Arsonval发现的热效应。1900年,巴黎内科医生Joseph Rivered在工作中获得创新性发现[8],当他用类似于Nagelschmidt的发电机产生的电流来治疗一个失眠症病人的时候,电极间的火花电弧使病人的皮肤凝固,最终他使用这种电弧电流治疗了一个手部癌性溃疡的病人,这是首例被记录的使用高频电流的外科手术案例。在随后的十几年里,人们普遍地使用电流来治疗皮肤损伤、口腔和膀胱血管瘤、痔疮的凝结等疾病[9]。

William L.Clark被人们称作“美国电刀鼻祖”[10]。1910年,Clark在完全不知道欧洲在此领域成就的前提下,设计并制作了一台新设备。这台设备能够产生高达3 A的电流,通过增加电流和减小电压来产生热量更大、时间更短的电火花,从而可以穿透更深层的人体组织。1914年,他用“干燥方法”描述由于脱水而使组织损坏、碳化而带来的影响[11,12]。Clark成为第一个常规使用这种方法来去除皮肤、头部、颈部、乳房和子宫颈恶性增生的美国人,自此开创了美国高频电刀技术,推动了该类技术的快速发展。

20世纪80~90年代,研究集中在确定电刀产生多余神经肌肉刺激的根本机理上。根据d'Arsonval的研究,电流频率在10 k Hz以上不可能产生肌肉神经刺激[13,14]。但许多研究者认为,鉴于19世纪末期的生物物理学研究水平较低,d'Arsonval的研究结论可能并不完全正确[15,16]。事实上,随后的研究表明,如果电流够大,在更高的频率条件下神经肌肉刺激也会发生。有人发现高频输入信号整流引起低频分量的产生,这些低频分量能产生刺激;另一种理论认为肌肉神经刺激可能是一种热效应。至此为止,虽然电刀已经在临床上应用了将近一个世纪,但是关于其基本原理仍存在很多争议。

2 高频电刀生物物理学基础

电流在传导时,流经人体组织并对组织加热。根据欧姆定律,电流可以通过在给定时间内电子的流量来测量,电压是相对电路中电阻的电动势[17]。在电刀中,电压由电压源提供,电流沿着电刀电极尖端传输到人体组织。所以人体组织的电阻是固有的,固有的电阻越大,电流留过人体所需的电压也越大。此外,随着越来越多的表面组织烧灼,电导率会下降,组织的电阻增加,为了让电流穿透到组织以下就需要采用更大的电压。电子与电场的调节定律与流体运动定律相似,电子在电场作用下移动,总是寻找最小的路径,就像水在地球万有引力中的运动一样。电压源提供的电动势能够驱动电路中的电流,就像水泵可以泵水一样。

高频电刀需要一个闭合的回路使电流流动。在一个不完整的回路中,电流将会流向地面[18]。1970年以前,电刀能量的流动与大地相关。在这种情况下,病人本身就是潜在接触地面的路径,电流会选择最小电阻的路径。这可能导致电流流经与人体接触的负极垫或静脉电极。当接触面的电流密度足够大时,患者有灼伤的风险,这种潜在的危险可以通过引入与地面隔离的发生器而消除。发生器可以提供一个低电阻的电流通路,从而限制了电极与病人回路电极间电流的流动。隔离发生器电路示意图,见图1[19,20]。

3 高频电刀分类

电刀从能量传递的角度可以分为单极和多极两类。Bovie电刀便是单极电刀,其通过有效电极尖端传递电流,此电流通过一个贴在病人身上的导电电极片穿过病人并返回发生器设备。双极设备有一个类似手术钳的双极镊子,在手术部位进行操作时有效电极和返回电极分别起作用。双极设备的能量传递仅限于镊子间的人体组织而不会穿过整个人体。因此,计划外电流的能量传递可以较少地扩散到患者其他部位[21]。

使用单极设备,电刀传递能量会增强,通过发射氩气流可以改善大面积持续性出血的手术效果。在肝移植方面的发展使得氩气流适用于大面积电凝、肝脏渗血、腹膜后以及膈肌表面等[22]。双极设备已经从应用于组织凝血发展为可融合血管结构的内膜层。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可以连接到电外科发生器,复杂的闭环反馈控制算法使得血管结构的合并直径达到7 mm。因此,外科医生创建了一个“自体夹”来实现无缝合线、钉书针和传统夹子的止血缝合,1998年,这种“血管密封器”装置首次被介绍[23]。

4 应用现状

高频电刀可应用于各种传统的外科手术,包括:脾切除术、甲状腺切除术、肝脏切除、肺切除、痔疮切除、胃切除、肾脏切除等。在不同手术中,应用电刀进行血管封闭都具有显著的优点。Romano等人使用Liga Sure血管闭合系统(Valleylab公司)对10例患者进行腹腔镜脾切除并取得良好效果,研究显示出血转化率为10%,低于其他相关研究结果,平均手术时间也明显低于其他手术[24]。在使用Liga Sure血管封闭系统进行甲状腺切除时,切口的长度和手术的时间都可以显著减少。Liga Sure在肝切除术中也得到了成功的应用,利用该系统进行手术,切口表面最小失血量及失血后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可以得到良好控制[25]。

5 总结与讨论

高频电刀的使用及规范 篇6

关键词:高频电刀,质量控制,检测方法,合格率,解决方法

1 引言

随着医院手术量的不断提升,手术设备的安全使用已引起手术科室与设备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高频电刀由于频率高、有效面积小、电流密度大,如果使用不当,则会引起意外损伤,给患者造成伤害。而长期多次使用会使输出功率性能降低,回路检测性能下降,造成安全保障性能变差,会严重危及手术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定期对高频电刀和维修后的质量进行检测监控,保证高频电刀的使用安全就显得尤为重要。

2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威力电刀、力康电刀、爱博电刀、上海沪通电刀4个品牌6个型号的28台高频电刀。

2.2 检测设备

使用美国FLUKE公司生产的ESA620电气安全分析仪以及QA-ESⅡ电刀分析仪。

2.3 研究方法

检测内容包括电气安全、输出功率、高频漏电流、报警装置及工作状态提示等4个部分。其中,电气安全检测包括:接地电阻测量、机壳漏电流(正常工作状态和单一故障状态)测量;输出功率检测包括:单极输出功率测量,双极输出功率测量;高频漏电流检测包括:中性电极高频漏电流测量、单极手术单极高频漏电流测量、双极电极高频漏电流测量;报警装置及工作提示检测包括:输出功率数字式显示,输出时伴有不同的声光指示、具备患者回路电极板接触质量检测报警功能等。

2.4 评价依据

(1)GB 9706.1—2007医用电气设备(第1部分):安全通用要求[1]。

(2)GB 9706.4—2009医用电气设备(第2-2部分):高频手术设备安全专用要求[2]。

(3)JJF 1217—2009高频电刀校准规范:校准条件[3]。

具体合格标准分别为:

电气安全部分:接地电阻<0.3Ω,机壳漏电流﹙正常状态<0.1 mA,单一故障状态<0.5 mA﹚。

校准规范部分:环境温度15~30℃,相对湿度≤80%,电源电压220 V,频率50 Hz,周围无影响正常工作的机械振动和电磁干扰。

参数性能检测部分:

(1)单极、双极输出功率测量取额定功率值,按100%、50%、25%、5%/10 W取小共4挡的方式测量,虽然负载电阻取值不同,但都规定输出功率测量值的误差不超过设定值的±15%。

(2)高频漏电流测量均取额定输出功率值,单极、双极电极高频漏电流<100 mA、中性电极高频漏电流<150 mA。

报警装置及工作提示部分:外观面板控制部分是否完好,输出功率数字显示正常,仪器开机及工作时伴有声光指示,患者回路极板接触质量检测报警功能正常等。

检测合格标准为电气安全、校准规范、参数性能、报警装置及工作提示4个部分全部符合要求,有1项不符合要求即为不合格。

3 测量方法及结果

3.1 测量方法

3.1.1 单极、双极输出功率测量导线连接方法

在设备待机模式,按使用规定连接好被测仪器的刀笔、负极板、脚踏开关,并保证接地良好[4]。双极输出功率测量时须用脚踏开关控制。单、双极输出功率测量连接如图1、2所示[4]。

3.1.2 高频漏电流测量导线连接方法

采用绝缘式测量导线连接的方式,可分为手术刀极对地高频漏电流和中性电极对地高频漏电流。手术电极、中性电极的高频漏电流连接如图3、4所示[4]。

3.2 结果

3.2.1 总体合格率

对28台高频电刀进行了检测,合格数为20台,总体合格率为71.43%;不合格数为8台,不合格率为28.57%。高频电刀检测结果见表1。

3.2.2 各性能指标不合格占比

单极输出功率不合格的有7台,占总不合格率的46%;双极输出功率不合格的有1台,占总不合格率的7%,因此输出功率与设定值误差超过±15%的有8台,占检测台数的28.5%。单极电极高频漏电流不合格的有5台,占总不合格率的33%;双极电极高频漏电流不合格的有1台,占总不合格率的7%,因此高频漏电流测量值>100 mA的有6台,占检测台数的21.4%。报警装置及工作提示不合格的有1台,占总不合格率的7%。不合格指标所占比例如图5所示。

3.2.3 按使用年限比较合格率

使用3 a以内(2008年开始使用)的3台,合格数为3台,合格率100%;使用3~5 a(2006年到2007年开始使用)的11台,合格数为10台,合格率90.91%;使用5~8 a(2003年到2005年开始使用)的7台,合格数为3台,合格率42.86%;使用8 a以上(2003年前使用)的7台,合格数为4台,合格率57.14%。使用年限合格率如图6所示。

4 讨论

本次高频电刀的质量检测总体情况良好,电气安全部分和中性电极高频漏电流性能指标合格率为100%,检测不合格的性能指标主要是单极、双极输出功率与设定值误差超过±15%,高频漏电流测量值>100 mA。

4.1 输出功率

本次输出功率检测设定的误差范围为±15%,比高频电刀校准规范所规定的±20%的误差精确度提高了5%,主要原因是根据我院设备质控管理、设备使用完好率以及年度计量检测的需要而设定的。因此有3台高频电刀的输出功率测量值在±15%~20%,需要引起关注,加强维护管理;有4台输出功率测量值超出±20%,一般是功率模块相关可调电位器阻值产生变化引起的,已调校完成,经电刀分析仪检测合格;高频电刀在不同手术类型和不同手术区域所采用的输出功率不尽相同,不同组织的切和凝所采用的输出功率也不尽相同,所以保证输出功率的准确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用户应定期进行手控和脚踏开关用万用表测开关开路、短路电阻,通态应<100Ω,断态应>100 MΩ,每批次进行1次手控刀、脚控刀、极板输出导线连续性检查。检查时,用万用表测量连接电阻应<2Ω。

4.2 高频漏电流

对于高频漏电流超标,如果是电刀本身的问题一般也可以通过调校模块相关可调电位器阻值来完成。此外,首先要选择合适的回路极板,并且选择合适的放置部位有效粘贴,要避免患者直接与金属物,如手术床、输液架、仪器车等直接接触。其次,中性电极高频时以地为基准的高频电刀,高频漏电流的产生主要取决于预期高频输出回路及高频接地回路的阻抗,由于高频电流是按阻抗小的回路(不一定是最短路径)而不一定是人为预期的回路流动,如果预期回路阻抗越小,则从其他回路分流的漏电流就越小,所以对于以地为基准的高频漏电流控制的关键是减小预期高频回路及高频接地回路的高频阻抗,如果高频时应用部分在高频时与地及设备的其他部分完全隔离,高频电流就只会在预期回路中流动,不会有高频漏电流产生,但是在高频时由于分布参数的存在,使得完全隔离是不可能的,高频电流可以从任何电缆及连接处耦合,所以高频电刀连接电缆使用时不要打圈,会增加漏电流的产生,更不要使用破损的连接电缆。如果高频漏电流超过了标准的要求,就要设法加强应用部分与地及其他部分的隔离。如采取绝缘、增大爬电距离、电气间隙及在电路之间采取屏蔽等方法。

4.3 使用年限

从本次高频电刀质量检测使用年限比较合格率看,随着使用年限的增加,输出功率、高频漏电流超出设定值的概率会相应增加。由于长期多次使用,使得高频电刀内部一些元器件性能稳定性降低,检测控制回路工作电压偏离,这就要求我们要定期或维护后要对高频电刀进行质量控制检测,必要时可增加质量控制检测次数,一旦有超出误差设定值的高频电刀要及时维护,或者联系厂家来调校,以提高高频电刀使用的安全性和可操作性。另有1台报警装置与工作提示部分不合格的国产高频电刀各项质量检测性能指标多数不合格,查固定资产登记使用日期为1998年,经与厂家联系认为无维修意义,已停止使用并报损。

5 结语

通过高频电刀质量控制检测工作,基本掌握了在用高频电刀的使用状况,提高了高频电刀使用的安全性,确保了其作为一种手术手段的可靠性和有效性。高频电刀作为强检设备,质量控制还要与计量工作结合在一起,从验收、使用、维修、报损的整个周期,构成一个完整的计量、质量控制管理体系,符合现代化医院管理的需要,是保证医疗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也为提高医疗质量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参考文献

[1]GB9706.1—2007医用电气设备第一部分:安全通用要求[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7.

[2]GB9706.4—2009医用电气设备第二部分:高频手术设备安全专用要求[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9.

[3]国家技术监督局.JJF1217—2009高频电刀校准规范[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7.

上一篇:运行优势下一篇:国际恐怖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