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电刀的安全使用

2024-07-15

高频电刀的安全使用(通用7篇)

高频电刀的安全使用 篇1

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 高频电刀已被广泛应用于医疗手术中。高频电刀是利用高频电流的“集肤效应”原理研制的, 是一种高频大功率电器设备。但由于手术室存在一些易燃、易爆的气体或液体, 使用高频电刀存在着安全隐患。笔者现对高频电刀使用的安全护理措施总结如下。

1保护患者

(1) 使用绝缘、清洁和干燥的手术床布。 (2) 避免患者皮肤接触金属物品 (皮肤暴露处用布巾包裹) 及自身皮肤之间接触。 (3) 在使用电刀的局部位置应避免存在易燃物;在呼吸道部位手术使用时, 应暂时移开氧气;酒精消毒皮肤待挥发干后方可使用, 手术台上使用的酒精棉球应立即丢弃。 (4) 手术结束后将负极板整片水平自患者身体上揭除, 揭除时一手固定皮肤, 另一手慢慢揭除极片, 负极片揭除后观察粘贴处皮肤情况。 (5) 避免在带电解质的液体 (如血液或生理盐水) 中使用高频电刀, 因密集的电子束可传导至其他部位造成机体损伤。术中冲洗体腔时避免液体溢出浸湿极板处皮肤。

2合理使用负极板

(1) 使用高质量的一次性负极板, 可始终紧密粘贴于任何肌肉丰富的部位, 保持负极板平整, 面积≥64.5cm2, 禁止切割和折叠。 (2) 选择肌肉丰富和平坦、血液充足且靠近手术区易于观察的部位, 如臀、股等部位。 (3) 勿放置在毛发、脂肪多及瘢痕、骨突处, 避免受压, 远离心电监护的电极。 (4) 尽量避免重复使用, 以免引起交叉感染和灼伤。 (5) 若体内有金属置入物, 应尽量避开金属置入物操作;对于装有心脏起搏器的患者应请心内科医师会诊, 并须在严密监视下使用负极板。

3正确使用电刀手柄

(1) 重复使用的电刀手柄开包前仔细检查包装的完整性、有效期、灭菌效果。 (2) 术前仔细检查电刀头、手柄及线的完整性, 确保刀头无缺损、弯曲, 避免刀头断落体内。检查刀头、电线的橡胶外鞘是否缺损, 以免发生电击伤。 (3) 使用过程中及时清除电刀头上的焦痂, 以免焦痂包裹电刀头, 使绝缘性能增加, 导致切割效果不佳, 从而加大电流而造成切割部位组织烫伤。 (4) 停止使用电刀时, 手柄放在安全的地方, 不得将器械或其他物品压在手柄上, 导致放电而击伤患者。 (5) 电刀头未与组织完全接触前不要通电。 (6) 刀笔使用完毕后可用湿纱布将污血擦净、晾干, 避免直接用水泡洗和用力拽拉导线, 可采用低温等离子灭菌。

4设备的使用及保养

(1) 正确连接相关组件并插牢, 先连接好负极板线、电源线后, 再接通电源。 (2) 手术结束后, 控制面板上的电切、电凝功率应复零, 先切断电源, 再撤电源线, 整理好各组件后, 电刀归位, 注意保持设备的整洁、干燥。 (3) 仪器应定期检测及保养, 以免漏电伤及患者及医护人员。

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 带动了高频电刀的临床应用, 方便了医师的操作。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 在手术过程中存在着安全隐患, 高频电刀的安全使用越来越引起手术室管理者的高度重视, 手术室护士只要具有高度责任心和爱心, 熟练掌握电刀的操作性能, 实施安全护理, 就能防止各种意外的发生。

高频电刀的安全使用 篇2

【摘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各种手术使用的止血切割设备问世,使手术的时间大大缩短,高频电刀便是当今手术中最杰出的代表。由于普外科手术数量多、重症多、急症多。而高频电刀通过电凝或电切,减少了传统手术丝线结扎、缝扎止血的使用,加快了手术进程、减轻了医护人员劳动强度, 具有减少手术出血、减轻患者痛苦等优点,因而在普外科手术中应用最为广泛。但由于高频电刀是利用高频电流对人体组织直接进行切割、止血或烧灼的一种高频大功率电气设备,故安全性要求极为严格, 一旦出现安全问题,可能造成一些暂时难以觉察的影响, 甚至导致生命危险。其中电灼伤最为多见。因此通过对临床工作中普外科手术电刀的正规使用方法总结以及查阅相关资料以保证安全使用电刀,保障患者及术者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频电刀;使用;安全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6-0109-02

1.高频电刀的工作原理

利用高频电流释放的热能和放电对组织进行切割、止血。电流在电刀的刀尖形成高温、热能和放电,,实现分解组织和凝血作用,以达到切割、止血的目的。高频电切割时,通常应用针形或刃形电极,有效面积很小,而电极下组织中的电流密度却很大,因而可以在一瞬间产生大量的热,把电极下的组织爆发性地脱水、分解、蒸发,分裂成一个不出血的、窄而平坦的、深几毫米的切口,而且还可以使血管中的血液凝固到一定的深度,代替结扎,完成切口止血工作。为了避免低频电流引起不需要的神经刺激和减少交流漏电,高频电刀一般使用0.3~5MHz的振荡频率。由于高频电刀是大能量的输出外科器械,假如能量集中在切口之外的地方,则易产生烧伤。

2.使用方法

高频电刀由主机、电刀笔、脚踏控制开关和电流回路系统组成,使用前,连接电源线,检测主机是否处于正常备用状态;将负极板贴于毛发稀少,组织平坦,肌肉血管丰富区,并参考厂家说明,粘贴时正中按贴,两边抚平,负极板与皮肤接触中间不能有空气,使其与皮肤充分贴合。注意:安装心脏起搏器的患者应慎用高频电刀,以防产生干扰,影响起膊器正常工作。同时避开毛发丰富、皮肤破损、硬结及骨隆突处。连接好电刀笔根据手术需要调节电凝和电切的参数大小。

3.出现电灼伤表现

3.1灼伤部位主要表现为皮肤发红、肿、水泡。

3.2负极板黏贴处灼伤主要是在负极板外或负极板周围皮肤处。

3.3患者接触导体如手术床金属床沿部位灼伤主要发生在四肢。

4.预防电灼伤的措施

4.1严格管理,定期检查维护。工作中始终把患者安全问题放在首位。每台手术开始前严格按照说明书检测高频电刀机器,保证高频电刀处于良好的功能状态。手术结束后,做好使用登记。如有不良表现应立即报告并将其送予维修,做好交接班工作。定期邀请厂家技术人员到科室组织手术室护士尤其是年轻护士正确使用高频电刀以及常规维护保养、简单故障判断及故障排除知识的学习,增强安全意识。

4.2高频电刀的供电电源应经过带有可靠接地线的三眼插座提供给机器,保证电刀的金属外壳、保护或功能的接地端点能可靠接地。其可大大有效減小电灼伤发生几率。

4.3加强术前宣教。术前一日访视患者时向患者交待不佩戴金、银及手表等金属饰品进手术室;同时询问患者体内有无植入起搏器等。手术当日患者入室时,手术室护士应再次严格进行核查,以防因金属首饰传导灼伤患者。

4.4确保患者皮肤与负极板的有效接触。一次性负极板不能反复多次使用,使用时务必将其与皮肤粘贴牢靠,使皮肤与负极板有效接触,保证高频电流电刀回路畅通。

4.5安全地使用电刀笔。手术过程中,器械护士应及时清除电刀头上的组织焦灼物,以保持其良好的传导功能;手术过程中暂时不使用时,器械护士应及时收,将其置于干燥,绝缘,安全的位置。若术中发现电刀笔功能使用不正常时应及时更换,以防不测。

4.6输出功率以恰好保证手术效果为限(同时参考高频电刀使用说明书),切勿盲目增大电刀的输出功率。由于高频电刀手术中发生电灼伤的危险性均会随功率的增大而增加。当手术要求的功率明显大于正常值时,应检查极板的安放情况、极板及高频电刀头电缆的完好程度、机器状态及患者与金属床缘的相互位置等。切记勿随意增大高频电刀输出功率设定值。在不能预知正常功率时,应从小到大逐步调节到刚好适合手术为止。机器使用结束和开机之前,均应保证各输出功率设定在较低值。防止使用高频电刀因功率忽然加大到患者身上而出现意外。

4.7若患者体内植有金属物体(钢板、固定钉等)时,应谨慎使用高频电刀,使用时使高频电流通道避开金属植入物。术后密切观察金属植入物部位组织情况,结合患者主诉,确保患者安全。

4.8防止因漏电而致电灼伤。确保床单位整洁干燥,安置病人体位时,一定要注意避免头部肢体等接触手术床的金属部分和潮湿的衣物等任何电导体,对于体型肥胖的患者要则巡回护士需更加注意其身体是否与金属床,手术托盘等接触。

5.总结

手术室护士在普外科手术的高频电刀安全使用中,既是操作者,又是监督者,在临床工作中需要熟练掌握高频电刀的操作性能,不断总结高频电刀正确使用方法,同事间加强经验交流,经常查阅高频电刀使用相关资料,以保证患者及手术成员的安全,防止围手术期不安全因素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姚素贞,高频电刀的使用及规范,临床合理用药,2012年5月第 5 卷第 5B 期 Chin J of Clinical Rational Drug Use,May 2012,Vol.5 No.5B

高频电刀的安全使用 篇3

1 工作原理

奥丹4型高频电刀的工作原理框图如图1。由图可知其工作特点是:高频振荡器产生手术所需的射频电能,通过耦合电路送到电极上。高频振荡器的输出信号受控于调制器,外科医生通过控制电路,可使加到电极上的高频电能完成某种功能的作用[1]。奥丹4型高频电刀在临床上主要有2种工作模式,即单极和双极。

1.1 单极模式

在单极模式中,用完整的电路来切割和凝固组织。工作时,高频电流的流经路线是:高频信号发生器→手术电极→患者组织→中性电极→返回高频信号发生器,形成一个闭合回路。

单极电刀的电极由手术电极(笔式电极)和中性电极(板式电极)组成。手术电极将高频电流传递到患者身体的手术部位,形成很高的电流密度,中性电极则收集作用于人体的高频电流,使其回到电刀,从而完成电流回路。中性电极将电能量很好地分散,电流密度较低,不至于在极板处发生烫伤[2]。

当电刀作切割使用时,手术电极处的切割电流使细胞膨胀、爆裂、气化;作电凝使用时,手术电极处的凝血电流则使细胞干化,从而减少失血。高频电刀可以通过改变输出电流波形而达到以上目的。切割电流的波形为1个连续的高频电流波形,细胞被加热膨胀直至爆裂、气化;电凝电流则呈现为一个间断的开关波形,细胞可以在停止输出期间冷却,这样,细胞被干化而非汽化;混合切割波形则是两种波形的叠加,在切割的同时又具凝血的作用。

1.2 双极模式

双极电凝是通过双极镊子的2个尖端,1个作正极,1个作负极,向机体组织提供高频电流,产生热效应,使双极镊子两端之间的组织或血管脱水而凝固,从而达到止血的作用[3]。

2 使用注意事项

(1)为了防止对其他仪器的干扰或由于电磁感应而使机壳带电,该机在使用前请接地;(2)患者不能与接地的或有可观的对地电容的金属部件(如:手术台、支架等)接触,为此建议使用抗静电地板;(3)中性电极(板式电极)的整个面积应可靠地紧贴患者身体,且要尽可能地靠近手术区域;(4)手术中应该避免患者皮肤对皮肤的接触(例如:患者手臂和身体间),如衬垫一块干纱布;(5)手术中应尽量选择低的输出功率以达到预期目的;(6)如对胸或头部进行外科手术,应该避免使用易燃性麻醉剂、笑气及氧气,除非将麻醉气体抽掉或使用防麻醉剂设备;(7)患者使用心脏起搏器或起搏器电极时可能存在危险,因为可能对起搏器的工作有干扰,或起搏器遭到损坏;(8)患者体内植有金属物体(钢环、钢钉等)时,要使高频电流通道避开金属植入物,防止高频涡流加热而烫伤病员组织;(9)电刀手术可能对一些本身患有愈合障碍的患者造成损害,如糖尿病、血恶液质、胶蛋白缺乏及正接受放射治疗等;(10)可重复使用(带硅胶电缆)的手术电极可按规定用高压蒸汽法灭菌;需重复使用又不耐高温的电极及设备主机应采用环氧乙烷化学灭菌法灭菌。

3 结束语

奥丹4型高频电刀性能卓越,但在使用过程中一旦出现安全问题,除了一般的高、低频灼伤,还可能造成一些暂时难以觉察的损害,不仅患者痛苦,也会引发医疗纠纷。随着高频电刀不断的发展更新和推广应用,广大医护工作者和设备技术人员必须熟练掌握相关知识与技能。

参考文献

[1]齐建平.解析高频电刀[J].医疗设备信息,2006,21(10):98-99.

[2]杨明,汤红梅,叶永安.谈高频电刀的使用安全[J].医疗装备,2006,19(2):54-55.

高频电刀的安全保障体系 篇4

高频电刀的安全要求及必要的安全保障体系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项:

1.输出必须完全悬浮, 即高频电刀的高频高压输出部分对机壳 (大地) 和电源 (市电) 应严格隔离, 各输出端口 (电极) 对地和电源, 不仅绝缘电阻要很大 (>100MΩ) , 而且在接上应用部分之后, 对地分布电容要足够小 (〈100PF) , 还得经受得起约8300V交流试验电压的考验。高频电刀输出一旦悬浮不良, 易于发生灼伤甚至危及生命的高低频漏电电流将迅速增大, 为此, 高频电刀还应具有防漏防潮性能, 否则一旦受潮必然影响电刀输出的悬浮程度。

电刀的金属机壳应可靠接地, 即电源的地线应真正接大地, 且与机器接地点之间的连接电阻应小于0.2Ω, 以防机壳和保护接地点悬空而带电, 增加电击危险和机内对外界的高频辐射。

网电源与机壳 (接地线) 之间必须能承受1500V耐压, 机壳对地漏电流应低于0.1mA, 以保证市电 (低频) 与机壳隔离良好, 防止电击。

2.对患者的及患者辅助的低频漏电流必须低于10μA;因为人体神经、肌肉特别是心脏对低频电流十分敏感, 过大的低频漏电流将对病员产生严重刺激甚至致人死命。

高频漏电流必须低于150mA。高频漏电流是电刀两输出电极对地的辐射电流, 它对手术毫无作用而可造成病员的灼伤和环境污染。

3.高频电刀的主载频率 (基波) 应在0.3~5MHz之间, 不得过低也不得过高 (全悬浮式电刀一般在0.4~0.8MHz之间) , 过低则产生低频刺激, 过高则高频辐射严重。

4.高频电刀的输出功率, 在任何情况下, 单极不得超出400W, 双极不得超出50W, 否则可能对病员造成永久性损伤。

5.高频电刀的输出功率应尽可能稳定, 在电源电压波动和负载变化时, 电刀输出功率应保持在规定的范围内, 否则时而出现切凝效果不佳, 时而又焦粘组织, 甚至严重灼伤病员。

6.高频电刀的输出波形应严格稳定, 且基波是相对纯净的正弦波, 否则易引起输出功率不稳甚至增大高频漏电流或产生低频工作电流。

电刀应用手柄及连接电缆外表对电极的耐压应大于2000V (交流有效值) 否则 有可能因漏电而灼伤操作者的 (或) 病员。

7.一个控制动作应只能启动电刀的一只应用电极, 否则不用的刀头误动作将引起与其接触的操作规程者或病员意外灼伤。对于有些老式电刀, 一个控制动作可同时启动一只以上应用电极 (刀头) 输出, 应特别注意:不用的刀头一般不要接入机器, 若已接入, 千万不要随手乱放, 应置于绝缘容器中。

8.手控开关和脚踏开关最好为密封型, 防止水、血或消毒液进入开关而使电刀误动作灼伤有关人员。

高频电刀的漏电烧伤及电器安全 篇5

高频电刀是现代医院进行手术的重要工具,既可列入手术器械类,也可列入手术设备类。高频电刀虽然还不能完全取代常规使用的传统手术刀,但是在某些外科手术方面,却可取得比运用传统手术刀更好的效果,如:不用开刀,失血少,省时省力等。

2 安全防护

高频电刀在手术中出现事故较集中的是患者极板的灼伤,而引起灼伤的主要原因就是患者极板与患者皮肤的接触面积太小或局部的接触阻抗太大。因此,确保患者极板与患者皮肤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积非常重要。

患者极板最适合放置的位置主要有8处:大腿的前侧和后侧、小腿后侧、上臂、臀部、腰部、腹部,这些部位肢体面积较大、肌肉丰厚、血液充足,不会使极板产生重叠的部位,也便于电刀所产生热量的分散。不能放在骨骼突出处、关节部位、多毛或疤痕处,也不要压在患者身体下面。与患者皮肤的接触面积应尽可能地大一些,并且要尽可能地靠近手术部位。放置患者极板以前应将患者的皮肤处理干净,必要时要剃去过长的毛发,使患者极板与患者皮肤的接触阻抗尽可能地小。极板处的水分会使极板与患者身体的粘附力降低(一些外用药水有时不会被注意到)。毛发是绝缘的,它可以使极板处的阻抗和电流密度增大,阻碍电流的正常传导,产生放电现象,并可导致热灼伤,所以极板放置的部位在术前最好要进行备皮(在有的国家,发生极板烫伤事故时,毛发是一个很有力的证据,患者律师首先就要检查极板上有无毛发)。要避免极板弓起,确保极板平整地黏附于患者肢体上。如有弓起,则极板的有效面积减少,电流密度增大,使局部的温度升高,并有灼伤的危险。

应避免将电极导线绕在其他仪器周围或绕在金属器械上,如布巾钳、止血钳等,因为从导线泄漏的高频电流会干扰或意外启动该仪器,而该金属器械如果接触到患者,则会引起灼伤患者的意外。

患者极板是经过精心计算和设计的,极板有适合新生儿、儿童、成年人等多种型号。使用时可以选择合适的型号,但绝不可以为调整极板大小而对其进行剪裁。

采用金属极板时,应该保持极板的平整,用绑带绑在大腿或臀部上,注意不要太紧或太松。极板如有凸起、折痕或卷边时,应及时修复或更换。金属极板应用毛巾套包裹并用生理盐水浸湿以增加导电性,由于毛巾布是绝缘体,一旦毛巾布上的生理盐水挥发完后,会使极板与患者之间的接触阻抗增大而增加灼伤的可能性。因此,在手术过程中,应经常检查毛巾套的湿度,以保证良好的导电性,避免灼伤。

在电刀暂时不使用时,应将作用电极放置在一个绝缘的套盒中,绝不能随意放在患者身上或触及金属部件,以避免可能因意外而损伤患者组织或烧灼点燃其他物品。因为手术室是一个富氧、易燃的环境。

高频电刀会对手术室中的其他设备(如:监护仪、起搏器等)产生干扰,其中最主要的干扰是损坏了的起搏器会在高频电刀装置启动后释放出起搏能量。流经起搏器导管的电流可能会损伤电极放置部位的心脏组织和造成纤维颤动。

如果在电刀使用时,医生要求增加功率输出,尤其是要求的功率明显超出正常的水平,操作者应先检查一下极板的情况。因为若极板脱落而使阻抗增高或电流由极板以外的出口接地(没有监测系统的设备),输出功率就达不到实际所需的有效功率。

要避免患者极板与大地和电源的地线相通,特别要注意患者极板与手术床金属部件的有效绝缘隔离。患者身体也应与手术床等的金属部件隔离。

高频电刀不得作为工作台使用,虽然电刀是防水设计的,但是万一有任何导电的液体进入机内,高频电刀将对患者及操作者构成严重的危险。手术室的电源必须有良好的接地,且必须按左“零”右“火”接线,零线和地线不能混接或错接。

3 高频电刀的灼伤及预防

高频电刀的灼伤可分为2类:一类发生在极板处,称之为极板灼伤;另一类灼伤不是发生在极板处,统称为非极板灼伤。

3.1 极板灼伤的原因

极板灼伤的原因是因为极板处的电流密度过大。在安全保障体系里规定了极板处电流密度须小于0.02 A/cm2,按最大极限功率和在额定负载下工作时可计算出最小极板面积为100 cm2,这是极板面积的最低限值。当极板与病员的实际接触面积小于此值时,极板灼伤的危险就会出现。防止极板灼伤的方法很简单,即保证极板与患者接触良好、充分就可以了。放置极板时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极板应尽可能靠近手术部位安放;(2)极板应置于光洁、干燥、无疤痕、肌肉丰富且无骨骼突出的部位。

3.2 非极板灼伤的原因

极板、刀头及其连接电缆和病员肌体构成了电刀外系统,当电刀外系统的安排使用不当时,手术中即使极板的安放很好,病员仍有灼伤的危险。出现非极板灼伤的原因,主要有以下3种情况:接地分流、高频辐射和火花低频。

3.3 预防

3.3.1 接地分流

手术时,患者肌体作为高频电刀的负载,其上直接作用着高频电刀输出的高频高压电,电压峰峰值可达数千伏至上万伏。病员肌体相当于一个电阻,手术时这个电阻负载分布了无数个不同电位点,特别是在手术电流通道区域上,电位差特别大的两点或多点一旦发生短接(主要是高频接地),就会形成高频电流的异常通道,即所谓“接地分流”现象。此时病员肌体小的接地点就可能发生灼伤,因为该接地点流通着高密度的高频电流。高频接地不仅可通过小电阻实现,还可以通过大电容来实现。为避免“接地分流”现象的发生,应注意病员不仅不能接触直接接地的金属物件和设备,也不能过分接近这种金属和设备(如金属手术床、支架等),因为这可形成相当的电容,同样可流通较大的高频电流。同时,手术医护人员一定要配戴绝缘良好的橡胶手套。在必须使用监护电极或其他测量探头时,这些探极最好用非金属制造,并远离手术部位,以减弱与地的联系。使用体外血液循环泵时,必须使血液通路悬浮,不得过分靠近接地金属,因为导电良好的血液会通过电容使患者高频接地。

3.3.2 高频辐射

手术患者身体携带或接触金属体时,虽然这些金属体并未接地,不会产生高频接地分流现象,但是对高频电刀输出的高频高压来说,这种金属体无异于一个“发射天线”,向外辐射能量。若辐射能量较大,接触点较小,则高密度的高频电流就会在接触点处产生灼伤。

3.3.3 火花低频

高频电刀一般对低频漏电流做了严格限制,机器本身也不输出低频电流,但是对于外部产生的低频电流却无能为力,常见的是当刀头电缆断线时打火产生的低频电流,危害极大,因为它引起的灼伤不是在体表部位而是在心脏部位。因此手术前和手术中应严格检查极板和刀头接插件和连接电缆的完好性。另外,电刀的启动和点向组织也不能像雨点一样过于频繁,因为这种火花也含有一定的低频成分。

4 漏电伤害

4.1 电击伤害

电击伤害是电流通过人体造成的各种伤害。流过人体高电压大电流造成的伤害为强电击,流过人体是微弱电流的伤害为微电击。微电击的允许安全极限电流10 mA,微电击有其特别的危险性不可忽视。

电击造成人体伤害有3种形式:一是电外伤(电烧伤)电烙印和皮肤金属化(熔化金属渗入皮肤)等。电烧伤是由电流的热效应和机械效应造成的,其伤害是局部的,危害不大。电击电流强度值I=U/R,烧伤热量Q=0.24I2Rt。二是电内伤(真正的电击伤),电流通过人体内部组织如心脏和神经系统所造成的伤害。电内伤会出现假死状态,如不及时抢救,就会危及生命。三是电弧的射线引起眼睛伤害,或因电击受惊造成的二次伤害。电流越大伤害越重。电流频率与伤害的关系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50~60 Hz工频交流电对人体伤害最大,因为心脏跳动一次约有0.1~0.2 s的间歇时间,在间歇时间内对电流最为敏感,最容造成心脏颤动和致命危害。工频交电(交流)频率与心脏跳动频率接近,所以最危险,而直流和高频对心脏刺激较小。

4.2 电击的原因

产生电击的原因很多,但多数是绝缘破坏或漏电造成的,也有因电源电压高到产生生理效应的电流强度而产生的电击,归结起来有下述几种:

(1)医疗仪器故障使壳体带电;

(2)医疗仪器或各种电器外壳接地不良或接地破坏;

(3)操作者皮肤电阻减小消失;

(4)非等电位操作多台电器;

(5)电容耦合造成漏电。

但多是总结为2种:(1)电刀外壳漏电。当手术室电源没有良好的接地线或三芯线中的地线断开,可引起高频电刀外壳带电,甚至患者身上带电。要使高频电刀的金属机壳不带电,预防措施为:电源的接地线应真正接大地;电源三芯线中的地线与零线不可接错,不能用零线代替地线,更不能随便将地线拉接到暖气管或水管上;接地电阻要小,从而防止机壳带电而对操作者和患者造成伤害。(2)电刀手柄线漏电。电刀的反复使用会出现手柄导线断开、裂口及开关失灵、连线绝缘下降、刀头接触不好等现象,使用时泄漏的电流会通过操作人员身体与大地相通,易造成操作者或患者被电击或灼伤。所以在使用高频电刀时,应经常检查手柄、手柄线,看是否有裂口、老化现象,刀头接触是否良好,附件是否良好。操作医师及时更换破损的手套,以防意外触电。

5 漏电检测实例分析

以下为我院手术室部分高频电刀(Valleylab)在近期做的漏电检测,图1、2为3间手术室电刀的检测单。

5.1 简要分析

以上3张检测单为我院17、18、19 3间手术室电刀的漏电检测单。从图2中我们可以看出,19号间的高频电刀在负载300Ω时的纯切割电流和电凝柔和电流的数值都已超出正常值的±15%。同时,患者漏电流和动态漏电流的数值也相应地与正常值相差较大。通过检测我们对19号间的高频电刀进行分析,由于应用时间在7 a左右,高频电刀本身的容性降低,电阻降低,导致高频电刀本身的保护功能下降,应及时对相应的元器件进行更换。否则,不仅是会对患者身体造成烧伤和电击,严重的对医生和护士的身体也会造成伤害。

6 安全使用高频电刀需注重的一些问题

(1)操作和设备专管人员要恪守设备操作规则及相关的原则、制度,必须在读懂仪器说明书的基础上进行工作,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关机停用并与工程技术人员联系。工程技术人员要注意掌握设备的运行状况,及时安排设备的维修校验等技术保障,并研究仪器的发展动态,参与设备的技术管理(包括调研与培训)。每台设备在手术使用前,应对其单、双极输出能量进行常规定性检测;在正常设定时,输出明显地降低技术或设备不能正常工作,可能说明中性电极接触不良、选择器设置不当或代换管功率不足等。在设备通电检测前,应按要求正确连接相关组件(如:电源线、保护接地线、脚踏开关、中性电极、手术电极、或双极电极等)并插牢。若遇短线或脱落时,切不可盲目错接,确保设备连接可靠;在仪器自检过程不要揿踏任何开关,以免出现误报警。患者不应与接地或有可观的对地电容的金属部件(如:手术台、支架等)接触,可建议使用抗静电板。

最后,发现设备有异常情况时,应与工程技术人员联系(报修),不得擅自处理;逐步建立健全设备维修档案,可将设备的现状(购置时间、价格、使用年限等)、主要故障原因、检修处理方法、更换元器件情况输入计算机,便于随时掌握和调用设备的运行状况、参数变化等,为设备的折旧、更新提供科学、可靠、实时的动态管理依据。总之,严格操作、规范化管理是预防事故的根本保证。建立健全设备管理档案、系统化的检修制是现代化医院的重要标志。

(2)由于医用高频电刀直接与人体相接触,因此它对人体有着潜在危险,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危害,其安全性和可靠性就显得非常重要。除此以外,使用中要非常注意防护,避免灼伤人员等事故发生。为了充分发挥电刀的优越性,要深入广泛地研究、学习和交流高频电刀安全操作技术,不断提高对电刀安全问题的认识并自觉有效地在实践中运用,这样才能扬长避短,使高频电刀在现代医学领导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赵卫全.高频电刀的基本原理及使用[J].医疗设备信息,2001[1]:20-21,35.

[2]齐建平.解析高频电刀[J].医疗设备信息,2006[10]:98-99.

[3]骆玮,李积厚.高频电刀使用中不安全因素分析与预防[J].医疗装备,2002[4]:22-23.

[4]刘垣明.医疗仪器的漏电与防护[J].医疗装备,2003[5]:19-20.

高频电刀的检测方法 篇6

高频电刀是现代手术的必备设备,是一种取代机械手术刀进行组织切割的电外科器械。它是利用高频电流对人体组织直接进行切割、止血或烧灼的一种高频大功率电气设备,其具有切口整洁、止血彻底、节省时间等特点,可以进行多种外科手术,如在手术中进行单极切割、凝血和双极凝血。由于电刀频率高、有效面积小、电流密度大,假如使用不当,则会引起意外损伤,给患者带来痛苦[1],故对其安全性要求极为严格。一旦设备的安全保障功能丧失、临床使用不当,患者会被灼(烧)伤、电击,严重危害患者的生命安全,会引发医疗纠纷。

目前,高频电刀在我国的应用仍处于推广普及过程之中,许多医护人员和设备技术人员对高频电刀还不十分熟悉,加上高频电刀的长期工作会造成输出功率下降,安全保障性能变差,因此安全问题是困扰我国高频电刀使用者的一个重大因素。而我们采取定期或间断性地对高频电刀的输出功率、高频漏电流、波峰因子3个重要参数进行检测,达到了高频电刀的工作性能稳定,临床使用安全的目的。

2 检测仪的基本原理

QA-ES测试仪是通过测量内部设置的负载的输入值来测量高频电刀的输出值。使用的内置负载范围为10~5 200Ω,可自动进行功率分布曲线测量。自动测量功能包括峰值系数的测量,测量带宽30 Hz~10 MHz,确保测试结果的真实性和一致性。测试结果显示在QA-ES的LCD屏幕上,通过打印输出或PRO-Soft QA-ES远程控制软件传送到PC上,并保存其结果[2]。

3 检测仪器与环境条件

检测仪器条件:功率测量有效值,带宽100 k Hz~5.0 MHz;输出电流50~2 000 m A(最大允许误差在50~99 m A,±10%;100~2 000 m A,±5%);高频漏电流检测50~280 m A,最大允许误差5(1±5%)m A;最大功率500 W(500Ω测试负载),最大允许误差5(1±5%)W;负载电阻(无感)10、100、200、500、1 000Ω,最大允许误差±3%;峰值电压0~10 k V,最大允许误差±5%[3]。

环境条件:温度,10~30℃;相对湿度,小于80%;供电电源,(220±22)V,(50±1)Hz;周围环境无影响测试正常工作的强磁场干扰及震动。

4 检测项目和检测方法

4.1 LCD显示屏幕菜单介绍

(1)接通电源,打开分析仪后,以下屏幕显示会持续2 s。

(2)选择F1,当状态栏“MODE(模式)”下方出现星号(*)时,表明该功能被激活。通过按UP(F2)和DOWN(F3)键选择测试功能,还可以使用编码器来选择测试功能。在STATUS栏中的MODE下按ENTER(F5)键存储测试功能。参数按钮F2利用这个功能,可以在STATUS(状态)栏上选择MODE、LOAD(负载)和DELAY(延时)。星号(*)标记激活项。如果选择LOAD,可以使用编码器按以下增量设置10~5 200Ω的负载:50~2 500Ω,增量为25Ω;2 500~5 200Ω,增量为100Ω。按ENTER(F5)键,保存在STATUS栏下MODE中选择的负载;按CANCEL(F4)(取消)键,复原选择。如果选择DELAY,可以使用设置调整器按以下增量设置从200~4 000 ms的延时:从200~1 000 ms,增量为50 ms;从1 000~4 000 ms,增量为100 ms;按ENTER(F5)键,保存在STATUS栏下DELAY中选择的延时;按CANCEL(F4)键,复原选择。按START(F3)(开始)键,开始测试过程。“OPER.(操作)”栏的文字从“READY(就绪)”改变为“MEASURING(测量)“。如果已经把分析仪定位在REM测试时,文字就由“READY”变成“INCR.RES”。按STOP(F3)(停止)键停止测试过程。调整(F4)可以Ω为单位设置开始、停止和步进的功率分布水平。通过按KNOB PARAM(F4)(参数按钮),选择“START LOAD(开始负载)”。使用编码器设置水平,按ENTER(F5)键保存水平。按CANCEL(F4)键,复原选择。进入“END LOAD(结束负载)”和“STEP SIZE(步幅大小)”,并重复相同的步骤。PWR.DISTR.START LOAD(功率分布开始负载)是测量的第一个负载,它可以设置10~2 100Ω,从25Ω开始,增量为25Ω。PWR.DISTR.END LOAD(配电结束负载),PWR.DISTR.STEP SIZE(功率分布步幅大小),退出菜单(F5)。

4.2 输出功率、波峰因子的测量

(1)连接测试导线。

在设备待机模式,按使用规定连接好被测仪器的刀笔、负极板(检定时通常在负极板两端用56kΩ,1 W的电阻连接来模拟人体阻抗)、脚踏开关,并保证接地良好。与测试仪器连接时,应根据测试参数严格按照检测仪的操作手册进行连接。连接如图1、2所示。

(2)设定参数。

根据测试要求,设定测试仪的测试模式、负载电阻、延时时间;同时,设定被测设备的输出模式和输出功率。

(3)测试记录。

按下电极操作按钮或脚踏开关,在输出稳定状态,记录每个模式的输出功率、波峰因子值。

4.3 高频漏电流的测量

(1)连接测试导线分为接地式和绝缘式。

接地式:测量高频漏电流。该高频电刀为接地,测试负载为200Ω且高频电刀应选用最大功率,其端口的漏电流测量值不得超过150 m A。测试连接如图3、4所示。

绝缘式:从正极和中性极测量漏电流。测试负载为200Ω且ESU应选用最大功率,其端口的漏电流测量值不得超过100 m A。高频漏电流连接如图5、6所示。

(2)设定参数。

根据测试要求,设定被测设备的不同模式的最大输出功率。

(3)测试记录。

按下电极操作按钮或脚踏开关,记录每个模式测试过程中的最大高频漏电流。

4.4 REM报警

(1)连接测试导线,该测试需要ESU 2个中性电极间的阻抗,超过预设值后会发出报警。该测试中QA-ES会连续增加阻抗,到某一特定值时ESU发出报警。测试连接如图7所示。

(2)测试记录。按下测试仪器的开关,记录报警时的电阻值。

5 小结

在额定负载条件下,各量程的输出正常,设定功率与输出功率偏差绝对值不高于20%[4],满功率输出时,高频漏电流不高于150 m A。波峰因子(CF)值在临床使用要求的范围内(电切的CF值在1.4~3.5,低凝、中凝在3.5~5.0,高凝在5.0上)。对于检测不合格的设备立即停用,并进行检修;对于检测合格的设备,粘贴合格标签,标明下次检测时间。

在检测过程中,尤其要注意的是电极和负极板连接线绝缘性良好,并且刀笔放电时勿使笔尖接触人体,并保证距离身体30 cm以外,以免伤人。

参考文献

[1]赵卫全.高频电刀的基本原理及应用[J].医疗设备信息,2001,16(1):43-58.

[2]杨秀琴,李珂,傅籍蕴.使用高频电刀应防手术野烧伤[J].中华护理杂志,1996,31(10):570.

[3]贾建革.医学计量实用检测技术[M].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05:142-146.

高频电刀的安全使用 篇7

1 材料和方法

1.1 动物模型的建立

选择杂交长耳兔15 只, 体重 (2.2±0.2) kg, 纳入标准:上下中切牙共4 颗, 牙龈无红肿, 紧贴牙面, 探诊无出血。常规饮食 (北京大学医学部动物部提供) 。实验采用PerFect TCS高频电刀 (瑞士康特齿科Coltene / Whaledent) 。工作频率3.68 MHz, 最大输出强度45 W, 输出电阻850 Ω。电刀头选用细针状、细圈状、长圈状3 种类型。

将杂交长耳兔15 只, 随机抽取5 只为1 组, 其中1 只作为空白对照, 3 组分别为针状电刀组、细圈状电刀组、长圈状电刀组。所有实验样本上下4 颗前牙, 使用牙周探针测量游离龈高度, 结果显示游离龈高度均大于2 mm。选择切割深度为2 mm, 确保切割范围仅限于游离龈, 未及结合上皮和牙槽骨。

PerFect TCS高频电刀电切刻度为10 个等级 (1~10) , 输出强度随着数值增加而变大。相对分类, 刻度1、2为低强度, 刻度3、4为中低强度, 刻度5、6为中等强度, 刻度7、8为中高强度, 刻度9、10为高强度。选取低强度刻度1、中低强度刻度3、中等强度刻度5为本实验的输出强度。

每组4 只样本同时手术, 按1 ml/kg 耳缘静脉注射3%戊巴比妥钠溶液麻醉, 固定后, 酒精棉球消毒上下中切牙唇侧牙龈区, 右上中切牙开始顺时针使用手术刀、3 种强度电刀分别切除唇侧游离龈缘2 mm。消毒纱布清除组织碎片, 术后正常喂食。

1.2 组织标本的建立

各组术后1、7、14、21 d分别随机抽取一样本, 麻醉下手术刀切取上下前牙唇侧牙龈, 切除切口离实验区龈缘上4 mm; 4%甲醛液固定, 石蜡包埋, 制作4 μm组织切片, 苏木精-伊红染色。

光镜下观察上皮层的坏死区形态和样本的结缔组织层血管扩张和充血程度;胶原蛋白变性;炎性细胞浸润程度3个指标。血管扩张和充血程度和对照样本无明显差别计数为0;局部血管扩张、血管周围充血计数为1;多数血管扩张破损、红细胞广泛分布计数为2。胶原蛋白变性和对照样本无明显差别计数为0;局部散在小片状变性计数为1;广泛大片状变性计数为2。炎性细胞浸润程度和对照样本无明显差别计数为0;局部浸润计数为1;广泛散在浸润计数为2。

样本的结缔组织层血管扩张和充血程度;胶原蛋白变性;炎性细胞浸润程度3 个指标, 与空白对照比较无明显差别计数为0;镜下局部表现计数为1;镜下广泛表现计数为2。这3项指标计数总代表每个样本的炎症程度 (表 1) 。

1.3 统计学分析

本实验采用SPSS 11.5版软件, 使用组间Lsd-t检验对术后1、14、21 d各组样本进行组间对比检验。比较不同形态电刀和不同强度之间的差异。

2 结 果

2.1 肉眼表现

中低强度、中等强度电刀样本都出现假膜, 并在术后7 d内消失。手术刀、低强度电刀样本没有出现假膜。手术刀、低强度电刀、中低强度电刀样本在术后14 d时外形达到正常。

2.2 镜下表现

2.2.1 不同输出强度比较

中等强度电刀组与其余3 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 (P<0.05) 。提示中等强度电刀组在术后21 d炎症仍存在, 其余3 组已达到愈合 (表 2) 。

结果显示中等强度电刀与中低强度电刀、低强度电刀间各期P值小于0.05, 有显著性差异。

2.2.2 不同电刀形状比较

各期长圈组、细圈组、针状组炎症程度无显著性差异 (P>0.05) (表 3) 。以长圈组样本为例, 图示1~ 6。

结果显示长圈组、细圈组、针状组之间P值均大于0.05, 提示不同形状电刀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3 讨 论

Kalkwarf等[1]在研究电刀切龈的组织学变化的时候, 认为输出强度为32 W左右的电刀能顺利的进行切割功能。Maness等[2]的研究认为30 W强度输出造成的伤害最小, 并且, 强度在25~35 W范围内变化时组织炎症表现差异较为明显。本实验采用的PerFect TCS高频电刀, 最大输出强度45 W, 用刻度1~10显示, 随机配有球状、针状、长圈状、细圈状等电刀头, 体形小巧, 操作方便, 已有很多口腔医务工作者在临床中使用[3]。本实验中输出强度选用低强度刻度1、中低强度刻度3、中等强度刻度5, 保证了输出强度在安全范围内, 并且这个强度范围也处于组织炎症表现敏感区域, 有利于更好的体现样本间的差异。实验结果显示:中等强度电刀样本炎症程度明显高于手术刀、低强度电刀、中低强度电刀样本, 并且在术后21 d结缔组织内仍然有炎症表现。而手术刀、低强度电刀、中低强度电刀样本在术后14 d都达到愈合。在切割过程中, 中等强度电刀产生的电火花明显, 可能由此产生较多的坏死组织, 并且过多的热量造成邻近组织的变性, 因而牙龈组织中炎症反应的存在时间较其他样本要长。这种由于电刀切割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引起邻近组织变性, 有学者[4]称之为侧方热效应 (lateral heat effect) 。通过实验, 我们了解到在口腔临床治疗中高频电刀的输出强度并不是能够随意选择的, 应该选择能够使组织顺利切开的最小强度, 当遇到如牙龈角化层较厚的病例, 低强度电刀无法顺利切开时, 可以选用中等强度进行分层、分次的切割, 但术后的观察期应当适当的延长, 确保牙龈术后充分的愈合, 必要时可以采用对症治疗的方法来减轻术后的红肿、出血。同时要避免使用高强度, 尽量减少侧方热效应所带来的组织损伤。

对于电刀形状选择, 一些学者使用动物的皮肤进行了研究, 普遍显示针状电刀产生的炎症较轻, 但是也有学者的研究结论不尽相同, 如Wilcox等[5]的研究发现单极针状电刀局部产热量最大, 损伤最大。而不同形状的电刀对龈切术后牙龈愈合影响的研究则不多。本实验中使用临床常用的长圈状、细圈状、针状电刀, 结果显示这些组的样本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原因可能是兔前牙区游离龈面积较小, 在电刀切割过程中, 各种电刀没有完全和组织接触就已完成切割操作, 今后的研究中仍然可以适当扩大切口。在临床治疗中, 一些如牙龈修整等电刀应用中, 由于操作时间短, 切割范围小, 不同形状的电刀对于组织的愈合没有明显的差异, 提示我们应尽量选择外形有利于方便操作的电刀。

摘要:目的:研究高频电刀的输出强度和电刀形状对龈切术后牙龈愈合的影响。方法:15只杂交长耳兔随机分为3组, 每组5只, 其中1只作为空白对照。每个样本上下前牙共4颗, 从右上中切牙起顺时针分别应用手术刀、长圈电刀、细圈电刀、针状电刀在低、中低、中等强度下切除唇侧游离龈2mm。术后1、7、14、21d采集不同样本制作组织切片并染色。应用组间检验方法研究不同输出强度、不同电刀形状实验组间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结果:输出强度达到中等强度时, 样本的炎症程度明显高于手术刀、低强度电刀、中低强度组 (P<0.05) 。中等强度组在术后21d仍有炎症表现, 手术刀、低强度电刀、中低强度电刀样本在术后14d达到愈合。电刀的形状不同, 样本的炎症反应没有显著性差异 (P>0.05) 。结论:中等输出强度的电刀切割牙龈后, 观察时间应该适当延长。电刀形状对牙龈愈合的影响没有明显差异。

关键词:高频电刀,牙龈切除术,愈合

参考文献

[1]Kalkwarf KL, Krejci RF, Shaw DH, et al.Histologic evalua-tion of gingival response to an electrosurgical blade[J].J O-ral Maxillofac Surg, 1987, 45 (8) :671-674.

[2]Maness WL, Rober FW, Clark RE, et al.Tissue damage from electrosurgical power output variations in hamster tongues[J].J Prosthet Dent, 1979, 42 (4) :456-460.

[3]佟岱, 王艳静, 邵军石.电刀牙龈成形术对高血糖及凝血功能障碍大鼠牙龈组织的影响[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2005, 21 (6) :778-780.

[4]Kalkwarf KL, Krejci RF, Edison AR, et al.Subjacent heat production during tissue excision with electrosurgery[J].J Oral Maxillofac Surg, 1983, 41 (10) :653-657.

上一篇:解答阅读题下一篇: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