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被引论文

2024-07-13

高频被引论文(共4篇)

高频被引论文 篇1

《中国高教研究》杂志是教育部主管、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主办的学术理论性期刊。据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2010年)的统计数据表明,近3年《中国高教研究》影响因子为1.983,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领域三大权威期刊之一。笔者以《中国高教研究》为样本,以高频被引论文为分析对象,通过文献计量学方法,对2000-2011年发表的高频被引论文及其主题进行分析和描述,以获得一个时间跨度内《中国高教研究》高频被引论文的学术特征。研究高频被引论文的学术特征对学术期刊的发展及学术热点的捕捉具有重要意义。

一、数据来源与分析方法

本研究的数据全部来源于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及其引文数据库。中国期刊网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连续动态更新的期刊全文数据库,包含1990年至今累计全文文献800万篇,题录1500余万条。笔者以其引文数据库为数据源,对《中国高教研究》2000-2011年所刊载的学术论文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重点关注其高频被引论文的学术特征和学术共同点。论文被引频次是指自论文公开发表或公开发布以来被其他论文引用的次数,高频被引论文指的是在一个区段内被引次数高于阈值的原创性论文。一般来说,一篇学术文章被同行引用得越多,该研究工作的质量和学术影响力也越高。同样,一种期刊载文被引用的频次是衡量其学术水平和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1]。在本研究中,高频被引论文根据高频被引频次阈值确定[2],高频阈值根据普赖斯计算公式确定,计算公式为:M=0.749Nmax,其中M为高频阈值,Nmax表示区间学术论文被引频次最高值。根据普莱斯公式计算2000-2011年《中国高教研究》刊载论文的高频阈值,通过中国知网引文数据库进行相关参数的设置,抽取其高频被引论文,采用CNKI的数据分析模型,利用Excel 2010及SPSS 19.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从高频学术论文的时间分布、核心作者群、重要研究机构以及项目支持分布等方面描述其学术特征。

二、2000-2011年《中国高教研究》高频被引论文概况

多年来,《中国高教研究》始终站在我国高等教育学术研究前沿,以敏锐的学术嗅觉扑捉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重要变化及热点,产生了很多高质量、高引用率的学术论文,这些高频被引论文注重反映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中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的研究,注重理论创新与实践引领,为我国高等教育研究与实践做出了重要贡献。通过中国期刊网引文数据库检索得知,2000-2011年十余年间(截止2011年4月),共发表学术论文5541篇,总被引频次为42904次,篇均被引率为7.74次。

进一步确定2000-2011年这一区间的高频被引论文频次阈值,发现被引频次最高的论文是上海第二工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陈解放教授发表于《中国高教研究》2007年第7期的《基于中国国情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路径选择》一文。该文仅仅历经4余年被引频次高达254次,确为一篇学术影响力巨大的高水平学术论文;从被引历程来看,也是一篇具有强大学术生命力的文献。而且经过再次检索发现,该文也是《中国高教研究》至今为止被引频次最高的文献。根据前述普莱斯公式计算得知,《中国高教研究》高频被引论文的高频阈值确定为12。据此设置检索条件,发现高频被引论文共计1091篇。这些高水平论文基本上代表了十年来中国高教研究杂志的最高研究水准,也反映了我国高教研究的核心领域与学术热点。表1列举了被引频次排名前10位的学术论文的基本信息。

表1还显示,从主题来看,上述10篇(实际为11篇)高频被引学术论文触及高教研究与实践的各个领域及相关核心要素,分别涉及高等工程教育(3篇)、高职教育(3)、高等教育管理(2篇)、高校教师发展(2篇)及高校实践教学(1篇)。随着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项目的推进与实施,培养百余万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人力资源优势上升为国家战略,也对学术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诉求;另一方面,为适应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要求,教育部在持续推进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高等职业教育科学研究也受到重点关注。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中国高教研究》独辟蹊径,多年来始终高度关注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产生了许多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为我国高职教育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与实践指引。而高等教育管理、实践教学及教师发展也正是目前中国高等教育实践当中无法回避却又亟需解决的问题,需要更高层次的理论引领与实践指导。因此,从2000-2011年《中国高教研究》学术论文被引频次前10篇主题分布可以看出,在这个高等教育教育大发展大变革的时代里,研究者和期刊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些研究热点,产生了学术影响力巨大的重要文献。

三、《中国高教研究》高频被引论文的学术特征分析

1. 高频被引论文在时间分布上具有明显的时段性。

根据论文刊发年代对高频被引论文进行分析,可以了解其研究历史的动态相关性,提示其发展趋势。由于高频被引频次实际上是总被引频次,也就是指该论文发表被引用的累计总次数,这个指标与时间一般呈反向相关关系。图1展示了2000-2011年《中国高教研究》高频被引论文的刊载情况。由此可以看出,从高水平论文的刊发时间来看,2004-2005是一个分水岭,2005年至今的分布基本符合被引频次的时间累计效应。进一步的关键词主题分析发现,2005-2004年之前的研究较为分散,主题广泛;2005年之后则呈相反态势,2004-2005年是个顶峰时期,从高频被引论文的刊发量来看,2004-2005年高频被引论文刊发量则呈明显的突现现象。

对于编者和作者而言,进一步追问这种突现现象的缘由,将有助于把握学术研究和具体选题方面的针对性和敏感性,从而引发较好的学术反响。这里有两个层面值得注意。

第一,在宏观上,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与实践的问题诉求激发了高等教育研究界的学术激情。高等教育研究的学术引领和实践诉求一直是期刊、作者、编者的最高学术传播宗旨,这种引领和诉求很大程度上蕴涵于国家层面的教育规划与战略。从这个意义上看,2004-2005年期间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各个领域国家诉求最为活跃的时期,教育行政部门出台了许多推动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针、政策与行动指南,为我国高等教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指向,引发了高等教育研究者巨大的学术热情,产生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在普通高等教育领域,2004年12月教育部召开了第二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紧接着教育部2005年的1号文件就是《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大力加强教学工作,切实提高教学质量”的主题,研究了加大教学投入,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以更多的精力、更大的财力进一步加强教学工作的政策和措施。在高职教育领域,国家先后颁布了两个重要的文件,分别是2004年9月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以及2005年10月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而在研究生教育领域,这一时期也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大变革大发展时期。一方面研究生招生规模急剧扩大,教育部在“十五”发展规划中提出到2005年使在校研究生达到50万人左右,实际上到2005年已达到100万人,招生考试科目以及硕士生学制在这时期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另一方面,规模与学制变化给研究生教育尤其是创新能力培养带来了巨大挑战,为应对这一形势,2004年教育部颁布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要推进“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2005年又发布了《关于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进一步提高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强调建立研究生科研创新激励机制,营造创新氛围,强化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规模扩张与创新诉求对研究生教育研究也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研究生教育体制和运行机制、选拔制度、学分制、培养成本分担制度、研究生科研创新等主题受到学界的强烈关注。这些顶层设计为新时期中国高等教育研究提供了巨大的学术源泉,高等教育改革的实践需求为中国高等教育研究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从而产生了高质量的学术成果。

第二,在微观上,研究中进一步分析了2004-2005年高频被引学术论文的高频主题词分布,如表2所示。除了传统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质量、本科教学、教育国际化、学分制、德育”等主题词,在这一时期高频被引学术论文凸显,主要涉及三种研究热点的涌现与交汇。通过比较发现,研究热点通过三种途径得以显现:(1)传统研究主题的传承。作为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重要主题,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推进和发展,这些领域得到不断的巩固和提升,比如高等学校、大学生、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等。(2)现有研究热点的提升。切合国家顶层教育发展战略,传统的研究主题得到进一步凸显,比如教学改革、实践教学、创新能力、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生教育等。(3)全新研究主题的浮现。借助新时期高教发展的大背景,活跃的高等教育研究领域孕育了许多新的热词,比如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创业教育、和谐社会等。值得注意的是,所谓研究主题的冷热也是相对的,编辑与研究者一方面要把握本领域的恒常研究选题,同时需要敏锐捕捉研究中的热点,更为重要的是,需要对研究领域的热点转换及主题演变有超前思维,注重高等教育研究对高等教育实践的引领性。

2. 高频被引论文作者群比较分散。

对高频被引论文作者的统计分析可以描述该领域的作者力量分布。依据普赖斯计算公式有关挖掘核心作者的测度算法,确定以2篇高频被引论文数作为核心作者的最低阈值。统计得知,在1091篇高频被引文献中,2篇及以上的高频被引论文作者共60位,是高层次学术高教研究的核心作者群,但这些作者发表的高频被引论文仅占总数的18%。其中,陈解放、卢铁城等发表高频被引论文6篇,发表5篇高频被引论文者有5位,发表4篇高频被引论文者有9位,发表3篇高频被引论文者有24位,发表2篇高频被引论文者有20位(见表2)。上述群体实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核心研究力量。值得注意,上述核心作者和研究力量非常分散,高频被引论文作者群众多但在量上相差无几,因此,期刊在凝聚核心作者群体以产生高水平学术成果的集聚效应方面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3. 高频被引论文作者所属单位梯次明显但分布较广。

从高频被引论文作者所属机构的分布,可以看出国内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团队及力量分布。依据普瑞斯公式计算以7篇作为核心研究机构的最低阈值。图2显示了发表高频被引论文7篇及以上的核心研究机构,共31个。这些机构基本上代表了国内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最高水平。这些机构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梯次:浙江大学以72篇高居榜首;其次是中国人民大学等9个单位分别发表高频学术论文12-32篇不等,显示出强劲的高等教育研究水准;其余21个单位发文量在7-10篇,也是我国高教研究的重要力量。同时也发现,传统的高等教育研究强势的综合性大学如浙江大学等仍旧保持高水平的教育研究实力;而随着研究条件的改善、资金与设备的投入,尤其是国家不同类型地方院校发展的支持,这些单位在高等教育研究方面都显示出巨大前景和良好势头,多源化的高等教育研究核心机构呈动态的非均衡布局,而且这一趋势将继续持续下去。

4. 高频被引论文基金支持严重不足但类型多样化。

高层次的科研项目也是高水平学术论文产生的重要基础。研究中进一步对高频被引论文的基金资助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发现1091篇高频学术论文中,得到各级各类科研项目支持的仅有23篇,仅占总数的2.1%,得到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自然基金、全国教科规划等仅有13篇。高水平论文研究的项目支持严重不足,从长远来看,将会影响期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的可持续性。不过,在项目支持的类型中发现,高教研究的学科交叉特征比较明显,科研项目类型分别来自自然基金、社科基金、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软科学研究计划、地方教委基金、美国福特研究计划、地方人才发展基金等,显示出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多途径支持力度以及学科交叉特征。尽管高等教育研究可能与相关专家学者的研究自觉、学术敏感性以及高等教育研究的范式有关,但从学术期刊的发展以及个体学术发展来看,寻求高层次项目支持高水平成果仍然是一个趋势,表明这一领域巨大的研究潜力和发展空间。

四、结论与建议

利用被引频次评价学术论文和学术期刊正在受到关注,期刊被引频次是由单篇论文被引频次构成的,期刊上的论文被引频次越多,期刊的影响力就越大。研究高频被引论文的学术特征对学术期刊的发展及学术热点的捕捉具有重要意义。笔者以我国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重要刊物《中国高教研究》为分析样本,对2000-2011年刊载文献中的1091篇高频被引论文的学术特征进行了探究。通过对其学术特征的分析,本研究提出如下建议:第一,期刊及编辑需要紧紧把握国家在高等教育层面的战略规划与顶层设计,在策划、选题、组稿、编辑等方面关注顶层设计中的理论难题与前沿问题,关注高教实践中的热点焦点问题。栏目进一步优化,多发、连发热点问题和焦点问题。对高被引作者的论文多发、优先发表,对有些专家和高被引论文的作者甚至可以因人设栏。对于某些议题,编辑可以组织一些专家先讨论,再请他们撰写。这些都可以产生栏目轰动效应,对提高被引频次和扩大刊物影响大有裨益。第二,对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研究人员来说,伟大的时代产生伟大的作品,研习者需要时时把握时代发展脉搏、理解国家顶层战略、感知实践需求是最重要的学科和研究导向,以科学严谨的学术作风,可持续的学术发展规划,团队合作的学术探索风格,关注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学术焦虑,从而确立自己的核心研究领域,方可产生高水平的高等教育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庞恩旭.我国核心期刊的现状分析与研究[J].图书馆论坛,2004(02):15-17.

[2]邱均平.信息计量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高频被引论文 篇2

〔关键词〕学术影响力;CSSCI;艺术学科;h指数;引文分析

〔中图分类号〕G25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2)09-0107-04

高被引论文和期刊客观反映了一个地区、一个单位及个人的科研实力。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学术著作或者一篇学者的论文若被学术界众人重视及多次被引用,说明著作或者论文本身就有理论创新或实践价值。本文尝试从艺术学科高被引论文和期刊视角分析其学术影响力。

1 数据来源

本文采用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数据库,以2002-2011年我国艺术学科来源文献、总被引篇次为依据,统计2002-2011年的相关数据。

2 数据分析

2.1 高被引论文源自文献类型的数据分析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把学术文献分为12种类型:期刊论文、图书、报纸、会议文献、学位论文、信件、汇编、报告、标准、法规、电子文献、其它。本文核心期刊数据来源于CSSCI收录艺术学期刊19种(2010-2011年)以及其它相关期刊。它们是我国艺术学科传承和发扬光大的主要载体。本文讨论的论文被引数据来源于上述文献类型及期刊种类。2002-2011年CSSCI收录我国艺术学科被引文献类型、总被引频次统计表见表1[2]。

统计结果显示,2002-2011年CSSCI收录我国艺术学科被引文献类型12类总计31 097篇,其中,图书、期刊、汇编合计为29 147篇,占全部文献类型的93.37%,占绝对比重。图书占38.75%略高于期刊2.57个百分点,凸显在艺术学科领域图书仍然占第一位,期刊占36.18%位列第二。汇编占18.80%位列第三。艺术学科总被引频次为40 349,图书、期刊和汇编3项之和占94.94%,其中,图书总被引频次为19 975次,达到49.50%,已独占鳌头,这在其他学科中为数不多。究其原因,与其重要学术专著更受学者青睐有关,这是艺术学科的特点。同时表明,篇均被引次数大幅度提高,主要原因是最近五年来,我国艺术学科学术论文发文数量及论文质量增长很快。

2.2 用h指数分析高被引论文作者的学术影响力

J.Hrsch教授提出的h指数作为一种定量评估论著质量的方法[1],本文尝试用h指数进行统计。经过检索统计,我国艺术学界h指数最高的作者是作者A(王一川),其h指数为13,即作者A(王一川)发表的文献中,有13篇至少每篇的被引用次数不小于13。并给出其总被引次数的最低估计:h2=169。当然,实际的总被引次数通常会远大于h2,数据检索的结果,作者A(王一川)的《文学理论》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出版,被引达37次;《语言乌托邦》被引35次,作者A(王一川)的实际总被引篇次是564。其他h指数在10以上的艺术学专家有作者B(尹鸿)(h:指数=12)、作者C(周星)(h:指数=11)、作者D(于润洋)(h:指数=11)、作者F(乔建中)(h:指数=10);作者G(汪毓和),其《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年版,被引篇次达到112次。作者M(薛艺兵),其《神圣的娱乐:中国民间祭祀仪式及其音乐的人类学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出版,被引篇次为49次。还有作者I(陆晔),其“成名的想象: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新闻从业者的专业主义话语建构”,被引篇次为51次,不胜枚举。

另据笔者统计,30名高被引作者h指数合计为225,平均为7.50。总被引篇次合计5 874,平均为195.8篇次。可见作者高被引论文、尤其是学术专著在艺术学界独具慧眼、学术影响力较大。这也与艺术学文献类型统计的图书数据基本吻合。

在h指数方法中,总被引次数Nc tot与h指数之间的关系取决于方程Nc tot=ah2,其中a是系数。一般a介于3和5之间[3]。这对于统计作者的高被引论文数据比较科学。一般而言,作者发表论文较多,h指数较高。但是,也有作者发表论文较多,而h指数较低的情况。此外,笔者在实际分析作者被引频次与h指数关系时发现,还有一种比较简便、科学、实用的方法来确定作者的h指数:就是直接把作者的全部论文按照被引频次依次从高到低排,并用序号1、2、3…n标注排列。例如,A作者有30篇论文被引,当按被引频次从高到低排列至其第13篇被引论文时,序号是13,则A作者的h指数就是13。若B作者被引频次从高到低排至第5篇被引论文时,序号为5,则B作者的h指数就是5,(5=5)。此种方法智者见智、仁者见仁,可以商榷。

2.3 高被引作者来源文献(作品数)和平均被引率分析 2002-2011年,高被引作者来源文献(作品数)、平均被引率见表2。(去除自引)

表2显示,30名艺术学高被引作者来源文献(作品数)合计为1 208篇,平均为40.26篇;总被引率合计为155.05,平均被引率为5.16。从中可以看出,高被引作者的作品数与被引率显著正相关。其中,来源文献(作品数)最多的作者是作者B(尹鸿),有73篇,平均被引率为6.47。平均被引率最高的是作者D(于润洋),虽然,其来源文献有30篇、不是很多。但是,平均被引率高达12.33。究其原因,其《西方音乐通史》,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年出版,被引篇次高达62次;还有《现代西方音乐哲学导论》,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出版,2010年仍然持续被引,被引篇次高达76次,独显其平均被引率相对最高。还有作者H(修海林),平均被引率也高达10.04,其《音乐美学通论》,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年出版,被引56次;《中国古代音乐史料集》,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年出版,被引26篇次,等等。凸显其学术研究成果被艺术学界普遍认可,学术影响力较大。同时也注意到,有些作者来源文献(作品数)比较多,但平均被引率却较低,主要是其个别作品被引率较高,而多数作品被引率较低所致。

2.4 高被引期刊总被引篇次分析

高被引期刊与艺术学科的相关性很大,总被引篇次能客观反映其学术影响力。

2002-2011年CSSCI收录艺术学高被引期刊(前30名)被引篇次统计表见表3。

表3统计结果显示,有30种期刊入围,包括2010-2011年CSSCI收录艺术学科期刊19种。命中结果合计17 739篇;平均5 913篇。总被引篇次合计20 172,平均6 724篇次。《文艺研究》期刊总被引篇次为2 541次,在最有学术影响力的艺术学前30种期刊中占12.59%,在所有高被引期刊中排名第一,这也说明《文艺研究》期刊在艺术学科中所占的突出位置;《文艺争鸣》紧随其后,总被引篇次达到1 818次;《人民音乐》总被引篇次为1 699次,位列第三。然而,《电影文学》和《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总被引篇次相对较低。同时还显示,总被引篇次达1 000篇次以上的期刊有9种,占30种统计样本期刊总被引篇次的71.21%,已形成集聚效应及学术影响力。

2.5 高被引期刊归一化值分析

通过归一化值分析高被引期刊的增长情况,可以客观分析其学术影响力。现以《文艺研究》3年平均值作归一化值处理。2002-2011年艺术学高被引期刊(前30种)归一化值见表4。

表4数据显示,艺术类高被引期刊数量总体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但与表3(期刊总被引篇次)排序稍有变化。其中,以《文艺研究》、《文艺争鸣》、《人民音乐》为代表的前10种期刊增长尤为明显,3年平均达100篇次以上,这也与其重视理论研究及实际应用文章不无关系。其它排名稍后的期刊增长情况并不理想,归一化值处于0.05以下的期刊要加倍努力追赶,尤其是排序29~30名的期刊,3年平均仅为10篇以下、增速缓慢。同时显示,归一化值更能客观反映期刊增长情况。

3 结 语

本文借助于“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统计近十年我国艺术学科高被引论文、高被引期刊的总被引篇次,研究其学术创新及影响力;并尝试用h指数分析高被引作者论文。统计结果表明:h指数与作者论文总被引篇次、引用该期刊的论文总数、篇均被引率有较强相关性。CSSCI收录艺术学科来源文献从2002年的1 975篇,到2010年就已经达到4 118篇,实现了我国艺术学科的跨越式发展。2002-2011年CSSCI收录艺术学科被引文献类型12类,总计被引40 349篇次,图书在12种文献类型中总被引频次为19 975次,达到49.50%,这也说明重要学术专著更受学者青睐。30种高被引期刊总被引合计20 172篇次,平均为6 724篇次,其中,前9种期刊总被引篇次均达到千篇次以上,占30种统计样本期刊总被引篇次71.21%,充分体现了艺术学核心期刊的集中度较高;归一化值更能客观反映高被引期刊实际增长情况;就艺术学30名高被引作者统计而言,总被引篇次合计5 874次,平均为195.8次,彰显领军人物对学科发展的影响力。通过实证分析还表明,某学科论文被引篇次越高,说明研究者的学术影响力越大,它科学揭示了其学术引证与学术传承、发展关系,客观显现高被引论文与学术影响力的正比关系。我们应当采用先进的评价指标,建立科学评价指标体系,着力加强以定量为主的研究,促进我国艺术学科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HIRSCH.J E.An index to quantify an individuals scientific research output[J].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2005,102(46):16569-16572.

[2]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04-10.

[3]张学梅.用h指数对我国图书情报学界作者进行评价[J].图书情报工作,2007,(8):48-50.

高频被引论文 篇3

论文被引频次高低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文献的学术影响力和经典程度,通常高被引论文中传递的知识易在某一时间段内获得较多研究者的认同,并且相关研究者往往将这些高被引论文内所包含的观点、知识作为开展下一步研究的知识基础[1]。同时,论文的被引频次还与刊载期刊的质量有关,学者张积玉[2]认为真正能够决定一份期刊学术水平或学术影响力的最重要的指标应是其发表的高影响力论文的状况。根据期刊被引频次确定的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IF)被广泛应用于科研绩效评价的各个领域[3,4,5]。因此本文基于中国知网(CNKI)的“中国引文数据库”,对2006至2015年期间的中文高被引论文进行了统计分析,旨在对中文图书馆学学科学术水平做一归纳整理,从中客观地了解中文图书馆学学科分布及研究水平,对掌握学科核心研究人物的学术研究方法及影响、学科文献的引用特点和一般规律都有重要参考意义,有助于图书馆学类期刊编辑日常的编校及选题策划工作,也为相关管理层提供决策依据。

1 研究方法

本文统计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的“中国引文数据库”,检索式为“被引题名=图书馆”,检索年限为2006—2015年,检索时间为2016年2月29日,共检索出79 445篇论文。通过浏览检索结果,按照被引频次降序排列,本文以被引频次数排在前100(即Top100)的论文作为研究对象,如遇相同被引频次有多篇论文,则一同计入。采用上述方法共得到符合条件的中文图书馆学研究论文前0.13%的102篇论文。这个样本量在国际上较为认可的汤森路透公司对高被引论文的定义(即被引频次排在各学科前1%的论文)范围内,因此可认为是高被引论文。在具体的统计指标方面,笔者采集了高被引论文的刊名、题名、发表年、关键词、作者以及机构等信息。

2 结果

2.1 高被引论文的期刊、发表时间及被引频次统计

按照高载期刊统计,如表1所示,共检索出102篇高被引论文,它们分布在22种图书情报相关期刊上。其中刊载5篇以上的期刊有7种,这7种期刊除《图书馆学研究》外,其余均在2014年北大中文核心期刊目录之列[6]。可见,图书馆学核心期刊确有代表性。这7种期刊共刊载高被引论文74篇,占被统计的高被引论文总数的72.5%,总被引频次达9 438,篇均被引频次为127.5。其中《大学图书馆学报》《中国图书馆学报》《图书与情报》《图书情报工作》《图书馆建设》这5种期刊10年发表高被引论文都超过10篇,共63篇,占被统计的高被引论文总数的61.8%。同时,依据被引频次统计,这5种期刊10年的总被引频次都超过1 000,充分显示了这5种期刊作为图情方面顶级期刊的学术影响力。

按照发表时间统计,10年间中文图书馆学高被引论文数量呈不均衡发展态势。其中2006—2009年,属于图书馆学高被引论文高产年,共产出66篇,占被统计的高被引论文总数的64.7%;2006年高被引论文最多,达21篇,占被统计的高被引论文总数的20.6%,总被引频次达2 860,年均被引频次为136.9,居第二位;2009年高被引论文有16篇,占被统计的高被引论文总数的15.7%,总被引频次达2 312,年均被引频次为144.5,居首位。2010—2015年高被引论文的产量不多,仅在2013年达到了13篇,之后就下降很多,到2015年为0篇,这可能与论文发表时间的影响因素有关;但2010年后,除2014年和2015年外,其余4年的年均被引频次都超过了100,这与前4年的年均被引频次相当,这说明10年间高被引论文的被引用情况相近。

按照篇均被引频次统计,超过100频次的期刊有12种,其中超过150频次的期刊有3种,依次为《大学图书馆学报》《图书馆学刊》《江西图书馆学刊》。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按照篇均被引频次由高到低,第2位到第6位的期刊,被统计的高被引论文总数和总被引频次却排在这22种期刊的后半段,依次为《图书馆学刊》《江西图书馆学刊》《情报科学》《现代图书情报技术》《图书情报知识》,这5种期刊10年发表高被引论文共9篇,总被引频次为1 281,但是篇均被引频次却高达142.3。

2.2 高被引论文前20位的统计

如表2所示,10年间发表的高被引论文前20位,2006年有3篇,2007年有1篇,2008年有4篇,2009年有6篇,2010年有2篇,2011年有2篇,2012年有1篇,2013年有1篇;被引频次最高者为615,最低者为153;20篇高被引论文的总被引频次为4 350,占102篇高被引论文总被引频次的34.7%。被引频次排名大于200的有7位,其中上海图书馆副馆长刘炜入围了2篇,论文的总被引频次为470。说明这6位专家是图书馆学研究领域举足轻重的人物,论文的影响力很大,对图书馆学研究领域的发展起到了引领和带头作用。通过了解这些研究者的研究方向和重点,对进一步了解和判断图书馆相关领域的现状及其未来发展方向具有重要意义[6]。依据2014年《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7],20篇论文中,16篇发表于当年的中文核心期刊。

2.3 高被引论文高频关键词表

根据高被引论文收集到共389频次关键词的情况,本文把出现关键词5频次以上的称为高频关键词。由表3显示,出现的高频关键词共有15个,出现131频次,占高被引论文总频次的33.7%。其中包含“图书馆”的关键词共9个,出现83频次,占高被引论文总频次的21.2%。

2.4 高被引论文多产作者统计

根据图书馆学研究高被引论文第一作者的发文情况,本文把发表2篇以上高被引论文者称为多产作者。由表4显示,2006—2015年,图书馆学研究高被引论文的多产作者共有10位,共发表高被引论文26篇,占高被引论文25.5%。其中发表4篇论文的作者1位,3篇论文的作者4位,2篇论文的作者5位。

2.5 高被引论文产出机构分布

根据102篇高被引论文产出机构分布情况,分别来自54个机构。由表5显示,发表5篇以上高被引论文的机构共42个,占总高被引论文产出机构的41.2%,这其中大多数为高校及科研院所;由表6显示,除高校及科研院所外发表高被引论文机构共10个,其中公共图书馆有6个,公司有2个,其他机构有2个。

3 结论

通过对2006—2015年高被引论文的统计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3.1 提高论文质量,全面提升期刊学术影响力

十年间图书馆学核心期刊的高被引论文总被引频次排名前三的依次是《大学图书馆学报》3 196频次、《中国图书馆学报》1 591频次、《图书与情报》1 292频次;排名最后一位的是《国家图书馆学刊》80频次,可以明显看出被引频次落差比较大。说明,图书馆学核心期刊的高被引论文在数量上差距很大,在分布趋势上是越到被引高端,顶级期刊被引论文所占比例越大,一般期刊被引论文所占比例越小。

鉴于论文被引频次往往受到期刊载文量的影响而产生对期刊影响力评价的偏差,本文运用篇均被引频次来纠正可能出现的偏差。分析表1,《中国图书馆学报》高被引论文总被引频次虽然排名第二,发表高被引论文数量13篇,但是其篇均被引频次才122.4,排名第7位;同样《图书与情报》高被引论文总被引频次虽然排名第三,发表高被引论文数量11篇,但是其篇均被引频次才117.5,排名第9位;然而《图书馆学刊》总被引频次只有326,其发表高被引论文数量2篇,但是其篇均被引频次高达163.0,排名第2位;同样《江西图书馆学刊》总被引频次只有153,其发表高被引论文数量1篇,但是其篇均被引频次达153.0,排名第3位。这说明,期刊的高被引论文被引频次与期刊发表高被引论文的数量有关,因而篇均被引频次在另一侧面反映期刊的学术影响力。但总的来说,期刊论文的质量越高,被引论文数量也越多,期刊被引频次也就越高。

3.2 新信息环境下产生新的研究热点,但服务仍然是图书馆的不变主题

论文的关键词是文章核心内容的浓缩,如果某一关键词在其所在领域的文献中反复出现,可以反映该关键词所表征的研究主题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高被引论文中的关键词在一定程度上更能提示学科发展新趋势。分析表3,对涉及图书馆类型的关键词进行统计,发现“数字图书馆”“移动图书馆”“手机图书馆”“智慧图书馆”这些所谓的“其他图书馆”出现的频次为25,占总词频的6.4%;“高校图书馆”“大学图书馆”出现的频次为18,占总词频的4.8%;“公共图书馆”出现的频次仅为9,占总词频的1.5%。可见,图书馆学研究近年主要集中在图书馆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另外,“图书馆服务”“学科馆员”“服务模式”“信息服务”“学科服务”这些主要涉及图书馆服务形式和内容的研究出现共有42频次,占总词频的10.7%。由此可见,服务是图书馆的永恒主题,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开展读者满意服务,促进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永远都是图书馆同行关注的热点。

3.3 高被引论文作者及群体是图书馆学科研活动的核心

有学术影响力的作者及群体的状况集中体现了学科科研实践的趋向,是某一学科领域科研活动的缩影之一,通过对高被引论文作者及群体的研究,可以把握学科科研活动的深度和广度,对于科研活动的管理、组织、协调和引导有积极的意义[8]。本文从高被引论文第一作者的发文量进行统计,反映多产作者的科研生产力。分析表4,2006—2015年图书馆学高被引论文作者的发文情况普遍不多,其中华东师范大学信息系主任范并思发文量最多,为4篇,他的关注点在图书馆核心价值及图书馆信息化研究上。

同时,被引频次也是同行认知的一种形式,它既反映科研群体对于科学家的信赖程度,也体现科学家对于科学发展的贡献和影响,甚至可以说高被引科学家形成科研群体的核心。在统计的102篇高被引论文中,有独立作者的论文59篇,2名合著者的论文28篇,3名及以上合著者的论文14篇,还有1篇是由中国图书馆学会2008年10月发布的《图书馆服务宣言》。这表明,图书馆学研究主要以个人研究为主,合作研究或群体研究为辅。

3.4 高校及科研院所仍是高被引论文的主要产出机构

在统计的102篇高被引论文中,发表2篇及以上的高被引论文机构共有17个,而发表5篇及以上的高被引论文机构有7个,占高被引论文发文机构的13.0%,占高被引论文总数的41.2%。分析表5,武汉大学、北京大学是一级图情与档案管理博士点单位,中国科学院、南开大学是图情学科二级博士点单位,中山大学是图书馆学二级博士点单位,华东师范大学是一级图情与档案管理硕士点单位[9]。这些研究型教学机构占据学术前沿,引领国内图书馆学研究的潮流,它们拥有一批核心作者和较大数量的高被引论文,这正是起社会价值的体现和学术高端的表征[10]。同时,发表高被引论文的公共图书馆也有3个,这表明,素来以社会化服务为主的公共图书馆在科研能力上有所提升。

摘要:文章对中文2006—2015年图书馆学研究高被引论文的被引用情况进行统计,结果显示,2006—2015年中文图书馆学高被引论文共102篇,总被引频次12 544,篇均被引频次123.0。文章根据高被引论文的发表情况,对图书馆学研究的重要期刊、高频关键词、高产作者以及高产机构进行了统计分析。

关键词:图书馆学,高被引论文,被引频次

参考文献

[1]邱均平,吕红.近五年国际图书情报学研究热点、前沿及其知识基础[J].图书情报知识,2013(3):4-15,58.

[2]张积玉.学术期刊影响力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70-76.

[3]SMITH R.Commentary:the power of the unrelenting impact factorisit a force for good or harm[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pidemiology,2006(11):29-30.

[4]ADAM D.The counting house[J].Nature,2002(6):726-729.

[5]GARFIELD E.The history and meaning of the journal impact factor[J].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2006(1):90-93.

[6]刘亚丽,肖荣荣.我国图书馆学研究的历史回顾与思考——基于CNKI高被引论文的统计与分析[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3(8):27-32.

[7]天津医科大学图书馆.2014年版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下载[EB/OL].(2015-12-23)[2016-07-20].http://lib.tmu.edu.cn/s/183/t/851/64/3d/info25661.htm.

[8]邱均平,温芳芳.近五年来图书情报学研究热点与前沿的可视化分析[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1(192):51-60.

[9]李旭东.图书馆与档案学硕、博士点[EB/OL].(2010-04-10)[2016-07-20].http://wenku.baidu.com/view/88880879168884868762d697.html.

高频被引论文 篇4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以中国知网(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网络版作为统计源,检索类别为“体育基础科学”,时间范围为2001—2010年,用“被引频次”对检索结果进行排序,统计出单篇被引≥30频次的高被引论文共计161篇(检索日期截至2011年7月27日),作为本研究的对象。根据文献计量学方法对所收集的体育基础科学高被引论文(被引≥30次)的发表年份分布、期刊分布、基金分布、第一作者机构和地区分布、主题和关键词分布等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发表年份分布

经统计,截至2011年7月27日,中国知网(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的发表于2001—2010年间体育基础科学类被引≥30频次的论文共计161篇,单篇最高被引频次为144次,161篇高被引论文的总被引频次为7327次,篇均被引46次;其中被引≥60频次的论文22篇(占13.7%),合计被引次数1801次(占24.6%),篇均被引82次。表1可见,发表于2001—2004年的高被引论文数和总被引频次均较大,且比较均衡,差异较小,以后则呈逐年下降的趋势,2009和2010年没有1篇高被引论文。说明体育基础科学类论文被引次数的时间累积效果比较明显,论文发表约7年以后开始达到引用峰值年代,超过7年以后,高被引论文篇数基本稳定。

2.2 来源期刊分布

学术期刊是学术成果与同行分享的平台。一般情况下,高质量期刊上的文献容易引起学术同行关注和引用[4,5]。表2列出了体育基础科学类高被引论文的来源期刊分布情况,161篇高被引论文分别来自于32种期刊,其中的73篇来自于体育院校学报,48篇来自于国家及各省市体委科研所、体育科学学会主办的体育科技专业期刊,来自于这两类期刊的论文合计121篇,约占总篇数的75.1%,被引次数合计为6008次,约占总被引频次的82.0%,而来自于非科技类体育期刊、心理学期刊、中国运动医学杂志等其他期刊的论文篇数累计才40篇。说明体育基础科学高被引论文主要来源于体育院校学报和体育科技专业期刊,这些期刊引领着学科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高被引论文数最多的5种期刊分别是:《北京体育大学学报》(36篇)、《体育科学》(17篇)、《体育学刊》(14篇)、《中国体育科技》(13篇)和《中国运动医学杂志》(11篇),约占总篇数的56.5%,说明这几种期刊在体育基础科学方向影响力较突出,对体育基础科学发展与建设起着重要作用。

续上表

2.3 基金论文分布

一般来讲,基金论文通常是本学科领域具有较高水平和涉及研究热点的论文。通过分析基金论文在某学科期刊的分布有助于了解某刊发表论文的学术水平[6]。161篇体育基础科学高被引论文中,各类基金资助论文共47篇,占29.19%,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论文1篇,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论文2篇,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项目论文3篇,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科技部资助项目论文11篇,各省(市)级基金项目论文25篇,以及大学校内基金项目论文5篇。由表2知,《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3篇)、《体育科学》(9篇)和《中国体育科技》(6篇)是刊登基金论文最多的3种期刊,它们的基金论文数占到了总数的59.57%,表明这三刊近年来不断通过刊登受关注程度较高的基金论文,有效提升了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逐步成为了我国体育基础科学重要的信息源。然而,也不宜一味追求发表基金论文而忽略一些有较高学术价值的非基金论文。

2.4 第一作者及机构分布

161篇体育基础科学高被引论文共有147名第一作者,分布在93个机构。其中发文4篇的作者1名(张力为,北京体育大学),发表2篇的作者11名,分别是冯炜权(北京体育大学)、漆昌柱(武汉体育学院)、王建(浙江大学)、于可红(浙江大学)、冯连世(体育总局体科所)、邱服冰(深圳大学)、何颖(绵阳师范学院)、邵洪范(四川外国语学院)、杨剑(中国矿业大学)、谢琴(襄樊学院)、罗炯(韶关学院),发文1篇的作者134名(作者姓名、单位略)。从表3可以看出,这些作者主要以综合院校、体育学院和师范院校的教师为主,他们的论文和被引频次分别占高被引论文总量和总被引频次的86.96%和88.34%,而各级体科所科研人员的论文发表量和被引频次较少,其他科研团体、企事业单位发文仅7篇,表明除高等院校和体科所之外,其他机构在体育基础科学方面的研究实力和水平不高。

从表4可以看出,发表高被引论文最多的机构是北京体育大学,其次是浙江大学和国家体育总局体科所,原归属国家体育总局的几大体育院校也是发文的主力军,排名在前列,值得一提的是各省(市)体科所没有一家跻身发文的前20名,说明各省(市)体科所在体育基础科学方面的研究规模和研究的综合实力还不够,因此,各省(市)体科所应该与本地区的体育院校及其他高等院校加强合作,整合资源,发挥各自优势,从而共同提高体育基础科学研究的整体水平。

2.5 第一作者地区分布

从表5可看出,体育基础科学高被引论文的第一作者地区分布及其广泛,达到了24个省(市、区),还有1名作者来自日本。论文来源分布广泛的同时,地区差异也很明显,分布极不平衡。发文量最大的是北京(40篇),远高于其他地区,后面依次是浙江、广东、湖北和江苏,发文量也都超过了10篇,这些地区在经济、文化、体育运动等方面都有良好的基础,这也说明体育基础科学的研究、发表高被引论文的排名等与经济文化和科技的发展程度有密切的关系,此外,这些地区人才资源丰富,研究机构较多,同样给研究奠定了基础。发文量较少甚至没有发文的是贵州、内蒙古、新疆、青海和西藏等边远地区,这些地区在文化和科技等方面的基础较差,再加上研究人才匮乏,导致其整体研究水平与发达地区相比有很大差距。

2.6 主题类别和关键词分布

通过对载文选题和关键词分布的数量统计,可以反映本学科的研究热点,了解与掌握学科的构成特点及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认识现存的优势和弱点,明确今后的研究重点和方向[6]。本研究对论文按7个主题统计,从表6和表7可以看出,我国体育基础科学研究范围较广,涉及面较宽,但各主题高被引论文数量的差异较大。

(1)运动人体测定类高被引论文最多,为53篇,占高被引论文总数的32.92%,结合关键词的分析可以看出,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大学生及其他群体的体质健康、身体锻炼、身体素质、身体形态、学校体育以及体质健康标准讨论等方面。然而,虽然运动人体测定方面的研究是体育基础科学研究的最大热点领域,研究范围最广,研究队伍也最为壮大,但其整体上研究水平并不高,多数研究仅停留在某一个问题的讨论上,研究方法也较单一,多以问卷调查分析为主,并未与其他学科相联系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因此,该主题并未出现被引频次特别高的论文,最高被引频次仅为92,不如运动心理学和运动生理学的高。

(2)随着竞技体育竞争日益激烈,高水平运动员发挥的好坏不仅取决于体能、技术,而且与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关系密切,这极大地刺激了研究者对此的关注和热情,科学研究活动十分活跃,学术论文数量也急速增长。很多研究者将国外的一些理论、方法和研究成果介绍到国内,研究者将其与我国竞技运动的特点相结合,极大的促进了我国运动心理学的发展。从表6可看出,运动心理学的高被引论文篇数排名第二,为41篇,占总篇数的25.47%,其研究的热点为大学生及运动员的心理健康、焦虑、抑郁、整体自尊和身体自尊等,其中,武汉体育学院的徐霞发表在《体育科学》上的《大学生身体自尊量表的修订与检验》是体育基础科学被引频次最高的论文,达到了144次之多。

(3)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和运动生物力学等体育学与其他学科交叉的高被引论文也较多,分别为25篇、21篇和14篇。其研究的热点为运动机理、耐力训练、高原训练、运动学疲劳以及自由基等方面。

(4)运动医学和运动卫生、运动保健方面的高被引论文相对较少,分别只占总篇数的2.48%和1.86%,是近十年来我国体育基础科学研究的薄弱环节,有待加强。

3 小结与建议

(1)2001—2010这十年间,我国体育基础科学的研究蓬勃发展,成果丰硕,其中,被引≥30频次的论文共计161篇,最高被引频次为144次,161篇高被引论文的总被引频次为7327次,篇均被引达到了46次,呈现出了较高水平。

(2)体育基础科学论文的被引具有明显的滞后性,一般在论文发表约7年后达到被引次数的高峰期,之后则逐渐趋于平稳。

(3)体育学院学报和体育科技专业期刊是刊载我国体育基础科学高被引论文的主要源地,需要进一步拓宽高被引论文的刊发源,争取尽可能多的高水平论文发表于心理学、生物学、力学和医学等期刊以及普通高校学报,以扩大体育基础科学的影响,提高其地位。

(4) 获得基金资助的体育基础科学高被引论文较少,且集中在《北京体育大学学报》、《体育科学》和《中国体育科技》等少数期刊,高产活跃作者群也相对薄弱。需要加强体育基础科学研究队伍的建设,广泛开展交流合作,组织集体攻关课题组,改变“单兵作战”的薄弱现状,提高研究水平。

(5)体育基础科学高被引论文的第一作者主要以综合院校、体育学院和师范院校的教师为主,各级体科所科研人员的论文发表量和被引频次较少。需要通过政策引导、考核、奖励等手段,调动体科所科研人员及社会各界人士参与体育基础科学研究的积极性。

(6)高被引论文的数量在体育基础科学不同主题中分布不均衡:运动人体测定、运动心理学、运动生理学等是研究的热点领域,高被引论文数量和总被引频次较多,而运动卫生、运动保健和运动医学等则较少。应对研究薄弱的几个主题加以重视,加大基金资助力度,从而加速体育基础科学研究的整体发展进程。

摘要:应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网络版为统计源,采用引文分析法对2001-2010年我国体育基础科学高被引论文(被引≥30次)发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高被引论文在发表约7年后达到被引次数高峰期;体育院校学报和体育科技专业期刊是高被引论文的主要载体;高被引论文的基金资助率不高,且集中在少数几个核心期刊;第一作者主要以综合院校、体育学院和师范院校的教师为主,各级体科所科研人员高被引论文的发表量和被引频次较少;高被引论文的地区分布和主题分布不均衡,运动人体测定和运动心理学是体育基础科学研究的热点领域。

关键词:体育基础科学,高被引论文,引文分析法

参考文献

[1]尤伟杰,李小萍,岳建华,等.《武警医学》杂志高被引论文分析与编辑策略评述[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9,20(6):1075-1077

[2]叶协杰.我国图书情报学高被引论文热点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07,51(12):138-141

[3]朱唯唯,邓三鸿,白云.体育学学术影响力研究报告[J].体育科学,2006,26(10):27-37

[4]赵志娟.SCIE收录2009年浙江省科技论文统计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2(8):38-39

[5]李晴彗,林小群,张彬.《中国体育科技》杂志1999—2002年载文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3,39(1):62-64

[6]杨秉龙,董继.近15年《体育科学》刊发基金论文的统计分析[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8,16(7):113-115

上一篇:男生寄宿舍下一篇:跌倒相关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