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使用胰岛素泵

2024-09-05

合理使用胰岛素泵(精选10篇)

合理使用胰岛素泵 篇1

胰岛素泵可以通过模拟正常人体胰岛素分泌模式, 持续向患者体内输入微量胰岛素, 从而使高血糖患者在较短时间内将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围内, 是目前临床上强化治疗糖尿病的一种先进手段, 正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应用[1]。我科于2008年5月开始至今共引进胰岛素泵13台, 现均已在临床工作中应用。笔者将1年来在使用胰岛素泵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及对策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使用胰岛素泵200例, 男120例, 女80例, 年龄5岁~83岁, 平均年龄51岁。使用时间3 h~60 d, 平均15 d发生红肿硬结23例, 疼痛11例, 未输注7例, 气泡5例, 操作失误4例, 程序设计错误2例, 摔损1例。

2 隐患分析

2.1 红肿硬结

未按照要求进行皮肤消毒和定期更换穿刺部位;有个别患者因胰岛素用量较大, 在局部储存形成结晶, 导致局部皮肤红肿、硬结。

2.2 疼痛

穿刺部位选择不恰当与束腰带的部位发生冲突时位置过高, 俯腰活动时受限引起疼痛;针头刺入深度不合适, 或选择针头型号不合适均可引起疼痛。

2.3 未输注

反复使用一根导管, 导致胰岛素蓄积于管腔, 致导管堵塞;或使用有结晶沉淀的过期胰岛素或失效胰岛素而致管腔阻塞。针头埋置于皮肤感染部位或扎进皮下硬结内均可造成针头阻塞[2]。导管出现裂缝, 或针头脱出体外药液外漏而未输入体内。

在停机状态下, 更换导管电池或更改程序后忘记再将泵恢复为“运行”状态, 以至于泵一直处于“待机”状态;摘除泵后, 再带上泵后忘记开机, 泵一直未运行;更换新的导管后, 直按开机运行, 忘记充注导管, 这样可能造成十余小时未向体内输注胰岛素而输注的全是空气。

2.4 气泡

在抽吸胰岛素时, 储药器前端与针头连接处未拧紧, 气体随着胰岛素一起抽入储药器及导管, 推拉储药器柄的力量太大, 气体可从活塞侧面进入储药器及导管;胰岛素刚从冰箱取出, 直接装入储药器后引起气体进入。

2.5 操作失误

因装上胰岛素泵治疗后, 患者的自由度有了很大的提升, 这也是使用胰岛素泵的优越性。可是有的患者在没有学会的前提下, 就盲目进行操作, 导致操作失误, 进入胰岛素剂量不正确;工作人员业务不熟练或者没有做好“三查七对”, 导致操作失误。

2.6 程序设计错误

因工作人员没有进行培训就使用胰岛素泵;设计储药器剂量不准确, 导致提前或者拖后报警。

2.7 摔损

起床下床时, 没有使用保护性外套;忘记佩带胰岛素泵, 突然下床使泵摔于地上。

3 护理对策

3.1 穿刺部位的护理:使用胰岛素泵的患者一定要注意清洁卫生与皮肤清洁;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针头穿刺部位3 d~4 d变换1次。

3.2 每日注射餐前大剂量时, 一定要观察穿刺部位, 如有红肿硬结, 立即更换穿刺部位, 病变处每日以0.2%安尔碘消毒3~4次, 如有感染应立即告知医生进行处理, 然后在远离病变部位6 cm以外的正常皮肤进行埋置针头。

3.3 穿刺部位应选择在皮肤完整、弹性较好、没有病变的部位进行埋置针头, 尽量选择在较少运动的部位, 绝大多数选择在腹部的前外侧, 避开腰带的位置, 位置要在脐部以下, 避免弯腰受限。年龄小及体型瘦小者可选择小针头, 必要时用儿童专用针头或软针头。直刺针头可以选择肌肉较厚的部位, 斜刺针头一般40°角, 过浅、过深均易引起疼痛。导管应按包装上的说明一次性使用, 不要超过7 d, 不能反复使用。

3.4 不能使用过期或失效的胰岛素, 使用前需摇晃胰岛素, 如有结晶及沉淀应禁止使用。使用过程中, 应当每日至少观察3次针头是否脱出导管, 导管是否通畅及胰岛素泵的运行状况, 在使用泵的过程中, 如有高血糖或低血糖等不适的自觉症状, 应立即监测血糖, 通过血糖值来观察胰岛素泵的使用情况。

3.5 每次抽胰岛素时应当拧紧储药器顶端的针头, 抽取胰岛素时, 应让胰岛素瓶口朝下, 针尖向上, 向瓶内推入压力, 这样胰岛素便会自然而然快速顺着针管进入储药器, 注意针头千万不要漏出液面之外。如果储药器进入了气体或出现小气泡, 可轻弹储药器, 使小气泡变成大气泡, 然后将气体推出储药器顶端。

3.6 每更换一个新的储药器之前都要仔细检查内壁是否光滑, 活塞前端有无破裂。刚从冰箱取出的胰岛素, 应在室温下放置20 min~30 min以后再用。刚使用胰岛素泵的患者, 一定要有专业的医护人员进行讲解和培训, 在医护人员的监督之下操作熟练后, 才可放手让其操作。未经培训人员尽量不要操作胰岛素泵。

3.7 必须由培训过的医护人员进行胰岛素泵的设置, 同时进行操作时一定要双人核对后才能埋置泵。为避免损坏, 泵一定要套上保护外套, 固定于腰带上或口袋内, 口袋一定要深一些, 避免弯腰时掉出来摔坏。起床时, 一定要拿起泵固定于相应的位置上, 也可将泵置于毛茸茸的卡通玩具口袋内, 即使掉在地上泵也不会被摔坏。

4 总结

胰岛素泵强化治疗是糖尿病治疗的最佳手段, 深受医护人员及患者的欢迎, 但是, 因其操作需要系统化的学习与多次临床实践才能得以掌握。希望通过本文的经验总结, 能给即将使用胰岛素泵的人们提供一些借鉴。

参考文献

[1]李占萍, 徐兰蕙, 金秋, 等.胰岛素泵在糖尿病强化治疗中的应用及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 2008, 18 (23) :1676-1677.

[2]马学毅.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8:4.

胰岛素泵使用者的心理调适 篇2

然而,问题出在了刘妈妈身上,先是认为开销太大,好不容易被刘先生说服后,又害怕疼痛或不会使用。在医生和护士的建议和指导下,刘妈妈终于用上了胰岛素泵。使用之后,刘妈妈反而更加忧心忡忡,担心针头会脱落,或者怕剂量不对,总之,整个人变得更焦虑。

专家点评:

使用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是最近几年才在国内广泛开展和应用的。由于其对血糖的控制既快又稳、操作方便等优点,已经被广大医务工作者和病友所接受并高度认可。然而,任何一种新事物从出现到被认识和接受,都要有一个长期的过程。对于病友来说,更需要有一个心理过渡期和适应期。

糖尿病病友本身就容易产生心理障碍,其发生率可达30%~50%。尤其在采用一种新的治疗方式前,这种心理障碍会表现得更明显、更频繁。所以,医生应该在理解的基础上给予更深入的心理治疗,要根据病友的经济承受能力及其他有关情况,选择合适的对象应用胰岛素泵;病友应自愿接受,避免因经济负担造成更进一步的心理压力。

对于有条件使用胰岛素泵的病友,应首先对其进行装泵前的教育,讲明胰岛素泵的优点:一是可避免每日多次皮下注射之痛苦;二是可以模拟人体胰岛素的生理分泌,使血糖得以很好地控制。长期应用胰岛素泵能有效减少和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病友生活质量。还应为病友制订理想的血糖控制标准,介绍有关胰岛素泵的理论知识、操作步骤、正确的注射部位护理和严格的无菌操作,直至病友能准确无误操作,然后再开始使用胰岛素泵。同时,也要向病友讲明不恰当治疗的后果,让其消除顾虑,当病友对胰岛素泵产生了正确的认识之后,害怕和恐惧的心理会减少一半。

胰岛素泵不影响正常的生活,病友可以和正常人一样运动、洗澡,平时可将泵装进盒里系在腰带上或放于衣服的口袋中。睡觉时可放于枕头下、枕套里或夹在毯子或床单上。洗澡时可使用快速分离器将泵脱开,但不应超过1小时,沐浴完毕应立即装上。让病友感觉到使用胰岛素泵比服用降糖药和注射胰岛素更方便,可以减少每天多次服药所引起的抑郁症。

初次使用胰岛素泵应在医院进行,通过多次监测血糖,请有经验的医生进行胰岛素泵剂量设置,确定基础率和餐前量。一旦病友发现胰岛素泵对血糖控制稳定等优点时,即可加强他们战胜疾病的信念,从疾病的阴影中走出来。在病友出院后,有条件者可以对其进行随访,让他们体会到在家使用胰岛素泵同样安全可靠。

由于个体环境、教育程度、经验、阅历的不同,病友的心理状态也存在差异,所以医生的说教要采取不同的策略。应通过心理干预,使病友不但提高糖尿病知识水平,对胰岛素泵有正确的认识,还可以坚定信心,消除焦虑、抑郁情绪,进而控制病情。所以,从长远来看,胰岛素泵会成为解决病友心理问题的有效手段。

合理使用胰岛素泵 篇3

糖尿病是以血糖增高为主要特征的代谢性疾病, 在治疗过程中, 常出现血糖波动。因此, 胰岛素泵及血糖监测是糖尿病强化治疗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手段。722实时动态胰岛素泵系统是一项新的胰岛素泵与动态血糖监测相结合, 通过胰岛素连续皮下输注, 72h的血糖监测, 有效指导糖尿病病人个体化治疗提高治疗依从性, 并为糖尿病教育提供依据, 是目前治疗糖尿病, 进行血糖监测最有效的方法之一[1]。我院于2012年3月引进美敦力722实时动态胰岛素泵系统, 其创新性的将实时动态血糖监测、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与糖尿病综合管理软件整合在了一起, 成为全球第1个“3C”[动态血糖监测系统 (CGMS) 、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 (CSII) 和Carelink]整合系统, 能够快速、精准、安全地达到血糖控制目标。2012年3月—2012年7月我科住院21例病人使用722实时动态胰岛素泵系统进行胰岛素强化治疗及72h血糖监测, 现将护理与体会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3月—2012年7月我科住院病人21例, 男18例, 女3例;年龄38岁~65岁;病程3年~25年;入院时空腹血糖5.1 mmol/L~18.4 mmol/L, 餐后2h血糖6.5mmol/L~22.2mmol/L, 糖化血红蛋白 (HbA1c) 为6.0%~8.9%。

1.2材料与原理

选用美国Minimed公司生产的722实时动态血糖监测系统。722实时动态血糖监测系统是由充电器 (charger) 、发送器 (transmitter) 、测试器 (tester) 、Carelink USB、Carelink Pro软件、722胰岛素泵6个部分组成。葡萄糖感应探头是带有葡萄糖氧化酶的铂电极, 其表面为一层半透膜, 感应探头通过注射器被植入受检者腹部脐周皮下, 细胞间液的葡萄糖渗透过半透膜, 与葡萄糖氧化酶发生反应, 产生与血糖浓度成比例的电信号, 探头通过发送器与动态之间的无线传输转换为血糖值, 再由Carelink USB将数据下载到电脑上, 用Carelink Pro软件进行数据分析。10s从探头获取1次电信号, 将5 min的信号平均值进行储存, 全天可存储288个血糖值, 这样便可获取每日血糖波动的曲线图。

1.3 方法

722实时动态血糖监测系统可选择722胰岛素泵及72h动态血糖监测2项操作, 护士熟练掌握该设备的英文操作界面及主屏幕图标。使用722胰岛素泵系统操作同712胰岛素泵。使用72h动态血糖检测仪时应注意: (1) 从冰箱中取出GCMS探头, 检查探头有效期及包装是否密封, 将探头复温20min~30min (夏季5min~10min即可) , 检查动态电池电量, 进行功能设置; (2) 安装好探头在助针器上, 探头植入部位要距离胰岛素注射部位7.5cm以上, 常规皮肤消毒后, 左手绷紧穿刺点皮肤, 右手持助针器, 根据病人体型, 选择与皮肤成45°或60°后按下开关, 使针头快速刺入皮下, 分离助针器与探头, 使探头充分浸润10min~15min, 连接探头与发送器, 开启GCMS, 检查探头电信号稳定于10mA~200mA用3M透明抗菌膜固定探头; (3) 开始初始化, 完成2h的初始化过程后用血糖仪机测1指血血糖输入, 监测仪开始启动工作。每日用同一血糖仪、同型号的血糖试纸监测4段指血血糖输入以进行校正; (4) 监测完毕后将发送器及探头拔出, 再由Carelink USB将数据下载到电脑上, 用Carelink Pro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 做出完整的血糖图和统计值。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病人良好的心理状态是成功监测的保证。主要心理负担总结为:不了解722实时动态胰岛素泵系统使用的目的;担心佩戴时发生故障报警;担心自己不能够配合医护人员按时输注胰岛素及输入生活事件;担心经济费用高;担心佩戴该设备会造成身体不适、生活的不便;担心局部皮肤感染。针对以上原因做好宣教、消除顾虑、配合治疗、护理。

2.1.1 正确认识722实时动态胰岛素泵系统作用

胰岛素泵是糖尿病强化治疗的有效手段, 能平稳控制血糖;CGMS是将病人日常生活中每5 min的平均血糖值记录下来, 每天记录288个血糖值, 可设置高、低血糖报警, 及时发现无症状低血糖、黎明现象和高血糖的峰值, 根据血糖波动, 制订相应的强化治疗方案, 取得更好疗效。Carelink管理软件将血糖信息、胰岛素剂量、进食情况多种信息进行分析总结, 从而达到糖尿病综合管理的目的。

2.1.2 正确认识722胰岛素泵的作用

护士学习722泵功能的新增特点, 熟悉722英文操作界面, 练习722的泵功能操作, 特别是大剂量向导、基础率设置。指导病人餐前大剂量输注及防止线路折叠的有关方法, 出现问题告知护士;及时排除故障。

2.1.3认识指尖血糖的局限性

糖尿病病人常规自我血糖监测反映的是瞬间血糖值, 不能发现24h内各时段的血糖波动。而CGMS能全面、客观地反映病人各时段血糖水平, 需用病人相应的指尖血糖水平对细胞外液的葡萄糖浓度进行校正, 取得正确、有效的监测结果, 发现及记录常规方法难以发现的血糖波动, 指导临床治疗, 取得良好疗效。

2.1.4 告知722实时动态胰岛素泵系统具体配合事项, 使病人

主动参与治疗、护理操作 (1) 让病人共同参与治疗方案, 帮助病人准确、及时调节基础率及餐前大剂量;按照血糖监测仪提示输入血糖值, 让病人明白输入内容对观察血糖走势的意义[2]。 (2) 指导病人洗澡时带上专用的浴袋进行淋浴, 忌盆浴或把仪器泡在水中。 (3) 佩戴722实时动态胰岛素泵系统期间, 不能进行X线、CT、核磁共振成像 (MRI) 的影像学检查, 以防干扰;不必刻意减少食量或加大运动量, 使结果更客观、真实。 (4) 发生报警时及时联系医护人员, 以排除故障。 (5) 告知病人注意事项, 指导签署知情同意书。

2.1.5 认识722实时动态胰岛素泵系统能帮助降低治疗总费用

有针对性地制订糖尿病治疗方案, 不但缩短治疗疗程, 还可以将糖尿病控制到更理想的目标,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3]。

2.2 穿刺局部护理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是预防皮肤感染的保证, 输注针头、血糖监测探头, 植入后要经常注意观察植入局部有无发红、出血、疼痛及脱出的情况, 用贴膜和胶布固定, 妥善放置仪器。

2.3 熟悉722实时动态胰岛素泵系统的管理与要求

护士要熟练掌握该设备操作规范、流程;CGMS探针头应在0℃~4℃的冰箱内贮存, 否则, 会导致探头失效或严重影响血糖监测的准确性;使用完毕后及时将发送器放入充电器中充电, 以备下次使用。

3 体会

722实时动态胰岛素泵系统, 有效将胰岛素泵及血糖监测相结合, 临床使用时可针对病人病情有选择性的使用胰岛素泵、动态血糖检测仪或两种设备同时使用, 使用722胰岛素泵时注意:722泵功能的新增特点;英文操作界面;722的泵功能操作, 特别是大剂量向导、基础率设置。糖尿病病人常规血糖监测有非常大的局限性, 由于其测定的仅仅是某个时间点的血糖数值, 不能发现24h内各时段的血糖波动。而CGMS能揭示常规血糖测定方法所不能显示的血糖漂移变化及波动趋势, 能全面、客观的反映病人各时段血糖水平[4], 通过CGMS提供病人3h、24h的血糖动态趋势图;血糖快速变化时, 有箭头提示;可以设置高低血糖报警等。可及时发现无自觉症状的反复低血糖发作、黎明现象和高血糖的峰值, 还可根据病人的血糖波动类型和走势, 制订相应的治疗方案、运动时间、饮食指导。通过对病人的健康宣教和护理, 顺利完成病人的CSII及CGMS监测。病人在使用722实时动态胰岛素泵系统具有很好的耐受性, 穿刺部位无感染和炎症;探头无脱落;1例病人有轻微皮下出血现象;1例病人因护士未按照提示及时输入血糖值出现断图。因此在护理过程中, 护士应熟悉722实时动态胰岛素泵系统的工作原理和管理要求, 掌握操作方法、常见报警及故障的处理;密切观察, 做好告知及病人的心理护理, 取得密切合作, 保证糖尿病强化治疗及动态血糖监测的顺利完成, 快速、精准、安全地达到血糖控制目标, 使糖尿病综合管理更加具体化, 减少糖尿病各种慢性并发症的发生率, 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陆再英, 钟南山.内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770.

[2]钟书凌, 黄冬荷.糖尿病动态血糖监测系统在临床应用中的护理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7, 28 (1) :95-96.

[3]李建华.糖尿病患者动态血糖监测的临床应用及护理体会[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08, 2 (3) :104-105.

胰岛素泵的使用原理与注意事项 篇4

基础胰岛素的分泌受升糖激素的影响,夜间主要受生长激素和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影响。生长激素在睡着时分泌,醒后就停止分泌(低血糖时例外);肾上腺糖皮质激素一天的分泌节律是夜间12:00分泌最少,之后逐渐增多,至上午8:00左右分泌最多,以后分泌逐渐减少,直至夜间最少。后半夜生长激素和肾上腺糖皮质激素逐渐增多,使血糖升高(黎明现象),要对抗这两种激素的作用,后半夜胰岛素要逐渐增多,短效胰岛素的作用高峰在皮下注射后1~3小时出现,故后半夜3:00~4:00以后每小时设定的胰岛素注入量逐渐增多,7:00~8:00以后设定的注射量逐渐减少。

三餐前追加大剂量胰岛素一般在2小时内完成,胰岛素吸收后发挥作用的峰值要推迟出现,有效作用时间延长超过下顿饭,故三顿饭后短效胰岛素的叠加作用也会使白天基础胰岛素水平升高,

按照餐后胰岛素分泌高峰设定每顿饭追加的胰岛素剂量,于餐前15~30分钟按胰岛素追加键,胰岛素泵可模拟餐后胰岛素分泌高峰的生理状态注入胰岛素。

如果用超短效胰岛素类似物,因药物的作用高峰比短效胰岛素提前,故设定基础胰岛素每小时注入剂量的变化要晚1小时,餐前按追加剂量键后要马上进餐。

选择、佩戴胰岛素泵要注意的9个问题

1、佩戴前要有充分的精神和经济准备,胰岛素泵的价格昂贵,进口的泵每台4万~5万元人民币,国产的泵每台2万~3万元人民币,除胰岛素的费用外,耗材(胰岛素储存器、连接管、特殊注射针头、特殊粘贴材料)要经常更换,每月大约需要100~200元,目前未列入医疗保险报销范围(自费)。如果花了钱佩戴后,觉得不习惯或身上带着针头不舒服而想停用,胰岛素泵是不能退的,几万元钱就白花了。

2、胰岛素泵使用的胰岛素是短效胰岛素或超短效胰岛蠢类似物,不能使用中、长效鱼精蛋白锌胰岛素或超长效胰岛素类似物,短效胰岛素是六聚体,在体内分解成单体才能发挥作用,需要一定时间,而超短效胰岛素类似物是双聚体,分解成单体速度快,使用胰岛素泵最好用超短效胰岛素类似物,在体内发挥作用快,更接近生理状态。

3、胰岛素泵将胰岛素(或胰岛素类似物)注入到皮下组织后,胰岛素的吸收速度和吸收曲线与用注射器皮下注射胰岛素类似,餐前追加的胰昂素将餐后血糖降低到理想水平后,皮下剩余的胰岛素作用还很强,依然可以引起低血糖,因此加餐仍是非常必要的。

合理使用胰岛素泵 篇5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3年12月—2015年6月该院诊治的100例糖尿病患者临床资料,均接受手术治疗。 按照围术期胰岛素不同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43例)和研究组(57例),对照组男女比例25:18,年龄48~78岁,平均(55.21±3.25)岁,病程2~15 y,平均(7.58±1.26)y;研究组男女比例31:26,年龄47~76岁,平均(53.21±2.14)岁, 病程1~14 y,平均(6.04±0.95)y。 所有患者主要来源于普外科、骨科、五官科、妇科、泌尿科;两组上述各项基线因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多次皮下胰岛素注射(MSⅡ)治疗:于患者每日三餐前进行皮下注射30IU胰岛素(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S20100035,10 m L)。 研究组选择美国美敦力快易达712型号胰岛素泵,经过导管埋于患者腹部皮下,根据患者血糖水平、体重等情况设定每日胰岛素治疗剂量。 每日总量的50.00%以基础输入量输注,其余50.00%设定为餐前剂量,按照三餐前1/3、1/3、1/3分配。 两组治疗过程中根据患者血糖水平控制情况,合理调整饮食、运动计划,并进行个体化胰岛素剂量调整。 采用血糖仪每日监测患者空腹血糖、三餐前后血糖,当患者空腹血糖<8.0 mmol/L,餐后2 h血糖<8.0 mmol/L时,方可开展手术治疗。

1.3观察指标

血糖指标: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 PG) 及糖化血红蛋白(Hb Alc);综合指标:术前血糖达标时间、待手术时间、胰岛素用量、拆线时间及住院时间;不良事件:术口感染及低血糖。

1.4统计方法

数据用SPSS 21.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意义。

2结果

2.1两组治疗前后血糖指标水平变化情况

治疗后,两组血糖的FBG、2 h PG及Hb Alc均显著降低,但研究组的变化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组内比较,aP<0.05;组间比较,cP<0.05。

2.2两组综合指标对比

研究组的术前血糖达标时间、待手术时间、胰岛素用量、拆线时间及住院时间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dP<0.05。

2.3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对比

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研究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注:与对照组比较,eP<0.05。

3讨论

糖尿病可导致机体代谢紊乱,会增加临床手术治疗难度与风险,而且外科手术会进一步加重患者机体代谢功能紊乱[3,4]。 由于围术期糖尿病患者机体处于应激状态,若未良好控制血糖,则可明显增加手术并发症率。 由此可知,如何控制血糖直接关系到手术能否顺利开展, 乃至预后的好坏。 为糖尿病患者手术治疗探索出临床最佳控糖治疗方案,该研究采用资料回顾性方式对比行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多次皮下胰岛素注射治疗的对照组, 与行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的研究组临床治疗效果,得出结论: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采用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效果明确,即研究组在两组治疗后FBG、2 h PG及Hb Alc指标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的基础上,其降低幅度更大,亦即血糖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糖尿病患若合并外科疾病,可加重糖尿病病情, 容易引发应激性高血糖状态,血糖水平较难控制[5,6]。 而传统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方法,术前控糖过程缓慢,待手术时间长,术中血糖波动较大,在术后禁食治疗中极容易引发低血糖、延迟术口愈合等缺点。 胰岛素泵治疗是通过模拟人体胰腺分泌胰岛素的模式向患者机体持续性输注胰岛素,且能够根据患者血糖情况灵活调整餐前大剂量与基础输入剂量,可降低血糖,并维持血糖稳定,是目前糖尿病患者临床最合理有效治疗方案。

该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血糖达标时间、待手术时间、拆线时间及住院时间全部显著长于研究组,且胰岛素用量(51.23±8.47)U/d比研究组高(35.21±9.14)U/d,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使用胰岛素泵治疗效果确切。 同时该研究结果与郑宝玲、王晓东等[7,8]人临床研究所得结论类似,进而验证该治疗方案的积极有效性。另外,研究组术口感染率5.26%,低血糖发生率10.53%明显低于对照组17.39%、23.91%。考虑可能是该研究中研究组医师根据患者病情调整胰岛素合理应用数据后采用胰岛素泵24 h持续皮下注射治疗, 以模拟正常胰腺胰岛素分泌生理模式,即小剂量胰岛素持续泵入,以每日胰岛素使用剂量50%为基础量,并且该基础量根据生理模式予以合理调整,分段输入方式,使胰岛素治疗更加个体化,减少血糖波动、低血糖发生[9,10]。 相较于对照组的胰岛素皮下注射治疗,胰岛素泵治疗更接近生理模拟胰岛素分泌,能够更快、更有效的控制高血糖。 更利于保证手术顺利进行,减少手术风险,降低术后感染率,使患者安全顺利度过围手术期,促进手术伤口更好地愈合,缩短住院时间。 基于上述研究结果建议,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可作为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常规控糖方案。 该研究受时间、环境、样本量等因素限制,未对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观察分析, 还有待进一步临床深入研究予验证补充,并做出合理改善。

合理使用胰岛素泵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5月至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3例农村糖尿病患者, 均符合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 (WHO) 关于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及分型标准, 且在使用其他降糖药物难以控制血糖水平或合并感染后, 均采用胰岛素泵行糖尿病强化治疗。所有患者中男30例, 女33例;年龄14~84岁, 平均年龄 (48.6±2.3) 岁;病程1~27年, 平均 (7.5±1.2) 年;1型糖尿病2例, 2型糖尿病61例;置泵前空腹血糖9.8~19.2 mmol/L, 平均 (12.1±1.2) mmol/L, 餐后2 h血糖12.3~28.9 mmol/L, 平均 (21.3±2.4) mmol/L;均为首次置泵, 置泵时间6~10 d, 平均 (8.7±0.5) d;手术前调解血糖9例, 合并多种基础疾病47例。排除意识障碍、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者、糖尿病重症并发症者, 以及不愿意配合者。

1.2 护理方法

1.2.1 心理护理

患者均为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后仍未有效控制血糖, 对自身病情往往产生恐惧心理, 同时胰岛素泵是一种高新技术, 对其治疗方法及效果产生怀疑, 进而在接受胰岛素泵强化治疗时产生担忧心理, 另外, 胰岛素泵治疗的经济费用较一般治疗的费用较多, 亦会增加患者的心理负担。为此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不同的心理负担加以疏导, 通过健康宣教使患者正视自身疾病;一对一地讲解胰岛素泵的工作原理, 及其治疗的安全性及优势, 并倾听患者主诉, 消除对新技术治疗的排斥感, 使患者安心配合治疗;对经济困难者, 讲解坚持治疗的临床意义, 并减少不必要的医疗费用, 解除患者的心理负担。

1.2.2 严密监测血糖

置泵1~3 d, 每日监测6~8次, 分别于三餐前30 min、三餐后2 h、睡前、凌晨2点进行监测, 待血糖稳定后可改为每日监测3~4次。在初次应用胰岛素调整剂量期时, 易发生低血糖, 为此在餐前大剂量输注胰岛素时, 需立即进食, 若发生心悸、头晕、多汗等表现, 需立即检测血压、血糖。若确诊为低血糖反应时, 可口服糖果进行纠正, 并告知医生及时调整剂量。

1.2.3 局部皮肤护理

严格无菌置泵操作, 并观察注射处局部皮肤有无红肿、硬结、痛痒等现象, 每隔5~6 d更换输注导管及注射部位, 新注射部位相较于原注射部位2~3 cm以上, 拔针后将原穿刺点组织液挤出, 并用0.2%碘仿或75%乙醇消毒, 再用红霉素软膏涂抹原注射部位, 加以消毒抗感染。

1.2.4置泵后管理

置泵后观察管道有无弯折及接连处是否发生渗漏及断开, 指导患者及家属熟练掌握每日设定胰岛素输注量及电量, 并正确识别常见故障警报及相应处理措施。日常可将胰岛素泵放置在衣服口袋、挂在腰带上, 夜间睡觉时可放置枕头下面, 每隔3~4 d更换胰岛素管路、敷贴, 以免发生脱管, 同时不可置于高危或低温环境中, 以防止胰岛素失效, 在洗澡或磁共振检查时, 需取下胰岛素泵, 若取下时间较长, 需补充适当剂量的胰岛素。若胰岛素泵脱手摔于地面, 需检查显示板观察容器是否摔裂, 并于24 h内观察胰岛素设定有无改变, 显示板显示内容是否正确, 以评定胰岛素泵是否失效。

1.2.5 生活护理

指导患者糖尿病治疗需要药物和非药物结合治疗, 不能依赖药物治疗, 仍需严格控制饮食, 并合理运动锻炼。指导患者在餐前大剂量胰岛素治疗时需及时稳定进餐, 并建议多摄入低脂肪、低碳水化合物、多纤维的饮食, 少食多餐, 树立健康饮食观念;鼓励适当运动, 置泵后不宜做剧烈运动, 以免泵管脱落, 且不宜在饱餐或饥饿时运动, 可在餐后1~3 h做舒缓的运动, 如散步、太极拳等。

2 结果

胰岛素泵使用后血糖水平控制良好, 患者空腹血糖4.5~9.8 mmol/L, 平均 (8.2±0.9) mmol/L, 餐后2 h血糖5.9~15.2 mmol/L, 平均 (11.6±0.8) mmol/L。所有患者入院后经心理疏导均接受胰岛素泵治疗;就餐不及时发生低血糖反应3例, 及时服用糖果得以纠正;发生脱管2例, 9例患者住院期间擅自离院, 经健康宣教后均得以改正。

3 讨论

目前, 农村患者临床使用胰岛素泵存在以下问题: (1) 农村患者文化差异, 尤其是高龄患者在胰岛素泵使用中对餐前大剂量注射不会操作; (2) 部分患者排斥新技术胰岛素泵治疗; (3) 血糖下降后, 不节制饮食; (4) 合并多种基础疾病患者, 饮食不合理, 就餐不及时, 易引发低血糖反应; (5) 因经济原因患者胰岛素管路、敷贴更换不及时, 易发生脱管; (6) 治疗期间不遵医嘱, 血糖检测不及时, 且擅自离院, 有发生低血糖反应风险[2]。

针对上述情况, 护理人员需对农村糖尿病强化治疗患者, 在使用胰岛素泵治疗时, 既需要控制血糖, 又要加强综合护理管理, 以此减少低血糖、脱管等风险事件的发生。本研究中, 对63例农村患者加强心理疏导和健康宣教, 使患者正视自身疾病, 并认识到胰岛素泵治疗的优越性, 消除对新技术治疗的错误认识, 提高治疗及护理的依从性;应用胰岛素泵后严密监测血糖变化, 合理调控药物剂量, 并预防低血糖反应的发生, 同时加强胰岛素泵使用管理指导, 使患者及家属规范应用, 避免脱管发生;维护注射处局部皮肤, 避免发生红肿、痛痒等不良反应;并加强患者饮食、运动的管理, 确保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的有效实施[3,4]。本研究结果显示, 胰岛素泵使用后患者血糖水平控制良好, 均接受胰岛素治疗, 发生低血糖反应3例, 及时处理得以缓解, 另发生脱管2例, 9例患者住院期间擅自离院, 经健康宣教后均得以改正。

综上所述, 加强农村糖尿病强化治疗患者胰岛素泵临床护理, 有助于使患者加强规范管理, 配合治疗, 改善血糖控制效果。

摘要:目的 探究63例农村糖尿病患者强化治疗使用胰岛素泵的护理效果。方法 对2013年5月至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3例农村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并开展优质护理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胰岛素泵使用后患者血糖水平控制良好, 平均空腹血糖 (8.2±0.9) mmol/L, 平均餐后2 h血糖 (11.6±0.8) mmol/L, 发生低血糖反应3例, 脱管2例, 9例患者住院期间擅自离院, 经健康宣教后均得以改正。结论 加强农村糖尿病强化治疗患者胰岛素泵临床护理, 有助于使患者加强规范管理, 配合治疗, 改善血糖控制效果。

关键词:农村,糖尿病,强化治疗,胰岛素泵,护理

参考文献

[1]杨爱云, 谢明菊, 韩家凯.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使用胰岛素泵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 2012, 27 (10) :956-957.

[2]杨莉琴.胰岛素泵联合动态血糖仪强化治疗糖尿病52例临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 2011, 17 (4) :25-27.

[3]邓德芬.胰岛素泵短期强化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的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1, 27 (19) :25-26.

合理使用胰岛素泵 篇7

关键词:护理干预,糖尿病,胰岛素泵,自我管理能力

糖尿病是一种严重影响人们健康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1]。既往糖尿病患者尤其是2型糖尿病患者都是在口服药物失效或者出现并发时才考虑使用胰岛素, 近年来强化血糖控制观念提出以后, 国内外越来越多的使用胰岛素泵进行胰岛素强化治疗[2]胰岛素泵又称人工胰岛, 是由电池提供能量、微电脑控制的机械装置, 可将外源性胰岛素根据要求模拟胰岛素的生理分泌模式按时、定量、精确地泵入人体达到血糖的理想控制[3]。但胰岛素泵使用方法不当, 将直接影响治疗效果, 并可能出现不良反应导致严重后果。我科自2010年成立胰岛素泵护理小组, 对24例出院后仍然携带胰岛素泵治疗的糖尿病患者进行临床护理,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0月至2011年10月在本科住院确诊为糖尿病的134例患者进行筛选, 入选标准;根据指南[4]的建议入选者均需要长期使用胰岛素治疗, 但是存在不宜长期使用胰岛素泵治疗的因素之一即排除。最后满足要求且患者自愿选择长期携带胰岛素泵治疗的患24例, 男18例, 女6例, 年龄21~53岁, 平均43岁, 其中1型糖尿病患者9例, 2型糖尿病患者15例。

1.2 分组方法

将24例患者按出院顺序分为两组, 每组12例。单号为干预组, 男10例, 女2例, 年龄21~52岁。双号组为对照组, 男8例, 女4例, 年龄22~53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病情严重性、糖尿病类型构成等方面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1.3 成立胰岛素泵护理小组

选择3年以上工作经历、专科知识扎实、交流技巧娴熟、语言表达能力强, 责任心强并自愿加入小组的护士6名, 组成胰岛素泵护理小组。根据指南[4]内容中的胰岛素泵治疗规范对护士进行规范化培训, 使得参与护士熟练掌握血糖控制目标, 胰岛素泵剂量的设定及调整, 血糖监测方法, 胰岛素泵的操作、维护和管理, 通过随机抽查确认均达到了患者离院后与发生指南中涉及的问题后可以通过电话沟通达到完全解决或者初步解决的的熟悉状态。

1.4 建立健康档案

由主管护士和小组护士于出院前共同为给患者进行详细的出院指导, 认真讲解、演示胰岛素泵的操作方法, 数值设置、携泵注意事项, 仪器保养和配带, 报警标识的识别和处置等, 发放泵使用手册、出院指导卡。由小组护士为患者填写一份电子健康档案, 内容包括患者基本情况、联系方式、家庭住址, 主管医生, 联系护士, 泵内配置的药物及基础量和三餐前大剂量数值, 下次更换管道及泵内药物时间, 血糖监测记录, 随访时间、内容及相应的指导措施。

1.5 干预时间

固定干预时间与随时咨询相结合。出院前1周由主管护士教会患者自我血糖监测及记录方法, 胰岛素泵操作方法和各种报警识别和处置方法。出院后第1个月每周2次电话随访;第2个月每周1次电话随访;第3个月每2周1次电话随访;每月1次家庭访视。每位患者固定小组护士负责, 有异常情况可随时联系小组护士。

1.6 干预方式

联合社区保健医生, 采取多种干预方式, 定期家庭走访。由小组护士以电话沟通为主联系患者和社区保健医生, 了解患者近期饮食、血糖监测情况, 并记录于患者健康档案。结合短信、信函等方式告知患者胰岛素泵报警识别、处置等内容;要求患者定期到医院抽血复查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每月在泵内药物更换时间前后1周进行一次家庭走访, 了解患者泵的使用情况, 提供胰岛素泵操作的护理演示, 宣讲胰岛素治疗的意义, 检查泵的功能状况, 完成换药换管道护理, 检查穿刺处皮肤状况。纠正患者自我护理存在的不足。

1.7 干预内容

了解患者出院后血糖控制情况, 饮食、体质量、运动、心理状况, 正确使用胰岛素泵的方法和穿刺处皮肤消毒隔离措施的落实、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等定期复查情况;了解家属对糖尿病、使用胰岛素泵的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对患者支持程度;带泵过程中发生低血糖的次数及应急处理办法;每次干预都应评估上次效果, 记录本次干预内容, 分析患者现存问题及解决办法, 并详细记录于其健康档案中。

1.8 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出院6个月后采取电话、走访进行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干预效果进行调查和总结评价。评价标准:胰岛素泵操作掌握情况的比较, 包括胰岛素泵安装、导管排气、配带方法等8个项目;患者自我管理情况比较, 包括每日监测并记录血糖、定期门诊复查等8个项目。

1.9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见表1和表2。

3 讨论

3.1 表1各项观察指标的比较表明护理干预显著的增强了患者胰岛素泵使用的熟悉程度。

而患者充分的了解胰岛素泵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可以有效的延长设备使用寿命以及减少设备故障导致的不良后果。

3.2 表2各项观察指标的比较表明护理干预明显提高了患者规范治疗的依从性。

直接影响了出院后患者对饮食量的控制程度, 增强了患者主动参与控制血糖的意识, 提高了患者规范治疗定期复查的遵医行为概率, 强化了出院患者对持续治疗和外出注意事项的认知, 使得低血糖发生概率显著下降, 血糖水平得到有效的控制。

3.3 护理干预可以提高患者的自我保健能力。

通过医护人员与患者经常电话随访、定期复查和家庭访视等丰富灵活的干预方式, 促进了患者更好地进行自我护理, 促进了患者的健康行为, 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充分调动了患者主动参与治疗的积极性, 提高患者主动加强自我管理、自我护理的能力。

3.4 为患者终身使用胰岛素泵有供了有效地保障。

胰岛素泵作为目前全世界治疗糖尿病最新、最科学方法[3], 其模拟胰岛素的生理性分泌模式来控制高血糖的模式, 也越来越多的人们接受。通过专业护士长期、定期的有效沟通和随访指导, 有效地保证了患者出院后持续使用胰岛素泵正确方法, 有效地处理各种故障的自我护理能力, 并且普及了糖尿病及并发症防治的常识, 明显地减少了低血糖的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对保障医疗安全, 保持血糖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5]。

参考文献

[1]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Diabetes Atlas (third ed) [R].2007.

[2]李占萍, 徐兰蕙, 金秋, 等.胰岛素泵在糖尿病强化治疗中的应用及护理[J].护理研究, 2008, 23 (18) 1676-1677.

[3]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会联合制定.中国胰岛素泵治疗指南 (2009) [J].药品评价, 2010, 3 (1) :4-10.

[4]胡仁明, 赵永桔, 宋杯车, 等.内分泌代谢症病临床新技术[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2:539.

浅谈胰岛素的合理使用 篇8

1 胰岛素的种类与特点

胰岛素按作用时间可分为超短效、短效、中效、长效、预混等, 具体如下:①超短效:注射后15 min起作用, 作用高峰1~2 h。②短效:起效时间为20~30 min, 作用高峰2~4 h, 持续5~8 h。③中效:起效时间为1.5~4 h, 作用高峰 6~10 h, 持续约12~14 h。④长效:起效时间3~4 h, 作用高峰 14~20 h, 持续约24~36 h。⑤预混:即将短效和中效按不同比例的混合, 作用时间在两者之间的预混胰岛素。

2 注射胰岛素时注意事项

①要注意注射胰岛素与就餐时间间隔, 一般注射胰岛素后15~30 min就餐。②若注射时血糖高, 则选择腹部注射, 注射稍深一些, 适当延长注射与就餐时间间隔;若注射后立即就餐, 可选择腹部注射;若注射后不能按时就餐, 选择上臂或臀部, 注射浅一些;若注射时血糖正常, 可选择任何部位, 正常进餐;若注射时血糖偏低, 可选择上臂或臀部, 注射浅一些, 注射后尽快进餐。③注射吸收快慢顺序:腹部最快, 其次前臂外侧, 再次为股外侧、臀、双上臂外侧。④应常变换注射部位, 两次注射点要间隔2 cm, 以保证胰岛素稳定吸收, 并防止发生皮下脂肪营养不良。⑤动物胰岛素有一定的抗原性, 对动物胰岛素过敏者可应用人胰岛素。⑥未开启的胰岛素应冷藏, 冷冻后不可再用, 但是使用中的胰岛素笔芯不宜冷藏, 可与胰岛素笔一起使用或随身携带, 尤其注意在室温下最长可保存4周。

3 怎样合理使用胰岛素

要合理使用胰岛素, 必须要确定胰岛素的适用范围, 具体是I型糖尿病患者由于自身胰岛B细胞功能绝大部分甚至全部丧失, 这类患者必须使用胰岛素终生治疗;糖尿病合并妊娠的患者或者妊娠期糖尿病患者, 由于目前尚不能证实口服降糖药对母婴安全有效, 因此这类人群胰岛素也是唯一选择。另外, 各种继发性型糖尿病如肢端肥大症、巨人症等, 也要长期使用胰岛素治疗, 对于类型难以界定的消瘦患者, 使用胰岛素也有助于降低其血糖, 提高其生活质量。而对于II型糖尿病来说, 常在口服药无效, 急性或严重慢性并发症, 应激状态, 病情严重, 重要器官活动性病变的情况下使用胰岛素治疗, 另外新发、病重、胰岛素功能差的患者也用胰岛素治疗。

合理使用胰岛素(上) 篇9

1型糖尿病的患者由于自身胰岛B细胞功能绝大部分甚至全部丧失,如不及时补充外源性胰岛素,则患者无法生存,因此这部分患者一定需要使用胰岛素终生治疗;糖尿病合并妊娠的患者或妊娠期糖尿病的患者,由于目前尚无大型循证医学研究证实口服降血糖药对母婴安全有效,因此胰岛素也是其唯一的选择;另外,各种继发性糖尿病如肢端肥大症或巨人症、柯兴氏综合征、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胰腺炎等,也需要长期使用胰岛素治疗。对于类型难以界定的消瘦患者,使用胰岛素治疗有助于降低患者血糖,提高生活质量。

对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一般常在口服药无效、失效,急性或严重慢性并发症,应激状态,病情严重,重要器官活动性病变的情况下使用胰岛素治疗,另外新发、病重、胰岛功能差的患者也需要使用胰岛素治疗。事实上,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在饮食、运动、心理的合理干预下,可以依靠口服降糖药将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不需要使用胰岛素。

胰岛素治疗有多种方法

常用的胰岛素治疗方法包括:胰岛素补充治疗,即口服降糖药+睡前胰岛素;胰岛素常规治疗,即每日1~2次注射胰岛素;胰岛素强化治疗,即胰岛素多次皮下注射(MDI);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CSII],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的联合治疗及胰岛素静脉治疗等。

针对应用口服降糖药(OHA)治疗,血糖控制仍无法达标的患者,可采用白天用口服降糖药十睡前胰岛素,方法是维持原OHA治疗方案,在睡前,多于晚上22:00,给予中效胰岛素NPH(H),从0.1单位~0.2单位/公斤体重开始,每3-4天增加剂量2~6单位,大于20单位时则分为两次,加早餐前注射一次。

对于应用白天OHA+睡前胰岛素治疗,血糖控制仍无法达标的患者,可停用先前OHA,改为每天两次胰岛素治疗。一般使用70/30预混胰岛素,餐后血糖明显升高则使用50/50预混胰岛素,空腹血糖增高可在晚餐前用NPH。预混胰岛素治疗(70/30)可从0.2~0.3单位/公斤体重开始,早餐前用每天总量的2/3,晚餐前1/3;或早、晚餐4~8单位开始,早、晚餐前30分钟注射,住院或血糖波动时,每2~3天调整1次,门诊每周调整1次,益处在于使用简便,患者容易遵从。

如果应用两次胰岛素治疗,血糖控制仍无法达标的患者,则需要采取胰岛素强化治疗。胰岛素强化治疗有助于降低空腹及餐后高血糖,改善胰岛B细胞功能,改善外周组织的胰岛素敏感性,改善脂质代谢异常。

合理使用胰岛素泵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9年7月~2012年5月收治的60例DKA患者,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 所有患者均符合WHO1999年制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及2003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制定的DKA标准[1]。观察组30例患者中1型糖尿病4例, 2型糖尿病26例;男21例, 女9例;年龄56.7±10.2岁;体质指数25.6±3.4kg/m2;入院时血糖水平21.8±2.4mmol/L。对照组30例患者中1型糖尿病3例, 2型糖尿病27例;男22例, 女8例;年龄57.1±9.8岁;体质指数24.8±2.9kg/m2;入院时血糖水平22.6±2.1mmol/L。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血糖水平等各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基础治疗包括补液扩容、抗感染、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对症治疗等。观察组患者给予福尼亚Ⅱ代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胰岛素 (优泌林R) , 用量为0.1U/ (kg·h) , 当血糖值降至13.9mmol/L左右, 若患者无法进食, 则根据患者血糖情况按照2~4g葡萄糖加1U胰岛素的比例加胰岛素至5%葡萄糖继续静脉滴注, 继续监测血糖, 调整滴数, 使血糖维持在正常左右。待患者的酸中毒得到纠正且尿酮体转为阴性, 如进餐则可在进餐前输入餐前追加量控制血糖。根据患者年龄、性别、身高、体重、既往用药后及血糖监测情况决定全日量, 其中全日量的50%为基础量, 根据胰岛素生理分泌规律设置24段的不同量持续皮下泵入, 另50%为餐前注射量, 再根据血糖监测情况调整基础率及餐前量;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小剂量胰岛素静脉滴注, 使用胰岛素同观察组, 用量为0.1u/ (kg·h) 静脉滴注。待患者酸中毒得到纠正且尿酮体转为阴性后改为多次皮下注射, 三餐胰岛素注射加夜间精蛋白锌重组人胰岛素 (优泌林N) 注射, 根据血糖情况调整胰岛素剂量。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血糖恢复时间、胰岛素用量、尿酮体转阴时间、血pH值恢复正常时间及低血糖发生率情况。以血糖值恢复到8.3~11.0mmol/L为靶血糖值, 血糖≤3.9mmol/L, 无论有无症状均视为低血糖, 每日测定一次当日的胰岛素用量, 间隔2h行尿酮体测定, 间隔12h行桡动脉血血气分析测定, 治疗结束后统计发生低血糖的例数。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表示, 组间进行χ2检验, 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各项指标比较

两组患者胰岛素用量及血糖恢复正常时间比较无明显差异 (P>0.05) , 但尿酮体转阴时间及血pH值恢复时间比较有明显差异 (P<0.05) , 具有统计学意义。见附表。

2.2 低血糖发生率

观察组低血糖1例 (3.33%) , 对照组低血糖4例 (13.3%) 。两组患者低血糖发生率比较有明显差异 (P<0.05) , 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DKA是糖尿病最为常见的急性并发症, 1型糖尿病易发生DKA, 2型糖尿病在有诱因时发生。据有关报道[2], 其发病率占全部糖尿病住院患者的14%。临床以发病急、病情重、变化快为特点, 是由胰岛素缺乏所引起的以高血糖、高酮血症和代谢性酸中毒为主要生化改变的临床综合征。DKA一旦确诊应立即进行相关治疗。治疗的目的在于增加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 逆转酮血症和酸中毒, 纠正水和电解质平衡紊乱。临床对于症状较为轻微、无明显脱水及酸中毒、神志清楚并能进食的患者一般均给予皮下普通胰岛素注射治疗。但临床大多数DKA患者均伴有较严重的水电解平衡紊乱、神经症状, 单纯给予皮下注射胰岛素并不能立即缓解症状, 因此需要更为及时有效的抢救措施。

胰岛素泵是一种模拟人体胰腺分泌的外源性胰岛素注射装置, 被称为“人工胰腺”。其原理是应用可调程序微型电子计算机, 控制胰岛素皮下输注, 使胰岛素释放更符合生理性。胰岛素基础率可分多段设定, 以达到全天都能与肝糖输出匹配, 并克服夜间低血糖的发生和黎明现象, 可更快地消除对胰岛素抵抗状态。研究表明[3], 胰岛素泵能显著缩短高血糖控制时间及血糖控制水平, 同时血中乳酸、丙酮酸、羧丁酸、游离脂肪酸水平均可恢复正常, 并可改善胰高血糖素的分泌, 降低血总胆固醇、甘油三酯、LDL ̄C水平, 升高HDL ̄C水平, 调整糖、脂肪、蛋白质三大代谢紊乱。胰岛素泵输注胰岛素较传统皮下或静脉持续给胰岛素治疗具有更好的可调节性和稳定性[4], 通过计算机控制可以获得稳定的血糖控制水平, 因此大大降低了低血糖反应的发生率。本研究通过比较两种治疗方式对DKA患者临床症状及并发症的影响, 结果发现使用胰岛素泵治疗的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胰岛素用量及血糖恢复正常时间比较并无明显差异 (P>0.05) , 但尿酮体转阴时间及血pH值恢复时间比较有明显差异 (P<0.05) , 具有统计学意义。显示胰岛素泵治疗可以缩短尿酮体转阴及血pH值恢复, 其较传统胰岛素静脉滴注具有更佳的恢复血糖正常水平效果, 这与胰岛素泵比静脉滴注更接近于人体胰岛素生理性分泌有关, 更有利于人体自身代谢的恢复[5]。另外, 对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低血糖反应的发生情况进行比较, 结果发现观察组仅出现低血糖反应1例, 发生率仅为3.33%;对照组出现低血糖反应4例, 发生率为13.3%。两组患者低血糖发生率比较有明显差异 (P<0.05) , 具有统计学意义。与胰岛素泵治疗可维持稳定的血糖水平及快速有效的恢复正常血糖水平有关, 可以避免由于长时间分次给予相同剂量的胰岛素引发的反应性低血糖反应, 从而减少了治疗过程中低血糖反应的发生率, 提高了临床治疗的安全性。

摘要:目的 观察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我院2009年7月~2012年5月收治的60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 观察组采用胰岛素泵治疗, 对照组采用小剂量胰岛素静脉滴注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的血糖恢复时间、胰岛素用量、尿酮体转阴时间、血pH值恢复正常时间及低血糖发生率。结果 (1) 两组患者胰岛素用量及血糖恢复正常时间比较并无明显差异 (P>0.05) , 但尿酮体转阴时间及血pH值恢复时间比较有明显差异 (P<0.05) , 具有统计学意义。 (2) 观察组低血糖1例 (3.33%) ;对照组低血糖4例 (13.3%) 。两组患者低血糖发生率比较有明显差异 (P<0.05) , 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效果理想, 可以缩短尿酮体转阴及血pH值恢复时间, 且安全性较高, 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胰岛素泵,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参考文献

[1]卫生部疾病控制中心,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S], 2003.10.

[2]张颖, 曾朝阳.糖尿病酮症酸中毒52例误诊疾病及原因分析[J].临床误诊误治, 2012, 25 (1) :34~36.

[3]林少虹, 朱咏瑶.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在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中的应用[J].现代临床护理, 2012, 11 (2) :31~32.

[4]周燕, 彭琳瑞.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疗效观察[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2, 14 (2) :142~143.

上一篇:新时期中国的社会分层下一篇:传播人类文化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