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素合理使用原则

2024-07-24

抗菌素合理使用原则(共11篇)

抗菌素合理使用原则 篇1

江宁卫字„2005‟79号

关于印发《社区卫生服务医疗机构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管理规定(试行)》的通知

各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

为加强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工作,促进医疗机构合理使用药物,切实降低药品费用,避免和减少药物不良反应与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全面提高医疗质量,自治区卫生厅根据《药品管理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处方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和规章,组织制定了《江宁区社区卫生服务医疗机构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管理规定(试行)》,经多方征求意见,修改完善,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执行过程中发现的有关问题请及时反馈江宁区卫生局医政科。

南京市江宁区卫生局

二〇〇五年七月十一日

江宁区社区卫生服务医疗机构临床合理使用

抗菌药物管理规定

(试行)

第一条 为加强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工作,促进医疗机构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保障人民群众用药的安全性、经济性、有效性,避免和减少药物不良反应与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全面提高医疗质量,依据《药品管理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处方管理办法》等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指医疗机构中的医务人员在预防、诊断、治疗疾病的过程中,针对具体病人选用适宜的抗菌药物,采用适当的剂量与疗程,在适当的时间,通过适当的给药途径用于人体,达到有效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目的,同时保护人体不受或少受与用药有关的损害。第三条 医疗机构应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作为本单位医疗质量管理和综合目标管理的重要内容,按照临床诊疗规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以及本规定的要求,制定具体的管理办法,定期开展门诊和住院病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评价工作,切实推进本单位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第四条 各级医疗机构应在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内设立“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监督指导小组”,由药剂、医务、院内感染、护理、检验、临床等专家组成,在院长或分管院长领导下,开展日常工作。未设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的医疗机构以及门诊部、诊所类的医疗机构应有专人负责本单位的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监督工作。

第五条 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监督小组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监督人员的职责和任务是:结合本单位实际制订本院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监督管理细则,根据本单位用药情况提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目标和要求,并组织实施与监督;定期开展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评价,对各科室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分析,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改进措施;定期公布全院及重点科室的常见病原菌及耐药情况,提出临床经验用药方案;定期组织医务人员进行临床微生物学、抗菌药合理使用、抗菌药滥用与医院感染的相关性等知识的宣教,努力提高本单位药物合理使用水平;组织评价各类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淘汰疗效较差和不良反应严重的抗菌药物。

第六条 医生在临床诊疗过程中要按照药品说明书所列的适应症、药理作用、用法、用量、禁忌、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等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超出药品使用说明书范围或更改、停用药物,必须在病历上作出分析记录,执行用药方案时要密切观察疗效,注意不良反应,根据必要的指标和检验数据及时修订和完善原定的用药方案。门诊部、诊所类的医疗机构的用药不得超出药品使用说明书规定的范围。

第七条 医生不得随意扩大药品说明书规定的适应症等,因医疗创新确需扩展药品使用规定的,应报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审批并签署患者知情同意书;使用中药(含中药饮片、中成药)时,要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注意配伍禁忌,合理选药。

第八条 医生制定用药方案时应根据药物作用特点,结合患者病情和药敏情况,强调用药个体化。要充分考虑剂量、疗程、给药时间、给药途径,同时考虑药物的成本 与疗效比。可用可不用的药物坚决不用,可用低档药的就不用高档药,尽量减少药物对机体功能的不必要的干扰和影响,降低药品费用,用最少的药物达到预期的目的。对较易导致严重耐药性或不良反应较大以及价格昂贵的药物应实行使用审批制度。

第九条 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包括内科系统非手术预防用药和外科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需充分考虑感染发生的可能性、预防用药的效果、耐药菌的产生、二重感染的发生、药物不良反应、药物价格以及患者的易感性等多种因素,再决定是否应用。要规范用药品种与给药方案,不应随意选用广谱抗菌药或某些新品种以及耐药后果严重的药物作为预防用药。

第十条 预防用药仅适用于外科围手术期及符合预防用药指征的非手术病人。如不属于外科围手术期用药,主管医生应填写“外科非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申请表”,由主任医师或科主任审批后使用,特殊情况时须报请医院“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监督指导小组”审批后方可使用。审批表留作病历档案,“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监督指导小组”须定期抽查复核。

第十一条 临床选用抗菌药物应遵循《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根据感染部位、严重程度、致病菌种类以及细菌耐药情况、患者病理生理特点、药物价格等因素加以综合分析考虑。一般对轻度与局部感染患者应首先选用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严重感染、免疫功能低下者合并感染或病原菌只对限制使用抗菌药物敏感时,可选用限制使用抗菌药物治疗;特殊使用抗菌药物的选用应从严控制。

第十二条 临床医师可根据诊断和患者病情开具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处方。患者需要应用限制使用抗菌药物治疗时,应经具有主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同意,并签名;患者病情需要应用特殊使用抗菌药物,应具有严格临床用药指征或确凿依据,经“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监督指导小组”有关专家会诊同意,处方需经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医师签名。

紧急情况下临床医师可以越级使用高于权限的抗菌药物,但仅限于1天用量。

第十三条 严格掌握抗菌药物联合应用和预防应用的指征,并制订相应的管理措施。门诊处方抗菌药物以单 6 用为主,原则上不超过3日量,最多不超过7日(抗结核药除外),特殊情况下,经治医生必须在病历上予以记载。

第十四条 对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经转诊在设区市、自治区级医疗机构住院的,医师要按照《内蒙古自治区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用药,在试点旗县的医疗机构住院,按当地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用药目录》用药,凡使用自费药品、乙类药品治疗时,必须告知患者或家属,并签名同意。

第十五条 二级及二级以上医院应重视病原微生物检测工作,切实提高病原学诊断水平。掌握规范的病原微生物培养、分离、鉴定技术,提高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准确率,为临床医生正确选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对住院患者在使用或更改抗菌药物前要采集标本作病原学检查,以明确病原菌和药敏情况,力求做到有样必采。

第十六条 三级医院必须建立符合国家标准的临床微生物实验室,按规定的要求开展临床病原检测工作。细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操作规范按卫生部《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的要求进行质量控制。二级医院要创造条件,逐步建立标准的临床微生物实验室。条件暂不具备的地区 7 和医院可以成立区域性的微生物中心实验室或依托邻近三级医院的微生物实验室。

第十七条 医疗机构药剂部门要建立以病人为中心的药学管理工作模式,开展以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为核心的临床药学工作,及时收集药物安全性和疗效等信息,为临床用药提供服务。

第十八条 各级医疗机构(门诊部、诊所类医疗机构除外)要加强临床药师的培养,为临床药师开展工作提供必要的条件。逐步推行临床药师参与查房和用药方案设计工作。临床药师要主动开展专题用药调查和病历用药分析;对重点患者实施治疗药物监测,提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建议。

第十九条 药学专业技术人员按照《处方管理办法》的要求对处方用药进行适宜性审核的同时,要进行合理性审核,发现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情况应告知开具处方的医师,情况严重的应拒绝调配并向医院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监督小组报告。

第二十条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门诊部、诊所类医疗机构除外)要制定和实施临床医师药学知识的培训计划和制度,重点加强药物相互作用、药物代谢、药 物禁忌、药物动力学等方面知识的培训,努力提高临床医师药学知识水平,强化医师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意识。

第二十一条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按照《抗菌药物分级目录》、《经验用药指导原则》、《处方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评价办法》、《住院病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评价办法》及本规定加强对医疗机构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督促和检查,定期通报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情况,并报告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在等级医院评审、百佳医院和百姓放心医院等评定中要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列为重要的考核内容。

第二十二条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医师医疗技术水平的体现,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要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作为医师年度考核的重要指标,定期将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情况予以公示。考核成绩要记录到个人技术档案,作为个人晋升、评聘职称和评优的参考指标。

第二十三条 本规定由自治区卫生厅负责解释。《抗菌药物分级目录》、《经验用药指导原则》、《处方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评价办法》、《住院病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评价办法》另行制定

抗菌素合理使用原则 篇2

为了更好地贯彻执行这一文件, 我院成立了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监督指导小组, 并结合本院目前实际临床用药情况, 制定如下方案。

1 将现有抗菌药物分为非限制使用类抗菌药、限制使用类抗菌药及特殊使用类抗菌药物三个级别, 见表1。

2 非限制级抗菌药物由已注册的执业医师开具使用;

限制级A类由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执业医师签字或开具使用;限制级B类由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执业医师签字或开具使用;特殊使用抗菌药物需经医院“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监督指导小组”有关专家会诊或相关科室的主任医师诊视患者后, 并由其签署本院特殊使用类抗菌药物使用批准书后方可使用, 该批准书附于病历内。

3 临床医生必须严格掌握抗菌药物联合应用指征

联合应用抗菌药物以2种为宜, 3种以上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需经科内组织会诊, 并有实验室检验数据支持 (应逐步提高抗菌药物使用的药敏试验率, 使其≥50%) 方可使用, 病历中应有详细的理论分析记载;门诊、急诊处方抗菌药物以单用为主, 联合应用抗菌药物需有用药分析且记载于病历中。门诊抗菌药物处方原则上不超过3 d量, 最多不超过7 d量 (抗结核药除外) , 特殊情况需门诊部主任签字核准。紧急情况下临床医师可越级使用高于权限的抗菌药物, 但仅限于1 d用量。

简析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原则 篇3

【关键词】抗菌药物;适应症;合理使用

提起抗菌药物,人们并不陌生。抗菌药物(包括抗生素和化学合成抗菌药物)在治疗严重感染性疾病和某些传染病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为人类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1]。抗菌药物应用的同时也带来很多不良反应或后果,严重的可以致残或致死。为了更有效地控制感染,尽可能地减少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特别是减少耐药菌产生的机会,合理选择和应用抗菌药物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关键是要掌握用药的指征,即该不该用和该用哪一种抗菌药物必须要有充分的依据,同时要注意用法和剂量的适当。药物的抗菌谱、抗菌作用、药物的体内动态、不良反应、药物的相互作用等特点均是正确选药、给药的基本依据。

1抗菌药物的适应症

抗菌药物主要是针对各种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因此必须首先明确感染的病原和感染的部位。但在临床上常因病情紧急,需要在确定病原和感染部位之前靠经验性判断选用抗菌药物。此时,针对临床感染中毒症状的认识相当重要,这是区分感染和非感染的基本手段。根据感染中毒症状,再结合血常规检查,对感染的病情作出初步判断,依据临床经验应用抗菌药物,同时注意采集有关标本分离的病原菌。以获得的阳性培养结果,对抗菌药物适时进行调整。[2]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适应症有:①急性化脓性中耳炎,表现为外耳道流脓;②鼻窦炎,表现为流脓性鼻涕;③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④细菌性感冒合并高烧(体温超过39.5℃),持续增长1-2天不退或有高热惊厥者;⑤细菌性肺炎;⑥血常规报告白细胞超过12000个/㎜3,嗜中性粒细胞超过80%。一种抗菌药能治好的病就没必要用两种。

2按临床病原学诊断及药敏试验结果选用药物

尽可能地从患者的血液、尿液、胸水、腹水、脑脊液、创面渗出液、痰液、唾液、脓液中分离出病原微生物并鉴定出病原体。常采用革兰染色涂片及培养。分离、鉴定病原体后进行药物敏感度试验,常用纸片法和稀释法,可测定出最低抑菌浓度(MIC)等,从而为选用治疗药物提供参考依据。对不能确诊的病例要依照临床诊断推断出病原体种类的最大可能性,从而抉择适当药物给与治疗。

常见感染性疾病的致病原及选药标准如下:

2.1葡萄球菌属可引起疖、痈、呼吸道感染、败血症、心内膜炎、脑膜炎、伪膜性肠炎、骨髓炎。对不产青霉素酶的菌株首选青霉素;对产青霉素酶的菌株可首选苯唑西林、氯唑西林;对甲氧西林耐药菌株应首选万古霉素。

2.2链球菌属可引起蜂窝组织炎、丹毒、扁桃体炎、猩红热、败血症、中耳炎、呼吸道感染,应首选青霉素。用于肺炎球菌的治疗,溶血性链球菌则可用大环内脂、林可霉素类。草绿色链球菌所引起的心内膜炎可首选青霉素联合庆大霉素或链霉素治疗。

2.3肠球菌属可引起心内膜炎、败血症、尿路感染等,首选氨苄西林,心内膜炎则还应加用庆大霉素。

2.4奈瑟球菌属①脑膜炎球菌可引起流脑和败血症等,应首选青霉素。②淋球菌性淋病及心内膜炎也首选青霉素,可用氧氟沙星、依诺沙星、头孢三嗪;对产酶淋球菌可用氧氟沙星及依诺沙星作首选治疗。

2.5流感杆菌性脑膜炎可首选氨苄西林、氯霉素;流感杆菌性呼吸道感染如肺炎等可首选氨苄西林、氯霉素,替代药物为阿莫西林加棒酸、头孢呋辛、头孢三嗪。

2.6以绿脓杆菌为代表的假单胞菌属可引起尿路感染、败血症、脑膜炎、腹膜炎、肺部感染、烧伤、创面、褥疮感染等,可首选庆大霉素或妥布霉素、头孢他啶、哌拉西林。

2.7以大肠杆菌为代表的埃氏菌属可引起败血症、肠道感染、尿路感染、腹膜炎、脑膜炎、肺炎,应首选庆大霉素、哌拉西林、诺氟沙星,重症者首选头孢拉定、头孢呋辛、头孢他啶等。

2.8厌氧菌中的类杆菌属可致腹部手术、妇产科手术感染、败血症;组织及器官脓肿,且常与需氧菌一起混合感染。脆弱类杆菌感染可首选甲硝唑。治疗产黑素类杆菌感染则首选青霉素或甲硝唑、克林霉素,轻症者可用大环内酯类治疗。

2.9深部真菌感染可首选两性霉素B加氟胞嘧啶。阴道或肠道真菌病可首选制霉菌素。

3根据病人的病情及机体具体状况而用药

新生儿和老年人肾功能与成年人有差别,老年人肾功能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减退,血中药物半衰期往往比成年人长,故应注意减少用量,尤其是具有肾毒性的药物(氨基糖甙类),要做血药浓度监测以调整药物剂量。新生儿禁忌使用抗菌药,非用不可时尽量选用抗菌谱较窄的抗菌素。

4严格控制抗菌药物的使用范围

4.1发热原因不明时一般不用抗菌药物。

4.2病毒感染时不用抗菌药物。

4.3尽量避免在皮肤和粘膜等局部应用抗菌药物,以防发生变态反应及耐药菌株的产生。

4.4感冒、腹泻时慎用抗菌药物①抗菌药物治疗感冒后咳嗽大多是无效,不可滥用。医学研究证实,引起感冒后咳嗽持久不愈的病原体90%以上为病毒,如果没有合并细菌感染,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基本无效。[3]②临床观察70%腹泻患者的急性水样便为轮状病毒引起,选用液体疗法,保持电解质平衡,病人就可以治愈。抗菌药物使用不当,会使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更容易感染疾病。[4]

4.5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要在证实有效时采用。

参考文献

[1]陈一岳.药物治疗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3.01:441.

[2]霞惠红.以甲状腺切除术抗感染用药为例谈合理应用抗生素[J].医药月刊,2008,(03).

[3]霞惠红.以甲状腺切除术抗感染用药为例谈合理应用抗生素[J].医药月刊,2008,(03).

抗菌药物临床合理使用管理制度 篇4

为促进医院抗菌药物规范、合理使用,避免和减少药物不良反应与细菌耐药性的产生,依据《药品管理法》、《处方管理办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及《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等制定本制度。

一、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指本院医务人员在预防、诊断、治疗疾病的过程中,选用适宜的抗菌药物,采用适当的剂量与疗程,在适当的时间,通过适当的给药途径用于患者,达到有效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目的,避免和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二、医院成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领导小组,由分管副院长任组长,负责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的相关工作。各临床科室主任签订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责任奖,并根据本科室本专业的特点制订抗菌药物应用控制指标。

三、医院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作为医疗质量管理和综合目标管理考核的重要内容,按照《临床诊疗规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及《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的要求,制定具体的管理办法,完善工作制度和监管机制,每月分析院、科两级抗菌药物临床使用情况,对科室和个人存在的问题限期进行整改,结果与绩效考评挂钩。

四、根据本院用药情况,制订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和药品分级目录。医生应严格执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根据感染部位、严重程度、致病菌种类、细菌耐药情况、患者病理生理特点及药物价格等因素加以综合分析考虑,合理选用抗菌药物。特殊级抗菌药物的使用一定要按规定履行程序,专家会诊意见必须在病历中记录。对不执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的科室和个人按规定进行相应处罚。

五、检验科加强对病原微生物的培养、分离、鉴定和细菌药物敏感试验工作,并及时将结果通报临床。感染控制科定期对细菌耐药趋势进行分析,公布感染监测报告,针对不同的细菌耐药水平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各临床科室要提高用药前微生物的送检率,接受限制使用级的必须≥50%;特殊使用级的必须≥80%,不达标者按规定处罚。

六、药剂科要加强临床药师的培养,为临床药师开展工作提供必要的条件。临床药师要对所下的临床科室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分析评价,提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建议,纠正不合理用药的行为,同时应做好工作日记和重点药历的书面资料整理工作。

七、药剂科每月对全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发现过度使用抗菌药物的行为时应及时向医务处报告,严重问题及时在院内网上公布。同时做好抗菌药物的遴选和轮休工作。

八、医院每年至少2次组织医务人员进行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相关培训,并组织考试,考试的结果与绩效考评挂钩,不及格者应取消抗菌药物的处方权和调剂资格。

抗菌素合理使用原则 篇5

一、填空题:

1.抗菌药物是指具有杀菌或抑菌活性,主要供全身应用(个别也可局部应用)的各种抗生素以及喹诺酮类、磺胺类、硝基咪唑类、硝基呋喃类等化学合成药。抗菌药物用于细菌、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真菌等所致的感染性疾病,非上述感染原则上不用抗菌药物。2.医师开具处方和药师调剂处方应当遵循安全、有效、合理、经济的原则。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包括安全、有效、经济三个因素。

3.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包括外科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和内科系统非手术预防用药。

4.不合理处方包括不规范处方、用药不适宜处方及超常处方。

5.按照《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有关规定,接受清洁手术者(Ⅰ类切口),术前0.5-2 小时内,或麻醉开始时给药。如果手术时间超过

小时或失血量大于1500ml,术中可给予第二剂。总的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过 小时,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6.对不同级别医务人员经培训考核合格后,授予不同级别抗菌药物处方权:骨干级以上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医师可使用限制使用级;责任级以上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可使用特殊使用级。紧急情况下,医师可越级使用抗菌药物,处方量限于

天。

7.手术进入呼吸、消化或泌尿生殖道但无明显污染,例如无感染且顺利完成的胆道、胃肠道、阴道、口咽部手术,该类手术切口属II 类切口。8.《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规定,二级医院抗菌药物品种不得超过

种,医疗机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不得超过 60%,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得超过 20%。

二、单项选择题:

1、正确的抗菌治疗方案需考虑(D)

A、患者感染病情

B、感染的病原菌种类

C、抗菌药作用特点

D、以上3项

2、胆汁中药物浓度最高的头孢菌素类药物是:(C)A.头孢曲松

B.头孢氨苄

C.头孢哌酮

D.头孢呋辛

3、下列情况有抗菌药联合用药指征(B)

A、慢支急性发作

B、病原菌尚未查明的严重细菌感染 C、急性肾盂肾炎

D、急性细菌性肺炎

4、已经感染的病人使用抗菌药物针对感染进行治疗时,应该明确(D)A.是否存在感染

B.感染的部位及病原体

C.病原体可能存在的耐药性

D.以上都对

5、下列情况何种是预防用药的适应(D)

A、昏迷

B、中毒

C、上呼吸道感染

D、人工关节移植手术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A.口服不吸收药物可以用于胃肠外感染的治疗

B.使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时,应根据PK/PD特点,等时分次给药 C.所有青霉素类、头胞菌素类药物都对铜绿假单胞菌都有抗菌作用

D.治疗哺乳期妇女感染,应考虑抗菌药物在乳汁中的分泌可能对婴儿造成的影响

7、接受清洁-污染手术的患者手术时预防用时间应为:(B)A.12~24小时

B.24~48小时 C.48~72小时 D.2小时以上

8、抗菌药物疗程因感染不同而异,一般宜用至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几小时,特殊情况,妥善处理?(C)

A.24h

B.48h

C.72~96h

D.96h

9、抗菌药分三类管理是为了(C)

A、规范抗菌药按一、二、三线使用

B、按感染病情轻重分别用药 C、抗菌药合理使用的管理有尽有

D、抗菌药的联合应用

10、引起医院内感染的致病菌主要是:(B)

A.革兰阳性菌

B.革兰阴性菌

C.真菌

D.支原体

11、抗菌药物的选择及其合理使用是控制和治疗院内感染的关键和重要措施。不符合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原则的是:(D)A.病毒性感染者不用

B.尽量避免皮肤粘膜局部使用抗生素 C.联合使用必须有严格指征

D.发热原因不明者若无明显感染的征象可少量应用

12、选用的抗菌药物时,下列哪种做法不正确(D)A.了解所选抗菌药物的通用名及所属类别

B.有病原体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时,要优先使用敏感、窄谱、低毒性、价廉、半减期长的药物

C.应避免商品名不同但通用名相同的药物联合使用

D.外科手术前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要选择3代、4代头胞菌素等高档抗菌药物

13、清洁手术的下列哪种情况不考虑预防用药:(D)A.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

B.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易造成严重后果者 C.人工关节置换手术

D.术野为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无污染,且不涉及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

14、关于SSI的细菌学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C)

A.最常见的病原菌是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其次是肠道杆菌科细菌(大肠杆菌、肠杆菌属、克雷伯菌属等)。

B.SSI的病原菌可以是内源性或外源性的,大多数是内源性的,即来自患者本身的皮肤、黏膜及空腔脏器内的细菌。

C.手术切开胃肠道、胆道、泌尿道、女性生殖道时,典型的SSI致病菌是革兰阳性菌。D.在任何部位,手术切口感染大多由葡萄球菌引起。

15、妊娠期可以选用的抗菌药物有(D)

A、庆大霉素

B、环丙沙星

C、克拉霉素

D、哌拉西林

三、是非题

1、第一代头孢菌素主要经过肾脏排泄(√)

2、产ESBLs菌株所致感染的治疗宜选用第四代头孢菌素(×)

3、肾功能不全时,头孢曲松及头孢哌酮亦需减量应用(×)

4、对青霉素过敏休克患者,亦可应用头孢菌素(×)

5、两性霉素B静滴不易发生畏寒、寒颤、发热、静脉炎等不良事件(×)

6、治疗假膜性肠炎首选氟康唑(×)

7、肾功能不全时禁用氨基糖甙类抗生素(×)

8、引起过敏性休克最常见的药物为青霉素(√)

9、氯霉素可致早产儿、新生儿发生“灰婴综合征”,应避免使用(√)

10、SMZ-TMP适用于治疗卡氏肺孢菌感染(√)

11、亚胺培南-西司他丁为治疗细菌性脑膜炎的选用药物(×)

12、所有β内酰胺类抗生素均不宜用于甲氧西林耐药葡萄球菌感染,即使体外药敏结果显示敏感(√)

13、氟喹诺酮类药物适用于各年龄段感染性腹泻患者的治疗(×)

14、氨苄西林为肠球菌感染的首选用药(√)

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原则 篇6

抗生素是治疗感染性疾疾病的主要药物,在临床医疗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抗生素种类较多,临床应用也极为广泛,其使用的合理性与患者的康复及医院院的医疗质量密切相关。但近年来由于应用不合理或滥用抗生素现象日见突出,几乎成为全球问题,我国有关专家多次呼吁,合理应用抗生素已成为当务之急。为了不断总结临床应用抗生素用药中一些基本规律;使抗生素的使用达到科学合理,确保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更好地发挥抗生素在救死扶伤的重要作用,我卫生院就临床上合理应用抗生素的几个基本原则。

1、正确选择原则

选择抗生素治疔的前提是必须明确病因诊断,正确估计致病菌原发病的临床特点是合理应用抗生素的基础。对一些严重感染的患者,应尽一切努力寻找病原菌,可根据病史和体格检查、病情情变化和感染来源作出临床诊断,并根据临床经验选用用抗生素。在选择抗生素时,应了解该药的抗菌作用、药代谢动力学及副作用,结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选用。

2、严格掌握适应证原则

抗生素的应用必须根据临床诊断,严格掌握适应证的原则,凡属可用可不用的尽量不用:切忌轻率和盲目地应用。对发热病人不能见热即用抗生素,应区别病病因,是病毒性感染还是细菌性感染。对已确诊为病毒感染者,除重症乙型脑炎、重症肝炎、流行性出血热、麻疹等与予预防继发感染而适当用抗生素外,其他病毒感染一般不必用抗生素。

3、熟悉与恰当原则

熟悉药理学及体内药物代谢动力学过程,是合理用药的基础同时要熟悉原发病的临床特点;注意个体差异遗传特征差异选择用药。所谓怡当是指选择适当的剂量与给药方法。用用药剂量正确与关系甚大,用量恰当能治病,用量过小达不到治疗目的,过大则会危害人体健康。因此;在临床使用抗生素时,应尽早使用剂量要恰当;避避免长期使用。特别是在肝、肾功能减退的情况下,用用药要更加慎重。给药途径的不同,不仅影响药物的剂量和速度,也影响药物疔效。总之,给药药途径必须根据用药目的、药物性质、患者机体的生理和病理状态以及安全和经济等因素,全面考虑,作出决定。

4、灵活调整原则

所谓灵活就是指随时调整用药剂量与用药方案;也有人称之为浮动化。在用药过程中要根据病情变化,并尽可能结合药物监测来调整用用法和用量,做到剂量个体化和浮动化。同时要严密观察药物进入体内的反应:密切注意各种药原性疾病警告症状的出现;以便及早进行适当处理。因此;在临床上既要保证药物的疗效,又要防止药物中毒,除根据药物监测外,还要注意观察患者治疗的反应,并根据病情变化,随时地调整用药剂量及疗方法也是最重要的治疗原则。

5、慎重配伍原则

多种药的同时并用或联合用药,是临床较为常用的治疗方法但有时因配伍不当,或盲目地联合用药,会降低疗效,或产生严重的不良反应,甚至导致死亡。在联合或合并用药时,要注意抗生素之间或抗生素与其它药物之间的配伍禁忌问题。如两种以上抗生素均需需同时静脉滴注时,不仅要看溶液的澄明度及颜色有无改改変,尚应考虑药物效价是否会降低。

谈谈医院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观察病例94例为我院2003年5月至2006年9月住院病人, 其中普外科42例, 妇科30例, 腔镜科22例;男58例, 女36例;年龄1 8~7 5岁;平均住院日14d。记录病人以下情况: (1) 病人一般情况, 包括科别、性别、年龄、出入院时间、入院诊断; (2) 用药情况, 包括用药种类、药名、剂型、剂量、给药途径、用药目的、抗感染疗效、联合用药及用药合理性评价。

1.2 方法

根据卫生部制定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分析用药是否合理。要求:有绝对适应证;药物选择正确;细菌对所选药物敏感;用法用量正确, 用药途径正确;联合用药无拮抗、不增加毒性;围手术期用药时间合理;疗程为病人感染症状、体征消失后体温、白细胞计数正常后72~96h。有规定疗程的疾病, 执行规定疗程并达临床治愈标准。在剂量方面以DDD和DUI作为判断医生是否合理用药的标准, 其中DDs=药物总量/DDD, DUI=DDDs/用药总天数, DUI≤1为用药合理, DUI>1为不合理用药。DDD值根据《新编药物学》 (第15版) 和《中国药典》 (2000版) 成人每日平均维持剂量确定。未收载的其他药品按药品说明书推荐剂量来确定。

2 结果

本次调查的抗菌药物DDDs居前1 7位的均为注射剂, 口服抗菌药物使用较少, 其D D D s值排序位于2 0位之后, 所用抗菌药物涉及2 3个品种。剂量不合理:有1 8例病人剂量过大, 如头孢曲松钠半衰期为7~8h, 常规剂量每日2.0g, 一次静脉滴注即可。可医师处方中对大部分轻症感染病例给予每日4.0~6.0g, 每日2次静脉滴注, 不仅对疾病治疗无益, 而且增加了病人的经济负担。选药不当:有24例病人抗菌药物选择不恰当, 如病人过敏史记载对氨苄西林过敏, 治疗时给予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静脉滴注。术前预防用药选择三代头孢菌素类居多, 如头颈部四肢手术, 应考虑葡萄球菌的感染, 首选一代头孢菌素类为预防用药。疗程不当:有20例病人疗程过长, 16例病人疗程过短。抗菌药物的使用疗程应根据病种、感染程度轻重和临床情况而定, 一般持续至体温恢复正常、症状消退后3~5d。用药72h后疗效不明显时, 应及时更换药物, 可根据药敏实验结果调整用药。本次调查抗生素使用疗程过长主要表现为手术病人术后用药时间长, 如腔镜科胆囊摘除术的病人抗菌素平均治疗天数为4.2d, 普外科急性阑尾炎、慢性胆囊炎切除术的病人抗菌素平均治疗天数为7.5d, 预防用药时间过长。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规定接受清洁-污染手术的病人预防用药时间为24h, 必要时可延长至48h, 而本次调查疗程过短 (用药时间<48h) 者16例。用法不合理:在调查中盐酸克林霉素的用法多为药物1.2g加入到100m L液体中静脉滴注, 正确用法应为0.6g加入到不少于100m L液体中缓慢静脉滴注。用药中应考虑经济性原则, 如呼吸科个别中、重度感染的病人在感染控制后从注射给药转换为口服给药, 不仅疗效不降, 还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其他不合理用药:临床上频繁换药14例, 这些病例都是在病原菌不明的情况下, 2~3d更换一种抗菌素, 特别是同类药物之间的频繁更换。调查病例中对特殊病理生理条件下的病人, 未按抗菌药物的药动学特点选药。

3 讨论

为了发挥药物的协同抗菌作用, 延迟或减少耐药菌的出现, 减少个别剂量, 减少毒副反应, 扩大抗菌谱, 治疗混合感染和不能作细菌学诊断的病例, 如:青霉素与链霉素或庆大霉素可用于治疗肠球菌心内膜炎, 青霉素破坏细菌细胞壁的完整性, 有利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进入细胞内发挥作用, 产生协同作用;抗结核药物利福平、异烟肼、吡嗪酰胺合用, 可提高疗效、降低毒性延缓耐药菌的产生;两性霉素B和氟胞嘧啶合用治疗深部真菌感染, 前者用量可减少, 从而减少毒性反应;磺胺类与甲氧苄啶 (TMP) 可分别抑制二氢叶酸合成酶与二氢叶酸还原酶, 妨碍叶酸代谢, 最终影响核酸的合成, 从而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所以正确联合用药对保证用药安全有效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摘要:目的对住院病人抗菌药物的利用情况进行调查, 发现存在的问题, 以增强医师合理用药意识。方法采用WHO建议的限定日剂量 (DDD) 和药物利用指数 (DUI) 分析评价12个科室住院病人抗菌药物的利用情况。结果剂量过大18例, 选药不当24例, 疗程过长20例, 疗程过短12例, 频繁换药12例, 剂量过小4例。结论抗菌药物的利用存在一定的问题, 应加强管理。

抗菌药物的耐药问题及合理使用 篇8

【关键字】耐药;抗生素;抗菌药物;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1)10-1780-011抗生素的耐药问题

1.1 抗生素的发展与细菌耐药

抗生素的发展史也就是细菌对其耐药性的发展史。伴随抗菌药物强大的抗感染疗效的同时,细菌等病原体对抗生素的耐药问题日渐显露出来。 偶然发现开创了抗生素历史1929年,美国弗来明(Fleming)博士报告发现了青霉素。而这一发现纯属偶然:弗来明博士在他欲抛弃的偶有青霉菌生长的葡萄球菌培养皿上发现,在青霉菌的周围,已生长的葡萄球菌出现溶解现象。他将该青霉菌培养液稀释1000倍后,稀释液仍能抑制葡萄球菌的生长,该稀释液还能抑制其他革兰氏阳性球菌的生长。弗来明博士将其中的有效物质命名为青霉素。他在报告中指出,该培养液中的青霉素能抑制革兰氏阳性球菌生长,可用来鉴别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不过,弗来明博士当时没有做葡萄球菌和肺炎链球菌的抗感染实验,也没有想到用青霉素来作为治疗药物用于临床。

同样,对其他抗菌药物,细菌也不断表现出新的耐药性。目前除已出现对万古霉素敏感性降低的金葡菌外,多重耐药的革兰氏阴性杆菌特别是肠杆菌、结核杆菌迅速增加。同时由于一些抗菌药物被作为动物促生产剂在动物饲料中作为添加剂,使细菌耐药性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如美国用尚未上市的新抗菌药“奎奴普丁/达福普丁”对临床分离细菌做药敏实验,发现部分细菌已对其产生耐药性,其原因可能与饲料添加剂中含类似成分有关;再如临床应用时间并不长的喹诺酮类药物,在国内由于广泛使用,目前细菌对其耐药性已十分严重。

1.2 抗生素压力与耐药性

与抗菌药物的接触(抗菌药物压力)是细菌产生耐药的主要源动力。1985年,著名学者McGowan指出了与医院内细菌耐藥性的出现相关的7个方面:(1)引起医院感染的微生物的耐药性比引起社会感染的微生物的耐药性更多见;(2)医院中耐药菌株感染者使用的抗菌药物比敏感株感染或定植者使用的抗菌药物多;(3)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的变化会引起细菌耐药情况的变化,如投入或停用某种抗菌药物常与其耐药性的消长有关;(4)抗菌药物使用愈多的区域耐药菌分布愈多;(5)抗菌药物应用时间越长耐药菌定植的可能性越大;(6)抗菌药物剂量越大耐药菌定植或感染的机会更多;(7)抗菌药物对自身菌群有影响并有利于耐药菌生长。

1998年,Stuart BLevy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题为《多重耐药--一个时代的标志》的文章,认为(1)抗菌药物只要使用了足够时间,就会出现细菌耐药性,如使用青霉素25年后出现耐青霉素肺炎球菌、氟喹诺酮使用10年后出现了肠杆菌耐药;(2)耐药性是不断进化的,随着抗菌药物的应用,耐药也从低度耐药向中度、高度耐药转化;(3)对一种抗菌药物耐药的微生物可能对其他抗菌药物也耐药;(4)细菌耐药性的消亡很慢;(5)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后,患者容易携带耐药菌。

遗传机制确定了细菌耐药性的生化机制。细菌耐药的生化机制主要有(1)抗菌药物作用靶位的改变;(2)抗菌药物被细菌产生的酶灭活;(3)细菌细胞膜通透性的改变,使抗菌药物不能进入细菌细胞或被细菌细胞膜的药物泵排出细胞;(4)形成细菌生物被膜,为细菌躲避抗菌药物作用提供场所;(5)以上几种机制的结合。细菌耐药性既可在细菌间传播,也可通过人或环境进行传播[9]。

1.3 耐药性机制分类:㈠细菌产生灭活酶,破坏抗生素的结构使其失去活性; ㈡改变抗生素作用的靶位蛋白结构和数量,使细菌对抗生素不再敏感;㈢外膜屏障及外流泵作用使抗生素在细菌体内的积累减少; ㈣细菌产生灭活酶导致耐药性。

2 合理使用抗生素减少耐药性

2.1 措施

寻找新的抗菌作用部位和阐明耐药性机理是不够的。下述措施可抑制耐药性的产生:㈠对抗生素滥用进行控制;㈡提出有针对性的治疗建议;㈢对繁殖迅速的细菌病原体进行敏感性试验;㈣对受感染的病人进行隔离。

2.1.1 理想抗生素具备特点:㈠广谱、杀菌;㈡长效、高效;给药方便、安全、无副作用;㈢感染组织穿透性好;㈣不易产生耐药性;配伍性好。

2.1.2 抗生素治疗失败原因 :㈠细菌产生耐药性;㈡给药途径不当;㈢给药时机、剂量不当;㈣靶组织(病灶)药物分布差;㈤储存不当;判断错误导致误诊;㈥混合感染;药物配伍不当。

2.1.3 抗生素选择原则:㈠认真阅读并理解药品的各种说明; ㈡掌握抗生素适应症,选择敏感度高、抗菌作用强、组织渗透性好、副反应少的药物; ㈢熟悉细菌获得耐药性的动向及对各种抗生素敏感度的变迁; ㈣了解各类抗生素的作用特点及同类抗生素中不同品种之间差异。

3结论

抗生素作为20世纪的重大发现之一,它的发现和使用使人类健康得到空前提高,使人类战胜了因为各类感染所带来的痛苦,因而研究和使用抗生素具有重大的意义。通过对抗生素的探究,使得我们更好的对抗生素类药物的的耐药问题更好的了解,这使得我们更深入的了解了抗生素的性质特点,更好的指导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正确使用抗生素。

参考文献

[1]陈少华,范淑华,周晓春,甘日宝,郑惠兰临床常见病原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趋势分析[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04,(02):14-16.

[2]邹晋霞;微生物的耐药性与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J].现代诊断与治疗,2006,(02):101-102.

[3]朱闵敏;张新平;医学生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宣教干预研究[J].医学与社会,2008,(02):55-57.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责任书 篇9

为了贯彻落实省卫生厅关于对医疗机构纠风专项治理工作,同时结合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和《湖北省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等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我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有效控制细菌耐药,规避大处方、滥用药、增加患者负担行为。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特制定我院抗菌药物合理使用责任书。

责任内容:

1、院内成立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小组(组长:程卫东,副组长:易菊容、徐向阳,成员:罗学维、王正寅、余雪峰及各科科室主任),确定各科室主任为本科室第一责任人,并与业务院长签订责任书。

2、必须认真贯彻落实有关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精神,如《全国抗菌药物联合整治工作方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处方管理办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及指导原则》等,积极推进科室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并与“医疗质量万里行”、“三好一满意”等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提高合理用药、科学用药的意识。

3、落实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明确各级医师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权限。各级医师不得超越权限使用抗菌药物,并严格执行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流程,不得在门诊使用特殊级抗菌药物。

4、认真落实处方点评制度。院管理小组与各科室每月对抗菌药处方、医嘱进行点评一次,对不合理使用抗菌药次数较多的医师要在全院通报,并作为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根据县卫生局要求,对出现超常处方3次以上的医师要提出警告,所在医疗机构要限制其特殊使用和限制使用级抗菌药处方权,再出现超常处方的,取消其抗菌药处方权。司药人员不按规定审核处方、医嘱和发现不适宜处方未干预的,取消其药物调剂资格。医师处方权、药剂调剂资格取消后6个月内不得恢复。

5、住院患者和门诊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分别不超过60%和20%,急诊不超过40%。

6、1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不超过30%,使用时间不超过24小时。住院患者外科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控制在术前30分钟至2小时。

7、临床医师必须严格执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凡停用、更换、联合使用抗菌药物必须在病程记录里详细记载说明,必要时要有科主任或上级医师签字。

8、医务科根据每月考核发现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情况,上报院领导,作为绩效考核依据。

本责任书一式两份,业务院长、执业医师各一份,签字生效。

业务院长签字:科主任签字:

抗菌素合理使用原则 篇10

科室 姓名 分数

一、单项选择(每题3分,共24分)

1、下列哪种手术宜预防性应用抗生素()A 疝修补术 B 甲状腺腺瘤摘除术 C 乳房纤维腺瘤切除术 D 开放性骨折清创内固定术

2、对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细菌感染的患者进行治疗时宜首选 类抗生素。()A 碳青霉烯类 B 氯霉素类 C 大环内酯类 D 氨基糖苷类

3、经临床长期应用证明安全、有效,价格相对较低的抗菌药物在抗菌药物分级管理中属于()A 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 B 限制使用抗菌药物 C 特殊使用抗菌药物 D 以上都不是

4、引起医院内感染的致病菌主要是()

A 革兰阳性菌 B 革兰阴性菌 C 真菌 D 支原体

5、接受清洁手术者预防应用抗菌药物,应在()给药,或麻醉开始时给药。A.术前0.5-2小时 B.术前一天 C.术后立即 D.术后一天

6、抗菌药物的选择及其合理使用是控制和治疗院内感染的关键和重要措施,以下哪项说法 不正确()A病毒性感染者不用 B 尽量避免皮肤粘膜局部使用抗菌药物 C 联合使用必须有严格指征 D 发热原因不明者应使用抗菌药物

7、预防用抗菌药物药缺乏指征(无效果,并易导致耐药菌感染)的是()

A 免疫抑制剂应用者 B 普通感冒、麻疹、病毒性肝炎、灰髓炎、水痘等病毒性疾病有发热的患者 C 昏迷、休克、心力衰竭患者 D 以上都是

8、耐甲氧西林的葡萄球菌(MRSA)的治疗应选用()A 青霉素 B 头孢拉啶 C 头孢哌酮 D 万古霉素

二、多项选择(每题5分,共20分)

1、抗菌药物分哪三类进行分级管理。()

A 非限制使用 B 限制使用 C 特殊使用 D 随意使用 E 经验使用

2、属于“特殊使用”类别抗菌药物的有()A.头孢哌酮 B.头孢吡肟 C.万古霉素 D.卡泊芬净

3、卫生部38号文件规定氟喹诺酮类药物的经验性治疗可用于()

A.肠道感染B.社区获得性呼吸道感染C.医院获得性呼吸道感染D.社区获得性泌尿系统感染

4、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要有明确指征()A 原菌尚未查明的严重感染,包括免疫缺陷者的严重感染。B 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控制的需氧菌及厌氧菌混合感染。

C 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或败血症等重症感染。

D 需长程治疗,但病原菌易对某些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的感染,如结核病、深部真菌病。

三、填空题:(每空4分,共20分)

1、医疗机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不超过____。

2、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超过____。

3、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力争控制在____DDD以下。

4、Ⅰ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不超过____。

5、二级以上医院根据临床微生物标本检测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接受抗菌药物治疗住院患者微生物检验标本送检率不低于____。

五、简答题(36分)

1、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的分级原则?

2、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3、“特殊使用”抗菌药物使用程序及方法?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培训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 DAABA, DDD

二、1.ABC 2.BCD 3.ABD 4.ABCD

三、1.60% 2.20% 3.40 4.30% 5.30%

四、简答题:

1、抗菌药物的分级原则

抗菌药物分为非限制使用级、限制使用级、特殊使用级三级。

(一)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是指经长期临床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小,价格相对较低的抗菌药物;

(二)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是指经长期临床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大,或者价格相对较高的抗菌药物;

(三)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是指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抗菌药物:

1.具有明显或者严重不良反应,不宜随意使用的抗菌药物;

2.需要严格控制使用,避免细菌过快产生耐药的抗菌药物;

3.疗效、安全性方面的临床资料较少的抗菌药物;

4.价格昂贵的抗菌药物。

2、使用抗菌药物之前,首先应尽可能明确诊断再选用药物;临床医生应以细菌学诊断为依据,进行细菌培养与药敏实验,使所选各类抗菌药物的抗菌谱与所感染的微生物相适应;临床医生应掌握抗菌药物的抗菌活性、药物动力学特性,适应症和不良反应;病情危急需在药敏实验前用药者,可先根据临床诊断进行经验治疗,待获知药敏实验结果后再依据治疗效果及药敏试验结果,综合考虑是否调整用药,制定个体化的综合给药方案;按照病人的免疫状态与脏器功能,选用适当的给药方案、剂量和疗程。

抗菌素合理使用原则 篇11

【关键词】MTP模式妇产科手术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探讨

【中图分类号】R71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147-01

现阶段我国医疗机构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的情况,这使得医疗质量严重下降,同时资料也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实际上,不仅我国存在这样的问题,世界各国都存在,所以这一问题几乎得到世界各个国家的关注,MTP作为一种新型管理方式,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可,我国某些医院也真正使用,其十分明显,医生在副产科手术之后,已经逐渐的停止使用抗菌药物,而且研究表明,对手术后患者并没有产生影响,因此值得推广使用。

一、资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对副产科手术抗菌药物合理使用进行探讨。

2、MTP方法

2.1监测

依据相关标准,研究人员从患者数据库中选取符合要求的病历,之后采取随机分配的方法,两组两组病历,一组是子宫肌瘤患者病历,另一组是剖宫产患者病历,在此基础上,对抗菌类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依据情况,制定目标。

2.2培训(干预)

首先医院成立MTP工作小组,成员包括主管药剂副院长、医教部、药剂科、医院感染管理科主任等。由工作小组组织召开MTP会议,指标调研员先向到会的目标处方者(包括科主任和本科医师)公布其调研的指标数据,管理者和目标处方者现场共同分析、讨论,提出现在存在的问题,寻找解决的办法。

2.3计划

每一轮MTP会议后,经与目标处方者共同讨论,制定下一轮MTP实施目标与计划,持续改进。该模式通过3次循环,联用宣传教育、监督管理等多种策略对临床不合理用药现象进行干预。

3、1年后评估方法

MTP结束后1年,从病案室电脑里调出2014年5月份符合诊断的病例,然后按随机的方法抽取子宫肌瘤手术和剖宫产病历各30份,再次对两个干预病种的抗菌药物使用的相关指标进行调查。

2结果

2.1妇科子宫肌瘤手术抗菌药物的使用,在每次MTP后妇科子宫肌瘤手术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天数与费用均有所下降。将平均用药天数和抗菌药物使用费用分别两两比较,MTP前与第3次MTP后与1年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第3次MTP后与1年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抗菌药物使用率100.00%,均为术前30min~1h给予抗菌药物,基本做到了围术期预防性用药,普遍使用二联抗菌药物。

2.2产科剖宫产手术抗菌药物的使用,在每次MTP后产科剖宫产手术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天数与费用均有所下降。平均用药天数的两两比较,MTP前与第3次MTP与1年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第3次MTP与1年后差异有统计学义。抗菌药物使用费用的两两比较,MTP前与第3次MT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TP前与第3次MPT后与1年后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抗菌药物使用率均为10.00%,单用1种抗菌药物的比例不断上升,第3次MTP会议后较MTP前上升3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三、讨论

妇产科手术中,抗菌药物的管理一直都是医院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相关机构也采取了多种方法,以使该问题得到妥善的解决,某些学者使用了PDCMTP循环方法,而某些学者对综合管理进行了有效的实践,而另一些学者则利用平台督导的方式来对其进行管理,还有些学者通过完善管理制度以及考核标准等来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本文主要研究的是MTP模式,该种模式与上述模式方法相比,具有极大优势,一是人性化,也就是既要考虑医生的感受,也考虑到患者的情绪,二是规范化,制定的各方面制度都科学合理,三是透明化。

首先,因为本文所选的研究对象是妇幼保健院,所以研究的重点对象是妇女,针对的是妇产科手术之后的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在第1次研究中,医生对调研员所提供的数据并没有发表过多的意见,但是因为MTP模式干预程度不断的加深,医生也进入到了积极参与的角色中,双方公开讨论的机会越来越多,医生与抗菌药物管理人员进行深层次的接触,共同讨论,根据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法,通过3次研究讨论,再加之,宣传教育得当,监督得力,结果显表明,抗菌药物使用管理水平明显提高,产科术后也逐渐的减少了使用抗菌药物的天数,进而使得其管理成本有效的下降,第三次进行MTP之后,与之前的情况相比,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因此结果真实可靠,具有统计学意义。

因为有些医生对MTP存在顾虑,认为减少使用抗菌类药物可能会影响术后效果,患者感染的几率将会加大,但是经过本次研究明显,并未出现此种情况,所以医生可以消除这样的顾虑。

实行MTP之后,各个医疗机构都在深入的思考,尤其是对该模式的作用是否具有长久性进行考虑,结合此问题,笔者对1年之内的管理资料进行仔细的查看,发现1年之后,MTP的效能并没有实现,这主要是因为大部分医疗机构在此方面都比较松懈,没有花费更多的时间,再加之,监管不力,因此导致上述现象。

其次,MTP模式的作用不仅仅体现在抗菌类药物的管理上,还体现在其他方面,运用该模式之后,医生能够进行自我监督,以此同时医生也能够展示自我专业水平,依据医院的发展情况以及个人的能力发展学术性的见解等。从管理角度来讲,运用MTP模式来管理,为管理人员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方法,与原来的强硬手段相比,其更注重科学和理性,充分的体现出人性化的特点,从要学角度来分析,所有参与到MTP模式是实践活动中的药师,其转变性都比较大,对临床药学投入了更多的精力,其热情更高。

最后,本研究也存在諸多不足,比如因为时间有限,所以不能持续采取MTP模式,这就难以保证长久效能,从中可以表明,尽管相关人员在活动期间表现良好,但是依然存在比较大的惰性,所以无法保证其持续性效果,再加之,这是一种现象的管理模式,所以其遵从性明显不高,有某些医生并不理解这种模式,还有些医生在学术交流期间存在不同意见,难以统一。

参考文献

[1]石娜,徐卫,舒雪芹,薛利霞,廖洪菊,陈永平,金嵘.PDCMTP循环在抗菌药物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药学杂志.2007(16)

[2]陈文光,蒋景华,章泽豹,陶映,郭亚春.加强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04)

上一篇:控烟教案下一篇:慈善与人生 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