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精选12篇)
预防使用抗菌药物 篇1
围手术期应用抗菌药物的目的是预防手术部位感染(SSI),预防主要针对有高危因素的Ⅰ类手术切口、Ⅱ类手术切口和部分Ⅲ类手术切口,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可使切皮后血液和组织浓度达到最高,有效杀灭或降低细菌数量,使手术部位感染率明显降低[1]。但如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不合理,不仅起不到预防作用,反而会增加药物不良反应,诱导产生耐药菌株,干扰体内微生态平衡,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为了解我院外科手术患者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现状,笔者对此作了调查与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我院2010年8月-2011年1月腺体外科、骨科、普外科、心胸外科、神经外科、妇产科、五官科择期手术患者病历150份(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除外),中位年龄36.4岁,平均住院8.6d。其中清洁手术68例,清洁-污染手术70例,轻度污染手术12例。
1.2 方法
对手术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药物的选择、药物的用药时机、用药频度、联用情况、用药持续时间进行调查与分析。
2 结 果
2.1 预防用药使用的抗菌药物及频率
所涉及的抗菌药物有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喹诺酮类、硝基咪唑类、林可霉素类、大环内酯类及氨基糖苷类等8类,共20种。最常用的主要是头孢菌素类和β-内酰胺酶抑制剂类。见表1。
2.2 抗菌药物预防应用情况
2.2.1 抗菌药物应用比例:
150例手术中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148例占98.67%,其中Ⅰ类切口手术68例,预防性用药66例占97%,Ⅱ类手术切口与Ⅲ类手术切口预防用药都是100%。
2.2.2 抗菌药物用药时机:
148例手术患者中有近一半的预防用药是至少术前1d使用或是术后才使用的。术前未用术后用28例,术前>2h用药43例,术前0.5~2h用药77例。
2.2.3 抗菌药物联合应用:
148例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患者中抗菌药物单用127例(85.8%),二联用药21例(14.2%),没有三联或以上的抗菌药物联用。在二联用药中,以头孢菌素联合喹诺酮类为主,有12例,其次是头孢菌素类联合甲硝唑,有6例。
2.2.4 抗菌药物用药持续时间:
预防用药24h~19d,其中24h内10例,48h内12例,72h内36例,3~7d 76例,>7d 14例。
3 讨 论
3.1 抗菌药物的应用
《抗菌药物应用指导原则》中明确指出外科手术预防用药的原则是:根据手术是否有污染的可能,决定是否预防使用抗菌药物[1]。对于清洁切口手术,如头、颈、躯干、体表手术,无高危因素的患者,无需使用抗菌药物预防。从使用率可看出,我院清洁手术的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存在把关不严、过度应用、无指征预防用药的情况。
3.2 预防用抗菌药物的选择
手术患者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目标是使手术期间的血清和组织药物浓度超过手术中可能遇到微生物的最小抑菌浓度(MIC)。抗菌药物的选择应视预防目的而定,预防术后切口的感染,应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选用药物。预防手术部位或全身的感染,则需依据术野污染或可能的污染菌种类而定,考虑的几个因素有:该手术常见的感染病原菌;抗菌药物抗菌谱;抗菌药物的药动学特点等。选用的药物应该是安全、有效、使用方便及价格相对较低的品种[2]。喹诺酮类由于耐药增加,不主张用于预防用药。在这次调查中发现,我院预防使用的抗菌药物,如加酶抑制剂、头孢他定、喹诺酮类药物等在临床普遍使用,一代头孢也是相对价格比较贵的品种,因此,在用药选择上今后还应更加慎重。
3.3 预防用药的时机
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机极为关健,应该在切开皮肤前30min给药,以保证在发生细菌污染前血清及组织中的药物浓度已经达到有效浓度[3]。术前过早用药属于无的放矢,术前不用术后才用,错过了预防用药的最佳时机,这2种方法都是错误的。
3.4 预防用抗菌药物的联合
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针对的是最有可能污染的2~3种细菌,因此不需要大包围用药。涉及口腔、阴道等有厌氧菌感染危险的,可联合抗厌氧菌药物。此次调查中大部分预防用药都是单一用药,但是有12例头孢类药物联合喹诺酮类药物,这种联合毫无意义。
3.5 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时间
一般的择期手术,手术结束后便不会再有污染的发生,因此手术后无需继续给药。若患者有明显的高危因素,或应用人工植入物,可适当延长用药时间,但应≤48h。连续用药多日甚至用到拆线,并不能进一步降低SSI的发生率[3],反而增加药物不良反应与附加损害。但调查中发现用药>72h者90例占60.8%。普遍存在手术后用药时间过长的问题。
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不合理现象广泛存在,也是今后医院抗菌药物管理的重点。要从根本上扭转这种不合理用药的情况,笔者认为:(1)应该加强对医师的培训,从思想观念上改变临床医师过度依赖抗菌药物的想法,让他们认识到滥用抗菌药物的危害。(2)加强抗菌药物的管理工作,对于过度滥用的抗菌药物建立退场机制。(3)优化抗菌药物的应用,对比各种抗菌药物的特点,由专家提出最佳预防用药方案,给临床参考。只有通过领导的重视,医师、药师的共同努力才能使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水平迅速提高。
摘要:目的 了解外科手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现状,评估其合理性。方法 随机抽取该院2010年8月-2011年1月择期手术患者病历150份,对其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148例占98.67%;使用的抗菌药物涉及8类、20个品种,存在无指征应用、选择药物不合理、用药时机不当、用药时间过长等现象。结论 外科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不合理现象普遍存在,必须引起重视。
关键词:抗菌药物,外科手术,预防性应用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国家中医管理局,总后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S].卫医发[2004]285号.
[2]孙淑娟.抗菌药物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22.
[3]黎沾良.应用抗菌药物防治外科感染指导意见[J].中华外科杂志,2003,7(7):552.
预防使用抗菌药物 篇2
(试行)
为进一步规范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卫生部令84号)及相关文件规定,结合2013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工作要求,制定我院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管理实施细则如下:
一.预防用药品种选择:
(一)I类切口手术
冠脉造影等血管介入诊断手术(冠状动脉造影、主动脉造影、颈动脉造影、肾动脉造影等)不得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甲状腺、乳腺、腹股沟疝、关节镜检查、颈动脉内膜剥脱、颅骨肿物切除、白内障手术、体表肿瘤切除术、子宫,附件良性肿瘤切除手术、鞘膜积液切除术、睾丸固定术、赘生指切除手术、肌性斜颈治疗手术、淋巴管瘤切除手术等I类切口手术原则上不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其他I类切口手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比例不超过30%。
根据本院实际,I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品种仅可选择头孢唑啉、头孢拉定;头孢菌素类过敏患者可选用克林霉素但需在病程记录中作出说明。
按ICD-9-CM3编码对应的Ⅰ类切口手术名称见附件1,按照手术部位对应的Ⅰ类切口具体手术名称见附件2.(二)非I类切口手术
根据我院实际,非I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品种一代头孢菌素仅可选择头孢唑啉、头孢拉定;二代头孢菌素仅可选择头孢呋辛;三代头孢菌素首选头孢曲松。头孢菌素类过敏患者可选用克林霉素、氨曲南但需在病程记录中做出说明。氨曲南的使用按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流程办理。
考虑预防合并厌氧菌感染可选二、三代头孢联用甲硝唑,亦可单独应用头孢西丁。
对甲硝唑不良反应无法耐受的患者方可选用替硝唑或奥硝唑做为预防用药品种。使用替硝唑或奥硝唑做为预防用药需在病程记录中作出说明。
阑尾手术、妇科手术、结直肠手术可选择头孢噻肟做为预防用药品种但非首选,其他手术不合理;
肝胆系统手术可选择头孢哌酮做为预防用药品种但非首选,其他手术不合理;
泌尿外科手术可选择环丙沙星做为预防用药品种但非首选,其他手术不合理;
我院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用药品种选择见附件3.二.预防用药给药时机
开具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医嘱时一律在CIS系统药品医嘱“用法”栏选择“术前用药”选项。根据预防用药品种不同可在医嘱嘱托中增加“术前30分”、“术前2小时”等说明(多数头孢菌素类选
择“术前30分”,“克林霉素”选择术前2小时);头孢曲松可不在手术室给药。
剖宫产手术医嘱“用法”栏选择“术中用药”选项,并在医嘱嘱托中增加“夹闭脐带后给药”说明。
下消化道手术术前肠道准备时选择在术前一日分次口服不被吸收或较少吸收的肠道抗菌药物(如庆大霉素等),并用口服泻剂或灌肠清洁肠道。不主张术前连用数日。
三.预防用药持续时间
I类切口手术预防给药术前单次即可,如有必要术后持续给药时间严格限定在24小时以内;
非I类切口手术术后持续给药时间严格限定在72小时以内。给药间隔按照抗菌药物PKPD学特点足剂量给予,如头孢菌素类需按q8h或q6h给药以确保手术部位可能的病原菌得到清除。
预防用药若有必要超过72小时须请相关学科会诊后确定并如实记录会诊意见。
四.联合用药
I类切口手术不允许联合用药;非I类切口手术常规情况下单用头孢菌素类即可,考虑预防合并厌氧菌的感染可选择头孢菌素类与甲硝唑联用。但头孢西丁与甲硝唑联用不合理。
五.评价及奖惩
医务部组织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合理性评价小组对信息系统手术用药列表或手术科室运行病历进行检查,评价科室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合理性。
评价项目包括品种选择是否合理(包括预防用抗菌药物有无指征、抗菌药物种类的选择、给药剂量和给药途径是否恰当等)、给药时机是否合理、持续时间是否合理、联合用药是否合理等。
上述项目中有一项不合理即视为不合理用药病历,每份不合理用药病历给予手术医嘱者200元处罚。
围手术期我院药物预防性用药指标如下:
(一)住院患者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控制在术前30分钟至2小时(剖宫产手术除外);
(二)抗菌药物品种选择合理;
(三)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不超过30%,原则上不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不超过5%;
(四)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不超过24小时;非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控制在48—72小时。
本细则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原《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管理实施细则》(医院规章制度汇编,YS-058)即行废止。
附件1.Ⅰ类切口手术名称与ICD-9-CM3对应编码 附件2.按照手术部位抽样的Ⅰ类切口具体手术名称 附件3.各类手术预防用药品种选择表 附件4.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总则
泰安市中心医院2013年8月31日
附件1.Ⅰ类切口手术名称与ICD-9-CM3对应编码
1.腹股沟疝修补术
编码:ICD-9-CM3: 53.0或53.1伴ICD-10: k40 2.甲状腺疾病手术(包括甲状旁腺)编码:ICD-9-CM3: 06 3.乳腺疾病手术 编码:ICD-9-CM3: 85 4.关节镜检查术 编码:ICD-9-CM3: 80.2 5.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编码:ICD-9-CM3: 38.12伴ICD-10: I65.2 6.颅骨肿物切除术 编码:ICD-9-CM3:01.6 7.白内障手术
编码:ICD-9-CM3:13.1-13.6伴13.7 8.经血管途径介入诊断手术
注:介入只是一种手段,编码是跟着手术的部位,名称包括范围太广,其含有经脑血管、心血管和周围血管途径介入的所有诊断手术,无法逐一列出。不适合用编码表达。
9.髋关节臵换术
编码:ICD-9-CM3:81.51-81.52 10.膝关节臵换术
编码:ICD-9-CM3:81.54 11.肾切除术
编码:ICD-9-CM3:55.3(病灶)或55.4(部分)或55.5(全部)12.肾上腺切除术
编码:ICD-9-CM3:07.2-07.3 13.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编码:ICD-9-CM3:36.10-36.17 14.心脏瓣膜手术
编码:ICD-9-CM3:35.0-35.2 15.颅内肿瘤切除术
编码:ICD-9-CM3:01.5伴 C70-C71或C72.5或C72.8或 D32或D33或D42或D43 16.开颅血肿清除手术 编码:ICD-9-CM3:01.24或01.39
附件2.按照手术部位抽样的Ⅰ类切口具体手术名称
(来自ICD-9,包括单侧与双侧手术,非腔镜手术与腔镜下微创手术)
1.甲状腺手术:甲状腺切除术、甲状腺部分切除术、甲状腺大部切除术、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甲状腺病损切除术、甲状腺根治术、甲状腺改良根治术
2.乳腺手术:乳房切除术、乳房部分切除术、乳房次全切除术、乳房改良根治术、乳房根治性切除术、乳房扩大根治性切除术、乳房病损切除术、乳头切除术、乳腺腺叶切除术、乳房象限切除术、乳房缩小成形术、皮下乳房切除术、乳房重建术
3.腹股沟疝手术(包括补片修补术):腹股沟疝修补术、腹股沟直疝修补术、腹股沟斜疝修补术、腹股沟直疝无张力修补术、股沟斜疝无张力修补术、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腹股沟直疝-斜疝修补术
4.关节镜检查手术:膝、髋、肩关节镜检查手术 5.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
6.颅骨肿物切除手术:颅骨切除减压术、线形颅骨切除术、条带状颅骨切除术
7.白内障手术:白内障囊内摘除术、白内障针吸术、晶状体囊内摘除术、膜性白内障剪除术、晶状体单纯抽吸囊外摘除术、白内障超声乳化抽吸术、经后路白内障切割吸出术、白内障切割吸出术、经颞侧晶状体囊外摘除术、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后发性白内障切开术
8.心脏手术:瓣膜臵换术、瓣修补术、瓣成形术、瓣切开扩张术、心脏乳头肌修补术、主动脉瓣膜下环切除术、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卵圆孔未闭修补术、心内膜垫缺损修补术、法乐氏四联症根治术、右室流出道补片修补术、大血管转位矫正术、冠状动脉支架臵入术、冠状动脉搭桥术、心脏切开术、心肌切开术、心内膜切开术、心室切开术、心房切开血栓清除术、冠状动脉肌桥切断术、心脏动脉瘤切除术、心脏动脉瘤修补术、心肌部分切除术、心脏病损切除术、心室病损切除术、心室异常肌束切除术
9.开颅手术:颅内肿瘤切除术、脑膜瘤切除术、颅内血肿清除术、脑内血肿清除术、颅内血肿引流术、颅内血管成形术、开颅探查术、脑切开术、脑叶切开术、脑神经束切断术、脑胼胝体切开术、脑白质切开术、杏仁核海马切开术、丘脑切开术、苍白球切开术、大脑半球切除术、额叶切除术、颞叶切除术、脑室切开引流术、脑室分流术、椎管成形术、椎管减压术
10.膝髋关节臵换手术:膝关节臵换术、膝关节部分臵换术、髋关节臵换术、全髋关节臵换术、髋臼臵换术、人工股骨头臵换术
11.肾脏手术:肾切除术、肾部分切除术、肾根治性切除术、肾囊肿切除术、肾固定术、肾修补术、肾上腺切除术
12.妇科手术:输卵管切除术、输卵管妊娠切开取胚术、附件切除术、卵巢畸胎瘤剥出术、卵巢囊肿剥出术、子宫肌瘤剥出术(除外截石位手术和经阴道手术)
13.其它手术:包括骨肿瘤、关节肿瘤、神经源性肿瘤及其它体表肿瘤手术,鞘膜积液手术,额面部体表肿块手术,腮腺肿瘤手术,头颈部肿瘤切除术
附件3.各类手术预防用药品种选择表
手术名称
颅脑手术
颈部外科(含甲状腺)手术 经口咽部粘膜切口的大手术 乳腺手术 周围血管外科手术 腹外疝手术 胃十二指肠手术 阑尾手术 结、直肠手术 肝胆系统手术 胸外科手术(食管、肺)心脏大血管手术 泌尿外科手术 一般骨科手术
抗菌药物选择
头孢唑啉、头孢拉定;头孢呋辛;头孢曲松 头孢唑啉、头孢拉定
头孢唑啉、头孢拉定,可加用甲硝唑 头孢唑啉、头孢拉定
头孢唑啉、头孢拉定;头孢呋辛; 头孢唑啉、头孢拉定
头孢唑啉、头孢拉定;头孢呋辛; 头孢呋辛、头孢噻肟;可加用甲硝唑
头孢呋辛;头孢曲松、头孢噻肟;可加用甲硝唑 头孢呋辛;有反复感染史者可选头孢曲松或头孢哌酮或头孢哌酮/舒巴坦
头孢唑啉、头孢拉定;头孢呋辛;头孢曲松 头孢唑啉、头孢拉定;头孢呋辛; 头孢唑啉、头孢拉定;头孢呋辛;环丙沙星 头孢唑啉、头孢拉定
应用人工植入物的骨科手术(骨折内
头孢唑啉、头孢拉定;头孢呋辛;头孢曲松
固定术、脊柱融合术、关节臵换术)妇科手术
头孢唑啉、头孢拉定;头孢呋辛;头孢曲松、头孢噻肟;涉及阴道时可加用甲硝唑
头孢唑啉、头孢拉定(结扎脐带后给药)剖宫产
备注:Ⅰ类切口手术常用预防抗菌药物单次使用剂量:头孢唑啉 1-2g;头孢拉定 1-2g;头孢呋辛 1.5g;头孢曲松 1-2g;甲硝唑 0.5g。
附件4.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总则
一.预防用药目的及原则
外科手术预防用药的目的为预防手术后切口感染,以及清洁-污染或污染手术后手术部位感染及术后可能发生的全身性感染。预防用药基本原则为根据手术野有否污染或污染可能,决定是否预防用抗菌药物。清洁手术通常不需预防用抗菌药物;清洁-污染手术由于手术部位存在大量人体寄殖菌群,手术时可能污染手术野引致感染,故需预防用抗菌药物;污染手术因已存在手术野污染需预防用抗菌药物;术前已存在细菌性感染的手术,如腹腔脏器穿孔腹膜炎、脓肿切除术等,属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不属预防应用范畴。
二.预防用药品种选择
选择抗菌药物时要根据手术种类的常见病原菌、切口类别和病人有无易感因素等综合考虑。原则上应选择相对广谱,效果肯定,(杀菌剂而非抑菌剂)、安全及价格相对低廉的抗菌药物。头孢菌素是最符合上述条件的。心血管、头颈、胸腹壁、四肢软组织手术和骨科手术,主要感染病原菌是葡萄球菌,一般首选第一代头孢菌素如头孢唑啉、头孢拉定;进入腹腔、盆腔空腔脏器的手术,主要感染病原菌是革兰阴性杆菌,则多使用第二代头孢菌素如头孢呋辛,复杂、易引起感染的大手术可用第三代头孢菌素如头孢曲松、头孢噻肟;下消化道手术、涉及阴道的妇产科手术及经口咽部粘膜的头颈部手术多有厌氧菌污染,须同时覆盖厌氧菌。一般是在第二、三代头孢菌素基础上加用针对厌氧菌的甲硝唑;肝、胆系统手术,可选用能在肝、胆组织和
胆汁中形成较高浓度的头孢曲松、头孢哌酮。
病人对青霉素过敏不宜使用头孢菌素时,针对葡萄球菌、链球菌可用克林霉素,针对革兰阴性杆菌可用氨曲南,大多二者联合应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具有耳、肾毒性,不是理想的预防药物。万古霉素一般不作预防用药,除非有特殊适应证。喹诺酮类在国内滥用造成恶果,革兰阴性杆菌耐药率高,一般不宜用作预防。
下消化道手术除术中预防用药外。术前一日要分次口、服不被吸收或少被吸收的肠道抗菌药物(如新霉素、庆大霉素、红霉素),并用口服泻剂或灌肠清洁肠道。不主张术前连用数日。
三.预防用药给药时机
选择术前0.5~2小时内给药或麻醉诱导时开始给药,使手术切口暴露时局部组织中已达到足以杀灭手术过程中入侵切口细菌的药物浓度。如果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大(>1500 ml),可手术中给予第2剂。抗菌药物的有效覆盖时间应包括整个手术过程和手术结束后4小时。剖宫产手术在夹闭脐带后给药。
四.预防用药持续时间
如何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篇3
临床上具有耐药性的细菌主要有: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泛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耐苯唑西林的葡萄球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耐万古霉素金葡菌;多重耐药革兰氏阴性杆菌;碳肯霉烯类酶致病菌;高产头孢菌素酶致病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致病菌;泛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肠杆菌科细菌;大肠杆菌;粘质沙雷菌;阴沟杆菌等。
1.了解抗菌药物的疗效
医生在使用抗菌药物之前要首先了解抗菌药物的治疗效果,并且有针对性的来选择药物。在选择使用时,要诊断病原菌,针对不同的病原菌再进行选择,最好是单独使用,因为联合使用很容易产生毒性,并且要选择适宜的药物,这是最首要的原则。要根据抗菌药物的疗效来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抗菌药物要想起到杀菌的作用,需要在靶器官内达到一定的浓度,并且这个浓度要能够维持一定的时间。所以说,要能够使用药物的剂量以及把握用药的疗程,通过对药物进行研究,掌握用药剂量的时间、浓度以及效应的过程,这样才能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2.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来选择用药
在选择抗菌药物的时候,要根据细菌的种类以及患者的感染部位来考虑用药。患者的病情以及自身的情况很可能会影响药物的作用,要能够对不同的患者使用抗菌药物的品种和疗程。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病理状况,抗菌药物在体内的吸收与排泄的过程也会有很大的不同,在选择的时候应该加强重视。只有患者的情况确定为细菌性感染之后,而且要根据病原菌对抗菌药物敏感性的体外试验结果来确定治疗的方案。药敏实验在减轻患者负担和降低药物的副作用方面有很重要的作用。
3.过敏等不良反应
使用抗菌药物之后所产生的过敏反应有:皮疹、皮炎或者是红斑等等,如果过敏严重的话会引发中毒性肝炎而导致患者死亡。所产生的血清病型反应有皮疹或者是皮肤瘙痒,还会伴有发热、关节肿痛等等,严重的话会引发血管神经性水肿,由于窒息会导致患者死亡。还可能会引发暂时性耳聋、急性心梗等等。所以,在使用抗菌药物之前一定要询问患者有没有对药物过敏的病史,还要认真做好皮肤试验,如果在用药期间发生了各种反应,就能够及时处理。如果联合使用抗菌药物,可能会增加治疗的效果,减少耐药性细菌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来讲,联合用药可以扩大抗菌的范围,但是如果联合用药的话可以减少每个药物的使用量,从而减少副作用的发生。在很多情况下,还是单独使用抗菌药物会更加安全,更加有效。
4.过敏性休克的救治
将病人放于水平卧位,足部稍抬高。立即用1:1000的肾上腺素溶液0.5-1ml,做静脉缓注、肌内或皮下注射,5-10分钟后如未见效果,可重复1次;或皮下或肌内注射1ml后,再用0.25ml非常缓慢地静脉注入。如血压下降仍不回升时,即用缩血管升压药;同时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如氢化可的松100-600mg加入10%葡萄糖液或生理盐水500ml内静滴。危急病人,可用地塞米松5-10mg加入5%葡萄糖液250ml静滴。有严重支气管痉挛时,可缓慢静注0.25-0.5g氨茶碱。喉头水肿在用肾上腺素后若仍不见好转,可做气管切开。给氧:若有呼吸及心跳骤停,快速做人工呼吸,心脏按压及心内注射肾上腺素等。
参考文献
[1] 朱会英,曹洪涛,韩丽萍,孙立贵,邹小宁.综合性医院抗菌药物应用调查分析与管理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02).
[2] 李晓红,虞德才,左改珍,陈义芬,张炳新,鲁朝辉.1132例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横断面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06).
[3] 程斌,王增,戚雅君,翁琳,方青芳,周晓芳,张文英.934例肿瘤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横断面调查及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06).
[4] 贾孟良,杨红英,陈振德,曾文莉,林山鹰.某院脊柱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情况分析[J].中国药业,2011(09).
[5] 张卫同,施振国,王羽凝,周晓兵,谢婷婷.205例呼吸科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调查分析[J].中国药业,2008(21).
预防使用抗菌药物 篇4
关键词:Ⅱ类切口,抗菌药物,合理用药,预防
抗菌药物是临床上最常用的药物之一, 但随着其在临床的广泛使用, 耐药性相继出现[1]。近年来, 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现象也日趋严重, 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已经成为全世界关注的问题之一。Ⅱ类 (清洁—污染) 切口手术是指进入呼吸、消化或泌尿生殖道但无明显污染的手术, 例如无感染且顺利完成的胆道、胃肠道、阴道、口咽部手术等。由于手术部位存在大量人体寄殖菌群, 手术时可能污染手术野引致感染, 故Ⅱ类切口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2009年, 卫生部下发了《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 (卫办医政发[2009]38号) , 文件中对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进行了规范, 并附有常见手术推荐使用抗菌药物表供临床参考[2]。我院通过近几年的抗菌药物专项整治, Ⅰ类切口手术的抗菌药物预防使用已经较规范, 但Ⅱ类切口手术的预防用药是否合理还没有数据支持。因此, 本文对我院Ⅱ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情况进行调查分析, 评价用药的合理性, 为医院制定针对性的管理措施提供数据支持。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根据病案号随机抽取我院2014年Ⅱ类切口手术归档病历共600份。其中有39份病历被医保提取, 无法获取用药信息;另外有7份病历合并其余感染, 属于治疗性应用抗菌药物, 不纳入统计分析;最终有554份病历纳入统计分析。
1.2 统计方法 采用Excel 2007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1.3 评价标准 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3]等文件精神, 对Ⅱ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进行评判。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554例Ⅱ类切口手术患者中, 年龄为1~90 (42.50±18.40) 岁。所有手术均使用抗菌药物预防感染, 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100%。在抽取的手术病历中以剖宫产手术、妇科手术、经口咽部黏膜切口的大手术为主。详见表1。
2.2 预防用药情况
2.2.1 药物选择:
抗菌药物选择涉及广谱青霉素、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或头孢类复方制剂 (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 、其他β-内酰胺类、咪唑衍生物等。其中其他β-内酰胺类使用频次最高, 占60.65% (353/582) , 选用的药物主要是注射用拉氧头孢、注射用头孢米诺钠, 涉及的手术主要是剖宫产手术、妇科手术。其次是第三 (四) 代头孢菌素类 (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 , 占24.91% (145/582) , 如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 涉及的手术主要是经口咽部黏膜切口的大手术。各类手术抗菌药物选择详细情况见表2。
2.2.2 首次预防用药时间:
在调查的554份有效病历中, 有185份病历首次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合理, 合理率为33.39% (185/554) , 包括128例剖宫产手术在结扎脐带后给药, 57例手术按规定在术前30min至2h给药。在首次预防用药不合理的369份病历中, 有17例手术在术前>2h给药, 其余352例手术均选择在手术结束后开始首次预防用药。
2.2.3 预防用药疗程:
统计分析表明, 不同手术类型, 预防用药疗程相差较大。经口咽部黏膜切口大手术, 胸外科 (食管、肺) 手术, 胃、十二指肠手术, 结、直肠手术, 肝胆系统手术, 泌尿外科手术, 妇科手术, 阑尾切除术, 剖宫产术平均预防用药疗程分别为4.83d, 9.36d, 11.00d, 10.19d, 9.14d, 6.93d, 3.76d, 5.40d, 3.40d。平均预防用药时间为7.11d。
2.2.4 联合用药情况:
554例手术中, 有28例手术采用联合使用抗菌药物预防感染, 占5.05% (28/554) 。包括经口咽部黏膜切口的大手术 (1例) 、胸外科 (食管、肺) 手术 (2例) 、结、直肠手术 (2例) 、肝胆系统手术 (4例) 、泌尿外科手术 (4例) 、妇科手术 (9例) 、阑尾切除术 (6例) 。
3 讨论
由于Ⅱ类切口手术部位存在大量人体寄殖菌群, 手术时可能污染手术野引致感染, 故此类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调查分析表明, 我院的Ⅱ类切口手术在围手术期均使用了抗菌药物预防感染, 但抗菌药物预防使用大多不规范。用药不合理主要表现为①预防用药品种选择不合理, 过于高档, 如剖宫产手术推荐使用第一代头孢菌素, 但我院几乎全部选择使用注射用拉氧头孢, 而拉氧头孢属于半合成的氧头孢烯类抗生素, 抗菌性能与第三代头孢菌素相近。②术后预防用药时间过长, 平均用药时间是7.11d, 大部分手术都是开始用药后直到出院才停药。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Ⅱ类切口手术 (清洁—污染手术) 患者的手术时预防用药时间为24h, 必要时延长至48h。因此Ⅱ类切口手术术后继续使用抗菌药物数日直至出院是没有必要的, 不但不能降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 反而易导致耐药菌的产生及不良反应发生[4,5,6,7,8]。大量临床研究表明, 防止术后感染的重点应是加强无菌操作, 强化无菌概念, 提高手术质量, 而不是盲目的依赖抗菌药物、长时间的使用抗菌药物。③在抗菌药物使用过程中, 还表现出给药剂量不合理、首次预防用药时机不当等不合理之处。
经过近几年的抗菌药物专项整治, 我院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已比较规范, 但调查分析表明Ⅱ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合理性低, 存在不少问题。因此, 还应加强对临床医师抗菌药物相关文件精神的培训以及对指南的学习。另一方面医务部门将抗菌药物相关指标纳入医院质量控制体系, 并制定切实有效的奖惩措施, 如与经济利益、晋升晋级等切身利益挂钩。第三, 质量控制部门及药剂科应加强抗菌药物相关数据的监测、分析、评价工作, 并及时反馈给医务部门, 为继续改进提供参考。最后, 医务人员还要加强对患者及家属的抗菌药物相关知识的宣讲, 通过多方努力, 促进我院抗菌药物使用更趋于科学、安全、有效、规范、合理、经济[9,10]。在降低患者的经济负担、避免医药资源的浪费的同时, 控制医院感染发生、减少耐药性的产生。
参考文献
[1]卢岩, 张绣月.神经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对照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7, 17 (6) :720-724.
[2]郭淑玲, 白晓玲, 谭正碧.体外循环围手术期抗菌药使用回顾性分析[J].药物流行病学杂质, 2008, 17 (3) :187-188.
[3]于汉华, 万雄飞, 刘红华, 等.清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干预前后对比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12, 32 (21) :1763-1765.
[4]徐振东.腹部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影响因素分析[J].2014, 27 (11) :227.
[5]林秀娟, 陈庆群.Ⅰ、Ⅱ类手术切口术前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J].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3, 4 (8) :146-147.
[6]赵春霞, 王卫军.我院Ⅰ、Ⅱ类切口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分析[J].医药前沿, 2013, (8) :364.
[7]赵兴.Ⅰ、Ⅱ类切口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合理用药干预性研究[D].天津:天津医科大学, 2008.
[8]王家红, 吴鲜锋, 吴岚岚.Ⅰ、Ⅱ类手术切口术前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J].临床护理杂志, 2012, 11 (3) :47-50.
[9]王爱英.临床药师干预前后普外科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对比研究[J].药品评价, 2015, 12 (20) :33-36.
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自查报告 篇5
根据大丰市卫生局、大丰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大丰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大丰市农业委员会联合下发的《关于在全市开展抗菌药物联合整治工作的通知》(大卫〔2011〕 52号)的有关要求,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对我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了自查,请将具体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我院在抗菌药药物使用中存在以下不合理现象:、抗菌药物使用率过高,联合用药率过高。抗菌药物使用应根据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及药物到达感染部位的浓度来选择合适的药物, 致病菌尚未明确或病情危急时, 可根据感染的部位及患者的年龄、病史、临床特征等进行经验治疗。经验性的治疗方案是以各种感染常见致病菌的种类及其目前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为基础制定的, 并非个人经验。单纯的病毒感染、非感染所致的发热不应选用抗菌药物。然而, 抗菌药物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使用率过高的现象比比皆是。我院在相关文件精神指导下,今年对抗菌药物使用进行了严格控制,目前使用率有了明显下降,但仍然达到40 %左右,与目前相关要求仍有一定差距。
2、无指征和预防用药过多。临床工作中,无论门诊还是住院患者, 都存在抗菌药物应用比例偏高的现象, 医师掌握抗菌药物应用的适应证过宽,有的甚至缺乏应用指征, 抗菌药物被滥用。如在门诊或急诊,即使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也较广泛地应用抗菌药物;有的临床医师一旦发现患者有发热现象, 便开始应用抗生素, 既不查询发热原因, 也不做相应病原检查。事实上, 这不但违反临床诊疗常规,也违反了合理用药原则。
3、由于缺乏病原微生物检测, 医师选用抗菌药物时,往往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4、围手术期用药过多、起点过高、外科手术抗菌药物使用率过高,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三代头孢菌素类较多, 甚至在没有任何严重感染指征的情况下。手术患者抗菌素使用率过高,外科系统手术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几近为 100 % , I类切口联用抗菌药物率也相对较高。
4、给药方式和剂量存在问题。目前我院抗菌药物给药方式以静脉给药者比例较高为主,这说明抗菌药物给药方式非常不合理。在使用剂量方面,大剂量、超剂量现象屡见不鲜,大剂量、超剂量的使用, 不
仅造成患者的经济负担, 更会给患者身体带来严重的危害。
二、对策
我国卫生部 2004年公布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出台,意味着临床医师对抗菌药物的使用有了遵循依据。为了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有效地控制感染, 避免菌群失调及防止药物的毒副作用, 加强抗菌药物的使用规范化,提高医疗质量,降低药品不合理支出费用, 必须加强以下工作
1、对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管理。将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纳入医院医疗质量管理, 加强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监察、处方审核、分级管理及医生使用权限;尽可能确立病原学诊断,正确选用抗菌药物;熟悉选用药物的适应证、抗菌活性、药动学和不良反应;
2、切实加强临床医师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宣传教育与知识培训, 让医师掌握抗菌药物抗菌谱、适应证、禁忌证、联合使用及预防使用的指征、细菌学、药效学、药动学、药物经济学等相关知识;建立完善的细菌耐药监测系统及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网络;
3、加大媒体宣传力度, 让全民意识到滥用抗生素的危害,切实做到抗生素合理应用。
4、结合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和新农合,切实加强合理用药的考核工作
三龙中心卫生院
抗菌药物在我院儿科门诊使用分析 篇6
关键词 儿科 抗菌药物 门诊 分析
抗菌药物是临床治疗感染性疾病的首选药物。目前抗菌药物的滥用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儿科尤为严重。因此,安全、有效、经济、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已成为儿科临床的首要问题。现就儿科2011年1~8月906张处方中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资料与方法
随机抽取2011年1~8月906張儿科门诊处方,从中选取含抗菌药物的处方进行统计分析,调查抗菌药物处方的比例、各种抗菌药物的使用频率、联合用药、不合理方面等情况。
结 果
抗菌药物的处方比例:在906张处方中,使用抗菌药物处方521张(57.51%),其中单用、二联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385张和136张,使用率分别为73.90%、26.10%。
抗菌药物的种类和频率:在521张抗菌药物的使用处方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青霉素类,其次为头孢类、大环内酯类。这与儿童生理特性和儿童病种基本相吻合,抗菌药物的使用较为合理。
抗菌药物联合用药情况:在联合用药中以青霉素类加头孢类多见,其次为头孢类加大环内酯类。青霉素类以注射用青霉素钠为主,头孢类以注射用头孢曲松钠为主。
讨 论
不合理方面主要反映在药物的用法、用量、药物相互拮抗等方面。在521张含抗菌药物的处方中有一半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普通的上呼吸道感染,80%~90%是病毒感染,而处方中大约30%以上使用了抗菌药物。将抗菌药物作为治疗性或预防性使用是不妥的,它不仅引起抗菌药物的滥用,而且还引起耐药菌株的出现。还有可以口服或肌肉注射给药的,采用了静脉给药,从而增加了不良反应的发生。在用量不当方面,如头孢曲松钠大多按100mg/(kg·次)给予,剂量过大,则血中药物浓度过高,不良反应增加。阿奇霉素与阿莫西林同服,一类为快速抑菌剂,一类为快速杀菌剂,两者合用会产生拮抗作用,从而降低疗效。
以上资料显示,我院儿科抗菌药物的使用率57.51%。与卫生部提出的要求相比,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说明我院儿科抗菌药物使用率偏高,目前药物治疗仍以抗菌药物为主。抗菌药物单用73.90%,两联用药26.10%,从一个侧面反应我院儿科医师用药较为谨慎,用药基本合理。我院儿科门诊就诊人员流动量少,广谱高档抗菌药物使用不多,减少了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同时减轻了患儿家长的经济负担,但不合理用药情况依然存在。抗菌药物的使用应该严格按照卫生部2004年制定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及《抗菌药物儿科临床合理应用指导意见》[1],对儿科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进行规范,明确用药指针,根据病原学诊断和药敏试验有针对的选择药物,避免抗菌药物的滥用。但目前,经验治疗仍是门诊通行的治疗模式。抗菌药物的大量使用,可引起二重感染和细菌耐药性的产生,不仅造成浪费,而且增加了感染性疾病的治疗难度,也是引起医源性感染的主要因素。因此,树立合理用药的观念,提高医务人员对合理用药的认识,需要通过每一个医师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预防使用抗菌药物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2006年10~12月的出院病历, 涉及科室为手术科室和非手术科室各8个, 共计16个;每月每科抽取10份病历, 合计480份。
1.2 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分析方法, 对每份入选病历逐项填写自行设计的住院历抗菌药物使用调查表, 具体项目包括:科室、抗菌药物使用情况、预防性用药、治疗性用药、病原学检测情况等。
根据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1]、《医院感染管理规范》[2]、药品说明书及文献资料, 采用电子表格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480份病历中, 有371例使用了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使用率为77.29%。其中, 预防性用药235例, 占抗菌药物使用的63.34%;治疗性用药为136例, 占抗菌药物使用的36.65%;在本次调查的治疗性用药病历中, 有94例进行了病原菌培养检测, 检测率为69.11%。各科室具体用药情况见表1。
3 讨论
3.1 抗菌药物使用率偏高
本次统计调查结果表明, 我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的平均使用率为77.3%, 超过了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抗菌药物使用率标准 (低于50%) , 尤其是手术科室抗菌药物使用率高达90.8%, 远高于标准值, 当然, 这也与其术前及术后预防用药有关, 但也不乏滥用因素的存在。
3.2 抗菌药物使用不规范
本次统计病历病原学检查检测率平均值为69.11%, 虽然符合《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所要求的70%的标准值, 但从病历分析患者用药做病原学检查情况看, 大部分是因用各种抗生素药物效果不佳而做的, 而且, 部分手术科室病原学检测率为0, 说明我院抗菌药物使用有待规范。
3.3 预防用药比例过高
预防用抗菌药物应有严格指征, 如:对可能污染手术以及手术感染将导致严重后果的外科手术才需要使用抗菌药物预防应用 (如结肠手术、关节置换手术等) , 手术预防用药的时间不宜过早过长, 一般应在麻醉诱导时开始, 术后用药时间不超过48 h。但临床情况却非如此, 统计结果显示, 手术科室预防性用药比例过高, 个别科室甚至达100%, 大部分手术, 无论切口类别、切口大小、手术时间长短都在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 且用药时间控制在48 h之内者不多。虽然手术科室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预防感染的作用已得到充分肯定, 但无适宜指征的预防性用药情况的存在, 仍是造成预防性用药比例过高和易产生耐药菌感染的原因之一。
卫生部颁布实施的《抗菌药物使用指导原则》已就细菌性感染的治疗原则、预防应用抗菌药物原则、制定合理用药方案及管理进行阐述并提出了要求, 它对指导我国医师抗菌药物的应用, 规范我国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用药行为, 进一步提高抗菌药物的治疗效果, 降低不良反应、减少药源性疾病发生率, 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提升临床药物治疗水平, 确保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降低不合理医药费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卫生部,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总后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Z].卫医发[2004]285号, 2004.
预防使用抗菌药物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4年1月~2015年12月本院耳鼻喉科收治的先天性耳聋需行人工耳蜗植入术患儿70例 (70份病历) 。男30例, 女40例;年龄2~16岁, 平均年龄 (4.07±2.72) 岁, 平均住院时间 (12.31±2.46) d, 入院后术前待术时间平均 (3.37±1.61) d。
1.2 方法
对患儿病历资料进行分析, 逐项记录并统计患儿一般情况, 包括姓名、性别、年龄、临床诊断、住院时间、基础疾病、手术名称、手术日期、手术持续时间、出血量、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包括药物名称、用法用量、疗程、用药时机) 、切口愈合情况等。参考药品说明书、相关法律法规及治疗指南制定合理性评价标准对人工耳蜗植入术围手术期用药合理性进行分析和评价。评价内容包括药物品种选择、给药时机、给药途径、溶媒选择、用法用量、用药疗程、联合用药情况。见表1。
注:a表示青霉素过敏不宜选用头孢类时可选用克林霉素;Ⅱ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疗程一般为24 h
2 结果
2.1 药物品种选择
70例患儿中, 围手术期均使用抗菌药物, 其中有5例合并上呼吸道感染, 1例切口感染, 1例双耳分泌性中耳炎、慢性鼻窦炎, 1例泌尿系感染。选用药物涉及5个品种, 包括头孢类、大环内酯类;首次选用的抗菌药物分别是:47例 (67.14%) 选用头孢呋辛钠, 21例 (30.00%) 选用头孢他啶, 2例 (2.86%) 选用头孢曲松钠。70例均未选用头孢唑啉, 约70%选用头孢呋辛钠, 选用合理;选用头孢他啶或头孢曲松钠, 均属于选用起点相对较高。
2.2 给药时机
70例患儿中, 术前30 min~1 h给药63例 (90.00%) , 术前>2 h给药6例 (8.57%) , 术后给药1例 (1.43%) 。
2.3给药途径及用法用量70例患儿住院期间均采用静脉滴注给药, 出院后采用口服剂型。预防使用头孢呋辛钠单次给药剂量为0.375~1.500 g, 给药频次为2次/d;溶媒均选用0.9%氯化钠注射液, 首次 (术前30 min~1 h给药) 溶媒体积13例为50 ml, 24例为100 ml, 1例为250 ml, 9例未注明溶媒体积;继续用药溶媒体积均为100 ml。预防使用头孢曲松钠单次给药剂量为0.5~1.0 g, 给药频次为2次/d;溶媒均选用0.9%氯化钠注射液, 首次以及后续用药溶媒体积均为100 ml。预防使用头孢他啶单次给药剂量为0.5~2.0 g, 给药频次为2次/d;溶媒均选用0.9%氯化钠注射液, 首次以及后续用药溶媒体积均为100 ml。人工耳蜗植入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用法用量不当情况见表2。阿奇霉素、头孢克肟干混悬剂用法用量均按照说明书规定执行。
2.4 给药疗程
70例患儿中, 有62例属于预防用药, 疗程普遍过长, 均超过72 h, 住院期间平均用药时间 (8.53±2.16) d, 出院带药的用药时间平均 (6.69±2.75) d。
2.5 联合用药情况
70例患儿住院期间大部分选用一个抗菌药物, 少数由于过敏或者合并感染等原因更换抗菌药物。联合用药1例, 应用“头孢他啶+阿奇霉素”:患儿术前常规预防性用药, 选用药物为头孢他啶, 术后合并上呼吸道感染, 联合使用阿奇霉素, 属于治疗用药。
2.6 预防用药合理性综合评价
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62例, 给药时机及给药途径均合理 (100.00%) ;预防用药品种选择适宜44例 (70.97%) , 单次剂量适当50例 (80.65%) , 溶媒体积合理12例 (19.35%) ;给药疗程均>72 h, 24 h内停药率为0。
3 讨论
围手术期是围绕手术的一个全过程, 从患儿决定接受手术治疗开始, 到手术治疗直至基本康复, 包含术前、术中和术后的一段时间, 又称手术全期。在本院行人工耳蜗植入术患儿, 入院后待术时间一般为2~3 d, 进行术前常规检查, 术后一般7~9 d即办理出院。根据文献报道[5], 人工耳蜗植入术是风险相对较少、较为安全的手术。李玉洁等[9]对全国51家医院施行的1396例人工耳蜗植入术围手术期并发症进行多中心大数据的统计分析, 发现受术者围手术期均未出现感染不愈的并发症, 但文中未涉及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本文针对本院人工耳蜗植入术围手术期使用抗菌药物进行分析, 情况如下。
3.1 抗菌药物使用指征及选用品种
根据2013版指南, 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属Ⅱ类切口, 围手术期应常规使用抗生素, 手术准备、全身麻醉准备和术前用药同其他手术[4]。皮肤携带的致病菌多数是革兰阳性球菌, 围手术期预防用药原则上应该选用广谱、杀菌、安全及价廉的药物。由于有关的指南及文献均未明确规定人工耳蜗植入术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品种, 因此, 参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国卫办医发 (2015) 43号, 简称“《指导原则》”], Ⅱ类切口属于可能污染的切口, 可以选用抗菌药物, 如头孢唑啉、头孢呋辛等。本院人工耳蜗植入术围手术期均应用抗菌药物, 其中属于预防性用药62例, 由于患儿年龄偏小, 平均年龄约4岁, 以2、3岁小儿为主, 肝肾功能发育尚未完善, 选用第二代头孢菌素头孢呋辛钠作为预防用药, 对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均有较强的抗菌活性, 肾毒性较第一代头孢菌素小, 在外科手术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中具有循证医学证据, 因此选用适宜;但仍存在单次剂量过大、日使用次数较少及溶媒体积过大等问题。头孢呋辛钠属于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 其抗菌效果取决于药物在组织中的浓度维持在最低抑菌浓度以上的持续时间, 故须一天多次给药以保证药效。所有病例头孢呋辛钠的用法均为2次/d, 正确的用法应该是每6~8小时一次;单次剂量需根据小儿的体重进行计算, 因剂量增大不仅未能加强杀菌作用, 反而使毒副作用加重。部分病例选用头孢曲松钠及头孢他啶, 选用药物起点较高。
3.2 预防用药时机
预防用药给药时机极为关键。肌内注射或静脉给药, 头孢呋辛钠血清半衰期为70 min;肌内注射达峰时间为30~45 min, 静脉滴注后约20 min即可达到血药峰浓度, 故最好在术前30 min或麻醉开始时给药, 以保证发生污染前血清及组织中药物已达有效浓度[12]。如在术前>2 h给药, 则药物已消除≥50%, 难以达到有效血药浓度。人工耳蜗植入术手术时间一般为2~3 h, 一般不须术中追加抗菌药物。
3.3 预防用药疗程
鉴于2003版指南中未涉及预防用药疗程, 王正敏等[13]专家在《人工耳蜗植入工作指南 (上海暂行方案) <续>》一文中提到“为预防感染发生, 术中即可开始使用抗生素, 术后使用7~10 d”。本院临床医师参照此方案, 接受人工耳蜗植入术患儿住院期间预防用药疗程一般约为8 d。但参照2015年《指导原则》, 清洁-污染手术预防用药时间为24 h, 因此, 人工耳蜗植入术预防用药疗程7~10 d值得商榷。预防用药时间过度延长并不能进一步提高预防效果, 且预防用药时间>48 h, 耐药菌感染机会增加[12], 因此, 应准确把握好用药疗程, 尽量控制在24 h以内。
3.4 带术溶媒体积
参照2015年《指导原则》, 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采用静脉输注, 应在皮肤、黏膜切开前0.5~1.0 h内或麻醉开始时给药, 在输注完毕后开始手术, 因此, 溶媒体积大小关系到抗菌药物能否在规定的时间内输注完毕, 才能保证手术部位暴露时局部组织中抗菌药物已达到足以杀灭手术过程中感染细菌的药物浓度。由于手术患儿年龄偏小, 平均年龄 (4.07±2.72) 岁, 因此, 静脉滴注速度不宜过快, 参照有关文献资料[12], 婴幼儿、学龄前儿童静脉滴注速度分别为15~20滴/min、20~30滴/min, 以滴管滴出20滴相当于 (1.0±0.1) ml为标准, 50 ml的溶媒体积按15~30滴/min静脉滴注速度, 需要时间约为33~66 min。因此, 在皮肤、黏膜切开前0.5~1.0 h内或麻醉开始时给予50 ml的溶媒体积比较恰当, 必要时根据药物、患儿体重、尿量、心率等指标, 进行灵活调整。
预防使用抗菌药物 篇9
关键词: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
Ⅰ类切口手术也叫清洁手术, 即手术野为人体无菌部位, 局部无炎症、无损伤, 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的手术。手术野无污染, 通常不需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本文通过对239例Ⅰ类切口手术病例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 探讨我院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现状及合理使用情况, 并对存在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和措施。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采用2010年7月至2010年12月我院归档的Ⅰ类切口手术239例, 年龄平均43 (1~78) 岁, 其中男127例, 女112例。涉及的手术有颅脑手术、颈部外科 (含甲状腺) 手术、乳腺手术、腹外疝手术、应用人工植入物的骨科手术 (骨折内固定术、关节置换术) 等。
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指征[1]: (1) 范围大、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的手术; (2) 手术涉及重要脏器, 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 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眼内手术等; (3) 异物植入手术, 如人工心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 (4) 高龄或免疫缺陷者等高危人群。
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方法[1,2]:在术前0.5~2h内给药, 或麻醉开始时给药, 使手术切口暴露时局部组织中已达到足以杀灭手术过程中入侵切口细菌的药物浓度。如果手术时间超过3h, 或失血量大 (>1500mL) , 可手术中给予第2剂。抗菌药物的有效覆盖时间应包括整个手术过程和手术结束后4h, 总预防用药时间一般不超过24h, 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h。
1.2 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 对我院2010年7月至2010年12月归档的Ⅰ类切口手术分别按照是否有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指征、是否术前0.5~2h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用药时间等方面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指征情况
239例Ⅰ类切口手术, 根据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指征的条件判定, 87例有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指征 (36.4%) , 152例无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指征 (63.6%) 。
2.2 术前0.5~2h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情况
2.2.1 87例有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指征的Ⅰ类切口手术, 术前0.5~2h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38例, 占用药指征的43.7% (38/87) ;术前0.5~2h无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49例, 占用药指征的56.3% (49/87) 。
2.2.2 152例无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指征的Ⅰ类切口手术, 130例预防使用抗菌药物, 占无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指征的85.5% (130/152) ;2 2例无预防使用抗菌药物, 占无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指征的1 4.5% (22/152) 。
2.2.3 130例无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指征但预防使用了抗菌药物的Ⅰ类切口手术, 术前0.5~2h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55例, 占42.3% (55/130) ;术前0.5~2h无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75例, 占57.6% (75/130) 。
2.2.4 217例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Ⅰ类切口手术术前0.5~2h预防使用抗菌药物93例, 占42.9% (93/217) , 术前0.5~2h无预防使用抗菌药物124例, 占57.1% (124/217) 。
2.3 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情况
2 3 9例Ⅰ类切口手术, 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2 1 7例, 占9 0.8% (217/239) , 无预防使用抗菌药物22例, 占9.2% (22/239) 。
2.4 抗菌药物品种的选择情况
参照卫办医政发[2009]38号文《常见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表》及文件要求, 按要求选用抗菌药物为83例, 占使用抗菌药物病例的38.2% (83/217) ;未按要求选用抗菌药物为134例, 占使用抗菌药物病例的61.8% (134/217) 。
2.5 预防用药时间情况
2.5.1 8 7例有预防用药指征的用药时间分布情况, 术前预防用药1次的8例, 占13.8% (12/87) ;用药不超过24h的23例, 占26.4% (23/87) ;2~4d的43例, 占49.4% (43/87) ;4~6d的8例, 占9.2% (8/87) ;6d以上的5例, 占5.7% (5/87) 。
2.5.2 130例无预防用药指征而使用抗菌药物的用药时间分布情况, 术前预防用药1次的15例, 占11.5% (15/130) ;用药不超过24h的26例, 占20.0% (26/130) ;2~4d的73例, 占56.2% (73/130) ;4~6d的12例, 占9.2% (12/130) ;6d以上的4例, 占3.1% (4/130) 。
2.5.3 217例预防使用了抗菌药物的用药时间分布情况 (其中包括有用药指征及无用药指征但使用了抗菌药物的所有病例) , 术前预防用药1次的27例, 占12.4% (27/217) ;用药不超过24h的45例, 占20.7% (45/217) ;2~4d的116例, 占53.5% (116/217) ;4~6d的20例, 占9.2%20/217) ;6d以上的9例, 占4.1% (9/217) 。
3 讨论
2011年世界卫生日的主题是“抵御耐药性—今天不采取行动, 明天就无药可用”。细菌耐药性已经成为全球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随着抗菌药物各个领域的广泛使用, 细菌的耐药性也在不断增强。近年来, 部分国家和地区甚至出现了对几乎所有抗菌药物耐药的多重耐药细菌。如果不采取紧急的纠正和预防行动, 世界将面临无抗菌药物可用的情况。转变错误的用药观念, 纠正错误的用药行为, 摒弃错误的用药习惯, 切实减少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 并使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成为全社会的广泛共识, 自觉地抵制抗菌药物的滥用。卫生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 规范医务人员用药行为, 推进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本文通过对239例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情况分析表明:能够按照预防用药指征、用药品种、用药时间等条件恰当地使用抗菌药物的病例25例, 占全部病例的10.5% (25/239) ;用药时间较合理的72例, 占使用抗菌药物病例的33.2% (72/217) ;无预防用药指征且未使用抗菌药物的22例, 占全部病例的9.2% (22/239) ;根据用药指征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合计45例 (25+22) , 占全部病例的18.8% (45/239) 。综合以上数据, Ⅰ类切口手术能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比例较低, 无指征而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比例较高, 根据手术类别合理选用抗菌药物品种的比例较低, 预防使用抗菌药物超过规定时间的较多。
究其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不能合理用药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对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知识学习不透彻, 不能恰当地使用抗菌药物; (2) 对引起Ⅰ类切口手术感染的途径了解不够, 害怕术后发生感染; (3) 知识陈旧, 按过去的用药方法用药; (4) 不能准确把握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指征, 扩大了预防使用抗菌药物范围。
当前, 医疗机构寻找如何有效、合理、安全地使用抗菌药物, 从而减少耐药性菌株的发生率的有效途径势在必行。综合我院的形势, 提出如下处理问题的措施或建议: (1) 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及卫办医政发[2009]38号文等有关抗菌药物知识的学习, 准确把握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指征、用药方法、用药时间、选药品种等; (2) 学习掌握引起Ⅰ类切口手术感染的途径、引起感染的常见细菌; (3) 对《常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表》中抗菌药物品种的药理知识进行学习, 以便了解选用该药的原因; (4) 在不能确定用药指征时, 要勇于向上级医师及业务能力强的医师请教; (5) 医院要积极组织抗菌药物相关知识的学习, 不断提高临床医生抗菌药物使用能力; (6) 医院加大临床合理用药的监督检查, 对不合理用药的典型进行谈话教育、通报批评、暂停执业、调离临床工作岗位等措施。
参考文献
[1]卫医发[2004]285号文.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S].2004.
预防使用抗菌药物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 从我院病案室抽调2012年4—10月清洁手术患者出院病历, 共635份。将患者的病历号、性别、年龄、住院时间、住院科室、住院天数、手术名称、切口类别、抗菌药物用药时机、抗菌药物名称、剂型、单次用量、给药途径、起止时间等信息填入预先设计好的表格内, 参照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卫生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通知》 (卫办医政发[2009]38号文件) 有关规定进行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合理性评价。
2 结果
2.1 抗菌药物使用基本情况
635例手术患者中, 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有396例, 预防用药率62.36%, 其中单用抗菌药物363例, 占91.67%, 二联使用抗菌药物33例, 占8.33%, 无三联、四联使用抗菌药物的病例。给药方式全部为静脉给药, 有2例静脉给药后出院带口服药继续服用。未发现有手术部位感染病例。各种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见表1。
2.2 抗菌药物用药时机
术前2~24 h用药者6例 (1.52%) , 术前0.5~2h用药者298例 (75.25%) , 术后用药者92例 (23.23%) , 有2例手术时间超过3h的病例, 无术中追加抗菌药物记录。
2.3 抗菌药物使用时间
持续用药时间≤24h的96例 (24.24%) , 24~48h的69例 (17.42%) , ≥48h的231例 (58.33%) , 预防用药患者手术后用药时间为1~14d, 平均3.6d。
2.4 抗菌药物使用种类
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有396例患者中, 抗菌药物品种涉及6大类12种, 各类别用药频率及构成比详见表2。
3 讨论
3.1 清洁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适应证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明确规定, Ⅰ类切口手术野无污染, 通常不需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 只有在下列情况时才考虑预防用药: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手术涉及重要脏器;异物植入术;高龄或免疫缺陷者等高危人群[1]。抗菌药物对预防手术后感染的作用无需质疑, 但并非所有手术都需应用。一般清洁切口在注意严格无菌技术及细致的手术操作下, 大多无需应用抗菌药物。本次调查显示, 我院635份病历中62.36%的患者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 远远超过了卫生部规定的清洁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比例不超过30%的标准。这说明我院医生在清洁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指证把握方面存在明显扩大情况, 这可能是因为部分医生和患者对抗菌药物的依赖性, 以及当前的医疗环境使医生担心不予用药或短时间用药, 一旦发生感染害怕造成医疗纠纷, 因而把抗菌药当作保驾药[2]。
3.2 预防用药的时机和用药时间
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有关专业指南中对清洁手术围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明确规定[1,3,4]:应在术前0.5~2h内给药, 或麻醉开始时给药。如果手术时间超过3h, 或失血量大于1500ml, 可在术中给予第2剂, 总的预防用药时间一般不超过24h, 必要时延长至48h。手术时间较短 (<2h) 的清洁手术, 术前用药一次即可。过早给药会造成术中体内药物浓度不足而达不到预防感染的目的, 而术后给药由于错过了细菌发生污染或定植的时间, 同样难以达到预期目的。
本次调查的病例中, 术前0.5~2h用药的患者占预防用药患者的75.25%, 高于王永玲等[5]的调查结果。但仍有24.75%的患者是在术前2h之前或术后开始给药的, 不在预防手术感染的最佳时机内;有2例手术时间超过3h的病例, 未发现手术中追加给药的记录。用药时间最长的1例达14d。由此可见, 在清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方面存在给药时机选择不当, 预防用药时间过长。有资料显示, 围术期长期大量应用抗菌药物并不能进一步降低术后伤口感染率, 反而可能增加细菌耐药, 既增加患者经济负担, 又造成医疗资源不必要的浪费[6]。
3.3 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品种选择
Ⅰ类切口手术主要以预防手术切口感染为主, 应针对金葡菌、表葡菌等选用药物, 首选杀菌剂且必须符合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调查发现普遍存在选药起点高的现象, 卫生部38号文件中《常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表》明确指出“头颈外科手术、乳房手术、一般骨科手术和腹外疝手术预防用药应选择第一代头孢菌素”, 而调查样本中, 第一代头孢菌素使用率仅为1.17%, 而且所选药物多为价格比较昂贵的抗菌药物, 这无疑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卫生部38号文件已明确指出要严格控制氟喹诺酮类作为外科围术期预防用药, 必须严格掌握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临床应用指征, 加强管理, 除泌尿系统外, 不得作为其他系统的外科围术期预防用药, 而本调查仍有3例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作为清洁手术预防用药。克林霉素磷酸酯是抑菌剂类抗菌药物, 不宜作为预防用药首选, 只是在β-内酰胺类药物过敏时作为二线药物备选, 而此次调查发现有27例使用了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液, 有一部分是与头孢菌素类联合使用。氨基糖甙类抗菌药物主要针对革兰氏阴性菌, 与预防用药的目的不符, 而且其主要不良反应为耳毒性、肾毒性和神经肌肉阻滞作用, 已经接受过肌肉松弛药的患者更易发生, 一般应禁用[7], 因此, 选择氨基糖甙类作为一类切口手术的预防用药不合理。
3.4 联合用药
Ⅰ类切口手术无需联合使用抗菌药物。本次调查结果显示, 有33例 (占8.33%) 联合用药, 如头孢菌素类+硝基咪唑类、头孢菌素类+林可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大环内酯类, 因不属于严重感染或多种细菌感染, 属无指征联合使用抗菌药物。
本调查结果显示, 我院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与之前相比有了很大进步[8], 尤其是甲状腺手术、乳腺手术、疝气修补术、脂肪瘤切除术等, 绝大多数都可以做到不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 用药时间也已经明显缩短, 说明自从卫生部实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以来, 在我院领导和相关部门的积极干预下, 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比之前规范了很多, 但是仍存在用药指征把握不严、抗菌药物选择不合理、用药时间过长等问题, 因此, 应继续加强清洁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 制定手术切口预防行使用抗菌药物规范, 细化临床路径, 采取切实有效的干预措施, 以达到合理用药、减少耐药菌的出现、节约医疗资源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卫生部,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总后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S].卫医发[2004]285号.
[2]王惠珍, 吕淑容.某院清洁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调查[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2012, 11 (1) :72-73.
[3]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 中华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指南[J].中华外科杂志, 2006, 44 (23) :1594.
[4]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S].卫办医政发[2009]38号.
[5]王永玲, 王清理, 张建华, 等.Ⅰ类清洁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调查[J].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 2012, 9 (1) :43-45.
[6]肖秀红, 徐凤琴, 陈丽蓉, 等.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的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7, 17 (3) :320-321.
[7]陈新谦, 金有豫, 汤光.新编药物学[M].1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70.
预防使用抗菌药物 篇11
[关键词] 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 R978.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02-85-02
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irrational use of antibiotics in our hospital
YUAN Sujuan
Department of Pharmacy Section,the People's Hospital of Peixian County,Peixian 2216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he purpose of investigation, analysis of our hospital irrational use of antibiotics and to develop appropriate countermeasures to prevent it. Methods 2010 randomly selected hospital outpatient prescription 2000 subjects,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Results 2000 outpatient prescriptions in 1123 the use of antimicrobial prescriptions,outpatient antimicrobial drug use was 56.15%,antimicrobial drug use three high and one low is very prominent,including irrational use of antimicrobial agents 300,accounting for 26.71%. Conclusion Unreasonably high rate of antibiotic treatment of clinical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Key words] Antimicrobial agents;Unreasonable use;Analysis
临床中许多患者都涉及感染,因此抗菌药物的发现挽救了无数患者的生命,但是近些年来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导致了大量耐药菌株的产生及严重的不良反应,使更多的抗菌药物无效,还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重视[1]。为了解笔者所在医院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笔者随机抽查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门诊各科处方2 000张并加以分析,现报道如下。
1 抗菌素药物应用现状及分析
1.1 抗菌药物使用率高
随机抽取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门诊各科处方2 000张,进行调查分析。2 000张门诊处方中使用抗菌处方1 123张,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率为56.15%,抗菌药物使用三高一低问题十分突出,其中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300张,占26.71%。从本次随机抽查结果中得知,笔者所在医院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率为56.15%,远远高于世界卫生组织(WHO)30%的标准。有些患者抵抗力低,病情变化快,家属和医护工作者都希望尽快能控制病情变化,门诊患者静脉滴注概率很高,所以使用抗菌药物的机率也很高。每个科室使用抗菌药物的概率不一样,一般来说,急诊和内科使用抗菌药的机率就比较高,口腔科、皮肤科使用的几率相对比较少,多数为静脉滴注,应予以重视,加强相关的管理。
1.2 抗菌藥物联用率高
一般认为,抗联合用药只需二联,对于三联或四联抗菌药物或更高的需要严格控制[2]。本次随机抽查到了7张三联处方,占不合理处方的2.3%,分别是:(1)罗氏芬注射液、甲硝唑注射液和依替米星注射液;(2)头孢克洛胶囊、左氧氟沙星和甲硝唑缓释片;(3)克拉霉素片、甲硝唑缓释片和阿莫西林分散片;(4)头孢米诺注射液、甲硝唑注射液和罗红霉素分散片;(5)头孢硫脒注射液、阿洛西林钠注射液和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分散片;(6)头孢西丁注射液、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和头孢克洛缓释片;(7)头孢美唑钠注射液、甲硝唑注射液和头孢克肟片。这几个处方分别用于治疗胃炎、宫颈炎、胃炎、盆腔炎、淋巴结肿大、腹痛。
1.3 抗菌药物更换使用率高
对于现今有相当多的患者出现频繁的更换使用抗菌药物,如为上级医生查房而更换抗菌药物,依据药敏试验而更换抗菌药物,还有一部分甚至是医生毫无依据更换抗菌药物特别是毫无意义的同类抗菌药物之间更换[3]。这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据统计,呼吸内科72 h抗菌药物更换率为83.20%,外科72 h抗菌药物更换率为28.61%[4]。
1.4 药敏试验送检率低
目前,笔者所在医院的药敏送检率相比全国的水平要低的多,本次调查呼吸内科药敏试验送检率只有7.70%,外科药敏试验送检率为8.26%[5]。主要原因是目前笔者所在医院临床上还是以经验用药为主,只有少数病例是依据药敏试验结果使用抗菌药物,细菌学诊断送检率则更低[6]。对于呼吸病房来说,药敏试验显得尤为重要,据报道,呼吸病房细菌感染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对于各种药物的耐药率都比较高,如头孢他定达到27%,环丙沙星则达到了41%以上。
1.5 其他不合理应用情况
1.5.1 用药档次高 目前,还有少数医生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滥用抗生素,不合理的使用抗生素,常以小病大治,既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又造成抗生素严重浪费。
1.5.2 给药途径单一 笔者所在医院目前的给药途径还显得单一,大多数选用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采用了静脉滴注,按照原则来说,使用抗菌药物治疗时,能口服而不注射,能注射而不输液。虽然输液效果好,速度快,但是容易引发输液反应。所以临床要依据实际情况来确定给药途径。
1.5.3 口服药物用法不妥 现在好多患者在服用抗生素类药物时,存在药物用法不合理的情况,一般都存在服用剂量过高、次数不对等问题。如氧氟沙星片1次1片,Bid,正确应为1次2片,Bid;头孢他美酯胶囊1次1片,Tid,正确应为一次2片,Bid;甲硝唑缓释片1次1片,Bid,正确应为1日1片;阿奇霉素分散片1次4片,Tid,正确应为1次4片,Qd;芦氟沙星片1次2片,Bid,正确应为1日2片;头孢克肟片1次3片,Tid,正确应为1次2~4片,Bid;头孢拉定片(0.25 g/片)1次4片,Tid,正确应为1次2片,Tid。
2 对策
抗菌药物是临床应用中最广泛的一类药物,安全、合理的使用对于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上分析显示,笔者所在医院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需提高抗菌药物的用药效果。针对以上的问题,可以采取以下的措施:让全体医务人员知道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重要性,从而选择合理的给药方案和途径;医务工作者要不断学习,丰富用药经验,掌握合理用药的方法,尽量减少抗菌药物的滥用及不正确的联合用药;定时对用药情况组织调查,对不合理用药加以防范和纠正,并进行用药咨询和督查,提高医院的用药水平[7]。
[参考文献]
[1] 崔晓军,张晓曼.处方中存在的不合理用药问题[J].中国医药导报,2011,8(1):166-167.
[2] 任南,徐秀华,吴安华,等.医院感染横段面报告[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2(1):11-14.
[3] 周京辉,曾志涛,何柳君.我院18300张门急诊处方不合理用药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0,7(34):108-109.
[4] 郑利先,陈钢,罗志扬,等.呼吸病房革兰阴性杆菌耐药性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5(3):328.
[5] 崔梅,景荣芳,卢玉宏.2003~2005年海安县9家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抗菌药物分析[J].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27(4):278-281.
[6] 胡昌勤.抗生素,在滥用与质量监控之间游离[J].中国处方药,2006,12(12):21-25.
[7] 王艳丽,李丁民.抗生素在儿科的临床应用处方分析[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8,2(4):57.
[8] 崔琳.小儿抗生素的安全合理应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0,3(7):68-69.
预防使用抗菌药物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抽取我院2014年10月-2015年9月出院患者中的腹股沟斜疝修补术、甲状腺疾病手术、乳腺疾病手术、关节镜检查术、白内障手术等Ⅰ类切口手术的病历360例。
1.2 方法
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2015年版) 》 (简称《指导原则》) [3]、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通知》 (38号文件) [4], 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合理性评价标准, 遵照手术切口感染诊断标准《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试行) 》[5]。
2 结果
2.1 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使用种类分布
Ⅰ类切口 (清洁手术) , 手术不涉及炎症区, 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在360例Ⅰ类切口手术中, 随机抽查的手术种类以腹股沟斜疝修补术和甲状腺疾病手术居多, 占35.00%和31.38%, 其次是乳腺疾病手术和白内障手术。见表1。
2.2 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使用情况
在360例Ⅰ类切口手术中, 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136例占37.78%, 给药途径均为静脉滴注。药物种类涉及8类11种, 第一代头孢菌素类占34.56%, 第二代头孢菌素类占33.82%。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占前3位的分别为五水头孢唑啉33例, 头孢呋辛29例, 头孢西丁11例。见表2。
2.3 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合理性评价
在抽取的360例Ⅰ类切口手术病历中, 根据《指导原则》[3]中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的合理性评价体系, 分析患者抗菌药物不合理性应用情况统计。手术病历用药不合理性主要体现在无用药适应证、药物选择起点高、用法用量不正确、用药疗程不合理等。见表3。
3 讨论
3.1 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抗菌药物使用率
我院360例Ⅰ类切口手术中, 预防使用抗菌药物136例占37.78%, 高于卫计委30%的要求, 甲状腺、乳腺、腹外疝属于清洁小手术, 一般不需要预防用药, 我院应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围手术期预防指征的管理, 改变临床医师常规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习惯。
3.2 Ⅰ类切口手术种类分析
在抽查的手术种类分析中, 我院腹股沟斜疝修补术和甲状腺疾病手术居多, 占35.00%和31.38%。斜疝修补术是一种成熟的技术, 在我院是最常开展的一项手术, 卫计委要求:原则上不使用抗菌药物预防切口感染, 我院在腹股沟斜疝的预防抗菌药物基本不使用, 符合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的要求。白内障手术为Ⅰ类清洁手术, 在全国抗菌药物临床专项整治活动方案中未对白内障手术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作具体要求[6]。
3.3 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抗菌药物选择
Ⅰ类切口感染主要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等革兰阴性球菌引起, Ⅰ类切口手术常用的预防抗菌药物首选第一代或第二代头孢菌素[7]。严格控制喹诺酮类作为围手术期的预防用药[7]。如β-内酰胺酶抑制剂对革兰阴性菌的作用突出, 多于革兰阴性菌导致的严重感染, 不作为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8]。表2显示, 我院在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中, 五水头孢唑啉用量最多, 占34.56%, 对于手术麻醉患者来说, 选用五水头孢唑啉在用药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有所保证。目前, 我院还存在选用头孢西丁和左氧氟沙星作为预防用药的不合理现象。选择不合理抗菌药物, 会导致细菌耐药菌的产生, 增加用药风险。
3.4 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抗菌药物使用主要不合理表现
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使用药物的时机正确与否, 直接关系到预防用药的效果。给药次数:为保证药物在体内能最大地发挥药效, 杀灭感染灶病原菌, 应根据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相结合的原则给药。疗程:每隔48~72h应对抗菌药物的使用效果进行评估, 一般感染患者用药72h (重症感染48h) 后, 可根据临床反应或临床微生物检查结果, 决定是否需要更换所用抗菌药物。
3.5 加强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抗菌药物监管措施, 提高抗菌药物使用合理率
我院抗菌药物使用的监管力度, 医院成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领导小组, 根据本院院内感染病原微生物药物敏感谱等情况, 制订本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实施细则》。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专家咨询小组监控全院抗菌药物的使用。定期检查, 调查和分析全院抗菌药物使用合理性, 督促临床人员严格执行抗菌药物应用的管理制度和应用原则, 对存在问题及时提出改进措施。讨论抗菌药物使用过程中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 指导临床合理用药。临床药师定期统计分析全院及各科室的门诊、病区抗菌药物使用率、用量等, 随时掌握任何异常使用情况。定期组织医务人员, 进行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滥用与医院感染的相关性等知识的宣教, 提高全院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水平。
综上所述, 我院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总体较好, 仍然存在药物选择起点高、给药频次不合理等问题。针对我院出现的问题, 临床药师通过查房、用药监督、处方点评等方式, 干预促进抗菌药物持续改进, 使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更加合理、规范。
摘要:目的 了解医院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为持续改进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方案提供参考。方法 随机抽取医院腹股沟斜疝修补术、甲状腺疾病手术、乳腺疾病手术、关节镜检查术、白内障手术等Ⅰ类切口手术出院患者的病历360例进行分析。结果 在360例Ⅰ类切口手术中, 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136例占37.78%, 预防用第一代头孢菌素类占34.56%、第二代头孢菌素类占33.82%。结论 医院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仍然存在不合理的用药情况, 医院需结合有关规定进一步加强改进。
关键词: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分析
参考文献
[1]彭翠英, 何周康, 曹靖, 等.我院480例儿童围术期抗菌药物应用调查分析[J].儿科药学杂志, 2011, 17 (6) :35-38.
[2]刘凤阁, 陈惠清, 高青, 等.外科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使用调查结果分析[J].中华医药感染学杂志, 2011, 21 (8) :1639-1641.
[3]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2015年版) [S].国卫办医发[2015]43号.2015-07-24.
[4]卫生部.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S].国卫办医政发[2009]38号.2009-03-23.
[5]卫生部.关于印发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试行) 的通知[S].国卫办医发[2001]2号.2001-01-03.
[6]陆晓华, 刁红星, 林月娇, 等.我院564例白内障摘除术用药分析[J].中国药房, 2005, 16 (13) :997-998.
[7]马海英, 李云兰, 高晓非.513例Ⅰ类切口手术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情况分析[J].医药导报, 2010, 29 (12) :1654-1655.
【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推荐阅读:
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08-11
抗菌药物使用率07-08
住院抗菌药物使用强度10-06
抗菌药物使用排名通报08-22
特殊使用抗菌药物申请表07-29
门急诊抗菌药物使用率08-20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培训试题A卷07-23
预防性使用抗生素论文05-12
预防接种器材及冷藏设备使用管理制度10-21
预防用抗菌药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