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外渗:预防和护理

2024-09-10

药物外渗:预防和护理(精选10篇)

药物外渗:预防和护理 篇1

恶性肿瘤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 近年来有增加趋势, 静脉注射化疗药物, 是恶性肿瘤综合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化疗药物静脉渗漏发生的原因很多, 后果严重。静脉给药化疗药物外渗的发生率为0.1%~6%, 但实际工作中的发生率远高于此值。我院2004—08~2008—08共收治化疗病例520例, 现将护理过程中静脉渗漏的预防及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化疗药物外渗的预防措施

(1) 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 加强责任心:

由资深责任护士或责任组长负责操作, 由护士长进行监督, 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护理人员应本着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宗旨 要做到规范、熟练、自信, 责任护士应经常巡视病房, 观察输液情况, 如点滴是否通畅, 回血情况, 滴注速度, 穿刺部位有无肿胀, 及时倾听患者主诉, 并记录观察的内容.强刺激性药物在输注过程专人守护, 交接班时严格做到书面床头交接班。

(2) 注射部位选择:

一般应由细小静脉到大静脉, 由远心端到近心端, 忌用末梢循环差的静脉, 并采用交替注射法, 如左右上肢静脉交替使用。注射方法的选择:提高静脉穿刺的一次成功率, 避免反复穿刺。使用非损伤性溶液 (0.9%生理盐水10~20mL) 进行静脉穿刺, 以避免由于穿刺不成功而造成化疗药物外渗。妥善固定针头, 避免针头滑脱或刺破血管壁。两种化疗药物之间用等渗液快速冲洗。输液完毕, 拔针时采用指腹同时按压皮肤和血管两个穿刺点3~5min。

2 化疗药物外渗后的护理

(1) 立即停止点滴, 吸出药物;抬高患肢, 超过心脏水平面。 (2) 立即行局部封闭:常用封闭药物为0.5%的利多卡因5~10mL加氟美松5mg环形封闭或150u/mL的透明质酸酶环形封闭[1]。氮芥、顺铂用10%硫氮硫酸钠。柔红霉素用5%碳酸氢钠[2]。蒽环类药物外渗后局部用99%二甲亚砜涂敷于外渗部[3]。 (3) 局部外敷: 外渗24h内冷敷可使血管收缩, 减少化疗药物的吸收, 每次20~30min, 间断冷敷或使用退热贴外贴6~8h更换1次.对于一些禁用冷敷的药物, 如足叶乙甙、草酸铂等可采用33%硫酸镁湿热敷, 温度40~50℃, 24h持续使用[4]。坏死形成溃疡时, 可用京万红烫伤药膏涂敷患处, 每日换药一次。 (4) 渗漏24h后可使用理疗:如红外线、超短波等。并进行功能锻炼。

3 体会

化疗后根据化疗药物刺激性要求责任护士连续7d追踪观察注射部位、沿静脉走向皮肤色泽、肿胀大小、疼痛的反应。综上所述, 化疗药物的渗漏可造成患者疼痛伤残。其关键在于预防, 我们只有通过有效的健康宣教, 培训专业护理技术人员, 健全护理管理体制, 真正为患者提供安全优质的护理, 以提高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毕丽云.整体护理健康教育手册[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 2000, 355

[2]张晓云.静脉注射化疗药物外漏的临床处理体会[J].中华护理杂志, 1992, 27 (9) :449

[3]宋林萍, 赫秋莲.常见抗癌药物外渗的预防和处理[J].中华护理杂志, 2003, 38 (7) :555

[4]苗维法, 李学桐.化疗药物外渗及引起静脉炎的预防和治疗[J].齐鲁护理杂志, 2004, 9 (10) :670

药物外渗:预防和护理 篇2

尊敬的__________病人(或家属):根据您(您的家人)住院期间的疾病程度、用药情况及身体状况等,我们根据患者病情、用药情况对患者周围静脉进行了评估,病人在静脉给药过程中可能出现药物外渗等情况,特给予告知。

我们也将采取相关的措施,并希望得到您的配合。我们共同努力,尽量防止药物外渗的事件发生。防范措施:

1、接到输注易外渗药物的医嘱,治疗班护士(夜间为当班护士)在注射器或输液袋上贴上“防外渗”标识。

2、当班护士与病人或家属做好沟通,讲解外周静脉输注高危药物外渗后导致的后果,对于拒绝使用中心静脉置管者签特殊药物静脉治疗知情同意书。输液后交待注意事项,嘱病人有疼痛、肿胀等不适时需随时告知医护人员。

3、选择粗、大、直、有弹性的血管进行静脉穿刺,避开有炎症、硬结、瘢痕或皮肤病变的部位,并使用浅静脉留置针,在穿刺点远端贴水胶体透明贴保护血管。

4、高危药品使用后每15-30min巡视一次,对于一般药品(如抗生素)每小时巡视一次,并做好记录。观察穿刺处有无红、肿、热、痛,主动询问患者有无不适感,若有,立即按照流程处理。

5、注意输入药物的浓度及速度,输注前后要用生理盐水冲管(奥沙利铂前后必须用5%葡萄糖冲洗管道)。持续外周静脉给药患者应每日更换注射部位,在输入这些药物时应减慢输液速度同时应在输液过程的中间输入,减少对血管的刺激。

6、各班认真进行床头交接班。

责任护士签名:

患者签名:

患者家人签名:

与患者关系:

告知时间:

****年**月**日

药物外渗:预防和护理 篇3

【关键词】静注;化疗药物;外渗;预防;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9-0498-01

化疗指采用化学物质杀死肿瘤细胞、抑制肿瘤细胞的繁殖,从而实现治疗的方式。目前,化疗是治疗恶性肿瘤的常用手段,它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也会杀灭正常的免疫细胞和细胞,而且无法彻底根除肿瘤[1]。目前报道,化疗药物的给予途径包括口服片剂、肌肉注射、皮下注射、脊髓腔内注射,最常用的是静脉注射,它可以在数分钟内完成,也可滴注数小时,还可以多种药物同时应用,但是在给药过程中外渗发生率为0.1~6%[2],国外报道是5%,导致轻度红斑,局部疼痛、不适,皮肤溃疡,组织坏死等症状的出现,严重者可能要植皮,给医患人员造成困惑。因此,严格预防静注化疗药物的外渗,及时有效的护理措施,可以有效的防止上述情况的发生。本文选取接受静注化疗药物局部外渗的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采取认真的预防外渗的措施及护理措施,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80例静注化疗药物局部外渗的肿瘤患者,其中男47例,女33例,年龄34~67岁,平均(43±6.2)岁。80例肿瘤患者包括19例肺癌,28例食管癌,11例胃癌,9例乳腺癌,8例直肠癌,5例肝癌。针对不同患者采取不同的化疗药物进行治疗。

1.2 预防措施

1.2.1 选用肿瘤专科护士:首先,护士需明白化疗药物的作用机理和毒副反应;其次要具备专业护理能力,可以评估患者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同时要有良好的心里素质和扎实的穿刺技术,避免对患者造成机械损伤,同时可以识别是否发生药物外渗。

1.2.2 普及化疗知识:化疗前,给予患者相应的知识讲解,包括化疗方案、化疗原理、化疗的毒副作用以及相应的自我保护措施,尽量避免给药过程中出现血液回流,药物外渗的发生。

1.2.3 正确选取给药静脉:首选中心静脉作为给药途径,建立静脉通道,避开关节处,给药部位稳定,静脉弹性要好,一般选手背和手腕等部位,同时要确认可良好回流。有些患者的静脉条件欠佳,可以说服患者采用深静脉置管的方法。

1.2.4 药物浓度要适宜:不同的药物给药时间不同,并且浓度要适宜,速度不能过快,一般为3~5min注入20mL的药液。对于联合化疗的患者,应先注射刺激性强、浓度高的药物,并且用生理盐水冲洗后再注入下一种药物。

1.3 护理方法

1.3.1 化疗过程中的护理

密切观察患者的血管情况,15min左右巡视一次,询问患者的基本情况,仔细检查患者穿刺部位的皮肤是否出现红、肿及疼痛,呕吐及恶心的情况,提高警惕性,及时发现并纠正患者的不良行为避免外渗发生。

1.3.2 化疗药物外渗的初期护理

化疗过程中若出现局部外渗的情况,首先应立即停止给药,但要保留注射针头在穿刺部位,用5mL的注射器连接穿刺针,进行回抽,尽量将刚深处的药液抽吸,进而减少药物对组织的损伤;其次进行局部封闭,医护人员要根据渗出药物的量选用地塞米松磷酸钠和盐酸利多卡因做局部的皮下封闭。同时选用解毒剂,如8.4%的碳酸氢钠、阿霉索、长春新碱、10%的硫代硫酸钠等。对于多数药物渗出量较少、时间较短、损伤较小的患者,通过该护理均可缓解症状。

1.3.3 红肿、水疱的护理

对于经初期护理处理后出现红肿、水疱的患者,可采用冷敷和热敷的方法。具体步骤为(1)间断冷敷24h,每次20min,温度5℃左右,一方面可以促进局部血管的收缩减少对外渗药物的吸收,同时低温可灭活药物;(2)50%硫酸镁热敷24~48h,温度45℃左右;(3)联合25%的硫酸镁、50%的葡萄糖及VB12湿敷,同时抬高患肢48~72h以促进血液循环和对外渗药物的吸收,减少局部组织肿胀。

1.3.4 溃疡和坏死的护理

对于形成溃疡的患者要及時涂湿润烧伤膏,缓解患者疼痛,促进新皮肤的再生,修复创面,若创面愈合效果欠佳,需采用生理盐水纱布和庆大霉素交替湿敷,15min更换一次,尽量使患者创面愈合。

1.3.5 特殊护理

经上述治疗,若患者创面愈合不佳,效果不明显时,可考虑采用早期外科手术治疗,加快创面的愈合,减少患者疼痛;若是创面较大的患者就需要采用植皮的方法,以便患者更好的恢复。

2 结果

80例静注化疗药物局部外渗的患者中的21例患者例早期红肿疼痛的患者,按上述的护理方法,症状均缓解,取得了满意的疗效;38例局部红肿和水疱的患者,经过冷敷热敷,疼痛也有所缓解,临床症状得以改善,损伤皮肤逐渐愈合;20例溃疡患者,经处理后创面完全愈合,仅有1例出现局部坏死,最终采用外科手术治疗。

3 讨论

近几年来,随着肿瘤患者的增加,静注化疗药物引起的外渗现象也屡屡出现,给患者造成了极大的痛苦,严重者终身残疾。根据化疗药物对局部组织的损害程度的不同将其分为腐蚀性药物、刺激性药物和非刺激性药物[3,4]。首先,腐蚀性药物可以引起局部组织水疱、坏死、溃疡,细胞内的药液释放又可伤及周围组织、肌肉、皮肤,对于免疫力地下的患者易引发败血症和感染。这类药物主要包括:丝裂霉素、放线菌素、长春花碱、长春新碱、阿霉素及柔红霉素等;刺激性药物可以引发患者疼痛,或是穿刺点的疼痛,或是沿静脉走向的疼痛,导致炎症反应和过敏反应的发生[5]。该类药物主要有:美法仑、威猛、紫杉醇、卡莫司丁等;非刺激性药物不会给组织造成不良反应。这类药物有:甲氨蝶呤、塞替派、环磷酰胺、卡铂等。因此在化疗过程中要针对不同患者严格选用适宜的药物。

化疗药物外渗后果严重,需要有效的预防措施和护理方法。一方面要落实相应的预防措施,例如提高护士的责任心、掌握用药方法、熟练穿刺技术、做好患者工作、加强巡视等;另一方面要掌握药物外渗的处理办法,总结护理经验,严格按照护理规定对患者实施有效控制。综合预防和护理,可以减少药物外渗的发生率,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患者疗效及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 叶春珍.化疗药物外渗的防治及护理[J].临床合理用药,2012,5(1A):108-109.

[2] 叶剑霞.化疗药物外渗的原因分析及护理[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9,26(4B):56-57.

[3] 杨华.化疗药物输注的特殊要求与外渗的护理对策[J].甘肃医药,2012,31(5):391-393.

[4] 马小平,丁海燕.化疗药物外渗的预防及护理体会[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11,27(6):99-100.

药物外渗:预防和护理 篇4

1 静脉输液药物外渗的原因

1.1 患者自身和血管因素:

因输液穿刺部位血管弯曲, 血管充盈度差, 患者不合作, 尤其是患儿头皮静脉较浅、易滑动, 不易掌握深浅度。老年患者的痛感降低, 反应迟钝, 皮肤松弛, 静脉脆弱;休克病危患者微循环受损, 血管通透性增加;昏迷患者烦躁、感觉和知觉障碍, 静脉输液时均易发生药物渗漏。从易发生药物外渗的部位看, 外周静脉较中心静脉易发生药物外渗;血管收缩, 血管内压力增加, 易发生药物外渗;皮下组织少和关节部位的静脉血管也易发生药物外渗。

1.2 药物因素:

刺激性大的药物, 药物浓度过高和药物本身的酸碱度、渗透压、药物浓度、药物对细胞代谢功能的影响等理化因素, 是引起药物外渗的主要因素。如化疗药物、甘露醇、钙剂和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缩血管药易发生外渗, 一旦出现可产生严重的后果[1]。另外要注意联合用药的合理配伍。如大剂量脱水机应用后, 再在同一静脉加用垂体后叶素、KCl等药物, 可直接刺激血管导致其痉挛缺血。

1.3 疾病因素:

血管硬化、糖尿病、休克患者静脉输液时易发生药物外渗。癌症尤其是接受化疗治疗的患者, 血管壁损伤较大, 静脉脆弱, 难以穿刺, 易发生药物外渗。静脉压增高的患者, 由于微循环受损, 血管通透性增加, 也容易发生药物外渗;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 血凝块对穿刺针周围和血管壁之间的间隙封闭不严, 导致药物和血液渗漏。长期输液和过快大量输液者, 稀释了局部血管的血液, 甚或血液为液体所替代, 血管发生痉挛, 静脉壁缺血而渗透压升高, 容易造成药物外渗。拔针后穿刺点按压时间过短, 血管内的药液可从穿刺点外渗。

1.4技术因素:

护士穿刺技术不熟练, 穿刺时针头斜面没有完全刺入血管内, 选择穿刺部位和血管不当, 长期在一个部位穿刺输液, 一次输液多次穿刺破坏了血管的完整性等因素, 均可致输液药物外渗。另外, 没有定时巡视静脉通路, 缺乏了解药物的特性和使用方法, 也是输液药物外渗的原因之一。

2 静脉输液药物外渗的预防性护理

2.1 静脉的合理选择:

护士要根据患者病情的不同, 有计划地安排输液顺序, 应避开有炎症、硬结、瘢痕或皮肤病的部位进针, 评估静脉血管的弹性、粗细及位置, 根据血管选择合适的头皮针。穿刺由远端到近端, 发现药物外渗立即更换穿刺部位。尽量使用留置针, 使用留置针时选择直的血管, 因留置针导管柔软, 不宜损伤血管, 轻微活动不会发生外渗, 而且留置针一般可保留3~5 d, 避免反复穿刺, 保护了血管。若输注化疗药物或其他容易引起组织坏死的药物, 要严格进行床头交接班。

2.2 加强护理基本操作技能训练:

要采取措施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 穿刺时避开关节, 穿刺成功后要妥善固定好针头, 采用保护性约束, 已发生药物外渗者不在此处远端再作为穿刺点, 同一静脉尽量避免多次反复穿刺, 应立即更换输液部位, 并积极采取治疗措施, 清楚组织水肿和药物对细胞毒性作用, 最大限度降低药物外渗给患者带来的危害和痛苦[2]。

操作者以左手拇指绷紧皮肤, 固定血管下端, 减少血管滑动, 对血管充盈度好的患者, 可加大进针角度, 以35°快速刺入皮下后稍放平针头, 针尖压住血管时, 针体角度再抬高25°快稳入血管, 见回血后放平针体徐徐进入少许, 用胶布固定, 再实践中不断提高护理技术操作水平, 争取静脉穿刺一针见血[3]。

输液完毕后要正确拔针。除去胶布, 快速拔针, 用干棉签沿血管方向按压穿刺点及其上方, 直至不出血为止, 一般在5~10 min。切忌在按压处来回揉动, 按压的力度要适中, 防止皮下瘀血和再次输液药物外渗的发生[4]。

2.3 药物应用的预防和护理:

要严格掌握输入药物的浓度和滴速, 以免造成局部组织坏死。使用刺激性大的药物, 必须确保枕头在血管内才能开始滴注药物, 如在使用甘露醇时, 局部热敷或提高药物温度, 提高血管通畅性。输注多巴胺、间羟胺和垂体后叶素时, 应建立2条静脉通路, 交替使用, 避免造成组织坏死。尤其是对于危重患者, 巡视时要检查输液部位是否发生药物外渗, 一旦出现立即更换注射部位。要指导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自我观察和自我护理, 如注射部位出现疼痛、肿胀, 应及时报告护理人员[2]。

2.4 预防性健康教育:

要宣传使用静脉留置针的优点, 保护留置针的正确方法。输注高危药物时, 要向患者及其家属说明尽量减少活动的好处, 指导患者及其家属如何进行自我观察和自我护理, 尽量降低药物外渗的发生机会。

3 静脉输液药物外渗的处理和护理

3.1 小范围药物外渗的处理和护理:

对组织刺激性小、容易吸收的外渗药物, 可以区分不同的情况采用湿热敷的方法, 或用95%的乙醇、50%的硫酸镁湿敷, 肿胀会很快消失。热敷能改善早期缺血情况, 但对已经发生严重缺血者, 热敷对患者有害无益, 这不仅能舒张强烈收缩的血管, 还能使局部组织温度, 促进代谢, 增加耗氧量, 此时应进行冷敷处理。

3.2 大范围药物外渗的处理和护理:

如输注刺激性较大的药物外渗, 应立即停止滴注, 如四肢或局部制动, 应抬高患肢, 用50%硫酸镁或95%乙醇持续湿敷, 同时配合理疗。严重者, 可用生理盐水皮下注射, 以达到稀释目的;为防止局部疼痛、肿胀和坏死的发生, 要对局部进行冷敷处理。

3.3 血管收缩药外渗的处理和护理:

要选用血管扩张剂, 如将5~10 m L酚妥拉明溶于20 m L生理盐水中做局部湿敷, 或100~200 m L乙酰胆碱局部湿敷, 可见局部青紫区转红, 温度升高, 肿胀消散。

3.4 药物外渗引起局部水泡的处理和护理:

如小水泡为破溃, 尽量不要刺破, 可局部外涂无醇碘伏。水泡大者, 碘伏消毒后, 用无菌注射器抽取水泡内的渗出液, 再在水泡局部外涂外敷无醇碘伏。

在静脉输液药物外渗的诸多因素中, 主要是药物本身的理化因素[5]。这要求护士要针对静脉输液药物外渗的原因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 如提高静脉穿刺技术, 避免机械性损伤, 根据不同药物掌握好其浓度和静脉输注速度, 加强护理, 尽量避免药物外渗的发生;对已经发生渗漏损伤者, 应根据药物理化性质, 药物外渗程度和个体差异, 适当选择热敷、冷敷、药物敷或注射拮抗剂等处理和护理措施, 若能早期治疗完全可以避免引起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使患者早日康复。

关键词:静脉输液,药物外渗,原因,预防,临床护理

参考文献

[1]戴建华.外周静脉输液外渗的危险因素及化疗药物外渗的预防[J].南方护理学报, 2004, 11 (1) :10-11.

[2]王薇, 刘芝军.小儿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齐鲁医学杂志, 2002, 17 (4) :357.

[3]王淑静, 李翠萍, 静脉输液时发生液体外渗的补救方法[J].护理研究, 2005, 19 (2C) :295.

[4]赵军红.静脉输液致液体外渗的处理[J].中国乡村医药, 2005, 12 (9) :67.

刺激性药物外渗的护理措施 篇5

—、药物出现外渗的概念

药物外渗是指由于输液管理疏忽造成腐蚀性(非腐蚀性)的或刺激性药物(或溶液)进入了周围组织,而不是进入正常的血管通路。

二、药物外渗的分类:非化疗药物外渗、化疗药物外渗

三、外渗药物种类与分类

1、非化疗药物外渗—药物的分类 1)钙剂:10%葡萄糖酸钙、氯化钙

2)高渗性药物:50%葡萄糖、10%氯化钾、5%碳酸氢钠、20%甘露醇、脂肪乳、TPN(700 ~ 12300)3)管收缩药物:多巴胺、间羟胺、去甲肾上腺素、垂体后叶素等 4)生素:强力霉素、万古霉素、氧哌青、新青III 5)碱类药物:苯妥因钠、硫苯妥钠

2、化学治疗药物外渗—药物的分类

1)无刺激性药物:门冬酰胺酶、博来霉素、阿糖胞苷、甲氨蝶呤、氟尿嘧啶 2)刺激性药物:VP-

16、M-

26、环磷酰胺、异环磷、奥沙利铂、紫杉醇

3)腐蚀性(发泡性)药物:防线菌素D(更生霉素)、蒽环类(柔红霉素、阿霉素、表阿霉素、去甲氧柔红霉素)、碱类(长春新碱、长春的碱)、氮芥

四、渗出的分级 0 级 无临床症状。级 皮肤发白,水肿范围的最大处直径小于1英寸,皮肤发凉,伴有或不伴有疼痛。2 级 皮肤发白,水肿范围的最大处直径小于1~6英寸,皮肤发凉,伴有或不伴有疼痛。级 皮肤发白,半透明状,水肿范围的最大处直径大于6英寸,皮肤发凉,轻到中等程度的疼痛。4 级 皮肤发白,半透明状,皮肤紧绷,有渗出;可凹陷性水肿,皮肤变色,有瘀伤、肿胀,水肿范围的最小处直径大于6英寸,循环障碍,中等到重等程度的疼痛。任何容量的血制品、刺激性、腐蚀性液体的渗出。

五、与渗漏发生有关的因素

1、注射血管:肥胖、高龄、血管的直径

2、外界因素:气温较低

3、病理因素:上腔静脉压迫、乳癌术后

4、放射线因素:放射治疗区域

5、注射部位的选择:手背、关节

6、注射技术的掌握:专业培训护士

六、外渗损伤发生的时间

1)药物外渗的组织损伤的发生有时间差异,同种药物外渗后的局部反应的时间不一 2)可能与渗漏的剂量、浓度、部位、个体差异有关。3)外渗损伤性溃疡一般在3~10天内发生。

判断药物是否外渗:首先观察注射部位有无肿胀,对肥胖患者用手适中按压注射部位,如外渗时有凹陷或有张力无弹性;对暴露的血管可观察血管的硬度走向有无条索状的红线;询问病人有无胀痛感;挤压针管有无回血时,最好针头保持水平位,切记不应针尖翘起挤压针管。

七、药物外渗局部临床表现

1)渗透压高的药物:开始肿胀、疼痛、红润约8-12H呈灰白色或皮下出血,2-3天呈暗紫色或黑色。2)血管性药物:数分钟至2-3H局部红肿或苍白或红白相间呈条纹状,有刺痛、烧灼痛感,约8-10H变性坏死。

3)化疗药:当即或数分钟内刺痛感,根据毒性不同数分钟至数小时变性坏死,局部红润,苍白灰白继之黑红、紫黑、黒痂形成或激发感染。

八、出现药物外渗的处理方法

1、一般肿胀:输入的一般性药物如维生素类给以热敷即可,常用热水袋、湿热敷、温度在50℃左右,10-15分钟观察皮肤情况。可给予25%一50%硫酸镁或75%一95%酒精热湿敷,硫酸镁效果比较好但冷结晶。局部组织出现大片红肿,沿血管出现条索状的红线,局部肿痛。抬高患肢增加热敷擦药的次数。

2、输入特殊药物时,化疗药物、升压药、高渗性药物等不管是否出现红肿炎症反应应立即采取紧急处理。

1)一旦发现或怀疑刺激性药物渗漏到血管外,应立即停止注射。

2)利用原针头接无菌注射器进行多方面强力抽吸,尽可能将针头及皮下药液抽出,拔针后用干棉球按压3 Min 左右。

3、局部封闭的方法:用N S 20ml + 地塞米松10mg + 2%利多卡因10ml,在超出外渗部位0.5-1cm 处进行局部封闭,注射药物量以能使红肿范围明显突出皮肤,使药物均匀地向四周扩散。根据情况1次/天,连续3天。

5、血管收缩药: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垂体后叶素等,立即用654-2药物热敷或一般热敷;0.9%生理盐水5ml + 酚妥拉明5mg局部封闭,或者取酚妥拉明10mg + 0.9%生理盐水50 ml 局部湿敷 30min/次,每天早、中、晚各一次,连续3-7天。

6、钙剂: 热敷;1%普鲁卡因2ml+生理盐水2ml-5m1或1%普鲁卡因2ml + 地塞米松5mg + 生理盐水2ml-5ml局部封闭。

7、高渗溶液、强酸、强碱药物:如50%葡萄糖、甘露醇、碳酸氢钠等,立即停止给药,给予冷敷;1%普鲁卡因2ml + 生理盐水2ml-5ml或1%普鲁卡因2ml + 地塞米松5mg + 生理盐水2ml-5ml局部封闭。

8、红霉素、安定:冷敷

9、恩环类化疗药物:局部冷敷可使血管收缩、组织细胞代谢率下降,可以使药物外渗的量及正常细胞对药物摄取,已达到减轻渗漏范围的目的。可局部用冰袋冷敷(4℃~6℃)48 ~ 72 h,1次/6h,每次20 ~ 30min。

10、碱类:局部热敷可以引起血管扩张,加快外渗药物的吸收、分散和摄取,减轻药物外渗所致皮肤伤害。

静脉输液外渗的预防和临床护理 篇6

1 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

导致药物外渗的原因主要包括患者、药物、疾病、护士技术和物理等因素。

1.1 患者因素

对于新生儿患者, 因胎脂分布全身, 皮肤苍白或青紫, 此时头皮是唯一能穿刺的部位, 但少有可见血管, 穿刺较难, 固定后易脱落, 加之哺乳或喂食影响, 可致药物外渗。对于婴幼儿患者, 其血管短而不直, 加之穿刺时哭闹、不配合, 家长比较急躁, 护士的压力较大, 静脉穿刺难度加大;穿刺后难以固定, 由于天性好动, 输液过程中出现异常难以表达, 易发生药物外渗。对于老年患者, 由于机体功能减退, 皮肤松弛, 静脉脆弱, 反应能力下降, 痛感减低, 注射针头易出现移位, 增加了药物外渗的概率。对于无法沟通的患者, 不能进行语言交流, 患者较为烦躁, 感觉和知觉障碍, 如护士没有加强巡视, 易出现药物外渗。对于严重脱水和急危重症等患者, 受损的微循环血管由于通透性增加, 外渗较易发生。在输液过程中, 患者不自主活动造成针头不稳定, 移位, 针尖刺破血管壁。多组液体输液过程长, 患者大小便或进餐时, 针尖位置随患者活动引起角度改变, 易刺破血管而造成外渗。

1.2 药物因素

药物的酸碱度、渗透压、浓度、本身的毒性作用都能刺激血管, 造成损伤。常引起静脉输液渗漏的药物主要包括: (1) 抗生素类。如青霉素钠、舒氨西林、氨苄青霉素、新治君等青霉素类, 头孢唑啉钠、头孢哌酮钠、头孢噻吩钠、头孢呋新钠、头孢噻肟钠、头孢米诺钠等头孢菌素类, 红霉素等大环内酯类, 卡那霉素、丁胺卡那、妥布霉素等氨基糖苷类, 氧氟沙星、克林霉素、磷霉素、白霉素等其他抗生素; (2) 甘露醇、山梨醇等等高渗溶液; (3) 氯化钾、氯化钙、葡萄糖酸钙等阳离子溶液; (4) 去甲肾上腺素、阿拉明、多巴胺等升压药; (5) 葛根素、丹参、培丙脂、碟脉灵、血栓通、丹奥等扩血管药; (5) 某些抗癌药物。一旦发生药物外渗, 将会影响患者治疗或危害机体健康。如动物实验显示, 静推20%甘露醇4~8次后, 血管壁增厚, 内皮细胞破坏, 血管内淤血, 周围组织炎症及水肿等, 而生理盐水无此改变。

1.3 疾病因素

(1) 癌症:这类患者在反复接受化疗后, 血管变得较脆, 穿刺较难, 可致药物外渗。 (2) 外周血管疾病:如血管发生硬化, 药物易外渗。 (3) 糖尿病:由于患者的三大营养素代谢失调, 所致血管硬化易出现药物外渗。 (4) 静脉压增高:如患者右心衰竭, 全身静脉淤血, 阻碍血液回流, 药物易发生外渗。

1.4 技术因素

(1) 操作前对血管条件评估欠准确, 致使针尖斜面在血管内外各半;或穿透血管, 一次穿刺在血管壁上留有两处针眼, 在松开调节器便发生, 见于输液时。未能掌握血管特点, 穿刺难度大的血管, 进针手法、角度技术、进针长度掌握不熟练, 进针后在皮下反复进退刺破血管造成渗漏。 (2) 穿刺部位用敷料覆盖, 不利于外渗的观察;没有定时巡视。 (3) 护士不甚了解药物的特性和使用方法。 (4) 钢针所致外渗的发生机会高于留置针。 (5) 在远端小静脉用力推注药物。 (6) 长时间在同一个部位穿刺或使用输液泵'输液。

1.5 血管因素

(1) 外周静脉发生外渗的机会高于中心静脉; (2) 局部血管的舒缩状态, 营养状况, 病理原因造成缺血缺氧;静脉炎的血管, 由于血管收缩, 提高了血管内压力和通透性, 易致药物外渗; (3) 穿刺部位如在关节、皮下组织少的部位, 易发生外渗。

1.6 物理因素

包括环境温度、液体的输入量、温度、速度、时间、压力, 针头对血管的机械刺激等。

2 药物外渗的预防性护理

2.1 提高穿刺成功率

护士要加强静脉穿刺基本功训练, 正确选择静脉血管, 尽量避免多次反复穿刺同一静脉, 力求一次穿刺成功, 穿刺成功后应妥善固定, 做到松紧适宜。必要时采用保护性约束措施, 教会患者或其陪伴者正确的护理方法。

2.2 静脉血管的合理选择

首先, 应正确选择穿刺部位和适宜的针头, 应避开有硬结、瘢痕、炎症或皮肤病等部位作为穿刺点。其次, 准确评估静脉血管具体情况并选择合适的头皮针。静脉血管要有计划使用, 一般由远端到近端, 并左右交替进行。如果需要长期输液、穿刺较为困难的患者, 应尽量选择直的血管以留置针形式输液, 因留置针导管柔软, 少见血管损伤, 轻微活动外渗亦少见, 留置针保留时间在3~5 d, 避免反复穿刺, 起到保护血管的作用, 有利于后续用药。

2.3 掌握药物的药理作用和使用注意事项

有些药物的酸碱度、渗透压、药物浓度以及药物对细胞代谢功能的影响, 产生的炎性反应使组织液生成增多, 因此应注意输入药物的浓度及速度, 以免引起血管内流体静压增高, 药液外渗。间羟胺、多巴胺持续给药时, 应建立2条留置针静脉通道, 每2~3 h交替使用, 这可防止局部组织坏死的发生;输入刺激性强的药物前必须用生理盐水建立静脉通路, 确保针头在血管内后, 再滴入该药物。滴注甘露醇时, 为确保血管通畅, 应热敷穿刺部位或采取提高药物温度的措施。如遇问题, 及时处理, 并做好解释和指导工作, 让家属及患者知道注意要点, 以免引起不必要的恐慌。

2.4 加强护士责任心

护士要有严谨的工作态度, 对患者高度负责的职业道德及精湛的操作技术。穿刺前, 护士应用热情肯定的语言向患者及家属讲明简要操作过程, 不会疼痛, 鼓励患者, 转移其注意力, 取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 使其积极配合。输液时应多巡视, 特别是危重患者以及输注化疗药和易致组织坏死的药物时, 要做到床头交接班, 并密切观察和检查穿刺部位, 发现药物外渗, 立即更换穿刺部位。

2.5 输液时的健康教育

输液前, 护士要告知患者或其家属药物外渗后的严重性, 使用留置针的好处;输液时要告知患者及其家属注意事项, 穿刺肢体尽量不要活动尤其是输注高危药物时, 指导其学会穿刺部位的观察和护理, 发现异常及时报告, 以预防和减少药物外渗。

2.6 正确拔针和按压

输液后, 将调节器和胶贴依次拧紧、去除, 快速拔针, 沿血管方向用干棉签在针尖即将离开皮肤的瞬间按压穿刺点或稍上方, 按压5~10 min左右直至不出血为止。但应注意不得在按压处揉动, 力度要适宜。最佳拔针时间应选择在输液瓶内药液输完, 输液管中残液面下降速度减慢或停止时, 这样可以保证药物的治疗量, 避免浪费。正确拔针可避免人为的方向掌握不当而导致针尖划伤血管壁, 可避免输液管内回流血液, 提高血管的利用率, 有效阻止皮下瘀血和在同一部位输液再次发生药物外渗。

3 药物外渗的临床护理

药物外渗发生后, 应立即停止输液, 并更换输液部位, 积极采取相应的临床护理措施, 促进液体重吸收, 使用拮抗剂药物效应, 灭活外渗药物的毒性。除根据外渗范围及其性质的不同采取的护理措施[1]外, 尚应采取以下护理措施:

3.1 基本临床护理措施

(1) 立即停止输液, 拔针, 抬高患肢, 高于心脏水平位置20~30 cm。 (2) 冷敷:可减轻皮损程度, 可使局部血管收缩, 减轻局部出血和疼痛。 (3) 热敷:主要用适量25%硫酸镁置于无菌纱布, 贴于外渗部位, 保持纱布湿润, 每10~20 min更换1次, 以促进局部组织水肿吸收消退, 达到消肿止痛的作用。 (4) 马铃薯片外敷:消炎、止血、消肿作用。

3.2 不同种类药物所致药物外渗的护理

(1) 血管刺激性较小的药物:当肿块<5 cm×5 cm时, 可在拔针4 h后采用热敷方法;当肿块>5 cm×5 cm时, 应及时湿敷硫酸镁或呋喃西林。 (2) 对血管刺激性较大的药物 (局部产生无菌炎性反应) :应给予冷敷或湿敷硫酸镁, 也可湿敷0.5%654-2溶液。 (3) 阳离子溶液与高渗溶液:钙剂外渗首选湿敷硫酸镁, 其次也可湿敷0.5%654-2溶液;甘露醇渗漏初期可热敷, 也可湿敷硫酸镁或75%乙醇溶液。 (4) 扩血管药物:上述方法均可采用。 (5) 升压药:去甲肾上腺素、阿拉明等, 渗漏轻微时热敷, 严重时按医嘱处理, 可局部封闭, 湿敷654-2溶液等, 也可用酚妥拉明封闭, 湿敷氢化可的松。 (6) 抗肿瘤药物:只要可疑渗漏, 立即停止输注, 然后先将针内药回吸出来, 再注入5~10 m L生理盐水, 稀释局部药物浓度, 同时冰敷, 其他按医嘱执行。 (7) 化疗药物外渗时, 立即停药, 皮下注射生理盐水以降低药物浓度, 避免局部肿胀和坏死的发生。

参考文献

药物外渗:预防和护理 篇7

关键词:对比剂,外渗,护理

CT增强扫描是通过含碘造影显影技术, 把正常组织和病变组织区分开来, 进而可以有效的提高疾病的检查率。在注射对比剂的时候, 对比剂的浓度奇偶高, 注射的速度较快, 因此观察的时间较短;此外, 肿瘤化疗患者、年老体弱患者以及糖尿病患者的血管比较脆弱, 且弹性差, 再加上这些患者的皮肤比较松弛, 因此, 对比剂很容易外渗[1,2]。在本次研究中, 笔者选取我院CT增强检查的162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研究如何护理和预防对比剂外渗现象, 详细的研究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4月-2014年3月共有增强患者1629例, 其中男性645例, 女性984例, 最大年龄100岁, 最小25岁, 平均72岁。检查部位头部75例, 胸部148例, 腹部盆腔485例, 心脏血管667例, 其他血管造影254例。

1.2 造影方法:

设备为荷兰飞利浦40排螺旋CT, 高压注射器是德国欧利奇Missouri XD2001, Need的20G或22G的静脉留置针, 药物是非离子对比剂370碘比乐。根据体质量选定用量, 普通增强70~80毫升/次, 速度为2.5 m L/s;血管造影是70~100毫升/次, 速度4.0~4.5 m L/s。

2 结果

本组中1605例患者检查过程顺利, 图像效果佳, 24例发生对比剂外渗现象, 其中男性8例, 女性16例, 最大年龄94岁, 最小年龄52岁, 平均年龄68岁。本组2例渗出最大为70 m L, 对比剂大部分渗出血管外, 整个上肢或前臂肿胀、水肿伴有水泡形成, 疼痛伴功能受限;22例外渗10~20 m L者。通过对症处理之后, 发生轻度、中度渗出的患者, 在两天内其症状消退;发生大量渗出的患者, 在四天内其症状消退, 且无1例患者出现后遗症。

3 讨论

3.1 对比剂渗漏的原因:

(1) 在进行CT增强扫描的时候, 因为高压注射器的注射压力非常的大, 再加上速度在2.5~5.0 m L/s, 渗透压也比较高, 所以很容易导致对比剂外渗。 (2) 操作人员因素: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 穿刺前未做评估, 血管选择不佳, 针头胶布固定不妥。 (3) 患者自身因素:患者自身血管的脆性、弹性较差, 且皮肤也比较松弛, 因在注射对比剂的时候极易发生外渗。

3.2 预防

3.2.1 血管选择:

在注射对比剂的时候, 医护人员应该为患者选择比较粗直且弹性友好的血管, 来进行穿刺注射, 通常情况下, 都是在患者的桡静脉或者肘正中静脉穿刺注射的;尽可能避免在患者的静脉瓣、关节部位、静脉分叉部位进行穿刺。在选择穿刺部位的时候, 需要遵循由近心端朝远心端的穿刺原则。将可能避开乳腺癌患者患侧的肢体, 禁止从PICC穿刺处为患者注射对比剂。

3.2.2 常规使用静脉留置针:

在注射对比剂的时候, 我们通常会选择Need密闭式静脉留置针, 这种留置针不仅具有很好的软化功能, 还能在患者的血管中保持漂浮状态;该置留针的弹性和韧性都非常卓越, 不仅对血管的刺激性非常小, 而且还可以随着血管的弯曲而弯曲, 因此不易损伤患者的血管[3]。在为患者冠脉、胸腹部进行增强扫描时, 需要将患者的双臂放在头顶处, 避免留置针受到手臂的影响, 减少对比剂外渗的发生。

3.2.3 穿刺部位的固定:

穿刺成功后用3M透明胶布将针头软管固定住, 再固定针翼。高压注射器尽量放置于穿刺肢体侧, 避免因进床扫描过度牵拉。将螺纹管夹于患者手指中间, 冠脉胸腹部扫描需保持上臂伸直上举。

3.2.4 检验血管损伤的方法:

采用静脉预推注的方法, 能够最大限度的减少对比剂外渗的发生。方法如下:穿刺成功后, 连接高压注射器预推注0.9%生理盐水10 m L。如注射部位出现肿胀则更换部位重新注射, 无不适选择循环模式每20 s推注1 m L生理盐水, 保持静脉通畅防止因增强时高浓度高速率对比剂冲破血管壁引起外渗。

3.2.5 科学合理的使用高压注射器:

医护人员应该熟记对比剂注射注意事项以及操作方法, 在为患者注射对比剂的时候, 一定要注意力集中, 以确保能够及时处理各种各样的问题。依据患者的扫描部位、一般情况、以及患者的血管耐受程度设定输注对比剂的药量及速度。把注射对比剂过程中将会出现的口干、口苦以及全身发麻、发热等正常反应告诉患者, 叮嘱患者使肢体保持平静状态。注射过程中密切观察扫描跟踪点是否显影, 出现外渗立即停止注射。

3.3 渗漏后处理:

发生外渗后立即停止输注药物并拔针, 用消毒棉签按压针眼, 避免血液外渗加重局部肿胀、淤血, 抬高患肢, 促进静脉回流, 减轻水肿。轻中度渗出用0.9%生理盐水加地塞米松浸湿纱布外敷肿胀处, 24 h内禁止热敷。针对大量对比剂外渗患者, 使用浓度为50%的硫酸镁和冰块交替湿敷, 浓度为50%的硫酸镁具有扩张血管的作用, 能够加快肿胀部位的消肿速度。密切观察肿胀程度、皮肤温度、患者感觉及关节活动情况。主动与主管医师沟通安抚患者做好回访。本组患者经上述处理后一般1~3 d后肿胀消退, 皮肤颜色正常, 无1例并发症。对比剂渗漏的关键是预防, 提高医护人员的责任心, 严格遵守操作章程, 努力做到三早, 即早预防、早处理以及早发现, 尽可能的将对比剂外渗发生率降到最低, 提高增强扫描的成功率, 为疾病的临床诊断提准确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李益善.CT增强扫描对比剂外渗的预防和处理[J].南华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0, 38 (5) :1672-7444.

[2]吴沛宏, 卢丽霞.螺旋CT诊断学[M].广州:广州科技出版社, 2000:17-19.

长春瑞滨药物外渗的处理及预防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3年3月~2014年3月接收的92例接收化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 每组46例。对照组中男27例, 女19例, 平均年龄46.5岁, 其中乳腺癌12例、非小细胞肺癌19例、淋巴瘤15例;实验组中男26例, 女20例, 平均年龄45.5岁, 其中乳腺癌11例、非小细胞肺癌18例、淋巴瘤17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患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选择弹性好、回流通畅、管腔大的静脉作为穿刺血管, 给予长春瑞滨30~40 mg+生理盐水100 ml静脉滴注, 最好将滴注时间控制在15~20 min。对照组选用了40 mg普鲁卡因或5~10 mg地塞米松进行局部皮下环形封闭, 随后用50%硫酸镁50 ml局部湿敷。实验组采用100 mg利多卡因+5~10 mg地塞米松做局部皮下环形封闭, 随后用维生素C 2.5 g+地塞米松25 mg+50%硫酸镁50 ml+生理盐水100 ml给予局部湿敷。

1.2.2 护理方法

在治疗的同时进行系统性的护理, 具体护理措施: (1) 早期护理:一旦发现或怀疑可能存在渗出问题, 要停止输注, 将无菌注射器接到原针头上实施强力抽吸, 尽可能抽出皮下渗出液及针头内药液。然后注射0.9%氯化钠+维生素C, 这样可以有效缩小药物外渗导致的坏死范围。 (2) 给药护理:根据药物渗出量、渗出范围做局部皮下封闭处理。然后给予相关药物处理, 具体药物剂量和作用:a.5 mg地塞米松+100 mg利多因局部封闭, 并局部涂红霉素软膏。b.10 mg地塞米松+0.25%普鲁卡因进行局部封闭, 这样不仅可以阻止药物与组织细胞结合, 而且还能阻断局部恶性传导。c.5 mg地塞米松+50~200 mg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 通过渗漏部位皮下注射或局部静脉注射, 降低药物与DNA的结合, 减少相关炎症反应的发生。 (3) 肢体护理:抬高患肢不仅可以促进患肢血液流通, 而且还能缓解局部组织的水肿症状。当渗入现象>24 h后, 可以选择使用TDP (神灯) 照射20~30 min, 2次/d, 从而达到消炎、止痛、促进局部吸收的作用。

1.3 疗效判定标准[2]

5 d后, 对外渗局部疗效进行判定。显效:红肿完全消退;有效:红肿范围开始缩小;无效:红肿表现无明显好转。总有效率= (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相关治疗和护理之后, 实验组显效38例, 有效7例, 无效1例, 总有效率97.83%;对照组显效31例, 有效10例, 无效5例, 总有效率89.13%。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临床上诱发药物外渗的因素比较多, 所以根据患者特点和药物性质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 从而将外渗发生率降到最低。长春瑞滨外渗会导致皮下组织严重反应[3]。

3.1 正确使用药物

掌握化疗药物的使用方法, 并按照医嘱来控制药物浓度和输注速度, 最好做到现配现用。在药物使用过程中最好做好以下两点: (1) 不要将含化疗药物的针头直接拔针或穿刺血管, 最好提前输入0.9%的氯化钠溶液, 给予1.5 ml利多卡因及2.5 mg地塞米松进行静脉推注, 当确认无渗漏后才能继续输注长春瑞滨类药物。输注期间要密切关注患者临床症状的变化, 输注完成之后要用0.9%的氯化钠溶液对输液管进行冲洗, 从而确保所有药物全部输入患者体内。 (2) 在输入长春瑞滨药物之前, 要用1%的卡因纱布对穿刺点进行湿敷, 这样可以有效的降低推注长春瑞滨过程中的疼痛感, 保证药物的顺利推入。

3.2 提高专业水平

负责化疗输注的护理人员需要接收专业训练, 并掌握相关药物的基本特点, 对于新药还要详细了解其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熟练穿刺技术, 避免操作出现机械性操作, 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穿刺成功后固定针头, 避免针尖刺破血管壁, 针头拔出后按压针眼2~5 min。

3.3 合理选择血管

根据患者自身特点选择最佳针刺血管。在血管选择过程中, 首先要选择直、粗、弹性好、易固定的血管。对于长期化疗的患者, 要制定静脉血管使用计划。当外周血管穿刺困难时, 可以选择外周深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置管, 尽量避免选择上肢重要静脉及分支。

综上所述, 长春瑞滨类药物在临床抗癌上具有广泛的用途, 但是其极易引起注射部位疼痛、皮肤溃疡、静脉炎等不良反应。护理人员还要按照计划使用血管, 这样可以实现规范性用药, 有效的降低静脉炎的发生。一旦患者出现渗漏后, 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解决, 降低化疗药物对局部皮肤和组织造成的损伤。

参考文献

[1]王莉, 马兰兰.长春瑞滨外渗致局部皮肤坏死1例临床护理.齐鲁护理杂志, 2012, 18 (1) :102-103.

[2]吕淑玲.长春瑞滨化疗外渗53例临床护理.齐鲁护理杂志, 2011, 17 (16) :84-85.

药物外渗:预防和护理 篇9

1 临床资料

女40例, 男28例, 年龄36~72岁, 平均53岁。其中接受化疗者59例, 未接受化疗者9例, 因不当外渗者5例。

2 护理分析

2.1 患者对化疗药物的认识不足, 当成普通药物来用, 发现不完全外渗, 误以为影响不大, 不急于重新穿刺。

2.2 医护人员对化疗药物渗漏处理不当, 致局部组织损伤、破溃或症状加重。

2.3 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化疗前没有详细告知及注意事项;发生外渗未能及时报告医生。

2.4 巡视病房流于形式, 观察患者不够仔细。

2.5 对发生外渗患者未跟踪观察造成自敷药物局部感染。

3 用药前准备

3.1 给患者化疗前做好准备工作, 讲解用药注意事项, 做好工作, 取得患者配合。

3.2 选好静脉, 输化疗药物前先用生理盐水静脉点滴, 观察5~10 min无肿胀外渗再续化疗药物。

3.3 告知患者输化疗药物过程中尽量减少活动, 必要时在护士陪同下进行。

4 化疗药物外渗后的处理:

4.1 一旦发生外渗应立即停止静滴保留针头接注射器回抽, 减少药液渗漏, 然后拔出针头。

4.2 及时告知医生及病房护士长。

4.3 0.2%利多卡因+地塞米松2 mg封闭以减轻局部疼痛和炎症反应, 抬高患肢避免剧烈活动。封闭方法:5 ml注射器从病变一侧刺入至对侧边深部, 边推药边退针, 病变范围在2 cm内者只在一处注射, >2 cm十字交叉注射或病变周围多点注射。

4.4 封闭后24 h内用浸湿 (酒精) 的无菌纱布敷盖、冷敷, 减少化疗药物的吸收。

4.5 对禁用冷敷的 足叶乙甙草酸铂等可用33%硫酸镁湿热敷, 有消肿止痛作用, 温度40℃~50℃。24 h持续使用。

4.6 做好心理护理 许多患者对化疗药物外渗具有恐惧心理, 护理人员应针对这类患者认真进行心理疏导, 使其了解化疗药物外渗的处理方法及预后, 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

关注化疗患者, 认真分析化疗药物外渗原因, 采取有效护理措施, 正确处理化疗药物外渗, 将化疗药物外渗的危害降低到最低限, 以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摘要:目的 讨论化疗药物外渗的原因及预防对策。方法 对我科68例化疗药物外渗病例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患者对化疗药物认识不足及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 化疗药物外渗的就会越多。结论 化疗药物外渗的原因很多, 患者和护理人员必须共同认识到化疗药物外渗对患者身体带来的危害性引起高度重视。

化疗药物外渗的防治护理体会 篇10

关键词:化疗药物,外渗,预防,护理

化疗是目前治疗癌症的主要手段之一, 但是化疗药物毒性较大, 外渗可致静脉炎、局部皮肤坏死、溃疡、组织硬结、局部功能障碍等, 增加了病人的痛苦。因此, 合理地有计划地选择静脉, 不但可使化疗顺利进行, 又可减少病人痛苦, 提高生活质量。现总结1 142例癌症化疗病人药物外渗的防治护理体会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癌症化疗病人1 142例, 男576例, 女566例;年龄3岁~71岁;肺癌456例, 乳癌229例, 胃肠癌228例, 淋巴瘤171例, 子宫颈癌20例, 卵巢癌25例, 尤文氏瘤13例等。

1.2 方法

注射强刺激性化疗药物的病人, 均建议采用深静脉置管, 如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PICC) 、输液港、锁骨下静脉置管等。其余病人使用外周静脉化疗, 均使用BD公司生产的静脉留置针, 除为弱刺激化疗药, 且疗程为5 d病人可连续使用留置针外, 当天输完化疗药的留置针当日拔除。化疗疗程为半年。

1.3 结果

本组发生药物外渗5例, 其中1例为顺铂外渗, 为护士选用一次性针头, 并且选择腕关节部位的血管所致, 1例为护士在留置的静脉来回穿刺所致的奥沙利铂外渗;2例药物外渗均予拔针后重新穿刺, 局部给予冰敷24 h, 并给予生理盐水5 mL+地塞米松5 mg+利多卡因0.1 g行环行封闭;3例为输完紫杉醇后, 生理盐水冲管时发生外渗。本组未发生强刺激化疗药物外渗。

2 护理体会

2.1 合理选择血管

①应选择弹性好、管腔大、回流顺畅的血管, 从四肢远端开始, 两侧肢体交替, 尽可能避开神经、肌腱、关节处[1]。尽量减少下肢静脉化疗, 因下肢静脉血流缓慢, 化疗药物长时间刺激血管易致静脉炎。②穿刺“一针见血”, 勿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 避免24 h内在被穿刺过的穿刺点下方重新穿刺[2]。③采用静脉留置, 其套管针导管柔软, 在静脉内留置时间长而不易穿破血管壁, 减少了病人由于反复穿刺而造成的痛苦, 保护了血管, 减少液体外渗。静脉穿刺时应先用生理盐水, 再用化疗药物, 再用生理盐水 (根据药液性质先用生理盐水或用5%葡萄糖) 。④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肢体淋巴水肿、乳腺癌病人术侧禁止输注化疗药物, 乳腺癌病人术后更应及早行PICC置管, 以保护健侧血管, 使化疗顺利进行。

2.2 定时观察, 做好交接班

①输注化疗药过程中15 min~20 min观察1次, 观察局部有无红、肿、痛, 静脉通路有无回血[3]。②若为发疱型药物, 无深静脉置管者应在床边观察。③注意有无不典型外渗发生, 如有不典型外渗发生应重新更换血管注射。

2.3 做好健康教育

①告知病人化疗药物外渗的后果和临床表现, 使病人和家属共同配合。②穿刺侧上肢减少活动。③告知病人用药期间及用药后5 d~7 d勿热敷穿刺血管, 铂类化疗药应禁止冷敷。

2.4 做好注射化疗药物护士的培训

①加强专科理论知识和穿刺技术的培训, 掌握化疗药物性质及注射化疗药物输注途径。②强刺激化疗药物的血管穿刺应由高年资护士负责穿刺或参加临床护理工作3年以上, 专科工作1年以上的护士穿刺。

3 讨论

化疗作为治疗癌症的主要手段之一, 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但由于化疗的毒性较大, 疗程较长, 如何减少化疗所带来的痛苦仍是目前的主要课题之一。临床工作中, 部分病人不认同深静脉置管, 虽然觉得实用但不方便, 特别是比较注意外表的女性及经济负担重的病人更是拒绝置管, 因此如何更好地预防药物外渗, 也是很重要的。另外, 当天输完化疗药的病人我们于当日拔除留置针, 因化疗药有可能残留于软管中刺激静脉而导致静脉炎;外周静脉化疗药病人一般在刚开始化疗时预防性使用喜疗妥, 也可收到比较满意的结果。

参考文献

[1]徐丽, 师艳平, 吕梦霞.肿瘤病人静脉置管最佳途径探讨[J].全科护理, 2009, 7 (12B) :3143.

[2]赵淑坤.浅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与穿刺部位的关系[J].医药论坛杂志, 2006, 27 (1) :82.

上一篇:外防护架下一篇:体育教师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