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护理对策(精选12篇)
预防护理对策 篇1
胎儿娩出后24 h内出血量大于500 m L者称产后出血。产后出血是分娩期严重并发症, 居我国目前孕产妇死亡原因的首位[1], 因此防止产后出血应是产科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现将产后出血的预防及护理对策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8年1月—2010年9月我院收治26例产后出血产妇, 初产妇14例, 经产妇12例, 年龄20岁~38岁。分娩方式:剖宫产7例, 顺产19例。出血原因:子宫收缩乏力致出血11例, 胎盘因素致出血5例, 软产道损伤致出血4例, 有妊娠合并症6例。26例产妇经医务人员的全力抢救, 均痊愈出院。
2 预防及护理对策
2.1 做好产后出血的预防
2.1.1 产前监测
产前检查时注意识别高危因素, 对高危孕产妇加强管理, 提高孕妇的孕期保健意识。了解孕期相关知识, 教会孕妇自我监测技能。
2.1.2 产时监护
(1) 第一产程要密切注意观察产程、胎心、宫缩变化, 做好产妇的心理护理, 消除其紧张情绪, 保证充分休息, 注意饮食。及时发现和处理产程延长和停滞, 如需手术助产或剖宫产时, 做好一切术前准备和预防产后出血的准备, 使用缩宫素要专人守护, 认真仔细观察滴速和胎心、宫缩情况。 (2) 第二产程注意胎心音的变化, 注意保护会阴, 防止软产道的损伤, 正确掌握会阴切开的适应证和时间, 切开的时间不宜太早, 估计切开后, 经1~2阵宫缩胎儿即可娩出。在宫缩时切开, 以纱布压迫止血, 如有活动性出血应予结扎止血。有宫缩乏力者, 当胎肩娩出后即给催产素注射。 (3) 第三产程, 正确处理胎盘娩出和测量出血量。胎盘未剥离前, 不可过早牵拉脐带或按摩、挤压子宫, 待胎盘剥离征象出现后, 及时协助胎盘娩出, 并仔细检查胎盘、胎膜是否完整。
2.1.3 产后预防
由于80%的产后出血发生在产后2 h内, 故胎盘娩出后, 应继续留在产房观察2 h, 应常规观察血压、脉搏, 膀胱、阴道出血量, 会阴伤口、肛门有无坠胀感。检查宫底, 每次按摩子宫将宫腔内积血挤出, 以促进宫腔恢复。应鼓励产妇及时排空膀胱, 不能排空者应予导尿。协助产妇早期哺乳, 可促进子宫收缩, 减少产后出血[2]。
2.2 护理对策
2.2.1 抢救护理
产后出血直接危及产妇生命安全, 抢救必须争分夺秒, 具体措施: (1) 召集抢救人员马上到位, 指定1人负责指挥, 其他人员分工合作, 使抢救工作有条不紊进行; (2) 迅速建立两条以上静脉通道, 补充血容量; (3) 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皮肤色泽、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尿量的变化, 并做好记录; (4) 保持呼吸道通畅, 高流量吸氧4~6 L/m in; (5) 经手按摩子宫底, 刺激子宫收缩, 从而使子宫壁血窦闭合, 方法是:左手在耻骨联合上缘按压下腹, 将子宫上推, 右手置于子宫底部, 拇指在前壁, 其余四指在后壁, 做均匀有节律的按摩。在按摩过程中将子宫内积血压出, 以免影响子宫收缩, 达到止血目的; (6) 做好交叉配血、输血工作及相关的术前准备; (7) 平卧, 注意保暖, 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8) 配合医生做好各种抢救工作。
2.2.2 心理护理
紧张和焦虑易致体内儿茶酚胺分泌增加诱发继发性宫缩乏力引起产程延长[3], 从而增加产后出血的发生率。一旦发生产后大出血, 对产妇是一个强烈的刺激, 再加上抢救措施繁多而紧急, 各种抢救仪器的使用, 使产妇产生紧张、烦躁不安的情绪。因此, 应对产妇心理状态作出正确评价, 给予积极的情感支持、暗示等心理指导, 稳定产妇情绪。对于意识清醒的产妇, 告诉她小宝宝是多么可爱, 利用母爱的天性转移其注意力, 从而缓解紧张及焦虑的心理状态, 使其积极配合各种抢救工作。在病情的观察中, 若出现好转趋势, 应告诉患者, 使其良好的心理状态不断得到巩固和强化。
3 讨论
产后出血是严重威胁产妇生命的分娩并发症, 稍有不慎会引起生命终结的后果。因此, 应鼓励孕妇参加围生期保健, 在围生期保健中, 做好健康教育, 宣传保健知识以及住院分娩的意义。评估孕妇的高危因素, 增强孕妇的保健意识, 提高孕妇的自我检测水平, 从而降低产后出血的发生。
产后出血抢救重要的一环在于及时发现与处理, 而及时地发现产后出血主要依靠产房工作人员认真细致的观察。因此, 产房工作人员要严密观察产妇子宫收缩情况, 注意阴道流血量、宫底的高度以及小量持续不断的出血, 当失血量达到使机体不能再代偿时, 会出现口渴、眩晕、恶心、烦躁不安、胸闷、出冷汗以及脉搏细弱、血压下降等休克征象, 故对小量持续出血不可忽视。产后出血发生快, 来势凶猛, 抢救必须争分夺秒。产科护士只有以高度的责任心, 严谨的科学态度, 努力掌握各种急救常规、急救技术和熟练各种急救设备、仪器的使用, 才能保证抢救成功。
及时发现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 给予恰当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对减少产后大出血的发生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另外, 做好产妇的心理护理, 及时与产妇沟通, 提高产妇的保健知识, 也是护理产后出血患者不可或缺的工作。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224.
[2]刘纯艳.妇产科护理学[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4:160.
[3]张红菱, 王丽华.产科护士如何实施健康教育[J].中国妇幼保健, 2000, 15 (9) :589.
预防护理对策 篇2
预防:
预防面瘫要从小处做起,避免空调、电扇直吹身体,感到有点凉了就要调整风向或关掉电器。遇到大风和寒冷的天气,出门时要轻拍、轻按面部、耳后、颈部的一些重要穴位,增加自己的御寒能力。要以乐观平和的精神状态面对工作和生活,减轻心理压力,避免过度劳累。如果面部出现麻木等不适,应该及早就医。
面瘫的护理方法:
1、心理护理:患者多为突然起病,难免会产生紧张、焦虑、恐惧的情绪,有的担心面容改变而羞于见人及治疗效果不好而留下后遗症,这时要根据患者不同的心理特征,耐心做好解释和安慰疏导工作,缓解其紧张情绪,使病人情绪稳定,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接受治疗及护理,以提高治疗效果。
2、护眼:由于眼睑闭合不全或不能闭合,瞬目动作及角膜反射消失,角膜长期外露,易导致眼内感染,损害角膜,因此眼睛的保护的非常重要的,减少用眼,外出时戴墨镜保护,同时滴一些有润滑、消炎、营养作用的眼药水,睡觉时可戴眼罩或盖纱块保护。
3、局部护理:热敷祛风:以生姜末局部敷于面瘫侧,每日1/2小时;温湿毛巾热敷面部,每日2―3次,并于早晚自行按摩患侧,按摩时力度要适宜、部位准确;只要患侧面肌能运动就可自行对镜子做皱额、闭眼、吹口哨、示齿等动作,每个动作做2个八拍或4个八拍,每天2―3次,对于防止麻痹肌肉的萎缩及促进康复是非常重要的。此外,面瘫患者应注意不能用冷水洗脸,避免直接吹风,注意天气变化,及时添加衣物,防止感冒。
预防护理对策 篇3
关键词:普外科;伤口感染;护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R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5-0376-01
普外科与其他的科室不同,平常接待的多为急诊?危重症的病人,手术的类型较多,较复杂,因此,很容易产生安全隐患?切口感染,不仅延长了患者住院的时间,也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痛苦?而造成伤口感染的原因较多,可能是由于抗生素的大量使用造成耐药菌的传播,也可能是医疗环境污染造成的?对普外科手术患者采取相关的护理措施可以有效的降低伤口感染率,本文以128例普外科手术患者为例,研究预防傷口感染的对策及护理措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8月至2013年1月我医院普外科的住院手术患者128例,随机的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和治疗组各64例?对照组中包括男性患者36例,女性患者28例,年龄19至68岁,平均年龄44.5岁?住院时间为6至15天,平均住院时间为8.5天,手术时间为0.5至6小时,平均手术时间为1.9小时?治疗组中包括男性患者37例,女性患者27例,年龄18至69岁,平均年龄45.1岁?住院时间为5至16天,平均住院时间为8.7天,手术时间为0.5至6.1小时,平均手术时间为2.0小时?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住院时间?手术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的护理方法,主要包括对病情的观察以及伤口的处理,治疗组采取特殊的护理方式,包括手术前的心理护理以及术前准备,术后并发症的护理等?
1.2.1 术前护理
第一,在患者进行手术前,要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护理人员要在手术前告知患者及其家属手术的整个流程以及相关的注意事项,鼓励患者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手术,不要有太大的心理负担?护理人员还可以给患者多讲解一些成功的案例,帮助患者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并积极的配合治疗,消除恐惧?忧虑的心理状态?另外,指导患者提前为术后的相关运动做准备,比如术后如何翻身?咳嗽?深呼吸等?
第二,要指导患者做好术前的准备?患者需要在手术的前一天清洗皮肤,并更换干净的衣物?在手术前一小时要检查手术区域的皮肤是否完好,不能发生任何损伤,毛发密者?影响手术这要剔除术区的毛发?其次,手术前12小时就要禁食,对于要进行肠道手术的患者在术前2至3小时要清,避免由粪便造成的腹腔感染?对于要进行胃肠道手术的患者,要做好手术前的胃管留置,以免胃内的残留物造成伤口的感染?再次,患者要在手术前保证充分的睡眠,对于失眠的患者,可以服用少量的安眠药?患者在手术前一定要戒烟戒酒,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手术室要做好清洁工作,保证手术环境空气的通畅,手术的器械进行严格的消毒工作?护理人员要做好对患者术前的身体检查工作,观察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一旦出现异常,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最大程度的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1.2.2 术后护理
手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的血压?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的变化,为患者定时换药,在换药时要注意保持无菌的条件,防止伤口的感染,在换药时要观察伤口是否有渗出的情况,还要时刻注意引流管通畅与否,并记录引流液颜色?流量以及形状的变化?另外,护理人员要指导患者在术后先食用一些流食,然后逐渐增加,主要食用一些高蛋白低脂肪的食物,保证患者术后的营养?当患者出现身体不适或者心理的紧张时,护理人员要及时进行疏导,缓解患者紧张的情绪,保持乐观的心态?此外,护理人员要指导患者进行简单的运动,以促进术后各脏器功能的恢复?时刻注意患者病情的变化,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1.2.3 术后并发症的护理
患者在术后可能会出现出血的状况,护理人员可以根据引流液的颜色来判断出血量,对于出血量较小的患者,可以采用加压包扎或者止血剂的方法来减小出血量,对于出血量大的患者,要及时通知主治医生,让医生查明出血原因,并立即采取相应的措施?在进行各项操作的时候,要保证在无菌的条件下进行,防止出现伤口感染?要合理的使用抗生素,同时要保证伤口的干燥?当患者的伤口裂开时,要重新到手术室进行缝合?要鼓励患者在术后8小时内进行排尿,必要的时候可以在无菌的条件下使用导尿法,可以有效的预防泌尿系统的感染?当患者逐渐恢复后,要鼓励其尽早下床活动,防止形成静脉血栓?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综合的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 检验,当P<0.05时,检验的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中发生伤口感染的患者有6例,感染率为9.37%,治疗组中发生伤口感染的患者有2例,感染率为3.13%?治疗组的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3 讨论
伤口感染是普外科手术并发症中常见的一种,造成伤口感染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外源性病原菌的入侵感染,也可能是由于医疗环境被细胞污染所造成的?为了有效的降低伤口感染病例的发生,我们需要对普外科的手术患者进行相关的护理,同时提高护理的质量?首先,医护人员要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详细的分析,确定相关的危险因素,并采取预防措施,避免伤口发生感染;其次,要保证所有的操作都在无菌的条件下进行,及时更换医疗器械并消毒,同时保证患者伤口的清洁,防止发生交叉感染;再次,对抗生素的使用要合理,防止微生态失衡的发生;最后,要对患者进行积极的心理疏导,让患者保证乐观的心态,多食用富含蛋白质与维生素的食物,增加对病菌的抵抗力?
综上,合理的预防与护理措施可以有效的降低普外科伤口感染的发生率,从而提高疾病的治愈率,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张雪松.普外科伤口感染分析12例[J].医学信息,2014,(6):387-387,388.
预防护理对策 篇4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8月—2015年8月期间在我院分娩的足月产妇92例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观察组46例和对照组46例。在观察组的46例产妇中, 年龄21岁~27岁, 平均年龄 (31.23±2.13) 岁;孕周35周~41周, 平均 (38.76±2.14) 周。在对照组的46例产妇中, 年龄22岁~27岁, 平均年龄 (31.25±2.16) 岁;孕周35周~42周;平均 (38.74±2.12) 周。2组产妇在年龄、孕周以及临床表现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 主要是密切观察产妇的临床体征, 对产妇和家属进行适当的健康教育, 如注重饮食营养和卫生等[1]。观察组采用综合性护理干预模式, 具体如下。
1.2.1产前护理产前护理人员需要积极引导产妇, 使产妇能够对分娩过程有大致的了解, 克服心理障碍, 稳定产妇情绪积极配合各项护理工作[2]。产前对产妇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 认真评估产妇的身体素质, 对具有产后出血高危因素的产妇, 如妊娠合并症、巨大儿、产程长等进行全面重点观察, 预防产后出血发生[3]。
1.2.2产时护理第一产程时期, 需要密切观察产妇的身体情况, 发现产程停滞或者是延缓, 需要及时进行处理, 做好各项急救措施的准备工作[4]。同时, 还需要加强对产妇的心理护理干预, 保证产妇有充足的休息时间, 必要时可以采用镇静剂帮助产妇休息。注重产妇水分和营养的补充, 提醒产妇及时排尿, 必要时可以采用导尿的方式排空产妇膀胱, 避免产时子宫收缩功能不足所造成产后出血。第二产程时期, 存在产后出血高危因素的产妇可以在宫口开全之后, 采用套管针建立静脉通路, 做好输血和急救的各项准备工作[5]。指导产妇正确的应用腹压方式, 观察产妇的膀胱和导尿情况。通过沟通及鼓励, 增强产妇对分娩的信心。第三产程时期, 协助产妇胎盘娩出, 并帮助产妇进行子宫按摩, 降低产妇疼痛感受。对于存在产后出血高危因素的产妇, 可以结合医嘱预防性用药, 降低产妇产后出血发生概率。认真检查产妇胎盘、胎膜的完整程度。
1.2.3产后护理产后2 h是产妇出血的高发时期, 护理人员需要密切观察产妇的各项临床体征, 准确测量产后出血量, 通过及时、有效的措施预防和治疗产后出血。护理人员可以每间隔30 min对产妇的生命体征、子宫收缩情况进行观察, 保证产妇膀胱空虚。在产程中宫缩阵痛会使产妇食欲下降, 并且分娩过程中消耗了产妇大量的体力, 需要给予产妇一定热量的饮料, 帮助其补充体力, 并注意保暖。
1.3观察指标对比2组产妇产后2 h出血量、24 h出血量以及产后出血发生概率。产后出血测量方式主要以容积法为主, 以面积法为辅。敷料血染面积10 cm×10 cm为出血10 m L。阴道分娩产妇在胎儿娩出后马上将弯盘放在产妇臀下, 测量弯盘中的血量。胎盘娩出、会阴伤口处理结束之后, 采用面积法计算血敷料和血染床单上的血量, 会阴垫采用称重法计算出血量。
1.4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代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2组产妇的产后出血量对比观察组产妇产后2 h出血量、24 h出血量均少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2组产妇的产后出血发生情况对比对照组患者产后出血4例, 产后出血发生概率为8.7%。观察组产后出血1例, 产后出血发生概率为2.17%。观察组产妇产后出血发生概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2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8.76, P<0.05) 。
3讨论
产后出血的原因多是由于宫缩乏力、胎盘因素、软产道裂伤或者是凝血功能障碍等问题造成。同时, 产妇自身的心理状态、身体素质等也会直接影响产后出血情况, 加强对产后出血的预防和护理干预十分必要。
产后出血的预防护理工作, 主要是结合产妇的实际临床护理所需, 根据产后出血的高发原因进行针对性护理干预。护理人员可以通过产前护理、产时护理和产后护理的方式, 将临床护理干预工作渗透于产妇分娩的整个过程当中。首先针对于宫缩乏力、软产道裂伤等问题, 护理人员可以在产前对产妇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 认真评估其身体素质, 对具有产后出血高危因素的产妇, 进行全面重点观察, 预防产后出血问题的发生。产时密切观察产妇的身体情况, 发现产程停滞或者是延缓, 需要及时进行处理。存在产后出血高危因素的产妇可以在宫口开全之后, 采用套管针建立静脉通路, 做好输血和急救的各项准备工作, 结合产妇实际需求给予各方面的协助。另外, 护理人员还可以通过心理护理干预的方式, 克服其内心障碍, 稳定产妇情绪积极配合各项护理工作。针对于健康教育工作, 护理人员可以多指导产妇保证睡眠、注重饮食营养, 及时排空尿液等。综合护理干预能够将人性化的护理理念融入其中, 更加关注产妇的临床感受。
本文对照组产妇2 h出血量为 (141.23±32.31) m L, 24 h出血量为 (254.32±41.52) m L;对照组患者产后出血4例, 产后出血发生概率为8.7%。观察组产妇2 h出血量为 (87.11±22.32) m L, 24 h出血量为 (156.92±34.53) m L;产后出血1例, 产后出血发生概率为2.17%。观察组产妇产后2 h出血量、24 h出血量以及产后出血发生概率均优于对照组, 2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证明综合性护理干预模式在产妇临床护理中的应用, 能够结合产妇的实际所需开展临床护理工作, 降低不良问题发生概率, 此结果与文献研究结果相一致, 证实了综合护理干预在产妇临床护理中的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 综合护理干预模式能够减少产妇产后出血量, 降低产后出血发生概率, 对于产妇的健康和生命安全能够带来更多的保障, 值得在临床护理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新惠, 黄如兰.综合护理干预对预防产妇产后出血的效果观察[J].西部医学, 2013, 25 (5) :791-793.
[2]曾娟, 胡春柳, 钟慧梅.预见性护理干预对预防产后出血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 2014, 20 (24) :97-98.
[3]潘映红, 戴勇珊.综合护理干预预防产后出血的效果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2, 33 (11) :1533-1534.
[4]何欢.综合护理干预对预防产妇产后出血的作用[J].中外医学研究, 2012, 10 (34) :79-80.
压疮预防护理措施 篇5
姓名:
专业:
准考证号:
办学单位:
填表日期:年月
日
压疮又称褥疮、压力性溃疡,是由于患者局部组织长期受压,影响血液循环,导致局部皮肤和皮下组织发生持续缺血、缺氧、营养不良而致组织溃烂坏死。压疮一旦发生,不仅给患者增加痛苦,加重病情,严重时可继发感染引起脓毒败血症危及生命,应及时应用有效的护理措施,可大大降低压疮发生率,提高生命质量。
1.压疮病因及高危因素
1.1病因:压力、摩擦力、剪切力、潮湿。
1.2高危因数:感觉、营养、组织灌流状态、年龄、体重、精神心理因素。
2.压疮的预防管理
2.1压疮预防护理管理应做到“五早五到位”。
2.1.1五早:
①评估,患者入院24h内进行压疮危险因素首次评估。
②早报告,确认压疮高危患者,立即报告护士长,特殊病例24h内向科护上长、护理部逐级上报。
③早落实,根据患者病情立即落实各项护理措施。
④早指导,对特殊病例护士长、护理部应及时会诊制定针对性及适宜性的护理措施。⑤早督查,护士长、护理部1~2d督查高危患者护理质量。
2.1.2五到位
①落实到位,制定护理措施落实到位。
②评估评价到位,压疮危险因素动态评估、患者皮肤情况及压疮发生情况动态评价要到位。
③指导督查到位,护士长、科护士长、护理部对压疮预防护理指导、质量督查的三级管理到位。
④对护士进行压疮相关知识培训到位。
⑤持续改进到位,科室、质量管理小组坚持每月对压疮预防管理情况汇总分析,针对存在问题改进,改进措施落实到位。
2.2压疮预防应做到”七勤”:勤观察、勤翻身、勤按摩、勤擦洗、勤整理、勤更换、勤交班。
2.3压疮危险因素的正确评估现有的各种压疮评估表有助于系统的评估各种危险因素,国外常用的有Braden、Norton和Waterlow等评分表。
3.压疮的预防措施
3.1减轻压力解除压迫是预防压疮的主要原则,又是治疗压疮的先决条件。尽管各种坐垫、床垫及支具不断改进,各种翻身床、气垫床的应用取得较好的效果。但最基本、最简单有效的预防措施是护理人员给病人翻身。翻身方法:对于病情稳定者定期给予翻身,采取翻身循环卧位,即翻身间隔时间根据局部受压和肢体的情况,每2h一次,严格按时间进行。翻身交替顺序为:右侧位30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一左侧位30.一平卧位(抬高床头不应超过3Ocm,半卧位时,床头抬高超过45cm病人最易滑动,尾骶部剪切力会大大增加,5cm~30cm之间为宜),并配合软垫垫起,每种卧位持续1~2h,可相应保证了枕部、肩胛部、髂嵴、股骨粗隆、骶尾部及足跟的有效血液循环,从而减小易发部位的压疮的风险。病情不稳定患者,则应用气垫床的充放气功能,交替更换并按摩受压部位。同时可在骨隆突处用棕垫、凉水垫[
51、谷粒垫、茶叶垫、荠麦皮垫、决明子垫]等。其次对因病情禁止或不能翻身的重症患者,可用手拍打水垫,产生震动传播,起到按摩局部皮肤的作用。
3.2减少摩擦力和剪力翻身或移动患者时忌拖、拉、拽、扯,保持床面平整。平行抬起患者减少皮肤摩擦,用力要在一个平面上,减少剪力的形成。半卧位时对于膝部和足部进行恰当固定,在足部和床底之间垫棉垫,使用床的起降功能提升膝部或用枕头起膝部,防止患者身体下滑导致的摩擦增加。
3.3搬动病人时要减少病人皮肤与床面的摩擦。一人搬运时须将患者近侧的肩部稍托起,一手伸进肩部,并用手臂托扶住颈项部;另一手托住对侧肩背部,用力抬起患者上身移至近侧。再将患者的臀部、双下肢移近并屈膝,使患者尽量靠近护士,再轻轻将患者转向对
侧。
3.4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可增强皮肤的抗摩擦力。引流液、尿液及便渍均可导致皮肤潮湿或不清洁,及时更换床褥,用温湿的毛巾和柔软干毛巾依次擦拭皮肤,动作轻柔,并可用赛肤润、维生素E、护臀膏、麻油涂于皮肤表面,能够在皮肤上形成保护层,防止皮肤水分过度蒸发,保护皮肤的柔软性和弹性,还可使摩擦系数减少到原来的1/8~1/10,降低摩擦力和剪力。也可使用康惠尔透明贴保护两侧髋部及骶尾部等骨突出部位预防压疮的发生。大便失禁患者采用强生O.B卫生棉条塞入肛门防止大便外溢,每3~4h更换1次。取O.B卫生棉条前,先在肛周涂一薄层橄榄油,待大便排干净后,用湿纸巾擦拭肛周皮肤,再用温水擦洗后,涂上赛霉安。
经过以上处理及配合药物治疗,大便失禁得到了控制,从而减轻了粪便对肛周皮肤的刺激,保持了肛周皮肤的清洁干燥。
3.5营养支持治疗:营养不良是压疮形成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重症长期卧床患者,由于疾病消耗,加之营养摄入减少,吸收功能下降,导致患者出现贫血、低蛋白血症。而低蛋白血症患者有近半数以上易发生压疮。根据病情尽量应用胃肠内营养,应予胃肠功能调理、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富含钙、锌等的饮食。若肠内营养不能满足需要时,增加静脉营养,必要时输注血浆和白蛋白,保证全身营养支持,有利于提高皮肤的屏障功能,有效预防压疮的发生。应用肠内营养时,需每日做口腔护理。
3.6各种医疗器械的临床应用:采用各种医疗器械减轻软组织压力,或使软组织交替承受压力,缩短受压时间。国内目前使用的防压疮床有:脉冲式充气床垫、海绵式褥疮垫、自制水床。循环取穴艾炙是预防压疮一种很好的方法。
3.7避免护理误区:避免频繁、过度的清洁皮肤,不建议对局部发红皮肤进行按摩,避免使用碘酒或酒精等消毒剂擦拭皮肤,避免在局部创面使用冰敷、吹风机或烤灯,皮肤褶皱处避免涂抹凡士林等油性试剂,防止局部皮肤浸渍,甚至溃烂。慎用橡皮圈,橡皮气圈会因为放置不当,造成气圈部位的静脉回流受阻,使气圈中间的组织发生水肿,故现在已不提倡使用。
3.8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为病人做细致的心理护理,进行心理支持、健康宣教、抚摸,社会支持可使病人应急情绪的消极影响减弱。
同时向家属及患者讲解如何减少压力、剪切力、摩擦力及其他发生压疮的各种高危因素,普及预防知识,减少压疮复发。
4.小结
通过有效的评估,连续、定期、全面多层次评估监控,详尽有效的护理计划,不断根据危险因素改善护理措施,并以病人为中心,一切从病人的实际出发,强调“个性化”的护理,即针对不同的个案、不同的病因,客观地对待压疮发生的危险因素,充分认识其危害,并努力研究,压疮的预防和护理才能取得突破性进展。
姓名:向倩
老年糖尿病的预防措施和护理对策 篇6
【摘 要】 对71例糖尿病患者给予相应的预防和护理措施,观察临床疗效,从而研究老年糖尿病患者有效的预防措施和护理对策,并对经验和体会进行总结。针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特殊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实施相应的预防和护理措施有利于患者病情的控制。
【关键词】 老年糖尿病;预防措施;护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3.58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06-0113-01
糖尿病是因胰岛素分泌不足以及靶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低而造成体内代谢异常,临床表现以高血糖为突出特征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1]。老年糖尿病是指年龄在60岁以上发病的或者病程延续至60岁以后的糖尿病患者。现将我院对71例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临床预防和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012年1月至2013年10月期间来我院就治的老年糖尿病患者71例,其中男51例,女20例。年龄60~75岁,平均69.5岁。
1.2 预防措施 控制糖尿病病情变化的关键是要控制血糖,老年人内脏器官功能逐渐衰退, 机体自我调节能力下降,加之患病后对自己要求不严格,导致血糖控制不良。按时服用降糖药物,严格控制含糖食物的摄入,在其身体状况允许的情况下, 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加强体质,有利于血糖平稳的控制。同时要注意避免运动过量。
1.3 护理对策
1.3.1 心理干预 老年糖尿病患者由于缺乏糖尿病相关防治知识,长期的饮食控制和服药使患者思想包袱很重, 易产生悲观、烦躁、失望等负面情绪。因此要与他们多进行沟通交流,以热情友好的态度,亲切通俗的语言与其进行交谈,帮助患者排忧解难,尽量满足其合理需求。多关心体贴患者,耐心为其解释,给患者以心理上足够的支持,取得患者的理解及信任,使其能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工作。同时积极回答患者提出的问题,打消患者的顾虑,引导患者消除不良情绪,鼓励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减少和延缓并发症的出现。让其明白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将不利于血糖的控制。
1.3.2 并发症的护理
1.3.2.1 糖尿病足的护理 糖尿病足患者伤口一般难以愈合,其足部皮肤一旦破溃,极易诱发感染。护理措施:①平日要定期检查足部,适当进行运动促进足部血液的循环,注意足部卫生;②选择大小适中且质地较软的鞋袜,避免足部皮肤损伤而导致感染甚至坏疽的发生。如果出现裂缝、擦伤等应及时进行治疗,合理使用抗生素。。
1.3.2.2 低血糖反应的护理 糖尿病患者在临床中常因使用降糖药物、饮食、运动或胰岛素用量不当而诱发低血糖症,出现饥饿、心慌、头晕、手足震抖等症状,甚者发生昏迷、死亡等[2]。护理对策:①对患者进行合理的饮食指导,食物结构选择多样化,提倡多食用粗杂粮,定时、定量,不随意加量或减餐。如果出现食欲欠佳时要及时与医师沟通调整降糖药的剂量。如果运动量加大,体力活动增加时要及时加餐;②及时检测血糖,随身备用含糖类食品,一旦出现低血糖症状时,立即服用,如有必要可给予静脉注射葡萄糖溶液;③胰岛素用量要严格遵医嘱。
1.3.2.3 糖尿病肾病的护理 糖尿病肾病是由于肾小球硬化所致,临床表现肾功能可能逐渐衰退,最终可导致肾衰竭。护理对策:①定期检测尿蛋白量,限制患者过多地摄入蛋白;②遵医嘱口服抗凝药及降脂药,从而改善肾小球内循环,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③积极控制血压。。
1.3.2.4 非酮症昏迷的护理 护理对策:①持续给予低流量输氧,同时进行抗感染治疗;②防止渗透压的急剧下降而引发脑水肿,可进行大量补液,速度逐渐加快;③随时监测血糖的变化,注射一定量胰岛素并下鼻饲给予患者流食。
1.3.2.5 酮症酸中毒的护理 护理对策:①密切关注患者的各项生命指征,并予以记录;②积极找出可能的诱因并去除,给予吸氧,并嘱患者绝对卧床,同时加强各项生活护理;③严格遵医嘱给予患者补液降糖。
2 讨论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终身性内分泌代谢异常的疾病, 需要进行长期的治疗, 如果血糖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它将引起许多严重的并发症,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和寿命。尤其老年糖尿病患者一般合并有多种疾病,长期的高血糖导致各种组织,尤其是心脏、血管、眼、肾、神经的功能障碍,糖尿病的并发症的发生率高。糖尿病并发症一般包括急性和慢性两大类。急性并发症有糖尿病高渗性昏迷、低血糖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急性感染、糖尿病乳酸性酸中毒等。慢性并发症有脑血管病、冠心病、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足、神经病变、眼部病变、肾脏病等。这些并发症都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痛苦,严重时甚至威胁到患者的生命, 因此,临床上应给予老年糖尿患者正确的预防措施和护理对策,延缓或及时阻止并发症的恶化,以便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综上所述,针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特殊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实施相应有效的预防和护理措施,有利于患者病情的控制。
参考文献
[1]张瑞英.老年糖尿病社区护理体会[J].中外健康文摘,2012,9(4):342.
预防护理对策 篇7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128例,男93例,女35例。年龄21~76岁,平均(42.71±12.29)岁。腰椎骨折42例,胫腓骨骨折36例,股骨颈骨折18例,膑骨骨折15例,跟骨骨折17例。入选标准:(1)伤后24 h入院,128例患者在硬腰联麻行切开复位;(2)术后10~12 d拆线,两组患者换药前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遵循《院内感染规范》和《消毒技术规范》进行换药。对照组62例患者于床边换药,观察组66例患者于单独的换药室换药。两组患者治疗后10 d为统计界限,观察两组患者伤口一期愈合率。
1.3 诊断标准
一期愈合诊断标准参考文献[1,2]。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SP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伤口一期愈合率为100%,对照组为86%,观察组患者伤口一期愈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院内感染是当前医疗实践中的一大障碍,直接影响医疗效果,增加患者痛苦及医疗费用。因此,院内感染的预防非常重要。医务人员与院内感染密切相关。护士在护理患者时应有责任感、紧迫感,在预防院内感染中做好监护人,只有做好了院内感染的控制工作,才能提高医疗质量。笔者所在医院3年控制院内感染的经验总结如下:(1)健全科室感染管理制度,每月不定时督促、检查、监测。加强对换药室院内感染的管理力度。结合本科室特点制定相关消毒隔离制度,特定区域的醒目位置给予提示。对各种消毒与灭菌提出规范操作程序,强化无菌操作观念和技术规程。院内感染科每年对工作人员进行院内感染知识的培训及考试考核,使各级各类人员都能正确掌握消毒隔离制度,了解各种消毒液的性能、作用原理、配制方法、使用方法及有效浓度监测等。正确掌握各类物品、器具的消毒和灭菌方法。采用空气消毒、细菌培养,确保换药室的消毒灭菌达到分部颁发标准。执行无菌技术规范,达到有效控制感染。(2)加强消毒隔离制度的落实,加强监控。换药用具消毒灭菌效果将直接影响切口愈合程度,为减少各种人为污染的机会,随时检查无菌物品的消毒标识及有效时间。医护人员换药时,应仔细检查物品有无失效或被污染,使用后器械要浸泡、消毒、洗净、再消毒。换药室要求干燥、通风,护理人员应使用不太湿的拖把、抹布,用后及时消毒悬挂。换药室工作人员坚持每天早6时、晚6时2次紫外线空气消毒,督促护理员每天用500 ppm伏氯净做好清洁消毒。如有污染及时处理,做好污物的分类处置,使用一次性治疗床单,定期检测紫外线灯的强度及功能,及时更换紫外线灯管,随时监测消毒液的配制与浓度,每天进行1次消毒液物体表面消毒及无菌操作人员的细菌培养及空气微生物监测。督促医护人员做到换药时一位患者用一套换药器械,换药前后要洗手。正确执行无菌操作原则,发现问题及时整改。(3)专管人员做到密切注意病房的动态,防止物品不足引起的工作混乱及增加感染机会,并注意物品的堆积、失效、浪费。严格控制换药室的人员流动,患者家属不得进入换药室。严禁工作人员将换药室作为吃饭休息的落脚点。创造换药室的良好环境,减少感染机会。换药室是骨科病房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管理,能改善质量、减少浪费,提高工作效率及护士形象,保证患者安全,提高患者的满意度[3]。其不仅提高了护士的工作责任心,而且增强了参与管理的意识,使换药室管理更加规范化,从而保证了护士的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摘要:目的 加强骨科换药室院内感染的护理对策,采取有效控制措施使住院患者手术后伤口在换药方面不发生院内感染。方法 将128例换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66例患者,换药按消毒隔离制度;对照组62例患者,换药按常规。将两组患者换药前后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伤口一期愈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伤口一期愈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加强换药室的消毒隔离,为换药室创造了良好环境,减少了感染机会。
关键词:预防,换药室,院内感染,护理对策
参考文献
[1]李芙琴,张益民.医院物体表面HBsAg污染与相关人员乙型肝炎感染状况的调查.中国消毒学杂志,1998,15(3):191-192.
[2]凌美华.院内感染中卫生员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中华院内感染学杂志,1991,1(1):32.
浅谈糖尿病足的预防及护理对策 篇8
1 糖尿病足的预防措施
1.1 严格控制血糖
血糖保持正常范围内,才能从根本上预防糖尿病。研究表明[2],血糖控制不良和反复小损伤是糖尿病足溃疡形成并截肢的最主要的诱因,血糖控制不良者比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的糖尿病患者下肢截肢率可高出2倍。另外血糖控制不良还影响伤口愈合。因此,严格控制血糖,阻止或延缓周围神经和周围血管病变的发展,对降低糖尿病足的发生率和致残率有重要意义
1.2 饮食护理
饮食疗法是所有糖尿病治疗的基础,是糖尿病自然病程中任何阶段预防和控制糖尿病必不可少的措施。首先要让患者了解饮食治疗的意义和方法,主动配合饮食治疗,并乐于长期坚持,饮食总热量的安排原则是:既要充分减轻胰岛β细胞负担,又要保证足够的蛋白质供应 (15%~20%) , 减少脂肪(20%~30%),特别是动物脂肪的摄入,限制胆固醇的摄入。注意饮食品种多样化,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动物性食物为铺,热能来源以粮食为主的基本原则。粗细粮搭配,以粗粮为主,注意食盐限量,6g/d以内[3]一日三餐或五餐。注意进食规律,不吃或少吃零食。
1.3 重视足部保健
每日用39~400C温水泡脚洗足后擦干足部,尤其是足趾之间。足皮肤干裂者局部用油性润肤膏。及时处理胼胝,不能自己处理鸡眼和水泡,应及时就医。剪趾甲要在清洗擦干后剪,不要剪得太短、太接近皮肤,趾甲边缘修平,不要有角度否则易损伤甲沟皮肤,造成感染。不要两腿交叉,以免影响下肢血液循环。穿清洁柔软的袜子,袜子不要太紧,穿宽大、透气的鞋。不用热水袋、电热毯或家庭理疗仪暖脚,以免烫伤。每天检查足部有无发红、水泡,鞋内有无异物。建议限酒戒烟。
2 心理护理
糖尿病足患者面对截肢的危险和经济方面的双重压力,存在不同程度的紧张、恐惧、焦虑等负性心理,另外糖尿病患者不能下床活动,生活起居需要他人照顾,社会活动减少,易产生孤独、失落感。这些原因易影响患者的睡眠和食欲,并使血糖产生波动。
2.1 做好宣教
指导患者了解精神紧张可致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而使血糖波动,而乐观稳定的情绪能提高和调节机体免疫力。
2.2 增加社会支持措施
尽力调动家属的正性心理,家属的关心、支持和理解能让患者树立共同参与的新型护患、医患关系。
3 糖尿病足诊治中的护理对策
0级:以预防为主;1级:根据伤口情况换药,保持伤口清洁。穿能够减轻压力的特制鞋子;限制病人活动,控制血糖、血压,应用促进精神病变好转的药物如B族维生素、弥可保等,同时改善循环障碍,如654-2等;2级:伤口换药,促进愈合、制动抬高患肢,可选用高压氧治疗;3级:清创去除坏死组织、坏骨,根据伤口分泌物细菌培养针对性应用抗菌药,此时由于换药时间长,伤口愈合慢,使病人焦虑,应加强心理护理,增强治疗疾病的信心;4级:患肢出现坏疽,必须进行血管造影检查,明确血管狭窄部位,以决定截肢范围,患者常焦虑、失望,或拒绝治疗,此时应告之手术的必要性,使其配合治疗,术后强化血糖控制、高血压控制及抗凝治疗;5级:全足坏疽,必须截肢。进行血管造影,明确截肢范围,需要改善病人一般状况,保持手术成功,术后安排安假肢,给予康复治疗。
参考文献
[1]黄少薇, 陈永松, 黄建英, 等.糖尿病足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干预对策[J].中国基层医药, 2004.2 (11) :242.
[2]Lehto S.Ronnemaa T.Pyorala K, et al.Risk factors predicting lower extremity amputations in patients with NIDDM.Diabetes Care, 1996, 19:607.
糖尿病足的临床护理及预防对策 篇9
1 临床资料
2009年6月至2011年7月, 我院收治29例糖尿病足患者, 其中男19例, 女10例, 年龄57~82岁, 平均糖尿病史16年。主要表现为足部畸形、皮肤干燥发凉、胼胝、溃疡等。通过综合治疗及相应的护理措施, 除1例炭疽患者行外科截肢手术外, 其余均痊愈出院。
2 护理及预防
2.1 护理方法
2.1.1 心理护理
随着糖尿病患者的日益增多, 糖尿病是一种终身性疾病已经成为众所周知的常识, 糖尿病患者也常常因此失去生活信心。当糖尿病患者出现足部溃烂的时候, 常伴有恶臭, 患者易产生自卑心理, 有些患者甚至面临截肢的危险, 心理精神压力极大, 引起睡眠质量差、食欲下降并使血糖不稳定。因此, 糖尿病足患者的心理护理显得尤为重要。针对患者的不同情况, 积极与患者及家属沟通, 鼓励患者多听音乐等放松情绪的活动帮助患者缓解心理压力, 正确对待疾病, 积极配合治疗。
2.1.2 监测血糖, 严格控制血糖
有效的控制血糖是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最有力措施。并且血糖高容易引发感染, 所以严格控制血糖可有效减少糖尿病足的发生。应指导患者严格控制饮食, 适量运动, 坚持长期适量的降糖药治疗, 并定期监测血糖。
2.1.3 局部创面护理
密切观察患者足部的同时, 还应注意以下几点:①保持创面清洁。感染的创面应每天换药, 常规按照无菌操作, 碘伏消毒, 外盖凡士林油砂条, 并用无菌纱布包扎, 每天换辅料一次。②创面坏死组织须逐步修建, 必要时可用溃疡糊或者清疱胶。③针对足部溃疡面较大的, 先用0.5%灭滴灵100 ml+16万U庆大霉素+4U普通胰岛素混合剂清创处理后, 用配置的普通胰岛素1U+654-2+贝复剂液, 浸润纱布湿敷, 2次/d, 连用1周, 局部分泌物较多时, 根据细菌培养结果, 选择敏感高效抗生素。
2.2 预防干预措施
2.2.1 加强患者的自我防护意识
通过健康教育等方式, 使糖尿病患者及家属了解糖尿病相关知识、糖尿病足的危害性及可防治性, 并建议患者应用便携式血糖计进行自我监测血糖, 充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 提高患者的自我防护意识。
2.2.2 养成良好的饮食及生活习惯, 避免诱发糖尿病足的因素
(1) 正确选择饮食方案 采用合理的饮食方案是控制血糖的基础。首先按患者的性别、年龄和身高查表或用简易公式计算理想体重[理想体重Kg=身高cm-105], 然后根据理想体重和工作性质, 参照原来生活习惯等, 计算每日所需总热量, 每日三餐按照1/5、2/5、2/5或1/3、1/3、1/3分配。此外, 各种富含可溶性食用纤维的食品 (如绿叶蔬菜、豆类、含糖分低的水果等) 可延缓食物吸收, 降低餐后血糖高峰等, 故每日饮食中纤维素含量不宜少于40 g。每日摄入食盐应控制在10 g以下, 并戒烟限酒。 (2) 日常足部护理 ①坚持并采用正确的洗脚方式, 并每日检查足部:不要过分浸泡双脚;使用中性的肥皂;水温在40℃左右;用浅色毛巾擦干脚趾间的水分, 并检查有无出血或渗液等;保持脚趾间干爽, 若脚趾间因潮湿而发白, 可用酒精棉签擦拭处理。②选择正确的运动方式:适当的运动可促进足部血液循环, 帮助足部保持健康的形态和功能。③保持足部皮肤健康:使用皮肤护理膏或霜, 注意不要将其涂抹于足趾间或溃疡伤口上, 同时适当按摩足部;细心修建指甲。 (3) 避免诱发糖尿病足的因素 避免足外伤, 糖尿病患者可因一双不合适的鞋而丧失肢体甚至生命[2]。因此, 糖尿病患者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避免窄小、硬帮、挤脚的鞋;避免穿不吸汗的尼龙袜;避免穿不平整的袜、鞋;避免穿凉鞋、尖头鞋、高跟鞋、露出脚趾的鞋;避免赤足走路;避免自行修剪鸡眼、胼胝或涂腐蚀性药物等。
3 结论
糖尿病是终身性疾病, 其治疗也是终身性的, 糖尿病患者由于承受着来自社会、家庭、经济等各方面的压力, 其心理障碍者发生率高达30%~50%[3]。因此, 糖尿病足的治疗要全身与局部相结合, 在积极治疗糖尿病及处理创面的同时, 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也起着较大的正面作用。
综上, 护理人员应耐心与糖尿病足患者及其家属沟通, 从患者的角度出发, 对患者进行细心护理及教导, 提高患者对治疗的配合度, 从而提高糖尿病足的治愈率。
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糖尿病足的临床护理及预防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相关护理记录。结果 在积极治疗糖尿病的基础上, 加强糖尿病患者的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 有利于糖尿病足的预后。本组29例患者中, 28例痊愈, 1例截肢。结论 全身与局部护理相结合, 可有效提高糖尿病足的治愈率。
关键词:糖尿病足,临床护理,预防干预
参考文献
[1]陆再英.内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777.
[2]国际糖尿病足工作组.糖尿病足国际临床,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3:6.
预防宫颈癌术后尿潴留的护理对策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月—2010年10月我科收治宫颈癌病人88例, 年龄31岁~73岁;病理分期Ⅰa~Ⅱa。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44例。两组病人年龄、病情、病理分期、麻醉及手术方法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护理方法
1.2.1.1 观察组
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膀胱功能训练、膀胱注药和人文关怀。①心理护理:加强术前、术后健康宣教, 讲解术后尿潴留发生的可能性及原因, 鼓励病人积极配合治疗、护理。②手术前后加强会阴部、盆底肌肉及腹壁肌肉的舒缩锻炼。③术后第10天开始定时夹闭开放尿管, 指导病人有尿意即放尿, 3 h~4 h进行1次。④加强预防泌尿系统感染的护理措施。⑤术后第14天遵医嘱行膀胱注药后拔除尿管。⑥拔除尿管后提供人文关怀, 采取一系列诱导排尿的方法。⑦4 h~6 h后排尿, 病人自我感觉尿液完全排空即行B超测膀胱残余尿。
1.2.2 对照组
采取常规护理。①心理护理:加强术前、术后健康宣教, 讲解术后尿潴留发生的可能性及原因, 鼓励病人积极配合治疗、护理。②术后第10天开始定时夹闭开放尿管, 指导病人有尿意即放尿, 3 h~4 h进行1次。③加强预防泌尿系统感染的护理措施。④术后第14天拔除尿管。⑤鼓励病人饮水300 mL~500 mL, 4 h~6 h后排尿, 病人自我感觉尿液完全排空即行B超测膀胱残余尿。
1.2.2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病人术后膀胱功能恢复情况, 包括自解小便、残余尿量、尿潴留发生情况以及再置管率。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 讨论
通过采取一系列预防宫颈癌术后尿潴留的对策, 如心理护理、膀胱功能锻炼、预防泌尿系统感染、掌握正确膀胱注药方法、提供人文关怀、诱导排尿等, 能有效促进宫颈癌术后膀胱功能的恢复, 降低尿潴留的发生率, 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护理措施效果显著, 操作简单方便, 病人无痛苦, 易于接受, 且能够配合治疗。
3.1 心理护理
病人为女性, 大多情绪脆弱、神经敏感、性情易急躁, 对手术畏惧及担心预后而产生紧张、焦虑、恐惧、绝望的心理。护士应通过护患沟来掌握病人的心理状况, 针对性做好解释、安慰工作, 说明手术的成功率和生存率, 告之其术后尿潴留发生的可能性, 使其正确认识并解除思想顾虑, 调整好心态, 激发病人对生活的勇气, 积极地配合治疗和护理。
3.2 功能锻炼
腹肌、盆底肌、膀胱肌肉的锻炼是一种主动的膀胱功能的锻炼[2]。手术前后加强会阴部、盆底肌肉及腹壁肌肉的舒缩锻炼, 可以恢复和加强盆腔神经对膀胱逼尿肌的控制。①术前2 d分别取半坐卧位、坐位、站立位进行尿道、阴道、肛门括约肌的收缩和舒张锻炼。每天3次, 每次5 min~10 min。②术后第4天开始进行床上卧位的尿道、阴道、肛门括约肌的收缩与舒张锻炼, 并配合体位变换, 以仰卧、左侧卧、右侧卧进行练习, 每天3次, 每次5 min。③术后第5天结合抬腿, 每天2次, 每次5 min, 以逐步增加的方式[3];术后第10天开始定时夹闭开放尿管, 有尿意即放尿, 无尿意每隔3 h~4 h开放1次。
3.3 预防泌尿系统感染
宫颈癌根治术后留置尿管, 持续膀胱引流是缓解临床暂时性的排尿障碍, 促进膀胱功能恢复的重要手段。但长时间的留置尿管又增加了尿道感染的机会, 同时, 尿管对尿道黏膜的损伤可导致尿道狭窄。因此, 导尿时应选择粗细合适的导尿管,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尿管应充分润滑, 插管过程动作要轻、柔, 以免损伤尿道贴膜, 留置尿管期间, 保持尿管固定通畅, 防止受压、扭曲、牵拉, 引流袋不高于耻骨联合水平, 防止尿液逆行, 定时更换引流袋。病人进食后鼓励多饮水, 保证在进食、输液情况下每天2 500 mL以上的尿量, 以达到自然冲洗膀胱的目的。每日用0.05%碘伏冲洗会阴2次, 并注意观察尿液的量、色、性质, 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3.4 膀胱注药
正确的膀胱注药能达到抗感染、消肿、解痉, 促进排尿反射的作用。术后第14天按医嘱膀胱注药后拔除尿管。具体操作为:①用注射器抽取生理盐水20 mL+庆大霉素8×104 U+地塞米松5 mg+阿托品0.5 mg;②注药前先放尽膀胱内尿液后夹闭尿管, 抽出导尿管气囊中的注射用水;③消毒尿管后将药物推进膀胱, 边推边提高尿管边缓慢退出, 待药液完全进入膀胱后把尿管拨出。
3.5 人文关怀
术后长时间留置尿管, 病人易产生依赖心理, 对拔管后能否顺利自解小便缺乏自信心, 精神较紧张。拔管前应与病人沟通, 使其明确膀胱功能已恢复, 小便应自己解出, 增加病人的信心, 从而增加排尿的成功率。拔管后, 嘱病人适当多饮水, 有尿意后即协助起床, 提供隐蔽、舒适的排尿环境, 指导使用放松技术, 采取一系列诱导排尿的方法, 如热敷下腹部、热水泡脚、听流水声、按摩膀胱区来协助病人排尿等。如病人感觉排尿无力或不畅时可采用二次排尿法:病人先排尿, 然后站或坐2 min~5 min, 再次排尿, 可增加排尿效应[4]。出现尿潴留时, 采取如下处理方法。①药物治疗。新斯的明能使膀胱逼尿肌兴奋促进排尿, 酚妥拉明5 mg肌肉注射, 其效果明显优于新斯的明[5]。酚妥拉明为α受体阻断剂, 能舒张血管, 改善肢体及内脏的血液供应, 改善微循环, 减轻黏膜水肿, 帮助膀胱肌恢复肌张力;还有拟胆碱作用, 兼有促进逼尿肌收缩和膀胱括约肌松弛, 解除尿道括约肌痉挛, 促进排尿。也可术后第1天进行双侧三阴交穴注射维生素B1, 结合综合护理[6]。②针灸治疗。针刺穴位:肾俞、膀胱俞、秩边、足三里、三阴交、昆仑;艾灸中极、关元、气海、曲骨等穴位。每日1次, 5次为1个疗程[7]。观察组采用上述方法后, 提高了排尿成功率。如仍处理无效, 膀胱区高度充盈, 叩诊膀胱底部在耻骨上三横指或术后超过12 h尚未排尿者应行导尿术, 并留置尿管, 第1次放尿不能超过1 000 mL, 以免引起病人虚脱或膀胱大出血。
根治性手术是宫颈癌的重要治疗方法, 由于多种因素造成膀胱功能麻痹, 导致尿潴留发生率较高。因此, 在采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 通过一系列护理措施, 对膀胱功能的恢复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可减少尿潴留的发生;维护病人的自我形象, 消除病人长时间留置尿管引起的不良心理反应, 可促使病人的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李爱华, 郭牟红, 郭淑兰.日本排尿障碍的护理进展[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 1999, 18 (2) :51-53.
[2]张易.子宫颈癌根治术后尿潴留预防方法的比较[J].上海护理, 2008, 8 (5) :21.
[3]王玉琼.宫颈癌术后病人恢复自主排尿功能方法的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 2004, 39 (6) :474.
[4]王呈毓.尿潴留及治疗与护理[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 2001, 20 (7) :308-311.
[5]刘素玲.酚妥拉明在宫颈癌根治术后尿潴留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妇幼保健, 2003, 18 (4) :312.
[6]舒军萍, 雷永安, 库湾安.护理干预在宫颈癌根治术后预防尿潴留的临床效果观察[J].现代护理, 2005, 11 (8) :587-588.
预防护理对策 篇11
现代医学科学的迅速发展,新的化学物质及高薪科技技术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给医务人员带来了新的职业危害。护士置身于特殊职业环境的特殊职业群体,她们与患者接触密切,既担负技术工作,又从事一定的体力劳动,但护士对职业职业中危害及潜在的危害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有报道,职业损伤护士发生率高于医生,医生损伤率高于医技人员,护士为职业损伤的高危人群.为增强护理人员自我防护意识,笔者通过对护理工作中职业防护存在的问题及防护措施进行探讨,供同仁借鉴。
1 存在的问题
1.1 物理性因素
1.1.1 针刺伤:
针刺伤是护理人员最常见的职业损伤:○1由于工作忙,处理针头太匆忙;○2为不合作患者注射没有求助他人的协助;○3反复多次处理针头;○4处理污染物品不戴手套;○5违反规范操作程序。
1.1.2 电离辐射伤:
护士忽视病房里的电离辐射,认为只有放射科才有。但调查证明:
冠心病监护监护室工作人员,由于插漂浮导管或临时起搏器及核素检查,常暴露于小剂量放射环境中。
1.2 化学因素
1.2.1 化疗
护士在接触化疗药物时,只习惯戴口罩,而忽视戴手套,穿防护衣,戴防护眼镜,对配置化疗药物的注射器、药瓶处理不当,接触化疗病人的排泄物、分泌物或其他污染物时,无任何防范措施。
1.2.2 化学消毒剂:
在接触稀释消毒液时,没有做好防护措施,在接触紫外线消毒时,
皮肤和眼睛都暴露在紫外线照射下,反复多次就能给健康带了危害。
1.3 生物因素
1.3.1 经血液传播的疾病:乙肝、丙肝和艾滋病,在接触此类病人的血液、分泌物和排泄物时,护士认为不是呼吸道传染病,也不是无菌操作,戴口罩没必要,戴手套麻烦,操作不方便,没有养成接触病人戴口罩,戴手套的习惯,对血源性传染病认知度不高。
1.3.2 其他感染性疾病:如甲肝、肺结核、流感等,特别是肺结核病,在全球有回升,尤其发生在老年人,他们经常以其他疾病收住老年病科、心内科和呼吸科,而内科护士又大多缺乏传染病预防知识,这对护士有一定危害性,特别时处于潜伏期的病人更具危险性。
1.4 心理因素
1.4.1 护士的心理性危害主要来源于职业压力。英国一篇报道显示:护士受到的精神压力比内科医师和药剂师大。夜班护士常常一人面对危险病人和濒死病人,工作超负荷。再者,护士心理素质差,有时不能很好的自我调节,不能合理安排工作休息。
2 预防对策
2.1 加强护理人员职业安全教育,制定规范的操作程序,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职业暴露的认识,调节好生理、心理状态,增强自身体质;组织学习“标准预防”和“额外预防”,锐气伤等的操作规程及自我防护措施[1,2],定期组织讲座,学习或参与有关职业性危险因素及防护的研究,使护士真正体会到工作中各种危害的存在,提高防护意识,以减少职业危害。
2.2 普及性预防:是针对经血液传播疾病而制定的对医务人员的防护措施,是假定所有患者的血液,都有潜在的传染性,而在处理时采取的一系列防护措施,进行岗前职业安全的专业化培训,可参照国外做法,如美国CDC已将职业安全教育作为强制执行的项目推荐给美国所有的医院[3]。
2.3 针刺预防:○1处理针头不要太匆忙,○2在为不合作患者治疗时,应取得他人的协助,○3经血液传播疾病病人用过的针头,不要重复处理,应直接密封保存,焚烧处理,○4绝对不要徒手处理破碎的玻璃。
2.4 配化疗药物,应选避风处,戴聚乙酯手套、口罩、围裙。必要时戴防护眼镜,穿隔离衣。废安瓿、药瓶、注射器和输液装置放入专用口袋,残剩余液不得直接排入下水道.另外化疗病人的各种标本和排泄物,避免直接接触。
2.5 加强高危人群高危科室的防护,是减少职业损伤的重点。建立医护人员健康档案,定期体检。加强劳动保护,并进行预防接种,提高免疫力。注意手的清洁与消毒,工作繁忙的科室及职业损伤发生高峰时间,实行弹性排班,适当增加值班人员,合理安排人力、物力以减少因工作忙而引起损伤。
2.6 化学性危害因素的防护:刺激性强,易挥发的消毒剂,密闭保存。注意通风,在配置和使用过程,护士应戴手套、口罩,必要时戴防护镜,在使用紫外线灯时,戴口罩、手套,避免直接接触紫外线。
2.7 护理工作的性质及特点决定了护士的工作压力,虽然是不可避免的,但是通过护理管理者对护士定期进行减轻压力的训练,使护士能认识道对自己的工作压力的影响,并尽可能的采取适当的方法减轻自己的工作压力,以达到职业防护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李丽娟,化學因素护理职业暴露危险与防范[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23):5471.
[2] 林杰,薛淑芳,冷佳宏,护士职业暴露的危险与防护体会[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79(8):1829.
预防护理对策 篇12
关键词:卡介苗,接种,不良反应
卡介苗接种是我国计划免疫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预防小儿结核病的有效措施, 可降低发病率和减轻病情[1]。卡介苗是一种减毒的活疫苗, 受生物制品的质量、保管、运输及使用方法等因素影响, 不可避免会发生免疫接种不良反应。据报道, 我国卡介苗接种不良反应为0.05%~0.02%[2]。采取科学有效措施提高卡介苗的接种质量、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成为接种人员亟须解决的问题。现将我院预防卡介苗接种不良反应的护理对策总结如下。
1 运输保存
卡介苗是一种解毒的活菌疫苗, 其运输保存至关重要。我院的卡介苗疫苗是由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提供的冻干粉制剂, 在市疾病控制中心统一领取后放在冷藏箱中运回我院, 存放于2 ℃~8 ℃的专用冰箱内保存, 并用黑色塑料袋包扎好, 避免接触冰与水以防结冰或受污染。由持证的二位接种人员负责保管, 每天清点登记使用情况、二次观察冰箱内的温度并记录签名。冰箱存放在远离治疗室的独立房间内, 冰箱上贴有醒目的疫苗名称和标志。同一冰箱内严禁存放不同的疫苗, 特别是卡介苗和乙型肝炎疫苗应分别存放在不同的冰箱内, 以免混淆造成误种。
2 接种
2.1 接种前的评估
2.1.1 环境
卡介苗的接种应在室内进行。室内光线应明亮但要避免阳光直射, 便于接种者观察局部皮丘情况。室内温度适宜, 一般为20 ℃~24 ℃, 温度过低接种时婴儿易受凉, 温度过高时婴儿烦躁不安, 增加接种难度。
2.1.2 接种对象
新生儿是主要接种对象, 出生后24 h~48 h内接种。嘱母亲喂哺新生儿, 待新生儿入睡或处于安静状态时接种有利于操作, 可提高接种效率。新生儿如有下列情况者暂不接种:①颈下体温超过37.5 ℃、肛温超过37.8℃;②早产儿、难产儿、新生儿体重在2 500 g以下及患有其他疾病的新生儿;③有顽固性呕吐及明显消化不良的新生儿;④有临床症状的分娩创伤新生儿;⑤有脓皮病、全身湿疹的新生儿;⑥其他特殊情况如免疫缺陷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 阳性可疑 (+) 、第一个孩子接种卡介苗过敏等。另外有在外院分娩因产妇因素而随母入院的新生儿, 建议回分娩医院接种。对无分娩医院开具的补种单或其他熟人相托接种而又讲不明白到底是否接种者则拒绝接种。
2.2 接种前准备
2.2.1 登记统计
我院有5个产科病房且可互相转换床位, 特别是床位紧张各病房加床较多时床位转化更明显, 故做好新生儿及其母亲的登记与统计尤显重要。为了避免遗漏每天到产房核对新出生婴儿的人数。到病房核查婴儿人数及去处 (因有的去游泳、有的去晒太阳、有的去做抚触、有的转入新生儿病房) , 一定要查清楚婴儿的所在之处。要到各病区登记新出生婴儿母亲的姓名、婴儿出生日期、分娩方式、出生体重、孕周及有无禁忌证。特别要注意母亲的肝功能情况, 如发现肝炎协同抗原 (HAA+) 。一定要询问有无注射高价免疫球蛋白;父亲阳性也应注意是否注射高价免疫球蛋白。注射高价免疫球蛋白后需1个月方可接种。如有疑问必须再到产房、病房核对。统计需要接种的人数, 合理使用菌液。
2.2.2 抽液化苗
使用卡介苗前要先核对瓶签上的药物品名、剂量、有效期和批号, 检查冻干粉性状, 详细检查安瓿有无裂痕, 如无瓶签、已过期、安瓿有裂痕等情况均不能使用。用1 mL一次性蓝芯注射器将专门配套的0.5 mL注射用水沿着瓶壁射入冻干卡介苗安瓿内来回抽吸数次、充分混匀。抽取时必须将注射器的针尖斜面向下, 并注意一支注射用水对应一瓶冻干粉。在抽取注射用水时要特别注意剂量是不是0.5 mL, 因有时发现一支0.5 mL的注射用水抽完是0.6 mL而不是0.5 mL。严禁多支注射用水抽吸在一起化多个冻干粉疫苗, 使相同剂量的菌液达到同样的免疫效果。将化好的菌苗液放在治疗盘中带到床边备用。用过的空瓶或超时、过期的菌苗根据有关规定须销毁处理。
2.2.3 接种方法
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和无菌操作原则, 动作轻柔、规范、熟练, 严防误入皮下或肌肉。做到一人一针一管, 防止交叉感染。到病区后再次了解需注射卡介苗的新生儿有无发热或其他原因不宜接种者。做好产妇及家属的宣教工作, 宣传接种卡介苗的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使产妇和家属配合接种, 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核对产妇姓名 (一定要问叫什么名字, 而不是报名字对不对) 、床号及婴儿出生日期, 再次解释接种的目的、效果测定的重要性等, 并在婴儿的腰牌和注射卡介苗登记本上打上标记。注射部位为左侧上臂三角肌外下缘, 将婴儿略取右侧位暴露左上臂, 用75%乙醇棉球消毒 (忌安尔碘、碘酒) 。用0.1 mL自毁性专用注射器抽取0.1 mL菌苗液, 待乙醇完全干燥后用左手拇指和食指将接种部位皮肤绷紧并朝同一方向侧移1 cm可防止退针时菌液漏出, 右手水平持注射器, 针头斜面和刻度必须一致向上, 于三角肌下端外侧处进针, 进针时针尖稍向下压, 与皮肤呈10°~15°刺入皮内。待针尖斜面 (针孔) 完全进入皮内后用左手拇指固定针管, 但不要接触针尖部分, 右手慢慢推动注射器的活塞, 缓缓注入菌液, 边推边观察局部皮肤的改变。注射后可见一黄豆大小 (约8 mm) 的圆形凸起小皮丘, 细看表面可见毛孔扩张。如针尖中途突然脱出而注射剂量又不足时, 应另换一灭菌针头在原针眼处继续注射至0.1 mL (总量不得超过0.1 mL) 。万一针尖穿透皮肤可向后退出些再向另一个方向注射。注射完毕旋转针尖斜面向下拔出, 勿按压、揉摩注射部位。开具接种登记卡, 注明接种的日期、时间、剂量、产地、批号, 接种者签名并交给产妇或家属。因故不能接种者的新生儿应告知原因, 开具补种通知单, 指导家属回当地后携新生儿持补种通知单尽可能在1个月~3个月内到相关部门进行补种。
3 接种后宣教
接种后向产妇及家属宣教有关注意事项及护理方法。告知小皮丘30 min到数小时可自行逐渐消退。在接种后的2 d由于局部疼痛不适, 婴儿会有轻微的烦躁、啼哭次数增多的现象发生, 属正常反应, 予以安慰。告诉产妇及家属近几天洗澡时防水, 也不要在注射部位包扎、捆绑。2周~4周时局部红肿增大, 可产生6 mm~9 mm的硬结并有脓疱形成。保持局部皮肤清洁, 衣服柔软。如有脓液流出可用无菌纱布或棉签轻轻擦拭, 勿挤压, 不必擦药或包扎, 洗澡时注意防水, 防止感染。2个月~3个月后结痂脱落可形成卡巴。如有脓疱>10 mm并有深部淋巴结肿大等不适应及时去结核病防治中心处理。3个月后到专门机构复查免疫接种效果或补种。请产妇打开通话渠道以便随访。一般半个月和3个月各电话随访1次。
4 小结
近年来结核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故做好预防及卡介苗接种至关重要[3]。通过近20年的护理干预, 我院新生儿卡介苗预防接种率为100%, 阳转率>95%, 未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 可总结为“冷、精、严、匀、浅、准、足、转”8个字, 即冷藏避光保存、精选针管针头、严格无菌操作、化液荡匀冲匀、浅浅刺入皮肤、部位剂量准确、足量注入0.1 mL、旋转退出针头防菌液外溢。接种人员除掌握以上方法外, 还应不断学习, 总结并借鉴他人经验, 以提高接种技术, 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严格“三查七对”, 杜绝重复接种、漏种, 确保婴儿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陈汉珍, 王慧莹, 林佳玲, 等.头皮针在新生儿卡介苗接种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 2006, 21 (6) :57.
[2]高唯唯.卡介苗接种异常淋巴结反应 (附7例报告) [J].中国防痨杂志, 2001, 18 (1)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