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的预防和护理

2024-10-29

麻疹的预防和护理(共4篇)

麻疹的预防和护理 篇1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传染性极强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上以发热、上呼吸道炎症 (流涕、咳嗽) 、结膜炎、口腔黏膜有麻疹黏膜斑及全身皮肤的斑丘疹为主要特征。此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但以3月~7月多见, 8个月至6岁以内儿童发病率最高。此病容易并发支气管肺炎、心肌炎、麻疹脑炎等, 治疗以支持对症治疗为主, 故积极合理的护理措施对减轻病情、减少并发症尤为重要[1]。

1 流行病学特征

深圳市自1985年将麻疹纳入计划免疫以来, 麻疹发病率下降很快, 但近几年来麻疹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据统计深圳市龙岗区1998年—2004年全区报告麻疹病例2 093例, 其中实验室确诊1 310例[2];福田区2001年—2004年全区报告麻疹病例729例, 实验室确诊473例[3];罗湖区2005年—2007年全区报告麻疹病例1 281例, 实验室确诊病例454例[4]。各地区发病情况在时间、人群分布上基本一致, 发病高峰集中在每年3月~7月, 以0~6岁、15岁~30岁两个年龄多发, 呈“双相移位”现象, 多数病例无接种史或接种史不详, 其中多数为流动人口。

2 预防措施

深圳市麻疹发病率的上升主要是由于流动人口增多, 流动人口得不到有效管理, 造成了不少儿童免疫空白或延迟接种。根据上述流行病学特征, 我们要采取多种预防措施控制麻疹发病:①抓好8月龄儿童的初种工作, 提高接种质量, 避免漏种及延迟接种, 尽量使儿童接种覆盖率达100%。②开展加强接种工作, 尤其要加强对流动儿童的管理, 积极开展查漏补种, 加强宣传力度, 提倡开展免费接种门诊。③加强对外来青年工人的传染病管理, 开展工厂青年工人麻疹疫苗的复种。④加强疫情监测, 争取及早发现, 采取有效控制措施, 防止疫情流行[2]。

3 麻疹病人的护理措施

3.1 严格消毒隔离[1]

麻疹为呼吸道传染病, 麻疹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采取呼吸道隔离至出疹后5 d, 有并发症者延至出疹后10 d, 对接触过病人的易感儿应隔离观察3周。病房要保持通风换气, 定时进行空气消毒, 并减少不必要的探视, 防止传播及继发感染。

3.2 高热的护理[5]

麻疹病人体温可高达40 ℃以上, 应密切监测体温, 嘱病人多饮开水。出疹期不宜用药物或物理方法强行降温, 尤其是乙醇擦浴等, 以免影响透疹。高热无汗且出疹不顺利者, 可用温水擦浴, 体温超过40 ℃以上时可用小剂量的退烧药, 以免发生惊厥。保持室温在18 ℃~22 ℃, 湿度50%~60%, 衣被穿盖适宜, 忌捂汗, 出汗后及时擦干并更换衣物。

3.3 皮肤的护理[6]

保持床单整洁干燥和皮肤清洁, 勤剪指甲, 以防抓伤皮肤继发感染。观察皮疹形态、出疹顺序及消退情况, 及时评估透疹情况。若透疹不畅, 可用鲜芫荽煎水服用并擦身, 以促进血液循环和透疹。

3.4 眼睛的护理

麻疹病人结膜充血、畏光、分泌物多, 易继发感染。可用生理盐水清洗, 再滴入抗生素滴眼液, 并保持室内光线柔和。

3.5 饮食护理

发热期间可给予清淡、易消化的流质饮食, 如米汁、稀饭、面条等。避免生冷、油腻及刺激性调料, 少量多餐, 并补充多种维生素。恢复期应添加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食物。

3.6 心理护理

向病人和家属介绍主管医生及责任护士, 并介绍麻疹的发病过程、治疗和预后, 使其对所患疾病有所了解, 减轻其恐惧心理, 积极配合治疗。当病人在出疹前出现持续高热或担心患麻疹后容貌受损时, 要以和蔼的态度耐心向病人解释单纯性麻疹预后良好, 治愈后不遗留瘢痕, 让病人放心、安心。

3.7 并发症的护理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及早发现并发症。婴幼儿容易并发支气管肺炎, 如发现病人出现咳嗽加剧、呼吸困难应及时报告医生, 让病人取半卧位, 给予吸氧, 并协助叩背、排痰, 保持呼吸道通畅, 遵医嘱给予相应的治疗。如病人出现嗜睡、惊厥、昏迷可能是麻疹脑炎表现, 应采取积极的对症治疗及护理措施, 监测生命体征,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4 小结

麻疹是传染性极强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深圳市自1985年将麻疹纳入计划免疫以来, 麻疹发病率下降很快, 但随着城市流动人口的增加, 麻疹发病率有所增加。根据对深圳市近几年麻疹的发病情况进行分析, 各地区发病情况在时间、人群分布上基本一致, 发病高峰集中在每年3月~7月, 以0~6岁、15岁~30岁两个年龄多发, 呈“双相移位”现象, 多数病例无接种史或接种史不详, 其中大多数为流动人口。因此要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 积极开展查漏补种疫苗, 提倡开展免费接种门诊。加强对外来青年工人的传染病管理, 开展工厂青年工人麻疹疫苗的复种。麻疹为病毒感染性疾病, 目前无特异性治疗, 只需支持对症治疗, 故积极合理的护理措施对减轻病情、减少并发症尤为重要。麻疹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 对麻疹病人首先要严格呼吸道隔离, 并从环境护理、饮食护理、高热护理、皮肤护理、眼睛护理、心理安慰等各方面进行精心呵护, 减轻病人病情, 减少并发症, 促进疾病康复。

参考文献

[1]彭文伟.传染病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85-88.

[2]林少杰, 张茂棠, 陈海玲.深圳市龙岗区1998年—2004年麻疹监测结果分析[J].中国热带医学, 2006, 6 (6) :28.

[3]司徒潮满, 张雪, 邓凯杰.深圳福田区临床报告麻疹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中华医学研究杂志, 2006, 4 (6) :464-465.

[4]何梅英, 刘卫民, 付丹凤.深圳市罗湖区2005年—2007年麻疹病例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08, 11 (22) :63-65.

[5]杨玲燕, 方艳红.浅谈麻疹的护理[J].中华现代临床护理学杂志, 2006, 3 (1) :22.

[6]余江乐, 叶太秀.68例麻疹临床护理体会[J].中华现代临床护理学杂志, 2007, 2 (2) :31.

麻疹的预防和护理 篇2

小儿和成年人的身体状况不一样,抵抗力也要低得多,所以在不经意之间,就容易被细菌入侵,引起各种小儿疾病,如小儿荨麻疹就是一种典型的小儿皮肤病,瘙痒症状让小儿难以忍受,因此,家长一定要对这种病做好预防,注意孩子的清洁卫生,以及营养保健。那么,小儿荨麻疹的预防应该做到哪些方面呢?下面来看看详细的介绍。

引起小儿荨麻疹的原因

小儿荨麻疹虽然只是一种皮肤病,但是它的症状是小儿很难承受的,如果不及时治疗,还有可能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因此,最好的办法还是提早进行预防,那么,小儿荨麻疹的预防应该从哪里入手呢?当然要了解引起小儿荨麻疹的原因。

小儿作为特殊群体,因其年龄不同,虽然同患荨麻疹,仔细观察临床经过,两者之间还是有区别的,小儿荨麻疹的特点是:多是过敏反应所致,其常见多发的可疑病因首先是食物,其次是感染。

因年龄不同,饮食种类不同引起荨麻疹的原因各异,如婴儿以母乳、牛奶、奶制品喂养为主,可引发荨麻疹的原因多与牛奶及奶制品的添加剂。随着年龄增大,婴幼儿开始增加辅食,这时鸡蛋、肉松、鱼松、果汁、蔬菜、水果都可成为过敏的原因。

学龄前期及学龄期儿童,往往喜欢吃零食,零食种类及正餐食品较多,因此食物过敏的机会增多,诸如果仁、鱼类、蟹、虾、花生、蛋、草莓、苹果、李子、柑橘、各种冷饮、饮料、巧克力等都有可能成为过敏原因。2-7岁的小儿缺乏自治能力,到室外、野外、树丛及傍晚的路灯下,往往易被虫咬,或与花粉、粉尘、螨及宠物如猫和狗的皮毛等接触,它们均易成为过敏的原因。儿童期及幼儿期的小儿抵抗力偏低,容易患各种感染,因此化脓性扁桃腺炎、咽炎、肠炎、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一年四季均可成为荨麻疹的诱发因素。年长儿、青少年开始对药物尤其对青霉素容易过敏引发荨麻疹。

小儿荨麻疹的症状

一、慢性荨麻疹(chronicurticaria)发病约占荨麻疹的2/3

风团反复发生,时多时少,常经年累月不愈,可达2个月以上。在经过中时轻时重,如晨起或临睡前加重,有的无一定规律,全身症状一般较轻,大多数患者找不到病因。

二、急性荨麻疹(acuteurticaria)在所有荨麻疹中约占1/3

1、皮肤划痕症可呈阳性。

2、血常规检查有嗜酸性粒细胞增高,若有严重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增高或细胞计数正常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增多,或同时有中性颗粒。

3、起病较急,皮损常突然发生,为限局性红色大小不等的风团,境界清楚,形态不一,可为圆形、类圆形或不规则形。开始孤立散在,逐渐可随搔抓而增多增大,互相融合成不整形、地图形或环状。如微血管内血清渗出急剧,压迫管壁,风团可呈苍白色,周围有红晕,皮肤凹凸不平,呈橘皮样。

4、自觉剧烈瘙痒、灼热感。

5、皮损大多持续半小时至数小时自然消退,消退后不留痕迹,但新的风团陆续发生,此起彼伏,不断发生,1天内可反复多次发作。

6、部位不定,可泛发全身或局限于某部。有时黏膜亦可受累,如累及胃肠,引起黏膜水肿,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喉头黏膜受侵时则有胸闷、气喘、呼吸困难,严重者可引起喉头水肿发生窒息而危及生命。如伴有高热、寒战、脉速等全身症状,应特别警惕有无严重感染如败血症的可能。

小儿荨麻疹的预防

小儿荨麻疹要积极预防。可分为消极面与积极面两种方法:

一、消极面:荨麻疹发生的原因很多,其中,有一大部分是因为过敏原所引起的,常见的荨麻疹过敏原如下:食物性:如鱼、虾、螃蟹、巧克力、蛋、酒精、食品添加剂及保存剂等。药物性:如青霉素、退烧药、血清、疫苗等。吸入性:如霉菌、花粉、病毒。物理性:冷、热、压力、阳光、皮肤纹身。其它:遗传性、心理性、血管神经性、接触不明物质都有可能引起荨麻疹。一些小孩在接触到上述的过敏原后(如吃海鲜),会在极短的时间内出现荨麻疹,因此,往往可藉此确认荨麻疹的过敏原为何,下次遇到此过敏原时,当需特别注意;如果无法确认过敏原时,则需就医讨论。

二、积极面:在前面小儿过敏疾病系列一、系列二中曾提到过的一个观念:“自然界中的过敏原何其多,与其消极的躲避过敏原,不妨,先让小孩本身的`免疫机转正常,届时,遇到过敏原也不至于发病了”,方法如下:

1、锻炼小孩皮肤,使其成为不易过敏的体质:锻炼皮肤的方法有冲水、用冷水摩擦,所穿着的衣物只要保温即可,不需太过保暖,使皮肤能接受到合理的物理性刺激,以防止自律神经过敏性的亢进。

2、多多运动:运动不见得会根除过敏发作,但是,可以使体力更好,过敏次数减少,推荐的运动为游泳。适当的中药调补:系列一、二中提到过,中药调补必须视小孩体质而定,绝不可“一视同仁”(比如说,一律给予大枣、西洋参等等。

小儿荨麻疹患者饮食注意事项

在食物性过敏原中,除鱼、虾、蟹、贝类、蛋类、笋等常见的易过敏食物外,蔬果中的芹菜、香菜、辣椒、草莓、香蕉等也可诱发荨麻疹。还有如泥螺、苋菜、鸡毛菜、莴笋等食物也可诱发此病。因为荨麻疹患者对外界抵抗力差或还没有适应环境,因此对牛奶、黄豆、花生、鸡蛋等过敏的也比较多。

治疗一般以抗组织胺药物如扑尔敏、非那根、葡萄糖酸钙、维生素C为主,辅以安抚止痒的外用药,比较重的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临时用一点皮质激素类的药物。如果禁忌的食物过多但又是人体日常所需的,也可以通过少量渐次增加食用量来达到脱敏的目的。多吃碱性食物如:葡萄、绿茶、海带、蕃茄、芝麻、黄瓜、胡萝卜、香蕉、苹果、橘子、萝卜、绿豆、意仁等。

麻疹的预防和护理 篇3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历选择:

2014年1~4月, 我院共收治麻疹患者156例, 其中年龄最小2岁, 最大年龄59岁, 平均34.5岁, 年龄8个月以下0例, 9个月~8岁2例, 所有病例均留取血样送市疾控中心行酶联免疫法确诊。

1.2 方法:

查阅并登记所有患者的住院病历资料 (包括流行病学、发热特点、出疹特点、诊疗、实验室检查、护理病历) 。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手工计算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流行病学特征

2.1.1 年龄在8个月以上, 符合麻疹计划免疫条件的138例, 已接种麻疹疫苗72例, 未接种66例。

其中18岁及以下的共7例 (年龄在8个月~2岁的有1例, 2~9岁有1例, 9~18岁有5例) , 均已接种, 18岁以上患者共149例, 其中65例接种。

2.1.2 发病时间:

在156例患者中, 1月有1例患者发病, 占总患者的0.64%, 2月有23例患者发病, 占总患者的14.74%, 3月有67例患者发病, 占总患者的42.95%, 4月有65例患者发病, 占总患者的41.67%,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 麻疹病历呈季节性分布, 且持续增多, 主要集中在2~4月, 总病例155例, 占比99.36%。

2.2 临床特征, 见表1。

2.3 使用退热剂情况:见表2。从表2可以看出, 使用激素等退热剂患者出疹时间延长。

2.4 转归:

156例患者经医护人员精心治疗与护理, 全部治愈出院, 无死亡病例。

3 预防与护理

3.1 麻疹的预防:

(1) 管理传染源:对患者应严密隔离, 对接触者隔离检疫3周;流行期间托儿所、幼儿园等儿童机构应暂停接送和接收易感儿入所。 (2) 切断传播途径:病室注意通风换气, 充分利用日光或紫外线照射;医护人员离开病室后应洗手更换外衣或在空气流通处停留20 min方可接触易感者。 (3) 保护易感人群:自动免疫, 麻疹活疫苗的应用是预防麻疹最有效的根本办法;被动免疫, 有密切接触史的体弱、患病、年幼的易感儿应采用被动免疫。

3.2 护理:

(1) 心理护理:由于患者对住院环境比较陌生, 加上缺乏相关疾病知识, 担心传染家人、以及出疹后留下瘢痕。脱屑带来的色素沉着影响美观, 常表现出烦躁不安、恐惧、焦虑等心理。儿童患者高热不退家长有焦虑、过度紧张等表现, 护士应将心理护理放在首位, 耐心给予讲解麻疹的相关知识、临床表现、出疹情况及疾病转归等, 使患者及家属消除焦虑情绪。 (2) 一般护理:严格消毒隔离制度, 按呼吸道隔离, 控制探视与陪护。做好陪、探视人员工作, 麻疹病毒对日光和消毒剂敏感, 探视、陪护人员接触患者时戴口罩你照, 接触后应在户外停留30 min后再回家, 以免家中有易感者感染, 食具专用, 用后热水煮沸30 min。患者单间隔离或同种患者住一病房, 病房每日通风3~4次, 每次20~30 min, 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避免对流风, 避免使用空调, 每天紫外线照射消毒1次, 每次1 h。加强医护人员职业防护教育, 医护人员进入病房时戴16层棉纱口罩或活性炭口罩, 接触患者前后洗手, 严格执行标准预防措施。 (3) 高热护理:患者体温低于39℃不宜用退热剂, 骤然降温会导致出疹不畅, 延长出疹时间, 需卧床休息, 供给充足水分。体温高于39℃可使用冰帽等物理降温, 或遵医嘱给予退热剂, 防止体温过高引起惊厥或脑组织损伤, 鼓励患者多饮水, 以利体内毒素排出, 利于降温和出疹。 (4) 皮肤、黏膜护理:评估出疹时间及皮疹是否出全出透。向患者讲解皮疹出全出透的重要性, 使患者积极配合护理治疗。保持皮肤清洁, 内衣宽大、柔软、舒适, 勤换衣, 出疹期及疹退后常有皮肤瘙痒, 应剪短指甲, 防止抓伤皮肤引起感染。及时清除眼鼻分泌物, 可用生理盐水清洁眼睛, 结膜炎明显时涂抗生素眼液, 防止感染, 做好口腔护理, 保持口腔清洁, 每天2~3次。 (5) 饮食护理:出疹期间摄食营养可增加患者身体抵抗力, 减少并发症, 发热出疹期间进食清淡易消化流食或半流食, 多食新鲜的蔬菜与水果, 避免摄入生冷、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呕吐腹泻严重者可遵医嘱不也, 避免水、电解质紊乱。 (6) 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和临床表现, 持续高热不退患者, 应注意观察咳嗽、气急、呼吸困难等症状的改变, 及时评估并发现心肺并发症。麻疹病毒通过血液循环, 直接侵犯心肌, 使心肌损害[2], 输液时应控制液体输入量及滴数。成人麻疹常有肝损害, 及时监测肝功能及早发现肝损害, 遵医嘱给与保肝药物, 注意不良反应的发生。

4 讨论

麻疹是一种传染病极强的传染病, 是人类继消灭天花和即将消灭脊髓灰质炎之后试图消灭的另一传染病[3], 我国实施计划免疫后, 麻疹发病率和病死率已明显降低, 麻疹大流行基本上得到控制。由于人口流动增加, 部分儿童麻疹疫苗漏种或免疫失败, 加之初免后随着年龄增长而免疫力逐渐降低等原因, 致使麻疹小规模流行时有发生, 如不即时妥当治疗, 极易造成重症麻疹, 使并发症增多, 甚至导致患者死亡。参考文献及现有病例, 发病年龄呈增长趋势且双向发展, 以婴儿、成人麻疹病历增多。成人麻疹病例增多屡有报道[4]成人麻疹中毒症状较重, 发热多在39~40℃, 有麻疹黏膜斑, 半数患者皮疹有出血倾向, 常伴有嗜睡等症状, 但并发症较少, 预后良好。患者是唯一传染源, 麻疹流行期间减少易感者和患者的接触, 对接触麻疹患者的易感人群, 在接触麻疹后2 d内应急接种麻疹疫苗, 争取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 使麻疹患者早日康复, 控制麻疹疫情蔓延。

摘要:目的 探讨抚顺地区2014年14月麻疹的临床特征, 流行病学特征及预防护理。方法 收集2014年14月156例麻疹住院患者临床资料, 从年龄、发病季节, 发病特征、麻疹疫苗接种史、发病史、临床表现, 并发症, 实验室检查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 成年患者发病率最多, 占98.71%, 发病季节以24月高发;临床表现:均有发热, 出疹, 多有麻疹黏膜斑, 并发症增加。结论 麻疹流行季节有向冬末春初推移的趋势, 成人麻疹有增多趋势, 且不典型性麻疹增多。为控制麻疹疫情, 消除院内感染, 应加强麻疹防治、护理工作, 提高对不典型麻疹的认识。

关键词:麻疹,临床特征,流行病学,护理

参考文献

[1]朱念琼, 池家芳, 李宝春.传染病护理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

[2]汪明红, 陈殿双, 刘峰, 等.麻疹94例心肌酶谱的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07, 9 (4) ;41-42.

[3]马亦林.传染病学[M].4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

麻疹的预防和护理 篇4

关键词:麻疹,流行病学特征,预防控制措施

麻疹作为一种疫苗可控制疾病,随着扩大免疫规划的实施以及麻疹减毒活疫苗(measles vaccine,live;MV)接种率和接种质量的不断提高,其发病率得到有效控制。开封市如全国一样,2005年麻疹发病大幅回升[1],2006、2007年发病有所下降,2008年又创新高,2010年发病率低至7.30/100万。2005年中国所在的世界卫生组织(WHO)西太平洋地区提出2012年消除麻疹的目标。开封市距2012年消除麻疹的目标有很大差距,为做好预防控制乃至消除麻疹工作,我们现将开封市2006—2010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及采取的预防控制措施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疫情数据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和麻疹专报系统。

1.2 统计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有关资料采用Excel 2003进行统计、处理和分析。

2 结果

2.1 流行概况

根据发病日期统计,网络直数据报显示,开封市近年麻疹流行趋势呈周期性,每3年出现一个发病高峰。经历了2005年发病高峰(148.40/100万),至2006年麻疹发病出现回落(28.00/100万)。后逐年回升,2008年就达到发病率新高(173.99/100万),2010年创历年发病率新低(7.30/100万)。2006—2010年全市累计麻疹发病总数为1 637例,主要集中在尉氏县、杞县及开封县,分别为460、340和219例,占总发病数的62.25%。见图1。

2.2 地区分布

自2006年后麻疹病例开始明显上升,上升较明显的县区是禹王台区、金明区和鼓楼区,发病率分别为81.00/100万、59.57/100万和50.91/100万;2007年发病率居前3位的是龙亭区、金明区和禹王台区,分别为148.14/100万、145.30/100万和121.09/100万;2008年发病率均较2007年明显升高,居前3位的是尉氏县、禹王台区和顺河区,分别为410.28/100万、218.31/100万和190.41/100万;2009年下降明显,发病率居前3位的是龙亭区、杞县和顺河区,分别为164.29/100万、139.50/100万和97.14/100万;2010年创近几年新低,发病率居前3位的是顺河回族区、开封县和尉氏县,分别为15.27/100万、10.82/100万、10.69/100万,但全市发病率仍高于消除麻疹目标7余倍,见表1。

2008年出现麻疹发病高峰,全市麻疹病例主要集中在尉氏县、兰考县和开封县,这3个县占当年麻疹发病总数的70.54%。尉氏县、兰考县和开封县的麻疹病例分别为342、131和108例。尉氏县的麻疹病例集中在蔡庄乡、城关镇、大桥乡;兰考县集中在城关镇、城关乡、谷营乡;开封县集中在杜良乡、兴隆乡、袁坊乡。

2.3 时间分布

从2006—2010年全市报告麻疹病例来看,各月均有病例报告,每年从12月份疫情出现上升趋势,4、5、6月出现发病高峰,7月份疫情开始下降。2009年因3、5月开展了麻疹强化免疫,发病高峰不明显。2010年发病高峰出现了后延,12月份并没有出现上升趋势,见图2。

2.4 年龄分布

全市麻疹在各年龄组均有病例报告,以低年龄组发病数居多,2006—2010年各年龄组累计病例以3岁以下报告病例最多,951例,占58.09%;尤其是1岁以下年龄组共报告病例573例,占35.00%,2006—2010年报告病例构成在29.39%~54.29%之间;其中2010年1岁以下年龄组报告病例19例,构成比达近几年极值(54.29%),8月龄以下病例为6例,占全年总病例的17.14%。15岁以上年龄组麻疹发病数呈下降趋势,见图3。

2.5 流行强度

2006—2010年全市麻疹发病呈周期性变化。2010年麻疹发病率最低,为7.30/100万;2008年麻疹发病率最高,达到了173.99/100万,并在个别县区出现暴发;2006、2007及2010年全市未出现暴发疫情;2008年确认暴发4起是:尉氏县的2起分别是十八里(6例)和大桥乡(24例);兰考县城关镇1起(22例),金明区水稻乡1起(11例)。2009年确认暴发5起:杞县3起分别为希望小学(8例)、柿园乡南陈寨(2例)、五里河镇贾洼村(2例),尉氏县的1起发生在蔡庄镇(5例),兰考县为架子乡小学1起(3例)。

2.6 麻疹病例免疫史

2006—2010年通过麻疹疫情专报系统共监测病例2 453例,其中未免疫病例1 370例(56%);接种1剂次麻疹疫苗的457例(19%),免疫史不详的475例(19%),完成2剂次及以上的仅占6%。2008及2009年未免疫病例所占比例最大,见图3。

3 讨论

近年来,开封市麻疹发病在时间分布上呈周期性,每3年出现1个发病高峰,依此规律,2012年正值全市麻疹发病高峰出现,消除麻疹任务艰巨。每年麻疹发病仍以4—6月为高发季节,但从1月开始发病即开始大幅上升;属小年龄发病模式,﹤1岁儿童为麻疹高发年龄段,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且构成比逐年增加,特别值得注意的是,2010年小于8月龄的病例数为6例,此人群的发病率(1.68/100万)已高于消除麻疹目标,降低常规免疫未覆盖人群发病率是消除麻疹的关键。各县区均有病例报告,主要集中在尉氏县、杞县及开封县等,高发县区主要集中在城乡接合部的镇(乡)。

自2005年出现麻疹高发,同年开展大范围的MV查漏补种工作,2006—2007年连续2年麻疹发病回落,因常规免疫接种工作依然薄弱,易感人群积累迅速,导致2008年疫情再次回升。随后,开封市加强常规免疫和开展MV强化免疫或查漏补种工作,2009年麻疹发病率明显下降。2010年又对全市所有8月龄至14岁儿童实施了MV强化免疫活动,因宣传发动、摸底调查及技术培训等前期准备工作有效开展,此次活动的接种率甚高(98.64%),达到了消除免疫空白人群的目的;同年12月麻疹发病并没出现往年的上升趋势。但目前的发病水平距消除麻疹目标尚有较大差距。根据当前麻疹防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防控措施。

①继续加强常规免疫,提高适龄儿童2剂次MV常规免疫全程接种率和8月龄婴儿第1剂MV及时接种率。实际工作中,免疫规划目标人群的MV实际接种率或接种质量不高[2],常规免疫接种率的报告常受到人为干扰,MV常规免疫实际接种率不高。应充分利用免疫规划信息平台来加强常规免疫管理,并通过缩短冷链运转周期,接种门诊实施日接种制等措施,提高及时接种率和接种质量,防止易感人群迅速积累导致麻疹流行或暴发。

②加强流动儿童常规免疫接种管理。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流动越来越频繁,流动儿童的预防接种管理是免疫规划工作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报道称,2005年以来,全国流动人口麻疹发病均占30%以上[1],主要是集中在市区的城乡接合部。流动人口聚集地儿童和农贸市场流动儿童的MV接种率偏低,流动儿童中存在大量免疫空白,而且仍在积累[3]。应加强流动儿童中目标人群的免疫规划管理,建立长效机制,切实提高接种率。

③做好疫情分析,有针对性地开展麻疹强化免疫。为了实现2012年全国消除麻疹的总目标,在加强常规免疫、提高接种率的基础上,必须依靠MV强化免疫消除目标儿童中的免疫空白。各级都要做好往年麻疹疫情数据收集、分析工作,利用流行高峰间隔法进行年度性的麻疹疫情高危地区预测与甄别,找出辖区麻疹疫情流行规律、高发地区,适时开展麻疹强化免疫。另外,因MV供应较为紧张,每年开展MV强化免疫或者应急接种时无足够的MV供应,是目前制约采取消除麻疹措施的突出问题[3],各级疾控部门都应做好应急接种、强化免疫接种疫苗储备,掌握应急处置的主动权。

④提高麻疹监测系统的敏感性。开展麻疹监测的目的是了解麻疹的流行病学特征,评价免疫等防控措施的效果,为制定有效防控策略提供依据。只有提高监测系统的敏感性,才能达到预测预警、及时发现疫情和采取防控措施,防止疫情的发生和蔓延的目的。现在开封市麻疹发病率相对较低,应对每例麻疹开展个案调查,追踪和控制传染源;还应开展发热出疹性疾病监测,力争排除病例报告发病率达到2/10万以上。

⑤切实做好入学入托查验预防接种证工作。将托幼机构和学校查验预防接种证工作纳入传染病防控管理内容,切实提高入学入托儿童接种证查验率。充分利用教育部门对入托和入学儿童接种证查验数据,及时为漏种儿童提供补种机会。

⑥提高接种率和扩大接种面。利用麻疹加强免疫、强化免疫、应急接种、青年育龄期免疫等一切机会,适时采取综合防制措施,多渠道接种,在加强常规免疫接种的同时,扩大适龄儿童年龄开展强化免疫。应对全市育龄妇女、孕前妇女实施补充接种,以降低常规免疫未覆盖儿童的发病率。

⑦加强医院内感染控制。医院内感染是麻疹病毒传播的重要场所。有研究提示,无论有无MV接种史,医院暴露都是麻疹发病的危险因素[5]。医疗机构应严格执行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加强注射室的消毒通风,避免麻疹病人与其他病人混诊、混治现象。要对住院治疗病例采取隔离措施,严格管理传染源,避免疫情进一步扩散。

参考文献

[1]马超,罗会明,安志杰,等.中国2006—2007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及消除麻疹措施分析[J].中国计划免疫,2008,14(3):208-213.

[2]王树巧,吴霆,谢广中,等.华东地区人群麻疹免疫状况调查[J].中国计划免疫,2001,7(2):69-71.

[3]刘振武,王晓萍,王蓓,等.2001—2006年合肥市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和预防控制措施分析[J].疾病监测,2007,22(6):395-397.

[4]余文周,税铁军,李黎,等.全国2004—2006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和预防控制措施分析[J].中国计划免疫,2006,12(5):337-341.

上一篇:土壤硒含量下一篇:语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