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疫情分析

2024-10-24

麻疹疫情分析(精选10篇)

麻疹疫情分析 篇1

自启动消除麻疹工作以来,我市在常规免疫、查漏补种、入托入学儿童预防接种证查验、疫情防控及风险评估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全市麻疹疫情控制在一个比较稳定的范围,但尚未达到消除麻疹标准。为继续推进消除麻疹工作,我们现将2013—2015年绵阳市麻疹疫情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麻疹监测数据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麻疹监测报告管理系统和传染病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按照“发病日期、现住址”收集麻疹个案信息及统计数据。人口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基本信息系统。

1.2 监测方法

报告单位和责任人根据《全国麻疹监测方案》要求,对所有符合麻疹监测病例标准的病例进行报告、采集血清标本和咽拭子标本,配合疾病预防控制(疾控)中心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疾控中心根据患者的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根据监测病例分类标准,完成麻疹监测病例的“疾病种类”和“病例分类”的订正。

1.3 检测方法

采集麻疹监测病例血清标本和咽拭子标本送市级麻疹监测实验室,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进行麻疹风疹Ig M抗体检测,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进行麻疹和风疹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由四川省疾控中心提供,生产厂家ELISA法系珠海经济特区海泰生物制药有限公司,RT-PCR方法系江苏硕世生物技术公司。麻疹病毒核酸检测阳性标本送四川省疾控中心麻疹实验室,用vero-slam细胞进行病毒分离,确定麻疹病毒基因型别。

1.4 统计学分析

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和核实,建立Excel数据库,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汇总。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2013年按照2009版《麻疹监测方案》要求,对所有疑似麻疹病例纳入麻疹专病管理和考核。从2014年起按照2014版的《麻疹监测方案》要求,对所有疑似麻疹和风疹病例纳入麻疹专病系统管理和考核。按照发病日期和现住址统计,2013—2015年辖区内共计报告麻疹监测病例347例,最后诊断为麻疹45例,均为实验室确诊病例。3年间发病率无明显起伏,平均发病率为0.32/10万,无暴发疫情,无死亡病例。

2.2 实验室检测结果

按照发病日期和现住址统计2013—2015年市级麻疹实验室共计检测血清学标本354份(其中有双份),麻疹Ig M阳性43份,阳性检出率为12.15%。检测核酸标本332份,麻疹病毒核酸阳性27份,核酸标本阳性检出率为8.13%。送省级麻疹实验室麻疹病毒核酸阳性标本17份,分离出麻疹病毒基因型为H1型。

2.3 流行病学特征

2.3.1 地区分布

全市12个县市区,10个县市区有病例报告,占83.33%。年均发病率居前3位的分别是游仙区、涪城区和三台县。见表1。

2.3.2 人群分布

麻疹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15岁以上、8月龄~2岁组、8月龄以下人群,分别占总病例数的37.78%、31.11%和20.00%,总计占88.89%;3~14岁组人群发病最少,占11.11%。见图1。

注:a为<8月龄;b为8月龄;c为9~11月龄年龄段(岁)

职业分布主要是散居儿童和农民,分别占51.11%和31.11%。男性21例,女性24例,男女性别比为0.875∶1。

2.3.3 时间分布

2013—2015年,报告发病主要集中在4、5月,占全年发病数的48.89%。自2014年起,发病月份逐渐集中在1—6月份,其余月份几乎无发病。见图2。

2.4 免疫史

2013—2015年45例麻疹病例,其中8月龄以下的9例病例均无免疫史。8月龄~14岁病例共计19例,其中无免疫史病例7例,占36.84%;接种1剂次的7例,占36.84%;接种≥2剂次的5例,占26.32%;无免疫史不详病例。15岁以上病例17例,无免疫史病例4例,占23.53%;免疫史不详的12例,占70.59%;接种≥2剂次的1例,占5.88%。

8月龄~14岁儿童,7例无麻疹类疫苗免疫史的未种原因是流动儿童4例和生病延迟接种及疫苗短缺的3例。

2.5 可能感染地

现住址居住时间:3个月以上的占80%,<7 d的占13.33%,7~21 d的占6.67%。发病前7~21 d去过医院的病例占28.89%,其中2岁以下患儿因生病或接种疫苗去过医院的占该年龄段的45.45%。与实验室确诊麻疹病例有接触的占2.22%。

2.6 并发症

45例麻疹病例,并发肺炎的5例,占11.11%;并发腹泻的5例,占11.11%。

2.7 排除病例中临床具有麻疹典型症状病例情况

2013—2015年,在麻疹排除病例中具有发热、出疹伴口腔麻疹黏膜斑的麻疹典型症状的病例共计15例,三台县所占比重相对较大。见表2。

3 讨论

2012年我国所在的西太平洋区域未实现消除麻疹承诺,麻疹区域消除工作受到阻碍,我市在消除麻疹目标方面仍面临挑战。通过监测结果分析及日常工作督。导发现,我市的麻疹疫情存在以下问题和特点。

(1)发病无明显起伏,报告发病率恒定在3/100万左右。与本市2009—2012年发病水平相当[1],高于泸州市,低于毫州市、济南市、贵阳市[2,3,4,5]。

(2)病例散发,以轻型麻疹为主,并发症主要是肺炎和腹泻。

(3)病例是本土病例,流行的麻疹病毒基因型为H1型。与鞍山麻疹暴发疫情基因型一致[6]。

(4)最后诊断完全依据实验室结果,可能存在漏诊误诊现象。口腔麻疹黏膜斑是麻疹患者的特征性表现[7]。部分县区2013—2015年麻疹排除病例中具有麻疹典型症状发热、出疹伴口腔麻疹黏膜斑的占一定比例,推测本市麻疹疫情比实际情况严峻。

(5)病例地区分布主要集中在人口密度大、流动人口集中的县区。全市麻疹发病率居前3位的县区,有2个县区与市主城区毗邻,1个县总人口超过100万。人口密度大,流动人口居住集中,人员复杂。保持流动人口高常规免疫接种率,仍是一项挑战。

(6)发病时间分布主要是春末夏初,集中在4、5月。时间分布与国内多个地市报道的一致,与深圳市[8]发病高峰不一致。

(7)发病年龄分布呈明显的“双相移位”状态。发病年龄集中在15岁以上、8月龄~2岁组、8月龄以下人群。最小病例5月龄,最大病例43岁。麻疹病例的年龄构成与文献[3,4,9]一致,8月龄~2岁人群的发病构成较本市2009—2012年有所增加[1]。2013—2015年,成人病例多发生在1991—1981年出生队列(25~35岁),该队列人群处于中国实施麻疹类疫苗扩大免疫前后,通常无麻疹类疫苗接种史或接种率很低,不是麻疹疫苗强化免疫覆盖人群。

(8)病例职业分布主要集中在散居儿童和农民。所占比重较黄山市高[10]。

(9)存在免疫空白人群,流动儿童及疫苗短缺是近年来导致免疫空白的主要原因。8月龄~2岁组病例,有50%病例属于免疫空白人群。未种原因是流动儿童和生病延迟接种及疫苗短缺。该年龄段儿童散居者多,大部分会跟随父母外出打工,流动性大,管理困难。

(10)存在原发性免疫失败。确诊病例中,28.89%的病例有1剂次及以上的免疫史。日常督导工作发现,部分基层接种单位每日温度监测形同虚设,记录温度与实际监测温度不一致。接种操作过程不规范,皮肤消毒乙醇未干就实施接种。冷链运转的稳定性及接种操作过程的规范性可能是导致原发性免疫失败的主要原因。

(11)3~14岁人群发病率低。该年龄段人群属于入托入学儿童,说明每年查漏补种及查验预防接种证工作成效显著。

(12)8月龄以下及15岁以上人群疫情的防控,缺乏上级主管部门签发的具体防控实施方案。

(13)外出务工人员患病后返乡是麻疹疫情传播的危险因素。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部分成人病例因病在外地就诊未得到及时隔离或对就诊环境的不熟悉和担忧而返乡治疗,是导致疫情传播和蔓延的危险行为方式。

(14)传染源追踪困难,2岁以下婴儿病例医院感染可能性较大。可以追溯的传染源,与实验室确诊麻疹病例有接触的仅占2.22%。出疹前7~21 d去过医院的占28.89%,其中2岁以下婴儿病例中因接种疫苗或生病去过医院的占45.45%(10/22),与何寒青等[11]调查的结果一致。尚有68.89%的病例无法追溯到传染源。

4 建议

加强流动人口的管理,适龄儿童麻疹类疫苗2剂次常规免疫合格接种率均达到95%及以上。上级主管部门尽快组织专家制定针对8月龄以下及15岁以上人群的防控实施方案。暂无具体实施方案期间,参考苏琪茹等[12]的建议,鼓励育龄期的妇女接种相关疫苗,接种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其本人不参与到麻疹病毒在人群中的传播过程(而不是提高从母体转移到胎儿的抗体),并间接减少<8月龄婴儿的感染机会。在一些特殊场所,如大学、军营、医疗机构、大型工厂,或建筑工地、监狱等易感人群可能聚集的群体中,有必要接种麻疹类疫苗。加强疫苗冷链的管理,规范接种技术操作流程。各级疾控中心及接种单位均安装冷链温度监测自动记录及预警装置,确保冷链正常运转,严格执行减毒活疫苗的接种技术要求,保证接种质量,提高免疫成功率。每月流动儿童搜索工作落到实处,对县乡村三级防保网络实行“分片包干”责任负责制,奖惩分明。加强疫苗管理,科学策划和部署补充免疫(SIA),保证常规免疫所需疫苗的需求。针对未免疫或免疫不足2剂次的儿童开展麻疹疫苗SIA。而不是不论既往免疫史均接种1剂的免疫策略,避免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继续严格执行入托、入学查验预防接种证制度。各地医疗机构加强对传染源的管理,严格执行隔离制度,防止病例流出,导致疫情蔓延。各级医疗机构加强院内感染预防控制措施。定期进行疫情分析和风险评估,针对疫情评估结果及时采取防控措施。流行病学调查人员加强学习,提高流行病学调查处置能力及诊断水平,明确传染源和传播轨迹,不漏诊和误诊。加强健康教育宣传,对出现的疑似预防接种反应及时沟通和诊治,建立公众信心和免疫需求。

作者声明

本文无实际或潜在的利益冲突

摘要:目的 继续稳步推进消除麻疹工作,进一步为消除麻疹提供防控策略和措施,努力实现消除麻疹目标。方法 收集整理2013—2015年绵阳市所有麻疹监测病例个案信息,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全市麻疹疫情状况及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麻疹年平均发病率0.32/10万,无暴发疫情,无死亡病例。流行的麻疹病毒基因型为H1型。病例人群分布主要是8月龄以下、8月龄~2岁及15岁以上人群,构成比分别是20.00%、31.11%、37.78%;发病时间集中在4和5月,占全年发病数的48.89%;全市12个县市区有10个县市区有病例报告,年均发病率居前3位的是游仙区、涪城区和三台县。属于免疫规划管理的8月龄~14岁病例中有63.16%的病例有1剂次以上免疫史,36.84%的病例无免疫史。2岁以下婴幼儿病例发病前去过医院的占45.45%,医院感染可能性大。结论 绵阳市麻疹消除工作受阻。全市在扎实推进常规免疫工作的同时,需要加强对重点地区和薄弱人群的免疫规划管理。加强对疫苗冷链、疫苗计划和接种技术操作方面的监管、督导和培训。将8月龄~2岁的散居儿童、流动儿童作为重点管理对象,确保麻疹类疫苗合格接种率≥95%。加强医院感染控制,防止疫情传播蔓延。

关键词:麻疹,疫情,分析

参考文献

[1]凡娅,张驯,刘友全,等.2009—2012年绵阳市麻疹疫情流行病学分析及监测系统运转状况评价[J].职业与健康,2014,30(2):224.

[2]唐春利,刘霞,吴晓燕,等.2009—2012年泸州市麻疹监测结果分析[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4,30(8):605.

[3]吴晗晗,王静,雷卫星.毫州市2005—2012年麻疹疫情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4,41(11):2086.

[4]谢元忠,张先慧,郝静,等.2009—2012年济南市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及消除麻疹策略探讨[J].现代预防医学,2015,42(20):3661.

[5]罗月雪,王秋云,蒋巧英,等.2006—2012年贵阳市麻疹监测结果及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应用预防医学,2014,20(4):225.

[6]许航,王艳,张尔夫,等.2014年鞍山地区麻疹暴发疫情基因特征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5,25(14):2387.

[7]杨绍基.传染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67.

[8]王苑玲.深圳市2013年麻疹监测结果分析[J].医学动物防制,2015,31(5):580.

[9]夏子超,袁兆虎,李龙根,等.2009—2013年镇江市麻疹监测系统运行质量评价[J].职业与健康,2015,31(10):1420.

[10]张向阳,崔元凤,王维维.黄山市2007—2013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及消除麻疹策略分析[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14,20(3):173.

[11]何寒青,严睿,张洋,等.浙江省婴儿麻疹病例分布特征和危险因素研究[J].中国疫苗和免疫,2015,21(2):203.

[12]苏琪茹,徐爱强,STREBEL P,等.中国消除麻疹的关键技术问题:专家解读共识[J].中国疫苗和免疫,2014,20(3):266-268.

麻疹疫情分析 篇2

1、概述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通过呼吸道传播所引起的乙类传染病,常在冬春季发病和流行,传染性强,波及范围广,常可引起暴发及较大规模流行,尤其易在人群密集的小学及幼儿园等处引起暴发。麻疹潜伏期一般为10~11天,最短为7天,最长为2l天,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出疹(全身性斑丘疹)并伴有咳嗽、卡他性鼻炎或结膜炎。

为及时发现我区的麻疹疫情,迅速采取有效的控制策略和措施,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有关规定,结合本地实际,特制定本技术方案。

2、本方案适用范围和术语界定

本方案适用于在l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10例及以上麻疹病例时的预防控制工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疾控中心在开展疫情应急处置时必须遵循本方案的技术标准和要求。

2.1麻疹病例定义

参照国家标准《麻疹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15983—1995)执行。

2.1.1疑似病例:

(1)全身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

(2)发热(38"C或更高)。

(3)咳嗽或上呼吸道卡他症状,或结合膜炎。

具备(1)加(2)条者,或同时伴有(3)条者。

2.1.2临床诊断病例:

(4)起病早期(一般于病程第2~3日)在口腔颊粘膜见到麻疹粘膜斑(Koplik氏斑)。

(5)皮肤红色斑丘疹由耳后开始向全身扩展,持续3天以上呈典型经过。

(6)流行病学史:与确诊麻疹的病人有接触史,潜伏期6~18天。

疑似病例加(4)条或(5)条或(6)条。

2.1.3实验室确诊病例:

(7)一个月内未接种过麻疹减毒活疫苗而在血清中查到麻疹IgM抗体。

(8)恢复期病人血清中麻疹IgG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或4倍以上升高,或急性期抗体阴性而恢复期抗体阳转。

(9)从鼻咽部分泌物或血液中分离到麻疹病毒(附录A),或检测到麻疹病毒核酸。

疑似病例加(7)条或(8)条或(9)条,以及具有任何一项临床症状(1)至(5)条中任一条加(7)条或(8)条或(9)条。

2.2暴发疫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定义

根据《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版)的规定,在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10例及以上麻疹病例,确定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的要求,必须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网上开展麻疹的相关信息报告。

2.3监测病例定义

在麻疹疫情发生后,为了及时发现和掌握新的麻疹病例,相关的医疗卫生机构在辖区范围内开展麻疹的主动搜索等有关监测工作,期间发现的病例称之为监测病例。而其搜索的范围按现场实际、疫情波及地等情况,由疾控中心具体确定。

3、部门职责与组织保障

按照《传染病防治法》的有关法律、法规和规范的要求,县卫生局、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疾控中心以及其它相关部门必须切实履行各自的工作职责,加强对麻疹预防控制工作的组织领导、技术支持、后勤保障、监督检查等工作,提高麻疹预防控制工作的成效。

3.1部门职责

3.1.1县卫生局应组织相关部门提供麻疹应急处置所必要的经费、物资等保障,敦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相关部门落实各项防控措施。

3.1.2县卫生局应急办应组织、协调疫情的调查处理和医疗救治工作,正面引导宣传,加强与其它部门的沟通与协作。

3.1.3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麻疹病人或疑似病人的医疗救护、现场救治等工

作;协助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做好流行病学调查及相关标本的采集;及时发现疫情,及时报告。

3.1.4县卫生监督局应对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传染病疫情报告、医疗救治、防控措施等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查处违法行为;积极开展卫生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工作。

3.1.5县疾控中心负责对麻疹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密切接触者的追踪、医学观察和疫苗应急接种;指导收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麻疹病例进行隔离治疗;开展对有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小学校、幼儿园的麻疹病例的主动搜索;落实疫点、疫区的处理等工作;进行有关样本的采集,并在3日内完成实验室检测工作(有条件地区);负责疫情个案报告的审核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与管理工作。

3.2组织保障

3.2.1制定应急技术方案和有关操作规程

根据全市麻疹防制的总体要求,科学分析的疫情发生趋势,制订应急处置技术方案和有关操作规程。对主动搜索发现的病例应由疾控中心负责进行网络直报。

3.2.2开展专业培训和应急演练

在疫情高发季节之前以及在流行期内,疾控中心应对辖区内卫生管理人员、防疫人员、检验人员和临床医护人员等进行专项培训,强化麻疹病例的早发现、早隔离、早报告的意识,进行流行病学、临床学、病原学、实验室诊断技术的培训,推广有效控制疫情的新技术和新方法;根据本街道实际情况,适时开展麻疹防制工作的应急演练,锻炼出一支疫情意识强、行动迅速、处置高效的善战队伍。

3.2.3配备各类所需物资

县卫生局均应根据疫情预测和防制工作的实际需要,储备足量的疫苗,配备必要的治疗药械,必要的治疗药品、器械和病床等。

4、应急准备

4.1组织准备

根据疫情应急处置工作的实际需要和事件的级别,疾控中心向县卫生局提出成

立相应的应急指挥组织机构的建议。应急指挥机构应迅速组织现场调查工作组到达现场,必要时,地区和市级相关单位和部门也要派人协助调查与处理。现场调查组一般包括流行病学、实验室和临床医学等专业人员,现场调查组应设立负责人,组织协调整个调查组在现场调查工作,调查组成员应明确各自的职责。

4.2物品与器械准备

现场调查组奔赴现场前应准备必需的资料和物品,一般应包括:

(1)调查和资料分析用品:麻疹个案调查表以及其它相关表格、记录本;

(2)标本采集和现场检测用品:标本采集记录表、标本采集用拭子(注意用于PCR检测标本采集的拭子,应使用灭菌人造纤维拭子和塑料棒)、自封式塑料袋、标签纸、油墨耐水的记录笔等。

(3)应急用麻疹疫苗。

5、疫情报告

5.1报告方式、时限和程序

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的要求,对于获得麻疹相关信息的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应当在2小时内以电话或传真等方式向属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同时进行网络直报,直报的信息由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审核后进入国家数据库。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应采用最快的通讯方式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报送属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对信息进行审核,确定真实性,2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同时以电话或传真等方式报告同级卫生局和上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5.2报告内容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接到辖区内麻疹病例报告后,在以最快的方式向同级卫生局和上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的同时,应立即组织有关人员进行调查、核实和处理,病例确诊后于6小时内填写基本信息(见附表2麻疹个案基本信息表),以传真形式及时上报有关部门。所有病例的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于个案调查(见附表卜l麻疹个案调查表),疫情结束后5日内上报有关部门。

麻疹发生、发展、控制过程信息分为初次报告、进程报告、结案报告。1)初次报告:报告内容包括事件名称、初步判定的事件类别和性质、发生地点、发生时间、发病人数、死亡人数、主要的临床症状、可能原因、己采取的措施、报告单位、报告人员及通讯方式等,初次报告要快,应在调查后2小时完成。2)进程报告:报告事件的发展与变化、处置进程、事件的诊断和原因或可能因素,势态评估、控制措施等内容。同时,对初次报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进行补充和修正,进程报告要新,需按日进行。3)结案报告:事件结束后,应进行结案信息报告,结案报告要全,在确认事件终止后2周内,对事件的发生和处理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其原因和影响因素,并提出今后对类似事件的防范和处置建议。

6、应急处置

6.1核实诊断

核实诊断的目的在于排除医务人员的误诊和实验室检验的差错。核实诊断可通过查看病例、访问病人和能够提供较详细的病人发病与发病前生活信息的人、查看病人的检查信息甚至专家会诊等方式进行,收集病人的基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地址、职业以及发病日期等,同时还要收集病人的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测资料,同时还需要分析临床采样的准确性,必要时重复采样进行检测。最后根据病例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与流行病学资料相互结合进行综合分析做出判断。

6.2流行病学调查

掌握麻疹暴发的流行规律,查明传染来源、传播途径和疫情波及的范围,阐明流行因素,为及时制定暴发疫情控制方案提供科学依据。调查方法主要有个案调查与暴发调查两种。

6.2.1个案调查:主要为了了解患者的发病原因及疫源地现况,以便控制疫情蔓延,积累资料,作为流行病学分析的基础。对疫点、疫区应有计划有目的地及时开展病原检索工作。

6.2.2暴发调查:暴发调查的对象,应该是发生病例的整个地区(单位)及与之有关的地区。暴发疫情调查目的是确定暴发的原因。要迅速摸清发病的时间分布、地区分布及人群分布,确定可能的传染源与传播途径。

6.3病人隔离治疗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严格执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办法》中的各项规定,切实做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麻疹预检、分诊工作;在发现疑似患者时,应立即进行诊治,并及时对其密切接触者进行检查、登记,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要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消毒隔离和防护措施,防止麻疹在铁心桥社区卫生服务中

心内的交叉感染。医务人员要加强培训,掌握麻疹的临床特征、诊断标准、治疗原则,及时发现病人;同时要掌握消毒、隔离和个人防护知识和措施。麻疹病例应当按照属地化的原则就地隔离治疗,收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向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病例的转归情况。要尽早采取规范治疗,避免或减少并发症。

6.4密切接触者的调查与处理

密切接触者是指家庭成员、病人看护人员以及任何可能暴露于病人口腔、鼻咽分泌物的人员。对密切接触者必须进行医学观察随访,时间至少为2l天(自最后接触之日算起),一旦其出现发热、出疹等症状要主动申报,并及时就诊。所在地社区卫生服务站医务人员等负责医学观察工作。

6.5样本采集、运送和实验室检测

实验室检测应与流行病学调查密切结合,由铁心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照要求在对病人进行抗生素治疗前采集咽拭子和血液等标本,及时送疾控中心实验室检测。采集标本时应详细填写标本送检单。病人或疑似病人标本送检单应包括标本编号、姓名、地址、发病时间、临床诊断、标本种类、采样地点(住院时填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病房名称)、采样时间等内容。

6.6疫点、疫区的划定及处理

疫点、疫区的划定及处理的目的在于及时发现和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迅速控制疫情。

6.6.1疫点、疫区的划定

(1)疫点:指发生病人、疑似病人的地方。要根据流行病学资料来划定疫点。一般指同门户出入的地方或与病人、疑似病人生活上密切有关的若干户为范围。

(2)疫区:为了防止疫点外污染造成续发感染和向外传播,要根据疫点的地理位

置、交通情况、自然村落等特点来划定疫区。一般以一个或几个居委会或一个街道为范围划为疫区。

6.6.2疫点消毒处理和个人防护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业人员指导开展和指导社区、学校等定期开窗通风。对物体表面可用适当浓度含氯制剂擦拭。负责现场流行病学调查、采样和治疗的工作人员要加强个人防护,及时做好免疫预防工作。同时注意避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的交叉感染与传播。

6.6.3免疫预防

麻疹暴发或流行时,应根据疫情的动态,在县疾控中心的统一部署下,开展儿童和高危人群麻疹疫苗的应急接种。预防接种工作严格按照预防接种技术管理规程及国家对麻疹疫苗使用的有关规定实施,要特别注意掌握预防接种禁忌症。

6.7加强区域联防

疫情调查处理时要加强不同部门或机构间的协作,如疫情发生在街道与街道交界地区,由县卫生局负责协调处理该区域疫情;如属不同区,由市卫生厅负责协调处理该区域的疫情。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及时将有关疫情信息向相邻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通报。

6.8加强部门合作和健康教育,动员全社会参与

(1)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在流行季节前,铁心桥街道可通过各种媒体宣传防治麻疹的科普知识,增强广大群众预防麻疹的意识。教育群众搞好个人卫生和家庭卫生,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勤扫地、勤洗手、淡盐水漱口;开窗通风,保持室内外空气流通。引导群众加强营养和室外活动,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抵御疾病的能力。

(2)在卫生部门与各有关部门参与或监督下,托儿机构、中小学校、厂矿、工地、商场和影剧院等公共场所要搞好环境卫生,保证空气流通。

(3)发生麻疹疫情后,卫生局要根据国家有关规定适时公布疫情,做好与媒体的沟通,避免处置过度造成社会恐慌。当疫情严重时,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的有关规定,启动应急预案,实行群防群控。

(4)卫生局和卫生监督所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辖区内学校、建筑工地和社区卫生

服务中心的麻疹防治工作进行督导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促进各项防控措施的落实。

7、疫情控制效果评价

打好麻疹疫情的“阻击战” 篇3

问:麻疹的发病率缘何回升?

姜医生:麻疹是人体感染麻疹病毒后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患者的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流涕、眼结膜充血及在皮肤上出现斑丘疹等,部分患者可伴有腹泻和肺炎。20世纪60年代,随着麻疹疫苗的研制成功及在人群中的广泛接种,麻疹的发病率逐渐下降,到20世纪后期降至最低。然而,近几年来麻疹疫情却呈现反弹趋势。其主要原因如下:

1、人体内麻疹病毒抗体的总体水平显著下降:一种病毒性传染病的流行与否及其流行趋势,与人体内存在的针对这种病毒的抗体水平密切相关。4年前,SARS之所以肆虐全球,就是因为人体对SARS病原这种新的冠状病毒缺乏足够的免疫力,人体内没有针对SRAS病毒的有效抗体。同样,人们之所以担心禽流感的蔓延,也是害怕禽流感病毒与人普通流感病毒在同一宿主体内结合后,变异产生出新的流感病毒,而人体对这种新病毒缺乏有效的保护抗体。20世纪60年代后期,随着麻疹疫苗的研制成功及在人群中的广泛接种,麻疹的大范围流行已基本得到控制,麻疹在人群中的自然感染率明显下降。不少人一生中根本没有接触过麻疹病毒,临床上的麻疹病例也大幅度减少,这是一件好事。但任何事情都有它的“两面性”,麻疹病例的大幅度减少意味着人体内麻疹病毒抗体的总体水平也在显著下降,人体对该病毒的易感性有所提高,这就是近年来麻疹疫情有所反弹的病毒免疫学基础。

2、麻疹疫苗的复种工作不到位:近年来,我国麻疹患者的发病年龄明显提高,少年和成年患者占相当大的比例,这显然与有些地方只抓麻疹的基础免疫而忽略了加强免疫有关。我国目前的麻疹免疫计划是:婴儿出生8个月时初次接种麻疹疫苗,7岁时复种一次,然后在12~13岁和18~19岁时再分别接种一次。不少地方对麻疹疫苗的初种工作落实得较好,但对7岁以上人群的复种工作则重视不够。这样就失去了对人体内麻疹病毒抗体的保护,使得成人也成为麻疹病毒的易感人群,而且成人感染麻疹病毒后的症状比儿童还重。另外由于育龄妇女体内麻疹病毒抗体的水平普遍较低,对婴儿的保护能力也有所下降,这就使得8个月以下儿童的麻疹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3、麻疹疫苗的免疫保护时间有限:目前,我国广泛使用的麻疹疫苗为减毒活疫苗,在制作该类疫苗的过程中,病毒的抗原性有所减弱,由它激发的免疫力持续的时间也就相应地缩短了。人们接种这种疫苗4-5年后,对麻疹病毒的免疫力将明显衰减,所以不能奢望这种疫苗能给人提供一生的保护。科学的做法是,在接种麻疹疫苗的4-5年后,人们应结合当地情况复种一次麻疹疫苗,这样才可终生免受麻疹的侵扰。

4、缺少麻疹免疫的空白点不容忽视:我国是个大国,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文化教育、健康保健水平参差不齐。在一些发达地区,麻疹的计划免疫工作落实得较好,人们的免疫水平较高。但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尤其在贫穷的山区和农村,麻疹疫苗的接种工作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目前越来越多的来自这些地区的农民进城务工,而不少城市的基层防疫部门并没有把这些生活在我们身边的“流动人口”纳入到麻疹免疫的管理之中,因此存在着不少的免疫“空白点”。等到这些“空白点”逐渐聚合成“麻疹免疫的空白区”时,麻疹的“局部暴发流行”就不可避免了。

5、麻疹病毒可能发生了变异:尽管还没有足够的证据说明目前的麻疹病毒已发生了变异,但麻疹百年来形成的固有流行规律的改变,已经警示我们要注意麻疹病毒有变异的可能。病毒与细菌同为人类常见的致病因子,但与细菌相比,病毒的自我变异能力普遍较高,如流感病毒、艾滋病病毒、丙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冠状病毒等,均已被证实有很高的变异性。那么,麻疹病毒这个已与人类相伴至少一个世纪以上的“百年老毒”是否也产生了变异,还有待于人们对麻疹病毒遗传学进行深入的研究。

问:如何防控麻疹的反弹?

姜医生:明确了麻疹疫情反弹的原因之后,如何控制麻疹反弹也就有据可循了。具体来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各地疾病预防控制部门应结合当地的麻疹疫情,制定相关的防控分级指导预案,强化麻疹疫情的监测和报告制度,及时地分析疫情趋势,查漏补缺,防止麻疹蔓延。

2、除了要做好8个月婴儿麻疹疫苗的初种工作外,还应做好麻疹疫苗的复种工作。一般来说,麻疹疫苗至少要复种3次,推荐的复种年龄分别是7岁、12岁和18岁。在短期内麻疹病例有明显增加的地区,人们可每4-5年补种一次麻疹疫苗。

3、要积极地开展灵活多样的有关麻疹防治的科普宣教活动,以提高人们对麻疹的防范意识,尤其要加大对学校、厂矿、部队等单位的宣教力度。

4、对怀疑有麻疹病毒接触史且没有接种过麻疹疫苗的小儿(尤其是体弱多病或免疫力低下的小儿),应及时进行被动免疫,并尽早给其注射质量可靠的丙种球蛋白。

5、要加强对城市流动人口麻疹免疫接种的宣传和管理工作。

6、要加强对麻疹疫苗的质量控制和管理,特别是在疫苗的运输和储藏环节上,务必严格要求,确保疫苗的质量。

7、要加强麻疹病毒遗传学方面的研究,以研制出更有效、保护期更长的新型麻疹疫苗。

对于个体人群来说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家中若有麻疹患者,要及时将其隔离监护,直至患者出疹后5天方能解除其隔离,对出现并发症的患者应将隔离的时间延长5天。

2、要尽量不接触麻疹患者,若必须陪护麻疹患者,应正确佩戴6层以上的纱布口罩。在麻疹流行期间,尽量不去人群密集的地方,尤其是没有接种过麻疹疫苗或接种史不详以及没有患过麻疹的儿童更应这样做,以减少感染和传播的机会。

3、要注意个人及环境卫生。居室要定时开窗通风,每天最好能通风1~2次,每次可持续1~2小时以上,家中的被褥、玩具等要经常晾晒或消毒。

4、要按计划进行麻疹疫苗的接种。预防麻疹最有效的方法是接种麻疹疫苗。没有及时接种麻疹疫苗、没有患麻疹病史或麻疹免疫史不详者,在排除有接种麻疹疫苗禁忌症的情况下,可到免疫预防接种门诊接种麻疹疫苗。

麻疹的疫情原因分析与预防措施 篇4

1原因分析

1.1 人体内麻疹病毒抗体的总体水平显著下降

20世纪60年代后期, 随着麻疹疫苗的研制成功及在人群中的广泛接种, 麻疹的大范围流行已基本得到控制, 麻疹在人群中的自然感染率测试明显下降。不少人一生中没有接触过麻疹病毒, 临床上的麻疹患者也大幅度减少, 意味着人体内麻疹病毒抗体的总体水平也在显著下降, 人体对该病毒的易感性有所提高, 这是近年来麻疹疫情有所反弹的病毒免疫学基础。

1.2 麻疹疫苗的复种工作不到位

近年来, 我国麻疹患者的发病年龄测试明显提高, 少年和成年患者占相当大的比例, 这显然与有些地方只抓麻疹的基础免疫而忽略了加强免疫有关。我国目前的麻疹免疫计划是婴儿出生8个月时初次接种麻疹疫苗, 7岁时复种1次。但对7岁以上人群的复种工作则重视不够。这样就失去了对人体内麻疹病毒抗体的保护, 使得成人也成为麻疹病毒的易感人群, 而且成人感染麻疹病毒后的症状比儿童还重。另外由于育龄妇女体内麻疹病毒抗体的水平普遍较低, 对婴儿的保护能力也有所下降, 这就使得8个月以下婴儿的麻疹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1.3 麻疹疫苗的免疫保护时间有限

目前, 我国广泛使用的麻疹疫苗为减毒活疫苗, 在制作该类疫苗的过程中, 病毒的抗原性有所减弱, 由它激发的免疫力持续时间也相应地缩短。人群接种这种疫苗4~5年后, 对麻疹病毒的免疫力测试明显衰减, 不能奢望这种疫苗能给人类提供一生的保护。科学的做法是在接种麻疹疫苗的4~5年后, 应结合当地情况复种1次麻疹疫苗, 这样才可终生免受麻疹的侵扰。

1.4 麻疹病毒可能发生变异

尽管还没有足够的证据说明目前的麻疹病毒已发生了变异, 但麻疹百年来形成的固有流行规律的改变, 已经警示我们要注意麻疹病毒有变异的可能。病毒与细菌同为人类常见的致病因子, 但与细菌相比, 病毒的自我变异能力普遍较高, 如流感病毒、艾滋病病毒、丙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冠状病毒等, 均已被证实有很高的变异性。那么, 麻疹病毒这个已与人类相伴至少1个世纪以上的“百年老毒”是否也产生了变异, 还有待于人们对麻疹病毒遗传学进行深入的研究。

2预防措施

明确了麻疹疫情反弹的原因, 如何预防控制麻疹反弹也就有据可循。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各地疾病预防护理控制部门应结合当地的麻疹疫情, 制定相关的防控分级指导预案, 强化麻疹疫情的监测, 及时分析疫情趋势, 查漏补种, 防止麻疹蔓延。 (2) 除了要做好8个月婴儿麻疹疫苗的初种工作外, 还应做好麻疹疫苗的复种工作。一般来说, 麻疹疫苗至少要复种3次, 推荐的复种年龄分别是7岁、12岁和18岁。在短期内麻疹患者有测试明显增加的地区, 人群可每4~5年补种1次麻疹疫苗。 (3) 积极地开展灵活多样的有关麻疹防治的科普宣教活动, 以提高人们对麻疹的防范意识, 尤其要加大对学校、厂矿、部队等单位的宣教力度。 (4) 对怀疑有麻疹病毒接触史且没有接种过麻疹疫苗的小儿 (尤其是体弱多病或免疫力低下的小儿) , 应及时进行被动免疫。 (5) 要加强对城市流动人口麻疹免疫接种的宣传和管理工作。 (6) 要加强对麻疹疫苗的质量控制和管理, 特别是在疫苗的运输和储藏环节上, 务必严格要求, 确保疫苗的质量。

麻疹疫情分析 篇5

麻疹是危害儿童生命健康的呼吸道传染病之一。1965年我国报告发病数大约900万例,发病率达1432/10万。60年代初我国分离出麻疹野病毒并研制成功麻疹减毒活疫苗,1965年开始使用麻疹疫苗。并在全国广泛接种。特别是1978年实施儿童计划免疫工作之后,麻疹发病率急剧下降,年发病率在10/10万左右。近年来,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麻疹发病率又有明显回升。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全球每年仍大约有4500万例麻疹,其中100万婴儿和儿童死于麻疹。为有效控制麻疹的发病和流行,保障广大儿童和人民群众的生命与健康,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我园现特制定麻疹疫情应急处理预案。

一、目的

一旦发生麻疹爆发流行,迅速查清疫情,我园能及时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控制或扑灭疫情。

二、爆发疫情判定标准

一个麻疹潜伏期(10-14天)内,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如一个自然村、一个居委会、一所学校)发生5例或以上病例。

三、预案启动条件

一旦发生麻疹爆发流行或重大突发疫情,立即启动本预案。领导小组成员及分工

组长:(全面负责防控工作)

副组长:

(分管具体防控工作)

成员:全园教职工

四、麻疹病例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麻疹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15983—1995执行。

五、处理程序与步骤

1、报告记录及初步核实

接到疫情报告,要详细询问疫情发生情况以及报告时间、报告老师。初步判断疫情报告情况可靠,立即向分管领导报告。确认必须启动应急程序的,应急小分队立即开展调查处理。同时报告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2、核实情况

请村医来园实地查看,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结果、发病人数及波及范围对爆发或流行疫情进行核实诊断,对疫情可能造成的危害进行初步判断。

3、采样送检

上级疾控中心根据需要对病例血样等及时采样送检。

4、个案调查

制订统一的病例定义,对确认病例进行个案调查,收集病例的基本情况、临床症状和体征等资料。进行三间分布的分析,阐明病人什么时间发病,在什么地方居住或病人有什么特征。

5、隔离治疗病人

所有病人或疑似病人都要及时隔离治疗,隔离期直至出疹后5天。并发肺炎者延长隔离期至出疹后10天。

6、对易感者的应急措施

(1)对病人周围未发病的易感人群可实施麻疹减毒活疫苗的应急接种,应急接种覆盖面宜广,实施时间要尽早,应在接触病人的2日内接种。

(2)与病人密切接触者中年幼、体弱或具有麻疹减毒活疫苗接种禁忌症者的易感人群,可注射含有高价麻疹抗体的人丙种(血浆或胎盘)球蛋白制剂作被动免疫。

(3)与病人密切接触而未接种过麻疹疫苗的易感儿童应医学观察21天。

7、疫源地消毒

麻疹属于呼吸道传染病,因此,针对传播途径杀灭空气中的病原微生物是控制其传播的关键。进行疫点消毒时应首选物理消毒的方法,即开窗通风,加强空气流通,并根据气候条件适时调节,同时保持内外环境清洁卫生。

在采用化学消毒的方法时,要注意选择合格的消毒剂。在喷洒消毒剂溶液时不宜超过墙面或地面的吸液量。地面消毒先由外向内喷雾一次,喷药量为200 ml/m2~300ml/m2,待室内消毒完毕后,再由内向外重复喷雾一次。以上消毒处理,作用时间应不少于60分钟。离开病家前,嘱病家在达到消毒作用时间后开窗通风,擦拭打扫。衣服和被褥应勤洗、勤晒,消毒可用加热的方法,也可用除菌消毒洗衣粉和洗涤剂清洗衣物。

8、开展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和干预

开展健康教育,利用班级家长健康教育讲座等方式广泛向家长宣传普及麻疹防治知识,提高家长卫生保健意识,加强家长对麻疹的防范能力。

六、效果评价

麻疹暴发疫情控制期间,应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和病原学检测结果,对疫情发展趋势和防治措施的实施效果进行动态分析。

麻疹疫情分析 篇6

1 对象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2013年5-6月延边州发生的麻疹暴发疫情资料来自延边州麻疹疫情专报网络。

1.2方法

采用吉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制定的《麻疹疫情调查与处置技术指南》 (2013年) 的病例 (暴发) 调查表, 疑似病例个案调查表, 主动监测汇总表等统一调查处理登记表, 对此起疫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分析。

1.3 诊断标准

1.3.1 诊断依据

发热、出疹 (全身性斑丘疹) 并伴有咳嗽、卡他性鼻炎或结膜炎症状之一者, 并有流行病学接触史或麻疹Ig M抗体阳性或鼻咽拭子抗体阳性可确诊为麻疹。

1.3.2 实验室检查

对疑似出疹性病例, 在出现3d左右采集2~3 ml标本血样, 同时采集鼻咽拭子并立即冷冻零下20℃以下, 血样在2~8℃冷藏条件下、咽拭子在冷冻条件下, 24 h内送达延边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验科, 采用ELSA法进行麻疹Ig M和风疹Ig M血清学检测, 并采用PCR方法进行病原学检测。

2 结果

2.1 疫情发生概况

麻疹首发病例:患者女, 5月龄、敦化市散居儿童, 5月7日患儿不明原因引起发热, 到敦化市医院儿科诊治, 诊断为“急性肺炎”, 在延吉市医院治疗13 d病情未见好转, 患儿家长提出转院, 于5月20日到长春传染病医院进行治疗, 临床症状有发热, 咳嗽, 卡他和眼结膜炎症状等, 5月22日患儿出疹, 临床诊断为麻疹病例。后经敦化市疾控中心专业人员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发现, 该患儿在医院就诊期间曾接触过出疹儿童, 但未查到明确出疹患儿信息, 无法追溯传染源。首例病例之后, 在不到1个月的时间里敦化市、图们市、珲春市、延吉市陆续出现了麻疹病例, 最终确诊为麻疹的病例合计31例, 排除病例为10例, 确诊率为75.61%。其中敦化市为24例、图们市为4例、延吉市为2例、珲春市为1例。全州麻疹发病率为1.36/10万, 延边州2012年、2011年无麻疹病例, 与2010年相比升幅为491%。确诊病例当中有免疫史的5例, 其他为无免疫史或免疫史不详, ~1岁的儿童病例为15例, 占确诊病例一半左右。

2.2 时间分布

此次麻疹病例报告集中在6月份, 5月22日为首例病例, 5月29日为止4例, 6月5日为止6例, 6月12日为止7例, 6月19日为止12例, 6月24日为末例病例, 此后无病例报告。

2.3 人群分布

2.3.1 年龄分布

0~8月龄内7例, 发病率为79.44/10万;8~11月龄5例, 发病率为109.74/10万;1~2岁组7例, 发病率为22.76/10万;3~4岁组1例, 发病率为3.39/10万;5~9岁组1例, 发病率为1.31/10万;10~14岁组1例, 发病率为1.44/10万;15~19岁组2例, 发病率为1.80/10万;20岁以上组7例, 发病率为0.36/10万。

2.3.2 职业分布

散居儿童20例、学生4例、医务人员2例、工人2例、家务及待业2例、教师1例。此次麻疹发病职业特征显著, 主要是散居儿童占64.52%, 学生占12.90%, 医务人员、工人、家务及待业各占6.45%, 教师占3.23%。

2.3.3 性别分布

延边州5-6月份发病的麻疹病例中, 男15例, 女16例, 男女比例为基本相同。

2.4 实验室检查结果

在流行病学调查时采集血样和咽拭子各35份, 同时进行了麻疹、风疹血清学和病原学诊断, 结果麻疹阳性27份, 风疹阳性0份, 排除8份。

2.5 控制措施

各级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高度重视了本次麻疹暴发疫情, 发现麻疹病例的4个县、市疾控中心各自接到麻疹疫情报告后, 立即成立了麻疹暴发疫情调查组, 24 h内启动现场调查工作, 对暴发疫情涉及的每例疑似病例均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血标本和咽拭子采集、送到延边州疾控中心做实验室检测。

2.5.1 病例管理

所有疑似麻疹病例均进行家庭隔离或住院隔离治疗, 各县市疾控中心每日对患儿随访, 以掌握患者的病情进展情况, 现31例患者已经全部治愈。

2.5.2 接触者管理情况

对密切接触者215人全部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同时发放了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通知书, 告知医学观察期间注意事项和联系电话。所有密切接触者身体状况良好。

2.5.3 应急接种情况

麻疹疫情发生后各县、市进行了疫情扩散风险评估, 对重点人群开展麻疹疫苗应急接种, 并在全州范围内开展麻疹类疫苗查漏补种工作。

2.5.4 常规免疫工作

鉴于延边州个别县市适龄儿童含麻疹成分疫苗接种存在免疫空白, 紧急从省疾控中心调拨麻风疫苗, 实行对适龄儿童麻疹类疫苗接种。

2.5.5 做好疫点消毒和个人防护

认真做好疫点、疫区的消毒工作, 特别是对病人、疑似病人污染过的环境、物品等进行随时消毒和终末消毒。

2.5.6 预防医源性感染

加强了医疗机构管理和对医生的培训, 部署了麻疹疫情控制措施, 强化了门诊日志的登记管理, 做好了院内消毒处理, 防止了院内交叉感染。经过一系列防控措施, 到7月末已经没有新的麻疹病例出现, 可判断为此次麻疹暴发疫情已经结束。

3 讨论

这起麻疹疫情暴发后, 通过流行病学调查, 流行因素比较明确, 主要有以下3点: (1) 从年龄分布可以看出0~2岁儿童19名, 占3/5以上, 其中没有接种过麻疹类疫苗的儿童是16名。8月龄以上儿童没有及时接种疫苗, 导致发生暴发疫情。 (2) 20岁以上的发病人数占1/5左右, 大年龄组人群的免疫史没法正确掌握, 均免疫史不详。大年龄组人群的麻疹抗体滴度已经下降到比较低的水平, 没有形成有效的免疫屏障〔1〕。以往的延边州麻疹抗体水平监测结果为95%左右, 剩余没有抗体的5%左右的人群积累起来也成为暴发疫情的易感人群。 (3)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传播速度非常快。患者周围人群自我防护意识缺乏, 均没有进行个人防护, 造成大年龄组人群的扩散蔓延。

对于麻疹的防控工作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麻疹病例自发病前2 d (潜伏期末) 开始隔离至出疹后5 d。疑似麻疹病例应单独病房进行诊治。追踪密切接触者, 居家医学观察21 d〔2〕。 (2) 各个医院做好预检分诊制度, 严格隔离治疗病人, 加强个人防护, 防止院内感染〔3〕。加强培训、加强管理, 按麻疹疫情处置指南要求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 (3) 加强麻疹监测工作, 开展病例的主动搜索, 及时发现病例, 提高麻疹监测系统的敏感性、特异性、及时性。 (4) 确定目标人群, 及时开展麻疹疫苗的应急接种工作, 保护易感人群, 控制麻疹暴发疫情。 (5) 做好宣传教育。对于在医疗机构就诊并可能接触到麻疹病例的易感者, 尽早接种含麻疹成分疫苗。未到免疫月龄婴儿, 在医疗机构接受诊疗活动过程中, 尽量避免与其他患者近距离接触。

参考文献

[1]李黎, 余文周, 税铁军, 等.全国2003~2006年麻疹发病年龄特征分析[J].中国计划免疫, 2007, 13 (2) :101-105.

[2]王莉霞, 朱徐, 王克崇.全国2000年麻疹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计划免疫, 2005, 7 (1) :326-329.

麻疹疫情分析 篇7

1 对象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来源于昭通市传染病报告系统和麻疹病例专报系统, 2013年昭通市所有报告麻疹病例, 收集病例的一般人口学信息、发病经过、主要临床症状等。

1.2 病例定义

麻疹病例采用卫生部《全国麻疹监测方案 (2010年) 》中的病例定义, 进行诊断。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Excel 2003软件、SPSS19.0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及分析。

2 结果

2.1 病例情况

2013年昭通市共报告156例, 其中临床确诊62例, 实验室检测94例, 发病率为16.9/100万。

2.2 流行病学特征

2.2.1 地区分布

156例病例分布于11个县 (区) , 发病率居前3位的县 (区) 为昭阳区、镇雄县和鲁甸县, 分别为2.35、1.64、和0.96 (1/10万) , 这3个地区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2.838, P﹥0.05) ;与其他地区彝良县 (5例) 、永差县 (4例) 、大关县 (3例) 、巧家县 (3例) 、盐津县 (2例) 和水富县、威信县、缓江县 (各0例) 发病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35.465, P﹤0.01) , 其余县 (区) 呈散发状态。

2.2.2 年龄分布

病例数居前3位的年龄组为<8月组、8月~1.5岁组、>6岁组分别占报告病例数的53.85% (84/156) 、29.49% (46/156) 和8.97% (14/156) 。以<8月组的病例构成比最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26.763, P﹤0.01) 。

2.2.3 季节分布

昭通市2013年每个季度均有麻疹病例报告, 依次是95、27、11、23例;主要集中在第1季度, 共报告95例。

2.2.4 职业分布

156例麻疹病例中散居儿童病例数为144例, 占总病例数的92.30%。

2.2.5 免疫史分布

零剂次的130例, 不祥的14例, 1剂次的9例, 2剂次3例。

3 讨论

随着麻疹疫苗的广泛应用, 特别是实施儿童计划免疫后, 我国麻疹控制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为保护儿童健康, 达到全国消除麻疹行动计划, 卫生部于2006年制定下发了《2006-2012年全国消除麻疹行动计划》[2], 实现2012年全国麻疹发病率控制在1/100万以下目标, 提高麻疹减毒活疫苗接种率尤为重要。本研究显示, 2013年全年昭通市麻疹发病例数156例, 发病率为16.9/100万。从病例情况看, 临床诊断62例, 占39.74%;而实验室检测数94例, 占60.26%;提示2013年昭通麻疹发病有所回升。

从地区分布来看, 昭通市麻疹病例数较多的县区为昭阳区, 镇雄县和鲁甸县, 分别占2.35/10万, 1.64/10万和0.96/10万, 其原因是昭通地处偏远山区, 经济与文化比较落后, 昭阳区人口数量多, 流动儿童频频增加, 部分家长忙于外出务工, 缺乏预防接种知识, 对小孩监管不到位。预防接种工作没有及时对流动儿童进行登记和报告, 使一部分适龄流动儿童没有按时建计免簿、建证率与本地常住儿童时间不相同, 没按接种程序接种麻疹疫苗。镇雄县与鲁甸县则是地处更偏远山区乡村点, 因家长不重视预防接种, 没按预约日期带小孩到预防接种点注射麻疹疫苗, 因而预防效果缺失。从年龄分布看, 病例数居前两位的年龄组为<8月组、8月~1.5岁组, 主要原因为未到初免月龄的8月龄以下婴儿可能与母体无抗体或者胎传抗体水平过低有关[3], 而8月~1.5岁儿童可能同时接种几种疫苗时没有优先接种麻疹疫苗[4], 部分儿童未能得到基础免疫接种或强化, 接种率低。从季节上来看, 昭通市麻疹发病例数主要集中在1-6月份, 这与以往昭通市的检测数据相似[5], 也符合麻疹发病规律。分析病例职业分布特点发现, 散居儿童是最主要的受累人群, 这与全国研究结果一致[6,7,8]。此外民工也占有小部分比例, 这主要和上述人群的职业流动性有关。从免疫接种史情况看, 零剂次免疫史和不详占92.31%, 与江苏省盐城市报道的病例相似[9], 这将导致人群不能形成有效的免疫屏障。综上所述, 为进一步确保昭通市麻疹疫情降低, 并实现昭通市麻疹消除的目标, 建议加强以下工作:广泛开展宣传和社会动员 (尤其农村居住人群和流动人群) , 提高全人群预防接种的主动意识及防病意识[10,11]。加强护士规范化操作注射, 提高麻疹疫苗优先接种率, 对户籍人口中检测8月龄、18月龄婴幼儿的初始免疫和加强免疫, 同时强化疫苗的补种工作, 最大限度地消除免疫空白人群;做好流动人群的疫苗接种情况登记工作, 对流动人口中未接种麻疹疫苗的, 或疫苗史不详的散居儿童, 孕前妇女和成人, 均及时进行强化补种, 建立流动人群的免疫屏障, 以阻断该人群的病毒传播;进一步健全全市传染病报告系统和麻疹病例专报系统, 加强麻疹疫情的检测工作, 以便一旦发现麻疹暴发, 可以及时有效地控制疫情蔓延。

参考文献

[1]杨绍基, 任红.传染病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69-74.

[2]卫生部.2006-2012年全国消除麻疹行动计划[EB/OL]. (2006-11-10) [2013-02-25].http://www.moh.gov.cnszhuzhan/wsbmgz/201304/c414dcc50e224e53814adld7ab2f64

[3]郝利新, 马超, 马静.中国2008-2009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中国疫苗和免疫, 2010, 16 (4) :293-296.

[4]史丽敏, 张华军, 谭文文.2004-2011年江苏省宜兴市麻疹疫情及防控情况分析[J].疾病监测杂志, 2012, 27 (6) :358-367.

[5]曹建国, 戴翔, 曾义虎.2010年昭通市麻疹疫情流行病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 2011, 49 (30) :15-16.

[6]张栋梁, 许国章, 董红军.宁波市2000-2010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12, 32 (10) 1055-1058.

[7]李黎, 余文周, 税铁军.全国2003-2006年麻疹发病年龄特征分析[J].中国计划免疫, 2007, 13 (2) :101-105.

[8]马超, 郝利新, 苏琪茹.中国2011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与消除麻疹进展[J].中国疫苗和免疫, 2012, 18 (3) :193-199.

[9]陈玉宏, 邵荣标, 孙伯标.盐城市2009年麻疹疑似病例血清学检测分析[J].江苏预防医学, 2012, 22 (1) :32-33.

[10]申家运, 万春阔, 高文田.安康市1999-2010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医学动物防制, 2011, 27 (9) :815-816.

麻疹疫情分析 篇8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2011年10月1日-2012年1月17日期间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网络报告的现住址在所前镇的麻疹病例以及通过医院主动搜索发现的病例。

1.2方法

采用统一的调查表对病例进行调查,对疫情进行三间分布描述,通过共同暴露因素寻找疾病传播链。

2结果

2.1基本情况

所前镇位于萧山区中南部,全镇面积43.8平方公里,人口3.6万,下辖19个行政村和1个社区。山联村位于所前镇东南侧,由赵坞、池头沈、夏山埭3个自然村合并而成,共有790户,总人口3 084人,其中流动人口约200人。

2.2时间分布

首发病例发病时间为2011年11月1日,其他病例发病时间分别为11月17日1例、11月27日2例、 11月28日1例,12月11日3例、12月23日、12月25日和12月26日各1例。

2.3地区分布

11例病例分布在5个行政村,分别为山联村6例,联谊村2例,缪家村、越山村、传芳村各1例。

2.4人群分布

男性7人,女性4人,男女性别比1.75∶1。20岁以上成人病例9例,1周岁以下2例。成人病例中明确无麻疹免疫史3例,免疫史不详6例;1周岁以下病例中1例为2月龄未到麻疹疫苗接种年龄,1例8月龄因病未及时接种疫苗。

2.5临床特征

所有病例均出现发热、出疹的症状,其中7人同时出现卡他症状和柯氏斑,11人均无淋巴结肿大和关节疼痛症状。所有病例经过实验室检测均为麻疹IgM抗体阳性。

2.6传播链追溯

首发病例A,女,41岁。2011年11月1日开始出现发热症状,最高体温41.0℃,伴有结膜炎,11月5日出疹,未出现柯氏斑、淋巴结肿大和关节疼痛症状,发病后分别于11月2日、4日、6日3次前往当地一家卫生院(以下简称A医院)就诊,11月9日在杭州市第六医院确诊,11月14日患者痊愈出院。病例B(主动搜索发现的病例),11月17日发病,11月6日带女儿与病例A同在A医院输液室输液。病例C与病例D, 分别于11月27日和28日发病,两人11月19日与病例B有共同聚餐史。病例E,11月27日发病,11月18日与病例B在A医院输液室输液。病例F,12月11日发病,12月2日与病例C有共同聚餐史。病例G和病例H为母子关系,12月11日发病,12月2日和12月3日与病例D和E在A医院输液室输液。病例I,12月23日发病,12月11日与病例H在A医院输液室输液。病例J和病例K,分别于12月25日和12月26日发病,两人在12月15日与病例F在当地另外一家卫生院(B医院)输液。10例续发病例中7例有医院输液室接触史,3例有聚餐史。

现场检查发现两家卫生院(A医院和B医院)门诊量都较大,输液室狭小且通风不畅,日均输液60余人。根据以上调查结果,推断该起爆发疫情以医院传播为主。

3讨论

本次疫情有以下特点:一是发病人群是成年人和周岁以下儿童;二是疫情以医院传播为主。随着麻疹疫苗的使用和接种率的不断提高,麻疹的流行特征发生一定改变,免疫规划目标儿童的发病水平明显下降,8月龄以下儿童和成人发病比例增加[1,2,3,4,5]。本次疫情中9人为成人,2人为周岁以下儿童,均无明确麻疹疫苗免疫史。成年人发病可能是因为麻疹疫苗的应用减少了这部分人群儿童时期自然感染的机会,同时也与早期接种率不高以及随着时间的推移抗体水平下降有关。母传抗体降低造成了婴儿期麻疹抗体水平下降[6,7,8]。

国内外的研究和调查证实医院感染是麻疹发病和传播的重要危险因素[9,10,11,12],本次疫情中7例病例均为社区医院输液感染,传播链较为清晰。麻疹在出疹前就有传染性,客观上难以早期识别病例;基层医生对麻疹不够敏感,部分病例出疹后没有及时诊断、隔离;输液室的人口密度较大和通风条件较差,以上因素导致麻疹通过医院输液室传播扩散。8月龄以下儿童和成年人麻疹高发已日渐成为麻疹控制工作的突出问题, 由于这些人群无法通过常规免疫获得保护性抗体,管理传染源在控制疫情中显得尤为重要。本次疫情提示在做好常规工作的同时,要通过加强医务人员培训、落实预检分诊制度等手段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摘要:目的:通过一起以成人为主、主要通过社区医院传播的麻疹爆发疫情的调查,探索麻疹疫情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方法:对疫情进行三间分布描述,通过共同暴露因素寻找疾病传播链。结果:该起疫情共报告麻疹实验室确诊病例11例,9例为成人,2例为周岁以下儿童,所有病例均无麻疹疫苗免疫史;病例分布在同一乡镇的5个村。10例续发病例中7例在医院输液室有接触史,3例有密切接触史。结论:社区医院是该次疫情传播的重要场所。

关键词:麻疹,爆发,医院感染

参考文献

[1]郝利新,马超,马静,等.中国2008-2009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中国疫苗和免疫,2010,16(4):293-296.

[2]马超,郝立新,马静,等.中国2010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与消除麻疹进展[J].中国疫苗和免疫,2011,17(3):242-248.

[3]徐旭卿,王军.浙江省1951-2007年麻疹流行特征分析[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9,10(5):360-364.

[4]何寒青,陈恩富,李倩,等.浙江省麻疹不同流行阶段病例年龄分布特征[J].中国疫苗和免疫,2011,17(5):415.

[5]孙龙,黄昌红,陆寒,等.开封市2003-2009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1,31(1):62-64.

[6]王延田,韩建广,桂兰香,等.母体麻疹抗体与婴儿麻疹发病关系的研究[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12,13(5):357-360.

[7]许二萍,张小平,王骏,等.杭州地区婴儿麻疹流行特征与疫苗接种史的相关性分析[J].微生物与感染,2010,5(4):232-235.

[8]马瑞,边国林,许国章,等.浙江省宁波市小月龄婴儿麻疹高发原因分析[J].疾病监测,2008,23(5):308-310.

[9]何寒青,陈恩富,李倩,等.浙江省成年人麻疹分布特征和危险因素研究[J].疾病监测,2011,26(5):351-354.

[10]Michael Green,James Levin,Marian Michaels,et al.Hospital-Associated Measles Outbreak-Pennsylvania,MarchApril 2009.MMWR,January 20,2012/61(02):30-32.

[11]曲江文,高志刚,万丽霞,等.婴儿麻疹发病的危险因素及其控制策略[J].中国疫苗和免疫,2011,17(2):152-154.

麻疹疫情分析 篇9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来源:疫情资料来自全县法定传染病常规报告系统和流行病学调查以及个案调查表。

1.2 诊断标准:

根据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及实验室进行诊断, 麻疹疑似病例早期血清标本麻疹IgM检测采用ELISA法, 由吉林省辽源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完成。

1.3 人口资料:来源于东辽县统计局。

2 结果

2.1 发病情况:

2005—2008年全县共发生麻疹67例, 其中2005年3例, 发病率为0.84/10万;2006年57例, 发病率为16.12/10万;2007年1例, 发病率0.28/10万;2008年6例, 发病率1.69/10万。各年度均无死亡病例。

2.2 区域分布:

2005—2008年全县17个乡镇有13个乡镇有麻疹病例发生, 占我县乡镇的76.47%, 其中, 超过5例的乡镇有6个, 共54例, 占全县总病例数的80.60%, 病例最多的乡镇16例, 最少的乡镇1例, 均呈散发状态。

2.3 季节分布:

2005—2008年所有麻疹病例均发生在1~6月, 从1月份开始上升, 持续到6月份开始下降, 但以3~5月为主, 3~5月共发病60例, 占总病例数的89.55%, 具有明显的季节高峰。

2.4 年龄分布:

在2005—2008年麻疹病例中, 发病年龄最小为出生后27天, 最大为36岁, 其中0~7月龄4例, 占总病例数的5.97%;8~12月龄6例, 占8.96%;1~6岁7例, 占10.45%;7~14岁23例, 占34.33%;15~20岁9例, 占13.43%;21岁以上18例, 占26.87%;1岁以下病例占14.93%。病例主要集中在7~14岁, 15岁以上也占有较大的比例, 提示发病年龄向大年龄组推移。

2.5 性别分布:

在2005—2008年麻疹病例中, 男性33例, 女性34例, 女性发病略多于男性, 男女性别比例为1︰1.03, 男女性别之间麻疹发病无明显差异, 显示不同性别人群获得免疫的机会是均等的。

2.6 职业分布:

在2005—2008年麻疹病例中, 学龄前儿童17例, 占发病总数25.37%;学生31例 (小学生19例, 中学生12例) , 占46.27%;农民16例, 占23.88%;工人及其他3例, 占4.48%。职业分布主要是中小学生, 其次是学龄前儿童、农民及其他, 提示中小学生及学龄前儿童是麻疹发病的重点人群, 降低中小学生及学龄前儿童的麻疹发病率是控制麻疹发病的关键。

2.7 免疫状况:

在2005—2008年麻疹病例中, 有明确麻疹疫苗接种史者36例, 占病例总数53.73%;未接种者9例, 占13.43%;接种史不详者22例, 占32.84%。在接种过麻疹疫苗的病例中, 8月龄~1岁1例, 占2.78%;占该年龄组病例的16.67%。在未接种过麻疹疫苗的病例中, 8月龄以下4例, 占44.44%, 占该年龄组病例100.00%;8月龄~1岁5例, 占55.56%, 占该年龄组病例83.33%。提示疫苗接种后可能有免疫不成功或抗体逐渐消失现象, 8月龄~1岁发病与未及时接种麻疹疫苗有关。

3 讨论与建议

3.1 疫苗接种存在的问题。

自广泛开展计划免疫工作以来, 我县麻疹发病率大幅度下降, 乃至无病例发生, 致使部分人员对计免工作认识淡化, 出现一劳永逸思想, 对工作有所放松, 导致麻疹疫苗初免、加强接种不及时, 加强免疫接种率低, 易感人群增加, 一旦有传染源传入, 疫情将迅速上升。如我县2006年2月份最早发病的3例麻疹病例, 经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发现, 其发病前尚未接种麻疹疫苗, 且发病前7~9天都曾到过邻县伊通县西苇乡蛤蟆塘村诊所打过针, 在此期间该村有1例麻疹患者也在该诊所治疗, 造成3例麻疹病例发病前与麻疹病例直接接触, 而后我县麻疹病例开始增加, 4~5月份达高峰。因此, 提高麻疹疫苗全程接种率和及时率, 减少易感人群的积累, 是控制和降低麻疹发病率的关键措施。

3.2 流动人口的增加给麻疹的传入创造了条件。

随着我县流动人口的增加, 流动儿童也相继增多, 由于流动性大, 居住不定, 无法得到全程免疫服务, 形成免疫空白人群, 增加了相应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危险性。如2005年麻疹病例中, 经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发现, 最早发病的是来自河南的民工在我县金刚水泥厂打工人员。因此, 重视流动人口的疫情监测, 加强流动人口家庭子女的疫苗接种工作是减少输入病例的重要措施。

3.3 发病年龄的变化。

发病年龄提前, 可能是母亲未患过麻疹或未接种过麻疹疫苗, 其抗体水平低, 婴儿不能从母体获得抗体, 或获得抗体水平低有关。从病例调查中发现, 7~14岁病例数最多, 其次是学龄前儿童, 而15岁以上的大年龄组也占有较高的比例, 发病年龄明显后移, 可能与体内抗体水平逐年下降以及通过隐性感染获得抗体的可能性小有关。提示我们大年龄人群是麻疹防控工作的薄弱人群和易感人群, 在加强麻疹疫苗常规免疫工作的同时, 控制大年龄人群发病也是十分必要的。

3.4 已免疫人群发病原因分析。

在所有病例中免疫史清楚的, 且曾接种过1次或1次以上麻疹疫苗的有36例, 可能与接种操作不规范、接种剂量不足和冷链运转过程中造成疫苗效价降低等导致原发性免疫失败, 或疫苗接种在麻疹潜伏期, 或已产生的抗体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消失有关。此原因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有条件可开展健康人群麻疹抗体水平监测, 及时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或查漏补种。

3.5 学生发病占有较高的比例。

麻疹疫情分析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人口资料均以长治市屯留县统计局提供的人口数为依据;2004—2008年麻疹发病数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系统数据库。

1.2 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 选用发病数、发病率等指标, 对屯留县2004—2008年麻疹发病疫情动态分析。

2 结果

2.1 发病情况

2004—2008年共报告麻疹136例。麻疹的年均报告发病率分别为:2004年为19.17/10万、2005年为1.94/10万、2006年为11.18/10万、2007年为4.21/10万、2008年为16.32/10万。2004年发病率最高, 2005年发病率最低 (见表1) 。

2.2 季节分布

全年12个月除11月份无发病外其他月份均有病例发生, 1月份占总发病数的2.94% (4/136) 、2月份占总发病数的4.41% (6/136) 、3月份占总发病数的8.82% (12/136) 、4月份占总发病数的17.64% (24/136) 、5月份占总发病数的36.03% (49/136) 、6月份占总发病数的19.12% (26/136) 、7月份占总发病数的5.15% (7/136) 、8月份占总发病数的0.74% (1/136) 、9月份占总发病数的2.94% (4/136) 、10月份占总发病数的1.47% (2/136) 、11月份无发病数、12月份占总发病数的0.74% (1/136) 。发病数集中于4~6月份 (99例) , 占总发病数的72.79%。

2.3 年龄分析

各年龄组均有发病, 以15岁以下年龄为主, 83例, 占发病总数的61.03%, 其中0~岁13例 (占9.56%) 、1~岁9例 (占6.62%) 、2~岁7例 (占5.15%) 、3岁6例 (占4.41%) 、4岁5例 (占3.68%) 、5岁2例 (占1.47%) 、6岁5例 (占3.68%) 、7岁2例 (占1.47%) 、8岁5例 (占3.68%) 、9岁3例 (占2.21%) 、10岁14例 (占10.29%) 、15岁12例 (占8.82%) 、20岁以上53例 (占38.97%) , 发病向大年龄组推移的趋势较明显:其中20~30岁 (46例) 最多, 占33.82% (见表2) 。

2.4 性别分布

2004—2008年男女性别比为1.52;2004年男性是女性的1.67倍、2005年男性是女性的1.50倍、2006年男性是女性的2.22倍、2007年男性是女性的0.83倍、2008年男性是女性的1.26倍 (见表3) 。

2.5 地区分布

以麟绛镇、李高乡、余吾镇、河神庙乡、路村乡、上村镇发病较多, 这几个乡镇的发病总数为95例, 占全县总发病数的69.85%, 发病较低的为张店镇、西流寨、上莲 (见表4) 。

2.6 职业分布

以农民发病最多, 38例, 占总发病数的27.94%;其次为散居儿童36例, 占26.47%;在校学生发病34例, 占25.00%;幼托儿童发病16例, 占11.76%。儿童和学生发病数86例, 占63.24%, 这一人群多以聚集性为主, 是发生麻疹暴发流行的危险人群 (见表5) 。

2.7 发病与免疫史

有免疫史的79例, 占总发病数的58.09%;无免疫史的32例, 占总发病数的23.53%;免疫史不详的25例, 占总发病数的18.38%。

3 讨论

上一篇:学习兴趣和英语教学下一篇:园林规划现状